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張宗遜

人物簡介  張宗遜上將是毛澤東的 首任衛士長 ,深得毛主席賞識,跟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曾擔任紅軍軍長、一野第一副司令等職務,建國後又是總後勤部部長等,為新中國成立與建設創下不朽功勛。張宗遜曾經擔負毛澤東的貼身警衛,護衛毛澤東上井岡山,此外他還負責收集情報等工作。1998年,91歲的張宗遜上將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2月7日,張宗遜出生於陜西省渭南縣赤水鎮(今臨渭區向陽街道辦事處)淹頭村一個農民傢庭。7歲起讀私塾,12歲上小學。
  1922年(民國十一年),就讀於渭南赤水職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學生愛國運動。
  1924年(民國十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6年(民國十五年),考入黃埔軍校政治科,並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民國十六年)4月,畢業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3師第9團政治指導員辦公室幹事兼2營政治指導員、國民革命軍第24師新兵營排長、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第3營連長。
  土地革命
  1927年(民國十六年)9月9日,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三灣改編後改任團部參謀、副連長,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0月23日拂曉,部隊遭到反動地主武裝肖傢壁部的襲擊,被迫撤離大汾圩。11月中旬,在向茶陵縣城進軍中,張宗遜腿部負傷,3個月後基本痊愈。
  1928年(民國十七年)5月4日,朱、毛會師之後,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張宗遜任第四軍的一名連長,成為 我軍創始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之一 。6月23日,湖南和江西兩省的軍閥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聯合組織第一次 會剿 ,張宗遜帶領永新縣遊擊大隊取得 龍塬口大捷 。6月25日,張宗遜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31團1營2連連長,開赴永新縣最東邊的石灰橋地區,打土豪分田地。
  1929年(民國十八年)1月,隨軍轉戰贛南、閩西,先後任紅4軍第3縱隊第9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參加瞭創建中央蘇區的鬥爭。
  1930年(民國十九年)10月,任紅1軍團第12軍第36師師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的五次反 圍剿 鬥爭。在第一次反 圍剿 作戰中,率部支援紅3軍團第9師作戰,全殲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活捉敵師長張輝瓚。他先後改任第12軍軍長、第14師師長兼廣昌警備司令等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 圍剿 。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4月28日,進入紅軍大學(在瑞金)學習,同年6月,任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16日,紅軍未能打破蔣介石發動的第五次 圍剿 ,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張宗遜由紅軍大學調中央縱隊(即第二野戰縱隊)任參謀長,隨後,接任紅3軍團第4師師長,參加長征,指揮所部參加瞭奪占婁山關戰鬥、攻占遵義城戰鬥等。強渡湘江時,他指揮紅四師控制界首渡河地段,堅守一天,阻擊廣西國軍,掩護中央縱隊通過。在攻占婁山關的第二天,國軍瘋狂反撲,張宗遜率紅10團與紅11團、紅12團擊潰國軍。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2月28日,在同薛嶽兵團的戰鬥中,張宗遜率紅10團同敵人爭奪遵義城西南郊的老鴨山時,腿部負重傷,到中央休養連休養並擔任連長。6月中旬,在腿傷還沒有痊愈的情況下,他就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信,要求分配工作。8月上旬,奉命到紅四方面軍第四軍任參謀長,和許世友一起,保衛黨中央繼續北上。隨後,調任紅軍大學參謀長兼高級指揮科科長,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進行過抵制。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月6日,調任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後兼任延安等五縣警備司令。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率部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18日,首戰運用遊擊戰術,取得雁門關伏擊戰的勝利。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張宗遜率部轉戰晉察冀邊區。11月3日,為粉碎日軍對五臺山地區的圍攻,指揮滑石片伏擊戰。在敵人必經之路的滑石片,伏擊出城進犯的日軍蚋野大隊,殲滅日軍1個大隊700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轉赴冀中地區,曾參與指揮陳莊戰鬥,並多次參加反 掃蕩 和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作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6月17日-19日,張宗遜回師晉西北地區,指揮部隊在晉西北的米峪鎮對外出 掃蕩 歸來的日軍村上大隊進行伏擊,殲滅日軍700餘人。8月20日,張宗遜率部向康傢會和硯灣開進,參加百團大戰,殲滅康傢會日軍,拔掉瞭靜忻公路之間最大的據點。同年11月,兼任晉西北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為挫敗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率部開赴延安地區,執行保衛陜甘寧邊區任務,同時開展冬訓練兵和大生產運動。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國民黨頑固派企圖奪取關中解放區,鉗制陜甘寧八路軍向日軍的反攻,集中9個師的兵力,向爺臺山等地發起攻擊,八路軍決定成立爺臺山反擊戰臨時指揮部,由張宗遜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委,指揮爺臺山反擊戰。8月8日-10日,經過3天激烈戰鬥,收復爺臺山等全部失地,全殲入侵的國民黨軍五個連及一個營部,挫敗國民黨頑軍對陜甘寧邊區的進攻。旋任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8月2日,張宗遜任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員,指揮大同集寧戰役。從8月14日晚到9月13日,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殲敵1.2萬餘人。11月中旬,張宗遜任晉綏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奉命開赴延安,保衛黨中央,參加延安保衛戰。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2月10日,張宗遜任陜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習仲勛為政治委員。3月3日,野戰集團軍發起西華池戰鬥,擊斃敵48旅旅長何奇以下1500餘人。7月底,根據中央小河會議決定,成立西北野戰軍前委,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張宗遜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習仲勛任副政委,協助彭德懷先後發起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等三大戰鬥,三戰三捷,堅定瞭邊區軍民爭取勝利的信心。[隨後,協助彭德懷指揮榆林戰役、沙傢店戰役、岔口戰役、黃龍戰役、延清戰役等戰役,收復大部失地。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月,為配合其他戰場的戰略進攻,率部轉入外線作戰,先後參與指揮宜川戰役、西府戰役、隴東戰役、荔北戰役等戰役,將胡宗南的重兵集團牽制在西北戰場,有力地配合我軍在中原、山東、東北戰場的戰略決戰。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2月,任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率部發動春季攻勢和陜中戰役,並參與指揮扶郿戰役、蘭州戰役等,對解放大西北作出重要貢獻。隨後,張宗遜任蘭州軍管會主任,夜以繼日地處理接管工作,安排部署剿匪事宜,為蘭州的社會穩定和生產恢復做出重要貢獻。
  建國之後
  新中國建立初期,任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副司令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檢察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10月,代理西北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司令員職務,指揮所部完成瞭圍殲國民黨軍隊殘餘和剿滅土匪的任務。1952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校部部長,1955年4月兼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長期領導軍事訓練和院校建設工作,並參與組織編寫各種條令、條例和教材。1971年2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3年6月~1978年2月任總後勤部部長。1978年2月離休。
  1998年9月14日,張宗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張宗遜為何沒授大將
  所謂 大將 ,是與 海軍元帥 同等官職的軍銜,也是陸軍中最高將領的軍銜,新中國共有十位大將,並稱為 十大大將 ,他們分別是陳賡、粟裕、張雲逸、譚政、王樹聲、羅瑞卿、許光達、肖勁光、黃克誠、徐海東,其中並沒有張宗遜。
  縱觀張宗遜的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整個軍銜史,最高也隻是第一野戰軍的第一副司令員而已,和其他幾位被授予 大將 軍銜的高級將領相比還是沒有到達這一檔次,盡管張宗遜和毛主席關系很好交情很深,但是毛主席也向來是個賞罰分明的人,交情深歸交情深,功勛並未達到要求,就得不到這個軍銜。
  1955年的時候,我國第一次實行軍銜制,這個 軍銜制 是模仿參考瞭前蘇聯等國的軍銜制,再加上我國傳統的軍銜提升制度綜合起來指定的具有我國特色的 軍銜制 。其中將官的軍銜設置有四個,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而在1965年,我國取消瞭人民解放軍的軍銜制度,即使到瞭1988年恢復軍銜制度, 大將 這個軍銜也已經被取消瞭,取而代之的是 一級上將 軍銜,在1993年連 一級上將 軍銜也被取消,隻剩下瞭上將、中將及少將軍銜。
  也就是說,1955年被封為的 十大上將 已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所有 上將 瞭,不出意外的話,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十大上將 瞭。
張宗遜子女近況
  大兒子:張新俠,獻身航天事業,為國傢的振興作貢獻。
  小兒子:張又俠,陜西渭南人,北京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2011年,晉升上將軍銜。歷任陸軍團長、副師長、師長、第13集團軍副軍長、第13集團軍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沈陽軍區司令員等職。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十八屆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裝備部部長。
人物評價
  中國前國傢主席毛澤東: 你的長處是穩重厚道,不足的地方是該厲害的時候厲害不起來;這一點你應該向彭老總學習;對上,該堅持的一定要堅持,對下,該批評的一定要批評。
  陜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張宗遜的一生,許多時候是與護衛黨中央、毛澤東聯系在一起,所以軍史研究者雅稱他為 禁衛上將 。
  新華社:張宗遜主持西北軍區的工作,指揮瞭西北五省、區剿匪肅特鬥爭,為解放大西北,鞏固和發展大西北作出瞭重大貢獻。(1998年9月26日《人民日報》)
  新華社:張宗遜為我軍後勤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瞭積極貢獻。(1998年9月26日《人民日報》)
  新華社:張宗遜在戰爭年代舍生忘死,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英勇善戰;在和平時期,刻苦鉆研現代軍事科學,註重調查研究,為我軍建設傾註瞭畢生的精力。(1998年9月26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