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鄧子恢

人物簡介  鄧子恢是閩西革命根據地和蘇區的主要創建者和卓越的領導人之一,是傑出的農村工作領導人,被譽為黨內的農業、農村工作專傢。鄧子恢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擔任過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位。鄧子恢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於1972年12月10日病逝北京。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96年8月17日,鄧子恢生於福建省龍巖縣(今新羅區)東肖鄧厝村。兄弟姐妹8人,排行第二。鄧子恢幼年就讀於桐岡小學,13歲時,母親因病去世。十七歲入龍巖中學堂(今福建省龍巖第一中學)丙班,受到辛亥革命影響,接受瞭孫中山的救國思想。1915年秋加入中華革命黨,開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1916年底以優秀的成績畢業。1917年3月,考取公費留日,到東京東亞補習學校學習留學一年多時間,因貧病交加而輟學回國。
  1918年5月回到龍巖,到母校桐岡小學任教。由於鄉村學校支付的薪水很低,無法維持一傢人的生活,於1918年底前往江西省崇義縣傑壩圩堂兄開設的 慶昌和 雜貨店當店員。五四運動後,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1921年春,與進步青年在龍巖白土桐岡書院組織奇山書社,創辦《巖聲》月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
  1926年秋,北伐軍挺進贛南,解放崇義縣,在傑壩圩成立國民黨(左派)區黨部,鄧子恢任常務委員。同年12月,在大革命的風暴中,經陳贊雍介紹,於崇義縣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陳贊雍和鄧子恢又發展瞭十幾個黨員,成立瞭中共崇義縣支部。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鄧子恢被國民黨通緝。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927年冬,任中共龍巖縣委宣傳部長。1928年3月4日,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福建臨時省委決議,參與領導龍巖後田暴動,建立7閩西第一支農民遊擊隊,開始瞭創建閩西蘇區的鬥爭。
  1928年4月,任中共上杭縣委宣傳部長,負責該縣北四區蛟洋農民運動。深入蚊洋一帶,協助當地領導人發動蛟洋農民暴動。6月底永定暴動後,建議暴動隊伍撤離縣城,到農村開展土地革命。他與張鼎丞一起,領導分田鬥爭,創造瞭漠南分田經驗,並擔任紅軍營黨代表。7月中共閩西特委成立,擔任宣傳部長,並任閩西暴動委員會副總指揮兼任紅七軍第五十七團黨代表。1928年7月,在永定溪南正式成立瞭中共閩西特委,鄧子恢任特委宣傳部長;同時還成立瞭閩西暴動委員會,鄧子恢任副總指揮。
  1929年3月任中共閩西特委書記,領導地方武裝,配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入閩作戰。鄧子恢聞訊朱毛紅軍已揮戈西進去瞭贛南,及時將閩西地區敵情變化情況寫成書面報告派人星夜送到紅四軍前委毛澤東、朱德處,要求紅四軍再次入閩。毛澤東、朱德根據當時敵情決定紅軍入閩開辟蘇區。5至6月,鄧子恢組織工農暴動,配合朱毛部隊進入閩西,並殲滅國民革命軍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陳國輝部2000餘人。5月23日傍晚,鄧子恢在龍巖同毛澤東、朱德、陳毅首次見面。同年6月紅四軍攻打龍巖城後,任龍巖縣革命委員會主席。不到兩個月時間,龍巖、永定、上杭三縣大部分土地分配完畢。7月,在毛澤東指導下,主持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確定7閩西土地革命和工農武裝割據的總路線,並當選為中共閩西特委書記。
  1930年3月18日,主持召開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閩西蘇維埃政府,並當選為主席,領導閩西人民鞏固發展瞭閩西革命根據地。期間還和董成榮一些戰友們一起革命。當年5月,閩西地方紅軍和各縣赤衛隊共3000多人正式編組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2軍,鄧子恢兼任政治委員。閩西蘇區發展到縱橫300裡,人口近百萬,黨組織發展到8個縣委、53個區委、546個支部,擁有萬名左右的黨員;建立瞭6個縣、60多個區、597個鄉的蘇維埃政府的鼎盛時期。
  1930年7月8日,因抵制李立三 左 傾盲動主義錯誤,被免去特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等職務,調離閩西,以中共福建省委農村巡視員名義,派往閩中、閩東、閩南等地開展白區工作。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長,並兼任代理土地部長。1931年12月,調任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巡視員,指導漳浦、龍溪、雲霄、平和等縣土地革命和遊擊隊發展為紅軍獨立第三團,創建瞭閩南遊擊根據地。
  1932年7月初,鄧子恢隨紅軍東路軍回到龍巖。不久,前往瑞金就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長之職。保證瞭紅軍在反對第四、五次 圍剿 中的供給。1933年又兼任國民經濟部長。他親自主持制定和頒佈7一系列中央蘇區財政稅收的政策和法令,對統一中央蘇區財政、鞏固土地革命勝利成果等做出瞭重要貢獻。後曾受到 左 傾教條主義者的錯誤批判,降職為中央財政部副部長兼沒收征發局工作。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鄧子恢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遊擊戰爭,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員。
  1935年4月回到閩西,組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先後任宣傳、財政兼民運部長,副主席兼財政部長,同張鼎丞、譚震林、方方等一起,領導群眾開展遊擊戰爭,保存和發展瞭革命力量。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遵照中共中央的方針,經過艱苦、復雜的鬥爭,同閩西國民黨當局達成和談協議,實現瞭閩西南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8年3月1日,鄧子恢與張鼎丞、譚震林率領的閩西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並任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長,部隊北上。1939年,鄧陪同新四軍軍長葉挺處理高敬亭問題,此後新四軍離開大別山,部隊進入江北地區。1939年5月5日,鄧子恢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開展皖東故後遊擊戰爭。1939年7月1日,新四軍第四支隊分編成第四、第五支隊,鄧子恢直接指導第五支隊。1939年12月初,增補鄧子恢為中原局委員。1940年3月,鄧子恢親自指揮瞭半塔集保衛戰。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新四軍軍部被殲後於1月20日進行重組,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由於當時的淮南形勢很緊張,鄧子恢未立即赴軍部任職,仍留在半塔集領導新四軍第二師改編。1941年5月,鄧子恢到軍部就任政治部主任。1941年5月成立華中局,劉少奇任書記,陳毅、張雲逸、鄧子恢等為委員。不久,鄧子恢以華中局代表的名義率新四軍軍部巡視團到皖東北地區彭雪楓部檢查和幫助工作,穩定瞭部隊的情緒。8月11日,鄧子恢兼任新四軍第四師政委。
  1942年11月25日,淮北地區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撤銷淮北軍政黨委員會,鄧子恢任淮北區黨委書記,同時兼任淮北軍區政治委員,堅持並發展瞭淮北抗日根據地。1944年7月25日,在豫湘桂會戰河南淪陷背景下,新四軍四師向路西發展恢復豫皖蘇邊區,開展河南抗戰局面,彭雪楓率領四師主力5個團執行西進任務,鄧子恢等率領兩個團和地方武裝堅持淮北路東根據地,配合支援主力西進。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華中分局。鄧子恢為書記兼華中軍區政委。根據中央指示,他一面將華中各部隊整編為華中野戰軍,以內線作戰迎擊國民黨軍的進犯一面積極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與復查,創造瞭 中間不動兩頭平 的土改經驗,開創瞭華中與山東、渤海地區土改新局面。1946年4月,其與曾山奔赴延安會見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討論留守江北的新四軍戰略。次月,鄧子恢返回淮安,並組織土地改革。全面內戰爆發後,參與組織瞭漣水戰役,12月參與組織瞭宿北戰役,此後轉入山東作戰。
  1946年底,華中分局與山東分局合並為華東局,鄧子恢任華東局副書記,主持土改復查工作。並對組建後的華東野戰軍負責後援供給。1947年7月下旬,與張雲逸等轉移到渤海地區,組成華東局工委,以鄧子恢為負責人。1948年5月9日,任中原局第三書記兼中原軍區副政委,主持中原局日常工作,領導中原財經工作走入正軌。擔負瞭淮海戰役的後勤及支前工作,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瞭積極的貢獻。
  1948年冬率中原局機關進駐開封。此後,當選為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主席,領導瞭剿匪反霸、減租減稅為中心的群眾運動,鞏固瞭中原解放區。1949年5月12日,任華中局第三書記、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後改為中南軍區)第二政委。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2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中南行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南局工作,領導中南地區人民出色地完成瞭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等項艱巨任務。他在這一時期的光輝業績,特別是在農村土地改革和群眾工作方面的獨特創造,受到黨中央的充分肯定。
  195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1954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農業、林業、水利、氣象、供銷和信用合作等部門。在50年代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實事求是地提出要 從小農經濟的現狀出發 ,也就是從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現狀出發,堅定不移地實行黨中央確定的自願互利、穩步前進的發展方針。在隨後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 左 的偏差時,提出瞭一系列調整經營體制的意見,主張建立包括包產到戶在內的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
  1955年4月,毛澤東主張在原有65萬個農村合作社的基礎上翻一番,增加到130萬個;鄧子恢主張原計劃不動,即在65萬個社的基礎上翻半番,發展到100萬個。為此,毛澤東曾幾次約見鄧子恢就此問題進行商談。鄧子恢堅持意見,毛澤東建議中央召開會議進行解決。隨後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毛澤東作《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指出像 小腳女人 那樣東搖西擺的走路,犯瞭 右傾 錯誤。1955年10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擴大的七屆六中全會上,鄧子恢提出 農業合作化發展速度不宜過快,要求不能過急 的意見,被定為 右傾機會主義 ,受到批判。
  1956年4月2日,鄧子恢在全國農村工作部長會議上講:整頓鞏固現有合作社的基本關鍵,主要是做好三件事:一、搞好生產,保證增產增收,改善社員生活。這是鞏固合作社的物質基礎,這一條做不到,一切都完瞭。要勤儉辦社,發揮群眾的潛在力量,把勞動定額包工包產搞好。二、政策上要補課,提高合作社幹部素質。要確立社內民主制度、選舉制度,確立社幹之間、社員之間、社員與幹部之間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制度。
  1961年,在下鄉調查後,鄧子恢仍然堅持主張保留土地責任制、進行包產到戶,對毛澤東的過激農業合作化政策有所抵制。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鄧子恢提出的支持包產到戶的主張被當作 修正主義綱領 ,受到嚴厲批判,撤銷瞭鄧子恢領導的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
  1965年1月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分管計委財經工作。此外,他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八、九屆中央委員。 文化大革命 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嚴重迫害,處逆境而不消沉,處困境而思奮進,始終顧全大局,堅持原則,同他們進行堅決的鬥爭。
  1972年12月10日,由於政治上長期受迫害和歧視,因病在北京逝世。
  1981年3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為鄧子恢同志平反的通知,其中指出 他對農業集體化運動中一些重要問題所提出的意見,大都是正確的,過去黨內對他和中央農村工作部的批判、處理是錯誤的,應予平反,強加的一切不實之詞,應予推倒,恢復名譽。
鄧子恢小腳女人走路
  關於鄧子恢那天晚上面見毛澤東的情景,鄧子恢生前曾對他老伴講過,又傳給鄧老的孩子們。鄧淮生接受筆者采訪,曾專門談到這件事:
  那天我父親去主席那兒天快黑瞭,第二天天快亮才回來。因我母親那晚一直沒有睡,時間記得比較準確。父親說,那天晚上他和毛主席講,發展農業合作社訂計劃,為什麼最多隻能定100萬個,他跟毛主席算瞭一筆細賬,很細。他說,毛主席特別記下來,當時也算,數字算式還在報告紙的背面。改革開放後,我到中央檔案館查找父親當年的一些資料,在毛主席的一份手寫稿的反面,看到瞭有關農業合作社的一些數字,很可能是毛主席那晚隨手所記。這兩位老戰友對自己的觀點都覺得在堅持真理,為民請命,都絲毫不讓步。母親問父親,快上10 個小時,你們就談這一個問題?父親說就談這一個問題。你想想,談的有多麼細。細中有深吧。父親覺得自己調查得很深很全面,毛主席和他的關系也很深很好,覺得會接受自己的意見,誰知一開會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個事。母親曾埋怨父親,所有的人後來都接受瞭毛主席的130 萬個農業合作社計劃,你就順水推舟接受下來就行瞭。硬頂,有什麼好處?父親的老秘書也覺得父親太認真瞭,也不是不同意搞合作化,100 萬個與130 萬個沒有本質的區別。但父親覺得兩者不一樣,超過瞭現實條件定計劃,就會犯 左 傾機會主義。欲速則不達。他不會那樣,除非自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瞭就要堅持真理。(鄧淮生2011 年9 月23 日口述)
  從鄧子恢的角度,重新回歸1955 年春夏與毛澤東的爭論,可能有種種堅守的理由,鄧子恢的高風亮節足以叫我們每個人景仰。由此一般人都責怪毛澤東,認為鄧子恢關於發展農業社的判斷是對的;但從毛澤東的角度,從新中國在夾縫中戰略思考的角度,從當時錯綜復雜的地緣環境角度,也可能毛澤東這種大國獨立加速發展的戰略理由,足以大過其他種種理由。周邊形勢急劇地不斷演變,迫使毛澤東不斷修改加快發展農業合作社計劃,能130萬,決不100萬,以加快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帶動城市,迅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萬眾一心贏得周邊地緣環境相對安全的戰略空間。這裡面包含著舉國戰略與一方面戰役的區別。在1955 年險惡瞬息萬變的周邊環境下,也可能不得不為之。況且,毛澤東當時要求中央農工部當年計劃是130 萬個初級社,而非要求當年發展高級社,這是今天不少輿論混淆瞭的。
  古人雲: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毛澤東以洞察歷史把握現實的遠見卓識,深諳其韻。其雄才大略,在某種意義上凝聚瞭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精華。但其深邃性和前瞻性,當時並不被更多的人正確理解和執行,即使浴血與共的老戰友也遺憾如此,更遑論他人?!這是歷史真相的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毛澤東所堅持的大國戰略被具體執行者向前冒進一步或半步,往往容易簡單地衍變為某種 左 傾冒進的 原點 ,至今不少人將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後期過快,多歸結為毛澤東錯誤批判鄧子恢 小腳女人 ,其原因不能排除此點。歷史真相的復雜性和層面性,引人三思。
鄧子恢的子女
  鄧子恢一生先後共有三任妻子,分別為他生下瞭三個、兩個和七個孩子,不過可惜的是各自都有一個孩子夭折瞭,也就是說最後活下來的鄧子恢子女共有九個。
  第一任夫人生下第一個兒子,取名為鄧毅生。而在懷第二個孩子時是在龍巖後田暴動之後,她隻能四處躲敵人,最後是在她親戚傢的廁所裡生下瞭女兒鄧芳梅,後改名鄧小梅。一個月,她和兩個孩子以及母親就都被國民黨抓瞭去,關瞭兩個月才出獄。1932年,她又生下瞭第三個孩子,這個兒子才兩個月就患上肺病夭折瞭。夫妻倆離婚後,這雙子女由母親養大,不過在解放後鄧子恢接去瞭長子,等到夫人患病,她和女兒也被接瞭去,從此一起生活。
  第二任夫人,先生下的一個女兒在瑞金的時候就早早夭折瞭,之後在長征途中生下瞭兒子,後交給當時任紅軍傢屬局長的范樂春,她也就是林伯渠當時的夫人,正巧他們也剛好生下一個兒子。後來范樂春把這兩個男嬰都送去交給瞭堂哥撫養。十幾年後,鄧子恢與林伯渠來找自己的兒子,陰差陽錯互換瞭,鄧子恢給孩子取名鄧蘇生,而另一孩子取名林秉蘇。因為長相問題,據說鄧子恢發現瞭這個錯誤但沒有多說什麼,後來經過中央調查才互換回來。林秉蘇改名鄧瑞生,鄧蘇生改名林蘇生,不過還是情同父子。林蘇生甚至為瞭支持鄧子恢,改回鄧姓。
  第三任夫人生下的七個孩子分別叫:鄧淮生、鄧湖生、鄧漢生、鄧建生、鄧小蓮、鄧小燕和鄧小蘭,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性別,其中第二個孩子夭折瞭。鄧子恢前兩任夫人的孩子對於她而言,也是視同己出。
  鄧子恢子女共九人,另外加上一個養子鄧蘇生。
人物評價
  鄧子恢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傢、政治傢,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