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揭秘:歷史誤解的唐高宗李治及其命運悲慘的子女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和長孫公主第九子,女皇武則天的“丈夫”,一直被史學界認為“懦弱”和“無能”,本文通過對高宗執政時期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闡述,還原歷史真實的高宗形象。通過對高宗的子女生平的介紹,揭示他們多難的命運。

  一、被歷史誤解的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李治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長孫皇後所生同母兄弟。貞觀五年(631),李治被封為晉王。貞觀十六年(642),李承乾被廢,李泰也因罪被黜,貞觀十七年(643)李治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七月即位,時年22歲。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高宗逝世,葬於乾陵,謚號天皇大帝。

  傳統史傢認為唐高宗碌碌無為,但事實上他的文治武功並不輸與任何一位唐代帝王,甚至可以和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媲美。

  李治本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性格中有軟弱的一面,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

  李治在位長達34年,身體卻一直不好。高宗 “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唐劉肅《大唐新語·諛佞》載亦,“高宗末年,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 。 史稱,太宗去世,他哀毀過禮,即落下疾病。

  由於高宗體弱多病,在他執政後李唐政權被武則天的武周政權所替代,所以一直以來聲譽遭到史學傢的貶低,以致給後人留下懦弱的印象。

  其實高宗執政前期貢獻頗多。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已使“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刺激瞭社會生產力,使被破壞的生產關系得以恢復,農業經濟得以發展。滅西突厥、將倭國勢力逐出百濟,征滅高句麗,幫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這一時期大唐帝國政治清明、疆域遼闊、經濟繁榮、國傢太平,被史傢稱為“永徽之治”。


  他還有知人之明,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德、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的。

  在處置危及皇位安全的重大事件中,也絲毫未見昏懦和縮手縮腳。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徽三年(652)他處理宗室近屬的謀反案件。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巴陵公主的駙馬柴令武、高祖女兒丹陽公主的駙馬薛萬徹、高祖六子荊王元景等人對高宗即位心懷不滿,牢騷滿腹,他們勾結在一起,陰謀發動政變,共舉自稱有做皇帝征兆的荊王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以後,高宗立即命長孫無忌負責調查,房遺愛聲稱太宗三子吳王恪是主謀。高宗果斷下令: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斬首,荊王元景、吳王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自盡。同時,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節、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貶嶺表,吳王恪之弟被廢為庶人、房遺愛之弟遭貶、薛萬徹之弟被流放,株連很廣。其中,雖然有長孫無忌“竊弄威權”,畢竟也是假手皇帝。高宗如此處理事情的手段,如何會容忍武則天“專作威福”這樣的作風。

  高宗時頒佈的《唐律疏議》,又稱《永徽律疏》,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代表瞭人類封建文明史法制最高成就,成為亞洲國傢立法的典范與來源。

  從他對於長生之術的冷靜態度和對醫學的信任來說,比起乃父太宗也勝出一籌。高宗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對於禦醫的治療他都能夠積極配合,即使是在他的頭上紮針流血也不介意。另外,他還命令宰相組織名醫修訂瞭《唐本草》行世。而對於胡僧的長生藥從不迷信,他說:”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這與太宗服食丹藥而死形成瞭強烈對比。也就是說,即使把他和太宗的個人風格做一比較,說他“昏懦”也很不客觀公平。對待疾病有著科學的態度,曾說過,“果有不死之人,今昏安在”。

  到永徽三年(652),全國人口從貞觀時期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糧食大面積豐收,洛州地區粟米每鬥兩錢半,粳米每鬥11個銅錢。“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顯慶五年(660年)開始“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有時即委托皇後處決。

  縱觀唐代歷史,如果沒有高宗時代的發展、鞏固、鋪墊,貞觀之治就隻是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就是無源之水。唐高宗和武則天共同執政時期更不曾相互爭權奪利,所以高宗的軟弱,不過是無法接受女皇帝統治的史傢們為瞭醜化武則天而捏造的假象,真實的唐高宗其實是一位仁孝、有著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相關閱讀推薦:

李治的王皇後為什麼輸給瞭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王皇後簡介 李治王皇後究竟怎麼死的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選太子:為什麼是最不出眾的李治

歷史上第一位由皇帝親自撫養的皇子:唐高宗李治!

揭秘:女皇武則天做尼姑時如何勾引唐高宗李治?

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命運多難的高宗子女

  唐高宗李治16歲被立為太子,22歲即位為皇帝,在位34年,享年56歲,一生妃嬪不少,但子女卻較少,總共八個兒子,四個女兒。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妃子及子女如下:

      八個兒子:

  1、燕王李忠(643年-664年),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長子,母親是後宮的宮人劉氏。貞觀二十年(646)時,封李忠為陳王;永徽元年(650)時,更拜雍州牧。永徽三年(652)立為太子,六年(655)元服。顯慶元年(656)被廢為梁王,又加封梁州都督,賜甲第,實封戶二千,物二萬段,後來又轉封為房州刺史。顯慶五年(660年),迷信之事被發現,遂被廢為庶人,遷徙至黔州,被囚禁在前廢太子李承乾故居。麟德元年(664),被賜死於黔州,年僅二十二歲 ,次年,高宗應太子李弘請求收葬李忠。神龍初年,追封燕王,贈太尉、揚州大都督。無子。

  2、原王李孝(?—664年),唐高宗第二子,母宮人鄭氏。永徽元年(650),封許王。三年(652),拜並州都督。顯慶三年(658),累除遂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去世,贈益州大都督。神龍初,追贈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3、澤王李上金(?-690年),唐高宗第三子,母親是宮人楊氏。高宗初即位時,封杞王;永徽三年(652),遙領益州大都督;乾封元年(666),除壽州刺史,又歷任漉州刺史等職。永隆二年(682),除沔州刺史,不準幹預朝政。嗣聖元年(684),與上金、素節、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奔高宗之喪,同年封畢王,後改封澤王,任蘇州刺史;垂拱元年(685),改任陳州刺史;永昌元年(689),授太子左衛率,改任隨州刺史。載初元年(690),周興誣告他與素節謀反,於是將他們兩人召回洛陽後交付禦史臺審理。後來素節在南龍門驛被殺,上金得知後相當恐懼,遂上吊自殺[10] 。死後,他的七個兒子流放顯州,其中義珍、義玫、義璋、義環、義瑾、義璲都死在當地,僅剩義珣存活。唐中宗復位後,恢復上金的官爵,並以義珣為嗣澤王。

  4、許王李素節(646年?—689年),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為蕭淑妃。有同母姐妹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初封雍王,顯慶三年(658)封郇王。儀鳳二年(677),禁錮終身,又改於嶽州安置。永隆元年(680),轉嶽州刺史,後改封葛王。則天稱制,又進封許王,累除舒州刺史。天授(690—691)中,與上金同被誣告,追赴都,行至都城南龍門驛,被縊死,年四十三,則天令以庶人禮葬之。中宗即位,追封許王,贈開府儀同三司、許州刺史,仍以禮改葬,陪於乾陵。


  素節被殺之時,子瑛、琬、璣、 易等九人並為則天所殺,惟少子琳、瓘、璆、欽古以年小,特令長禁雷州。神龍初,封瓘為嗣許王。開元初,封琳為嗣越王,以紹越王貞之後。璆為嗣澤王,以繼伯父澤王上金之後。琳,官至右監門將軍,卒。瓘,開元十一年為衛慰卿。以抑伯上金男不得承襲,以弟璆繼之,遽譴瓘為鄂州別駕。於是下詔絕其外繼,乃以故澤王上金男義珣為嗣澤王,江王禕為信安郡王,嗣蜀王褕為廣漢郡王,嗣密王徹為濮陽郡王,嗣曹王臻為濟國公,嗣趙王琚為中山郡王,武陽郡王繼宗為澧國公。瓘累遷邠州刺史、秘書監、守太子詹事。璆性仁厚謹願,居傢邕睦,朝廷重之。天寶六載卒,贈蜀郡大都督。瓘晚有子,命璆子益為嗣。及卒,有解、需二子,皆幼孺。十一載,益襲封許王。十四載,解娶楊銛女,乃襲許王。璆初為嗣澤王,降為郢國公、宗王卿同正員,特封褒信郡王。進《龍池皇德頌》,遷宗正卿、光祿卿、殿中監。天寶初,重拜宗五卿,加金紫光祿大夫。璆友弟聰敏,聞善若驚,宗子中有一善,無不薦拔,故宗枝居省闥者,多是璆之所舉。九載卒,贈江陵大都督。

  5、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唐朝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母武則天。永徽六年(655)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原太子李忠被廢,改立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李弘與高宗、武後同赴洛陽合璧宮時暴卒。高宗悲痛萬分,謚為“孝敬皇帝”,葬於恭陵。因無子,於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繼承香火。唐中宗復位後,祔於太廟,號為義宗,並追封裴妃為哀皇後。景雲元年(710),姚崇與宋璟進言義宗並不曾即位,不應該與先帝們同列太廟,於是唐睿宗將李弘移到東都祭拜。開元六年(718)後隻用孝敬稱之。

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6、章懷太子李賢(652年—684年),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次子。永徽六年(655),封潞王。顯慶元年(656),遷授岐州刺史。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龍朔元年(661),徙封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雍州牧如故。二年(662),加揚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加右衛大將軍。咸亨三年(672),改名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衛大將軍如故,食實封一千戶。上元元年(674),又依舊名賢。上元二年(675),孝敬皇帝(李弘)薨。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調露二年(680),明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賢所為。俄使人發其陰謀其事,詔令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禦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推鞫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乃廢賢為庶人,幽於別所。永淳二年(683),遷於巴州。文明元年(684),則天臨朝,令左金吾將軍丘神績往巴州檢校賢宅,以備外虞。神績遂閉於別室,逼令自殺,年三十二。追封賢為雍王。神龍初,追贈司徒,仍遣使迎其喪柩,陪葬於乾陵。睿宗踐祚,又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有三子:光順、守禮、守義。

  光順,大授中封安樂郡王,尋被誅。

  守義,文明年封犍為郡王。垂拱四年,徙封永安郡王,病卒。

  守禮本名光仁,垂拱初改名守禮,授太子洗馬,封嗣雍王。聖歷元年,睿宗自皇嗣封為相王,許出外邸。龍元年,中宗纂位,授守禮光祿卿同正員。神龍中,遺詔進封邠王,賜實封五百戶。景雲二年,帶光祿卿,兼幽州刺史,轉左金吾衛大將軍,遙領單於大都護。先天二年,遷司空。開元初,歷虢、隴、襄、晉、滑六州刺史,非奏事及大事,並上佐知州。時寧、申、岐、薛、邠同為刺史,皆擇首僚以持綱紀。源乾曜、袁嘉祚、潘好禮皆為邠府長史兼州佐,守禮唯弋獵、伎樂、飲謔而已。九年已後,諸王並征還京師。

  7、中宗李顯(656-710),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七年,景龍四年(710)猝死,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龍泉山)。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兄長先後被武則天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嗣聖元年(684),繼位才兩個月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隻有妃子韋氏陪伴,聖歷二年(699),被召回京,重立為太子。神龍元年(705),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後復國號為唐。景龍四年(710),病死於長安宮,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龍泉山)。


  8、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名旦,又名旭輪,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 李旦於龍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初名旭輪,後去旭字單名輪,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時改名為旦。旦初封殷王,後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唐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後廢唐中宗為廬陵王。於同月已未日立李旦為帝,改年號為“文明”。李旦立,則天皇後仍命帝居住於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後處理。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後稱帝,改國號為周。廢李旦,封他為皇嗣,改姓武。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景雲元年(710年),中宗被韋皇後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同年6月,臨淄王李隆基發動羽林軍將領擁兵入宮,討殺韋皇後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李旦復位,廢黜少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雲”。元712年7月,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開元四年(716年)6月病逝,葬於橋陵,謚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享年55歲。

      女兒:

  1、金城公主,初封義陽公主,名下玉,高宗長女,母蕭淑妃。因母親被廢,被囚於掖廷。咸亨二年(671),太子李弘上書請求盡快為義陽、宣城挑選駙馬,高宗答應瞭。但是武則天很不高興兒子多管閑事,很快讓義陽下嫁上翊軍的衛士權毅。天授二年(691),權毅被殺,時年四十五歲,義陽不久也去世瞭。神龍元年(705),中宗復辟,追贈權毅為右監門將軍,追封義陽為金城長公主。景龍三年(709),又為義陽和權毅改葬,讓他們得以陪葬乾陵。

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2、高安公主(649—714年),唐高宗李治第二女,母為蕭淑妃,初封宣城公主。公主下嫁潁州刺史王勖。中宗復位後,神龍初,進封宣城長公主,唐睿宗時改封為高安公主,又稱高安大長公主。開元時逝世於長安永平裡的傢中。《新唐書·諸帝公主》:高安公主,義陽母弟也。始封宣城。下嫁潁州刺史王勖。天授中,勖為武後所誅。神龍初,進冊長公主,實封千戶,開府置官屬。睿宗立,增戶千。薨開元時,唐玄宗哭於暉政門,遣大鴻臚持節赴吊,京兆尹攝鴻臚護喪事。

  3、安定公主(654年—654年),公主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謚曰思。

  4、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母武則天。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令月嘉辰”一詞並未直接體現公主姓名,故“令月”之名有爭議)。

  設立太子,是為瞭順利地完成權力的交接,這是在世襲的、專制的政治體制下所能采取的最為“正常”、最為和平的權力交接方式。但往往也出現用“政變”這一極端形式來完成權力的交接;在這種情況下,太子無疑會具有超乎尋常的政治作用和影響力。以這種極端形式交接權力,極可能會對以後的政局產生消極的影響,出現所謂“太子問題”。在影響較大的政變中,擁立太子都是政變的政治目的;太子成瞭他們的政治領袖,每次政變都須得到太子的同意,並在關鍵時刻讓太子出面,穩定局面,直至擁立為帝。有時,太子甚至就是政變的直接主謀者和策劃者。

  唐高宗諸子被立為太子順序:李忠(652-656)→李弘(656-675)→李賢(675-680)→李顯(680、699-705)→李旦(684-690)。 唐高宗共八子,有五子被先後立為太子,李忠、李素節、李上金、李賢、李旦都死於非命,李弘暴病而死,李顯雖然病死,但也命運多難,兩起兩落,隻有不具備競爭皇位的鄭宮人之子李孝壽終正寢,從這種現象可以看出:

  第一,這個時期各種政治勢力對權力的角逐已經達到非常激烈的程度;第二,權力之爭還是附屬在李氏集團的爭鬥;第三,太子集團勢力已經非常弱小,李氏政治勢力顯示出弱勢,外戚武氏集團逐漸龐大起來。第四,高宗諸子被深卷政治漩渦,命運多難,大多不能壽終正寢,成為權力角鬥中的犧牲品。

  高宗共四女,安定公主未及周歲便夭折,金成公主丈夫權毅被殺不久後,也鬱鬱而世瞭,太平公主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高安公主活到瞭66歲。

  三、結語

  1、古代封建王朝帝王所宣傳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北山》)的思想其實就是愚昧百姓,為其統治集團服務的輿論基礎。

  2、高宗在位34年,在唐代帝王中在位時間僅次於唐玄宗(712-756年在位),其統治時期,開拓疆域,唐代疆域面積達到瞭最大,人口劇增、經濟繁榮,完善瞭法律,政局穩定,為開元盛世打下瞭雄厚基礎。被訛傳的“懦弱皇帝”其實是一個有著非凡文治武功的偉人。

  3、合法的政治旗幟或政治領袖在政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所謂的正統思想占據主流。

  4、處在政治漩渦中心的唐高宗子女們,也是身不由己,猶如站在風浪的頂端,隨時有被拍下深海的危險。多難的政治命運,甚至從呱呱墜地開始。高宗子女在初唐時期,特別在武周時期表現出堅韌和頑強的一面,有迫於形勢的韜晦和隱忍,也有果斷出擊奪回政權的勇氣。當然,在此過程中遭到殘酷打擊,被殺或被貶,多數遭到不幸。

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