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February 2015

從史書看漢昭帝劉弗陵的身世:劉弗陵是誰的兒子

  據史料記載,漢昭帝劉弗陵為漢武帝劉徹幼子,繼位時年僅8歲,在位13年,至死時年不過22歲,無子。劉弗陵死後,眾臣議決立武帝寵姬李夫人所生劉博之子昌邑王為嗣,後大司馬霍光主持廢昌邑王,尋找到流落民間的廢太子之孫劉病已,立為皇帝,是為漢宣帝。  縱觀武帝一生,在內政上,利用儒學強化皇權,更化改制,大大加強瞭中央集權的封建統制。在外交上,一方面在武功上有著傑出的成就,從繼位之初的平定東越、南越,到後來的指揮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漢王朝進入到一個空前強盛的時代。另一方面,憑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瞭傳名到今的“絲綢之路”,使漢朝文明與文化遠播西域。但武帝晚年也犯過不少錯誤,包括迷信長生不老與仙丹靈藥、過度寵信外戚傢族,尤其是在對待太子劉據的問題上的不智,使武帝悔恨終生。  武帝選擇繼位人的范圍從其後妃的情況就可以界定。陳皇後早年被廢,無子;衛皇後生皇長子劉據,也就是太子;李夫人生劉博;趙婕妤生劉弗陵;其他的皇子均不成器。實際上可成為武帝繼位人的也就是劉據、劉博、劉弗陵三人。   對比上述三人,太子劉據居太子位三十餘年,其母時為正宮皇後國母,外戚方面衛青、霍去病雖已故去,但霍去病異母弟霍光也不能不說是其重要的政治力量。昌邑王劉博,其母李夫人已早死,但有位居大將軍的李夫人兄長,貳師將軍李廣利,及李廣利的親傢,丞相劉屈髦為輔,也是極有競爭力的。劉弗陵僅是武帝晚年寵姬趙婕妤所生幼子,可以說是最不具競爭力的人選。  可為什麼最終繼承皇位的卻是一個年僅8歲的幼子呢?  在武帝晚年時,已經看到多年的戰爭帶給民間的疾苦,並曾為此下過歷史上著名的“罪己詔”,因此,在繼位人的選擇上,武帝是十分傾向於仁厚的太子劉據的。後來,趙婕妤向武帝推薦瞭同鄉江充,也就是這個江充,一手制造瞭所謂“巫蠱案”,先是整倒瞭一大批皇親,其中包括武帝與衛皇後所生的兩個女兒都被殺死,後來江充又以“巫蠱案”陷害太子劉據,被太子所殺,太子起事不成,與衛皇後均被廢後相繼死去。武帝後來明白瞭其實“巫蠱案”純屬子虛,對太子一事懊悔不已,誅殺瞭參與陷害太子的太監蘇文,並將參與平滅太子,並參與謀立昌邑王的丞相劉屈髦滅族,直接導致在外作戰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投降瞭匈奴,從而也使昌邑王劉博失去瞭繼位的可能。最終,武帝也隻能選擇讓霍光效周公,立年僅8歲的劉弗陵為繼位人。  據史料記載,武帝寵幸趙婕妤時已是晚年,趙婕妤生子時武帝已年過60,趙婕妤懷孕14個月生皇子劉弗陵,武帝因傳說上古堯帝之母是懷孕14個月生堯帝,故賜趙婕妤寢宮改名為“堯母宮”,因此看重此幼子。眾所周知,對於皇帝寵幸女人時間,全都是由太監負責記錄,因此,所謂懷孕14個月,必是出於太監的記錄及計算。武帝當時的專職太監是蘇文,因此可以判斷,上述記錄均出自蘇文之手。正是這個蘇文,與後來趙婕妤向武帝推薦的同鄉江充一起策劃瞭所謂“巫蠱案”,陷害瞭太子,同時也打掉瞭昌邑王的膀臂,使劉弗陵成功繼位。相關閱讀推薦:漢昭帝劉弗陵不是漢武帝的兒子?淺析漢昭帝劉弗陵關於漢昭帝劉弗陵死亡的三種說法:上廁所暴斃真相漢武帝為何傳位年僅8歲的劉弗陵?劉弗陵繼位之謎劉弗陵皇後上官小妹:6歲成為皇後為何沒能生子史上第一個立子殺母的皇帝是誰?劉弗陵生母之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至於堯母之事,因上古年間人們知識匱乏,又無相關記錄,恐為誤傳,並不可信。從現代醫學角度而言,女性如果懷孕至14個月仍未生產,其子宮內的羊水必定早已變質,胎兒必定會胎死腹中。因此可以斷定,劉弗陵絕對不可能是其母懷孕14個月才出生的。  那為什麼漢宮中又有此記載,導致史書中均有記錄呢?  從“巫蠱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趙婕妤、太監蘇文、還有那個江充,肯定是一黨,他們以擁立劉弗陵為政治目標。我們試想,武帝寵幸趙婕妤時已年過60,絕不可能似年輕時夜夜新郎,武帝寵幸趙婕妤的次數肯定是屈指可數,武帝自己可以清楚地記得,因此負責記錄皇帝內事的太監蘇文恐怕沒有機會私自修改相關日期,因此才有14個月的記載。趙婕妤集團利用武帝晚年迷信鬼神及靈異的弱點,巧妙地引用堯母的傳說,蒙蔽瞭武帝,並使剛剛出生的劉弗陵在武帝心中占有瞭特殊的地位。從此不難看出,劉弗陵應該不是武帝的親生兒子,其皇傢血統十分值得懷疑!   其實武帝在晚年,為太子一案十分懊悔,並為太子建設瞭招魂亭殿以寄托哀思。對於劉弗陵的14個月,武帝恐怕在晚年也不可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對於劉弗陵的皇傢血統,武帝雖不能完全否定,至少也是深有懷疑。但“堯母宮”仍在,已早為朝野內外所共之,武帝估計也沒有勇氣改正這一錯誤,因此隻能立劉弗陵為繼位人,並托孤霍光。  聯想到劉弗陵死時已22歲,但仍無子嗣,再聯想到劉弗陵的無疾猝死,再聯想到劉弗陵死後,霍光先依眾臣之議立繼位為昌邑王的劉博之子為嗣,而後又廢昌邑王,改立原太子劉據流落在民間的孫子劉病已為漢宣帝的行為,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漢武帝在臨終托孤時到底是怎麼給霍光下的指令。  我們可以推斷出,劉弗陵必不是武帝親子,從趙婕妤與江充、蘇文的關系上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出,劉弗陵可能是趙婕妤與江充的私生子。武帝在太子案平息後可能明白瞭這一點,此時江充已被太子所殺,武帝於是殺死瞭太監蘇文。出於對皇帝尊嚴的考慮,武帝當時沒有對趙婕妤下手。武帝死前,可能對劉弗陵的血統更加懷疑,但前事已成定局,武帝已無可替代劉弗陵的其他繼位人可選,因此武帝托孤於霍光,讓其擁立年僅8歲的劉弗陵為帝,並以“子少母壯,取亂之道”為名,處死瞭超婕妤。估計在托孤時,武帝已知太子之孫流落民間之事,武帝定會讓霍光繼續察查劉弗陵的身世之迷,並可以在適當的時機,秘密除掉這個冒牌貨,將大漢天下重新交到武帝與衛皇後的後人手中。  因此才有瞭武帝殺“鉤弋夫人”趙婕妤、托孤霍光擁立8歲的漢昭帝劉弗陵、劉弗陵22歲仍無後、劉弗陵22歲少壯之時莫名其妙地死去、找到並擁立流落在民間的原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繼位為漢宣帝的歷史事實的發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東晉明帝司馬紹的皇後庾文君:掛名臨朝被逼死

  明帝皇後庾文君掛名臨朝被逼死  東晉明帝的皇後庾文君是個才情俱佳的女子,母儀天下從不攬政。但是,情勢把她推到瞭垂簾聽政的位置上。雖然她從不聽政,隻是在後宮操守婦道,但卻不能避禍,最終落得個被亂兵脅迫的局面,憤然自盡。  庾文君是現河南人,父親庾琛曾擔任過建威將軍,晉王室南逃過長江後,庾琛又擔任瞭會稽太守,也算是東晉朝的重臣。  庾文君在山清水秀的江南風情中長大。由於傢教嚴格,庾文君特別註意自身德行的培養。史書記載,庾文君除“明理會事”之外,人也長得美麗大方,頗具大傢風范。   庾文君的哥哥庾亮是司馬睿的好朋友,兩人均有鴻鵠之志。司馬睿讓庾亮管理藩王府屬官。後來,司馬睿聽說庾亮有個妹妹叫庾文君,漂亮多才,便提議將其嫁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紹。   庾亮再三謙讓,認為自己的妹妹隻是小傢碧玉,登不得大雅之堂。西晉是司馬傢的天下,怎能讓皇傢受委屈呢?  司馬睿便托人打聽,瞭解到庾文君的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子。於是,司馬睿“窮追不舍”,最終讓自己的兒子娶瞭才色俱佳的庾文君。  司馬紹是司馬睿的長子,庾文君嫁過去是正妻,今後是有希望做皇後的,這一點庾傢非常清楚。待嫁那一陣子,庾傢多次以歷史上的明後做榜樣,教育、開導庾文君,這讓庾文君更加通曉宮廷生活的要領,為她日後在復雜的政治鬥爭中超脫出來,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  公元317年,司馬睿登基稱帝,創建東晉,於次年立他的長子司馬紹為皇太子。這是個正確的選擇。司馬紹從小的時候就聰明過人,能言善辯,被宮內外喻為神童,也深得司馬睿的寵愛。  史書記載,有一天,有使節從長安來拜見。司馬紹仍坐在司馬睿的膝上玩耍。司馬睿就問他:“究竟是長安近,還是太陽離我們近啊?”  司馬紹回答:“是長安近,因為從沒聽說有人從日邊來。”司馬睿很得意,認為這孩子聰明,小小的年紀就懂事。  第二天,司馬睿設宴款待使者,大批幕僚陪坐。為瞭顯示自己的兒子聰明,司馬睿宣司馬紹進殿,又問瞭這句老問題:“是長安近,還是太陽離我們近?”司馬睿顯然是希望皇太子能說出原來的答案。  可是,司馬紹卻毫不猶豫地說:“太陽近。”相關閱讀推薦:永嘉之亂後建立東晉:第一次全面開發長江以南東晉土豪間的鬧劇:石崇王愷無節制的鬥富東晉最後的北伐希望祖逖:遭八王之亂掣肘歷史上三次垂簾聽政的牛人太後:東晉康帝皇後褚蒜子東晉為何不用祖逖?一代名將致力北伐 憂憤而死!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司馬睿很沒有面子,因為在大人的眼裡,顯然是長安近、太陽遠的。為瞭挽回面子,司馬睿說:“昨天,你不是說長安近嘛,怎麼今天又改口瞭呢?——孩子小,就是頑皮。”於是命人把孩子帶下去。  可沒想到,司馬紹從容地說:“抬頭能見到太陽,就像能見到父皇一樣。可抬頭又如何見得著長安呢?”孩子把元帝司馬睿比做太陽,贏得瞭滿堂彩。眾人都說神童就是不一樣。司馬睿也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心情,對這個皇太子更加看好瞭。  是啊,皇上也是人,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睿智。  在東晉創立初期,司馬睿隻能依靠他人穩住政權。他即位時,竟然要拉著為自己登基立過汗馬功勞的王導到禦座上同坐,共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導當然不肯,堅決推辭。   實際上,元帝司馬睿這樣做是故作姿態。然而他非依靠王導不可。王氏兄弟在東晉政權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元帝依靠王導還有一個原因,即王導的堂兄王敦是個實力派。多年以後,王導成瞭輔政大臣,王敦終於發動兵諫,從根本上動搖瞭東晉的根基。  話分兩枝。自庾文君嫁給司馬紹之後,她平素積累的文化修養以及禮儀知識都派瞭用場,在太子宮和皇宮裡,幾乎到瞭鶴立雞群的程度。她對“神童”司馬紹非常尊重,同時也贏得瞭司馬紹的回報,倆人恩恩愛愛,這讓元帝司馬睿非常高興。  按照皇傢慣例,對皇後傢族完全可以放手信任,雖然庾文君現在還隻是一個太子妃,但已經完全取得瞭司馬傢族的信任。於是,元帝司馬睿對庾亮更加信任,不斷提拔,委以重任。  其實,東晉表面看是司馬傢的天下,但是,擁戴司馬睿登基創建東晉的功臣王敦、王導的勢力非常強大,王傢的實力絲毫不比司馬傢弱!在司馬睿眼裡,已經成尾大不掉之勢。當時就有“王(傢)與馬(司馬傢族),共天下”的說法。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公元322年,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王敦終於如司馬傢族所料起兵造反。實際上,在此之前,司馬睿就已經開始限制王傢的權力,他重用刁協、劉隗等人,就是為瞭對抗王傢勢力。而謀反的王敦就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  王敦的軍隊所向披靡,直搗東晉首都建康城。司馬睿束手無策。但二十四歲的太子司馬紹卻再也不肯像父皇那樣忍耐瞭,他決心拼死一戰。  司馬紹穿上戰袍,帶領數百名禁軍將士登上戰車,準備出城迎戰。這時司馬睿的重臣溫喬聞聲趕來,攔住欲出城的司馬紹說:“戰勢雖然緊張,但你是一國儲君啊,怎麼能冒死出戰呢?萬一有個閃失,國傢怎麼辦?我不能讓你出城迎戰來敵。”   司馬紹不聽勸阻,拍馬繼續前行。溫喬抽出佩劍砍斷瞭韁繩,見太子無動於衷,便死死拉住馬匹不放。司馬紹無奈隻能下馬。這時宮中的侍衛已經基本跑光瞭,隻剩下幾名宦官陪著司馬睿,元帝也非常無奈,拖下戰袍換上瞭朝服,心灰意懶、自言自語道:“王敦想要皇帝寶座,可以明說嘛,何必要‘清君側’禍害百姓呢?”  苦思苦想之後,司馬睿調整瞭心態,派出使者到城外見王敦,傳達瞭“莫要禍害百姓,如果你要皇帝寶座,馬上歇兵。我可以放棄皇位”等意思。可是,王敦才不相信司馬睿的緩兵之計。他快馬加鞭繼續前進,最後攻入城內,把皇宮控制起來。  司馬睿還真把王敦想錯瞭。進城之後,王敦並沒有推翻司馬睿的皇帝位,隻是先把司馬睿控制起來,掌握宮中大權。元帝司馬睿原本是準備死的,沒想到還留有一條命在,雖然無法發號施令瞭,但能保全性命也算是不錯的代價瞭。  王敦多次向司馬睿提出,要廢黜太子司馬紹,另立年幼的皇子為太子,因為司馬紹二十四歲瞭,什麼都懂,但是卻遭到群臣的反對,都說太子仁孝,而且無錯。王敦還是心善的,便不再堅持瞭。這樣,司馬紹、庾文君得以獲得暫時的安生。

孫權66歲時仍親臨戰爭一線:不相信手下任何將領

  三國的時候最需要武將,但立功的是他們,不聽話的也是他們,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麼孫權是怎麼樣駕馭這些強悍員工的呢?上期假想孫權上瞭電視接受采訪,在電視節目裡一般旁邊都坐著負責點評的專傢。中國人是炎黃子孫,姑且稱這名專傢為“黃教授”,下面聽聽“黃教授”是怎麼點評孫權手腕的。  孫權打仗大多親臨一線  孫權在軍隊中能牢牢掌握大權主要有幾大法寶,運用得爐火純青:  第一,親臨一線。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他是坐鎮指揮,但主導大權還在他手裡。其他戰事,孫權大多是親自掛帥,所以他也有差一點被張遼活捉的經歷。  另舉一個例子:在247年,孫權派諸葛壹假裝叛逃到魏國,以引誘魏的大將上當,魏的大將率領瞭一萬人迎接。但就要進入孫權伏擊圈的時候,突然感到殺氣森森,急忙撤兵。孫權就在伏擊圈的第一線,大臣和太子都提心吊膽,勸他回來,在後方聽聽消息就行瞭,前方太不安全。但孫權不同意。這一年,他已經66歲瞭。   正因為他始終堅持在一線,不僅和將領們生死與共,建立瞭深厚的感情,將領對他也又敬又畏。  孫權不會專信某個將領  第二,制度上馭將。一個大領導光靠個人實際行動還不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東吳的地方負責人是由軍政一把抓,因為戰爭年代,叛亂不斷,軍隊去鎮壓,就需要有糧草,有地方政權配合。這種制度好處是:能迅速地大規模作戰,沒有領導人之間的相互扯皮。但帶來一個弊端,就是尾大不掉,容易造成地方割據。   孫權又實施瞭另一套辦法。封瞭很多將軍,讓人看瞭眼花繚亂,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之間沒有上下級的關系,他們隻認一個領導:孫權,任何一場戰役直接向孫權匯報。同時,軍政一把手隨時調動,所以沒有一個地方長官能形成割據勢力。  對武將有真摯的情感  第三,感情上馭將。孫權對武將親如骨肉,從他一系列表現來看,可能部分是出於做秀,但更多是發自內心,是一種戰友之間的真情。  公元213年,曹操從濡須口退兵後,孫權指派留守的一把手是周泰,手下的朱然、徐盛等人不服氣。孫權親自到前線請所有的人吃飯,端酒到周泰跟前時,讓他解開衣服。他身上傷痕累累,孫權指著周泰每處傷痕,就問這傷怎麼來的,周泰一一說出。孫權痛哭說:你為瞭我不顧自己的生命,我怎麼能不把你當作我的骨肉看待呢?  其他的將領才服從周泰。總之,孫權對武將恩威並重,待人真情,東吳的將領才願意為他出生入死。相關閱讀推薦:最奇怪的謚號:東吳君主孫權被謚為“大皇帝”大意失荊州:孫權殺關羽奪荊州都用瞭哪些計策?為何關羽不肯嫁女兒給孫權:並非因為孫權兒子差揭秘孫權妹妹為何要為劉備殉情? 孫權妹妹結局孫權死後哪個兒子繼位當皇帝瞭?孫權兒子盤點

如何看待漢武帝殺鉤弋夫人?鉤弋夫人被處死真相

  漢武帝在殺掉鉤弋夫人之後曾經有這樣一句解讀:“往古國傢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後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這句話的涵義是非常深遠的。這不是出自一個普通的歷史愛好者之口,而是出自一個執政長達半個世紀的老練成熟的政治傢之口,而且,這也不是托詞,而是一定意義上的政治格言。  我們看待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思想不能脫離他們當時所處的背景,也不能簡單的苛責他們的局限性。漢武帝說出這番話不是沒有理由的,在他之前,呂後的教訓就很能說明問題。如果說呂後的特殊地位和劉邦有關的話,那麼,出身平庸的趙姬一旦成為秦始皇的太後之後演出的那幕話劇想必大傢也是熟知的吧,也正如漢武帝所言: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如果不是秦始皇而是秦二世,那麼秦國的天下可能早就被一個刑餘之人掌握瞭。  我們再來繼續看一下漢武帝為什麼要殺鉤弋夫人,他殺的對不對呢?請註意一點,目的和手段從來都不是分離的。漢武帝托孤於霍光,以絕對的權威授予霍光,比之周公輔成王。以漢武帝的眼光來看,霍光一定是值得托付之人,不僅僅是因為霍去病的原因。後來的事實證明,霍光對於昭宣兩代的政治清明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由霍光選定的接班人漢宣帝本人可以稱得上中興的令主。至於霍光晚年受制於夫人那是另外的一個話題瞭。漢武帝之所以殺掉鉤弋夫人是不想讓這位年輕的太後幹擾他的托孤大臣霍光的行政用人。信人以專,信人以誠,這是起碼的道理。   那麼,鉤弋夫人是否有可能幹預霍光的輔佐呢?答案是極有可能的,讓我們來假設一下鉤弋夫人成為趙太後之後的政治格局吧。  我們都知道後來的霍光在漢昭帝一朝和皇帝的兄長燕王、長公主以及親傢上官桀做過一場殊死的政治較量。燕王和長公主來自皇族至親,上官桀來自武帝的托孤陣營,可見,一直以來霍光的行政不是一直暢通無阻的,而且,掣肘就來自廟堂之上。霍光雖則有後來的廢立之事,然而歷代的統治者沒有幾個對他的舉動表示反感,相反都是把他和上古的伊尹相提並論,為什麼呢?因為霍光篤厚忠誠、出自大義。以霍光和金日磾的交情和金日磾之於漢武帝,而其少子由昭帝出面求封不可得,可見霍光早期行政的原則性瞭。然而,即使是這樣,在霍光反對的情況下,上官安(上官桀)的女兒入主後宮居然得力於長公主,而後安封侯加車騎將軍號也是出自長公主的意見。(安的女兒也是霍光的外孫女)而這麼一件大事的居中奔走者竟然是長公主的姘頭丁外人。而後丁外人以此要求得封侯,作為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的當時朝廷的第二號人物上官桀居然為之力爭。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武帝的那句名言吧: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也就是說如果鉤弋夫人成為趙太後之後,母以子貴,那麼,丁外人這樣的人物產生的背景就比長公主更加深厚瞭。不要以為這種事是單純的假設,以呂後的年齡居然也和審食其相好,何況趙太後青春幾何呢。長公主的角色一旦換成瞭趙太後,霍光面臨的難題和漢昭帝面臨的難題的程度應該是怎麼樣的呢?畢竟長公主之於皇帝隻是姐弟關系,而太後之於皇帝則是母子關系。如果太後要恩加外戚,霍光能同意嗎?霍光不同意,那麼,太後和霍光的關系能協調嗎?自古有言,疏不間親。相關閱讀推薦:霍去病為何比衛青更受重用:霍去病是漢武帝教的漢武帝命運的轉折點:兩派的爭執使得他最終得益漢武帝為何整死忠於自己的酷吏:他得罪朝野上下漢昭帝劉弗陵不是漢武帝的兒子?淺析漢昭帝劉弗陵漢武帝為何傳位年僅8歲的劉弗陵?劉弗陵繼位之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退一步說,即使趙太後沒有外寵丁外人者,那麼,她簡居宮中,也隱然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那麼,由於她的存在,那些試圖反對霍光的人必然要尋找她作為政治靠山,這也不是以太後本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何況,誰不喜歡權力?昭帝時期正是歷史上常說的“主少國疑”,全依賴大臣的公正、直道,所以,漢武帝看重霍光,托付他出來掌握全局顯然是有著非常深的考慮的。然而,太後的存在必然幹擾瞭這一政治設想的實施。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長公主和燕王在太後存在的情況下的活動吧,這兩個人中特別是長公主可以自由出入宮廷,和皇帝、太後經常見面,如果她的要求得不到足夠的滿足,大傢以為她是那種原則和理智都很清楚的人嗎?漢朝歷史上已經有過長公主決定是非的事情瞭,武帝本人上臺也就是依靠瞭長公主的力量,要知道,那時候的漢景帝的年齡和政治經驗要比昭帝大的多。竇太後的主見也顯然比趙太後強的多。一旦,長公主和太後聯合起來,那麼,霍光面對的是什麼呢?他還能像解決長公主和燕王一夥時那麼容易嗎?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漢武帝既然決定瞭啟用霍光作為身後的主要執行者,那麼,他是不願意看到另外一個政治中心的崛起的。而庸人政治往往是看不到這點,或者說願意這點出現的,比如南北史齊明帝蕭鸞的托孤,滿清文宗的托孤和前秦苻健的托孤乃至秦始皇的托孤。都不可與漢武帝同日而語。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政治核心的確立,漢武帝托孤霍光也隻是過渡手段,最終目的是為瞭扶植昭帝這一新的政治核心的確立。而一旦有瞭趙太後之後,那麼,一國三公的局面將不可避免的出現。以漢昭帝之明能容忍嗎?而一旦不容忍的結果是什麼呢?難免又是一次宮廷殺戮、倫常巨變。其對漢傢的天下的影響,大傢以為是利多還是弊多呢?  母子天性,這是古來已有的話題,漢武帝不會不知道,以秦始皇、鄭莊公作出那樣決絕的事情來之後,最後母子仍然和歸於好,而以漢昭帝的純孝又能如何對待太後呢?容忍是顯然的,犧牲國傢公益也是一定的,而霍光能夠像賜死長公主那麼簡單的處理太後嗎?更加不可能瞭。有朋友說漢傢的外戚專權和外戚的傢族有關系,其實這是簡單的理解瞭外戚專權的實質瞭。以漢朝為例,兩漢四百年天下,外戚出身豪門的僅僅是東漢的竇太後、鄧太後、梁太後幾人而已。其中梁太後一傢早在明帝時就以破產,直到和帝時才恢復名譽的。(馬太後隻能算是出身名門,算不得豪門)  西漢的竇太後、王太後、薄太後等人都是出身微寒,而王莽的姑母,身歷四朝的太皇太後王政君的祖父王賀也不過是一個官位不到兩千石的禦史罷瞭,談不上什麼豪門。然而,當她們一旦成為天子的母親、母儀天下之後,都無不立刻提拔自己的宗族。王太後(漢武帝的生母)那樣一個身份還要提拔自己的兄弟田蚡出來做丞相,而以漢武帝那樣的一個威權人物早期還要眼睜睜的看著田蚡胡作非為。薄太後身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清明的時期,而她的弟弟也居然仗著皇帝舅舅的身份殺人。所以,太後背後真正禍亂朝廷的不是外戚宗族,而是太後本身的威權和地位。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古人習慣以女禍來解釋一些歷史現象,這是片面的,也是托詞,然而,也不能無視這種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王政君如果像東漢的馬太後那樣約束親族,就不會出現一門五侯的現象,也就不會有王莽這樣可能。楊國忠的重用能說和楊貴妃沒關系嗎?像東漢陰太後、馬太後那樣的開明的女主畢竟隻是少數。大多數則都是亂政的根源。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現在我們再回到漢武帝托孤的這個主題上來,可以說漢朝之所以沒有出現秦王朝那樣的結果,漢武帝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立瞭很大的功勞,僅此一點說漢武帝是雄才大略也不為過,雖則他也有戾太子的悲劇。  我們現在來看看武帝的接班人漢昭帝,唐朝名相李德裕曾經這樣高度的贊揚過漢昭帝:“人君之德,莫大於至明,明以照奸,則百邪不能蔽矣。漢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慚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成王聞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東。漢高聞陳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漢文惑季佈使酒難近,罷歸股肱郡;疑賈生擅權紛亂,復疏賢士。景帝信誅晁錯兵解,遂戮三公。所謂“執狐疑之心,來讒賊之口”。使昭帝得伊、呂之佐,則成、康不足侔矣。”  以漢昭帝十幾歲的年齡那樣的決斷和倚重忠厚篤義的霍光這件事來看,可以知道漢武帝的眼光是何等瞭得!難怪司馬溫公在大加責備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和大興土木幾乎和始皇帝無二之後還要不得不指出: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如果假昭帝以天年的話,其人的功業將不遜於乃父,歷史上兩位皇帝的早逝感到可惜,一位是漢昭帝,一位是晉明帝。雖然都是貴公子出身,然而他們的見識實在不同凡響。即使是冤死的戾太子和昭帝相比,也不是一個量級的,雖然漢武帝之殺兒子是屬於典型應該譴責的昏暴舉動。   然而,即使是漢武帝這樣的高明者,他也沒有料到托孤陣營會在他死後不久就分裂瓦解瞭,他一直親信的上官桀居然成為叛逆,他賴以斂財的能手桑弘羊居然成為幫兇。這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緣故。上官桀其人是佞幸的典型,他的得寵歷史是這樣的:上嘗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首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愛己,由是親近。”這是趙高的翻版。然而,上官桀之所以沒有能夠成為趙高,則因為有昭帝和霍光的存在,換言之,也就是霍光不是李斯。  秦始皇在托孤問題上初衷未嘗不是好的,但是,他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做到充分的準備,他太看中他自己的權威瞭,也太自信瞭,自信到瞭認為自己身後還是那樣放個屁都能把大傢嚇死地步。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最親信的中車府令和丞相會聯合起來毀瞭他的名山事業。  漢武帝準備的那樣充分,其實也沒想到上官桀和長公主等人的事,所以,大傢可以想一想,假如鉤弋夫人活著的話,漢武帝的設想會不會和始皇帝一樣落空或者大打折扣呢?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  很多人不贊成漢武帝采取那樣的暴力手段來對付一個女人,也不贊成什麼紅顏禍水論,但是,在立嗣這件事卻不能不欽佩他的高瞻遠矚。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傢消滅隱患的常用手段一般隻能選擇殺戮。而“遏亂萌於未果”的決心和魄力是作為合格政治傢或者說傑出政治傢的必要條件。這點不能簡單的套用道德標準和現代民主政治觀念來衡量。有時候,婦人之仁會誤事的。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日軍軍神之死:抗戰時大量有鬼子死於自己鋼盔!

  在整個波瀾壯闊的抗戰過程中,中國軍民用這最原始的武器打敗瞭自稱是亞洲無敵的“蝗軍”。在戰鬥中我們是用瞭各類武器來打擊敵人,當然也包括繳獲的小鬼子的武器,今天當人們侃侃而談當年的38式步槍,92式重機槍,歪把子,擲彈筒……有一件武器也曾經給鬼子制造瞭不少麻煩如今卻很少有人提起,更是不多見,他就是——鬼子的鋼盔。  日語中管鋼盔叫“鐵帽”,聽起來也算形象,作為一種個人防具使用,中國軍民在繳獲後自然當作寶貝來看,可是就是這麼一件鬼子的防具,鬼子確有不少是被他害死的。  當時在東京曾經上映過《軍神飯塚國五郎》的戰地紀錄片,此片“曾極大的鼓舞國民士氣”,拍攝者是比較有名氣的日軍隨軍記者——小誤行男,這個飯塚國五郎是何許人物呢?   他是101使團101聯隊的聯隊長,特晉陸軍少將,再攻大廬山時,小誤行男趕到前線采集素材,飯塚國五郎被這個記者看中,倒不是因為這位如何的善戰,如何的英勇,如何的英俊,相反,這位正在向記者大倒苦水,而且,因為長時間的作戰皮膚黝黑,眼睛裡佈滿血絲,胡子也有很長時間沒刮瞭,顯得十分邋遢,醜陋。可是這位名記者就是看中瞭這點咬著老鬼子擺幾個造型,拍攝後仍嫌不過癮,又叫上瞭幾個小鬼子來跑龍套,在不遠處的一處小高地上跑上跑下,大吼大叫,記者仍不過癮,又找來一頂鋼盔扣在瞭這老鬼子頭上,又拍瞭一遍,這老鬼子也極配合,演到興起時,扒光瞭衣服哇哇亂叫。可是他們忘瞭,這不是攝影棚的外景地,這裡是前線。在不遠處就是中國160師的一個哨所,而這個外景地又在哨兵的視線內,本來在視線內也沒什麼,戰場上目標多,已開始哨兵也沒太在意,可是因為廬山處於中國南方,雨多,空氣潮濕,鋼盔使用久瞭,盔面上的油漆脫落,露出瞭鋼底,哨兵凡現在不遠處一個燈泡一樣亮的東西,又發現十幾個鬼子又蹦又跳得挺活躍,又個鬼子後來居然脫下瞭衣服,管它是誰,先打一槍。於是這位俊生就這樣被鋼盔給害死瞭!相關閱讀推薦:美大兵在越南竟這樣虐待女俘!比日軍手段更殘暴抗戰史上哪位國軍名將被日軍視為“最可怕人物”蘇軍集體屠殺日軍戰俘原因簡單:俘虜夥食不夠!盤點最美的抗日女兵:讓日軍敬畏的被俘最美女兵抗戰中跳崖殉國的軍統七姐妹:寧死不被日軍俘虜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軍神尚且如此,那普通小兵呢?  9.18後,鬼子在東北的大小戰鬥中,因為鋼盔襯裡太簿,作戰出汗後,沒有及時處理,頭皮就和鋼盔粘在瞭一起,強行去夏荷蓮頭皮一起撕下,鬼子沒遇上這種狀況,於是用溫水燙盔面,結果往往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脫落。鬼子在攻占齊齊哈爾時,陣亡700餘人,手上卻高達2000餘其中因凍傷減員的占大多數,其中又以鋼盔凍傷為主,留下瞭奇特又好笑的鋼盔頭。  在諾門檻戰役時,鬼子經常被蘇軍擊中頭部陣亡,而且戴鋼盔的死亡率比不戴鋼盔的死亡率還要高,作為一種保護頭部的護具反而造成瞭大面積的傷亡,於是軍部派專傢到前線調查,結果很快出來————鋼盔上的正前部的紅色的小太陽,為蘇軍指明瞭目標,蘇軍使用的莫辛納甘步槍,雖然笨重,卻威力巨大,瞄準小太陽,一槍就能打個透心亮。   在我們的印象中,鬼子的形象三大件——掛著月經帶的38步槍,屁股簾子,指揮刀。再細看就是鬼子那很有特色的尖頂戰鬥帽,《地道戰》《地雷戰》……影片中的桂枝不是帶著這種小帽子,就是頂著鋼盔。  在戰爭結束後,因為繳獲和接受我軍(不分國共)手裡還是有很多鬼子鋼盔,可是因為時間久遠,加上期間的戰爭等原因,如今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武則天殺死親生女兒於史無證:武則天女兒的死因

  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橫空出世當上女皇帝,是一個歷史奇跡。但是,在一個男權社會裡,成功地獲得皇位的武則天,身後卻付出瞭很大的代價。圍繞武則天的評價,妖魔化一直占據著傳統史學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則天的歷史記述中,“武則天殺死瞭自己的親生女兒”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大約在永徽四年,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一個公主,但是這個公主不幸而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開始的記載是很簡單的,《唐會要》卷三“天後武氏”條下是如此記載的:“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後殺之,上遂有廢後之意。”當時的武則天是昭儀,屬於皇帝九嬪之首,正二品。這是武則天跟唐高宗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是長子李弘。  根據《唐會要》的這個記載,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確實夭折,因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稱作“暴卒”。武則天充分利用瞭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義的訴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責任推給自己的情敵王皇後。高宗看來是受到瞭武則天的影響,開始萌生廢黜王皇後的念頭。   《唐會要》一書,雖然是北宋王溥編輯的,但是吸納瞭唐德宗時期蘇冕四十卷的《唐會要》和唐宣宗時期崔鉉的《續會要》,所以保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向來為學者所重。這裡的記錄,也相對穩重。當時,王皇後聯合蕭淑妃與武則天鬥法,武則天悲情主義的戰鬥技巧適合當時的情況,因為畢竟是母親喪女,說一些喪失理智的話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見受傷的母親,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湧。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舊唐書》卻沒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則天皇後本紀的史臣曰中,寫下瞭這樣的文字:“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其中,後一件事是指武則天殘酷對待失敗瞭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絕襁褓之兒”,可能就是指扼殺親生公主的事。《舊唐書》成書於後唐出帝開運二年(945),先後編寫用瞭四年時間。為什麼這件事沒有寫入《舊唐書》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方式表達出來,沒有確鑿證據,推測起來大概這個時候已經有瞭武後殺親生公主的說法,但是不能坐實,隻好用這種更具有個人意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舊唐書》這種比較概括的說法,到瞭《新唐書》中凌空一躍,變成瞭非常具體生動的描寫。《新唐書·後妃列傳》的文字是這樣記載的:“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後意。”在這裡,公主之死的過程詳細而生動。  《資治通鑒》的記載,直接繼承瞭《新唐書》,文字如下: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後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和太平公主私生活有多亂?史上最強女色狼神龍政變是怎麼回事?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結局是什麼神龍政變如何迫使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如何上位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仔細比較,《資治通鑒》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書》。皇後看望新生公主,離開以後,武則天偷偷殺掉公主,然後偽裝現場。唐高宗到場,武則天假裝歡笑,掀開被子,發現公主已經死亡。詢問左右,大傢都說剛才皇後來過。於是皇帝大怒,認為是王皇後“殺吾女”。王皇後自然無法解釋,於是皇帝開始產生廢立皇後的念頭。以上基本情節,兩書都是相同的,而且細節越發生動詳細。  但是,細節越生動越詳細,越發引人懷疑。且不說《通鑒》對《新唐書》這種細節修改,已經使得過程發生變化。我們要問的是,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圖是什麼呢?可是,細節如此考究的《通鑒》,在描寫這件事的時候,卻沒有比較清楚的時間定位,因為《通鑒》把此事放在永徽五年的年底來敘述,按照《通鑒》的體例,說明此事具體日月不清楚。作為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是這類史書的典范,對於歷史事件時間定位的重視,《通鑒》也是典范。可是,在公主之死的問題上,《通鑒》可以花筆墨修改《新唐書》看上去不夠合理的文字,為什麼在更重要的時間定位問題上沒有給出更具體的坐標呢?答案是無法清晰的,但是《資治通鑒》對此事信息的掌握看來是有限的,以致於重要的時間定位都不能給出,隻能在《新唐書》的基礎上對細節進行“合理化”的修改。   從以上的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公主之死的文字記錄,有一個由簡至繁的變遷過程,在該過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發生的時間沒有進一步的信息,但是細節反而越來越清晰。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曾經有過一個“層累地構造學說”,意思是古代的歷史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清晰,恰好證明是後人締造的結果。文學史上也有類似的問題,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加工和創造,最後的模樣與初始狀況相去甚遠。那麼宮廷秘史,是否也有這種規律呢?所有的當事人都沒有留下記錄,那麼後人是通過什麼途徑反而獲得瞭更多的細節呢?所以,在今天,當我們面對的歷史事實,有著一個由簡至繁的描述過程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提出疑問。  現在的史籍記錄,不論是《唐會要》還是《新唐書》,對於王皇後地位的危機,多強調小公主之死帶來的後果。具體而言,就是唐高宗從此開始有瞭廢後的念頭。其實,王皇後的危機不是從小公主之死開始的,而後來王皇後的被廢,也沒有證據顯示公主之死發揮瞭作用。  王皇後的危機,在武則天入宮之前已經顯現。王皇後出身太原王氏,在當時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後雖然出身名門,名正言順,但是她跟高宗的關系似乎從很早開始就存在問題。高宗與蕭淑妃連續生育一兒兩女,證以《唐會要》的說法“時蕭良娣有寵,王皇後惡之”的記錄是有根據的。武則天二進宮,是王皇後引進的,而王皇後的動機很難說是光明正大的,因為她召武則天入宮,依然是與蕭淑妃爭寵的繼續,“欲以間良娣之寵”。隻不過事與願違,武則天“既入宮,寵待逾於良娣,立為昭儀”。王皇後引狼入室,蕭淑妃的恩寵雖然解除,但是武則天後來居上,王皇後依然不得寵愛。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唐高宗不喜歡王皇後,才是王皇後的真正危機所在。也正是因為皇後有如此危機,她的舅舅柳奭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醞釀確立太子之事。《新唐書》李忠本傳記錄到:“王皇後無子,後舅柳奭說後,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後然之,請於帝。又奭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於志寧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顯然,皇帝開始並沒有同意皇後的請求,但是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紛紛出動,皇帝隻好妥協同意。而立李忠為太子,文字記載很清楚,就是為瞭穩定王皇後的地位。而這個時候,武則天與唐高宗的第一個兒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說公主之死瞭。  確立李忠為太子,並沒有挽回王皇後的地位危機。就在太子確立以後不久,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出生。這個兒子被命名為李弘,而李弘這個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長。南北朝以來,道教為主的社會傳播渠道,一直盛傳“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讖語,宣傳李弘為真命天子。根據唐長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則天給自己的兒子命名為李弘,就有應讖而為的意思。而當時李忠已經確立,這不正暗示著對李忠的不認可,也就是對王皇後的某種不承認嗎?如果說王皇後的地位危機來自武則天的攻擊,不如說來自唐高宗很久以來對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兒子為李弘,其實已經預示著皇後的更大危機。明確地說,這個時候,唐高宗如果還沒有換皇後的念頭,這些問題都無從解釋。   在李弘出生的這個時期,武則天與王皇後、蕭淑妃的聯盟,鬥爭已經有一段時間,而勝利的一方屬於武則天。上文引證《唐會要》武後傳、《舊唐書》武則天本紀和《新唐書》王皇後傳說明,各書在描述雙方鬥爭的時候,立場有所不同,但是武則天的勝利卻是公認的。所以,武則天作為當事人,唐高宗對待王皇後的看法以及皇帝與皇後關系的幕後因緣,都是應該一清二楚的。王皇後從來沒有得過高宗的恩寵,對於高宗而言,王皇後早就是昨日黃花。所以,廢黜王皇後在唐高宗這裡根本沒有感情障礙,障礙隻在朝中大臣而已。對於唐高宗感情脈搏瞭若執掌的武則天,對於已經失敗的王皇後的繼續打擊,有必要付出親生女兒生命這樣沉重的代價嗎?  唐高宗采取確實步驟推動皇後廢立的時候,在申訴理由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句談及皇後殺死公主的事情。  唐高宗推動廢立皇後,是從說服太尉長孫無忌開始的,姿態低就,首先造訪長孫無忌傢。《資治通鑒》的記載是高宗“與昭儀幸太尉長孫無忌第,酣飲極歡,席上拜無忌寵姬子三人皆為朝散大夫,仍載金寶繒錦十車以賜無忌。上因從容言皇後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竟不順旨,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高宗給長孫無忌的好處是為瞭換取長孫無忌的同意,而具體申訴的理由是“皇後無子”。《通鑒》置此段文字於永徽五年(654)年底,說明具體月份並不清晰。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隨後,到瞭永徽六年的六月,唐高宗繼續推動廢後,連續兩天召開最高級會議,大臣中隻有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於志寧參加。李積也被通知與會,但是他借口身體欠安並沒有參加會議。根據《通鑒》的記錄,唐高宗開宗明義,對長孫無忌等人說:“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舊唐書·褚遂良傳》的記錄略有增加,高宗說:“莫大之罪,絕嗣為甚。皇後無胤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後,公等以為何如?”唐高宗申訴的基點依舊是皇後無子,即使強調這是“莫大之罪”,也沒有改變申訴基本點。  以褚遂良為代表的大臣反對廢王立武,首先是王皇後無過錯,其次是太宗皇帝的生前意志。看來,他們並不同意皇後無子是莫大之罪的說法。第二天再討論,褚遂良強調的重點是武則天不合適。褚遂良一派大臣,認為王皇後無過錯,當然沒有提及皇後殺小公主的問題,而高宗也沒有利用小公主之死來要求廢皇後。雷傢驥先生比較仔細地討論過這個問題,認為所謂皇後殺公主之事,雖然一方面皇後“無以自解”,但另一方面,別人也應無確證證明她是否謀殺。“今上為何不以皇後殺死小公主或厭勝為由?遂良為何徑謂‘皇後未有衍過’?可見這兩件事僅是宮廷中的風波,王皇後起碼尚未被坐實此二罪。”   所謂厭勝之事,我們下文討論。這裡繼續討論小公主之死。如果說小公主之死,確實讓唐高宗開始動瞭廢後的念頭,那麼他應該確實認定小公主是死於皇後之手。如果他不能確定小公主之死是否與皇後有關,那麼他廢後的想法就喪失瞭依據。同理,他如果認定是皇後殺瞭公主,那麼他就應該理直氣壯地用這個理由要求廢皇後。反之,他在廢後的申訴中沒有提及這個理由,那麼就說明他並不認定皇後是殺害小公主的兇手。總之,按照現在的文獻記錄,皇後被嫁禍殺公主,與皇帝產生廢後想法是緊密連接的,但是在真正廢後的時候,皇帝卻不提這個事由,所以可以反過來證明,小公主之死,並不是皇帝廢後想法發生的動因。  關於王皇後厭勝之事,各傢史書的記載比較多,性質或有爭議,但是不能認為是子虛烏有的。《唐會要》隻說到武則天“俄誣王皇後與母柳氏求厭勝之術”一句,沒有更多陳述。《新唐書》的武則天傳觀點與此相近,所謂皇後厭勝之事也是武則天誣陷的結果。《舊唐書》王皇後傳記載為“後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事發,帝大怒,斷柳氏不許入宮中,後舅中書令柳奭罷知政事,並將廢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固諫,乃止”。皇後是否與母親柳氏厭勝,明顯存在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但是,不管厭勝真假如何,唐高宗利用這件事收拾皇後一傢則是真實的。大約永徽六年六月發生此事,高宗立刻下令柳氏不得入宮,七月,把皇後的舅舅吏部尚書柳奭貶為遂州刺史,途經岐州的時候,長史於承素告發柳奭泄漏禁中語,於是再貶柳奭為榮州刺史。  從《舊唐書》的這個記載來看,厭勝事件才是唐高宗廢後的導火索。《舊唐書》上段引文之後記述到:“俄又納李義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廢後及蕭良娣皆為庶人,囚之別院。”依照這個記載,高宗廢後經過瞭兩個階段的努力。厭勝事件之後,不僅斷後母柳氏不許入宮,罷去皇後舅舅中書令柳奭的中央官職,同時決定廢後。因為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堅決反對才作罷。後來,又出現李義府的支持,於是唐高宗才掀起再次沖擊,最後在永徽六年十月完成瞭廢後。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再看《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確實也有呼應之處。《通鑒》罷皇後厭勝的事件記錄在永徽六年六月,斷後母柳氏不得入宮也是六月。七月是吏部尚書柳奭被貶官。然後記載的是李義府推動廢王立武的經過和長安令裴行儉因為議論廢王立武事遭到貶官事。觀察《通鑒》的這一系列敘事安排,除瞭沒有提到厭勝事件之後皇帝曾經有過廢後的舉動沒有成功以外,增加瞭裴行儉貶官一事,其他過程都是基本一致。而從皇帝怒不可遏,不僅斷瞭皇後母親入宮,而且連續對皇後的舅舅柳奭進行貶謫,一氣之下提出廢後是完全可能的。  比較而言,究竟是小公主之死引發廢後舉動,還是皇後厭勝事件引發廢後動作呢?小公主之死,當在永徽四年,最晚是永徽五年初,因為三年七月以後李弘出生,五年十二月李賢出生,公主隻能生死於期間。厭勝事件在永徽六年六月,距離廢王皇後的九月隻有三個月的時間,而廢後宣佈之時距離小公主的死亡已經一年有餘。《新唐書》等堅持小公主之死,導致皇帝有廢後之念,然而隻有皇帝的心理活動,未見任何舉動。而厭勝事件則不然,皇帝先斷柳氏不得入宮,然後連續貶官柳奭。所以,真正引發廢後舉動的是厭勝事件而不是公主之死。  把公主之死與王皇後的廢黜聯系起來,用意其實不在皇後廢黜史的研究,真正的目的在於揭露武則天喪盡天良。如本文所論,其實公主之死與廢後事件距離遙遠,沒有必然聯系。公主之死,更不是武則天親手所害。所謂武則天殺害親生女兒的說法,不過是眾多妖魔化武則天的事件之一而已。   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在人物評價體系上,從來就有人性指標這個向度。即使在政治活動中,也要時刻遵守人性的基本原則。“殺妻求將”就被看做是違背人性的可怕做法。一個人的善惡品評,根本之處在於人性的底線是否能夠堅持。而傳統政治,要求的賢人其實就是好人,好人就必須經得住人性這條品評標準的考驗。  在這個文化背景下,攻擊與表揚,都會采取同樣的策略。公元684年二月,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元文明,中宗雖然在位,皇太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李積孫李敬業在揚州起兵,以討伐武則天匡復唐朝為號召。在行為上,李敬業“求得人貌類故太子賢者”,謊稱太子李賢尚在,所有旗號都打著李賢的名義。這是政治鬥爭中的策略,有利是原則。  與此同時,文學傢駱賓王親自為李敬業書寫瞭著名的《討武瞾檄》。因為雙方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檄文也有政治動員的功效,所以攻擊武則天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可以說,檄文也是政治策略之一。但是,在這篇著名的檄文中,攻擊武則天的時候,甚至攻擊武則天“弒君鴆母”,說武則天殺害瞭唐高宗和自己的母親。這當然是沒有的事情。同時也攻擊武則天“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這句話講的是武則天臨朝稱制,唐睿宗雖然名為皇帝,其實是囚禁在別宮之中。但是,通篇檄文沒有提及武則天殺害小公主的事情。如果確有其事,哪怕僅有一點點傳言,駱賓王能不加以利用嗎?想一想,如果武則天又殺母親,又殺女兒,這種形象那多有利於造反者啊。但是,這篇著名的檄文並沒有提到這件事。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那個時候,在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的時候還沒有這種傳言。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趙文潤先生著《武則天》一書,在第四章專門列“關於小公主之死”一節,援引趙翼等學者觀點,認為《舊唐書》比《新唐書》更可信。而對於駱賓王檄文不提及殺小公主之事,趙先生也認為太奇怪,如果確有此事,駱賓王會筆下留情嗎?當然不會。雷傢驥先生認為,武則天殺公主,“大概僅有她自己知道而已,史官不知何據而書?既然史官如此記載,則或許果真有據,後人若無確證則不宜輕易予以推翻”。其實,總體上雷先生還是傾向肯定確有其事的。  武則天殺死親生公主這種說法,在唐憲宗時期成書的《大唐新語》中也沒有出現。最早提及這種說法的應該是《舊唐書》之《武則天本紀》之後的“史臣曰”,而到《新唐書》的時候才大張旗鼓地傳播開來。我們從現在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錄文字可以看到,武則天殺人的過程是被全程記錄的。一方面說武則天殺人隻有武則天一個人知道,而且她不可能對別人再提起,另一方面卻有一個現場全記錄。這個矛盾的現象,其實是五代北宋以後才出現的。  我們還是回到小公主之死這件事上來。公主確實死瞭,這是真實的。到底什麼原因呢?雷傢驥先生就懷疑過嬰兒猝死癥。嬰兒猝死癥是新生嬰兒頭一年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其發生率在每千名活產嬰兒中約有2—3名的死亡率,典型的嬰兒猝死癥好發於一向看似十分健康的2—3個月大的嬰兒,小於2個月或大於6個月的嬰兒較為少見。嬰兒猝死癥多事發突然,常在嬰兒平靜地安睡後,父母並未感覺有何異樣,然而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嬰兒心跳呼吸全無,突然毫無緣由地死亡,即使病理解剖也很難發現有什麼異常,這是一種至今找不出確切原因的突發死亡現象。

新年祝福語:經典春節祝福短信

  這次發短信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鍛煉指法,二是聯絡感情,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新年就要到瞭,一定要快樂!送句有技術含量的話:春節快樂!   年之初,信息傳。性質好,拜大年。字不多,情無限。事業興,傢美滿。身體好,多掙錢。敬長者,愛少年。朋友多,結善緣。歡笑聲,到永遠。   馬氣帶來好運長,年送歡樂傢瑞祥。大地風和艷陽笑,吉星高照福滿堂。萬紫千紅春意鬧,事事順心身安康。如今短信傳祝語,意濃情暖心飛揚!   我以短信為媒,送你深深的祝願!一祝新年添歲,歲歲不老。二祝健康美滿,滿滿歡笑。三祝浪裡淘金,金金閃耀。四祝安逸如豬,諸事多好。祝豬豬你幸福安康!   除夕瞭,來包餃,你一個,我一下;過大年,掛燈籠,紅彤彤,吉祥照;馬年瞭,放鞭炮,啪啪啪,真熱鬧;初一瞭,起大早,這拜年,那問好:馬年好!   春晚是盤特色菜,年年需要調料拌;酸甜苦辣咸,各色味道都放滿;吃的觀眾一會笑顏展,一會心兒酸;大牌齊聚來點綴,春晚才願年年看!

勵志處事名言

隻要有瞭愛情,即使對方的情況你還沒有把握,也反而增加對你的吸引力。 隻要有愛,就值得去戰鬥和歌唱,就值得活在世上。 隻要我們心頭永遠燃燒著那顆遠方的火花,它會像長明燈一樣,日夜不熄地照耀著我們的前程。 隻愁不養,不愁不長。 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後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可貴。 幸福和厄運,各人令人難忘之處,不管我們得到的是什麼,都不必張狂與沉淪。

經典搞笑句子

1.廢話是人際關系的第一句。 2.真正的好朋友,並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話題,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 3.沒有100分的另一半,隻有50分的兩個人! 4.鄙視我的人這麼多,你算老幾? 5.人生自古誰無死,哪個拉屎不用紙。 6.不蒸饅頭爭口氣行嗎?

社會處事名言

人生道路坎柯多,但要懂得去生活!人生不但是以年月日計算的,事實往往是最好的日歷。 人若雲:我不知,我不能,此事難。當答之曰:學,為,試。人若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 丈夫、父親的天職在於能夠保衛並保護孩子和妻子。 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為最重要。 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就越壯闊。 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尋找他們想要的機會的人,如果我們找不到機會,就要自己去創造。

愛情經典哲理名言

人與另一人相愛的時候,總會聯想到死亡。生命終將消逝,我們在一起是要同度過這短暫的人生。 放出一隻我心中的風箏,即使我們長久地分離,也會有不斷的長線,溝通我們心底的停息。 人群匆匆忙忙,緣份停停留留,一生的知已能有幾人,唯有珍惜友誼才會長久 擁有你的愛,我會萬般珍惜,不再擁有時,我會珍藏所有的回憶,這一切隻因為我始終愛著你,所以才會有那樣令我忐忑不安的顧慮。遇見你,到底是我的幸運還是不幸? 如果情感和歲月也能輕輕撕碎,扔到海中,那麼,我願意從此就在海底沉默。 你的言語,我愛聽,卻不懂得,我的沉默,你願見,卻不明白

李嘉誠經典名言語錄

  要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的服從。  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在劇烈的競爭當中多付出一點,便可多贏一點。就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隻是快瞭那麼一點點。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一般而言,我對那些默默無聞,但做一些對人類有實際貢獻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歡看關於那些人物的書。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人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對人好,人傢對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你的核心人物。  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  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隻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成功,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  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瞭不少東西,明白瞭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在事業上謀求成功,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  人們贊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歷瞭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瞭一些經營的要訣。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XX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瞭。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楊元慶語錄名言

要做為成功的人,要有三個要素。第一,要有志向,做人要正派,這是一個人要成為大樹前埋下的根,根正才苗紅;第二就是韌性,這是樹的枝幹;最後是要有學習精神,這是樹的葉子,不斷吸收養分,才能變得旺盛。 楊元慶:我現在很在乎。我現在認為,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是需要一個品牌戰略的。而且需要每一個員工都對品牌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我想這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目標,XX年的時間,世界十大品牌,這事我們當然有這個願望有這個理想,但事情還得一步步做,目標設定還得切合實際。我想在十年的時間,大概我們首先能夠讓我們的營業規模達到一個世界大企業的規模,爭取在世界500強有我們的一席之地,在全球更具品牌影響力,大概這個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可以去想象的一個目標。 我的確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加理解到超越的意義,說到超越的意義。我們的發展經歷瞭三個階段。90年以前我們走的是以貿易為主的路子。90年到XX年自有品牌的路子,可以說是付出瞭非常艱辛的努力,也成功地走出來瞭,在和國際品牌之間的較量中殺出一條血路。我們也給自己設定從XX年到XX年的XX年目標,不是用XX年的時間希望能夠使聯想的規模上升到國際大企業的一個規模,大概起碼要到100億美元左右的一個規模。 你有瞭這個規范以後,是不是就代表瞭你這個品牌就很清晰瞭呢?也不一定。品牌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所以這裡邊既要說,但是更重要的是做。是必須把企業對品牌的理解,要體現在每一個員工的行動裡,每一個具體的行動。品牌理念要無處不在,在聯想,在你的服務環境,你的生產制造的質量控制環境,甚至是後期每一個環境,都要體現怎麼樣詮釋我們的這些品牌內涵。 聯想總載

於丹論語語錄名言

1.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傢凝聚起來。 3.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4.寬容一點,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5.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6.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遺憾。

王小波名言語錄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人在年輕的時,心氣總是很高的,最後總要向現實投降。但我總覺得,我這一生決不會向虛無投降。我會一直戰鬥到死。 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準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 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裡,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瞭。假如你是隻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瞭。講出這樣粗暴的話來,我的確感到羞愧,但我並不感到抱歉。因為這種人士帶給我們的痛苦實在太多瞭。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 人在寫作時,總是孤身一人。作品實際上是個人的獨白,是一些發出的信。我覺得自己太缺少與人交流的機會我相信,這是寫嚴肅文學的人共同的體會。但是這個世界上除瞭有自己,還有別人;除瞭身邊的人,還有整個人類。寫作的意義,就在於與人交流。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在寫。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名言語錄

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 一個擁有真正美的心靈總是有所作為的,並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 真理誠然是一個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樁崇高的業績。如果人的心靈與情感依然健康,則其心潮必將為之激蕩不已。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間。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乃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周國平名言語錄

周國平簡介: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欲》《隻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其散文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這不過是碰巧罷瞭。我們都是幸存者。— 周國平 一種人不自覺地要顯得真誠,以他的真誠去打動人並且打動自己。他自己果然被自己感動瞭。 一種人故意地要顯得狡猾,以他的狡猾去迷惑人並且迷惑自己。他自己果然懷疑起自己來瞭。 ——-《愛與孤獨》周國平

李小龍經典名言

·別人告訴我說一個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自己的天才!——李小龍·隨著時間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樣會死去,會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我們還活著。我們不得不去領悟自我,發現自我,表達自我。——李小龍·我們為什麼會害怕?這是由於我們做事不能當機立斷,一旦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便會畏縮。但如果能夠對某件事作明確的判斷時,不論有無價值,我們都不會畏縮。——李小龍·對某件事視作極端毫無價值,這也是勇敢的表現;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一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麼便是畏縮瞭。對敵亦是一樣,隻要用信心去鼓舞自發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李小龍·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嚴,隻要多作實際行動,實際行動可以表現自己的才幹,同時你會懂得和洽地與人相處。——李小龍·我們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所困擾,不良的情緒隻會阻礙到我們學習或發展事業,這也發是瞭解自己其中的一個步驟。——李小龍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註滿。——李小龍·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李小龍·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李小龍·人,活著的人,創造武術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種武術體系重要的多,也更有價值。——李小龍·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修練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我們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李小龍·沽名釣譽或妄自尊大均不足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瞭解自己。——李小龍·自我瞭解是最為困難的,我們很容易發覺到想發揮自己的才幹實際上是滿途荊棘,所以一個有天才的人應該盡量發展他的事業,迫使自己去創造新業,所得的成就是萬世不沒的。——李小龍·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滿,一味以為自己瞭不起,於是便缺乏上進心瞭。另一種人則太不知足,貪得無厭,毫無自律可言,更談不上自我警惕。貪婪的人無法掩蓋他自己醜惡的面目,他的身體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戲劇化的人生裡,結果使自己陷於不能自拔的深淵。——李小龍·僅學習某門派某人之機巧,即使發揮至極限,也非真正的搏擊。所謂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覺悟,而非以做觀念上的俘虜。——李小龍·如果知識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隻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瞭解的隻是老路子,你並不瞭解你自己。——李小龍·一個人有瞭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確地去“指導”自己向正確的道路邁進。所以,人應該不斷地維持自己的尊嚴,尊嚴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和促進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這樣,我們每天要重復估計自己的潛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李小龍·有時,尊嚴是不容易得到的,為瞭某些利益,可能會拋棄一切尊嚴;或為瞭虛名,尊嚴也不顧瞭。總括地說,世人一般所熱心的是沽名釣譽。——李小龍·驕傲是人類錯誤情感表現之一,而自尊心是人類基本潛伏意識。驕傲是不正常的,當人想像自己是一個領袖,自己比別人神聖,覺得自己比別人超能力,於是便看不起別人。驕傲使人不耐煩,使人畏縮,驕傲是脆弱的,是敏感的,當我們的信心動搖,或產生自卑感時,驕傲是隔開人和成就的深淵,為瞭誇耀自己,人會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李小龍

心情人生名言.

無論你在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無論你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所有的勝利,與征服自己的勝利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 生活中若沒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沒有陽光。 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得意時應善待他人,因為你失意時需要他們。 你可以用愛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