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弟子 錄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傢,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參考翻譯

寫翻譯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傢,總算盡瞭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瞭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

文言現象

通假字詞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雞豚狗彘(zh)之畜 【無】失其時 【無】通“勿”或“毋” 不要。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一說通“斂” 收斂 積蓄(一些學者提出:“檢”字本應為“斂”後經訛傳為“檢”,若為“斂”字,與下句的“發”字對仗更為工整。)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

參考賞析

寫賞析

鑒賞

這篇文章寫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當時各國為瞭要增產糧食和擴充兵員,都苦於勞動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采取瞭自以為“盡心”的措施,可是目的並沒有達到。孟子抓住瞭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盡心”並不能使百姓歸順,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隻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辦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賞析

文章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國傢已經是“盡心焉耳”,盡心的論據是自己賑災救民,且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結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問。先試從梁惠王自己標榜的盡心於國的表現賑災救民人手分析。對於一個國傢來說,賑災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務▼

主題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瞭本文主旨:隻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體現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2. 邏輯嚴謹,層層深入。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

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傢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傢為臣民。而一個國傢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傢足穩定繁榮昌盛的標志之一。因此,各個諸供為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傢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