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揭秘:凌煙閣24功臣中為何隻有1/3是李世民嫡系?

  李世民對舊臣的關愛是眾所公認的,但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構成可以看出,自始至終屬於李世民嫡系的不過三分之一。用現在的話說,這24人並不能一語概之稱為“李世民的人”。正是從這一份名單上,回顧24人各擅勝場、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既讓人感嘆創業的艱辛,更讓人深切體會到李世民用人的胸懷。

  從凌煙閣功臣譜看李世民用人胸懷》

  貞觀十七年,這一年唐太宗44歲,距隋末晉陽起兵已有26個年頭,他想起瞭為李唐建立和興盛立下汗馬功勞的眾多老臣。這些老臣中,有的已不在人世,如魏征剛於年初去世,殷開山早在20多年前、來不及看到李世民登上帝位就在征戰途中病逝;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如李靖已經72歲,房玄齡、高士廉等也都年近70。李世民不禁覺得有些傷感,於是下令在皇宮內修建凌煙閣,命閻立本繪制二十四功臣畫像,皆真人大小,由大書法傢褚遂良題字,自己親自作贊,以示紀念和褒獎。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依次為: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徐世績、秦叔寶。


  這24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始終追隨李世民浴血沙場、戎馬倥傯的鐵桿“粉絲”;二是資歷老功勛大、但與李世民關系一般的將領;三是隋室舊臣或原屬其他方面起義軍、後歸順李世民麾下的將領。

  李世民對舊臣的關愛是眾所公認的,但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構成可以看出,自始至終屬於李世民嫡系的不過三分之一。用現在的話說,這24人並不能一語概之稱為“李世民的人”。正是從這一份名單上,回顧24人各擅勝場、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既讓人感嘆創業的艱辛,更讓人深切體會到李世民用人的胸懷。

  首先,從嚴要求秦府舊臣。玄武門事變後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如願登上帝位。由於李淵後期曾有意識地抑制李世民勢力,因此這意味著重新論功行賞的機會到瞭,而當時也確實出現瞭“諸將爭功、紛紜不已”的場面。不過,李世民顯然讓他們失望瞭,他不僅沒有對秦府舊臣格外開恩,反而更加從嚴要求,以至於房玄齡不得不提醒他:“秦府舊人未遷官者,皆嗟怨曰:‘吾屬奉事左右幾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宮(原太子李建成東宮)、齊府(齊王李元吉)人之後。’”李世民嚴肅回答:“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我與卿輩衣食皆取諸民者也,故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當擇賢才而用之,安能以新舊為先後哉?此豈為政之體乎!”此外,當有人建議李世民將秦府舊兵選入宮中充實宿衛,李世民同樣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我以天下為傢,惟賢是與,豈舊兵之外皆無可信者乎!”

  李世民對舊臣的關愛是眾所公認的,但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構成可以看出,自始至終屬於李世民嫡系的不過三分之一。用現在的話說,這24人並不能一語概之稱為“李世民的人”。正是從這一份名單上,回顧24人各擅勝場、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既讓人感嘆創業的艱辛,更讓人深切體會到李世民用人的胸懷。

相關閱讀推薦:

揭秘朱元璋殺功臣的隱情:為子孫掃除當皇帝的障礙

滅蜀第一功臣鄧艾為何被冤殺?鄧艾是怎麼死的

朱元璋得天下後封34位開國功臣僅一位得善終

年羹堯之死:雍正除掉登基大功臣年羹堯的真正原因

讓漢武帝登上皇位的五個漂亮女人:漢武帝登基功臣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其次,出於公心對待其他方面功臣。與從嚴要求秦府舊臣相映照,李世民對不屬於自己“嫡系”、與自己關系一般的其他方面功臣,做到瞭秉持公心、公正對待。例如,李唐的建立有賴於兩大主帥,北方為李世民,南方則為李孝恭。李孝恭盡管戰功赫赫,卻深諳退讓之道,特別是在李世民與李建成奪位戰中,始終保持中立,但這並不妨礙李世民將其列為二十四功臣的次席。同樣,在關鍵的玄武門事變中並未明確表態支持李世民的還有李靖與徐世績,李世民也沒有為此產生心結,仍將二人請進瞭凌煙閣。

  再次,不唯親與不避親。正是由於從公心出發,李世民在用人上坦然自信,既不以親疏遠近劃小圈圈,也不刻意避親以示“大公無私”。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叔,李淵起兵時,他是李氏宗親中唯一於晉陽之外舉兵響應的,之後也是戰功累累,可謂功勞與苦勞兼備。李神通與李世民素來相善,在太子爭奪戰中,李神通選擇站在瞭李世民一邊,並營救過李世民。如前所述,貞觀初期,“諸將爭功、紛紜不已”,李神通自言:“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李世民鄭重指出:“戰竇建德時,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叛亂時,叔父望風而破。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故宜居叔父之先。”此言一出,諸將皆心悅誠服。與此同時,當長孫無忌提出自己身為皇後之兄,不宜寵任過多,否則“恐天下謂陛下為私”時,李世民坦然回答:“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今日用你,豈因私親!”

  最後,廣泛吸收各方面人才,不以出身論英雄。如果說任人唯賢是李世民用人的原則,五湖四海則是貫徹這一原則的體現。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過程,也是不斷延攬各路豪傑的過程,從對立陣營中招引人才更是他的一大法寶。對這些人,李世民都能傾心以待、用人不疑。這裡面最典型的當屬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原是劉武周部下猛將,屢敗唐軍,後歸降李世民,深為李世民器重。但由於之前與唐軍將領結怨太深,不久,李世民手下諸將以擔心尉遲敬德叛亂為由擅自將其關押,並勸李世民“即殺之”。李世民卻不以為然,當即下令釋放尉遲敬德,並單獨將其帶入自己臥室,予之以金,說:“丈夫意氣相期,勿以小嫌介意。我終不信讒言以害忠良,公宜體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資,表一時共事之情也。”縱是尉遲敬德身經百戰出生入死,聽瞭這一番話也是感激涕零,從此更加死心塌地追隨李世民。事實上,如果我們註意到大量原屬於李密、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以及李建成等人的良臣猛將,最後紛紛歸入李世民麾下為其所用,那麼,對於李世民的成功,或許就不是什麼難解之謎瞭。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曾向群臣自述:“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我則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才能不能兼備,我常棄其所短,用其所長。人主多惡諫臣,而我未嘗因直諫黜責一人。”寥寥數言,無疑可以讓我們一窺李世民用人之道的奧秘所在。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