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南宋

辛棄疾創建“飛虎軍”:南宋年間的精銳特種部隊

  兩宋的長沙,群賢匯集,名流畢至,星鬥燦爛,蔚為大觀。至南宋中期。又有一位著名人物來到長沙,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傑出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自號稼軒,山東歷城(今濟南)人。在長期的詩詞創作生涯中,辛棄疾繼承蘇拭豪放的詞風,以強烈的愛國激情、豪爽的英雄氣慨和多樣的藝術風格,把宋詞引向更廣闊更激蕩的社會現實,因而在宋代詞壇和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瞭崇高的聲譽。  不僅如此,辛棄疾還是一位著名的抗金將領。弱冠之年他便組織瞭一支2千多人的抗金隊伍,投入耿京領導的農民抗金義軍。耿京被叛徒謀害後,辛棄疾率50騎直闖5萬之眾的敵營,將叛賊張安國當眾處置。然後鼓動萬餘名士兵反正,長驅渡淮,奔向南方。  可是文武雙全的國之棟梁,卻受到投降派的壓制。此後賦閑傢居的歲月,耗去瞭他20多年的寶貴光陰。另外的10多年雖仕宦於外,但是偏安江左的南宋當權者隻讓他回旋於遠離戰場的地區,也不讓他帶兵作戰,僅授以州郡之位或監司之職。  然而,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期的辛棄疾絕不屍位素餐,庸庸碌碌。凡是他仕履所及之地,不論為官時間的長短,總都有一番建樹,無論治軍、治民都聲譽卓著。  l179年(孝宗淳熙六年)春,風華正茂的北國詞人辛棄疾,風塵仆仆奉調來湘,擔任湖南轉運判官。當年秋天,又改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在任期間,最為人們所樂道的是為南宋王朝建立瞭一支當時最精銳的地方部隊——飛虎軍。  辛棄疾來潭州撫湘之前,江南東西和荊湖南北諸路,曾多次爆發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事件。外患未弭,內憂不絕,作為南宋統治階級一員的辛棄疾憂心如焚。為此他上書皇帝,在剖析瞭致“盜”的原因以後,認為必須“講求強盜之術”,並建議讓他在湖南創建一支新的有戰鬥力的地方部隊。  辛棄疾的建議獲得瞭南宋政府的批準。辛棄疾欣喜若狂,並立即開始瞭緊張的建軍行動。他選擇五代馬殷在長沙的營壘的故地,建造新的營房,並限期一個月內完成。在修造營柵的時候,適逢秋雨連綿,所需的20萬片瓦無法燒制。辛棄疾下令全城居民,兩日內每傢供送20片瓦。凡送足瓦片者可得錢100文,以致各傢各戶送瓦者絡繹不絕,所需瓦片如期如數湊齊。鋪砌道路需要大量石塊,辛棄疾又下令調集全城在押囚犯,到長沙城北的駝嘴山去開采,並規定將根據各人開采的數量作為減刑的依據。為此,囚犯們個個爭先恐後,鑿的鑿,抬的抬,所需的石塊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備齊。  與此同時,辛棄疾抓緊招兵買馬。他采用瞭四方羅致的辦法,從各地原有的地方部隊中選拔,從各路舊有將帥人員中物色,妥為安置配備。一時間各方人才雲集長沙,大傢都慕辛棄疾之名,願為之效勞。幾十天功夫,長沙城內便立起瞭營帳,樹起瞭“飛虎軍”的旗幟。新建的飛虎軍共有步兵2000,騎兵500,都是壯健勇武之士。辛棄疾還派人到廣西產馬的地方,以5萬貫錢買回瞭500匹戰馬,並請廣西的安撫使司每年代買戰馬30匹,以作補充之用。  然後,飛虎軍開始瞭嚴格的訓練。操演場上,豎起瞭“兵營重地,閑人禁入”的牌子。辛棄疾親自坐鎮,督同操習,嚴申軍紀,擾民者輕則罰,重則格殺勿論,並勉勵將士忠君愛國,報國雪恥。  辛棄疾在創建飛虎軍的過程中,曾受到樞密院不少人的阻撓。他們一方面劾奏他聚斂民財,一方面以樞密院下“禦前金宇牌”,命令他立即停建營房。辛棄疾接到金宇脾後,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加快瞭工程進度;竣工之後,他才把經營過程、經費來源、開支情況,一一寫明,連同飛虎營寨的圖樣,向朝廷啟奏,使反對派無懈可擊,皇帝也釋然於懷。  辛棄疾創建的飛虎軍和當時廣東的摧鋒軍、福建的左翼軍一樣,同屬廂軍,即諸州之鎮兵(地方部隊),遙隸於南宋朝廷的樞密院和審前步軍司,近則專聽湖南安撫使的節制調度,一方面備戰時之需,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湖南的統治。飛虎軍士氣旺盛,英勇善戰,大有辛詞“壯歲族旗擁萬夫”的氣概。飛虎軍隊是當時沿江各地方軍隊中最精銳的一支隊伍,維持瞭三四十年,成為南宋中後期維護湖南政治局勢的軍事支柱。金人稱之為虎兒軍,聞風喪膽,十分畏懼。   辛棄疾潭州撫湘期間,除瞭創建飛虎軍外,在整頓鄉社、彈劾貪官、興辦教育等方面做瞭許多工作。他還下令荊湖南路的各州郡,動用官倉中所存糧食,大募民工,浚築販塘,既可以在青黃不接時接濟部分饑民,又可以使農田得灌溉之利。  作為一位傑出的詞人,辛棄疾在長沙也寫下瞭不少詞章。一次,他在“長沙道中”,見“壁上有婦人題字,若有恨者”,乃“用其意為賦”,寫下瞭《減字木蘭花》一詞:  “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娣妹傢。  水村山釋,日暮行雲無力氣。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  該詞借一個被遺棄的婦女的話,委婉地道出自己遠離前線,鬱鬱不得志的憤懣,  l184年(淳熙八年),辛棄疾改任隆興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撫湘還不到兩年的辛棄疾依依不舍地離開長沙,踏上東東去的旅程。相關閱讀推薦:辛棄疾竟是個好色的英雄!一生中受到過六次彈劾辛棄疾的軍事天分:三個月平定瞭作亂的“茶寇”南宋少年英雄辛棄疾:曾突襲金人大營活捉叛徒孫權和曹丕的對比:辛棄疾感慨當如孫仲謀的緣由南宋詞人辛棄疾:中國文壇空前絕後的第一殺人狂!抗金大英雄辛棄疾的不為人知一面:清官還是貪官?

吳玠吳璘:讓金兀術割須而逃的南宋“兄弟名將”

  一提起南宋的名將,一般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嶽飛、韓世忠以及張俊、劉光世等“中興四將”。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在川陜前線,還有一對兄弟將領,他們抵抗金軍,守衛著南宋在四川一帶的領土長達十多年,他們曾讓在戰場上不可一世的金國名將、“四狼主”兀術”割須”而逃。  但由於受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的影響以及後來民間文學對嶽飛抗金的過度傳播,使得他們兄弟二人的抗金事跡逐漸淡出瞭普通人的視野。因此許多人對他們並不瞭解,有讀者對二人提出疑問,本文就歷史記載對他們兄弟二人生平做簡要的解讀,以饗讀者。  吳氏兄弟二人,哥哥吳玠,字晉卿,1093年出生;弟弟吳璘,字唐卿,1102年出生,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兄弟二人出身軍旅之傢,自幼習文修武,善於騎射。吳玠很早就從軍,在與西夏以及江南方臘的戰鬥中,作戰勇敢,嶄露頭角,曾以百名騎兵,斬首敵軍一百四十級。   1127年開封陷落,徽欽二帝北遷,北宋宣告滅亡。1128年金軍渡過黃河,進入陜西境內。吳氏兄弟二人率軍作為先鋒,在青溪嶺挫敗金軍,追殺30餘裡。此後兄弟二人因作戰勇敢,得到瞭當時主持川陜軍務的宣撫使張浚的重視,吳玠被封為統制、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吳璘執掌帳前親兵。  1130年金軍統帥完顏婁宿與撒離喝率軍長驅而入,吳玠率軍在彭店擊敗敵軍,金軍將領撒離喝被嚇得啼哭而去,於是軍中送給撒離喝一個外號“啼哭郎君”。但此後宋朝內部矛盾重重,將帥失和,張浚與吳玠最終將大將曲端置於死地。這也是吳玠一生中的一個污點。  同年9月張浚調集吳玠等5路大軍,共步、騎18萬人,號稱40萬,與金軍在富平激戰,結果宋軍慘敗,“五路皆陷,巴蜀大震”。兵敗如山倒,軍心渙散之際,吳氏兄弟召集幾千殘兵歃血為盟,在入川的門戶和尚原地區安營紮寨,積粟繕兵,以阻擋金兵入蜀。  1131年金將烏魯折合、沒立分兩路進兵,企圖在和尚原會師。吳玠利用有利地形,輪番攻擊先到達的烏魯折合所部。和尚原地區山谷路狹多石,馬不能行,金人無法發揮騎兵的優勢,隻得舍馬步戰,結果宋軍大獲全勝。金軍退到黃牛鋪一帶時,又遇上暴風雨,士氣衰落,隻得狼狽而逃。另一路金軍也被吳玠的部將擊退。相關閱讀推薦:南明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將卻沒能成為東晉、南宋?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卻是蒙古最大對手嶽飛死後南宋又存在百年的原因:嶽飛紹興十年北伐吳玠簡介:北宋梟雄吳玠獨守大散關的抗金名將南宋抗金名將吳玠怎麼死的 吳玠和嶽飛誰厲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金軍初戰失利大為光火,金兀術召集各路人馬10萬人,架設浮橋跨過渭水,在寶雞一帶設置連珠營,壘石為城,與吳玠所部夾澗對峙,大戰一觸即發。10月金軍向和尚原發起進攻,吳玠命諸將挑選精弓強弩,組成“駐隊矢”,分番迭射,連發不絕,繁如雨註。在稍稍頂住金軍的攻勢後,吳玠挑選精兵從後切斷金軍糧道。  兀術見形勢不妙,於是決定撤兵。金軍在夜間撤至神坌時突遭宋軍埋伏,金軍被打的大敗,兀術身中流矢,僅以身免,混戰中他竟然割須換袍而走。此戰對金軍的打擊非 常之大,因為這是其在滅遼破宋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潰敗,史書記載“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此戰後吳玠被封為鎮西軍節度使,吳璘被封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  此後金人又與吳氏兄弟先後在饒風嶺、武休關等地激戰,雙方互有勝負。1134年金兀術、偽齊的劉夔率10萬大軍攻占和尚原,吳玠率軍退守階州,金軍乘勢鑿崖開道,循嶺東下,直趨蜀中門戶仙人關。吳玠率萬人據險固守,弟弟吳璘率兵轉戰七晝夜,才與吳玠會師,隨即宋金雙方展開一場血戰。   金分軍為二,兀術列陣於東,韓常列陣於西,對宋軍發起猛攻。吳玠、吳璘利用“駐隊矢”,遏制金軍的攻勢,同時派遣精兵手持長刀大斧從左右夾擊金軍。戰況十分慘烈,激戰中金兀術麾下猛將韓常被箭矢射中左目,金軍陣腳大亂,敗退而去。經此一戰,“金人自是不敢窺蜀者數年”。  1139年宋金開始議和,吳玠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宣撫使,職掌南宋川陜的軍政。而也就是在此時,他也走到瞭生命的終點。當傳旨的內侍抵達仙人關後,吳玠隻能被人攙扶著聽旨。宋高宗得知消息後,急忙派遣禦醫前往,但還未抵達,吳玠一命嗚呼,時年47歲。對於他的死因,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嗜好女色、服用丹藥,“故得咯血疾以死”。  哥哥吳玠死瞭,該輪到弟弟吳璘施展才能瞭。1140年金人敗盟,開始大舉入侵,吳璘奉命節制陜西諸路軍馬。當年的“啼哭郎君”撒離喝率大軍渡過黃河占據長安,直取鳳翔,宋軍各路兵馬被隔斷,遠近震恐。此時擔任川陜宣撫使的胡世將召集諸將商議,參謀官孫渥認為河池不可守,想要退保仙人原。吳璘厲聲呵斥道:”懦語沮軍,可斬也!璘請以百口保破敵。”連胡世將也被吳璘的勇氣振奮瞭,他指著自己的帳篷說道:”世將誓死於此!”  吳璘合會各路軍隊,先後取得一些小的勝利。撒離喝十分生氣,率兵在百通坊,列陣二十裡,吳璘率軍奮戰攻破金軍。1141年金將胡盞、習不祝合軍五萬屯駐劉傢圈,吳璘用自己新發明的“疊陣法”與金軍激戰。最終金人大敗,降者萬餘人,胡盞逃到臘傢城,吳璘率軍圍而攻之。正在此時,吳璘接到朝廷撤兵的詔書,吳璘慨嘆之下,隻得撤退。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同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達成,那個曾讓金人付出慘重代價的和尚原被割讓給金國。但吳璘本人是幸運的,他沒有像嶽飛那樣遭到迫害,也沒有像韓世忠那樣解去兵權。1161年金主完顏亮背棄盟約,入侵南宋,病中的吳璘率兵抵抗。宋孝宗即位後,發起“隆興北伐”,吳璘也率兵在川陜一帶遙相呼應。  此後吳璘和朝中文臣以及當地文官發生矛盾,遂於1165年入朝,拜見已經成為太上皇的宋高宗時,君臣感慨萬千。趙構嘆曰:”朕與卿,老君臣也,可數入見。”在京期間,太上皇、皇帝慰問的使者相踵於道,甚至派皇子謁見。最後吳璘被封為太傅、新安郡王,仍然兼任宣撫使。臨別前吳璘哭泣著向趙構辭別,趙構也非常不自在,於是他解下自己的佩刀賜之,說道:”異時思朕,視此可矣。”  吳璘回到自己的駐地漢中後,修整恢復過去的塘堰,灌溉幾千頃田地,對老百姓幫助極大。此外吳璘針對金人的作戰優勢,曾著有兵法兩篇。1167年吳璘病死,時年66歲。   吳氏兄弟守衛川蜀三十年之久,宋史評價道:“方富平之敗,秦鳳皆陷,金人一意睨蜀,東南之勢亦棘,微玠身當其沖,無蜀久矣。”直到現在川陜一帶還有許多吳氏兄弟的廟宇。那麼問題來瞭,那為何吳氏兄弟不如嶽飛等人知名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兩點:  1.

嶽飛北伐被叫停和秦檜沒關系:南宋朝廷沒錢瞭

我們讀《水滸》,其實也是讀貨幣的流通,英雄豪傑的理想人生境界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稱金銀。吃喝之餘,少不瞭要有手頭把握海量貨幣的樂趣。好漢們最爽的舉動除瞭打抱不平,就是拿出一錠銀子,砸在櫃臺上,大吼一聲:小二,上酒!宋公明之所以被稱為“及時雨”,就是因為他把貨幣帶來的便利,輸送給窮人和落魄的好漢。誰讓我們享受貨幣的樂趣,誰就是我們的老大,所以宋公明成瞭好漢們的頭。 《水滸》講的是宋朝的事,宋朝也是一個貨幣的時代,成敗興亡都系於它,今天我們且進入宋朝的金融體系和貨幣市場看看。 引子:秦檜借理發解決錢荒難題 南宋初期的京城,忽然發生錢荒。不知道是南宋王朝的央行提高瞭存款準備金率,還是戰爭形勢吃緊使然,市面上忽然流動性匱乏,各大錢莊資金頭寸開始吃緊。錢莊的夥計們都背負著沉重的納儲任務。說不定還出現存款送禮,存款返現等手段。 一個偏安的王朝,被貨幣苦惱著。 怎樣增大貨幣流量,把現金給逼出來?這個難題不是軍事奇才嶽飛所能解決的,任務落到瞭內閣首相秦檜的肩上。秦檜是奸臣,奸臣也是能臣,起碼看上去是能臣。秦檜可能運用瞭大量符合金融學原則的舉措,然而收效甚微。某日,秦首相摸摸頭上發,哎呀,長瞭,也白瞭,白發三千尺,隻為貨幣愁。該理發瞭。

南宋愛國詩人楊萬裡:做官就準備好瞭離職

  楊萬裡這人有意思,人傢做官總是一味順著桿子往上爬,“功名百尺竿頭,自古及今,有幾個幹休?”(元.張養浩)不到不得已,沒人願意急流勇退,他呢,才出任京官不久(1170年任國子監博士,時年43歲),就隨時準備卷鋪蓋打道回府。為此,他還預先備好瞭由都城臨安回老傢江西吉水的路費,將這筆錢鎖在箱底,藏於臥室,並再三戒飭傢人不許購買一物,免得去職回鄉時成為行李累贅。   不過,楊萬裡雖因剛正敢言,始終未得大用,或升或降,或內或外,官還是一直當得好好的。直到1192年,在江東轉運副使任上,因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裡認為茲事於民不便,上書諫阻,朝廷不聽,反將他降為贛州知府。於是,他便謝病自免,討個“祠官”的虛銜,拿一份退休金,告老 還鄉瞭,從此再未出仕。不過時年已滿65歲,與今天省部級官員退休年齡也相當瞭。   楊本人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到當時一節:“如病鶴出籠,如脫兔投林……自此幽屏,遂與世絕”(《答沈子壽書》)。的確,對於楊萬裡這樣一位本來 官欲不重的詩人,棄官歸田是一種解脫,是長期備受壓抑的心靈的釋放,那種回歸故土、回歸自然、回歸老百姓的快感,那種臨老重新獲得的自由舒展,彌足珍貴,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楊萬裡一生為官清廉,據說江東轉運副使任滿,府庫有餘錢萬緡,但他一錢不取(呵呵,此類公庫錢如何取之而於法無違,恐怕也是個難題)。當時

南宋詞人辛棄疾:中國文壇空前絕後的第一殺人狂!

  眾所周知,宋詞分為兩大流派:攻詞和受詞。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種詞是練瞭健身的,充斥著肌肉和熱血;後者以柳永、秦觀為首,“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種詞則是練瑜伽的,肢體柔軟,嬌憨性感。不過,能把詩詞寫得滋陰壯陽的辛棄疾,其實壓根就不想混文學圈,人傢的人生明明想演成一部重口味血腥武打片,卻活生生被誤會成文藝片。   1.陽痿范兒南宋,遇上古裝李小龍   公元1162。北宋已經掛掉35年,趙傢王朝猥瑣地躲在南方。   濟南。新任知州張安國很high地在府裡大搞慶功宴——多年觀影經驗告訴我們,一開始就出場的角色,如果他長得不帥,還特別囂張,那他的定位就是炮灰。沒錯,張先生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演完這一場就可以下去吃盒飯瞭。有手下報告,熟人找他,張安國借著酒意,剛踏出去,就被一個高大猛男擒住,扔到馬背上。猛男策馬,以磁懸浮的速度,往南方奔去。   該猛男就是青春版辛棄疾。   本來,張安國和辛棄疾都是混同一個幫派的。

南宋海上勢力有多強:將海關設在越南和馬六甲

  導讀:宋代銅錢遍天下,錢很多,後來宋錢有點像今天的美元,包括現在北非那一帶的遺址都曾發掘出很多宋錢。但是不管有多少錢,不管貨幣怎麼超發,它始終鬧錢荒,錢發得越多,反而流通領域錢越不夠用。所以很多人說搞貨幣經濟、市場經濟中國是起瞭個大早(實際它比西方還早),但趕瞭個晚集。一直到近代、現代,連市場經濟的一些根本原則都始終沒有確立起來。  實際上宋代有很多貨幣學的理論都是非常先進的,包括沈括論“錢荒八因”,關於怎麼加速貨幣周轉、流通,包括永嘉學派的葉適,他們都提出瞭很先進的貨幣理論。但即便這樣,南宋也是在它最有錢的時候崩潰瞭。南宋為什麼這麼有錢,比北宋還有錢?它的國土丟瞭2/3,人口丟瞭2/3,大半以上,但它在東南半壁江山站穩幾年以後,最好時它的國民經濟超過瞭北宋,主要就是通過海外貿易和搞貨幣經濟這一塊。  談到宋代的出海,我看到當時一本書《渡海方沉》裡談到,宋的市舶司要設到哪兒去?要設在馬六甲海峽,設到安南(越南)。你說它的海邊在哪兒?市舶司就是海關。所以說南宋雖然在北方是完全退縮的,但不能說它是無所作為的,它就是下海,面向整個海洋。它的空間更開闊,更世界化。   我們今天看香港,有人說香港已經邊緣化瞭,是南部一個並不比深圳強多少的城市。可是如果看世界地圖我們發現,香港放在那個位置,是東南亞往南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亞、西太平洋、印度洋的一個中心,你會覺得那個位置還是挺重要的。別看宋朝敗到江南,甚至首都設在杭州,但從它國土的體量和它輻射的范圍來看,遠非置身一隅的小地方。這就是市場大於國傢,這就是為什麼它能夠用1/3的人口、1/3的土地,還能財政收入和資源增長都比原來更大瞭,因為它的市場更大瞭。不像原來在那個國傢裡面,你就是那點土地、那點人口,再怎麼弄也就那麼大。但搞到最後,它這個險灘還是闖不過去,也是最後崩潰瞭。   到明朝也一樣。明朝那時候中國號稱是一個“白銀世界”,世界各地的白銀都流到中國來瞭。然後張居正搞“一條鞭”法,所有東西都折成銀兩。可就在銀子越來越多時,出現瞭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而且就在最高峰的時候,萬歷帝以後明朝開始衰落,最後又是農民起義,這個險灘它也是闖不過去的。原因究竟在哪兒?就是貨幣跟王權之間的那種關系。相關閱讀推薦:南明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將卻沒能成為東晉、南宋?揭南宋滅亡的真相:南宋從中興到覆滅的慘痛過程王重陽遺恨的由來:南宋初年的“北人歸北”政策短視!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是滅遼金終亡己老瀘州為何又名“神臂城”:南宋國防的核心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卻是蒙古最大對手

南明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將卻沒能成為東晉、南宋?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大順軍進入北京,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皇宮北門玄武門外的萬歲山(今之景山)自縊身死。但是,崇禎皇帝的死並不代表朱明皇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就此全面覆亡,因為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官員統治之下,他們繼續奉明為正統。在北京陷落將近兩個月後的5月15日,崇禎皇帝的近支堂兄、福王朱由崧在留都南京即位為皇帝,年號弘光。後世把弘光朝和以後幾個繼承明統的朝廷稱為南明。   當此之時,南明所面對的形勢頗為類似於歷史上的東晉和南宋:它們都占據著未受戰亂殘破的江南,都希冀憑借長江天險抵擋住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從而養精蓄銳,收復中原。而明末時期的江南,經過歷朝歷代的經營,早已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富,財賦充盈,而江淮以南各鎮的兵力仍有五十萬之眾。按理說,憑此人力物力,南明即使不能“中興”明朝,至少也應保持如東晉和南宋一般的偏安局面,與清廷對峙為南北朝。然而,歷史卻未能重演。弘光朝隻存在瞭一年就土崩瓦解瞭,而此後相繼成立的隆武朝和永歷朝隻能局處於浙、閩、粵沿海一帶和西南邊陲,茍延殘喘。到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4月25日,永歷皇帝朱由榔在雲南被俘殺,朱明皇統徹底滅亡為止,南明總共隻存在瞭短短的十八年,而歷史上東晉和南宋都延續瞭一百多年。   南明之所以沒能成為東晉、南宋,其原因無外乎外、內兩個方面:   從外部來說,南明所面對的滿人的清國非東晉、南宋所面對的“五胡”和金國能比。自公元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清 ),到1644年清軍趁明朝內亂進入山海關,滿人用瞭不到三十年時間征服東北全境和蒙古各部乃至朝鮮,並在與明朝的爭戰中逐漸占據瞭主動。當1644年5月清軍在吳三桂的接引下入關占領北京後,以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清廷審時度勢,接受漢官范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定下瞭武力統一全國的方針。在用一年時間掃平瞭北方的大順軍和明朝殘餘勢力後,清軍馬上於1645年躍馬跨過長江,攻取江南,一邊隨地設置官員,推行“以漢制漢”的統治,一邊對南明勢力窮追猛打,使驚魂未定的南明弘光朝廷沒有得到喘息的機會,終致一觸即潰。而東晉和南宋立國之初的情勢則迥然不同。西晉的覆滅是由於自東漢以來入居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趁司馬氏內部同室操戈的“八王之亂”而起事造成的。這些少數民族各成勢力,忙於搶奪地盤,尊王稱帝,在東晉建立之初並沒有傾全力南下江淮,直到四五十年後,前秦苻堅基本上統一瞭北方,才率大軍試圖攻取江南,結果被已經穩定下來的東晉在淝水擊敗。而八百年後的金軍,雖然在占領北宋京城東京、俘獲徽欽二帝後不久,就幾度揮師南下進攻江南,並一度把剛剛成立的南宋小朝廷趕到瞭浙江沿海,但其似乎並沒有確定一統天下的目標和決心,往往是“搜山檢海”一番,稍遇挫折就回軍北返,並放棄瞭所占領的江南土地,使南宋幾度轉危為安,逐漸恢復瞭與金國相抗衡的實力。由此可見,清廷明確的戰略方針和有力的手段,是南明未能形成偏安的主要外部原因。   從內部來看,南明在皇位繼統和大政方針等方面都錯誤連連,最終自取滅亡。

短視!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是滅遼金終亡己

      北宋聯金,反被金滅   整個宋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是經濟文化比較繁榮但軍事上比較懦弱的朝代。北宋建國伊始,就在北部邊境與少數民族契丹建立的遼國形成對峙。長期對峙之後,公元979年,遼宋之間爆發第一場重大戰役——高梁河之戰(高梁河位於今北京西直門外)。這場戰爭是北宋首先發起的,但終以北宋大敗而結束,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率9000鐵騎把10萬宋軍打得全軍覆沒,禦駕親征的宋太宗身中數箭,慌亂中乘驢車逃歸開封。   高梁河之戰結束後,宋軍的士氣急轉直下,從此以後屢遭遼國進犯邊境,騷擾邊民。宋軍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屢戰屢敗,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此時的宋朝上下,已經對契丹人產生瞭一種巨大而普遍的恐懼心理。隻要契丹人一來,宋朝這邊就呈現出“兵比民跑得快、官比兵跑得快”的恐慌狀態。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再次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勸阻,才勉強至澶州督戰。雙方激戰多日之後,宋真宗畏敵,遣使議和,後與遼訂立瞭屈辱的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北宋一直被遼國欺負得抬不起頭來,但這時遼國東部的女真族開始崛起,女真部落是遼國的附屬國,他們定期向遼稱臣納貢,世代受到遼國契丹貴族的壓迫和剝削。公元12世紀初,女真部落在他們的民族英雄完顏阿骨打的率領下,起兵反遼。北宋統治者對遼國痛恨已久,這時看到金強遼弱的形勢,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今遼寧昭烏達盟寧城縣境內),宋取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被遼國強占的燕雲十六州之地歸還宋朝。因雙方使臣由渤海往來洽談,故稱“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簽訂後,金宋果然合力滅瞭遼國。但是遼國滅亡以後,宋朝便變相失去遼國作為它的屏障,以阻擋金兵南下。而此後金宋邊境正式接壤,而金兵又果然於遼亡後南侵宋土。1126年,金朝制造瞭中國歷史上最為悲慘黑暗的一頁——“靖康之難”。在金朝鐵蹄之下,皇室女子慘遭蹂躪,二位帝王被擄走,受盡折磨,北宋滅亡。“靖康之難”將自視為上邦之國的漢民族的自尊心蹂躪殆盡,成為後代中原漢文化不忍直視也不敢揭開的一道屈辱的傷疤。

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卻是蒙古最大對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傢之一,他的蒙古軍團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征服者。他一直瞧不起不會騎射且身板柔弱的漢人,也從未把南宋當回事。在剛起兵時,他一直視金人為最強勁的對手,隻是金兵讓他失望瞭,中原100年的驕奢生活早已消磨瞭女真人的勇武之風。成吉思汗占領金朝中都後,金人隻得向其納貢稱臣。隨後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對手,隻是在征服西夏時的靈州大戰中才遭遇西夏主力像樣的抵抗。  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直至成吉思汗死時,他做夢也想不到,他最輕視的漢人會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強勁的對手、最難啃的骨頭。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臺大汗根據他臨死前的戰略部署,毫不費力地滅瞭金。第二年,窩闊臺發動瞭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同時,他還分兵兩路進攻南宋,東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蒙古軍遭到瞭宋軍的頑強抵抗,直到第二年,西、東兩路軍才分別攻占瞭陽平關和襄陽這兩處戰略要地。蒙古軍開始在湖北沿江集結,準備橫渡長江,南宋派大將孟珙去救援。孟珙很快連破蒙古24寨,取得瞭江陵大捷,阻止瞭蒙古軍南渡,一舉打破瞭蒙古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後幾年,宋軍在孟珙率領下與蒙古軍展開瞭慘烈的拉鋸戰,雙方難分高下。至1239年,大將杜杲在廬州(今合肥)大敗蒙古東路軍主力,蒙古東路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而孟珙則轉入反攻,連敗蒙古軍隊,收復襄樊諸郡和信陽,基本解除瞭蒙古大軍在東路對南宋的威脅。1240年初,神勇的孟珙又大敗西路蒙古軍,取得大埡寨大捷,並收復夔州。兩路圍攻南宋的蒙古軍隊全面受挫,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西路蒙古軍隊從四川撤離。至此,長達六年的蒙宋戰爭,以蒙古的失敗而告終,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後,其子貴由繼承瞭汗位,但兩年後也死瞭。在此期間,蒙古軍曾進犯過四川,但被南宋大將餘階擊敗。1251年,拖雷的兒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發動瞭針對西亞和中亞的第三次西征,同時大舉進攻南宋。為避開長江天塹,采取瞭迂回包圍戰術。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率10萬大軍長途奔襲滅瞭大理國,俘獲大理國末代君主段興智。此時,南宋已陷入蒙古的軍事大包圍中。不幸的是,南宋抗蒙名將孟珙、杜杲此前相繼病逝。   於是,第二次蒙宋戰爭開始瞭。蒙古大軍共分三路,中路軍由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領,南下四川,直撲重慶,南路軍從雲南出發,經廣西,直撲長沙,北路軍由忽必烈率領,直撲鄂州(今武漢),三路軍計劃在鄂州會師,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企圖一舉滅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領的中路軍一舉攻克瞭成都,此後宋軍節節敗退,四川大部失守。蒙軍順嘉陵江南下,但在合州遇到瞭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此後,雙方在合州展開瞭激烈的攻防戰,相持瞭幾個月,蒙古軍一直不能前進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親自率兵攻城,被石炮擊中,當晚死在營中,中路軍士氣低落,隻得撤退。  忽必烈率領的北路軍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於回國搶奪汗位,正好南宋權臣賈似道背著朝廷前來議和,正中忽必烈下懷。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軍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戰爭以蒙古大汗蒙哥戰死,三路大軍無功而返告終。  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合州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為爭汗位打瞭起來。1260年,急忙從鄂州前線趕回來的忽必烈和阿裡不哥分別在開平和蒙古國首都和林自稱大汗,雙方因此展開瞭長達4年的內戰,1262年,掌管山東的漢族軍閥李檀又起兵反叛,並與南宋取得聯系,蒙古局勢一時非常混亂。  天縱英才的忽必烈很快平定瞭李檀叛亂,於1264年又徹底擊敗阿裡不哥,結束瞭蒙古長達4年的內亂,又開始對南宋磨刀霍霍。而南宋呢,並沒有利用蒙古內亂之機發展自己,反而依然是賈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軍政日趨腐敗。這時,發生瞭件不幸的事,南宋四川守將劉整向蒙古投降,其所率水師自然也歸瞭蒙古。  1268年,蒙古以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樊,蒙古軍開始進攻重點是樊城,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從四川增兵,襄樊兩城所受壓力越來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圍5年,糧食已基本耗盡,但兩城軍民依然鬥志昂揚,元兵始終無法得手。同年,南宋大將李庭芝派張貴、張順率3000士兵,攜帶城內急需物資,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圍,沖進瞭襄陽,這是5年內第一支進入襄陽的援兵,極大地鼓舞瞭全城軍民的士氣。  此後,襄陽宋軍與外圍的宋軍取得聯系,雙方約好共同夾擊元軍,隻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賣瞭這一計劃,致使襄陽宋軍遭到元軍埋伏,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反攻。1273年,元軍終於攻破瞭樊城,守將范天順、牛富自殺與城共存亡,襄陽已孤立無援,守將呂文煥向元朝投降,歷時6年的襄樊保衛戰以襄樊失陷而告終,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  1274年,忽必烈下令元兵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南宋將領紛紛投降,到1276年,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氣數已盡。恭宗投降後,南宋餘部一直在各地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還在堅守揚州,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文天祥則在江西一帶發展反元勢力,一度控制瞭不少城池。  李庭芝、文天祥兵敗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殺害瞭。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1279年與元軍在厓山展開瞭最後的決戰,大敗。陸秀夫不願被俘虜,眼含淚水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殘餘的宋軍和官員也紛紛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南宋抗蒙史達50多年之久,並使蒙古人付出瞭極大的代價,無疑是蒙古人最難啃的“骨頭”。 相關閱讀推薦:斯大林對蔣經國坦白:蘇聯為什麼要割走外蒙古?蒙古帝國和元朝是什麼關系?元朝的創業皇帝是誰馬可波羅東遊另有所圖:聯合蒙古大汗對抗穆斯林?蒙古海軍沒有戰列艦:隻有七人和一艘蘇赫巴托爾號中國將在2050年收復臺灣蒙古藏南遠東所有失地?

南宋的野望:嶽飛死後的三次的北伐

  1127年金兵攻破東京汴梁,宋室趙構南渡。1141年南宋對金屈服,雙方達成紹興和議,中原之地盡歸金人,隨後將星隕落,抗金名將嶽飛屈死於風波亭。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後南宋君臣沉醉於江南的繁華溫柔之中,無心收取中原,恢復舊都。   南不進則北犯,1161年金國皇帝完顏亮率領60萬大軍進攻南宋。宋高宗一度驚慌失措,準備再次南逃,幸運的是此時,宋軍在書生出身的虞允文率領下在采石打敗金軍,金國發生內亂,完顏亮被部將殺死,金軍退兵。馬蹄南去,人北望,鮮為人知的是此後早已喪失諸多精兵猛將南宋也曾進行過數次十分無力的北伐。   宋孝宗的理想-隆興北伐   患有嚴重“恐金癥”的趙構被搞得身心疲憊,於1162年退位,養子趙昚(宋孝宗)即位,改年號隆興。宋孝宗即位之初,銳意進取,以雪靖康之恥。首先恢復名將的嶽飛生前的一切榮譽,以禮改葬;同時逐出秦檜的黨羽,任命一直主張抗金的老臣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事宜。   張浚向宋孝宗提議,北伐主力從淮河流域進軍中原地區,同時水軍沿海道進攻山東,大將吳璘率軍在關中一帶牽制。雖然北伐的計劃得到瞭宋孝宗的大力支持,但卻遭到瞭以帝師史浩為首大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對,無奈之下,宋孝宗繞過丞相,直接下令出師北伐。   1163年5月6萬餘宋軍兵分兩路,分別由李顯忠、邵宏淵率領度過淮河北上。北伐初期進展順利,首先李顯忠率兵擊敗金軍,收復靈壁縣;隨後李顯忠馳援邵宏淵,收復復虹縣;接著金國泗州守將蒲察徒穆、大周仁率軍歸降,金國統軍契丹人蕭琦歸順。六月,兩人率軍攻克宿州,殺死金軍數千人,一時間中原大震,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評價宰相賈似道:南宋末年最合適當宰輔的人選

  一般史書提到南宋最後一個權相賈似道,都把他說成一個“不學無術”,隻知“遊押博戲”,沒有文學修養的紈絝子弟,其實這主要是似道年少時的形象。歷來很少有人註意,賈似道字師憲,別號允從,號秋壑。浙江天臺赤山松溪人。出身官宦世傢,其父賈涉曾任盱眙軍、淮東制署副使兼京東、河北節制,是南宋抗金名將。而似道本人也於嘉熙二年(1238年)考中進士,在科場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賈似道考取進士,顯示瞭他有的經學和文學才能。但是《宋史》未來貶低他,隻是說他“少落魄,為遊博,不事操行”。(卷二三三13779奸臣傳三九冊)絕口不提他後來發憤,考取進士之事。但與賈似道同時的徐元傑卻說他是“器質拔俗,機警過人,以科舉則發傢學之傳,以才具而勝事任之重”。(《梅野集》卷七《收換湖會轉官制》) 賈似道後來是折節讀書的。關於賈似道的人品,也絕非宋季文士所撰筆記的 誇張。何忠禮指出:  賈似道生活腐朽,他的紈絝習氣至老不改,這完全可以相信,但個人品質是否惡劣到如此地步,我們卻不能從宋末元初嗯,治學嚴謹而又對故國懷念的文天祥、黃震、謝枋得、鄭思肖、周密等人的著作中得到印證,所以對有些記載還是值得懷疑的。(《宋代政治史》561)  錢大昕批評“宋史於南渡臣僚褒貶多不可信”。(《十駕齋養心錄》卷七)是很中肯的。其實賈似道主要是因為搞公田,重振衰亡的宋朝,因而得罪瞭江南權貴利益集團,被恨之入骨,故被貶損至低,成為宋亡的替罪羊。黃仁宇說:  ”賈似道之犯眾怒,並不是單獨的由於他合計敵情錯誤,也不是因為他驕奢淫逸,而大部分是由於他在理宗趙昀的最後兩年,倡議’’買公田’’,等於沒收一部分富人的資產去充軍食。並且又由他主持發行最後一次的信用貨幣,引起物價再度上漲。”(《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72)而這田土收入使南宋朝廷又維持瞭約12年”。(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賈似道母親胡氏為賈涉的妾,因“不容於嫡”外嫁他人。但胡氏管教孩子是很嚴厲的。賈似道的品行非如宋人所言那樣壞。   一、賈似道的政治軍事才能  作為宰相,賈似道的個人能力在宋代不是最好的。但在宋季,他確實是最優秀的。南宋茍安半壁江山一久,文人和道學傢日益昏庸腐朽,已經無所作為。周密沉痛地說:  嘗聞吳興老儒沈仲固先生雲:“道學之名,起於元祐,盛於淳熙。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可以噓枯吹生。凡治財賦者,則目為聚斂;開閫捍邊者,則目為麄材;讀書作文者,則目為玩物喪志;留心政事者,則目為俗吏。其所讀者,止四書、近思錄、通書、太極圖、東西銘、語錄之類,自詭其學為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故為之說曰:‘為生民立極,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為前聖繼絕學。’其為太守,為監司,必須建立書院,立諸賢之祠,或刊註四書,衍輯語錄。然後號為賢者,則可以釣聲名,致膴仕,而士子場屋之文,必須引用以為文,則可以擢巍科,為名士。否則立身如溫國,文章氣節如坡仙,亦非本色也。於是天下競趨之,稍有議及,其黨必擠之為小人,雖時君亦不得而辨之矣。以致萬事不理,喪身亡國,仲固之言,不幸而中,嗚呼,尚忍言之哉!(續集下)  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賈似道已經是敢做實事的非常之人瞭。軍事上在蒙古滅金後,大舉功宋。是他讓宋朝又維持瞭幾十年。特別是取得鄂州保衛戰的勝利。蒙古忽必烈也不得不承認賈似道在軍事上的才能,發出“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之嘆。(《元史》卷一二六《廉希憲傳》)經濟上進行大膽改革,為有錢抵抗蒙古,他鐵腕推行公田法,不惜得罪既得利益的大地主。自己率先獻出公田。這項改革支撐瞭宋末財政。平抑瞭物價,充足瞭軍糧。這是宋代唯一完成的改革。南宋就靠這個苦苦支撐瞭對蒙古的抵抗。政治上肅清朝綱。他一當權,就很有政治手腕地消除瞭外戚、北司及太學生的幹政之習。周密《癸辛雜識》雲:  ”外戚諸謝,惟堂最深險,其才最頡頏難制。似道乃與之日親狎而使之不疑,未幾不動聲色,悉皆換班,堂雖知墮其術中,然亦未如之何矣。北司之最無狀者董宋臣、李忠輔,前是當國者,雖欲除之,往往反受其禍。似道談笑之頃,出之於外,餘黨懾伏,惴惴無敢為矣。”(後集)  對於一直難以對付的太學生,賈似道恩威並施,使之不再鬧事。“學舍在當時最為橫議,而啖其厚餌,方且訟盛德、贊元功之不暇,前廡一得罪,則黥決不少貸,莫敢非之。福邸,帝父也,略不敢以邪封墨敕以丐恩澤,內庭無用事之人,外閫無怙勢之將,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凡此數事,世以為極難,而似道乃優為之,謂之無才可乎”?(《癸辛雜識》後集)他還改革科舉制度,應潛齋《性理大中》雲:“科場搜檢,始於賈似道。”(卷一)相關閱讀推薦:史上最牛權臣差點讓皇帝下跪?南宋權臣賈似道葬送一個王朝 揭秘一代權臣賈似道的誤國人生一代權臣賈似道並非奸臣 忽必烈贊其軍事才幹蟋蟀宰相賈似道

嶽飛死後南宋又存在百年的原因:嶽飛紹興十年北伐

  嶽飛紹興十年北伐的影響:  (1).嶽飛抗旨繼續北進  宋高宗在紹興十年七月十日左右,即收到嶽飛收復西京的捷報前後,下詔書班師(因古代交通條件限制,此時嶽飛郾城捷奏還在路途中,尚未送至南宋朝廷)。七月十八日,嶽飛才收到這份班師詔,而在同一天,張憲戰於臨穎並再次取得大捷,金兵敗逃,張憲率部“追奔十五裡,中原大震”。嶽飛於當天發出一份奏章,“言辭激切”地反對班師。最能說明嶽飛態度的是,他的大軍繼續向北挺進。  《金史》卷82《仆散渾坦傳》記載“與宋嶽飛相據,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金國將領仆散渾坦在鄢陵一帶與嶽傢軍的運糧隊遭遇。事實上,鄢陵在臨穎之北,也在潁昌府的東北方,而這一地帶已經被《金史》確認成嶽飛軍的背後。對於輕騎兵來說,40公裡也許說不上是“深入”,而朱仙鎮就在鄢陵以北約40公裡,則嶽飛大軍已經抵達朱仙鎮一帶,絕非虛言。  (2). 河北、河東、京東路的義軍  經營敵後抗金武裝是嶽飛北上作戰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紹興七年後尤其如此。金國受限於自己的野蠻落後,不僅無法有效經營所奪取的北宋領土,而且還強行推行奴隸制等落後制度,造成治所內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當地百姓不得不起兵反抗,投入到光復國土這樣正義的事業中來。   金國不止野蠻落後,也受限於人口稀少、兵源不足的問題。紹興十年,為瞭和嶽飛軍作戰,兀術從各地抽調人馬,如河北路的主簽軍完顏賽裡就被招至前線,各路鎮守的兵力更加薄弱。  這時候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形成燎原之勢。  在京東、京西路,嶽傢軍的忠義統制都取得重要勝利,並攻克占領瞭如永安軍、南城軍等地;  在河東路,忠義軍收復瞭十一州軍;  在河北路,眾多州縣的民眾起義,雖然《宋史》中僅記載瞭收復慶源府,但據《金史》記載可知,當時河北路的重鎮大名府也已經被忠義軍攻占。  在東京衰落後,大名府已成為北方第一大城,金兵的重要後勤基地。連這樣的基地都丟瞭,充分說明金兵喪失屬地的控制權,已漸漸日暮途窮的事實和義軍出色的作戰能力。  金國自燕山以南,“號令不復行”。後院不僅起火,且火勢熊熊。  而“河北忠義四十餘萬,皆以嶽字號旗幟,願公早渡河。”——義軍英勇奮戰,等待著配合嶽飛大軍北進。相關閱讀推薦:嶽飛手下十大猛將:嶽飛手下有哪些大將背叛瞭他跪在嶽飛墳前的張俊:從南宋四大名將到歷史罪人歷數中國古代十大冤死名將:嶽飛不是最冤的?宋孝宗為嶽飛平反的真正目的:揭秘嶽飛冤案始末郾城之戰嶽飛用多少人對付金兀術一萬五千騎兵?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3).金兀術和黃龍府  雖然南宋有秦檜刪削篡改史料的鄙行,而《金史》一向以避重就輕、諱敗揚勝聞名。但是要印證嶽飛軍在紹興十年北伐戰果的輝煌程度,最有說服力的直接證據卻是金兀術(即完顏宗弼)在嶽飛撤軍這一關鍵時刻的表現。  金兀術(即完顏宗弼)率增援軍隊趕赴順昌,“自東京往復千二百裡,不七日而至”。除去輕騎到順昌求救的時間,從東京到順昌的距離是五百多宋裡,兀術的主力騎兵趕到的時間應在四五天左右。  嶽飛自朱仙鎮後撤,曾“留軍五日”以保護和協助當地百姓向南撤退。而在一馬平川的河南平原上,被敵軍騎兵追上,顯然是死路一條。  在嶽飛撤退之時,兀術(即完顏宗弼)在做什麼呢?  須知當時宋金雙方正處於交戰狀態。嶽飛在班師南歸之前曾“留軍五日”再加上攜帶數萬百姓後的行軍速度必然大為減慢,隻要兀術想追嶽飛軍,他的時間是足夠充裕的。  而老於軍旅的兀術,在什麼情況下才會不得不放棄這樣巨大的勝機呢?  事實上,不管是無力再戰還是不敢再戰,都說明瞭兀術所統率的金國軍隊主力嚴重受損的狀況。  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兀術向北逃得太遠瞭,趕不上殺個回馬槍。  根據《金史》卷77《宗弼傳》的記載可知,在紹興十年,和嶽飛、韓世忠大軍對峙之後,“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須知早在嶽飛北伐之前的五月中旬,兀術就已親自帶領人馬占領汴京,——在戰事尾聲,再遣將去占領幾個月之前就已經占瞭的地方,《金史》如此記載,事實上已經承認瞭兀術全軍撤出開封一事。   而如果是從開封北逃,跑得太快太遠,同樣說明瞭兀術的大敗。  郾城和穎昌兩戰之後,嶽傢軍和兀術所統率的金國軍隊主力之間的強弱顯然已判。  宋使洪皓被女真人扣留在冷山,“距金主所都僅百裡”,他在《使金上母書》中寫道:“順昌之敗,嶽帥之來,此間震恐”。假如“直搗黃龍”中的黃龍府指的是金兵的巢穴,那麼,這個地方已經提前感受到瞭震驚和恐慌。  在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國內憂外困:高層經歷瞭2次血腥的內訌殘殺;由於貪狡無信,不僅連續失去昔日的盟友,還先後和黃頭女真、蒙古部落等開戰,本來就少的兵力,更加捉襟見肘。  金國早期試圖通過把契丹人納入猛安謀克來加強自己的力量。而他們在遼國的殘暴統治和掠奪,導致契丹人叛亂、逃亡不斷。當時金國這個窮兵黷武的國傢,正在受害於自己的政策:除瞭蠻力,再沒有任何憑恃。而這些蠻力所剩的最後主力——金兀術和賽裡,已經被嶽飛扁得滿地找牙都找不到。黃龍府感到的震恐,其來有自。  金國女真貴族最畏服嶽飛,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其為“嶽爺爺”。當他們得知嶽飛死耗,個個歡天喜地,酌酒相慶。被扣押在金國的宋使洪皓,目擊此情此景,心如刀割,隻能吞聲抽泣,在密信中言:“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  當南宋使臣洪皓從金國回歸南宋之時嶽飛已經遇害,“忠宣(洪皓的謚)還,因奏事,論至公(嶽飛)死,不覺為慟”,談到嶽飛之死時,洪皓竟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致當著宋高宗趙構的面為嶽飛遇害而失聲痛哭,可見洪皓對嶽飛的深厚感情。事實上,洪皓長期被金國扣留,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見到嶽飛,他對嶽飛的感情,無疑是來自於金人對嶽飛的高度敬畏。正因為這一段屈辱的經歷,洪皓更懂得一位使敵人敬畏的愛國將領對於國傢的重要意義。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嶽飛身後20年,南宋永嘉學派的著名學者薛季宣曾提到:胡人自為“嶽飛不死,大金滅矣”(原文“胡人自為‘嶽飛不死,大金滅矣’之語”,相關記載可參見《浪語集》卷22《與汪參政明遠論嶽侯恩數》)。  薛季宣幼孤,被伯父撫養成人。他的伯父薛弼,曾是嶽飛的重要幕僚。嶽飛之孫嶽珂曾經指責薛弼奴事秦檜,並向秦檜暗報嶽飛行止,“動息以報”。嶽飛的幕僚們後來非死即被貶至荒遠,薛弼卻是唯一的幸免者,且被秦檜所提拔,官職屢升,宋史也說,“世以此少之”。薛季宣顯然有所聽聞:金人自己說,如果嶽飛不死,大金就滅亡瞭。  在嶽飛遇害六十多年之後,金國皇帝在詔書中則直接承認瞭嶽飛戰功卓著、威名遠播。  金國泰和六年(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誘南宋大將吳曦叛變的詔書中寫到:“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嶽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參夷之誅,可不畏哉!”相關記載可見於《金史》卷98《完顏綱傳》,意思是說,況且你<指吳曦>自己評價一下自己的功勞能否比得上嶽飛?嶽飛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曉;結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誅殺且連累親族,難道這還不可怕麼?!   (4).宋高宗趙構態度的變化  事實上,還有一個最強有力的證據,能反映嶽飛郾城大捷和穎昌大捷的影響。這就是宋高宗趙構態度的轉變。  在收到郾城大捷的奏章之前,趙構表現得十分焦慮。並不斷地以相對隱晦的方式要求嶽飛不得北進。如“蔡穎舊隸京西,今專付卿措置。分兵將屯守防捍”,“事畢”即回朝。  然而,在收到郾城捷奏之後,趙構原本保守的態度卻大為動搖,他連寫瞭兩份手詔,允許嶽飛“擇利進退”、“不妨圖賊”;並且,他下令讓楊沂中“全軍起發”,到宿州、亳州一帶進行牽制。而在半個多月前,張俊正是按趙構的旨意從這兩地撤出,造成“嶽飛軍孤”的。再有,趙構此前已經連發手詔,嚴令嶽飛班師,此時卻懦弱地說“屢已喻卿,不從中制”,想推卸發出班師詔的責任。  而在收到穎昌大捷的捷奏後,趙構的態度徹底轉變。一方面,他甜言蜜語道:“卻敵興邦,唯卿是賴”,不再限制嶽飛行動;最令人驚奇的是,趙構竟然“已令張俊自淮西,韓世忠自京東,擇利並進”!加上未撤軍的劉錡,郾城後派出的楊沂中全軍,這就是說,趙構下決心把所以能動用的兵力,除瞭四川的部隊,全部都投入到北伐之中。  南宋的國策至此發生瞭180度的大轉彎。紹興八年以來,宋高宗趙構這個“違天逆人”地堅持屈膝求和的昏君,這個“朕雖百拜亦不復問矣”——隻要有機會和金國妥協求和,哪怕磕一百個頭哀求也無所謂的懦夫,不知需要怎樣驚人的大勝才能使他鼓起勇氣?!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宋高宗趙構和他亡國之君的父兄一樣,非常怯懦,在戰和問題上,有投機傾向。一場大勝可以刺激他一時,但不會改變他那愚弱的本性。從他對前面提到的嶽飛捷奏的態度可以說明當時他並沒有在猜忌嶽飛,但是奸相秦檜會及時提醒他的。  幾天後,南宋朝廷收到瞭嶽飛反對班師的奏章,宋高宗趙構的態度再次變化:隻字不提命令張俊、韓世忠出師,這道命令顯然已經自食其言瞭;反而強調要嶽飛和楊沂中、劉錡同進退——這兩位還遠在戰線的百裡千裡之外,楊沂中更是剛剛出發。實際上,趙構又已經轉為限制嶽飛行動。那些“朕不中制”的承諾,早就他拋在瞭爪哇國,此時趙構一門心思的惦念著的,恐怕已是他那防范武將的祖宗傢法瞭。  等嶽飛的班師奏章送至南宋朝廷以後,趙構更是瞭無一絲遺憾之意,隻全心全意的算計著怎樣全軍回退,怎樣讓嶽飛照應其他宋軍。  紹興七年時,宋高宗趙構已經戲劇性的變卦過,他曾信誓旦旦地宣稱要把全國大部分的兵力交給嶽飛,然後又在短短三天內取消成命。這次他在短期內決定北伐並再次改變主意停止北伐,大概不會令人感到十分意外。宋高宗趙構的行為,完全是一個政治上的羊癲瘋。  我們卻能根據宋高宗趙構在和戰問題上的動搖,來略窺已遭篡毀、已經佚失瞭的穎昌大捷捷奏的份量——足以動搖一個最懦弱的懦夫皇帝,這一戰的戰果必然十分輝煌!  (5).嶽飛為什麼要班師?  這要從嶽飛違詔出師說起。自紹興八年底始,宋高宗趙構和奸相秦檜不顧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地向金國稱臣求和,以至“舉朝無人從之”,有的大臣甚至警告趙構,再這麼倒行逆施下去,老百姓就要造反瞭。“萬一陛下拂天下之情,屈身於敵,意外之患,有不可勝言者矣”。   紹興十年,這個以巨大屈辱換來的和議在短時間內被金國主戰派兀術撕毀。趙構和秦檜兩人已顏面喪盡,人心喪盡,為瞭保命,他們不得不派出軍隊迎敵,趙構手忙腳亂,發瞭好些詔書。在鄂州大營裡積極籌備北伐多年的嶽飛終於得到機會出兵,於是他揮師北上。  閏六月下旬,嶽傢軍前鋒已經和金兵交手,朝廷派來的官員李若虛卻輾轉追上嶽飛,傳達瞭宋高宗趙構的真實意圖:  面得上旨:“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  這就是宋高宗趙構的“忍棄中原”。他寧可白白跪拜金國、曲膝稱臣,除瞭再次遭到侵略以外一無所得。對於南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南宋全國的主戰情緒達到瞭頂點;而敵人金國女真人也在北宋故地上立足未穩。  從政治和軍事上來講,這是北宋亡國以來多年才出現的、不容錯失的機會;一旦放棄這樣的機會,南宋“忠憤之氣沮矣”,民心士氣必然遭受重大打擊;如果等待金兵在河南地從容經營,不要說之後再進攻必然會事半功倍;如此一味挨打投降的小朝廷是否能自保還是個問題……  嶽飛拒絕瞭這一倒行逆施的“上意”。北方那廣袤的國土、數以千萬計的百姓,不是某一個獨夫民賊的私產,不是這個獨夫民賊要放棄就可以放棄的。所以,嶽飛出兵伊始,就已經抗旨不遵。  那麼如果他再拒絕班師,豈不是藐視朝廷的權威、甚至是準備公然和朝廷決裂?  嶽飛必須考慮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此時嶽傢軍的後勤供給應該主要還是來自後方;而趙構在秦檜等奸佞的教唆挑撥下,很可能會做出極端愚弱的選擇。趙傢皇帝一貫猜忌武將,而且在這一點上趙構長期被秦檜所利用。違詔出師、違詔不班師,很容易落下背叛朝廷的口實。當時兩軍對壘,兀術雖大敗,但南宋內部一旦起瞭變亂,得利的是最終將是金國女真人。嶽飛一向以國事為重,絕無可能做出親痛仇快的事情來。  從宋金雙方的形勢分析,嶽飛北伐顯然是有勝機的。這也是他在紹興十年七月十八日接到班師詔之後卻繼續向北推進的原因。但是在接到“累降”的措辭嚴厲的“禦筆”後,來自嶽飛身後的小朝廷出現瞭重大變數。這些變數使得嶽飛被迫撤軍。  這無疑是場悲劇,不僅屬於嶽飛個人,也屬於整個南宋。紹興十年以及其後發生的所有怪事,比如,戰勝而跪地稱臣、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完敗的紹興和議,完全是在極端條件下發生的極端事件。  討論這件事不能忘記趙構和秦檜這一對史上最著名的昏君奸相搭檔。宋高宗趙構為瞭解除大將兵權而急於向金國求和,而奸相秦檜則“欲堅和議而必解諸將之兵”,兩人交相為用而曲相成。  敵國間維持不戰的狀態,絕不會是一方跪拜而得。一紙“臣構”的“子孫世代,謹守臣節”的所謂和議,恬墮猥懦,不足為天下哂;北伐志士的鮮血雖大多空灑,卻仍是南宋這個國傢得以繼續維持的真正原因。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術割須棄袍?不是嶽飛

  吳玠,南宋抗金名將。善騎射,曾讀經史,凡往事可師者,皆錄於座右,墻牖皆格言。  他年輕時參加瞭涇原路軍,北宋末年,先是參加鎮壓方臘和河北義軍,後在與西夏軍作戰中立功。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入陜,吳玠屢勝之。張浚受命管制川陜,提拔吳玠為統制。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富平一戰失敗後,他和其弟吳璘退守和尚原。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大敗金兵。三年(公元1133年),金將完顏杲攻饒風關,入侵興元府。吳玠退守武休關,又大敗金軍。四年(公元1134年),金軍攻仙人關,吳玠破之。自此金軍再不敢進窺蜀地。  吳玠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尤其是仙人關一戰,其以3萬之軍破金兵10萬之眾,已成為“縱深配備,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出身卑微一樣為英雄  吳玠和嶽飛是同時代人,他出身卑微,父親吳扆少年從軍,為水洛城寨卒,寨卒相當於鄉兵的一種。由於作戰勇敢,吳扆從一名普通士兵逐漸升至指揮使。吳扆為人寬容大度,但有時未免寬大過頭,對部下的管教就失之嚴厲,因此軍紀不整。在一次對敵作戰時,吳扆手下的士兵竟然怯戰逃跑,致使宋軍吃瞭敗仗。吳扆的上司——水洛城的寨主非常生氣,但念在吳扆平時的功勞,隻是對他處以杖刑。吳扆覺得這是一種羞辱,從此做事常常心不在焉。就是這心不在焉,使他在一次作戰時,猝不及防被一箭射死。吳扆死後葬在水洛城,因而吳玠全傢就徙居水洛城。   都說環境造就人,這話一點不假,從吳玠身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環境對人的影響。據《宋史?地理》記載,陜西“被邊之地,以鞍馬、射獵為事。其人勁悍而質木。”由於地理的特殊,秦隴自古便是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與漢族對壘的戰場。長期的戰爭使這裡的氛圍完全不同於中原,而吳玠居住的水洛城,更是一個以軍人為職業的地區,這裡除瞭士兵就是士兵的傢屬。吳玠就生長在這種環境下,這使得他為人“深毅有志節,知兵善射騎,讀書能通大義”,而且為人慷慨豪爽,具有典型的軍人氣質。  大約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吳玠“以良傢子”入伍從軍,隸屬於涇原軍(方鎮名,治所在今甘肅省平涼)。不久,他便在抗西夏的戰爭中,立下戰功,升為進義副尉,權(代理)隊將。後參與鎮壓方臘起義軍及河北起義軍,屢立戰功,逐漸升為忠訓郎,任權涇原第十一正將。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西夏犯邊,侵擾懷德軍(今寧夏固原北),吳玠率百餘人打敗西夏軍,斬獲頗多,因其武勇晉升為涇原路第二副將,在軍中初露鋒芒。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金兵進犯陜西,直趨涇原。吳玠受陜西制置使曲端之命,率軍迎擊,至青溪嶺(今甘肅涇川西南),一鼓擊退金兵。因此次戰功,他升任權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十一月,吳玠又奉命東進,收復華州(今陜西省華縣),隨後又在鳴犢鎮(今西安東南)鎮壓瞭史斌叛亂,因功升任右武大夫,這時的吳玠已經開始成為中級軍官瞭。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吳玠升遷為忠州刺史。十一月,川陜宣撫處置使張浚巡視川陜,由於劉子羽的推薦,張浚會見瞭吳玠兄弟,見吳玠兄弟頗具才勇,十分器重,遂任命吳玠為涇原路統制。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初,吳玠又升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成為一路的副統兵官。不久,金軍西路副帥完顏杲率軍進犯麻亭鎮(今陜西彬縣南),吳玠與張中孚、李彥琪等奉都統制曲端之命在彭原店阻擊,而曲端則擁大軍屯駐於後方的宜祿(今長武)。吳玠等與金軍惡戰,初戰告捷,但在金軍的再次攻擊下,吳玠所部前軍稍有退卻,而曲端不但不進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涇州(今甘肅涇川),吳玠遂戰敗。金軍乘勝進占邠州(今陜西彬縣),在進行燒殺後又退走。此戰,曲端身為主帥應對戰事負主要責任,但他卻反以吳玠違背他的節制而將吳玠降為懷德軍知軍。但不久,張浚即升吳玠為秦鳳路副總管兼知鳳翔府。相關閱讀推薦:平民皇帝宋理宗趙昀如何應對南宋“四人幫”?悲哉!十萬軍民投海齊殉國 南宋亡國最後一戰揭秘:南宋悍後李鳳娘為何砍下宮女雙手送皇帝?釣魚城之戰的影響:延緩南宋王朝滅亡的關鍵戰役蒙哥大汗死亡真相:進軍四川被南宋守軍羞辱而死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富平之敗後的和尚原大捷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秋,金軍大舉進攻宋國,江淮局勢頓時吃緊,為瞭牽制金軍東路主力金兀術所部,以避免金軍再次渡江南下危及南宋政權,張浚決定主動出擊,在西北發動攻勢。但張浚是個文臣,並不懂軍事,在沒有經過認真準備的情況下就貿然集合劉錫、劉錡、趙哲、吳玠等五路大軍於陜西富平,令劉錫為統帥,欲與入陜金軍決戰。當時,吳玠和劉錡均不同意如此草率行事。為此,吳玠入諫說:“兵以利動,此間一帶平原,敵人多為騎兵,容易為其所乘,恐有害無利,應先據高阜,憑險為營,方保萬全。”但是,張浚完全沒有把吳玠的準確分析放在眼裡,因為人多勢眾,他自大地認為:“我眾彼寡,又有葦澤相阻,縱有敵騎前來,也無從馳騁,何必轉陟高阜呢!”作為統帥的劉錫因為眾人意見不一也拿不定主意,就在他猶豫之際,金兵已經蜂擁而至,他們皆擔柴兜土,填投葦澤中,霎時間泥淖俱滿,跟平地一樣。於是,金軍騎兵輕易就越過障礙,進逼宋軍各營。隨後,金兀術也奉令自六合率部趕到,與金將婁恃分左右翼,列陣挑戰。吳玠、劉錡在左翼與金兀術軍大戰,吳、劉身先士卒,奮勇馳殺,金軍漸漸後退。但沒想到的是右翼的趙哲臨陣潰逃,使吳、劉陷入瞭金軍的左右夾攻之中,最終,宋軍大敗。不久,陜西幾乎全境失守。  富平之戰,是宋金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宋朝損失最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的失敗,揭開瞭吳玠獨自領兵抗金生涯的序幕,也終於給瞭吳玠不再受節制而得以一展身手的機會。  富平戰役之後,吳玠受命為陜西都統制,他集攏散兵屯糧退保大散關(今寶雞西南)以東的和尚原,積粟列柵,訓練士卒,以死扼守入蜀通道。吳玠還和他的士兵們歃血為盟,從此吳玠部隊軍心穩定,戰鬥力漸強。  此時宋金的局勢十分微妙,在江淮戰場上,韓世忠、嶽飛及各地的義軍沉重地打擊瞭入侵的金兵,但宋高宗趙構隻要皇位能坐穩就寧願偏居江南而不想收復失地。金雖然想滅宋,卻忌憚中原的韓世忠、嶽飛。眼看光靠軍事滅不瞭宋,金便變換政治手段,扶植傀儡,冊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企圖“以漢制漢”,削弱宋國的國力;又把秦檜“遣回”宋國,安排他“倡議和”。戰略上,金開始把川陜作為戰略重點,妄想以此迂回滅宋。而宋也發現到蜀中的重要,認識到“守川陜”就是“保江南”,於是雙方兵力集結,醞釀著一場大戰。   經過精心策劃,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五月,金軍東路從鳳翔西上,西路自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成縣)東出大散關,合攻和尚原。有人勸吳玠退入漢中,以避其鋒。吳玠憤然予以駁斥,慨然說:“我在此,敵不敢越我而進,保此地就是保蜀。”吳玠對和尚原的戰略地位十分瞭解,和尚原位於大散關以東,四面陡峭,頂上平寬,進可攻,退可守,金兵想要攻蜀就得先攻和尚原。不久,西路金軍先到和尚原北山,分兩路從正面和側後面進攻,吳玠率士卒堅守陣地,以逸待勞,他激勵將士輪番作戰、休息,寄托地形以弓弩殺傷金兵。四戰四捷,士氣大振。金兵都是騎兵,吳玠就命令將士專挑山高溝深的地方伏擊。和尚原都是山谷,路狹多石,戰馬發揮不瞭作用,金軍被迫舍馬步戰,而山地戰金軍遠遠不是宋軍的對手。連戰三天,金軍戰敗後退往西南的黃牛堡,又遇大風雨雹,無奈隻得退回鳳州。東路金軍攻打箭笞關(今陜西千陽南),也被吳玠事先派出的部隊頑強擊退。同時吳玠又派出一小部繞小路迂回到金兵後面,奇襲金兵,金軍大敗。  金軍第一次攻打和尚原以失敗告終,吳玠以功升陜西諸路都統制。  金軍統帥金兀術聞敗,十分震怒,當年十月,他親率金兵10萬,“造浮梁跨渭水,自寶雞連三十裡(結連珠營),壘石為城”,與吳玠相拒。為瞭引誘金兀術到和尚原,宋軍主動放棄神岔關。十日中午時分,到達和尚原的金兵馬上發起進攻。此時的宋軍早就做足瞭準備,個個胸有成竹,他們依托有利地形予以阻擊,使用床子弩輪番射殺,頓時箭射如雨。金軍的兩次沖鋒都被打退。黃昏時分,金兵開始撤退,吳玠又趁他們慌亂的時候派兵繞到後面進行掩殺。晚上,吳玠又命令優秀射手拿著強弓,看到金營哪裡有火光就射向哪裡,嚇得金兵不敢點火,飯都吃不成。二更時分,吳玠幹脆襲擊金兵大營,又累又餓的金兵被殺得鬼哭狼嚎。四更時分,劫寨獲勝歸來的宋軍意猶未盡,殺氣正旺,在與來接應他們的宋軍會合後又向大散關的金兵發動進攻,金軍又被殺得大敗。此時的金兀術就像泄瞭氣的皮球,而金兵早已人疲馬乏。次日凌晨,金兵後撤。吳玠早已做瞭準備,聽到金兵後撤的消息,馬上下令全線反攻。從和尚原到神岔關,金兵死傷累累,屍橫遍地。連金兀術也身中兩箭,為瞭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須換瞭衣服才逃走,為的是防止被宋軍認出。至此,和尚原大戰以金兵的慘敗告終。史稱,金兀術“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  捷報傳開,舉國歡呼。這是宋軍自“靖康之變”以來同金軍作戰的第一次大捷,意義之重大可想而知。宋高宗趙構自然也很高興,派遣使者授予吳玠鎮西軍節度使之職,當時,吳玠年僅39歲。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血戰饒鳳關  和尚原慘敗,金軍非常不甘心,他們一心想著復仇。為此,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底,金陜西經略使完顏杲率軍10餘萬,繼續在川陜向南宋大舉進攻,為瞭進展順利,金軍繞開和尚原,企圖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鳳關(今陜西石泉西北)入川。饒鳳關是連接秦楚蜀的道路,東南有100多裡,人煙稀少,但它是入陜的重要關口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月,金軍攻破商州(今陜西商縣)。次年正月初九,金兵為瞭迷惑金州守兵,聲稱要攻取漢陰,守將王彥果然中計,分兵據守漢陰周圍要塞,金兵因此乘隙攻陷金州(今陜西安康)。宋知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劉子羽聞金州失陷,估計金兵要攻擊饒鳳關,急派統制官田晟率兵扼守饒鳳關,以阻金軍來路,並向吳玠緊急求援。此時的吳玠已經兼任川陜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接到消息後,吳玠當即率2000精騎自河池(今甘肅徽縣)日夜兼程300裡趕在金兵之前到達饒鳳關。  到瞭饒鳳關,吳玠顧不上休息,一面緊急籌劃城防,一面派人給金軍主帥完顏杲送去一顆黃柑,附語:“大軍遠來,聊逢止渴。今日決戰,各忠所事。”本來已經準備進攻饒鳳關的完顏杲大驚,叫道:“吳玠,你怎麼來得這麼快啊(爾來何速耶)!”完顏杲以為吳玠做瞭準備,遲遲不敢進攻,吳玠乘機抽調人馬,增援饒鳳關。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二月初五,完顏杲終於下定決心進攻饒鳳關,金軍人披重甲,開始登山攻關。此時,宋軍早已做好瞭充分準備。吳玠令所部及前來增援的洋州(今陜西洋縣)義士與王彥所率領的八字軍3萬餘人,憑借險要地勢,以強弓勁弩,輪番發射,頑強堅守六晝夜,金軍傷亡慘重,被迫停止攻擊。到瞭十一日,吳玠的部下居然出瞭個叛徒,有個因為怯戰險些被吳玠殺瞭的小軍校溜出饒鳳關投降瞭金兵,並乘夜引導部分金軍自蟬溪嶺繞到饒鳳關後偷襲宋軍郭仲荀部,攻破瞭郭仲荀的大營,然後居高臨下進攻饒鳳關,同時完顏杲率金軍從正面進攻。宋軍腹背受敵,紛紛潰逃,吳玠用刀砍瞭幾個最先逃跑的士兵,想組織宋軍反擊,但宋軍潰逃太多,吳玠無奈,隻得撤退,收餘部退守西縣(今陜西勉縣西),而王彥則率軍奔達州(今四川達縣市)。十三日,興元府被金軍攻破。劉子羽在撤退時放火焚城,率餘部退至三泉(今陜西寧強西北)。興元府隻剩下一片廢墟,金軍什麼便宜也沒占到。  金軍雖然取得瞭一定的勝利,但由於所帶糧草不多,而當地人民也積極配合宋軍堅壁清野,使得金軍糧食供應非常緊張,時間一長,他們不得不開始殺馬充饑。不久,軍中又爆發瘟疫,大量士兵相繼死去,金主帥完顏杲終於待不下去瞭,決定撤退。這一切都在吳玠預料之中,於是他回師河池,準備斷金軍的歸路。果然,四月初,在金軍北撤的時候,吳玠乘機派兵於武休關(今陜西留壩東南)襲擊金軍後隊,金軍不備,被斬及墜澗死者數千人,殘餘部隊丟棄所獲輜重而去。金軍撤退到和尚原後,當地守將吳璘和增援的楊從義率軍又重挫金軍,並不斷掩殺金兵。這下,完顏杲再也沒有攻打和尚原的心思瞭。隨後宋軍一路強殺奪回瞭漢中和金州。此時吳玠因功進檢校少保。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揚威仙人關  饒鳳關之戰後,吳玠認為和尚原距離四川太遠,為保守仙人關(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收縮兵力全力防宋,遂主動放棄和尚原等營寨,移師駐守仙人關,在關右側築壘,稱“殺金坪”,並在地勢險要處築隘,設置第二道防線,嚴兵以待;而其弟吳璘則領軍駐守於不遠處的七方關(今康縣東北),隨時待援。仙人關西臨嘉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陜入川的重要咽喉。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經過短暫的準備,金國大舉入侵南宋,由金軍主帥金兀術率領金和偽齊10萬人馬,分三路進犯,攻破和尚原,轉趨仙人關。金軍意在一舉攻占仙人關,打開進入蜀川的大門,占領蜀川,進而沿長江東下消滅南宋王朝,入主中原。金軍從鐵山(今徽縣南,亦名青泥嶺)開始鑿山開道,循嶺東下,向仙人關而來,吳玠兄弟率軍據險死守。  三月,金兵開始進犯仙人關,吳玠首先率萬餘人迎擊金兵。與此同時,其弟吳璘也由七方關晝夜兼程來援,在路上遇到金兵,轉戰七晝夜後才與吳玠會合。金兵進攻越加猛烈,但都被吳玠兄弟一一擊退。金兵改用雲梯攻壘,吳玠派楊政指揮刀槍手阻擊,並撞碎金兵的雲梯,以阻擊金軍攻壘,又令士兵持長矛刺殺敵人。吳璘見戰鬥愈來愈激烈,形勢非常緊張,為鼓舞士氣,他用刀在地上劃瞭一道線,對將士們說:“我與你們一道堅守此地,決不後退,若誰後退,定斬不饒!”於是他身先士卒,全力擊殺敵人,大大激發瞭將士們的勇氣,個個奮勇當先。金兵見正面攻不下宋軍堡壘,就將大軍分為兩隊從東西兩面夾擊宋軍。吳玠指揮宋軍左擋右阻,與金兵苦戰,由於連連激戰,加上人數對比處於劣勢,宋軍將士顯露疲態,於是吳玠主動放棄第一道防線,退守第二道防線。金兵步步緊逼,連續急攻,金兀術還令士兵披重鎧兩層,用鐵鉤相連,魚貫而上。吳玠與其弟督軍死戰,以勁弓強弩大量殺傷金軍,金兵屍骸枕藉,仍然冒死進攻。   堅持到第三天,金兵筋疲力盡,吳玠乘機準備反擊,反擊奏效後,他又乘勢擴大戰果,派張彥等將劫橫山寨,殺敵千餘人,又命王俊於河池設伏兵,再敗金軍。金軍被迫退回鳳翔府。  當晚,吳玠在四面山上燃起熊熊烈火,將整個山嶺、溝谷照得燈火通明,並令士兵將戰鼓敲得驚天動地;同時派王喜、王武諸將率精兵銳卒,持長刀、大斧,分紫、白二色旗幟,猝然殺入金兵大營。一時間,金軍陣腳大亂,潰不成軍,金將韓常被亂箭射傷左眼,僥幸逃脫。金兀術看招架不住,領殘兵連夜逃走。此前,吳玠已遣統制張彥在橫山截擊金兵,又令統制王俊領一支人馬埋伏於河池,扼住金兵退路。金兵敗退的時候又遇張彥、王俊截擊,慘敗,死傷無數。金兀術率殘部退回鳳翔分兵屯田,作長久打算,數年間不敢輕易攻打入蜀門戶仙人關。至此,金軍南下的企圖徹底破滅。  吳氏兄弟因屢敗金軍,聲威大震,名揚隴蜀,朝廷下詔拜吳玠為檢校少師,任命他為川陜宣撫使,領二鎮(奉寧、保靜)節度使。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十二月,南宋進行軍制改革,設行營護軍以統主力部隊,吳玠所部由地方軍“四川宣撫司軍”首次被編為朝廷直屬的主力部隊,編為行營右護軍,右護軍成為南宋的西北長城。此後,川陜邊境宋金雙方大體都以守為主,相對平靜。  吳玠與敵對壘數年,為減輕民眾負擔,幾次淘汰冗員,緊縮開支,實行屯田,開發水利,發展當地的農業生產。因此,他深得隴蜀人民的敬佩擁戴。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宋高宗以吳玠功高,授開府儀同三司,晉升為四川宣撫使。不久吳玠病重,卒於仙人關,年僅47歲。宋高宗贈吳玠少師,錢30萬,後謚武安。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追封吳玠為涪王。  吳玠由一個鄉村讀書人參軍,戎馬倥傯中,仍堅持讀書學習,尤其偏愛史書,鉆研兵法,視野開闊,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管理部隊嚴而有恩,任用將領量能使用,從保衛傢園到捍衛國土,在陜西與金軍作戰十餘年,作戰無數,身上傷痕累累,建立瞭卓越功勛。後世史傢在評論時認為:吳玠大有古代良將的風范。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有其兄必有其弟  說起吳玠,就不得不能提及他的弟弟吳璘。吳璘(公元1102年~公元1167年),字唐卿,少好騎射,善讀兵書,智勇雙全;在南宋抗金鬥爭中,與兄吳玠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瞭汗馬功勞,是南宋時期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吳璘與兄吳玠同時被陜西宣撫處置使張浚所賞識。此後兄弟二人並肩作戰,同受升賞。  富平之戰失敗後,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金軍會攻戰略要地和尚原,吳璘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陣地箭筈關。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他率眾死戰,力挫敵鋒,贏得瞭“能攻善守”之譽,並受命統制和尚原軍馬。同年秋天,金兀術親率10萬大軍,大舉進攻和尚原,企圖入川。吳璘與兄率軍死守,又親自率領精兵3000設伏於原北之神岔溝,出奇制勝,連破敵寨10餘座,“俘獲首領及甲兵以萬計”,金兀術身中流矢,大敗而逃。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吳璘因功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仙人關大捷中,吳璘又立下赫赫戰功,被朝廷授為定國軍承宣使。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吳璘被調為行營左護軍統制,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初,升為行營右護軍都統制。這年夏天,吳玠病故於仙人關,吳璘接替哥哥,被升為龍神四廂都指揮使,由此成為陜西抗金的主帥。

跪在嶽飛墳前的張俊:從南宋四大名將到歷史罪人

  如果我們到杭州嶽墳參觀,會看見嶽墳前跪著四個人,其中一個名叫張俊。張俊也是南宋的一員大將,中興四將之一,而且還是嶽飛的老長官。嶽飛是南宋升遷最快的將領,短短七八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偏俾小將,升到瞭軍區統帥,這讓原先的幾位高級將領的心理失去瞭平衡,其中就包括張俊。那麼張俊是怎樣從嶽飛昔日的長官,最後成為在嶽飛墓前長跪的罪人呢?  張俊與嶽飛的恩怨  南宋中興四將指的是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嶽飛。嶽飛算起來是他們的晚輩,比他們都小得多。張俊、劉光世比嶽飛大17歲,韓世忠比嶽飛大14歲。當嶽飛還是偏郫一小將的時候,他們都已經是戰區統帥瞭。而且他們的待遇也一直比嶽飛高,嶽飛到最後也隻是兩鎮節度使,但是上面這三位都是三鎮節度使瞭。  所以直到最後這三位的地位比嶽飛還是要高一點。但所謂文無第二,武無第一,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個人本身之間也是鉤心鬥角,猜忌很深的,甚至最後必須要宋高宗來直接調和,否則就恨不得兵戎相見。但是嶽飛突然躍升上來,這時他們三人之間不打瞭,而是把鬥爭焦點都集中到瞭嶽飛身上,尤其是韓世忠和張俊,而且以張俊為甚,他覺得,兩三年前嶽飛還在我手底下呢,我讓你打哪兒就打哪兒,現在,你跑來跟我平起平坐瞭,所以更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  實際上嶽飛一直到牛頭山之戰的時候,還在張俊手下,那時張俊是很欣賞他的,曾經專門跟嶽飛做過一次長談,並且在報功的時候,多次把嶽飛報在前面。但是現在嶽飛一躍而跟他平起平坐瞭,他心中的醋壇子馬上就打翻瞭。   嶽飛當然也不是一點人情世故都不懂。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不斷給韓世忠和張俊寫信,表示自己對對方的傾慕之情,希望贏得對方的好感。但是他寫瞭三十多封信,這是現在有案可稽的,這兩個人都沒有給他回信。但嶽飛沒有停止努力,他平定洞庭楊麼之後,專門挑選瞭兩艘特別大的大車船,連同作戰人員,船上的服務人員,分贈給張俊和韓世忠。大車船就相當於現在將軍與將軍之間送的那種超級戰車,可是件大禮物。韓世忠就非常高興,再加上嶽飛本來跟韓世忠就沒有什麼大的過節,兩個人在抗金主張上還算得上是志同道合,所以從此就跟嶽飛引為莫逆,兩個人關系就好起來瞭。  張俊卻不像韓世忠那麼高興,他覺得嶽飛送這麼一艘大車船給他是什麼意思?是炫耀你的戰功嗎?所以他反而對嶽飛更加仇恨,可見小人之心是不可以用常人心態來度量的。  今天我們到杭州的嶽王廟參觀,嶽飛的墓前有四個鐵鑄的人像,反剪雙手而跪,其中一個就是張俊,因為最後就是他和秦檜一起合謀把嶽飛給陷害瞭,所以他們成瞭歷史的罪人。  有人可能要問瞭,張俊就是因為心中這麼點嫉妒,而要陷害嶽飛嗎?他和嶽飛之間是不是還有些別的什麼恩怨呢?  先來介紹一下張俊這個人。張俊也是16歲參軍,從最低級的弓箭手開始做起,一步一步以戰功升上來的。宋高宗就任河北兵馬大元帥以後,張俊就任元帥府後軍統制,後來又任禦營前軍統制,他等於是跟著宋高宗起兵的。他不是什麼名門之後,也是從底層一直拼上來的。但是張俊雖然也有戰功,卻從來沒有過像嶽飛這樣堅定的抗金意念。在具體的戰事中間,他有很嚴重的避戰情緒,即使跟金軍決戰,他也是躲在後頭的統帥部裡,美其名曰“持重”。而部將取得的戰功,最後都統統算到瞭他的腦袋上面。相關閱讀推薦:歷數中國古代十大冤死名將:嶽飛不是最冤的?千古之謎:宋高宗趙構擅殺良將嶽飛是吃錯藥瞭嗎宋孝宗為嶽飛平反的真正目的:揭秘嶽飛冤案始末郾城之戰嶽飛用多少人對付金兀術一萬五千騎兵?歷史上被皇帝害死的10大悲慘名臣:白起嶽飛上榜!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嶽飛當時的志向是收復國土,收復山河。張俊卻選擇瞭榮華富貴。南宋將領大多都貪財,但是所有的人都比不上張俊的貪財功夫。張俊的房間當中,有一個一千兩銀子鑄就的大銀球,叫做“莫奈何”,意思就是小偷想搬也搬不走。  張俊當時的這種貪財是人盡皆知的。有一次宋高宗帶著一群大臣坐在堂上,有個小醜過來,拿著一個銅錢說,他有一個本事,用一文銅錢可以看見這個人是天上的哪一個星宿。照到宋高宗就說,看到瞭“帝星”,照到秦檜說看到瞭“相星”,照到韓世忠說看見瞭“將星”,最後照到張俊,小醜看瞭半天才說:“哎呀,沒有看到什麼星宿,就看見張郡王坐在錢眼裡。”君臣頓時哄堂大笑,幾乎掀翻瞭屋瓦。  嶽傢軍的軍令是“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而“張傢軍”也有倆綽號,其中一個綽號叫做“花腿軍”。因為張俊的軍隊常駐杭州,既不打仗也不練武,張俊閑得沒事兒,就把士兵中長得高大英俊的挑出來,在他們的手背、腿上全都刺上刺青,然後讓這些士兵穿著短打出遊,招市民來觀看,所以市民送給他們一個綽號叫“花腿軍”。  不打仗的時候是這個綽號,打仗的時候張俊的軍隊則號稱“自在軍”,也就是說,甭管打勝瞭打敗瞭,他都要燒殺搶掠,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所以叫“自在軍”。   從史上最奢華筵席看張俊和嶽飛的區別  從史上最奢華的一頓飯,可以看出張俊和嶽飛的區別。紹興二十一年十月,張俊在自己的府上大擺筵席,請的是宋高宗和秦檜父子。  宋高宗在位36年,隻去過兩個大臣傢,而且每個人隻去過一次,一次就是去秦檜傢,一次就是去張俊傢。張俊這一次在自己的傢中大排禦筵,這桌禦筵在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的。南宋詞人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裡就有詳細記載,光是這個名目就分初坐、再坐、歇坐好幾輪。  所謂初坐就是客人進瞭門,先坐下來喘口氣。這個時候就已經上瞭七輪,每輪是十道小吃,都是什麼蜜餞、果品這些東西,具體的有“繡花高飣八果壘”、“樂仙幹果子叉袋兒”、“雕花蜜煎”等等,都是一些珍稀水果,精致果品。  然後宋高宗就假模假式地在張俊的府上舉行瞭一些儀式,號稱辦公。辦公之後,洗完手再上桌,就叫做再坐,又上瞭六輪,每輪是十一道,總共是六十六道果品。  然後正式的禦筵才剛剛開始。正式的禦筵有下酒菜十五盞,每一盞是兩道菜,也就是說,總共正菜是三十道,光是吃螃蟹,就有洗手蟹、螃蟹釀橙、螃蟹清羹和蝤蛑簽等四種吃法。蝤蛑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梭子蟹。  此外還有插食,也就是不記入正菜的二十八道菜,這還隻是給宋高宗一個人開的菜,像秦檜、秦檜的兒子、隨行的各品大員等,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菜單。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基本上就是君臣各人,每人一桌。這樣的一種排場,給人的感覺就是宋朝是歷朝歷代當中最富有的朝代,日子實在是太好過瞭。但是,當時老百姓的情況卻完全相反,就在舉行這桌禦筵之前兩年,浙東災患,高宗曾下瞭一道詔:“饑民在此求乞,日有饑死者”、“庖有肥肉,野有餓殍”。意思就是說,有這麼多人在這兒要飯,可是還是有人餓死;我們的廚房當中有肉吃,但是野地裡面全是餓死的眾生屍體。  可是現在他卻坐在張俊府中,跟他們一起大快朵頤。要知道這麼多道菜,每一道菜吃一筷子他就撐死瞭,所以大量的菜上來,實際上是看菜,他根本就不吃的。  這頓飯吃完瞭沒有多久,張俊就幾次三番地去催太監,讓他們趕緊把皇帝請回皇宮去。太監問為什麼趕皇帝走,張俊就小心翼翼地回答:上次皇帝去秦太師傢,吃瞭午飯就回宮瞭,如果在我傢待的時間比在秦太師傢呆的時間長,那怎麼得瞭啊。可見張俊並不是一點聰明才智都沒有,他隻是把他的聰明才智統統都用到這些事情上來瞭,這就是他跟嶽飛的區別。  嶽飛生活一向儉樸,很難想象他坐在這樣的筵席上會是什麼感覺,一定是食不下咽。當然,嶽飛根本就不會坐在這樣的筵席當中,因為嶽飛跟他們不是同一類人。有一次他在武昌請部下會餐,結果除瞭豬肉之外又上瞭一道雞肉,嶽飛馬上就把廚子叫過來說,為什麼要專門殺雞啊?廚子說,這個是武昌的衙門所供,嶽飛馬上就下令,以後不要再供應瞭。   張俊的愚忠和嶽飛的義忠  嶽飛跟他們這些人格格不入,按照現在流行的一種說法,就叫做“進瞭班子,沒進圈子,等於沒進班子”。  這世界有時候就是這麼不公平,最後能得到宋高宗賞識和信任的,恰恰是張俊之流,而不是嶽飛。  秦檜後來還專門向宋高宗進瞭一句讒言,他說你要選得力幹將一定要選駑才。這個駑才不是奴才,駑才這個駑指的是那種很劣質的馬,也就是說你要選那種不能幹的人,因為劣馬聽話,讓幹嗎就幹嗎。張俊就是非常典型的駑才,讓打仗就打,當然自己要躲在後頭持重瞭,讓和平就和平,讓交兵權就交兵權,讓迫害忠良就迫害忠良。所以他最後就變成瞭宋高宗的得力幹將,第二心腹,他當然還比不過秦檜。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所以說,張俊最後陷害嶽飛,不僅僅是出於恩怨,他是在揣摩宋高宗的意思。  其實自古以來,官場就有一句名言:你幹不幹事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領導在想什麼。  愚忠是很多後人對嶽飛的一種評價,無非是說,宋高宗無論出什麼樣的荒唐的命令,嶽飛都遵循,尤其是十二道金牌把嶽飛給召回來這事兒,明明當時馬上就要打下開封,收復舊地瞭,但最終功虧一簣,被當做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有人給嶽飛出主意,說你有那麼大的兵權,完全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嶽飛不聽,所以說他愚忠。  其實後人評價前人的時候,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自作聰明,誰不會當事後諸葛亮,事後都是諸葛亮。要知道,當時撤軍的並不隻有嶽飛,張俊、楊沂中、吳璘他們都是撤軍瞭的,恰恰在這一件事情上,他們都是心服口服地撤走的,隻有嶽飛一路馬蹄南去人北向,他是非常不情不願地撤走的。而且他一回到宋高宗那裡,馬上就向宋高宗表示辭職,這說明什麼,說明他一輩子都沒有認同宋高宗的投降政策,說明他不是愚忠。   而且嶽飛最後之所以被害,也恰恰是因為他永遠都沒有放棄北上抗金的志向,即使在宋高宗再三嚴令他這樣做的情況下,他也堅決地違抗皇帝的命令。真要是愚忠,他可能就不會有最後的殺身之禍瞭。因為那些統治者就喜歡聽話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嶽飛根本就不是忠於皇帝,忠於宋高宗,他忠於的是自己的信念,忠於的是中國的國土。如果說有“愚忠”這個概念的話,它就應該是張俊,而絕不是嶽飛。不加腦子,不加判斷,沒有自己想法,隻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叫做愚忠。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愚忠,忠於的是榮華富貴,而像嶽飛這樣的沖天英雄,他忠於的是我們中國的國土,忠於的是我們中國的百姓。所以他應該是義忠,也就是說,他忠於的是一種民族正氣,民族大義,當然我們也可以比較傳統地來講,就叫忠義。  我們再回頭看看張俊這樣的人,他曲意逢迎,謀求瞭一定的榮華富貴,最後也算是壽終正寢。就人生享受來說,張俊超過嶽飛一百倍。可是這個戰功可以和嶽飛相提並論,資歷也比嶽飛老,深得宋高宗寵愛的一代名將,現在跪在嶽飛的墳前已經好幾百年瞭。  張俊跪在嶽飛的墳前已經好幾百年瞭。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悲哉!十萬軍民投海齊殉國 南宋亡國最後一戰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愛國義士文天祥之生命絕唱,也是大宋王朝最雄渾的撼世之音!雖然大宋出瞭一個遺臭千年的秦檜,但絲毫不影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氣節最盛忠臣最多的朝代。  一度橫掃中亞、西亞、東歐的蒙古軍隊曾被阿拉伯人、西方人稱為“黃禍”、“上帝之鞭”。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可怕的野蠻力量。蒙古人征服中亞霸主西遼、蕩平花剌子模帝國(今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地區)都不過用瞭一年的時間。馴服斡羅斯聯盟(今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區),滅亡木剌夷國、黑衣大食(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都用瞭不足五年的時間。蒙古人屠滅中國境內的西夏用瞭十幾年的時間,搗毀大金帝國用瞭二十幾年時間;征服南宋則用瞭五十年的時間。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末宋朝軍隊與元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瞭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隻有數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志著南宋王朝的徹底消亡。   一、元軍攻破臨安,南宋組建流亡小朝廷  元朝軍隊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由國舅楊亮節陪同,在謝道清密命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所帶殿前禁軍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婺州(現浙江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到溫州後再與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  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於是二王隻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後,仍由老臣江萬載秘密攝行軍中事,統籌全局;公開則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二、元軍加快滅宋步伐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隻好去廣東。   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臺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被江萬載救回,但宋軍民的實際統帥江萬載卻因此被臺風海浪卷走殉國,端宗也因此得驚悸之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陳根本沒去越南,而是到海陵島躲瞭起來,宋亡後變成某支田姓的祖宗)。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南宋悍後李鳳娘為何砍下宮女雙手送皇帝?釣魚城之戰的影響:延緩南宋王朝滅亡的關鍵戰役崖山海戰歷史背景 崖山海戰發生後的結局是什麼崖山海戰是哪個朝代的?崖山海戰的經過是什麼?崖山之戰的結果及影響:十萬軍民殉難,宋室覆滅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死去,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交界處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南宋流亡朝廷逃到海上,一場事關南宋流亡朝廷生死存亡的海戰已是一觸即發。   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占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恒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        三、崖山海戰  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幹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戰爭示意圖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佈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佈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編者註:元軍)《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瞭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勢力的徹底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哀嘆的是故宋故明,是對華夏文明惋惜和懷念,也體現瞭漢文化在元清的洗劫摧殘下遭受瞭空前的破壞,發生瞭斷層。

史上最牛權臣差點讓皇帝下跪?南宋權臣賈似道

  大傢對宋朝的印象一般是經濟上積貧積弱,政治軍事上冗官冗兵,還有就是宋朝奸臣多,叛將多。提起奸臣,大傢很容易想到秦檜,其實,有一個人對國傢的禍害要遠遠大於秦檜,他就是南宋權臣賈似道,南宋的最後一位軍事傢。  這個賈似道是個典型的官二代出身,傢庭背景也算顯赫。父親賈涉是從一個小縣的公安局長起傢,憑借履立軍功,由基層領導而成為軍區司令。賈涉對南宋勁敵金國的威懾力不亞於名將嶽飛,由於他的存在,金國軍隊好幾年不敢侵入淮東一代,山東十多個州收入南宋轄地。這人還有一個值得人稱道的地方:治軍嚴格,譬如,立斬叛逃的將領徐暉,從而穩住戰局,不致國土流失。最後,這位賈司令積勞成疾,死在軍中。  虎父也有犬子,賈似道絕對是個“不肖子”,他“少時遊博無行”,整天四處閑逛,還嗜賭成性。可以說是能力不強,品德也不好。   按理說,這樣的人是很難當大領導的。但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矮子裡面拔高子,當時的南宋能夠勝任宰相的也隻有他瞭,其他的人隻是些專寫道德文章的腐儒,至於文天祥、李庭芝,那時他們的資歷還太淺。  還有一點,賈似道跟中央的裙帶關系很硬,他姐姐是宋理宗的寵妃,借著“國舅爺”的身份,賈似道仕途平步青雲,想不飛黃騰達都難,在宋理宗一朝的後期,他也就成為一代權相。  也許,宋理宗認為賈涉武功謀略都相當傑出,作為兒子,賈似道一定也大有作為,就把軍權交給瞭他。但是,賈似道並沒能延續賈傢的英勇光輝,他帶兵時不僅多次吃敗仗,還偽造和誇大戰績。有一次,得知元世祖忽必烈要回國去奪取汗位,賈似道便與其簽訂瞭願意稱臣的合約,趁著蒙古軍撤退,殺瞭百十來個蒙古兵,對外說取得瞭“空前絕後”的戰功,跟宋理宗說:“諸路大捷,鄂圍始解,匯漢肅清。”理宗聽瞭,高興不已,對賈似道是大加贊美。  他還經常壓制群臣,甚至把邊疆將領劉整逼得叛國投敵。相關閱讀推薦:南宋亡國後淒慘遭遇:皇陵被掘 屍骨撒滿山溝揭秘南宋第一奇案:宋高宗皇妹竟是冒牌貨!揭秘:南宋高宗趙構為何要掩蓋生母真實年齡?葬送一個王朝 揭秘一代權臣賈似道的誤國人生蟋蟀宰相賈似道 一代奸相賈似道的別樣人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在宋理宗死瞭後,賈似道更加的肆無忌憚,猖狂傲慢,仿佛大宋沒有瞭他就會亡國。  新皇帝宋度宗鑒於賈似道對自己繼位有功,很是重視他,在賈似道入朝行禮時,新皇帝也同時回禮答拜,並稱其為“師臣”而不直呼其名,朝臣更是尊稱其為“周公”。就這樣賈似道還不滿意,他就想出瞭一個炒作自己身價的計策,那就是以退為進。  在宋理宗葬禮完事以後,他就辭職瞭。辭職也不閑著,他秘密地讓同黨散佈蒙古大軍來犯的謠言。這下可把新皇帝嚇傻瞭,無奈之下,隻好跟太後一起寫瞭個詔令,希望賈似道能重回朝廷,並大加封賞,加太師、魏國公。  但這些還是不夠,隔瞭一年,賈似道又故伎重演,找瞭個借口,撂挑子不幹瞭。急得新皇帝是手足無措,心神不寧,隻好對著賈似道,屈下身子,叫道:“太師,舅舅,我給你跪下瞭。”幸虧江萬裡把新皇帝攔住瞭,否則這位皇帝真就開創瞭給大臣下跪的先河,留下這貽笑千古的大笑柄。   事後,賈似道還假意惺惺的對江萬裡說,多虧你把皇帝攔下瞭,不然,我就這能瞭千古罪人瞭。江萬裡因看不起他的虛偽,不予理睬,很快就遭到報復,被貶官。  對於這位權臣,皇帝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  賈似道的下場也很不堪。在失勢後,死於一個押送自己的小官之手。太後本沒有要處死賈似道,但這位押送官寧願違法也要將其殺之,說是:“我為天下殺賈,身被刑罰無悔。”  當然,賈似道雖是大奸臣一枚,也並非一無是處,其文學藝術造詣還是不淺的,擅長鑒賞古玩古董,能詩文,頗有才。他還是位鬥蛐蛐的高手,人稱“蟋蟀宰相”,寫瞭一部《促織經》,別小看這部書,這可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業著作。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莘瑤琴是誰?南宋杭州花魁莘瑤琴生平簡介

  莘瑤琴是汴梁城外安樂村人,“自小生得清秀,更且資性聰明”,七歲讀書,十歲時能吟詩作賦,十二歲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飛針走線,出人意表。  莘瑤琴,《醒世恒言》第三卷《賣油郎獨占花魁》中人物。  南宋年間杭州有個花魁娘子美娘,她原名莘瑤琴,在戰亂中與父母失散,被賣入妓院。當她長到十四歲時已經美艷異常瞭。但她隻想做青倌人,不肯接客,鴇母就將她灌醉,把她的初夜賣給瞭一個姓金的員外。莘瑤琴第二天醒來痛不欲生,但同行姐妹勸他說,走到這一步,更要接客,找到如意之人好盡早從良,而且也要積攢一些為將來贖身的銀兩。莘瑤琴從此不再反抗,欣然從命,不久就被稱為“花魁”。  杭州清波門外有個開油店的朱十老收養瞭一個從汴京逃難來的小廝名叫秦重,改名為朱重。如今長到十七歲,每日幫朱十老榨油賣油。但朱十老的使女蘭花卻心懷不軌,與夥計邢權勾搭,挑撥離間,讓朱十老將朱重趕瞭出去。  朱重隻好走街串巷賣油。有一天他到錢塘門外的昭慶寺去賣油,恰好寺中要做九晝夜的功德,他一連九天挑油到昭慶寺。第九天秦重在石頭上歇息,看到一位美若桃李的女子從寺中出來,他都看呆瞭,四處打聽,才知道是花魁娘子。朱重知道憑自己的身份是沒法再見到這為絕色美女,但“有志者,事竟成。”他從此辛勤工作,一分一錢地積攢銀子,一年以後終於攢到瞭十來兩銀子。他買瞭一身體面的衣服,拿著剩餘的銀兩前來。但花魁娘子是相當忙的,每天都由應酬,朱重撲瞭十幾次空,但他仍不死心。鴇母終於被他感動,有一次讓朱重在莘瑤琴房中等他。  莘瑤琴晚上回來時,已經喝醉瞭,一進屋就和衣而臥。朱重在她身邊躺瞭一夜,除瞭為她蓋被,倒茶之外,就是欣賞她的花容月貌,沒有一點侵犯她的意思。莘瑤琴第二天醒來以後非常感動,她從未見過如此誠懇老實的男子,於是芳心暗許,並給瞭他二十兩銀子。   此時朱十老染病在床,邢權與蘭花深夜卷走瞭櫃中的銀錢。朱十老這時才想到朱重的好處,他找回朱重,朱重不計前嫌,用莘瑤琴給他的銀子做本錢,重新做起瞭生意,但朱十老的病癥越來越嚴重,不久去世。朱重一個人忙不過來,便招攬瞭一位從汴京逃難的中年漢子和他的妻子阮氏。這位中年漢子名叫莘善,正是花魁娘子莘瑤琴幼年走失的父親,朱重並不知道。  杭州城中有個吳八公子,人品惡劣,一向對莘瑤琴垂涎。有一天,他強行把莘瑤琴帶至湖中船上,想要輕薄。莘瑤琴平時就很反感他,死不從命,吳八公子就脫瞭她的繡鞋和纏腳佈,讓她自己走回去。莘瑤琴倍感羞辱,痛不欲生,正巧碰到瞭路過此處的朱重,朱重就把她送瞭回去。莘瑤琴對他更是欣賞有加,連鴇母也覺得他是個難得的忠厚之人,莘瑤琴拿出瞭多年的積蓄,讓秦重為她贖瞭身。  二人在成婚之時,莘瑤琴又與多年失散的父母相認,真是雙喜臨門。相關閱讀推薦:美女排行榜!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神往的25個女人!揭秘史上最冤美女:被亂世英雄輪番占有卻遭罵名揭秘:《西遊記》中的美女為何都喜歡嫁給醜八怪揭秘蒙古唯一女行省楊妙真:創梨花槍的美女高手莘瑤琴的故事:賣油郎與花魁娘子莘瑤琴的故事

蒙哥大汗死亡真相:進軍四川被南宋守軍羞辱而死

  導讀:釣魚城始建的1243年到1279年的36年中,蒙古軍隊向釣魚城發動瞭200多次進攻,結果是丟下瞭統帥汪德臣在內的80餘具蒙軍將帥的屍體。蒙哥汗九年(1259年),盛怒之下的蒙哥大汗禦駕親征,爆發瞭名震古今中外的釣魚城保衛戰。  1258年,蒙哥大汗統兵4萬,號稱10萬,分兵3路進攻四川。12月,攻陷瞭川西北54個州、府,進抵武勝山(今武勝縣城附近),準備攻合州。  蒙哥大汗派南宋降將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被王堅所殺。次年,蒙哥汗仗著兵強馬壯,不聽軍師不納術速忽裡避開堅城,迂回夔、萬東下的倡議,決定強攻釣魚城。蒙哥汗派諸王末哥攻禮義山城(今渠江東北三教寺寨);曳剌禿魯雄攻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西);命宋降將楊大淵突襲合州舊城,切斷外圍與釣魚城的聯系;同時令四川都元帥紐璘在涪州藺市(今涪陵西)造浮橋斷絕宋援,在銅羅峽據險築壘,切斷重慶宋軍北進之路,對釣魚城形成鐵壁合圍之勢。  2月2日,蒙哥汗率軍渡過雞爪灘(今釣魚城東北雞心石),駐於城東石子山上。3日,蒙哥親督諸軍攻釣魚城。但一字城墻、鎮西門都沒有攻下來。接著,蒙古東道軍史天澤也率部前來參加釣魚城之戰。3月,進攻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均遭失敗。4月22日是連降瞭20天大雨後的一個初晴日,蒙軍偷襲護國門沒有得逞,第二天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但接著被王堅奪回。7月中下旬,蒙哥汗在圍攻半年,屢遭挫敗的情況下,憂憤交加,決定與釣魚城守軍決一死戰。   蒙哥汗令士兵在離釣魚城東門500米遠的腦頂坪築起一座土臺,插上高高的桅桿,派人爬上去窺視城中動靜。不料宋軍以石炮猛烈轟擊,腦頂坪陣地立即臺毀桅斷,蒙哥汗猝不及防,當場被飛石擊中而身負重傷。王堅隨即令士兵將以大天池捕來的兩條重達30斤的鮮魚高懸於新東門城頭,並將數百個白面餅拋擲城下,向蒙軍宣告:釣魚城兵精糧足,再堅守10年也沒理由。面對如此局面,蒙哥備覺羞辱,傷痛發作,死於非命。蒙軍不得不宣告失敗而北歸。  不可想象,要是沒有冉璡、冉璞謀修釣魚城,今天的歷史會是怎樣的面貌。相關閱讀推薦:蒙哥有多少老婆?上帝之鞭蒙哥一生中的女人歷史上的蒙哥真的死在楊過手上?揭秘蒙哥之死蒙哥大汗怎麼死的? 楊過在歷史上確有其原型元憲宗蒙哥簡介 中國史上唯一戰死沙場的皇帝

蒙哥大汗死亡真相:進軍四川被南宋守軍羞辱而死

  導讀:釣魚城始建的1243年到1279年的36年中,蒙古軍隊向釣魚城發動瞭200多次進攻,結果是丟下瞭統帥汪德臣在內的80餘具蒙軍將帥的屍體。蒙哥汗九年(1259年),盛怒之下的蒙哥大汗禦駕親征,爆發瞭名震古今中外的釣魚城保衛戰。  1258年,蒙哥大汗統兵4萬,號稱10萬,分兵3路進攻四川。12月,攻陷瞭川西北54個州、府,進抵武勝山(今武勝縣城附近),準備攻合州。  蒙哥大汗派南宋降將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被王堅所殺。次年,蒙哥汗仗著兵強馬壯,不聽軍師不納術速忽裡避開堅城,迂回夔、萬東下的倡議,決定強攻釣魚城。蒙哥汗派諸王末哥攻禮義山城(今渠江東北三教寺寨);曳剌禿魯雄攻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西);命宋降將楊大淵突襲合州舊城,切斷外圍與釣魚城的聯系;同時令四川都元帥紐璘在涪州藺市(今涪陵西)造浮橋斷絕宋援,在銅羅峽據險築壘,切斷重慶宋軍北進之路,對釣魚城形成鐵壁合圍之勢。  2月2日,蒙哥汗率軍渡過雞爪灘(今釣魚城東北雞心石),駐於城東石子山上。3日,蒙哥親督諸軍攻釣魚城。但一字城墻、鎮西門都沒有攻下來。接著,蒙古東道軍史天澤也率部前來參加釣魚城之戰。3月,進攻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均遭失敗。4月22日是連降瞭20天大雨後的一個初晴日,蒙軍偷襲護國門沒有得逞,第二天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但接著被王堅奪回。7月中下旬,蒙哥汗在圍攻半年,屢遭挫敗的情況下,憂憤交加,決定與釣魚城守軍決一死戰。   蒙哥汗令士兵在離釣魚城東門500米遠的腦頂坪築起一座土臺,插上高高的桅桿,派人爬上去窺視城中動靜。不料宋軍以石炮猛烈轟擊,腦頂坪陣地立即臺毀桅斷,蒙哥汗猝不及防,當場被飛石擊中而身負重傷。王堅隨即令士兵將以大天池捕來的兩條重達30斤的鮮魚高懸於新東門城頭,並將數百個白面餅拋擲城下,向蒙軍宣告:釣魚城兵精糧足,再堅守10年也沒理由。面對如此局面,蒙哥備覺羞辱,傷痛發作,死於非命。蒙軍不得不宣告失敗而北歸。  不可想象,要是沒有冉璡、冉璞謀修釣魚城,今天的歷史會是怎樣的面貌。相關閱讀推薦:蒙哥有多少老婆?上帝之鞭蒙哥一生中的女人歷史上的蒙哥真的死在楊過手上?揭秘蒙哥之死蒙哥大汗怎麼死的? 楊過在歷史上確有其原型元憲宗蒙哥簡介 中國史上唯一戰死沙場的皇帝

釣魚城之戰的影響:延緩南宋王朝滅亡的關鍵戰役

  釣魚城之戰影響:蒙哥汗在釣魚城下的敗亡,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 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瞭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裡不哥爭奪汗位,也不得不撤軍北返。從雲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臺一軍,一路克捷,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 城下。由於蒙哥之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蒙古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隻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瞭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 威脅。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瞭第三次西征,先後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敘 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 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