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王銘章

人物簡介  國民黨陸軍上將、著名抗日將領王銘章(1893 1938),在臺兒莊戰役的滕縣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是中國軍方在抗日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也是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之一。王銘章血戰滕縣,為臺兒莊大捷奠定瞭基礎,王銘章犧牲後,蔣介石親筆題詞 民族光榮 、 死重泰山 、 烈比睢陽 。

人物生平
  王銘章1893年7月4日生。自幼由叔祖父王心田資助,就學於新都縣高等小學,1909年畢業後,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五期。
  辛亥秋,四川保路運動興起,王銘章激於義憤,參加瞭保路同志軍的反清作戰。一九一二年,王與陸小第四、五兩期同學百餘人反對四川政府改組陸軍小學堂,憤然離故赴南京。二次革命時,王銘章與同學參加瞭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英士指揮的進攻江南制造局的戰鬥。後返川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14年畢業,分發川軍第二師劉存厚部任排長。
  1914年軍校畢業後派任四川陸軍第2師(師長劉存厚)第4旅(旅長劉成勛)第7團(團長汪可權)少尉排長。
  1917年7月升任第2師直屬混成旅(旅長汪可權)第2團(團長陳國棟)中尉連長。
  1918年1月所部改稱第23混成旅(旅長汪可權)第2團(團長陳國棟),升任上尉連長。5月第2團擴編為第4師(師長劉成勛)第7旅(旅長陳國棟),升任第13團(團長段榮宗)第1營少校營長。
  1920年8月所部改稱四川陸軍第3軍(軍長劉成勛)獨立旅(旅長陳國棟)第1團(團長段榮宗),升任第1營少校營長。9月所部擴編為第7師(師長陳國棟)第13旅(旅長段榮宗)第25團,升任中校團長。
  1924年4月第13旅擴編為第13師(師長段榮宗)第25旅(轄兩團),升任上校旅長。同月16日加陸軍少將銜。
  1925年4月代理第13師師長。9月實任第13師(轄兩旅)少將師長。
  1926年,川西北屯殖軍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副軍長孫震,王銘章任第四師師長。
  1927年4月第13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田頌堯)第1路(司令孫震)第3混成旅(轄兩團),降任少將旅長。
  1928年10月混3旅擴編為第29軍第2路(轄兩旅),升任中將司令。
  1931年9月所部改編為第29軍第4師(轄三旅),改任中將師長。
  1933年,四川軍閥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發起 三路圍攻 ,王銘章任左縱隊總指揮,擔任主攻,為紅四方面軍擊敗。此後,曾數次與紅軍交戰。
  1935年10月,二十九軍改編為四十一軍,孫震任軍長,王銘章任一二二師師長,授陸軍少將,轄三六四、三六六兩個旅共四個團。
  1936年2月26日敘任陸軍少將。10月28日晉任陸軍中將。11月12日獲頒四等雲麾勛章。
  1938年3月17日在山東滕縣與日軍作戰時陣亡。4月6日追贈陸軍二級上將。
王銘章的兒子
  長子王道鴻,次子王道義,三子王道綱,小女兒王道潔。1949年王道鴻,王道義,王道潔留在大陸,歷經諸多磨難。三子王道綱與母親葉亞華前往臺灣生活多年,2005年,年近百歲的葉亞華女士和兒子王道綱(黃埔軍校25期)葉落歸根,定居四川成都。嫡長子王道鴻在1940年代與原國民革命軍24軍參謀長陸軍少將汪雲翔(號紫淵)長女汪慧仙成親,1948年誕下一子王德明。王道鴻50年代下放阿壩州南坪縣教書。 1950年代汪慧仙因傷寒不治去世後,幼子王德明孤苦無依,由外婆汪雲翔遺孀樊鏡容女士撫養成人。70年代王道鴻結束下放返回成都,後去世。
湯恩伯為什麼不救王銘章
  史料上提到,在王銘章師長死守藤縣之時,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部曾急令 湯恩伯20集團軍增援藤縣,據說命令下達後,湯恩伯派出的81軍王仲廉部因為行程較遠而沒有及時到達,以致藤縣失守。由此可見,當時的王銘章師長死守藤 縣,是因為有著援軍增援的希望存在的,這不能不讓人想到就在藤縣守衛戰打響之前,原來駐守藤縣的59軍馳援臨沂40軍守軍,打退瞭日寇的進攻,並且守衛住瞭臨沂獲得較大勝利的因素。有臨沂保衛戰的成功在前,王銘章師長和他率領的川軍122師就有著一個榜樣,這個榜樣的存在不僅僅給川軍以戰役勝利的希望,同 時也給指揮作戰的李宗仁和第五戰區司令部以幻想,期待著藤縣能夠像臨沂一樣由於援軍的馳援而守住,我想這才是李宗仁下令死守,和川軍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死守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