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中國古代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身材最奇麗的皇後是誰?

   手垂過膝,是史料中常見的一個詞,多用來描述帝王身材奇異,如蜀國昭烈皇帝劉備“垂手下膝,顧自見出耳”(《三國志》),晉武帝司馬炎“立發委地,手垂過膝”(《資治通鑒》),北周文帝宇文泰“發長委地,垂手過膝”(《周書》),後燕皇帝慕容垂“手垂過膝”(《晉書》)。古人認為,凡是帝王,身材總有些異相,“手垂過膝”便是異相其一。不過,“手垂過膝”並非皇帝的專利,陳朝皇後柳敬言也是這樣一個人。  柳敬言(531—615),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祖父柳惲官至梁朝秘書監,父親柳偃是梁武帝的女婿。侯景之亂中,柳敬言投靠時任荊州刺史的舅舅,也就是後來的梁元帝蕭繹。後來,蕭繹因陳霸先平亂功高,封其侄子陳頊為直閣將軍、中書侍郎,並將外甥女柳敬言許配給陳頊為妻。承聖二年(553),柳敬言為陳頊生下長子陳叔寶。太建元年(569),陳頊當上瞭陳朝皇帝,是為陳宣帝,立陳叔寶為皇太子,立柳敬言為皇後。  據《陳書》記載,柳敬言不僅“美姿容”,相貌十分俊美,而且“身長七尺二寸”,擁有一副絕好身材。南朝後期,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5厘米,那麼“七尺二寸”的柳敬言身高便有1.76米還多。容貌嬌美,身材高挑,一身貴相,難怪陳頊對她一見鐘情。更令人驚奇的是,柳敬言居然同前面提到的那些橫空出世的帝王一樣,也“手垂過膝”(《陳書》、《南史》),堪稱史上一奇。在史料記載中,柳敬言是唯一一位手垂過膝的皇後。  手垂過膝,給人的印象是不甘居人之下,而柳敬言卻是一位性情謙和之人,她律己修身,善待他人,甚為陳宣帝敬愛。陳宣帝早年娶瞭一錢姓女子,稱帝後將錢氏封為貴妃,對其寵愛超過皇後。對此,柳敬言非但不妒忌,反而“傾心下之”(《陳書》),甘心居於錢貴妃之下。每逢各地送來供品,柳敬言總是選最好的讓給錢貴妃,自己則用一些差的。身為皇後,雖執掌後宮,但柳敬言並無爭寵之事,更沒有去擠兌情敵,足見其寬廣胸懷。除瞭謙和,柳敬言還臨危不懼,危急時刻能夠舍己忘我。太建十四年(582),陳宣帝駕崩,陳叔寶“哀頓俯伏”,始興王陳叔陵趁其不備,突下黑手,“以剉藥刀斫後主中項”,用切藥刀朝陳叔寶脖子上亂砍,意在制造宮廷血案,奪取皇位繼承權。面對突發事變,面對兇暴之徒,柳敬言“馳來救焉”,用身體和手臂護住兒子。陳叔陵窮兇極惡,“又斫太後(柳敬言)數下”。柳敬言雖被砍傷,陳叔寶卻得以“自奮得免”(《陳書》)。   經雲:“手長過膝,蓋世英賢”。柳敬言是一個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生逢亂世,更是給瞭她施展才華的機會。陳宣帝死後,舉行大喪;陳叔陵行刺不成,開始興兵作亂;隋軍也趁機逼近長江,陳朝失去瞭淮南大片土地。此時,陳叔寶因刀傷不能料理政事,國傢危亡。內憂外患之際,柳敬言不顧傷痛,以皇太後的身份坐鎮京城,擔起攘外安內重任,“誅叔陵、供大行喪事、邊境防守及百司眾務”(《陳書》),井井有條,巾幗不讓須眉。對於權力,柳敬言沒有太多的欲望,更沒有借機攬權,隻手遮天。等內亂平息瞭,外敵打退瞭,國傢安定瞭,兒子病愈瞭,她立馬急流勇退,將權力交還陳叔寶,“後主創愈,乃歸政焉”(《陳書》)。然而,陳叔寶是一個昏聵無能且荒淫風流的天子,整日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致使朝政腐朽,怨聲載道,亡國之勢已成。看到國力日衰,柳敬言後悔沒有教育好兒子,但事到如今,她隻能在幕後加以輔助,這才使陳朝政權得以茍延殘喘。  禎明三年(589),陳朝被隋軍滅亡,柳敬言被俘虜至長安,後轉至洛陽,並得到瞭隋文帝和隋煬帝的優待。大業十一年(615),柳敬言死於洛陽。關於柳敬言的年齡,正史中說她活瞭八十三歲;而她的墓志銘中卻說她於“大業十一年(615)春遘疾,……春秋八十有五”。相比《陳書》和《南史》,墓志銘上的記載時間更早,更準確。算起來,柳敬言比西漢皇後王政君(前70—13年)活的時間還長,她才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後。值得一提的是,柳敬言的身材相貌與其丈夫陳宣帝極其相似。柳敬言“美姿容,身長七尺二寸,手垂過膝”,而陳宣帝也是“美容儀,身長八尺三寸,手垂過膝”(《陳書》)。這對帝後,男俊女美,身型匹配,且都“手垂過膝”,論相貌,論身材,論特征,這兩口子是典型的夫妻相,堪稱中國歷代帝後的絕配。不過,早死的陳宣帝葬於南京顯寧陵,而晚死的柳敬言卻葬在瞭洛陽邙山,二人沒能合葬,成為歷史的遺憾。相關閱讀推薦:唐史解密:楊貴妃備受恩仇為何沒被封為皇後?揭秘:李治把武則天被立為皇後老臣們有何下場?漢元帝王皇後為何誓稱漢傢寡婦?王政君結局怎樣趙飛燕是哪位皇帝的皇後?趙飛燕結局是怎死的漢元帝劉奭有幾個皇後?漢元帝劉奭妃子有哪些漢元帝劉奭皇後王政君兒子是誰?王政君子女有幾個

中國古代宦官史上的奇跡,五個“第一”的童貫

  中國的宦官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雖然歷朝對宦官的稱呼不盡相同,宦官群體的影響力也千差萬別,但是宦官徹頭徹尾的奴才身份始終是改變不瞭的。不過由於經年累月的與皇帝打成一片,較之廷臣宦官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難免被賦予行政或軍事權力。在北宋末年徽宗趙佶統治的二十年中,中國歷史上最為聲名狼藉的奸臣們沉渣泛起,諸如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王黼、蔡攸、梁師成、李彥、李邦彥、朱勔等等或鬥或合朋比為奸,這些貨色構成瞭一道詭異莫測的黑色風景線。大宦官童貫就是這其中的最為“優秀”的一員。  一、空前絕後的五個“第一”  雖然宦官的黃金時代還要等到稍晚一些的明朝才能到來,但是即使是貴為“九千歲”魏忠賢還是沒能逾越擁有宦官歷史上五個第一的童貫;那麼童貫有怎樣的記錄呢?童貫是中國歷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宦官;是中國歷史上掌控軍隊最大的宦官;是中國歷史上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宦官;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國傢出使的宦官。  毋庸置疑的這五個第一,個個都是沉甸甸毫無水分的。兵者(兵除瞭指代戰爭之外,當然還掌控軍隊的意思),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縱觀古今,兵權向來是權力的最核心;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處處受到掣肘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調動軍隊的虎符被其祖母竇太皇太後所控制。一個無血緣關系保障的外人長時間地掌控大規模的部隊是不可想象的,在宋帝國時期尤其不可想象。童貫的掌兵記錄固然是宋徽宗趙佶的信任有加,他的權傾朝野自然不在話下。再看看秦國兵士在軍功授爵的激勵下創造瞭怎樣的奇跡和輝煌,何況在異性不封王的政治傳統下多少人止步於公爵,但是童貫卻博得瞭這個無以復加的王爵榮耀。漢代張騫和蘇武的故事之所以受到千古傳誦,其原因就是作為國傢形象代表的他們忠肝義膽不辱使命,盡管童貫隻是副使身份,但是這份榮譽也是得來不易的。在將近二十年時間裡,童貫是宋帝國的驕傲與榮耀,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人的光榮與夢想;作為宦官,集兵權和各種榮耀於一身的童貫,足夠讓前輩高力士和後生魏忠賢相形見絀瞭,千真萬確的空前絕後瞭。  二、童貫的發跡歷史     快到二十歲才凈身的童貫,身材魁梧高大皮骨強若鋼鐵、二目炯炯有神頜下生有胡須,一派氣宇不凡。他入宮之初拜曾在西北邊境監軍多年並有些戰功、神宗朝有名的宦官李憲門下。雖然童貫粗通文墨隨後又跟著李憲經營邊陲頗有些功勞,但是進宮已20年的童貫始終沒有出人頭地仍舊默默無聞。  童貫的發跡有兩個因素,首要的就是輕佻浪漫的宋徽宗趙佶的即位,能疏財出手十分慷慨大方、對天子身邊妃嬪、宮女和近臣實施賄賂的童貫很快被委以內廷供奉官(皇宮采購供應部部長)職務派往杭州設行館收羅文玩字畫。然後他就遇到瞭蔡京。蔡京是他發跡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據說蔡京把自己珍藏的王羲之的字帖和趙佶夢寐以求的周文矩《重屏會棋圖》一並奉上。從此徽宗對童貫另眼相看,不過童貫和蔡京從此也開始瞭狼狽為奸的媾和。童貫的眼力和功夫超一流,杭州歸來後童貫大力疏通為蔡京回京打通瞭關節,一年之內蔡京連升三級位居宰相。蔡京投桃報李主政之後的一項重大舉措就是推薦童貫監軍西北去收復青海甘肅地區。此役童貫表現低調、積極配合統兵將領們打瞭一連串漂亮仗,成功平息瞭西北部族的叛亂,並十分邀買人心地在慶功大會上收養瞭孤苦無依的陣亡將領的遺孤。在這個曾經讓一代名臣范仲淹折戟沉沙的西北地區,童貫的勝利不僅讓宋帝國品嘗瞭久違勝利的喜悅,還讓童貫成為一顆極為耀眼的軍事明星。稍後童貫在西北接連的勝利使他成為瞭名副其實的帝國柱石。每次得勝歸來朝野上下英雄般的歡迎場面和如潮般的好評最終確立童貫在皇帝心中和帝國政界裡堅不可摧的地位,以及於深受信任的蔡京在公然反對徽宗授予童貫“開府儀同三司”之後,被童貫弄得以太師致仕貶回杭州。政和元年童貫晉升為檢校太尉正式成為第一武官並以副大使的身份出使大遼,使得聲望如日中天的童貫更進一步,聲名當世無匹瞭。  三、燕雲計劃的出爐及其產生的滅國之災  如果說童貫就此止步的話,也許後人尚能為其褒揚一番,不會因為他的宦官經歷而有所歧視。但是正是出使遼國這次具有殊榮的行旅讓童貫聲名狼藉直至後來被誅殺。大致過程是使團到達盧溝(後來盧溝橋就在這個地方)後,一位深夜來訪的客人向正在“躊躇滿志”的太尉童貫獻上瞭一條收復燕雲、搞垮遼國的計劃。回國後童貫和已與他達成諒解的蔡京為瞭這個計劃展開瞭一系列的政治軍事行動,最終把北宋帝國給折騰跨瞭。燕雲十六州是宋帝國永遠的痛,就因為沒有控制住這塊土地使宋喪失瞭所有軍事和戰略的主動權。這位夜來客人計劃其實也沒有什麼特異之處,核心觀點就是背棄與遼國澶淵之盟和新崛起的金國共同征伐遼國,然後通過協議要回燕雲的所有權。顯然這個計劃迎合瞭趙佶、童貫、蔡京這幫低能君臣的欲望。  雖說國傢之間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久友誼,但是這還要看形勢。燕雲計劃本身沒有問題,然而問題出在處於權力核心的童貫蔡京之流不顧花石綱等掠奪造成的百姓離心離德、無視此時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回避宋軍戰鬥力極為低下的現實,僅僅為瞭追求自身的“功成名就”而忽視由此產生動搖國傢根本的嚴重後果。事實也證明瞭這種背信棄義的慘痛代價,童貫帥兵兩次征伐皆片甲無回,宋也在外交上顧此失彼,導致金國摸清瞭宋的底細;此時的宋廷裡面,蔡攸正在逼迫其父蔡京卸任,王黼致信童貫宣誓效忠等等,奸臣們的鬥爭與合作還在如火如荼的上演著。滅遼不久,金兵就大舉南下,直至兩圍汴京虜走徽欽二帝,北宋就此滅亡瞭。  看看東漢禍亂宮廷和明代無限卑劣的宦官們,這個童貫似乎還算可愛一些,不過也正是他的可愛和天真徹底葬送瞭北宋帝國。宦官本是極端專制皇權的附屬產物,宦官文化也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可恥的部分。宦官的身體和人格都是殘缺不全的,不過可憐歸可憐,然而一旦他們感染瞭權力這個東西,身體殘缺帶來的心理變異往往更容易變本加厲地禍國殃民。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國古代被封王的宦官:並非隻有童貫一個北宋太監童貫因何被封王?北宋六賊之童貫簡介揭秘:歷史上最傳奇最成功的太監其實是童貫!童貫是誰?童貫的生平簡介及死因中國史上唯一一個被閹割過的王爺:大太監童貫童貫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唯一被封為王的太監

宋代人所評中國古代百大名將:西漢之李廣

  李廣是隴西人(今甘肅)。李廣傢族世代善射。漢文帝時,匈奴大肆入侵蕭關,李廣因為善於騎射,殺瞭很多匈奴人,就當瞭武騎常侍(一種官職,車駕遊獵,常從射猛獸)。李廣曾經跟隨皇帝出行,經常沖鋒陷陣,並且與猛獸搏鬥,漢文帝就說:“可惜啊,你沒有遇到好時候,如果你在高祖時代,萬戶侯對你來說實在是輕而易舉啊!”到瞭漢景帝初年,李廣為隴西都尉。七國之亂時,李廣為驍騎都尉,跟從周亞夫攻打吳國和楚國的叛軍,並且立瞭軍功。可是由於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授給李廣,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調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對漢景帝哭著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作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漢景帝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瞭宦官,幾乎殺光瞭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瞭幾十裡,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瞭兩個,活捉瞭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瞭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  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裡,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隻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瞭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裡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瞭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奔馳,射死瞭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裡,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這時正值日暮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瞭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瞭。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漢武帝登基,皇帝近臣都說李廣是名將,因此李廣就從上郡太守調到瞭中央,任未央衛尉,而當時程不識為長樂衛尉。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並兼管軍隊駐防。  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士兵自便,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佈置瞭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要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瞭。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漢朝邊郡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   後來李廣從衛尉升到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匈奴人多勢眾,依靠這個優勢打敗瞭李廣軍隊,並且生擒瞭李廣。單於一直聽聞李廣的賢能,下令說:一定要生擒他。匈奴最終生擒瞭李廣,李廣當時身上有傷病,就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裝在繩編的網兜裡躺著。走瞭十多裡,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瞭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裡,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因此才能逃脫。回到漢朝,李廣因為失敗犯瞭死罪,最後交錢,被貶為庶人。  李廣就這樣賦閑在傢,曾在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瞭,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瞭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瞭韓安國,於是漢武帝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瞭軍中就把他殺瞭。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裡的一塊石頭,認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瞭石頭,箭頭都射進去瞭,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瞭。相關閱讀推薦:漢史解密:被誤讀的李廣利是衛霍之後的第三名將明宮奇聞:富商袁相和李廣合謀騙婚弘治帝的公主《水滸傳》中花榮的外號小李廣為什麼不是養由基李廣和程不識:在衛青霍去病以前的軍界雙壁衛青替李廣求情免罪:初戰勝利有賴於李廣的牽制水滸裡的成語故事:將遇良才出自小李廣花榮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四十多年,傢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始終也不談及傢產方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他善於射箭也是天賦,即便是他的子孫或外人向他學習,也沒人能趕上他。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與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後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隻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  後來漢武帝讓李廣擔任郎中令,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瞭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奔馳。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佈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瞭一半多,箭也用光瞭。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瞭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註意整頓軍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瞭,匈奴軍才解圍退去。  李廣曾和方士王朔私下閑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於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難道曾經有過值得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瞭。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隻有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瞭,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後來李廣跟從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瞭單於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於,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並,從東路出擊。李廣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於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於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曾暗中接受漢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對敵,如果用他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於的願望。李廣一直請命,衛青不聽。  李廣不向衛青告辭就起程瞭,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大本營,領兵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向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衛青之後。衛青與單於交戰,單於逃跑瞭,衛青沒有戰果隻好回兵,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瞭李廣。衛青就派長史問李廣具體情況,說:“我衛青要上書天子報告具體內容。”李廣沒有回答。於是衛青就讓長史責問李廣幕府中的人前去對質。李廣說:“他們沒罪,是我的過失。”李廣對其麾下的人說:”我李廣自成年之後就和匈奴人大小交戰七十餘次,今天又跟從大將軍一起出兵攻打匈奴單於,但我又迷路瞭,這不是天意嗎?況且我今年六十多瞭,也不能再忍受那些刀筆小吏的擺弄瞭。“於是拔刀自刎,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不為人知的一代雄主:漢宣帝

  中宗漢宣帝我認為才是西漢王朝最為明君最為雄主的一位帝王,文治武功!西漢王朝隻給4個帝王有廟號,除瞭太祖劉邦,武帝劉徹,文帝等,接下來的就是漢宣帝的中宗皇帝瞭武帝劉徹好大喜功,要不是前兩任文景之治留下的底子,劉徹早就把西漢玩玩瞭,憑劉徹那種玩法,西漢真撐不瞭多長時間,漢武帝晚期國傢就有點岌岌可危走下坡路瞭!前期漢武帝還能玩的那麼開,完全是因為文景之治的影響力。  再來看漢宣帝劉詢,劉詢在位期間,西漢發展到頂峰,社會發達程度,軍事能力,皆可超越前任幾任帝王,而且現在史學界也把漢宣帝時期稱之為西漢最發達最鼎盛的時期,漢太祖劉邦時期軍隊有夠強悍,但也對匈奴唯唯諾諾,漢武帝雖打擊匈奴,然匈奴根基還在,正是在漢宣帝對匈奴接連打擊之後,匈奴才真正的衰敗不成氣候,把匈奴單於打的自己主動到長安請罪,把140年的漢匈戰爭畫瞭句號!而且漢宣帝時期一次竟然能出動16萬規模的騎兵部隊,這是終西漢東漢400餘年來沒有一次能夠超越的,漢武帝劉徹時期也沒能出動這麼大規模的部隊。漢武帝時期出動部隊還沒這一半多,國內就不穩定瞭,而漢宣帝時期同時出動16萬大軍,國內依然繁盛穩定,這就是差距。漢宣帝還把天山地區土地永久納入版圖。  漢宣帝打仗不像漢武帝一樣,窮盡國力,漢宣帝接連打擊匈奴而國內依然穩定富庶其實從軍事方面就可以看出漢宣帝時期國力的強大,一次同時出動16萬大軍,兵分五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補給和糧食供給之充足,從另一方面看出社會的發達程度。漢宣帝還是平民皇帝,草民天子,早期被貶為平民受盡民間疾苦,當皇帝後也能體恤民情有個故事是:尋故劍立皇後,當瞭皇帝也不忘自己窮苦時候的妻子,一定要立為皇後,可見漢宣帝人品這裡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也足以說明漢宣帝是漢王朝最為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帝王,堪比漢武帝漢太祖!   相關閱讀推薦:漢宣帝劉詢第三任皇後王皇後:邛成太後王氏簡介漢宣帝劉詢皇後恭哀皇後許平君簡介漢宣帝劉詢:中國歷史上唯一在監獄出生的皇帝揭秘漢宣帝劉詢三位皇後:哪個皇後最後得以善終?西漢宣帝劉詢皇後霍成君:權勢之爭下的犧牲品漢宣帝為何要立獄卒的女兒為皇後?漢宣帝幾個皇後

中國古代娘子軍:古代女兵在戰場有什麼特殊服務

  中國歷史上的女將,數不勝數  中國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將,是商高宗武丁的王後婦好,她帶兵東征西討,鼎助夫君將商朝版圖擴大瞭數倍。婦好不僅善戰,還掌管著祭祀與占卜的權力,連武丁都怕她三分。  此後,中國軍中女將層出不窮。西漢末年,先後出現瞭兩個農民起義女領袖呂母、遲昭平;北朝,有眾所周知的花木蘭;隋朝初年,有排除障礙帶領所轄八州歸附隋朝的冼夫人。  至唐代,唐高祖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組建一支部隊,為創建大唐江山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支部隊軍紀嚴明,作戰英勇,得到瞭廣泛擁護。今山西平定縣的“娘子關”,就是因平陽公主的駐軍而命名的。  宋朝,有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紅玉。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財物北歸,梁紅玉指揮宋軍,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瞭黃天蕩,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輕易越過長江南侵。她的名氣,毫不遜於她的丈夫韓世忠。  明朝,赫赫有名的四川忠州女子秦良玉,是列入國傢編制的“正牌”女將軍。她自幼隨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也曾親率三千“白桿兵”北上鎮守山海關。  清兵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戰功卓著,累功至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據說,崇禎皇帝還寫詩誇贊她:“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1860年,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謝莊女子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瞭謝莊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成為傳誦一時的英雄。  抗日戰爭時期,有兩位蒙古女王公——西旗的奇仲芳和東旗的巴雲英,都曾率領數百蒙古親兵,開展抗日遊擊戰,並受到瞭宋美齡的稱贊。  蓬蓬亂世,名垂青史的中國女將,數不勝數。同樣是巾幗女豪的秋瑾在詩中寫道:“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非常時期,女兵必出現在戰場  史料記載,古代中國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隊。戰國初期,《墨子》載:“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諸男、女有守於城上者,什六弩、四兵。”可見,烽煙四起的戰國,女兵的比例可不小。  顧頡剛在《女子當兵和服徭役》中說:“一部《左傳》中記事不少,而絕未有壯女當兵之痕跡。”但他認為:“殆戰國時屢發大規模之戰爭,丁男不足則以丁女繼之……必至全國動員而後已。”非常時期,女兵必出現在戰場上。  漢朝初期,也有女兵,《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漢王夜出女子滎陽城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古代匈奴的婦女都是女戰士。《資治通鑒》中記載,公元前36年漢朝軍隊討伐西域的郅支單於,把匈奴軍困於郅支城內,匈奴軍誓死抗擊:“單於乃被甲在樓上,諸氏、夫人數十皆以弓射外人。”戰情危機之時,匈奴女人也上戰場。  太平軍中的女兵部隊有10萬之眾。湘軍情報匯編《賊情匯纂》中稱“賊素有女軍”,並詳細羅列瞭太平軍女軍的編制。定都天京後,太平軍女兵編為40個軍,一個軍約有2500人。僅在天王府裡服役的女兵,就有三千,不僅在危急時刻保護過天王的性命,最後也陪太平天國同歸於盡。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將領左寶貴戰死,《點石齋畫報》報道,其夫人發誓為夫君報仇,把金銀首飾都捐獻出來,招募士兵,組成一支三千人的部隊,據說都是巾幗女性,“別稱一軍”,從甘肅開到北京,請求赴抗日前線。  當時媒體發出感嘆:“若左夫人者,亦女中之奇傑歟。”但也有文字爆料,說左夫人招募的士兵都是陜西、甘肅兩省之人,他們“多系耳戴銅環,衣服捆邊,與女裝差近”,說左夫人所帶的其實絕大多數是男兵,但她的部隊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女兵。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梁山女將扈三娘其實是宋江的夢中情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軍事傢:女將婦好的傳奇人生歷史揭秘:二戰中最瘋狂的群體 日本娘子軍太恐怖紅色娘子軍原型結局:革命失敗後嫁國民黨軍人巾幗不讓須眉:紅裝戰袍娘子軍平陽公主李秀寧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古代的女兵部隊通常做些什麼  那麼,中國古代的女兵在軍中通常做些什麼?軍中怎麼管理女兵?  《墨子》載:“諸作穴者五十人,男、女相半。”“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戰國時期的女兵,主要幹的是挖戰壕洞穴、守衛城池、挖土拆房等等輔助工作。  太平軍的女兵部隊所從事的通常是軍需生產,以及修理工事、搬運糧草、舂米、搓麻繩、埋死屍等工作。清朝人謝介鶴在《金陵癸甲紀事略》中記載, 1853年-1854年間,太平軍進攻清軍江南大營時,讓女軍派人挑著裝滿糠的大籮筐遠遠跟著。  一旦得手,太平軍乘勝追擊,女軍就用糠填埋廢棄營地的壕溝,而後用籮筐把戰利品挑回去。定都天京後,時而也有廣西籍太平軍女軍官出戰,曾國藩對於這些“大腳蠻婆”深為忌憚。  “戰爭已加速瞭中國婦女的抬頭與解放。”抗戰期間,除瞭部隊中的女軍人之外,中國普通婦女的表現也極其出色。  1938年5月國民政府在牯嶺召開全國婦女會議,設立婦女指導委員會,領導全國婦女的戰時工作,組織婦女參加戰地慰問團、擔架隊、遊擊隊等組織,幫助破壞敵後的公路,切斷交通,一起消滅侵略者。  戰時長達240英裡的川甘公路的修建,其中就有幾千甘肅婦女的貢獻,甘新公路的修建,也有當地婦女的貢獻,當時所使用的工具都是極其簡陋的鏟鋤和刀斧。婦女指導委員會在全國設立瞭九個辦事組為抗戰服務,其制度之完備,不啻於一個規模龐大的“女兵陣營”。   中國古代要求女兵與男兵分開管理,禁止男、女兵相接觸,所謂“慎使三軍無相過”,男兵女兵混雜一起,會影響戰鬥力,這無疑與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思想密切相關。  概而言之,我國傳統思維強調“男主外女主內”,隻有非常時期,女性才會出現在戰場,戰場上的中國女性博得瞭一個亮麗名字叫“巾幗英雄”。毛澤東說:“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女兵部隊越來越受到政治傢、軍事傢們的重視。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仗最兇猛的文弱書生:陳慶之

  一位“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的文弱書生,居然是我國歷史上打仗最兇猛的人,而且每戰必勝,從不失手,是歷史上真正的常勝將軍。與明末袁崇煥一樣,他也是武官出生,本身並無萬夫莫敵之勇,但卻在戰場上創造出一次次的曠世奇跡。這位常勝將軍就是南北朝期間的南梁將軍陳慶之。他終身身經數百戰,沒有一場敗績,而且沒有一場不是在相對的優勢中大勝敵軍。毛(蟹)澤(蟹)東在多次閱讀《梁書——陳慶之列傳》後,不由感嘆:“再讀此傳,為之向往。”  南北朝期間,洛陽街頭傳播著這樣的一句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其意思是,任憑如許精銳的部隊,或許如許出名的將領,見到“白袍”都要攻無不克,避之生怕不迭。何為白袍?為什麼可能領有如此的威名和震懾力呢?  童謠中的白袍是南朝梁的一支勁旅,由於他們都身著白袍而得名。這支白袍神兵隻要區區七千人,那麼南朝如此小規模的部隊怎樣可能給遠在北魏腹地的都城洛陽老百姓留下這麼威風的印象呢?由於這支白袍神兵領有一位充滿傳奇色調的指導者——陳慶之。強將手下無弱兵,在他的率領下,七千白袍神兵一路北上,不到5個月光陰,摧毀北魏幾十萬重兵的圍追堵截,一路縱橫馳騁大戰47場,每戰皆勝,連拔城池32座,直至最後攻陷北魏首都洛陽。如此的戰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著實無人能出其右。翻閱史籍,在陳慶之的戎馬生存中,這次奔襲洛陽隻是他泛濫輝煌戰績中的一筆,在《梁書——陳慶之列傳》所記載的他終身有數次主要戰鬥中,沒有一場敗績,而且沒有一場不是在相對的優勢中大勝敵軍,真乃神人也。  豪傑莫問出處。出生庶族豪門的陳慶之自幼便隨從蕭衍,過後蕭衍還沒有起兵反齊,陳慶之在蕭衍府中的身份隻是一個小書童。蕭衍熱愛下棋,棋癮一下去堪稱遊手好閑,常常徹液達旦的和人對弈。他的那些棋友們即便有心諂諛蕭衍,無法心無餘而力不從,陪到本人精疲力竭,也不能讓蕭衍盡興。唯獨陳慶之,肉體特別發達,隻有蕭衍想下棋,他隨叫隨到,甚得蕭衍的歡心。   公元502年,蕭衍登上瞭南梁皇帝的寶座。過後年僅18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主書這個官職是晉朝設立的,附屬於中書省,最初由文官負責,南朝宋時改為文職。所以在蕭衍登基的時分,是把陳慶之作為文人對待的。而據《梁書》記載,陳慶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也解釋他在勇力方面雖然不至於無縛雞之力,然而也絕不是勇冠三軍的猛將,這也是他和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將最大的差別。“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地利”。負責主書後的陳慶之,鎮靜地視察時局政事,期盼著有一天可能為朝廷效能。在他41歲時,時機終於來瞭。  公元525年,北魏產生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元法僧失敗後困守徐州。因為發覺到大勢已去,所以元法僧投誠南梁,並將徐州拱手送給蕭衍。於是,蕭衍任命陳慶之為英武將軍,帶兵去接應元法僧。這次接應口頭並沒有遇到太大阻力,恐怕這也是蕭衍給這個年過四十的今日棋友一次體現的時機。總之陳慶之很順利地把元法僧接應回來後,即被任命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可是徐州此時還並沒有真正落到南梁手中,事不宜遲是盡快接管徐州的統治權。所以蕭衍馬上派本人的兒子豫章王蕭綜前去接收徐州,並且派陳慶之率領兩千人馬隨蕭綜大軍入徐州。  徐州歷來是兵傢必爭之地,關於割據南北一方的梁魏均有主要的戰略意義。北魏當然不容許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刻調集元延明、元彧帶領兩萬人馬阻截蕭綜。元延明差遣手下別將丘大千修築堡壘阻撓梁軍後退,梁軍墮入非常不利的場面之中。但是陳慶之以硬碰硬的手段用兩千人馬硬撼敵陣。戰役一末尾便呈現出一邊倒的場面,倒下的並非處於優勢的梁軍,而是占有劣勢兵力和地形的魏軍。《梁書》中用“進薄其壘,一鼓便潰”這八個字記敘瞭陳慶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勢撕破敵人的防線。雖然首戰告捷,然而此時卻產生瞭一件出人意料的變故。成績出在南梁大軍主帥蕭綜身上,他竟然在一天液裡,扔下整個大軍,隻身一人投誠瞭魏軍。因此梁軍產生凌亂,魏軍趁亂攻打,梁軍損失慘重。隻要陳慶之帶領本部人馬解圍。雖然這次戰役最後收場得很窩囊,然而陳慶之卻顯顯露過人的軍事才能。相關閱讀推薦:成名前的陳慶之:一個根本沒有武力的軍中文書南朝宋國大將裴邃:少有能和陳慶之相提並論的人書生將軍陳慶之的戰爭神話:陳慶之與白袍軍“千軍萬馬避白袍”白袍是何意?揭秘真實的陳慶之白馬銀槍陳慶之 中國古代第一猛將陳慶之簡介白袍戰神陳慶之簡介 歷史上陳慶之是怎麼死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過後,正是北魏的多事之秋。北魏公元526年,北魏因為胡太後專權,引發瞭一系列內部動亂。這關於南梁來說正是百年不遇的好時機,南梁派安西將軍元樹進攻壽春,由陳慶之伴隨並擔任軍事上的指揮。此戰南梁大獲全勝,取得壽陽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為瞭表彰陳慶之在壽春戰鬥中的出色體現,蕭衍賜封他為關中侯。通過這次戰鬥,陳慶之已經成長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公元527年,入地再次垂青南梁。此時北魏境內的葛榮帶領起義軍攻陷信都,圍攻鄴城。另一方面蕭寶寅在長安兵變稱帝,其餘大小叛亂此起彼伏。南梁剛剛在前一年拿下壽春,乘勝進攻廣陵和渦陽。擔任進攻渦陽的南梁方面指揮是曹仲宗,陳慶之過後也在這支部隊中負責假節(皇帝的代表)。北魏為解渦陽之圍,派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帶領十五萬人馬聲援渦陽。魏援軍的先頭部隊行進到距渦陽四十裡的駝澗,陳慶之據理力爭提議自動出擊,他親身率領部下幾百人,突然對敵人發起進攻,打敗敵軍。這一仗給魏軍的士氣形成很大打擊,以致魏軍的聲援並沒能改變渦陽戰場的場面,單方進入對峙階段。  渦陽之戰前後持續瞭大半年光陰,其間大小戰役數百次,單方部隊都已靠近強弩之末。此時魏軍又派來瞭聲援部隊,並且在梁軍的後方末尾修築工事。曹仲宗懼怕墮入四面楚歌的場面,而且此時梁軍已無鬥志,於是預備撤軍。陳慶之據說這個音訊後,拿著皇帝賜予的節杖站在營門口大方陳詞道:“咱們這次收兵,經歷瞭將近一年的光陰,耗費瞭國度巨額的錢糧,經歷瞭有數戰役。如今,你們居然不思考如何獲勝,而想著撤軍,你們這哪裡是想著為國度犯罪,不過是借行軍之名,停止搶掠罷瞭。我據說過置之死地然後生的情理,如今假如你們執意要撤離,我隻好拿出皇帝賜給我的密詔,按照密詔中的批示行事瞭。”通過這次營門陳詞,陳慶之取得瞭梁軍的實際指揮權。  過後魏軍在梁軍四周已經築起瞭十三座堡壘,互成掎角之勢。於是陳慶之篩選軍中的精銳,趁液銜枚而出,一液就攻陷瞭敵軍的四座堡壘。渦陽守軍經歷瞭大半年的耗費後,此時也已靠近解體。渦陽守將王緯開城投誠。魏軍剩下的九座堡壘兵力依然雄厚,陳慶之乘勝出擊,將斬獲敵人的頭顱懸掛在陣前,擊鼓呼籲劇烈攻打敵陣。魏軍被這種氣勢嚇破瞭膽,加上渦陽已經陷落,所以剩下的九座堡壘霎時瓦解,魏軍大規模潰敗。此戰魏軍簡直全軍覆沒,屍體和拋棄的武器車馬竟將淮河的一段河道阻塞。渦陽一戰使陳慶之聞名大江南北,蕭衍關於他這次的果決口頭給予瞭高度的贊嘆,親身下詔表彰:本非將種,又非豪傢,觖望風波,以致於此。可沉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明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公元528年,北魏宮廷再次產生政變,胡太後毐死瞭十九歲的親生兒子孝明帝,另立三歲的元釗為帝。爾朱榮打著替孝明帝報仇的旗幟,起兵進入洛陽,在洛陽外河陰,屠殺瞭包括胡太後和小皇帝在內的兩千多名皇親重臣,這就是著名的河陰之變。一光陰北魏朝野人人自危,紛繁投誠南梁,其中包括北海王元顥。元顥投誠後,申請蕭衍支持本人成為北魏的皇帝。蕭衍很爽快地許可瞭他的申請,並且立刻派陳慶之帶領七千人護送元顥北上。看來蕭衍對元顥也沒有抱太大希望,隻派七千人護送他深刻北魏簡直等於送羊入虎口。當然最後的終局出乎一切人的意料,這所有都由於領軍的人是陳慶之。  大軍行至睢陽南,元顥迫不迭待地稱帝,並且賜封陳慶之一大串高官顯爵。可見這個朝不保夕的逃亡“皇帝”對陳慶之何等依賴。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丘大千,就是那個陳慶之出道時以兩千人馬擊破他的堡壘的魏將,此時領有七萬重兵把手睢陽。他這次不敢再鄙棄陳慶之,在睢陽城外連築九道連營,希圖阻撓陳慶之的北進。這是一場七千遠征軍對七萬枕戈待旦守軍的戰役,可這場戰役從末尾到完結隻用瞭不到一天的光陰。陳慶之早上末尾動員進攻,在下午四點左右,攻克瞭九座連營中的三座,丘大千帶領剩下的人馬投誠。為瞭阻擋 陳慶之持續北上,魏征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帶領羽林軍兩萬,駐守考城(今河南民權西南)。考城的地勢非常非凡,環城四面被水包圍。元暉業自認為憑仗天險,量陳慶之區區七千人馬如何攻克考城。沒想到陳慶之在水上築起浮壘,沒費吹灰之力就攻克考城,並且生擒元暉業。這一戰梁軍緝獲瞭豐盛的戰利品,僅戰車就俘獲瞭七千八百輛。攻克考城後,大軍持續向西進發,一路上魏軍守將望風而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此時的北魏國際場面產生瞭轉變,爾朱榮在鄴城以七千精銳騎兵殲滅瞭葛榮幾十萬起義軍,又打敗瞭割據長安的蕭寶寅,其餘叛亂也紛繁被反抗,北魏臨時可以集結強大的兵力來湊合陳慶之瞭。這時,陳慶之的遠征軍被北魏左仆射楊昱帶領的七萬羽林軍,擋在瞭滎陽。而元天穆奉爾朱榮之命,正帶領大軍日液兼程趕赴滎陽。另一支由爾朱世隆帶領的一萬人馬進駐虎牢關,截斷瞭陳慶之的進路。駐守滎陽的七萬羽林軍配備優良,憑仗滎陽城高池深,守得固若金湯。而元天穆帶來的更是久經沙場的北魏精銳騎兵。北魏這次動員瞭國際最精銳的軍事力氣,誓把陳慶之殲滅於滎陽城下。  當元天穆的援軍出如今陳慶之背後的時分,滎陽依然沒有攻克。梁軍看到己方墮入四面楚歌的地步時,軍心末尾動搖。此時,陳慶之命令人馬稍作勞動,他對手下兵將說:“咱們這一路打過來,攻城略地,殺死人傢的父兄,搶掠人傢的子女,都不計其數。所以元天穆手下的人馬和咱們不共戴天。如今咱們隻要七千人,而敵人靠近三十萬,今天我們隻能抱定決死一戰的信念瞭。元天穆帶來的都是騎兵,假如在平原交兵,咱們必敗無疑,如今隻要趁元天穆沒有進攻之前攻下滎陽。大傢再猶疑的話,那咱們隻要等人屠宰的份瞭。”聽瞭陳慶之的話,眾將士情感激昂,躍躍欲試。陳慶之立刻命令動員攻打,手下壯士前赴後繼,終於在元天穆造成包圍之前攻克滎陽,並且生擒楊昱。  隨後,陳慶之趁元天穆大軍剛到,陣腳未穩的機會,率領三千騎兵反撲敵軍。魏軍沒想到剛剛浴血奮戰疲憊不堪的梁軍,竟然敢廢除固守滎陽的無利條件,自動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動員進攻。興許是過於措手不迭,總之這場戰役的後果是幾萬魏軍全線潰敗,元天穆隻身率領幾十騎倉皇北逃。陳慶之乘勝飛馳虎牢關,虎牢關的爾朱世隆此時已經被陳慶之嚇破瞭膽,七萬守軍的滎陽都不堪一擊,更何況區區一萬人馬。爾朱世隆連猶疑一下都沒有,馬上廢除虎牢關逃跑瞭。  此時,在魏將的心目中,陳慶之有如神助是不可戰敗的。北魏孝莊帝倉皇逃往河內(今河南沁陽),留在洛陽的魏臣很知趣的迎接元顥進入洛陽。於是元顥大模大樣地坐在瞭龍椅上,過起瞭皇帝癮。雄關漫道真如鐵。從大通二年十月,經歷瞭大概140天的短途奔襲,陳慶之帶領著他手下七千身披白袍的壯士,一路乘風破浪,攻城拔寨,從安徽一路北上最終到達洛陽。粉碎瞭數次敵人大規模的圍殲,剿滅瞭以騎兵著稱的鮮卑精銳,這不能不說是軍事史上的一次奇跡。隻惋惜此時的蕭衍正在同泰寺熱衷於佛教,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痛失瞭一致南北的絕佳時機。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使雙槍的名將都有誰

  一提到雙槍,諸位第一個反應一定是董平,不錯,水滸傳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天立星雙槍將董平,位列梁山泊馬軍五虎之一,武藝應該不遜關勝,呼延灼,林沖,秦明,兩桿長槍,殺入萬軍叢中,如入無人之境。其實水滸傳中還有一個使雙槍的好漢,他就是北宋四大寇之一淮西王慶手下悍將袁朗,袁朗沒什麼名氣,實在是因為跟錯瞭主公,他在陣前和梁山馬軍五虎上將之一霹靂火秦明單挑瞭一百五十回合不落下風,可見此人之兇悍。還有誰?定彥平,陸文龍;還有?雙槍老太婆,小馬哥?據說,外星人羅納爾多最崇拜的人,就是小馬哥,因為,他使雙槍,太帥瞭。當然,我們還是要限制下,本貼討論的雙槍,僅限冷兵器的長槍,什麼手槍,駁殼槍,沖鋒槍的那個不算。  另外,像小說演義裡的人物,董平,定彥平,陸文龍的這些都不算,要歷史上真真正正的能左右開弓,使類似雙槍這樣長兵器的人物。我粗略的搜瞭下,能左右手皆使武器的,一個是三國之惡來,大將典韋,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想當年,典韋用這一對大鐵戟,殺賊人近百,後來,還能挾兩具死屍,撞死數人,典韋果然是能左右開弓的古之名將。三國另一個能左右開弓的是劉皇叔,使雙股劍,當然,我也認為這是虛構的,馬上將軍,使短兵器,劍,這太吃虧瞭。  然後就到瞭唐朝,安史之亂時,有一員猛將白孝德,隨李光弼伐史思明,遇叛將劉龍仙在陣前叫戰,白孝德挾二矛,策馬截流而渡,持雙矛追殺劉龍仙,終將劉刺於馬下,並斬首。歷史上真正能左右手持槍,突入萬軍叢中,斬殺敵人的猛將,嶽雲必不可少。嶽雲,史書載為嶽飛的養子,為什麼說是養子,因為嶽飛死時是39歲,嶽雲死時是23歲,就是說,嶽飛在16歲的時候,就生瞭嶽雲,可能覺著太小瞭,其實古代女孩子13歲就可以嫁人生子瞭。就算是現在,我有個親戚,男的,18歲就結婚瞭,19歲生孩子,推算他的小孩也18歲結婚,估計19歲生孩子,他大概40歲,就可以當爺爺瞭。   所以,我情感上還上偏向,嶽雲是嶽飛的親生兒子。“飛征伐,未嘗不與,數立奇功,飛輒隱之。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兩鐵椎,到底是兩鐵錘還是兩鐵槍,這是猛將嶽雲所使兵器的疑點。因為四猛八大錘太深入人心瞭,現在所有嶽雲的畫像,都是持兩個大鐵錘,但我還是相信,鐵椎槍就是鐵槍。不過,中國古典名著的諸多作者似乎對雙錘這種兵器情有獨鐘,動不動就祭出“四猛八大錘”這個法寶。隋唐裡面那個宇宙超級無敵小霸王李元霸,兩個錘重八百斤,這錘砸下來,誰受得瞭?隋唐第三條好漢裴元慶,雙錘。  但四猛八大錘的原形主要應該指說嶽全傳吧,說嶽第五十八回,八錘大鬧朱仙鎮,嶽公子銀錘擺動,嚴成方金錘使開,何元慶鐵錘飛舞,狄雷雙錘並舉。四猛八大錘太深入人心瞭,因此,嶽雲的雙鐵椎槍,很容易讓人以為就是雙錘。但我認為嶽雲是使雙槍,除瞭考證傢的考證外,我最大的理由就是,嶽雲他爹嶽飛是個使槍的高手,子傳父業,嶽雲為何要棄槍用錘?嶽飛主要使用的是丈八鐵槍,但有時也使用丈八長矛,“左挾弓,右運矛,橫沖其陣,賊亂,大敗之。”嶽飛的箭術,這裡就不贅述,左右開弓三百石,是宋朝的最高記錄,又擅長使槍或矛,這才在小說裡演化出瀝泉名槍。  誠然,在冷兵器時代,膂力大的人,對陣時占有絕對優勢,比如楚霸王,漢李廣,三國呂佈,關羽,等等,但是,並不是膂力大的人,就一定非要用大鐵錘吧,你膂力大,完全可以將自己的武器份量加重。用槍,矛相對於錘,我認為有足夠的優勢,最重要的一個就是靈活,另外一個,就是長度,一寸長就一寸強,作為武將來說,擊殺敵人固然重要,保護自己也是理所當然,用長槍或長矛,容易把敵人擋在攻擊范圍之外,更能有效的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嶽雲時常要沖鋒陷陣,保護自己首選長槍,因此,我個人認為,嶽雲使的兩鐵椎,就是雙鐵槍。  當然,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很出名的名將,可以左右開弓,他就是頒佈殺胡令的名將冉閔。冉閔的事跡,大傢應該再熟悉不過瞭,這裡就不贅述瞭,而他的武器,正是“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那些豬狗不如的胡人一聽到冉天王的名字,嚇的雙腳發抖,魂不附體。最後一戰,力抵十倍於己的胡兵,最後若不是跨下馬朱龍力竭而亡,胡狗們又豈能擒住冉天王?“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每每念到此處,都忍不住兩眼含淚。也許,中國歷史上的猛將不都使雙槍,但是能左右開弓,使雙槍的,一定是猛將。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鬼怪大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仗最兇猛的文弱書生:陳慶之古代知名醜女婚姻美滿:夫君都是著名的知名人士古代皇後為何自稱“哀傢” 皇帝為何自稱“朕”?古代皇帝斷後的秘聞揭露 和珅和乾隆同性戀秘聞被做成人彘:古代歷史上死得最慘的美女竟是她!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值得令人敬佩的七位母親

  在中國歷史上,誕生過無數傑出的巨人,他們或者創造歷史,或者因為留下瞭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探詢他們成功的足跡,我們驚奇的發現,他們的成功的背後毫無例外的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母親。  一、孟母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傢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遊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傢,帶著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裡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裡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瞭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瞭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裡的瑯瑯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裡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瞭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裡定居下來瞭。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遷一樣是母親教子故事的典范。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瞭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瞭,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瞭傢,孟母正在織佈,知道他又逃學瞭。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瞭一半的佈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佈,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瞭,佈就織不成瞭,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瞭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和教育傢。孟母對於傢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松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采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瞭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傢周遊列國,受到瞭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在山東鄒城市北20裡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著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  二、徐母  徐庶是三國穎州(今河南許昌)人,字元直。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徐庶投奔劉備的時候,正值劉備孤軍落難之際,兵不過千,城僅新野一座,將隻有關羽、張飛、趙雲、關平、周倉等人。徐庶作瞭劉備的軍師後,大展才華,在數月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振,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曹操的謀士程昱對曹操說:徐庶的才能比他程昱要高出10倍。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徐庶越戰越勇時,他不得不激流勇退。在三國初期這謀臣智士縱橫俾闔的較量場上,就失去瞭一位極其重要的軍事傢,失去瞭許多可令後人學習和效仿的用兵之法。而令人高興的是,在徐庶辭別劉備時,向他推薦瞭諸葛亮,於是有瞭傳誦千古的“三顧茅廬”故事。  徐庶正施展才華的時候,為什麼要突然離開劉備?都是因為曹操的謀士程昱。徐庶是有名的孝子。當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時,就想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徐母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隻得辭別劉備投曹。徐庶臨別劉備時,二人灑淚相別,徐庶指心對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玄德哭著說:“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徐庶推薦瞭諸葛亮,說:“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瞭許昌,此舉使深明大義的母親痛極而自盡,造成瞭徐庶終生的遺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隻落得一場空歡喜,得到的是一位終生不為其設一計的旁觀者。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在那個時代,曹操名為漢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卻能夠區分奸偽,認為兒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見這位母親的大德高義。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古代歷史上婚前體驗秘史最早的皇後:梁女瑩古代女子瘦身有什麼高招呢?盤點古代瘦身方法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使雙槍的名將都有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鬼怪大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仗最兇猛的文弱書生:陳慶之古代知名醜女婚姻美滿:夫君都是著名的知名人士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嶽母  嶽飛(1103~1142)自從槍挑瞭小梁王,大鬧比武場之後,和牛皋、王貴、湯懷、張顯弟兄五人,一起回到傢鄉河南湯陰,閑居起來。這時候,北方金國興起,四太子金兀術率領大兵南侵。北宋朝廷腐敗無能,無力抵抗,被金兵占瞭都城汴梁(今開封),皇帝欽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擄到北國。金兵在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再加上河南這一年瘟疫盛行,偏偏又遇大旱,顆粒無收,百姓生在水火之中,苦不堪言。嶽飛和母親、妻子在傢苦守清貧,甚是淒涼。王貴、湯懷、牛皋幾個人的父母相繼過世,幾個人耐不住饑寒,未免去做些不潔之事。嶽飛幾次勸他們休取不義之財,他們也不肯聽,最後竟一齊去山中落草瞭。嶽飛見這般光景,心中悲傷不已。一天,嶽飛正與母親在傢中說話,有人前來叩門。嶽飛把那人接到屋中,談話中才知道來人是洞庭湖楊麼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因楊麼久慕嶽飛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來聘請前去相助。當下王佐拿出許多金銀珠寶作為聘禮。嶽飛正色說道:“嶽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堅辭不收。王佐無可奈何,最後隻得收拾起聘禮回山去瞭。  王佐走後,嶽飛進去將這些細細說與母親。嶽母聽罷,沉思瞭一會,就讓嶽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嶽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嶽母說道:“孩兒,做娘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瞭。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瞭!”嶽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便將衣服脫下半邊。嶽母取過筆來,先在嶽飛背上寫瞭“盡忠報國”,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隻見嶽飛的肉一聳,嶽母問:“我兒痛麼?”嶽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嶽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娘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使永遠不褪色瞭。嶽飛起來,叩謝瞭母親訓子之恩。  這時,宋康王在金陵繼位,為高宗。朝廷傳下聖旨,聘召嶽飛進京受職,率兵討賊,圖復中興,報仇雪恨。嶽飛接瞭聖旨,即刻收拾停當。嶽母叮嚀孩兒,勿忘“盡忠報國”。嶽飛拜別母親,又囑咐瞭妻子,這才上馬進京去瞭。這以後,嶽飛領兵幾次大敗金兵,力圖恢復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檜一夥,私通金國,陷害忠良。他們把嶽飛騙進京,誣他謀反,下在獄中。審訊中,嶽飛脫下上衣,露出背上“盡忠報國”四個赫然大字,凜凜正氣,貫沖鬥牛。但邪惡猖獗一時,嶽飛終被害死於風波亭。可是,嶽母訓子報國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嶽飛的美名卻千古流傳。   四、孔母  歷史上關於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鮮很多人都不太瞭解。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傢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隻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傢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據說孔子的父親當年娶母親的時候年紀已經是六十多歲,而顏氏女則不滿二十歲。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孔子約三歲時,孔母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裡居住,當時傢境相當貧苦。  孔子的外公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外公的直接傳授,使孔母不僅僅積累瞭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傢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傢,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瞭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傢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傢的學資,五鬥小米和一擔幹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孔母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子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征在又收瞭幾個小學生,小孔子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子,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瞭孔母的這一段傢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孔母關閉瞭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瞭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傢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系,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裡受到貴族式教育。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系,才有瞭《禮記·檀弓》裡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瞭打聽父墓所在,就想瞭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註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借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五、歐母  歐陽修(1007~1072),是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是傑出的文學傢、史學傢、是唐宋八大傢之一。他出身於封建仕宦傢庭,其父歐陽觀是一個小吏。在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離開瞭人世,於是傢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為瞭生計,母親不得不帶著剛4歲的歐陽修從廬陵到隨州,以便孤兒寡婦能得到在隨州的歐陽修叔父的照顧。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傢庭,隻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不斷給年幼的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以後,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盡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瞭讀書的興趣。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瞭,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傢裡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瞭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茍。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瞭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10歲的時候,母親就帶他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傢去借書讀,因為自己沒有,她就讓他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一天,他從李傢舊紙筐裡,發現一本六卷本《韓昌黎文集》,經主人允許,帶回傢裡。打開一看,大開眼界,便廢寢忘食、日以繼夜地閱讀。宋朝初年,社會上多流行華麗浮躁、內容空洞的文風,而韓愈的文風與之完全不一樣。歐陽修被韓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動。他高興地對母親說,世上竟有這麼好的文章啊。盡管歐陽修年紀尚小,對韓愈文學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卻為他以後革除華而不實的文風打下瞭基礎。而正是在這種思想啟迪下,一個學習韓愈、革除當時文壇上壞風氣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裡油然升起。  歐陽修長大以後,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瞭。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歐陽修長大做瞭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不讓有剩餘。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  她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佈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隻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瞭。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裡。歐陽修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為自己備嘗艱辛的母親。皇祜五年,歐陽修的母親以73歲的高齡病逝於南京,歐陽修將母親遺體運送故鄉安葬。母親慈祥的面容,勞碌奔波的身影,時時出現在眼前,母親的諄諄教導激勵他成就瞭一生的功業。   六、陶母  陶侃(259年~334年),是東晉名將,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他有一個非常賢惠又深明大義的母親。陶侃的先輩,史書上記載不詳。其父陶丹,是吳國的邊將,官至揚武將軍。揚武,系雜號,地位不高。陶侃先世無顯赫仕宦可以溯記,年輕時又當過尋陽的“魚梁吏”,說明其傢屬於“寒門”這類社會地位很低的階層。晉滅吳後,中原人稱江南人為“亡國之餘”,江東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這樣“望非世族、俗異諸華”的人,處境就更為艱難瞭。  陶侃少年時喪父,傢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並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傢。正值大雪。陶侃因傢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瞭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裡,安慰他說,你隻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於是,她把頭上的長發剪下,換成酒菜,又卷起鋪床的幹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范逵而來的奴仆也覺得大過所望。  等范逵離開時,陶侃又追送百餘裡。范逵很感動,臨別時問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趕忙回答:“欲之,困於無津耳”。范逵遂向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有能名,遷主簿”。這時恰逢州部從事來到郡裡,他想借視察之名勒索賂賄,陶侃便讓手下諸吏安心辦公,自己出面對從事說:“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若不以禮,吾能禦之。”從事聽瞭便退瞭出去。陶侃也未忘報答張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裡。時正寒雪”,眾僚屬皆面有難色。唯陶侃說:“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於是請行,眾咸服其義。後長沙太守萬嗣路過廬江,見到陶侃,陶侃對他特別虛心謙恭,使得太守大為驚訝,臨別時對他說“君終當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結交朋友,而後才離去。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有瞭這樣的關系,陶侃即被張夔舉為孝廉。靠這種身分,陶侃可以進入洛陽與上層名流結識,去實現他的大志。不久,陶侃做瞭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醃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瞭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並附信責備說:“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為陶侃後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瞭基礎。大約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瞭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幾十年的修復、重建,又變得十分繁華、熱鬧起來。但是,京城的繁華卻沒有給陶侃帶來什麼錦繡前程。實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晉在選官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族子弟憑借自己的父、祖餘蔭即可身居要津,並不為今後升遷而費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這種身分的人,沒有權門當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陽官場上站住腳的。因此,他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但張華卻“初以遠人,不甚接遇”。陶侃對張華的輕視並不灰心。多次求見,“每往,神無忤色”。張華在和陶侃談話時,大吃一驚,認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張華的推薦下作瞭郎中。郎中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陶侃在洛陽呆瞭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內亂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廢賈後。第二年又廢惠帝自己稱帝。動亂就由宮廷內發展到宮廷外。洛陽內外已成為諸王軍隊沖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傢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政治下,他是難於出人頭地的。又因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傢鄉氣氛的影響,他也準備南下瞭。  時黃慶已經作瞭吏部令吏,舉薦陶侃補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陶侃到任後,與太守呂嶽的關系很緊張。他遂棄官回傢。以後又當過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晉末江南的動亂給他以儕身戎旅的機會,恐怕他終生也隻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小官。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蕩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瞭機遇。就在這個時候,對陶侃一生影響巨大的母親病故瞭,終年75歲。陶侃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堅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數搬回來。部下問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我的志向是領兵橫掃強虜,恢復中原,如果不鍛煉一個好身體怎麼可以呢!  七、佘太君  佘太君(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女,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扆之女。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扆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傢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曰不食而亡。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楊傢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傢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傢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傢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瞭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瞭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那些使用方天畫戟的英雄們

  方天畫戟是古代兵器名稱,歷史上,方天畫戟通常是一種儀設之物,較少用於實戰,不過並非不能用於實戰,隻是它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因其戟桿上加彩繪裝飾,又稱畫桿方天戟,是頂端作“井”字形的長戟。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復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畫戟者必須力大,戟法精湛,才能發揮該兵器的優勢,在熟練以後,可以和重兵器對抗,如骨朵,錘,鏜等比拼力氣。也可以和輕兵器,矛、槍、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該兵器的使用者在戰場上身體素質很高,很拉風  戟又分為單刃和雙刃,其中方天畫戟為雙刃,方天畫戟又叫月牙戟,是呂佈最擅長的,特點是迅捷靈活。至於單刃戟,也有人使用,典韋使用的雙鐵戟,就是單刃的戟。雙刃戟和單刃戟的區別,就象單刃斧和雙刃斧的之間的區別一樣,關鍵在於力量的變化,雙刃戟的威力更大,但是攻擊速度慢,單刃戟的威力相對低一些,但是攻擊速度快,靈活  呂佈  呂佈呂佈字奉先,擅長騎射,武力過人,聞名於並州;刺史丁原用佈為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佈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佈為騎都尉,隨侍左右。佈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佈,佈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瞭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佈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呂佈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瞭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佈以轅門射戟為賭註,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佈,為佈大敗。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佈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納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佈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佈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呂佈性情輕狡反復,唯利是圖,註定瞭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薛仁貴  薛仁貴(公元614年—公元683年)是出身清白的農傢子弟,名禮,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天生神力,勇武過人,是一個做將軍的好胚子,在他的傢鄉山西河津縣修仁村,就流傳著薛仁貴“汾河灣射燕”的傳說,燕子逃不過薛仁貴弓箭,所以不敢偷吃鄉親們田裡的麥子。“虎崗首有一仁貴窯,創造不知何季,曰虎崗。天造地設,境巍勢險。登臨遠眺,汾水如虹,貫風山於東峙”,相傳此窯就是薛仁貴夫妻住過的寒窯,戲曲中有名的《投軍別窯》的唱段就發生在這裡,史書上記載薛仁貴娶妻柳氏,以務農為生,他曾打算為父母遷葬,妻子出言勸說,先建功立業,榮顯傢門,再為父母遷葬不遲。薛仁貴於是應募從軍,開始瞭波瀾壯闊的征戰生涯。  貞觀末年,唐太宗親征遼東,薛仁貴成為張士貴的部下。歷史上的張士貴是虢州盧氏人(今河南盧氏),他本名忽峍,善騎射,隋大業末年,曾聚眾為盜,呼嘯山林,被稱為“忽峍賊”,後來被唐高祖招安,成為大唐名將,唐太宗曾如此稱贊他,“聞公親當矢石,為士卒先,雖古名將,何以加也!朕嘗聞以身報國者,不顧性命,但聞其語,未聞其實,於公見之矣”,張士貴於顯慶初年去世,贈荊州都督,陪葬昭陵。小說中描寫張士貴屢次假冒薛仁貴的戰功,實屬子虛烏有,冤枉古人。  呂方 郭盛  《水滸傳》中“小溫侯”呂方,喜歡紅色,戰袍紅色團花,鎧甲火龍鱗,帶束一條紅瑪瑙,騎胭脂如龍馬,戟是朱紅畫桿方天戟。“賽仁貴”郭盛,喜歡白色,頭上三叉冠頂一團瑞雪,身上鑌鐵甲閃寒霜,穿素羅袍,坐下白馬(征宛玉獸),戟是寒戟銀絞。兩個人都是使方天畫戟。不是纓的顏色的區別,是戟桿的顏色的區別:呂方戟桿紅色,郭盛戟桿白色。呂方的畫戟是雙刃的,即沿中間的桿對稱,兩邊都有月牙形的戟刃;而郭盛的戟是單刃的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值得令人敬佩的七位母親揭秘古代歷史上婚前體驗秘史最早的皇後:梁女瑩古代女子瘦身有什麼高招呢?盤點古代瘦身方法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那些使雙槍的名將都有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鬼怪大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仗最兇猛的文弱書生:陳慶之

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們都吃什麼油?

  導讀:油脂是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之一,在人類的日常飲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但給人提供熱量和必需脂肪酸,更能夠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可口。現在市場上食用油口味和種類都非常豐富,我們的先人他們是吃什麼油呢?他們是如何獲取油的?  動物油脂  最開始的時候,油都是從動物脂肪中提取。狩獵時代人們就發現在加熱肉食的時候,會有液體從中滲出,這大概就是先民對油脂最原始的認識。有文字記載以來,油最開始叫“脂”或“膏”。按《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就是說從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脂,從沒有角的動物中提取出來的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稱脂,豬油則稱膏。關於“膏”和“脂”,還有另一種解釋,《禮記·內則》記載,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宋元時期的學者陳澔註釋道:“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就是凝固成固體的叫脂,融化成液體的叫膏。我們現在把凝固的叫脂,融化的叫油,“膏脂”一詞已經基本不用瞭,但現在我們還有一個常用的成語還保留著這兩個字:民脂民膏。  關於動物油脂在烹飪中的應用,不少文獻都有記載,比如《周禮·天官塚宰》記載:“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膻。”這裡規定瞭四季獻給天子的鳥獸及烹飪用油。膏香、膏臊、膏腥、膏膻這幾個詞有不同的解釋,但不外乎就是牛油、羊油、豬油這幾種動物油脂。先秦時期的飲食泛善可陳,那時候的蔬菜大都口感很差,留傳到現在的也就是蘿卜、韭菜、蔥、蒜等寥寥幾種,其餘的已經基本退出蔬菜行列成為野草瞭,我們現在吃的大部分蔬菜品種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從外國引進來的。因此那時候貴為天子也就是天天吃動物油煎肉。   當時的動物油脂除瞭烹飪,還用於照明。《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陵地宮)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1968年從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出土瞭長信宮燈,專傢根據出土的實物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也是動物油脂。  植物油脂  植物油料作物在我國具有很長的種植歷史,品種也很豐富。比如大豆,古代叫做菽,春秋時期已被列為五谷之一,但那個時候的這些作物主要是作為糧食蔬菜作物,真正用來做榨油原料的,大概在漢朝才出現。最開始用來榨油的原料也不是大豆,而是芝麻。大豆到瞭很晚才被用作榨油原料,原因後面再講。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疆拓土的同時也給中原地區帶來瞭很多西域的農作物種子: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等。芝麻因為是張騫從西域胡地帶回的,所以芝麻最早叫“胡麻”。在漢時已被用於榨油,所生產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三國志·魏書》記載,魏將滿寵在抵禦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回想一下這場戰役,一邊戰火沖天,一邊是點燃的芝麻油香味四溢。不知道交戰雙方將士是不是一邊打一邊流口水。相關閱讀推薦:解讀古代的“駐京辦”興衰史:漢朝已有唐朝全盛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有哪些?傳說中的女神仙名諱為中國古代特殊文化現象:父輩名不能提及揭秘:中國歷史上那些觥籌交錯間的古代酒席遊戲古代“三尺”含義多:紙張發明以前曾指代法律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監:“東方不敗”的原型

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 中國歷史上的名門望族

  一、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瞭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瞭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瞭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  二、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農楊氏  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佈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以“四知”而著稱的“關西孔子楊伯起”。據《後漢書》所載,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為當時之大儒,少時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時人稱之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曾隱居於湖州數十年,五十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   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瞭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到:“我瞭解你,你卻為什麼不瞭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到:“天黑瞭,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的走瞭。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的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而且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為他們置些產業的,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皆博學而清廉,《後漢書》雲,“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遂“為東京名族”。  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傢”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瞭強盛一時的隋朝,更是把楊氏地位推到瞭巔峰。北宋楊傢將的創始人楊業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精忠報國,抗遼衛國,一門五侯,名垂青史,可謂是弘農楊氏的落日餘暉。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傢,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裡,其墓地稱“司徒塚”。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佈各地。  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瑯琊,是為“王氏瑯琊祖”。相關閱讀推薦:盤點:在子女教育方面堪稱典范的十大歷史名人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十大暴君:盤點古代暴君列表金庸筆下三十大美女驚艷排行榜:誰是第一美女世界十大享有水晶棺待遇的領導人:水晶棺原理揭秘甲午戰爭慘敗十大教訓:國傢需要全面的強盛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五、瑯琊王氏  瑯琊王氏是王姓顯貴的代表,自三國到唐代七百年間,瑯琊王氏世代鼎貴,天下第一,不僅有王祥這樣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還出現瞭人數眾多的宰相,對中國社會的安定發展起到瞭巨大作用。瑯琊(今山東臨沂)王氏為秦代名將王離之後,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瑯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相傳司馬睿一度欲與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員一度75%以上是王傢的或者與王傢相關的人,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瑯琊王氏在漢唐間擔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兩朝而重復者外,實際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時間,以東晉南朝最為集中。  當時,正是瑯琊王氏傢族作為僑姓首族的時候,僅宰相就出瞭九十餘名,實際上是古今中外所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輔相因”,也就成為其傢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約評價瑯琊王氏說:“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如王氏之盛者也。”歷史上郭、何、桓、張、袁、楊等姓也有鼎貴一時的傢族,但與瑯琊王氏相比,都遠遠不及。瑯琊王氏千年歷史上的蟬冕交映,公兗相襲,不僅南朝以前沒有任何傢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後,也找不出第二個傢族。著名的大書法傢王羲之就出身於瑯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亂時,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一起因拒絕聯姻而被侯景族滅,從此消失。  六、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出自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繼瑯琊王氏、高平郗氏、穎川庾氏及譙郡桓氏之後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由宋至梁,一直為士族領袖,與瑯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起初隻是一個普通士族“謝氏雖為江左高門,而實自萬、安兄弟其名始盛。謝褒父衡雖以儒素稱,而官止國子祭酒,功業無聞。……後來太傅名德,冠絕當時,封胡、羯未,爭榮竟秀,由是王、謝齊名。”到瞭謝尚時期,尚有求婚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謝萬出仕,掌握瞭豫州之後,方才開始崛起,到謝安任相時期達到頂峰。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為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保住瞭東晉。淝水之戰之後,謝氏子弟大多隱退,但仍舊保持瞭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  自東晉至梁朝(317年-557年),謝氏共有12代、100餘人見於史傳,其門第之高,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借助於他們的影響力。謝氏擁有大量資產,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被視為士族領袖前後兩百餘年。侯景之亂時,陳郡謝氏與瑯琊王氏一起因拒絕聯姻而被侯景族滅,從此消失。南北朝顯赫一時王謝兩傢沒落後,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在遊金陵時發出如此感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今天讀來仍讓人不勝唏噓!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薑,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莊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  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傢崔靈恩,史學傢崔鴻,書法傢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八、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源自古鄭國。春秋末鄭國滅亡,公室子孫遷他地,但均將國名冠於名字之前。此方式稱為“以國為氏”,形成鄭氏之姓。後世鄭氏族人在滎陽大發展成為望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滎陽鄭與清河崔、范陽盧、太原王並為中國四大望族。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瞭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九、范陽盧氏  盧氏歷史上自稱來自范陽,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驅逐,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范陽。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傢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傢,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傢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  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傢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的詩句。范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傢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傢乖亦冠以“范陽堂”的稱號。  十、太原溫氏  溫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於,周成王之弟。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給他。其子燮繼位,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晉。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今河南溫縣),因以為氏。晉大夫郤至食采於溫,號溫季亦以為氏。西漢功臣溫疥封煢侯,疥孫何始居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太原溫氏傢族的歷代名人有:東漢鄒平侯溫序、北魏涼州刺史溫恢、南朝光祿大夫溫羨、南朝大將軍溫嶠……最為著名的是初唐溫氏三傑:溫大雅、溫彥博、溫大有兄弟三人。溫氏三傑俱為卿相之才。高祖李淵鎮太原,厚禮之,李世民更是與之交情甚深。溫氏三兄弟輔佐李氏父子,太原首義,平劉武周、蕩突厥,西征南伐,立下瞭汗馬功勛,為初唐開國名臣。溫大雅被封為黎國公、禮部尚書;溫彥博,被封為尚書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溫大有為中書侍郎、清河郡公。溫氏三傑的後人如溫振、溫挺、溫佶、溫造等多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溫庭筠為唐末著名的“花間派”文學大師。  太原祁縣溫氏望族,人才輩出,數世昌盛,從漢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如此興旺之族,中華文明史上寥寥可數。溫氏傢族是皇傢最寵幸,百姓百官爭相攀附的門第之一。連唐文宗都感嘆:“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傢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溫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由此可見溫氏的社會地位,絲毫不遜色於皇族李氏。  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斷發展,奴隸制殘餘又頑固地存在的情況下,由於當時農民革命尚處於初級階段,地方上豪強割據,戰亂頻繁,中央政權衰弱,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與奴隸制殘餘的有機結合。隋唐以後隨著這些歷史條件的消失,門閥士族也隨之消亡。隋唐時期,為瞭鞏固國傢政權,統治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提拔寒門之士,門閥制度徹底推出瞭歷史舞臺,上述名門望族也風光不再,成為瞭歷史的陳跡。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古代以茶代酒的由來 以茶代酒是怎麼來的?

  中國以茶代酒的由來,中華民族是禮義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每逢宴飲,不善飲酒或不勝酒力者,往往會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盡禮數,既推辭擺脫瞭飲酒,又不失禮節,而且極富雅意。這一軼事廣為應用,可知此典故是從何而來呢?  話得從頭說起,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幹後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佈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豈知孫休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登王位,撫恤民情、開倉賑貧,深受黎群愛戴。後來過慣瞭帝王之奢侈生活,變得專橫拔扈,殘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盡失民心。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強要群臣作陪,每設酒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按現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會飲酒與否?必要碰杯大飲,每杯定要見底,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誰個不畏懼於他?所以每次席間,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臥地上,醜態百出。其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隻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任為太傅,謂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因地位相當特殊.故此,孫皓對韋曜也格外照顧,早知韋曜不勝酒力,就在杯裡暗中換上清茶,韋曜也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以茶代酒”幹杯,就這樣不至於醉酒而失態。  孫皓竊知二位“顧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後悔立他為君之意。  孫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們,並且放逐到廣州,途中派人追殺,誅滅三族。   韋曜是個耿直之臣,常諫勸孫皓,說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謔公卿,以取笑為樂,長久以往,外相毀傷,內長尤恨。韋曜奉命譜錄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跡時,因秉筆直書寫瞭一些他見不得人的醜事,觸怒瞭孫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獄,最後殺頭送瞭命。  公元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做瞭俘虜,被遣送到洛陽,受封的爵位隻是“歸命侯”,這個無能暴君茍延殘喘瞭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說孫皓因酒誤國,遺臭萬年,恐怕也不為過,事實眾所周知。來自網絡相關閱讀推薦:三八婦女節的由來是什麼?三八婦女節的歷史宋光宗和冰糖葫蘆的故事 揭秘冰糖葫蘆的由來小腳為何稱“金蓮”?三寸金蓮的由來正月初九天日節是什麼節日?天日節的由來和傳說正月初七“人日”的由來傳說:你不知道的人日節

中國古代捕快的由來 捕快是如何辦案的?

  由歡瑞世紀、光線傳媒聯合出品的盛世美顏魔幻謎俠情巔大劇《少年四大名捕》昨晚在湖南衛視鉆石獨播劇場首播,奇幻的視覺觀感、炫酷的武打戲份,吸引瞭眾多網友的關註。由張翰、楊洋、陳偉霆、茅子俊飾演的四大名捕顏值爆表,上演制服誘惑。  事實上在近年來電視臺熱播的,各種古裝影視劇中, 我們幾乎都能看到捕快的身影,無論是《大宋提刑官》,《包公案》還是《狄人傑傳奇》,特別是溫瑞安寫的《四大名捕》,中的鐵手、冷血、無情、追命四大名捕,他們用他們過人的武功,超常的智謀,破獲瞭一個又一個的懸案,將那些重案大魔頭全部擒獲,從而演繹出, 一出一出四大名捕鬧京城,四大名捕鬥將軍的生動喜劇。  那麼在歷史上和社會生活中,捕快真的有那麼神奇嗎,他們在社會中,到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圍繞著捕快有哪些具體的故事呢?  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給大傢講講我國古代的捕快。  首先我們說說捕快的由來,說起捕快的由來,應該說這真是一個,非常久遠的歷史發展的故事,應該可以這麼講,當我們的國傢出現瞭最初的法律,甚至出現瞭最初的犯罪案件,就有瞭抓捕罪犯,搜集證據的那樣的一種人,也就是捕快,這種情形應該說,出現在原始社會的末期,以及奴隸社會的前期, 根據我國的史書記載,大禹治水非常辛苦,有一次他約集各個部落的首領,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治水首腦會議,要開會討論治水的問題,其他各個部落的首領都到瞭,就有一傢一個部落的首領,風後後至,這時候大禹就命人進行瞭審理,最後對風後予以處斬,這是我國史書記載最早的,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對某一個犯罪嫌疑人進行審理,並且予以斬首 執行的,這樣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就已經出現瞭,某一些人來審,某一些人來執行,某一些人來找證據的,這樣一個專業的分工,應該說從夏商周秦漢唐宋,以至於元明清,中國一部奴隸封建歷史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司法體制,和職業分工的這樣一個歷史,也就是說從最早司法人員,既管審又管執行又管處罰的,這樣一個混為一體的情況,逐漸就演變到瞭,職業越來越細密,越來越分工負責的一個變化,正是隨著這樣一個歷史的變遷,我們說那些在司法審判中,專門負責拘捕罪犯,拘傳被告證人,調查證據的這種特殊的人,也就是捕快,與專門審理案件的法官,站班的衙役和戶籍小吏區分開來,根據有關的史料記載,我們剛才講到, 無論是夏商周,這樣的奴隸制社會,還是自秦漢唐宋以來的,封建社會,捕快在古代中國司法生活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由於歷史長河的,這樣一種演變,有許多出瞭名的捕快,還在歷史上留下瞭他們的美名,要讓我今天給大傢說捕快,最有名的歷史上的捕快捕頭,非秦瓊秦叔寶莫屬。  秦瓊秦叔寶,他是隋末唐初的一個人,他也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是一個著名的將領,為唐王朝的天下,立下瞭汗馬功勞,秦瓊秦叔寶他是名將之後,從小由於歷史的變遷,特別是戰亂,傢裡比較貧寒,但是他從小就有一個大的志向,就要匡復正義扶弱抑強,於是他從小就,特別認真地讀書

狄仁傑斷四漆屏:中國古代第一奇案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郊)人,唐朝(武周)傑出政治傢,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女皇股肱。歷官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禦史,寧州、豫州、復州刺史,江南巡撫使,冬官(工部)侍郎,洛州司馬;武則天即位,任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復相,後入為鸞臺侍郎,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終為內史(中書令),稱“國老”,封燕國公。在武則天當政時,以廉潔勤政、不畏權貴、敢於犯顏直諫著稱。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狄仁傑出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判決瞭大量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明察秋毫、正氣凜然、摘奸除惡的大法官。因近代荷蘭作傢高羅佩寫瞭一部《狄公案》,而為西方讀者熟知,稱為“古代中國的福爾摩斯”。這些年,由梁冠華、張子健、呂中等人主演、錢雁秋導演的系列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系列,以及香港大導演徐克導演的電影《狄仁傑》系列(“通天帝國”與“神都龍王”),收視率和票房均非常之高,在社會引起廣泛影響。  本文講的這個《四漆屏案》,乃狄仁傑所斷著名“狄公四大奇案”之首,其情節之曲折跌宕、錯綜復雜、撲朔迷離、千頭萬緒,完全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奇案。上世紀80年代,曾改編為國產彩色古裝故事片《血濺畫屏》,不知道大傢有誰看過?看過的忘瞭嗎?本人也曾與人合作寫過一篇3萬多字的中篇小說《狄仁傑斷四漆屏》,在一些網絡上連載。這裡隻講述其故事梗概,後附該小說目錄。  蓬萊縣令狄仁傑攜隨從喬泰到牟平縣遊玩,拜訪瞭縣令滕侃,卻發現滕侃正處於迷茫之中,不過滕侃似乎並不便說明情況……為瞭遊玩順利,狄公與喬泰化裝為商人,在遊玩住店的過程中,一個神秘人物始終跟隨著。並且,他從路人口中得知瞭一樁離奇的富商自殺案件:一位當鋪主人在酒席中突然失狂,滿身鮮血,在眾目之下跳入河中,生不見人,死也無屍!而隨從喬泰,無意中又竟然與富商遺孀有染!  故事遂進入迷離階段,狄仁傑從乞丐手中的一件首飾,在荒野中找到一具女屍,鬼使神差地陷入殺人困境。但是,一直尾隨的神秘人物出現瞭,使得他從而遇到當地的地頭蛇小幫會:一個是軍隊中犯瞭錯誤的軍官,一個是落第秀才,還有一個性格復雜的風塵女子……  再訪滕侃縣令,似乎一切開始明朗,滕侃從傢中珍藏的一副漆屏開始,向狄仁傑述說瞭一段迷幻般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從這分為“春夏秋冬”或是人生寫照的四漆屏開始,也從四漆屏結束,至此荒野女屍終於有瞭眉目,原來她就是滕侃的夫人。而且,滕侃也承認是自己在幻覺中殺死瞭妻子。難道真的是幻覺嗎?還是兇手另有其人?當鋪掌櫃的離奇自殺和四漆屏有關嗎?神秘人物為什麼要跟著狄公呢?  狄仁傑深陷迷宮,故事由此進入高潮。狄公利用假扮的身份,終於與神秘人物對上頭,從而進入犯罪團夥的中間,在與神秘人物、落第秀才、乞丐頭目、風塵女子、當鋪二當傢、當鋪掌櫃遺孀、縣衙師爺、妓院老鴇等眾多復雜人物之間穿梭,終於,兩件血案水落石出,故事也許就此打住……  其實不然,真正的一切還是要回到原點,回到那副迷幻的濺血的四漆屏,真相終於顯現。   有人評價說:四漆屏案或許是狄公案系列裡最給人閱讀快感的一部,情節緊湊,公案小說氣息不彰,但又和推理小說不全相同。一般的公案小說,總是糾纏於表彰倫常綱理,於推理的部分卻不甚重視;或者不如說並非用意在推理,一如社會派盛行的時代。但公案寫的是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如同他鄉遇故知一般,而該狄公案裡推理的成分大大增加,就好像是見到一個漂亮女同鄉。  四漆屏案中有一個完美犯罪,那個拜托狄仁傑查案的滕縣令,正是真正的“兇手”;隻不過他極盡心理暗示之能事,自己不動一手一腳,全令他人犯罪以達成自己目的。他更在開始就向狄公發出默示的挑戰,還令狄公成為其達到目的的最重要助手:查出“真兇”。即使狄公察覺他的意圖,卻無法繩之以法,隻能說之以照例的“大道理”;且其行事之巧妙,即使在“教唆”犯罪論成熟的今天也無法追究。同時,書中不止一次強調縣令的君子儀表,卻又揭露其陰暗狠毒的真正心理,算得上是較好的描寫吧。  全書以中國唐代宰相狄仁傑為主人公,描述狄公在州、縣及京都為官斷案、與民除害的傳奇經歷。全書故事紛紜,案情兇險,情節扣人心弦,謎底逼人追索。作者筆下的狄公迥異於中國傳統公案小說“青天大老爺”,他有獨到的辦案風格:重效率而輕縟節,講操守而又善變通,重調查推理而不主觀妄斷。   附錄目錄  1、微服遊牟平,縣衙疑同僚  2、獨眼人來訪,縣令審命案  3、又出殺人案,獨眼領其走  4、打入盜賊窩,獲頭目信任  5、月夜沼澤地,狄公查女屍  6、血濺四漆屏,縣令談殺妻  7、喬泰遇美女,離奇赴巫山  8、與坤山合作,讓喬泰出動  9、敲詐冷掌櫃,浮出柯興元  10、乞丐談青男,坤山不交底  11、狄公訪妓院,滕氏情人誰  12、試探潘有德,挖出滕氏姐  13、懷疑柯夫人,曝光興元屍  14、坤山被捉拿,主謀並非他  15、淫婦謀殺夫,秀才成幫兇  16、冷虔願伏法,排軍升軍官  17、漆屏是謊言,滕侃偽君子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 武則天一直都暗戀他麼?中國史上第一部“整人筆記”:連宰輔狄仁傑都怕狄仁傑、包拯上班的大理寺到底是個什麼機構?解密:讓大唐良相狄仁傑倍感羞愧的高人是誰呢?神探狄仁傑的歷史原型:狄仁傑是武則天的消防員

解讀: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兵器的起源和發展

  一、中國古代兵器的起源  兵器起源於遠古人類的漁獵工具,以後在人類相互殘殺的戰爭中,成為傷害對方的特制器械。在史前階段,原始社會的氏族或部落之間,出於爭奪生存空間、獲取祭神的犧牲品,乃至血族仇殺等等原因,不斷發生爭鬥,導致人們的相互殘殺,於是各種帶鋒刃的生產工具,就被用來傷害對方。隨著私有制的萌發,原始社會趨於解體,中華大地上出現瞭不同部落聯盟之間劇烈而殘酷的原始戰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古史傳說中的“涿鹿之戰”,以黃帝為首的北方部落聯盟戰勝瞭以蚩尤為首的南方部落聯盟,在華夏族形成的道路上邁進瞭重要的一步。傳說在涿鹿之戰前發生過共工與蚩尤的大戰,其後又爆發瞭黃帝與炎帝的戰爭。帶鋒刃的生產工具已無法滿足頻繁而慘烈的原始戰爭的需要,專用於殺人的作戰兵器開始創制出來。因此在古史傳說中常把多種兵器的發明歸功於黃帝和他的臣子們,也有把發明兵器的榮譽歸功於失敗英雄蚩尤的傳說,在漢代的畫像石中還常能看到兩手和雙足都持有兵器,連頭上都頂著兵器的蚩尤畫像。這些都表明,那時正處於殺人兵器最終與一般帶鋒刃的生產工具分離的關鍵時刻。原始社會最終為階級社會所取代,使這一分離轉化的過程宣告結束,專用於作戰的兵器同戰爭——這個人類互相殘殺的怪物一起降臨人間。  二、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階段  中國古代兵器,指從史前時期兵器出現時,直到封建社會結束,即清王朝的閉關政策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被帝國主義列強打破,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為止,裝備中國古代軍隊、用於實戰的各類兵器。以火藥開始用於制造兵器為分野,可分為兩大階段。北宋初編成的《武經總要》,是明確記載瞭火藥兵器的最早史籍,因此北宋正是前後兩個大階段的轉折期,從史前直到北宋是使用冷兵器階段,在其以後是火藥兵器和冷兵器並用的階段。  1.冷兵器階段  在使用冷兵器的階段中,又可以依據主要兵器的質地和工藝特點,區分為三個連續發展的較小的階段,即石器時代的兵器、青銅時代的兵器和鐵器時代的兵器。石器時代實際指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與探討兵器起源相聯系,是冷兵器的萌發階段或原始階段。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是磨制石器,因此原始兵器也以磨制的石兵器為其代表,特別是鉞和鏃,但大量使用的還是由木、骨乃至蚌、角制造的兵器。至於防護裝具,更以藤、木、皮革為主。當時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是原始社會。   青銅時代是冷兵器的發展階段。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是青銅冶鑄技術,因此最精銳的兵器以青銅質料的為代表,主要是青銅戈、矛、鉞、鏃,也發現有以青銅鑄造的防護裝具。這時還使用著大量石、骨制造的兵器,防護裝具則主要是皮質的甲胄。當時社會處於奴隸制時期,即夏商周三代,下限可延至戰國。青銅兵器經歷瞭發生、發展、成熟和衰落四期:發生期約當夏至早商;發展期約當商代;成熟期約當西周至春秋;衰落期約始於戰國,那時鋼鐵兵器已較多地出現於戰爭場合。鐵器時代是冷兵器的成熟階段,最先進的工藝轉為鋼鐵的冶煉,於是鋼鐵兵器逐漸代替瞭青銅兵器,連防護裝具也以鋼鐵制造的為主。當時社會已進入封建制時期,自戰國秦漢直到北宋,鋼鐵兵器的發展可以區分為四期:發生期約當戰國至秦漢;發展期約當三國兩晉至南北朝;成熟期約當隋唐;衰落期約當北宋,那時火藥兵器已出現在軍隊的兵器裝備之中。  2.火藥兵器和冷兵器並用的階段  這一階段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明初大規模將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用於實戰為分野。火器和冷兵器並用階段的前期,又可分為三個連續發展的小期:火藥用於制作兵器,原始管形射擊火器的萌芽,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出現。從明代中葉到清代末年,是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的後期。這時元末明初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發展的勢頭停滯下來,制造技術逐漸落後於西方,以至到明代中葉不得不從舶來品中汲取技術,仿制西方的火器,出現瞭主要靠引進的技術發展火器的局面。相關閱讀推薦:戰史揭秘:二戰日軍那些匪夷所思的本土決戰兵器《三國演義》十大兵器排行 呂佈方天畫戟僅第三古代兵器有多重?李元霸典韋武器超出你的想象解密冷兵器時代史上最強:唐代軍隊的武器和戰術揭秘秦國兵器鑄造之謎:秦國強大的根源在哪?揭秘秦軍兵器鑄造之謎:秦朝軍強大的根源在哪?

古人如何成瞭“兩腳羊”:中國古代亂世吃人慘事

  導讀:崇禎末年,河南和山東出現瞭蝗災與旱災。草根樹皮吃幹凈瞭之後,就出現瞭人吃人的現象。當時有婦女、兒童被綁起來拉到市場上賣,稱之為“菜人”。屠戶買去之後,就像牛羊一般宰殺瞭賣肉賺錢。  一個姓周的年輕人,到河北獻縣一帶的飯店裡去吃飯。老板說:肉賣完瞭,請等一下。不久就拖著兩個女人到廚房去,吩咐大師傅說:“客人等久瞭,先取一個蹄髈來。”隨著一聲慘呼,一個女人的胳臂就被砍瞭下來。姓周的人感覺不忍,於是買下瞭健全的女人回傢做老婆。另外一個,因為流血的緣故活不成瞭,隻好用刀結束瞭她的生命。究竟是不是吃瞭,我們不得而知。  這段血淋淋的文字,當然隻是筆記裡的故事。但是這段文字裡所講的故事,卻未必就沒有現實的影子。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真實的吃人歷史並非荒誕的說辭。學者摩羅曾經寫過一本書,叫作《因幸福而哭泣》,其中的一些文字,就是談吃人的。以同類為食,在古代歷史和文學作品中也屢見不鮮。類似孫二娘夫婦開人肉包子店的故事,並非都發生在大饑荒的歲月裡。須知,北宋以及後來的南宋,經濟狀況並非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應該是魏晉年間)。而關於“兩腳羊”的文字記載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   宋人莊綽在《雞肋編》裡寫道:“自靖康丙午歲(公元1126年),金狄亂華,六七年間,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裡,鬥米至數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價,賤於犬豕,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千,全軀暴以為臘。登州范溫率忠義之人,紹興癸醜歲泛海到錢塘,有持至行在猶食者。老瘦男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這段文字,把人肉的具體價格和不同年齡的諢稱都寫瞭出來。關於“兩腳羊”這個稱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過:“古今亂兵食人肉,謂之想肉,或謂之兩腳羊。此乃盜賊之無人性者,不足誅矣。”可見,吃人不是非常罕見的事情。相關閱讀推薦:古代女子15歲不嫁就要坐牢嗎?古代如何懲罰剩女歷史上被廢立10次 古代“上崗”次數最多的皇後古代女性的悲劇“轉房婚”大唐公主歷嫁祖孫三代揭秘:古代女子洞房讓人臉紅的壓箱底寶貝有哪些揭秘古代極品美人:一生中在床上克死十個男人!揭秘中國的處女情結:古代女子為何要點守宮砂?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據說,唐代農民起義的頭目黃巢也是吃人的行傢。《舊唐書》(卷150下)記載,僖宗中和三年,黃巢與秦宗權聯軍攻打陳州。起義軍圍困陳州長達三百多天。這期間,關東土地無人耕種,人們餓得都站不起來。黃巢的軍隊就把捉來的俘虜當作糧食,一天之中被殺害的人以千百計。史書中提到:“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舂磨砦”是起義軍的軍糧供給站。他們把活人扔到石磨之中,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  生於恐怖的時代,或者說生於亂世,無論平民還是帝王都是一種不幸。似乎誰都無法回避被同類吃掉的可能。在大饑饉之下,人的尊嚴、人的價值觀念統統一文不值。在這樣的時代裡,不幸淪為弱勢群體的那些人,可能就是現實中同類的食物。而且,有史書記載,被害者被殺瞭吃的時候,連吭都不吭一聲。其麻木,竟然可以達到這種地步。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中國古代的考勤制度:無故缺勤大板伺候

  導讀:要瞭解古代治“懶庸”,得先瞭解古代官員是怎麼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時間比現在早。《詩經 齊風 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雞已經叫瞭,上朝的都已經到瞭;東方已經亮瞭,上朝的已經忙碌瞭。”由此可見,從春秋起,古人就有瞭“雞鳴即上班”的傳統,往後,這個時段就定型為“卯時”,即早晨五至七時。於是,“上班點個卯”也就流傳至今。  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規定春夏下午4時下班,秋冬下午3時下班。至於白居易筆下的“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那是因辦公和生活區相隔遠,當時又沒汽車,所以走回傢就是“逼夜”瞭。古人上班第一件事是“開會”。在中央,皇帝每天早上要舉行“朝會”,也叫“上朝”,屬最高國務會議。參會官員是“六部九卿”等省(部)級以上官員。朝會內容兩項:一是皇帝做出決策,征求大臣意見;二是大臣有重大事項,需報請皇帝批準。“朝會”的時間,根據議程多少有長有短,一般多在辰時(上午九時)結束。正常情況下每天如此,所謂“君王不早朝”,那是例外。   明代缺勤20天處杖打100大板  上午九點“散朝”後,各官員在宮門外吃完皇帝恩賜的“早點”後,就各自回衙門,或落實皇帝在“朝會”上的最新旨意,或處理日常工作。這是京官一天的工作模式,地方與京城大同小異,不贅述。古人治“庸”,首先從“遲到早退”抓起。古代官員以“清、慎、勤”為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對遲到早退,缺勤或朝班失儀等“庸懶散”行為,歷朝均有懲治辦法。  明朝“治庸”流行“打屁股”(即廷杖),規定缺勤1天處笞20小板,每再滿3天加一等,滿20天處杖打100大板。為不因遲到而挨打,明朝曾發生一起冬天高官誤跌禦河溺死的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魏忠賢當權時,紫禁城不準點路燈,說是為防“火患”,還禁止官員騎馬坐轎,冬天天亮晚,路上又黑燈瞎火,結果是百官“戊夜趨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審視不辨”,於是“追尾”之事經常發生。一天,一名住得離宮較遠的官員可能起晚瞭一點,因怕“朝會”遲到,一路小跑,加之當天早上下大雨、路又滑,慌亂中沒辨清方向,竟失足禦河,命喪九泉。   唐代遲到扣工資  對於遲到缺勤,除瞭“打屁股”外,還有扣工資、降級、撤職甚至“坐牢”等五花八門的處罰措施。先說“遲到扣工資”,唐玄宗時,“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唐會要》卷二四)。到肅宗時,“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再到文宗時,“文武常參官,朝參不到,據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再說“缺勤被撤職”的,清乾隆時,一個叫錢在上的翰林給皇孫當老師,隻因連日缺勤,便奉旨革職留任,由此失去瞭外放考差、收受孝敬的賺錢機會。還有“因曠工而坐牢”的規定,唐律規定:“曠工滿35天判處有期徒刑1年。倘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工作的官員,還要罪加一等”。  明代張居正的“考成法”  抓考勤當屬“治標”,那如何“治本”呢?如何對付那些“碌碌無為、屍位素餐”的庸官,歷代都在“推陳出新”,明朝張居正的“考成法”很有代表性。“考成法”類似現在“目標管理責任制”,但他的做法似乎更有操作性,用“三字”概括,就是“穩、準、狠”。  現以對六部尚書(國務院各部長)的考核為例,其管理方法是:首先,將各部長每年須完成的工作和完成期限登記成3個賬簿,並分別在本部“給事中”(專門負責彈劾,不受本部門領導)、都察院(中紀委)、內閣(國務院)留存;然後,各部長每月須呈供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分別親赴給事中、內閣和都察院,對照賬簿,完成一件、就勾銷一件;最後,內閣、都察院、給事中等三部門,逐件核實官員提供的工作完結依據,如有部門發現其沒有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規定予以處分。  按此辦法,萬歷三年(1575年),查出各省撫按官名下未完成事件共計237件,撫按諸臣54人。鳳陽巡撫王宗沐、巡按張更化,廣東巡按張守約,浙江巡按肖廩,以未完成事件數量太多而罰停俸三月。萬歷四年,山東17名、河南2名官員,因地方官征賦不足九成受到降級處分,而山東2名、河南9名官員受革職處分。張居正當政期間,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員竟約占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相關閱讀推薦:古代也有“限購令”:明清時禁官員在為官地買房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們都吃什麼油?解讀古代的“駐京辦”興衰史:漢朝已有唐朝全盛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有哪些?傳說中的女神仙名諱為中國古代特殊文化現象:父輩名不能提及揭秘:中國歷史上那些觥籌交錯間的古代酒席遊戲

中國古代就以冰鑒儲藏食品:設取冰官員“凌人”

  導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我國就有瞭儲藏食品的“冰鑒”瞭,《周禮》中就有冰鑒儲藏食品的記載:“祭祀供冰鑒。”冰鑒,其實就是古代的冰箱,是用所鑿的冰塊制作的,樣子就像現在的甕,古人把各種熟食或者酒水放在裡面冷藏,效果跟現在的冰箱差不多。《禮記·月令》記載瞭每年隆冬季節,江河之水凍結實瞭,天子命人鑿冰窖藏,等到來年仲春,又命人開窖取冰,同羔羊一道,到宗廟祭祀,祭祀過後,餘下的冰留給自己夏日享用的景況。《詩經》中也有奴隸冬季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食用的記載。周朝的時候,官府還設置瞭專門負責取冰、用冰的官員——“凌人”。“凌人”的職責就是在隆冬時節組織鑿冰藏冰,等到來年春天制成冰箱——鑒。  三國時,人們開始把周代以來建在地下的“冰庫”、“凌室”、“凌陰”搬到瞭地上,建造瞭“冰臺”。這時的冰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儲量還是很是非常有限的,一直到瞭隋唐時期,民間肆坊才開始出現土冰庫,用冰儲藏食品制造食品的方法才得到瞭進一步的普及。唐朝時,京城長安出現瞭專門靠冰發財的商人,當時藏冰已用於交易,隻是價格太昂貴。到瞭唐末,隨著制火藥的硝石的大量開采,人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溫降到結冰。於是人們開始在夏天制冰瞭,但數量很有限,官府用冰主要還是來源於藏冰。這時候的冰依然是皇親貴族享受的專利品,普通老百姓是無法享受到冰的滋味的。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朝廷專門設置冰井務一職掌管冰事。隨著民間經濟的繁榮,冷食花樣也在不斷翻新,市場上出現瞭往冰塊裡加水果或者果汁的冷飲。《杜陽雜俎》中詳細記錄瞭當時制造冷飲的方法。冷飲開始大量進入市場。到瞭元代,蒙古人喜愛奶食,他們就把果漿、牛奶加入冰裡,這種冷飲就有點冰激凌的味道瞭。直到1560年,法國卡特琳皇後的一個私人廚師,才根據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到歐洲的這種配方,制造出和現在幾乎一樣的冰激凌。明清時期,藏冰之風更加盛行,藏冰不單單是官府的事瞭,民間也已經涉足瞭。清代也和明朝一樣,由於各衙門官員領的“冰票”用不瞭,就流傳到瞭民間,有瞭冰,人們的日子就好過多瞭。清嚴緇生《憶京都詞》自註中就曾經說過:“冰窖開後,兒童舁賣(抬著賣)於市。隻須數文錢,購一巨冰,置之室中,頓覺火宅生涼。餘戲呼為水晶山,南中無此物也。”夏日的涼爽之情,躍然紙上,溢於言表。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古代的考勤制度:無故缺勤大板伺候古代也有“限購令”:明清時禁官員在為官地買房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們都吃什麼油?解讀古代的“駐京辦”興衰史:漢朝已有唐朝全盛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神有哪些?傳說中的女神仙名諱為中國古代特殊文化現象:父輩名不能提及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告老還鄉制度因何而來?

  導讀:“告老還鄉”,又稱“告老還傢”,“告”是請求,“老還鄉”是年老回到傢鄉,“告老還鄉”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回到傢鄉,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種制度。我國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僅僅限於是官吏,常見的稱謂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傳》上“退而致仕”,書中註釋說“致仕,還祿位於君”,意即交換權利於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於漢朝時期,發展於唐朝時期,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但“退休”一詞始見於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傢韓愈《復志賦序》中說到“退休於居,作《復志賦》”,《宋史.韓贄傳》中有“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詞句。  退休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官吏退休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條件,《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事。”後來的漢、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實行七十而致仕的規定,但到瞭明清兩朝則規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但到達退休年齡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規定“老病不堪厘務者,與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傷者,雖未到退休年齡也可以退休請俸;明朝亦有規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軟弱無效能的官吏,可隨時勒令退休。可見,在我國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辭去官職,提前退休也是允許的。   “告老還鄉”就是“老病不堪厘務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動請辭,提前申請辭去官職,回到傢鄉,提前退休的情形。古代官吏提前退休比較簡單,隻要官吏提出申請,皇帝一般都會準許。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專門下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大清宰相劉羅鍋歲至垂年即上奏皇上,請求告老還鄉,獲得“恩準”後,便雇用小毛驢,直奔山東老傢的情形深入人心。事實上,在我國古代主動要求“告老還鄉”提前退休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告老還鄉”回避權力鬥爭。此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記.越王勾踐世傢》和《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的春秋戰國時越國的大夫范蠡。范蠡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傢、思想傢和謀略傢。在越國被吳國滅亡後,范蠡殫精竭慮輔佐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經過二十餘年臥薪嘗膽之後,勾踐擊敗吳王夫差,興邦復國。作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踐封為上將軍,此時范蠡達到瞭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但此時的范蠡深諳“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於是告老辭官,攜西施遁入“五湖”,可謂極具聰明之舉。   二、無心於官場,“告老還鄉”。此時官員已無心於官場,向往能夠回到傢鄉,於是“告老還鄉”。此種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還鄉”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們熟知的晉朝彭澤縣令陶淵明就是向往田園生活,主動請辭“告老還鄉”。其實,根據《世說新語.識鑒》記載:“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晉朝大司馬張翰,字季鷹,更是由於一日,秋風乍起,觸景生情思念起傢鄉吳地(浙江)的特產菰菜、蓴羹、鱸魚膾來瞭,突然領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圖個快快樂樂,又何必要為瞭個官名而別鄉數千裡,還要備受羈絆呢?於是“告老還鄉”。  三、客觀條件,體弱多病,難當重任,申請“告老還鄉”或“告病還鄉”。“告老還鄉”或“告病還鄉”一般都會得到皇上的恩準。如在唐太宗時,官吏退休年齡是七十歲,對朝廷有大貢獻者還可延緩退休年齡。但開國元勛李靖,因自感傷病礙身,遂在六十四歲時“告病還鄉”,被恩準。但也有皇上不恩準的情況。如《論語章句》一書的整理者漢代著名經學傢張禹,曾多次上書請求告病還鄉,但無法得到皇上的恩準,相反“帝遣人問疾送藥,強留”。從某種角度講,古代的“告老還鄉”對於“從人才資源流出到人才資源流入”的良性循環,帶動農村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體育比賽項目?中國古代就以冰鑒儲藏食品:設取冰官員“凌人”揭秘:中國古代的考勤制度:無故缺勤大板伺候古代也有“限購令”:明清時禁官員在為官地買房中國古代歷史上古人們都吃什麼油?解讀古代的“駐京辦”興衰史:漢朝已有唐朝全盛

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有巡視組:如果貪腐罪加三等

  導讀:筆者小的時候,看過不少戲曲電影,影片中常有這樣的情節:一個落魄書生,在傢鄉受地主、官僚欺負,後來考上瞭狀元,被授予“八府巡按”之職,威風凜凜地衣錦還鄉,把當年欺負他的地主和官僚都抓瞭起來……在這類戲劇中,地方官見瞭“八府巡按”,就跟老鼠見瞭貓一樣,渾身發抖如篩糠,“八府巡按”一聲“拿下”,那些官員便立即被扒掉官服押瞭起來,因此,在那時的印象中,這個“八府巡按”的官職非常大,所以才能在那些平時作威作福的地方官面前說一不二。及至上瞭大學,開始有針對性地閱讀一些史書時,才發現,所謂的“八府巡按”,隻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官方從沒有過“八府巡按”一說,所謂的“八府巡按”,應該叫做“巡按禦史”;而且,巡按禦史的官職非常小——隻是小小的七品官。  巡按禦史這個官職,最早是由隋朝設置的,在明清兩代,形成瞭相對完整的制度化設置。巡按禦史是禦史的一種,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均設有監察機關即都察院(類似今天的中紀委或監察部),都察院下面設禦史(也稱監察禦史),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禦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察禦史。這些禦史可以分為幾類: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的稱為內差或常差,奉命出巡鹽務的稱為巡鹽禦史,奉命出巡漕運的稱為巡漕禦史,奉命巡按地方稱為巡按禦史……前面提到的所謂“八府巡按”,指的就是巡按禦史。   據《明史》記載,明洪武年間即有巡按禦史之設,但不是常例,到瞭永樂元年二月乙卯,才成為定制。巡按禦史的官級雖然隻是正七品(相當於現在的正縣團級,即當時的巡按禦史,官職等同於現在的一個正職縣長),但其權力還是非常大的,據《明史》記載:“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墻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凡朝會糾儀,祭祀監禮。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有大政,集闕廷預議焉。”由此可以看出,巡按禦史的權力是很大的,因為巡按禦史是“代天子巡狩”,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巡按禦史雖然本身官職不大,但因為代表的是中央政府,所以可以對地方官吏行使權力。  其實,對於禦史,明朝的要求是很嚴格的,規定“禦史犯罪,加三等”。巡按禦史既是中央政府所派的紀委官員,行使對其他官吏的監督職責,而中央對他們管理得又很嚴格,其本身素質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瞭吧?應當承認,巡按禦史的出身,大多都是知識分子;考上瞭進士的讀書人,大多都分到都察院做禦史瞭,這就保證瞭巡按禦史的素質基本上是過硬的,但也不盡然,什麼地方都能出敗類,巡按禦史中也有一些仗著自己的權勢為非作惡的傢夥。明代的清官海瑞就遇到瞭這麼個巡按。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都禦史鄢懋卿巡行浙江,這個傢夥連吃帶喝帶拿,一路上搜刮瞭大量民財。海瑞那時是淳安縣令,看到鄢懋卿要來到自己的縣界瞭,就給他寫瞭一封信,指責他的搜刮行為,結果,鄢懋卿就沒敢到淳安,而是繞道走瞭。明崇禎年間,袁繼咸主持三立書院,期間得罪瞭魏忠賢死黨——山西巡按禦史張孫振,張孫振便夥同陽曲知縣李雲鴻等人給袁繼咸捏造瞭十九條罪狀,誣告袁繼咸,朝廷聽信瞭張孫振的一面之詞,下令將袁繼咸革職查辦、押往京師問罪。好在袁的學生傅青主為老師奔走申冤,使得冤情終得昭雪,張孫振也被革職查辦。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皇權下是如何抗震救災的?地震後為什麼多雨?原理類似古代“擂鼓求雨”古代百姓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是哪次?83萬人死亡解析希臘精神:古代西方哲學思想的最原始集合古代官員中的治盜高手:張敞治理的州郡都絕盜蜀地魔咒:古代率軍攻入蜀地的將領都下場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