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張衡傳

張衡傳

朝代:兩漢

作者:范曄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參考翻譯

寫翻譯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趁機進瞭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

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詞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結交今:①連接 ②移交和接替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 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3.永元中,舉孝廉▼

參考賞析

寫賞析

整體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瞭張衡的一生,描述瞭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瞭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瞭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

關於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傢。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突出的代表者▼

問題探究

1.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才能表現在什麼地方?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黨。其“才”高於世,表現在:一是“善▼

鑒賞

《張衡傳》以張衡“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為綱組織全文,顯示瞭張衡作為文學傢、科學傢、政治傢的才幹與成就。范曄繼承瞭司馬遷、班固等人關於史傳文寫作的傳統,並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瞭自己記寫人物傳記的特色。張衡一生行事眾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於偏,慮及全又不流於繁,寫其形又得其▼

作者介紹

范曄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傢,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傢《後漢書》為一傢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瞭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其中《楊震暮夜卻金》已編入小學教材,《強項令》選入中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