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宿北大捷:兩大野戰軍合並後的一場輝煌大捷

  宿北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野戰軍正式成立後的第一次大勝仗,開創瞭解放軍首次在一次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三個整旅。此後,解放軍進一步集中兵力,開始把殲滅戰推向更大的規模。本文就這次戰役的決策過程進行一些探討。

  蘇中戰役後的華中局勢與華東野戰軍的成立

  1946年7月,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連續作戰,七戰七捷,取得瞭輝煌的勝利,毛澤東明確命令其他戰區“仿效辦理”。然而,陳毅率領山東野戰軍卻在山東接連遭遇失敗,進攻泗縣失利後,山東野戰軍被迫退出淮北,這無疑對山野的軍心和士氣產生瞭不利影響。

  國民黨軍方面,雖然在蘇中戰役中遭受瞭慘重損失,但此時的兵力相對於華中野戰軍仍占有優勢,加之在淮北國民黨軍進展順利,因此,1946年9月,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開始進行第三期作戰計劃。將進攻淮北的部隊全部轉用於蘇中,其中整編第七十四師進攻淮陰和淮安,整編第六十九師負責守備宿遷。

  國民黨的戰略調整必然導致共產黨方面的戰略調整。蘇中戰役之前,粟裕與陳毅就曾經就戰略重點有過分歧,陳毅主張粟裕從蘇中北上淮北共同作戰,粟裕則仍為北上不利,應該堅持蘇中。最終,中共中央支持瞭粟裕的意見,認為堅持在蘇中作戰是必要的,因此粟裕演繹瞭七戰七捷。此時,國名黨軍進行瞭戰略調整,陳毅再次主張粟裕北上配合山東野戰軍打擊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六十九師。而粟裕則認為還是應當堅持蘇中,認為陳毅應當向南作戰。

  粟裕和陳毅的戰略分歧除瞭兩人對戰局看法的不同之外,也有雙方部隊利益不同的原因,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士兵多為蘇中子弟,自然更願意保衛自己的傢鄉,這一點也是粟裕不能不考慮的。


  形勢在不斷變化,蘇中和淮北的爭論很快得到瞭解決。1946年9月,劉伯承取得定陶戰役的勝利,繼粟裕取得蘇中戰役勝利後進一步鼓舞瞭共產黨方面的士氣。此時,陳毅致電粟裕認為如果國民黨軍由宿遷東進,解放軍應該在宿遷、沐陽、新安鎮地區殲敵,改變局面。而中央軍委也認為華中野戰軍不應再在蘇中停留,以北上為宜。粟裕結合中央軍委的指示,最終決定華中野戰軍在9月北上兩淮,和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共同作戰。

  不過中央軍委最終決定粟裕北上,並不完全出於認為華中野戰軍不應再在蘇中堅持,粟裕既然能在之前取得七戰七捷,之後也應該大有可為。中央軍委之所以如此決定,也是出於陳毅面對的局勢日趨惡化的結果。山東野戰軍進攻泗陽失利後,國民黨軍進一步進攻兩淮,粟裕此時不及北上,淮陰、淮安相繼失守,雖然兩淮是解放軍主動放棄的,但因為國民黨軍進攻迅速,兩淮的失守仍舊顯得頗為突然,使得解放軍遭受瞭相當的損失,也影響瞭軍心。

  雖然如此,粟裕對局勢充滿瞭信心,粟裕明確表示“我軍撤出兩淮,絕對不是我們軍事上的失敗,而是對蔣軍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解放軍放棄兩淮後,華中局勢再度放生瞭變化,南北兩線的國民黨軍形成瞭對華中地區解放軍的半包圍態勢,共產黨蘇中根據地盡失。這一形勢看起來出現瞭有利於國民黨軍的變化,但“福禍相依”,此時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兩軍靠攏,軍力更為集中,粟裕於是順勢於9月20日提出集中兩軍共同運用,進攻宿遷。次日,陳毅即復電同意瞭粟裕的建議,並進一步提出兩個野戰軍合成一個。9月22日,中央軍委同意瞭粟裕和陳毅的建議,並就兩個野戰軍合並後的人事任命進行瞭安排,提議陳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譚震林任副政委。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並後組成的就是我們熟悉的華東野戰軍。不過在宿北戰役期間,兩軍指揮機構並沒有實現整合,兩軍指揮機構的合並是在宿北戰役結束之後。

  作戰決心的確定

  兩個野戰軍的合並固然集中瞭力量,但也產生瞭一些新的問題,華東野戰軍方面,在取得勝利之後卻離開瞭蘇中,部隊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懷疑。而山東野戰軍方面,之前的連續失利,是的軍心和士氣上的問題更為嚴重。這些問題倘若不能解決,是不利於華中地區解放軍部隊進一步作戰的。

  解放軍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寶是政治思想工作,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政治思想工作進行解釋,部隊基本統一瞭思想,樹立瞭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的信念。但要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正如粟裕時常提到的“還是要靠勝仗”。因此,兩軍合並後的首戰自然就顯得十分重要瞭。為此,毛澤東專門電示華野首戰要註意:1、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2、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在收到毛澤東電報後,陳毅制訂瞭一個作戰方案以期堅持華中地區。然而局勢瞬息萬變,魯南地區國民黨軍攻占嶧縣、棗莊,對共產黨山東首府臨沂構成威脅。因此陳毅很快又提出,山東野戰軍回到魯南,華中野戰軍在淮海地區作戰,或者兩軍共同前往魯南。

  對於華野全軍進入魯南的問題,中央軍委專門咨詢粟裕的意見。粟裕認為,當前淮海地區還有可戰,不戰而放棄淮海進入魯南對解放軍方面不利,“似宜在入魯之前爭取在淮海打一個好仗”。因此,粟裕和其他人員經過商討,正式在10月15日向中央軍委提出暫緩進入魯南。

  同日12時,一份對華野來說影響深遠的電報來到瞭,電報的作者是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電報同意瞭華野暫不入魯,集中兵力在淮北作戰,同時指示華野“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粟(裕)譚(震林)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復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8]這等於將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權授予瞭當時隻是華野副司令的粟裕,這在解放軍幾大野戰軍中,是絕無僅有的,體現瞭粟裕的卓越軍事才華和毛澤東的粟裕的充分信任與重用。

  解決瞭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權問題,華野的下一步戰略決心自然就好下多瞭。

相關閱讀推薦:

1940年黃橋戰役:粟裕大將的三道“數學題”

杜聿明評價宿敵林彪和粟裕的軍事素養差別在哪裡

抗日名將杜聿明談內戰敗因:碰到瞭致命對手粟裕

揭秘: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誰是第一虎將?

華東野戰軍王牌:粟裕麾下戰功赫赫的八大主力師

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國民黨軍占領淮陰、淮安後,認為自己取得瞭很大的勝利,加上此時國民黨政府即將召開“國民大會”,為瞭配合“國民大會”的召開,國民黨軍計劃以12個整編師分四路進攻解放軍華中解放區。

  在這四路進攻的國民黨軍中,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十一師,其中,整編第十一師由胡璉率領進攻新安鎮和沐陽,而整編第七十四師則負責進攻漣水。而戴之奇的整編第六十九師是配合整編第十一師進攻新安鎮和沐陽的。

  針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陳毅提出瞭5個應對方案,這幾個方案各有利弊,總的來說認為華中野戰軍主力應當集結在漣水附近,山東野戰軍主力應該集中在隴海路北沂河沿岸,兩軍相互策應。


  接到陳毅5個方案時,粟裕正在鹽城以南指揮作戰。他立即結合當時的形勢進行瞭研究,最終認為國名黨軍4路中進攻沐陽、新安鎮的一路對解放軍威脅最大,應該集中主力加以殲滅,從而使解放軍取得主動。同時,鑒於現在阻擊這部分國民黨軍隊的解放軍部隊兵力單薄,粟裕與譚震林聯名建議陳毅速率山東野戰軍南下到機動位置,以確保在戰役開始後能在2日內趕到參戰。12月9日,陳毅同意由他親自率領山東野戰軍南下。於是,以殲滅進攻新安鎮、沐陽一路國民黨軍為目標的戰役決心最終確定瞭下來。

  十一還是六十九:胡璉還是戴之奇

  殲滅進攻新安鎮、沐陽一路國民黨軍的戰役目標雖然已經確定瞭下來,但這一路國民黨軍主要由兩支部隊組成,胡璉的整編第十一師和戴之奇的。華野的作戰方針是集中兵力殲滅一支國民黨部隊,這就使得華野要在這兩支國民黨軍隊中選擇一個予以殲滅的目標。

  初期,在中央軍委的意見下,華野一度將目標對準瞭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十一師,若能將其殲滅,自然能夠很好改變華野的處境。為此,粟裕做出瞭一些列部署,確定以殲滅宿遷、沐陽地區之國民黨軍為重點,同時兼顧蘇北、魯南兩個方向。之所以作此部署,是因為華野之前的漣水戰役打成瞭一個消耗戰,對華野所處的局勢造成瞭一些影響。

  在初期做出以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的部署後,粟裕心中還是有不少擔心,對自身方面,主要是擔心兩大野戰軍雖然已經合並,但指揮機關還未合並,對山東野戰軍部隊,自己不甚熟悉。對敵方方面,則是不能確定整編第十一師是否確定會參戰。因此,粟裕在回憶錄中明確表示在宿北戰役期間,自己心情十分緊張。

  對作戰目標的選擇,從來不是哪一方的一廂情願,而是要隨形勢而定。因此,粟裕從實際出發,制定瞭兩個方案,其一是首先殲滅向新安鎮進攻的國民黨軍,再殲滅進攻沐陽的國民黨軍;其二是如果國民黨軍左路部隊進攻遲緩,而右路軍發起進攻,則先集中兵力殲滅右路軍。華野相應部隊也進行瞭相應的運動。

  12月中旬,國民黨軍繼續進攻,粟裕也確定瞭進攻部隊中有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然而相對於整編第十一師,戴之奇率領的整編第六十九師更為輕軍冒進,逐漸和整編第十一師拉開瞭距離。

  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有3個不同建制的旅組成,內部矛盾較多。師長戴之奇,國民黨陸軍大學9期畢業,喜歡誇談戰術,但在實際作戰中被工農紅軍打得大敗,因此他對共產黨懷有深切仇恨,此次急於立功,因此導致瞭輕軍冒進。而整編第十一師則由於新調至華中地區,不熟悉當地情況,顯得謹慎很多。

  國民黨兩支部隊之間逐漸拉開距離,使得戰機出現。粟裕綜合各方面考慮,最終決定對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實行阻擊,對國民黨整編第六十九師實行殲滅。這一決定,得到瞭中央軍委的批準。宿北戰役已經萬事具備瞭。

  整編第六十九師全軍覆沒

  在切斷瞭整編第六十九師和整編第十一師之間的聯系後,12月15日,華野正式發起宿北戰役,向已被華野完成包圍的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發起全面進攻,同時奮力阻擊國民黨軍整編第十一師對戴之奇的救援。

  情況極端不利的戴之奇在突圍不成的情況下不斷向胡璉呼救,胡璉也確實拼命希望救援戴之奇,但華野部隊的奮力阻擊使整編第十一師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雖然胡璉一度親自上陣督促各部奮力進攻,但幾天來進展都不大。

  12月18日,華野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師部,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市長饒少偉被華野俘虜。次日,宿北戰役全部結束,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九師除300餘人逃脫外,其餘全被殲滅。華野取得瞭宿北戰役的勝利。

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戰區之轉折

  宿北戰役的意義,粟裕有一句經典的評價“這可以說是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的開端”,其後的魯南戰役正是宿北戰役的繼續。粟裕創造性地提出在戰爭全局轉折和戰役轉折之間存在一個戰區轉折,正是他通過實際指揮作戰總結經驗提出的一個創造性的觀點,豐富瞭軍事指揮經驗,他在回憶錄中多次強調瞭這個概念。

  宿北戰役的勝利對於華中野戰軍方面,鼓舞瞭其撤離兩淮後的士氣,為下一步進入魯南奠定瞭思想基礎。對山東野戰軍方面,使得陳毅“長期的抑鬱為之一掃”,穩定瞭軍心士氣。

  對於兩大野戰軍的合並,隨著宿北戰役的勝利,加強瞭兩軍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促進瞭兩大野戰軍的實際合並,使得解放軍華東地區兵力得以集中運用,逐步走向更大的勝利。

  宿北戰役是解放軍首次全殲國民黨軍三個旅,使得解放軍部隊積累瞭進行大規模殲滅戰的經驗,為魯南戰役的發起奠定瞭基礎。粟裕以其慎重和關鍵時候敢於下決心成就瞭宿北戰役的輝煌,也使得他一步一步走向他人生輝煌的頂點,以至於他後面的輝煌甚至掩蓋瞭宿北戰役的光輝。如今回頭審視,宿北戰役確實是解放軍華東戰區轉向縱深的關鍵一仗。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