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帝國

蒙古不敗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共打過幾次敗仗?

  兩次打日本被神風擊敗。攻打安南因時候不適應失敗。旭烈兀西征因蒙哥去世,留下怯的不花和埃及作戰,慘敗。  蒙古帝國,是歷史上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是世界歷史上面積最遼闊的國傢,是大蒙古國擴張的結果。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鼎盛時達匈牙利),南至南海。  蒙古的版圖擴張源於其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1162~1227)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擊破欽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於窩闊臺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裡海佈噶爾王國、歐洲斯拉夫各族,進而滅亡位於東歐大平原境內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亞,遠征勢力遠達意大利半島的威尼斯東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木剌夷(伊斯蘭國傢)、阿拉伯帝國(位於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敘利亞,三次西征共滅瞭40多個國傢。  眾所周知,蒙古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均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人無完人,蒙古帝國的征伐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下面盤點一下蒙古帝國打過的敗仗。  1、兩次進攻日本失敗  公元1274年文永之戰,錄自《元寇紀要》卷上,第14~19頁。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集合元軍和高麗軍共三 萬餘人,船九百艘,大舉侵入日本,攻陷對馬、壹岐兩島,並在九州北部肥前(今福崗)松浦登陸。日本軍民奮勇抗戰,元軍使用火器,大敗日本軍。但元軍不適於 海戰,將士又不和,夜遇臺風暴雨,船多遇礁沉毀,日軍趁機追擊,元軍傷亡甚眾,不得已棄戰而歸。     公元1281年弘安之戰,錄自《元寇紀要》卷下,第5~11頁。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忽必烈又派遣忻都和范文虎等率 兵約十五萬,再次入侵日本。日本沿海修築石壘,舉國抵抗。元軍勞師遠征,兵多厭戰,又逢颶風,船多沉毀,士兵傷亡甚眾,被迫再次撤兵,生還者不足五分之 一。從此,蒙古遂不再東侵日本。  2、元軍三次入侵安南失敗  元軍一次入侵,1257年,蒙古軍將領兀良合臺從雲南率領三軍侵占大越國的平原地區。陳太宗親行督戰。當時有人諫言陳太宗駐驛視戰,黎秦建議先退避為好。陳太宗退避瀘江,但後來仍不敵強大的元軍,退守天幕江(在今越南興安省),國都升龍失陷。在這危急關頭,陳守度“臣首未至地,陛下無煩他慮”,表示仍願意抵抗,使陳煚重拾戰意。  十二月二十四日,陳煚及太子陳晃乘坐樓船,在東步頭擊敗蒙古軍隊。蒙古軍撤退到歸化寨時,又遭寨主何俸召集南蠻人襲擊,最終撤出大越。  蒙古軍撤退途中,並未劫掠民物,被當地人稱為“佛賊”。  元軍二次入侵,1285年,滅南宋後,蒙古第二次進攻越南,再次失敗。  1287年—1288年,忽必烈調用準備攻打日本的30萬大軍再次進攻越南,再次失敗。  3、怯的不花入侵埃及失敗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蒙古軍隊攻占阿勒頗,敘利亞統治者納昔爾放棄大馬士革,逃入埃及求救,此時,蒙哥死訊傳來,旭烈兀被迫回師波斯,以支持忽必烈同阿裡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僅留下怯的不花率各部族軍隊2萬人(其中蒙古軍隊約5000人)負責繼續征服敘利亞。埃及蘇丹忽禿斯聞訊即進軍巴勒斯坦。此時,怯的不花又與諸十字軍國傢交惡,正率軍攻打西頓,自大的怯的不花發函要求埃及軍隊即刻投降,但遭到拒絕。9月3日,失去瞭十字軍國傢支持的蒙古軍隊和埃及軍隊在阿音札魯特交戰,怯的不花在失敗後拒絕逃跑,最後被殺,其親族全部被埃及人俘虜。  4、蒙哥汗征宋失敗  

稱霸南亞大陸的孔雀帝國:印度古代最強大王朝

  導讀:從列國分立到統一帝國的形成的過程中,摩揭陀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統一瞭印度其他各國。在北印度列國中最先興起的是迦屍。它長期與居薩羅進行爭奪霸權的鬥爭,一度還兼並瞭居薩羅。迦屍對鴦伽、對摩揭陀也常有敵對行動。迦屍地處上述幾個重要國傢之間,便於與鄰國爭衡,也易於受到鄰國的威脅。後來居薩羅強盛起來,又轉而兼並瞭迦屍,並將包括佛陀故鄉伽毗羅衛城在內的一些小國納入自己范圍之內。這是佛教興起以前北印度的大概形勢。  與佛陀同時代的頻毗沙羅(或譯瓶沙王,約公元前544-493年),是摩揭陀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王。他建都於王舍城,用通婚的方法和居薩羅、拔祇等國建立友好關系,穩定瞭西部和北部邊界的局面,集中全力征服瞭東方的鄰國鴦伽。鴦伽控制著恒河三角洲的一些重要港口,在貿易上有重要地位。占領鴦伽有利於加強摩揭陀的經濟實力。他對內加強對國傢機構的控制,實行嚴刑峻法,同時又支持佛教的傳播,收攬人心。頻毗沙羅晚年,他的兒子阿阇世(約公元前493-462年)弒父篡位。阿阇世的母親就是居薩羅的公主,她在嫁頻毗沙羅時曾帶來迦屍村莊作為陪嫁品。她母親對丈夫被殺十分悲痛,不久也死去。於是居薩羅王要求收回陪嫁的迦屍村。雙方發生瞭戰爭,最後迦屍村仍保留在摩揭陀版圖之內。阿阇世又對拔祇進行瞭長達16年的戰爭,最後兼並瞭拔祇。以後發展成為重要城市的華氏城也在這時作為要塞開始建立瞭。在阿阇世時期,摩揭陀已經成瞭恒河流域一個霸國。   阿阇世以後一段時期的摩揭陀歷史,不同材料說法不同,模糊不清。相傳阿阇世以後的幾代繼位者都是暴君,引起人民不滿。最後一個暴君被起義的人民推翻,他的一個大臣希蘇那伽登上瞭王位(約公元前430年)。他在位的時期,摩揭陀征服瞭阿般提,國勢又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居薩羅和拔沙也可能是在這一時期被摩揭陀兼並的。希蘇那伽王朝的末王最後被摩訶帕德摩·難陀所殺,時間可能是在公元前364年(這一年代的說法分歧很大)。摩訶帕德摩·難陀建立瞭難陀王朝(約公元前364-324年)。他是一個出身低下的人。據一種傳說,他的父親就是希蘇那伽王朝末王,而母親卻是一個首陀羅。另一傳說認為,他的父親是一個理發匠,而母親是一個妓女。還有一說認為,他本人是理發匠,與希蘇那伽朝末王的王後有私情,二人勾結殺死國王及諸王子,篡奪瞭政權。從這以後,不少王朝的創立者都出身低下,這說明當時統治者與高等種姓漸趨腐朽,而下層人民的力量正在增長。  在難陀王朝時期,摩揭陀統一瞭恒河流域地區,已經初具帝國規模。據希臘作傢記載,難陀王朝有2萬騎兵、20萬步兵、2000戰車、3000戰象。還有一說是,8萬騎兵、8000戰車、6000戰象、20萬步兵。總之,難陀王朝已經準備瞭向印度河流域推進的力量,不過這一進展被馬其頓亞歷山大的東侵打斷瞭。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在滅亡波斯帝國之後,侵入瞭印度西北部。這一地區,在公元前6世紀以後落入波斯帝國統治之下。公元前4世紀時,波斯帝國的統治削弱,這裡分佈著許多小邦和部落,它們在實際上是獨立的。在亞力山大入侵時,它們不僅未能形成一支統一的抵抗力量,而且內部存在著分裂和敵對的形勢。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印度10大雷人習俗 這個民族太可怕瞭!真實中印戰爭:印度的百姓為瞭吃飯抓軍人領賞越南聯手印度攪局中國南海:將向印航母開放港口印度向蒙古提供國防援助 對抗中國影響力直擊各國維和女兵:印度女兵白天晚上雙重身份!印度國產直升機研制20年終被棄 印軍購美制S70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犍陀羅地區的呾叉始羅王因為與其東鄰波魯斯王處於敵對狀態,就想借用外力來打擊自己的對手。亞歷山大剛剛率兵渡過印度河,呾叉始羅王就遣使送來瞭大量的白銀、牛、羊、象,以及700騎兵,補給他的軍隊。還有一批部落首領也投向瞭亞歷山大一邊。當亞歷山大準備進一步東渡傑盧姆河的時候,卻在河對岸面臨著波魯斯王一支強大的力量。亞歷山大用計從上遊偷渡過河並用巧妙的戰術擊敗瞭波魯斯王的軍隊,可是波魯斯王英勇奮戰,直到身受重傷被俘。當亞歷山大問他想得何種待遇的時候,他還說:“應以國王之禮待我。”亞歷山大對他采用懷柔政策,保留瞭他的王位,他也就成瞭亞歷山大手下的又一傀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征服瞭整個旁遮普地區。但是他遭到瞭當地人民的頑強抵抗,他的部隊損失不輕。  當亞歷山大還想繼續向恒河流域推進時,他的部隊因為備受長期進軍的辛苦與傷亡的打擊,又不能適應印度的水土而多染病,在公元前326年夏拒絕前進。他企圖說服部隊而無效果,隻好回師到傑盧姆河地區。在此河以西,他任命總督統治,在此河以東,則仍由歸順瞭他的國王們治理。同年十月他引兵循印度河而下,沿途又遇到許多部落的頑強抗擊。到達印度河口以後,他將軍隊分為水陸兩支回巴比倫,於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倫。兩年以後,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病死。亞歷山大一走,印度人民就開始瞭反對馬其頓人的起義。亞歷山大所任命的總督帶著大部分軍隊退出瞭印度,剩下的守軍不久就被印度起義軍消滅瞭。

納粹德國竟也有小朝廷:揭秘後希特勒帝國的內幕

  導讀: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曾經驕橫一時的第三帝國宣告滅亡。然而,一小撮納粹殘餘卻依然滿懷激情和夢想,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海濱小城組建瞭新的“帝國政府”。德國《明鏡》周刊日前披露瞭這個僅僅維持3周,卻上演瞭德國近代史上荒唐一幕的“後希特勒帝國”的內幕。  希特勒留下遺願  1945年的4月30日下午6時許,第三帝國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收到黨秘書長馬丁·鮑曼從柏林發來的一份電報。電報中稱,“偉大的元首”已經任命他為接班人。鄧尼茨在回電中激動地將即將失敗的戰爭稱為“德意志人民歷史性的抗爭”,並承諾要把“元首”救出柏林。直到第二天一早,鄧尼茨才得知,“偉大的元首”已死去多時,而他也立刻成瞭“大德意志帝國”的新“元首”。其實,希特勒在遺囑中已安排好新內閣人選:總理由宣傳部長戈培爾擔任,馬丁·鮑曼出任黨主席。可惜,希特勒的遺願沒能實現,因為這兩人隨後也自殺身亡(鮑曼究竟是死在柏林還是逃到瞭南美洲,是20世紀的一大懸案編者註)。於是,鄧尼茨重新組建內閣。他召集300多名舊政府成員,於5月2日來到德國北部荷爾斯泰因州奧丁城,在這個小縣城的地方辦事處進行瞭第一次全體會議。之後,他們又在附近的波羅的海小城弗倫斯堡建立瞭新的“帝國”,試圖在9名新部長的協助下茍延殘喘。   這“9人內閣名單”為:內政部長威廉·斯圖卡特:此人曾參加過1942年臭名昭著的萬湖會議並協助草擬屠殺歐洲猶太人的計劃;農業部長赫伯特·貝克:他曾長期致力於東歐德占區的饑餓政策;國傢首席秘書奧托·奧倫道夫:他曾是對蘇戰爭突擊隊負責人。其餘的重要職位基本不變:阿爾伯特·施佩爾仍擔任經濟部長;弗蘭茲·塞爾特繼續領導就業部;郵政和交通部長依然是尤利烏斯·多普穆勒。希特勒的財政部長科洛希克則被委以重任,不僅接任外交部長、帝國首席部長,同時就任總理。內閣成員總結認為:新帝國進行軍事行動已毫無希望,現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從佈爾什維克的屠刀下救出盡可能多的德國同胞”。  乘希特勒奔馳上班  這些納粹殘餘開始一本正經地處理“國傢大事”。新政府設在弗倫斯堡海邊一個結實又龐大的紅磚別墅裡,這裡曾經是第三帝國米爾維克海軍學院所在地。不過,政府剛建立,壞消息就不斷傳來:意大利全面停火;柏林淪陷,蘇聯紅旗插上帝國國會大廈;西北德軍向盟軍投降;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德軍放棄抵抗……即便如此,這些破產的統治者們仍狂熱地參政議政。他們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教會部以繼續行納粹禮,建立有秩序的國傢。   鄧尼茨很喜歡學希特勒的派頭。雖然他的私人別墅和政府大樓隻有500米距離,他仍每天乘坐希特勒的那輛黑色奔馳“上班下班”。他還讓下屬們繼續稱呼他“偉大的元首先生”,並在自己的領地懸掛帝國國旗。每天早上10點,內閣成員還聚集在“內閣會議室”米爾維克海軍學校一所破舊的教室裡,為“國傢大事”操勞。他們討論的話題很多,比如新的象征國傢尊嚴的標志,內閣改革,新的教會部長,一系列國傢計劃等等。各部長也有自己的重要話題。交通部長多普穆勒打算在6周內重新制訂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計劃;內政部長斯圖卡特要保證帝國法律的延續性;首席秘書奧倫道夫建議建立“情報部”。鄧尼茨則授予阿爾弗雷德·約德爾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以表彰他代表德國簽署戰敗書的“壯舉”。最忙碌的要數農業部長貝克:他的部門主要負責滿足政府職員們的吃喝,特別是酒精的大量需求。醉醺醺的工作狀態沒有影響這些人的工作效率,他們瘋狂撰寫各種會議記錄以及成堆的計劃。相關閱讀推薦:列寧格勒的堅守奇跡:872天與納粹,饑餓,嚴寒納粹讓德國青年都站在他這邊:制造猶太這個敵人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以德報怨 與納粹後代結緣艾森豪威爾的善念讓他躲過瞭一場納粹德國的刺殺殺人魔窟:二戰時有多少中國人死於納粹集中營?納粹德國上臺前的政治契機:魏瑪共和國的內耗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英國縱容納粹殘餘胡為  實際上,荷爾斯泰因州當時已經被英國占領,但它卻對新德意志帝國表示歡迎。原來,雖然美英法和蘇聯在第三帝國投降後“瓜分”瞭德國,但英國一直心有餘悸,希望找到德國方面的官方對話夥伴,以便獲得更多利益。所以,英國人縱容這幫納粹殘餘胡作非為,建立瞭一個新“帝國”。  不過,在其他盟國的暗中插手下,帝國內部出現瞭內訌。經濟部長施佩爾首先提出要卸任,因為他無法忍受總理科洛希克對開會的狂熱。他還公開聲稱,帝國政府的存在是多餘的。5月15日,他正式向科洛希克遞交辭呈,但遭到拒絕。這時候,盟軍也終於決定出手瞭。當天,同盟國逮捕瞭農業部長貝克和交通部長多普穆勒。國防部長凱特爾則早兩天就已經進瞭監獄。數天後,英國人不得不在弗倫斯堡的納粹大本營逮捕鄧尼茨和他的親信。之後,這幫人被帶到停靠在波羅的海的德國郵輪“帕特麗雅”號上,進行最後一次集體“出行”。5月23日,陽光照耀著德意志大地。穿著納粹軍服的鄧尼茨,拄著那根鑲金的“元首”手杖,搖搖晃晃走上舷梯。在一個寬敞的大廳裡,美軍少將羅維爾·佈魯克斯走到他面前,開始宣讀一份審判書,內容就是逮捕整個內閣。這時,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徹底灰飛煙滅。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盤點騎兵輝煌與落寞:曾助蒙古帝國征服大半地球

  什麼動物影響人類歷史最深?是躬耕於田野的牛,是象征富足的豬,是守門護主的狗,是捕鼠防盜的貓,是負重耐勞的驢,還是羊或雞、鴨、鵝?   以筆者看來,答案隻能有一個,那便是馬。   因為其他動物,都代表著安定和自足,有瞭它們,人類的日子會過得很好,但也會保守、怠惰,和這些動物在一起,人類活動的方圓,不過幾十裡。但馬就不同瞭,和馬在一起,人可以到達千裡、萬裡之外,馬代表著開拓、進取,代表著生活在不同大陸的人類可以有機會交流,而正是交流而非閉塞才讓人類走到今天。   所以,人類總是賦予馬最為崇高的意象。《易經》中便提到“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大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而“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   馬與人類的戰爭也聯系得最為緊密,馬和人組成瞭騎兵,為瞭種種不同的利益互相廝殺,別的動物與人類可以同甘共苦,而馬卻是和人類生死與共。在古代世界,馬往往決定瞭戰爭的勝敗,而一場戰爭的勝敗,又往往決定瞭人類數十乃至數百上千年的歷史走向。   “方軌策良馬,並驅厲中原”

揭秘史上最牛小國:竟需要蒙古帝國連續九次征伐

  從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後九次征伐高麗,最終高麗投降,成為元朝的征東行省。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垮臺,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抄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占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一、戰前形勢  1216年,一支原依附於蒙古人的契丹軍隊造反失敗後,流竄進入高麗境內,占領高麗江東城,並以此為據點四處燒殺搶掠。1218年,蒙古大將哈真統帥大軍追擊契丹叛軍進入高麗,高麗國王派遣將軍趙沖領軍協助,並向蒙古軍提供糧草。  1219年,江東城守敵投降,哈真與趙沖舉行盟誓,蒙古與高麗約為兄弟之國。蒙古從此年年遣使到高麗索要各種物品(從毛皮、綢緞到筆墨紙硯無一不要)。高麗國小民困,物產不多,敵視蒙古的情緒逐漸升溫。  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麗返回的途中被殺。殺死使者在蒙古人看來是不可饒恕的大罪,曾多次為此與別國開戰。但由於蒙古大軍西征,接著元太祖成吉思汗又在征討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帝國沒有立即對高麗展開報復。   二、窩闊臺汗四征高麗  元太宗窩闊臺即位後,以高麗殺使者為由,於1231年八月命撒禮塔率蒙古大軍討伐高麗。蒙古軍入據高麗後,洪福源率民1500餘戶前來迎降,附近州郡亦有來降者。撒禮塔在洪福源的協同下先後攻取40餘座城,連戰連捷的蒙軍直逼高麗王城。高麗高宗遣其弟懷安公王乞降。蒙古軍隊索取瞭巨額財物後退軍。但仍在高麗的各京、府、縣留下瞭72名達魯花赤(鎮守者),對高麗進行間接控制。  1232年六月,高麗王舉反,殺死蒙古所置達魯花赤72人。為避免蒙古的報復,高麗權臣崔怡決定遷都江華島。於是,窩闊臺決定第二次討伐高麗。八月,再命撒禮塔率師征高麗,至王京南,攻其處仁城時,中流矢亡。副帥鐵哥領蒙古軍回師。原降服的高麗百姓歸由洪福源統治。十月,高麗王遣其將軍金寶鼎、郎中趙瑞章向窩闊臺上書請罪。  1233年四月,窩闊臺詔諭高麗王悔過,並指出他犯下的五大罪狀。高麗王因占據江華島,而蒙古無水兵,故不從命朝覲。反而又派兵攻陷已歸附於蒙古的西京等處,劫奪瞭降將洪福源的傢。為此,窩闊臺決定第三次派兵討伐高麗。 1235年春,窩闊臺命唐古再征高麗,至1237年先後占領龍岡、咸從等餘城。高麗王請降,但不親赴朝覲,隻遣使入朝。蒙古則一再促其還都陸上,履約朝覲,然高麗王總是拖延不動。 因此,1240年蒙古又派兵攻克昌州、朔州等地。1241年高麗王以族子為己子入質,高麗又臣服於蒙古。  三、貴由汗至蒙哥汗四征高麗  1246年(元定宗貴由汗元年)高麗又停止歲貢時,蒙古軍隊從1247年至1258年(元憲 宗蒙哥汗八年)間,曾4次進攻高麗,迫使高麗王遣王子前來朝貢,並留蒙為質。  自從1232年高麗遷都江華島後,被激怒的蒙古大軍先後遣軍7次征伐高麗,給高麗百姓造成瞭深重的災難。不少地方因畏懼蒙古軍威,紛紛舉城歸附蒙古。高麗有不少大臣也對與蒙古對抗到底的政策提出瞭質疑。同時,蒙古也在籌劃另立高麗入質蒙古的質子為新君,而這一旦成為既成事實,高麗朝廷便面臨邊緣化的危險。  1258年,高麗眾大臣發動政變,殺死瞭主張棄陸保島的權臣崔氏,出陸向蒙古投降。1259年,蒙古與高麗達成和解協議,蒙軍撤出高麗,高麗朝廷遷出江華島移居陸地,並派王子入朝蒙古,兩國戰爭狀態結束。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政治聯姻犧牲品:元朝公主13歲下嫁高麗國中國歷史上首名外國太監:高麗人樸不花簡介忽必烈為何禁止以高麗女子為妃? 元朝時期的外交高麗忠惠王王禎怎麼死的

唐朝大將高仙芝:不世名將卻為帝國的不幸買單

  高仙芝:為帝國的不幸買單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潼關上空烏雲漫卷,朔風怒吼。數萬唐軍將士被召集到刑場周圍,奉命在此觀刑。   此時,距離安祿山起兵剛剛一個多月,可潼關以東的大片國土、包括東都洛陽已全部淪於叛軍之手。15萬范陽鐵騎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其前鋒已兵臨潼關城下,率部駐守潼關的是大唐帝國威名赫赫的大將高仙芝。   此時,數萬唐軍將士喊冤的呼聲便已直沖霄漢。監斬官氣急敗壞地沖著劊子手尖聲高叫:“快給我砍瞭!”手起刀落處,是高仙芝英俊而絕望的臉。   名將初露風采   高仙芝,高麗人,將門之後,從小隨父至安西。史稱他“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二十出頭便被提拔為將軍,“與父同班秩”。真正讓高仙芝揚威西域、名動朝野的是千裡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揭秘:明朝為什麼會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歷瞭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的二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的九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瞭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歷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讓我們從魏忠賢的前輩們談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瞭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傢子孫們爭來的天下,染著斑斑血跡。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顯然不僅是一個趙匡胤的隱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功臣、大將們兔死狗烹,權力禁臠,又豈容宦官染指?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鏟除宦官幹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這名太監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幹政”瞭。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鑄瞭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這時候,宦官的權力跌入瞭歷史的低谷,不僅不允許幹預朝政,更不能與官吏串通一氣,甚至連給自己置產業的權力也沒有。   到瞭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瞭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幹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權,是因為在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尚為燕王的朱棣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瞭建文帝的動向,此後又在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宦官裡應外合取得瞭勝利,登上瞭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臺後,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兒”等,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得非常勇猛,率軍與南兵對沖,為朱棣在戰場上立瞭功。

盤點史上最強盛的五個經濟帝國:衰落不可避免

  近年來,超級大國美國衰落的言論不絕於耳:先是遭遇瞭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隨後是緩慢的經濟復蘇,工資二十年來停滯不前。事實上,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世界上出現過的五個經濟勢力最為強大的帝國,同樣也曾遭遇過衰落,下面小編和大傢一起盤點一下。  1、羅馬帝國  公元100年前後,羅馬帝國占全球經濟產出總量的25%-30%。羅馬是全球首次農業革命的間接產物。在短短數百年的時間裡,羅馬就從一個小小的共和國,迅速崛起成一個舉足輕重的全球帝國。通過與古迦太基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史稱“佈匿戰爭”,羅馬鞏固瞭自己的超級大國地位。這些沖突使得羅馬獲得瞭地中海地區的絕對統治,並使得羅馬城和埃及等充滿經濟活力的地區可以方便的進行對外貿易。鼎盛時期的羅馬人比任何人都擅長貿易,有證據表明,羅馬人還擁有一套完善的金融體系,廣泛使用銀行票據及其他形式的信貸商品,讓商人不用再遠距離運送貴金屬。  2、中國宋朝  中國的宋朝在公元1200年前後,占全球經濟產出總量的25%-30%。中國開始發展農業的時間要晚於現在的中東地區。但是到瞭公元1200年前後,當中華文明充分發揮出農業社會的種種優勢時,他們已然創造出瞭史上最為輝煌的文明之一。有學者甚至認為,世界上最早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傢應該是中國,而不是英國。依據是中日兩國學者進行的研究表明,當時中國在人口增長的同時,也經歷瞭人均經濟產出的增長,而歐洲在幾百年之後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3、印度莫臥爾帝國  公元1700年前後,印度占全球經濟產出總量的25%。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且多個世紀以來,已經有許多帝國在印度次大陸上盛衰沉浮。但其中經濟最有活力的要數莫臥爾帝國,其統治時間始於十六世紀,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為止。在這段時間裡,來到印度的歐洲商人無不對莫臥爾王宮印象深刻——麥迪森稱這裡是“世界上最光彩奪目的王宮”,它擁有諸多圍墻城堡、花園、噴泉、藏書和名畫。但是,除瞭黃金之外,印度人對西方人用來交易的貨物都不感興趣。這種貿易關系促使西方國傢紛紛湧向新發現的美洲大陸,去掠奪大量的貴金屬。這種狀況在整個莫臥兒王朝時代都持續存在,同時,歐洲人也開始滲透進印度社會。在工業化的大英帝國崛起之際,莫臥爾帝國慢慢衰敗下去。十九世紀中葉,大英帝國在印度次大陸正式建立殖民地。相關閱讀推薦:帝國的殘陽:德軍裝甲之父古德裡安回憶末日時刻歷史上納粹德國以假鈔為武器差點毀滅瞭大英帝國蒙古帝國和元朝是什麼關系?元朝的創業皇帝是誰大陸封鎖制度讓拿破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最終崩潰世界四大名將之一漢尼拔:一個人挑戰一個帝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4、大英帝國  1870年前後,英國占全球經濟產出總量的21%。對於人類歷史長河上的大部分時間,經濟學傢都沒有足夠信息,來估算出各國歷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但是到瞭大英帝國鼎盛時期,情況發生瞭變化,當時留下瞭大量的稅收記錄及其它記錄,都為經濟學傢提供瞭參考。此外,大英帝國是第一個在沒有控制同等比例人口的情況下,就在經濟上稱霸全球的國傢。大英帝國的優勢來自於工業革命對科技產生的巨大推動力,以及它從眾多殖民領地中攫取利益的能力。在大英帝國的鼎盛時期,該國的經濟總產出約有6%來自於殖民地,這一比例要高於任何其它西方大國。  5、美國  1950年前後,美國占全球經濟產出總量的50%。據某些估算數據顯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經濟產出已經達到全球總量的一半。但這並不是說,美國巔峰時期的經濟實力比其他四大經濟帝國高出兩倍。畢竟,美國登上這一霸主地位為時尚短,而且它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部分的發達經濟體都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崩潰。加上美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並且富有開拓精神,促使美國在十九世紀後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不過,自那時起,美國的相對實力一直呈現衰落的態勢,這並不是因為美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而是因為世界其他國傢正在迎頭趕上。   事實上,世界上的經濟帝國似乎都遵循這樣一種普遍的歷史發展模式:經濟革命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發生,然後蔓延到其他地方。全球經濟霸主的地位很難撼動,通常隻有在發生大規模沖突之後,或者由於其他地方發生某種經濟革命,才會被推翻。英國之所以贏得瞭經濟帝國的地位,全因工業革命讓它能夠沖破農業經濟所面臨的經濟發展天花板。  伊恩莫裡斯說:“我們現在的礦物燃料社會可能也會面臨類似的天花板。而如果歷史繼續呈現同樣的發展節奏,要突破這種經濟增長天花板的唯一途徑,就隻有徹底地改變我們發展經濟的模式。”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逆境中挑戰最強大的帝國:漢尼拔輝煌的征戰史

  羅馬人統一瞭意大利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建一支海軍(羅馬人隻善於陸戰,海戰則打不過迦太基人)。可是羅馬人不會造船,一開始就打瞭幾個敗仗,羅馬人的船大多數都被迦太基人的戰艦撞翻瞭,連上對方的船混戰都沒有機會。不過他們有幸找到瞭一艘擱淺的迦太基戰艦,用它建瞭許多仿制品,一支海軍很快就建起來瞭(史書估計一開始羅馬人大約有十二到十六艘戰艦,所謂希臘的tireme,還有數艘貨船)。  第二件事就是攻擊迦太基。迦太基人是腓尼基人的後裔,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瞭許多殖民地,突尼斯就是其中一個。迦太基人之後在此建造瞭一個城市和軍港,然後又征服瞭大半個西班牙,成瞭所謂迦太基王國,對羅馬構成極大的威脅;再加上迦太基人擁有科西嘉島西西裡和薩丁島,有點類似英國和法國中間的距離,攻擊意大利簡直是輕而易舉,因此羅馬人主動采取攻勢攻擊迦太基。不幸的是有許多羅馬人暈船(類似中國的赤壁之戰,曹軍不擅水戰),再加上迦太基人戰艦優良而且水手經驗豐富,要不是羅馬人在西西裡海岸佈置瞭許多投石機,羅馬人辛辛苦苦建的海軍就要全軍覆沒瞭。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迦太基把科西嘉島和薩丁島讓給羅馬人,羅馬人每年付給迦太基人歲錢。迦太基人知道這是不平等的協議,但是迦太基本土那年發生蝗災,因此必須籌款賑災。  第一次佈匿戰爭雙方戰平。但迦太基本土戰爭並沒有停,主要因為在第一次佈匿戰爭時迦太基雇的雇傭軍因糧餉不齊而反叛,鋸子之戰(之所以叫鋸子之戰是因為戰場在一個象鋸子的峽谷裡)被漢尼拔的父親包圍,五萬雇傭軍被全殲。沒過多長時間漢尼拔的父親便死瞭(有可能病死也有可能因宮廷爭鬥而被毒死)。漢尼拔本人積極備戰準備討伐羅馬。公元前148年8月哈尼拔率四萬名步兵兩萬名騎兵和四十頭戰象進攻意大利。   那時候進攻意大利有三個途徑:一是從西西裡走,很快,但羅馬人已經在那裡佈下瞭四個軍團(一個軍團大約四千到六千人,總共起來約有兩萬人),隻能強行突破,非常艱難。另一條路是從海路走,但:一,一艘船裝不瞭多少人;二,羅馬人的艦隊已經封鎖瞭地中海,也隻能強行突破。第三路是繞道西班牙穿過阿爾卑斯山從意大利頂部直接攻擊羅馬,但在那時穿越阿爾卑斯山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漢尼拔卻鬥膽決定走第三條路。漢尼拔的軍隊還沒有到阿爾卑斯山就遭到當地的凱爾特人的襲擊,到瞭阿爾卑斯山就更是如此,幾乎天天都被居住在高山的高盧人襲擊,有許多人活活摔死在峽谷裡,等到穿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隻剩下兩萬步兵六千騎兵和幾頭戰象(一說隻剩下一頭戰象)。羅馬人當然大吃一驚,急忙命令全意大利能召集到的部隊都過來保衛首都。漢尼拔一下就打敗瞭進攻的一萬五千羅馬人,隨即又將六千羅馬人消滅在西海岸。不過那時羅馬人已經知道瞭漢尼拔的行蹤,命令Gaius Flaminius行政官帶領三萬羅馬人進攻漢尼拔。Lake Trasimene之戰哈尼拔襲擊Gaius Flaminius行政官,消滅瞭二萬四千羅馬人,行政官在倉皇逃命時被自己人推進瞭Trasimene湖淹死瞭,剩下六千人第二天投降漢尼拔。第三天漢尼拔用同樣的方式殲滅瞭四千羅馬援軍。殲滅瞭這麼多羅馬人他自己僅僅傷亡瞭四千人。  沒過幾個月漢尼拔已經離羅馬不到三百二十裡瞭。他手下也增瞭一萬步兵。這時羅馬人又召集瞭一支相當龐大的軍隊,大約八萬到九萬步兵還有一萬騎兵,雙方在Cannae會戰。羅馬人佈好戰鬥隊形(先是輕裝步兵,然後是正規軍,最後是重裝兵兼預備隊),把一萬騎兵一分為二保護兩翼,就進攻瞭。漢尼拔先派出六千騎兵大敗羅馬人右翼的五千騎兵,再派出戰象和一小部分預備隊擊潰瞭羅馬左翼騎兵。不過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的比例大約是三比一,漢尼拔的中路有點抵擋不住。於是漢尼拔果斷下令中路拼死抵擋,而把主要兵力放在兩翼攻擊羅馬,逐漸包圍瞭羅馬人的兩翼。羅馬人一看不妙,急忙撤退,才發現漢尼拔的騎兵已將後路擋住,在戰鬥的最後幾個小時,迦太基人每分鐘平均消滅六百名羅馬士兵,一直殺到黃昏,僅有一萬二千羅馬士兵突圍逃到瞭附近的一個名字叫Canusium的小鎮,其餘全部被消滅。漢尼拔手下總共死瞭四千多人傷瞭萬人;羅馬人陣亡人數在七萬六到九萬之間。四十多個羅馬將軍死瞭二十六個,十多面羅馬大旗成瞭迦太基人的戰利品,羅馬人主帥Lucius Aemilius

大唐帝國的哪個宰相當街被殺?誰才是幕後主謀!

  大唐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早晨,當朝宰相武元衡從靖安裡的宅邸出來,像往常一樣乘坐車轎前去上朝。當時天還蒙蒙亮,當車轎走到靖安坊東門時,突然從路邊閃出一群黑衣蒙面人,他們射滅侍從的燈燭後,向車轎中的武元衡撲來。先是一箭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後一刀砍中瞭他的左腿。這些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身手極好,打瞭才一會,宰相的侍從紛紛落荒而逃。於是這些人將武元衡殺死,並從容的砍下瞭這位大唐宰相的首級。  與此同時,大唐的禦史中丞、刑部侍郎裴度也遭到一夥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襲擊。裴度的頭上、後背、腿上被砍瞭三刀,身負重傷。侍從們驚駭萬分,危急時刻車夫王義抱著兇賊大聲呼喊,兇賊一刀砍斷瞭王義的手。此時天也漸漸亮瞭,奄奄一息裴度滾落到路旁的水溝裡,兇賊們以為裴度死瞭,就揚長而去。就這樣裴度撿瞭一條命。  堂堂一朝宰相當街被殺,消息傳來,百官惶恐不安。當時的皇帝是唐憲宗李純,他得知消息後十分震驚,痛哭流涕,茶飯不思;當即罷朝,下詔全城警戒,金吾、府、縣三級在全城展開大搜捕。  也許真的是被刺客嚇到瞭,全城人心惶惶,官員們上下朝,官兵、傢奴持兵器護衛;京城各個城門也添加人手,凡是長相奇特、身材魁梧的,說燕趙地區方言的,挨個盤查。一時間謠言四起,有人傳言“不要搜賊,把他們搜急瞭亂子更大”,還有人從路上見到一張紙,上面寫著“不要把我逼急瞭,急瞭先殺你!”。誰都怕死,這些官吏們也不例外,所以他們隻是應付差事,敷衍瞭事。  有人向唐憲宗進言,於是唐憲宗再次下詔“能得賊者賞錢千萬,授五品官。與賊謀及舍賊能自言者亦賞。有不如詔,族之。”,並把錢放在繁華的東西兩市招募告發者。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久,禁衛軍的將領們就捕獲瞭張晏等十八人。經過秘密審問得知他們是受王承宗差遣。   事情至此還沒完,順蔓摸瓜,一個月後,東都防禦使呂元膺逮捕瞭淄青地區駐京辦事處(方便理解)的門察、訾嘉珍等人,並將他們在兩京的黨羽一網打盡。至此這場謀殺案的主謀直接指向當時的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一方在朝為官,一方在地方為將,雙方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冤仇?原來安史之亂後,地方藩鎮逐漸做大,他們自行任命官吏,不向中央繳納賦稅,節度使的職位世代相承,而且時常聯合起來對抗朝廷。  自唐憲宗即位後,他一心想重振大唐帝國往日的輝煌,首先就將目標就對準瞭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於是提拔重用力主削弱藩鎮的武元衡、裴度等人主持朝政。這引起瞭地方藩鎮的極大不滿,為此朝廷大軍與地方藩鎮幾次交兵,雙方互有勝負,於是這些藩鎮開始相互勾結。  謀殺案的前一年,即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他的兒子吳元濟上表要求朝廷承認自己淮西節度使的身份,遭到朝廷斷然拒絕。於是吳元濟一方面發兵襲擾朝廷管轄的州縣,另一方面與王承宗、李師道暗中勾結,對抗朝廷。朝廷發兵討伐淮西,接連打敗吳元濟。相關閱讀推薦:史上婦女最自由非唐朝 漢代皇後公主可數次再嫁唐朝史上唐玄宗與大姨姐楊玉瑤到底是什麼關系?中日間的首次直接軍事對抗:唐朝地位由此確立揭開唐朝歷史上因偷情而被老公傢暴致死的女人揭秘:從唐朝開始“黃袍”才成為帝王的專用衣著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為瞭援助“盟友”,李師道派人燒毀瞭朝廷在江淮地區的一百多座倉庫,為此朝廷損失錢三十萬緡,米數萬斛,同時派遣心腹在洛陽一帶招募、訓練敢死隊。而在這就此時吳元濟接連戰敗,形勢危急。於是李師道為逼迫朝廷就范,與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相勾結,派遣人在上朝的路上將武元衡當街殺死,並重傷裴度。  真相大白之後,唐憲宗沒有選擇屈服,首先下令斷絕與王承宗的朝貢關系,然後任命重傷初愈的主戰派裴度擔任宰相,支持對藩鎮的討伐事宜。鑒於當時的種種情況,朝廷沒有直接對李、王二人進行討伐,而是首先集中軍隊討伐淮西吳元濟。  元和十二年(817年),名將李愬雪夜入蔡州,發動奇襲,生擒吳元濟。李師道、王承宗聞吳元濟戰敗被俘後,數次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朝廷不準,同年十一月吳元濟被斬殺於長安。  李師道更為恐懼,上表請求割讓三個州給朝廷,並派遣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留在長安,但不久他再次反悔。於是元和十三年(818年)朝廷正式下詔歷數李師道的罪狀,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等五鎮兵討伐李師道。多次戰敗後,李師道的部將劉悟發動兵變投靠朝廷。最終躲在廁所中的李師道搜出後即被當眾斬殺,傳首京城。   而謀殺案的另一主謀王承宗則乖乖的向朝廷屈服,向朝廷獻出瞭兩個州後,得到瞭朝廷的赦免,三年後得以善終。至此在唐憲宗統治期間,天下藩鎮紛紛向朝廷屈服,出現瞭自安史之亂以來前所未有的“唐室中興”的局面,史稱“元和中興”。但實際上此時並沒有恢復盛唐的繁榮,隨著元和十五年正月,宦官陳弘志等人殺死唐憲宗,大唐王朝不可避免的走向瞭最終的滅亡。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蒙古帝國和元朝是什麼關系?元朝的創業皇帝是誰

  元朝,是蒙古的一個子帝國。元朝的開國皇帝算是成吉思汗–如果你有幸見到他,問元朝是啥子,他肯定莫名其妙,根本就不知道居然成瞭中國正史上的元太祖。元朝真正的創業皇帝是忽必烈。  成吉思汗創立蒙古帝國,規定諸子日後的封地,按傳統長子術赤的領地最遠–西方。而成年兒子中最年幼的守灶–占領蒙古腹地。那時對金戰爭沒有結束,所以沒有規定金和南宋的歸屬。  所有蒙古大汗都必須在全民族的庫裡勒臺大會上選出,會議必須在蒙古的哈拉赫林舉行,並且蒙古帝國的四個兀魯斯(就是術赤,窩闊臺,察合臺,拖雷的領地)都派代表參加。  第二任和第三任蒙古大汗窩闊臺和貴由父子均是庫裡勒臺選舉產生,但是第三次庫裡勒臺時長子系的拔都汗沒有參加,因為他和貴由有仇。這仇就是長子遠征時結下的,當時拔都是隻涵蓋爾,就是世界統治者–西征軍統帥,而貴由是窩闊臺系的代表,內定的下任大汗,不願居人下。  女真帝國在窩闊臺在世時滅亡。而俄羅斯諸國開始向拔都進貢。   下次庫裡勒臺是在1251年前後,這次選舉中拔都和拖雷系的蒙哥聯手排斥瞭窩闊臺系的候選人失烈門,蒙哥成為蒙古大汗,這是最後一個合法的蒙古大汗。失烈門沒有參加大會,但是事後趕來,等於承認會議結果。  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病故(不是在襄陽戰死),當時其幼弟阿裡不哥得到窩闊臺烏魯斯和察合臺烏魯斯的支持,打算進行庫裡勒臺,但是1260年忽必烈在率領攻打南宋的軍隊迅速進入多倫,並搶先在那裡由自己的軍隊舉行庫裡勒臺,選舉自己為蒙古大汗–這顯然不合法的,除忽必烈自己外其他汗國根本不承認這個大汗。此時因為沒有蒙古大汗,蒙古帝國已經瓦解為數個子帝國。  忽必烈打敗阿裡不哥後,繼續南征,但是在蒙古腹地,忽必烈受到窩闊臺系的海都汗和察合臺系的都哇汗的挑戰。忽必烈曾經派出自己的兒子拿目漢進駐伊犁河地區,如果能成功,雖然忽必烈未必能被承認,但至少有可能聯系上友好的伊馬兒汗國,那裡的汗是忽必烈的弟弟,也是唯一承認忽必烈優先權的諸王。但是拿目漢失敗並被俘虜,忽必烈最後隻能當當中國汗過過癮。  忽必烈時代,南宋亡。   戰爭直到忽必烈孫子鐵木兒當政時才由海山一舉擊敗海都取得勝利(1301),中亞反忽必烈集團瓦解(1309年)。盡管諸汗國間的道路通暢,但是帝國已經徹底分裂,金帳汗國和伊馬爾汗國開戰,並且蒙古已經在信仰和意識形態上無可挽回的當地化瞭–其實元帝國也已經嚴重漢化。諸汗國間再也沒有共同語言,隻有爭鬥。蒙古帝國此時隻存在老人的記憶中。  所以,蒙古帝國在1260年徹底分裂,以後再也沒有恢復。而元帝國是在最初蒙古帝國領地外建立的一個子帝國(金,南宋故地)。不應當把蒙古帝國和元帝國混淆。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將在2050年收復臺灣蒙古藏南遠東所有失地? 強大的蒙古帝國:蒙古人在400年裡建立21個國傢揭秘: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在哪裡屢吃敗仗?揭秘:歷史上蒙古鐵騎為何征服不瞭日本和越南?揭秘:袁世凱如何四招終結“大蒙古國獨立”?

不列顛第一帝國:揭秘世界史上殖民帝國如何成型

  導讀:18世紀的英國人在塑造自己的民族特性與文化時,一直試圖擺脫歐洲大陸的影響,其程度大小至今尚不清楚,不過新生的英國風格源於對某種異國風格的吸收與轉化,即帝國式作風。總體來看,帝國式作風帶來瞭不少好處,它為英國提供瞭新的財富與繁榮,並使 18 世紀英國的文化革命成為可能。商業革命和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化,都依賴於英國本土和殖民地之間貿易網的擴張。甚至在新型英國文化的細枝末節中,研究者們依然能夠發現帝國式風格影響的證據。塞繆爾約翰遜是咖啡館的常客,他杯中的咖啡和煙鬥裡的煙草都來自帝國。英國人茶裡放的糖是從帝國運來的,泡茶用的茶葉也是在帝國生產的。  在研究18世紀英國的急速崛起時,我們應當關註的不僅僅是荷加斯和菲爾丁為使英國文化擺脫法國和意大利文化影響所做的努力。我們還應該看到,有些事實是荷加斯和菲爾丁避而不談的:英國風格之所以能成形,歸功於無數從非洲西海岸販運到加勒比海和南美的黑奴;歸功於那些為英屬東印度公司提供佈匹、香料和茶葉的中國人和印度人;也歸功於那些背井離鄉漂洋過海的英國人,他們或在愛爾蘭定居以減少不列顛島無地可種的人口,或前往北美開拓新的生存空間,同時將當地的原住民逐出傢園,向新大陸的西部驅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英帝國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伊麗莎白時代(the Elizabethan era) ,那時英國正和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在探險和征服上進行角逐。

世界古代十大超級帝國排行榜:西漢大唐都未入選

  亞述帝國  亞述帝國興起於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流域間的土地”)。公元前8世紀後期,亞述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傢。亞述帝國雄踞中東,先後征服瞭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其首都尼尼微(遺址在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是當時世界上聞名的大都市。  亞述帝國興起之時,強大的古埃及已然衰敗,小亞細亞強國赫梯也為“海上民族”所滅,亞述南部的巴比倫尼亞四分五裂,東方的米底亞和波斯尚未興起。亞述人從赫梯引進瞭煉鐵技術,增強瞭軍隊的戰鬥力。仰仗著鋒利的鐵制兵器,亞述開始對外擴張。  公元前745年—前727年,在位的亞述國王提革拉·毗列色建立瞭一支當時世界上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常備軍,由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工兵組成。這支軍隊行軍迅速,尤其善用充氣的皮囊渡河。亞述軍隊還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投石機”和“攻城錘”。提革拉·毗列色在位時,強大的亞述軍隊打敗瞭勁敵烏拉爾圖,並征服瞭整個敘利亞地區,兼並瞭巴比倫。  亞述軍隊使用極其殘酷的手段懲治不肯投降的戰敗國傢。亞述士兵敲碎戰敗國居民的頭顱,割斷他們的喉管,火燒他們的房屋,搶走他們的財產,擄走他們的妻子和兒女,甚至對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放過。亞述人把成千的戰俘綁在上端削尖的木樁上,讓他們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公元前743年,亞述軍隊進攻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大馬士革軍民拼死抵抗,誓死不降,城破之後被亞述軍隊斬下的首級竟然堆成瞭一座小山。由於亞述人的行為異常殘暴,猶太人在其經典中將尼尼微稱為“血腥的獅穴”。   公元前722年,薩爾貢二世即位為王。薩爾貢二世是一名因戰功顯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級軍官。在他統治時期,亞述軍隊打敗瞭以色列、埃及,鎮壓瞭埃及支持的敘利亞和腓尼基等地的起義。薩爾貢二世使亞述帝國進入瞭鼎盛時期。  辛那赫裡佈(公元前704年—前681年在位)是薩爾貢二世的長子,他在位時力圖擴大先父的戰果。據史載,他的輝煌戰果包括占領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隻羊以及20.8萬名俘虜。  盡管辛那赫裡佈的戰績卓越,但真正讓歷史銘記他的還是他興建的“蓋世無雙皇宮”。這座皇宮每邊長近200米,包括兩座亞述風格的大殿、一幢橢圓形建築物以及一個植物園和一座涼亭。王宮內的浮雕長達3000米,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宮殿四周花園環抱,園林水源充足;殿內房屋設施舒適,由水井、滑輪、吊桶等組成的供水設施可將水送到國王的浴室;浴室內有淋浴,格子窗和通風孔不斷向室內送入新鮮空氣,還配備有帶輪子的火爐在冬天為房間供熱。在這座宮殿的西北,辛那赫裡佈還為他的後妃們蓋瞭一座後宮,為皇太子蓋瞭一座東宮。辛那赫裡佈還加寬瞭尼尼微的馬路,增建瞭城市公園,修建瞭供水網,從郊外60公裡處引水入城。  在辛那赫裡佈之後的亞述王伊薩爾哈東(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手中,亞述帝國達到其頂峰。公元前671年,伊薩爾哈東遠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使亞述成為地跨西亞、北非,版圖幾乎囊括整個西方文明世界的大帝國。  伊薩爾哈東之後繼位的是世界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尼拔。巴尼拔興建瞭巨大豪華的巴尼拔王宮,並在宮中設置泥版圖書館,收集當時亞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書籍。圖書館的藏書室裡堆滿瞭刻有亞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人的圖書,內容包括語言、歷史、文學、宗教、醫學及天文等方面的知識,是研究當時歷史最寶貴的資料。  由於亞述是依靠武力和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所以根基不穩,中央政權對許多地區鞭長莫及,無法行使有效統治。同時,亞述人的殘暴統治也激起瞭被壓迫民族的反抗,加上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最終加速瞭帝國的衰亡。  公元前612年,新崛起的鄰國新巴比倫王國聯合伊朗高原的米底人攻陷瞭亞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巴比倫國王尼佈甲尼撒擊敗瞭亞述的殘餘部隊。曾在歷史上稱雄一時的亞述帝國滅亡,其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和米底王國瓜分,此時距亞述的鼎盛時期不過50餘年。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興起於伊朗高原的古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葉從中亞一帶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爾斯地區),有十個部落(六個農耕,四個畜牧)。曾一度處於米堤亞統治之下。波斯這個詞已被用瞭數個世紀,主要是西方,用來指明南伊朗的一片地區從前以“Persis”和“Parsa”聞名。這兩個詞是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移居這個地區的印歐遊牧民族的名字,最後他們被亞述人和迦勒底人所取代。最早提及“Parsa”發生在公元前844年亞述國王沙拉漫尼撒3世的史料中。  公元前2千年代與波斯人同屬印歐語系的米底人定居於伊朗高原西北部。波斯的興起波斯人是與米底人一起來到伊朗高原的,他們定居在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灣的地方。他們有10個部落,其中6個從事農業,4個從事畜牧業。在其興起前曾臣服於米底王國。米底人曾臣服於亞述帝國。據希羅多德,在亞述統治下的各民族中,米底人是最先起來反抗亞述人統治的。公元前672年,它爭得獨立,建立瞭自己的國傢米底王國,都愛克巴坦那。在他的筆下,米底國傢的形成乃是社會契約的產物。不過,從他的記述可以看出,米底國傢實際上仍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產物。王權是在解決紛爭(即階級矛盾)中形成的。隨著王權的形成,也就形成瞭暴力機器(軍隊、法庭),形成瞭脫離人民的國傢機關。相關閱讀推薦:拿破侖入侵西班牙:法蘭西帝國自掘墳墓的戰爭強大的蒙古帝國:蒙古人在400年裡建立21個國傢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大陸的龐大帝國揭秘: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在哪裡屢吃敗仗?唐帝國安史之亂本不該持續八年:都是內亂惹的禍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米底王國曾強大於一時,它統治瞭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包括米底,波斯、帕提亞等地)和小亞的部分地區。公元前7世紀後期,它同新巴比倫王國結盟滅瞭亞述帝國,分得瞭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它還同小亞的呂底亞王國爭奪對安那托利亞的統治權,最後雙方締結瞭和約。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建者為阿契美尼斯;當時整個波斯地區還是在米底王國的統治之下。阿契美尼斯死後,他的兒子泰斯帕斯繼任王位,並在米底王國斯基泰時期帶領阿契美尼德脫離米底王國的統治。泰斯帕斯死後將土地分給他的兩個兒子:塞魯士一世和阿裡亞拉姆尼斯。他們死後將王位分別傳給他們的兒子:岡比西斯一世和阿爾沙米斯)。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繼承岡比西斯一世的王位,並在其後承襲瞭亞薛米斯的王位,重新聯合阿契美尼德王國。  居魯士隨後開始擴張領土。他首先公開反叛米底王國,並在公元前550年將其徹底消滅。其後,他與巴比倫結盟,以確保王國的後方不會受威脅;  公元前546—539年之間,居魯士先後征服瞭東部伊朗和中亞的許多地區:巴克特裡亞(大夏)、馬爾吉安那、花剌子模、索格地亞那、格德羅西亞、薩塔吉地亞、阿拉霍西亞、德蘭吉安那、薩克人的地區、阿富汗等地,其統治范圍在東方接近瞭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547—546年,波斯人同小亞強國呂底亞王國發生戰爭。呂底亞是一個十分富庶的國傢,在其強盛時,曾控制瞭希臘世界和東方之間的海上和陸上貿易。米底王國滅亡後,它於公元前547年出兵卡帕多細亞(原屬米底,現已歸波斯人統治),從而引發瞭與波斯人之間的戰爭。居魯士率軍還擊,打敗瞭呂底亞,俘虜瞭它的國王克列伊索斯。不久,波斯人又借鎮壓呂底亞人起義之機,征服瞭小亞西海岸各希臘人城邦。消滅呂底亞後,塞魯士乘著巴比倫國內政局不穩之時揮軍向其進攻。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城陷落,居魯士入城,並握住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願意以巴比倫人的身份來統治這個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擴至埃及邊界。   居魯士死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繼任王位。岡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征服瞭埃及,攻破其國都孟菲斯,更將法老擄至蘇薩。埃及國王普薩美提克被俘(後因參與反對波斯人的起義而被殺)。他在埃及建立瞭第27王朝。由此,波斯人建立起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波斯帝國,其版圖比埃及新王國和亞述帝國大得多。此後,他還曾出兵遠征利比亞和努比亞,均不順利。據希羅多德,岡比西斯遠征利比亞的軍隊毀於沙漠風暴;而遠征努比亞的軍隊則敗於準備不足。於是埃及爆發瞭反對岡比西斯的起義。公元前524年末或523年初,岡比西斯回到埃及首都孟斐斯,鎮壓瞭起義。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尼德王國內部發生叛亂,岡比西斯二世急忙班師回朝,卻死在途中。其王族將領大流士一世續率兵回國,並成功平定叛亂,更最後獲得王位。  波斯帝國剛建立不久,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乃至統治階級內部王權與貴族的矛盾都十分尖銳。據《貝希斯吞銘文》,“當岡比西斯在埃及時,人民開始叛亂。在國內、在波斯、在米底,也在其它各省出現瞭很多謠言。”而當岡比西斯對利比亞和努比亞的征服遭到挫折時,終於引發瞭高墨塔暴動。暴動於公元前522年3月14日爆發於波斯國內的庇裡什瓦德地方的阿爾卡德裡什山。暴動者打著岡比西斯的弟弟巴爾狄亞(據《貝希斯吞銘文》;而據希羅多德則為司美爾迪斯)的旗號起兵。暴動引起強烈反響,各地紛紛響應:“於是所有的人民、波斯人、米底以及其它諸省都騷動起來,從岡比西斯轉而傾向於他。他(高墨塔)奪取瞭王國。”高墨塔自立為王,號召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和各被征服地的人民)擁戴他而拋棄岡比西斯。他還派人到各地去“宣佈免除三年兵役和賦稅”。從“人民”手中奪走瞭“牧場、牲畜、奴仆、房屋……。”公元前522年9月,出身阿黑明尼德氏族的大流士同其他六個波斯貴族一起密謀,殺死瞭高墨塔及暴動的其他領導者,鎮壓瞭各地起義。暴動歷時7個月。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6),為阿爾沙米斯的孫兒,同時也是阿卡米力斯傢族的王子,他奪得王位後對內采取瞭嚴厲的措施以穩定政局。大流士上臺後,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曾兩度起義反對他的統治,他嚴厲地鎮壓瞭起義,並將鎮壓高墨塔暴動和兩次人民起義的情況用波斯語、埃蘭語、巴比倫語等三種語言(均為楔形文字)刻在貝希斯吞山崖上,此即著名的貝希斯吞銘文。為瞭鞏固他的位置,大流士在Parsa建立瞭新的首都,希臘人稱為波斯波利斯(“波斯的城市”)並且擴充瞭他的私人衛隊的級別—-萬人近衛軍。即使大流士所做的所有出色的事都拋開不談,他對波斯所做的貢獻是最偉大的地方。在他統治下,政治和法律的改革使這地區獲得新生,並且很多出色的計劃被實行以促進貿易和商業的發展。貨幣鑄造、重量和量度被標準化並且建立瞭新的陸地和海上路線。對外他則積極推行擴張。他成功把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大片地區納入疆土。東部的戰役鞏固瞭由賽勒斯獲得的利益並將廣大的印度次大陸北部變為瞭波斯控制的省份之一。其後,他又揮軍至亞細亞與希臘之間的赫勒斯滂海峽。向西的擴展從大約公元前516年開始,大流士開始在小亞細亞沿海岸攻打希臘的殖民地。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其女婿馬多尼奧斯進攻色雷斯和馬其頓,但於公元前490年在入侵希臘時的馬拉松戰役中失利。  大流士一世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接續作王,薛西斯(公元前486-465),大流士一世的兒子和繼承人,決定繼續波斯在西面的征服,並且以公元前480年的“希臘征服之旅”而聞名,那是一場以發生在塞莫皮萊、薩拉密斯和佈拉底的戰鬥而出名的戰役。並於公元前485年成功鎮壓在埃及發生的一場叛亂。其後,他對希臘發出多次進攻;最初獲勝,占領希臘北部地區。但在之後的幾場戰役中均失利,馬多尼奧斯更於普拉提亞一役中戰死。希臘的城邦最後保持瞭一致行動並擊敗瞭薛西斯,標志者波斯帝國衰落的開始。自此,由於他的自尊在失敗後刺激瞭他,薛西斯決定引退。他將集中力轉移在宮廷生活,在他最後的幾年裡,他把從貿易和稅收裡獲得的龐大財產全部花費在瞭建造巨大的建築物上,但大多數都未能完成。薛西斯時代的波斯有四個首都: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裡斯,波斯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蹕於每個都城。最後於公元前465年被謀殺。  公元前5世紀大流士一世及其後繼者發動的希波戰爭(公元前500~前449年)是波斯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希波戰爭歷時半個世紀,貌似強大的波斯帝國被英勇捍衛自己獨立的希臘城邦所擊敗。在希波戰爭期間,埃及、巴比倫曾多次爆發反抗波斯統治的起義,進一步削弱瞭波斯的軍事力量。  希波戰爭可以說是波斯軍事和政治由勝入衰的轉折點,希波戰爭戰爭後波斯軍隊的威力進一步削弱,內部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希波戰爭結束後,帝國境內被壓迫被征服人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公元前404~前343年,埃及一度擺脫瞭波斯的羈絆,建立瞭本地人的第二十八~三十王朝。與此同時,波斯統治階級內部也不斷發生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中央集權制逐漸變得有名無實。行省總督往往兼任軍事首長,獨攬軍政大權。  接續薛西斯一世的分別是阿達薛西一世、薛西斯二世和大流士二世。其中,薛西斯二世執政隻有45天,最終因喝酒過多被宮裡的一個妃嬪之子殺死。在他們之後接任的是阿達薛西二世。他成功策動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更最終簽署瞭《國王和約》,從而得以插手希臘的事務。公元前401年,小塞魯士從小亞細亞起兵叛亂,率10,000希臘雇傭兵東進制爭奪王位,被阿達薛西二世所敗;但他所雇的長征記希臘雇傭兵卻成功退卻回希臘本土。  此後的幾年間,阿契美尼德王國本土發生瞭多次的叛亂;雖然最終都獲平定,但卻大大動搖瞭王國本身的基礎。公元前359年,阿達薛西三世登基。由於他拒絕幫助雅典對抗北面的馬其頓,與雅典鬧翻。馬其頓其後統一全希臘,當公元前336年,腓力在其風華正茂之年,在事業的巔峰時期遇刺身亡之際,一支馬其頓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亞洲。公元前334年,腓力之子亞歷山大跨過達達尼爾海峽。經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美拉戰役,摧垮瞭波斯帝國的軍事實力,大流士三世每戰必逃,終於逃到巴克特裡亞後被殺。公元前330年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下攻入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所殺,阿契美尼德王國正式滅亡。  在亞歷山大死後的權利爭鬥中,色流斯一世成功的奪到瞭亞歷山大帝國下的波斯領土。但是統一很短暫,印度地區爆發起義並且色流斯的王國分裂成為帕提亞和巴克特裡亞兩個敵對國傢。在***教的出現和6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之後波斯文明的最後遺跡消失瞭。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馬其頓兩代君王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將原本地處偏遠的馬其頓發展成為瞭一個龐大的帝國,其疆域東自喜馬拉雅山的支脈和印度的西北邊陲,直抵西方的意大利,北從中亞細亞、裡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今日的蘇丹邊境與撒哈拉大沙漠。  馬其頓原是位於希臘北部邊陲的一個偏僻地區。馬其頓人屬於多利亞人入侵時分佈於希臘北部的諸多部族之一,是希臘人的近親,但族屬復雜,文明的開始比其他希臘人晚。因而在帝國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臘人視為蠻荒之地。  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執政,國傢迅速崛起。腓力年輕時曾在希臘城邦底比斯做人質,還曾獲得過古希臘奧運會馬車賽的冠軍。由於他對希臘諸邦的情況有較深的理解,希臘人也不再視之為蠻族之王。  腓力執政後,首先著手加強王權,消除部族首領的軍事割據,限制貴族議會的權力,將全部軍政財權集中到國王手裡。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打敗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聯軍。第二年,腓力召集各邦開會,宣佈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繼承,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出生於馬其頓首都佩拉,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12歲時曾馴服全馬其頓無人能夠駕馭的烈馬佈盧法盧斯。目睹此景,其父腓力驚嘆道:“我的孩子,征服屬於你的領土吧,馬其頓對你來說實在太小瞭!”後來,腓力為亞歷山大請來瞭當時希臘最博學的學者亞裡士多德作教師。少年亞歷山大最喜歡的書是描繪古希臘特洛伊戰爭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記》。他一心向往《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豐功偉績。  腓力二世被害後,被征服的希臘城邦紛紛起義。年輕的亞歷山大用兩年時間平息瞭暴動。此後,他又把目光投向瞭領土遼闊、財源滾滾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領3.5萬人的大軍和160艘戰艦,開始遠征東方。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人。有大將迷惑地問道:“請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給自己留下什麼?”亞歷山大回答:“希望。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亞歷山大率領部隊首先占領瞭小亞細亞,消滅瞭那裡的波斯軍隊,然後又揮師北上,向敘利亞城市伊蘇進軍。他打敗瞭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俘獲瞭其母和妻女。看著大流士的豪華宮殿,亞歷山大贊不絕口:“這樣才像個國王!”接著,亞歷山大南征敘利亞和腓尼基,派大將攻占瞭大馬士革。隨後,他又率軍南下,經過7個月的艱苦戰鬥,攻下瞭中東文明古城推羅,將推羅城的3萬居民全部賣為奴隸。  圍攻推羅城期間,大流士三世派使者求見亞歷山大,願意出巨款、割讓半個波斯帝國贖回其母和妻女,但亞歷山大毫不動心。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在切斷瞭波斯陸軍與海上艦隊的聯系後,長驅直入埃及。當時的埃及不滿波斯帝國的統治,視亞歷山大為救星。馬其頓軍隊不傷一兵一卒進入瞭埃及。亞歷山大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亞歷山大城,作為他偉大戰績的紀念碑。在慶功的宴會上,亞歷山大分外興奮,他說:“英雄的偉大就在於不斷開拓疆土,不斷增加權力,盡情享受美味佳肴和少女美色。”  征服埃及後,亞歷山大率軍大舉入侵中亞,在那裡遇到瞭當地部族的頑強抵抗。從公元前330年起,將近3年的時間他都在中亞作戰。在這期間,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中不斷有人反對繼續東進,亞歷山大鎮壓瞭持異議者,並於公元前327年率軍離開中亞,南下侵入印度,占領瞭印度西北部的廣大地區。他本想向恒河流域進發,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但士兵們厭倦瞭長期戰爭,思鄉心切,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拒絕前進。亞歷山大的軍隊發生嘩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再加上從少年時代就隨同他征戰的戰馬佈盧法盧斯暴死,使亞歷山大心灰意冷。萬般無奈之下,他在公元前325年下令撤出印度。  公元前324年初,分兩路撤回的軍隊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會師。由於長途跋涉,部隊損傷極大。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瞭一個龐大的帝國。  遠征前,亞歷山大認為隻有希臘民族才真正具有開化的文明。隨著東征,亞歷山大逐漸認識到波斯人和希臘人同樣具有傑出的智慧和才能,因而思想觀念發生瞭改變,認為各民族應該平等地和睦相處。為瞭促進馬其頓人和波斯人、東方人的融合,亞歷山大和大夏貴族羅克珊娜結婚,並鼓勵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蘇薩城,亞歷山大舉行瞭一次盛大的結婚典禮,他親自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同一天與被征服國女子舉行婚禮的馬其頓將士有1萬對之多。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還整編瞭一支龐大的軍隊,將3萬波斯青年編入馬其頓部隊,並準備繼續遠征。他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面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羅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區。  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後就離開瞭世界,那年他僅33歲。  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歷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王權的爭奪激烈。在鬥爭中,他的母親、妻子和兒女都被反對派殺死。其部將為爭奪地盤,互相混戰。公元前307年,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馬其頓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  亞歷山大的東征,促進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東方的城市出現瞭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和西方,豐富瞭西方的知識寶庫。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辟瞭東西方貿易的通路。亞歷山大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分頁:3/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國因其幅員遼闊而被譽為“世界帝國”。在前後1000餘年裡,羅馬國統治者們不斷開疆拓土,在極盛時期,地中海隻不過是其內湖,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意大利、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奧地利、希臘、前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利比亞和突尼斯等地。  羅馬城起源於“母狼與嬰兒”的典故。傳說古希臘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人在意大利中部一個名叫“拉丁姆”的地方建瞭一座城市,並成為這裡的國王。當王位傳到努米托爾時發生內訌,他的弟弟阿慕略下令殺死瞭努米托爾的兒子,並把他的女兒西爾維婭列為侍奉灶神的聖女。依據規定,灶神的女祭司是不能結婚的,但是由於天神的安排,西爾維婭與戰神瑪斯生下瞭一對雙胞胎兒子。阿慕略得知此事,下令把這對雙胞胎投入臺伯河溺死。出於神意,這兄弟倆被沖上瞭岸,被一隻母狼用奶水養活。後來,這對雙胞胎兄弟被路過的牧羊人收養,分別取名為“羅慕路斯”和“雷莫斯”。兄弟倆長大後,重新奪回瞭王位,並在臺伯河邊建瞭一座新城。羅慕路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  從公元前264年開始,羅馬與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之間進行瞭三場戰爭。由於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佈匿”,故這場戰爭史稱“佈匿戰爭”。  迦太基原是地中海西部強大的奴隸制國傢,其根據地在今北非突尼斯一帶。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羅馬統一瞭意大利後,與迦太基形成東西對峙態勢。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挑起戰爭,先後占領瞭原屬迦太基的西西裡島和阿格裡真托。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戰中,羅馬軍隊打敗迦太基,逐漸將西西裡島、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納入瞭自己的版圖。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率軍渡海進入西班牙東南沿海地區。公元前221年,其子漢尼拔繼任統帥。公元前219年,漢尼拔攻占瞭與羅馬結盟的薩貢圖姆,隨即與羅馬再次發生戰爭,是為第二次“佈匿戰爭”。   戰爭伊始,羅馬曾計劃派遣遠征軍進攻北非和西班牙,不料漢尼拔先發制人。公元前216年,羅馬兩執政官瓦羅和鮑路斯與漢尼拔會戰於亞得裡亞海畔羅馬糧倉坎尼。此役,羅馬軍隊總共有5.4萬人陣亡,1.8萬人被俘,執政官鮑路斯和他的軍團將校全部陣亡。  盡管取得瞭勝利,但漢尼拔遠征軍得不到有效支援。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優勢逐漸向羅馬人一方轉移。公元前202年,雙方在迦太基城西南的紮馬決戰,漢尼拔失敗。第二年,羅馬與迦太基訂立和約,迦太基喪失瞭軍事和外交自主權,羅馬成為西地中海的霸主。  公元前146年,第三次“佈匿戰爭”羅馬獲勝後,迦太基徹底亡國。  公元前73年,羅馬爆發瞭由角鬥奴隸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大起義。羅馬元老院任命克拉蘇為“獨裁官”,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將6000名戰俘釘在從卡普亞到羅馬城大道兩側的十字架上。  公元前60年,凱撒與在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中崛起的龐培和克拉蘇結成“前三雄同盟”。第二年,凱撒在龐培的支持下出任高盧行省(今法國一帶)總督。在高盧征戰的10年裡,凱撒的大軍征服瞭300個部落、占領800餘座城市、殲滅和俘虜瞭200萬人。凱撒的功績引起瞭龐培的嫉妒,當時克拉蘇已死,龐培遂利用獨任執政官的機會頒佈法令,不讓凱撒延長高盧總督的任期,凱撒與龐培的聯盟遂告分裂。  公元前49年,凱撒回到意大利,龐培聞訊逃離羅馬。第二年,凱撒與龐培在希臘決戰,龐培戰敗逃往埃及被殺。凱撒率軍追至埃及,與“埃及艷後”克婁巴特拉墜入愛河,並與其生下一子取名凱撒裡昂。3年後,凱撒班師返回羅馬,被授予“國父”稱號,並被宣佈為終身獨裁官、終身保民官以及為期10年的執政官。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到元老院開會,被政敵用短劍刺瞭23劍,最後倒在龐培塑像  凱撒死後,羅馬的實權落到瞭他的騎兵長官安東尼手中。安東尼認為凱撒當時僅19歲的養子、生前指定的接班人屋大維不足為慮,於是跑到埃及投入克婁巴特拉的懷抱。安東尼的行為激怒瞭羅馬公民,也給瞭屋大維以口實。公元前31年,屋大維率艦隊與安東尼決戰於希臘半島西南的亞克興海角。第二年,屋大維在埃及登陸,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雙雙自殺。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授予36歲的屋大維“奧古斯都”(意為“神聖”、“偉大”)尊號。奧古斯都采用“元首”(意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稱號,故史稱其建立的政治制度為“元首制”。元首制實際上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其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交界處,領土以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為中心,包括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北方蠻族所滅。古羅馬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羅馬公民理想的喪失。在共和國時代,普通公民是國傢的主人,人們為國傢也為自己而工作,各級##被過濾##、元老院也都一心為公,罕有貪污腐敗現象發生。進入帝國時代,人民被排除到政治生活之外,羅馬國傢成瞭皇帝和身邊官僚的私產。皇帝和手下的##被過濾##貪污腐敗,巧立名目征收重稅,幾乎沒有什麼人還想到應當為公眾做一些有益的事。普通百姓與ZF離心離德,不願服兵役,最後導致國傢衰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占庭帝國繼續存在瞭近千年。拜占庭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起過東西方的橋梁作用。分頁:4/10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公元7世紀—13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傢,其領土從東到西近1萬公裡,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大唐帝國、拜占庭帝國為鄰。接替阿拉伯帝國的奧斯曼帝國繼續統治這一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封建神權國傢。土耳其(中國史書稱突厥)蘇丹兼***教長“哈裡發”(意為“繼承人”)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護教者和神權的執行者,同時還是世界***教的最高領導。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擁有以前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  阿拉伯帝國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出身於麥加城古萊西部落的哈希姆傢族,祖輩經商,父親是個小商人,在穆罕默德尚未出生時就客死他鄉。在他6歲時,母親也去世瞭。年幼的穆罕默德被外公養大,12歲時跟隨伯父四處經商。幼年坎坷的經歷,使穆罕默德對人生有瞭較深的感悟。  25歲時,穆罕默德與富孀赫蒂澈結婚,從此變得富有。公元610年,他在麥加城附近希拉山上苦心修行,創立***教,並開始傳教,但受到當地貴族的反對和迫害。  公元622年7月16日夜,穆罕默德率領200名信徒離開麥加城,來到她母親的故鄉雅特裡佈,並將其改名為“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後來,這一天被當作***教紀年的1月1日。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軍重返麥加城。麥加與麥地那兩座城市實現聯合,阿拉伯國傢開始形成。穆罕默德將麥加城內的克爾伯古廟改為***教清真寺,將寺內的一塊黑色隕石宣佈為聖石,並要求***教徒在一生中至少到麥加朝覲一次。麥加城由此成為***教聖城。   此後,穆罕默德又率軍東征西討,到公元632年統一瞭阿拉伯半島。同年,穆罕默德病逝,享年62歲。  穆罕默德去世後,由他的嶽父和好友伯克爾繼承權位,稱為“哈裡發”。公元633年,阿拉伯帝國派出三支共3000人的部隊向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進軍。公元635年9月,攻占大馬士革。公元636年,阿拉伯大軍在幼發拉底河畔擊潰波斯軍隊。公元642年,波斯薩珊王朝滅亡。公元638年,阿拉伯西征軍占領耶路撒冷。兩年後,西征軍進入埃及,公元642年占領開羅。645年,阿拉伯軍隊占領的黎波裡。  公元712年,阿拉伯大軍與高麗將領高仙芝率領的中國唐朝軍隊會戰。唐軍雖然戰敗,但阿拉伯帝國的東進勢頭也被挫敗。  公元11世紀,中亞一帶突厥人興起。1055年,突厥人的一支塞爾柱突厥占領巴格達。1258年,蒙古西征軍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壽終正寢。分頁:5/10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蒙古帝國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蒙古開國君主成吉思汗(1162—1227)及其子孫先後征服瞭從太平洋到歐洲的廣大領土,締造瞭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姓孛兒隻斤,乞顏氏。鐵木真生於蒙古貴族傢庭,9歲時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部落毒死,母親領著他和幾個弟弟艱難度日。  少年時期的經歷培養瞭鐵木真堅毅勇敢的品質。為瞭恢復祖業,鐵木真利用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采取重點打擊、各個擊破的戰略,終於統一蒙古諸部,結束瞭蒙古高原各部落相互殘殺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忽裡臺”大會(“忽裡臺”是蒙古語大聚會的意思,部落時期,蒙古人選舉部落酋長,戰爭、狩獵和舉行重要宗教活動等重大決策時均要召開“忽裡臺”大會),即位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蒙古族屬遊牧民族,不善農耕,將劫掠和對外征服作為一種生產方式。蒙古鐵騎的征服活動在給歐亞廣大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的同時,摧毀瞭許多古老腐朽的歐亞封建國傢,加速瞭世界歷史的進程。從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今寧夏、甘肅一帶),隨後又率軍南下攻金,占領金中都(今北京)。1218年,蒙古大軍在滅掉西遼政權(今新疆一帶)時,與中亞大國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斯坦一帶)發生邊界沖突。此時,傳來花剌子模大將謀害蒙古一個大商隊的消息,成吉思汗決定發兵20萬征討花剌子模。  交戰之初,花剌子模軍隊在戰陣前部署戰象,想以此震懾從未見過大象的蒙古士兵,不料蒙古軍隊使用的火器在花剌子模軍陣裡爆炸,戰象受驚,調頭沖入己方軍陣,花剌子模軍隊大亂,蒙軍遂乘勢取之。1220年,成吉思汗的大軍先後攻下瞭花剌子模重鎮不花剌(佈哈拉)和新都城撒馬爾罕(均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等城,又派3個兒子術赤、窩闊臺、察合臺合兵圍攻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幼子拖雷領軍進入呼羅珊。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素丹)逃至裡海孤島病死。1223年,蒙軍主將速不臺率部與南俄大公穆斯提斯拉夫和基輔大公決戰於卡爾卡河畔,基輔大公投降,隨後蒙軍攻陷基輔舊都諾夫哥羅德,向亦的勒河(今伏爾加河)推進。由於當地居民的英勇抗擊,蒙古軍才不得不退回中亞。

戰爭之神:帝國皇帝拿破侖的戰鬥力從何而來?

  導讀:在世界戰爭史上,法國軍隊的戰鬥力一直不被人恭維,但是他們卻也有過“戰無不勝”時刻,那就是拿破侖時代的法國遠征軍——除瞭俄羅斯,征服瞭歐洲大陸所有國傢。拿破侖的戰鬥力從何而來?要解開這個謎團,需先弄清法軍的戰鬥力通常不行的原因。  世界公認,法國人擁有獨步於世界的一大強項:思想。思想會帶給一個國傢自由和浪漫,但是世間萬物都此消彼長。凡是自由爛漫的人,組織紀律性往往不行。“天馬行空”的“法才”,一直有個解不開的死結:散漫。此癥導致“法才”影響世界有餘,但控制歐洲乃至世界則不足。在近代歷史,雖然法國僅此於英國,建立瞭世界第二大的帝國,但從堅挺度比較,法軍的戰鬥力遠不如英軍堅硬。在清帝國垂死掙紮之際,尚能靠老將的匹夫之勇,取得大勝法軍的鎮南關大捷,可見法國人的戰鬥力,是何等不堪。所謂英法聯軍進北京,法軍是“搭車”,銳不可當的主力還是英軍,法蘭西人的主要作為是趁火打劫。  然而,拿破侖那段“橫掃歐羅巴”時光,歷歷在冊,絕非虛構。拿破侖戎馬一生,親身指揮過的戰役約計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除瞭奈爾遜海戰和滑鐵盧戰役,近乎百戰百勝。人們稱拿破侖為“戰神”,但他終歸是一個人不是神。然而他能在法國“浪漫”的歷史上,留下征服歐洲大陸的輝煌,肯定具有不同凡夫俗子的“獨門功夫”。世界上有兩種力量強大,一種是思想,一種是劍,而思想將最終戰勝劍。——拿破侖的這句名言,既是自己對“兩把利器”的心得,也是對他成為無敵“歐洲王”的詮釋。   作為近代新興軍事傢,拿破侖那“兩把利器”彼時天下無敵——最猛烈的武器:火炮,最鋒利的思想:拿破侖法典。單項軍事天才或者思想傢都好找,但是二者合一就是難得的鳳毛麟角人物。而拿破侖恰恰就是這樣一個難得人物。地球人都知道,拿破侖是最早的炮兵司令。他有“炮兵皇帝”及“現代炮兵之父”的美譽。拿破侖的大炮在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上留下瞭恒久的歷史印記,人言他炮轟獅身人面,是為瞭向世界表達“擊碎舊世界”的決心,其實,拿更是用此炮轟,向世界表現法國炮兵的威力。  18世紀末19世紀初,火炮對於歐洲不算新式武器。早在歐洲15世紀時,火炮已出現。 法軍的炮兵是後起之秀。他們擁有其他炮兵軍隊無法超越的強項:炮兵官兵的素質。眾所周知,拿破侖是“炮兵學校”科班出身。他在法國皇傢炮兵中茁壯成長,拿破侖在炮兵史上,創造瞭很多個第一,諸如他改變部隊編制,第一次使炮兵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法軍因為具有一個大革命與炮兵“雙料出身”的領導人,再加法國炮手都經過獨一無二的大革命的實戰考驗,遂成為歐洲炮兵水平最高的“可怕”軍隊。相關閱讀推薦:從大革命到拿破侖時代:法國猶如過山車般的動蕩歲月由“拿破侖戰爭”看滿清王朝喪權辱國的根本原因拿破侖入侵西班牙:法蘭西帝國自掘墳墓的戰爭身高不是自卑的理由:拿破侖的四個身高勵志故事歷史上的今天11月26日 拿破侖強渡別列津納河胸甲騎兵:拿破侖戰爭時代用來改變戰局的大殺器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他們是一支不拘一格的“革命軍”。正規的軍營紀律是無關緊要的,士兵受到人道的待遇,絕對論功晉升的原則,產生瞭純粹憑藉勇氣的軍隊制度。凡此種種,再加上驕傲的革命使命感,使法國軍隊煥發瞭無窮的戰鬥力。威猛的法軍,除瞭如火純青地密集使用大炮這一殺手鐧,還有一點超乎一般軍隊。這大概是歷史上唯一支帶著“學者和書庫”打仗的軍隊。世界都對拿破侖那句著名指令耳熟能詳:“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這句話不僅說明拿破侖愛惜學者,而且道出他能打仗的另一秘訣:帶著先進的思想前行。他的隊伍中,有一支特別分隊——數百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可謂別具一格的“學者”軍隊。  那裡面不僅數學和文學書籍,更蘊藏著世界第一部民法典——《拿破侖法典》 ,這是憲政國傢最早的民法典,也是拿破侖一生最大的驕傲。拿破侖臨死前說:“我一生四十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抹去瞭,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思想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思想是萬萬不能的。關鍵是思想與劍如何有機地結合。植根於法國大革命土壤的拿破侖,從一個隻有劍的舊軍人成長為手握“思想和劍”兩把利刃的新軍人。從而把法國的戰鬥力推上歷史頂峰。   士兵們

細數漢初80年的帝國對外歷程:從孫子到霸主之路

  導讀:從春秋、戰國、暴秦直至秦末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國經過其間連續近600年的戰亂、毀壞、凋敝及暴政,處於構建一個統一、安寧、繁榮和長壽的新帝國的極重大歷史關頭。其時,有一項最重大的要素,決定初生的華夏漢帝國對匈奴帝國的戰略和外交:與匈奴相比,漢的戰爭實力顯著羸弱。從高祖到武帝在位初期的約70年裡,漢帝國大致實行“外交防禦”——主要依靠外交的防禦,它一言以蔽之就是“朝貢和平”:漢帝國向匈奴帝國朝貢,以便不遭到強大兇猛的匈奴帝國的大規模武力入侵和破壞。無疑,在廣義的戰略形態和精神氣質上,“外交防禦”和“朝貢和平”是“孫子”式的。但從事後來看,這也可以被稱作歷史性大反攻之前“韜光養晦”式的漫長前奏,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武帝發動一次次大規模遠程打擊,以至最終決戰決勝,擊毀作為大帝國的匈奴,永久結束它對漢帝國乃至華夏的近乎致命的威脅。  “防禦外交”的開啟  整個這番史事有個千年背景,那就是近700年裡華夏在匈奴面前總的戰爭力量劣勢,還有同樣長久的世紀性鬥爭。匈奴有其在史籍上被含混地稱呼或寬泛地界定的祖先和親族:《史記》所說的山戎、獫狁、葷粥,商人所說的鬼方、混夷、獯鬻,周人所說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等等;也有史學傢將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的異民族統稱為匈奴,其起源問題至今未能解決。經過多世紀的聯盟、分解、征服融合和發展等等,到戰國時代後期,匈奴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多血緣多語言的遊牧部族聯盟。可以說,至少從“華夏盟友”襄助西夷犬戎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而西周滅亡開始,匈奴與華夏族諸侯國或帝國進行瞭長達七個世紀的、以暴力摩擦和大規模沖突為首要特征的鬥爭。七個世紀裡,這文明沖突和政治爭鬥從未真正決勝,遊牧蠻夷大體上占有優越的戰略或軍事位勢,農耕華夏則有過寥寥數次可稱輝煌的戰略性反攻,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元前214~215年,蒙恬率軍30萬大規模遠征,從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以至如《過秦論》所言:“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然而,“蒙恬死,諸侯畔(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 (《史記·匈奴列傳》)不僅如此,前不久創立的正式的匈奴國傢在雄才大略、兇猛無情的冒頓單於統領下,崛起為強大的匈奴帝國,並發動急劇的武力擴張,特別是“大破滅東胡王”,同時開始大規模蠶食中國領土,“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遂侵燕、代。”(同上)帝國伊始,面對擁有騎兵大軍幾十萬,且作為漢初諸異姓王叛亂的直接戰略夥伴或戰略後盾的冒頓匈奴,高祖曾不聽傑出的邊防戰略傢劉敬規勸,於公元前200年貿然親率大軍20餘萬征伐匈奴。結果,“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憑天才謀略傢陳平的奇計才得以逃脫七日之圍。(《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匈奴列傳》)滅頂之災的巨大風險過後,高祖采納劉敬之策,開啟瞭一種“孫子”式的外交防禦,一種在中國歷史性羸弱時期裡作為大戰略的“綏靖”政策,它對華夏民族和漢帝國來說是低成本的,但對皇帝私傢而言卻非如此:相關閱讀推薦:漢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敢向呂後公然發難的人是誰?盤點:那些被皇帝遠嫁到匈奴和西域的漢朝公主們盤點漢朝三大美麗和親公主 三大和親公主結局是什麼漢朝趙氏姐妹花:探秘究竟誰的殺傷力更強大?解讀:漢朝東漢王朝簡介及漢朝東漢王朝歷史概述解讀:漢朝西漢王朝簡介及漢朝西漢王朝歷史概述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高祖曰“善”的劉敬之策,一是和親:“以長公主(高祖呂後女魯元公主)妻之(指冒頓),厚奉遺之,彼知漢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單於正妻),生子必為太子。代單於”;二是朝貢:“(匈奴)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馀彼所鮮(漢多餘而匈奴少有的財貨)數問遺(多次撫問贈送),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所期望的戰略/外交效果是或主要是和平,“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於。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這就是“精致迂回”、“外交防禦”和“朝貢和平”,或可曰軍事實力劣勢規定的“孫子”式外交,同時也是“國傢理由”指導下的忍辱負重的戰略現實主義。起始貫徹之中僅因呂後的親情而打瞭個“兵不厭詐”性質的折扣:“呂後日夜泣……上(高祖)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傢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於”。公元前198年,高祖“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於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朝貢和平時代由此開始,“冒頓乃少(稍)止。”(《史記·匈奴列傳》)  朝貢與征戰的交替反復  幾乎從一開始,直至漢帝國到武帝在位中期發起大反攻,朝貢和平始終是一種脆弱的和平,間有大規模的武裝沖突甚至有限戰爭,因為匈奴的文化習俗、遊牧生存條件和軍事強勢地位必然導致它間或大舉入侵和劫掠。然而,對漢帝國和農耕華夏這樣的大規模武力侵害仍待朝貢和平開啟過後約20年,此前它僅經歷瞭隨高祖去世而來的一項潛在危機:在“漢初定,故匈奴以驕”的大背景下,冒頓依據與漢設定的“昆弟”關系而遣書呂後,“妄言”要將匈奴“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收繼婚”習俗應用於這位高祖遺孀、漢帝國太後。結果“高後大怒”,欲“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隻是名將季佈急諫漢廷武力遠不敷用,這位“為人剛毅”、殺伐決斷的女主才貶稱自己“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於……不足以自污”,同時隱忍延續這羞辱性的朝貢和平,“復與匈奴和親。” (《史記·呂太後本紀》;《漢書·匈奴傳上》)   漢文帝於公元前180年即位後,即“復修和親之事”,然而三年不滿,匈奴帝國就大舉入侵漢地,“殺略(掠)人民”。於是文帝這位中國歷史上最為節儉自律、惜下愛民的偉大君主斷然展露瞭他的武德勇氣,“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進軍擊敵。事情以匈奴軍隊撤退和文帝被迫調兵彈壓某諸侯王叛亂而告中止,朝貢和平在即將死去的冒頓單於遣書表示“原(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之後旋即恢復,包括給剛繼匈奴主位的老上稽粥單於送去宗室女公主充作其後。就此,漢廷戰略討論的壓倒性共識在於,弱者必須擁有和平,哪怕是朝貢式的:“漢議擊與和親孰便。公卿皆曰:“單於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和親甚便。”(《史記·匈奴列傳》)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公元前166年,和平再度破裂:老上單於親率14萬騎兵大舉入侵漢地,燒殺擄掠一直打到漢都長安附近三百裡。已經顯示過“雙重戰略”的文帝再度被迫堅決抵抗,調遣和部署兩股大軍,分別“軍長安旁以備胡寇”和“大發車騎以擊胡”。搭箭在弦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因匈奴大軍撤退和漢軍“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而中止;隨後,便是單於復言和親事與文帝答復“前事……皆不足以離兄弟之驩(歡)”,兩帝國相約“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約者殺之,可以久親。”

大元帝國走向衰敗的拐點:元英宗喪生南坡之變

  摘要:假如英宗、拜住手段更加老辣,對保守的政敵嚴加打擊與防范,恐怕不至於釀成“南坡之變”。他們那麼年輕,雄才大略,思想開明,體恤人民;如若假以天年,勢必為大元帝國創造一個“至治盛世”,使它成為真正強大而文明的國傢。  元朝,是有史以來版圖面積最大的帝國,也是當時世界武力最強的帝國。曾幾何時,這個強大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握在兩個年輕人手裡,他們風華正茂,銳意進取,可望大有作為。這兩個年輕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  志同道合雙子星  元英宗(1303—1323年),全名為孛兒隻斤·碩德八剌,是元朝第五任皇帝,蒙古帝國大汗。他雖然是元仁宗的長子,卻並非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因為元仁宗與兄長元武宗有過“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約定。也就是說,武宗死後傳位於弟弟仁宗,仁宗死後傳位於侄子(武宗的兒子)。然而,仁宗並沒有信守這個約定,於延祐三年(1316)將自己長子立為皇太子。延祐七年正月,元仁宗崩於光天宮,享年36歲。二個月以後,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登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至少名義上),日後廟號為元英宗。  元仁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編撰法典,恢復科舉,推行“以儒治國”政策。魏源在《元史新編》中評價他:“仁宗初政,首革尚書省敝政,在位九年,仁心仁聞,恭儉慈厚,有漢文帝之風。”不過,仁宗後期梳於治理,朝政漸趨腐敗。   元英宗接管龐大帝國的時候,隻有十八歲,名副其實的少年天子。他自幼受過良好教育,身為蒙古人而熱愛漢文化,精通儒學經史。盡管生長在深宮,但他體察民情,懂得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元英宗自知,這麼龐大的帝國,憑借一己之力是難以支撐的,至少要有一二個得力助手;若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德才兼備的大臣輔佐,必將起到如虎添翼、事半功倍的效力。果真天隨人願,當時有一個叫拜住的年輕大臣,正好進入他的法眼。即位不久,元英宗就破格提拔拜住,任命他為左丞相。  拜住,絕非等閑之輩。他於1298年出生蒙古貴族世傢,其高祖木華黎,跟隨成吉思汗四處征戰,為統一蒙古諸部並建立蒙古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其祖父安童,兩度出任世祖忽必烈的宰相,治國才能和政績極為突出,被譽為一代賢相。拜住早年喪父,母親悉心呵培養他,讓知名學者教他學習漢文化。他天資穎悟,聞輒領解。稍長,便顯現出宏遠端亮的氣度,頗有祖父的風采。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17歲的拜住出任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四年,進榮祿大夫、大司徒;五年,又進金紫光祿大夫;六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參與處理朝政。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已然成為帝國政壇最為璀璨的新星。  年輕的拜住之所以步步高(002251,股吧)升,主要取決於他的卓越政治才能,而不是官N代身價。早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英宗就聽說拜住賢能,很想與他交往;考慮太子私交大臣,會引起皇上猜疑,卻隻好作罷。做瞭皇帝,再沒有這樣的顧慮,英宗便迫不及待地重用拜住,將他視為自己的肱股。  兩個年輕人立志要治理好大元帝國。一次,英宗與拜住談心說:“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邪?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住欣慰感嘆:“創業惟艱,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億兆之福也。”(《元史·英宗紀》)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裡外受制難作為  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的。即位之初,英宗名義上是帝國最高統治者,實際上還不能當傢作主。裡裡外外受制於兩個人,一個是太皇太後答己,一個是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答己是前兩任皇帝武宗、仁宗的生母,亦即英宗的祖母。她十分聰慧,曾以皇太後身份輔佐武宗、仁宗,經歷過大風大浪,老而彌堅。英宗初出茅廬,不能與祖母抗衡,隻好揣著明白裝糊塗,聽任她幹預朝政。  仁宗死後第四天,答己就讓時為太子的英宗罷免中書右丞相伯答沙,以鐵木迭兒為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歷事五位君主,是一個老奸巨滑的權臣。重新出任宰相,他就急於打擊報復政敵,“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眥之私,無有不報”(《元史·鐵木迭兒傳》)。先是誣諂中書省參議韓若愚有罪,請求處以極刑。太子知道韓若寓冤枉,拒絕瞭這一請求,但迫於太皇太後與鐵木迭兒的壓力,不得不將韓若愚革職。稍後,鐵木迭兒又提拔親信爪牙黑驢、木八剌、趙世榮等人,從外省調入中書任職,並對仁宗時常與自己相對抗的臺諫進行報復。他派人逮捕瞭曾奏劾他十三條罪狀的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剝奪前中書平章政事李孟的爵位,枉殺曾彈劾過他的楊朵兒隻、蕭拜住等人。  鐵木迭兒專橫跋扈,讓太子非常窩火,卻又拿他無可奈何。從太子到皇帝,英宗依舊韜光養晦,隱忍不發。為瞭麻痹對手,英宗加封鐵木迭兒為上柱國、太師,並且下詔禁止官員非議鐵木迭兒。與此同時,英宗任命拜住為中書左丞相,“委以心腹”,並著手培植自己的人馬,以積聚力量。於是朝中形成新舊兩大陣營,一方以太皇太後、鐵木迭兒為代表,一方以英宗、拜住為核心。   在拜住的策劃下,英宗開始打擊鐵木迭兒的爪牙,以陰謀廢立皇帝的罪名將阿散、哈律、脫忒脫、失列門等人處死並抄傢。鐵木迭兒也不示弱,他“廣樹朋黨,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他多次在太皇太後面前誣告拜住,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英宗非但不予理睬,而且對拜住信任有加。鐵木迭兒陰謀未得逞,故而稱病傢居,英宗提醒他:“卿年老,宜自愛。”  鐵木迭兒“雖傢居,其黨佈列朝中,事必稟於其傢”(《續資治通鑒·元紀十九》)。太皇太後答己還在宮裡,她與鐵木迭兒猶如兩隻猛虎盤桓在路上,迫使英宗、拜住隻能與之巧妙周旋,而不能放手施展其政治主張。  怎麼辦?等待,等待。時間是最厲害的武器,誰也無法戰勝時間。答己、鐵木迭兒雖然威勢依舊,但年事已高,日薄西山。而英宗、拜住是那麼年輕,恰似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活力與希望。他倆有時間等待,終究會成為帝國的主宰。  至治二年(1322)秋,右丞相鐵木迭兒、太皇太後答己相繼病逝。  珠聯璧合現身手  兩隻攔路虎去世,英宗任命拜住為中書右丞相,不再設左丞相。這表明英宗對拜住無比信賴,讓他作為唯一的宰相,與自己一起分享最高權力。從此,世上最龐大的帝國就掌控在這兩個年輕人。他們可以放開手腳,銳意改革,全面整頓。  他們尊重人才,先從人事改革入手,大規模起用漢族儒臣。《元史·拜住傳》記載,拜住“首薦張珪,復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緊接著,漢人吳元珪、王約、韓從益、趙居信、吳澄、王結等,陸續被擢拔到集賢院、翰林院和中書省任職。對於拜住所薦的人才,英宗全部照單接收,委以重任;並囑咐拜住搜訪山林隱逸之士,吸納他們進入體制內任職。還發佈《振舉臺綱制》,要求推舉賢能,選拔人才。與此同時,罷汰冗員,精簡機構。從至治二年十一月起,罷世祖以後設置的冗官,“銳然減罷崇祥、福壽院之屬十有三署,徽政院斷事官、江淮財賦之屬六十餘署”。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得民心為本,失其心則失天下。錢谷,民之膏血,多取則民困而國危,薄斂則民足而國安。”英宗深以為然,旋即下詔“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幹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所謂助役法,亦即“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入官,為受役者之助。”這樣將農民的徭役負擔控制在3%以內,無疑是一項很惠民的好政策,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他們重視法制,加強法律條文匯編整理,審定頒行《大元通制》。至治二年正月,英宗下令啟動仁宗時尚未完畢的法令編纂工作,召集有關大臣匯編審定,最終完成瞭共八十八卷《大元通制》,並頒佈實施;從而革除以往的政令不一、罪同異罰的混亂現象,使元朝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  他們懲治腐敗,展開一場打老虎行動。毫無疑問,大老虎無便是鐵木迭兒,他專權驕橫,貪贓枉法,為害日久。仁宗當年知曉其罪行,曾下令逮捕審訊,由於太後答己庇護,事情不瞭瞭之;鐵木迭兒毫發無傷,隻是丟瞭相位。雖然他已經成為死老虎,但那些與他狼狽為奸的黨羽還在,依然是窮兇極惡的活老虎。至治二年十二月,英宗下令處死鐵木迭兒之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翌年六月,下詔追奪鐵木迭兒一切官爵,抄沒其傢產,將其罪行公佈於大下;接著,又以貪贓罪罷免其子旺丹官職。對追隨鐵木迭兒的黨羽予以清理,凡是貪贓枉法的堅決法辦。   南坡喋血千古恨  英宗、拜住年富力強,意氣風發,通過銳意改革和懲治腐敗,政風煥然一新,帝國逐漸恢復元氣。但是,改革與反腐觸犯瞭一些蒙古貴族的利益,他們視英宗、拜住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一個罪惡的陰謀在行動,其策劃者叫鐵失。這個鐵失,是鐵木迭兒的義子兼死黨。他當過宣徽院使(負責皇室生活供給的官職),利用這一職務之便,獲得太後答己的寵信,後來又兼任皇室侍衛親軍的都指揮使,最後官至禦史大夫(相當於中紀委書記)。英宗曾寄希望於他反腐倡廉,語重心長對他說:“朕住在深宮,不能深入瞭解臣子的行為和百姓的疾苦,要靠你們這些人當耳目。過去,鐵木迭兒貪得無厭,你們都不敢揭發。現在,他雖然死瞭,朕也要抄沒他的傢產,以對後來的人有所警誡。”鐵失與鐵木迭兒本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也是大老虎級的腐敗分子,聽瞭英宗這備話,十分焦慮不安,心想皇上這樣動真格反腐敗,自己的劣跡遲早會露餡;與其日後被查辦,不如先下手為強。  於是,鐵失與一些蒙古王公大臣密謀,侍機對英宗、拜住下手。  為瞭尋找新的靠山,鐵失特意聯絡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心腹、王府內史倒剌沙,希望獲得晉王的支持。至治三年八月三日,鐵失派使者告知晉王的內史,即將發動政變,事成之後,推立也晉王為皇帝。晉王得悉政變密謀,下令囚禁鐵失的使者,並派人奔赴上都,向英宗稟報。  鐵失感到事情將要敗露,於是率領自己所統轄的阿速衛兵快馬加鞭,飛速向漠北進發。八月五日,英宗、拜住一行從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出發,準備返回大都(今北京),傍晚來到距上都三十裡的南坡店宿營。夜色蒼茫,英宗、拜住卻不知大禍即將來臨。晉王的使者尚未趕到,而鐵失率領的敢死隊已經逼近。隨行的蒙古諸王大臣共十六人事先已與鐵失串通,等到鐵失的衛兵趕來,便裡應外合,大開殺戒。宰相拜住來不及反應,就被亂兵殺死。鐵失闖進英宗皇帝的禁幄,親手將英宗殺害。英宗時年21歲,拜住時年25歲,大元帝國兩位最高領導人就這樣喋血喪命,史稱“南坡之變”。  南坡之變,使得剛剛啟動的“至治新政”嘎然而止,由此對元朝乃至中國歷史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此以後,大元帝國再沒有出現有所作為的君主,更沒有出現像英宗、拜住這樣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君臣。假如英宗、拜住手段更加老辣,對保守的政敵嚴加打擊與防范,恐怕不至於釀成“南坡之變”。他們那麼年輕,天資聰慧,雄才大略,思想開明,體恤人民;如若假以天年,或者再活二三十年,勢必為大元帝國創造一個“至治盛世”,使它成為真正強大而文明的國傢。  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造化往往會捉弄人,甚至捉弄一個國傢和時代。元英宗和拜住喋血南坡,註定是一場遺恨千古的悲慘,永遠令人扼腕、悲嘆……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誰是蒙古帝國征服史中最難啃的“骨頭”?

  導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團曾橫掃歐亞大陸,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可是,這麼一支強悍的蒙古鐵騎,在面對積貧積弱、偏安一隅的南宋時,幾乎束手無策。蒙古為瞭攻下南宋,在戰爭中還損失瞭兩代汗王。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團,主要有兩條征戰線路:南下和西征。南下征服宋朝、金朝的廣大地區,西征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南下計劃中,他一直把金人當做強勁的對手,不把南宋放在眼裡。但是,金人讓成吉思汗失望瞭,驕逸的生活早已磨滅瞭他們的鬥志,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大汗不費吹灰之力就滅瞭金國。當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直達多瑙河沿岸時,蒙古南下大軍卻遭遇瞭成吉思汗征戰以來的最大困難 南宋。從此,南宋成為蒙古統一中國的最大障礙。  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被成吉思汗從不放在眼裡的南宋,讓成吉思汗統一中國的願望整整擱淺瞭40年。在這40年裡,蒙古大軍多次南下征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公元1234年,窩闊臺大汗滅金之後,蒙古大軍北撤。南宋朝廷想趁機收復洛陽、汴梁、商丘三京,開始北伐。蒙古為阻止南宋北伐,掘開瞭黃河大堤,水淹宋軍,宋軍大敗。1235年,蒙古大軍在第二次西征的同時,也南下攻宋,分為東西兩路進攻襄樊和四川,準備在長江集結,橫渡長江。但是,南下的蒙古大軍遭到瞭宋軍的頑強抵抗,南宋名將孟珙率軍取得江陵大捷,粉碎瞭蒙古軍南渡的企圖。這是蒙古對南宋征戰的第一次失敗。   從1235年到1241年的六年裡,蒙宋之間展開瞭長期的拉鋸戰,各有勝負。後來,杜杲、孟珙大敗蒙古東路軍,孟珙大敗蒙古西路軍,解除瞭蒙古大軍對南宋的威脅,蒙古軍因受到重創不得不撤退。第一次蒙宋戰爭以蒙古失敗而告終。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之後,其子貴由繼承汗位,期間也曾率軍攻打四川,也以失敗告終。三年之後,貴由去世。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長子蒙哥成為蒙古大汗。蒙哥在位期間,發動瞭蒙宋之間的第二次戰爭。蒙古大軍為瞭避開長江天險,采取迂回包圍戰術,兵分北、中、南三路:南路十萬大軍直取大理國,經廣西,進入長沙;中路由蒙哥率領南下四川,進入重慶;北路由忽必烈率領,進入武漢。三路大軍計劃在武漢會合,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一舉滅亡南宋。相關閱讀推薦:解讀梵蒂岡千年秘檔:成吉思汗之孫寫信威脅教皇中國史上被箭射死的四位皇帝:成吉思汗中毒箭而亡恐怖屠殺傳聞:成吉思汗在1小時內殺175萬人?揭秘丘處機和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為何待之如國師揭秘: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的後裔今何在?奪命酒:揭秘成吉思汗兩個兒子彼此毒殺的陰謀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但是,戰爭沒有如此簡單。雖然南宋名將孟珙、杜杲早已病逝,但蒙古北路軍和中路軍仍然在武漢和合州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久攻不克。最後,蒙哥大汗戰死,蒙軍撤退。蒙哥死後,蒙古內部陷入汗位之爭,忽必烈也急於回國搶奪汗位。但是,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南宋權臣賈似道卻背著朝廷前來議和,雙方簽訂瞭議和協議,蒙軍開始撤兵。1260年,蒙軍全部撤回北方,蒙宋的第二次戰爭結束。蒙古此次南征,大汗戰死,三路軍也無功而返。  第二次蒙宋戰爭結束後的四年裡,蒙古一直處於內亂之中,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裡不哥爭奪汗位,雙方展開內戰,也無暇南顧。1264年,忽必烈打敗阿裡不哥,結束瞭蒙古四年的內亂。但是,南宋朝廷並沒有抓住蒙古內亂的有利時機發展自己,朝政更加腐敗。  兩次南征宋朝的失敗,讓忽必烈把征宋當做頭等大事對待。1268年,忽必烈命阿術和劉整率兵攻襄陽。襄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宋長江上的門戶,失襄陽,南宋必亡。蒙軍久攻襄陽,六年不克。最終,由於宋軍叛徒的出賣,襄陽失陷,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1271年忽必烈稱帝,正式建國號大元,1272年建都於燕京(今北京)。1274年,元軍自漢江入長江,東下臨安,南宋軍隊紛紛投降。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投降之後,仍有一些餘部在沿海一帶堅抗戰,最為著名的有陸秀夫、文天祥等。但南宋氣數已盡,豈是幾人之力可以挽回。1279年,南宋徹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團曾橫掃歐亞大陸,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可是,這麼一支強悍的蒙古鐵騎,在面對積貧積弱、偏安一隅的南宋時,幾乎束手無策。蒙古為瞭攻下南宋,在戰爭中還損失瞭兩代汗王。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團,主要有兩條征戰線路:南下和西征。南下征服宋朝、金朝的廣大地區,西征歐洲大陸。成吉思汗的南下計劃中,他一直把金人當做強勁的對手,不把南宋放在眼裡。但是,金人讓成吉思汗失望瞭,驕逸的生活早已磨滅瞭他們的鬥志,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大汗不費吹灰之力就滅瞭金國。當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直達多瑙河沿岸時,蒙古南下大軍卻遭遇瞭成吉思汗征戰以來的最大困難 南宋。從此,南宋成為蒙古統一中國的最大障礙。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被成吉思汗從不放在眼裡的南宋,讓成吉思汗統一中國的願望整整擱淺瞭40年。在這40年裡,蒙古大軍多次南下征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公元1234年,窩闊臺大汗滅金之後,蒙古大軍北撤。南宋朝廷想趁機收復洛陽、汴梁、商丘三京,開始北伐。蒙古為阻止南宋北伐,掘開瞭黃河大堤,水淹宋軍,宋軍大敗。1235年,蒙古大軍在第二次西征的同時,也南下攻宋,分為東西兩路進攻襄樊和四川,準備在長江集結,橫渡長江。但是,南下的蒙古大軍遭到瞭宋軍的頑強抵抗,南宋名將孟珙率軍取得江陵大捷,粉碎瞭蒙古軍南渡的企圖。這是蒙古對南宋征戰的第一次失敗。從1235年到1241年的六年裡,蒙宋之間展開瞭長期的拉鋸戰,各有勝負。後來,杜杲、孟珙大敗蒙古東路軍,孟珙大敗蒙古西路軍,解除瞭蒙古大軍對南宋的威脅,蒙古軍因受到重創不得不撤退。第一次蒙宋戰爭以蒙古失敗而告終。  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之後,其子貴由繼承汗位,期間也曾率軍攻打四川,也以失敗告終。三年之後,貴由去世。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長子蒙哥成為蒙古大汗。蒙哥在位期間,發動瞭蒙宋之間的第二次戰爭。蒙古大軍為瞭避開長江天險,采取迂回包圍戰術,兵分北、中、南三路:南路十萬大軍直取大理國,經廣西,進入長沙;中路由蒙哥率領南下四川,進入重慶;北路由忽必烈率領,進入武漢。三路大軍計劃在武漢會合,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一舉滅亡南宋。但是,戰爭沒有如此簡單。雖然南宋名將孟珙、杜杲早已病逝,但蒙古北路軍和中路軍仍然在武漢和合州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久攻不克。最後,蒙哥大汗戰死,蒙軍撤退。蒙哥死後,蒙古內部陷入汗位之爭,忽必烈也急於回國搶奪汗位。但是,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南宋權臣賈似道卻背著朝廷前來議和,雙方簽訂瞭議和協議,蒙軍開始撤兵。1260年,蒙軍全部撤回北方,蒙宋的第二次戰爭結束。蒙古此次南征,大汗戰死,三路軍也無功而返。  第二次蒙宋戰爭結束後的四年裡,蒙古一直處於內亂之中,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裡不哥爭奪汗位,雙方展開內戰,也無暇南顧。1264年,忽必烈打敗阿裡不哥,結束瞭蒙古四年的內亂。但是,南宋朝廷並沒有抓住蒙古內亂的有利時機發展自己,朝政更加腐敗。   兩次南征宋朝的失敗,讓忽必烈把征宋當做頭等大事對待。1268年,忽必烈命阿術和劉整率兵攻襄陽。襄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宋長江上的門戶,失襄陽,南宋必亡。蒙軍久攻襄陽,六年不克。最終,由於宋軍叛徒的出賣,襄陽失陷,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1271年忽必烈稱帝,正式建國號大元,1272年建都於燕京(今北京)。1274年,元軍自漢江入長江,東下臨安,南宋軍隊紛紛投降。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投降之後,仍有一些餘部在沿海一帶堅抗戰,最為著名的有陸秀夫、文天祥等。但南宋氣數已盡,豈是幾人之力可以挽回。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至此,元朝統一中國。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蒙古人在400年裡建立的21個國傢:強大的蒙古帝國

  400年的時間裡蒙古人在歷史上建立瞭21個國傢!  蒙古人在歷史上建立過多少個國傢?很多人知道蒙古人在13世紀崛起,建立瞭史無前例的蒙古帝國,但到瞭1634年蒙古帝國末代皇帝(北元皇帝)林丹汗與滿清爭戰,因蒙古科爾沁等部與滿清勾結,林丹汗一時寡不敵眾,退守甘肅,欲與喀爾喀和衛拉特會師後進行反擊,不幸死於天花,瞞清乘機占領內蒙古,1635年蒙古帝國滅亡。  甚至有些人還以為元朝滅亡就是蒙古帝國滅亡。很多人除瞭蒙古帝國、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國外一無所知。其實蒙古人在歷史上建立國很多國傢。  1. Khamag Mongol Uls (意為大蒙古國) (公元10世紀末-1161年)  海都是成吉思汗傢族中第一個獲得汗位(即王位)的人。有些人甚至稱他為可汗,即皇帝。但是,海都的可汗之稱顯然是後來追贈的。成吉思汗傢族也是從海都時期成為瞭名副其實的蒙古黃金傢族的。公元11世紀,海都打敗瞭札刺兒部而出名,被推舉為海都汗。這就是後來的蒙古帝國的原型。  海都建立的政權到瞭其曾孫合不勒汗時已經稱之為

讓匈奴帝國消失的兩個西漢私生子:衛青和霍去病!

  解密漢朝私生子現象:劉邦衛青霍去病皆私生子!  漢朝第一個私生子竟是劉邦!  漢高祖劉邦是漢朝第一個私生子。劉邦的出生非常詭秘。劉媽媽年齡已經很大瞭,有一次在大湖岸邊歇息,不知不覺睡著瞭,做瞭一個春夢。當時雷電轟鳴,劉爸爸太公一看天氣不好,就出門去接老婆回傢,走到湖邊,看見一條蛟龍正伏在劉媽媽身上。劉媽媽就此懷瞭孕,後來生下瞭劉邦。  這段記載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根據司馬遷的描述,劉邦非太公所生,但也不可能真的來自那條蛟龍,這不過是劉邦得天下之後史官的粉飾之辭而已,當不得真。  這個神奇的故事說明,太公的態度很值得玩味,起碼太公知道劉邦並非自己親生這一事實。這在以後的歲月中得到瞭旁證。不過劉邦出生瞭,確實長得酷似蛟龍:鼻子高高的,脖子長長的,胡須密密的,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左大腿上居然長瞭72顆黑痣!,那類似於一種生理缺陷,夏天去遊泳是會惹人恥笑的,擱在“成王敗寇”的勝利者身上,卻反而成瞭生具異相的證據。  劉邦懶惰,貪婪,自私,殘忍,六親不認。劉邦一傢都是農村戶口,劉邦卻自認為高人一等,最討厭和傢人一起下地幹活,能偷懶就偷懶。太公對劉邦這種懶漢行徑實在看不下去瞭,嚴厲批評他是個無賴,不願勤勞致富,隻想投機取巧。還拿劉邦弟弟做榜樣,讓他向弟弟學習,勤儉持傢,一點一滴地置辦傢業。   “你把爹煮瞭,請分給我一杯羹”  公元前205年,劉邦和項羽在彭城一場大戰,一敗塗地,劉邦的父親太公和呂後都被項羽俘獲,劉邦逃亡途中遇見瞭失散的一女一子,把他倆放在車上一起逃命。後面追兵越來越近,劉邦憂心如焚,為瞭自己逃命,數次將兒女蹬下車去,大將夏侯嬰每次都跳下車把他倆救上來,讓兩個小孩一邊一個抱著自己的脖子,像兩隻澳大利亞樹袋熊一樣,就這樣逃脫瞭。夏侯嬰還指責劉邦說:“雖然情況危急,但也不能活生生地把他倆扔掉啊!”  兩年後,楚漢相持,項羽的糧道被斷絕,非常頭痛,就在兩軍陣前架設瞭一口燒沸的油鍋,旁邊的高臺上放瞭一塊案板,把劉邦的父親太公像烤羊肉串一樣架在油鍋上。佈展完畢,派人去通知劉邦前來觀看。劉邦來到陣前,項羽對他說:“快點投降!否則我就把你爹給煮瞭!”劉邦一看這陣勢,慢慢悠悠地說:“咱倆曾經在楚懷王面前立誓,約為兄弟。既是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如果一定要把你爹給煮煮吃瞭,請賞臉分給我一杯羹喝。”弄得項羽哭笑不得,一怒之下就要油炸太公,項伯趕緊勸說道:“奪取天下的人怎麼會顧忌傢庭呢?殺瞭他也沒有什麼好處。”項伯隻知道“為天下者不顧傢”的常識,卻不知道劉邦乃私生子,太公根本不是他的親爹,他才不把太公的生死放在心上呢!有人盛贊劉邦這一處理手法幽默感十足,可那是建立在太公沒有被煮煮吃瞭的基礎之上的;假如太公真的被煮煮吃瞭,還好意思說劉邦幽默嗎?相關閱讀推薦:十大令人惋惜的英年早逝天才:霍去病領銜上榜!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帥才排名:霍去病排名驚人!一代戰神霍去病死亡的驚人秘密:霍去病死於誰手!戰神霍去病有沒有妻子?霍嬗是不是他的兒子?衛青與霍去病是何關系 衛青與霍去病是怎麼死的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劉邦垓下一戰,擊敗項羽,平定天下。曾經不顧太公死活的漢高祖此刻當瞭皇帝,為瞭裝裝樣子起見,像父子之間的禮節一樣,五天去問安一次。問安必須叩頭,太公的傢令顯然瞭解這一傢的隱私,勸說太公:“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高祖雖然是您的兒子,但卻是一國之主;太公您雖然是他的父親,但卻是皇帝的臣子。怎麼能讓人主給人臣叩頭呢!”這番話不合邏輯,因為同樣可以反過來質問:“怎麼能讓爹給兒子叩頭呢!”傢令的深意顯然是指太公並非劉邦的親爹,名分上的父子關系當然抵不過國傢的主臣關系。  不僅如此,劉邦還在群臣面前肆意羞辱太公。未央宮建成之後,劉邦在未央宮前殿設宴,宴請傢人群臣。酒酣耳熱之後,劉邦醉醺醺地上前為太上皇祝壽,得意忘形地說:“當年您常常罵我無賴,罵我不能置辦產業,比不上我弟弟。那麼現在請問:我置辦的產業和我弟弟的誰的更多?”大殿之上,群臣大笑,山呼萬歲,隻有太公一個人,尷尬地幹笑著。第二年太公就鬱鬱而終。  私生女薄姬“一步登天”  劉邦的“二奶”薄姬不是私生子,而是私生女。薄姬的父親秦朝時和原魏王宗室的女人魏媼私通,生下瞭薄姬。諸侯叛秦的時候,魏豹立為魏王,魏媼於是把私生女薄姬送進瞭魏王的後宮。相面大師許負老婆婆給薄姬相面,說她會生一位天子。這個許負曾經給活活餓死的周亞夫相過面,靈驗無比。   楚漢相爭,漢將曹參殺瞭魏豹,滅瞭魏國,把魏國變成瞭漢朝的一個郡。魏國後宮的妃嬪們經過再教育,紛紛從良或者改行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薄姬因為會織佈,被送進紡織廠當女工。劉邦好色,常常以關心紡織女工的名義去獵艷,發現薄姬長得很漂亮,就納入後宮。但是後宮美人太多,一年多都沒有受到劉邦的接見。後宮中剛好有薄姬小時候的玩伴管夫人和趙子兒,很受劉邦寵幸。三個女子小時候曾經相約“茍富貴,毋相忘”,可見三女志向遠大,不甘心做燕雀,一心隻想做鴻鵠。  有一天劉邦和寵妃出門遊玩,管夫人和趙子兒談起小時候三女相約的誓言,被劉邦聽見瞭,很可憐薄姬,於是召薄姬侍寢。薄姬後來生瞭一個男孩,取名劉恒。劉恒可不是私生子。  此後薄姬再也沒有見過劉邦。劉邦駕崩後,呂雉開始大肆報復那些曾經被劉邦寵愛過的女人,戚夫人、管夫人、趙子兒等相繼落網,薄姬因為僅僅見過劉邦一面,幸免於難,跟隨被封為代王的劉恒一起去瞭代國定居。呂雉駕崩後,群臣誅殺瞭作亂的諸呂姓,迎接代王劉恒繼位,是為漢文帝,薄姬因此升任為薄太後。  私生女薄姬由“二奶”升至太後,真是一步登天。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衛子夫“獨霸天下”  漢文帝、漢景帝之後,漢武帝繼位。漢武帝的“二奶”衛子夫也是私生女。衛子夫的父親叫鄭季,在平陽侯曹壽傢裡做官。曹壽是駙馬,娶的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因此封平陽侯。鄭季和曹壽一個姓衛的妾私通,一連生下瞭二男一女,其中最有名的是姐姐衛子夫和弟弟衛青。兄妹三人都隨母親的姓。  衛子夫在平陽公主傢裡做歌姬。平陽公主收羅瞭許多美女,養在傢裡。漢武帝是一個很迷信的人,有一次去霸上出席祈福儀式,回來時經過平陽公主傢,心中一動,順便就進瞭門。平陽公主趕緊臨時搭瞭一個T型臺,讓美女們上去表演。漢武帝看得直打哈欠。吃飯的時候,歌姬們紛紛出場,競展歌喉。衛子夫長得漂亮,又是民族唱法,漢武帝一聽到衛子夫美妙的歌喉,不覺大為傾倒,起身換衣服的時候暗中給衛子夫使瞭一個眼色。衛子夫心領神會,跟著漢武帝去他的衣車裡服侍。  漢武帝後來賞賜給平陽公主一千斤黃金,囑咐她第二天把衛子夫送進宮。衛子夫後來果然報答瞭平陽公主,將自己的弟弟衛青獻給平陽公主做丈夫。   這時漢武帝的正宮娘娘就是那個著名的“金屋藏嬌”的陳阿嬌。陳阿嬌當上皇後以後,一直沒有生孩子,到處找偏方,花費瞭九千萬銖錢,仍然沒有效果。衛子夫大概因為是私生女的緣故,生育能力很強,一連給漢武帝生瞭三女一男,讓陳阿嬌嫉妒得不得瞭,有幾次差點氣得背過氣去。陳阿嬌心生一計,讓300個女子穿上楚地的衣服,像和尚念經一樣,嘴裡念念有詞地詛咒衛子夫。這叫“巫蠱”,利用巫術害人。漢武帝知道後大怒,殺瞭300個女人,廢瞭陳阿嬌的皇後,打入冷宮長門宮。可憐陳阿嬌,非但沒有“金屋藏嬌”,反而被打入瞭冷宮。  衛子夫順理成章被立為皇後,三個弟弟,包括衛青都被封侯,以至當時的民謠唱道:“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分頁:3/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衛青從“隨從”變夫婿  私生子衛青年輕時的命運更悲慘。小時候在父親傢裡生活過一段時間,父親讓他當羊倌。鄭季老婆的孩子都欺負他,把他當做奴仆,吆來喝去。衛青曾經遇到過一名囚徒,給衛青相面,說:“你是貴人的命啊,將來一定會封侯。”衛青哈哈大笑:“我隻是一個奴隸,隻要少受打罵就心滿意足瞭,哪敢想什麼封侯的事啊!您這不是寒磣我嗎?”成年之後,衛青回到平陽侯傢中,做瞭一名從騎,就是隨從平陽公主的騎兵。  漢武帝的皇後陳阿嬌嫉妒衛子夫,派人抓住衛青,要砍掉他的腦袋泄憤。衛青的朋友們劫法場救瞭衛青出來。這件事被衛子夫吹枕頭風吹給瞭漢武帝,漢武帝此時已經非常厭惡陳阿嬌,心想敵人反對的我一定要擁護,於是封衛青的官,賞千金。  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富有想像力的皇帝。按說姐姐得寵,弟弟理所當然應該留在京城裡鬥雞逐犬,泡妞賭博,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可是漢武帝卻突發奇想,覺得自己的小舅子小時候當過羊倌,統率過羊群,也許也能夠統率千軍萬馬上戰場。於是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和強大的匈奴作戰。   不料漢武帝歪打正著,衛青出征的處女作就斬瞭數百匈奴的首級,第二戰又斬瞭數千首級。此後,衛青戰功赫赫,被封為長平侯。當初那個給他相面的囚徒的預言終於應驗瞭。  公元前124年春,衛青再次出征匈奴,匈奴右賢王以為衛青的軍隊遠在千裡之外,掉以輕心,日夜尋歡作樂。這一日又喝得醉醺醺的,衛青大軍趁著夜色,急行軍掩殺而來。匈奴措手不及,右賢王僅僅帶著一名愛妾,在數百名衛士的保護之下,連夜遁逃,其餘的兵士和牲畜統統做瞭衛青的俘虜。這是衛青從軍以來最大的一次勝仗。漢武帝喜出望外,立馬就在軍中拜衛青為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同時將衛青尚在襁褓中的三子統統封侯。衛青很謙虛,固辭,漢武帝堅決不許。  平陽侯曹壽病逝後,平陽公主和左右討論列侯中誰配做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漢朝的社會風氣居然開放到瞭這種程度,公主可以隨意和人談婚論嫁。左右都推薦大將軍衛青最合適。平陽公主撇瞭一撇嘴角,不屑地說:“這是以前跟隨我的從騎,不過是我傢的下人罷瞭,怎麼配做我的丈夫呢?”左右勸道:“如今大將軍的姐姐是皇後,三子都封侯,富貴震動天下,您可千萬別錯過啊!”平陽公主從善如流,自己親自向衛子夫提親,衛子夫在漢武帝面前一撒嬌,漢武帝當然不會有二話,何況這是親上加親,錦上添花的大好事,於是下詔成全瞭這門親事。隻是不知道衛青原來的妻子如何處理,史書無載,不敢瞎猜。分頁:4/9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侍女”生下霍去病  平陽侯那位姓衛的妾可真不是等閑之輩,她還有一個女兒叫衛少兒,是衛青同母異父的姐姐,在平陽侯傢裡做侍女。衛少兒向母親學習,向母親看齊,和平陽縣的小吏霍仲孺私通,生下瞭一代名將霍去病。霍去病從18歲起就開始跟隨舅舅衛青出征匈奴。第一次作戰,剽姚校尉霍去病立功心切,率領八百輕騎離開大部隊,孤軍深入,突襲匈奴,一舉斬瞭2028枚首級,比舅舅的處女作還要輝煌,因此被封為冠軍侯。20歲的這一年,霍去病又擢升為驃騎將軍,這是僅次於大將軍的官銜。      這一年,霍去病率領一萬精兵,在河西走廊一帶轉戰五個匈奴的屬國,殺瞭匈奴的折蘭王和盧胡王,生擒瞭渾邪王子和相國、都尉,斬獲八千多首級,最重要的是繳獲瞭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祭天金人是一種用於祭祀上天的銅鑄人像,在匈奴的地位相當於夏王朝鑄造的九鼎,被視為國傢政權的象征,“得九鼎者得天下”,“鼎在國在,鼎失國亡”,成為國之重器。秦朝統一後,九鼎不知所蹤,秦始皇還在泗水派瞭一千多人下水打撈過周鼎,卻一無所獲。祭天金人也是這樣的重器。從漢武帝將祭天金人鄭重其事地供奉在甘泉宮裡就可以看出對這件重器的重視程度。甘泉宮傳說是黃帝升仙之地,好神仙的漢武帝建此宮專用於祭祀,在漢武帝一朝地位十分顯赫。後世有學者稱祭天金人乃佛教造像,把霍去病繳獲祭天金人作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始。當然這是一種訛傳,不過祭天金人之貴重可想而知。

奧匈帝國——世界史奧匈帝國地圖

  一般將奧匈帝國的領土分為兩個部分:內萊塔尼亞(Cislethania)和外萊塔尼亞(Translethania)。   狹義的內萊塔尼亞僅指萊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奧地利,但廣義的內萊塔尼亞還包括斯洛文尼亞、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加裡西亞和達爾馬提亞等地區。這部分被統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與領地”。  外萊塔尼亞,即萊塔河以東的部分,也不隻包括匈牙利,而且還包括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地亞。這部分領土被統稱為“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聖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國王,他後來被尊為聖人。相關閱讀推薦:改變古羅斯歷史格局的一戰:迦勒迦河決戰勃魯西洛夫上將;一戰沙俄的唯一名將改變整個世界命運的暴君:一戰發起者威廉二世成功的軍人失敗的總統:德國一戰名將興登堡揭秘:一戰化學武器慘劇 士兵不堪痛苦開槍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