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參考翻譯

寫翻譯

譯文及註釋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裡的小城,隻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瞭,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

文言現象

通假字(1)畔(pn),通:“叛”,背叛。古今異義(1)城古義:內城今義:城市(2)池古義:護城河今義:水塘(3)委古義:放棄今義:委屈、不甘心(4)國古義:國防今義:國傢(5)親戚古義:泛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今義:跟自己傢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傢庭或其他成員,親屬,▼

參考賞析

寫賞析

問題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本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瞭“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

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瞭“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瞭“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斷金。2、傢和萬事興。3、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傢不散。4、眾人拾柴火焰高。5、團結就是力量。6、人心齊,泰山移。7、一雙筷子輕折斷,一把筷子抱成團。▼

簡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瞭“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

寫作特色

(1)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瞭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瞭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解析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得▼

整體把握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瞭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註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註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