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不敗

東方不敗原型竟是他!八卦掌宗師董海川自宮之謎

  八卦掌又稱遊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武術。由於它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與“周易”八卦圖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在清末董海川於北京成名以前,並沒有八卦掌的流傳,所以後人都尊董海川為八卦掌的創始人。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縣朱傢務人。逝於光緒六年(1880年)冬,享年八十有四。由弟子尹福諸人塋葬於北京東直門外,紅橋大道旁,1981年被遷葬到北京萬安公墓的現址。相傳他年少在鄉裡即以勇力聞名,但是對於他習武的經過沒有任何明確的記載。清光緒三十年,由董的大弟子尹福帶頭立的‘文安董公墓志’裡說明‘訪友於江皖’。由此約略的說明董海川的武藝是在江皖訪友以後才有突破性的進步。至於訪過何人,切磋過何技,拜過名師習藝沒有均沒有提供解答。到瞭第三代的薑容樵,在其著作的‘寫真形意母拳’一書裡說‘文安董海川先生訪道雪花山’。但是薑在黃柏年的‘龍形八卦拳’的序文裡又說‘董太夫子海川先生,訪道於江南渝花山’。前後矛盾,而且江南並沒有雪花山或渝花山。基本上,董海川習藝的經過可能永遠是個沒有謎底的謎瞭。  董到北京以後,不知道為何原因自宮做瞭太監。原在肅親王府為仆役,後來得到肅親王的賞識而成為王府護院,自此以後即在北京以武藝高超聞名。  坊間相傳:一日王府宴客,董負責上菜,但是因為賓客擁擠,董不得已偷偷施展輕工而為肅親王見到。肅親王極愛好武藝,於是請董表演。此後提拔董為王府護院。董升為護院以後,原來王府的沙姓護院感到嫉妒,夫婦兩人曾帶著手槍聯手暗算董;董相當機警的將兩人制服。這一段由仆役升為護院的經過坊間有許多版本,也都有破綻處,不足為信。記載於此聊供參考而已。  有關董自宮為奴的原因,也有許多說法。卞人傑在‘國技概論’裡引用福源上人(八卦掌第三代,史季東的弟子)說‘董海川原為江洋大盜,因積案太多而出傢。後來故態復萌,官府追緝甚急,董無奈乃自宮為宦官。又據孫存周先生言:“董氏可能因故懺悔而自宮為太監。”以上二說流傳已廣,然而並不可靠。如果董海川真是被官府追緝的大盜,以董的功夫隨便往深山僻壤隱身,絕無困難。如果為瞭懺悔,方法更多;走閹割之途應不似壯夫所為。以往做太監的多是窮苦人傢活不下去的最後選擇,一般人隻要有口飯吃,不會選擇此下下之策。而且太監在宮府任仆役,對於其心性和背景挑選很嚴,不可能收個來歷不明的江洋大盜在王府裡。另外滿清的王公貴族極為愛好武藝,若有一身好武藝不難謀得護院,保鏢之職;實在不必經由太監之途來得到晉升的必要。   據八極拳名宿劉雲樵(亦是八卦掌傳人)所言:“八卦掌的走圈要夾襠,對腎囊的摩擦甚多;加上八卦掌內修以練精入手,年輕人腎火旺則忍耐不住。”據記載劉雲樵弟子在練八卦掌時,劉雲樵時常關照要千萬忍耐欲火,以免妨礙八卦掌的進步。據劉雲樵揣測:董當年可能也有欲火難馭的苦惱,為瞭修練功夫而痛下決心自宮。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董海川為瞭功夫出人頭地所下的決心和毅力,絕對可以造就他後來的成就。這樣理論上雖然成立,但八卦掌豈不變成瞭“葵花寶典”?欲練神功揮刀自宮?難怪有人分析金庸創作“東方不敗”這個人物時參考的原型就是董海川。  現在有少數八卦掌傳人,不知出於什麼心理,不承認董海川當過太監,拼命找證據否認。甚至說董練成瞭“馬陰藏相”。馬陰藏相與閹割凈身完全是兩回事。難道連董的親傳弟子也分不清?董留下的歷史資料很少,最真實的資料就是其親傳弟子為其所立的碑文,在碑文“董先生志銘”中有“不意中年蹈司馬之故轍,竟充宦官。”之句。中國民間古來為先輩樹碑立傳定當處處謹慎,字字斟酌。何況立碑者是“尹福、馬維騏、史紀棟、程廷華”等等幾十位董的親傳弟子,他們難道會故意污蔑先師不成。碑文中“不意”“竟”等字已說明眾弟子也不理解先師為何如此。但事實如此,眾弟子仍然照實記錄,這也是尊重先師的意思。另外流傳的董海川老年畫像面凈無須,也已經說明一切。  八卦拳的發展和流傳  八卦掌的承傳極為保守;先師當年傳授八卦掌時,還特別寫瞭‘深藏不露’的字條給編者。先師傳授編者八極拳,劈掛掌,以至螳螂拳,從未有此囑咐,唯獨教八卦掌時如此,可以想像到八卦掌承傳的謹慎。以此類推,八卦掌雖然享有大名,而至今流傳不廣;即有流傳,也多殘缺不全,相當的可惜。當年拜在董海川門下習武的多是帶藝投師,原來本身的武藝已經有瞭相當的成就。董海川的教學也有他的特色:因材施教,一個徒弟,一個樣。所以今天流傳的八卦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不過要是將各個八卦掌的流派拿來比較,存同去異,就可以約略的找出當年董海川創造八卦掌的思想脈絡。  今日流傳的八卦掌基本上分為尹氏八卦掌和程氏八卦掌兩大流派。個人認為董海川創造瞭八卦掌的基本理論,而八卦掌的實際內容是在他的弟子尹福和程廷華手中才定型。所以八卦掌除瞭創始人董海川而外,尹福和程廷華兩位的貢獻也是不容忽略的。  坊間為瞭區分尹派和程派的不同,常以尹派用拇指扣往掌心,其餘四指伸直並攏的牛舌掌為代表;而程派是用拇指往外,虎口圓撐,四指微曲,食,中和無名指分張而小指輕貼無名指的龍爪張為特色。   其實這種區分也不盡然全對。尹佩瑤(尹福的兒子)的確以牛舌掌為主,轉圈換勢是用穿掌(也有稱插掌的)。但是馬貴(尹福的弟子)用掌時拇指往外,虎口圓撐,其餘四指如牛舌掌般的伸直並攏。而且馬貴轉圈換勢是用按掌。先師受業於宮寶田(尹福大弟子),用掌是拇指往外微分,虎口成V字形,食指伸直,其餘三指微分而微曲,轉圈換勢是用按掌。  至於程派的龍爪掌,如果參考程有龍(字海亭,程廷華長子)的青龍現爪(先師稱為依馬問路)的拳照,程有龍的前手拇指如龍爪掌型,但是其餘四指則是伸直並攏的,與馬貴用的掌型相似;程的後手比較接近所謂的龍爪掌型。再比較程有信(字壽亭,小名二海,程廷華次子)的拳照,他的掌形與其兄類似,也不是龍爪掌掌形。程有信十多歲時,其父即去世,他的八卦掌是程殿華和兄長所教,可見程殿華的掌形不會是龍爪掌。  由此可見,強由外形的不同來區分八卦掌的派別是不合理的。先師對於八卦掌特別強調異中求同。他認為八卦掌的根本在走圈轉掌,這也是董海川在武藝上的突破點。一般練拳要求下盤穩固,然後才能講求發勁。而八卦掌偏要在不穩中求穩,不穩中求動,不穩中求變化的契機。一般武術都走直線,破對方門戶為應用的原則。而八卦掌走圓線,避對方門戶而自側,後方攻擊。先師常說:“八卦掌是我國武術裡的奇學,絕學。自創一格!”誠哉斯言。  八卦掌起源於北京,後來逐漸向外傳播。在北京流傳的八卦掌多為尹福,程廷華,史季東,劉德寬,耿成性,劉鳳春諸人的薪傳。天津地區則為李存義,張兆東,程有龍的系統。由於尹佩瑤,宮寶田等人在山東煙臺教武,所以山東的八卦掌以尹派為主。相關閱讀推薦:少林武術興盛源於明朝抽調僧兵:俞大猷曾教棍法揭秘日月神教的崛起:或與宋代遺留武術有關武術的起源是什麼?中國武術的由來及其發展歷史上嶽飛的武功多高?嶽飛在武術史上的地位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八卦掌名人錄  尹福字德安,山東省冀縣人(清朝為直隸省,冀州)。住在北京朝陽門外,頭條四十號;並在城內開有銅店。個性和善,極重義氣。原習有花拳,後拜董海川為師習八卦掌。為董的大弟子。尹福擅長用狀元筆(一種小型兵器,又叫判官筆,點穴針)。在北五省極有名聲,由於身材瘦長,有瘦尹的綽號。去世於宣統二年,得壽六十有九。  程廷華河北省深縣人(清朝為直隸省,深州)。在北京前門外,花市大街開有眼鏡店,人稱眼鏡程。程愛好武術,原習摔跤,但是不得門徑。拜師董海川以後,刻苦下功夫。後來與人比試,無戰不勝,於是聲名鵲起。光緒二十六年(1990年)八國聯軍之亂時,程氣憤列強對中國的摧殘,占領軍的燒殺搶劫。一日雙肘各綁短刀一隻,藏於袖下,在街上和德軍發起沖突。程連斃德軍十數人,在其躍上房頂想脫離時,不幸被排槍打死。  馬維祺北京市人,在北京東城開有煤鋪,所以有煤馬的綽號。馬拜董海川為師,武藝高超而聲名傳之於外。但是馬性格魯莽而自傲。肅親王聽說馬的武藝好,將之召入府內試他的技術。肅親王府有祖傳的鐵槍,重四十六公斤。肅親王拿來請馬演練。馬施展八卦槍法,將鐵槍舞的虎虎風生,演練完後面不紅,氣不喘。肅親王很喜歡,就詢問馬做何營生,馬回答時很不禮貌。肅親王看他態度傲慢,送瞭些錢給他,就打發他回去瞭。自此以後,馬更是妄自尊大。和人動手時常常下重手傷人。他的師兄弟勸導他,他也不以理會。有一日,一位陌生人上門挑戰,問他姓名也不回答。兩人動手以後,馬被打瞭一掌。沒出幾日就死瞭。死時才二十九歲。  董海川除瞭以上三位弟子而外,有名的還有程殿華(程廷華四弟,外號程老四。廷華行三),史季東,梁振普,宋長榮,宋永祥,李存義(先習形意拳),耿成性(先習形意拳),劉德寬(先習形意拳),劉鳳春(綽號翠花劉,董的關門弟子,而為程廷華所調教),張兆東(先習形意拳)諸人。在尹福和程廷華的弟子裡,還有部分技擊功夫較為高深的,在應用手法上曾經直接接受過師爺董海川的指導。   宮寶田山東省牟平人。在傢原習羅漢拳。因其兄在北京做生意,與尹福友好,而引薦為尹福的大弟子。藝成之後為八旗護旗將軍的侍衛,隨往福建,廣東一帶歷練。後返京在肅親王府擔任護院之職。他曾因功得禦賜黃馬掛一件。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告老退休,返鄉途中為張驤伍將軍挽留在黃縣任教,並收先師劉公為徒。次年攜先師返煙臺青山鄉繼續練習八卦掌。宮為人儒雅,待人和藹可親,然在王府中養成煙霞癖。民國以後禁煙,宮返鄉後即在故宅修蓋沒有樓梯的二樓。鄉間均是平房,此樓房特別顯眼。宮每日飯後翻身躍上二樓吸煙,鄉民輒以宮老師躲上樓練私功夫去瞭。而張驤伍將軍督軍山東,禁煙亦為其職責之一,每將沒收煙土中上好的挑出一些給小師弟劉公,以為孝敬宮老師之用。  一日飯後,宮師祖在二樓陽臺散步,先師與其他弟子在院中乘涼。宮師祖不留意將一盆花碰倒,院中的學生驚呼未定,宮師祖已經一躍而下,托住花盆,返身又上二樓瞭。又有一次,張驤伍將軍帶兵下鄉清鄉,途經青山鄉附近,特意轉道來探望老師和小師弟。宮師祖,先師及一般鄉人就到鄉口的溪邊等候。張將軍到瞭溪對岸見到老師在等他,立刻翻身下馬。他人剛落地,宮師祖已經過瞭溪,站在他身邊。先師說宮師祖的輕功極高,諸如此類的表現他見過很多。  宮師祖因為一生擔任護院,保鏢,對於暗器下瞭相當的功夫。先師在煙臺練八卦掌期間親眼見過宮師祖在客廳吸水煙,遇到窗外簷下有麻雀吵鬧,他隨手將手上的煙簽子往外一甩,學生撿回來的煙簽子必定紮瞭一隻麻雀。  宮師祖有三個孩子。老大小名叫大柱子,由於小時得瞭小兒麻痹行動不便,所以專練硬功八卦的鷹爪功。他指力極強,要是抓住對方,任是他父親也掙脫不開。老二是女兒,她出嫁那日賓客鬧洞房,她面遮紅佈,端坐在炕上,賓客裡有人要她下炕,她不肯。於是賓客裡喜歡捉狹的就來拉她,一人拉不動,兩人,三人,四人也拉不動她分毫。她婆傢的親友就傳說新娘子會千斤地的功夫。消息傳到她娘傢,宮師祖很納悶,這千斤地自己都不會,女兒是那學來的 到她返娘傢時,宮師祖就問她,她笑著說:“哪是千斤地 不過是八卦掌的滾鉆爭裹,讓人沒法抓實在而已!”宮師祖聽瞭哈哈大笑,沒想到鬧新房還可以將八卦掌用上,女兒沒讓父親丟面子。至於宮的三兒子,小名叫二柱子,輕功相當好,不下於乃父。先師在煙臺期間,有時年輕人結伴騎馬進城玩耍。鄉間道路兩旁有防風的行樹,二柱子有時縱身上樹,就在樹間竄跳,速度不比別人騎馬慢。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八卦掌的內容  八卦掌的練習是由定步練習開始,也就是站樁。而後有死步,活步的練習。在基礎穩定以後,還要按體形,喜好,能力分別專精練習輕功八卦或是硬功八卦。輕功八卦練習的項目有走籮筐,跳沙坑,跑板,竄活板,走簷穿等等。輕功八卦的訓練極其艱苦,不是天賦優良,秉性執著,根本無法得窺門徑於一二。先師在學習八極拳之時,輕功已有相當成就。到煙臺以後就選擇輕功八卦的路子,沒想到兩周下來腿腫如腰,迫不得已改走硬功八卦的路子。硬功八卦的訓練項目更多,有打油捶,抓壇子,抖煤袋等等,也要看學生的資值,喜好來因材施教。  八卦掌的派別雖然很多,但是無論那派的八卦掌都離不開八母掌(也叫先天八掌)做基礎,然後有變化掌(也叫後天八掌,六十四掌)作為上樁,應用的掌法變化。其中又以單換掌和雙換掌是每個派別共通的技巧。先師解釋說:“無規矩,無以成方圓。單換掌,雙換掌就是八卦掌的規矩,離此即為偽學!”  本門八卦掌是董海川,尹福,宮寶田一脈相傳,除瞭上述的八母掌和變化掌而外,還有開門拳,四形八掌,硬掌,八卦腿,八卦拳,連環掌,轉肘等等拳套,又有四路羅漢拳隱於其中。除瞭這些拳腳方面的訓練而外,由於本門先賢都以護院,保鏢為業,所以特別強調小型兵器和暗器的訓練;有點穴針(又叫狀元筆,判官筆),子午鴛鴦鉞(隻比拳頭大一點,形狀,結構和外面常見的不一樣)以及各種暗器。  八卦掌的訓練非常講究程序,必需按部就班的練,而且要求極嚴。僅以站樁為例,全身的提,頂,撐,按,裹,擰,扣,沈諸般勁道非常講究,如果沒有這些勁道,或是勁道用錯部位,應用時就會出差錯。在往上練就要講求滾,鉆,爭,裹,起,落,擺,扣,擰,旋,走,轉這些身,步,手法的要領。   現在常見練習者一開始就走圈轉掌,還有以為變化掌就是全部的八卦掌,一開始就練變化掌。其實這都是不對的,八卦掌應用是在不穩中求生活,但是不穩的能耐要有極穩的功夫打底,否則緣木求魚。至於變化掌的意義就是變化,但是變化由何而來,變化的原理何在,悟通此處,則變化如心,否則畫畫拳套的動作,變化無門,終究不得八卦掌的門徑。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監:“東方不敗”的原型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監,“東方不敗”的原型!  看多瞭武俠小說和電影,你可能會被“熏陶”出一個很深的印象——自古高手出太監。  難道不是嗎?金庸《笑傲江湖》裡最高深的武功秘笈“葵花寶典”,就是太監原創的;溫瑞安《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裡,武功最為高深莫測的米公公也是個太監。  武俠電影《龍門客棧》裡甄子丹扮演的曹少欽;《笑傲江湖》中劉洵扮演的廠公;《新鹿鼎記》中吳孟達扮演的海大富;《龍門飛甲》裡陳坤扮演的雨化田,無一不是陰險毒辣武功高強。   那正是:太監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話說回來,歷史上,真實的太監也像電影中武功那麼高呢?  1、太監會武術,是小概率事件  大傢熟悉的一些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壞太監,比如趙高、張讓、高力士、李輔國、魚朝恩、王振、劉瑾、魏忠賢、李蓮英等等,都曾經權傾一時,禍國殃民,但他們都是清一色的心機奸詐、巧言令色之輩,和武功高不搭界。  有人會說,高力士不厲害嗎?名字都叫“力士”,最起碼力大無窮啊。 圖:武俠電影裡一身邪氣的太監高手們  兩碼事。《新唐書》記載瞭高力士名字的由來:“聖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裡上二閹兒,曰金剛,曰力士,武後以其強悟,敕給事左右。”  意思就是,有兩個小太監,一個叫金剛,一個叫力士,被地方官獻到宮中,武則天因為他們聰明,命這兩小子在左右侍奉(南北朝、隋唐人起的名字,有很多與佛教用語相關,比如摩柯、須陀、羯磨、金剛、力士)。  古代確實有一些領兵打仗的將軍太監,比如北宋的李憲、童貫曾率數十萬大軍攻打西夏和遼,明代三寶太監鄭和“知兵習戰”,統帥海軍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他們雖然在軍中有威嚴,但會不會武功、武功有多高就無稽可查瞭。  明代的特務組織東廠、西廠,是武俠電影最喜歡做文章的,不過,兩廠的首領雖然都是皇帝的心腹太監,但真正會武術、負責抓捕暗殺的差役叫“番子”,都是錦衣衛裡調派的,和太監沒有關系。  清代倒是有會武術的太監,叫“技勇太監”。比如共有五百多名太監的圓明園裡,就有“技勇太監六十名”。   1860年英法聯軍殺到圓明園時,20多名“技勇太監”在“八品首領”任亮帶領下,“遇難不恐,奮力直前”,打傷瞭兩名聯軍軍官:軍曹長比挪“胸部受劍創極深,左手中矢”,另一名軍官則中彈。寡不敵眾之下,這20幾名太監全部殉難。  2、半路當太監的一代武術宗師相關閱讀推薦:真實存在的武林門派:當今中國各大門派及掌門人 華佗排名第一!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十大武林高手32位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武林高手!排名不分先後揭秘晚清武林十大高手排名:誰才是武林第一? 中國武功到底能不能打?戚繼光無視武林高手分頁:1/13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從生理上說,太監是凈身受過宮刑的人,沒法分泌雄性激素,體力比正常男人差一大截,成為武功高手的概率不是沒有,隻能說非常罕見,後文揭曉。  千萬不要寡以為太監都是吃喝玩樂之輩,太監要是發憤圖強,厲害無比。  因為太監斷絕瞭正常人的生理欲望,雖然沒法享受男歡女愛,但一旦心無雜念地做一件事,成功的希望當然倍增。比如東漢太監蔡倫發明瞭造紙術、鄭和成為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傢,就連司馬遷,也是宮刑之後寫出瞭偉大的《史記》。  說到這裡,終於要揭曉古往今來武功最高的太監名字瞭。  他是清代“鐵帽子王”肅親王府中的太監。內傢拳絕藝八卦掌的創始人、清代十大武林高手之一的董海川。

蒙古不敗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共打過幾次敗仗?

  兩次打日本被神風擊敗。攻打安南因時候不適應失敗。旭烈兀西征因蒙哥去世,留下怯的不花和埃及作戰,慘敗。  蒙古帝國,是歷史上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是世界歷史上面積最遼闊的國傢,是大蒙古國擴張的結果。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鼎盛時達匈牙利),南至南海。  蒙古的版圖擴張源於其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成吉思汗(1162~1227)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8~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擊破欽察各部,第二次西征(1235~1242)於窩闊臺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裡海佈噶爾王國、歐洲斯拉夫各族,進而滅亡位於東歐大平原境內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征服保加利亞,遠征勢力遠達意大利半島的威尼斯東北,第三次西征(1252~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木剌夷(伊斯蘭國傢)、阿拉伯帝國(位於阿拉伯的黑衣大食,750~1258)以及敘利亞,三次西征共滅瞭40多個國傢。  眾所周知,蒙古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均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人無完人,蒙古帝國的征伐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下面盤點一下蒙古帝國打過的敗仗。  1、兩次進攻日本失敗  公元1274年文永之戰,錄自《元寇紀要》卷上,第14~19頁。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集合元軍和高麗軍共三 萬餘人,船九百艘,大舉侵入日本,攻陷對馬、壹岐兩島,並在九州北部肥前(今福崗)松浦登陸。日本軍民奮勇抗戰,元軍使用火器,大敗日本軍。但元軍不適於 海戰,將士又不和,夜遇臺風暴雨,船多遇礁沉毀,日軍趁機追擊,元軍傷亡甚眾,不得已棄戰而歸。     公元1281年弘安之戰,錄自《元寇紀要》卷下,第5~11頁。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忽必烈又派遣忻都和范文虎等率 兵約十五萬,再次入侵日本。日本沿海修築石壘,舉國抵抗。元軍勞師遠征,兵多厭戰,又逢颶風,船多沉毀,士兵傷亡甚眾,被迫再次撤兵,生還者不足五分之 一。從此,蒙古遂不再東侵日本。  2、元軍三次入侵安南失敗  元軍一次入侵,1257年,蒙古軍將領兀良合臺從雲南率領三軍侵占大越國的平原地區。陳太宗親行督戰。當時有人諫言陳太宗駐驛視戰,黎秦建議先退避為好。陳太宗退避瀘江,但後來仍不敵強大的元軍,退守天幕江(在今越南興安省),國都升龍失陷。在這危急關頭,陳守度“臣首未至地,陛下無煩他慮”,表示仍願意抵抗,使陳煚重拾戰意。  十二月二十四日,陳煚及太子陳晃乘坐樓船,在東步頭擊敗蒙古軍隊。蒙古軍撤退到歸化寨時,又遭寨主何俸召集南蠻人襲擊,最終撤出大越。  蒙古軍撤退途中,並未劫掠民物,被當地人稱為“佛賊”。  元軍二次入侵,1285年,滅南宋後,蒙古第二次進攻越南,再次失敗。  1287年—1288年,忽必烈調用準備攻打日本的30萬大軍再次進攻越南,再次失敗。  3、怯的不花入侵埃及失敗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蒙古軍隊攻占阿勒頗,敘利亞統治者納昔爾放棄大馬士革,逃入埃及求救,此時,蒙哥死訊傳來,旭烈兀被迫回師波斯,以支持忽必烈同阿裡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僅留下怯的不花率各部族軍隊2萬人(其中蒙古軍隊約5000人)負責繼續征服敘利亞。埃及蘇丹忽禿斯聞訊即進軍巴勒斯坦。此時,怯的不花又與諸十字軍國傢交惡,正率軍攻打西頓,自大的怯的不花發函要求埃及軍隊即刻投降,但遭到拒絕。9月3日,失去瞭十字軍國傢支持的蒙古軍隊和埃及軍隊在阿音札魯特交戰,怯的不花在失敗後拒絕逃跑,最後被殺,其親族全部被埃及人俘虜。  4、蒙哥汗征宋失敗  

甲午戰爭日本準備瞭20年:一個懈怠的滿清焉能不敗

  在日本,繼16世紀豐臣秀吉提出“大日本”構想之後至德川幕府末年,日本的“神國觀念”及其派生的“統治宇內”思想已經普遍存在,並直接影響瞭日本的明治維新政權。1868年初,明治天皇睦仁剛剛登基,就開始推行“武國”方針。當年2月8日,日本天皇政權就對外發佈《外交佈告》,確立瞭“大力充實兵備,使國威光耀海外萬國”的戰略方針。  日本的戰略規劃實施的階段目標為:第一步,先占領朝鮮,吞並琉球;第二步,侵占中國的東北和臺灣;第三步,以此為跳板,向中國大陸進攻;第四步,進軍歐美,“經略進取萬國”,進而稱霸全世界。為瞭實施大陸政策,日本周密計劃,統籌安排,舉國行動,文武並進,一步一步走向“脫亞入歐”、“統治宇內”的目標。  思想控制:灌輸軍國主義理念  日本政府首先堅持思想引導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對外擴張的戰爭文化建設和積累。  1879年,明治天皇將位於東京千代田區九段的“東京招魂社”更名為靖國神社,目的是祭祀戰爭死亡者靈魂。靖國神社在培養日本國民的軍國主義精神、灌輸侵略擴張的戰爭意識、宣傳寧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發揮瞭重要作用。特別是甲午戰爭之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靖國神社成為日本政府動員民眾參加對外侵略戰爭的重要設施。  為向國民宣傳對外侵略擴張的國策,日本政府還從抓學校教育著手。主導這項工作的人是神道主義者元田永孚。日本政府及其禦用學者首先從思想觀念上為侵略擴張尋找精神支柱,提出:日本是皇國,皇國就是神國,神國就應該“統治宇內”,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並把這些觀點和思想灌輸給日本國民,以爭取全體國民支持實行“取償東亞”的政策。  1880年,日本制定瞭《改正教育令》,及時強化瞭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權,同時開辟瞭國傢幹涉教育內容之通道。1881年又公佈瞭《小學校教則綱領》,十分明確地規定學校以“培養尊皇愛國之志操為旨”。與此同時,還制定瞭《小學校教員心得》等條例,強化教師的思想教育,樹立國傢主義至上的理念。   1882年,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義公佈瞭“軍人敕諭”,強調軍人的武士道精神首先要忠誠於天皇,使軍隊成為軍國主義的有力工具。  1888年,又制定瞭《軍隊內務書》,徹底強化兵士必須服從的精神教育,宣揚“日本刀”、“日本魂”,大力鼓動日本軍人為侵略擴張戰爭而積極拼命獻身。  1890年,日本又創設瞭金鵄勛章,以鼓舞軍人敢戰之士氣。同年10月30日,天皇又正式發佈《教育敕語》,命令國民遵守武士道、神道精神。  這些制度的建立,不但大大加強瞭對國民和軍隊的教育,還為日本政府掃除瞭發動侵略戰爭的思想障礙。  外交折沖:步步推進大陸政策  19世紀70~80年代,日本懾於中國的實力不敢立即在軍事上大動幹戈,但卻利用狡黠的外交,將大陸政策在鄰近國傢毫無防范的情況下一步步、一寸寸地向前推進。  (一)欲取朝鮮,先同中國談判。1871年9月,李鴻章與日使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和《中日通商章程》。這次簽約成功,日本不但取得與中國平等的地位,而且在中國毫無覺察的情況下,將中國與朝鮮的藩屬關系推到尷尬的境地,從而使對清政府恪守藩屬之禮的朝鮮處於日本之下。  (二)入侵臺灣,一舉多得。1874年5月,日本悍然出兵侵占臺灣,遭到清軍和臺灣人民的英勇抵抗。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懦弱,在西方列強的調停下,中日簽訂《北京專條》。中國以“撫恤”的名義,賠償日本白銀50萬兩;同時,清政府屈從日本,違背事實,把琉球人遇害寫成“日本國民遇害”,把日軍無理入侵臺灣寫成是“保民義舉”。《北京專條》的簽訂,使日本在談判桌上輕而易舉得到瞭武裝進攻所沒有得到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強取豪奪的日本從中窺測到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善良可欺,為日後吞並琉球提供瞭書面依據,也使日本此後侵略朝鮮更加放心大膽。  (三)效仿美國人之法叩開朝鮮大門。1875年9月20日,日本刻意挑起江華島事件;次年2月26日,日本借機逼迫朝鮮政府與其簽訂瞭《日朝修好條規》(亦稱《江華條約》)。它為日本對朝鮮進行經濟上的掠奪、政治上的滲透、軍事上的操控提供瞭合法依據和方便條件。  (四)毫無聲息地吞並琉球。1875年7月,日本內務大臣在琉球宣佈禁止琉球入貢中國,命令琉球奉行日本的明治年號,遵行日本的法律制度,允許日本軍隊在琉球駐兵。日本的這些行動沒有引起清政府的及時關註,更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促使日本更加毫無顧忌地加快瞭吞並琉球的步伐。1879年4月,日本突然出兵占領那霸,吞並琉球,將其改為沖繩縣。  (五)取得朝鮮駐兵權。1882年7月下旬,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借機逼迫朝鮮政府簽訂瞭《濟物浦條約》和《修好條規續約》,不但取得瞭大筆賠款,還擴大瞭商務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獲得瞭在朝鮮駐軍的權利。  (六)狡猾的外交再次獲利。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日本借機策劃並發動瞭朝鮮的“甲申政變”,丁汝昌等帶領軍隊迅速平息政變。日本見陰謀未能得逞,便決定再次從談判桌上撈取好處。1885年4月18日,中日簽訂瞭《天津條約》,雙方議定,將來朝鮮國內有事,中日兩國如一國出兵朝鮮,應先行知照對方。日本第一次在朝鮮取得瞭與中國同等的地位和權利。  自1870年至1885年的15年裡,雖然日本當時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遠不如中國,但卻效仿歐美列強之法,利用狡黠的外交手段,及時打開瞭中國大門。對位於北面的朝鮮,日本一滴滴滲透,一點點突破,拿到瞭想要的利益。在南方,日本巧妙利用瞭處理臺灣事件的機會,然後又輕而易舉地吞並瞭琉球王國,使其成為日本控制海上通道、進軍大陸的重要基地。相關閱讀推薦:李鴻章曾談甲午時日本間諜:多改裝易服潛匿街市甲午海戰中丁汝昌:下令炸沉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甲午將領李和:曾率國產“平遠”艦重創日旗艦甲午戰前中日裝備引進對比:清朝靠外購 日重創新盤點史上的“中興”:最後一次中興止於甲午戰爭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擴軍備戰:傾國之力窮兵黷武  日本在實施大陸政策的過程中,深感實力遠遠達不到要求,因而堅持傾全國之力,加速擴充軍力積極備戰。  (一)建設“海軍為當今第一急務”。明治天皇剛登基不久,就發佈諭令:“海軍為當今第一急務,務必從速建立基礎。”1881年,日本政府制定瞭海軍20年造60艘軍艦的發展規劃。此後又多次更改規劃,加快造艦進度。1887年,日本天皇撥出內帑30萬日元,用於海軍建設,並表示此後將連續6年省出內廷之費,每年撥給30萬日元。由於天皇的帶頭示范,所有官員積極呼應,紛紛納出薪俸的10%,最高者多達15%。  日本自明治維新實施對外擴張的戰略決策以來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的20多年間,日本海軍從不到10艘小型船艇,而發展成為擁有可參戰的軍艦30多艘,魚雷艇20多艘;總排水量由1872年的不足1.8萬噸而增加到6萬多噸,大大超過瞭北洋海軍。  (二)擴充兵源,變革軍制。1878年12月,日本進行瞭重大軍制改革,廢除陸軍省參謀局,設立陸軍參謀本部,直接聽命於天皇,以利於軍令的快速實施。1879年10月,日本政府修改《征兵令》,極大地擴充瞭士兵來源,增加瞭可作戰兵力。1888年5月,日本政府再次進行軍制改革,把原有的“鎮臺制”改為利於大陸作戰的師團制,並新訂師團、旅團條例。為加快備戰之所需,1893年成立“出師準備物資經辦委員會”,又公佈《戰時大本營條例》,把陸軍和海軍軍令機關的關系規范化,使之成為日本天皇的最高智囊團隊。至此,日本軍事體制近代化改革基本實現。  (三)加快軍工企業發展,研制新式武器彈藥。例如:1891年,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配制成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燃燒性能極強的烈性炸藥,這種炸藥在水裡、鐵板上均可燃燒,而且能產生有毒的煙霧氣體。這些先進的槍炮彈藥,在甲午戰爭期間都為日本陸、海軍所使用。  (四)大力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日本一方面不斷派優秀學生、高級軍官前往先進國傢留學或考察,另一方面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在國內加速軍事學校的設立。尤其是陸軍和海軍大學的創設,培養瞭一批高級參謀和少壯派指揮官,這些人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均發揮瞭重要作用。  (五)多次派間諜特務來中國搜集情報。1872年8月,日本就派外務省官員池上四郎等來中國東北進行地理、風俗調查。次年,又派陸軍少將樺山資紀、海軍秘書兒玉利國前往中國南部沿海和臺灣島搜集各類情報。1888年12月,北洋海軍在劉公島剛剛建立,日本海軍大尉關文炳就被派往膠東半島沿海進行瞭兩個多月的詳細偵察。   制定計劃:侵略方案詳盡完整  1879年至1880年,日本陸軍就制定瞭第一份《對清作戰策》。其內容是派遣3個師團占領大連灣,並同時襲擊福州,然後“一舉攻克北京,迫定城下之盟。”這是近代日本制定的第一個侵略中國的作戰計劃,距離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整整早15年。  1887年初,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小川又次局長制定瞭《清國征討策案》,提出乘中國還沒有覺醒,先“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其不能活動”。還提出以5年的準備時間為限,預計在1892年就完成對中國的作戰準備。《清國征討策案》還提出:占領中國後,要將華北和華東的部分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舟山群島、澎湖群島、臺灣全島以及長江下遊沿岸左右39公裡之地,全部並入日本版圖。然後再將中國大陸分割為大小不等的5個小國,指定既有影響、又聽從日本指揮的人做國王。  通過《清國征討策案》上述所列各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制定的《清國征討策案》,不但是一個全面侵略中國的作戰計劃,而且還是一個殘酷分割、滅亡中國的完整方案。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部也制定瞭《征清》方策6份。這6份方策總的作戰目標與陸軍制定的《策案》相同,都是以攻占北京為目的,但他們都是從海軍作戰的角度考慮。  我們把上述6份“征清”方策與《清國征討策案》相聯系比較,則完全可以證明:早在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就計劃要和中國交戰,並且開始組織跨軍種廣泛深入地討論過作戰構想。  到1893年,時任日本樞密院議長的山縣有朋大力鼓吹:“早日同北洋艦隊決一雌雄。”同年夏天,日本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中將親自帶人前往中國實地調研,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後,他在筆記中寫到:“確信中國不足為懼,增強瞭必勝的信心。”  由山縣有朋和川上操六的言論可知,日本擴軍備戰已基本就緒,下一步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即可對中國開戰。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有史以來中國8大最傳奇不敗名將:八位不敗戰神!

  中華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大幕中,閃爍著無數璀璨的將星,然而究其一生從未嘗敗績的確是屈指可數,以下列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8位(按時代排序)。  一、兵聖——孫武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傢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二、一統六國的悍將——王翦  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軍事生涯中未敗一役的似乎隻有他一個。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瞭秦的一個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瞭遼東,王翦平定瞭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王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三、大漢飛騎——霍去病  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瞭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瞭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瞭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用兵靈活,註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瞭“匈奴未滅,何以傢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相關閱讀推薦:兩晉南北朝最厲害的十八位名將:誰軍事才能最高三國十大經典單騎救主 單騎救主的都有哪些名將春秋戰國的十大名將排行榜!誰在排位中位列第一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術割須棄袍?不是嶽飛自古誰傢無良將:讓趙匡胤都忌憚不已的南唐名將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四、北伐之志——祖逖  字士稚,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建興元年(313年),祖逖帶著隨他南下的部曲百餘傢北渡長江,“中流擊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至淮陰後,一面冶鑄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兩千多人後開展北伐,面對當時兇蠻的北方部族,北伐軍勢如破竹,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內亂,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五、北齊最後的支柱——高長恭  蘭陵武王高肅,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四子也。蘭陵王一生參加瞭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瞭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為中軍將的蘭陵王戴著“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  六、大唐的奠基者——李靖  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傢。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瞭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之後在推翻隋朝,剿滅各割據政權的戰鬥中,李靖無不逢戰必克,唐朝建國後,又率軍北征突厥,為大唐開拓瞭無限的疆域。貞觀十七年(643),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並進位開府儀同三司。   七、精忠報國——嶽飛  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不想多說瞭,他的故事國人基本都知道,隻是想指出,無論是征外還是安內,其領導的嶽傢軍戰無不勝。  八、常十萬——常遇春  字伯仁,漢族,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傢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有史以來中國8大最傳奇不敗名將:八位不敗戰神!

  中華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大幕中,閃爍著無數璀璨的將星,然而究其一生從未嘗敗績的確是屈指可數,以下列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8位(按時代排序)。  一、兵聖——孫武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傢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二、一統六國的悍將——王翦  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軍事生涯中未敗一役的似乎隻有他一個。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瞭秦的一個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瞭遼東,王翦平定瞭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王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三、大漢飛騎——霍去病  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瞭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瞭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瞭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用兵靈活,註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瞭“匈奴未滅,何以傢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相關閱讀推薦:兩晉南北朝最厲害的十八位名將:誰軍事才能最高三國十大經典單騎救主 單騎救主的都有哪些名將春秋戰國的十大名將排行榜!誰在排位中位列第一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術割須棄袍?不是嶽飛自古誰傢無良將:讓趙匡胤都忌憚不已的南唐名將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四、北伐之志——祖逖  字士稚,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建興元年(313年),祖逖帶著隨他南下的部曲百餘傢北渡長江,“中流擊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至淮陰後,一面冶鑄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兩千多人後開展北伐,面對當時兇蠻的北方部族,北伐軍勢如破竹,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內亂,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五、北齊最後的支柱——高長恭  蘭陵武王高肅,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四子也。蘭陵王一生參加瞭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瞭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為中軍將的蘭陵王戴著“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  六、大唐的奠基者——李靖  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傢。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瞭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之後在推翻隋朝,剿滅各割據政權的戰鬥中,李靖無不逢戰必克,唐朝建國後,又率軍北征突厥,為大唐開拓瞭無限的疆域。貞觀十七年(643),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並進位開府儀同三司。   七、精忠報國——嶽飛  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不想多說瞭,他的故事國人基本都知道,隻是想指出,無論是征外還是安內,其領導的嶽傢軍戰無不勝。  八、常十萬——常遇春  字伯仁,漢族,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傢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歷史上十大不敗的軍神:盤點10大常勝將軍!

  中華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大幕中,閃爍著無數璀璨的將星,然而究其一生從未嘗敗績的確是屈指可數,以下列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位(按時代排序)。  一、兵聖——孫武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傢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二、一統六國的悍將——王翦  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軍事生涯中未敗一役的似乎隻有他一個。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瞭秦的一個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瞭遼東,王翦平定瞭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王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三、大漢飛騎——霍去病  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瞭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瞭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瞭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用兵靈活,註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瞭“匈奴未滅,何以傢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歷史上戰功最為輝煌的將軍:戰神武安君白起!中國古代十大神箭手排行榜 飛將軍李廣隻排第四哥舒翰:自蒙恬後又一個讓遊牧族不敢南下的將軍揭中共潛伏史上最慘的劫難:22名將軍同時被捕!梁紅玉1135年遇難:揭“妓女將軍”的真正死因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四、北伐之志——祖逖  字士稚,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建興元年(313年),祖逖帶著隨他南下的部曲百餘傢北渡長江,“中流擊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至淮陰後,一面冶鑄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兩千多人後開展北伐,面對當時兇蠻的北方部族,北伐軍勢如破竹,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內亂,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五、北齊最後的支柱——高長恭  蘭陵武王高肅,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四子也。蘭陵王一生參加瞭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瞭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為中軍將的蘭陵王戴著“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   六、大唐的奠基者——李靖  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傢。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瞭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之後在推翻隋朝,剿滅各割據政權的戰鬥中,李靖無不逢戰必克,唐朝建國後,又率軍北征突厥,為大唐開拓瞭無限的疆域。貞觀十七年(643),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並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七、精忠報國——嶽飛  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不想多說瞭,他的故事國人基本都知道,隻是想指出,無論是征外還是安內,其領導的嶽傢軍戰無不勝!  八、常十萬——常遇春  字伯仁,漢族,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傢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揭秘三國中最被低估的大將:力戰關羽不敗的徐晃

  導讀:三國志裡的徐晃,自從投降曹操後,履立戰功,以勇猛和治軍嚴厲著稱,在官渡之戰前從軍破顏良,率軍擊殺河北名將之首文醜。先說說文醜,演義裡以公孫攢為參照的話,他與呂佈應相差不遠,就是頭腦太簡單,中計後被徐晃率軍擊殺於亂軍之中。徐晃確實在軍隊少於先鋒顏良的情況下敗退,當時顏良率領袁紹大軍數萬做先鋒,而徐晃是本部軍馬與顏良遭遇,強弱一看便知曉,這種情況下誰也不能說一定戰勝,這並不能說明徐晃的武力不如顏良。演義為瞭反襯關羽,就隻好犧牲徐晃瞭,20合完敗於顏良,對比一下許楮與顏良,我想任何人都不會認為顏良強過虎癡,並且那次許楮還沒出戰,怎麼也不能寫許楮敗於顏良吧,老羅就為讓關羽出采,斬顏良,誅文醜,造就瞭他幾竟天下無敵的神話。  還有就是三國裡的大將的勇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瞭羅貫中的意思,他對徐晃的武力定位本就不是超一流的,所以在這個環節上他讓徐晃敗。如果不是20合敗於顏良,我想他完全可以擠身與武力超一流大將的行列。三國志裡隻說他勇猛,並沒有象關,張,呂,馬那樣的評價,所以他的武力在這些虎將之下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我私下裡認為他的勇猛應該在張遼張合他們之上:他除瞭殺瞭一些無名將領以外,還在大會宴銅雀臺時表明他的箭法在曹營首屈一指。對比張合,同為魏之名將,卻屢次被寫敗在張,趙,馬,黃的手下。不過老羅隻犧牲瞭他一倆回,還有就是漢中之戰不敢敵趙雲,這可是亂寫瞭,史實中隻寫瞭趙雲救出黃忠,沉著嚇退瞭曹操的先頭部隊,可沒有徐晃的記錄,更沒有渡水被擊敗的事情瞭,再說趙雲是不是徐晃的對手還很難說。   其他的事跡演義與史實並沒有太大的出入,可以說,羅貫中是比較喜歡徐晃的,三國演義裡徐晃的描述超過瞭張遼,老羅讓徐晃出采也不是一次倆次,他的出場就很威風,一合斬催勇於馬下。滿寵招降他之前,寫他戰平虎癡,威風凜凜,而去招降他時,見晃帳中秉燭披甲而坐(另一人為關羽,說明他勤奮好學,熟讀兵書。答應相叢曹操,與趙雲類似,有良臣擇主而事之意,當叫他殺楊奉時的一翻話也表達瞭他的為人重情重義)一句“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大約也表達瞭老羅對他的評價。請註意是“勇略”,三國裡徐晃用智的時候不少。(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說奉,令與天子還洛陽,奉從其計。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陽,韓暹、董承日爭鬥,晃說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後悔。)註意,這可是一個戰略性的建議,證明瞭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武將之中隻有趙雲甘寧有過類似的建議,這證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相關閱讀推薦:曹魏五大將之首:誰是三國正史中曹魏第一名將?揭秘三國中讓梟雄曹操真心痛哭的幾個牛人是誰?揭秘:三國中諸葛亮在周瑜手上輸得最慘的較量《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臨終遺言:歷史上著名的遺言揭秘:三國史上曹操在洞房夜搶走瞭誰傢的新娘?傳世經典!三國演義中十大最傳奇的事件【組圖】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出征河北時,曹操攻鄴郡,破邯鄲,易陽令韓范偽以城降而拒守,曹操調徐晃進攻,他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書進城招降成功。當時曹操欲屠城,徐晃就進言曹操“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城,則莫不望風。”太祖善之。”潼關戰馬超時,徐晃又獻計“今盡屯兵於關上,此去河西,必無準備,若得一軍暗渡,先截其歸路,丞相徑發河北擊之,倆不相應,勢必危貽”。在陽平劉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征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可以看出,他的謀略在武將之中是出類拔萃的。無論在那一方面(德,智,義,勇)羅貫中都有對徐晃的正面描寫,是三國演義裡為數不多的人物之一。  徐晃最閃光的一戰,無疑是解樊城之危。先說說史實,關羽擊敗於禁後,聲威大震,加上投降的七軍,估計荊州軍力超過十萬,如果指揮得當,完全可以北征曹魏,固守荊州。諸葛亮的計劃就可以完成,但是他卻驕傲自得,讓呂蒙襲瞭荊州。但是他的軍力強大是不爭的事實,曹仁隻能固守,希望有援軍解圍,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芒。而徐晃當時隻有軍隊一萬餘人,雖然曹操調瞭12營歸他調遣,也不過2-3萬人,並且多為新兵,戰鬥力不高。曹操都沒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親統大軍在後,並調回瞭張遼等名將,說明瞭當時形勢關羽占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指揮得當還可以收復荊州。   可曹操軍還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瞭。“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塚。羽見四塚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這可是一場苦戰,並不象演義裡關羽受傷裡他乘虛而入那麼簡單,看看曹操的評價就知道瞭:“荊州兵圍嶄鹿角數重,徐公明深如其中,竟獲全功,孤用兵30餘年,未嘗敢長驅竟如敵圍,公明真乃膽識兼優者也”。演義裡在對陣關羽時還有一大段對白,既突出瞭關羽,也有對徐晃的點綴,那幾句話可不是誰誰誰便便就能說出來的,他包含瞭一個戎馬生涯的大將無限感觸。俗話說物以類聚,徐晃與關羽是朋友,要知道關羽是老羅的最典型人物,也可以看出羅貫中對徐晃的認同。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國志裡曹操如此評價:“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裡,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時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咸離陳觀,而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太祖嘆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得到曹操如此的評價的人,恐怕沒有幾個。  他無論在對峙劉備還是周瑜以及諸葛瑾都無敗績,是曹營中也是三國裡最為驍勇善戰的將領之一。在這裡對比一下三國前期裡其他的名將(周瑜魯肅陸遜等都督型的人物除外)我認為隻有關羽張遼的綜合能力有可能在他之上:(1)關羽雖然有很多缺陷,指揮上也出現瞭一些失誤,但這並不妨礙他第一名將的地位,三國裡也隻有他鎮守九郡,他的失敗與他的驕傲有很大關系,最後遭到魏與吳的夾擊,在這種情況下失敗給他的結局打上瞭悲劇的色彩。  (2)張遼不用多說,三國裡最優秀的將領之一,800軍擊退十萬吳軍,這不是其他人能做到的,是名副其實的智勇兼備的良將,並且與孫權對峙瞭很長一段時期,都是軍隊處於劣勢下完成的,將才不言而喻。(3)呂佈與馬超很相似,都是十分驍勇善戰,統率一方軍隊,呂佈太過老實,被人騙來騙去,馬超跟他一樣有勇無謀,品德上還有問題,最後都被曹操擊敗。(4)張飛張合:都是智勇雙全,戰功赫赫,但張飛統帥部下無方,張合沒有典型的光輝勝利(對馬謖的勝利有很大的運氣,還敗在張飛手下)。   (5)黃忠魏延於禁徐盛曹傢兄弟:黃忠有閃光之戰,可惜的是死得太早瞭,沒有更多的機會,魏延才未用盡並太狂妄,死的也很冤,於禁本來也十分出色的,但關鍵之戰敗瞭,徐盛火攻敗曹丕很有將才那時他已經很老瞭,曹傢兄弟戰功無數,都鎮守一方,但沒有大型的勝利,甘寧太史慈也是如此。(6)最後說說趙雲,他是現在最受歡迎的人物,在品德,政治上有較為突出的記載,三國演義裡把他神話為常勝將軍,雖然他也智勇雙全,但他跟隨劉備註定沒有太多機會統兵,或許他投靠曹操會更加出色。  不管在歷史上還是演義裡,對徐晃的評價都是不錯的,而他本人也把為曹操效力作為自己的理想:常嘆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1後期鎮守陽平關對峙漢中的魏延,是病逝而不是被孟達射死,不知道老羅怎麼想的,名將的死有一些胡亂編造,張遼,張合,黃忠都是如此,也許他認為將軍戰死沙場才是最好的歸屬吧?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國十大不敗名將排行:蘭陵王、許世友在列!

  中華五千年浩瀚的歷史大幕中,閃爍著無數璀璨的將星,然而究其一生從未嘗敗績的確是屈指可數,以下列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位(按時代排序)。  一、兵聖——孫武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傢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二、一統六國的悍將——王翦  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軍事生涯中未敗一役的似乎隻有他一個。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瞭秦的一個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瞭遼東,王翦平定瞭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王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三、大漢飛騎——霍去病  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瞭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瞭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瞭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用兵靈活,註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瞭“匈奴未滅,何以傢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相關閱讀推薦:盤點古代史上最強悍的十大老將:中國真正的戰神!歷史上最名不副實的十大名將:哪些人物被過分高估中國古代十大“封號”名將再排名:史上十大戰將揭秘:歷史上挑起七七事變罪魁3年後被晉為中將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十大軍事天才:古代10大天才名將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四、北伐之志——祖逖  字士稚,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建興元年(313年),祖逖帶著隨他南下的部曲百餘傢北渡長江,“中流擊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至淮陰後,一面冶鑄兵器。一面招募流散,得兩千多人後開展北伐,面對當時兇蠻的北方部族,北伐軍勢如破竹,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內亂,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五、北齊最後的支柱——高長恭  蘭陵武王高肅,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四子也。蘭陵王一生參加瞭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瞭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為中軍將的蘭陵王戴著“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   六、大唐的奠基者——李靖  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傢。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瞭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之後在推翻隋朝,剿滅各割據政權的戰鬥中,李靖無不逢戰必克,唐朝建國後,又率軍北征突厥,為大唐開拓瞭無限的疆域。貞觀十七年(643),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並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七、精忠報國——嶽飛  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不想多說瞭,他的故事國人基本都知道,隻是想指出,無論是征外還是安內,其領導的嶽傢軍戰無不勝!  八、常十萬——常遇春  字伯仁,漢族,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傢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九、東方“隆美爾”——孫立人  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金牛鎮人,抗日名將、軍事傢、民族英雄、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軍軍長。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校,仁安羌一戰贏得瞭國際聲譽,營救英軍並和美軍並肩作戰,打通中緬公路中聲譽鵲起,被歐美軍事傢稱作“東方隆美爾”。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榮獲第三等級的不列顛帝國勛章,被視為國軍中相當另類的鷹派。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十、傳奇上將——許世友  出生在河南新縣乘馬崗鎮田鋪鄉許傢合村。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1928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後,許世友同志歷任班長、排長、營長、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1932年率部隨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陜,投入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3年7月任紅九軍副軍長兼二十五師師長,後任紅四軍副軍長、軍長,紅四方面軍騎兵司令員。在徐向前同志領導下,參加瞭鄂豫皖蘇區的創建和川陜蘇區的歷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征。他曾七次參加敢死隊,再次擔任敢死隊隊長,四次負傷,表現瞭為革命奮不顧身的英勇精神。一九三三年在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時,他指揮三個團保衛四川省萬源城,以與陣地共存亡的氣概,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打垮瞭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敵人,堅守三個月之久,在保衛川陜革命根據地作出瞭重大貢獻。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率紅軍右路軍長征北上走出草地時,國民黨軍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師在甘南包座“堵剿”,他奉命率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和紅三十軍一道,與敵鏖戰兩天兩夜,將該敵全殲,打開瞭向甘南進軍的門戶。由於張國燾的分裂活動,許世友同志所在的紅四方面軍先後三次往返於草地,歷盡千難萬險,備嘗艱辛。一九三六年七月,第三次過草地,他指揮騎兵部隊擔任前衛,沿途進行瞭頻繁的戰鬥,為紅四方面軍渡過艱險、北上甘南創造瞭有利條件。  抗日戰爭開始不久,許世友同志隨朱德總司令出師太行山,投身於偉大的抗日鬥爭。一九三八年十月,他擔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副旅長,參加瞭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同年年底,在劉伯承、鄧小平同志指揮下進軍冀南。一九三九年二月上旬,他和旅長陳賡同志在威縣以南香城固地區,以預伏的方式,誘殲日軍一個加強步兵中隊,斃敵大隊長以下二百餘人,生俘八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史稱香城固戰鬥。1939年秋入華北黨校學習,一九四〇年九月,他調任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同日、偽、頑在渤海之濱和清河兩岸,展開瞭激烈鬥爭。一九四一年春,他指揮膠東地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橫掃敵偽。一九四二年二月,他任山東縱隊參謀長。同年十月起,任膠東軍區司令員,領導膠東軍民開展瞭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發展壯大人民武裝,粉碎日、偽軍頻繁的“掃蕩”和蠶食,打得敵人心驚膽寒。一九四五年春他率部討伐國民黨投降派趙保原、克萬第、戰左村,席卷五龍河兩岸,清除瞭膠東抗日的障礙。許世友同志為膠東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和鞏固作出瞭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