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Month: December 2017

三國演義_三國爭霸戰之蜀國:成也孔明,敗也孔明_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一直是大傢都非常喜歡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猛將如雲,名士輩出。實力最弱小的蜀國建立時,就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而且五虎上將的粉絲也不在少數。魏國則有典韋、張遼、李典、樂進、於禁,吳國也有周瑜、陸遜、呂蒙等人。名士則有郭嘉、魯肅、徐庶、荀彧、荀攸、賈詡、程昱、諸葛亮等。這其中粉絲最多的應該是諸葛亮,此人的光芒太盛,壓過瞭其他名士。   五虎上將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散文傢、書法傢、發明傢。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眾所周知,蜀國的建立,除瞭劉備的堅持、武將的奮戰,功勞最大的就是諸葛亮瞭。他輔佐劉備和劉禪,終成一代佳話,一直被歷來史學傢盛贊。也因為他,促成瞭蜀國過早的衰落,成為三國時期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傢。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不同意瞭,諸葛亮這麼盡心盡力,應該是延長瞭蜀國的國運才對吧。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且聽魯速慢慢分析。   蜀國能夠成為三分天下之一,源於諸葛亮的鞠躬盡瘁。

三國演義_張飛是怎麼死的?而他的後人為什麼不為他報仇_三國人物

  張飛(?-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雲掃蕩西川時,於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時又於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范強、張達刺殺。後主時代追謚為“桓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說話這蜀漢真是流年不利,劉備稱帝當年,關羽被東吳擒殺;第二年,張飛被部將張達、范強殺害,割下首級,投降東吳。三兄弟,剩下老大一個。劉備報仇心切,便要伐吳。   這事,在《三國演義》裡寫得那叫詳細,用瞭幾章來講。說的是關羽先死,劉備欲報仇,本來經諸葛亮等苦勸,已緩下性子,孰料,張飛帶著長子張苞跟關羽的兒子,關興到瞭,這一見之下,對孫權的憤恨,又如東流的長江水,遏制不住瞭。孔明等人功虧一簣,蜀國大軍引兵東征。   幾仗打下來,把東吳打怕瞭。咋辦?此時有人給孫權出主意,謀殺張飛的張達、范疆(演義裡是這個名,《三國志》裡,是范強)不是在我們這嗎?“何不擒此二人,並張飛首級,遣使送還,交與荊州,送歸夫人,上表求和,再會前情,共圖滅魏,則蜀兵自退矣”——活脫脫一個賣國賊投降派啊。   但若再打,東吳都要被滅瞭。舍兩個叛將,把本來就是人傢老婆的愛舞刀弄棒管得住劉備的孫夫人送回去,再叫個人去動情地述說當年哥倆好的情意,說不定,蜀兵就退瞭。   孫權接受瞭這個主意。張達、范疆便這兩顆棋子,便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瞭。蜀軍這邊,“即令張苞設飛靈位。先主見張飛首級在匣中面不改色,放聲大哭。張苞自仗利刀,將范疆、張達萬剮凌遲,祭父之靈”。

三國演義_三國張松:史上唯一過目不忘之人卻不堪重用_三國人物

  在三國時期有許許多多的風雲人物,大放異彩。其中有這麼一個人可能被廣大讀者給忘記瞭。他其貌不揚,準確的說應該是個子矮,生活邋遢,傢庭環境不好,長相奇醜。但是他卻有一項常人都無法做到的技能——過目不忘,通俗理解就是記憶力不是一般的好。   張松,字子喬,劉璋的部下,益州別駕,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然而很有才幹;他認為劉璋暗弱,始終認為劉璋成不瞭大器,自己的才能無法在劉璋這彰顯,他需要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能讓他一戰成名的機會。經常嘆息。   他終於他要的機會來瞭,曹操在與孫劉兩傢赤壁大戰前夕,張松奉命出使結交曹操,劉璋怕等曹操滅瞭孫劉兩傢後繼續西進滅瞭自己,便派出張松出使前往曹營向曹操示好。   張松此行哪隻是示好啊,一門心思的向曹操推薦自己,此時曹操風頭正旺,也最恨賣主求榮之人,加上張松長相實在太醜陋,三國志上描述他“額镢頭尖,鼻偃齒露”,可見有多醜。曹操見到他吃飯都沒胃口,邊洗腳,還側目聊天,張松也憋瞭一肚子委屈。當時曹操部下有個叫楊修的也想接機羞辱這個楊松,次日楊修便把曹操剛剛寫完的兵書《孟德新書》給楊修看想借此給楊松炫耀瞭丞相的風采。   楊松比較機靈很快就明白瞭楊修的意圖,無奈楊修不知道楊松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楊松隻是用瞭不到半柱香的時間便把孟德新書十三篇近萬字都背下來瞭,看完後的楊松隻是淡淡一笑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意思是這種書哪是什麼新書啊,我們蜀中早就出現過瞭,就連三算小孩都會背上幾句,曹丞相這是在抄襲而已。楊修當然不信,奈何楊松當場背誦瞭全文,一字不差,楊修見此狀無奈瞭。趕緊告訴曹丞相,曹操聽聞一是感覺到自己的見解居然與古人相同有點小開心;二是居然被這個醜八卦給羞辱瞭,把自己辛苦的大半生寫的兵書說是抄襲,頓時就不開心瞭,一怒之下便把自己的孟德新書給燒瞭。   而這個楊松固然有其過目不忘的本領,但是你是去投靠曹操的啊,你在怎麼有本事也你不能羞辱你未來的主子啊,可見隻是智商過人,情商為零的傢夥,典型的讀死書。經過這麼一鬧曹操更是對他沒瞭好感,看樣子情商確實不咋樣啊。這樣一來此行不僅沒有完成把自己的介紹給曹操的任務,就連與曹操修好的本職工作都沒做好。這還不算啥,在楊松回來的路上,經過瞭荊州,這個時候劉備駐紮在此,劉備就請瞭他吃瞭頓好吃的,立馬就把西川圖獻給瞭劉備,並勸劉備來奪取自己主子傢的益州,自己做個內應。哎,你說這事幹的,此事很快就被劉璋知道瞭,劉璋勃然大怒,楊松及其一傢就這樣被殺瞭。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蜀國相臣費禕登仙的故事,費禕是怎麼死的?_三國人物

  費禕是何許人也?   費禕(?-253年2月15日),字文偉,江夏鄳縣人,三國時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深得諸葛亮器重,屢次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刁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備,始終不為所屈。孫權非常驚異於他的才能,加以禮遇。北伐時為中央軍隊保護總監,又轉為丞相府參謀長。當時魏延與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官至大將軍,封成鄉候。費禕主政時,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費禕性格謙恭真誠,頗為廉潔,傢無餘財。後為魏降將郭循(一作郭脩)行刺身死。葬於今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   如果你很愛看三國時期的故事,想必對他一定不會陌生。如果你不瞭解三國時期的往事,卻看過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也肯定會見過費禕的大名。費禕也叫費文偉,文偉是他的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官員。生年不詳,年紀尚幼的時候便沒瞭父親,跟著族叔費伯仁過日子,去蜀國遊學認識瞭董允,二人交情甚好。後來劉備稱帝,費禕成瞭太子舍人,也就是給劉禪當屬下。223年劉禪繼承帝位,費禕變成瞭皇帝的侍從。費禕善於運用口才和人交談,說起話來有理有據,使人想不出反駁的句子。費禕憑借著清楚的頭腦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不管是朝內的諸葛亮還是東吳的孫權都很喜歡他。   一次孫權設宴招待群臣,在費禕去之前先對重臣命令道:“蜀國的使臣一會過來的時候,你們就好好吃飯不用起身”。等到費禕來到的時候,孫權停下碗筷對他表示歡迎,下面的群臣遵照孫權的命令隻管吃飯對他視而不見,費禕便對他們嘲諷道:“有一隻鳳凰飛過來瞭,麒麟在吃東西都知道停下來,騾子驢呢就隻知道吃”。諸葛恪(諸葛亮的侄子)便說:“我們種梧桐樹是為瞭迎接鳳凰,現在來瞭一隻小小大麻雀,也敢稱是鳳凰?不如我們用彈弓射它,讓它回故鄉吧!”費禕聽後,放下瞭正在吃的餅,索性要來筆墨作瞭一篇和麥子有關的文章,諸葛恪也要來文墨,寫完之後二人發現原來都是性情中人,便互相誇對方很好。   三國時期有一位很有名的蜀國相臣叫費禕。他和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蔣琬以及董允一並被稱為“蜀漢四相”。費禕年幼時便沒有瞭父親和族父費伯仁一起生活,之後進入蜀國的政界。費禕為人忠實純良,性情溫和,寬容待人。因其頭腦清晰,明義理而又正直深受諸葛亮的好評。費禕從最初的太子舍人、中護軍、司馬一步步到後來的軍師、尚書令、大將軍,打敗過曹爽,為蜀國的建立立下瞭汗馬功勞。費禕後來在蜀漢舉行的歲首大會時被郭修所殺。郭修原本是曹魏的將臣,被蜀漢的薑維俘虜後歸順瞭蜀漢。   說到費禕登仙,這與如今的黃鶴樓還有著絲縷的聯系。《圖經》裡說,已故之人費禕在去世之後變成瞭神仙,曾經駕著黃鶴回來,在如今這個地方稍作休息過,因此這個地方便被稱作瞭黃鶴樓。“費禕登仙”便是黃鶴樓名字由來的幾種傳說之一。世人大都相信人死後有天堂地獄之分,忠信之人會上天堂成為仙人,而奸佞之人會下地獄。費禕登仙大概是世人對費禕被殺的結局不忍,抱著懷憾的心情為他重新書寫瞭一個結局。

三國演義_蔣琬理政:蔣琬是哪國的大臣?是如何死的?_三國人物

  蔣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蔣琬初隨劉備入蜀,被任命為廣都長,後因不理政事激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蔣琬免於一死,後重新被啟用,諸葛亮將其悉心培養,並密表劉禪可以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開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采納。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謚號“恭”。   蔣琬是諸葛亮去世後指定的治理國傢的接班人。蔣琬無疑是一位治國安邦的大才。蔣琬上任後,守國安邦十二年直至病死,充分展現瞭他的優秀才能和忠貞為國的奉獻精神。蔣琬自小勤奮好學,聰穎過人,為鄉裡稱道。年少志高遠大,不重政績,被劉備責罰差點要處死。承蒙諸葛亮愛惜免於一死。蔣琬被免職,雖然差點丟瞭性命,然而蔣琬並沒有過多怨言。隨後得到任命,諸葛亮開始培養蔣琬,有意提拔重用。蔣琬並不負所托,逐漸顯露出才華過人之處。對部下寬容有度,沒有私心,秉公執法,以公服人。諸葛亮向後主推薦他,他又多次謙讓,還被諸葛亮教導應該盡量展現才華,才能更好的為國傢效力。諸葛亮常外出征戰,就命蔣琬在內主持政務,備足糧草,蔣琬都盡心職守,沒有出錯,因此逐年得到升任。   孔明去世後,朝內人心不安,東吳和曹魏更是虎視眈眈。蔣琬臨危不懼,鎮定如常,諸事安排妥當,令其他朝臣佩服,漸漸收復人心。在許多方面都謹遵孔明遺風,主張聯合東吳,蓄勢待伐曹魏。遵循諸葛亮遺囑,和費禕共同主理國事。後人誇贊蔣琬擔任蜀國丞相,政績並不弱於孔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蔣琬接任諸葛亮,操持國務,後來病死,傢中同樣沒有厚才,和諸葛一致,並被封號為恭候。雖然歷史上關於蔣琬的記載並不多,但是不能忽略蔣琬的優秀,在蜀漢人才濟濟的朝代,蔣琬被諸葛亮臨死托付,就能說明三國蔣琬是諸多蜀國人才之中的佼佼者。   蔣琬,三國時蜀國有名的大臣,常常被諸葛亮誇贊為雅量寬和,有經世之道,輔國之才。後任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費禕,董允並稱蜀漢四相。後因病去世,藏於四川綿陽,墓地選在綿陽市西山之巔,一代名相就此隕落。蔣琬墓,外形呈八角形,正朝西方,高可達4.65米。其頂部呈覆時狀,遠看頗似將軍頭盔,周長31.6米。地面築有三間蔣恭侯祠,為清道光年間所置。原本祠內歷代楹聯匾額多不勝數,且大都出自名士之手,可憐這麼多墓葬文化早已損毀,也僅僅隻是留下一副民國八年呂超的楹聯。至於那些憑吊蔣琬墓、祠的詩文倒有一些流存。

三國演義_《三國演義》被愚弄的小醜:周瑜對蔣幹使用反間計?_三國人物

  蔣幹,字子翼,漢末三國時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歷史上的蔣幹是當時的名士,而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則將蔣幹刻畫成瞭被周瑜所愚弄的小醜形象。   周瑜是江東孫氏集團中一個足智多謀的將領。他用反間之計,一舉除掉瞭曹操手下兩個得力的水軍將領。   原來,曹軍士兵,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在占領荊州之後,便用降將蔡瑁和張允為都督,訓練水軍,為掃平江東做準備。蔡、張二人,久居荊州,深得水戰之妙。由他們訓練水軍,對江東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周瑜深為憂慮。一天,周瑜正在帳中議事,有人通報故人蔣幹來訪。周瑜對眾將作瞭一番部署,遂整衣出迎。   這蔣幹,字子翼,與周瑜自幼同窗,交情頗厚,現為曹操帳下幕賓。這次,他是主動請命前來江東的,目的是要說動周瑜投降。對此,周瑜自然心中有數。所以,他一見面就把蔣幹的嘴“封”瞭起來:他命大將太史慈監酒,聲稱“今天是老同學相見,但敘朋友之情,不言軍旅之事,有言之者當即斬首”。然後,他又以江東精勇雄壯的士兵、堆積如山的糧草和眾多的文武英傑,誇示蔣幹,使得蔣幹始終無法開口道出說詞。歡宴之後,周瑜一定要與蔣幹同榻而眠。他故作大醉之狀,和衣而臥,嘔吐狼藉,一會兒就鼾聲如雷。那蔣幹因心中有事,難以入睡,二更即起,見帳內殘燈尚明,桌上堆著文書,便下床偷看,他見有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一封投降書信,不禁大驚,忙將其藏到瞭身上。這時,周瑜在床上翻瞭個身,說起瞭夢話,道是數日之內要讓蔣幹看那曹操的腦袋。蔣幹連忙熄燈上床。   將近四更時分,隻聽得有人進帳喚道:“都督醒瞭嗎?”周瑜裝作夢醒的樣子,故意問那人說:“床上睡的是什麼人?”那人答道:“都督請子翼一同睡覺,怎麼忘記瞭?”周瑜懊悔地說:“我平日從未醉酒,昨天喝醉瞭,不知可曾說過些什麼?”那人道:“江北有人過來。”周瑜小聲喝道:“低聲!”又叫:“子翼。”蔣幹裝作睡著,一聲不應。   周瑜同來人悄悄走出帳外,蔣幹則在帳內偷聽。隻聽來人在外面說:“蔡、張二位都督道:‘急切中無法下手。’”後面的話因聲音太小,無法聽清。

三國演義_得知劉備要借荊州,周瑜用瞭什麼計謀阻止?_三國人物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於郢(現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歷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創造瞭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文化遺存遍佈。   話說三國時期:周瑜得知劉備去京口向孫權借荊州,馬上發出書信給孫權,堅決反對。信中稱:"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周瑜認為劉備"終非池中物",對他早有戒心,如今若是還要多割地給他作資本,那就會使他象蛟龍得雨,終究不會再留在水池中瞭。所以他提出乘此機會把劉備扣留東吳,再將關羽、張飛分開,好讓象他周瑜那樣的將領統率他們作戰,這樣天下大事就可以定。扣留劉備用的是軟辦法,給他大興土木建造豪華舒適的住宅,多供應他美女和玩賞娛樂的物品,使他迷戀於耳目之間,沉溺於聲色之中。這就是周瑜的計謀,也就是形象說法的"美人計"。   周瑜這個計謀的確很厲害,但沒有被孫權采納。孫權也沒有答應劉備把荊州借出。劉備回一公安後很久,才得知其中的內幕,為此十分感慨,也深為自己慶幸。因為當初諸葛亮勸他不要親自去東吳,正是擔心他去瞭回不來,恰恰預測到瞭周瑜的計謀。劉備說當時自己的處境危急,不得不去,看來此行實在危險,差點栽在周瑜手上瞭。   孫權沒有采納周瑜的建議,是因為曹操尚在北方,應當廣攬英雄。也正是從孫、劉聯合抗曹這個大局出發,他不但不能得罪劉備,而且還要鞏固與劉備的聯合。所以當劉備取得江南四郡、立營公安時,孫權擔心劉備勢力大起來以後不跟東吳聯合,特地"進妹固好",把他的妹妹嫁給瞭劉備。這是公元209年的事,在周瑜獻計之前。   周瑜的計謀是妙,但再妙也絕對不可能把孫夫人當作施"美人計"的誘餌。當初孫堅與吳太夫人(公元207年病故)生有四男一女,一女即為孫權之妹。孫權之妹生長的東吳這樣一個世傢,又是獨生女,"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有百餘人,"皆執刀侍立",使得劉備每次入內宅,常有一種恐懼之感,這都是可以理解的。要說周瑜之計與孫權嫁妹有什麼聯系的話,那恐怕就是周瑜想利用劉備是東吳女婿這一點,更便於把劉備扣留在東吳。歷史上,孫夫人下嫁劉備,是一種政治聯姻。孫夫人既不是周瑜所施"美人計"的犧牲品,更不是有人說的"國際女間諜"。   周瑜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專門到京口見孫權,提出跟孫堅的弟子孫瑜一起進取西蜀,兼並漢中,結好關西馬超,然後回頭跟孫權一起占據襄陽,緊逼曹操,進而規劃進取北方。孫權同意這個建議。周瑜這個建議,也是用來對付劉備想借荊州的重要謀略。但周瑜在回江陵的途中發瞭病,很快病故於巴丘(今湖嶽陽),時年36歲。

三國演義_山西侯馬發現罕見明代關羽短須人物畫像_三國人物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將關羽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出場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打造兵器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中,而後雖然與劉備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但仍能斬將殺敵,大顯神威。   提及關羽,他那紅臉、美髯的標志性形象便會出現在人們眼前,但最近熱映的古裝電影《關雲長》中,甄子丹扮演的關羽一改“紅臉長須”的傳統形象,塑造瞭一個“臉不紅須不長”的關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無獨有偶,傢住侯馬市文明西路的晉王平收藏瞭一幅明代關羽畫像,居然也是“臉不紅須不長”。昨天上午,記者在晉先生傢中,見到瞭這幅罕見的明代短須關羽畫像。   據晉先生介紹,這幅畫像是他前不久在當地古玩城地攤上發現後買來的。“當時破破爛爛的已經不成樣子瞭!”晉先生說,憑著他多年的收藏經歷和對關帝文化的瞭解,他立刻感覺這幅關羽畫像很特別,因為畫中的關羽,一改傳統中關羽美髯飄逸的形象,長著稀疏的短須,“難道這不是關羽的畫像?但身後背刀的周倉又如何解釋!”懷著對關帝的敬畏和對這幅畫含義的不解之謎,他將已是破爛不堪的關羽畫像淘來,如獲至寶地重新裝裱後收藏。   經修復後的關羽畫像被裝裱在棗紅色的相框內,記者仔細觀察,呈現在絹佈上的關羽畫像寬約120厘米,高約185厘米,雖略有殘缺,但人物的表情、神態還是栩栩如生,就連衣紋褶皺都清晰可辨。端坐的關羽身著龍袍,腰系玉帶,慈祥端莊,倒是身後背刀的周倉圓目虯髯,顯得威猛異常,尤似天神一般,與關羽神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為瞭修復這幅畫,可是費盡心力瞭!”晉先生告訴記者,為瞭最大限度還原真跡,修補這幅畫的當地知名修復裝裱師景建中煞費苦心,殘缺之處的填補原料,都是在原先破爛不堪的卷軸邊幅處一點一點摳出來的。   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鑒定,此關羽畫像為明代所畫。據他講,保存至今的明代關羽絹佈畫像現在已經很難見到瞭,尤其是此畫中關羽的短須帝君像,“這幅關羽畫像的出現,對研究關羽明代稱帝之始的演變過程,提供瞭實物佐證,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三國演義_解讀史記“留候世傢”:張良的故事_三國人物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傢》專門記載瞭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司馬遷的《史記》是以本紀、表、書、世傢、列傳五體構成,其中“世傢”記錄著活躍在帝王身邊的貴族、侯王的興衰史,《留候世傢》便是一個典型的事例。留候就是指有著“漢初第一謀臣”之稱的張良。   張良、蕭何、韓信被史傢譽為“漢初三傑”。蕭何為劉邦的幕僚長,位列第一功臣,但他的政治生涯並不樂觀,最後被劉邦所猜疑,被捕下獄,險些治罪;韓信擁有重兵,戰功赫赫,但素來被劉邦所猜忌,最終難逃被誅殺的厄運,可悲可嘆;唯有“謀臣中的第一高人”張良,在漢初帝王爭霸的歷史舞臺上成功地扮演瞭“王者師”的角色,始終受到劉邦的尊重,以至於成為古往今來能夠運用政治智慧來保護自己的范例。

三國演義_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還流氓一個清白_三國人物

  自司馬遷之後,漢高祖劉邦的人格品質,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劉邦事功得到極高推崇時,也隻是說他拯民於水火,而不對其整個人品加以推崇。對劉邦的非難,或始於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嘆,到瞭《厚黑學》風行之後,劉邦二字簡直成瞭人品不好的代名詞,至今未有改觀。這些否定劉邦人品的看法,也是來源於《史記》,應該說至少部分真實。結論時,其著眼點往往在劉勝項敗。其實這正表明瞭劉邦以天下之智為智、也以天下之心為心的特質,所以才能放棄一己之私欲私見,從善如流。難怪群雄肯為之驅馳,原因就在於劉邦能為大傢提供最好的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可以想見,在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的情況下,不僅戰爭取得瞭勝利,也為日後的文化復興建設開創瞭良好的局面。前人有雲:“漢高帝天性明達,好謀能斷,是以知三傑之謀,用之而不疑;善陳平之計,從之而不吝;當食納子房之策,揮洗聽酈生之說。婁敬有定都之謀,則嘉納不寵,賜以姓;陸賈有新語之獻,則親覽而每稱其善;諫易太子,周昌之言切矣,則愛之;論次蕭何,鄂千秋之言當矣,則賞之。其用人之明斷也,為何如。懲秦斂之苛,則約三章之法;殫項羽之惡,則發義帝之喪;監胡亥之死,則立太子於草昧之初;慘焚書之禍,則祀孔子於過魯之日,立宗廟;尊太公封同姓,而孝悌之風行;申軍法,定章程,起朝儀,而制度之美之一,政之因革當矣。丁公不忠,則戮之以徇軍士;季佈各為其主,則封之以表輿;論政之賞罰明矣,為政之明斷也為何如。”   因為漢初的動蕩,或許,漢高祖劉邦本身對文化建設沒有直接的作為,但他以天下之心為心的做法,對於恢復文化就是一種導向作用。劉邦的態度造成瞭客觀上的無為狀態,與暴秦的“以吏為師”及焚毀百傢之說的作法截然不同。劉邦是楚人,其故鄉與老子的出生地相去不遠,不知老子的學說會不會對他產生作用。這方面沒有直接的證據,隻有間接的曹參為齊相國取無為之道,而司馬遷的父親也崇尚黃老之術。大概這些人從劉邦的態度上感受到老子提倡的東西。老子曾說過:“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考察劉邦的個人品質,隱約與老子主張相吻合。最終造成的結果是,漢高祖的名望在終封建之世,始終是相當高的。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討論劉邦對漢文化的影響,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天下之心為心,就是相信人民群眾有選擇知識的能力與權力,采取不幹涉原則,讓人民與社會自己發展自己,從而造成瞭整個文化的繁榮。中華民族的大多數之所以被稱作漢人,就是與漢代文化在經秦火之後的迅速發展分不開的。孟子說,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德如草。以劉邦為首的漢王朝統治者在立國之初采取瞭無為的政策,造成瞭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在今天對劉邦評價撥亂反正的同時,也應該給他在建立漢文化一道上,給予應有的地位。   評價   早年的劉邦不喜勞作,確有遊手好閑的無賴之嫌,但他以佈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因為劉邦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與人友善,喜歡施舍,善交遊,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有領導才能。成功在於“能鬥智時決不鬥力”且情商高的劉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即帝王權術。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范圍中。楚強漢弱,可是戰爭的結局是楚敗漢勝。

三國演義_曹營五虎大將,張遼有何能力做到後來居上?_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將群星燦爛。除去諸夏侯曹因為親屬原因備受恩寵外,異性武將中最有名的是曹魏五子,也就是:張遼、樂進、於禁、張郃、徐晃。那張遼為何備受曹魏恩寵,成為五子第一人呢?   說起排名,在中國一向有講究。首先是論親疏,於是才華平平的夏侯惇成為僅次於曹操軍中統帥,斤斤計較的大款曹洪也可以擔任驃騎將軍;其實是論資歷,在五子之後曹魏其實還有不少驍將,比如李典、臧霸、文聘之流,說起武功和五子差別並不很大。尤其是李典,頗受陳壽推崇,反倒是五子之中的於禁、樂進戰功平平,缺少獨當一面的成功戰例。不過於禁和樂進是董卓之亂時期就追隨曹操的老人,資歷擺在那裡。打仗的時候就算沒有建立大功,但是幾次大戰也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曹操又是個比較重感情的人,於是進入五子也可以理解瞭。   五子之中,張遼來到曹操的身邊比較晚,經歷也比較復雜。於是在一直在掃平袁紹之時,張遼的排名依然在;樂進、於禁之後。等到平定荊州時,張遼征討陳蘭有功,名位漸漸超越樂進。於是,當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魯之時,把南方守衛邊疆的重任就交托給瞭張遼、樂進、李典三人。   然後,孫權抓住時機進攻曹魏要塞合肥,於是張遼於是人品爆發,以逍遙津之戰威震天下。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佈。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於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霸道野心傢董卓一生最忌憚這個人_三國人物

  董卓一生殘暴,滿懷私欲和野心。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欲和野心。為瞭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瞭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傢和社會的穩定帶來瞭巨大的破壞。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復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瞭東漢政權的滅亡。   在董卓執掌國政時間,最忌諱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左將軍皇甫嵩,一個是京兆尹蓋勛。   當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後之時,天下人群情激憤,不過,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多數人選擇瞭沉默。即便是袁紹、袁術等人起兵,也不過是在董卓執政的情況下無法生存,而起兵將獲取更大的利益罷瞭。他們都是一些隻有自身利益,而不顧及朝廷危亡,百姓疾苦的冷血軍閥。   而皇甫嵩呢?皇甫嵩是漢末名將,黃巾之亂幾乎可以說是皇甫嵩一人搞定的,雖然朱雋將軍也立功不少,但是敗張角,殺張梁、張寶,黃巾主力都被皇甫嵩擊潰。不過,皇甫嵩此人是一個標準的軍人,雖然很能打,但是在政治上卻沒有什麼野心,甚至可以說沒有一點的反抗之心,隻要是上級命令,他就尊從,就算這個上司是天下人痛恨的董卓。   於是,在被解除兵權之後,董卓也就不怎麼害怕皇甫嵩瞭。   可蓋勛就不同瞭。

三國演義_魯肅簡介:孫權和周瑜、魯肅的關系怎麼樣?_三國人物

  在周瑜時代,孫權名義上是東吳之主,可是在軍中,實際上的最高指揮者卻是周瑜。   當孫權接替兄長孫策的權力之時,人心浮動,江東不寧。周瑜率領大軍回到吳郡奔喪,然後長時期駐紮在吳郡。在周瑜來說是為瞭保護孫權,捍衛孫權,可是在孫權看來,未免覺得自己隻是一個傀儡,名位東吳之主,卻要倚仗周瑜的支持。   而當曹操率領大軍征討江東,張昭等人一片投降之聲,雖然有部分武將主張作戰,但也心中猶豫,不知道是成是敗。可是一旦周瑜回來,文臣也好,武將也好,紛紛前往拜會周瑜,希望周瑜一語定乾坤。而在殿前大會時,周瑜慷慨激昂陳訴滅曹大計,孫權於是決心作戰。   而當周瑜大敗曹軍之後,周郎威名更是傳遍天下,甚至有人傳言,江東隻知道有周瑜,不知道有孫權。而劉備和曹操更是別有用心的告訴孫權,周瑜才智卓絕,絕對不會久居人下,假惺惺的提醒孫權小心提防周瑜。雖說孫權知道周瑜未必有謀反之心,可是周瑜實在功高震主,難怪在周瑜的晚年,孫權對周瑜一再壓制,多次拒絕周瑜殺劉備,奪荊州的計劃。   而周瑜之後的魯肅呢?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傢、外交傢。出生於一士族傢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裡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三國演義_三國十大武將·武聖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真實嗎?_三國人物

  關羽(?-220年),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關羽,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佈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瞭袁紹名將顏良、文醜。後千裡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五十八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關羽是“武聖”,除瞭呂佈,單條真的沒有敗過。這點隻有趙雲可以相比。從三國單條斬敵比率看,關羽最厲害,呂佈都比不上,溫酒斬華雄,一刀斬顏良,後又一刀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斬龐德,擒於禁。   當然,這裡也有些水分。關羽出場第一戰,關羽以一個小小馬弓手的身份出戰,可以相見華雄根本沒有把關羽當對手,可是就這麼一大意,被關羽殺瞭。顏良文醜死得最冤,本來按實力絕對不輸於關羽,都是關羽仗著馬快,劈面一刀、腦後一刀殺死。龐德是周倉從水裡抓來的,那六將也非名將隻是一幫縣市級的軍官。其真正的交手記錄並不那麼壯觀。虎牢關,張飛鬥呂佈五十合沒結果,老關上去幫忙,又三十合還是“戰呂佈不下”,最後還是劉備上去才贏的。關羽,沒和呂佈真正陣前單挑過,曾和老黃忠打個平手,和龐德在臂傷未痊愈的前提下落於下風。最令人垢病的是和紀靈打三十餘合還不分勝負,而紀靈根本不會是顏良文醜的對手。   關於關羽的幾點思考   1、《三國演義》中作者最著力描寫的有三個人物,也就是我們講的奸絕曹操,智絕諸葛,義絕關羽,關羽的忠義在羅貫中的筆下描繪的淋漓盡致、超凡入聖。為義兄劉備他歸順曹操之初就言明,一旦知道義兄下落,不管千裡萬裡,都將一生追隨,為劉備拒絕曹操的高官厚祿,曹操看關羽身上綠色戰袍破舊,賞賜一件錦袍,關羽將綠色舊袍穿在外面,新錦袍穿在裡面,以示不忘劉備。後來過五關斬六將,千裡尋兄,更是千古美談。正因如此,明清乃至今天,關羽都是江湖人物崇拜的對象,歷代朝廷對關羽也是封賞有加,先是被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繆侯",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為"武安王",到明萬歷年,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的寶座,到清朝則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論起後世的封賞,古代人物中,隻有孔子可以和關羽相比。

三國演義_三國十大武將·戰神呂佈武力究竟有多強?_三國人物

  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佈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呂佈,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   呂佈原為並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在董卓會兵京師的時候,董卓本想殺掉丁原但是不敢動手,因懼怕丁原義子呂佈,於是請手下謀士李肅前去遊說,李肅盛贊呂佈勇武天下聞名,若隻追隨丁原,一生必定埋沒。若追隨董卓,當封侯拜將,風光無限,呂佈開始拒絕,說丁原待自己不薄,但李肅來時帶來董卓自己的一匹千裡馬,此馬可說是三國第一名馬—赤兔馬,呂佈大喜過望。對於一位武將來說,最珍貴的就是寶劍名馬瞭。呂佈看董卓待自己不錯,就殺掉丁原後,投靠董卓為義子。   後來董卓野心暴露,司徒王允用設計讓呂佈殺瞭董卓,呂佈再次背叛自己的主公。王允先將貂蟬許配呂佈,卻又故意宴請董卓,將貂蟬獻於董卓,然後挑撥董卓與呂佈關系,呂佈沖冠一怒為紅顏,殺掉董卓,得到瞭美女貂蟬。   董卓死後,呂佈自己獨領一軍,縱橫天下,但不能信任手下謀士陳宮,最終在公元一九八年被曹操擒殺。   呂佈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讀《三國演義》者,大多看完之後,對呂佈的最深的印象怕就是燕人張翼德說的“三姓傢奴”,為人好勇鬥狠純粹是個一介武夫,還奴顏卑膝,不講道義善變又無主見,

三國演義_魏延冤死:魏延反骨是謠言,真實的他是這樣的。_三國人物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他也是繼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人之後,蜀國陣營內最具能力和武功的戰將,而且是北伐曹魏的堅定分子,在其生前受到劉備的提拔和諸葛亮的重用。可他卻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軍中不久後,以“謀反”的罪名被楊儀派遣馬岱追殺,並落瞭“夷三族”的悲慘結局。魏延的死去,標志著蜀國內部再也沒一流的軍事將領與曹魏抗衡瞭,僅僅剩下一名薑維獨木難支,最終蜀國也不得不走向瞭滅亡的道路。   關於魏延,首先,所謂“反骨”的說法當然隻能是小說傢言,歷史上毫無記載。從科學角度分析,誰也不可能單獨在腦後多長出一塊“反骨”。魏延所謂的“反叛”,其實是諸多原因造成的過激反應,反叛並無實際證據,他的最終悲慘的下場也是多方面原因綜合在一起的而演化出來的歷史悲劇。   先來看看魏延的出身。據《魏延傳》記載,他“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這表明,魏延以低級軍兵的身份,跟隨劉備入川的,因為屢立軍功,被劉備提升為中級軍官。漢中爭奪戰後,等到劉備在漢中稱王的時候,魏延更是遭遇突擊提拔,取代名將張飛督漢中,封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此言既出,則是“一軍盡驚”。這也表明瞭劉備的識人之名,和對魏延才華的賞識。為瞭樹立魏延的威信,劉備特意安排他當著大傢的面發表施政綱領,。劉備問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魏延回答道:“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這個豪言壯語讓劉備非常滿意,也表明瞭魏延十足的膽略,後來魏延又晉封為鎮北將軍,擠身高級軍官。   後主劉禪即位之後,魏延被封為都亭侯,有瞭名爵,之後,諸葛亮的北伐曹魏,魏延當時被委以都督前部的工作,官職是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北伐曹魏的過程中,魏延的表現是相當突出的,並在陽溪一戰,大敗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等魏國名將,魏延也因此役的表現,升任征西大將軍,封南鄭侯,成為軍中僅次於諸葛亮的軍事副手。然而,魏延雖然在軍中的地位,一升再升。但此時,他卻和蜀國的軍政一把手丞相諸葛亮,在北伐的戰略上,發生瞭嚴重分歧。他曾在第一次北伐時,請求諸葛亮撥給他一萬兵馬,他選五千人作戰,五千人運輸,從褒中出擊,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十天之內奇襲長安,但謹慎的諸葛亮認為魏延的想法太過冒險,沒有采用魏延的建議。之後,數次北伐的中,他又經常“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謹慎的諸葛亮依舊沒有同意魏延的建議。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也就給諸葛亮的留下瞭魏延愛唱反調,不服從命令的印象。最關鍵的還在於,魏延心高氣傲,自視才高位重,看不起其他將領,不善於團結同事,這是為魏延最後慘劇的發生埋下瞭伏筆。當時眾多將領多都禮讓魏延,但唯有長史楊儀不買賬,每每與魏延爭風吃醋,勢同水火。每次爭吵,都要靠費禕出來解圍方可瞭事。諸葛亮面對兩人的爭吵,本著從大局出發,愛惜二人的才幹,沒有加以懲罰。但諸葛亮生前沒有很好的處理魏、楊二人關系,特別是以後關於魏延的使用問題,無疑是有一定失誤和遺憾的。   最終,在公元234年,在五丈原病危之時,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薑維等人安排後事,做出“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的撤退命令。此時,魏延被排除在外,一方面是魏延當時在第一線與司馬懿大軍對峙,另一方面,諸葛亮擔心魏延在關鍵時刻繼續唱反調,不肯撤退,堅持北伐。所以,魏延被排除在外。

三國演義_三國猛將張飛的武器丈八蛇矛是什麼來歷?有多重?_三國人物

  丈八蛇矛是用鑌鐵(烏茲鋼)打造,矛桿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刃開雙鋒,作遊蛇形狀,故而名之。這個武器在當時來說真是前無古人的創意作品,為什麼張飛的武器會是長蛇的模樣,其中又有著什麼來歷與故事呢?還有一個大傢關心的就是張飛的力氣到底有多大?他的武器丈八蛇矛又有多重呢?   托通俗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之福,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成瞭史上的明星兵器,它們分別是關羽和張飛的拿手武器,或者說是必殺器。丈八蛇矛後來又成為《水滸》中豹子頭林沖的裝備。   然而,史上的關羽和張飛未必使用過這兩件神器。先看《三國志·關羽傳》,裡面有他斬殺顏良一節:“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關羽遠遠看見顏良的麾蓋,於是驅馬沖入萬軍之中,刺死顏良,將其首級斬下來後回來。這裡面似乎先用長矛刺,然後用刀割首級。反正翻遍史書,找不出關公和青龍偃月刀有一毛錢關系。當然,隻要關公神武就行,使什麼刀也就無所謂,咱不能唯武器論。   再說丈八蛇矛,這兵器確實有,東漢學者劉熙的《釋名·釋兵》一書裡就提到它,但有沒有拿在張飛手裡就不得而知瞭,《三國志·張飛傳》裡提到“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長坂坡戰役,張飛在當陽橋鼓起眼睛,立馬橫矛。使的是矛,是不是丈八蛇矛,沒法考據。其實,隻要咱張將軍能喝退曹兵就行,管他使什麼傢夥呢。   不過,西晉末年倒是有一位牛人——大將陳安,能左手使七尺長刀,右手使丈八蛇矛,將關、張的絕活全攬瞭。《晉書·陳安傳》記載他“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註意瞭,這可能是史書裡第一次提到“丈八蛇矛”。   關於張飛的武器丈把蛇矛來歷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瑾沒幹成一件事,為何卻步步高升?_三國人物

  核心提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瑾。諸葛瑾:字子瑜,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後,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其實他沒幹成一件事,就得到瞭這些,還步步高升,是什麼原因讓他的仕途這麼順利?   諸葛瑾的一生,沒有辦成過一件事兒,卻步步高升,善始善終。他的故事沒有什麼精彩之處,卻極為耐人尋味。   乍一看,諸葛瑾除瞭是諸葛亮的哥哥什麼都不是;再一看,他的另類、他的反常識,是那麼的無與倫比、登峰造極。   研讀諸葛瑾,不僅可以刷新我們對三國歷史的認識,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刷新我們的歷史觀、人生觀。   諸葛瑾   無為

三國演義_三國時期諸葛氏傢族的成員有多牛 魏蜀吳三方做丞相_三國人物

  三國歷史上,有一個傢族的成員在魏、蜀、吳三個國傢中都做到瞭丞相。即便是三國時代結束後,其成員甚至在東晉都封侯拜相,並且在蜀國、吳國、東晉兩度被托孤輔佐幼主,成為實際上的“攝政王”。雖然這個傢族成員並未有人封王稱帝,成為最牛的傢族,但就混政壇而言,絕對是最吃得開的。今天就帶你認識下這個顯赫的傢族——瑯琊諸葛氏。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散文傢、書法傢、發明傢。   三國人物對他的評價: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三國演義_呂佈之死:曹操為何正需要人才的時候卻殺呂佈? _三國人物

  呂佈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和王允誅董後,被李郭擊敗,依附袁紹效力。爭奪兗州失敗後,依附偷襲劉備,割據徐州。於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傢和軍事傢。漢靈帝死後,朝廷政局混亂,諸侯割據混戰,群雄逐鹿中原。在這樣一個動蕩年代,實力不強、官位不高、資歷不深的曹操,卻能夠先後除袁術、破呂佈、滅袁紹、定劉表,最終脫穎而出,統一中原,縱橫朝野,把持政局,成為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頂尖風雲人物。曹操除瞭在政治上占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外,其他能夠促使他叱吒風雲、雄霸北方的因素中,最積極的、最有效的當數他實行的求賢若渴的廣泛吸收、籠絡文才武將,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用人機制瞭。   曹操的性格很復雜,他“有權謀,多機變”,同時疑心也很重。但是有一點曹操看得很透徹,那就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軍事實力決定一切。曹操在行刺董卓失敗,逃回沛國譙縣老傢後,樹立起“忠義”的白色旗幟,到處招兵買馬,組建軍事武裝力量,隨即掀起瞭一場會同各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的波瀾壯舉。董卓死後,黃巾殘餘勢力再次叛亂滋事。曹操借剿滅黃巾之際,在山東各地招賢納士,文才武將聞聲歸附,軍事實力得到瞭迅速膨脹,這為他在以後幾次南征北戰中都能夠所向披靡、連連告捷奠定瞭雄厚的軍事基礎和人才保障。   曹操愛惜、招納人才,遵循一定的原則,那就是道德和人品必須要過關,必須對自己的國傢或主公忠心不二。所以,當武藝最高、異常驍勇的呂佈曹操被伏後表示願意歸降,並向曹操陳述瞭“明公所慮,不過於佈,佈今已服矣。公為大將,佈副之,天下不難定也”的利害關系後,求賢若渴的曹操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問站在一邊的劉備“如何”,這說明曹操對呂佈這樣一個武藝超群的猛將是喜愛的,甚至想象到一旦擁有呂佈便會使自己如虎添翼,在內心裡是準備接受的。但是在劉備不懷好意、煽風點火般的提醒下,曹操回想到呂佈曾經為財而一刀砍下瞭義父丁原的頭顱,為色而一戟刺穿瞭義父董卓的咽喉,認識到呂佈確實是一個反復無常、賣主求榮的豺狼蛇蠍般小人的時候,曹操的思想發生瞭動搖。盡管呂佈身懷劉、關、張三人聯手都打不贏他的絕世武功,本來就疑心很重的曹操也斷然不敢留在身邊,以免除引狼入室、養虎為患的憂慮。於是,曹操果斷的下令把呂佈“先縊死,然後梟首”,這也可以看的出曹操對於如何處置像呂佈這樣一個品質惡劣、賣主求榮的卑鄙小人,在內心上是狠毒的,在手段上是殘忍的。   呂佈的死,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他不但一直沒有被曹操所用,為曹操的稱霸事業打過一次仗、立過半點功,反而多次與曹操為敵,在濮陽一戰中使曹操險些喪命,曹操對呂佈恨之入骨,並兇殘的殺瞭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曹操在官渡以七萬之眾與袁紹率領的七十萬大軍的對抗中,曹軍在糧草不繼、軍力漸乏、難以支撐的危難關頭,當許攸向袁紹獻上分兵偷襲許昌的出奇制勝消滅曹操的妙計時,袁紹卻因為許攸的子侄輩犯的一些司空見慣的小錯誤,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反而對他大加痛斥,並下瞭逐客令。惱羞成怒的許攸在憤恨之下,毅然走到瞭袁紹的死對頭曹操這邊,並向曹操獻上瞭偷襲烏巢火燒袁軍糧草的妙策,使曹操在官渡戰役中最後以少勝多,反敗為勝。隨後曹操率軍乘勝攻打冀州,許攸又獻上瞭“決漳河水淹之”的計謀,幫助曹操再次取得勝利。兩番獻計均奏凱歌的許攸因此也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起來,先是對曹操直呼小名“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的狂妄言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操雖然心裡惱怒,並沒有表現和發作出來,隻是哈哈一笑,但是曹操手下那些忠心耿耿的部將們則“俱懷不平”。然而許攸卻不以為然,照舊我行我素,竟然對曹操的心腹大將和貼身侍衛許褚也說出瞭同樣的話,終於被許褚一劍砍下頭來。許攸和曹操在很早以前就是老朋友瞭,況且又為曹操立瞭大功,曹操即使對許攸心存不滿,但是顧念舊情,又怕別人說他“嫉賢妒才”,所以對許攸無論如何是下不瞭狠手的。作為曹操的下屬,許褚即使對許攸的言行懷有不平,又被許攸激怒,他也是不敢貿然殺掉主子的“故友”和有功之臣的。很明顯,許褚是受瞭曹操密令,難怪事後曹操做賊心虛的將許攸“厚葬”,對許褚不過是象征性的責備瞭幾句也就過去瞭。即使許攸有功於曹操,曹操還是借刀殺掉瞭許攸,歸根到底是因為曹操對許攸叛國投敵的行為從內心裡是無法原諒的。這樣的人即使謀略再高,妙計再多,曹操也不敢把他留在身邊,保不準日後許攸因為不得志再次叛國投敵,幫助孫權或是劉備對付自己,還是殺瞭放心些。   楊松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大貪官。楊松是張魯手下的一個謀士,為主公張魯出謀劃策之事名不見經傳,但是為人極貪賄賂的事跡卻臭名昭著。這一點,劉備的謀士諸葛亮知道,曹操的謀士賈詡也知道。劉備在攻取西川劉璋時,劉璋求助於張魯,張魯派屈身帳下的馬超去助戰。張飛和馬超打的熱火朝天,難分勝負。劉備“見馬超英勇,甚愛之”,便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獻計,利用楊松對錢財的貪婪,離間瞭張魯與馬超的關系,使馬超被迫投到劉備帳下。第二年,失去瞭馬超這員大將後的張魯,在曹操的強勢進攻下節節敗退,張魯隻好啟用瞭馬超的部將龐德。龐德武藝高強,深受曹操的賞識,曹操想讓龐德歸降。賈詡獻計,利用楊松對錢財的貪婪,離間瞭張魯與龐德的關系,使龐德中計被曹操收服。隨後楊松給曹操寫瞭密書,自己作為內應,幫助曹操平定張魯。中計後的張魯親自出戰,被楊松關在城外,張魯被曹操活捉後封為鎮南將軍,其他的將領都有封賞,隻有楊松被曹操下令“斬之於市曹示眾”。正是由於楊松喜愛金銀、貪婪成性,使張魯失去瞭兩員一等一的大將,正是楊松見利忘義、買主求榮,使張魯輕易丟失領地被俘。楊松的愛財、賣主的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曹操的西征掃清瞭很多障礙,對曹操的統一大業發揮瞭積極的作用,但是曹操從內心裡對這種為瞭黃白之物而貪婪成性、毫無原則、賣主求榮的無恥小人,是不會原諒的,索性殺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