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貞觀名臣張亮:因為娶瞭個坑人的繼室走上不歸路

  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今河南鄭州),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張亮早年以務農為業,後投靠瓦崗,隸屬於徐世績部下,隨徐世績降唐。在房玄齡的推薦下,擔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在洛陽招募私黨時,被告發下獄,拒不招供,因而有功,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貞觀年間,張亮歷任禦史大夫、光祿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長史、工部尚書、洛州都督,封鄖國公,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後揭發侯君集謀反,改任刑部尚書;曾擔任滄海道行軍大總管,隨軍遠征高句麗。

  張亮寵信術士,由此逐漸萌生異志,並收有養子五百人。貞觀二十年(646年),張亮被告謀反,斬於西市。

  投奔瓦崗

  張亮出身貧賤,年輕時以務農為業。隋朝末年,李密率領瓦崗軍在滎陽、開封一帶征戰,張亮前去投奔,但是沒有得到重用。

  後來,瓦崗軍中有人密謀反叛,張亮向李密告密。李密認為張亮是忠誠之人,便任命他為驃騎將軍,隸屬於黎陽(今河南浚縣)徐世績麾下。

  效力秦王

  618年(武德元年),張亮隨徐世績投降唐朝,被任命為鄭州刺史。當時,鄭州被王世充奪取,張亮無法赴任,便逃到共城山,不久,張亮被改封為檢校定州別駕。621年(武德四年),劉黑闥作亂,徐世績奉命討伐,命張亮守衛相州(今河南安陽)。張亮見敵軍勢大,棄城逃走。

  後來,張亮得到房玄齡的推薦,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天策府,擔任車騎將軍。張亮逐漸得到李世民的賞識,被視為心腹之人。

  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張亮奉命到洛陽,秘密聯結山東豪傑,以備局勢變化。齊王李元吉得知,便到唐高祖面前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唐高祖命有司拷問張亮,張亮緊守秘密,最終得以釋放,遣回洛陽。不久,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張亮因功被封為右衛將軍、懷州總管、長平郡公。

  歷任要職

  631年(貞觀五年),張亮擔任禦史大夫,改任光祿卿,進封鄅國公,此後又歷任豳州(今陜西咸陽北部)、夏州(陜西橫山)、鄜州(今陜西富縣)三州都督。633年(貞觀七年),張亮進封金紫光祿大夫,兼任相州大都督長史。637年(貞觀十一年),改封鄖國公。張亮在任職期間,常常暗遣手下偵知治下善惡細隱,抑制豪強,撫恤貧弱,因此得到稱贊。

  640年(貞觀十四年),張亮入朝擔任工部尚書。641年(貞觀十五年),改任太子詹事,又出任洛州(今河南洛陽)都督。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張亮位列第十六位。不久,陳國公侯君集因罪被殺,張亮因曾檢舉侯君集,得到唐太宗的嘉獎,並改任刑部尚書,參預朝政。644年(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張亮多次勸諫都被拒絕,於是自請隨行,被任命為滄海道(一作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管理軍船事宜。

  645年(貞觀十九年),張亮率兵從東萊(今山東龍口)渡海至遼東,攻陷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屯兵於建安城下(今遼寧營口)。當時,張亮營寨尚未紮好,遇到敵軍劫營,軍中都驚慌失措。張亮生性怯懦,對此毫無對策,隻是坐在胡床上,一言不發。軍中將士卻以為張亮臨危不懼,在副將張金樹的帶領下鳴鼓奮擊,竟大破敵軍。唐太宗得知後,也知道張亮沒有將帥之才,並未責備於他。

  被殺

  起初,張亮拋棄結發妻子,迎娶李氏。李氏生性淫蕩、驕橫,張亮對她既寵愛又懼怕。後來,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此人收為養子,取名張慎幾。此外,李氏還喜好巫蠱左道,交結巫師,又幹預政事,逐漸將張亮的名聲敗壞掉。

  張亮在相州時,假子公孫節對他說瞭一句讖語:“弓長之主當別都。”張亮認為相州是北朝舊都(相州的州治鄴城是南北朝時期東魏、北齊國都),弓長為張,是自己的姓氏,心中遂生出不臣之心。後來,張亮私下對寵信的術士程公穎道:“您從前說陛下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怎麼說得這麼神?”程公穎知道張亮的意思,便稱其臥如龍形,必能大貴。張亮又對公孫節的哥哥公孫常道:“我有一個小妾,算命的說她一定能成為王姬。”公孫常則稱在讖書中有張亮的名字,張亮大喜。

  646年(貞觀二十年),陜州(今河南陜縣)人常德(一作常德玄)告發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蓄意謀反。唐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張亮辯解道:“這兩人是怕死,所以誣陷我。”隨即自述是佐命舊臣。唐太宗道:“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是想幹什麼,就是要造反。”百官也都認為張亮應判死罪。唐太宗便派長孫無忌、房玄齡到獄中與張亮訣別,然後將他押到長安西市斬首,並沒收其傢中全部財產。

相關閱讀推薦:

唐太宗年號 為什麼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

隋文帝楊堅:隋唐開皇和貞觀兩大盛世的奠基人?

貞觀之治的泡沫:“谷賤傷農”問題被有意掩蓋

唐太宗和玄奘法師:從信佛到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背後的價值追求:人口增長已經成瞭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