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不幸

揭秘柳宗元的不幸婚姻:唐宋八大傢之柳宗元簡介

  中國古代有續傢譜的傳統,這不但是借此光宗耀祖的事,其實是一種傢庭、傢族文化的傳承。古代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維系的,傢庭、傢族傳承,對人的思想、行為、品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自覺不自覺影響後人的生活。傢庭、傢族的傳承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種DNA。柳宗元一生受此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河東柳氏的來源  我們先來說一下柳氏的祖籍。柳宗元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生於京城長安。長安是柳宗元的出生地,但不是祖居地。柳宗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是一個是官宦的世傢。河東,從地理范疇說,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河東歷史上也為郡名,古稱蒲州,唐玄宗時曾改蒲州為河東郡,其治所在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古時的河東縣也設在這個地方。  古人以封地為姓氏。據史料記載:柳氏先祖是魯孝公的兒子伯展,因封在柳下這個地方,死後得謚(shì)號“惠”,後人稱柳下惠。後來魯為楚滅,柳氏歸於楚國。秦統一天下,楚又被秦滅,柳氏這才遷到山西河東這個地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也有記載:說 “秦並天下,柳氏遷於河東。”柳宗元父親天寶年間避難的天屋山就在河東境內。柳宗元母親順宗時也是按河東縣人受封為“太君夫人”的。關於柳下惠,史書多有記載,說他是清高廉潔之士,為官時,曾三次被貶黜(chù罷免)。《論語·微子篇》孔子贊柳下惠為人做官,說他雖三次遭貶黜,也不誨其志。《孟子·萬章下》也贊“柳下惠之風”,說聞柳下惠之風節,胸襟狹小的人會寬大起來,刻薄的人會厚道起來。  柳下惠的事,《左傳》﹑《國語》﹑《戰國策》﹑《莊子》等都有記載。可《莊子·盜蹠篇》卻把柳下惠的弟弟說成盜蹠(zhí強盜),說他手下有從卒九千人,孔子因與柳下惠為友,還專門去勸說盜蹠,結果讓盜蹠羞辱的落荒而逃。據史料考證,盜蹠實有其人,是春秋末﹑戰國初一位農民起義領袖。柳宗元應對此事相當熟悉。他在永州作《謗譽》提到盜蹠說:別人說我是盜蹠不懼怕,說我是仲尼也不以為榮。任人誹謗議論,“必自善”其身而處之,坦然面對誹謗和贊譽。  柳氏是關中六郡姓之一,是地方上的望族,其權勢顯赫一方。柳宗元先人大都在朝中為官做將。柳宗元自己在《送澥序》裡說:他祖上“在高宗時並居尚書省二十二人。”遠祖有四代曾做過宰相。可見傢氏之顯赫。  可到武則天時,柳氏的命運發生瞭逆轉。柳宗元的高伯祖柳奭(shì),在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為宰相,因事為武後所惡,被貶愛州刺史,途遭追殺,被籍沒瞭全傢。自此,柳氏一蹶不振,柳氏的後人都隻能做些縣令類的小官。柳宗元貶在永州時曾在給嶽父楊憑的信裡提到過這件事,說柳氏雖號為大族,但五六代以來再沒有人能在朝裡為官。 柳宗元  柳宗元故鄉河東的山川美景,名聞天下,讓看過的讀書人流連忘返。柳宗元自己也為河東壯美山河所吸引,他懷念故土的心情,日益強烈。柳宗元在《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說自己常常翹足提起衣服,“奮懷舊都”,久久向傢鄉的方向望著。可據《柳集》和史料看,他一生都沒回過祖地。古時人喜用祖居地和官職等稱謂人,所以後人稱柳宗元為柳河東;因他後來貶任在柳州,又稱柳柳州。柳宗元痛恨當時的門閥士族,從不以族望自傲。可他仍為“先君之道”和“世德廉孝”而自豪,並因此影響他一生的行為舉止。這些我們在柳宗元回顧先祖往事的文字裡都看得很清楚。  柳宗元的父親母親  柳宗元受父母的影響很大。柳宗元父親柳鎮一生多在軍旅和府縣做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官,死前為侍禦史。由於長年接觸社會現實,他洞達世務,激進用世。與一般士人儒生不同,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暴,加之能詩善文,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  柳鎮的事跡,柳宗元《先侍禦史府君神道表》裡都作瞭記述。這裡我們挑幾件事說一下。天寶末年,因遭遇戰亂,柳鎮攜藏書帶著傢人到離傢不遠的王屋山隱居。當時隨行的有子侄一大群人。後來,又“舉族”逃到吳地。其間一群老小,“無以為食”,柳鎮隻好獨自一人騎驢到處向人求食。空閑時,他給子侄和柳宗元講《春秋左氏》和《易王氏》,臉上總是帶著快樂的微笑,從不把憂愁表露出來。安史之亂平定後,柳鎮獻書朝廷,被授左衛率府兵曹參軍,又被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聘為節度推官,“專掌書奏”,並進大理評事。  柳鎮在做晉州錄事參軍時,因議事直來直去,不為刺史所容。晉州刺史是郭子儀的部將,一介武夫,“酣嗜殺戮”,手下官吏沒人敢與他爭論。而柳鎮“獨抗以理”。當有人無故將被打死時,他用身體抵擋鞭子和棍棒。氣得刺史怒投桌幾折斷床席,但他也不屈服。後來柳鎮調長安主簿,又任太常博士。為生計著想,他曾請求去做宣城令。柳鎮在殿中侍禦史任上,審理陜虢觀察使盧嶽遺產案時,主持公道,抗拒宰相竇參,被貶夔(kuí)州司馬。三年後,竇參獲罪,柳鎮復為侍禦史。柳鎮這樣做,他說是為瞭警世,讓為相者不敢持威以為所欲為,為長者不敢懷私以夾雜私利。德宗專給他作制書說:“守正為心,疾惡不懼。”  貞元九年(公元794年),柳宗元考中進士,朝廷審查有無“朝士”作弊時,當德宗聽說柳宗元是“抗奸臣竇參”柳鎮的兒子時,說:我知道柳鎮不會為他兒子做這樣的事。柳鎮為人朝野盡知,“名聞於天下”。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范陽大戶人傢。“七歲,通《毛詩》及劉氏《列女傳》”。柳宗元父親曾說;“吾所讀舊史及諸子書,夫人聞而盡知”沒有遺漏的。盧氏精熟詩書,在戰亂傢無書時教柳宗元古賦十四首。柳鎮長年在外為官,柳母待族人,“敬之如臣事君”,“慈之如母畜子”,“友之如兄弟”。災患時,缺食物,她寧肯自己不吃,也不讓孩子餓著。柳宗元遭貶時,年近七旬的盧氏隨之赴永州,身處惡劣的困境,她不露憂色,細心地照料著柳宗元,並不時地寬慰兒子,“明者不悼往事”,這是說聰明的人不要為過去的事悲傷和煩惱。而她自己卻默默地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用寬厚的心懷和深沉的母愛溫暖著柳宗元。  柳宗元本傢從兄弟很多,相互間都非常友善,他在遭貶時,宗直、宗一等人一直陪侍在他身邊,至死也沒離舍,其情誼之深可以想見。柳宗元有兩個姐姐但命運都很悲慘,年紀輕輕,三十幾歲就勞累成疾死去瞭。兩人嫁的都是大姓人傢。柳傢講究孝道,其“仁孝”遠近聞名。當時的大戶人傢,宗親往往都住在一起,不但尊長多,上下關系也雜亂,為人妻者是很辛苦的。大姐因成月憂勞,常常一個人哭泣不吃飯。二姐從早到晚,整日勞作,侍婆傢“必敬必親”。相關閱讀推薦:唐朝史上歷經三代皇帝的英國公李勣的忠義與圓滑唐朝歷史上尉遲恭為何會當眾毆打唐太宗的弟弟? 揭秘:柳宗元因何從青年才俊跌落為長居蠻荒的囚犯柳宗元簡介 唐代著名文學傢哲學傢柳宗元簡介柳宗元的故事介紹:柳宗元被貶到到柳州的故事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柳宗元和兩個姐夫的關系也非常親密。大姐夫崔簡,貞元五年中進士第,先是在軍中任職。崔氏以文章傳傢,崔簡文章寫得好。柳宗元說:他的學問,曾得到崔簡的指教,受益匪淺。崔簡“博知古今事”,“善謀畫”。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死,劉辟自稱留後,不久反叛。崔簡曾勸節度使嚴礪早做防備,嚴礪依崔簡的計謀行事,屢破劉辟叛軍,為平叛做出瞭貢獻。後來崔簡出任連州、永州刺史。可永州刺史還未到任就被人誣告貶到驩州(在今越南境內)。雖經幼弟訴訟朝廷冤情得雪,可他卻含冤死在貶地。崔簡比柳宗元大十歲,時年僅五十歲。  更不幸地是兩個兒子處道和守訥從貶地扶柩過海時,遇風暴也被淹死瞭。柳宗元這時被貶在永州,他暫時草葬瞭崔簡。崔簡死後,柳宗元獨撐起外甥的教養之責。他特別喜歡大外甥女柳媛,說她像大姐:“惠明貞淑,仁愛孝友。……三歲知讓,五歲知戒,七歲能女事,善筆札,讀書通古今。”柳媛閑暇時彈弦樂吟詩如其母,可不幸早早就病亡瞭。  二姐夫裴瑾,是貞元三年中進士,為參京兆軍事,金州刺史,還做過萬年縣令。他樂於助人,有請則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凡人有難,必出財力相救,聞名長安城。裴瑾為人性情開朗,善交結。他不輕視同僚和下屬,待人一視同仁,不論出身微賤的還是地位高的都喜歡他。裴瑾喜好下圍棋,懂音樂,飲酒甚少,“終生不以酒氣加人”。他白天交際酬應,“夜讀書考禮”,研究整理典籍,深受周圍人賞識。後因為人直率被人讒言遭貶,染瘧疾而亡。柳宗元和姐夫之間,一為篤友,一為密親,他文中流露的真情,讓我們今人讀後也為之感動。  柳宗元不幸的婚姻  柳宗元的婚姻也很不幸。他的婚配是雙方傢父戲訂的娃娃親。當時兩傢是同僚相好,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和柳宗元後來的嶽父楊憑同在鄂嶽沔都團練使李兼那共事,李兼是柳宗元妻子楊氏的外祖父。建中四年(公元784年),柳鎮為鄂嶽沔都團練使判官,柳宗元這時隨父在夏口。楊憑很喜歡少有文才的柳宗元,要把九歲的女兒許配給十三歲的柳宗元,後來始終也沒反悔。楊女三歲喪母,自小溫順,沒有大戶人傢“驕盈之色。”   柳鎮貞元九年死,柳宗元守父喪。貞元十一年,楊女嫁入柳傢,她敬侍柳宗元母親,柳傢人都很喜歡她。柳宗元母親曾說:“自吾得新婦,增一孝女。”兩傢又是世代交好的“通傢”,柳母愛之如己子。柳宗元倆個姐姐也把她當親姊妹看待。不幸楊氏有足疾,行走不便。結婚沒三年,懷孕難產,暈倒病重,二十三歲就死瞭。  柳宗元與楊氏的感情非常好,終生為喪妻失子而難以釋懷。對妻子的死,他哀痛不亦,發願要“之死同穴”。這種喪妻之情情一直伴隨柳宗元一生。唐代婚姻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男人不但娶妻,還可以納妾。唐代有個叫崔穎的,娶妻擇有貌者,稍不如意就不要瞭,他前後反復多次,這在當時是很平常的事。柳宗元感情生活比較嚴肅,自楊氏死至永貞年,六年間柳宗元沒有續娶,後來遭貶到死也沒再正式婚配。  柳宗元嶽父楊憑,兄弟三人,善文辭,皆有名。大歷中,三兄弟中進士,時號三楊。楊憑歷任顯官,做過湖南江西觀察使,刑部侍郎,京兆尹。元和四年為禦史中丞李夷簡彈劾,貶為臨賀尉。後歷中書舍人,禮部尚書。柳宗元終生與楊傢保持親密的交往,其間與楊傢三兄弟及後人,頻有書信,贈詩。讓人看瞭感動。  柳宗元在永州時,有一女兒隨行。名稱和娘,生於長安善和裡。這可能是柳宗元在京城與人同居時所生。因其母身分低微,又非婚配,和娘一直沒與柳宗元相認。直到柳宗遭貶才隨到永州。不幸的是和娘來永州四年,於元和五年四月三日就病死瞭,年僅十歲。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孑然一身的柳宗元,是處荒蠻之中的罪人,不可能求門當戶對的婚配,為續子嗣隻能尋老農女生男育女。他在《馬室女雷五葬志》說:“馬室女雷五,傢貧,歲不易衣(終年沒衣服替換)。……以其姨母為妓於餘也。”柳宗元永州後期及柳州時的子女可能為馬室女雷五姨母所生。北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唐人尚文好狎(好色)。”唐室王朝開創瞭經濟文化盛世,也風行蓄妓納妾的盛行。《新唐書·宦者列傳》載,開元天寶中,玄宗有宮女四萬多人。上行下效,州府郡縣均設官妓,兵營有營妓,達官貴人有傢妓。其蓄妓數百者,史載不勝枚舉。官場宴飲娛樂,迎來送往,以妓侍之。而民間則有市妓。據文獻記載,唐代金榜題名的士子有召妓侍宴的習慣。以妓為妾是一些文人士者的時尚。劉禹錫晚年與白居易交好,詩文留有有他們召妓酬應的記述。《劉禹錫集》有詩《懷妓四首》。而柳宗元身處困境,為求子嗣,擇取貧窮為妓的馬室女雷五姨母,實為無奈之舉,其內心的苦痛是可以想見的。柳宗元道德人品與那些蓄妓納妾的達官貴人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柳宗元與親戚的交往及後事  柳宗元重親情,一生都與親戚有密切的交往。至元和十四年死前,他姐姐崔氏諸外甥喪亡已盡,他寫的這類祭文和墓志凸顯於《柳集》同類文字裡,讓人不忍落眼。柳宗元在《又祭崔簡旅櫬歸上都文》說:“君死而還,我生而留。”你死瞭,還能回到老傢去;我活著卻隻能留在這荒蠻的地方。他又在《祭外甥崔駢文》裡說:“我自得罪,無望還都。”這是一種多麼淒苦的心境。乾隆《禦選唐宋文醇》說,這是“樂死而哀生”。柳宗元為自己生不如死而悲哀。  柳宗元死時,留有兩子兩女,長子周六,四歲;次子周七;女無名。柳宗元死前,曾遺書托孤給劉禹錫,並把他生前寫的全部文章和詩篇都交給劉禹錫,請他代編成冊。當劉禹錫接到好友病死的訃告後,“驚號大叫,如得狂病。良久問故,百哀攻中,涕淚並落,魂魄震越。”劉禹錫作《祭柳員外文》﹑《重祭柳員外文》悼念柳宗元,並把柳宗元詩文編纂成集,還在集前寫瞭序言。

揭秘:不得自由的清朝光緒帝一生中的八大不幸

  導讀: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慈安崩逝後由慈禧太後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後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  光緒帝囚禁瀛臺到他死前發生的大事有:義和團與清軍勇鬥八國聯軍,《辛醜條約》簽訂,慈禧太後實行新政,日俄戰爭爆發,革命黨發動起義(萍瀏醴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紹興起義、欽廉防起義等)等。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身故,終年38歲,葬河北永寧山崇陵,廟號德宗,謚“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簡稱景皇帝。   八大不幸  光緒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是悲劇,但是光緒的傢庭生活也是悲劇。光緒隻有一後二妃,這在清朝皇帝裡面是獨一無二的,那有人說宣統呢?宣統不算,因為他3歲做皇帝,6歲就退位瞭,還沒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來說,清朝沒有一後二妃的,他這一後二妃還不幸福,我數瞭一下,說光緒皇帝的傢庭悲劇有八個不幸。  第一,父親。他的父親是醇賢親王奕譞,他和父親是個什麼關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後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親雍正就是父子關系,又是君臣關系,他父親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親是君,他是臣,他父親就是父,乾隆就是子,這個關系也單純。光緒他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面前跪著稱臣,就傢庭生活來說,是一種悲劇,他父親跟光緒不能和正常父子關系這樣,敞開心扉來交談,不可以。  第二,母子關系,乾隆和他母親可以一塊吃飯,可以請安,可以陪著他母親下江南,光緒可以嗎?不可以,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他母親行嗎?不可以,他母親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準不可以,見瞭面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系拉拉傢常,隨便談一談可以嗎?不可以,作為一種傢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系是悲劇。   第三,皇後。皇後和光緒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後,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親侄女,有些話他不敢說,說瞭以後,怕她報告到慈禧那兒,這個關系很難處,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後結婚,光緒又不喜歡,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一個悲劇。  第四,跟他妃子。對珍妃,他喜歡,聖母太後又不喜歡,遠瞭不是,因為他喜歡珍妃,近瞭也不是,因為皇後和慈禧不同意。一會兒我還單講珍妃,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五,兄弟,光緒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間的關系不能像常人傢的兄弟之間關系這樣,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對母後,就是對慈禧叫“聖母皇太後”,慈禧又把他撫養大,應當說慈禧是他的親人,慈禧點的名讓他繼承皇位,應當說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敵人,慈禧既是光緒的親人、恩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這是一個矛盾,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七,光緒無兒無女,身邊沒有子女的傢庭歡樂。  第八,自己長期過著一種囚徒的生活,沒有任何人跟他來往幾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對個人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悲劇。光緒作為皇帝來說,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說作為一個人來說,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傢庭生活有八種不幸。可以肯定地說,光緒的傢庭生活是悲劇。相關閱讀推薦:晚清時期大宦官李蓮英竟差點成瞭光緒帝的大舅子山西晉城發現清光緒年間“特快專遞”信封清宮秘聞:清末太監李蓮英通吃慈禧和光緒的秘密!慈禧後人揭秘宮闈:咸豐死於自殺 光緒不肯洞房清宮秘聞:光緒帝如何看待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戊戌變法:康有為竟然向光緒灌輸賣疆土搞變法!

福薄命短:康熙皇帝四個不幸的皇後是怎麼死的?

  在清廷入關後的10個皇帝中,數康熙皇帝的後妃最多,先後有4個皇後、3個皇貴妃、1個貴妃,11個妃子,8個嬪,10個貴人,8個常在,10個答應;此外還有一大群難以確定的沒有名位的後宮佳麗。您看看,光皇後就有四個。  1、康熙皇帝和他的第一個皇後赫舍裡氏的關系之謎  康熙皇帝的第一個皇後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是索尼的孫女–索尼的長子內大臣噶佈喇的女兒,也就是索尼的三兒子索額圖的侄女。《康熙王朝》中說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是索額圖的女兒,這是錯誤的。  不過,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大清王朝曾經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皇帝一定要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傢族中選擇皇後。怎麼這回改瞭呢?  話還要從順治皇帝去世之後的局面說起。  1661年2月5日(陰歷正月初七),順治皇帝突然去世,年僅8歲的皇三子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按照大清王朝的傳統,皇帝年幼的時候,國傢的政務應該由一兩位宗室的親王攝政,但由於順治皇帝在位初年睿親王多爾袞擅權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的前車之鑒,順治皇帝和孝莊皇太後決定不依舊制,而是改由異姓大臣來共同輔政,於是確立瞭四輔臣制。   這樣,在同多爾袞鬥爭中有功的重臣元老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成為輔政大臣,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四大臣共同輔佐幼主,最初相安無事。然而隨著四輔政大臣內部勢力的變化,本來位居末位的鰲拜的勢力日益擴大。鰲拜這個人太專橫,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輔政大臣放在眼裡。  眼看鰲拜權傾朝野,孝莊太皇太後為達到遏制鰲拜的目的,轉而籠絡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兩朝均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傢族中選擇皇後的傳統,冊立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為皇後。於是,就有瞭1665年10月22日(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1歲的康熙皇帝和12歲的赫舍裡氏皇後遵照孝莊太皇太後懿旨舉行大婚典禮的這件事。很快,1669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就在赫舍裡氏傢族的協助之下除掉瞭權臣鰲拜!因此我們說,康熙皇帝迎娶赫舍裡氏皇後,完全是一場政治婚姻。  那麼既然這是一樁政治婚姻,康熙皇帝與他的第一個皇後–赫舍裡氏的關系如何呢?  應該說,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關系還是非常穩定的。換句話來說,在康熙皇帝的眾多的後宮佳麗之中,康熙皇帝本人還是更喜歡他的第一個皇後–赫舍裡氏。這又是為瞭什麼呢?  第一,兩個人是”發小”。  他們是從小的玩伴,可謂是青梅竹馬、總角之交,情投意合。”繞床弄青梅”、”羞顏尚不開”,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竇初開的赫舍裡氏皇後這對小夫妻婚後恩愛甜蜜,生活非常和諧,彼此感情頗深。因此,他們是一對幸福的夫妻。  第二,兩個人屬於”患難夫妻”。  他們共同度過瞭鰲拜專權的日日夜夜。在他們共同生活的歲月裡,赫舍裡氏以自己”宮闈式化、淑德彰聞”的得力輔佐,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得康熙皇帝無後顧之憂,能夠集中精力料理國政,為日後建立康、雍、乾盛世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赫舍裡氏皇後不愧為康熙皇帝的賢內助。  第三,兩個人屬於政治婚姻。  既然是政治婚姻,就容不得少年康熙皇帝對赫舍裡氏不好。這裡的政治婚姻,是說他們的結合是孝莊太皇太後刻意安排的,其背後的目的是愛新覺羅傢族要借助於赫舍裡氏傢族的手除掉權臣鰲拜!  因此,皇後赫舍裡氏傢族對於康熙皇帝有恩。相關閱讀推薦:97個孫子 康熙為何隻看中瞭12歲乾隆當繼承人?康熙四大輔臣都有誰?康熙四大輔臣之首是誰?崇禎兒子的悲慘結局:躲藏一生76歲被康熙凌遲處死康熙景陵的五大謎團 棺內自動噴火燒傷盜墓人?千古一帝康熙童年的八大不幸:康熙8年的皇子生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我們說完瞭他們之間的感情,就該說到他們的孩子瞭。  1670年初,赫舍裡氏皇後為康熙皇帝生瞭一個聰明乖巧、活潑可愛的小皇子承祜。而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才15歲,赫舍裡氏皇後才16歲。  可惜的是,康熙皇帝和赫舍裡氏皇後的愛情結晶承祜不到4歲就不幸夭折瞭。這畢竟是赫舍裡氏皇後的第一個孩子,由於憂傷過度,赫舍裡氏皇後的身體變得孱弱多病。此後的康熙皇帝對赫舍裡氏皇後是越發的關愛有加瞭。  1672年冬,赫舍裡氏皇後在京生病,當時康熙皇帝正陪同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在遵化湯泉療養,聞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飛騎進京探望。直到皇後病情好轉,方才放下心來。  1674年夏,赫舍裡氏皇後第二次臨盆,康熙皇帝異常高興,當即取一個乳名叫保成,這就是後來的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祝願這個孩子能夠平安成長。  然而,赫舍裡氏皇後卻因難產導致昏迷不醒,幾個時辰之後,年僅21歲的赫舍裡氏皇後就去世瞭。赫舍裡氏皇後是清朝所有皇後中去世年齡最輕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難產去世的皇後。赫舍裡氏皇後去世瞭,可是皇後的位置不能空缺啊?總得有人填補這個空缺出來的位置啊?   2、康熙皇帝和他的另外三個皇後  赫舍裡氏皇後去世3年多之後的1677年秋,康熙皇帝就把這空缺出來的位置賞賜給瞭鈕祜祿氏–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孝昭仁皇後。這個鈕祜祿氏皇後就成為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後。  鈕祜祿氏皇後剛剛入宮的時候僅僅是個很普通的妃子,好不容易她才等到瞭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轉正的機會,可惜的是,這個鈕祜祿氏皇後卻沒有福氣,僅僅半年後的1678年3月18日(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這個鈕祜祿氏皇後在還沒有給康熙皇帝留下任何子女的情況下,就到陰間找赫舍裡氏皇後聊天去瞭,年僅24歲。此時,距赫舍裡氏皇後死還不到4年的時間。她的喪期正是征討三藩的關鍵時候。  這樣,康熙皇帝就迎來瞭他的第三個皇後–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佟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本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後之親侄女,即康熙皇帝的嫡親表姐。1677年被冊封為貴妃,1681年晉升為皇貴妃,1683年生皇八女。  佟佳氏皇後的命比鈕祜祿氏皇後的命還不濟,1689年8月23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在她的病勢非常沉重的情況下,康熙皇帝念及她是自己媽媽的親侄女,才冊封她為皇後。可惜的是,這個佟佳氏皇後隻當瞭一天的皇後,就去找赫舍裡氏皇後和鈕祜祿氏皇後聊天去瞭。  從此,直到康熙皇帝病逝,再也沒有瞭皇後。  問題在於,人們說的康熙皇帝的第四個皇後–烏雅氏皇後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皇帝的第四個皇後烏雅氏,其實是死後追封的–換句話說,她生前一天皇後也沒有做過。烏雅氏皇後是母以子貴的典型代表。  烏雅氏皇後,滿洲正黃旗人,她是護軍參領威武的女兒。1678年12月13日(舊歷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她為康熙皇帝生下瞭一個孩子胤禛–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可是當時,這個烏雅氏還什麼都不是呢!直到1679年,康熙皇帝看到這個烏雅氏所生的孩子命還挺大,沒死呀,於是就冊封這個烏雅氏為德嬪。1681年,康熙皇帝一看,這個孩子還挺壯實,看來的確死不瞭瞭,那就再加封吧,於是再加封烏雅氏為德妃。就在這一年,德妃烏雅氏又為康熙皇帝生下瞭皇六子胤祚;1682年生皇七女,1683年生皇九女,1686年生皇十二女,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禎。1723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德妃的兒子繼位,是為雍正皇帝,尊德妃為皇太後,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後,可是還沒能夠等到正式上冊呢,這個皇太後就在1724年7月13日(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瞭,享年63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盤點光緒帝傢庭悲劇的八大不幸:光緒帝的悲慘人生

  光緒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4歲登極,在位34年,享年38歲,年號光緒。  光緒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是悲劇,但是光緒的傢庭生活也是悲劇。光緒隻有一後二妃,這在清朝皇帝裡面是獨一無二的,那有人說宣統呢?宣統不算,因為他3歲做皇帝,6歲就退位瞭,還沒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來說,清朝沒有一後二妃的,他這一後二妃還不幸福,筆者總結瞭一下,光緒皇帝的傢庭悲劇有以下八個不幸:  第一、父親  他的父親是醇親王奕譞,他和父親是個什麼關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後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親雍正就是父子關系,又是君臣關系,他父親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親是君,他是臣,他父親就是父,乾隆就是子,這個關系也單純。光緒他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面前跪著稱臣,光緒不能和正常父子關系那樣敞開心扉來交談。就傢庭生活來說,是一種悲劇。   第二、母子關系  乾隆和他母親可以一塊吃飯,可以請安,可以陪著他母親下江南,光緒可以嗎?不可以,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她母親行嗎?不可以,他母親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準不可以,見瞭面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系拉拉傢常,隨便談一談可以嗎?不可以,作為一種傢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系也是一種悲劇。  第三、皇後  皇後和光緒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是皇後,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親侄女,有些話他不敢說,說瞭以後,怕她報告到慈禧那兒,這個關系很難處,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後結婚,光緒又不喜歡,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一個悲劇。  第四、珍妃  對於珍妃,光緒非常喜歡,聖母太後卻又不喜歡,遠瞭不是,因為他喜歡珍妃,近瞭也不是,因為皇後和慈禧不同意。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光緒皇帝之死:袁世凱制造的一起連環謀殺案?光緒帝的慘痛經歷:變法圖強遇上慈禧太後皆成空揭秘光緒皇帝妃子瑾妃醜陋之謎:後妃中的十大醜女光緒帝和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個男人之謎:光緒的一生清宮檔案揭光緒死前每天被迫向慈禧下跪 光緒死因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五、兄弟  光緒也是一個普通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間的關系不能像常人傢的兄弟之間關系親密無間,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慈禧  慈禧把光緒撫養大,應當說慈禧是他的親人,慈禧點的名讓他繼承皇位,應當說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敵人,慈禧既是光緒的親人、恩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這是一個矛盾,作為傢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七、光緒無兒無女  據《清史稿》記載:光緒身邊無兒無女。這對於光緒來說無疑是一個最大的傢庭悲劇。  第八、被慈禧軟禁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後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蠶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臺。返瀛臺後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後破口大罵,罵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臺,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後,光緒度過瞭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著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瞭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鐘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瞭一條規矩,今後不許覲見皇上。   光緒長期過著一種囚徒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人跟他來往,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對個人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悲劇。  總體上來說,從一個帝王應該具備的素養上看,光緒能夠接受新鮮事務,有一定的遠見;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謀略,又遇到慈禧這樣一個強勢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終不能有所作為。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以求自保;反而在關鍵時刻,為瞭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瞭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身為帝王,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諱言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千古一帝康熙童年的八大不幸:康熙8年的皇子生活

  康熙帝曾說:“朕少時,天稟甚壯,從未知有疾病。”又說:“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這樣看來,他不但出身帝王之傢,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優越,而且自幼身體強健,跟普通百姓相比,實在是有天壤之別。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大帝的童年生活,竟遭遇瞭諸多的不幸。  康熙帝生來就貴為皇子,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錦衣玉食,跟普通百姓相比實在是大幸、大大幸、大大大幸。但是康熙帝8年的皇子生活,竟然也遭受瞭普通人難以想象的8個不幸。  第一個不幸:幼離母親懷抱。  清朝制度,皇子、皇女出生之後,與生身額娘(母親)分居,由乳母、保姆養育。就是說玄燁出生之後,不僅沒有一個同父母居住在一室的傢,而且沒有和母親同住在一起。玄燁是獨居一處,由乳母、保姆等哺育、照顧,由宮女、太監等服侍、陪伴。他不僅少瞭父母的撫愛,甚至難得見到母親和父親,倒不如普通百姓傢的孩子,可與父母一堂,享受傢庭歡樂。  第二個不幸:宮外孤獨避痘。  玄燁在兩三歲時,出宮避痘(天花)。他為什麼要到宮外避痘呢?原來世居山林和草原的滿洲人、蒙古人來到中原後,容易感染痘癥(天花),而當時對這種病沒有特效藥,傳染厲害,死亡率高。所以宮廷裡也是談“痘”色變。為瞭避痘,玄燁從皇宮裡搬出,住到皇宮西墻外的一座宅院裡。這座宅院就在今北長街北口路東,隔筒子河與皇宮相望。人們從西華門出來往北或從神武門出來往西,很快就可以到達那裡。這段時間,玄燁小小年紀,身邊隻有乳母、保姆、宮女、太監照料,長期不能同父母相見。直到四五歲出痘以後,才搬回皇宮。玄燁童年避痘的宅院,雍正元年(1723年)加以改建,賜名福佑宮,後為寶親王(弘歷)府邸,但未遷入(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弘歷即位後,改名福佑寺,為喇嘛廟。現今保存完好。曾供奉於福佑寺的康熙帝神牌正殿恭奉清聖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東案陳設禦制文集,西設寶座。殿額曰“慈容儼在”。大門外有東、西二坊,東曰“佛光普照”,曰“聖德永垂”;西曰“澤流九有”(從街上可以看到),曰“慈育群生”,都是雍正帝禦書(《日下舊聞考》卷四一)。   第三個不幸:傢庭關系復雜。  玄燁的皇父順治帝先後娶瞭19位後妃,其中有滿洲人、蒙古人、漢人,傢庭關系十分復雜。而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後為皇父先後選瞭5位姓博爾濟吉特氏的蒙古後妃。皇父並不喜歡她們,先廢掉第一位皇後(孝莊親侄女),又疏遠第二位皇後即孝惠章皇後(孝莊親侄孫女),並冷落瞭另3位蒙古妃子。因此,祖母和父親關系不洽,磕磕碰碰,一時失和。這些都是玄燁親眼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的。  第四個不幸:受到皇父忽視。  玄燁從2歲到7歲的6年間,他的皇父順治帝上演瞭與董鄂氏的愛情悲喜劇:玄燁2歲時,皇父熱戀董鄂氏;3歲時,董鄂氏入宮,不久為皇貴妃;4歲時,董鄂妃生下一個兒子,就是皇四弟,被皇父視為“朕第一子”,預示這位小皇子將來是皇位繼承人;5歲時,皇四弟夭折,追封為榮親王,皇父與庶母董鄂妃悲痛欲絕,神魂顛倒;7歲時,董鄂妃病逝,皇父過度悲傷,尋死覓活,先要自殺,被祖母派人晝夜看著,後要剃發出傢,不久又罹患重病。在玄燁成長的6年裡,皇父根本無心、也無暇顧及他,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教育。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為什麼會起名叫作“玄燁”還原史上真實的鰲拜:少年康熙為何執意鏟除鰲拜康熙晚年儲位之爭:歷史上康熙皇帝是死於非命嗎?康熙晚年為何能從97個孫子中記住12歲的乾隆?清初疑案 康熙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莊皇太後?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五個不幸:出痘九死一生。  玄燁兩三歲時就到宮外避痘,四五歲時出天花,沒有特效藥,發燒,疼痛,煩躁,恐懼,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監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過一劫。幼小的年紀,面臨過生死的磨難。這是一個多麼可憐的童年!  第六個不幸:臉上留下麻子。  玄燁兩三歲時出宮避痘,雖名曰“避痘”,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科學的預防措施,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如果一旦得瞭天花,半靠自身抵抗力,半靠命運的安排。大約四五歲時,玄燁果然出瞭天花。這場病災,使玄燁“臉上有天花留下的痘痕”,就是臉上留下麻子。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臉上長麻子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痛苦;對於康熙帝來說,更是一種終身的生理遺憾,也是一種終身的心靈痛苦。  第七個不幸:八歲痛失皇父。  玄燁雖然被皇父冷落,但畢竟是有皇父的庇護。但他8歲(7周歲)的時候,剛夠現今小學二年級的年齡,年僅24歲的皇父竟然與世長辭。父親死瞭,天塌瞭,祖母和生母痛苦不堪,整個皇宮都籠罩在悲哀的氣氛中。玄燁在乾清宮給皇父守靈、默哀、祭拜、哭號。這給幼小的玄燁,造成巨大的心靈打擊和精神創傷。   第八個不幸:十歲痛喪母親。  玄燁繼位的第二年,生母佟氏就病死瞭,這時康熙帝才10歲(9周歲),相當於現在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年齡。佟氏去世後,玄燁晝夜守靈,“擗踴哀號,水漿不禦,哭無停聲”(《清聖祖實錄》卷八),宮廷近侍,皇室近親,耳聞目睹,無不感動。一個年齡才9周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吊,實在可憐,應當說是人生幼年之最大不幸。這對玄燁來說,是一場天崩的災難與地解的打擊。  總之,玄燁是在充滿宮廷悲劇的憂患中度過童年的,他的童年很少享受到傢庭親情和溫暖,成為他終生的遺憾。他為自己沒有來得及在父母膝下盡孝,沒有能夠給父母帶來更多歡樂而遺憾終生。直到晚年時他還對此耿耿於懷。他說:“世祖章皇帝(順治帝福臨)因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抱歉之處。”(《清聖祖實錄》卷二九〇)  《孟子告子下》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人常是這樣。憂患使人痛苦,也激人奮進。康熙帝的成長經歷充分證明瞭這一點。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玄燁充滿宮廷悲劇的童年,給他帶來瞭八個不幸。但是,玄燁在“八個不幸”面前,沒有怯餒、退縮、消沉、頹廢;而是變“不幸”為“有幸”,勤奮學習,磨煉意志,培養瞭自信、自立、自強、自勵的精神,成為康熙帝成長中的寶貴動力。  第一,孤獨中遇到良師。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離開母親懷抱”並“宮外孤獨避痘”。玄燁出宮避痘及童年時期的教師,有母親、祖母、蘇麻喇姑以及一位孫氏保姆(內務府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的妻子,她的後代出瞭曹雪芹),還有他的師傅(老師)、太監、大臣等。孝莊太皇太後鑒於對兒子福臨少年時教育失敗的教訓,更加註重對孫兒玄燁的教育。祖母教育他做人的規矩,如“凡人行為坐臥,不可回顧斜視”。康熙帝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康熙禦制文集》二集卷四十)祖母對他“撫育教訓”,給他講祖宗艱苦創業的故事。後來康熙帝回憶說:“朕自八歲世祖皇帝賓天,十歲慈和皇太後崩逝,藐茲沖齡,音容記憶不真,未獲盡孝,至今猶憾。藉聖祖母太皇太後鞠養教誨,以至成立。”(《康熙起居註冊》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就是在這些“老師”的教育下,學文化,端品行,立志向。  玄燁出宮避痘,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心疼他,經常派蘇麻喇姑去照料。蘇麻喇姑原是孝莊的陪嫁女,經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為人祥和厚道,宮廷閱歷豐富。小玄燁不僅從她那裡學到不少知識,而且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裡講個故事:蘇麻喇姑有個習慣,每年除夕,她要將洗腳水澄清,盛在碗裡,一飲而盡。她說是為瞭敬神消災,實際上反映瞭以遊牧為生的蒙古人對水的渴求與敬重。這麼多年來優裕的宮廷生活,並沒有使蘇麻喇姑忘記過去。這種樸素的思想作風,對小玄燁產生潛在影響。   第二,忽視下更加發奮。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傢庭關系復雜”、“受到皇父忽視”。但他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玄燁5歲開始讀書寫字。史書說他:“自五齡後,好學不倦。”除瞭學習滿洲語文、蒙古語文之外,還要學習漢語文。漢語文中的“三百千”(就是《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對他的幼小心靈產生瞭深刻的原生性影響。玄燁從小意志堅強,耐性過人。他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四書”,按照傳統的學習方法,先念就是朗讀,後背就是背誦。他給自己規定:每一段、每一篇,都要朗誦120遍,然後背誦120遍,直到滾瓜爛熟、融會於心。  俄國彼得大帝小時候的學習生活,就是“讀讀、寫寫、背背”(《彼得大帝傳》),讀就是讀書識字,寫就是練習寫字,背就是背誦聖書中的段落。這同康熙大帝小時候的學習生活,十分相似。  玄燁小時候,受過良好的、系統的教育。他的老師是當時最優秀的。他自己說:“朕自幼讀書,於古今道理,粗能通曉。”(《清聖祖實錄》卷三〇〇)可見玄燁童年讀書,初步瞭解歷史,瞭解經典,古今道理,粗略通曉,為他後來治國、平天下做瞭基礎性的準備。  第三,出痘後才有皇位。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出痘九死一生”、“臉上留下麻子”。玄燁出痘,雖身體痊愈,臉上卻長瞭麻子,留下終生遺憾。但正是這個缺憾,在他繼承皇位這件事情上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從現有的史料看,玄燁的皇父順治皇帝應該是患天花不治而去世的。因此,在他臨終前商量皇位繼承人時,把曾經出過天花作為一項重要條件。這是因為患過天花的人,具有終生免疫力。皇父死得太早,朝廷震動太大。為著朝廷政局穩定,也為著江山堅固,玄燁便因禍得福,榮登大位。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第四,憂患中較早成熟。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八歲痛失皇父”、“十歲痛喪母親”。玄燁自幼懂事,他在十歲以前,先後遭遇喪父、喪母之痛,目睹世態炎涼,知道人間冷暖,磨難中使他早熟。他說:“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玄燁從小決心戒酒、戒色、戒小人。他終生不酗酒、不荒淫、不親昵小人。他從小學會瞭體察人生,善解人意。盡管他那時不諳世事,然而在與額娘(母親)不多的接觸中,額娘黯然的眼神和隱露的悲愁,都會使他有所感悟,引起他幼小心靈的共鳴。在皇父與生母的矛盾糾葛中,他本能地同情額娘,同情弱者。由此看來,一個人小時候,吃點苦,受點罪,經過坎坷,受過磨難,可能對其以後人生的成長,事業的成功,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吃苦與磨難可以錘煉一個人的品質、意志、見識和勇氣。所以,小孩子吃點苦頭,受點磨難,可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一天,皇父問來到身邊請安的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長寧)長大之後有什麼志向。皇五子常寧,因剛3歲,不能回答;皇二子福全回答說:“願為賢王。”皇三子玄燁雖年齡不大,卻從容地答道:“待長而效法皇父,黽勉盡力。”(《清宮述聞》)皇父順治帝聽瞭玄燁的回答後,稱贊他有遠大的志向,另眼相看。  玄燁之所以最終成為一代偉人,是不是天資聰穎,大過於人呢?他自己認為:“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就是說,玄燁小時候並沒有特別超人的靈異,也沒有過人的天才。玄燁不是生而知之,乃是學而知之。康熙大帝的過人之處是,天性好學,精力充沛,孜孜不倦,永不知足——學而得之,行而得之,思而得之,悟而得之。   一個少年,一個青年,立下鴻鵠大志,選定努力方向:“立心以天下為己任、許死而後已之志。”(《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這就是玄燁少年時期立下的志向和價值觀。玄燁在“治國、平天下”的高遠理想下,再加上後天的好學不輟,勤勉努力,終於使他成為一代偉人、千年一帝。  少年天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固然使人痛苦,卻增強人的意志;福,固然讓人快樂,卻腐蝕人的精神——既應促使禍轉化為福,也要防止福轉化為禍。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舉國上下還在過年的期間,玄燁的皇父順治皇帝駕崩瞭。順治帝臨終之前,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曾經反復權衡,最終選擇瞭皇三子玄燁。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揭秘:明君劉秀一生愛情忠貞死後不幸被人借古諷今

  導讀:劉秀這樣文韜武略、感情專一的明君,為什麼被後世的戲劇傢加上貪戀酒色、濫殺功臣的罪名呢?朱元璋殺戮功臣,招致很多士人不滿,但法禁森嚴,人們敢怒而不敢言。明朝中葉以後,法禁稍弛,一些人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前朝皇帝為主人公,編成小說,借以諷喻現實。  在中華歷史上的眾多帝王之中,有一位文治武功、相貌人品堪稱近乎完美,他就是東漢“光武中興”的締造者——光武帝劉秀。然而,幾百年來,幾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經典京戲的流傳,使民間的光武帝形象蒙受著“不白之冤”。這其中最有名的有兩出:  其一為《上天臺》:劉秀寵愛郭妃,身為國丈的郭太師仗勢欺人,於是開國元勛姚期的兒子姚剛打死國丈。劉秀念姚氏父子有功於國,從輕發落,將姚剛發配湖廣,留姚期繼續在朝為官。郭妃為瞭給老爹報仇,設計把劉秀灌醉,劉秀醉酒後聽信郭妃讒言,錯斬瞭姚期。另一為《打金磚》(一名《蘭逼宮》,又名《二十八宿歸天》):姚剛打死郭太師後,姚期綁子上殿請罪,劉秀酒醉,傳旨立即將姚期滿門抄斬,文武百官都上殿保本,也被一並殺害。開國功臣馬武手持金磚闖入後宮,威脅要拍死劉秀,劉秀被迫應允赦免姚期,但為時已晚,馬武用金磚擊頂自殺身亡。劉秀酒醒之後,愧疚難當,加上陰魂現身索命,一命嗚呼。以上兩劇,盡管劇中主要人物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但戲中所演故事和人物性格,均與史實嚴重不符。   戲中“寵愛郭妃”,並非事實。劉秀一輩子隻有三個女人:陰麗華、郭聖通和“無寵”的許美人。而他一生隻愛一個女人——陰麗華。初見陰麗華,他發出“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長期征戰,身邊沒有一個女人。公元23年,劉秀終於達成多年夙願,娶陰麗華為妻,這時劉秀已經28歲瞭。之後,迫於政治原因才娶瞭郭聖通。劉秀稱帝後,要立陰麗華為皇後,陰麗華堅決推辭:“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生子。”他不得已立郭聖通為皇後。此後,劉秀每次出征都把陰麗華帶在身邊,盡可能地減少自己心愛女人受到皇後輕慢的機會。最終,劉秀廢除郭聖通,立已經40歲的陰麗華為皇後。公元56年,劉秀死;公元65年,陰麗華死,合葬在劉秀陵寢。相關閱讀推薦:漢光武帝劉秀是如何從一介書生成為一代帝王的?劉秀皇後陰麗華為何成瞭古人娶妻的最高標準?王莽趕劉秀的故事 王莽趕劉秀講述瞭什麼事?昆陽之戰的過程 劉秀是怎麼擊潰百萬大軍的?馬援簡介 協助光武帝劉秀的東漢開國功臣馬援生平鄧禹簡介 協助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的鄧禹生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史書稱劉秀為“中興明主”,《後漢書》贊其“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劉秀與君臣的關系也相當和諧,他對功臣從不猜疑。馮異掌握重兵,專守關中,獨當半壁江山,有人上奏章說他“專制關中,斬長安令,威權至重,百姓歸心,號為‘咸陽王’”。馮異惶懼,上書謝罪。光武帝詔報說:“將軍之於國傢,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大將朱鮪曾為更始帝劉玄堅守洛陽,對抗過劉秀的軍隊,而且參與過謀殺劉縯(劉秀的哥哥)的活動,光武帝派人說降:“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朱鮪降後,光武帝拜鮪為平狄將軍,封為侯爵,傳封累世。  劉秀這樣文韜武略、感情專一的明君,為什麼被後世的戲劇傢加上貪戀酒色、濫殺功臣的罪名呢?這要從有關光武帝的幾出戲的取材來談。《上天臺》、《打金磚》等戲,取材於《東漢演義傳》,此書系明朝萬歷年間學者謝詔所作。朱元璋殺戮功臣,招致很多士人不滿,但法禁森嚴,人們敢怒而不敢言。明朝中葉以後,法禁稍弛,一些人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前朝皇帝為主人公,編成小說,借以諷喻現實。這樣既可避開文網羅織,又發泄瞭胸中塊壘。扭曲劉秀的幾出京戲,則是根據演義故事,加上作者的發揮編造出來的。

古代十大名妓的不幸歸宿排行榜:十大名妓風流史!

  青樓中的女子猶如別人手中的玩偶,一生難得為自己做一次主。她們附庸風雅、攀權附貴,無非是為瞭結束自己浮華而空虛的風塵歲月,找到意中人,過上平靜的生活。這些貌美而薄命的女子,她們從來不入正史的法眼,但是在歷代的野史稗紀中中,她們留下瞭流光溢彩的一筆,以多情、俠義、溫柔蜷娟、充滿靈性的生命姿態,為我們這個民族增添瞭另外一道多姿多彩的歷史符號。這就是名妓艷史。  今天摘錄在這裡的,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名妓,她們的風流艷史,以及不幸的歸宿……。  1、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妓之死——花開堪折的杜秋娘  杜秋娘原是間州(鎮江)人,江南女子的秀麗與文采她身上盡數體現。她十 五歲時,鎮海節度使李錡以重金將她買入府中為歌舞妓。杜秋娘不滿於隻表演別人編好的節目,自己譜寫瞭一曲“金縷衣”,聲情並茂地唱給李錡聽: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 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此詩正合瞭李錡之意,當時就把她納為侍妾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在位僅八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唐憲宗試圖削減節度使的權利,李錡不滿,舉兵反叛,在戰亂中被殺,杜秋娘入宮為奴,仍舊當歌舞姬。有一次杜秋娘為憲宗表演瞭“金縷衣”,憲宗被深深地感染兩人馬上陷入愛河,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杜秋娘不僅是憲宗的愛妃,還是他的機要秘書,杜秋娘以女人的柔情和寬容彌補瞭憲宗年輕氣盛、性情浮躁的缺點,憲宗常常與她討論治國大事,二人過瞭十幾年同心協力的日子。不料元和十五年,憲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宮中,有人傳言是內侍弘志蓄意謀弒,但當時宦官專權,此事不瞭瞭之。   二十 四歲的太子李恒嗣位為唐穆宗,杜秋娘則負責皇子李湊。李恒好色荒淫,沉迷於聲色犬馬,不滿三十歲一命嗚呼。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他隻知道打獵遊玩,不理國事,不久又在宮中被刺身亡。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杜秋娘眼見三位帝王連續暴死,必為宦官所弒,於是與宰相宋申錫密謀,決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湊為帝。豈知宦官的耳目眾多,計劃王守澄所知,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返回鄉裡,結束瞭她的“折花”歲月。相關閱讀推薦: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青樓:妓女如何進入國傢編制揭開日本藝妓神秘面紗:十九世紀的日本藝妓舊照名妓董小宛與冒辟疆的生死之戀:董小宛嫁給誰瞭?揭秘:宋朝史上最有文彩的那些妓女如何吸引男人盤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十大愛神 妓女愛拜娼妓神!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2、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妓之死——花蕊夫人:被趙光義一箭射死  前蜀亡後,後唐莊宗以孟知祥為兩川節度使,孟知祥到蜀後,莊宗被殺到唐明宗死後,孟知祥就僭稱帝號,但不數月而死,孟昶繼位。  孟昶是個非常懂得享樂的人,他廣征蜀地美女以充後宮,最寵愛的是“花蕊夫人”費貴妃。花蕊夫人最愛牡丹花和紅桅子花,於是孟昶命官民人傢大量種植牡丹。孟昶除與花蕊夫人日夜盤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開筵大賞牡丹。昶日日飲宴,漸覺煩膩,花蕊夫人用紅薑煮白羊頭,石頭鎮壓,以酒淹之,切如紙薄,風味無窮,號稱“緋羊首”。  孟昶最怕熱,在摩河池上,建水晶宮殿,用楠木為柱,沉香作棟,珊瑚嵌窗,碧玉為戶,四周墻壁,不用磚石,用數丈開闊的琉璃鑲嵌。殿內羅帳錦被,奢華無比。  就在二人醉生夢死之時,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並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率軍六萬向蜀地進攻,十

盤點歷史中那些嫁不出去的公主:皇帝女兒也不幸

  盤點中國歷史中那些嫁不出去的公主:  元代計有公主47位,未嫁出去者有1位,亦即晉王甘麻拉女壽寧公主。  明代有公主82位,其中未嫁出去者有25人,她們是:太祖朱元璋的親孫女宜倫公主、南平公主、仁宗朱高熾女德安公主、延平公主、德慶公主、憲宗朱見深女長泰公主、仙遊公主、孝宗朱祐樘女太康公主、興獻王朱祐杌女長寧公主、善化公主、世宗朱厚熜女常安公主、思柔公主、歸善公主、穆宗朱載厚女蓬萊公主、太和公主、神宗朱翊鈞靜樂公主、雲和公主、雲夢公主、靈邱公主、仙居公主、泰順公主、香山公主、天臺公主、懷淑公主、思宗朱由檢女坤義公主、昭仁公主。  清代共有100位公主,其中未嫁出去者有37個,她們是:世祖福臨第一女、第三女、第四女、第五女、第六女、聖祖玄燁第一女、第二女、第四女、第七女、第八女、第十一女、第十二女、第十六女、第十七女、第十八女、第十九女、第二十女、世宗胤稹第一女、第三女、第四女、高宗弘歷第一女、第二女、第五女、第六女、第八女、仁宗秬琰第一女、第二女、慧安和碩公主、第六女、第七女、第八女、慧愍固倫公主、宣宗曼寧女端憫固倫公主、第二女、端順固倫公主、第七女、第十女。  這些嫁不出去的公主,有一些是因為很早就死瞭(以宋、清兩代為多),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並非是因為早卒,而是沒人願娶或沒人敢娶——古代的男人大概也不願意心甘情願當“氣管炎”或“床頭櫃”!   已經嫁出去的那些也並非個個都生活得很美滿,她們當中有的人結瞭婚馬上又離婚,如唐昭宗李曄女平原公主,嫁給李繼偘之後,不到一個月就“拜拜”瞭,有的結過幾次婚,如西漢王朝的(楚)漢公主,先後嫁給嶺娶、翁靡、狂生三個人;東晉簡文帝女新安公主先後嫁給桓濟、王獻之兩個人;唐中宗李顯女安定公主先後嫁給王同皎、韋濯、崔銑三個人;玄宗李隆基女興信公主先後嫁給張垍、裴穎、楊敷三個人;唐肅宗李亨女寧國公主先後嫁給鄭巽、薛康衡、磨延啜三個人;遼興宗耶律宗真女魏國公主先後嫁給蕭撒八、蕭阿速、蕭窩匿三個人;元太祖鐵木真女趙國公主先後嫁給不顏昔班、鎮國、孛要合三個人;元世祖忽必烈女魯國公主先後嫁給幹羅陳、鐵木兒、蠻子臺三個人。  至於給人傢當“填房”或當小老婆者也不乏其人:如北魏太祖拓跋珪女獲澤公主就是嫁給閭大肥為繼室(填房)、北魏文成帝女建興公主、平陽公主給同一個人——劉昶為繼室。  南北朝時劉宋武帝劉裕女呈郡公主嫁給褚湛之為繼室。  隋煬帝楊廣女義成公主嫁給染於為繼室。  唐代榮王李琬女小寧國公主嫁給回紇英武可汗當“媵”(小老婆)。  五代十國時,後梁太祖女金華公主嫁給羅廷規為繼室。  元太祖鐵木真女昌國公主嫁給孛禿為繼室、太子闊出女八不叉公主嫁給紐林為繼室、太子真金女魯國公主嫁給蠻子臺為繼室、秦王忙哥刺女奴兀倫公主嫁給鎖兒哈為繼室、安西王阿答難女兀魯真公主嫁給紐林為繼室、成宗貼木兒女昌國公主嫁給阿失為繼室、趙國公主嫁給闊裡吉思為繼室、魏王阿木哥女曹國公主嫁給王燾為繼室。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十大公主的悲慘命運:哪位公主死得最慘!崇禎皇帝死後唯一的女兒下場如何?長平公主之死和親公主竟先後被嫁給祖孫四人!古代最悲情公主揭秘:史上嫁兩姓三輩四任可汗的大唐公主是誰?揭秘:唐代十五位和親公主究竟有幾位是皇帝女兒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從上面所引的這些材料中我們不難看出:  1.並非所有時代,所有皇帝的女兒都不愁嫁不出;  2.已經嫁出去的皇帝的女兒也並不總是高人一等。  一般說來,在下面這幾種情況下,皇帝女兒的身價與其身份常常名不副實:  1.皇朝衰落、各地方政府或占地為王的軍閥勢力超過中央、到瞭尾大不掉的時候,如唐代後期從文宗李昂時代開始,到昭宗李曄時止,44位公主中僅有6人嫁出,其中一人(昭宗女)平原公主還是正月結婚,二月就離婚瞭的,註意:平原公主婚姻之失敗並不是因為她自恃公主身份看不起丈夫,而是丈夫自恃節度使(軍閥)李茂貞之子的身份沒有瞧得起她這個公主。  2.民族矛盾——這種矛盾說穿瞭乃是政治矛盾大於民族和解時,作為“和親”——和解手段的“和親公主”往往會身價一落千丈,有的甚至還有性命之虞。如五胡十六國時代西涼太祖李暠女長公主本已與北涼三任王沮渠茂虔訂婚,後因北涼與西涼刀兵相見而絕婚;再如唐代的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本已嫁給契丹可汗李懷節和奚可汗李延寵為妻,但二李見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國勢大大削弱,不想做“天可汗”的附庸,因而成婚之後不到半年就叫兩個如花似玉的美人兒做瞭刀下之鬼。   3.門閥士族制度不僅深入人心,而且紮根人腦。在這種情況下,公主雖然有“皇帝女兒”的身份,但也往往敵不過(至少在人們的心目中敵不過)名門望族的千金小姐,我們前面舉的鄭顥恨白敏中就是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唐代以前(甚至包括唐代),連有些皇帝本人都打心眼裡覺得“名門”之人高不可攀。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南朝劉宋帝國有一位名叫王弘的大臣,是宋武帝劉裕的親信,此人雖然姓王,但卻是“不入品”(即庶姓)的王,因而也就不得進入“士大夫”的行列。有一天他為此事求助於皇帝,劉裕對他說:你如果想當士大夫,前提條件是能與王球(名門望族,時任宰相)坐在一起。你不妨說奉我的命令,前去試試。”——(沈約修撰的《宋書》這樣寫道:“中書舍人王弘為太祖所愛,遇上謂曰:‘卿欲作士人,得就王球坐,乃當判耳!’”)  王弘“傻狗不識臭”,真的到王球傢去拜訪,當他打算坐在王球的身邊時,王球用扇子阻止他說:“你不可以坐”(“若不得爾!”)王弘氣憤而回,向劉裕訴苦,劉裕把手一攤說:“我便無如此何!”——“我也拿他沒辦法!”  稍後於王弘有一位紀僧真,他向當時的宋孝武帝劉駿請求成為“士”,劉駿回答說:“這事由都官尚書江敩做主,求我也沒有用,你可以去找他試試。”紀僧真是劉駿最為寵信的大臣之一,可他到瞭江敩那,遭遇與王弘相同。回來之後,紀僧真向皇上訴苦,劉駿回答說:“士大夫不是皇帝可以委派的!”連皇帝都覺得名門望族的身價高不可攀,更不用說一般的士大夫及平民百姓瞭。  我們不是考據論者,更不是為瞭考證而考證,我們花費相當多的筆墨說明皇帝的女兒其身價並非總是天下第一,目的無非是想善意地給那些喜歡以偏概全的讀者朋友們提個醒,千萬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孔子人生中的三大不幸竟被妻拋棄?孔子為何離婚

  導讀:老婆亓官氏已經跟著孔子吃瞭好多年的苦瞭。當她對孔子青雲直上的信念終於破滅之後,這種苦日子她便過不下去瞭,於是她最終選擇瞭離開。  大傢都知道,“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乃人生三大不幸,殊不知,被後人譽為“千古一聖”的孔子幾乎與這三個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撞瞭個滿懷。  眾所周知,孔子是魯國的孔子,實際上,孔子的祖籍在宋國(都城在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宋國是周武王分封給擁護周政權的商代貴族微子啟(商紂王的哥哥)的諸侯國,而孔子正是商代王室的後裔。  孔子的先祖因躲避政治迫害自宋國遷到魯國後,定居在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附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官居諏邑大夫,曾屢立戰功,以勇力聞名於諸侯。  據《孔子傢語》記載,叔梁紇先娶瞭魯國人施氏之女為妻,生瞭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後來又娶瞭個妾,生瞭一個兒子叫孟皮,但孟皮身有殘疾,是個瘸子。按照當時社會的要求,這樣的兒子是不能“繼嗣”的。因此,晚年的叔梁紇又娶瞭年輕的顏征在為妻。   幼年喪母  公元前551年,顏征在為叔梁紇生下瞭孔子,但不幸的是,孔子三歲時年老的叔梁紇就去世瞭,葬於曲阜防山,孔子從此跟隨母親過上瞭艱苦貧困的生活。但孔子的淒苦命運並未到此為止,大約在他十七歲時,母親顏征在也因病逝世離他而去,把他獨自一人留在瞭諸侯爭霸、戰火紛飛的人世間。  中年被妻拋棄不亞於喪偶  十九歲那年,獨自生活瞭兩年的孔子成婚瞭,他的新婚妻子是宋國人,復姓亓官。第二年,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當時的國君魯昭公送來鯉魚表示祝賀,於是,孔子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字伯魚。  可惜的是,亓官氏並非孔子真正的知己。當初選擇孔子做丈夫是看中瞭他哪一點,亓官氏自己沒有表白過,我們當然隻能根據後來的事實進行猜測。也許她那時認為孔子遲早能夠出人頭地,所以才毅然決然地嫁給瞭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孔子,但孔子實在不是那種官場混混式的人物,等她發現並確認這一點時,她已經跟著孔子吃瞭好多年的苦瞭。當亓官氏對孔子青雲直上的信念終於破滅之後,這種苦日子她便過不下去瞭,於是她最終選擇瞭離開。  如果說孔子中年喪偶,那自然是不正確的,可是,亓官氏的離開對於孔子來說其打擊之重應該不亞於中年喪妻,傷心失望至極的孔老夫子大概也隻能痛心而無奈地對兒女感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她去吧!”  老年喪子  公元前483年,周遊列國卻無所建樹的孔子回到瞭魯國,此時他已是六十九歲的老人瞭。孔子雖然仍有心從政,卻依然不被任用,隻得繼續從事教書育人和整理文獻的工作。  就在這一年,孔子遭遇瞭人生中另一個莫大的不幸——他的兒子孔鯉先他而去瞭,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並不會因為孔子是聖人先哲而有所減輕,因為他畢竟不是出離紅塵、斷卻六根的僧人啊!  四年之後,即公元前479年,偉大而不幸的孔子在魯國病逝,葬於魯城北。雖然孔子生前並沒能逃脫普通人可能遭遇的人生之不幸,但他卻在身後超越瞭普通人的普通,成瞭萬世師表,千古一聖。相關閱讀推薦:盤點中國歷史上10位傑出的“聖人”:至聖孔子聖人孔子的艷史:孔子為何會見艷名在外的美女?儒傢創始人孔子很理想主義 一生仕途毀於不現實孔子有幾個老婆?聖人孔子為什麼會和老婆離婚孔子為什麼休妻?孔夫子傢四代皆“休妻”之謎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孔子與開官氏為什麼要離婚?  一是開官氏已讓孔子不勝其煩。《大德禮記》中列出瞭“出妻”的律條和理由:“婦人七出: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傢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對照這些標準,開官氏是犯瞭“口多言”的毛病。多言是女人通病,多言即是嘮嘮叨叨。女人總是喜歡嘮叨,男人最是懼怕女人嘮叨。你嘮叨有理,我還謙虛聽取;你若嘮叨成性,我便置若罔聞。孔子是什麼人?往時髦處說,孔子是辦私立學校的,當著學生的面,被沒文化的老婆數落挖苦,是可忍孰不可忍?譬如我們想象:開官氏口無遮攔,嫌學生顏回拿來的肉肥瞭點,罵學生子路送來的雞瘦瞭些,嫌孔老夫子靠嘴皮子討飯吃沒出息,雲雲。孔子想,言多必失,這樣的女人連老公的事業都敢諷刺挖苦,我留她作甚?!  二是孔子與開官氏已差距懸殊。男女之間稍存差距無關緊要,那樣或許還可取長補短,增強婚姻的磁性。問題是,差距不能太大,太大瞭,夫妻就不是同命鳥瞭;太大瞭,夫妻最後就沒有共同語言瞭。開官氏當然是個農婦,孔子“三十而立”以前也好不到哪裡,連他自己都坦率地承認:“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曾當過倉庫保管員,替人管過牧場,等等。大傢都沒地位,大傢都是農民階級,你挑水來我澆園,反而滋潤瞭婚姻。但是,孔子後來成瞭先生,成先生的孔子深得學生的愛戴,也深受傢長的歡迎,還參與到政治中去,於是社會地位越來越高,他不必風吹雨淋,卻沒有衣食之虞。關鍵是,孔子成瞭一個很有頭腦的人。換言之,他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可是他老婆開官氏還在原地踏步,僵化而不思進取,以為生兒育女立瞭大功勞似的。套用流行的話說,孔子與她老婆,除瞭性,沒有愛。再後來,因為恨之入骨,孔子幹脆連“性”都不要瞭。  三是孔子與開官氏已無話可說。夫妻倆本該是無話不說的,當終於迎來無話可說的那一天,這樣的婚姻,一定離完蛋不遠瞭。無話可說,死氣沉沉,便是勞燕紛飛的標志。當代中國式離婚,走的是這樣一條路:無話不說—爭吵—和好—再爭吵—再和好—懶得爭吵—無話可說—視同陌路—離婚分手。想不到歷史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孔子在那個時代,同樣陷入瞭難堪的境地。《論語》當然沒有記錄孔子庸常的婚姻生活,但透露出孔子的生活狀態是“食不語,寢不言”。這其實也是孔子婚姻疲勞的寫照。一個男人天天與他的女人四目相對,卻不願說話,不想說話,不肯說話,這說明瞭什麼?說明他失語瞭,說明他把話藏肚裡瞭,說明他和她真的沒有交流瞭。沒有共同語言,就隻剩一條出路:散夥。   四是孔子與開官氏已沒瞭感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應追溯到孔子時代。愛情是水,它會蒸發,愛情是花,它會凋謝,愛情是幻想,它會破滅。孔子當年肯定也這樣苦苦思索過。思索的結果是,孔子發現,他與開官氏之間,不僅已無愛情可言,連親情也蕩然無存。能反證孔子對開官氏冷若冰霜的,有《禮記》的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伯魚是孔子的兒子孔鯉,他在母親逝世一周年時穿著孝服哀哀哭泣。孔子聽到後,問誰在哭,學生告訴他是孔鯉,孔子說,哼,太過分瞭。孔鯉聽說之後,便脫去喪服不再哭泣。看看,開官氏死瞭還不肯饒恕,不難想象,與她一起生活時,孔子是何等深惡痛疾之。有愛情瞭,便成為愛人,沒有瞭愛情,真的成瞭敵人。  五是孔子與開官氏已無法生活。愛一個人,可以愛她的缺點,恨一個人,可以恨她的優點。當代人是這樣認為的,而孔子當年正是這樣實踐的。孔子對付開官氏,最後是萬般挑剔,橫挑鼻子豎挑眼,給老婆使臉色,擺出男人的臭架子。這倒是有詳細記載的。烹調得不好,不吃(“失飪,不食”),沒有合口的調味醬料,不吃(“不得其醬,不食”),從市集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沽酒市脯,不食”),肉切割得不合規矩,不吃(“割不正,不食”),坐席擺得不端正,不吃(“席不正,不食”),如此等等,無不透露孔子對老婆的不滿。其實“不吃”是假像,討厭開官氏才是真的。我估計,最後孔子與老婆肯定也“不寢”很長時間瞭。這種討厭,發展到孔子發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的感嘆。看看,問題是相當嚴重瞭。可惜,開官氏始終弄不明白,她老公為什麼對自己這樣反感,她找不出根源,自然也就失去瞭努力的方向,最後逼得孔子下“逐客令”,將她退回丈姆娘傢。  孔子跟老婆離婚的事,幾乎不為世人所知。這是因為,“出妻”在中國古代,不是什麼大不瞭的事情,不是新聞,更談不上焦點。這跟當代是一脈相承的。一脈相承的還有,古今所有婚姻的破碎,均是由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的。雞毛蒜皮當然不足以讓婚姻猝死,實際則是婚姻早已得瞭不治之癥,雞毛蒜皮不過是讓病毒發作而已。譬如孔子與開官氏,當年可能是因為一道菜的口味問題,最終讓孔子忍無可忍,吼出“你給我滾”的罵聲。這在孔子的學生曾參身上找到瞭類似的版本。曾參學孔子為楷模,以“藜蒸不熟”(藜是一種當菜用的植物)的理由“出妻”。有人問,這犯瞭“七出”之規嗎?曾參回答:“藜蒸,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大概覺得這點理由有點勉強,又說:“絕交令可友,棄妻令可嫁也。蒸不熟而已,何問其故乎?”問理由幹嗎,想要“出”那就“出”瞭唄,何況妻被“出”後,她還可以嫁人呢!以凡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引發“出妻”的理由雖然立不住腳,但孔子師生討厭各自的老婆定是難言之癮。  孔孟之道是發揚流傳瞭,但婚姻的男權主義沒有得以傳承。這是時代的進步,卻也是婚姻的無奈。現在的男人不能行使這種權利,現在男人要是敢放言“出妻”,你就等著女人來狠狠地收拾吧。婚姻不是衣服,你想脫就脫。怎麼辦呢?脫不掉,隻好拖,隻有將女人拖得筋疲力盡,拖得她不想嫁雞隨雞,她才肯主動與你將那“事”辦瞭。“婚姻是枷鎖”這句話,真是說得一點也不假啊。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剖析溥儀不幸婚姻:自己的婚姻自己不能自主

  溥儀的婚姻生活基本上以“不幸”二字為主題。從1922年溥儀選後開始,不幸就降臨到溥儀的婚姻生活中。根據溥儀的意願,選中的皇後應該是文繡,可是婉容的傢族勢力卻決定瞭她的異軍突起。溥儀未能根據自己的心願實現婚姻自主,這是他婚姻中的第一個不幸!  清朝皇帝選妃子是很有講究的。在清初,滿族八旗的女兒每三年要參加一次“選秀女”,每個滿族人傢的女兒都有機會被選入宮成為嬪妃。後來,由於八旗人口增加,參選者眾多,從乾隆以後就將八旗平民女子排除在選秀活動之外。到瞭溥儀選妃時,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用過去的辦法有些不合適,所以就改成通過照片來挑選。  溥儀選妃事宜一經公佈,立刻在滿蒙王公及社會上層集團中引起瞭不小的轟動,他們都試圖利用與退位皇帝聯姻達到政治目的,所以選送照片的人絡繹不絕。在此之前,袁世凱和張勛也曾想把女兒嫁進宮中。此時,漢族的王公貴族更是躍躍欲試,就連卸任總統徐世昌和東北軍閥張作霖也派人來提親。不過,清宮均以滿漢不通婚為由謝絕瞭。 溥儀  最後,在剩下的四張照片中,溥儀在看似一個模樣的照片上隨意地畫瞭一個圈。這個被圈定的姑娘是滿族鑲黃旗,額爾德特·端恭之女文繡,也是敬懿太妃中意的人。此時,文繡傢族已經敗落,傢境貧窮。皇帝的婚姻歷來是王公、太妃們爭奪權力和地位的大好時機,皇帝圈定的也不一定算數。端康太妃對溥儀的決定極力反對,一定要讓溥儀重新圈選由她提名的婉容。婉容為滿族正白旗郭佈羅氏榮源之女,其傢族從清高祖開始就是戰功赫赫的功臣,曾祖父長順為吉林將軍,官至一品,其父榮源雖與祖上相比大為遜色,但他繼承瞭祖上的產業,傢境富裕,而且婉容長得漂亮。在王公們的勸說下,溥儀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畫瞭個圈。這樣,敬懿太妃又不滿意瞭,她勸溥儀納文繡為妃,理由是文繡已被皇帝選上瞭,就不能再嫁給臣民。最後,在這場爭鬥中,溥儀順水推舟采納瞭一後一妃的折中辦法,立婉容為後,文繡為妃。  在這樁婚姻裡,看似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瞭滿足,實現瞭多贏的局面,但實際上卻是每個人都選擇瞭一種折中的方式,顧全瞭大局,並沒有真正的贏傢

溥儀從選妃就“不幸” 曝其曾想立文繡為後

  溥儀的婚姻生活基本上以“不幸”二字為主題。從1922年溥儀選後開始,不幸就降臨到溥儀的婚姻生活中。根據溥儀的意願,選中的皇後應該是文繡,可是婉容的傢族勢力卻決定瞭她的異軍突起。溥儀未能根據自己的心願實現婚姻自主,這是他婚姻中的第一個不幸!  清朝皇帝選妃子是很有講究的。在清初,滿族八旗的女兒每三年要參加一次“選秀女”,每個滿族人傢的女兒都有機會被選入宮成為嬪妃。後來,由於八旗人口增加,參選者眾多,從乾隆以後就將八旗平民女子排除在選秀活動之外。到瞭溥儀選妃時,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用過去的辦法有些不合適,所以就改成通過照片來挑選。  溥儀選妃事宜一經公佈,立刻在滿蒙王公及社會上層集團中引起瞭不小的轟動,他們都試圖利用與退位皇帝聯姻達到政治目的,所以選送照片的人絡繹不絕。在此之前,袁世凱和張勛也曾想把女兒嫁進宮中。此時,漢族的王公貴族更是躍躍欲試,就連卸任總統徐世昌和東北軍閥張作霖也派人來提親。不過,清宮均以滿漢不通婚為由謝絕瞭。 文繡  最後,在剩下的四張照片中,溥儀在看似一個模樣的照片上隨意地畫瞭一個圈。這個被圈定的姑娘是滿族鑲黃旗,額爾德特·端恭之女文繡,也是敬懿太妃中意的人。此時,文繡傢族已經敗落,傢境貧窮。皇帝的婚姻歷來是王公、太妃們爭奪權力和地位的大好時機,皇帝圈定的也不一定算數。端康太妃對溥儀的決定極力反對,一定要讓溥儀重新圈選由她提名的婉容。婉容為滿族正白旗郭佈羅氏榮源之女,其傢族從清高祖開始就是戰功赫赫的功臣,曾祖父長順為吉林將軍,官至一品,其父榮源雖與祖上相比大為遜色,但他繼承瞭祖上的產業,傢境富裕,而且婉容長得漂亮。在王公們的勸說下,溥儀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畫瞭個圈。這樣,敬懿太妃又不滿意瞭,她勸溥儀納文繡為妃,理由是文繡已被皇帝選上瞭,就不能再嫁給臣民。最後,在這場爭鬥中,溥儀順水推舟采納瞭一後一妃的折中辦法,立婉容為後,文繡為妃。  在這樁婚姻裡,看似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瞭滿足,實現瞭多贏的局面,但實際上卻是每個人都選擇瞭一種折中的方式,顧全瞭大局,並沒有真正的贏傢!

李鴻章的兒子 歷史上李鴻章後代的幸與不幸揭秘

  李鴻章的兒子:李鴻章,晚清時期名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被世人多尊稱為李中堂。李鴻章還是晚清時期淮軍與北洋水師的創建者和統治者。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探秘下李鴻章的兒子。  李鴻章兒子共有六人,原配夫人周氏生子經毓,早夭;長子李經方(1855.7.19—1934.9.28),字伯行,號端甫,是由六弟李昭慶過繼的,所以又稱嗣子。次子李經述(1864.12.24—1902.4.6),字仲彭,號澹園,是由繼室夫人趙小蓮所生,因系嫡出,所以李鴻章逝世後由他承襲瞭肅毅侯的爵位,《合肥李氏三世遺集》裡的《李襲侯遺集》就是他的作品。三子李經邁(1877.1.23—1938),字季高,號又蘇,別號澄園,是妾莫氏所生;在經邁前後,莫氏還各生有一子:譜名經遠、經進,譜上記載均作“觴”,也就是出生後不久即早夭瞭。除此之外,並無李經儒的記載。可以旁證的是當時人所寫的《清史稿》李鴻章傳,以及李鴻章逝世時清王朝最高當局頒下的諭旨和禦賜碑祭文,其中對李鴻章之子,明確記載隻有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三人。再遍查李鴻章兄弟六人“經”字輩的所有子侄中,也均無李經儒其人。  李鴻章與曾國藩不一樣,他竭力培養自己的兒子從政,在危機四伏的晚清駭浪中奔突。曾國藩為瞭自己子孫福壽,堅決不讓他們帶兵打仗。但從最後的結果看,不同的願望走向瞭同一個現實,曾李兩傢的後人都走瞭專業人才道路。  李鴻章兄弟崛起  李鴻章是曾國藩之後,清朝政府數得著的人物。曾國藩的哥哥之前,傢族沒有過進士,李鴻章要好些,但也強不瞭多少。  李鴻章的父親叫李文安,這是李鴻章之前七代人中第一個進士。李文安考進士不容易,父兄在科舉路上都名落孫山,對他寄予厚望。李文安35歲中舉,40歲才中進士,時間是晚瞭點,但總算光宗耀祖,帶領一傢飛黃騰達瞭,更重要的是,他的“同年”有曾國藩。   李文安性格內向,“資性中下”,在刑部做執法官的工作很踏實,但他並不愚笨。李文安和曾國藩一直都走得很近,早早地就安排兩個兒子李瀚章和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學習“經世之學”。李鴻章對曾國藩十分敬重,甚至對人說:“我辦一輩子外交,沒有鬧出亂子,都是我老師一言指示之力。”  在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做直隸總督,將要參與外交時,他曾向曾國藩請教。曾國藩問他有什麼主意,他回答說:“門生也沒有什麼主意,我想與洋人交涉,不管什麼,我隻同他打痞子腔。”曾國藩沉默良久,才盯著李鴻章教訓他說就是一個“誠”字。李鴻章接著坦率地對人說:“我碰瞭這釘子,受瞭這一番教訓,臉上著實下不去,然回心想想,我老師的話,實在有理,是顛撲不破的,我心中有瞭把握,急忙應曰:‘是!是!門生準奉老師訓示辦理。’”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今天2月13日 甲午戰爭李鴻章赴日議和慈禧失蹤:八國聯軍以為慈禧太後嫁給瞭李鴻章李鴻章的生平簡介 揭秘晚清重臣李鴻章發跡史李鴻章簡介 晚清名臣洋務運動領導人李鴻章生平梁啟超評價李鴻章:位居諸葛亮之下 郭子儀之上李鴻章是漢奸賣國賊嗎?看國外對李鴻章評價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李瀚章雖然不比李鴻章,但也是一位封疆大吏,而且很有經濟頭腦。他在曾國藩的幕下主管軍隊後勤,很受曾國藩的賞識。  連年的戰爭,軍費開支不斷增加,清廷拿不出多少錢來,全靠部隊就地籌餉。戰線不斷擴大,籌集軍餉的活兒就是個無底洞,李瀚章肩頭的分量可想而知。他在江西主持過報銷局,後來去廣東專辦牙厘(設卡收稅),都是專為湘軍籌集軍餉的。李瀚章在廣東設厘卡八處,每月可得厘金數萬兩,大大地充實瞭曾國藩的“錢袋”。難怪曾國藩一再表揚他:“精細圓適,其從國藩也久,其為國藩謀也極忠……”  李瀚章活兒幹得不錯,官運就來瞭,此後三四年間,從廣東按察使、廣東佈政使(相當於主管財政的副省長),一路當上瞭湖南巡撫,從此名列封疆大吏之列。  兒孫在外交上失敗  在晚清的時局,搞外交不會有什麼好名聲,李鴻章也不例外地擔上瞭賣國的罵名。所以幹什麼也別幹外交,是時人共識。  但李鴻章偏要讓他的子孫們撿酸果子吃,從小就讓他們在科舉之外兼學西語,他的3個兒子都從事外交。過繼來的長子李經方是職業外交官;次子李經述韜光養晦準備接李鴻章的班;庶出的三子李經邁曾任欽差出使奧國。子孫中還有駐日、駐英、駐美、駐奧、駐比、駐秘魯、駐墨西哥、駐緬甸的公使一大堆。  李經方聰明能幹,精通五國語言,寫一手漂亮的隸書和行草,長得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但他跟著父親李鴻章,並沒有多少施展個人才華的機會。馬關議和時面對伊藤博文的咄咄之勢,李經方幾次想據理力爭,都被李鴻章給制止瞭。  他心裡著急,於是變著法幹擾其父的思路,叫其他隨員把各自的見解簡略地寫成字條,遞到李鴻章面前,供他決策參考,但也未見被采用。李經方在甲午之前曾幹過三年(1890—1892)駐日公使,對日方上下的情況瞭如指掌,應當如何與日方周旋,他有自己的想法,但胳膊擰不過大腿,都被其老爸“消滅”瞭,最後,他就隻有乖乖地去畫押“割臺”的份兒瞭。他被世人號為“割臺大臣”。

康熙皇帝四個皇後的不幸結局:康熙有幾個皇後?

  在清廷入關後的10個皇帝中,數康熙皇帝的後妃最多,先後有4個皇後、3個皇貴妃、1個貴妃,11個妃子,8個嬪,10個貴人,8個常在,10個答應;此外還有一大群難以確定的沒有名位的後宮佳麗。您看看,光皇後就有四個。  1、康熙皇帝和他的第一個皇後赫舍裡氏的關系之謎  康熙皇帝的第一個皇後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是索尼的孫女–索尼的長子內大臣噶佈喇的女兒,也就是索尼的三兒子索額圖的侄女。《康熙王朝》中說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是索額圖的女兒,這是錯誤的。  不過,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大清王朝曾經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皇帝一定要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傢族中選擇皇後。怎麼這回改瞭呢?  話還要從順治皇帝去世之後的局面說起。  1661年2月5日(陰歷正月初七),順治皇帝突然去世,年僅8歲的皇三子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按照大清王朝的傳統,皇帝年幼的時候,國傢的政務應該由一兩位宗室的親王攝政,但由於順治皇帝在位初年睿親王多爾袞擅權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的前車之鑒,順治皇帝和孝莊皇太後決定不依舊制,而是改由異姓大臣來共同輔政,於是確立瞭四輔臣制。   這樣,在同多爾袞鬥爭中有功的重臣元老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成為輔政大臣,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四大臣共同輔佐幼主,最初相安無事。然而隨著四輔政大臣內部勢力的變化,本來位居末位的鰲拜的勢力日益擴大。鰲拜這個人太專橫,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輔政大臣放在眼裡。  眼看鰲拜權傾朝野,孝莊太皇太後為達到遏制鰲拜的目的,轉而籠絡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兩朝均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傢族中選擇皇後的傳統,冊立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為皇後。於是,就有瞭1665年10月22日(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1歲的康熙皇帝和12歲的赫舍裡氏皇後遵照孝莊太皇太後懿旨舉行大婚典禮的這件事。很快,1669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就在赫舍裡氏傢族的協助之下除掉瞭權臣鰲拜!因此我們說,康熙皇帝迎娶赫舍裡氏皇後,完全是一場政治婚姻。  那麼既然這是一樁政治婚姻,康熙皇帝與他的第一個皇後–赫舍裡氏的關系如何呢?  應該說,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關系還是非常穩定的。換句話來說,在康熙皇帝的眾多的後宮佳麗之中,康熙皇帝本人還是更喜歡他的第一個皇後–赫舍裡氏。這又是為瞭什麼呢?相關閱讀推薦:究竟是誰決定瞭康熙帝登上皇位? 康熙登基時間孝莊秘史:康熙為什麼38年不安葬祖母孝莊皇太後?康熙的格格多短命之謎:康熙皇帝有幾個女兒?康熙皇子的命運結局:雍正繼位殺瞭多少兄弟?為康熙帝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誰? 康熙有幾個孩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第一,兩個人是”發小”。  他們是從小的玩伴,可謂是青梅竹馬、總角之交,情投意合。”繞床弄青梅”、”羞顏尚不開”,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竇初開的赫舍裡氏皇後這對小夫妻婚後恩愛甜蜜,生活非常和諧,彼此感情頗深。因此,他們是一對幸福的夫妻。  第二,兩個人屬於”患難夫妻”。  他們共同度過瞭鰲拜專權的日日夜夜。在他們共同生活的歲月裡,赫舍裡氏以自己”宮闈式化、淑德彰聞”的得力輔佐,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得康熙皇帝無後顧之憂,能夠集中精力料理國政,為日後建立康、雍、乾盛世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赫舍裡氏皇後不愧為康熙皇帝的賢內助。  第三,兩個人屬於政治婚姻。  既然是政治婚姻,就容不得少年康熙皇帝對赫舍裡氏不好。這裡的政治婚姻,是說他們的結合是孝莊太皇太後刻意安排的,其背後的目的是愛新覺羅傢族要借助於赫舍裡氏傢族的手除掉權臣鰲拜!  因此,皇後赫舍裡氏傢族對於康熙皇帝有恩。  我們說完瞭他們之間的感情,就該說到他們的孩子瞭。  1670年初,赫舍裡氏皇後為康熙皇帝生瞭一個聰明乖巧、活潑可愛的小皇子承祜。而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才15歲,赫舍裡氏皇後才16歲。   可惜的是,康熙皇帝和赫舍裡氏皇後的愛情結晶承祜不到4歲就不幸夭折瞭。這畢竟是赫舍裡氏皇後的第一個孩子,由於憂傷過度,赫舍裡氏皇後的身體變得孱弱多病。此後的康熙皇帝對赫舍裡氏皇後是越發的關愛有加瞭。  1672年冬,赫舍裡氏皇後在京生病,當時康熙皇帝正陪同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在遵化湯泉療養,聞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飛騎進京探望。直到皇後病情好轉,方才放下心來。  1674年夏,赫舍裡氏皇後第二次臨盆,康熙皇帝異常高興,當即取一個乳名叫保成,這就是後來的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祝願這個孩子能夠平安成長。  然而,赫舍裡氏皇後卻因難產導致昏迷不醒,幾個時辰之後,年僅21歲的赫舍裡氏皇後就去世瞭。赫舍裡氏皇後是清朝所有皇後中去世年齡最輕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難產去世的皇後。赫舍裡氏皇後去世瞭,可是皇後的位置不能空缺啊?總得有人填補這個空缺出來的位置啊?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2、康熙皇帝和他的另外三個皇後  赫舍裡氏皇後去世3年多之後的1677年秋,康熙皇帝就把這空缺出來的位置賞賜給瞭鈕祜祿氏–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孝昭仁皇後。這個鈕祜祿氏皇後就成為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後。  鈕祜祿氏皇後剛剛入宮的時候僅僅是個很普通的妃子,好不容易她才等到瞭這麼一個千載難逢的轉正的機會,可惜的是,這個鈕祜祿氏皇後卻沒有福氣,僅僅半年後的1678年3月18日(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這個鈕祜祿氏皇後在還沒有給康熙皇帝留下任何子女的情況下,就到陰間找赫舍裡氏皇後聊天去瞭,年僅24歲。此時,距赫舍裡氏皇後死還不到4年的時間。她的喪期正是征討三藩的關鍵時候。  這樣,康熙皇帝就迎來瞭他的第三個皇後–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佟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本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後之親侄女,即康熙皇帝的嫡親表姐。1677年被冊封為貴妃,1681年晉升為皇貴妃,1683年生皇八女。  佟佳氏皇後的命比鈕祜祿氏皇後的命還不濟,1689年8月23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在她的病勢非常沉重的情況下,康熙皇帝念及她是自己媽媽的親侄女,才冊封她為皇後。可惜的是,這個佟佳氏皇後隻當瞭一天的皇後,就去找赫舍裡氏皇後和鈕祜祿氏皇後聊天去瞭。   從此,直到康熙皇帝病逝,再也沒有瞭皇後。  問題在於,人們說的康熙皇帝的第四個皇後–烏雅氏皇後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皇帝的第四個皇後烏雅氏,其實是死後追封的–換句話說,她生前一天皇後也沒有做過。烏雅氏皇後是母以子貴的典型代表。  烏雅氏皇後,滿洲正黃旗人,她是護軍參領威武的女兒。1678年12月13日(舊歷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她為康熙皇帝生下瞭一個孩子胤禛–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可是當時,這個烏雅氏還什麼都不是呢!直到1679年,康熙皇帝看到這個烏雅氏所生的孩子命還挺大,沒死呀,於是就冊封這個烏雅氏為德嬪。1681年,康熙皇帝一看,這個孩子還挺壯實,看來的確死不瞭瞭,那就再加封吧,於是再加封烏雅氏為德妃。就在這一年,德妃烏雅氏又為康熙皇帝生下瞭皇六子胤祚;1682年生皇七女,1683年生皇九女,1686年生皇十二女,1688年生皇十四子胤禎。1723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德妃的兒子繼位,是為雍正皇帝,尊德妃為皇太後,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後,可是還沒能夠等到正式上冊呢,這個皇太後就在1724年7月13日(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瞭,享年63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生逢不幸堪勵志 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向披靡奪天下

  導讀:努爾哈赤(1559-1626),愛新覺羅氏。滿族。即清太祖。明朝後期,女真族社會的發展,出現瞭統一的趨勢。公元1582年至1588年,努爾哈赤首先統一瞭建州各部。以後又合並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各部和長白山東北的東海諸部。在統一過程中,創建瞭八旗制度,並命人用蒙古文字母創制滿文。  1616年2月17日(明萬歷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努爾哈赤宣佈自己為金國汗,割據遼東,建元大命,定都赫圖阿拉,國號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死於明天啟六年(1626),活瞭67年,大半生的時間他都在戰鬥。曾經一往無前,所向披靡;最終卻一敗而逝;其經驗、教訓都足為後人鑒戒。  生逢不幸堪勵志  努爾哈赤是明朝治下遼東建州女真人,姓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的祖父是覺昌安,父親是塔克世,生有五子,努爾哈赤為其長子,生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老城)。努爾哈赤幼年不幸,10歲喪母,後母又對他不是很好,但他一直艱苦自立,磨礪意志。他的童年,正好見證瞭一句千古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努爾哈赤的成功不能不說與他童年的遭遇有很大的關系,正是從小的奮發有為,為以後成就大業打下瞭基礎。明朝後期,東北的女真分成瞭三大部分,其大致范圍是:松花江流域一帶的海西女真、渾河上遊及長白山一帶的建州女真及黑龍江下遊及其以北以東地區的野人女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努爾哈赤寵妃與大貝勒不倫戀的真相努爾哈赤立嗣之謎:皇太極和多爾袞誰被選中?努爾哈赤是被袁崇煥活活氣死的? 努爾哈赤死因努爾哈赤殺子之謎:努爾哈赤為何殺死大兒子褚英?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是被迫殉葬? 阿巴亥殉葬之謎揭秘:歷史上是誰替太祖努爾哈赤報瞭殺父之仇?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當時,遼東女真各部不僅同明朝之間矛盾加劇,而且各部之間也互相爭鬥,所謂“強凌弱、眾暴寡”的兼並戰爭愈演愈烈。其實這正反映瞭一個事實,就是遼東各族主要是女真族人民,已厭倦長期以來一盤散沙的狀態,強烈要求統一、要求進步。因此,努爾哈赤出現瞭,並且在這種需要下,他成功瞭。  不過,這成功來得並不容易。因為女真各部中,奮起從事這一事業的不乏其人,然而卻都以敗亡告終,最後,隻有努爾哈赤成功瞭。如海西女真首領竹孔革、仰迦奴、逞迦奴,建州女真的王杲、王兀堂等,大都落得個身死事敗。原因是,他們要想奮起,不能不同時面臨同明朝及同女真各部較量的問題,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難度極大,一朝處理不當便立陷困境。  如建州右衛首領王杲,本“黠慧剽悍”者,他勢力雖強,有一支能征善戰的數萬人隊伍,應該說是女真中的一位傑出人物,但他對明朝卻采取瞭針鋒相對、直接對抗的態度,絕不妥協,生打硬拼,恣意屠戮邊將,撲殺吏卒,蹂躪邊民,成瞭明朝必欲剪除的對象。然而,努爾哈赤巧妙地逐一解決瞭這些問題。   十三副甲起兵  明萬歷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83年,當時明軍進攻阿臺所據的古勒山城時,因為努爾哈赤的傢族向來都忠於明朝,那時他的祖父覺昌安及父親塔克世,就當瞭明軍向導。誰想到,忠心沒得來好報,城破時,二人卻被明兵殺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年僅25歲的努爾哈赤勃然大怒,質問明朝,可明朝卻僅僅以“誤殺”之名搪塞過去。盡管努爾哈赤隨即因父祖“有殉國忠”,得到瞭明政府的撫恤:獲敕書30道、馬30匹,並襲祖父之職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但努爾哈赤是個熱血猛漢,賞賜加官就能讓他平息心中之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殺父大仇怎能因一點兒賞賜就忘記?並且,努爾哈赤還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  因此,雖然接受瞭賞賜,但努爾哈赤對此卻持有強烈的保留態度,不同意明朝所謂“誤殺”的結論,而是一口咬定這是尼堪外蘭唆使明兵所為,並以此為絕好的機會,當年即勃然而起,拉開瞭統一女真各部的序幕。  尼堪外蘭又是何許人也?這尼堪外蘭是建州女真蘇克素護河部圖倫城主,也是助明朝攻打古勒山城的人。這位努爾哈赤的同部之人,比起努爾哈赤可是有威望多瞭,不僅獲得建州女真許多部,包括努爾哈赤族人的擁護,更獲得明朝的大力支持,並有傳言說欲扶植他做所謂的“滿洲國主”。這麼一來,“族人信之”,甚至有人為表忠心,還對神立誓要殺掉搗亂的努爾哈赤。  不過努爾哈赤根本不在乎這些,他認定尼堪外蘭就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一定要擒獲此人,以報仇雪恨。不論明朝如何解釋說這完全是誤殺,與尼堪外蘭毫無關系,努爾哈赤一概不聽,隨即以父祖所遺十三副甲起兵,組織起數十人的隊伍,走上瞭復仇之路。   果然,誰是英雄,誰是狗熊,戰場一見便有分曉瞭。明朝的算盤打錯瞭,尼堪外蘭是扶不起來的“阿鬥”,因為他根本就不是努爾哈赤的對手,他強大的後臺最終沒敵過努爾哈赤的堅持拼搏。三年後,努爾哈赤除掉瞭尼堪外蘭,為自己開創瞭新的局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神童的不幸_寓言故事

  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人傢庭。他傢裡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瞭,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什麼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傢裡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裡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瞭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瞭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瞭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傢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瞭,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  從此,方仲永傢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傢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小仲永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致,文采絢麗多姿,得到眾人贊賞。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瞭縣裡,引起瞭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裡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隨著提高瞭不少。那些人對方仲永的父親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幫助他。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為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於是放棄瞭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著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裡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贊和獎勵。  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於隻一味憑著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再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比以前大為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瞭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並無什麼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著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於變成瞭一個平庸的人。  可見,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註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註意接受新知識,到頭來隻會落在別人後面。

夢見災難,不幸

夢見災難臨頭,是幸福的祥兆. 夢見自己不幸,是好的征兆。 夢見別人遭到不幸,親友會交好運。 夢見妻子或孩子遇到災難,他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麻煩。 病人夢見自己成瞭災難的受害者,不久身體會復原。 軍隊將領夢見自己遭到不幸,能擊敗敵人,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