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傅抱石

人物簡介

  傅抱石(1904~1965),現代畫傢。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江西新餘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 抱石皴 ,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美術傢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並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52年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
  
人物生平
  青年經歷
  傅抱石生於江西南昌的一個修傘匠人傢。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范。其時他在治印之餘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尤其是看到石濤的 我用我法 頓開茅塞,他更欣賞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 的思想。
  留學日本
  而立之年的傅抱石為到瞭東京帝國美術學院,拜於史學泰鬥金原省吾的門下,從翻譯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繪畫》和《宋代之繪入手》,開始瞭對中國繪畫史的更為專業和系統的研究。這一時期,傅抱石抓住瞭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總是,對東晉顧愷之這一個案進行深入的探討,同時針對日本史學界中某一專傢對這個問題的曲解,完成瞭《論顧愷之至荊浩山水畫史問題》。接著,他開始撰寫關於石濤的評傳,以期通過此連接中國繪畫史的發展脈絡,同時也表達瞭自己對這位著名畫傢的景仰。不久,傅抱石又完成瞭《中國繪畫理論》和《論秦漢諸美術與西方之關系》的研究和寫作。這一時期,傅抱石在美術史論方面的成就,在許多領域都填補瞭美術史論研究中的空白,同時這方面的成就又反作用於美術創作,為他形成獨特的畫風奠定瞭基礎。
  在日本留學時,傅抱石專門拜訪瞭因 四一二 政變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彼此建立瞭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早在任職一師附小的時候,傅抱石就就聆聽過郭沫若的報告,印象深刻。傅抱石在史論研究中經常向郭沫若請教,在繪畫創作上也不時得到郭沫若的批評,而郭沫若也在這種交往中不斷地發現傅抱石的藝術天分和才華,每見傅抱石的得意之作都為之題詠,並為傅抱石在日本的首次畫展題寫瞭展名,給予瞭極大的鼓勵。可以說郭沫若廣博的學識和在日本的影響,為傅抱石在日本的發展給予瞭很大的幫助。
  這種亦師亦友的深厚友情又一直延續到抗戰,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傅抱石的個人畫集《傅抱石畫集》出版,郭沫若為之作序,並在序中提出瞭 我國繪畫,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 。郭沫若還手書 南石齋 贈予傅抱石。而這本畫集的出版,也使傅抱石在中國畫壇上奠定瞭具有歷史意義的地位。
  1934年5月10日,在導師金原省吾的幫助下,傅抱石的首個個展《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銀座松板屋舉行,著名畫傢橫山大觀、篆刻傢河井仙郎、書法傢中村不折以及日本文部省大臣、帝國美術院院長正木直彥等都參觀瞭展覽。金原省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 這個期待瞭這麼久的展覽會終於成功瞭! 而這個成功的展覽在傅抱石此後的藝術之旅中對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不久,傅抱石的篆刻《離騷》又奪得全日本篆刻大賽冠軍,使他的事業發展錦上添花。
  正當傅抱石在日本一帆風順並籌備第二次展覽的時候,傢中傳來瞭母親病重的消息,傅抱石像許多以孝為先的中國人一樣,不得不於1935年6月24日返回中國。但當他回到南昌的傢中時,母親已病故,傅抱石悲痛萬分。
  重慶歲月
  1937年,抗戰爆發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於1938年進入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後隨三廳撤至重慶。在重慶,傅抱石迎來瞭他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1939年4月,傅抱石攜全傢來到重慶,住在沙坪壩金剛坡,此後他常在畫上題署 金剛坡下山齋 。在初到重慶的一年裡,因為政治部的工作沒有展開,傅抱石有瞭一個全力畫畫的機會,並利用這一時機,創立瞭自己的畫風。同時,他又開始瞭美術史論的研究,以期通過學術研究來論證 中國美術的精神,日本是不足為敵的 ,從一個側面鼓舞瞭抗戰時期國人的信心。這一年,傅抱石看到日本的《改造》雜志上發表瞭橫山大觀的一篇題為《日本美術的精神》的文章,對其中有 聖戰 的言論十分不滿,撰寫瞭《從中國美術的精神上來看抗戰的必勝》,鮮明地提出 中國美術是 日本美術的母親 ,並指出中國美術有三種偉大的精神: 第一,中國美術最重作者人格的修養;第二,中國美術在與外族、外國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時又最能抵抗;第三,中國美術的表現,是 雄渾 樸茂 ,如天馬行空,夭嬌不群,含有沉著的、潛行的積極性。這三種特性,擴展到全民的民族抗戰上,便是勝利的因素。 這一時期,傅抱石還編著瞭《明末民族藝人傳》,同樣表達瞭傅抱石胸中的民族氣節。傅抱石在重慶時期的作品,分為人物畫和山水畫兩部分。人物畫主要表現歷史上的影響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蘇武、石濤,同時也以古代優秀詩篇為創作的題材,如《琵琶行》、《長幹行》、《唐人詩意》、山水畫以《夏山圖》為代表。
  1942年6月,傅抱石創作瞭《屈子行吟圖》。畫面上,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行走於浩淼的煙波上,似乎可以聽到屈夫子驚天地、泣鬼神的吟詠,表達瞭 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中國決不亡,屈子芳無比 的主題。郭沫若稱這幅畫和歷史劇《屈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為此畫賦詩,成為一時的美談。
  1944年9月,傅抱石創作出代表作《夏山圖》,這件作品是難得一見的落拓大幅,狹長高曠,說是表現唐人詩意,更多的還是蜀中山水秀美的景致,用筆瀟灑,用墨酣暢,並將水、墨、色融合一體,尤其是作品中的墨色表現,濃墨處濃黑透亮,淡墨處秀逸而朦朧,蓊鬱淋漓,氣勢磅礴,此外,作品中傅抱石用筆也變化多姿,在墨色將幹未幹時,以散鋒亂筆盡情揮寫,體現瞭傅抱石用筆經典特征,也組成瞭作品畫面的有機節奏,正如畫傢張安治所評論的: 一大片大片的水墨,簡直是西洋印象派以後的作風,畫山石的皴法亦前無古人,隨意縱橫,信筆點染,卻已做到物我忘我,離形去智的超然境地。是 前無古人的奇特之作,畫風雄肆奔放,筆飛墨舞,皴法則師心獨創,於古人幾無跡可求 。此幅《夏山圖》作者自識 甲申九月新喻傅抱石寫唐人詩意於重慶西郊金剛破下山齋 。為傅氏 金剛坡 時期的山水畫創作之代表。 金剛坡 時期傅抱石也迎來瞭其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抗戰爆發之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1939年傅氏攜全傢遷往重慶,寓居沙坪壩金剛坡下,直至抗戰結束,這一時期的傅抱石,全力以赴投入藝術創作和藝術教學。這一時期的作品,皆會題署 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 的字樣。《夏山圖》亦如是。在 金剛坡 時期的作品中,堪稱大尺幅,而其題簽也為傅抱石親自書寫,可見對其重視程度。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7年,這件作品就曾由上海某知名拍賣公司拍賣,並以圖錄封面的形式重點推薦。當時,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還未對近現代書畫做出限制出境的具體規定,但在那次拍賣時這件作品卻被打上瞭星號,寓意其極為重要,要留在國內。據瞭解,傅抱石《夏山圖》在十幾年後重返拍場,估價超過千萬元。
  同年9月,傅抱石又以詩聖杜甫的代表作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瞭世紀名作《麗人行》。徐悲鴻贊此 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 ,一語點出此畫真諦。後,張大千題此畫: 開千年來未有奇,真聖手也。色勒衣帶如唐代線刻,令老遲(陳老蓮)所作亦當檢衽。 作品表現瞭楊貴妃傢族三月三外出郊遊時的盛況, 長安水邊多麗人 , 態濃真遠淑且真 ,反映瞭君王的昏庸和時政腐敗。無疑,傅抱石此時此地的表現,所指是顯而易見的。
  傅抱石重慶時期的人物畫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而矜持恬靜。表現金剛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瞭傅抱石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的主題。他繼承宋畫的宏偉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暢寫冊水之神情。而他的畫法也一變傳統的各種皴法,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形成瞭獨特的 抱石皴 。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瞭傅抱石 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 。
  1945年8月15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曾經蹂躪瞭中國人民八年的日本侵略者宣佈投降。傅抱石舉起酒杯,用他特有的方式慶祝民族的解放。當年10月,他和全傢離開瞭居住瞭近七年的重慶 金剛坡下山齋 ,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
  時代探索
  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批準發佈瞭《關於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新中國從新年畫工作中開始瞭改造舊美術的第一次運動。在當時,各個畫種的畫傢都在畫新年畫的現實中,傅抱石也未能免俗。他也有心加入到時代的藝術潮流中去,但是一幅用朱砂重彩表現海陸空三軍的新年畫,雖然歌頌瞭人民解放軍,卻失去瞭傅抱石自己的風格。為此傅抱石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審視自己在新社會的作為,尋求自己藝術的方向。
  傅抱石開始研究毛澤東的詩詞,並用他那慣用的表現文學作品的方法,在《清平樂 六盤山詞意》這幅作品中,雖然畫的是毛澤東的詞意,卻看不出有多少新的氣象,仍然是傅抱石一貫的風格。那獨特的 抱石皴 ,那改良石濤的樹的畫法,都表明瞭傅抱石創作毛澤東詩意畫的始初,基本上沒有改變原來的畫法,隻是那壓得很低的山坡上若隱若現的紅軍長征隊伍,和遠處的一群南飛雁,點明瞭一個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主題。但其題材上的突破為他獲得瞭新生,也顯示瞭傅抱石的過人之處。這與當時的流行的 新年畫 畫法相比,其淡化題材的處理方法,成瞭一個過渡時期的特色。
  1950年,新創刊的《人民美術》創刊號上發表瞭李可染的《談中國畫的改造》和李樺的《改造中國畫的基本問題》,此後有關中國畫的改造問題開始引起瞭人們的註意。1953年,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畫傢開始瞭山水寫生活動,此後全國仿效,山水畫傢都希望通過寫生完成對舊山水畫的改造,此後山水畫也確實出現瞭一些新的面貌。可是這種寫生的山水畫以及反映新生活的山水畫與傳統的山水畫之間在審美上出現瞭一系列的問題,引發瞭全國性的 關於國畫創作接受遺產問題 的討論。傅抱石抓住這個機遇,要求學生在學習技法的同時要提高理論水平,並鼓勵同學積極參加到這場全國性的討論之中去。為此,在傅抱石的輔導下,四年級的同學集體寫作瞭《我們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優秀傳統的意見》一文,發表在1955年第8期的《美術》雜志上。文章指出: 我們民族繪畫技法是科學的、寫實的,繼承發展其優秀部分,是會指導我們今天的繪畫實踐的。當然,僅僅滿足因有技法,故步自封是不對的,我們對於那些不夠的地方應予以充實和發展。 這一論點反映並代表瞭傅抱石的觀點。
  在探索中變革,在變革中探索,是傅抱石50年代創作的主旋律。他以毛澤東詩意或毛澤東詩詞中提到的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新題材,突破瞭傳統題材的束縛,同時在繪畫技法上探索新技法與新題材的結合,創作瞭《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裡雪》等作品。1954年創作的《四季山水》四條屏,即以傳統的形式表現瞭四季山水中的新生活,其意境已與他往日所畫的蘭亭、赤壁等有很大不同。1956年,創作的代表作《雞鳴寺》則把他所探索的表現新生活的山水又向前推進瞭一步,那種古典的精神,已完全被一種現代的風情所替代。
  歐洲寫生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國第一個美術傢代表團團長的身份,率領其他畫種的五名團員赴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進行友好訪問,並寫生作畫、舉行畫展,受到瞭兩國藝術傢的熱烈歡迎。當中國藝術傢到達佈拉格的時候,羅馬尼亞文化部負責人在接見代表團的時候,提出要求中國畫傢用自己的畫筆表現他們國傢的美麗景色。當傅抱石等到達捷克首都時,對方要求把這座位於多瑙河畔的美麗城市畫下來,以便在當晚的電視臺播放。主人用遊艇把傅抱石等中國畫傢送到對岸,傅抱石在幾部攝影機的鏡頭前選景、落墨,一切從容不迫,最後題上 一九五七年六月九日傅抱石 。這不僅是傅抱石第一次在異域寫生作畫,而且也是傅抱石平生第一次寫生作畫。
  自1935年從日本回國後,傅抱石一直沒有邁出過國門,20餘年後來到歐洲,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鮮。面對異域風情,開始思考如何用中國的筆墨表現外國的風景,並嘗試在發揮中國工具材料和筆墨形式特長的前提下,充分表現外國山川的特色。傅抱石的這些努力為中國的畫傢開創瞭一條前人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同時通過對國外風景的表現,使山水畫在新題材的表現方面向前邁進瞭一大步。
  在傅抱石的歐洲系列寫生中,為瞭突出歐洲風光的特色,一般都在畫面中安排教堂、城堡以及尖頂或紅瓦的建築,並把國人認為不入畫的電線桿、火車軌道等搬上瞭畫面,應該說傅抱石的這一努力抓信瞭歐洲風景中的一些主要的特色。在表現上,傅抱石舍棄瞭國畫中常用的構圖方法,特別是在一些空白的處理方面不以國畫中的奇險取勝,而是以一種比較平實和自然的畫面處理,突出寫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區別於那種人們所熟識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程式。《斯摩列尼茲宮》、《將到西那亞為車中所見》、《羅馬尼亞風景》、《捷克風景》均表現瞭一種新鮮的感受,與傅抱石同時創作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但是這些作品又一眼看出是出自中國畫傢之手。 在國外100天的日子裡,傅抱石共完成瞭49幅作品,其中在佈拉格和佈加勒斯特先後舉辦瞭觀摩展覽,對宣揚中國的繪畫藝術作出瞭貢獻。
  繪畫地位
  也就是在傅抱石為韶山和北京作畫前後,他的《四季山水》、《羅馬尼亞一車站》、《春到鐘山》、《水鄉吟》等一批作品先後參加瞭國內外的多次展覽。1960年3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又出版瞭他的《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一書。同年8月,他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中國美術傢協會副主席。9月,美協江蘇分會成立,他又當選為主席,同時還當選為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此時,傅抱石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地位已經完全確立。
  旅行寫生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 江蘇國畫工作團 開始瞭二萬三千裡的旅行寫生,並由此推動瞭新山水畫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發展。在長達三個月的旅行寫生期間,這批生長於 草長鶯飛 的江南畫傢相繼走訪瞭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六個省的十幾個大中城市,瞻仰瞭革命聖地,參觀瞭祖國建設成就,遊覽瞭風光名勝,達到瞭 開眼界,擴胸襟,長知識和向兄弟省市畫傢們學習 的目的。而對於傅抱石來說,此行的最大收獲就是確立瞭這樣的觀點 思想變瞭,筆墨就不能不變 。二萬三千裡的旅行寫生,將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瞭一個歷史的高潮。在旅行寫生之後,傅抱石以旅行寫生中的題材創作瞭《待細把江山圖畫》、《西陵峽》、《黃河情》、《棗園春色》等一批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後來和 國畫工作團 中的其他畫傢的作品一起組成瞭《 山河新貌 畫展》。1961年5月,《 山河新貌 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獲得瞭空前的成功,得到瞭廣泛的社會好評。後來其中的部分作品又集結出版瞭《山河新貌》畫集,進一步奠定瞭這次寫生與展覽所具有的歷史地位。
  幾乎是在《 山河新貌 畫展》展出的同時,傅抱石在有關方面的安排下又得瞭一次東北旅行寫生的機會。從1961年6月到9月,傅抱石先後到長春、吉林、延邊、長白山、哈爾濱、鏡泊湖、沈陽、撫順、鞍山、大連,然後渡海由青島回到北京。傅抱石的後來感嘆這次旅行是 茲遊奇絕冠平生 ,可見這次旅行寫生對傅抱石的影響。
  傅抱石的東北旅行寫生,將自然和社會兩種題材的運用發揮到瞭到瞭極致。以《煤都壯觀》為代表的社會性題材,在山水融合工業題材方面,已經明示瞭現代山水畫的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規律。而以《鏡泊飛泉》為代表的自然題材,則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靈的震撼和映現。應該說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北方氣質的南方畫傢,他嗜酒行為中的豪爽,助長瞭他用筆的奔入不羈。而以鏡泊湖為代表的北方山水恰恰吻合瞭他的才情,所以他在畫上題道: 此情此景,我能忘乎,我能不畫乎?
  從歷史的角度看,傅抱石自歐洲寫生至東北寫生的過程,其意義已經超出瞭藝術自身的范圍。如果說歐洲寫生表達的是一種新鮮的感受,那麼二萬三千裡和東北寫生則是一種主觀的探索,是把已有的知識滲透到新鮮的感受之中,使那經過幾十年磨練的筆墨適時的在新的景致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事業高峰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業達到瞭新的高峰,同時他的生命也走向瞭低谷。1962年,病臂使他竟夜難寐,飲食不安。10月,浙江有關方面安排他全傢到杭州休養。然而在杭州的半年時間內,傅抱石並沒有停止創作,從後來出版的《浙江寫生集》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勤奮。
  1963年,他專程赴井岡山、瑞金,革命聖土之行雖然時間短暫,但《井岡山》等一批作品的出現,才讓人們理解瞭他此行的真正意義。從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政治背景。 文化大革命 的前夜開始醞釀一個更大規模的政治運動,藝術傢作為一個人首先面臨的就是生存的選擇。
  這一時期,傅抱石又集中創作瞭《冬雲》、《詠梅》、《登廬山》等一系列毛澤東的詩意畫。與50年代相比,這些毛澤東詩意畫已經失去瞭那種早期樸素的情感,一種裝飾化的傾向反映瞭時代的變化。但是傅抱石在時代的感召下,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間斷地創作,使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在新山水畫中獲得瞭特殊的地位,新山水畫也因毛澤東詩意畫的表現而在國畫中得到瞭少有的重視和廣泛的影響。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在傢中辭世,享年61歲。
  
傅抱石作品
  《江山如此多嬌》、《待細把江山圖畫》、《擘阮圖》、《漫遊太華》、《西陵峽》、《高山仰止圖》、《秋山訪友》、《風雨歸舟圖》、《攜琴訪隱》鏡心、《林巒雨氣圖》、《行山圖》、《夏山圖》、《策杖踏雪圖》、《遊春仕女圖》、《麗人行》、《眉鎖章臺》、《李太白像》、《杜甫像》、《巴山夜雨》、《千裡關河圖》、《溪山行旅圖》、《白嶽黃山兩逸民》、《觀瀑圖》(1953)、《九歌圖 湘夫人》、《洞庭秋風 湘夫人》、《聽泉圖》、《漁父》、《1954屈原漁父圖》、《芙蓉國裡盡朝暉》、《月落烏啼霜滿天》、《九老圖卷》(1957)、《九老圖軸》(1952)、《蘭亭圖》(1943)、《竹林七賢圖軸》(1945)
  
傅抱石作品價格
  《巴山夜雨》 1848萬人民幣
  《石濤詩意圖》2050萬人民幣
  2009年香港佳士得《杜甫示意圖》6002萬港元
  2010年香港佳士得《琵琶行》7008萬港元
  2011年11月中國翰海《毛主席詩意冊》八開冊頁2.3億人民幣成交,成為傅抱石突破億元作品之一
  
人物評價
  傅抱石先生長期堅持寫生,對真山真水的體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蓊鬱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解放後的山水畫,起瞭繼往開來的作用。他的人物畫,線條勁健,俊逸傳神。
  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他的藝術創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傅抱石的山水畫在佈局上打破瞭傳統格局,常將山峰峰頂伸出紙外,表現出天地山川雄奇、峻險的風貌,也有驚心動魄的苦澀與悲情。他以濃重的渲染方法,把線、皴、點統一成面與體,其外觀的渾然一體,改造和突破瞭傳統中國山水瑣碎、堆砌的通病。
  在日本期間研究日本繪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受蜀中山水氣象磅礴的啟發,進行藝術變革,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獨特皴法–抱石皴。他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洪綬的影響較大,但又能蛻變運用,自成一格。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用筆洗練,註重氣韻,達到瞭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卻矜持恬靜。傅抱石先生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於傳統沿襲畫譜的畫法。他還把山水畫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畫之中,一改清代以來的人物畫畫風,顯示出獨特的個性。
  二十世紀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個歷史時代,不僅體現在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上,在文化領域也經歷瞭前所未有的巨變,風起雲湧,誕生瞭一大批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宗匠。其中在繪畫領域,尤其是中國畫領域,更是異彩紛呈,名傢輩出。傅抱石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創新最為傑出的代表之一,他的繪畫思想觀念和繪畫風格,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逐漸成熟,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進入繪畫創作的高峰時期,旺盛的創作激情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去世為止。建國後江蘇繪畫能躍居中國畫的中心地區之一,江蘇繪畫能群體性崛起,傅抱石起到瞭非常關鍵的作用。作為江蘇中國畫發展與創新的重要人物,作為 江蘇畫派 (新金陵畫派)的一代領袖和靈魂,傅抱石在中國畫尤其山水畫領域產生瞭極為深遠的影響。
  傅抱石是20世紀中國傳統美術現代化轉型的代表人物、聞名中外的國畫大師、 新山水畫 的代表畫傢。傅抱石和齊白石曾被郭沫若稱作畫壇上的 南北二石 ,可見其當時的藝術地位。傅抱石的繪畫創作題材主要來自五個方面:自然、詩境、歷史、臨摹古人、想象與感懷。他的繪畫創作繼承瞭中國傳統 大寫意 之風,酣暢淋漓,詩情文思並重。同時,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藝術創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傅抱石是獨特的一分子,他厭倦墨守成規,對於中國畫進行瞭一種內部改革,從他的繪畫風格可以看出,他的畫法、氣韻、格調是古典的,但筆法、氣勢卻是新穎的,而畫風、個性是獨特而自由的。這種非同一般的中國畫面貌猶如春雷乍響,曾經震驚整個中國畫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