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May 2014

艾中信個人資料

艾中信  姓名:艾中信     出生年月:1915年     籍貫:中國上海川沙人     職務: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系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傢協會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 油畫傢、美術評論傢。上海川沙人。中學時始作漫畫,後入中央大學藝術系,隨徐悲鴻、吳作人、呂斯百等學習油畫,畢業後留校任教。其油畫創作取材現實生活,早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多表現西南地區的人物風情,長於風景體全景式構圖,境界開闊,氣象恢宏。亦從事美術評論和理論研究。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油畫系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傢協會理事,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徐悲鴻研究》、《讀畫論畫》、《油畫風采談》、《怎樣畫油畫》等。

艾慶蕓個人資料

艾慶蕓    姓名:艾慶蕓     出生:1938年     籍貫:天津 艾慶蕓自幼酷愛書畫,1963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做過翻譯、軍人、工人和國傢幹部,但書畫藝術始終是他日續一日,年復一年的刻苦追求。書海中探理、寫生中創新,終於以他獨創的藝術風格走上瞭中國畫壇。他在天津、北京、山東等地舉辦瞭個人畫展。1989年以來,他五次赴新加坡辦展講學,並赴印尼的雅加達、馬來西亞的檳城和法國的巴黎舉辦瞭大型個人書畫展,引起當地的轟動。其”笑竹”藝術蜚聲中外,得到瞭國內外同行的贊譽,並有”竹王”的美譽。艾先生早年偏愛水粉、油畫,尤鐘書法。改從中國畫後又涉及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尤善畫竹。多年來他對傳統墨竹技法進行深入研究,並在大量寫生中吸取西畫優點,創造瞭使竹擬人笑起來的新技法:”五葉巴掌法”、”先葉後枝法”、”立體竿法”等,他的竹作充滿時代氣息,給大眾以喜悅, 故稱”笑竹”。1996年12月中國唱片總公司為他出版發行瞭《艾慶蕓笑竹技法》錄像帶,用此錄象帶在國內外不少書畫院、博物館義務教學,培養瞭大批青少年書畫人才。其書風畫德令人敬佩。他的學生中有五百多人次在國內外書畫大賽中獲獎。

陳逸飛個人資料

陳逸飛 陳逸飛1946年生,生於寧波,浙江鎮海人。 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同年進本院從事油畫創作。代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蔣傢王朝的覆滅》(合作)、《寒凝大地》(合作)等,分別獲全軍美展金質獎,第五屆全國美展二等獎。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曾為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曾數次參加全國和市級美展。 1981年赴美國留學至今。連年在哈默畫廊舉辦個展。二次在日本東京“西武”舉辦個展。許多件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被博物館和收藏傢收藏。 陳逸飛年表:1946年 生於寧波,浙江鎮海人。

白雲鵬個人資料

白雲鵬     姓名:白雲鵬     出生年月:1874年     籍貫:中國河北霸州人      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傢。河北霸州人。青年時期在農村廟會說唱大書,1900年後到北京拜史振林為師,改唱小口大鼓,1910年前後經常在京津演出。他結合自己天賦和生活經歷選題譜曲創腔,逐漸形成吐字清晰、韻味醇厚、長於表達人物內心感情的獨特風格,創造瞭京韻大鼓重要流派”白派”。代表曲目有《黛玉焚稿》、《孟薑女》等。抗日戰爭時期經常演唱《哭祖廟》等唱段,表達愛國主義思想。1951年到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他積極傳藝授徒,為曲藝的發展和後繼有人作出瞭貢獻。學生有富少舫、程樹棠、閻秋霞等。

白巖松個人資料

白巖松     姓名:白巖松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68年8月20日     民族:蒙古族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陳娟紅個人資料

陳娟紅.中國的世界超級名模   她登上t型舞臺才一年就成為中國的“超級名模”。   當時,作為模特,她並不年輕,經驗也不豐富,人們說她非常幸運;而她知道,那是因為她比別人吃的苦多。   1991年,第二屆中國超級模特大賽在深圳舉行,陳娟紅登上瞭冠軍寶座,並且獲得“最佳現場印象獎”和“最上鏡獎”,一舉成為中國的“超級名模”。   1992年7月,她又獲得第十二屆世界模特大賽前八強“世界超模”稱號。   人們驚羨她的成功,她的幸運。但對她來說,這一切卻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陳漢元個人資料

陳漢元.華夏熒屏走椽筆   陳漢元稱得上是中國電視界的大傢。這所謂的“大”,一是說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多,多得連他自己都很難一下子數全瞭;二是說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類型廣,從電視腳本到解說詞到歌詞,凡與電視有關的什麼都寫;三是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分量重,動不動就會轟動一下,直鬧得萬人空巷,幾億人守著電視機不願離開。可以這麼說吧:中國電視發展到今天,哪一 步離開過他這支筆?   當然,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要不是電視,哪有今天的陳漢元?——真誠豁達的陳漢元就是這麼認為的。   這倒也是真話。假如退回去三十幾年,他一個來自浙南窮鄉僻壤的窮孩子連什麼是電視也沒聽說呢。他那時的願望是有一個礦石收音機,可因傢境貧寒,連這願望都未能實現。一直到1961年暮春,在上海華東師大讀大四的他才依稀從雜志上知曉,這世界上有瞭一種能看能聽的新傳媒,叫做電視。也就在這年的仲夏,命運女神叩響瞭大門,一封加急電報把本應去巴蜀之地從教的他召喚到北京。 扁擔一擔、藤籃一個、麻袋一條,簡單的行囊相伴,他成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的第100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