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漢武帝一生的功過評說: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立瞭劉弗陵為太子,任命瞭霍光等五個顧命大臣後,終於安心地走瞭,他七十年的人生塵埃落定。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裡,他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他重用人才,招賢納士;他嚴刑峻法,重用酷吏。漢武帝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太多讓人談論的話題,關於他本人的歷史評價更是莫衷一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位神秘而復雜的皇帝時,我們做何評價?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漢武帝呢?

   漢武帝走完瞭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但是他剛剛去世,對漢武帝的評價和爭論就開始瞭。譽之者眾多,毀之者也眾多。漢武帝去世八年,繼位的漢昭帝舉行瞭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這個會議歷史上稱為鹽鐵會議,鹽鐵會議後來集成一個集子叫《鹽鐵論》,這一部書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部重要典籍。《鹽鐵論》詳細地記載瞭在昭帝時期的這一場鹽鐵會議的論證,這場會議主要爭論的就是漢武帝的對內對外政策,而且在這個鹽鐵會議上,公開地出現瞭非常強烈的批判漢武帝的政策的意見。而且會議達成瞭一個共識,就是對武帝時期的政策繼續進行調整。

     所以漢武帝一死馬上爭議就來瞭。當然這個人活著的時候他很厲害,敢批評他的人不多,他死瞭以後批評他的人就多瞭。到瞭班固寫《漢書》,班固在《漢書·武帝紀》最後的評論中間,對漢武帝下瞭一個非常有名的評語,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雄才大略”。所以我們今天,一直用到今天都認定班固這個評價很準確。但是班固的評價有一個特點叫抽象肯定,具體否定,抽象說他雄才大略,但是具體在論述的時候,隻講漢武帝的文治,不提漢武帝的武功,而不提的本身就是一種委婉的批評。

     到瞭司馬光,司馬光是北宋著名史學傢,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司馬光的評論就更激烈瞭,因為他更無所顧及瞭。司馬光講瞭一段非常有名的評價:“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司馬光的評價幾乎全部是負面的,基本上否定瞭漢武帝在內外政策上的許多方面,這是古人對漢武帝的評價。所以古人對漢武帝的評價大體上就出現瞭兩派,一派是否定的,當然也有人肯定的,也有肯定的一派。當代的史學傢也分為兩派,肯定他的像著名的范文瀾先生、翦伯贊先生,都是充分肯定他的。


     翦伯贊對他的評價還有兩句非常有名的話,他說漢武帝“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這兩句評價也很有名,這是一派肯定他的。當代史學傢中間也有許多人批評漢武帝,所以漢武帝他這一生走完以後,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成為一個爭議最大的皇帝之一。

    兩千多年來,關於漢武帝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有人說在他當政之時犯下瞭許多過錯。漢武帝傳奇的一生讓他成為謎一般的君王。

   漢武帝作為一代君主,特別是西漢的一代君主,他的武功是他最重要的一個方面。至於像《漢書·武帝紀》根本不提他的武功,那就是對他武功的完全否定。我們知道皇帝死後有一個謚號,這個謚號就是根據他一生的表現來下的。漢武帝的謚號是“武”啊,所以稱為漢武帝,所以武功應當是我們首先要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武功方面來說,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漢武帝是第一個奠定瞭現代中國版圖的皇帝。我們知道,中國的版圖經過瞭多次的變革,在秦始皇時期,當時秦國管轄的領地也隻相當於漢武帝統治時期的漢朝領地的二分之一,相當於今天中國版圖的三分之一。

     所以漢武帝時期他大力拓展中國的版圖,這一點貢獻非常大。就這個問題我們來談幾點,第一點,我們首先談談他的魄力。每一代帝王上臺以後,他都有一些要做的事情。作為漢武帝來說,他所做的一個最大的事情就是他拓展中國的版圖,這個他做瞭很大。我們知道他對匈奴打瞭四十四年,主要的就是拓展,一方面是反擊匈奴,一方面是開疆拓土。皇帝有沒有作為和一個人有沒有作為一樣,首先取決於他有沒有幹事業的魄力,我覺得漢武帝是有一個雄大魄力的皇帝。我們舉幾件事情來看,漢武帝十六歲繼皇帝位,他十七歲那一年,他就選派張騫出使西域,這個時候他才是一個青年天子,十七歲派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的任務,當時的任務很明確,就是一條,聯合大月氏結成戰略聯盟對付匈奴,而這個時候漢武帝還沒有開始對匈作戰。在他繼位的第二年,年僅十七歲的時候就做這樣的事情,如果沒有眼力,沒有魄力是不敢做的。當然這個事情最後做成瞭以後,不光是孤立瞭匈奴,還帶來瞭兩個漢武帝當時沒有想到的成果,就是當時派張騫出使的時候沒有想到的,第一個是開通瞭一條絲綢之路,這是漢武帝當時沒有想到的。再一個它使中國的版圖擴大到西域,漢武帝在西域建立都護府,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這是武帝時期正式地納入瞭中國的版圖。

    新疆這一塊的面積占整個中國領土的六分之一啊,這是很大的一塊,所以武帝沒有想到的這是一個副產品。第二件事,也就是元光二年,這個時候漢武帝是繼位第八年,我們過去講過馬邑之謀就是這一年發生的。這一年漢武帝正式拉開瞭對匈奴作戰的序幕,元光二年。而馬邑之謀是漢武帝拋棄瞭從高祖開始,行瞭將近七十多年的和親政策,他摒棄瞭舊的政策,啟用瞭新的政策,這也是一代帝王具有雄大魄力的表現,沒有魄力的人是不敢變祖宗之法的。第三點,漢武帝決定對匈做戰的時候,他在朝中遇到瞭一系列的阻礙,老臣比如說韓安國、汲黯,都是前朝的重臣,反對。

    漢武帝提拔的新銳像公孫弘、主父偃開始也反對。所以漢武帝開始對匈作戰的時候,無論是前朝老臣或者自己親自提拔的新銳,都反對他開疆拓土。所以一代皇帝要做一件事情,我們不要想皇帝做事情,他那麼大的官,那麼大的權力,他做事情就很容易嗎?也不容易。所以漢武帝你看他的事情一開始遇到很多反對,他是毅然決然地要和匈奴打下去。

    而且你想想這件事情一打,我們前面講過一打就打瞭四十四年,他做瞭五十多年的皇帝就打瞭四十四年,所以他這個魄力我們是要充分肯定的。第二點,漢武帝是對匈作戰的最高統帥。我們一提到漢匈戰爭,大傢首先想到的是兩個人,衛青、霍去病,認為衛青、霍去病是將將之人,認為李廣是將兵之人,這個說法我不同意,我認為真正的將將之人隻有漢武帝一個人。假如說衛青、霍去病是元帥的話,那麼漢武帝就是大元帥,他是最高統帥部的大元帥。

    漢武帝這個人是具有軍事天才的一個人,史書有例子記載啊,在《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間記載,漢武帝親自要教霍去病學《孫武兵法》,霍去病不學。漢武帝敢給霍去病教兵法,大傢知道霍去病很能打仗,是武帝一朝非常有名的兩個軍事將領之一,但是漢武帝要教他兵法,如果漢武帝自己不熟悉《孫武兵法》,他能教他嗎?這是《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間明確記載的。

    我們再看一下整個對匈作戰決策、部署、攻擊方向、出兵時間、兵力配備,所有這一切都是漢武帝親自部署的。漢匈作戰的三大戰役,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全部是漢武帝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的,所以我們在軍事史上,大傢忽略瞭漢武帝這麼一個軍事統帥。他能夠成就他一生的武功,除瞭魄力以外,他是整個漢匈作戰的最高統帥。

    還有一點是精神,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對付遊牧民族,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打瞭無數次,漢朝打,到瞭唐朝也有這個問題,宋朝、元朝到清朝都存在一個農耕民族跟遊牧民族的戰爭問題,在所有這些戰爭中間,隻有武帝這個時期打得頑強,打得勇敢,是後來的歷朝歷代趕不上的。所以武帝時期確實是一個很瞭不起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一個上升時期,是一個民族精神高揚的時期。所以這是幾個方面,我們看出來武帝確實貢獻很大。

   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裡,有四十四年的時間在對匈作戰,這一時期武帝一朝湧現出瞭像李廣、衛青、霍去病這樣被後人稱道的武將。同時連年的戰爭也讓漢武帝一朝的百姓飽受戰爭之苦,一代史傢司馬遷不可能面對戰爭之苦無動於衷。那麼對於漢武帝的對匈作戰,司馬遷是如何評價的呢?

   我覺得司馬遷當時很為難,他是兩難,司馬遷在《史記》中間對漢武帝的對匈作戰,他持一種兩難態度。第一,司馬遷在《史記》中間專門寫瞭一個《匈奴列傳》,他把匈奴人說成是黃帝的後裔。司馬遷在《史記》中間一個非常瞭不得的觀點,就是他認為所有那些中國境內那些民族,包括匈奴在內都是黃帝的後裔。我們現在都說炎黃子孫,最早提出來我們國內各民族共同祖先的是司馬遷,這是個很瞭不得的觀點。

    至於真的是不是另當別論,因為關於人類的起源問題現在說法非常多,世界上到底是由一個人兩個人然後產生出來一窩人,還是由一批人再產生一批人,這現在都是說不清的問題。但是現在我們至少可以看得出來,司馬遷認為匈奴人跟漢族人是共同祖先,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是黃帝,這是一個戰爭定位的問題,也是個民族定位問題。所以他把漢匈戰爭看成是一個國傢之內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這是司馬遷的一個基本觀點。而這一點本來兩個民族應當和平相處,互通有無,結果最後兩個民族鬧得是打起來瞭,打瞭那麼多年,雙方都付出瞭很高的代價。

相關閱讀推薦:

漢史疑雲: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為什麼會逐漸失寵?

漢武帝時期留著逗樂的賢臣汲黯:用他的童言無忌

漢武帝的儲位糾葛:從劉據被殺到立劉弗陵殺其母

漢武帝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是基於什麼歷史基礎?

漢武帝陵墓藏有哪些珍寶?揭秘漢武帝茂陵陪葬寶物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應當說在這點上看,司馬遷明顯不太贊成兩個民族長期的麋戰,這是一點。再一點呢,我們沒有講過《史記》的八書,《史記》我們主要講的是列傳和世傢,沒有講八書。《史記》有一書叫《平準書》,《平準書》中間,司馬遷詳細地記載瞭武帝連年的征戰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因為這個大傢現在都很容易明白,打仗是燒錢啊,你知道那一個導彈值多少錢啊?武帝時期他那個打仗當然沒有用導彈,但是它的軍費包括什麼呢?包括軍餉,包括軍糧,包括武器裝備,包括賞賜,賞賜也是一個大頭,將領得賞士兵們也得賞,這賞賜也是大頭,這個花錢是無數的。

    所以長期的戰爭給經濟上必然帶來損失,這是毫無意外的。再一個的話呢,司馬遷對武帝的選將有看法,《史記》中間專門記載瞭這麼一段話:“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漢武帝非常寵幸李夫人,所以為瞭讓李夫人的哥哥封侯,就讓他怎麼樣呢?讓他領兵出征。出征其實打仗的目的並不是一個很值得打的戰爭,無非到大宛去取寶馬,為瞭取回來汗血寶馬讓李廣利出征,結果李廣利很不爭氣,打得戰爭的損失很大。後人對這個事有評論的,司馬遷對這個事不同意。我下面引一首很有名的詩,就是宋代著名文學傢跟政治傢王安石寫的一首詩,王安石這首詩的詩名就叫《漢武》:“壯士悲歌出塞頻,中原蕭瑟半無人,君王不負長陵約,直欲功成賞漢臣。”這個詩說什麼意思呢?他說壯士悲歌,出征的將士啊,唱著悲涼的歌,出塞頻,頻繁地出去打仗,中原蕭瑟半無人,長期出去打仗導致中原地區人口減半。

     王安石這個話不是他說的,真正說這個對匈作戰導致人口減半的是《漢書》,班固在《昭帝紀》後邊寫瞭幾句話,君王不負長陵約。長陵是漢高祖的陵墓,當年漢高祖有一個約法叫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所以要讓李廣利封侯就必須讓他出征,所以這叫君王不負長陵約,直欲功成賞漢臣。很明顯王安石寫這首詩是批判漢武帝的,特別是批判漢武帝為瞭讓李夫人的哥哥封個侯,不惜發動戰爭。這個評價也應當說是很中肯的,和司馬遷的評價是一致的。

    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裡,他開創瞭不少的第一,他是第一個用儒傢思想統一中國文化的皇帝,也是第一個興辦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正是漢武帝的這些第一給後世中國帶來瞭巨大的影響。儒學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由民間思想成為官方思想,成為影響中國人的核心文化,也是從漢武帝朝開始大規模地進行人才培養。

   歷代皇帝都知道一統江山易,聚攏人心難,要想把人心統一起來是非常難的。漢武帝在千古文治方面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尊儒。所以我們看漢代的歷史,大傢知道漢高祖劉邦基本上沒有什麼信仰,文景時期那是崇黃老之學,到竇太後一直尊奉黃老的。到漢武帝這兒開始提出來尊儒,但實際上漢武帝這個人是不受約束的人,假如漢武帝生到今天,也屬於那種比較不遵守規范的人,屬於個性很張揚的人。他說的尊儒實際上是王道、霸道交錯運用,王道就是儒傢,霸道就是法傢,漢武帝是儒法並用,他尊儒傢是講究一個封建的等級秩序,他用法傢他要嚴懲貪官污吏,他是王道、霸道交錯運用的這麼一個皇帝。所以說我們今天要說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個表述並不十分準確,他尊儒是對的,百傢他並沒有廢,百傢之學,比如法傢他還在用,並沒有完全廢。這一點對後世來說卻是貢獻非常之大,這種做法培養瞭中國兩前多年以來,以儒生為主的文官隊伍,而且給學而優則仕提供瞭一個條件。

    我們現在知道學而優則士,讀書做官,讀書做官實際上是武帝這個時期真正才開始的,所以它對後世影響是從這個方面來講,影響非常之大。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第一條是尊儒,第二條是中央集權,漢武帝是個中央集權思想極其鮮明的皇帝。大傢知道秦始皇是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制的,但秦始皇因為統治時間太短,他建立瞭一個中央集權的制度,但是來不及為中央集權制度修整一整套的配套措施,秦始皇就命喪黃泉,沙丘病變,秦始皇並沒有想到他之死,在這一點上秦始皇不及漢武帝。

     漢武帝把所有的後事都安排好,漢武帝我們上一集講過,漢武帝立瞭皇太子就是劉弗陵,然後又立瞭五個顧命大臣,顧命大臣、皇太子都立好,三天以後去世。那麼應當說,漢武帝在維護中央集權制這一方面他做瞭大量的工作,比如說漢武帝在維護中央集權制方面,他做瞭這麼幾件比較重要的事情,第一,他設立內外朝制,加強皇權、削弱相權,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一個,漢武帝大力削藩,他平定瞭三個諸侯王的叛亂,我們講過兩個,淮南王、衡山王,還有一個江都王,三王的叛亂都被他平定瞭。

   第三點,漢武帝采納瞭主父偃的意見實行推恩策,推恩策是柔軟三刀啊,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你做諸侯王你有權力,你把王國的土地分給你的子孫,但實際上是大諸侯國分成中的,中的變成小的,誰也不可能對抗中央政權,這是溫柔三刀,非常厲害的。最後一點就是漢武帝借口一個酎金事件,什麼叫酎金?就是皇帝祭祀祖先的時候,諸侯要獻金作為一個酎祭的金錢。漢武帝就借口諸侯獻的這個酎金它的成色不夠,一次罷免瞭106個侯,所以從漢高祖那個時期封的侯,到武帝時期幾乎叫漢武帝收拾光瞭。漢武帝收拾諸侯王非常有辦法,要祭祀祖先,你獻的這個金,雖然你獻的是黃金,但是你那個金的成色不夠,對祖宗不敬,削侯。這種辦法一次性解決106個侯,成批地滅侯,這樣做下來的結果,那個諸侯王在漢武帝時期根本不能興風作浪。

    還有一點漢武帝實行酷吏政治,利用酷吏打擊諸侯王,打擊貪官,這個漢武帝也做瞭很多。漢武帝這些做法呢,有他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比如酷吏來說,酷吏用得最多的時候,酷吏也造成很多冤案。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酷吏叫王溫舒,這個人一殺人就興奮,不殺人渾身就不舒服。漢代殺人有一個制度規定,是每一年冬天是處決犯人的,冬天這三個月過完瞭就不能處決犯人瞭,那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到瞭十二月過完不能夠殺人瞭。這個王溫舒跺著腳遺憾,說瞭一段話很有名,“會春,溫舒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什麼意思呢?王溫舒說這個十二月要過完,馬上到春天不能殺人瞭,他跺著腳感嘆,假如能讓冬天再延長一個月,我的事兒就辦完瞭。你看這個人,殺人殺瞭三個月還不過癮,還想再殺一個月。就這麼一個人,司馬遷寫瞭幾個字“天子聞之亦為能”,漢武帝聽說以後,認為這個人很有才能,任命他做中尉,中尉是更高的殺人官。

     所以漢武帝這些做法司馬遷是看不慣的。司馬遷對諸侯王的叛亂,漢武帝的平叛堅決支持,漢武帝的平叛是對的,司馬遷的支持也是對的。但是漢武帝重用酷吏司馬遷就有看法,這看法我們今天來看也是對的,因為這些酷吏後來到什麼程度呢?這些酷吏完全不按漢法來執行,酷吏是按什麼意見呢?就是按皇上的意志來執行法令。所以有些酷吏說,什麼叫法律啊?前代的皇帝說出來的話就是今天的法律,那麼今天皇帝說出來的話也是法律。這完全是人治,不是法治瞭。所以在中央集權這個方面,漢武帝做瞭大量的工作,有成績也有他的失誤,司馬遷對他有肯定也有批評。大體來說司馬遷的意見還是比較中肯的。

   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漢武帝都有讓人稱道的地方,同時也有讓後人詬病的把柄。就像人無完人一樣,漢武帝決非是一個超凡脫俗的聖者,普通人具有的一切缺點他都有。關於漢武帝譽之者眾,毀之者也眾,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皇帝會引起後人這麼多尖銳對立的意見呢?

   我想講幾點。第一點,多面性。漢武帝這個人之所以人們對他評價很多,首先他自身具有多面性,就是這個人本身他既是一個政治傢,他頭腦很清醒,同時他又是一個普通人,喜怒哀樂他全有。他既是一代明君,他知道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同時呢,他又是一個昏君,殺伐任性。你看我們講《巫蠱之禍》,先殺那些幫助太子的人,反過來為太子平反,再殺那些幫助他平太子之亂的人,他是左邊殺一刀,右邊殺一刀,兩邊殺。所以漢武帝這個人,應當說他具有兩面性,這個人他既是政治傢又是凡人,既是明君又是暴君。

    那這樣一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很容易造成歧義,看到明君的肯定他,看到暴君的肯定批判他,他本身就具有多面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講他的多面性,還可以看看漢武帝和他的女人的關系,漢武帝身邊的女人不斷,他對女人好不好呢?你們都很難說。當年他對衛子夫多好啊,喜歡上衛子夫,馬上就把她的弟弟衛青給提拔上來瞭,而且馬上讓衛青帶兵出征。喜歡上衛子夫,跟著阿嬌就得下臺,阿嬌就得去長門宮,多喜歡啊。但是反過來到晚年壞瞭,衛子夫最後是自殺瞭,衛子夫的孩子幾乎都死光瞭。他對鉤弋夫人多喜歡啊,他六十一歲得到十幾歲的鉤弋夫人,非常喜歡的,但是他到他七十歲即將死之前,他還把鉤弋夫人給殺瞭。

     所以他對女人可以說是無微不至非常好,但是他翻臉就敢殺人,他最喜歡的人,為瞭江山他在所不惜地殺人。所以在漢武帝江山美人的選擇太明確瞭,要江山不要美人,漢武帝就是這麼一個具有多面性的人。再比如對有才能的人,漢武帝是既用人才又用佞人,他用得最壞的一個人就是江充,我們講《巫蠱之禍》講過他晚年對江充那麼信任,結果江充興風作浪,搞瞭那麼大的晚年的父子悲劇,信任江充的結果,所以他是一個信用小人的人。但是反過來漢武帝也提拔瞭一大批有用的人,比如像董仲舒、衛青、汲黯。他用瞭很多忠臣,也用瞭小人,在他的身邊既有忠臣又有小人,還有弄臣。他很有容人之量,東方朔老跟他開玩笑,甚至於給他搞得很不愉快,他也能容。汲黯是最敢批評他的人,汲黯當面說他是嘴上說一套,心裡想一套,心口不一,他也能容,他有容人之量。所以這個人的多面性也帶來瞭評價的分歧。

     我們再說他的罪己詔,作為一個皇帝來說,罪己和罪人是個重大區分,皇帝往往是出瞭錯以後老找別人的事,罪人,不是罪己,漢武帝敢罪己這是瞭不得的。我們前面講過漢文帝,把他的弟弟淮南王劉長流放到四川,路上劉長死瞭。劉長自殺以後漢文帝是罪人是罪己啊?漢文帝把沿途沒有撤封的縣令全部給殺瞭,那叫罪人。出瞭錯是部下的,有瞭功是自己的,這樣的皇帝顯然是不行的。漢武帝最後晚年,他不是罪人而是罪己,這是非常瞭不得的,這是作為君主在罪人罪己上,是區分明君跟昏君的試金石和分水嶺。作為一個皇帝來說,為什麼漢武帝的評價這麼歧異還有一點,就是封建帝制,封建皇帝這個制度,這個制度不好。

     當年說若得阿嬌為妻當做金屋儲之,那個小彘兒劉彘是非常可愛的,這個彘兒後來發展成漢武帝這個人,完全是封建帝制把他塑造出來的。有什麼樣的制度就能塑造出什麼樣的領導、什麼樣的皇帝,封建帝王這個制度,它隻能塑造出來一個像漢武帝這樣的人。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漢武帝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呢?顯然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漢武帝是成功者、勝利者。但是作為一個人來說,漢武帝是個成功者是個失敗者呢?失敗者。他作為皇帝是個成功者,功大於過;作為一個自然人來說,他是個失敗者,他的人生是很失敗的。所以他既是成功者又是失敗者,既是明君又是暴君,他就是這麼一個非常復雜的人。所以我們評價漢武帝很難用一個字,用一個詞來說他,我們隻能說出來他的復雜性。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