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朱祁鎮和錢皇後的愛情故事 英宗朱祁鎮錢皇後簡介

  孝莊錢皇後,明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揮僉事(後封安昌伯)錢貴女。正統七年(1442年)立為皇後。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宮中的全部資財輸出,每天悲哀地呼天號地,祈求神靈保佑英宗。累瞭就就地而臥,以致傷殘瞭一條腿。終日哭泣,又哭瞎瞭一隻眼睛。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後,加“慈懿”徽號。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錢氏病故。謚“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後”。九月四日葬裕陵。

  朱祁鎮與錢皇後的愛情

  結發情深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王朝的第六任兼第八任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一位“復辟”皇帝。他生於宣德二年(公元1427)冬天,登基為帝時年僅七歲(虛稱九歲)。年號“正統“。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皇帝很快就到瞭完成終身大事的時候。

  皇帝娶一個怎樣的妻子,關系到他本人乃至整個國傢的前途命運,對於這一點,張太皇太後深有體會。張氏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妻子,當年朱高熾還在北平做燕王世子時,其母徐氏就親自為長子選擇瞭出身雖低微才智人品卻非常出眾的張氏為妻。後來燕王朱棣成為明王朝皇帝,張氏也應運而為太子妃。由於朱高熾不擅騎射,兩個弟弟又窺伺太子位,時常離間朱高熾與成祖朱棣之間的父子關系。徐皇後去世以後,朱棣逐漸對長子不滿,好幾次都中瞭小兒子的計,削減太子的膳食待遇,打算廢太子。在這要緊的時刻,虧得張氏謹慎行事從中周旋,又一向得徐皇後歡心,更調教出瞭一個好兒子,朱棣總算打消瞭廢太子的念頭。然而張氏的丈夫仁宗朱高熾即位僅十個月就遽然辭世,張氏的兒子宣宗朱瞻基不但少年即位,而且也隻十年光景就離開瞭人世,張氏的孫子英宗朱祁鎮更是孩提即位。在這些變幻莫測的時刻,整個大明帝國的軍政大事,幸虧有張氏的操持裁決,才得以順利進行。這一切都證明,一個好皇後對皇帝、對皇朝有多麼重要。

  憶及前事,張氏為自己的孫兒選擇妻子就更加小心瞭。

  正統七年(公元1442)春,經過重重篩選,來自海州(今遼寧海寧)的少女錢氏被張太皇太後選中,成為英宗的準皇後。錢氏這年十六歲,比英宗略大一歲。


  錢氏的冊後儀式,也是明王朝有史以來皇帝的第一次初婚儀式。而在此之前的皇帝們早在即帝位之前就已經完成瞭終身大事,冊後隻不過是登基以後過過場面而已。因此,在張太皇太後的操持下,錢氏立後的過程極為隆重。這也是張氏此生為朱明皇傢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因為大婚典禮五個月後她就去世瞭。

  正統七年五月初三,英國公張輔為正使,少師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為副使,持節至錢府行納采問名之禮;

  五月初七,成國公朱勇為正使,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楊溥、吏部尚書郭剌為副使,持節再至錢府行納吉納徽告期禮;

  五月十九日,英國公張輔為正使,少師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戶部尚書王佐為副使,率領儀仗大樂和放置著皇後冊寶的龍亭以及文武百官,再至錢府行發冊奉迎禮。在文武百官和內外命婦的叩頭如儀中,十六歲的錢氏頭戴九龍四鳳冠,身著真紅大袖禕衣紅羅長裙紅褙子紅霞帔,在一片煊天鼓樂中被迎入紫禁城,成為少年皇帝的皇後。

  從此,十五歲的皇帝有瞭妻子,他不再是獨自一人站在世間至尊的殿宇上迎接萬眾的仰視。而中國古代宮廷一段纏綿淒涼的愛情也就此以這般金碧輝煌的方式揭開瞭序幕。

  錢皇後出身寒微。當然,官場中的寒微看在平民百姓眼中還是很不一般的。她的曾祖父錢整,是成祖朱棣做燕王時的老部下,任燕山護衛副千戶,一直對成祖忠心耿耿。祖父錢通官至金吾右衛指揮使,父親錢貴繼承瞭祖傳的武職,多次隨明成祖、明宣宗北征,憑借戰功升至都指揮僉事。直到女兒被選為皇後,錢貴才被提拔為中府都督同知。

  雖然姻緣的締結是出於祖母張太皇太後之命,但英宗仍然對自己的皇後比較滿意。因為錢皇後的兩個親戚在土木之變中殉國,錢皇後自己也因為英宗導致殘疾,英宗十分感嘆,加上錢氏傢族官爵太過低微,打算效仿宣宗朝的例子給予傢族爵位。

  對於丈夫的良苦用心,錢皇後深為感激,然而她並不願意傢族因為自己而無功受祿,損害丈夫的“明君”聲譽,因此英宗的打算剛一提出,她就謝絕瞭。英宗原以為錢皇後的謙遜隻是一種姿態,所以他也就再三地提出晉升丈人的建議。出乎他意料的是,錢皇後的態度完全不是客套,無論自己怎樣提議,她都是推辭。明白妻子的心意後,英宗對錢皇後更為敬重。

  對於帝王傢庭來說,娶後納妃最大的目的就是多生子嗣。錢皇後對此也非常瞭解,她因此從不阻撓英宗親近後宮妃嬪宮娥。於是宮人們一直喜訊不斷。在這些女子中,一個來自北京昌平的民傢女子周氏最為突出,正統十年(公元1445)她先為十八歲的英宗生下一個女兒重慶公主,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又為二十歲的英宗生下瞭庶長子朱見浚(後改名朱見深)。除周氏之外,還有萬氏、王氏等宮妃,陸續在一兩年間為英宗生下瞭三個兒子。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這麼多的女人都生下瞭龍子鳳女,唯有六宮之主的錢皇後在生育方面卻一直不如人意。立後六七年間她雖然得寵,卻一直未能為丈夫孕育兒女。不過英宗和自己的父親宣宗不同,他對皇後終能生育嫡子一事抱著極大的希望,因為他害怕如果傳位給庶子,會導致錢皇後類似胡廢後的結局。英宗本人雖是個出生不滿百日就得封太子的庶長子,但同樣的事情卻沒有發生在英宗的兒子身上。庶長子朱見浚已經兩歲,英宗仍然沒有將他冊封為太子,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錢皇後懷胎的消息。

  然而中宮懷妊的喜訊還未等到,意外就發生瞭。

相關閱讀推薦:

少年天子朱祁鎮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的生平介紹

朱祁鎮簡介 明朝時期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生平

明英宗朱祁鎮生平簡介及怎麼死的

明英宗朱祁鎮的妃子有哪些?朱祁鎮妃子及兒子列表

明英宗朱祁鎮簡介 朱祁鎮和錢皇後有沒有兒子?

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患難夫妻

  正統十四年七月,由於太監王振仗勢欺人,給瞭西北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出兵叛亂的借口,明王朝邊境再次吃緊。當前方正交戰激烈的時候,毫無軍政常識的惹禍精王振再次異想天開,慫恿英宗“禦駕親征”。

  英宗自幼就在以王振為首的一群內官宮人之間長大,對王振言聽計從,視為倚靠,甚至於在王振觸怒張太皇太後時不惜下跪求情。如今沒有瞭張太皇太後的約束,尤其是輔佐英宗的“三楊”老相(知人善任的江西泰和人楊士奇,在朝臣中極有名望的湖北石首人楊溥,性情果斷有謀略的福建建甌人楊榮。三人各有所長,精誠合作,將明王朝推向仁宣之治的頂峰,以一個整體合稱為明王朝賢相之首。楊士奇逝於1444年,楊溥逝於1446年,楊榮逝於1440年)也都陸續辭世後,朝中再沒人有足夠的力量阻擋得瞭王振,更沒法勸止“禦駕親征”的荒唐主張。

  英宗的偏聽偏信很快就招致瞭惡果。在“禦駕親征”的一路上,王振對英宗封鎖所有不利的消息,自己假借皇帝的名義胡亂指揮,而且還朝令夕改剛愎自用。最後竟為瞭要保護裝載自己私傢財寶的車輛,強行將英宗以及隨駕官員將士安排在一無城防二無水源的荒郊山崗過夜,硬是做瞭瓦剌軍的嘴邊肉,輕易地被對手重重包圍。由於缺水,士兵戰鬥力極低,一片混亂後,幾百名文官武將喪命荒郊,英宗也成瞭瓦剌軍的俘虜,釀成瞭舉世震驚的“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入京城。皇帝既成瞭人質,也就再說不得天朝上國的話瞭。大約因為也先舉兵反叛的借口是賞賜不公,朝臣決定先嘗試以財帛贖回皇帝。得知這個決定,錢皇後立即將自己的所有私財都獻瞭出來,隻希望也先能看在財寶的份上放回丈夫。


  然而大批的珠寶撐大瞭也先的胃口,他越發覺得手裡的英宗是“奇貨”可居,原本就滿腹雄心壯志要統一蒙古諸部的也先認為,可以借英宗逼迫明王朝做出更多更大的退讓,甚至可以借此要脅進一步攻取明王朝的疆土乃至政權。

  為瞭斷絕也先的企圖,擺脫“國無長君”的窘迫局面,在於謙等大臣的一力支持下,九月六日,監國親王朱祁鈺登基,是為明景帝。

  對於也先違約、英宗不能返回的事實,錢皇後已如五雷轟頂,又得到瞭哥哥錢欽和弟弟錢鐘也喪生在“土木之變”中的確切消息。她已經是無依無靠,等到朱祁鈺登基成為事實之後,錢皇後自感對於丈夫的處境已經無能為力,陷於絕境的她隻能日夜啼哭。在渺茫中,她終於想到瞭自己還能多少為丈夫做一件事。

  從此,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冷清的宮宇中總會隱約響起一個女人哀泣求告磕頭求天的聲音。那是二十三歲的錢皇後,絕望中的她采用瞭民間女子最無助的辦法,祈望上天能夠垂憐自己的誠意,放丈夫一條生路。錢皇後就這樣每天每夜地祈求,再困再倦也隻是就地稍臥,不肯上床休息。過度的勞累、粗陋的飲食、冰冷的地面、冬天的嚴寒長期侵襲她的身體,她的一條腿受瞭重傷,再也無法治好,損壞瞭。而晝夜不停的悲泣也很快哭瞎瞭她的一隻眼睛。對於自己的殘疾,錢皇後毫不介意,也拒絕治療,她心甘情願地認為這是接回丈夫,上天要她付出的代價。

  終於,在於謙等幹臣的得當指揮下,瓦剌被迫歸還瞭英宗。

  景泰元年八月初三,二十二歲的明英宗由漠北返回瞭北京城。迎接他的是一個“太上皇”的虛名。明景帝權位已固,將哥哥看成是自己的重大隱患,雖然在於謙的強烈主張下接回瞭英宗,卻堅決拒絕瞭禮部建議所有人(包括景帝本人)在返京典禮上向英宗行君臣之禮的要求,並且在第一時間就把英宗幽禁進瞭冷清的南宮。

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好不容易才擺脫敵手的英宗沒料到,自己的王朝自己的兄弟竟以這樣的方式迎接自己,他更沒有料到在南宮中等待自己的,也不再是思念中那個風姿綽約明眸善睞的妻子,而是一個病體支離的殘疾女人。在最初的驚愕過去之後,朱祁鎮很快就知道瞭妻子致殘的原因。雖然史書從沒有提到過那一刻朱祁鎮都有些怎麼樣的反應,但我們仍然能夠猜想得到。英宗剛剛在事業和親情兩方面都備受打擊,卻猛然間感受到瞭妻子將自己視若性命般的情意,兩相對照下,實在是百感交集,不但不嫌棄妻子的殘疾,反而真正明白何所謂結發情深,將妻子視若珍寶。

  從這天起,英宗和錢皇後以及一群妃嬪在南宮中相依為命,過起瞭心驚膽戰的“太上”生涯。

  公正地說,景帝在做監國時並沒有取代哥哥的想法,在被推舉為帝後他無論才幹還是勤政納諫,也都比英宗要強得多,在他的手上,明王朝保持瞭向上的發展勢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景帝的心思迅速發生根本變化。為瞭鞏固權位,也為瞭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他對哥哥再沒有骨肉之情,雖然不至於暗下殺手,提防忌憚之心卻是越來越重瞭。他不但想方設法要把侄兒從太子位上趕下去,而且不允許英宗走出南宮一步。

  景帝如此態度,勢利眼兒的太監宮人就更變本加厲瞭。被幽禁的英宗不但沒有得到與“太上皇”頭銜相符的生活待遇政治地位,到後來就連日常衣食都變得難以維持瞭。英宗困在南宮中愁悶焦躁,度日如年。

  丈夫的處境都看在錢皇後眼裡。她一面百般寬慰遷就丈夫,一面支撐著病體帶領南宮中的嬪妃宮娥趕制繡品,以此換些食用。


  在互相依靠彼此慰藉中,七年的漫長歲月過去瞭。

  同甘共苦

  景泰八年(公元1457)正月,景帝患病並迅速加重。這突如其來的意外,使英宗的人生再一次發生根本大逆轉。三十歲的他重新登上瞭皇帝的寶座。當月十七日凌晨時分,武清侯石亨、禦史徐有貞、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等人沖入南宮,擁英宗復辟。

  英宗既已重登大寶,當然也就要再次冊立皇後。錢氏作為英宗的結發妻子,理當成為皇後。但就在這個時候,意外忽然發生。

  由於錢皇後不但已是嚴重的殘疾,而且病損也完全摧毀瞭她的生育能力,庶長子朱見深的生母周氏在兒子復立為太子,自己也進位皇貴妃之後,想到婆婆孫太後母憑子貴正位中宮的往事,不禁心馳神往,希望借此機會自己也能更進一步,嘗嘗當皇後娘娘的尊貴滋味。

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很快,就有一個叫蔣冕(嘉靖年間的宰相蔣冕不幸與之同名)的太監出場瞭。他向孫太後進言道:“錢皇後既無子又殘廢,不合適當皇後,應該讓周皇貴妃升為皇後,才不失大明王朝的面子。”孫太後聽瞭也覺得甚有道理。

  英宗聽說此訊,頓時大怒,將蔣冕貶斥,後妃之位仍如原樣。周皇貴妃的計劃以失敗告終。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英宗實在無法拋棄對他情深意重為他致殘的發妻。決定權不在自己手裡,無可奈何的周皇貴妃隻能強忍下滿腹怨氣。

  在丈夫的庇護下,錢氏重新開始瞭她與世無爭的皇後生涯。

  錢皇後的父親早在女兒第一次做皇後不久就離開瞭人世,一雙兒子不幸在“土木之變”中殉難。錢皇後的大哥錢欽死時隻有女兒,總算弟弟錢鐘之妻懷有身孕,遺腹生下一個兒子錢雄。對於老丈人的這根獨苗苗,英宗格外小心栽培,錢雄在姑父的呵護下迅速晉升,尚未成年就當上瞭都督同知,升遷到瞭祖父的官職地位。隻是一說起追封錢氏兄弟爵位,讓錢雄成為真正的“貴戚”,錢皇後仍然再三推辭。英宗一來是拗不過妻子,二來大約也覺得自己還年輕,錢雄也大有立下功勛再封侯的機會,因此也就不再堅持。

  然而英宗沒有料到,自己雖然仍年輕,上天給予自己的日子卻不多瞭。

  天順七年(公元1463)十二月,年僅三十六歲的明英宗患瞭病,病情很快加重,到正月初六的時候已經無法上朝理政,隻能讓皇太子朱見深於文華殿代理國事。十六日,英宗明白自己的人生將要走到盡頭,他召來瞭內閣重臣和近侍太監,當眾口授瞭遺詔。


  這時的英宗雖然已是油盡燈枯,心裡卻很明白。他對於自己的王朝沒有什麼不放心的:皇太子已經成人,自己也給他選定瞭足以承擔母儀之責的皇後,還留下瞭得力忠誠的輔臣班子。他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死後,妻子錢皇後的處境。

  英宗對於當年太監建議廢後之事記憶猶新,他也非常清楚這件事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隻是他一直以為自己能夠永遠將妻子保護在自己的身後,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死會在瞭前頭。他非常擔心周皇貴妃將要報當年之仇,借兒子的勢欺凌錢皇後,甚至於廢除她的皇後名位。

  於是,在口授遺詔叮嚀之後,英宗還特別面囑自己的繼承人皇太子:“皇後名位素定,當盡孝以終天年。” 這樣說瞭之後,英宗仍然覺得不放心,怕兒子終會屈服於生母的意志。於是他又緊拉著大學士、顧命大臣李賢的手,反復叮嚀:“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李賢流著眼淚退出英宗的寢宮,將這句話添在瞭遺詔冊上。

  英宗的一生卓有政績,但是也因為少年無知釀成瞭險些傾覆國傢基礎的大難。然而他卻留下瞭“罷宮妃殉葬”的遺言,卻無法抹殺這確是一樁德政的事實。在英宗之前,即使是威德的成祖朱棣、仁善的仁宗朱高熾、英睿的宣宗朱瞻基,都沒有做出過這個決定,都未能想到要更改這樁自私的陋習。因此,這個決定被稱為“千古帝王盛節”,也堪稱是英宗一生中最為亮眼的光芒。

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晚景淒涼

  皇太子朱見深即位為帝,是為憲宗。憲宗即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尊禮皇太後。按照常理,被尊的皇太後首先應該是新帝的嫡母,然後才是生母。正當朝臣們為如何上徽號議論之際,杠子橫插而下。

  憲宗的生母周皇貴妃擺出皇帝老娘的身份,派親信太監夏時到會議現場宣佈懿旨:“錢皇後病廢之人,不足稱太後,應該獨尊皇貴妃為皇太後。錢皇後無子,哪有做太後的資格?早該循宣宗朝胡皇後的先例被廢掉瞭。”

  此話一出,群臣頓時炸開瞭鍋。顧命大臣李賢得英宗親口囑托,又深知錢皇後的賢德,堅決反對周皇貴妃的主張:“先帝遺詔已定,怎能隨意更改!”大學士彭時也立即表態支持李賢:“列祖列宗與天地神靈在上,皇上既以孝治人,豈有尊生母不尊嫡母,”。兩個首輔開瞭頭,群臣也紛紛附和。夏時和他背後的周皇貴妃終於敵不過眾怒,敗下陣來。

  周皇貴妃原本想向兒子憲宗搬救兵,但在這個關系嫡庶之分的問題上,憲宗比浸透瞭老陳醋的娘要清醒得多,他反倒勸說母親接受兩宮並尊的事實。

  對於周皇貴妃的仗勢欺人,輔臣們都十分不滿;想到錢皇後在為丈夫去世日夜悲傷不問世事,周皇貴妃卻居然還分得出精神為自己爭權謀勢,群臣就更是一肚皮的氣。於是在給兩宮太後上徽號的時候,彭時不失時機地提出:兩宮都稱皇太後難以區別,因此該給錢皇後格外加上尊稱以便區分。對於這項意見,憲宗立即表示支持,他的親信太監覃包還特地向李賢耳語道:“其實這也是皇帝的意思,隻是迫於皇貴妃娘娘,不敢主動提出罷瞭。

  天順元年三月,即英宗去世兩個月後,錢皇後被尊為“慈懿皇太後”,周皇貴妃被尊為“皇太後”。周皇貴妃對此也隻能幹生悶氣。


  經此一役,輔臣們都知道周太後不是個好相與的,預料到她終有一日會與英宗“與錢皇後合葬”的遺詔重起事端。於是,在為英宗興建陵墓的時候,李賢和彭時就預先提出,要在地宮中同時營建三間墓室。

  對於這個建議的內中玄機,憲宗和朝臣們都非常清楚。周太後也非常清楚。她絕不甘心死瞭還要在老公面前當錢太後的陪襯,哭哭啼啼地堅決反對。憲宗和朝臣們也不敢逼急瞭她,這事終於不瞭瞭之。

  周太後雖然在太後尊號及待遇的事情上吃瞭個癟,卻並不肯就此收手。盡管錢太後從不與她爭奪主宰後宮的權力,周太後也並不買帳。

  成化元年七月二十一,遵照英宗的遺囑,憲宗與吳氏舉行瞭隆重的婚禮。然而這位少年皇帝並不愛自己年輕漂亮的皇後,偏偏愛一個比自己大瞭足足十九歲的宮女萬氏。萬氏詭計多端又潑悍無比,吳皇後根本不是她的對手,在萬氏的讒毀下,憲宗對吳氏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好感更是蕩然無存,成婚僅僅一個月就決定廢後。

  對於兒子廢後的要求,錢太後覺得毫無道理,表示反對。這時候周太後的意見就變得非常重要瞭。而周氏在此時的表現也很值得回味——據野史記載,周太後本來也覺得吳氏沒有過錯,是個合格的皇後。然而由於錢太後表態支持吳氏,周太後便立即改變主意,堅決要和錢太後唱對臺戲。

  在心懷鬼胎的周太後和死心眼的憲宗母子倆一唱一和下,難撐大局的錢太後終於沒能保住丈夫為兒子選中的吳皇後。可憐的吳氏僅做瞭一個月零一天有名無實的皇後,才十五歲年紀就被廢居冷宮瞭。

  由於在廢吳後一事上,錢太後沒有支持憲宗,憲宗對嫡母也遂漸心生芥蒂。成化三年(公元1467),憲宗晉封生母周太後的哥哥周壽為“慶雲伯”,追贈周太後的父親周能為“慶雲侯”。對於嫡母傢族的晉封,他卻連提都沒有提起(直到憲宗之子孝宗即位以後,錢太後的侄孫錢承宗才被封為“安昌伯”)。錢太後的處境越來越艱難瞭。她並不在意娘傢的爵位,真正令她難以面對的,是兒子那張酷似父親的臉上冷漠客套的表情。

  成化四年(公元1468)六月,思夫成疾又抑鬱寡歡的錢太後離開瞭人世,終於從苦悶的生活中解脫瞭。

分頁:5/7頁  上一頁34567下一頁

  未得合葬

  按照英宗的遺囑,錢太後應該是唯一一個能夠與他合葬的女人。然而錢太後剛死,周太後就堅決反對合葬之說,要求兒子為錢太後另擇墓地。而這,又恰恰證明瞭李賢和彭時在當初營建英宗陵墓時的先見之明。

  此時的憲宗,對母親已經十分傾向瞭,他和周太後一起想好瞭種種理由,才派夏時和懷恩召來一眾輔臣,宣佈要商議錢太後的喪葬事宜。

  對於皇帝的鬼把戲,彭時立刻就識穿瞭。他不等憲宗開口就先聲奪人:“錢太後與先帝合葬禮裕陵,神主祔入太廟,這是先帝的遺願,早就定瞭的事情,還有什麼可議的?”憲宗見不是話頭,隻得匆匆中斷會議。

  第二天,苦思瞭一夜對策的憲宗再次傳召眾臣重議此事,彭時不容皇帝分說,又把自己前一天的話復述瞭一遍。

  憲宗被宰相一頂接一頂免費奉送的孝義大帽子砸得七竅生煙,想瞭一夜的借口也被砸完瞭,他隻得幹脆把後宮中的老底逕自兜瞭出來:“你說的這些,難道朕會不知道嗎?我隻是擔心錢太後一旦入葬,就會使朕的母後失去與先帝合葬的機會!


  彭時見皇帝亮瞭底牌,反倒安心瞭:“皇上對兩宮太後都非常孝順,早已是聞名天下的‘聖德’之舉。而要成全孝義之名,就不能不合乎禮儀。”內閣重臣商輅也表態道:“若不讓錢太後祔葬,日後必將損害皇上的德名。”大學士劉定之跟著敲釘腳:“孝順之道貴在守大義,而不是守長輩一時之命!”

  憲宗被輔臣們一通轟炸,眼前金星直冒。本來就有點口吃的他吭吭瞭半天,才好不容易冒出一句話來:“連生身母親的命令都不聽瞭,還能算孝順兒子嗎?”

  聽皇帝這樣說,彭時很快就想到瞭曾經的計劃,遂向憲宗建議:“可以將錢太後葬於先帝之左,虛右位以待周太後將來。”

  彭時、商輅、劉定之隨後又聯名向憲宗上疏章:“太後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為太後,詔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於義俱得。今梓宮當合葬裕陵,主當祔廟,此不易之禮。比聞欲別卜葬地,臣等實懷疑懼。竊謂皇上所以遲疑者,必以今皇太後萬壽後,當與先帝同尊,自嫌二後並配,非祖宗制。考之於古,漢文帝尊所生母薄太後,而呂後仍祔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後仍祔太廟。今若陵廟之制稍有未合,則有乖前美,貽譏來葉。”

  然而對於這個方案,周太後堅決不肯接受。這份疏章沒有得到憲宗的首肯,而是交由廷臣會議。

  憲宗原本以為群臣能明白自己的主張,自己可以靠著“人多力量大”駁回輔臣們的建議,卻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建議竟得到瞭以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為首,共計九十九位與會廷臣的一致響應。

  面對這樣的一個結果,夾在群臣和母親之間的憲宗如風箱中的老鼠般左右為難,實在沒有法子瞭,他隻好向群臣撒無賴哀求:“卿等所言極是,可是你們也該可憐可憐朕,朕多次向母親請求勸慰,也沒能得到母親的依允。現在朕違背禮儀是不孝,可是違背母親也是不孝,你們倒是給我想個法子?”

分頁:6/7頁  上一頁4567下一頁

  對於孝得沒瞭原則的皇帝,群臣深為不滿,都激起一腔義憤之情誓要為孤苦無依的錢太後討個公道。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當天就上疏進諫,第二天陣仗更大,以禮部尚書姚夔為首,四百七十名大臣聯名的疏章擺在瞭憲宗的案頭。都是為錢太後請命,要求讓英宗夫婦合葬的。

  在這樣的刺激下,周太後更是勃然大怒。不管廷臣們說什麼,宮中發出來的仍然是為錢太後另擇葬地的諭旨。

  面對周太後的一意孤行,大明群臣的牛性子再次發作。又過瞭一天,給事中魏元偕同僚三十九人,禦史康允韶偕同僚四十一人,剛下早朝就集體跪於文華門外放聲大哭,直哭得響震雲霄,整個後宮都被籠罩在嚎啕聲中。

  心煩意亂的周太後要兒子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面對一臉苦相的皇帝連連叩頭,拒不從命,聲言:“不得錢太後合葬旨意,絕不敢退下。”

  在農歷六月北京城的陽光下、在明晃晃的紫禁城青磚上,群臣從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開始跪起,一直跪到下午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哭昏曬暈瞭也不肯罷休。

裕陵

  看見群臣如此一致的誓死決心,憲宗再也頂不住瞭,周太後也萬萬沒有想到錢太後在百官心目中竟受如此尊崇,她害怕再惹出更大的亂子,終於答應瞭朝臣們的要求。

  七月,憲宗為嫡母錢太後正式上謚號為“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後”,並將神位祔入太廟,與英宗並列在一起。同時宣佈錢太後將於九月與英宗合葬裕陵。

  然而不甘心的周太後終於還是搗成瞭鬼。由於當初為英宗建陵時沒有預留皇後合葬的位置,因此必須為合葬的錢太後以及未來合葬的周太後重新營建下葬墓穴,再從地下打通通向英宗墓室的隧道。在建墓穴的時候,周太後暗中授意經辦此事的太監,將錢太後墓穴的那條隧道故意挖錯,不但與英宗墓室方向錯開足足數丈之遠,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而留給周太後的石穴則剛好相反,有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除此之外,在皇宮內供奉歷代帝後神位的奉先殿內,周太後也不允許在英宗身邊擺放錢太後的牌位畫像。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三月,周太後老病而死,謚“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聖睿皇後”。這時的皇帝已經是她的孫子孝宗朱佑樘。

  周太後雖然為瞭取代錢太後在英宗身邊的地位而出盡損招,但在照料孫子方面她還是非常盡心的。孝宗感激祖母的呵護,為周太皇太後舉行瞭隆重的葬禮,將她合葬英宗裕陵。

  在檢閱裕陵地圖時,孝宗驚訝地發現瞭裕陵地下的隧道隱情。他將此事告知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打算為錢太後打通隧道。並決定將周太後的牌位畫像和自己母親紀太後的牌位畫像一起別祀於奉慈殿,而不是與英宗共祔太廟。

  周皇貴妃一生都在為爭取英宗的專寵而費盡心機,最終卻仍然沒有達到身後與丈夫一起共享子孫香火的目的。然而明孝宗打通錢太後墓穴隧道的想法,最終也因欽天監和陰陽師都認為會影響風水而不得不作罷。

  “生同衾,死同穴”,英宗至死不忘的諾言,終於就這樣化成瞭泡影。隻有在兒孫祭祀太廟的時候,他的靈魂才能發現陪在身邊的錢皇後。可是當靈魂返回長眠之地後,他等來等去,卻隻能等到一個周皇貴妃,怎麼也等不來妻子的身影。隻是周皇貴妃就算能讓自己的屍骨與丈夫長相廝守,難道就當真能夠對丈夫生前隻投註於錢皇後以及諸多妃嬪的愛情完全釋懷,能夠瞭卻自己在丈夫活著時無法奪走皇後之位的失落孤寂嗎?

分頁:7/7頁  上一頁567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