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張伯駒

人物簡介  張伯駒是直隸都督張鎮芳之子,被譽為民國四公子之一,也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收藏鑒賞傢、書畫傢、詩詞學傢。張伯駒的代表作品有《叢碧詞》《春遊詞》《秦遊詞》等,曾經擔任過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傢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中國書法傢協會名譽理事等職位。文化大革命期間,張伯駒也受到瞭迫害,最終於1982年病逝。張伯駒被稱之為 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人瞭 。

人物生平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14日生於河南項城,系張錦芳之子,袁世凱的表侄,過繼其伯父張鎮芳。
  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享有 神童 之譽。曾與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同在英國人辦的一所書院讀書。
  1918年畢業於袁世凱混成模范團騎兵科,並由此進入軍界,歷任安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陜西督軍公署參議。後曾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皆名譽職)。
  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稽核,南京鹽業銀行經理、常務董事。秦隴實業銀行經理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度去西安,後致力於寫詩填詞。
  抗戰勝利後,曾任國民黨第11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議、河北省政府顧問、華北文法學院國文系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美術分會理事長等職。
  1947年6月在北平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臨時委員會委員,參加北大學生會助學運動、反迫害、反饑餓運動、抗議槍殺東北學生等愛國民主運動。
  北平解放後,曾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副社長、北京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藝研究社理事兼總幹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公私合營銀行聯合會董事、第1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財務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委員、聯絡委員會委員。
  195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
  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
   文化大革命 中遭到迫害和誣陷,1972年,周恩來得悉後,指示聘任他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晚年還擔任過北京中山書畫社社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傢協會名譽理事、京華藝術學會名譽會長、北京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昆曲研習社顧問、民盟中央文教委員等職。
  1982年2月25日,張伯駒最後合影。
  1982年2月25日,張伯駒最後合影。
  1982年正月,參加宴會歸來的張伯駒突患感冒,被送進北大醫院,因所謂 級別不夠 不能住雙人或單人病房,張伯駒和七八位病人擠在一個病房,不時有重病號抬進來,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緒不安的老人便要回傢,2月26日,等到女兒終於拿到同意調換醫院的 批令 時,張伯駒卻不幸離開人世,享年84歲。
張伯駒後人
  張伯駒在見到潘素之前已有三房妻妾,關於這三位妻妾之事,許多書籍和文章都三緘其口。去年,張伯駒的兒子張柳溪首度露面,講述 父親張伯駒的姻緣 ,這應該是最真實的版本瞭。
  上世紀20年代末,張伯駒被委派去上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總稽核時,三夫人王韻緗是準備隨行的,但此時王韻緗已管理張府全傢的傢務和一切收支,再加上張伯駒的父母不願讓孫子張柳溪離開,最終沒能成行,而張伯駒去上海後邂逅並娶瞭潘素。1948年鄧韻綺與張伯駒離婚,1952年王韻緗也和張伯駒離瞭婚。隻有潘素留在瞭張伯駒身邊,陪伴他度過瞭坎坷的一生。
張伯駒潘素
  相逢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潘素原名潘白琴,字慧素,出身蘇州名門,是前清宰相潘世恩的後人,母親沈桂香也是大傢閨秀出身,從潘素七歲開始便延請名師悉心教導。因此潘素自小行為舉止落落大方,音畫雙絕,彈得一手好琵琶。
  怎奈命運捉弄,潘素十三歲時生母因病去世,傢道中落。新過門的繼母王氏心胸狹窄,在潘素十五歲時以她 擅彈琵琶 為由設計將她賣到上海的妓院,自此一代佳人流落風塵。
  但佳人就是佳人,坎坷的命運並未遮掩她的光華,即便上海灘美女如雲、爭奇鬥艷,但潘素的資質和才華在當時仍是一絕。
  潘素在十裡洋場別號 潘妃 ,遊走俗世花叢卻鐘靈毓秀不沾半分俗氣,上海灘無數名流富商排著隊渴望做她的入幕之賓,可她卻在20歲那年遇見瞭命中註定的張伯駒。
  張伯駒是著名的民國四公子之一,他是袁世凱的表侄,北洋軍閥元老、中國鹽業銀行創辦人張鎮芳的兒子,名副其實的京城大少。雖出身官宦世傢,張伯駒卻不喜軍政、厭惡功名,是個隻談風月的雅士,生得玉樹臨風、眉眼風流,詩書戲曲、古玩丹青無一不曉,儼然一翩翩濁世佳公子。
  那一年張伯駒到上海 走花界 ,一見潘素便已鐘情,當場揮筆寫就一副對聯: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潘素便是張伯駒心中出塞的昭君,遺世而獨立,這寥寥幾筆也恰好寫入潘素的心坎,她對張伯駒一見傾心,一對才子佳人便這樣情定終生。
  那是1935年的上海,那一年她20歲,他37歲。
  相愛
  他救她於風塵
  他願做她的伯樂
  美好的故事總是伴隨著曲折,這對才子佳人的故事激怒瞭已與潘素有婚約的國民黨中將臧卓,他聽說此事後一怒之下將潘素軟禁在上海西華路的一品香酒店裡,不許她與張伯駒見面。
  張伯駒從北平來上海,人生地不熟急得團團轉,而潘素則坐在暗無天日的酒店房間裡每日以淚洗面。這並沒有打消兩個人之間濃烈的愛意,張伯駒向好友孫曜東求助,兩人在靜安寺租瞭一套別墅,又趁天黑開車來到一品香酒館,買通瞭臧卓守門的衛兵,成功救出瞭潘素。
  不久之後,張伯駒帶潘素離開上海,在她的傢鄉蘇州迎娶瞭她。至此,那位名動上海灘的名妓潘妃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洗盡鉛華、與張伯駒扶持一生的著名女畫傢潘素。
  潘素自小學畫,不僅技藝精湛而且天賦極高。都說文人相輕,但張伯駒在發現潘素繪畫上的天分後反而大加贊賞,他是那個真正懂她的人,他也願做她的伯樂,去洗凈那些蒙在明珠上的灰塵。
  他帶她訪遍名山大川、尋盡鴻儒雅士,在他的引薦下,潘素21歲便拜名師學畫花鳥。最後就連張大千都曾贊她的畫: 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後所能望其項背 。
  他們常常一人作畫,一人題字。她的畫,素雅空靈中透著溫和寧靜;他的字,瀟灑飄逸中顯露出閑散風雅。一個是天賦異稟的女畫傢,一個是才華橫溢的貴公子。這樣的兩個人,真真是天生一對。
  相守
  他已落魄不堪,她卻不離不棄
  張伯駒在娶潘素之前,傢中已有三房妻妾,他是包辦婚姻的犧牲者,卻也想做一個反抗者,因此年少時他的風流曾為上流社會所稱道,但在遇見潘素之後,一切風流韻事都與他絕瞭緣。
  張伯駒的後半生經歷坎坷,落魄不堪,之前的幾位妻妾都陸續與他離婚,唯有潘素選擇留在他身邊,與他相伴一生。
  局勢動蕩,為瞭不讓國寶古董流落海外,張伯駒傾傢蕩產以高額拍價收購這些古玩,身邊的親人好友都指責他是敗傢子,唯有潘素理解他、支持他。1941年,汪偽政府的一位師長看上瞭張傢收藏的珍奇字畫,便綁架瞭張伯駒並放話給潘素,說不拿出三百萬贖金就休想贖人。潘素知曉那些藏品對張伯駒的意義,她一件藏品都不肯變賣,而是變賣瞭自己的首飾、四處奔走求助,終於湊齊20根金條贖回張伯駒。
  1967年之後,張伯駒這個曾經的貴氣公子變成瞭落魄老叟,潘素卻仍然不離不棄,通過替人畫書簽賺錢養傢。
  1975年,在張伯駒年近耄耋,與愛妻潘素小別,到定居西安的女兒傢裡暫住,即便是短暫的分別,他對她還是情深款款,寫瞭首《鵲橋仙》給她:
  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同度。
  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
  白頭共詠,黛眉重畫,柳暗花明有路。
  兩情一命永相憐,從未解,秦朝楚暮。
  那時候他們的婚姻已將近四十年,卻仍相濡以沫,愛意不減當年。七年後,他去世。再過十年,她也隨之而去。
人物評價
  有人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瞭。
  周汝昌: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我們近代沒(接觸)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的人。
  國畫大師劉海粟說: 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1995年5月,著名畫傢黃永玉先生出版畫冊,其中有一幅 大傢張伯駒先生印象 1982年初,黃永玉攜妻兒在莫斯科餐廳吃飯, 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漠,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面包果醬,小碟黃油兩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4片面包細心裹就,提小包自人叢緩緩隱去
  王世襄也感慨:實在使人難以想象,曾用現大洋4萬塊購買《平復貼》、黃金170兩易得《遊春圖》,並於1955年將8件國之重寶捐贈給國傢的張伯駒先生、夫人竟一貧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贊賞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 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 真大忍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