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揭秘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的一念之差:中俄殊途

  導語:《尼佈楚條約》首次把兩個著名的帝王聯系在瞭一起: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條約簽訂的1689年時他們都很年輕:康熙大帝35歲,在位已經28年,彼得大帝才17歲,剛剛親政。14年後,即1703年,這兩位相距萬裡從未謀面的大帝仿佛受到神靈的指引,同時開始做一件相同的事:康熙大帝在承德開始建造避暑山莊,彼得大帝開始興建聖彼得堡。然而,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的執政理念卻截然不同,康熙大帝堅持閉關鎖國,彼得大帝則熱衷於開放以吸收西歐文明。起初,並不能看出兩種不同執政理念有何差別,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大帝國的命運迥然不同。

  人們常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然而歷史又有太多的偶然性,最高統治者的一念之差往往也能改變歷史的走向,以至深刻地影響到當今的世界格局。

  40多年前,中蘇之間發生瞭珍寶島武裝沖突。筆者當時還不到10歲,但已經深切感受到中國人的高度緊張,就連鄉村學校也在挖地道。記得當時的新聞記錄片有這樣一個畫面:中方邊防戰士在雪地上寫下“1689”,向蘇聯邊境巡邏兵宣示對珍寶島的主權。1689年,正是清朝與俄國簽訂《尼佈楚條約》的那一年。按照這個條約,不僅珍寶島,就連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大片肥沃的土地都是中國的領土,而黑龍江和烏蘇裡江不過是中國的內河。


  《尼佈楚條約》首次把兩個著名的帝王聯系在瞭一起: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

  條約簽訂的1689年時他們都很年輕:康熙大帝35歲,在位已經28年,彼得大帝才17歲,剛剛親政。14年後,即1703年,這兩位相距萬裡從未謀面的大帝仿佛受到神靈的指引,同時開始做一件相同的事:康熙大帝在承德開始建造避暑山莊,彼得大帝開始興建聖彼得堡。然而,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的執政理念卻截然不同,康熙大帝堅持閉關鎖國,彼得大帝則熱衷於開放以吸收西歐文明。起初,並不能看出兩種不同執政理念有何差別,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大帝國的命運迥然不同。


  彼得大帝的非常之舉

  如今,人們隻要一提及彼得大帝,就會津津樂道地談到他的一個非常之舉。1697年,25歲的彼得大帝親自率領一個由200多人組成的使團,考察學習西歐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及行政管理方法。他刻意隱藏瞭自己的真實身份,以下士米哈伊洛夫的身份,走訪學校、博物館、工廠和軍火庫,甚至還參加瞭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彼得大帝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甚至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當瞭一段時期的船長。彼得大帝通過歷時一年多的實地考察,親眼看到經過文藝復興洗禮、走出中世紀黑暗的西歐正煥發出勃勃生機。而當時的俄國還是個封閉落後的農奴制國傢,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後,宗教在思想文化領域占絕對統治地位。就連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竟然也有76%的居民是文盲。民間普遍保留著極其愚昧落後的風俗,迷信妖術盛行。

  俄國與西歐先進國傢的巨大差距,想必使彼得大帝的心靈受到瞭深刻的震撼。回國後,他毅然決定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權力,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虛心向發達國傢學習,大膽果斷地對俄國政體實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彼得大帝不僅長期堅持這樣的執政理念不動搖,他的許多做法還深刻地影響到其繼任者。如亞歷山大二世有一回親臨施巴列爾大街上的羈押所,並命令把他關在227號單人監室。歷山大二世在那間牢房蹲瞭一個多小時,似乎想親自體驗一下那些被他關押的革命者的心情。

相關閱讀推薦:

康熙帝究竟有沒有“微服私訪”民間?

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後:康熙帝皇後佟佳氏

揭秘建寧公主的悲慘人生:被康熙殺掉丈夫孩子!

揭秘:清朝康熙帝陵寢棺材噴“鬼火”事件之謎

揭秘皇帝批奏折都寫些什麼?康熙很多“知道瞭”

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康熙禁礦、禁海

  1704年是康熙大帝開始建造避暑山莊的第二年。這時的大清帝國對外抗擊瞭沙俄的侵略,取得瞭雅克薩戰役的勝利,並簽定瞭《尼佈楚條約》;對內已經先後撤除瞭吳三桂等三藩勢力、統一瞭臺灣、平定瞭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所謂“康乾盛世”此時已初步形成。大清帝國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康熙大帝已經站在瞭世界之巔。就在這一年,志滿意得的康熙大帝一邊繼續大興土木建造避暑山莊,一邊發佈非常令人扼腕嘆息的上諭,認定采礦業對地方管理沒有益處,以後有請求開采者,都不準行。清朝從此長期推行禁礦政策,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遭到瞭進一步的扼殺。

  其實,康熙之所以違背時代潮流,禁止民間大規模開礦,主要是擔心民眾大量聚集,容易起事,進而威脅其統治。1717年,康熙大帝再度頒佈“禁海令”,規定內地船隻不許到“海賊之藪”的南洋進行貿易。當時南洋一帶為西方殖民勢力所控制,康熙大帝擔心江南反清勢力得到西方殖民者的支持,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康熙大帝的“禁海”政策,被其後歷任皇帝所沿用。

  乾隆就曾在南巡時說:“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於是長期限制海外貿易,對外國人嚴加防范,防止他們支持漢人反清。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之前。長期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嚴重阻隔瞭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破壞瞭國內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還將民眾長期置於閉目塞聽、孤陋寡聞的愚昧狀態,最終導致中國失去瞭世界大國的地位。

  沙俄崛起 對外擴張

  此間,沙皇俄國一貫奉行的開放政策正不斷拉近與西方的距離,使其經濟文化得到長足進展,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當年,沙俄西部有強大的法國,南部是橫跨歐亞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地中海是它的內海。年輕的彼得大帝於1695和1696年兩次率軍隊遠征位於頓河下遊的亞速,迫使奧斯曼帝國於1700年簽署《君士坦丁堡和約》,同意將亞速劃歸俄國。自此以後兩個多世紀,俄土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裡米亞、黑海等戰略要地,又進行瞭一系列戰爭。


  此後,歷代沙皇為實現彼得大帝“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擴張戰略,企圖控制中亞,先於1804年起與伊朗也進行瞭多年激戰。後來俄國又與英國長期爭奪阿富汗(1979年,“新沙皇”終於出兵占領瞭阿富汗)。可是,所謂“康乾盛世”100多年,清朝對外戰爭極少,隻是在乾隆時期與南方的緬甸、越南、尼泊爾發生過幾次有限的邊境戰爭。其中1762–1769的中緬戰爭,大清王朝軍隊損失慘重,並未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戰後隻是得到緬甸名義上的臣服。

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當年,彼得大帝一隻眼緊盯著發達的西歐、中東,另一隻眼卻眺望著尚未開發的遠東。彼得大帝及其繼任者不斷向遠東地區派遣學者、探險傢和軍人,如白令、科茲列夫斯基、伊萬·艾弗來諾夫、雅科夫·艾爾琴等,其中白令最著名,白令海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久,這些遙遠而荒蕪人煙的廣袤土地都成瞭俄國的土地。或許是這些土地來得太容易,1867年,沙俄竟以區區720萬美元,就將面積相當於50個臺灣的阿拉斯加賣給瞭美國,而當年紐約法院大樓的造價就達1200萬美元。

  如今的阿拉斯加擁有美國最大的油田和世界最大的漁場,其價值已難以用美元來衡量瞭。然而,沙俄對1860年從中國奪取的海參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卻從不掉以輕心,他們在這兒修建瞭強大的軍事堡壘,使其一個半世紀以來從未受到外國的攻擊。沙俄還將附近的海灣命名為彼得大帝灣(2013年7月,中俄海軍曾在此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舉世矚目)。

  1722年,康熙大帝駕崩,3年後,彼得大帝歸天。他們的繼任者分別按照他們的既定方針辦。當時的歐洲正在孕育工業革命。英國由於率先實行資產階級革命,工場手工業在棉織、采礦、冶金、玻璃等行業中迅速興起。法國在重商主義的權臣柯爾貝爾推動下,也出現瞭大規模的采礦、冶煉、運輸業,以至擁有瞭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隨著生產的持續發展、技術的不斷改進,全社會對大機器生產充滿渴望,18世紀中期開始的歐洲工業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與此同時,法國啟蒙運動及引發的法國大革命對西方近現代文明產生瞭更加深遠的、有決定意義的影響。


彼得大帝雕塑

  “天朝上國”遭到侵略

  面對這日新月異變化著的世界和日益強大的北方近鄰,大清帝國統治者夜郎自大、坐井觀天。社會各界也長期處於“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狀態。1793年,英國已經成為頭號世界強國。為瞭和東方文明古國建立通商貿易關系,英國政府派馬戛爾尼遠涉重洋,經過九個月的航行終於抵達中國,並為中國皇帝準備瞭天體儀、地球儀、座鐘、氣象儀、毛瑟槍、連珠槍、銅炮、榴彈炮,及軍艦模型等禮物。大清帝國對外交往依然以“天朝上國”自居,想當然地認為凡是到中國來者,都是通過向中國皇帝朝貢以表達順從的。

  於是清廷要求英國使者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卻遭到拒絕。馬戛爾尼來中國之前,曾認真研讀瞭利瑪竇、曾昭德等人關於東方大帝國(明朝)的傳記,來到中國,試圖“按圖索騏”,可是眼前所見與他想象中的繁榮、昌盛、文明進步的帝國相去甚遠。馬戛爾尼後來在“訪清日記”中寫道:“事實上,在韃靼征服150年以來,這個國傢發生瞭驚人的大倒退……甚至正在變成半野蠻人……”。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屢屢稱大清帝國為韃靼(女真)統治的“天朝帝國”,說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塊“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動的東西”,不僅“幾千年來都沒有進步”,而且“習慣於靠無知來保證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馬克思和恩格斯還稱大清帝國的社會制度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其人民為“半野蠻人”。


  多年以後,太平天國領導人在處理對外關系上與清廷並無二致。雖然已經是鴉片戰爭以後,當英國專使麥華佗抵達南京,要求會見太平天國高級官員面談要事時,太平天國同樣以“天朝上國”的姿態拒絕會見。與此同時,曾國藩也非常鄙視外國人,認為他們都是未開化之人。清朝國民也普遍鄙視洋人,稱其為“紅毛番”、“夷人”。

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本來,俄國隻是一個地處烏拉爾山以西、伏爾加河流域的落後國傢,早期與中國並不接壤。13世紀,蒙古人曾長期占領莫斯科。《尼佈楚條約》簽訂之前的雅克薩反擊戰,中國人也是大獲全勝的。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大清帝國將這個北方的鄰國稱為俄羅斯,並沿用至今。雅克薩反擊戰的歷史記憶使大清帝國長期忽視瞭來自北方的威脅。沙皇俄國具體從何時超越瞭大清帝國,恐怕難以確定。然而到瞭19世紀初,兩大帝國之間的此消彼長,已經昭然若揭。1812年,拿破侖認定沙俄已經威脅到他在歐洲的霸權,於是傾其全力,親率50萬大軍入侵沙皇俄國,結果卻遭到慘敗。沙俄為什麼能一舉戰勝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恐怕沒有引起大清帝國的註意。

  28年後,英國僅僅以幾艘軍艦、幾千水兵就迫使大清王朝屈服,一舉打破瞭大清帝國的神話。自此以後,洋人進入大清如同進入自傢後院,所謂大清帝國隻是一具自欺欺人的影子。大清王朝實際上從康熙大帝後期起就喪失瞭進取精神,帝國的大廈就這樣被長期的封閉保守和自大慢慢侵蝕瞭。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沙俄趁勢從清朝奪走150萬平方公裡,一躍成為世界列強。沙俄並未因此感到滿足,1897年,沙俄又借清朝在甲午海戰失敗之機,占據瞭旅順、大連。接下來日俄為爭奪中國東北爆發激烈的戰爭。

  正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法國啟蒙運動喚醒瞭歐洲一樣,西方先進文化也是沙皇俄國崛起的重要推手。彼得大帝以後的一百多年間,俄國已經從一個曾經文盲遍地、迷信妖術盛行的國度,變身為與法國並駕齊驅的世界文學高峰。產生瞭普希金、果戈裡、別林斯基、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契訶夫、托爾斯泰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文學傢,以及柴可夫斯基、列賓、門捷列夫、巴甫洛夫等一大批世界頂級文化科技名人。如今,人們在莫斯科國傢圖書館前,可以看到一位老人的塑像,貌似托爾斯泰或者列寧,其實那是《罪與罰》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曾經被沙皇判處死刑,臨刑時被赦免。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後人譽為“俄羅斯人中的俄羅斯人”,成為俄羅斯民族精神與心靈的代表。正如托爾斯泰說的那樣:“文學是唯一一個可以讓人聽到自己憤怒與良知呼喊的講壇”。

  拿破侖的入侵盡管給俄羅斯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但是,俄羅斯人民並沒有因此抵制法國文化的影響。在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中,主人公經常使用法語交談,可見這至少在貴族階級中已經成為時尚。由於俄羅斯知識分子接受瞭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進而影響瞭部分民眾。1825年12月,俄國爆發十二月黨人起義,一部分貴族革命傢接受瞭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進而背叛瞭本階級的利益,以武力反對沙皇專制和農奴制度,遭到瞭血腥鎮壓。與此同時,一批又一批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冒著流放、苦役和死刑的風險,與俄國反動勢力進行瞭長期不懈的鬥爭,終於促使沙皇廢除瞭農奴制度。

聖彼得堡

  彼得大帝以後的歷代沙皇為瞭維護自身利益,雖然也漸趨於保守和反動,但對先進知識分子並未趕盡殺絕,而是留有餘地的。這些俄羅斯知識分子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俄羅斯人民。而大清王朝那臭名昭著的“文字獄”,卻無情地窒息瞭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與智慧,進而斷送瞭國傢的發展機遇。到後來,清王朝面對強敵隻有一個本能的反應:割地賠款求和。“地者,國之本也,柰何予之!”這是《史記·匈奴列傳》中冒頓單於的一句名言。

  2000多年前的冒頓單於尚且知道,與土地相比,最心愛的千裡馬、最寵愛的美女都不值一提。清王朝何嘗不知道!面對如此切膚之痛,清王朝直到1898年才不得不決定放下帝國的架子,開始學習西方實行全面的改革,這比彼得大帝整整晚瞭200年。然而,這場史稱戊戌變法的改革僅僅開始103天就夭折瞭。

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