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January 2015

三國歷史上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十個必殺秘技揭秘

  導讀:在《三國志》中一直被司馬懿、華歆等輩評為“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的諸葛亮,或許因為“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而不配稱為一個膽略過人的雄傑傢,甚至因為不懂《左傳》中最淺顯的道理——“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終遺“譙周一言以亡蜀”之大禍,而不配稱為一個“智慮無方的術傢”。但是諸葛亮卻是善於著述的文章傢、道藝深明的儒學傢、應對捷疾的口辯傢。  尤其是孔明先生的辯才,堪稱獨超眾類,比肩蘇、張,在同一時期無人能出其右。“鐵腕治蜀”和“縱橫捭闔”形成瞭他賴以飛翔的雙翼,使他在波譎雲詭的政治、戰爭之海中總能浮沉自如,遊刃有餘。辯才作為實現謀略的重要手段,在諸葛亮暢言《隆中對》、力促孫劉聯盟與及回書斥王朗的佳作《正議》中一再地被加以運用、發揮,其高度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屢試不爽的功效性不由人不擊節喝彩。   一, 諸葛亮賴以“舌戰群儒”的十條金科玉律  拋卻《三國演義》這部“薑尚渭水釣文王”的自我炒作之書不談,單觀《三國志》及《魏略》兩部書,就不難發現諸葛亮言談之奧妙。他具體的“作戰”方式是:與有智慧的人物說話,要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要圓通善辯;同善辯的人說話,要提綱挈領;同自矜高貴的人說話,要憑借自身背景或理想信念,不卑不亢;同富足的人說話,要境界高遠,言辭豪邁,摒棄世俗;同捉襟見肘、窮困潦倒或職位低下的人說話,要動之以利;同好戰之人說話,要彬彬有禮;與勇武之人說話,要豪膽果斷;與愚鈍、不開化之人說話,須鋒芒畢露。與身居高位的人說話,必須談奇特的事來打動他。這十條金科玉律,其實早在《鬼谷子-權篇-第九》中已有所錄,原話為:“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   但是鬼谷子微言大義,隻述大略,未盡詳實。譬如對於文中“與富者言,依於高”的這個“高”字,資質低劣者未免會以為’高’字僅僅代表高深玄奧的意思,那就犯瞭外交辭令中的大忌瞭。再如古人常說:“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尤其是在亂世之中,梟傑奸佞是最善於偽裝的,哪能一眼便分得出對方是愚者、智者抑或勇者、貴者?連對方底細尚且不知,又如何依據鬼谷子的口訣出招?孔明先生則不僅對該文中的“智”、“博”、“富”、“高”等10多個關鍵字做瞭全面而系統的解釋,更對如何識別、判定這十類對手寫下心得,載於《七略》。即:“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而觀其變;三曰:資之以謀以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以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觀其信。”運用此七種策略察人觀物,不惟可以探知對方性格、品質、才情如何,甚至連他的社會關系、傢庭背景、生平履歷也都能瞭如指掌。相關閱讀推薦:鮮為人知的北宋開國名將苗光義:竟與諸葛亮並列為何說諸葛亮不應稱“千古名相”?三國大烏龍:曹操的錦囊妙計被算到瞭諸葛亮頭上樂毅到底是誰?為何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樂毅?解密:巴蜀漢中成就瞭劉邦卻何以沒成就諸葛亮為什麼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被殺:隻有他敢用魏延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諸葛亮縱橫捭闔的實戰案例  孔明先生的第一次模擬演練,是在南陽草廬之中。他縱論天下大勢,詳略得當。這其中有規諫,譬如指出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告誡“此誠不可與爭鋒”;也有指引,譬如提到江東孫權,三世基業,“國險而民附”,“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談及荊州,諸葛亮對其戰略區位優勢贊賞有加:“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所以荊州易主是早晚的事情。論及益州,諸葛亮更是神采飛揚,“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且“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後諸葛亮對未來主人劉備的政治號召和禦人之德作出評價:“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綜上分析,曹操北占天時,孫權南借地利,劉備獨據人和,隻要再“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一旦時機成熟,“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無怪乎劉備聽罷,“與亮情好日密。”  在他給劉備的申論《隆中對》裡,沒有一句空話套話,從頭到尾都扣緊瞭兩個字:霸業。這份宏論中的“實在勁”,在當時來看,除瞭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無人可比。按理說儒傢講求的是“口不言利”,但孔明先生所言卻句句離不開怎麼教劉備獲取“事功”,這不是因為他世俗鄙陋,恰恰是他懂得相時而動、因人設謀的道理。試想一個“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的天下梟雄,要想“伸大義於天下”,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地盤。這個時候如果對如何攻城略地絲毫不提,大作官樣文章,對窮困潦倒的劉備復有何益?諸葛亮如此言辭,正是對《鬼谷子》中“與貧者言,依於利”這一口訣的絕妙運用。   孔明先生的第二次親身實戰,始於劉備兵敗長坂,待吳救援之際。他見到孫權之後,先是說瞭這樣一句開場白:“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僅僅一句話,就起到瞭三個作用,其一,不卑不亢的抹掉瞭劉備新敗之後,狼狽不堪的窘態。其二,抬高孫權身價,間接道出張魯、韓遂、馬騰、劉璋等輩無法與其相比。其三,拉孫權下水。指出當今對江東基業威脅最大的就是曹操,不聯劉抗曹則無以自存。緊接著便開始向孫權確認信息:“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諸葛亮作為一個卓越的政治傢,雖說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對“淮泗將領”掌控東吳軍政,其核心要員程、黃、韓、蔣等人從不輕易妥協的狀況有所瞭解,但畢竟隻是風聞。所慮者,乃是萬一孫權懷有異議,不能與“淮泗將領”同心同德,又或其年輕怯懦,魄力不如其兄,故此試探。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孫權佯裝年輕氣盛,出口駁道:“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諸葛亮何等機智,到此已知孫權決意抗曹,隻是有些話迫於他根基不穩,不便明言,要借自己這客居江東的人來說出口,於是便毫無顧忌的說道:“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兩句話又是“與富者言,依於高”這一口訣的淺用。目的有三,其一,美化劉備。其二,指桑罵槐,敲打“流亡北士”。其三,討好周瑜、甘寧等淮泗將領。孫權見諸葛亮竟能讀得懂自己外交辭令中的潛臺詞,自然心下大喜,遂順著他的話語繼續敲打張昭、步騭、陸績、虞翻等人,道:“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至此,相信江東主降派的理論根基已被撼動,難持異議。  江東抗曹之心既定,鷹派已在氣勢上占瞭八成贏面,諸葛亮素知周瑜“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手下能臣幹吏又不勝枚舉,遠非己方可比,生怕其“吞劉抗曹”,而非“聯劉抗曹”。於是極力彰顯己方的戰略構想和利用價值,娓娓道來:“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此段話不僅要言不煩,而且句句切合“與貴者言,依於勢”的要義,聽得孫權拍手稱快,周瑜的戰略構想也從先前的“吞劉抗曹”暫時變為“聯劉抗曹”。關於孔明先生的口技,最出彩的還是回書罵王朗一事。魏國大司徒王朗勸降許靖不成,又來攛掇諸葛亮背反蜀漢。諸葛亮遂擬寫《正議》,訓斥王朗,嚴正的表明自己的立場:“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這段寥寥數百字的檄文,正是羅貫中塑造“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這一文學掌故的原料。在演義中,諸葛亮對王朗“順潮流,識時務”的“高論”嗤之以鼻,並以逆子二臣反唇相譏,痛斥王朗違背人倫臣綱,疾言厲色,窮追猛打,如秋風掃落葉。王朗愧憤難當,竟倒撞馬下,被活活氣死。事實上,無論是史實還是演義,都從側面凸顯瞭諸葛亮對“與愚者言,依於銳”這一口訣的駕輕就熟。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國民黨史上十大起義將領們的最後歸宿

  導讀:1955年9月24日《人民日報》公佈瞭共和國第一批將帥名單,在這份名單中,人們註意到不僅有在烽煙戰火中叱吒風雲、運籌帷幄的中共將帥,而且還有原國民黨起義將領陳明仁、曾澤生等人。他們當中有的曾被蔣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勛章,有的曾是警備總司令……  高樹勛:字建侯,河北省鹽山縣人,原系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1945年11月10日,民主建國軍成立大會在武安縣伯延鎮隆重舉行,任命高樹勛為民主建國軍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後,高樹勛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潘朔端:雲南威信縣人,黃埔軍校畢業。1946年10月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8月調任四野十二兵團副參謀長。1949年底,潘朔端南下雲南,接管昆明,轉入地方。1950年3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潘朔端被任命為市長,後又被選任市長直至1968年。1978年8月9月14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曾澤生:雲南永善人,曾就讀於雲南講武堂,1928年畢業於黃埔軍校高級班軍事科,畢業後在龍雲部任職。1948年遼沈戰役中,曾澤生於10月17日起義,使長春在兵不血刃下宣告解放。1949年,中共中央軍委授予原國民黨第60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的番號,任命曾澤生為軍長。1973年2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1歲。  吳化文:字紹周,山東掖縣人。1920年從軍,曾任馮玉祥部團長。1948年濟南被圍困時,吳於10月19日晚率所部二萬餘人宣佈起義。10月22日,毛澤東主席發電祝賀吳化文起義。10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宣佈:吳化文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吳化文為軍長。1962年,吳化文因病逝世,終年58歲。   廖運周:安徽淮安人,黃埔軍校畢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和南昌起義。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全國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1956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孔從洲:陜西西安灞橋人,楊虎城部屬。西安事變時,孔從洲任警二旅旅長兼西安城防司令,參與瞭這一事變。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9年8月29日,毛澤東的女兒李敏與孔從洲的兒子孔令華結婚,孔從洲成瞭毛澤東的親傢翁。  何基灃:河北省藁城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投身於由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曾參加過“首都革命”、五原誓師、中原大戰等。1939年入黨。淮海戰役前夕任第3綏靖區副司令。逝世後,按照他的遺願,骨灰分別撒在盧溝橋和淮海戰場。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人,保定軍校畢業。是一位積極抗日、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傢,國軍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原為閻錫山部屬。。1949年1月底,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率部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回歸人民。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陳明仁:湖南省醴陵縣人。黃埔軍校畢業。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第一、二次東征。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國防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會第一屆代表,第三、四屆常委。1974年5月,在北京病逝。  盧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12月8日,盧漢決定起義。1974年5月,盧漢因病逝世,葉劍英、鄧小平等出席瞭他的遺體告別儀式。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為何急忙全力爭奪東北?盤點:抗日戰爭時期戰場上的5支國民黨王牌部隊 史上哪位開國大將66位親人慘死國民黨槍口下?國民黨十大王牌軍是哪些?國軍十大主力軍排名戰史:國民黨軍王牌新6軍在東北如何被最終消滅?揭秘:1949年到底發生瞭什麼 使國民黨突然崩潰?

唐宮秘史:李治和武媚娘是如何扳倒長孫無忌的?

  長孫無忌是太宗留給李治的大唐江山的守護神,理由即為李治年少柔弱,恐難以維系太平盛世的輝煌。可是,再小的鴨子也會嚷嚷,再弱的病貓也會抓人。長孫無忌壞就壞在太在乎大唐江山永固,太貪戀權力富貴,一旦天子舅父、開國元勛、顧命大臣、當朝太尉、首席宰相的光環一閃,就完全把好哥們(太宗皇帝)和好妹妹(文德皇後)的警示和貞觀一朝的矜持厚重拋到瞭九霄雲外。  【天子李治的政治突圍】  永徽四年房遺愛謀反案落定之後,長孫無忌的權力達到瞭人生的巔峰,宰相班子中除瞭李世勣之外,其餘六人全部為長孫黨成員。而李世勣本為太宗托孤重臣之一,曾於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彌留之際被太宗以帝王術的手腕貶於外地,後高宗一登基即擢升為尚書左仆射,成為宰相班子成員。但迫於長孫無忌的壓力,老油條於永徽元年主動辭去尚書左仆射的宰相之位,隻保留瞭“同中書門下三品”和“開府儀同三司”榮譽銜。不過, “同中書門下三品”是宰相的代名詞,名義上仍然可以參與朝廷的最高決策的。也正是李世勣的急流勇退,為皇帝扳倒長孫無忌保留瞭一顆致命的棋子。  或許長孫無忌對房遺愛謀反案的打擊面過大、手段過狠,導致瞭天子李治的危機感加重。從永徽四年開始,天子逐步走上瞭政治突圍的道路。於是,天子擢升李世勣為司空,並命人重新繪制凌煙閣李世勣的畫像,親自提筆作序,加重其身份。天子試圖奪權的態度已經明朗,在後宮,寵幸政治超女武昭儀,疏遠王皇後。終於,皇後母舅中書令柳奭意識到王皇後即將失寵,便辭去瞭中書令之職,李治當即降其為吏部尚書。在朝堂,天子繼續埋怨朝臣不進諫,盡失貞觀遺風,試探朝臣的態度。  在後宮,武昭儀與李治這對政治搭檔密切配合,展開奪權之路。永徽六年,繼“女嬰猝死案”,武昭儀又對王皇後發動瞭一次致命的打擊——控告王皇後和她母親柳氏在暗中施行巫術。  天子未經調查就迫不及待地頒下瞭詔書,將皇後的母親柳氏驅逐出宮,並嚴禁她再踏進皇宮一步。次月,天子又將吏部尚書柳奭逐出朝廷。王皇後徹底陷入瞭勢單力孤的境地。接著,天子又打破貴、淑、德、賢四名一品妃的慣例,挖空心思地發明瞭一個宸妃的名號,準備以此冊封武媚,進封其位。但在長孫無忌的支持下,侍中韓璦與中書令來濟與天子面折廷爭,頂回瞭皇帝的旨意。   【朝廷的市場經濟學】  天子和武昭儀的失敗,讓他們不約而同地意識到,要戰勝長孫無忌,唯一的辦法隻能是——盡快在朝中打造一支自己的政治勢力。市場經濟有一條重要的依據——有需求就有供給,這同樣適用於政治領域。  而此時,朝廷早有一批政治敏銳的官員覺察到瞭天子的政治需求,已在待價而沽瞭——中書舍人李義府、衛尉卿許敬宗、禦史大夫崔義玄、中書舍人王德儉、大理丞袁公瑜等。其中李義府、許敬宗均為成名甚早但時運不濟之人,封閣拜相的機會也許就隻有這一次。時不我待,他們即刻加入瞭天子武媚政營,不惜一切代價開始瞭最偉大的事業——擁立武媚封後。  隨著勢力集團的逐步強大,天子召集幾個宰相商議武媚封後事件。“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毫無疑問,遭到瞭宰相們的激烈反對。天子用賴皮戰術三番五次的折騰此事,結果褚遂良毫無顧忌地捅破瞭天窗——“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豈可蔽也?!”並表現過激,以頭觸柱,血染丹墀。最後,李世勣華麗地入宮面聖瞭,並聲稱:“此陛下傢事,何必更問外人?”於是許敬宗代表皇帝去勸長孫無忌改變立場被拒後,在朝中放言:“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一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這這段著名的“換妻理論”,成就瞭李治的輿論場。  九月,褚遂良被免去右仆射,貶為潭州都督。  【武昭儀封後】  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李治頒佈瞭一道廢黜王皇後和蕭淑妃的詔書:“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並除名,流嶺南。”(《資治通鑒》卷二百)  十月十九日,大唐帝國的文武百官聯名上疏,請求讓武昭儀正位中宮。同日,高宗李治頒佈瞭一道詔書,宣佈冊立武昭儀為皇後。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武則天落難寫求救詩觸動文學青年李治心房宋朝皇帝竟愛上賣唱女:娶為皇後險成武則天第二唐朝歷史上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被比作是鸚鵡?武則天秘史:女皇武則天令人眼花繚亂的17個年號正史中的武則天:治國頗有成效 曾任使多名酷吏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在這道歷史上著名的《立武昭儀為皇後詔》中,李治冠冕堂皇地向天下人隆重推出瞭他的新皇後武媚,詔書稱:  〖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壼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全唐文》卷十一)〗  不過很多人都知道,所謂“遂以武氏賜朕”隻不過是李治對天下人撒的一個彌天大謊。他試圖以此淡化武媚曾經是先帝侍妾的尷尬事實——隻要把武媚說成是先帝所賜,那麼她的身份就不再是李治的庶母,而是名正言順的妻妾瞭,立武媚為皇後的合法性依據也就有瞭。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一月初一,長安城仿佛迎來瞭一個盛大的節日。  這一天,太極宮隆重舉行瞭新皇後武媚的冊封大典。忙碌的禮官和辛勤的宮人們從十天前就開始精心籌備這場盛典,他們不僅竭盡全力讓太極宮的每個角落都變得煥然一新、流光溢彩,而且還從各地采集瞭數十萬朵金黃色的龍爪寒菊,把這座森嚴肅穆的皇宮裝點得嫵媚多姿、富麗堂皇。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驀然照破東方天際的斑斕雲靄,把溫暖的光芒灑向冬日的長安,太極宮中早已是萬眾雲集、旌旗飄揚。朝中的文武百官、外廷與內宮的誥命夫人以及在京的四夷酋長和各國使節,從天色微明的時候起就已經守候在皇宮的肅義門下,用一種畢恭畢敬的神態和望眼欲穿的目光,等待著朝見大唐帝國的新皇後武媚。   此刻,皇後的鑾駕和儀仗正浩浩蕩蕩地從內殿走向肅義門。佇立在道路兩側的後宮嬪妃們,紛紛帶著一半欣羨一半嫉妒的表情向新皇後行註目禮。她們看見華蓋下的皇後武媚頭戴鳳冠、身著霞帔,臉上始終蕩漾著一個雍容而華美的微笑。  當盛妝華服的皇後武媚終於出現在肅義門巍峨雄偉的城樓上時,整座太極宮霎時鐘鼓齊鳴,等待已久的人們懷著無限神往的心情紛紛把目光投向城樓。那天有風從終南山的方向吹來,人們看見皇後武媚的衣袂和裙裾在風中款款拂動,宛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彩翼鳥。  許多初次目睹皇後儀容的官員和藩使都不約而同地在心裡發出瞭一聲驚嘆。讓他們感到訝異的是,這個新皇後的容貌雖然談不上什麼沉魚落雁、羞花閉月,但是她的氣質、風韻和神采卻分明讓人有一種超凡出塵、絕世驚艷之感,尤其是她身上自然散發出的那種攝人心魄的女性魅力,更是絕大多數婦人所沒有的。  在響徹雲霄的鐘鼓之聲中,司空李勣和左仆射於志寧代表朝廷向武媚奉上瞭皇後璽綬。這一刻,武媚的眼前忽然閃現出十七年前那個大雪飄飛的冬日。她看見那個十四歲的女孩被一駕馬車接進瞭皇宮,女孩的臉上一半矜持遮掩著一半憂傷,她聽見女孩說——見天子庸知非福?  這一刻,武媚耳旁又響起瞭感業寺的晨鐘暮鼓。她看見那個青絲落盡、素面朝天的女尼獨自一人從感業寺淒冷的庭院中走過,寬大的緇衣被大風鼓起,看上去就像一隻孤單的飛鳥;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徹夜無眠的女尼總是鋪開一紙素箋,任洶湧的淚水與淒涼的筆墨一齊落下,一遍遍傾訴著綿綿不絕的愛斷情傷……  這一刻,十七載的悲喜光陰恍如變幻的流雲一樣在武媚記憶的天空中飄浮,而永徽六年的真實陽光已經不可阻擋地刺破雲層,映紅瞭皇後武媚燦若桃花的臉龐,還有她頭上那頂金光閃閃的鳳冠。天子李治微笑著攜起皇後的手,一起向匍匐在他們腳下的萬千臣民揮舞致意,人群立刻報以潮湧般的歡呼和祝福。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想當年,十四歲的才人武媚隻是一株含苞待放的青澀花蕊,被隨意栽植在掖庭宮的某個角落裡寂寞成長;而今天,三十二歲的皇後武媚已經以一種母儀天下的姿態佇立在肅義門上,接受萬眾的頂禮膜拜。  這一天的冊封大典給很多人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那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鳳冠,就像是一朵嬌艷而豐滿的金黃牡丹,灼灼盛開在帝國的宮闕之巔,註定會讓許多大唐臣民終身難忘。  【除情敵 換太子】  武媚正位中宮後,被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被囚禁在暗無天日、蛛網盤結的冷宮別院中。但皇後武媚娘不會給他們重返天日的機會,隨後剁掉她們的手足,將人投入酒甕,“令二嫗骨醉!”並將其後代改姓,世代貶黜為奴。  隨後,許敬宗隨即上疏,稱:“永徽初年,國本(指武後之子李弘)未生,權且讓彗星超越瞭日月。而今,皇後已經正位,嫡子理應現身,讓太陽更加光明,讓殘餘的火星早日熄滅。決不能本末倒置、衣褲倒穿。臣深知父子之間的事,外人不好插嘴,但臣已經作好準備,就算下油鍋,把臣煎成肉膏,臣也心甘情願。”  許敬宗不愧是官場老油條,總能把枯燥的政治語言表述得這麼形象生動。李治見到奏疏後,立刻召見瞭他。許敬宗再次向天子強調,應該早日廢立太子,以安國本,否則“恐非宗廟之福”。李治答道:“忠兒自己已經提出辭讓瞭。”許敬宗趕緊說:“太子明智,請陛下早日幫他完成心願。”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廢為梁王,任梁州(今陜西漢中市)刺史,年僅四歲的李弘被立為太子。二月,皇後武媚的亡父武士彟又被追贈為司徒,賜爵周國公。日後,女皇武曌選定的國號大周,正是源於武士彟的這個爵號。

揭秘:不得自由的清朝光緒帝一生中的八大不幸

  導讀: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慈安崩逝後由慈禧太後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後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光緒帝囚禁瀛臺到他死前發生的大事有:義和團與清軍勇鬥八國聯軍,《辛醜條約》簽訂,慈禧太後實行新政,日俄戰爭爆發,革命黨發動起義(萍瀏醴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欽廉防起義等)等。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身故,終年38歲,葬河北永寧山崇陵,廟號德宗,謚“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簡稱景皇帝。   八大不幸  光緒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是悲劇,但是光緒的傢庭生活也是悲劇。光緒隻有一後二妃,這在清朝皇帝裡面是獨一無二的,那有人說宣統呢?宣統不算,因為他3歲做皇帝,6歲就退位瞭,還沒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來說,清朝沒有一後二妃的,他這一後二妃還不幸福,我數瞭一下,說光緒皇帝的傢庭悲劇有八個不幸。  第一,父親。他的父親是醇賢親王奕譞,他和父親是個什麼關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後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親雍正就是父子關系,又是君臣關系,他父親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親是君,他是臣,他父親就是父,乾隆就是子,這個關系也單純。光緒他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面前跪著稱臣,就傢庭生活來說,是一種悲劇,他父親跟光緒不能和正常父子關系這樣,敞開心扉來交談,不可以。  第二,母子關系,乾隆和他母親可以一塊吃飯,可以請安,可以陪著他母親下江南,光緒可以嗎?不可以,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他母親行嗎?不可以,他母親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準不可以,見瞭面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系拉拉傢常,隨便談一談可以嗎?不可以,作為一種傢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系是悲劇。   第三,皇後。皇後和光緒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後,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親侄女,有些話他不敢說,說瞭以後,怕她報告到慈禧那兒,這個關系很難處,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後結婚,光緒又不喜歡,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一個悲劇。  第四,跟他妃子。對珍妃,他喜歡,聖母太後又不喜歡,遠瞭不是,因為他喜歡珍妃,近瞭也不是,因為皇後和慈禧不同意。一會兒我還單講珍妃,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五,兄弟,光緒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間的關系不能像常人傢的兄弟之間關系這樣,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對母後,就是對慈禧叫“聖母皇太後”,慈禧又把他撫養大,應當說慈禧是他的親人,慈禧點的名讓他繼承皇位,應當說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敵人,慈禧既是光緒的親人、恩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這是一個矛盾,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七,光緒無兒無女,身邊沒有子女的傢庭歡樂。  第八,自己長期過著一種囚徒的生活,沒有任何人跟他來往幾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對個人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悲劇。光緒作為皇帝來說,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說作為一個人來說,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傢庭生活有八種不幸。可以肯定地說,光緒的傢庭生活是悲劇。相關閱讀推薦:晚清時期大宦官李蓮英竟差點成瞭光緒帝的大舅子山西晉城發現清光緒年間“特快專遞”信封清宮秘聞:清末太監李蓮英通吃慈禧和光緒的秘密!慈禧後人揭秘宮闈:咸豐死於自殺 光緒不肯洞房清宮秘聞:光緒帝如何看待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戊戌變法:康有為竟然向光緒灌輸賣疆土搞變法!

清史上最嚴厲的皇帝也會冷幽默:雍正奏折中趣事

  導讀:雍正帝批示奏折也很認真,有的還很睿智幽默,讀來令人發笑。如有個官員犯瞭罪,在獄中給雍正寫悔過書,以期得到赦免,內有“辜負天恩,羞懼交並”兩句話,雍正在一旁批道:“知道你害怕得要死,不過羞愧與否倒不一定(知汝懼死實甚,然羞則未也)。”有次宮裡邀請瞭個戲班子,欲在宮中搭臺唱戲,有個禦史認為此舉有失體統,力諫不可以,而且還很固執地一連上瞭三次奏折,最後雍正不耐煩瞭,在奏折上批道:“你想沽名釣譽,有這三個折子就夠瞭,如果再敢囉嗦,要你的小命(爾欲沽名,三摺足矣。若再瑣瀆,必殺爾)。”  還有一個揭老底的批示,更是讓人忍俊不禁:“你以為朕是好騙的嗎?你別忘瞭朕登基時都四十多歲瞭,你們每個官吏的情況我都知道,你也不例外,我沒當皇帝時就知道你曾經彈劾過我,你還給我送禮物,希望我在先皇面前替你美言。告訴你,你以後給我小心著點,你的一舉一動,是逃不過朕的眼睛的(汝以朕為可欺乎?汝忘朕即位之時,已年過四十矣,官吏情偽朕盡知之。朕在藩邸時,即知汝名曾列彈章,汝又送朕禮物,冀朕在大行皇帝前轉圜。汝此後其小心謹慎,一舉一動,不能逃朕之洞鑒也)。”   雍正當皇子時,喜歡微服出行,廣結俠義。某年到杭州,準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湧金門,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雍正便讓他寫瞭一副對聯。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旁寫在瞭左邊。雍正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瞭?”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雍正比對。雍正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幹嘛要在這賣字為生?”書生說:“我傢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隻能靠賣字為生,哪敢想什麼大富大貴呢!”雍正於是慷慨解囊,說:“我這有錢,可以資助你博取個功名,到時候別忘瞭我就行。”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瞭翰林。  此時雍正也已登基,一日從名冊上看見書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於是便召其入內。雍正隨手寫瞭一個“和”字,故意將“口”字邊寫在瞭左邊,然後讓人拿給書生看。書生不明所以,回答說這是個錯字。雍正微笑不語。第二天,雍正讓書生拿著詔書去浙江,浙江巡撫受詔,詔中說:命此書生在湧金門再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這才恍然大悟。 相關閱讀推薦:雍正如何追查貪官:追得水盡山窮叫他子孫做窮人雍正皇帝的子女:雍正有幾個兒子有幾個女兒?雍正王朝文字獄第一案:年羹堯案是怎麼發生的?雍正年間文字獄奇案:幾乎都與皇權鬥爭有關!清朝史上雍正和他的甄嬛們:甄嬛們死後出殯內幕雍正奏折中的幽默:你以為朕是好騙的嗎

揭秘紀淑妃李唐妹:被明軍“俘入掖庭”中毒而死

  紀淑妃李唐妹,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瑤族女子。  自幼父母雙亡的她,先是被人收養,後來被明朝軍隊俘入皇宮,並得明朝憲宗皇帝之寵。在宮中,李唐妹僥幸躲過瞭宮宮闈鬥爭逃過一死,1469年秘密生下瞭一子,這便是後來開創大明王朝“中興盛世”的開明皇帝朱祐樘(孝宗)。6年後,當朱祐樘認祖歸宗,李唐妹卻被萬貴妃害死。  數百年過去,關於李唐妹出生地仍然眾說紛紜,或言連山,或曰賀縣(今賀州)。記者走訪連山竹園寨李唐妹故居,試圖撥開這位瑤族皇太後身上的謎團。  李唐妹生平  孝穆紀太後,明憲宗妃,明孝宗生母,原名李唐妹(入宮時因“李”、“紀”發音不清而被誤記為紀氏),瑤族,1451年生於廣東連山(一說廣西賀州),因曾封淑妃,故稱“紀淑妃”。本為蠻族土官的女兒,明憲宗征討蠻族,1466年紀氏與其他女子一同被俘虜後入瞭宮廷。  進京後授為女史,警敏通文字,得憲宗之寵,成化五年生下朱祐樘(孝宗);成化十一年6月被萬貴妃所害,享年24歲。成化二十三年孝宗即位,追謚生母為“孝穆慈慧恭恪莊僖祟天承聖皇太後”,並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  父母雙亡吃“百傢飯”長大  傳說李唐妹幼年患有皮膚病,後用連山竹園寨的一眼泉水洗澡,脫瞭一層皮,“麗質”生成。此眼泉水被後人稱為“皇後井”。  竹園寨,粵北連山一個小村落。走過濕潤的田地,穿過蔥鬱的密林,半山腰下,一個一米見方的水潭隱在雜草叢中。這便是“皇後井”瞭。  此泉之命名,緣於當地流傳的故事主角———明朝孝穆皇太後李唐妹。  當地傳說,李唐妹父母是隨著遊耕部落來到竹園寨墾荒種地的瑤民,李唐妹明景泰二年(1451年)出生於竹園寨,不久母親就患產後風去世,5歲那年父親也因勞累成疾撒手人寰。   父母雙亡的李唐妹靠著養鴨度日,在瑤寨裡吃“百傢飯”長大。因為營養不良,她染上瞭一身的皮膚病,時而結滿癩痂,時而皸裂潰爛。後來李唐妹在村後的一個泉水裡洗澡,不久皮膚病竟好瞭,全身脫瞭一層皮,不但皮膚比原來更加白嫩,而且長得越來越漂亮。  一日,毗鄰的廣西賀縣桂嶺鄉部落頭人李福斌前來走親戚,看到李唐妹聰明伶俐,征得寨人同意後就把她接到傢中,讓她與自己的兒女們一同讀書識字。  此時正值天順年間,兩廣官吏因強征徭役、掠奪瑤山資源引發瑤民暴動。明成化元年(1465年),前來“剿瑤”的大將韓雍貪大喜功,將連山、連州、賀縣、陽朔、荔浦等縣許多無辜百姓當作“叛賊”戮殺,李福斌一傢也未能幸免,女眷們則被“俘入掖庭”(入宮)。14歲的李唐妹由此到瞭京城。相關閱讀推薦: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是誰?明孝宗朱祐樘生母孝穆紀太後的故事傳說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是誰?朱見深子女有哪些明憲宗朱見深幾個皇後分別是誰?朱見深後妃簡介明憲宗朱見深吳廢後結局怎樣?吳廢後怎麼死的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賜封“淑妃”懷上龍種  《明史》載:孝穆紀太後,孝宗生母也,本蠻土官女……入宮時因“李”、“紀”發音不清,她被登記為紀氏,賜封“淑妃”。  來到京城後,14歲的李唐妹因“李”、“紀”發音不清,在登記入冊時被登記為紀氏。因此,歷史上她一直被稱為“紀娘娘”,李唐妹一名便被人所遺忘。  李唐妹先是在後宮養心殿、樂壽堂負責清理衛生,因為讀過書,《明史》中記載“孝穆紀太後,孝宗生母也,本蠻土官女,警敏通文字”,錢太後便“授以女史”。在明代,女史是負責管理文淵閣內藏書庫的工作人員。  文淵閣收藏著中國歷代數十萬冊書籍,是專供皇帝或內閣大學士查閱史籍、讀書論史的地方。李唐妹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內藏書庫的各類書整理擺放好,並分類上架,或是根據皇室的需要拿書給他們看。  一日,明憲宗退朝後閑著無事,巡視宮內經文化殿來到文淵閣,看到閣內窗明幾凈,聞到淡淡芬芳撲鼻,心情大悅。明憲宗向李唐妹問及內藏之事,口齒伶俐的李唐妹不但應答詳明,而且清純俏麗的樣貌更讓憲宗著迷,當晚明憲宗對李唐妹寵幸有加,李唐妹也由此懷上龍種。《明史》卷《後妃列傳》之《孝穆紀太後傳》載:……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   宮闈鬥爭中毒身亡  懷有龍種躲過宮闈鬥爭避免一死,李唐妹秘密生下瞭明孝宗朱祐樘。但在朱祐樘認祖歸宗後,李唐妹終是難逃毒手,被萬貴妃毒死。  當時的明朝後宮由比憲宗大19歲的萬貴妃專權。這名侍寵橫行後宮的萬貴妃生過一子,但不足一月便夭折瞭,後不復娠,她因此心生妒忌,凡妃嬪宮女有受憲宗臨幸而結珠胎者,必使人逼之墮胎,不從者即遭暗害。  李唐妹懷有龍種被萬氏偵知後,令太監和宮娥逼之墮胎。太監張敏和宮娥同情李唐妹遭遇,便謊報李唐妹患病,將其轉入宮女養病的“安樂堂”潛養,李唐妹因此逃過一劫。  在被打入冷宮的正宮娘娘吳氏幫助下,李唐妹於成化五年產下大明唯一的皇子朱祐樘,他就是後來開創瞭大明皇朝“中興盛世”的開明皇帝明孝宗。產子後,為免禍害,李唐妹母子二人仍然在偏僻的“安樂堂”藏匿瞭數年。  成化十一年(1474年)的一天,明憲宗在太監張敏幫他梳頭之際,看到鏡中的自己華發初生,嘆曰:老將至而無子。張敏鬥膽將李唐妹一事說出。憲宗聞言大悅,立即趕到安樂堂將李唐妹母子接進後宮,不久朱祐樘被封為東宮太子,賜封李唐妹為淑妃並移居萬安宮。  事情一傳開,萬貴妃忌恨惱怒,不久就派人將毒藥放入李唐妹的藥湯中,致其中毒身亡。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身世成謎後人“亂攀國戚”  關於出生地,少小離傢的李唐妹留下瞭“來龍正是幢幡嶺,右手關欄玉印箱;門前向出梳兒嶺,九牛睡峒我傢鄉。”一詩。孝宗曾三次派人尋覓母親出生地,未果。  1487年朱祐樘登基,廟號孝宗。即位後,孝宗追謚生母李唐妹為“孝穆慈慧恭恪莊僖祟天承聖皇太後”,並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  對於李唐妹的出生地,《明史》記載她入宮時“幼不能知親族也”。孝宗記得在安樂堂與母親生活時,少小離傢的李唐妹曾留下詩句描述傢鄉:來龍正是幢幡嶺,右手關欄玉印箱;門前向出梳兒嶺,九牛睡峒我傢鄉。  為尋找母親詩中的傢鄉,孝宗三次派出官吏秘密進入連、賀瑤僮(壯)中尋查。  皇太後要尋親人這一消息,讓不少人動瞭歪腦筋。《明史》載:及帝使治後先塋,蠻中李姓者數輩,皆稱太後傢,自言於使者……皇宮裡頭更先後有紀父貴、紀祖旺和陸氏、韋氏等冒充李唐妹親人。  因多年戰亂,加上嶺南山高水遠道路艱難,尋查皇太後的族人都事倍功半,三次均無功而返。  在禮部尚書耿裕的奏請下,明孝宗請禮部在桂林府建造瞭紀念母親及傢族的聖母廟和聖母池,每有司歲時祀,都請桂林番王靖江王府的皇親們前往祭拜。   謎團待解  出生地和姓氏均存疑  現在距離李唐妹出生時間———明景泰二年(1451年)將近600年瞭,李唐妹這位貴為明朝皇太後的女子,身上仍有不少謎團未解,主要集中在出生之地、姓氏、民族三個方面。  出生地:連山亦或賀縣?  連山學者認為,李唐妹出生於連山,一是竹園寨的地形地貌與李唐妹留下的詩歌描述十分相似,二是當地民間傳說與史載大體相同,三是竹園寨尚有李唐妹用過的“皇後井”。  連山兩輪縣志副主編、助理研究員莫自省(廣東民間文藝研究會會員)告訴記者,竹園寨右側有據傳是李唐妹生母之墓,墓地稱“黃幡倒地”,村後背山豈不是“來龍正是幢幡嶺”?墓右前方一山頭中間凹下去,很像一個放置玉印的印盒(箱),應瞭“右手關欄玉印箱”。墓的前方小山頭似一把彎彎的梳子,便是“梳兒嶺”,整個向陽村委會小盆地裡有九個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山包便是“九牛睡垌”。  “當時孝宗皇帝數次派人查訪,也許因交通不便未能查訪到此;李唐妹宗族後來知悉她被封為皇太後,或許是因前面紀、陸、韋等人冒認被革職查辦,再不敢貿然去認也未可知。”莫自省說。  而在賀州桂嶺民間,也流傳著李唐妹幼年被明朝軍隊虜入皇宮,並得明朝憲宗皇帝之寵,生下明皇帝朱祐樘的故事,內容與連山的民間傳說相仿。賀州的依據是,《明史·孝穆紀太後傳》記載:太後在宮中,嘗自言傢賀縣,姓紀,幼不能知親族也……  去年,廣西桂林藝術研究所所長明德昭為考證李唐妹出生地曾到連山竹園寨查訪,認為傳說與地貌皆與史料詩句吻合,亦撰文表示李唐妹系連山瑤寨走出的大明皇太後。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姓氏:姓李姓紀還是姓袁?  關於姓氏,連山學者認為李唐妹是隨著遊耕部落來到竹園寨懇荒種地的李姓瑤民,入宮時因發音不準而被錯誤記成“紀”。《明史》亦載:蠻中紀、李同音。賀州桂嶺也認同李唐妹本姓“李”這一說法。  而記者在竹園寨采訪時,村民表示李唐妹本姓袁,被廣西親戚收養後改姓李;目前村裡還有袁氏村民17名,自言是李唐妹後人,每年都到李唐妹故居和皇後井拜祭。  民族:瑤族還是壯族?  李唐妹的民族成分爭議較小,連山和賀州大都認同其瑤族身份,均言其出身於瑤族傢庭。  連山有學者提出異議:如果是瑤族的話,為何在《明實錄》卷三十二有“本蠻土官女”之說以及“而及貴、紀旺以僮(壯)人冒認”、“曉諭鄉鎮、市土僮(壯)人”兩種記載?因為當時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南蠻”,而僮(壯)族才有土官。這說明李唐妹可能是壯族。  探訪故居  皇後井水今猶在  2009年12月25日,西方的聖誕節。午後,記者乘車出連山縣城,行經縣道X400線,去探訪明朝皇太後傳說中的故居———竹園寨。 竹園寨中的李唐妹故居  向導是30歲的永和鎮向陽村村主任唐慶佑,談起明朝皇太後,他眉飛色舞,“知道皇後井吧?那是皇後曾經喝水、洗澡的地方。”隨後便說起瞭當地村民耳熟能詳的故事。  行走在田間,一面聽故事,泥土的芬芳細膩地傳來,翻過瞭一個小山坡,數間瓦房忽然出現聳立在山腳下。“喏———這就是瞭。”唐慶佑說道。  房子有兩排,中間是一個門樓,唐慶佑說這是皇太後故居的門樓,“青磚砌成的,獨有。”  進入門樓,轉左,是一間青磚樓房,唐慶佑說道這便是李唐妹的故居。這青磚樓房與四周的泥坯房相比,顯得相當氣派。房子為一進,大門兩邊有雕刻花紋的屋簷,雖然殘缺但一筆一劃依然清晰可見。中堂為神臺,系用木材雕就,通體呈現暗紅,可見時代之久;神臺上的香爐插滿瞭燃盡的香燭,看得出常有人來拜祭。  走出故居,隨著唐慶佑翻過後山,步入濕潤的田地,走過蔥鬱的密林,半山腰下,一個一米見方的水潭隱約在雜草叢中。這便是“皇後井”瞭。  “皇後井”正確來說是一個泉眼而非井,泉水深約半米,雖然尚清澈,但漂浮的雜物甚多,“現在沒人來汲水瞭———當年卻是整個村的供水源。”唐慶佑蹲下來舀水洗手。  讓人詫異的是,唐慶佑說故居裡的村民都姓袁,皇太後娘娘是在被廣西親戚收養後才改姓李的。“現在袁姓村民僅剩兩戶瞭,都遷到唐屋寨瞭,總共才17人。”  去唐屋寨尋皇太後的後人,59歲的袁儒順正好挑柴歸來。“我聽阿爺講,祖上是出瞭明朝皇太後的,不過她在廣西改瞭李姓。”袁儒順說,後來李唐妹被冊封皇太後,年代已隔瞭數十年,加上皇帝沒尋到此處,又處置瞭假冒的人,這裡的村民便沒敢去認瞭,但故事卻在祖輩口中一代一代流傳瞭下來,皇後井也是當時村裡的飲水點。  因為距離公路遠,又沒電,1996年袁儒順與另一戶人遷到瞭離竹園寨1公裡之遠的唐屋寨,並得到政府支持1萬元建起瞭水泥樓房。“現在逢年過節,我們袁氏都會回故居和皇後井祭拜。”  作為一村之長,皇太後故居之破敗讓唐慶佑有點心疼。唐慶佑計劃在村裡籌集幾萬元,把故居和皇後井修葺一番,“明朝皇太後這麼大一個重要歷史人物,說不定今後會成為村裡的一個旅遊點呢!”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唐文宗:為何說唐文宗有帝王之道無帝王之才?

  唐文宗李昂,初名涵,與敬宗同年,出生於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並不是既定的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簡單地說,乃是錯綜復雜的宮廷矛盾鬥爭的結果。  劉克明與蘇佐明殺害敬宗後,假冒敬宗旨意選立瞭憲宗的另一個兒子絳王李悟“權勾當軍國事”。這樣做本來也是多年來宦官擁立的慣用伎倆,大臣也都見怪不怪瞭。劉克明等還不以此為滿足,又商議著剝奪其他宦官手中的權力,這樣就惹惱瞭內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以及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唐末任左右樞密使和左右神策軍中尉的四位大宦官被稱為“四貴”,他們是宦官中的實力派。王守澄等密謀商定,動用瞭所掌握的禁軍力量將穆宗的次子江王涵迎入宮中,此舉還得到瞭三朝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員的支持。神策軍中尉派出的精銳禁軍將劉克明與蘇佐明一夥全部誅殺,絳王悟也死於亂兵之手。江王涵就是文宗,即位後改名為李昂。  由於沒有先帝的遺囑,文宗應當以什麼方式登基即位,王守澄搞不明白。他聽從瞭翰林學士韋處厚的主張:先以江王的名義宣告平定瞭宮廷的叛亂(這是為瞭說明江王有功於國傢),然後百官再三上表勸他登基(這是為瞭說明江王有群臣的擁戴),再以太皇太後的名義頒佈冊文,下令指定他為繼承人(這是為瞭說明江王即位具有合法性),然後舉行冊立新君的大典。文宗於寶歷二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與百官相見,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成服”,也就是扮上瞭皇帝的行頭,次日親政。十五日文宗將自己的生母蕭氏上尊號曰皇太後(穆宗貞獻皇後)。  文宗即位後一直有崇樹外戚的打算,但是他的生母蕭氏是閩人,來京以後父母早亡,傢裡隻有一個弟弟,已失去瞭聯系。文宗後來令福建官員尋訪,一連有三個人自稱是文宗的舅舅,其中有人還得到瞭優厚的待遇,但是最終都是假冒,真的國舅竟無從找到。據說元和、長慶時,兩京百姓在大街巷裡見面打招呼,多說“合是阿舅”,文宗找國舅的事正好與“合是阿舅”的說法相應驗。   文宗生母蕭氏被立為皇太後以後,居住在大內,穆宗的母親也就是文宗祖母懿安太皇太後郭氏居興慶宮,敬宗的母親王氏稱寶歷皇太後居義安殿,號“三宮太後”。文宗對她們是每五日一問安,逢年過節都會親自往各宮謁見。對於祖母太皇太後郭氏,因為有擁立之功,更是禮數有加,文宗經常從城內復道中前往南內興慶宮,群臣及內外命婦也到宮門問候起居。開始,有司獻四時新鮮瓜果給三宮時稱“賜”,文宗認為言賜不妥,就拿起筆將“賜”改為瞭“奉”。太和五年,在宰相的建議下,為瞭把太皇太後郭氏與寶歷皇太後稱號有所區別,將居義安殿的寶歷太後以宮為稱,改稱為“義安太後”。開成年間的一個正月十五元宵節,文宗率同諸王、公主等在咸泰殿上燈,亮如白晝,迎來三宮太後,為她們奉觴進壽,一如傢人之禮。  文宗在位期間的行為舉止,與敬宗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勤勉聽政文宗與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他每逢單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時間都很長,舉凡軍國大事,從朝廷用人到國庫儲藏,從各地災情到水利興修,他無所不問,從大政方針到具體措施,他都詳細地與宰相大臣討論研究。他要求把各種節假日或者輟朝的時間盡量安排在雙日,以便不影響單日的上朝。文宗還比較重視發揮諫官的作用,太和九年(835)十二月,文宗令鑄造“諫院之印”,改變瞭諫官進奏表章還要在其他部門請印以造成奏事泄密的狀況。生活節儉文宗不僅倡導節儉,革除奢靡之風,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放宮女、太常音聲人,各地額外的進獻和上供的奇珍異物基本上停止,五坊的鷂鷹玩物和遊獵之事也都停廢。  他自己的飲食從不鋪張,特別是遇到各地發生災荒的時候,他更是主動地減膳。十月十日是他的生日,這一天被立為“慶成節”,文宗也不允許宰殺豬牛,隻許食用瓜果蔬菜,他還特別詔令京兆尹暫停在城南的曲江池宴請百官和在宮中為他祝壽。文宗嚴禁臣下衣著豪華,有位駙馬戴瞭很貴重的頭巾,他提出批評。有位公主在參加宴會時穿的衣裙超過瞭規定,他就下令扣除駙馬兩個月的俸錢以示懲戒。有一個官員穿著桂管佈做的衣服拜見皇上,桂管佈是桂林地區生產的一種木棉佈,佈厚而粗糙,較之綾羅綢緞自然略遜一籌,文宗見他衣衫就認定此人是個忠正廉潔的臣子。  他自己也做瞭一件桂管佈的衣服,文武百官紛紛效仿,致使桂管佈的價格上漲很快。文宗穿著樸素,有一次他對臣下說:“我身上的衣服已洗瞭三次瞭。”眾人都贊譽皇杜牧《張好好詩》局部上節儉的美德,隻有翰林學士兼侍書的柳公權認為,皇上君臨天下應該選賢任能,使天下太平,皇上穿洗過的衣服,隻是生活細節而已。不過,能夠註意節儉對於一個封建皇帝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史書上也稱贊他“恭儉儒雅,出於自然”。  喜歡讀書文宗不喜歡音樂、歌舞和遊樂,不近女色,自己在聽朝理政的閑暇,十分註意讀書。文宗曾對身邊的人說:“若不能甲夜(初更)親自處理政事,乙夜(二更)觀覽圖書,怎麼能夠做人間君主呢?”所以,他每當退朝處理完政事以後,就手不釋卷。  文宗博覽群書,見識很是淵博。他經常就經書詩賦中的名物詢問大臣,結果宰相經常被他問住,回答不上來。有時候,他不僅讀古典,也很瞭解當代人的詩文。有一次,他在內殿賞花,就問身邊的人:“現在京城傳唱牡丹詩,誰寫的最佳?”前朝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師”是很有名的,侍臣告訴他中書舍人李正封的“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極佳,文宗聽瞭很是贊嘆。文宗平時尤喜讀史書,對於歷史上的名君賢臣羨慕不已。他因為喜歡讀《貞觀政要》而仰慕魏徵,就下詔尋訪到魏徵的後人五世孫魏謩,並把魏謩任命為右拾遺,也是屬於可以對皇帝進諫的言官。文宗也很喜歡把他認為有學問的大臣召到宮中講談經義,評論文章。像當時的翰林學士柳公權就常常被他召來,一談就是很長時間,有時候在夜裡閑聊不自覺中蠟燭都燃盡瞭。他和柳公權留下過“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聯句。  自德宗以來,宦官典掌禁軍成為制度,宦官勢力的膨脹有瞭充足的理由,已經無法簡單根除。由於文宗是宦官擁立,所以宦官的權勢更是不斷擴大。  太和二年(828)三月,文宗下詔制舉,以賢良方正與直言極諫問策取士。進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劉蕡對策,直陳宦官專權,認為天下傾覆、海內大亂、國傢政治危機都是由於宦官的專權所導致的,他還論述瞭藩鎮擅兵、奸臣當道的危害,在當時引起瞭極大震動。由於文宗剛剛即位,羽翼未豐,他任用瞭其他的對策者,惟獨沒敢用劉蕡。隨著在位時間越來越長,他也開始著手解決專權的宦官。相關閱讀推薦:唐文宗李昂有幾個兒子?唐文宗李昂子女有哪些唐文宗李昂是個好皇帝嗎?如何評價唐文宗唐文宗李昂活瞭多少歲?唐文宗墓在哪唐文宗李昂簡介 唐文宗李昂是怎麼死的?唐文宗最寵愛的妃子楊賢妃簡介 楊賢妃為何被賜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太和四年(830),文宗任用宋申錫為宰相,要他秘密鏟除宦官勢力,但因時機不成熟,計謀破產。後來,文宗又重用鄭註、李訓開始剪除宦官。鄭註本姓魚,因為冒姓鄭,人稱“魚鄭”,以精通醫術得以進用。李訓原名李仲言,出身名門,以精通《周易》得以進用。鄭、李二人都善於揣度人心,思路敏捷,口才極佳,文宗把二人視為“奇才”。鄭註幾番死裡逃生都得益他的擅辯,他本來是因大宦官王守澄推薦得到重用的,太和九年(855)時他建議文宗剝奪瞭王守澄的實權並將他毒死。同時,李訓建議文宗將擔任山南東道監軍的陳弘志召回京城,宮中一直認為是此人當年殺死瞭憲宗,文宗便派人將其杖死於回京途中。文宗在剪除宦官的行動中,引發瞭一場震驚朝野的“甘露之變”。  本來,鄭註和李訓計劃在下葬王守澄的時候,要求所有宦官都為王守澄送殯,然後以所率親兵懷藏利斧將其全部砍殺。但李訓求功心切,決定搶先下手。太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訓提前在宮中部署瞭兵力,等文宗上朝後,假稱大明宮左金吾大廳之後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甘露是預示天下升平的祥瑞),誘使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今本《舊唐書》偶有誤為“魚志弘”處)等前往,想一舉誅殺宦官。沒想到,被仇士良看出破綻,他們立即返回大殿,挾持著文宗直往內宮奪路而逃,緩過神來之後,立即派兵關閉宮門,對宰相和朝廷官員下瞭殺手。李訓喬裝出宮,一路上假裝瘋癲逃到終南山的寺院中。後被地方官抓獲,他擔心押送到宦官手中會遭羞辱和酷刑,在到達京師附近時,便對押送的人說:“現在禁軍到處抓我,是因為能夠得到重賞。  等他們見到我,肯定會將我從你們手裡搶去領功,不如你們把我殺瞭,拿著我的首級去領賞更直接瞭當。”結果,李訓被殺。鄭註和全傢老幼被仇士良派人誅殺,與事變有關無關的朝廷官員也有上千人被殺。這次事變後,宦官更加盛氣凌人,對待皇帝也很不禮貌,常常出言不遜,文宗羞懼難當,從此也不再做聲。據說,隻是在獨居無人的時候,文宗才會自言自語:“須殺此輩,令我君臣間隔。”文宗留下瞭一首“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時。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的詩,正是這一淒涼無奈神情的寫照。   開成四年(839),文宗在一次延英召對的間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問當直學士周墀:“在你看來,朕是什麼樣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夠有資格評價的。不過天下都說陛下是堯舜一樣的君主。”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駭跪奏:“陛下之德,周成、康二王和漢文、景二帝也難與相比,怎麼要自比那二位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漢獻帝不過是受制強臣,今朕受制傢奴,自以為遠遠比不上他們。”說罷,不免又一陣傷感。宦官對待皇帝尚且如此,宰相更是不在話下。天下文宗章陵神道西側石人大事從此都由宦官的北司決策,南衙宰相機構隻是“行文書”而已。  歷史上對文宗留下瞭這樣的一句評價: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就是說,文宗雖然能夠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自身缺乏治國的才幹,最終也不能消除禍患。似乎上天也不眷顧文宗,到開成(836~840)中,各地水旱蝗災不斷,彗星頻頻現於天際,百姓的房屋倒塌,田苗顆粒無收,文宗發出瞭存撫百姓實施賑濟的詔書,但至於能夠取得多少賑荒的實效,他已經顧不上瞭。開成三年(838)正月初五,京城內發生瞭宰相李石遭到刺客襲擊的嚴重事件。李石中瞭一劍,卻是刺斷瞭馬尾,還中瞭一箭,人傷得並不重,但引起瞭京城的巨大恐慌,第二天常參官入朝者僅有9人而已。開成四年六月,久旱無雨,派往各處祈雨的使者卻沒有帶來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文宗一度對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這樣不下雨,他就將退居南內興慶宮,另選賢明之主,不再做這個皇帝瞭。十二月,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發生瞭大火,文宗的身體也出現瞭不適。開成五年(840)的新年,文宗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正月初四,文宗在大明宮的太和殿走完瞭他33歲的一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關羽為何不滿黃忠入五虎?關羽為什麼會厭惡黃忠

  劉備攻占漢中之後,自稱漢中王,封五虎上將。當關羽接到命令,看到五虎上將名單中有黃忠之名時,很是氣憤,說:“大丈夫當不與老兵同列!”那麼,為什麼關羽看不起黃忠呢?  關羽的理由是這樣的:“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傢;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並,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關羽認為張飛和趙雲是自己的弟弟,自然沒有問題。而馬超是名傢子弟,享有大名。而黃忠不過是荊州長沙的一個無名老兵,根本不配和自己同列。可是,關羽卻故意略去最近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力斬曹軍名將夏侯淵的事實。以黃忠建立的功業論,比其他四人並不遜色。那麼,關羽到底是為瞭什麼看不起黃忠呢?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最初的長沙之戰說起。  長沙之戰,和諧背後的暗流  在演義第五十三回,回目叫做《關雲長義釋黃漢升》,這個名字其實不當,原因我下面解釋。  在曹操和周瑜在赤壁膠著的時候,劉備在諸葛亮的安排下悄悄進攻荊州南部四郡。開始,張飛和趙雲各自得到瞭一個郡,於是關羽主動請戰,說長沙還沒有取得,如果長兄不是認為關羽沒有才幹,那就請派關羽出戰奪取這項功勞。關羽是一個傲慢的人,他不能容許別人的功勞超過自己,即便這個別人是他的兄弟張飛、趙雲。  關羽來見劉備諸葛亮,諸葛亮說瞭一番話,讓關羽很不爽。諸葛亮說,張飛和趙雲都是帶領三千人就取得瞭一個郡,現在長沙的太守韓玄本不足道,可是手下有一員老將名叫黃忠,卻驍勇善戰,有萬夫不當之勇。諸葛亮說,如果關羽要出戰,必須多帶兵馬。關羽一聽,心中有氣,表態自己不需要三千人,隻要本部五百校刀手就可以斬黃忠、韓玄的頭顱,奪取長沙。諸葛亮此人很喜歡用激將法,但此時卻不是。劉備也知道關羽有些托大,於是劉備苦勸,關羽不聽,走瞭。諸葛亮感嘆,關羽此去如此輕敵,恐怕有失,讓劉備自己帶兵前往接應。於是,關羽在前,劉備、諸葛亮親自帶隊在後。雖然事後關羽還是取得瞭勝利,得到瞭長沙,但看到跟隨而來的劉備、諸葛亮,關羽心中肯定窩火。而關羽在和黃忠的三次戰鬥中,也一點便宜沒占到,證明諸葛亮所言不假。單憑關羽,不可能奪取長沙郡。   演義之中雖然也看重將帥的謀略,但也看重將領的武力,將領的武力強弱,常常直接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而關羽PK黃忠,其實一點便宜沒占到,甚至可以說,以實力論,關羽弱於黃忠。  第一場,雙方比試刀法。黃忠出場之前,長沙郡校尉楊齡主動請戰,被關羽兩三個回合砍於馬下。羅貫中是要用楊齡的速敗襯托關羽的強大,但同樣,也證明瞭黃忠武力的強大。黃忠提刀縱馬,沖向關羽。兩人交戰,“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書中又寫“韓玄恐黃忠有失,鳴金收軍”。一般在寫到恐某某有失,是說這個人的武力要弱一點。但此處是個例外,因為後面還有一段關羽的心理活動:“老將黃忠,名不虛傳:鬥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關羽在心中承認,以正常的方式作戰,自己沒有任何取勝的機會——黃忠全無破綻——至少可以證明黃忠的武力和關羽相當,甚至在關羽之上。要知道關羽一向心高氣傲,武力能夠被其認同的人,除去黃忠就隻有張遼、張飛瞭。可是,我們卻沒有看到黃忠暗地裡稱贊關羽。  第二場,許多讀者的印象中,是關羽憑借拖刀計獲得瞭勝利,然後義釋黃忠。其實不然。  書中寫到,兩人交戰五六十個回合,勝負不分。關羽如此力戰,一方面是為瞭讓自己的拖刀計更像一點,另一方面也是想試試自己有沒有能力不用拖刀計取勝。事實證明,不行。於是關羽調轉馬頭,假裝落敗。黃忠追趕,“雲長方欲用刀砍去,忽聽得腦後一聲響;急回頭看時,見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原來,並非關羽用拖刀計砍翻瞭黃忠,而是黃忠自己的戰馬被絆倒,黃忠被掀翻。之後,關羽舉起刀,大喝,說自己暫且不殺黃忠,讓黃忠換馬再戰。  也就是說,黃忠之敗,並非敗於關羽的拖刀計。至於關羽的拖刀計能不能打敗黃忠,還是一個未知數。  第三場,黃忠換瞭太守韓玄的一匹青馬,青馬並非名馬,而是青色的馬,應當比尋常的馬稍微好一點,但距離赤兔馬,甚至的盧馬那都差瞭許多。黃忠騎著這樣的戰馬又和關羽大戰瞭三十回合。之後黃忠詐敗,關羽追趕。  像這樣一員將領在前面跑,而關羽在後面追的情景,演義之前也有出現。關羽斬殺文醜,就是文醜在逃跑時被腦後一刀。此時關羽也是騎著赤兔馬快馬趕去,卻絲毫奈何不瞭黃忠。一方面是黃忠箭術瞭得,一旦關羽接近,一箭射去,關羽必然遮擋,速度就要受損,另一方面卻也可以證明,黃忠是一位攻守兼備的出色將領,關羽雖然馬快,卻很難突襲成功。而第三箭黃忠射中關羽頭盔纓根,更證明就算關羽再怎麼遮擋,黃忠依然可以射殺關羽。相關閱讀推薦:真實的關羽:關羽到底是不是一個好色忘義之徒?找不到“彎弓搭箭”記載:歷史上黃忠真會射箭嗎老黃忠真的“老”嗎?黃忠的年齡是個謎!三國大將黃忠是怎麼死的?黃忠的墓在哪黃忠簡介 三國劉備時期蜀漢三老將之黃忠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場戰鬥下來,我們可以這樣歸納。正常作戰,關羽和黃忠平手,關羽不能用其擅長的突襲取勝,拖刀計能否獲勝還不知,黃忠卻可用其箭術取關羽性命。長沙之戰中,關羽PK黃忠,當是以關羽落敗,黃忠勝出告終。  若非是韓玄要斬殺黃忠,而魏延又殺掉韓玄,救下黃忠,獻上長沙,以關羽的武力、兵力,根本不可能奪取長沙。  而在這長沙一戰中,黃忠的種種言行,也為後來關羽厭惡黃忠埋下瞭禍根。  黃忠雖然年老,卻和關羽一樣,是一個非常自信或者說自負的人。當關羽來攻打長沙,韓玄很擔心,畢竟關羽斬顏良誅文醜天下聞名,可黃忠卻說,主公不用擔心,憑自己手中這張弓,這口刀,一千個來一千個死,根本沒有把關羽放在眼裡。當關羽和黃忠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關羽問:“來將莫非黃忠否?”黃忠說:“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活脫就是關羽的口氣嘛。關羽還從沒有見過有人這麼狂妄,這麼看不起自己,於是大怒,說,我特來取你首級!於是兩人作戰,可最後的結果卻是關羽根本無法取勝。   三天戰鬥中,關羽占優勢的是第二戰,而關鍵的最後一戰,卻以黃忠的勝出結束。當世人評價長沙之戰的時候會怎麼說呢?多數人隻會記得最後,是黃忠放走的關羽。  並且,當關羽進入長沙之後,關羽主動召喚黃忠,黃忠竟然不出門,再一次藐視關羽。一直到劉備親自到黃忠府上邀請,黃忠才投降。也就是說,人傢黃忠是降劉備,而並非降關羽!像關羽這樣一個器量狹窄的人又怎麼不會嫉恨?  於是,關羽厭惡黃忠的原因很多,早在長沙之戰,兩人就芥蒂深種,矛盾重重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吳越王錢繆原是私鹽販子曾用奇襲法嚇退黃巢大軍

  導讀:錢繆,杭州臨安人,字具美。從小就是個孩子王,史書說他長大後“無賴,不事生業,以販鹽為盜”(《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吳越世傢第七》)。錢繆認為:黃巢大軍數千,而臨安的部隊傾巢出動也抵不上人傢,所以要出奇招。  錢繆的武功應該不錯,善於使槍,也讀瞭點排兵佈陣的書,後來便當瞭兵,混瞭個小軍官,再後來,黃巢暴亂,殺到瞭臨安附近。錢繆認為:黃巢大軍數千,而臨安的部隊傾巢出動也抵不上人傢,所以要出奇招。(今鎮兵少而賊兵多,難以力禦,宜出奇兵邀之《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吳越世傢第七》)因此帶瞭二十個精壯士卒埋伏在敵軍必經之路的一個山谷上。而黃巢的先鋒部隊輕敵冒進,錢繆搭弓射箭就將敵軍將領給射瞭,然後趁亂殺敵,殺瞭數百人。這支敵軍的先頭部隊敗退後,錢繆認為:埋伏在山谷奇襲的方法隻能用一次,等黃巢的大軍來瞭這個辦法屁用不頂。於是帶著手下趕到瞭一個叫做八百裡的地方,錢繆對路邊的老太太說,要是後面有人問,就說臨安的軍隊屯兵八百裡。   果然,黃巢大軍隨後趕來,一打聽,臨安的軍隊屯兵八百裡?黃巢軍不知道八百裡是個地名,因此一聽嚇瞭一跳,說:他們十幾個人我們都吃瞭虧,何況擺瞭八百裡的隊伍?於是引兵繞開瞭臨安去瞭別處。總之,錢繆後來滅瞭董昌,勢力不斷擴張,被唐封為杭州刺史、鎮海節度使、吳王、越王等,值得一說的是錢繆主政時期,大修水利,因此死後被當地人民稱為西龍王,至今,杭州還有很多錢王的傳說,筆者小的時候就讀過錢王射潮的故事,錢王就是錢繆,射潮,就是射退錢塘潮。  錢王射潮的傳說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屬於吳越國。吳越國國君就是錢王。錢王治國,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錢塘江兩岸海塘的修築問題。由於錢塘江潮的潮頭極高,潮水沖擊力量又猛,因此錢塘江兩岸的海塘,總是這邊修好,那邊已經坍塌,以至於出現瞭“黃河日修一鬥金,錢江日修一鬥銀”的說法。  當時,有人告訴錢王,海塘難修,是因為錢塘江潮神作怪的緣故。於是,生性勇猛的錢王,便在農歷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這一天,精選瞭一萬名弓箭手到江邊聚集。由於途中需要經過一座寶石山,而這個地方山路狹窄,隻能容納一人通過,錢王便利用腳把這座山蹬成瞭兩半,使山中間出現瞭一條寬寬的道路。從此,這兒就被叫做“蹬開嶺”,錢王那雙碩大無比的腳印,至今還深陷在石壁上,清晰可見呢。   當弓箭手在江邊聚齊後,錢王又奮筆寫瞭兩句話:“為報潮神並水府,錢塘且借與錢城。”並把這兩句話扔進瞭江中。但潮神卻仍然不理不睬,還是像往常一樣,兇猛地撲瞭過來。錢王見此,大吼一聲:“放箭!”並搶先射出瞭第一箭。頓時,萬箭齊發,直射潮頭。圍觀的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吶喊助威。一會兒工夫,便連續射出瞭三萬支箭,竟逼得潮頭不敢向岸邊沖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隻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瞭。“雖然這是傳說故事,但卻向人們傳達瞭一個人定勝天的淳樸道理。”李主任如此說。從那時起,錢塘江海塘的修築工程才能順利地進行。百姓們為瞭紀念錢王射潮的功績,就把錢塘江海塘稱為“錢王堤”。並在與功臣山一水相隔的地方建起錢王祠,讓後世可以永遠懷念一代明主—錢鏐。相關閱讀推薦:黃巢試劍石的身世之謎:黃巢在這仗劍斬惡霸揭秘鹽販子黃巢:如何將三百年大唐逼至滅亡邊緣黃巢率40萬軍隊挖開大山盜掘武則天墓為何失敗?黃巢起義爆發的背景 唐末轟轟烈烈的大起義黃巢起義為何會失敗?黃巢起義失敗在哪裡?黃巢起義簡介 加速大唐走向滅亡的沉重一擊

歷史上施瑯平定臺灣的真相:功過是非爭議300年

  導讀:施瑯—一位三百多年來爭議不斷的人物,再次引起社會輿論關註。有人認為,施瑯成功蕩除臺灣割據政權,將其納入中華行政版圖,是一位瞭不起的愛國英雄;也有人認為,施瑯兩次投降清政權,甘願為外族統治者賣命,是“民族”敗類。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我們不妨拂去歷史的塵埃,一起走入施瑯的坎坷人生……  兩度降清,與鄭氏傢族始恩終仇  施瑯1621年出生在福建晉江衙口一個較為殷實的農民傢庭。他自幼力氣驚人、見識出眾,傢人對他寄予厚望,本想讓他謀取功名,光宗耀祖。無奈他好武不好文,對仕途興趣不大。後來隨著傢道日漸敗落,施瑯棄文從武,拜師苦練武藝,精習兵法。當時,正逢明末清初,遍地狼煙。施瑯有個叔叔叫施福,是明朝總兵鄭芝龍的親信。施瑯在17歲那年,離開傢鄉投奔叔叔加入鄭芝龍的隊伍。因戰功突出,施瑯很快就晉升為遊擊將軍。1646年11月,時任南明太師平國公的鄭芝龍眼見大勢已去,於是秘密派人聯絡降清。清平南大將軍博洛許諾鄭芝龍投降後讓他任閩粵總督。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苦勸和阻攔,率領包括瑯在內的部眾趕赴福州降清。然而,投降後的鄭芝龍才發現自己上瞭當,非但沒有當上閩粵總督,反而被博洛挾持進京軟禁起來。隨鄭芝龍來降的官兵被強行分配到清軍軍營,施瑯也被編入攻打南明政權的清軍中。1648年,施瑯獲悉鄭成功起兵抗清,於是率領弟弟施顯和一些部將投奔到鄭成功麾下。   比施瑯小三歲的鄭成功當時起兵不久,力量弱小,因此非常器重施瑯的軍事才華,任命他為左先鋒,視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每遇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施瑯也一心一意為鄭成功效勞,還率軍隊攻下漳浦、揭陽等地,提高瞭鄭成功的威望和勢力。然而,時間一長,有些恃才傲物的施瑯與年輕氣盛的鄭成功之間不斷發生摩擦,二人的關系漸漸惡化。  1652年4月,“曾德事件”終於導致施瑯和鄭成功二人分道揚鑣。曾德是施瑯手下一名標兵,一次違背軍法犯瞭死罪,因害怕受到施瑯懲處,便投奔鄭成功尋求庇護,鄭成功把他提拔為自己的親隨。施瑯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施瑯及其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後來,施瑯用計逃脫,鄭成功盛怒之下處死瞭施瑯的父親和弟弟。施瑯遂對鄭成功恨入骨髓,決心投靠清朝,誓報鄭成功殺父誅弟之仇。聽說施瑯主動來降,清軍閩浙總督李率泰喜出望外,立即報奏朝廷,清廷很快批復,任命施瑯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把他提升為同安總兵。施瑯的舊部得知他降清後,不少也追隨而來。就這樣,施瑯由鄭成功的親密戰友變成強大的敵手。相關閱讀推薦:施瑯收復臺灣:不屑學伍子胥鞭屍放過鄭氏降而復叛的施瑯:為何背叛鄭成功投降清朝揭秘:民族英雄鄭成功一傢慘遭施瑯滅門慘案真相揭秘:歷史上施瑯平定臺灣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英雄還是漢奸:揭秘歷史上真實的靖海侯施瑯施瑯簡介 明末清初軍事傢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生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次攻臺失利,“內大臣”鬱悶13年  1662年,鄭成功利用濃霧作掩護,率兵收復瞭被荷蘭侵略者侵占的臺灣。在臺島,鄭成功奉明朝為正統,夢想有朝一日實現“反清復明”大業。可惜的是,這位民族英雄不久英年早逝,鄭氏集團發生分裂,為爭車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王位而大動幹戈。在臺灣的鄭軍將領擁護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繼位,在廈門的將領推舉鄭成功的長子鄭經繼位,雙方各不相讓。最後,鄭經平息矛盾,掌握大權。但他公然背叛其父,竟然宣稱臺灣遠在海外,不屬中國的版圖,意圖割據一方,與清廷隔海對峙。鄭經的倒行逆施引起瞭世人的極大憤慨。當時已經升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瑯,建議乘機攻取金門和廈門。清廷采納瞭施瑯的建議,讓他同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合謀“剿賊”。一戰下來,清軍成功收復瞭金門和廈門,鄭經逃往東山島。1664年3月,施瑯又率軍攻占東山島,使鄭軍在福建沿海經營達20 多年的據點全部喪失。緊接著,施瑯又提出進軍臺灣的主張,建議乘鄭經軍心不穩,發兵進攻澎湖,然後直搗臺灣,謀求實現四海歸一。躊躇滿志的少年康熙欣然接受瞭施瑯的建議,並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統領水師,尋機對臺用兵。  1664年11月,施瑯選擇冬天偏北風的季節,率領清軍水師首次出征臺灣。不料進軍途中,在臺灣海峽的清水洋突然遭遇臺風,風雲翻滾,惡浪滔天。任憑施瑯航海經驗豐富,依當時的船舶制造水平,根本無法抵禦那樣的狂風巨浪,隻好下令返航。從1665年3月到次年4月,施瑯又發動瞭兩次攻臺行動,但都因遭遇臺風而擱淺。接連三次出兵都無功而返,引起瞭朝中許多滿族官員對施瑯的非議,有人甚至懷疑他對臺用兵不是真心。之後幾年間,清廷內部反對武力征臺的呼聲占瞭上風。年幼的康熙雖非常支持施瑯的主張,但無奈自己尚未掌權,隻好聽從鰲拜等主撫派的意見。1668年,康熙下令撤銷福建水師,焚毀瞭全部戰船,朝廷不再商議武力征臺之事,還把施瑯調進京城改任內大臣。內大臣隻是一個閑職,一心武力平定臺灣的施瑯因而感到十分苦悶。不過,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關註福建沿海動向,認真總結失敗教訓,慢慢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誰知道,這一等就是整整13年。   東山再起,恩威並施收復臺灣  1681年,主政臺灣的鄭經去世,鄭氏子孫為瞭爭奪王位,再次發生嚴重內訌。而此時清廷已經平息瞭“三藩叛亂”,康熙皇帝也穩固瞭自己的寶座,於是下定決心以武力統一臺灣。這時已年屆花甲的施瑯終於等來瞭夢寐以求的機會。在福建總督姚啟聖和施瑯的同鄉、大學士李光地的極力舉薦下,康熙力排眾議,重新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並加太子少保銜,讓他立刻返回福建,準備出兵。臨行前,康熙專門賜宴施瑯。席間他語重心長地說:“在用武力平定臺灣問題上,隻有朕贊同你的方案,希望你能盡心而為,不要辜負瞭朕的希望!”感激不盡的施瑯豪情萬丈地表示:“老臣今年雖然已經六十有二,但血氣尚未衰竭,還可以報效皇帝和朝廷。如果我此行再次失利,我甘願領罪”。施瑯一到廈門,便夜以繼日地進行出征前的準備,幾乎到瞭廢寢忘食的地步。他一面操練水師、制造軍械、選配將領,一面搜集鄭軍情報、策反鄭軍將領、制定攻臺方案。經過半年努力,終於萬事俱備,隻等出兵。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是其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澎湖一旦攻陷,臺灣不攻自破。1683年6月14日,施瑯率領大型戰船300餘艘、水兵2萬餘人、230餘艘中小戰船,從福建東山島揚帆啟程,進逼澎湖。16日晨,施瑯向澎湖鄭軍發動第一次進攻。18日,施瑯派戰船攻取瞭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瞭外圍。22日,清朝水師兵分三路再次發動進攻:施瑯親率56隻大型戰船組成的主攻部隊,正面進攻鄭軍主陣地娘媽宮;總兵陳蟒等率領由50隻戰船組成東線攻擊部隊,從澎湖港口東側突入雞籠嶼,作為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總兵董義等率領另50隻戰船組成的西線攻擊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佯攻登陸,牽制西面的鄭軍。此外,剩餘80艘戰船作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交戰雙方都知道這是決定命運的一戰,於是一交手便展開瞭廝殺,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瑯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風向條件,采取“五點梅花陣”戰術,即用多艘戰船圍攻鄭軍一艘,集中兵力作戰。頓時,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飛舞,清軍水師越戰越勇,一舉攻克澎湖列島,擊毀鄭軍大小戰船近200艘,殲滅其精銳部隊1.2萬餘人,收降近5000人。鄭軍主帥劉國軒僥幸依靠熟悉的地形帶少數部下逃回臺灣。  澎湖失手,鄭氏集團一下子亂成一鍋粥:有主張降的,有主張守的,還有主張撤往呂宋的,一時沒個結果。可是,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施瑯並沒有即刻發兵攻臺,而是在澎湖安頓下來,一面安撫當地百姓,一面派人撈救跳水未死的鄭軍官兵。對被俘的臺灣兵將,施瑯下令釋放回臺灣,臨釋放前他還專門聲明:“我絕對不會報私仇!當年殺害我父親的人已經死去,與其他人毫不相幹。”他還許諾說:“不僅兵士不殺,就連鄭傢人隻要肯降,我也絕對不會殺。”施瑯身邊的人曾問道:“將軍與鄭傢具有血海深仇,如今鄭氏子孫已經成為釜中魚、籠中鳥,您為何不快點發兵剿滅,為親人報仇雪恨呢?”施瑯說:“我帶兵進攻臺灣,這是國傢大事,怎麼能趁機公報私仇呢?隻要鄭傢人真心歸順,我不會傷害他們,否則會引起人們的不滿,連累臺灣的百姓。”   與此同時,施瑯上疏朝廷,建議對鄭氏集團實行招撫政策,爭取和平統一臺灣,使臺灣百姓免去刀兵之災。對於施瑯的做法,康熙十分贊賞,並傳旨同意瞭他的建議。年幼的延平王鄭克和劉國軒等人,原本害怕施瑯復仇,不敢投降,如今看到施瑯的確沒有殺害自己的意思,於是連忙派人到澎湖施瑯軍前請降。8月13日,施瑯率軍抵達臺灣,由鹿耳門登陸上岸。劉國軒等人到軍前迎接,臺灣各族百姓夾道歡迎。8月18日,鄭克率領鄭氏集團文武官員,及明朝宗室在臺的魯王世子朱恒、樂安王朱凌等削發剃頭。隨風飄落的一縷縷頭發,標志鄭氏集團正式歸順和南明小朝廷壽終正寢。施瑯收復臺灣的捷報傳到京城的時候,正值1683年的中秋佳節。康熙聞訊喜不自勝,脫下龍袍派人賞賜給施瑯,又親制褒章嘉許,封施瑯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福建水師。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功成名就,卻留爭議三百年  施瑯平定臺灣後,在清廷內部產生瞭一場對臺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臺灣的戰略地位缺乏認識,主張將臺灣人口遷往大陸,放棄臺灣的土地。康熙也一度表示贊同此議,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看到朝野上下棄守之聲高漲,施瑯心急如焚,連忙上奏瞭彪炳史冊的《恭陳臺灣棄留疏》,堅決主張駐守臺灣。在奏疏中,施瑯指出,臺灣事關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防護重任,萬萬不能丟棄。他用自己的親眼所見,進一步論證說,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為東南沿海地區提供重要物質保障。另外,他還告誡說,對臺灣這個地方,荷蘭等外國侵略者無時不想侵占,我們如若不守住,他們一定會卷土重來。臺灣一旦再被外國侵略者侵占,那時再出兵遠征,將會難於登天。施瑯的上疏雄辯有力,一些大臣贊同他的建議,這促使康熙改變瞭主意,下決心守住臺灣。  1696年3月,施瑯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歲。康熙皇帝聞訊後,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贈太子太傅,謚號襄壯,並在泉州府學前建祠紀念。至今閩南各地紀念施瑯的牌坊、祠堂、碑文仍隨處可見。然而,三百年來,施瑯也一直是位爭議人物。關於他的歷史定位問題,歷來存在不同的聲音。施瑯的一生,就史載的情況看,不外乎兩件事:一是反鄭降清;一是統一臺灣。也正是這兩點,構成瞭後人對其評價褒貶揚抑不一的根本原因。關於施瑯統一臺灣的歷史功績,史學界已有充分肯定。但對於其“叛主投敵”的氣節問題,人們至今爭議較大。  如果說施瑯降清是出於“報私仇”,那麼其後來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瞭個人的狹隘視野。無論是在征討、棄留臺灣問題上,還是在善後、治理臺灣問題上,施瑯都高瞻遠矚,為維護國傢和民族利益做出瞭不可抹煞的功績,

中國古代歷史上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的歷史名人

  導讀: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科場如戰場,有人春風得意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雲慘淡萬裡凝。多位歷史名人都曾三度名落孫山。  韓愈:接連應考黴運多  被蘇軾評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為唐宋八大傢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韓愈,從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連三次,當他那字字珠璣的答卷到瞭考官手裡,卻如同廢紙一張。公元787年,韓愈在取得鄉貢資格後,再次前往長安,應禮部進士試,但這次考試失敗瞭。接著,他又考瞭兩次,均名落孫山,這對韓愈打擊很大,他感到愧對祖先、愧對傢人。韓愈把前人寫的文章都吃透瞭,但他的寫作方法不討主考官的喜歡,譬如第三次考進士,出的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大意是“若自己不高興,不要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韓愈看後,立即有瞭主題,他沒有用駢體,而是用古文體揮筆而就,寫得很順利,但主考官看瞭以後,卻把試卷放在一邊。  公元792年,韓愈再次來到長安,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陸贄,試題和上年的差不多,韓愈沒有猶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舊作寫在卷面上,很快交卷瞭。陸贄看後,感到此卷似曾相識,反復看瞭幾遍,自語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風格,沒有半點駢體文的味道,去年怎麼沒有錄取?差點埋沒人才瞭!”就這樣,韓愈考中瞭進士。   其實,韓愈這次考上進士,也與其他考官梁肅、王礎有關,梁、王這次輔助主考官陸贄,兩人都愛好古文,都欣賞韓愈,都有提攜韓愈之意。所以,韓愈25歲考上進士,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考取進士並不等於有官可做,這隻是入途的第一步。禮部隻管進士,派官還要經過吏部的“守選”考試,其考試名目多,普通的是“書判拔萃”,入高官的是“博學宏辭”。韓愈心想自己滿腹經綸,考“博學宏辭”不會有什麼問題。誰知,與當年考進士的命運一樣,連續三年,均一敗塗地。  無奈,他隻得另辟蹊徑。兩個月內給當朝宰相寫出三封情真意切、辭藻華麗的陳述書。他陳述自己“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饑不得食”,請求垂憐一官半職。結果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於是,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地方軍閥。可隻幹瞭兩年多,幕主便死瞭;之後又投奔瞭一個軍閥,可還沒上任,幕主又死去瞭。韓愈真是黴運多多,可謂“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幸而後來《進學解》被當時的宰相看到,驚嘆不已,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賞他的才幹。於是任命韓愈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館修撰,從此韓愈進入高官階層。   李時珍:落榜後改學醫  從6歲開始讀書後,李時珍顯露出聰明才智,1532年剛剛14歲的李時珍中瞭秀才,這給父親李言聞帶來瞭莫大的期盼。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中舉人何等之難,李時珍連續參加瞭三次科舉考試,第二次還由於過度的用功和勞累得瞭骨蒸病,連續高燒不退,險些丟瞭性命。兩次落榜後,李時珍依然在科舉路上艱難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順利通過科舉考試。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23歲的李時珍第三次落榜,李時珍的舉人夢和李傢的舉人夢徹底破碎。科舉考試三度落榜以後,李時珍父子都對科舉制度心灰意冷,李時珍無奈拋下瞭八股文,轉而學醫。  經過不到4年的時間,李時珍已經成為一名有獨立行醫能力的醫生,而且名聲越來越大,成為名聲傳遍全國的名醫瞭。1556年,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瞭暴厥癥,俗稱抽風,找瞭很多醫生都沒有治好,楚王很著急,慕名請來李時珍,誰料一付藥後,竟神奇般地藥到病除。為瞭報答李時珍,楚王委任李時珍主管王府裡的祭祖,官居七品。3年後,皇帝突然招攬天下名醫,楚王應招,將李時珍推薦入太醫院。公元1552年,李時珍斷然決定不再以開業行醫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偉大理想。李時珍用18年的時間進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於完成瞭自己重修本草的心願。  金聖嘆:試卷連寫39個“動心”  明末清初文壇奇才金聖嘆,也曾三次名落孫山。第一次試題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他答題時在試卷上繪瞭一個光頭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參加科考的題目為“吾四十而不動心”。金聖嘆在試卷上連寫瞭39個“動心”。主考官追問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又因此被除名。第三次,有“西子”題目,金聖嘆提筆寫道:“出其東門,西子不來;出其南門,西子不來;出其北門,西子不來;出其西門,西子來乎?西子來乎?”結果,金聖嘆再次名落孫山。金聖嘆失敗在瞭與生俱來的幽默與玩世不恭上。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一代女皇武則天的三大貢獻:科舉、水利和詩賦“零記錄”科舉:朱元璋不以成績取士因政治鬥爭唐中宗時國子監制度成熟:延續至清廢科舉時狀元為何要叫狀元?古時科舉次序又是怎麼排的呢?考場無間道:揭秘古代科舉作弊的三大曠世絕招自古以來科舉制度中國究竟產生瞭多少位文武狀元?

大清相國陳廷敬有何能耐:康熙皇帝為其寫下挽詩

  導讀:陳廷敬生於1638年,卒於1712年,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人。 他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5歲入私塾,9歲能賦詩,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在朝為官53年,歷任禮部侍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都禦史,文淵閣大學士,主編瞭《康熙字典》。  康熙皇帝為他寫下挽詩  陳廷敬是清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傢和詩人,康熙皇帝高度評價他“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他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5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終。而且生前死後朝野好評如一,這在我國古代宰輔大臣中實屬罕見。陳廷敬去世後,康熙皇帝親筆為他寫下瞭挽詩:“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  鴉片戰爭打響之時,清朝鑄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門,從外國購買大炮二百多門,還有眾多從外地調運的本土造的普通炮,為什麼有瞭很不錯的大炮,清軍依然不能夠稍稍抵擋英國人的水上侵犯呢?  鴉片戰爭打響之時,清朝鑄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門,虎門作為前線炮臺,更是買進瞭外國大炮二百多門,最大的有九千斤重,還有眾多從外地調運過來的八百斤至三千斤不等的本土造的普通炮。隨著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寶山、鎮江炮臺相繼淪陷,被英國人奪去的大炮有一千五六百門之多。有人說,之所以損失如此慘重,是因為清軍的炮位構造呆板,不能靈活地瞄準,還有人說炮臺地勢選擇不好,其實最主要原因並不在此。   清軍火炮臺  根據史料描述,鴉片戰爭中的幾大要塞炮臺地勢選擇的都很好,易守難攻,譬如,虎門要塞地勢極其險要,而且佈置有幾十門八九千斤的新式大炮,炮火密集,完全可以封鎖江面,被林則徐稱為“固若金湯”,然而,在整個“虎門戰役”中,大大小小兩百多門大炮卻一炮也沒有打中敵船!吳淞口寶山炮臺的地形也很具有優勢,根據當時參加陣地佈防的官員梁章鉅的文章來看,炮臺“正當大海入港之口,不高不低,既無突出水面之危,又無四面受敵之慮。”而且,有東西兩個炮臺相呼應,共有大炮近兩百門,地形絕佳,防守陣地很堅固,當時官員都認為英國人很難突破寶山要塞的,然而,英國船上的炮才一轟,主帥兩江總督牛鑒等若幹統兵官員就帶頭一溜煙地逃瞭,於是,全軍潰散,陣地失守,江南提督陳化成身中七彈而死。為什麼有瞭很不錯的大炮,而且有很好的防禦地勢,以逸待勞,清軍依然不能夠稍稍抵擋英國人的水上侵犯呢?   還是清朝梁章鉅在他的《炮說》一文中揭開瞭謎底,他說,鴉片戰爭中清軍敵不過英國人的緣由,不是因為中國的大炮不如英國人,而是因為英國人的大炮總是先聲奪人,最厲害的是他們的“桅頂之飛炮”此炮一響,火光迸射得厲害,縱橫范圍有一二丈之廣,雖然沒有什麼爆炸力,轟擊力不強,但是聲勢大,聲音十分嚇人,這一響,連洋人的臉還沒看清楚呢,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吏立即就慌不擇路瞭,“統軍者驚奔,眾無不潰矣……今日軍中全中此病。”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些大炮還沒來得及發言“發威”,放大炮的兵丁就跟著當官的逃瞭———那些巨資購進鑄造的威力強大的大炮就都成瞭擺設,甚至掉轉炮口反而為敵所用,後來英國兵轟擊清軍有很多就是用繳獲的清軍大炮。戰爭打敗瞭,那些會說話的人雖然打不過洋人但卻能肆無顧忌地“欺負”沒長嘴巴的大炮,把打敗仗的原因歸咎於大炮不行!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曾國藩的為官原則:隻辦大事專找替手清朝史上“二皇帝”和珅是如何創收11億傢產的?清朝歷史上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的那些明爭暗鬥清朝史上乾隆皇帝為何搞翻案把袁崇煥抬上神壇?晚清朝廷的相互掣肘:南洋艦隊見死不救揭秘:清朝歷史上的吉祥鳥為何是烏鴉不是鳳凰?

三國史上的臥龍諸葛亮神機妙算背後的四位高參

  導讀:歷史把諸葛亮寫成一位神機妙算的神人,但諸葛亮卻說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濟四人“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因為這四個人能使他“少過”﹝《蜀志蜀志》卷五〈諸葛亮傳〉註引〈袁子〉,說諸葛亮“治實不治名”。這句話概括瞭諸葛亮一生活動中最根本的東西。  可惜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註意到。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政治傢、軍事傢,而且是一個哲學傢。和漢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說相反,諸葛亮聲稱:“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諸葛亮集視聽〉﹞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他反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觀察問題。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書〉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先理身,後理人。”之所以分先後,是因為“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但絕不能隻顧先,不顧後。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書。評論者往往說這是諸葛亮的“事務主義”的表現。下這種評論,表明未深究諸葛亮的思想。殊不知諸葛亮極端重視兼顧事物的兩個方面,大事像“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他抓得很緊;小事,像自校簿書,他也不忽略。他知道大小之間是相通的,治實不能忽視小事。關於自校簿書,丞相府主簿楊顒曾用“坐而論道謂之三公”、“邴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谷之數”等話勸過他﹝《蜀志楊戲傳》註引〈襄陽記〉﹞。但在他看來,這些是治名不治實。丞相府的簿書能反映國傢各個方面的情況,諸葛亮要治理好蜀國,怎能不翻?  在治實上,諸葛亮還有一個可貴的地方,他懂得一個人的所見所聞畢竟有限,提出瞭“集眾思,廣忠益”﹝集思廣益﹞的思想。集思廣益是諸葛亮的一句帶有民主性的名言。他說他在隆中,初交崔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徐元直,“勤見啟誨”。並且用瞭“處茲不惑”的話,稱贊徐庶﹝元直﹞做到瞭集思廣益﹝《蜀志諸葛亮傳》附〈董厥傳〉註引《漢晉春秋》﹞他是古代一個少有的懂得“集眾思”的好處,具有民主精神的人。集思廣益的目的,正是為瞭求實,治實。從他所說的在隆中、在益州都力求做到集思廣益,可知他的求實、治實精神是一貫的。   這就可以解開早在隆中的時候,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為什麼那樣準確之謎瞭。他在隆中所以能熟知北方曹操、江東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的情況,所以能預見到“鼎足之勢”可以爭取實現,所以能提出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一系列制勝方針與政策,是因為他始終一貫地“治實不治名”,研究問題,分析問題,集思廣益。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上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十個必殺秘技揭秘鮮為人知的北宋開國名將苗光義:竟與諸葛亮並列為何說諸葛亮不應稱“千古名相”?三國大烏龍:曹操的錦囊妙計被算到瞭諸葛亮頭上樂毅到底是誰?為何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樂毅?解密:巴蜀漢中成就瞭劉邦卻何以沒成就諸葛亮

古代八大土豪:和珅傢產相當於清政府15年收入

  導讀:古人曰:“有錢不任性,遲早憋出病。”有錢任性不是今日土豪的專利,土豪自古就是有錢,任性,而且他們任性起來,足以讓今天的土豪們大驚失色、甘拜下風。我們搜羅稗官野史,評選出八名任性指數最高的大富豪,制成這個排行榜,讓讀者諸君見識一下古時有錢人的任性style。  1、石崇(249—300年,晉朝大富商)  財富量:富可敵國。  任性事跡:說起土豪“有錢就是任性”那些事,石崇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鬥富的故事絕對是可以放上頭條的。石崇聽說王愷傢中用麥芽糖水洗鍋子,就吩咐自傢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聽說石崇傢用香料刷墻,就用赤石脂來刷墻;晉武帝將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賞賜給王愷,王愷向石崇炫耀,石崇用鐵如意敲碎它,然後叫手下將傢裡更漂亮、更高大的珊瑚拿出來,賠給王愷;晉武帝用外國進貢的火浣佈制成衣衫,穿著去拜訪石崇,石崇故意穿著平常的衣服,卻讓奴仆五十人都穿火浣衫迎接武帝。你說,還有比石崇更任性的嗎?  任性指數:★★★★★+   2、呂不韋(前292—前235年,戰國大商人)  財富量:“往來販賤賣貴,傢累千金”。  任性事跡:相傳呂不韋問父親:“耕田的回報率有多少?”答曰:“十倍。”又問,“做生意又可得幾倍利?”答曰:“百倍。”再問:“那麼如果立一個國君,可得利幾倍?”答曰:“無數倍。”呂不韋感慨到:“我要建國立君,做驚天動地的大事。”於是結識秦流亡公子贏異人,並資助其回國即位;又將自己寵愛的趙姬送給贏異人,後來趙姬為贏異人生下一男嬰,取名嬴政,所以有人說其生父其實就是呂不韋。像呂不韋這樣玩政治的商人,世上沒有幾個。  任性指數:★★★★★-  3、沈萬三(1330—1376年,元末明初大富商)  財富量:“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  任性事跡:話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準備犒賞三軍,沈萬三想顯擺一番,主動請求由他出資。朱元璋故意問他:“朕有軍百萬,汝能遍及之乎?”沈萬三任性的豪情上來瞭,答道:“願每軍犒金一兩!”但朱元璋還是拒絕瞭他:“此雖汝好意,然不須汝也。朕富有四海,哪裡要你那點錢?”朱元璋修南京城,沈萬三又提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費用,讓朱元璋覺得好沒有面子。後來朱皇帝尋瞭個理由,將沈萬三流放到雲南,沒收瞭沈傢的財產。沈萬三的故事告訴我們:炫富可以,但千萬不要向皇帝炫耀。  任性指數:★★★★☆+   4、和珅(1750—1799年,清代權臣、大富翁)  財富量:傢產相當於當時清政府的十五年財政收入。  任性事跡:皇帝在圓明園召見,和大人騎馬直進中左門,過正大光明殿;在宮內禁區乘轎,肆無忌憚;私娶宮女為小老婆;私蓋楠木房屋,奢侈違制,式樣模仿寧壽宮;傢中收藏的珍珠手串,比宮中多數倍,而大珠比禦用冠頂的珍珠還要大;在乾隆重病之後,還談笑風生。大學士阿桂平定回部,奉乾隆命令,采和闐美玉雕琢成一隻玉馬,藏於大內,玉色白而潤,長逾三尺,高約二尺。和珅指使人盜瞭出來,送給愛妾用作洗澡時坐憩的小凳子。  任性指數:★★★★☆-相關閱讀推薦:朱祐樘生母孝穆紀太後:中國古代唯一的瑤族皇太後古代歷史上的官場傳統潛規則:屬下不貪領導不安 古代官員灰色收入:大宴月月皆有應酬日日不斷 中國古代最常見的40個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鴛鴦”在中國古代為何最早用作比喻兄弟?金榜題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狀元郎的人格與官格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5、王元寶(生卒年月不詳,大唐首富)  財富量:富可敵國。  任性事跡:據說王元寶原來叫王二狗,後來販琉璃發財,成瞭長安首富,便將二狗這個特俗的名字改掉,改成更俗的“元寶”,意思是說,我是王元寶,我有錢!王元寶到底有多少錢呢?野史說唐玄宗曾經召見過王元寶,問其財富。王元寶任性地說:“臣請以一縑系陛下南山一樹。南山樹盡,臣縑未窮。”縑是絹佈,又是當時的貨幣。王元寶的話,換成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說:“我在大興安嶺的每一棵樹上掛一個腎6,樹都掛滿瞭,我的腎6肯定還沒有用完!”唐玄宗聽後隻能感慨說:“我是天下最貴的貴人,王元寶是天下最富的富人!”  任性指數:★★★☆☆+  6、隋煬帝(569—618年,大隋皇帝)  財富量:在有效期內,整個國傢的錢都是他傢的。  任性事跡: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敢說“朕有錢就是任性,朕就是這樣的漢子”的土豪級帝王,或者說帝王級土豪。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大演百戲,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皇帝還命令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用彩綢纏樹,西域商人在洛陽可免費吃飯,免費喝酒,免費住宿。煬帝叫人告訴西域商人:“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西域商人“皆驚嘆”。不過其中有人看到纏樹的彩綢,反問:“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搞得煬帝好沒面子。  任性指數:★★★☆☆-   7、胡雪巖(1823—1885年,晚清著名的紅頂商人)  財富量:胡雪巖開設的錢莊,“子店遍於南北,富名震乎內外”。  任性事跡:胡雪巖有錢,任性。他曾與另一富豪李長壽共捧一個叫周鳳林的伶人,一次在給周氏賞錢時,兩人不知怎麼較上瞭勁兒,胡雪巖任性的勁頭一上來,“命以筐盛銀千兩,傾之如雨”,給一個賞員的賞銀以筐來計量。胡雪巖購買古董的癖好也十分怪異:不問古董真假,隻問價錢高低,價錢低的他不要,“隻擇其價昂者留之”,“隻買貴的,不買對的”。有人提醒他,小心受騙。胡雪巖說,我就想看看他們能騙我到什麼時候。  任性指數:★★★★+  8、嚴嵩、嚴世蕃父子(明朝權臣,富豪)  財富量:嚴傢的財富,單銀子就有“十數窖”,“每百萬兩為一窖”。  任性事跡:有錢人傢就是調皮、任性,嚴嵩、嚴世蕃父子所用的溺器馬桶,都是用金銀鑄造成女明星的模樣,“而空其中,粉面彩衣,以陰受溺”;嚴世番吐唾沫,每次都由美婢張開櫻桃小嘴承接之(好惡心),這叫做“香唾盂”;嚴世番“每玩過一個婦女,必記淫籌一隻,將來年終時,總計淫籌若幹,就是玩過若幹女子,把來記在簿上。據他自己說:“他日到瞭臨死的時候,再把簿上的婦女計算一下,看為人一世,到底玩過婦女多少瞭。”  任性指數:★★★★-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保皇派康有為與孫中山到底有何血海深仇?

  導讀:1905年秋,保皇派康有為密謀刺殺革命派孫中山,並言:“最我財力,必除之。”美國最新披露的一批檔案曝光瞭這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史料。  這批珍貴文獻,是康有為次女康同璧1904年至1906年旅居美國康涅狄克州南溫莎時期遺留下來的,塵封至今,已整整110年,其中包含學術界從未知曉的康有為《年譜》謄錄本原件,康有為與容閎、保皇會成員、康同璧等人的通信30餘通,北美保皇會成員給康同璧的信140餘通,美國、加拿大保皇會各類文件、單據、通告等近百件,以及美國新聞界報道康有為在美活動的報紙剪報等,比較完整地記錄瞭康有為1905年首次赴美的活動,以及1904年至1905年初北美保皇會的主要事務。  另有30餘通康同璧的私人信件,是瞭解康氏傢庭生活的極為難得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1905年秋康有為在美國針對孫中山所制定的暴力計劃詳情的披露,很難預料國內外學術界對此將會引起怎樣的震動,但真實可信的史料,會告訴人們當時所發生的一切。   關於近代維新派與革命派之間的關系,向來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點,但雙方刀槍相向的事實,從未見於任何文字記載。不過,康有為1905年10月20日寫給康同璧的信顯示,1905年10月中旬,康有為通過保皇會成員的密報,得知孫中山即將到達紐約,為瞭遏制孫中山在華人社團和部分保皇會成員中進行革命宣傳,康有為策劃瞭趁此機會除掉孫中山的計劃。其具體安排是,由康同璧利用與容閎的良好關系,請容閎約出孫中山,在預先已安排瞭保皇會敢死隊殺手的地點見面,立即實施暗殺。如紐約行動不順利,即派人跟蹤孫中山,隨時伺機下手。康有為在信中使用瞭十分激烈的言辭,甚至給康同璧下達瞭“最我財力,必除之”的死命令。他唯恐多人參與的行動發生不測,又另外安排親信個別準備,獨立行動。為此,康有為刻意隱瞞此人的行蹤,還要求別人不必追問。1906年1月,康有為另行安排的親信寫信給康同璧,報告行動計劃,並說已做好瞭隨時動手和必死的準備。  康有為密謀刺殺孫中山的計劃,其驚心動魄的程度可想而知,可謂紐約版的“十月圍城”,最終顯然並未實現,其原因是什麼?尚待進一步探究。而革命派當時也有針對維新派人士的暴力暗殺計劃,這批文獻中也有提及。   康有為發展武裝力量有有利佐證  此外,至於大批與美國保皇會有關的檔案文件,以及十餘幅照片,細細梳理,皆有其獨特價值。康有為與美國一個劇團全體成員的合影,從未披露。他在美國期間購買槍支彈藥的單據,是康有為試圖發展期武裝力量的有力佐證。保皇會內部的組織機構,運作細節,成員分工,事業推動等,均可從那些看似雜亂,實則條理清晰的單據、收條、通告、記錄中一一體現。  保皇會與革命黨的恩怨,由政見不同而引起。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國傢,而維新派卻始終認為保住光緒皇帝,就可以改變中國現狀。兩派都以拯救中國為目標,但思想不一,主張有別,這是近代中國社會演變過程中的必然反映。然而,文獻中也有多份資料顯示瞭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對維新派與革命派互爭高低的看法,他們認為,如果兩派可以摒棄黨爭,聯手合作,將是改變中國現狀的最佳選擇。  隨著這批珍貴文獻的面世,學術界必將此對這一歷史真相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相關閱讀推薦:茅海建揭秘戊戌變法另一面:康有為無自知之明揭秘戊戌變法背後的大陰謀:康有為黨暗藏革命?揭秘:偽聖人康有為為做帝王師叛變革命不擇手段戊戌變法:康有為竟然向光緒灌輸賣疆土搞變法!揭秘你不知道的真實康有為:貪財享樂 尤好女色揭秘:是誰毒死瞭康有為?嘔吐一夜七竅流血而死

嘎達梅林妻子牡丹:蒙古族史上不可多得女英雄

  導讀: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是蒙古族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女英雄。她在嘎達梅林的抗墾起義中起到瞭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嘎達梅林的得力助手與親密戰友。傳說牡丹救丈夫之前,為瞭不讓孩子拖累造**行動,曾親手槍殺瞭自己兩歲的女兒田吉良。牡丹在新中國成立後澄清這段歷史。她說:“嘎達梅林愛他的女兒如‘佛爺眼珠子’,我怎麼舍得親手殺瞭孩子呢? ”那時候女兒正有病,牡丹忙於營救嘎達梅林而忽略瞭孩子的病情。後來病重時,又沒有好醫生醫治,隻能沫點鴉片,劫獄前兩天,孩子發高燒而死。  起義失敗後,官軍為瞭抓住牡丹實行大面積搜捕。牡丹不忍看到無辜的百姓為掩護自己而遭到屠殺,便毅然挺身就捕。牡丹被捕之後,被李守信部下一名連長強娶成妻。這是牡丹的第二次婚姻。這個連長後來成瞭偽團長,1944年被日本人秘密殺害。牡丹與這個連長婚後生一子, 1948年,牡丹送兒子參加瞭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隨子定居長春。牡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長春市政協委員, 1975年在長春病逝。   對牡丹的改嫁,人們或多或少總覺得有些遺憾,甚至還有微詞。其實,在那個特定的情勢下,一個落入官軍手中完全失去自由的“匪首”的女人,擺在她面前的路隻有兩條,一條是死,另一條是就范。想想紅軍西路軍女戰士的遭遇,她們幾乎與牡丹同命運,她們中的很多人也被迫嫁給馬匪官兵做妻妾。所以,我們不應該苛責於她們。  嘎達梅林是一位英雄,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到底把他稱作什麼英雄,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定論。人們多把他看作民族英雄,偶爾在報刊上的文章裡也可見到這樣的稱呼。也有的文章中稱他為反墾英雄,還有的文章稱他為蒙古族英雄。有人認為,這些稱號都欠妥。嘎達梅林起義的鬥爭對象不是外國入侵勢力,鬥爭雙方的矛盾是階級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因此稱嘎達梅林為民族英雄是不準確的。反墾英雄,太具體化瞭,內涵又太狹窄,不能充分體現英雄為民眾謀利益的崇高境界。雖然民歌中唱道“造**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瞭蒙古人民的利益”,但起義這一壯舉本身的意義要遠遠超出這個范圍。嘎達梅林起義,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反抗的對象是封建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嘎達梅林是一位人民英雄。   嘎達梅林起義是內蒙古東部草原現代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嘎達梅林造**的思想基礎是他所具有的民生意識、民權意識,他代表的是民眾的利益。近兩年,社會上出現一種非常滑稽的說法,認為嘎達梅林起義是基於一種環保思想,反對墾荒是為瞭維護生態平衡使草原植被不被破壞等等。如果是這樣,雖然觀點很時髦,但它的意義卻要大打折扣瞭。我們隻能說,如果歷史順應瞭嘎達梅林們的意願,在客觀上科爾沁草原的生態環境肯定要比現在好許多。新華社記者幾年前曾采訪過嘎達梅林的故鄉,那裡的通遼市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說:“如果沒有嘎達梅林起義,科爾沁草原恐怕在70年前就消亡瞭。因此,嘎達梅林保護科爾沁草原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千古傳奇“風塵三俠”:“紅拂女”慧眼識英雄

  導讀:隋朝之末,農民起義的烽火到處燃起,天下大亂。隋煬帝在江都(今揚州)醉生夢死,西京長安由大司空楊素鎮守,這楊素位高權重傲慢自大,除瞭皇帝外誰也不放在眼裡,連接見那些公卿大官,也是叉著兩條腿坐在床上。生活又極端腐化,出入坐臥都由成群美女簇擁著。  有一個叫李靖的人,從小鉆研文韜武略,有著遠大抱負。當時他還是個普通的社會青年,就想著要施展才華兼濟天下。這天他來到長安,經人引薦見到瞭楊素,說有安定天下的良策要面呈司空。楊素見是一個土頭土腦的“佈衣”小子,更看不起他,傲慢地躺在床上。李靖說:“現在天下大亂,司空你是朝廷重臣,不應該這樣對待一個出謀劃策的人。”楊素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膽略,就勉強坐起來和他說話。  當李靖侃侃而談自己的治國策略時,楊素身邊一個手拿紅色塵拂的美女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李靖講完後離開司空府回到客棧,半夜時分,那位“紅拂女”突然來訪,說要嫁給他。李靖大驚,說:“楊司空權重京師,你在府裡榮華富貴,為什麼會看上我這個窮小子呢?”紅拂女說:“我在府裡見過的大人物太多瞭,但隻有你才是真正的英雄。至於楊素,別人看他不可一世,而我看他隻不過比死人多口氣而已。”李靖大喜,為避免楊府追捕,二人連夜化裝逃出長安。因為晉陽令劉文靜是李靖的好朋友,二人過瞭黃河直奔太原。   這天兩人來到靈石縣,在旅館裡遇到一位紅色胡須卷曲盤繞的“虯髯客”,這“虯髯客”是位有雄才大略的英雄,正到處活動,準備起事中原奪取天下。經過交談和觀察,紅拂女發現“虯髯客”是個瞭不起的人物,就暗示李靖與他交朋友,自己也認他當哥哥。“虯髯客”問李靖認為誰是當今天下英雄,李靖說:“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我看將來就是真命天子。”“虯髯客”聽後神色黯淡瞭,接著說他也希望見見這位李二公子。  在太原,通過劉文靜的關系,他們見到瞭李世民,並下棋交談。告辭後,“虯髯客”對李靖說:“你說得對,二公子是位英主,這個天下是他的瞭,如果我要爭奪,須打二三十年的仗,而他隻要三五年就會天下太平。”接著又約李靖和紅拂女去長安,把他的豪宅、傢童和無數財寶贈送給李靖,讓他好好輔佐李世民建功立業,並說:“我的這位妹妹也會跟著你盡享富貴的。”說完就離開瞭。後來,李靖輔佐李世民平定天下立瞭大功,成為唐朝開國元勛,職位相當於宰相,並被封為衛國公。而“虯髯客”卻率兵乘船出海攻占瞭 “扶餘國”,當起瞭皇帝。李靖和紅拂女知道這個消息後,向著東方灑酒祝賀。   人們稱李靖、紅拂女、虯髯客為“風塵三俠”。那曲折的故事情節,奇特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在俊傑俠士的沖天豪氣中,還有美人慧眼識英雄,背主私奔的浪漫,千年來深受人們喜愛,並以 《虯髯翁》、《紅拂記》等為題改編為戲劇、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但不要忘記,這是唐末五代時期文人杜光庭創作的傳奇故事 《虯髯客傳》,不要看做是嚴肅的歷史。相關閱讀推薦:虯髯客是誰?

蔣介石通過什麼方式選到最為倚重的三名“大將”?

  蔣介石一生模仿曾國藩為人做事,用人上也多用曾國藩的辦法,通過小事和語言觀察對方,凡是被他相中的人就能夠得到重用,反之,即使有天大本領,不但不為蔣介石重用,反而為蔣介石懷疑、提防。  蔣介石建立黃埔軍校的時候,就是用這種方式得來他後來最為倚重的三位大將。  陳誠身材矮小,其貌不揚,進入黃埔軍校讀書之後,雖然暗中下決心要創出一番事業,無奈個人條件有限,很多公開的集體活動,很少能夠看到他的身影,更無法和當時的黃埔三傑:陳賡、蔣先雲和賀衷寒相比,很長時間裡蔣介石並不看重陳誠。  一天,蔣介石夜晚查哨,看見房間裡有微弱的光,蔣介石推開門一看,隻見一個士兵正點著蠟燭,借助這個微弱的光看《三民主義》,再看看陳誠,其貌雖然一般,但眉宇之中透露出一股英氣,神態自然,並沒有因為有人突然奪書而驚慌。一問,得知陳誠是浙江人。  第二天,蔣介石宣佈陳誠為少尉排長,令很多不看重陳的人大吃一驚。  蔣介石看到陳誠夜晚攻讀,認為其精神可嘉,儀表言談大方得體,加上又是浙江人,不提拔陳誠才是件怪事。  胡宗南原先是一個小學教師,因為爭奪校長一職失敗,憤而投軍。但因為個頭太小,被拒絕於門外,碰巧鄧演達看見胡宗南據理力爭,個子雖然小,但言辭激烈,條理清楚,投軍熱情很高,就網開一面,破格錄取。胡宗南入學後,表現平平,因為自身條件不行,很少人認識他,但胡宗南自有升遷妙計。   胡發現蔣介石是一個愛早起的人,每天天不亮準時到操場跑步,不論天氣狀況如何都是如此。胡決定每天要比校長更早起,到操場練操,希望能夠引起蔣介石註意。果然,蔣介石每天跑步,操場都是空無一人,現在居然發現有人比他還早。  蔣介石私下調閱瞭胡宗南的案卷,發現這也是一個浙江人,於是刻意培養。1930年中原大戰的時候,胡宗南30歲就擔任瞭蔣介石的王牌師師長。  除瞭從小事觀察人之外,蔣介石還看重一個人的氣量和才識。  浙江省第一師師長陳儀向蔣介石推薦湯恩伯,蔣介石見湯之後,果然覺得儀表不凡,隨之命其到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擔任大隊長。湯雖然由陳推薦,又是浙江人,但不是蔣介石親自選拔,所以開始對湯並不重視。後來陳儀點撥他,說蔣介石最喜歡《步兵操典》一書,建議他寫文章以引起蔣介石重視。  湯恩伯早年就以文名,寫文章是拿手好戲,當即寫瞭一篇《步兵中隊操練之研究》,送蔣介石。  蔣介石看瞭湯的文章,覺得是一個人才,但還要考驗考驗他。當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是張治中,蔣介石成立教導師的時候,張治中推薦湯擔任教導師團長,請示蔣介石,卻遭到蔣介石拒絕。蔣介石說湯不會管錢,表示對其能力沒有把握。實際上是考驗湯的反應,看其是否有不滿情緒。  果然,幾天之後,蔣介石召見湯,劈頭就問:“前次文白提你做團長,我不同意,你是否有意見?”湯挺直身體回答:“軍人自當報效國傢,至於個人進退是委員長的事情,不是我應該問的。”  一句話說到蔣介石心坎上,於是越級提拔湯為教導師第一旅旅長,連團長這個級別都越過去瞭。  (本文摘自《蔣介石官場術》,易陽 著,團結出版社出版)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民國時期蔣介石反腐為何始終動不瞭孔祥熙感動胡適的三塊銀元:或推動其接受蔣介石任命盧溝橋事變後中國究竟誰在避戰求和:並非蔣介石!揭秘:蔣介石為何五次抵制美國分離臺灣的圖謀?揭秘臺灣權爭:蔣介石是如何讓李宗仁交權的?

揭秘:陸小曼除瞭徐志摩之外到底還愛瞭多少男人

  導讀:陸小曼與前夫結合是她自己願意的,婚後經濟上得到完全的滿足,可是在交際之餘,她又嫌孤獨,覺得精神上無以依靠。她認為徐志摩才是她要找的真愛。一度他們戀得水深火熱,被發現後,徐志摩的壓力最大。這時他收到泰戈爾病中的消息,為瞭避這浪尖上眾人的指責,他隻好以探望泰戈爾為名,暫時離開陸小曼。臨去時,他致信給陸小曼:“想你,疼你,安慰你,我人雖走,我的心不離開你——你這回沖上去吧,死瞭也是成功!有我在這裡,放大膽子,上前去吧,彼此不要辜負瞭。”  可在這之後,陸小曼做瞭什麼呢?徐志摩托胡適照顧小曼,兩個人卻擦出火花。陸小曼用英文給胡適寫情書:我這幾天很擔心你,你真的不再來瞭嗎?我希望不是,因為我知道我是不會依你的。另一封:隻希望你很快地能來看我。別太認真,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吧。可見,除瞭徐志摩之外,陸小曼與胡適也是有著無法解釋的私情的,隻不過胡適懼內,他不會如徐志摩那樣粉身碎骨去爭取。   陸小曼與徐志摩結婚之後,兩個人常為在北京還是上海居住發生爭執。徐志摩為瞭陸小曼,每天忙於賺錢,陸小曼卻又搭上唱戲的翁瑞午為她推拿,陪她吸食鴉片。兩人之間的曖昧雖無證可考,但旁人看瞭,總會為徐志摩抱不平。徐志摩對此竟為他們開脫道:“夫婦的關系是愛,朋友的關系是情,羅襦半解,妙手摩挲,這是醫病;芙蓉對枕,吐霧吞雲,最多隻能談情,不能做愛。”連徐志摩都如此說,旁人還能說什麼?  但徐志摩與陸小曼卻是再也沒有婚前那種感情瞭。陸小曼所要的愛情也許隻是激情,她在情感上是一輩子都閑不住的人。陸小曼何曾想過去愛徐志摩?去為徐志摩分擔壓力,不要讓他陷於經濟的壓迫中而無法寫詩。陸小曼想的隻是從他那裡得到愛,不如意就發脾氣。徐志摩死後,陸小曼因為生活壓力,與翁瑞午同居。胡適曾經提到讓她離開翁瑞午由他來負責她的生活費,被陸小曼拒絕,理由是他們已經在一起很多年瞭,現在翁瑞午身體不好,她不能趕走他。   縱觀陸小曼的一生情愛,再想想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事實上真如張幼儀所說,在徐志摩的那些女人裡,隻有她,最愛他。但是愛情這回事有誰能說清呢?自認為轟轟烈烈的感情不過是一場鏡花水月。徐志摩不過是陸小曼舞場上一次轉身的舞伴而已,他卻當瞭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陸小曼愛上胡適最終為什麼沒有選擇他?民國才女陸小曼的婚外情:與老師胡適關系曖昧不甘寂寞:徐志摩死後寡婦陸小曼的不倫生活揭秘被遺忘的民國帥哥王賡:曾是“陸小曼前夫”如何評價陸小曼?才女陸小曼是個怎樣的女人?揭秘:民國才女陸小曼生命中的三個男人究竟是誰

清朝戰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當上鐵帽子王?

  在沈陽法庫西北20公裡處,有一個四傢子蒙古族自治鄉公主陵村。  蒼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龍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殘破的石頭似乎也已經習慣瞭這荒涼與寂寞。 150年的風雨也許並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見:荷三朝之寵眷,經百戰之勛名……督師五省,侵寒耐暑;臨陣六年,奮爪士以同仇……這是清同治皇帝的聖旨。  清王朝最後一位橫刀立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僧格林沁親王,曾經葬於此地,如今唯石碑獨存。  放羊娃當上鐵帽子王  清時,今法庫縣巴虎山以北地域隸屬於科爾沁左翼王旗的世襲領地。公主陵一帶是科爾沁左翼王旗的王室傢族墓地,僧格林沁作為科爾沁左翼後旗紮薩克多羅郡王,死後葬到這裡,也算是按章辦事。  僧格林沁生於嘉慶十六年,父親是科左後旗臺吉傢族的四等臺吉。臺吉,據說是源於漢語皇太子、皇太弟的稱呼。僧格林沁雖擁有高人一等的臺吉身份,可到瞭他出生時傢境已經沒落。因此,當時人都戲稱僧格林沁的父親為“雅瑪臺吉”,蒙古語意為給人放羊的臺吉。僧格林沁因傢境貧寒,讀書不多,很小就跟隨父親到別人傢放羊。  後來,僧格林沁的族伯、科左後旗第九任紮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佈齋因膝下無子,便選瞭儀表非凡的僧格林沁為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紮薩克多羅郡王爵。由於僧格林沁的養父娶瞭道光皇帝的姐姐,他便理所當然地成瞭皇親國戚。  道光五年,15歲的僧格林沁襲郡王爵位,奉命禦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 24歲時,被授予禦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25歲時授鑲紅旗蒙古都統,成為統領一旗之士的年輕將領。  道光30年,40歲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雲縣剿匪,此戰,僧格林沁謀局佈陣,親冒箭矢,一舉剿滅悍匪,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咸豐即位,僧格林沁成為顧命十大臣之一。咸豐四年,僧格林沁因功被晉封為親王,並詔世襲罔替,就是鐵帽子王。咸豐七年,僧格林沁任欽差大臣。咸豐九年,僧格林沁指揮大沽口海戰,大敗英法聯軍。步入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  僧格林沁護衛大清,可謂忠心耿耿。  咸豐三年8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僧格林沁不負眾望,先是率軍在天津南一戰擊潰太平軍林風祥部,迫使其退守連鎮。次戰,又用計水淹七軍,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風祥。因此豐功,咸豐五年2月,僧格林沁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此時,僧格林沁45歲。  這年6月,僧格林沁再次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餘部,俘獲太平軍又一名將李開芳。僧格林沁威名大振。  咸豐九年6月,在抗擊英法聯軍的大沽口保衛戰中,僧格林沁率軍勇敢出戰,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這是自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勝利,為國傢的獨立和尊嚴立下瞭功勛。咸豐十年9月,英法聯軍卷土重來。退守京畿八裡橋的僧格林沁率所部1萬蒙古騎兵,與侵略者再次展開激戰。八裡橋一戰,僧格林沁冒著槍林彈雨和忠勇的士兵一道拼死殺敵。但這一次,僧格林沁敗瞭,馬刀沒有拼過洋槍,北京淪陷,圓明園也被一把火焚毀。僧格林沁被革職。  1865年5月,被慈禧太後看好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詔出山,這一次的對手是河南山東一帶的農民義軍捻軍。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為朝廷安危在山東橫沖直撞,反復進剿,他想一鼓作氣消滅捻軍,甚至十幾天不離馬鞍,最後累得雙手連馬韁也拿不住,要用佈帶拴住肩膀才能駕馭馬匹。久疲之師,終於落入機動作戰的捻軍伏擊圈中。 5月18日,僧格林沁戰死,那年55歲。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史上風流皇帝乾隆最喜歡的一個兒媳婦是誰?揭秘:不得自由的清朝光緒帝一生中的八大不幸為什麼說乾隆盛世拉開清朝大崩潰序幕?清朝歷史上不貪不色的翁同龢為何救不瞭大清國?清朝順治皇帝賜給崇禎女兒婚姻幸福是作秀嗎?清朝史上曾國藩的為官原則:隻辦大事專找替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僧格林沁一生輔佐瞭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豐、同治,堪為鷹獒之士。身為武將,其人忠勇剛烈,沖鋒陷陣,敢為人先。咸豐帝聽說他在戰場上勇冒矢石的事跡後,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於危機之時,生前身後,倍極榮耀。就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迎娶的是清室貴胄女子為妻室。作為從科爾沁草原上走出來的忠勇之士,他最終實現瞭為大清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慈禧太後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47年後,清朝在風雨飄搖中終結。  僧王死的地方也叫落王座  賴文光率領的捻軍與僧格林沁對壘時,賴文光采取遊擊戰和運動戰與清兵周旋。而所向披靡的僧格林沁終於犯瞭輕敵冒進的錯誤。在山東前線,僧格林沁以輕騎追擊,日行300裡。當時有人向曾國藩匯報軍情,曾國藩驚曰:“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果然,不久前線就傳來噩耗,僧格林沁陣亡。曾國藩立即派左宗棠領一萬兵去戰場救援。  左宗棠剛走到半路,見有人騎一匹快馬背馱一個大包飛奔到面前翻身下馬。左宗棠一看,來人是僧格林沁的馬僮王世珍。左宗棠急忙問僧王的情況,王世珍哭著說出瞭僧僧格林沁戰死沙場的前後經過。  當左宗棠讓王世珍帶路趕到戰場時,隻見一片慘狀,屍橫遍地,好不容易在亂叢中找到僧格林沁的屍體,草草地裝殮在棺內。左宗棠派人仔細打聽後得知,僧格林沁遇難的地方叫張傢樓子,此地另外還有個名字叫落王座。   從亂軍中逃命出來的貼身馬僮王世珍把僧格林沁唯一的遺物,一頂珊瑚紅頂帽帶回北京的僧王府,結果被僧格林沁的兒子大罵一頓:“王爺死得起,你死不起,給我滾開,不接!”連送三次,都遭到拒絕。最後,王世珍被派到昌圖任職養老,一直活到民國初期。當地人都叫他“王五老爺”。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吳大舌頭”吳俊升,就是他收養的義子……  十六歲捻童殺瞭老英雄  曹州之戰,捻軍首領張宗禹誘敵深入,驕橫的僧格林沁不知是計,窮追猛打,結果陷入重圍。僧格林沁突圍時受傷落馬,藏在麥田裡。一個叫張皮綆的小捻軍持刀搜索殘敵,他發現瞭身穿黃馬褂、渾身是血的僧格林沁。小捻軍不知此人是誰,見還有氣便上前捅瞭一刀。當他穿著黃馬褂回到軍中,人們才知道他殺瞭清軍大將僧格林沁。當時,張皮綆還是個16歲的孩子。張皮綆是渦陽北張樓村人,出身貧寒。捻軍來後,父母領著張皮綆投捻,被收為捻童。  後來,張皮綆母親病故,父兄也在軍中戰死,張遂離軍返傢,用帶回的銀兩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張凌雲,娶妻,生一子,名張武。  同治十二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派3名暗探,化裝成商販至渦陽,尋捕張皮綆。暗探住在一傢糧坊裡,恰巧,糧坊老板就是張皮綆。因酒後失言,張皮綆身份暴露。暗探將其拘捕,並從他傢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等遺物。  朝廷得知殺害僧王的元兇落網,下令將其押解山東濟南,凌遲處死。凌遲,就是千刀萬剮。刑前,張皮綆慷慨直言,陳述斬殺僧格林沁的經過,如在眼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陵墓被毀僧格林沁不是黃金頭  關於僧格林沁之死,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僧王遇難後,被捻軍割去頭顱,身首異處,屬下隻搶回一具無頭的身子。安葬時,清廷特選派工匠,打造瞭一隻黃金頭顱安上。  1948年夏,已安臥巴虎山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當地農民拆毀。人們打開地宮,掀開棺槨,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靜靜地仰臥其中,屍體尚未腐爛,身著親王朝服,身首俱全。哪裡有什麼黃金頭?僧格林沁屍身裸露後,隨風而朽。  陵園附近的村民說,僧格林沁陵墓被毀時,珠寶玉器成籮筐地往外搬。其中有一隻九龍杯尤其顯眼,裝滿酒時,杯中會出現九條遊動的金龍,引頸奮爪,狀若活物,此杯後來不知所蹤。有當地老人介紹,從墓穴裡翻出好多的綢緞,後來都做扭秧歌的帶子,用瞭好些年。現在,僧陵隻有又重又大的“聖旨碑”未被砸毀,成為墓園的唯一遺跡。  僧格林沁王陵占地約70畝,位於公主陵村東一處朝陽的山坡上,當地人稱馬鞍山,系巴虎山餘脈。據史書記載,僧王陵園建築極具工巧,氣勢恢弘,分為內墻、外墻,前殿、後殿,幾進院落;墻裡墻外,松柏參天。沿山坡而上約百米,起有三個寶頂,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陵前有碑樓,樓內青石鋪地,內中端坐一碩大贔屃,身上馱的便是同治帝所題的青石蟠龍碑。僧格林沁下葬時,同治皇帝載淳不過10歲,能否親提碑文隻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