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中原

大清王朝努爾哈赤的崛起:滿洲如何入主中原?

  導讀:在對待漢族人問題上,他交替實行平等對待和民族歧視的政策。跟成吉思汗一樣,努爾哈赤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征服中國的目標。他的一個兒子皇太極繼承瞭他,並加快瞭征服的步伐。  漢滿互相影響,促進瞭滿州的崛起  滿族人的成功故事始於努爾哈赤(1559—1626年)。努爾哈赤是一位勇武之人,他的祖輩父輩曾為明朝效命。明朝的政權是從蒙古人手中奪來的,蒙古人發源於北方,又逃回北方,所以明朝一直很關註它的北部邊境。時間一長,明朝在邊境地區維持大規模邊防力量的政策使得守衛邊疆的人與當地居民即滿族人混合在一起。那些接受瞭滿族人習俗甚至使用滿族人姓名的漢族人失去瞭他們的漢族人特點。即使多數與滿族人共處的漢族人抵制被滿族同化,但他們在邊境地區的存在以及他們在滿洲的工商業活動也使滿族人變得更加富有和更有力量。漢族人和滿族人相互影響,漢族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滿族人的勇武,促進瞭滿族人的崛起。  明朝統治者密切關註著邊境上這種令人擔憂的發展態勢。為瞭防止任何一個滿族部落取得主導其他部落的霸權,明朝蓄意挑起滿族不同部落之間的競爭和沖突。它依靠一系列手段,包括直接軍事幹預和授予各個部落首領明朝官銜。有一次幹預期間,明朝軍隊殺死瞭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這也許是誤殺。但這位年輕的將領發誓要報仇雪恨,他打擊在軍事上幫助漢人的部落首領,動員他的傢族和部落,征服和吸收所在地區的其他部落,並於1586年殺死瞭與他為敵的另一個部落首領。這是他建立霸權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20年中,他控制瞭滿洲,統一瞭各大部落,成為一位無可爭議的滿族首領。   努爾哈赤建立新的國傢制度  1601年,努爾哈赤設計瞭一種新制度來組織他的族人,鞏固他的權力。以蒙古人的模式為基礎,努爾哈赤制定瞭八旗制度。最初,他建立瞭四個旗,到1615年,已經發展到八個。按照這一制度,每300名士兵或農民組成一個牛錄;每五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每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旗)。每個旗用一種顏色的旗幟區分,由一名旗主指揮。有三個旗歸努爾哈赤親自指揮;其餘的旗由他的兒子和侄子指揮。旗主是他們各自旗的最高軍事長官,但他們都聽命於努爾哈赤。不過,旗不僅僅是軍事組織,它們還具有行政單位的功能。人口登記、稅收和其他民事問題都在旗的領導下開展。因此,旗既是民事軍事組織,也是政治組織。八旗系統也吸收非滿族的人加入,這對於以血親和婚姻為基礎的舊的部落關系來說是一種進步。因此,在當時,從部落組織向官僚組織的過渡正在進行中,為建立滿族國傢做準備。  受稱帝野心的驅使,努爾哈赤繼續努力建立滿族國傢。他將部族政府重組成一種新的行政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五位宗室首領組成一個議政會議。議政會議每五天開一次會,討論國傢事務。與旗的軍事官員們一道,議政會議的成員們組成瞭國傢的權力中心。一切最終決定都由努爾哈赤本人來做。為瞭建立國傢,滿族人還創制瞭一種書寫系統,該系統使用蒙古語文字輔以點和圈,點和圈用來表示滿語的發音。這一創造滿足瞭國傢的行政需要,使滿族人能夠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歷史。隨著這種發展,譯自漢語的翻譯作品進入瞭滿族社會,包括翻譯成滿語的儒傢經典和明朝法律法規。   努爾哈赤如何對待漢族  17世紀早期,努爾哈赤在滿洲的權力擴張使他與明朝產生瞭直接沖突。在與明朝軍隊的戰鬥中,這位滿族指揮官依靠他的八旗軍來進行軍事征服。與此同時,他試圖不戰而贏得漢人的支持。他向漢族將領明示,他們如若抵抗,必定被擊敗,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拼死防守的城市將面臨無情的大屠殺,將被徹底摧毀。然而,如果他們選擇不戰而降,努爾哈赤保證,他們不但可以保命,還可以保持他們的漢族習俗,他們防守的城市也將免遭屠殺。而且,努爾哈赤還表示,合作的人還可能得到提拔。這種方式表明,努爾哈赤並不認為能夠使漢族人接受滿族人的生活方式;它還表明,努爾哈赤打算以平等身份對待聽從他建議的漢族人。與此同時,它還表明,努爾哈赤將非常嚴酷地對待那些抵抗他權力的人。  17世紀20年代,努爾哈赤統治下的漢族人曾進行過兩次叛亂。努爾哈赤鎮壓瞭叛亂,處死瞭許多漢族知識分子,他懷疑是他們煽動叛亂。隨後,他采取瞭更加嚴格的隔離漢族人和滿族人的措施。盡管意識到漢族人對其稱帝野心的重要性,但他並不完全信任那些一有機會就可能與他為敵的人。因此,在對待漢族人問題上,他交替實行平等對待和民族歧視的政策。與後來的清朝統治者相比,努爾哈赤對待漢族人的政策是比較嚴酷的。跟成吉思汗一樣,努爾哈赤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征服中國的目標。他的一個兒子皇太極(1626—1643年在位)繼承瞭他,並加快瞭征服的步伐。皇太極是一位旗主,並且此前就是議政會議的成員。他的繼位代表著一種延續性。然而,在接受漢族制度和依靠漢族支持者方面,他比他的父親走得更遠。  明朝覆亡,滿洲入主中原  滿族人朝北京方向的擴張與明朝的內部衰落發生在同一時間。一種“普遍危機”削弱瞭曾經輝煌的明朝文明。皇帝無能、政治癱瘓(正如東林黨文官與朝廷宦官之間的激烈鬥爭所顯示的一樣)以及諸如使農業減產的氣候變冷等自然災害,都對明王朝造成瞭破壞。一場由漢族造反者李自成領導的反明起義給瞭明朝最後一擊。雖然李自成和他的軍隊十分強大,足以推翻明王朝,但他們缺乏建立國傢的能力。滿族人利用這種混亂,在一位漢族將領的幫助下,驅逐瞭起義軍,在中國建立起他們的統治。相關閱讀推薦:血腥政治:清太祖努爾哈赤誅殺親弟舒爾哈齊之謎努爾哈赤的帝王之術:不殺一人卻能夠殺萬人努爾哈赤的傢族矛盾:先後殺瞭自己的弟弟長子努爾哈赤很有廚師天賦:他的招牌菜是回鍋肉努爾哈赤殺子疑雲:他為什麼會殺瞭他的長子諸英努爾哈赤在滿語中是什麼意思?

蒙金戰爭:兩大遊牧民族圍繞中原的一場關鍵戰鬥

  蒙金之戰是13世紀我國北方金朝女真族與蒙古貴族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從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開始,到公元1234年窩闊臺滅金結束,前後用瞭23年時間。蒙金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公元1211年至1217年為成吉思汗侵金階段,公元1217年至1223年為木華黎侵金階段,公元1229年至1234年為窩闊臺侵金階段,以金朝滅亡而告結束。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長期過著遊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強盛的遼金政權管轄。到13世紀初期,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已處於國傢產生的前夜。蒙古部孛兒隻斤傢族的鐵木真用瞭10餘年的時間,先後征服瞭蔑兒乞、韃靼、克烈、乃蠻等部,統一瞭整個漠北地區。公元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在斡難河建立瞭蒙古汗國,成為北方草原地區新興的強大勢力。蒙古汗國也和北方其他民族一樣,受女真貴族建立的金朝統治,金朝統治者對蒙古部族經常勒索各種貢物,激起瞭蒙古民眾的不滿和反抗。隨著蒙古汗國奴隸制的確立,奴隸主貴族掠奪財富的欲望不斷膨脹,成吉思汗建國以後,開始發動瞭南侵金朝的戰爭,腐朽的金朝對蒙古貴族的進攻難以抵擋,金朝的統治迅速衰落。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眾誓師,自克魯倫河南下,發動瞭大規模南侵金朝的戰爭,蒙古軍以者別為先鋒,領兵突襲金軍要隘,金軍守將獨吉思忠倉皇撤兵,成吉思汗大軍進軍順利,占領撫州(今內蒙古集寧市東)。金朝任命完顏承裕主持軍事,進行抵抗,但金軍士氣低落,行動遲緩。成吉思汗把蒙古軍隊分作兩翼,以少擊眾,大敗金兵,追至宣平縣(今河北懷來縣)。承裕怯敵不敢出戰,乘夜南逃。蒙古軍隊追襲,雙方展開決戰,經過3天鏖戰,金軍損失慘重,成吉思汗派3000驍勇的蒙古騎兵直插金軍陣中,成吉思汗親自率大軍發起總攻,消滅瞭這支金軍主力,承裕敗逃宣德州。十月,蒙古軍兵過紫荊關、居庸關,前鋒者別軍直逼中都(今北京市)。十二月,蒙古軍攻打中京,金朝守將完顏天驥在城內設下埋伏,誘蒙古騎兵進城,殺死無數蒙古兵,蒙軍被迫撤退。金軍又夜襲蒙古營寨,蒙古軍隊隻好在1212年春撤兵。   公元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大舉南侵,攻擊目標是金朝西京府(今山西大同市),蒙古軍隊與金朝援兵元帥左都監奧屯襄部激戰,金軍全軍覆沒,奧屯襄僅以身免。蒙軍圍攻西京,金左副元帥兼西京留守抹撚盡忠率軍堅守,成吉思汗一時無法攻下。後來,成吉思汗在作戰中身中流矢,蒙古軍撤回陰山。1213年秋,成吉思汗又從陰山南下侵掠,蒙古軍隊一直打到懷來,與金尚書左丞完顏綱10萬軍隊展開激戰,金軍大敗。懷來之戰,金兵精銳全部潰散,損失極其嚴重。成吉思汗乘勝親率大軍進攻金中都以南地區,相繼攻下河北、河東廣大地區,直抵黃河北岸,經東攻占山東諸地,直到海濱,對中都形成包圍之勢。蒙古成吉思汗侵金並不是以消滅金朝為目的,主要是掠奪財物和奴隸,因此接受金朝議和要求,接納金入獻童男童女各500人,繡衣3000件,禦馬3000匹以及大批金銀珠寶,然後攜帶從各地掠奪來的人口和財富得勝而歸。   公元1214年5月,金宣宗迫於蒙古軍隊的侵擾,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成吉思汗得知消息後,立即派兵南下。   次年,金中都守將抹撚盡忠逃之夭夭,蒙古軍隊進占中都。與此同時,蒙古木華黎部攻打遼西和遼東地區,攻占金東京(今遼寧遼陽市)和北京(今內蒙古寧城縣西),金朝實力進一步削弱。

女人奪權導致瞭“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入亂世

  賈南風這個名字,相信大傢都很熟悉,她是西晉時期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後,開過元勛賈充的女兒。其相貌就不敢恭維瞭,不僅樣貌醜,心靈也醜,好嫉妒。當時惠帝懦弱,因此賈南風一度專權,是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之一。   “八王之亂”的起初是因為權力的爭奪,人對權力的欲望正如幹柴對烈火,稍微碰觸便熊熊燃燒。晉武帝死後,晉惠帝即位,晉惠帝有些白癡,所以楊駿排擠汝南王司馬亮,想單獨輔助晉惠帝。而皇後賈南風也想奪權,因此讓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殺瞭楊駿。  楊駿為人膽小懦弱,事件發生時謀而不決,司馬瑋軍火燒其府第,楊駿逃到府中馬廄被殺。事後,賈後又以晉惠帝名義下詔書,廢除楊芷的皇太後位置,貶為平民,囚禁在洛陽郊外的金墉城(292年,楊太後因沒有食物8天後餓死)。又誅滅楊駿三族,株連而死的共有數千人,至此楊駿政治勢力被消滅。  291年,楊駿被殺後,朝政大權由汝南王司馬亮與元老大臣衛瓘共同執掌,楚王司馬瑋因殺楊駿有功被委衛將軍兼領北軍中侯,賈皇後的親戚也擔任瞭要職。但各人之間還是勾心鬥角。賈皇後對未能獨攬大權也極為不滿。  後來,司馬瑋殺瞭司馬亮及衛瓘,此時的賈南風對司馬瑋也很忌憚,以司馬瑋偽造手詔的罪名處死他。然後獨攬大權。  賈南風終於算是獨攬大權瞭,但這也宣告瞭她自取滅亡。太子司馬遹並非賈南風親生,而且二人一向不和。結果賈南風設計誣賴太子謀反,殺害太子。趙王司馬倫借殺太子的罪名,先廢後殺賈南風。司馬倫掌握大權,廢司馬衷稱皇帝。  司馬倫稱帝之後人心不穩。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起兵討伐司馬倫。司馬倫兵敗被殺。司馬冏迎接晉惠帝司馬衷復位,獨攬政權。  就這樣殺來殺去,最終導致瞭天下大亂。“八王之亂”持續瞭16年,參戰諸王幾乎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遭到瞭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也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亂世來臨。  一個女人對於權力的欲望,最終導致的是16年的諸侯王亂戰,結束之後就是天下大亂。這個女人真的是“瞭不起”。相關閱讀推薦:晉武帝司馬炎如果傳位兄弟司馬攸可免八王之亂?東晉最後的北伐希望祖逖:遭八王之亂掣肘西晉八王之亂教訓: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動亂什麼是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哪幾個王?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漢民族發展史的重大轉折八王之亂的影響 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後的影響

秦統天下的背後原因:中原百姓不斷滋生厭戰情緒

  在著名的《六國論》裡,蘇洵認為:六國破滅在於六國本身,而非秦國。其實,導致戰國結束的,不是秦國,不是六國,而在於歷史的疲倦。決定歷史的主角,是被史傢偏好封殺瞭的失語大眾。經過春秋戰國數世紀刀光劍影的洗禮,人民厭惡混戰,渴望統一,正是在這樣一股強大的暗流作用下,秦國才討瞭一個大便宜。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裡說:“秦並六國,中國歷史第一次走上全國大統一的路。此不專因為秦國地勢之險要及其兵力之強盛,而最重要的還是當時一般意向所促成。”   秦本為地處偏遠的一個西方部落,其遠祖多以馴獸駕車見長,各方面都比較落後,盡管後來相當強大,但還是被中原各國視為戎狄,沒有參與盟會的資格。當時的人恐懼地稱“秦為野獸”,把秦無情的擴張比作“蠶食”。   被孤立者總是容易放衛星,誠如歷史學傢柏楊所形容的:“這個最落後、最不惹人註目的偏僻小國……就像一條闖進瓷器店的蠻牛一樣的闖進瞭國際社會,令各國驚駭失措。”   七雄征戰初期,韓、趙、魏三傢結成聯盟,打敗瞭齊、秦、楚等大國,成為較強盛的國傢。後來起瞭內訌,不僅聯盟破裂,成員國也自相殘殺起來。   魏國是戰國前期的“大哥大”。在沒有建立王國之前便以霸主的姿態出現,稱雄國際舞臺六十餘年。魏國占有地利優勢,位於中國之心、中原的中央,擁有最肥沃的耕地,國民收入因而位於各國之上。開國國君魏斯對此也很為得意:“山川如此險要,正是魏國的珍寶。”魏國的強大還得益於三位傑出人士:一位是宰相李俚;一位是西門豹;一位是吳起。李俚當宰相期間,制定法律,調整賦稅,使社會治安長時間穩定如磐。西門豹興辦灌溉工程,使經濟更富上加富。吳起鎮守西河,像泰山壓頂一樣,緊壓住秦國的北疆,如果再多給他十年時間,沒準兒秦國會被他片片蠶食。然而,魏君敏感度不夠發達,頻頻選中其他諸國攻打,獨獨不把秦國放在眼裡,致使一個疏忽,不僅給瞭秦國膨脹的機會,還毀瞭自己。   魏國軍隊先瞄準瞭趙國。趙國請齊國幫助退兵。大軍事傢孫臏帶領軍隊直接去打魏國的首都。魏國軍隊本已攻破趙國首都,聽見自己的國傢情況危急,便急忙從趙國撤軍去救魏國,剛走到半路,就遇上瞭埋伏的齊國軍隊,齊國軍隊堵住魏國軍隊,打瞭個大勝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例——“圍魏救趙”。

南北朝歷史: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結局如何?

  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  劉義隆424年繼位,453年去世;拓跋燾423年繼位,452年去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南北朝最著名的兩個皇帝,南北朝最強盛的兩個時期,幾乎一直是並存於世的。  對此不禁要想,假如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假如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歷史會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這並不會意味著,天下就將提前統一瞭。如果他們的對手變瞭,無論是劉義隆還是拓跋燾,他們可能建立的功業,都將會更上一層樓的。但很可惜,南北雙方最強的時代,最強的君主並存於世瞭。  在劉義隆鞏固帝國內政後時(從輔政大臣手中奪過權力,鞏固好自己的班底後),拓跋燾已把北方柔然、夏國打得一蹶不振瞭。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都已開始逐步走入他最強盛的時期。  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恐怕誰也不敢心生滅亡對方的念頭,因為這太不現實瞭。所以南北雙方最主要的爭奪目標,自然就是中原地區瞭。  中原地區對南北雙方而言,都是易攻難守的。  所以北朝占據中原,面對南朝大舉北伐,通常也隻有主動撤出中原。   當然瞭,南朝收復中原後,如果面對北朝大舉反攻,通常也隻有撤出中原。  但這種爭奪,對南朝而言是不利的。因為北朝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北朝撤軍也快,進軍也快。南朝進攻慢、撤退也慢。在這種背景下,圍繞中原爭奪,南方的損失遠大於北方。從這層意義上,面對一個統一的北方帝國,江南已徹底喪失瞭收復中原的機會。  宋文帝劉義隆卻不願意接受這種事實。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失敗20年後,他又想大舉北伐瞭。  面對野心勃勃的、極盡樂觀的宋文帝劉義隆。沈慶之說瞭:“南朝是不具備收復中原時機的。因為中原易守難攻的,所以我們奪取它並不難,但面對北朝強大的反攻,我們又該如何做呢?現在的將領並不會比到彥之、檀道濟強,現在南北的局勢並不會比從前強,從前北伐失敗瞭,現在北伐難道就會成功瞭?”  沈慶之給一心北伐的皇帝潑涼水,大約是代表瞭眾多反戰派的共同意見。但面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主戰派,他們的意見是蒼白的。  看到沈慶之反對北伐,劉義隆就讓徐湛之、江湛兩個人反駁沈慶之。沈慶之說:遇到耕種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耕種的奴仆;遇到紡織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紡織的婢女。遇到打仗的問題,自然應該問我們這種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兩個白面書生懂什麼?  劉義隆對此大笑!  劉義隆大笑,是因為沈慶之這番話,等於承認自己爭辯不過徐湛之、江湛,隻是拿老資格說事罷瞭。  主戰派的言論,自古都是容易占據上風。因為空口的牙說事時,大傢都是勇於犧牲的,但真正去做時,那就是另一回事瞭。因為主戰派的言論常常還代表著正義;換而言之,主戰派一說起開戰,那就是無數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等著我們解放,我們一旦行動起來,那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都會積極配合我們的。從這層意義上,辯論時主戰派自然容易占上風;但真正開戰後,絕不是靠辯論決定勝負的。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奴隸制的北魏是如何強大起來的?一國兩制的北魏北魏的傳奇傢族:楊播傢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北魏朝堂有點亂:盤點北魏那些死於非命的皇帝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客觀的說,南朝這次北伐,比上次北伐更沒有什麼優勢可言。如果說上次北伐時,北魏隻是重創瞭夏國、柔然;那這次北伐時,北魏已統一瞭北方。  因為中原是易攻難守的地方。所以看到南朝大舉北伐,北魏各地守軍紛紛棄城北逃。在這種背景下,劉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瞭黃河岸邊。  許多人在說到南朝北伐功敗垂成時,總喜歡拿南朝最初的這種勝利說事。好象北朝根本不堪一擊;好象南朝北伐將領,隻要保持最初的勢頭,就可以北伐成功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是用帝國軍事主力,進攻北魏的地方守軍,南朝自然占盡瞭優勢。而當北朝調動帝國軍事主力還擊時,南朝的這種優勢自然變得沒有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可以集中力量進攻中原的任意一點。而當南朝取得一定勝利後,它就需要分兵占據奪取的地方,而隨後的戰爭就變成南朝兵力分散,而北魏的兵力集中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最初的勝利根本證明不瞭什麼,也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決定雙方勝負的戰爭,是在隨後出現的主力對決中。   而且我們知道,北魏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在中原地區,北魏的軍隊可以迅速集結於任何一個具體戰場上,而南朝軍隊顯然會步步落後的。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的各路大軍根本無法有效的配合作戰。如果他們出城野戰,恐怕軍隊還沒有成功的實現匯合、集結,就會讓北魏大軍逐個擊破的。  於是面對北魏軍隊的大舉反攻,南朝軍隊除瞭困守孤城外,似乎沒有別的招數瞭。於是在北魏大舉反攻兩個月後,北魏軍隊就可以隔江望到南朝的帝國都城瞭。  此時的宋文帝劉義隆,在帝國都城隔江望著聲勢浩大的北魏軍隊,聽著驚天動地的戰鼓聲,自然開始後悔這次北伐瞭。因為聲勢浩大的北伐,不但沒有收復中原,竟然把北朝軍隊招惹到瞭長江邊上;竟然讓南朝的帝國都城陷入瞭敵人的軍事威脅之下。  但這種結果,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北魏把仗打成這樣,離滅亡南朝還差著十萬八千裡呢。  因為江北的主要城池依然還在南朝手中(他們隻是在北魏軍事威脅下,被壓縮在一座座的城池內)。而且渡江作戰本身就不是北朝的長項;更主要的還在於,就算北朝大舉渡過長江,而南朝的帝國都城,也絕不是說攻就能攻破的。如果在渡江作戰開始,如果在屯兵於南朝帝國都城下,北魏騎兵的優勢馬上就會完全喪失,而北方主要城池都被南朝軍隊占據著。到時拓跋燾能不能活著退回江北,恐怕也是個問題瞭。  所以拓跋燾停留在長江北岸,趾高氣揚的向南朝示威,卻也通過各種方式向南朝示好。因為此時的拓跋燾也知道,北魏根本不具備滅亡南朝的實力。所以此時的行為隻不過是炫燿兵威罷瞭,換而言之,無非是讓南朝接受中原歸屬北朝的事實。而絕不是他真的已計劃好瞭要南渡長江。所以在長江北岸叫囂瞭一翻後,北魏軍隊就主動撤退瞭。  雖然北魏大軍一鼓作氣打到瞭長江邊。但這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當時的北魏不要說滅亡南朝瞭,就是想把南部疆界推到長江一線,也是無力實現的。  此時的南朝,想收復中原地區,自然是近於不可能瞭;但北魏想占據淮河流域,也是無法想象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魏集結帝國軍事主力,自然可以一鼓作氣推到長江一線。但北魏在長江以北的這種軍事規模,顯然是無法長久保持的。換而言之,當北魏軍事主力北撤之後,南朝自然可以輕而易舉的收復淮河流域。  這次南北雙方的大規模戰爭,隻是確立瞭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中原地區作為遊擊區、緩沖區的事實還沒有真正改變。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南朝不但還控制著長江以北廣闊的地區,更隨時可以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隻是,因為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已形成,南朝雖然能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但這種勝利果實是無力保持的,更可能引來自己無力承受的後果。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北朝大舉推進到長江一線,隻是為瞭讓南朝接受中原已歸屬北朝的事實。所以北魏軍隊對長江以北廣闊地區(南朝實際占據的地區)並無真正經營的意思,隻是一味的劫掠、破壞。   北朝大舉南征,自然可以把軍隊推到長江一線,但這種勝利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取得的,至於想保持這種勝利,將付出的代價就更是無法想象的,也是北朝無法承受的瞭。  這次大規模的戰爭,讓南朝長江以北地區慘遭破壞,但據史書上說:“魏軍士兵戰馬死傷也過一半以上,魏國人都怨恨這場戰爭。”所以北朝這種表面輝煌的勝利,絕不是可以一再輕易重復的。  在這種背景下,這次大規模的戰爭結束後,南北雙方依然保持著戰爭前的大致疆界。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雖然確立瞭,但北朝想繼續把疆界向南推進,還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但是現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隻是剛剛確立不久,所以雄心勃勃的宋文帝在這次慘敗後,依然不願意接受中原歸屬北方的事實,於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以失敗告終瞭。  此時南朝的北部疆界,雖然比劉裕生前向南退縮瞭很多,但比起東晉普遍時期而言,南朝的疆域還是超過東晉時期的。  隻是北強南弱的格局已形成,所以南朝的北部疆界,自然無法避免向南退縮的命運瞭。但北朝想向南部推進,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客觀機會。所以直到北魏滅亡,南北雙方的疆界也一直是在淮河流域反復爭奪著。  在北魏滅亡時,南朝抓住機會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沒有收復中原。而當南朝(梁帝國)滅亡時,因為內哄進行無可抑制,於是內哄各方爭先向北方求援,於是北方力量終於把腳徹底伸入瞭長江以南地區(西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更無可改變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6月至12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進擊中原國民黨軍的戰略性進攻行動。   人民解放軍經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的一年作戰,取得瞭有利於已不利於敵的變化。但國民黨軍統帥部仍企圖繼續向山東和陜甘寧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以打擊人民解放軍和破壞解放區。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主席毛澤東依據全國的形勢,制定瞭“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戰略方針,決定以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山東和西北解放軍堅持內線作戰的配合下,南渡黃河,進擊中原,以徹底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並開創中原解放區,從而使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在上述方針指引下,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4個縱隊(後稱劉鄧大軍),於1947年6月30日夜,從魯西南強渡黃河,至7月10日,攻克鄆城、定陶,收復曹縣,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55師(欠1個旅)及援兵第153旅。隨後,揮師東進,至14日夜,殲滅國民黨援軍整編第70、第32師共4個旅於六營集地區,並將整編第66師(欠第199旅)包圍於羊山集。19日,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倉皇從西安、山東、漢口等地抽調8個整編師又兩個旅再次馳援。22日,劉鄧大軍於萬福河以北誘殲自金鄉北援的第199旅。隨後,乘國民黨援軍尚未趕到之機,於28日殲滅固守羊山集的整編第66師主力。魯西南戰役中,劉鄧大軍殲滅國民黨軍4個整編師(軍)部、9個半旅,共6萬餘人,打亂瞭國民黨軍戰略部署,揭開瞭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   魯西南戰役後,蔣介石糾集14萬人的兵力,企圖合擊劉鄧大軍,以堵住南線中央被打開的缺口。劉、鄧為執行中共中央制定的進擊中原的任務,毅然結束休整,在已轉入魯西南地區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掩護下,於8月7日跳出國民黨軍的合擊圈,揮師南下。11月越過隴海路,通過黃泛區,渡過沙河、汝河和淮河,於28日勝利到達大別山區(參見挺進大別山戰役),並立即乘虛實施展開,使蔣介石20多個旅的“追堵”計劃落空。   9月上旬,蔣介石以23個旅的兵力,進入大別山區進行追殲。劉鄧大軍先後在商城、光山地區打瞭3仗,殲滅國民黨軍一部。10月初,又以主力向空虛的山南展開,先後於張傢店、高山鋪等地殲滅追擊軍1個整編師又2個旅。至11月底,劉鄧大軍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作戰和群眾工作,共殲滅國民黨軍3萬餘人,解放縣城24座,建立瞭33個民主縣政權,成立瞭鄂豫、皖西兩個區黨委和軍區,完成瞭在鄂豫皖的戰略展開。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協助西北野戰軍擊退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的進攻,同時協助劉鄧經略中原的指示,於8月22日、23日率第4、第9縱隊及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又1個旅(又稱陳謝集團),由晉南、豫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至8月底,攻克新安、澠池、洛寧等城鎮,殲滅國民黨軍一部,迫使胡宗南部主力由陜蹦銑罰⒌鞫俗坊髁醯舜缶竦塵徊炕卦?月2日,陳謝集團遵照中央軍委指示,除留第9縱隊在洛陽東南地區阻擊國民黨軍第5兵團,並以一部開辟伏牛山北麓外,主力乘虛西進。至17日,攻占蘆氏、靈寶、陜州(今陜縣)等城,全殲國民黨軍陜東兵團,威逼潼關。當國民黨軍調集10個半旅於西安、潼關間加強防禦,而洛陽以西第5兵團兵力分散時,陳、謝奉命以主力於26日隱蔽東返,10月2日於鐵門殲滅整編第15師師部和第64旅大部。接著,於10月下旬以一部向陜南發展,主力向伏牛山東麓寶豐、方城等縣展開。至11月底,陳謝集團經3個月作戰和開辟地方工作,共殲滅國民黨軍5萬餘人,解放縣城36座,建立瞭豫陜鄂邊區行政公署和39個民主縣政權,建立瞭豫陜鄂軍區和8個軍分區。

中原突圍作戰:中原軍區在極端惡劣條件下的奇跡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部隊在鄂豫皖邊區突破國民黨軍包圍,進行戰略轉移的作戰行動。   中原解放區位於鄂、豫、皖交界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後,我新四軍第5師和八路軍南下支隊在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地區創建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日本投降前,我軍積極發展根據地,縮小淪陷區,使中原根據地擴展到60餘縣,形成瞭對戰略要地武漢三鎮的包圍態勢。抗日戰爭結束後,武漢三鎮成為國民黨自大後方進軍華東、華北、東北的戰略樞紐。因此,國民黨調集瞭20多個師,加緊包圍和蠶食中原解放區,先後占我鄂中、襄西、襄南、鄂東、鄂南、豫中、豫西等廣大地區,企圖首先消滅中原我軍,打通向華東、華北、東北進軍的通道。1946年5月10日,國共雙方雖就中原地區停止武裝沖突簽訂瞭《漢口協議》,但國民黨軍的蠶食進攻並未停止。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區僅剩下羅山、光山、商城、經扶(今新縣)、禮山之間以宣化店為中心、方圓不足百裡的狹小地區,面積不及原先的1/10。中原軍區部隊5萬餘人壓縮包圍於此。   蔣介石認為徹底消滅中原我軍的時機已經成熟,遂令鄭州綏署主任劉峙在駐馬店設指揮所,統一指揮第五綏區和武漢行營之第六綏區所屬8個整編師又2個旅約30萬人“按既定計劃,先速殲鄂中李先念部,便爾後主力作戰之利。……攻擊各部隊統於六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圍態勢及攻擊準備,待令實施攻擊”。其部署:以整編第41、第47師、整編第72師主力和整編第48師1個旅由信陽、羅山、光山、商城、經扶、黃安(今紅安)之線,整編第11師附第72師一部及整編第66、第15師由黃陂、花園、應山、廣水之線,分路向宣化店、潑陂河合擊;以整編第75師及整編第26師1個旅控制廣水和麻城以北地區;以整編第3師集結於襄陽、南陽地區擔任機動。此外,還調集瞭西安、武漢的空軍配合作戰。自26日拂曉起,國民黨軍即向黃安以西、經扶以東、孝感以北的我軍陣地大舉進攻,並侵占我鄧店、虎灣等地。   中央軍委鑒於中原我軍處於敵人重兵包圍之下,勢孤力薄,難於長期堅持,在1946年5月初,就指示中原軍區,在情況緊急時準備以一部兵力堅持原地區鬥爭,一部兵力向東突圍,主力向西突圍,轉移到豫西、鄂西、陜南、川東地區活動。並指出:這個地區幅員廣闊,便於機動就糧。在這一地區長期堅持,牽制敵人,對配合其它地區作戰將起重大戰略作用:如萬分困難,亦可出敵不意地突然向華北或陜甘寧解放區轉移。當敵對中原我軍的大舉圍攻迫在眉睫時,中共中央於6月23日又指示中原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中原局、中原軍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及當面國民黨軍的企圖和兵力部署,決定以軍區第1縱隊第1旅(旅長皮定均)偽裝主力,向津浦路(天津至浦口)以東轉移;主力則分左右兩路向西突圍;鄂東軍區、河南軍區部隊及江漢軍區一部於掩護主力轉移後,就地堅持鬥爭,以迷惑、牽制敵人;江漢軍區主力西進,相機入川。主力分左右兩路於26日開始向西突圍。   26日拂曉,國民黨軍第1線部隊分路向中原軍區部隊大舉進攻。第1旅偽裝主力向東轉移,鄂東軍區部隊就地堅持鬥爭,河南、江漢兩軍區部隊亦於平漢路西隋縣南北地區積極活動,以掩護主力突圍。中原軍區主力於當日黃昏秘密由宣化店向平漢路移動:由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及第2縱隊第13旅、第15旅1個團、第359旅及幹部旅組成的右路突圍部隊在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率領下,於29日晚在信陽以南的平漢路(北平至漢口)柳林、李傢寨車站間突破敵人的封鎖線,越過平漢路,向西北疾進。由第1縱隊主力和第15旅主力組成的左路突圍部隊,共1萬餘人,在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王樹聲率領下,由潑皮河地區出發,7月1日於孝感以北之王傢店附近突過平漢鐵路向西疾進。劉峙急令整編第3、第15、第41、第47師追堵右路軍;令整編第66、第75師各一部阻擊左路軍。

蔣介石的“削藩編遣”:“削”出一場中原大戰!

  “削藩”,為歷代當權者必行之舉。北伐過後,為瞭削弱地方實力派力量,蔣介石也采取瞭一項經深思熟慮的措施。不過這辦法沒成功,反而引發瞭全國性的混戰……  1928年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合力擊敗奉軍,北伐完成。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至此,國民政府在名義上實現統一。到1929年初,全國的軍隊,包括中央直轄及第一、二、三、四集團軍,第八路軍及其他川、滇、黔、東三省各部隊,總兵力達到180餘萬人。  在這種情況下,為防止各地擁兵自重,蔣介石開始謀劃裁兵問題。  其實,早在1928年7月,蔣就曾試探馮、閻、李。幾人自懷心思,大打太極推手。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蔣曾提出全國共編五十個師的指標(東北除外)。馮玉祥則提出編遣準則:“強壯者編,老弱者遣;有槍者編,無槍者遣;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革命功績者編,無革命功績者遣。”身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馮還動瞭個小心眼兒,因為當時蔣介石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他遂提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方案:第一、第二集團軍各編十二個師,第三、第四集團軍各編八個師,其它不屬於各集團軍的軍隊共編八個師。意在拉平第一、二集團軍討好蔣,提高自己勢力,壓低閻、李的第三、四兩集團軍和其它雜軍,以此與蔣聯手,控制局面。  蔣對馮方案不置可否。閻錫山看透蔣的意圖,提出另一方案: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編十一個師,另設一個中央編遣區,亦為十一個師。暗示中央編遣區由蔣掌控。閻的方案貌似抬蔣壓馮,實質上是離間蔣、馮關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對閻錫山方案表示贊同。蔣介石亦未能看破閻的意圖,授意何應欽積極支持閻案。  1929年元旦,國民黨中央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成立編遣委員會,著力削弱各地方實力派兵力,整理全國軍事。此舉竟費瞭近一個月的時間,一直至1月25日方才結束。   編遣委會職責主要包括:擬定全國兵額、編制及餉章;劃分衛戍區域;擬定全國軍費;規定現有各部隊官兵裁留標準;規定接管現有各軍隊之程序;厘定軍官佐任免、調補各項辦法;點驗及校閱全國現有之陸海空軍;籌辦編餘官兵之分遣、安置事宜;關於編遣經費之經理事項等。  編遣委員會最高領導為委員長,由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兼任。委員由各集團軍總司令及相關人員擔任,成員為22人:  蔣介石(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  閻錫山(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李宗仁(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李濟深(總參謀長)  何應欽(訓練總監部總監)  譚延闓(行政院院長)  趙戴文(內政部代理部長,部長為閻錫山,未就)  宋子文(財政部部長)  孫 科(鐵道部部長)  王伯群(交通部部長)  吳敬恒(中央委員)  張人傑(中央委員)  蔡元培(中央委員)  胡漢民(中央委員)  李煜灜(中央委員)  戴傳賢(中央委員)  王寵惠(中央委員)  朱培德(第一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鹿鐘麟(第二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商 震(第三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白崇禧(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  根據組織大綱規定,必要時還可由委員長邀請其他有關各院、部、會長列席。  編遣委員會成立後,國民政府決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各集團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於1929年3月15日前結束。之後即設編遣區,隸屬編遣委員會。全國共分6個編遣區:前四個編遣區分別專管編遣原隸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部隊,第五編遣區專管編遣原山東省各部隊,第六編遣區專管編遣原川、康、滇、黔省各部隊。除瞭上述6個編遣區,另成立中央直轄各部隊編遣辦事處和中央直轄海軍編遣辦事處。  會上制定的《國軍編遣委員會進行程序大綱》明確:“從全國編遣委員會成立之日起,全國軍隊一切權力都收歸中央。將由國民政府下令,正式撤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各集團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各部隊隻能在原地駐紮,聽候點編。”  會議開到這個時候,馮、閻、李才知道掉進瞭蔣的圈套。三人隨即站到瞭一起。內馮玉祥怒中生智,提出動議:“剛剛打完仗,休整一個時期再編遣。”閻、李立刻呼應。蔣隻好同意。編遣會議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無果而終。  蔣介石試圖用增加編遣區的辦法壓縮其他軍隊,擴充自己勢力,使蔣與馮、閻、李等實力派的矛盾進一步激化,1929年3月引發瞭蔣桂戰爭,同年5月又發生瞭蔣、馮間的戰爭。  為此,1929年8月1日至6日,國民黨中央又召開“國軍編遣實施會議”,通過瞭《國軍編遣委員會點驗實施規章》等文件,決定陸軍編成65個師,每師11000人;在編遣期內,軍費為1300萬元。由於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三人沒有出席會議,裁軍方案無法付諸實施。  此後,又相繼發生瞭西北軍、石友三和唐生智的反蔣戰爭。1930年5月到11月,終於爆發瞭全國性的蔣、馮、閻、李的中原大混戰,編遣會議完全破產。  1930年11月15日,國民黨決定裁撤編遣委員會。國民政府明令,編遣委員會於1930年12月底結束。相關閱讀推薦:劉文典:敢罵蔣介石但吸毒狎妓的民國大學校長民國稱呼揭秘:蔣介石隻當過幾個月的“蔣總統”黃埔軍校趣事:蔣介石的誤讀讓黃埔的埔成多音字“中正式”步槍命名之謎:蔣介石對此槍做出改進民國史上的“斧頭幫”幫主五次策劃刺殺蔣介石

三傢分晉之後的黃金期:魏國借三晉之勢稱霸中原

公元前453年,魏、趙、韓三傢瓜分瞭智氏,從此三傢開始獨立發展。隨後魏國出瞭個魏文侯,在他的治理下,魏國迅速躥紅,成為華夏大地上最強大的一方諸侯。隨著各國領導班子的調整和國力的變化,新一輪的爭奪開始瞭。 在消滅中行氏和范氏的戰鬥中,在消滅智氏的戰鬥中,在削弱晉君的戰鬥中,三駕馬車始終並肩作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扛槍,一起分贓,所形成的戰友情誼在魏國強大之後依然存在。 位於列國中央的魏國有著太多的發展空間,既可以與東邊的齊國交手,也可以與西邊的秦國較量,還可以與南面的楚國PK,多個選擇的另一層含義是多個敵人。在魏文侯的外交盤算中,與這麼多強大敵人的競爭必須有一個穩固的後方,因此魏國與韓國和趙國的關系至關重要,在廣闊的發展前景誘使下,三傢仍然可以撇開一切分歧重溫一起扛槍、一起分贓的美好時光。 一奶同胞的兄弟三國中,現在魏國是無可爭議的老大哥,老大哥有維護兄弟團結的責任,魏文侯幹得相當不錯。趙國和韓國挨著,在一次過節的時候,趙國人的雞毛飄到瞭韓國人那裡,韓國人的蒜皮跑到瞭趙國人那裡,兩個國傢因為這點小事吵得不可開交,韓國人急瞭要打趙國,但又沒有勝算,就向魏國借兵,魏文侯沒有答應。隨後趙國也向魏國借兵打韓國,魏國同樣不答應,拒絕他們的借口是一樣的:“大傢都是好兄弟,何必動刀動槍。” 透過溫情的外交辭令可以看出魏文侯的運用之妙,領導小弟的通常做法是分而治之並且適當地玩平衡術,既要防止他們聯合,又要防止一方獨大;因此在外交上就不能偏向於某一方。趙國和韓國由於擔心魏國和對方結成同盟對付自己,爭相討好魏國。魏國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瞭在三晉的領導地位,趙國和韓國服服帖帖。 當魏國強大的時候,西方的秦國正在忙不迭地立君廢君。幾個大族長聯手控制瞭政局,秦君隻是他們手中的傀儡,他們隨心所欲地殺死一個,然後再另立一個,先後殺死或廢掉的國君有厲、躁、簡公、出子。秦國內亂紛紛,無暇外顧,魏文侯毫不客氣地利用瞭這個機會,在趙國、韓國的協助下占領瞭秦國的西河地區。西河之失使秦國如鯁在喉,秦國數次反撲,無奈國力不濟,屢次敗倒在吳起的武卒面前,以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為甚。

秦晉崤之戰:秦國第一次妄圖稱霸中原失敗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後,國勢日盛,已有圖霸中原之意。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蹇叔等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決心打擊秦國。為不驚動秦軍,準備待其回師時,設伏於崤山(xiao二聲”)(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次年春順利通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   晉國偵知,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薑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於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   秦是春秋時的西方大國,穆公在位時又以賢名著稱。他重用百裡奚、蹇叔等一批賢臣,國勢漸強,從此竭力圖謀向東發展,參與中原爭霸鬥爭。他先後支持晉惠公、晉文公二位國君歸國,其目的也正在於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而在東方尋求盟國或立足點。晉在文公時,同秦國保持瞭一段良好的關系。在城濮之戰中,秦又出兵助晉,幫助晉文公登上瞭霸主的寶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晉文公會同秦穆公圍攻鄭國,討伐鄭國對晉懷有二心。晉軍駐在函陵(今河南新鄭縣),從東、北方面圍鄭;秦軍駐在氾南(今河南中牟縣南),從西面圍鄭。鄭文公為挽救國傢危機,派特使燭之武勸說秦穆公:晉、秦圍鄭,鄭國知道要滅亡瞭。但是鄭國滅亡對於秦國來說並無好處,它隻會增強晉國的力量。而晉國力量的增強則是秦國力量的削弱。如果不滅鄭國,而留下它作為秦國的東道主,供奉秦國往來的使臣,這對於秦不是更好嗎?何況,貴君曾有恩於晉君,晉君答應割給秦焦、瑕之地,但晉君早晨渡河歸國,晚上就對秦國設防。晉如果向東並吞瞭鄭國,那麼向西不侵掠秦國,土地從哪裡取得?所以滅鄭其實是損害秦國以利於晉國的下策,請貴君考慮吧!   燭之武一席話使秦穆公如夢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晉滅鄭,反而與鄭國單獨結瞭盟,並留下杞子、逢孫、揚孫三位大夫助鄭戍守,自己則率兵歸國瞭。   秦軍撤退後,晉大夫狐偃等對穆公的背信棄義行徑大為不滿,主張攻擊秦軍。晉文公則從大處著眼,認為秦有恩於晉,攻擊秦軍是不仁。

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伐中原:司馬懿拖延不戰而勝

  導讀: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大勇若怯的統帥,他就是司馬懿。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即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最後一次兵伐中原,他兵出斜谷(在陜西終南山。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亦稱褒斜谷),於五丈原(今陜西眉縣斜谷口西側)紮下大寨。司馬懿作為統帥帶著魏軍渡過渭水背水紮營,雙方相遇。五丈原前臨渭水,背靠秦嶺,三面壁立,難攻易守。司馬懿到來後並不進攻,隻是堅守在東邊。因為司馬懿料定,諸葛亮遠道而來,糧草供應困難,利在速戰,隻要和他拖下去,勝利的天平就會向自己傾斜,所以司馬懿能戰卻就是不戰。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什麼叫“大勇若怯”?看看司馬懿就知道瞭。守而不戰,向對方示弱,這是司馬懿“大勇若怯”的第一步。但是,一個“拖”字,說著簡單,實行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敵人在千方百計挑戰你忍耐的底線,“大勇若怯”有個堅持忍耐、接受時間考驗的問題。   諸葛亮派將士天天挑戰罵陣,咋難聽咋罵,司馬懿雖然捂上自己的耳朵,裝作沒聽見,但他捂不瞭數萬將士的耳朵。將士們都氣炸瞭肺,紛紛埋怨主帥窩囊,並到主帥大帳請戰。沒辦法,司馬懿隻好也裝作氣憤不過的樣子,假惺惺地上表皇帝請求與蜀軍決戰。魏明帝對司馬懿的把戲心知肚明,即派遣大臣辛毗帶著天子符節以軍師身份控制魏軍不許出戰。看,諸葛亮又來挑戰瞭,司馬懿將甲胄穿戴起來,提槍上馬,裝作堅決要與諸葛亮一決高下的樣子,但是辛毗持節立於軍門,不令出戰。一個要戰,往營門闖;一個要禁,以聖旨喝停,如此者三。二人的雙簧演得惟妙惟肖,把魏軍將士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全軍急躁憤怒的情緒得以緩解。這是司馬懿“大勇若怯”的第二步。  時間一天天過去,蜀軍眼看糧草將盡,諸葛亮急得嗓子眼冒火。怎麼辦?這時候還管他什麼君子不君子,隻好當一回小人瞭。出於無奈,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和首飾,罵司馬懿是女人,企圖以嘲笑和侮辱來激怒司馬懿,誘他出戰。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司馬懿並沒有生氣。他微笑著收下女衣和首飾,連聲道:“替我謝謝諸葛丞相,勞丞相破費瞭!”然後,司馬懿拉住使者的手走進大營,親熱得就像一傢人一樣。“來呀,酒席擺上,奏樂!”溫馨的氣氛讓諸葛亮的使者未酒先醉,很快就飄飄然起來。設宴招待諸葛亮的使者,這是司馬懿“大勇若怯”的第三步,其大智大勇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因為他知道,當敵人侮辱自己的人格時,說明敵人已經技窮瞭。   在宴席上,司馬懿親自給諸葛亮的使者夾菜勸酒。他像狡猾的狐貍一樣向蠢如烏鴉的使者唱起瞭贊歌。他不動聲色地探詢諸葛亮“起居及事之繁簡”。使者告訴他,諸葛亮每頓隻吃一小碗米飯;士兵打二十軍棍的處罰,都是諸葛亮親自審批。呵呵,食簡事煩!由此,司馬懿判斷諸葛亮的健康每況愈下,生命已經進入到瞭倒計時,便更加堅定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針,坐等諸葛亮“交糧本”。果不其然,諸葛亮不久便氣病而死,司馬懿不戰而勝。在高希希執導的電視劇《三國》中,扮演司馬懿的表演藝術傢倪大紅在談到司馬懿時說:“他比諸葛亮更懂謀略,更懂心機,諸葛亮可以猜測司馬懿的內心,而司馬懿則能猜透諸葛亮的內心,猜測與猜透是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此大勇若怯的大智大勇之人,在中國歷史上真的不多。相關閱讀推薦: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什麼事?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三顧茅廬:三國臥龍諸葛亮不願出仕卻又為何出山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談判技巧:巧勸王平出兵陳倉三國時最強謀士竟並非諸葛亮?諸葛亮竟隻排第六三國歷史上諸葛亮的八卦陣是怎麼被陸遜破掉的?三國中“孫劉結盟”諸葛亮安插在吳國內線是誰?

沁陽與泌陽的差別:馮玉祥因此輸掉瞭中原大戰

  沁陽與泌陽的一撇之誤改變歷史,馮玉祥為此輸掉中原大戰整個戰機,聚珍懷幫酒帶您去重溫這段歷史。   1930年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瞭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為瞭集中精銳兵力消滅蔣介石在河南的有生力量,閻錫山和馮玉祥召開瞭聯席軍事作戰會議,分別制訂瞭作戰計劃。   會上決定,閻錫山和馮玉祥各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在河南沁陽縣會師,集中兵力,優勢合圍,一舉聚殲駐在河南省的蔣介石軍隊。—-沁陽在河南省的北部,離黃河北岸70公裡,這個地方北靠山西,而閻錫山的軍隊絕大部分駐紮在山西。之所以選擇沁陽為兩軍的集結地,當然是信賴閻錫山部隊的地域優勢。對閻錫山來說,沁陽離山西較近,進可攻、退可守,非常有利。散會後,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瞭一份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   誰知這個撰寫命令的作戰參謀官粗心大意,把沁陽的“沁”字,多寫瞭一撇,寫成瞭“泌”字,這樣一來,集結地點“沁陽”變成“泌陽”。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陽”這地方,這泌陽在河南省的南部,離湖北省隻有幾十公裡路程。當時湖北還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裡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   馮玉祥這支奉調集結參戰的部隊長官,接到調動軍令後,非常驚訝,腦子裡閃過一個問號?總部到底是怎麼搞的,怎麼到泌陽與閻錫山部會師?這是靠近蔣介石勢力范圍的地方啊!但是因為馮玉祥平時治軍頗嚴,部下養成瞭“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習慣,故他不再向總部詢問,立即帶領部隊星夜趕赴離真正會師地點相隔250多公裡的泌陽。   再說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閻錫山部隊因人數少,不敢單獨作戰,眼看不妙,立即打電報詢問馮玉祥,馮玉祥向參謀部一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趕去泌陽瞭,而蔣介石的部隊卻已經在湖北集結,這裡離泌陽很近,眼看就要被蔣介石部隊重兵包圍。馮玉祥大驚,急令該部從泌陽北部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來不及瞭。

遼國能夠一時稱雄:趁中原戰亂時候的積累是關鍵

  晉王和梁王逐鹿中原,打的是你死我活,殊不知燕山南麓幽州以北的契丹開始蠢蠢欲動。早年,唐在幽州設置節度使,以防北部少數民族南下。安史之亂後,壓抑多年的契丹日益強悍,也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原。他們是怎麼做戰備工作的呢?   以下是正文——   契丹屬於東胡,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以遊牧為生。按照草原部落的政治生態,部落首領是選舉產生的,但是隨著一個人當政後,一切變得不一樣瞭,他就是為人機敏、有勇有謀的耶律阿保機。主持契丹政務後,阿保機看到的不僅是豐美的牧草,更看到瞭農業的重要作用———逐水草而居確實自由,而自由的代價就是靠天吃飯,每遇天災,人畜必定大量死亡,所以必須向漢人學習農業知識。   每年冬天,草原上秋草枯萎,日子最是難過。而此時,臨近幽州關塞之處天氣還比較溫暖,青青牧草誘惑著大量北方牧民向幽州聚集,同時激發起遊牧民族的掠取占有之心。這樣一來,幽州百姓的太平日子沒有瞭,加上節度使劉仁恭殘暴無度,一批又一批的關內人口向關外遷徙。遷徙大軍帶走的不僅是人口,也將耕作技術帶到瞭關外。   晉王攻打劉守光的時候,其參事韓延徽到關外向契丹求援。阿保機正求賢若渴,有意將韓延徽留在身邊。韓延徽對劉守光的戰略部署非常清楚,深知其大勢已去,索性順水推舟答應下來。就這樣,契丹南下稱雄的序幕拉開瞭。   漢人糧策壯大契丹

唐太宗如何收編東突厥:中原王朝的第二次收編

  收編東突厥   唐朝的疆域三面都靠著海,東到大海,西到咸海,南到南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極盛的時候是1600萬平方公裡,可惜隻維持瞭三年。咸海雖叫海,實際上是一個湖,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外興安嶺,今天叫斯坦諾夫山脈,在俄羅斯境內;庫頁島今天叫薩哈林島,也在俄羅斯境內。隋唐時期,中央王朝的統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統治者,比如唐太宗,比較重視民族關系,實行瞭開明的民族政策,交通的發達也使得中原邊疆往來密切。北方有突厥和回紇、靺鞨;西南有吐蕃、南詔先後建立政權,他們開發瞭祖國的邊疆。   突厥興起於阿爾泰山,它可能是匈奴的後裔或者別種。阿爾泰山是今天蒙古國跟新疆交界的地方,它又叫金山,產黃金,所以蒙古人一誇你,就說你純潔的跟阿爾泰山的金子似的。現在估計也沒瞭,都是沙土瞭。六世紀中期的時候,阿爾泰山的人建立瞭突厥汗國。到隋朝初年,分為東突厥、西突厥,其中東突厥特別強大。   貞觀初期,唐太宗大敗東突厥。這是前面講過的,唐朝名將李靖以三千鐵騎,大破突厥於陰山。頡利可汗正喝酒呢,李靖神兵天將,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東突厥降眾有好幾十萬人,這要這麼處理。魏征上奏皇帝,突厥狼種,這幫人是狼的後代,因為他們的國旗就是一個大狼頭,不可以仁義教,不可以刑法威。這幫人軟硬不吃,所以建議殺盡其酋首,分散其子民於大江南北。另一個大臣給唐太宗建議,把他們移到內地來,好監視他們,弄到山東。就像唐朝滅瞭高句麗,滅瞭百濟,都把人遷到中原內地來瞭。   但是要把它移到內地來,就出現瞭一個問題,它的故地怎麼辦?把突厥人從陰山那個地方移過來,陰山那個地方怎麼辦?那地方派漢族人去駐守,誰都不願意。如果放棄那個地方不要,被別的遊牧民族占領的話,如何保證占領該地的遊牧民族一定跟唐朝是友好的。所以又有大臣給他出主意,“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捍蔽”。這叫興滅繼絕。眼看這個國傢已經快滅,要絕種瞭,你興滅繼絕是最瞭不起的,在中國古代的是最高尚的事兒。唐太宗采納瞭他的建議,突厥的可汗貴族還都是在長安居住,但讓當地人任都督,管轄當地自己的部落。等於我打敗瞭你,我還讓你當官,我還讓你管轄,就跟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以夷制夷。

蔣介石中原大戰勝利秘訣:花車將軍打四方

  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美女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都是國民黨這種危機的再現。   “中原大戰”是19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間的軍閥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   蔣、閻、馮的中原大戰歷時七個多月,雙方投入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裡,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軍閥戰爭。結果馮玉祥通電下野,閻錫山宣佈辭職,蔣介石取得瞭戰爭的勝利,暫時統一瞭國民黨各軍事集團。蔣介石的全面勝利的臺前雖然靠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幕後卻隱藏著鮮為人知的玄機。   中原大戰爆發前後,國內戰局十分緊張,但給外國商人帶來瞭大好的商機。大戰還未打響,外國商人就忙著把一船一船的西方軍隊淘汰下來的軍火運進中國。然而,與那些販運軍火的外國商人不一樣的是,在那些觀察過中國內戰的外國記者的眼裡,中國人打仗,不隻是用長槍大炮,而且還要用袁大頭和煙土。無論各方軍閥之間結盟也罷,交戰也罷,各自的代表都在煙館和娼寮裡把酒言歡,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在簽字畫押,隻要價錢合適,袁大頭和煙土到位,戰爭也就結束瞭。這一點,蔣介石要算是個中的翹楚,所以他是老大。   其實,但凡成點氣候的軍頭,多是此道的斫輪高手,隻不過,強中自有強中手,碰上瞭一比,就看出誰的手筆更大瞭。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一邊是閻錫山、馮玉祥,一邊是蔣介石。一群小軍閥首鼠兩端,在兩邊都派有代表,蔣介石出手闊綽,對於這些代表,要錢給錢,要女人給女人,絕口不談立場,也不要求他們站在自己這邊,而閻錫山雖然也給錢,但斤斤計較。結果是被蔣介石拉過去的人越來越多,連本來傾向馮玉祥、閻錫山的人,也都紛紛翻瞭臉。

馮玉祥走下中國歷史的前臺:中原大戰中西北軍崩潰

  潰敗的隱患  馮玉祥統率的西北軍,是由一個混成旅發展起來的封建軍事集團。馮在這個集團中,一向有著很高的威信。但是他既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更不可能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隻是拿一些救國救民的空洞口號和個人之間的感情作為維系這個團體的思想基礎同時,他又一貫采取傢長制的作風,個人專斷,缺乏民主。有些由士兵提撥起來的帶兵官即使已經當瞭軍長、總指揮,乃至當瞭省主席,馮對他們仍然象對待子侄一樣,不肯給以應有的尊重和禮貌,甚至他們在他面前連吸支香煙的自由都沒有。因此,有些高級將領漸漸感到太受拘束。特別是那些有瞭地盤的將領,更需要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環境,以達到他們為所欲為的目的。韓復榘、石友三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蔣介石拉瞭過去的。韓、石投蔣後,其他將領雖然表面上對馮仍很恭順,但在內心裡都有瞭自己的打算。  馮由山西回到潼關,他的將領們,一方面表現瞭一種見到親人一樣的喜悅,另一方面又感到這位管著自己的“婆婆”又回來瞭,摸不清今後又會有什麼樣的舉動。馮和鹿鐘麟見面後,首先問鹿:“今後應該怎麼辦?”鹿說:“我們打算整頓內部,養精蓄銳,坐以待時。”馮便把他聯閻倒蔣的醞釀經過說瞭一遍,鹿不同意這樣做,並說此事關系重大,須和大傢商量。因為他所策劃的聯合韓、石攻打山西的辦法已接近成熟,正在這個時候,馮忽然回到潼關宣佈聯閻打蔣,所以在鹿的思想上一時還扭轉不過來。  馮到潼關的第二天,召開瞭師長以上將領參加的會議,宣佈瞭聯閻打蔣的決心和這樣做的意義。在會上,除瞭師長葛運隆主張討蔣而外,大傢都默不作聲。當時馮的將領都認為西北軍屢次吃閻的虧,受閻的騙,如不把閻打倒,西北軍在北方就難於發展。現在他們聽到馮的做法和他們的意思恰恰相反,大傢既不敢當面反對,也不願表示贊成。會後孫良誠對人說:“我看先生(指馮)一點覺悟也沒有,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受閻老西的害,為什麼還要和他一起幹。”宋哲元、劉鬱芬等也都認為新敗之後,元氣未復,需要一個時期的休整。當時大傢恨閻不恨蔣的心理是一時轉變不過來的。鹿的幕僚某對馮的做法也表示反對,並向鹿建議:“應堅持拉蔣打閻,除去肘腋之患。如與閻合作,勝亦過不瞭長江,蔣退江南憑險固守,閻馮之間就會出問題,那時,西北軍仍然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如果打瞭敗仗,那就更不堪設想瞭,甚至求得退據關中以自保的局面亦不可得。”鹿雖深韙其言,但他看到馮的決心很大,且各方聯合倒蔣之局已成,隻得勉強地跟著馮幹。  這時,孫連仲部分駐在甘肅、寧夏和青海,孫本人也不願對蔣作戰。當馮打電報命令孫連仲率全部兵力東下時,孫尚欲以一部兵力控制西北局面,馮則堅決要孫將全部兵力調出,在電令中甚至說出“勝則到江南組織政府,敗則不惜同歸於頸的話來,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孫連仲不敢違抗,隻得將全部兵力東調。  馮的高級將領和幕僚,對於聯閻打蔣的戰事普遍地存在抵觸情緒。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對戰爭有著厭倦的心理,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從經驗中深知馮和閻的能力和做法,他們認為,馮隻會打仗,對政治完全外行;閻活象一個錢鋪老板,隻會算小帳,不能成大事;聯閻反蔣縱然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在政治上也沒有辦法。但是,馮的自信力很強,對此舉很樂觀。有一次對他的幕僚說:“這次舉動,在軍事上,二、三、四三個集團軍聯合對付蔣介石一個集團軍,其它受蔣排斥的軍隊也都傾向於我們,我們的兵力占有壓倒的優勢;再從政治上看,汪精衛先生已表示和我們合作,西山會議派的中委也和我們合作,張學良表示也很好,足見我們是得道多助,蔣介石是失道寡助,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馮在這次行動中,對自己估計很高,對蔣則估計很低;特別是對於自己的部下,既沒有深入地瞭解他們的思想情況,更沒有對他們進行反復的說服工作,仍然是象過去一樣,獨斷專行,完全以命令行事。他認為閻錫山的決心很大,對自己的合作是真誠的,這是打倒蔣介石的最好時機,誰要說閻不好,他就很不高興,斥為不顧大局,他要依靠閻的合作,來達到他打倒蔣介石的目的。   潰敗開始  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由於各方面反蔣聲浪很高,反蔣軍事的陣容也很強大,西北軍的將領,在大勢所趨和馮的號令之下,自無徘徊瞻顧的餘地。同時,他們也未嘗不想在這次戰爭中打出幾省地盤作為西北瘠苦之區的補嘗。因此,西北軍在戰爭中依然表現瞭頑強勇敢、艱苦奮戰的精神。但是,經過幾個戰役之後,有的將領漸漸感到兵員損失和械彈消耗的補充都很困難,因而產生瞭保存實力的想法。到瞭戰爭的後期,隴海線的八月攻勢沒有成功,津浦線晉軍又遭挫敗,蔣軍由劣勢轉為優勢,而閻馮聯軍則由主動變為被動,有些將領看到討蔣軍事越來越沒有前途,失敗以後怎麼辦?仍然回到西北去麼?實在不願意再去那裡吃苦。特別是陜西省正在大旱災之後,餓莩載道,現在既然離開瞭那裡,誰也不願意再回去。他們都在徘徊觀望中尋找自己的出路。加以蔣介石四出派人,多方利誘,有些意志不堅定的將領便走上投蔣的道路。  張學良通電發出後,閻馮聯軍中立即引起極大震動,接著就發生瞭一系列的變化:隴海線晉軍向黃河以北撤退;龐炳勛、孫殿英、劉春榮等部均紛紛自由行動,隨同晉軍撤到黃河以北;石友三通電表示擁護張學良的主張,並率部由魯西開往豫北,將漳河鐵橋加以破壞。所有這一切,都給馮玉祥的處境造成瞭極大的困難。特別是在九月二十八日這天,馮在鄭州接到鹿鐘麟的電話說:“十一口”(暗指吉鴻昌的吉字,因恐吉的行動動搖人心,故用隱語)發生瞭問題。馮尚不置信,在以電話直接與吉鴻昌談話後,很氣忿地對人說:“吉鴻昌這小子的腦筋真復雜,他對我說要做苦肉計中的黃蓋,真是想入非非。”隨後,馮的參謀長李興中也在電話裡勸吉審慎從事。吉說:“我的事已向總司令報告過瞭,今後我一定對得起總司令,請大傢原諒。”不久,馮知梁冠英亦有變,派聞承烈前往見梁,探悉梁已率部離開原防地,諒難挽回,中途折返。防守許昌的第八方面軍將領焦文典亦通電投蔣(焦曾請第八方面軍總司令鄧寶珊在通電稿上簽名,遭鄧拒絕,焦即派兵將鄧軟禁,過瞭幾天,鄧始脫險赴上海),致平漢線軍事受很大影響。張維璽、馮治安、田金凱、任應歧等部旋即在新鄭一帶陷於蔣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隴海路蔣軍先頭部隊復於十月三日攻入開封,鄭州外圍的蔣軍愈逼愈近,鄭州城內已能隱隱聽到炮聲。馮在這時,遂陷入在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苦境。  十月四日這天,閻錫山、汪精衛秘密到鄭州與馮會晤,在共同商定聯合發表實行停戰的通電後,閻、汪於當日夜間離鄭北返,馮亦於次日率副總司令部人員撤退到黃河以北的新鄉。蔣軍於六日進入鄭州。  在中原戰事已接近尾聲的時候,蔣介石為瞭迅速回師江南對紅軍作戰,對善後問題的處理故示“寬大”,將收拾華北殘局的全權委諸張學良;對河南方面的軍事也擺出一瞭百瞭、以政治和平解決的姿態,並邀請與西北軍有關系的馬福祥、張之江等於十月上旬到河南洽商收拾西北軍的辦法。馮命鹿鐘麟出面與之接洽,並表示本人不再過問。鹿向馬、張提出的條件是:一、馮下野外遊,希能予以便利;二、軍隊由鹿負責改編為十個師,以河南西部及陜、甘兩省為駐防區域;三、撥給編遣費三百萬元。但是,蔣介石以吉鴻昌、梁冠英等已經投降,在新鄭被圍的張維璽等部亦已表示願意繳械,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會允許西北軍這個集團繼續存在下去,因此,幾經磋商,迄無成議。張維璽等經馬福祥、張之江等的勸降,他們都接受瞭南京軍事參議院參議名義,全部軍隊一律解除武裝。  吉鴻昌被蔣委為第二十二路總指揮後,即調赴豫、鄂、皖邊境,歸豫鄂皖邊區綏靖督辦李鳴鐘節制;梁冠英為第二十五路總指揮,調赴蘇北,歸江蘇綏靖督辦張之江節制;葛運隆為第三十三師師長,所部由洛陽調赴湖北,把他們這幾部分都隔離開來。在這個時期,張自忠也收到瞭蔣介石的任命狀,名義是第二十三路總指揮,因他的軍隊已開往黃河北岸,沒有接受這個名義。宋哲元在洛陽時,也從空投收到過一件第二十四路總指揮的任命狀,宋看過後就把它撕掉。  完全潰敗  十月八日,馮玉祥到石傢莊與閻錫山會面。他們鑒於大局急轉直下,無法挽回,而蔣介石又堅持他兩人必須下野,遂商定閻將軍政交與徐永昌,馮將西北軍交與鹿鐘麟,他們兩人出國暫避。閻回到太原,便將軍政作瞭安排,並聲言去日本遊歷(後僅去大連躲瞭一個時期)。馮到瞭晉城,並沒有表示出國遠遊的意思,仍然希望掌握這部分殘餘的軍隊赴西北謀出路,並且有意扶植他的寵將孫良誠(這時孫本人已無一兵一卒),把退回來的軍隊都交孫節制,鹿鐘麟自從與馬福祥、張之江接洽失敗後,很是失望。在南京接洽的代表李火斤、冉廷賓、李光漢等發來電報說:蔣的態度益趨冷淡,堅持馮、鹿均須下野。而停留在焦作的孫連仲也在自謀出路,派田鎮南、李漢輝到濟南,通過韓復榘的關系,接受瞭蔣介石的第二十六路的任命。馮的衛隊旅季振同部也願隨孫共同行動,不願退往山西。鹿看到越來越沒有希望,於是一面打電報給馮說:即日騎馬前往晉城,一面又對外宣稱派參謀長秦德純代表前往沈陽,實際上他卻秘密搭瞭秦的專車前去天津,同時發出漾電(十月二十三日)聲明下野。這時,劉鬱芬已離開陜西,馮對重返西北的打算才完全絕望,不得不離開軍隊前往晉祠退隱,以後又輾轉移居於汾陽之玉帶河。開入山西境內的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等殘部,由張學良改編為第二十九軍,以宋哲元為軍長。至此,馮玉祥慘淡經營歷時二十餘年的西北軍遂完全瓦解崩潰。相關閱讀推薦:抗日名將馮玉祥一生立過五個遺囑:馮玉祥遺囑之謎揭秘:國民黨倒戈將軍馮玉祥的遇難真相是什麼?解密:馮玉祥張學良舊部大批將領投向日寇之謎探秘:1928年馮玉祥部隊為何要焚毀少林寺?揭秘溥儀被逐出宮:馮玉祥限3小時搬離不然開炮

努爾哈赤的崛起:少數民族的滿族如何入主中原?

  在對待漢族人問題上,他交替實行平等對待和民族歧視的政策。跟成吉思汗一樣,努爾哈赤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征服中國的目標。他的一個兒子皇太極繼承瞭他,並加快瞭征服的步伐。  漢滿互相影響,促進瞭滿州的崛起  滿族人的成功故事始於努爾哈赤(1559—1626年)。努爾哈赤是一位勇武之人,他的祖輩父輩曾為明朝效命。明朝的政權是從蒙古人手中奪來的,蒙古人發源於北方,又逃回北方,所以明朝一直很關註它的北部邊境。時間一長,明朝在邊境地區維持大規模邊防力量的政策使得守衛邊疆的人與當地居民即滿族人混合在一起。  那些接受瞭滿族人習俗甚至使用滿族人姓名的漢族人失去瞭他們的漢族人特點。即使多數與滿族人共處的漢族人抵制被滿族同化,但他們在邊境地區的存在以及他們在滿洲的工商業活動也使滿族人變得更加富有和更有力量。漢族人和滿族人相互影響,漢族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滿族人的勇武,促進瞭滿族人的崛起。  明朝統治者密切關註著邊境上這種令人擔憂的發展態勢。為瞭防止任何一個滿族部落取得主導其他部落的霸權,明朝蓄意挑起滿族不同部落之間的競爭和沖突。它依靠一系列手段,包括直接軍事幹預和授予各個部落首領明朝官銜。有一次幹預期間,明朝軍隊殺死瞭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這也許是誤殺。但這位年輕的將領發誓要報仇雪恨,他打擊在軍事上幫助漢人的部落首領,動員他的傢族和部落,征服和吸收所在地區的其他部落,並於1586年殺死瞭與他為敵的另一個部落首領。這是他建立霸權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20年中,他控制瞭滿洲,統一瞭各大部落,成為一位無可爭議的滿族首領。   努爾哈赤建立新的國傢制度  1601年,努爾哈赤設計瞭一種新制度來組織他的族人,鞏固他的權力。以蒙古人的模式為基礎,努爾哈赤制定瞭八旗制度。最初,他建立瞭四個旗,到1615年,已經發展到八個。按照這一制度,每300名士兵或農民組成一個牛錄(company);每五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battalion);每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旗)。每個旗用一種顏色的旗幟區分,由一名旗主(chieftain)指揮。   有三個旗歸努爾哈赤親自指揮;其餘的旗由他的兒子和侄子指揮。旗主是他們各自旗的最高軍事長官,但他們都聽命於努爾哈赤。不過,旗不僅僅是軍事組織,它們還具有行政單位的功能。人口登記、稅收和其他民事問題都在旗的領導下開展。因此,旗既是民事軍事組織,也是政治組織。八旗系統也吸收非滿族的人加入,這對於以血親和婚姻為基礎的舊的部落關系來說是一種進步。因此,在當時,從部落組織向官僚組織的過渡正在進行中,為建立滿族國傢做準備。相關閱讀推薦:清宮謎案:努爾哈赤竟被親兒子戴瞭“綠帽子”? 明熹宗為什麼要去挖努爾哈赤的祖墳?努爾哈赤將10歲女兒嫁給有婦之夫!格格下嫁謎案揭秘: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何殺死戰功累累的大兒子努爾哈赤處死長子褚英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受稱帝野心的驅使,努爾哈赤繼續努力建立滿族國傢。他將部族政府重組成一種新的行政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五位宗室首領組成一個議政會議(state council)。議政會議每五天開一次會,討論國傢事務。與旗的軍事官員們一道,議政會議的成員們組成瞭國傢的權力中心。一切最終決定都由努爾哈赤本人來做。  為瞭建立國傢,滿族人還創制瞭一種書寫系統,該系統使用蒙古語文字輔以點和圈,點和圈用來表示滿語的發音。這一創造滿足瞭國傢的行政需要,使滿族人能夠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歷史。隨著這種發展,譯自漢語的翻譯作品進入瞭滿族社會,包括翻譯成滿語的儒傢經典和明朝法律法規。  努爾哈赤如何對待漢族  17世紀早期,努爾哈赤在滿洲的權力擴張使他與明朝產生瞭直接沖突。在與明朝軍隊的戰鬥中,這位滿族指揮官依靠他的八旗軍來進行軍事征服。與此同時,他試圖不戰而贏得漢人的支持。他向漢族將領明示,他們如若抵抗,必定被擊敗,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拼死防守的城市將面臨無情的大屠殺,將被徹底摧毀。然而,如果他們選擇不戰而降,努爾哈赤保證,他們不但可以保命,還可以保持他們的漢族習俗,他們防守的城市也將免遭屠殺。而且,努爾哈赤還表示,合作的人還可能得到提拔。   這種方式表明,努爾哈赤並不認為能夠使漢族人接受滿族人的生活方式;它還表明,努爾哈赤打算以平等身份對待聽從他建議的漢族人。與此同時,它還表明,努爾哈赤將非常嚴酷地對待那些抵抗他權力的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7世紀20年代,努爾哈赤統治下的漢族人曾進行過兩次叛亂。努爾哈赤鎮壓瞭叛亂,處死瞭許多漢族知識分子,他懷疑是他們煽動叛亂。隨後,他采取瞭更加嚴格的隔離漢族人和滿族人的措施。盡管意識到漢族人對其稱帝野心的重要性,但他並不完全信任那些一有機會就可能與他為敵的人。  因此,在對待漢族人問題上,他交替實行平等對待和民族歧視的政策。與後來的清朝統治者相比,努爾哈赤對待漢族人的政策是比較嚴酷的。跟成吉思汗一樣,努爾哈赤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征服中國的目標。他的一個兒子皇太極(1626—1643年在位)繼承瞭他,並加快瞭征服的步伐。皇太極是一位旗主(banner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的一代大唐名將之李嗣業

  導讀:“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這是唐代詩聖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贊揚瞭萬裡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墻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瞭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  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天陜西省三原縣境內)人,身長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絕眾,天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年輕的李嗣業每次戰役都奮不顧身、沖鋒在前,很快升為昭武校尉,天寶初年,應募安西,在西域為大唐效力。當時,軍中推廣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這簡直是為李嗣業準備的兵器,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赫赫有名的陌刀將。  天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瞭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占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瞭,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瞭連雲堡。然後乘勝前進,直搗小勃律國,俘虜瞭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軍奪回瞭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回軍之後,李嗣業因功升為疏勒(今喀什地區,疏勒鎮是安西四鎮中最靠西邊的一個軍鎮)鎮守使,捍衛著大唐帝國的邊疆地區。   疏勒鎮曾一度被吐蕃攻陷過,城池殘破,缺乏用水。李嗣業不辭辛苦,帶領大傢修復城墻,挖掘溝渠,引水灌溉,短短幾年,疏勒鎮面貌一新,成為一方富鎮。相關閱讀推薦:唐朝宜城公主整治出軌丈夫 竟活剝“小三”臉皮細說唐朝歷史上那些絕代才子們的奇聞軼事大盤點史上風流絕響:大唐朝宜春院三大名女的流風往事唐朝為何走向全盛:對官二代和平民子弟一視同仁血雨腥風:唐朝歷史上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大清洗揭秘唐朝皇帝私生活:一夜禦九妃連續九天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當時,高仙芝身為安西四鎮節度使,開始瞭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他屠戮石國,諸胡震怒,招來瞭大食國的軍隊,怛羅斯之戰爆發瞭,相持五天五夜之後,葛羅祿人被大食軍隊收買,臨陣倒戈,唐軍終於潰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馀才數千人”,高仙芝本想收拾殘部再戰,李嗣業見大勢已去,勸其退兵。唐軍的盟友拔汗那部眾阻塞瞭退路,唐軍情勢危急,退無可退。右威衛將軍李嗣業手持大棒,連人帶馬打死瞭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才為唐軍開通瞭道路。別將段秀實頗為不滿,昂然爭辯,“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眾,不仁也。幸而得達,獨無愧乎”,李嗣業大為羞慚,知恥而後勇,率領陌刀隊留拒追兵。陌刀隊勇猛絕倫,如墻前進,大食聯軍頓時膽寒,不敢再行追擊,李嗣業收攏散兵遊勇, “得俱免”。回到安西以後,李嗣業向高仙芝推薦瞭段秀實,“以秀實兼都知兵馬使,為己判官”。  天寶十二年,李嗣業升為驃騎大將軍,回京面聖。酒宴之中,他跳起瞭疏勒的民間舞蹈,令唐玄宗大為欣賞。鑒於李嗣業鎮守邊疆勞苦功高,皇帝的賞賜極為豐厚, 但李嗣業回到安西都護府之後,就把這些賞賜全部充公瞭,他自己一向不置私產,隻養瞭十匹精壯的大宛馬,平時的賞賜也多分給將領士,因此深受將士們的喜愛和敬重,都願意跟他沖鋒陷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平盧、范陽、河東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殺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瞭,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長安和洛陽都陷入瞭叛軍手中,多少龍子風孫,成為叛軍的刀下之鬼。皇太子李亨不負眾望,挺身而出,在眾人的擁戴下,於甘肅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各地勤王之師紛紛趕到,李嗣業帶領的五千安西精銳粉墨登場瞭。  安西精銳的到來,讓唐肅宗吃瞭一顆定心丸,感到十分安慰,唐肅宗對李嗣業說,“今天有你助陣,勝過數萬兵卒。成功與否,就看你的表現啦”,李嗣業和安西精銳為大軍先鋒,每戰必持大棒沖擊,勢不可當,所向披靡。在這支隊伍裡,湧現瞭白孝德、荔非元禮等諸多名將,後來都成為保衛大唐江山的棟梁之臣。

哪位“神人”從蒙古屠刀下拯救數百萬中原百姓?

  神人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是元代的開國大臣和名相,人稱“神人”。他的智慧和才能與人們耳熟能詳的蕭何、諸葛亮、魏征、房玄齡等比較起來是毫不遜色的。但是,有關他的故事似乎在民間流傳甚少,有關他的影視作品更是鮮見。這對一位歷史名人來說,無論站在什麼角度看,都是很不公平的。所以,筆者把這位元代名相介紹給讀者,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瞭解他,並從他的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遼太祖阿保機長子東丹王突欲的八世孫。父親名叫耶律履,在大金國為官,官至尚書右丞,60歲時由最後一位妻子楊氏生下耶律楚材。耶律履對這個小兒子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長大後能施展才能,建功立業,想到《左傳》裡“楚雖有材,晉時用之”的典故,便給小兒子起瞭一個寓意深遠的名字“楚材”,字“晉卿”。  耶律楚材三歲時,父親耶律履謝世瞭。耶律履為官清廉,又好施善,沒有留下殷實的傢產,因此耶律楚材被母親帶回瞭她的老傢廣寧山(今遼寧北寧市西部的醫巫閭山)附近的龍崗。楊氏出生於書香門第,很有文才,是一位既嚴又慈、識大體、有遠見的女性,她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瞭耶律楚材身上。耶律楚材在廣寧山龍崗一住就是十五年。他異常聰明,過目不忘,但在讀書之初並不用功,很貪玩。母親就給他講人生之道,講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而且陪著他攻讀,每天都堅持到深夜。從手把手教兒子寫字,到一字一句修改他的詩文,終於使耶律楚材能自覺地刻苦讀書瞭。正是在母親的殷殷教導下,耶律楚材通過博覽群書,積下瞭滿腹經綸,還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等,年紀輕輕就成瞭名聞遐邇的博學才子。   蒙古帝國在成吉思汗時代才進入奴隸社會,窩闊臺即位後,對如何治理國傢一時摸不著頭腦,全靠耶律楚材定國策、立制度,加速瞭這一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耶律楚材首先制定瞭既往不咎的政策,對那些因法律不明而誤觸禁網,按當時的老規矩必殺無疑的老百姓,給予從輕處置,這是抑制蒙古一向濫殺無辜的有效辦法。此項政策的實施,很快安定瞭人心。一天,耶律楚材上諫元太宗,談瞭當務之急、針砭時弊的十八條政事。這些先進的制度列為蒙古國的法令,為後來正式確立的元代政治制度奠定瞭基礎。相關閱讀推薦:耶律楚材簡介 蒙古帝國大臣政治傢耶律楚材生平一代名相耶律楚材:一個改變元朝歷史的契丹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蒙古貴族崇尚武力,根本沒有稅制觀念。窩闊臺即位時,元朝中央對黃河以北的農業區還沒有實行有效的統治與管理,當然也得不到任何賦稅。窩闊臺即位的第二年,耶律楚材在黃河以北廣大地區設立瞭十路征收課稅所,各路課稅所長官稱“課稅使”,都由耶律楚材從中原人中挑選任用,同時制定瞭鹽、酒、雜稅和地稅的數目,由這些人負責征收。  次年八月,太宗到雲中(今山西大同),各路課稅使把征收金帛和糧食的賬簿呈到他面前,同耶律楚材原定的數目完全一致。太宗大喜,誇獎耶律楚材說:“你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卻把這麼多金銀絹帛和糧食征收上來,有誰像你這麼能幹呢?”為瞭表示對耶律楚材的慰勞和尊重,太宗親自為耶律楚材敬酒,並鄭重地將中書省的大印交給他,讓他處理日常政務。  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蒙古設立中書省,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為百官之長。從此,朝中大小事宜,窩闊臺必與耶律楚材商酌。  原先,蒙古凡是攻打城邑,城破之後,對城中兵民大肆屠殺,耶律楚材知道這樣做會失去民心,就伺機進諫,革除此弊。這一年,蒙古軍要征伐河南,耶律楚材為瞭避免屠殺無辜,建議將當地民眾遷往山後開采金銀,種植葡萄,既可不死,又可增加國傢收入,窩闊臺依計而行。次年春,蒙古軍分數路撲向金都汴京,在將渡黃河時,又發出號令,對投降者一律免死。耶律楚材的這些措施,不僅挽救瞭眾多百姓的性命,而且消除瞭中原人對蒙古軍的畏懼和仇視心理,為蒙古軍順利南下掃清瞭許多障礙。1233年四月,蒙軍攻入汴京,當時為躲避戰亂留居汴京的147萬人都保全瞭性命。1234年,窩闊臺在耶律楚材的輔助下,滅掉瞭金國。還師的時候,河南的百姓大量逃亡。窩闊臺很生氣,下瞭禁令:凡逃亡之民以及收留資助者,滅其全傢,鄉社連坐。耶律楚材又進諫說:“河南既平,這裡的老百姓都是大汗的子民,他們能逃到哪裡去呢?又怎麼能因為一人而連累其他人呢?”窩闊臺幡然悔悟,立即撤銷瞭這一禁令。   耶律楚材重視人才,主張“以儒治國”。他對窩闊臺說:“天下雖得之馬上,而不可以馬上治。”蒙軍占領汴京後,金國最著名的大文豪元好問派人給耶律楚材送來一封信,這就是著名的元好問《上耶律中書書》。元好問在信中向耶律楚材推薦瞭數十位金國各地的儒傢名士,還建議要辦學館,講習孔孟之道,逐漸改變蒙古人的觀念。耶律楚材采納瞭元好問的建議,使金國一大批人才保留下來。  另外,耶律楚材還在燕京等地建立編修所、經籍所,從事文化教育活動,文教事業開始興盛起來。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經過耶律楚材多年的努力,儒學在蒙古上層政權中漸漸占瞭一席之地,使“武功”極盛的蒙古統治者,逐步收到瞭“文治”的效果。毫無疑問,這在漢人心理、輿論方面搶占瞭重要地位,對於以後元朝的統一、特別是一向疏於文教的蒙古族歷史的發展,起到瞭不可低估的作用。  耶律楚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華,輔助窩闊臺治理天下,但對於國於民不利的事情,他敢於進諫,不怕坐牢,不怕殺頭,絲毫不比唐代的魏征遜色。窩闊臺八年,有個侍臣上奏,要增選美女,充用後宮,窩闊臺詔令依奏實行,但耶律楚材卻有意拖延不辦。窩闊臺十分惱火,言辭斥責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並不畏懼,進諫說:“已選美女28人瞭,足以備用,如再選美,臣恐擾民,正欲復奏。”窩闊臺思考許久,點頭答道:“此事就算瞭罷。”  不久,窩闊臺又想向全國征用母馬,中原一帶農事繁忙,難免使農牧業失調。為此,耶律楚材規諫說:“田蠶之地,難以產馬。如此行令,必然害民。”窩闊臺這才取消瞭這一念頭。  蒙族飲酒之風甚盛,窩闊臺更是嗜酒如命。登位之後,竟然天天與大臣暢飲,直到大醉。耶律楚材屢次進諫,窩闊臺就是不聽。耶律楚材就拿著被酒浸泡而腐蝕的酒器,啟奏說:“酒能腐蝕鐵器,何況五臟?”窩闊臺看瞭那酒器,終於悔悟瞭,當即對近臣下瞭每日限酒的命令。  窩闊臺汗十三年(1241年),在蒙古軍南下節節勝利的時刻,窩闊臺突然一病不起,這年冬天竟死於外地行宮。窩闊臺一死,他的第六後乃馬真氏立即召見耶律楚材,征詢汗位繼承之事。耶律楚材說:“此非外姓之臣所應過問,自有先帝遺詔,望能遵囑而行。”乃馬真氏不從,竟然自己臨朝稱制。耶律楚材一時難以制止,隻得徐圖良策。   乃馬真後重用奸商奧都刺合蠻,朝政日漸紊亂,國事日非。乃馬真後竟將國印交給奧都刺合蠻,使他隨意填寫,擅發政令。耶律楚材反抗說:“天下本是先帝的天下,朝廷自有憲章,今欲紊亂制度,臣不敢奉詔。”經他強爭,此事才算終止。  作為一個正直的老臣,耶律楚材久見朝綱難申,終於憂憤成疾,於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抱恨而逝,卒年55歲。耶律楚材死後,全國震悼,好多地方絕音樂、罷市數日,特別是那些儒生們,聽到噩耗,無不落淚。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將青海全部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的皇帝是誰?

  隋煬帝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在中國的皇帝中是少見的。平陳一統,二巡突厥,破吐谷渾,經略西域,開拓臺灣,三征遼東,又遣使波斯、南洋諸國和日本。有的古代史傢稱贊他的武功“過於秦、漢遠矣”。今天重新評價隋煬帝,有的學者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傢和軍事傢。  開皇八年(588年),時任晉王的楊廣為平陳元帥,統領51萬軍隊,渡江作戰。戰前,他發出檄文,鼓舞士氣,瓦解敵軍鬥志。開皇九年(589年),隋軍進入建康,俘獲陳後主。又命陳後主書寫招降書,促使繼續抵抗的陳軍投降。僅僅兩三個月內,陳全境歸隋。至此結束中國長達17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實現再次統一。  開皇十年(590年),在舊陳境內全面爆發反隋叛亂,隋文帝命楊廣出任揚州總管平叛。平叛中,他一面派出軍隊鎮壓,一面延請吳郡名士陸知命出面向叛者曉諭,遊說17城投降,不戰而屈人之兵。隋煬帝在其後坐鎮江南的10年間,收納江南人士,推行文教事業,保護江南宗教,以穩定江南,鞏固統一。  吐谷渾,原為鮮卑的一支。隋初,以隋為敵,多次隨突厥入寇。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遣許國公宇文述奇襲吐谷渾,使“其故地皆空”。次年,隋煬帝親征圍剿吐谷渾殘部,迫使其部落男女十餘萬投降。又遣軍分道由西向東追至青海湖,占領其汗庭伏俟城,在其轄境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四郡各統縣二,計有顯武、濟遠、肅寧、伏戎、宣德、威定、遠化、赤水八縣。  四郡地跨今青海、新疆。其中河源、西海在今青海;鄯善、且末在今新疆東部地區。在河西走廊之南開辟瞭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同時,對河西走廊也起到拱衛作用。在中國古代疆域史上,除兩漢曾將東部湟水流域列入郡縣外,是隋煬帝第一次將青海幾乎全部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歸入郡縣體制。故《資治通鑒》贊曰:“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突厥,是草原遊牧民族,後分裂為東、西兩部。文帝時,鐵勒及奚、契丹等部內附,歸於啟民可汗牙帳之下。啟民可汗逐漸控制瞭蒙古草原,稱為東突厥。啟民可汗自認隋朝屬臣,“願保塞下”,還曾多次請求改換漢族衣冠。相關閱讀推薦:隋文帝之死:隋煬帝弒父篡位竟源於一個女人?揭秘:隋煬帝楊廣是如何被政績工程拖垮的? 隋煬帝楊廣真的隻有兩個女兒嗎? 隋煬帝幾個女兒隋煬帝女兒南陽公主為何要出傢? 隋煬帝愛女簡介隋煬帝被弒殺時50歲左右:隋煬帝墓兩顆牙齒展出 隋煬帝墓爭論與真相:曹莊為何定為最後安葬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大業初,契丹入侵營州,啟民可汗出兩萬騎兵助戰。勝利後,隋煬帝將俘獲契丹男女及畜產的一半,賞賜給啟民可汗。大業二年(606年),啟民可汗入隋朝見,隋煬帝下令為他表演百戲、大陳文物。他“請襲冠冕”,隋煬帝沒有同意。大業三年,隋煬帝北巡,下詔表彰啟民,可“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之上。又親臨可汗牙帳,賜啟民可汗金甕一個及衣服被褥錦彩。啟民可汗再次希望“變服襲衣冠”,隋煬帝仍然沒有同意,以保存其風俗,民族自治。大業四年,隋煬帝再次北巡,下詔褒獎啟民可汗,為其“置城造屋”,各種用度“隨事量給,務以優厚”。這年十一月,啟民可汗病逝,隋煬帝“為之廢朝三日”,立其子咄吉世為始畢可汗。  東漢、三國時稱今臺灣為夷洲,隋朝稱為流求。黃龍二年(230年),三國吳的萬人船隊曾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臺灣交通的最早記錄。隋煬帝開拓流求,加強瞭流求與大陸的聯系,進一步證明瞭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大業三年,隋煬帝派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後,因言語不通而還。次年,又派朱寬招撫,但“流求不從,寬取甲佈而還”。大業六年,隋煬帝遣虎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周率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抵達流求。陳棱進行招撫,流求不但不從,還“遣兵逆戰”。陳棱於是舉兵擊流求,殺流求王,虜其民萬餘口而還。值得一提的是,流求人看到船艦,“以為商旅”,都去做買賣,這是大陸與臺灣最早有通商貿易的記載。  赤土國,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大業四年,赤土國遣使向隋貢方物,受到隋煬帝的正式接見。當年,隋煬帝即遣屯田主事常駿出使赤土國。大業五年,赤土國王派王子那邪迦隨常駿同行回訪。隋煬帝正式接見王子後,又攜其西巡。自此兩國往來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