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一九四二》:喚醒中國人沉睡的記憶

《一九四二》:喚醒中國人沉睡的記憶

導讀: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不存在的,不在記憶中留存的歷史往事近乎於不存在,很多中國人是習慣於遺忘、淡漠的,並不很遙遠的慘事也可輕易放下,甚至都不知發生過。真實歷史猶如沙畫一般早已經揚塵暴土般劇烈出現然後再次歸零。與劉震雲的中篇小說《溫故一九四…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不存在的,不在記憶中留存的歷史往事近乎於不存在,很多中國人是習慣於遺忘、淡漠的,並不很遙遠的慘事也可輕易放下,甚至都不知發生過。真實歷史猶如沙畫一般早已經揚塵暴土般劇烈出現然後再次歸零。與劉震雲的中篇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相比,馮小剛導演、劉震雲編劇的電影《一九四二》,在信息量上更加龐雜豐富,也更容易為普通群眾所接收信息。   馮小剛和劉震雲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是向中國人說:“別忘瞭這段歷史。”事實上,無數的中國人根本記不得祖宗十八代、八代,能夠對祖宗三代的歷史有清楚瞭解的,已然是少之又少。在那個還可以自由逃荒的年代,賣自己、賣傢人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我們並不久遠的過去,遠沒有那麼美好。如今我們在打撈民國的榮光,也要銘記那些倉皇的悲歌。農民和地主,都是土地的主人,他們本應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的耕作、生活和遷徙,按照自己的選擇生存,即便遭遇天災,也應該有足夠的自我救助和社會救濟,然而一九四二年絕無可能,事實上他們經常要遇到這種比這更嚴重的情況。   《一九四二》最終,出現一個孤女,三十五秒鐘,按照編導的說法,她才是本片的主人公,她交待瞭畫外音旁白者的來歷。這與《一句頂一萬句》互文來讀,更是看不盡的悲愴民族痛史,編導演以泣血浩嘆之態,試圖喚起眾多“裝睡的人”。劉震雲的最新小說《我不是潘金蓮》,采取的結構與本片相仿,絕大多數文字是漫長的序幕,為瞭勾出作者滿含熱淚的人和事,寧肯繞最遠的彎子,也是為瞭讓讀者-觀眾不再輕易去忘記。   劉震雲是幽默的河南人,善於自我解嘲,《一九四二》裡的東傢、長工、廚子等等人,都從原著小說裡衍生出來,有著特定條件下的堅韌,本片對他們性格的描寫是善良、犧牲和兌現承諾。為瞭活著盡可能的在國土上遷徙,當然限於無政府狀態下的泥沼之中。張國立、徐帆、張默、馮遠征等人的演出,不誇張、不虛浮,可以說是處於怯懦和擔當之間,因為他們有著足夠的饑餓DNA,以及逃荒經驗,他們如同野草和飄蓬,對未來最大的希望,是希望自己的後代像狗尾巴草一般的種子,能夠在拙劣環境下活下去。面對史上最殘酷的饑荒,他們做不出更有先見之明的預案。   與3000萬饑餓中的河南人相比,是食物鏈頂端的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和蘇聯人等等的信息,丘吉爾的感冒絕對比遠征軍的劫難和河南省主席的災情匯報更重要,陳道明和李雪健飾演的角色,在歷史的縫隙裡無法自由呼吸,但是他們的遲滯或顢頇決定著更多人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