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亡秦必楚的預言為何成為現實?揭亡秦必楚的原因

  秦國雄兵百萬,並吞天下,盡滅六國,始皇帝這個始字就在於他這個王朝想要千秋萬代,何以二世而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為何成為現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國人熟知的典故,陸遊在《金錯刀行》中寫道: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蒲松齡的對聯中說: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亡秦必楚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能當時也有“亡秦必齊”“亡秦必韓”這樣的說法,但是因為最後還是楚亡瞭秦,大傢就很少提瞭。這個原因是很小的方面,而且即使當時有他國亡秦的說法,“亡秦必楚”也是呼聲最高的。理由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時候打的是“大楚興,陳勝王”的旗幟,在攻占陳地後,他們建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的意思。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時刻,打出自己的旗號顯然有招徠天下英雄的意圖,很顯然,陳勝吳廣選“大楚”的旗號,這說明“楚”在當時是最有號召力的。


  二,我們大傢都有這樣一種心理:我們會妒嫉跟我們相仿的人的成功,而不會妒嫉比我們高明很多的人的成功。如果有人和我說劉永好賺瞭200萬,我會無動於衷;如果和我說襪子賺瞭200萬,我心裡就會有點不舒服。當時的戰國七雄中,實力是秦國、齊國、楚國最強。秦的戰鬥力,齊的經濟實力,楚地幅員,都是天下第一。楚國早就有統一天下的野心,比如“問鼎”一事。但是最後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秦滅國,心裡肯定不是滋味,因此對秦的逆反比他國為強。那麼齊國為什麼沒有這種心理呢?這可以說到另外一個心理現象:我們如果自己倒黴,會極其不舒服;如果很多人和我們的境遇一樣,我們會好過得多。齊和秦的關系一直不錯。在秦

  “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的指導下,秦曾經向齊建議共同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終戰國一世,秦國對齊國沒有像魏趙一樣的大規模的進攻,也沒有對楚一樣的卑鄙的欺騙。等到最後,剩下的國傢中已經都沒有實力和秦抗衡瞭,那麼齊的亡國在心裡上也好過的多,畢竟亡國的不是我一個。

相關閱讀推薦:

項羽30萬大軍挖不動秦始皇陵!秦陵十大難解之謎

阿房宮到底是不是項羽燒的?

揭秘:項羽敗給劉邦致死都沒明白的最重要原因?

陳倉之戰的背景:劉邦項羽爭霸之還定三秦之戰

陳倉之戰簡介:劉邦項羽楚漢戰爭史上著名的戰役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楚的亡國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秦國的欺騙。在糾紛的解決過程中,最後的結果是不是對自己有利實際上並不重要,隻要是在程序上公正,我們都能接受。我們大傢小的時候大概都看過《霍元甲》,我們對霍元甲的死感到惋惜是因為他是中毒而死,死的不明不白。如果霍元甲是在擂臺上被人打傷而死,我們應該感慨地隻能是霍元甲的技不如人。楚的亡國很像霍元甲,它簡直完全是被秦騙來騙去。秦國說:你和齊國絕交吧,我給你600裡的商於之地。楚照辦,去秦國要地,張儀恬不知恥地說,是你聽錯瞭,我說的是6裡,哪裡說600裡瞭。懷王生氣,要和秦國打仗。秦國求和,懷王說,我殺瞭張儀就出氣瞭。張儀到瞭楚國,一陣花言巧語以後,楚國又把他放瞭回去。秦國要和懷王在武關會盟,懷王不想去,子蘭建議去,結果懷王被秦囚禁,客死他鄉。這些都是讓楚人萬分尷尬的事,他們不認為是自己的實力弱,而是自己太老實,被狡詐的秦國一騙再騙。如果再有機會,一定不會亡國。因為不服氣,楚人對秦國始終是極為不滿的。

  四,文化的認同感上。七雄中,除瞭楚,都是周直接分封的諸侯國。無論在表面上還是在實際上,他們都是以維護周的中原正統文化為己任的。秦雖然被山東諸國瞧不起,但是對於中原文明一直是“雖不能得,心向往之”是努力向中原靠齊的。楚同中原文明並不是同一個文化體系,實際上對周文明並不認同。楚國是長江流域文明的代表,其他六國則同屬於一個文化體系:黃河流域文明。楚率先稱王,楚把南巡的周共王(?)淹死瞭,楚被稱為蠻夷,是每次“尊王攘夷”的對象。等到秦統一後,自然是中原文明的勝利(我們姑且不問是真是假),其他五國雖然國破,但是文化沒亡。但作為被排斥和歧視的文明,楚在文化方面沒有認同感。也可以說,楚是亡國亡得最徹底的國傢。

  五,楚反感秦的政治制度。秦統一後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君主專制,其他五國基本上是沿用周的嫡長子分封制,楚的差距更遠,它在地方上基本是部落酋長聯盟,中央是以楚王為中心的熊、景、昭、屈幾大貴族的聯盟。這種體制如果和中原的政治體制相比對的話,應該相當與夏商時期,要一下過渡到郡縣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六,楚的殘存的實力比較強。已經說過,在地方上,楚國是部落酋長聯盟。楚國土遼闊,亡國後,邊緣部落隻要改易旗幟,歸順秦國,實力上是不會受到觸碰的,當時的秦軍也沒有力量對南方的“蠻夷”

  部落進行一一剿除。因為楚的長時期統治,楚國貴族和地方部落有很好的關系,很多楚的王公大將都能隱匿在民間,比如義帝心,還有項梁等人。

  七,國民性方面。楚人重鬼,多淫祀,多隱逸,多玄想,這很像殷人;和重禮儀,認為“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拘謹的周人很不相同,更和實用的、功利的法傢思想格格不入。這種心態和秦的專制體制相差太大。另外楚人也是很重武的,剽疾之風,世有定論。楚人戰鬥的英勇和慘烈,有屈原的《國殤》為證。為復國而戰,楚人是樂意的。以上諸方面,是其他五國基本不具備的。由此,楚人成為秦末反秦的主力,秦末的農民起義也可以看作是楚國的復國運動。雖然最後不是楚國而是一個嶄新的王朝——漢,取代瞭秦,但是至少在西漢武帝以前,楚文化一直是中國主流文化,這種影響,直到東漢連綿不絕,也深深影響瞭後世,或者說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在思想上,都留下楚的印記。最讓天下震撼的兩句:

  楚雖三戶,忘秦必楚!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