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亡國

從一代英主到亡國之君:如何評價隋煬帝楊廣功過

  從一代英主到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  第一部分、一代英主隋煬帝—-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  一、引言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被視為與殷紂、夏桀齊名的暴君;而且他兩世亡國,連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後主劉禪那樣的庸才。由於李唐王朝對這個前朝皇帝蓄意進行瞭醜化,無視治國的復雜,把亡國的責任全部都簡單地推到楊廣頭上,讓皇帝一個人去承擔所有的歷史責任,以致於如今大部分人都誤認為,正是由於楊廣昏庸糊塗、暴戾剛愎,才會把天下百姓逼得走投無路,卻忽略瞭導致民不聊生和大隋覆亡的真正根源—-門閥之禍,才是改朝換代本質的推動力所在。其實這個誤解正是唐朝統治層所期望看到地,也是其刻意誤導百姓的動機所在。姑且不談這禍國殃民的門閥弊端在唐初也並未得到任何改善,反倒變本加厲,說出來無法對百姓交代。就僅僅是從醜化前朝,強化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這個角度,也需要將隋末大亂的責任全部栽到隋煬帝和幾個大臣頭上。畢竟唯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背主篡國的行為非但並不可恥,反而是順天應命,解民於倒懸的義舉。  其實楊廣很有才華,頭腦精明,是頗有進取心的帝王,在歷朝君主中屬於貢獻卓著者。隋煬帝能文能武,上馬領軍,下馬賦詩,也是一位綜合素質非常高的帝王。對於治國,楊廣曾有過相當恢宏的抱負,氣魄之大不亞於歷代雄主,而且許多抱負都取得瞭輝煌的成績。在開鑿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度、親征打通絲綢之路等行為中,無不蘊涵著過人的創舉和勇氣,都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民生價值,這也充分證明瞭楊廣是一位有為的君主,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宋徽宗那樣的享樂派。扳著指頭歷數中國的諸傢帝王,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甚至把康熙、雍正這些滿人皇帝都算上,以歷史功績而論,除瞭嬴政之外,也無一人能與“暴虐昏庸”的隋煬帝相提並論。   然而歷史畢竟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地,隋煬帝身死國滅,所以他的這些功績和優點便都在唐朝被恣意抹煞,之後歷經千年,又被歷史的迷霧重重遮蓋,如今已然少有人知。如今留在大部分人心底的,不過是一個昏聵無能、荒淫暴虐的骯臟形象。  人心陰暗不公,竟至於此!心中不平,欲還歷史本來面目,遂作此文。  二、六大功勞  隋煬帝是一位雄才大略,報負廣遠的帝王,在登基後修運河,復長城,立科舉,強集權,去豪強,除後患……終其一生,曾為國為民推行瞭無數善政,更為國傢和中原百姓立下過六項重大功績。若論貢獻之大,在歷代皇帝中鮮有能比肩者。縱觀中國歷史,唯有名聲同樣不佳的始皇帝方可比擬。  在繼位之後,楊廣巡視邊塞,開拓疆土,打通瞭西域的絲綢之路;開通大運河,605年又營建東都,洛陽的繁盛一時與他密不可分;楊廣對隋初的經濟、文化、民生均有重大貢獻,一生中推行瞭許多有利於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的善政。在軍事方面,楊廣在即位前就參與過對突厥和契丹的戰事,皆大有所獲。大業五年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擴疆五萬裡。還先後征服瞭南越、流求(今臺灣),迫降東突厥,一時四夷懾服,均思與中原修好。  據《隋書-煬帝紀》記載:“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籍。”在即位之後,更是創下瞭“地廣三代,威振八方,單於頓顙,越裳重澤”的輝煌局面,對隋煬帝的文治武功給予瞭充分的肯定。在一系列開疆擴土的行動中,隋煬帝率先建立瞭“過於秦漢”和唐宋的疆域,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一時一派明君盛世景象,連對隋煬帝成見很深的司馬光也不得不在《資治通鑒》中承認:“隋氏之盛,極於此矣。”相關閱讀推薦:隋煬帝的蕭皇後來歷不明:與宇文化及勾搭成奸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最沒有主張的權臣謀反隋煬帝楊廣的敗亡之道:一個跨度太大的帝國夢隋煬帝楊廣:歷史難以給予公正標準評價的皇帝隋朝隋煬帝楊廣:大有作為和奢靡敗傢的混為一體分頁:1/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隋煬帝的六大歷史功績敘述如下:  1、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結束瞭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戰亂局面,令分裂瞭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鑄為一體,更讓中原百姓從三四百年之久的戰亂時代中脫離出來。直到李淵叛隋而代之,建立唐朝,而幾代後唐朝統治者便出現政策錯誤,導致中國從唐中葉起就淪入藩鎮割據,兵連禍結的悲慘局面,唐帝國崩塌後,中原百姓又歷經瞭五代十國的慘痛遭遇,民不聊生近兩百年,直到北宋初年才又恢復統一的局面。  2、最先開鑿瞭世界第一長的南北大運河,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3、開疆擴土五萬裡,建立瞭“過於秦漢”和唐宋的遼闊疆域。  4、最先倡行進士科,創立瞭影響中國後世千餘載的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開創瞭一條明路。  5、頒佈瞭“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熱情接待外國使團,並積極對外派出使者,大大促進瞭民族融合和華夏文明與外界的交流。  6、東征西討,令四夷臣服。大隋在楊廣執政時期萬國來朝,中原百姓一千五百餘年來的“天朝上國”意識自此而始,之後更成為每一位中國人心底的驕傲,並進一步演化為如今已然穩固濃鬱的民族自豪感。   三、文采斐然  隋煬帝楊廣頗具文學天賦,是一位文學功底深厚的才子,更是隋唐年間最優秀的詩詞傢之一。論及文采,歷朝皇帝中少有人能望其項背。在鎮守揚州的十年中,楊廣被奉為江南文壇領袖,江南文人潘微和佛教領袖智大師均稱贊:“晉王允文允武,多才多藝,道貫古今”。《隋書》上也記載楊廣“好學,善屬文。”  楊廣的詩詞和文才在登基前就天下馳名,他西巡時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和《白馬篇》都成為千古名章,廣為後世傳誦。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  由於楊廣多年戎馬生涯,曾親歷塞上,遠征遼東,生活閱歷十分豐富,故他的詩句多有實踐基礎,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其作品《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詞句優雅,昭示出瞭極高的文采。據《詩藪·內編》記載,明代胡應麟認為此詩“絕是唐律”,可見煬帝的這篇詩即使在詩文風流鼎盛一時的唐朝,也堪稱是頂尖水準。《古詩源》中稱其文字“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認為楊廣的詩文水平比文采天下知名的陳後主還要高。  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史和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初唐近體詩的發展更有不小的影響,如今《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存錄其詩40多首。分頁:2/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四、尊賢禮士  楊廣十分敬重讀書人,其尊賢禮士之名天下皆知。他當揚州大總管時就養瞭正府學士一百多人,封晉王後更是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一百餘人,“以師友處之”(《北史-柳慶傳》),登基後更是年年不忘與儒林名士交流,歲歲發給幾個著名大儒米糧綢緞。煬帝愛好文學藝術,曾命臣下將禁中秘閣之書抄錄副本,分三等藏於洛陽觀文殿的東西廂書庫中,又在殿後另築二臺,聚藏魏以來的書法名畫,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保全和傳承做出瞭極大的貢獻。他曾在江南聚書,大大提高瞭文人和文學的地位,還建造瞭空前精巧的專門收藏古籍的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歷代之最。《隋書-經籍志》有雲:“煬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黃國樂小姐還據此創作瞭《隋煬帝督建觀文殿》一畫,以表彰隋煬帝對中華古籍傳承做出的重大貢獻。  五、開創科舉  公元606年,即楊廣登位第二年,就正式設立瞭進士科,在我國暢行瞭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自此正式誕生。科舉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更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為中國的育才政策和社會穩定做出瞭重大的貢獻,對後世的中國影響極其深遠。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科舉制度和如今的高考制度頗為類似,有著不少的弊病,但在一千多年前,卻絕對是一種相當先進的選材理念。隋朝之後許多來中國的外國人在看到中國的科舉制度後,都贊嘆不已。  在隋朝初年,隨著魏晉士族門閥的衰落,庶族地主漸漸興起,這些新生的社會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所以魏晉以來以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經難以繼續推行。隋文帝登基後,廢除瞭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為這些新興階層提供政治出路。此舉一方面是想利用他們和士族門閥作鬥爭,另一方面也是想緩和他們與中央的矛盾,令其忠心擁戴中央政府。科舉制度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中奪瞭過來,削弱瞭門閥子弟世襲的特權,沖破瞭世傢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還起到瞭抑制門閥的作用,更大大地加強瞭中央集權,十分有利於政治結構的穩定,因此一直為歷朝所沿用。   而科舉制度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選才比較公平,給廣大貧寒士子提供瞭改變自身命運的平臺,讓沒有背景的才華之士們不致於因為不得志而對朝廷心生怨懟,甚至變成叛軍的中堅力量。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擴大瞭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瞭出頭的機會,更為國傢從基層拔擢人才提供瞭良好的渠道,大大增加瞭選官的公正。這項政策不僅人心所向,更是吸納民間精英,將其轉化為統治者的左膀右臂,以保障王朝平穩發展的高明之策。在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之後,許多沒有豪門血統的英傑才得以“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而且當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提高瞭官員的文化素質,也有利於增強政治效率。  隋煬帝登基後,在隋文帝的基礎上大大增加瞭科舉的規模和錄取人數,還增加瞭進士科,這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登上瞭歷史舞臺。據《通典》記載:楊廣和父親楊堅不同,他開科取士時優先考慮的是個人品質而非文才,這在全社會中倡導瞭一種重品行的良好風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群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楊廣重個人品質選士的政策令社會風氣為之一興,為初唐培養瞭大批強毅正直的人才。分頁:3/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六、戰功顯赫  581年,北周輔政的大丞相楊堅欺幼帝缺乏根基,遂造反謀逆,取而代之,建立瞭大隋。為瞭避免重蹈覆轍,他把年僅十三歲的晉王楊廣派去做太原道總管,拱衛京畿。此舉的實意在於讓楊廣從小得到鍛煉,並建立自己的親信班底。楊廣也不負眾望,最終成為一位深通兵法的馬上皇帝。他晚年時雖然不理國事,但偶與一些將領探討軍事,以一名知兵老將的姿態做出點評,常常聊聊數語,都能落在關鍵之處,分析戰局得失時頭頭是道,其中有些觀點頗具獨到之處,甚至比眾將商議時得出的結論還要有條理,顯然深通兵略。  楊廣自十幾歲時就開始東征西討,捷奏頻傳。二十歲時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五十一萬大軍南下,隋軍所向披靡,一舉突破長江天塹,很快就平滅瞭南陳,二十歲的楊廣完成瞭中國的統一大業,從此中國進入瞭和平、強盛的時代。雖然此役在一線指揮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人,但年青的楊廣居中調度,統籌配合,表現頗佳,所以和李世民等其它掛名主帥一樣,總指揮的功績應歸楊廣無疑。攻占建康(今南京)後,楊廣麾下的隋軍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楊廣本人也表現出瞭明主的氣度,不貪錢財,封存府庫,對陳國資財“一無所取”,還殺掉瞭一些民怨極大的奸佞之臣,博得瞭南方百姓的廣泛贊譽,“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590年,原屬南陳的一些地方爆發瞭大規模的叛亂,楊廣被任命為江南總管,駐營江都(今揚州)平叛。在艱危的局勢下,楊廣成功地平定瞭江南高智慧叛亂,並從長遠著手,在軍事占領後推行合理的施政,用一系列合理的政策緩和瞭南方百姓的不滿,打破瞭江南江北百姓之間的文化隔閡,此後天下漸漸歸心,凝聚成瞭統一的“大隋”意識。600年,楊廣率軍北上,擊退瞭突厥的進犯,這也是他登基前的最後一戰。   楊廣軍功卓著,為眾多武將和士兵所擁戴,這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巨大優勢。楊堅起初給楊廣領軍的機會,就是為瞭觀察考驗他;而他最終決定讓楊廣取代驕橫的楊勇即位,便說明楊廣通過瞭考驗,令隋文帝覺得他確實是個可造之材。  七、開疆擴土  楊廣於604年即帝位,之後沒多久,就對高句麗、吐谷渾、突厥等周邊數股勢力發動瞭戰爭,這說明隋煬帝在即位之初雄心勃勃,有很強的進取意識,已把目標定為開疆擴土,做千古明君。他將自己的年號定為“大業”,便是一種對自己的期許。如今很多人誤認為楊廣是個劉禪式混吃等死的二世祖,未免有失偏頗。  隋煬帝先派韋雲起去突厥借兵兩萬,然後以借道為幌子,率突厥兵突襲契丹大本營,大敗契丹,俘其男女四萬餘人,大大阻止延緩瞭契丹的崛起。一名文官僅憑著伶牙俐齒,便成功聯合瞭東塞數十部落,不費大隋一兵一卒就將剛剛崛起的契丹打入谷底,這種戰績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隋煬帝隻派一人,就取得俘敵四萬的輝煌戰果,可謂把中原“以胡制胡”的戰略發展到瞭極致。  608年,楊廣發兵滅吐谷渾,在其地“設置郡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從而在青海一帶開拓瞭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裡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的數千裡廣大疆域。在擊敗西突厥的處羅可汗,又滅亡吐谷渾之後,隋煬帝掃清瞭障礙,便開始瞭他真正的戰略目標—-大規模開發經營西域。  609年,隋煬帝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率大軍禦駕親征,先至甘肅隴西,又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北上,最終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此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足跡遠達青海和河西走廊,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西北這麼遠的隻有楊廣一人。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震懾各國,大大張揚瞭國威;同時又開展貿易,暢通絲路,創下瞭一時盛況。分頁:4/18頁  上一頁23456789下一頁  在隋煬帝西巡的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在這片以往各朝都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新領土上推行瞭郡縣管理制度,為大隋平添瞭四郡土地。楊廣此舉頗有遠見,這些地域自此才真正歸入瞭中國統治之下,更為促使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地區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下瞭良好的基礎。通過此次西巡,隋煬帝親自打通並擴展瞭絲綢之路,在到達張掖後,西域二十七國的君主和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隋煬帝還在古絲綢之路上舉行瞭盛大的萬國博覽會,各國商人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創下瞭前所未見的繁盛景象,更在諸國面前展現瞭中原王朝的強大富庶,大大增加瞭隋朝的對外商貿,增強瞭大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這無疑是極有作為的國君才能建立的歷史功績。  除瞭向西北開疆拓土,逼降東突厥,收服吐谷渾外,隋煬帝還向西南一帶發動瞭一系列戰爭,並取得瞭輝煌的勝利,大隋的疆域一時擴張到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等地,四裔民族紛紛向漢民族示好。大業四年,倭國國主多利思比孤第三次遣使入貢,俯首稱臣。大業五年,吐谷渾等西域二十七國向隋帝國稱臣納貢。大業六年,隋煬帝又派兵攻取琉球,大大增加瞭臺灣與大陸的聯系……中國自此被四夷稱作“天朝上國”,影響瞭中國一千五百餘年的天朝體系自此誕生。可嘆後人為瞭醜化隋煬帝,對“天朝上國”開創於“一代昏君”隋煬帝之手竟然隻字不提,致使如今大多數人竟已不知“天朝”這二個字的由來。   在遠征高句麗之前,隋煬帝攻無不取,意氣風發,建立瞭赫赫武功,被舉國百姓公認為是一代英主,更被周邊諸國所敬畏仰慕,可謂天下歸心。在楊廣登基後這幾年,大隋兵鋒銳不可當,四夷臣服,國威大振。當時的中原使者出塞,即便隻帶著兩、三個隨從,也能讓萬裡草原掀起血雨腥風。契丹頭領不過對中原使者流露出些許不敬,轉眼之間,數萬塞上武士便主動替大隋拔去瞭這個眼中釘。大業三年,東突厥啟民可汗來朝入貢,在之前尊隋文帝楊堅後,再次尊隋煬帝楊廣為“聖人莫緣可汗”,尊敬地拜稱:“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後來李世民雖然也被冠以“天可汗”的尊稱,但比起楊堅父子開創性地被稱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最高可汗,是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也隻能算得上是拾人牙慧罷瞭。  八、北禦突厥  遊牧部落沒有農耕,又時常在草原上遭受災荒,他們必須掠奪到讓本族得以綿延的物資和糧食,才能讓一傢人活下去。所以中原隻要一弱,外族就肯定要進來打秋風,千百年來,這已經成瞭慣例。在這些草原牧民眼中,狼吃羊固然殘忍,可狼既然不能吃草,那如果不吃羊餓死瞭,也是一件同樣很殘忍的事兒。所以突厥人對搶掠燒殺並無道德上的抵觸,他們以狼做為自己的圖騰,弱肉強食就是他們的道德規范。其實塞上民族都信奉叢林法則,在各部落的兼並中,輸傢就是奴隸,就是任人宰割的牲畜。對塞上民族尚且如此,他們自然更是從不把任何中原人當作自己的同類,無論是抵抗者還是逆來順受者,在他們眼裡都是獵物,都是待宰的畜生。獵人對待獵物,自然是殺得越多越顯本事,心中不會存有任何憐憫。  遊牧民族在軍事上有優勢也有劣勢。馬背上的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上戰場,但軍紀和協調性極差,遇到比自己弱小的敵人,他們可能會殺得對方片甲不留,但如果遭到出乎意料的打擊,他們也可能一潰千裡。而且一個部落一個心思,彼此缺乏信任和配合,所以塞上民族很難入主中原。在中原分裂衰落時,他們還能占些便宜,待中原重新被一個強者統一起來,塞上民族就隻有被人各個擊破的份兒。分頁:5/18頁  上一頁345678910下一頁  正因如此,大部分入寇的草原部落其實並沒有吞並中原的野心,他們隻是想跟在強者身後撈點便宜罷瞭。長城內的中原人太富有瞭,冬天時總是有餘糧,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鹽巴。同樣是人,為什麼自己就會在幹旱年份挨餓,他們想不通,所以就幹脆過來搶。由於草原民族隻種一種叫做糜子的莊稼,產量低得可憐,所以儲備的糧食一般無法支持長期作戰,所以他們唯有以戰養戰,沿途劫掠中原的百姓。草原人無不盼望著能夠重演五胡亂華的狂歡,這樣在災荒年間就能靠搶掠中原百姓來度過難關。而即使搶劫失敗,他們也不會失去更多,反正他們本來除瞭性命之外已經近乎一無所有,反正即使不搶劫也會全傢餓死在草原之上……  突厥是隋唐年間中原政權的強敵,不時入寇劫掠燒殺,時刻威脅著邊界。公元582年,突厥遭受天災,百姓無法生存,沙缽略可汗隻好孤註一擲,盡起諸部共四十萬人大舉侵入長城,深入武威、天水、延安等地大肆擄掠燒殺,所過之處百不存一。隋文帝命楊爽率兵進行報復性反擊,屢敗突厥軍。強盛時的大隋在與突厥作戰時鮮有敗績,那時的隋軍常將突厥狼騎打得滿地找牙,從大將軍王楊爽到後來的楊素、宇文述,每個人都曾令塞外狼騎落荒而逃。  挾軍事優勢之威,隋廷乘機對突厥進行分化瓦解,有打有扶。在隋文帝時代和隋煬帝執政前期,隋朝對突厥的挑撥離間政策相當成功,成功地挑起瞭突厥內亂,突厥各部自相殘殺,無法凝成一體,最終分裂為東、西兩部,實力大損。一盤散沙的突厥各部無力抗拒隋軍,紛紛稱臣依附。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即突利可汗)也依附於大隋,做瞭隋朝的屏藩,北地百姓基本上得享幾十年太平生活。公元600年,西突厥達頭可汗大舉入侵,楊廣此時剛被立為太子,聞訊便請令北伐突厥,打得來犯的突厥人抱頭鼠竄。在凱旋歸來的路上,楊廣一邊整飭邊境防務,一邊向楊堅請旨,免除被突厥騷擾地區的稅賦,以令各地盡快恢復生機。

揭秘三國殘暴亡國之君孫皓:殺人手法多如牛毛

  孫皓乃孫權的孫子、孫和的兒子。孫權百年之後,幼子孫亮即位,當瞭六年皇帝被廢黜瞭。孫權的另一個二子孫休登基,不過六年之後也逝世瞭。當時孫休的兒子都太小瞭,難以繼承皇位。  在當時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佈等聽到孫和的兒子孫皓做事果斷,是個君主之才,於是推薦他做瞭東吳的第四任皇帝。開啟瞭一段不一樣的東吳歷史!  在繼續下面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孫皓的傢庭背景和成長經歷:  孫皓的父親孫和是廢太子,本來他是有機會掌握皇位的。不料他的一個姊妹全公主跟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不和,故意讒言陷害孫和圖謀不軌,意圖險惡。當時老眼昏花的孫權於是相信瞭全公主,廢黜瞭太子孫和,後來孫和被賜死!  從此,作為廢太子的兒子,孫皓一直被朝廷的監管下成長,一直都是膽戰心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人頭落地。於是久而久之造成瞭他顧忌猜疑,殘暴不仁,有一種“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的性格。  後來孫休死後,他時來運轉,被推薦當瞭皇帝,自此風水輪流轉,咸魚翻身!  孫皓登基伊始是明君的榜樣!  很多人不信吧?呵呵,孫皓登基初期開倉濟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與民同樂,在百姓和朝臣眼裡那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明君。  但是好景不長,他開始暴露他他殘暴驕橫,嗜血成性的一面,可以說,孫皓的殘暴是令人發指的!  孫皓殺人,比任何人都不眨眼!  孫皓自小在監督下長大,個性猜忌多疑,而且要想混的長膽子就要大,否則早就被流言風語攻擊死瞭。猜疑跟膽大結合在一起,孫皓殺起人來就壓根不眨眼。   我列舉他殺人的幾個“光輝事跡”讓大傢一飽眼福。  NO.1 忘恩負義  還記得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佈吧?是他們推薦孫皓登基的。恩,這麼說他們是孫皓的恩人瞭?可惜孫皓不認賬,孫策殘暴治國招致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佈的不滿和悔恨,於是孫皓就將他們咔嚓瞭。當時張佈的女兒張美人是孫皓後宮,因為說瞭句“我父親被奸賊殺死”於是被孫皓令人用錘子活活砸死。孫皓懷念張美人的美貌,於是把張佈的另一個已經出嫁的女兒擄回宮裡,荒淫作樂。  NO.2 草菅人命  草菅人命的首要對象當然是大臣們。據說孫皓嗜酒,可是他喝酒的時候也不忘殺人。他設立黃門侍郎數十人,酒宴之時在大臣背後察言觀色,大臣稍微酒後胡言亂語就會獲罪。丟瞭性命的人不少。草菅人命的其次對象當然是後宮佳麗。孫皓後宮多大一萬人,他睡不過來就把他們當玩偶瞭。他把水引進宮中,對哪位姬妾不滿意就將他拋進水裡,所以有言“進來的是美人,出去的是屍體”。  NO.3 殺人手法多如牛毛  孫皓殺人手法很多,比如剝臉皮,鑿眼睛等等,鋸腦袋等等。大臣都害怕,早上上朝還可能是細皮嫩肉,晚上下班回來就有可能血肉模糊沒臉皮瞭。以至於晉朝的皇帝都對他這剝臉皮有所耳聞。他到洛陽後晉皇帝就問過他這事。  殘暴殺人有其本性之因,亦有階級鬥爭之意。  孫皓本性殘暴,殺人不足為奇。  但是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為瞭打擊當時的江東豪族。  東吳跟蜀漢曹魏都不一樣。東吳的政治力量分為孫策所渡河南進帶來的江北集團和東吳本地的江東集團。  江北集團代表人物是周瑜,呂蒙等等,都是進取派。深究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江東無根基,所以要開疆拓土。  江東集團以吳郡顯赫的豪族顧、陸、朱、張四傢,會稽豪族虞、賀兩傢為主。他們良田百畝,基本上不想著打仗什麼的,隻想終老此鄉。不過勢力龐大到威脅到孫皓的地位瞭,當時東吳高級職位都是江東豪族的人在占著,比如顧氏傢族裡的顧雍位居丞相,陸氏傢族陸凱,陸抗等人掌握著軍事大權等等。  孫皓要想維護皇帝的威嚴就要想方設法去達到平衡,所以他經常要殺些大臣,以此殺雞儆猴。  孫皓有一種跟豪族對著幹的意思。比如會稽豪族的賀邵中風之後依然被孫皓逼著說話,後來被鋸瞭腦袋。陸凱的妻子兒女被流放到建安等等。不過孫皓以一人之力依然無法消除掉這些豪族。  悲劇的是,後來晉朝軍隊伐吳,這些豪族都不願意為孫皓賣命。而司馬後來也優待瞭這些豪族,讓他們繼續在江東做大做強。而皇帝孫皓就被擄到洛陽去瞭,鮮明的對比!  孫皓被俘之後,司馬炎跟他喝酒,說,聽說你很會作詩,現在做一首來聽聽。  孫皓舉起酒杯說“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敬汝一杯酒,為汝萬年春”。呵呵,有意思!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史上孫權和孫皓是什麼關系?孫皓是孫權什麼人欲納全國女人為妾!好色成性的東吳末代皇帝孫皓三國時期吳國末代君主烏程侯孫皓是怎麼死的?東吳末代君主孫皓:把自己叔叔嚇到敵國的皇帝中國歷史上皇後最多的皇帝竟是他!亡國之君孫皓

一年兩月皇帝二十八年囚徒:北宋亡國之君欽宗趙桓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宋欽宗趙桓年號靖康,靖者,平定者,康者,安康也。此年號無疑體現瞭趙傢對於金朝大軍壓境時的美好願望。然王朝末世,君昏臣佞,忠直見斥,腐敗沉淪,積重難返。他的書法傢老爸驚恐之中傳位於他,在無奈之中隻好挑起重擔,不奢望有番作為,隻希望能拒金軍於城外。然他本來也非英主氣象,奸臣在側,優柔寡斷,最後竟然父子同被異族俘虜北去。此時離他即位,一年兩個月而已。  他之命背,還不止於此。他老爸好歹做瞭二十六年皇帝,雖然作為君主,評價實在是不怎麼樣,然無法掩蓋他作為書法傢而流傳後世的大名。而他呢?大傢知道他什麼?會寫?會畫?會詩?會文?沒有。大傢隻知道歷史教科書上的徽、欽二宗被俘,隻知道嶽飛的那首《滿江紅》。  可憐之人啊。二十七歲被擄,五十六歲去世,一生之中,竟有二十八年是作為囚徒而生的。也許往北走之時,他還懷著南歸之心,想著會有人來救他們,因此盡管受到污辱也隻與他父親抱頭痛苦,而不敢像他的朱皇後那般投水自盡。  然,他的兄弟高宗趙構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宋金議和,徽宗棺槨南回,趙構之母韋賢妃亦歸宋。他拉著她的馬車,請她一定要想辦法也讓他回去,做個道士足矣——然皇帝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他們有幸沒有兄弟反目,然趙構再怎麼蠢,又怎麼可能讓他回來呢?而那些以迎回二聖為己任的抗金將領們,命運也可想而知。   實句實話,雖然理論上,若他亦能回,於宋,也算是一恥前辱——面子;然實際上,若他真回,難保不會有想更上一層樓的大臣們依附他、慫恿他去奪回皇位——本已穩定的朝廷,將會再次分裂,金國再次南侵——百姓再次受苦受難。  他的悲劇命運,是無從改變的。相關閱讀推薦:宋高宗為何拒絕接納哥哥宋欽宗歸國?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後是如何被金人虐待的?宋朝被俘皇後:至死保節的宋欽宗仁懷皇後朱璉宋欽宗拒當皇帝:宦官幫穿龍袍 拼命掙紮致昏厥北宋欽宗趙桓有幾個兒子?宋欽宗子女結局怎樣

納諫並非李世民專利:宋徽宗從諫如流為何亡國?

  宋徽宗善於“納諫”,堪稱“從諫如流”。不過,他納的既不是保傢衛國之諫,也不是國計民生之諫,而是讖緯學和風水術。  據宋代朱弁《曲洧舊聞》記載,崇寧初年(1102年),中書舍人范致虛看到京城以屠狗為業者甚眾,覺得事關重大,該提個建議。他向宋徽宗上書說:“十二宮神(生肖),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認為皇帝屬狗,屠狗是大不敬,應當禁止。宋徽宗一看,驚嘆不已,范舍人這個建議提得好啊,既關帝命,又涉國體,馬上降旨,向全國下發“禁屠令”。為瞭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落實,他安排衛戍部隊和各地禁軍,專門負責禁屠事宜。在“殺狗有罪、養狗有賞”的英明決策指引下,全國“禁屠運動”形勢果然一片大好,光賞錢就發瞭數萬之巨。不過,唯一的雜音是,有個老不曉事的儒生在背後嘀咕說:陛下的父親宋神宗屬鼠,他老人傢當年怎麼就沒想到也來一場“禁貓保鼠”運動呢?  宋徽宗不單崇尚讖緯,而且篤信風水。有個茅山道士叫劉混康,以畫符誦咒見長,遠近皆知,天下聞名。宋徽宗聽說後,三番五次邀請劉道士到皇宮,與之暢談風水之術,交流學道心得,深為歡喜。他贊揚劉道士說:“爾沖和養氣,得其妙道,學術精深,博通奧旨。”還特封他為“三茅君”,極盡尊敬。宋徽宗之得劉道士,如同漢文帝之得賈誼,宣室求賢,屢虛前席。當時,宋徽宗繼位不久,男丁稀少,膝下淒涼,這成瞭他一塊心病,他鄭重向劉道士咨詢如何才能多生兒子。劉道士說:“京城東北隅,形加少高,當有多男之祥。”意思是京城東北地勢太低,陰氣太盛,不利於生男,要增加皇嗣,唯一的辦法是抬高東北地勢。宋徽宗一聽大喜,立即決定在京城地勢最低的地方興建一個地勢最高的園林——艮嶽。  宋徽宗牽頭成立瞭工程建設領導班子,安排宰相蔡京任指揮長,宦官梁師成和大臣朱勔任副指揮長,召集全國最有名的能工巧匠,轟轟烈烈地開始瞭這個天字第一號工程的建設。艮嶽於政和七年(1117年)動工,宣和四年(1122年)竣工,前後耗時長達六年。期間,宋徽宗全民總動員,要求老百姓傾其所有,什麼奇花異石,珍禽寶貝,都統統送到他的艮嶽,真是“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單是從江南運輸奇石花木,就動用瞭上千艘船隻,以致老百姓傾傢蕩產,民不聊生。然而,這個集全國民脂民膏興建、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奢華的皇傢園林,短短五年後便焚毀於金兵的鐵蹄和戰火之下,讓人喟然長嘆。   自古至今,讖緯和風水,篤信者不絕,堪稱中華千年文化一大“奇觀”。隻是,它從來就沒有對個人和國傢帶來過任何福祉,相反,信之過度,往往不是個人遭罪就是百姓遭殃,甚至國傢滅亡。幾年前,一架老式殲擊機,擺放在河北高邑縣正對著縣委大院的馬路上,據說這是縣委書記聽從瞭風水先生的建議,寓意“升官發財”,結果,書記官沒升,卻因受賄鋃鐺入獄;原鐵道部長,也頗信此道,其弟判刑之後,他認為祖墳位置不佳,請來風水先生,為入土不久的父親重新選定“風水寶地”。但是,搬遷後的“風水”,卻依然沒能保住他的“烏紗帽”,等待著他的,已然是法律的懲罰。至於宋徽宗,建完艮嶽這個大園子後,雖然的確生瞭兒子(當然,不建艮嶽他也會生兒子,這與身體有關,與園子無關),但他勞民傷財,禍國殃民,不僅丟掉瞭園子,而且丟掉瞭國傢,自己也被金兵俘虜北去,成瞭階下囚。“傢山回首三千裡,目斷山南無雁飛”,宋徽宗縱然皇嗣成群,卻已無“老”給那群孝子賢孫們“養”瞭。相關閱讀推薦:高俅如何成為宋徽宗的棟梁之才?高俅怎樣發跡的宋徽宗修暗道到宮外與李師師幽會:地下情鼻祖宋徽宗北宋有個“杜拉拉”皇後 最後居然被宋徽宗謀殺宋徽宗的妃子個個都是燃情高手:揭秘宋徽宗秘聞揭秘宋高宗的誕生 竟是宋徽宗酒後亂性的副產品?

宋恭帝亡國後成高僧 與元王妃偷情生元順帝?

  妥歡貼睦兒既然能夠被立為皇帝,從另一個側面應該也能反映出當年他被斥為“非明宗子”的說法站不住腳,因為立他為帝的正是當年親身參與炮制此說法的嬸嬸。  但是元順帝的身世究竟如何,從此也成瞭史書上的又一個謎團。戲劇性的是,所有與此有關的猜想說法,似乎都認為他的“疑似父親”是另一位帝王: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恭帝趙顯。  宋恭帝趙顯和元明宗和世梀,看表面是兩個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人物,他們是怎麼在野史中分別成為元順帝的“生父”和“養父”的?那就真是說來話長瞭。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女人,她就是元順帝的生母罕祿魯氏邁來迪。  罕祿魯,是一個部族的姓氏,也稱“哈剌魯”、“葛邏祿”。這個部族早在唐朝就已經見於史冊,屬突厥之後。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分瞭幾支,但總體來說,罕祿魯部族的勢力范圍仍在阿爾泰山以西、伊黎西北、巴爾喀什湖東南一帶,主要城市有三座,分別是海牙立、阿力麻裡、不剌。  成吉思汗時期,罕祿魯部族分瞭兩個政權,一個在海牙立,一個在阿力麻裡。其中居住於海牙立(即今卡帕爾城附近)的罕祿魯首領稱阿兒思蘭汗,公元1211年,這位阿兒忽蘭汗晉見成吉思汗,受封為郡王,還留下瞭宗族近支做質子,從此與元王朝建立瞭深厚關系。做質子的罕祿魯貴族名叫“哈隻”——這個名字並不尋常,是一個伊斯蘭教名,而且是隻有到麥加朝覲過的虔誠教徒才有資格起的教名。由此我們知道,至少在那個時候開始,罕祿魯部落的上層貴族中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成為穆斯林瞭。而據《元史》記載,邁來迪就是阿兒思蘭汗的後裔。可見元順帝的母親是一個穆斯林女子,也就是野史中所稱的“回回女子”。  回回美人罕祿魯氏邁來迪的詳細履歷已經難以尋覓,從正史的片言隻字中我們隻知道,元明宗和世梀少年時被叔父貶放邊陲,途經罕祿魯部族所在地,遂納邁來迪為妃,帶著她一起踏上瞭遠去漠北的旅途。延祐七年四月丙寅,邁來迪就在“北方”為元明宗生下瞭兒子即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不幸的是,邁來迪“生順帝而崩”,也就是死於難產或產後的血崩及感染一類。總之,兒子的生意味著母親的死,邁來迪的人生就此畫上句號。  算起來,邁來迪死的時候最多也不過就是二十歲上下,這個直到死都還沒來得及發育完全的女子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竟會在死去若幹年後當上“貞裕徽聖皇後”,更不會想到,一世身不由己的自己竟在野史中跟三個皇帝扯上瞭關系。   這三個皇帝,當然就是宋恭帝、元明宗、元順帝。  要弄清前因後果,一切就要從元王朝初興的時候說起。  宋恭帝趙顯生於公元1271年,是南宋度宗皇帝的次子,父親死後,他於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登基為帝,時年僅三歲。僅僅過瞭兩年,南宋王朝的都城臨安就在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被蒙古大軍攻破,五歲的小皇帝和祖母謝氏、母親全氏都成瞭元王朝的俘虜,於當年五月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成瞭元王朝的“瀛國公”。  忽必烈的長後察必還有些厚道,對南宋皇傢頗有憐恤之意。察必對趙顯的母親全太後非常同情,見全氏不適應北方生活,還向忽必烈請求放全氏回江南生活。雖然這個不合適的要求被精於權力鬥爭的忽必烈拒絕瞭,恭帝母子倒也還是得到瞭察必的照應,一直平安地生活瞭下去。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隨著察必皇後去世,恭帝母子的處境逐漸艱難起來。公元1282年冬天,忽必烈對恭帝母子和南宋降人的猜忌之心越來越重,遂於當年十二月不容分說地把小皇帝母子連同降元的南宋官員統統遷往蒙古腹地的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  在茫茫草原上,恭帝漸漸長大,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他滿瞭十八歲。但他畢竟不是尋常弱冠少年,而是前朝皇帝。其它的南宋官員降人都先後在蒙古草原上成傢定居生兒育女,已屆婚齡的恭帝卻沒有可能學別人的樣子。他知道忽必烈對長大成人的自己非常忌憚,便自請出傢。忽必烈答應瞭恭帝的要求,賜他一筆財物,於當年十二月派人將他送往吐蕃薩迦寺(今西藏日喀則薩迦寺)。從這一項安排來看,忽必烈還是給予瞭宋恭帝相當高的待遇。因為薩迦寺乃是忽必烈的帝師、大寶法王八思巴駐錫並圓寂之地,寺主即八思巴後人,有統治吐蕃之權,可算是頭等皇傢寺院。  就在薩迦寺,宋恭帝剃度為僧,號本波講師,亦稱合尊法師,自稱“大漢王出傢僧人”。出傢後的宋恭帝潛心佛理,並將多部經書由漢譯藏,如《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等,廣為弘揚佛法。成為一代佛傢大師,留名藏史。恭帝的母親全太後則未能隨兒子西去吐蕃,而是就在大都正智寺出傢為尼。  元朝時候完全不禁止僧人成傢,合尊因此在藏地娶妻並生子趙普完,嗣後,趙普完也隨父一起出傢為僧。十幾年後,已經成為高僧的恭帝再次奉詔離開吐蕃,帶著傢人徒眾遷居甘州十字寺(即今張掖大佛寺)。和薩迦寺一樣,十字寺在元王朝時期也有非同凡響的地位。因為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誕生之地,據說元睿宗拖雷長後唆魯禾貼尼正是在這座寺廟裡生下忽必烈的。  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四月,五十二歲的宋恭帝合尊死於河西。多數情況下,認為是合尊的聲望越來越大,元朝皇帝為瞭斬草除根就把他給毒死瞭,但與這種觀點相沖撞的是:宋恭帝合尊的兒子趙普完仍然活得好好地,還繼續平平安安地做他的喇嘛,繼續娶妻生子。 宋恭帝  元順帝年間,元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農民起義宗教起義此伏彼起,多數都打著復興宋室的旗號。這種情形再三發生之後,終於引起瞭元朝統治者的擔憂。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五月,監察禦史徹徹特穆爾上奏元順帝,說:“河南諸處群盜,輒引亡宋故號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徒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元順帝采納瞭徹徹特穆爾的主張,將趙完普及其親屬仆從由張掖遷往沙州(今敦煌)。  對比北宋亡國之君徽宗欽宗父子的遭遇,趙顯與趙普完父子的運氣實在好瞭不止一點點。隻是各種史料的散失,如今我們卻不知道,趙普完的後人又在何處?  宋恭帝的生命,終止於元順帝三歲這年,這也使得野史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盤點一下,野史基本上都認為宋恭帝就是元順帝的生父,元明宗隻不過是養父。但是這個過程,說法卻有好幾種。  第一種,說忽必烈為永久收服宋室,在宋恭帝成年後將其招為駙馬,許配給他的公主正是邁來迪。(在這裡要解釋一下,元王朝的公主並不隻限於皇帝的女兒,親王郡王的女兒孫女都一律被稱為“公主”。在這種公主泛濫成災的情形下,邁來迪作為阿兒斯蘭郡王裔孫,當然也就是公主。)邁來迪很快就為宋恭帝生下長子普完,又跟隨已經成為高僧的宋恭帝遷居甘州(張掖),在此地又生下一個孩子。就在孩子出生的這天晚上,後來的元明宗當時的周王和世梀正因出鎮朔漠途經此地,宿於宋恭帝駐賜寺廟附近,看見產房上空紅光沖天,知道出生的孩兒定然非同凡響,於是在征得宋恭帝夫婦同意之後,將之收為己子,帶往漠北。  這個傳說推敲起來幾乎就是完全靠不住。由於元仁宗不願履行傳位給侄兒的諾言,因此武宗長子和世梀於延祐三年(公元1316)三月被封周王並調離京城,出鎮雲南。同年十月,武宗諸舊臣對小主人的遭遇非常不滿,謀劃著要抗旨外逃,說:“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出鎮之事,本非上意,由左右構鬥致然。請以其故白行省,俾聞之朝廷,庶可杜塞離間;不然,事變叵測。”和世梀當時隻有十六歲,拗不過眾人的意志,身不由己地被擁上馬,“數騎馳去”,晝夜兼程馬不停蹄地趕往西北金山(即阿爾泰山)。就在此地,和世梀得到瞭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一系王爺們的歸附擁戴,成為朔漠之主,一直在當地生活瞭十幾年,冬居紮顏,夏駐斡羅斡察山,足跡不履朔漠以外,直到元文宗“禪位”南歸為止。相關閱讀推薦:宋恭帝趙㬎:歷史上由皇帝到大德高僧的傳奇人生宋恭帝趙㬎的妻子是誰?宋恭帝趙㬎子女有哪些由皇帝到大德高僧的傳奇人生:揭秘宋恭帝趙隰宋恭帝趙㬎怎麼死的?宋恭帝趙㬎結局是什麼宋恭帝趙㬎的“㬎”怎麼讀?揭秘趙宋王朝的末代皇帝宋恭帝:寡婦孤兒亦被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也就是說,和世梀由雲南遠去西北朔漠,起因是保命加抗旨,想來不會挑遠路走,又是由雲南奔往金山(阿爾泰山),在這種情形下,怎麼可能路過甘肅張掖?何況他奔往朔漠是1316年的事情,元順帝則生於1320年,足足差瞭四年。時間上也不對頭得很。更別說什麼天降紅光的事情有多靠不住瞭。  第二種,見於明朝人的筆記。說是宋恭帝被招為駙馬後,忽必烈忌憚於他,他便自請為僧。後來宋恭帝帶同傢人一起去朔北紮顏拜謁朔漠之主周王和世梀。周王少年風流,看中瞭這位瀛國公的王妃罕祿魯氏並納之為妾。沒過多久,邁來迪便生下瞭元順帝,算起日子來,正是宋恭帝的兒子。  關於這種傳說,隻要拿時間年齡來套一下,就知道離奇得過瞭頭。宋恭帝若是先娶妻再出傢,那麼他的妻子就算是罕祿魯氏,也不可能是邁來迪,更不可能被周王看上。因為照此算來,當元順帝出生之時,宋恭帝的那位罕祿魯氏至少也得有四十開外的年紀瞭。而當時的周王和世梀年方二十歲,竟會戀上母親輩的女人,並且不惜得罪高僧郡王強搶,如此“忘年戀”實在靠不住之至。基本上當閑話看看就好,當不得真。  第三種,倒是把罕祿魯氏的年齡給說圓瞭。照這種說法,宋恭帝未婚便出傢,在成為薩迦寺高僧之後,宗室趙王前去聽經說法,見其雖有仆役卻是孤身,就給他牽瞭條紅線,送瞭一名回回女子做他的妻子。沒過多久,宋恭帝便奉詔帶著傢小去瞭甘州。周王和世梀恰巧也出巡經過甘州,見回女頗有姿色,便據為己有,隨後生下元順帝。  這個傳說也蹊蹺得很。遁居阿爾泰山,唯恐進入腹地便被追究違旨之過的周王怎麼可能大搖大擺地去甘肅“出巡”?宋恭帝到老才得娶少妻,則那個早已成年的長子趙普完是怎麼回事?何況在元皇族中,“趙王”是僅次於皇帝的位份,假若宋恭帝的妻妾真是趙王所贈,周王又怎麼會冒如此風險去搶親?  第四種,說是罕祿魯氏邁來迪少女時曾經進藏,跟隨合尊大師(即宋恭帝)修習佛法,後來才被傢族許配給周王為妃。她所生的孩兒名為周王之子,實際上是與合尊“師生戀”的產物。  這說法聽起來好象還頭頭是道。但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一個世代穆斯林女子,大老遠地孤身一人去薩迦寺幹什麼?!合尊大師是個喇嘛,又不是清真寺的阿匍!  第五種說法,也是蔡東藩《元史演義》所采納的說法。說邁來迪是個妓女,宋恭帝做瞭元朝的瀛國公,好歹也是號人物,時常尋花問柳,邁來迪便成瞭宋恭帝的外室,生下瞭元順帝。宋恭帝死後,邁來迪一介娼婦無處歸依,就勾引上瞭周王,帶著兒子做瞭王爺的姬妾,宋恭帝的兒子也就成瞭周王的庶長子。   這個這個……算瞭,連推翻它的理由都省瞭,大傢自己看著辦吧。  和世梀自十六歲以後,都遁居於金山即阿爾泰山一帶。而突厥後人罕祿魯氏部族居於阿爾泰山至伊犁一帶。因此,和世梀在1316年奔赴阿爾泰山察合臺汗國時途經罕祿魯部族勢力范圍,遂與該部族結成姻親,納阿兒斯蘭汗裔孫、穆斯林公主罕祿魯氏邁來迪為妃。對於和世梀,此舉不但可得到對察合臺汗國有相當影響力的罕祿魯部族支持,還可抱得美人歸。而對於罕祿魯部族,則與皇族嫡系結瞭親傢,正是一項雙贏的政治聯姻。1320年邁來迪在“北方”朔漠產下元順帝妥歡貼睦爾,自己卻因產育而亡。應該才是最合乎情理的真實情況。即使宋恭帝所娶之妻確是回女,也應該是另一位“罕祿魯氏”,而不是邁來迪。  至於元文宗夫婦聲稱妥歡貼睦爾並非明宗親子,其實也很好解釋。  文宗夫婦聲明妥歡貼睦爾“非明宗子”時,憑的隻是一個奶公的一面之辭。而且這聲明早不發晚不發,偏偏要等到邁來迪、明宗、明宗嫡妻八不沙都已經成瞭死人以後再來發,本身就很有問題。最有發言權、最清楚實際情況的人都不在瞭,那還不是由得文宗夫婦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嘛。  妥歡貼睦爾“非明宗子”的聲明,是文宗夫婦宣佈的。但更有意思的是,改口堅稱妥歡貼睦爾乃“明宗之長子,禮當立之”的人,正是文宗嫡後卜答失裡——這個親手炮制瞭妥歡貼睦爾為養子之說的關鍵人物。或者正是因為她自己也知道養子之說站不住腳,才會不惜推翻自己當年的說辭接回妥歡貼睦爾。假若養子之說確有其事,過得瞭宗王舊臣們的關,卜答失裡就沒有必要迎立元順帝瞭。  由此可見,妥歡貼睦爾“非明宗子”的說法,與事實不符。隻不過是文宗夫婦當初為瞭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大加炒作的無稽之談。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是明宗和世梀親生之子,應無疑義。野史演義,燦然生花,作為一種消遣和參考,倒也未為不可。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傳奇名妓李師師:宋徽宗亡國而被硬推出來的禍水

  宋徽宗與李師師  李師師與當今許多漂亮女人一樣,是一個背景非常神秘的人物,盡管她隻是風月場的名妓。  歷史上是真有李師師其人,也是一位名妓,也的確和宋徽宗有往來。但李師師不是水性揚花,而是一位重感情的女人,她與當時著名文人周邦彥也有一段情。  宋徽宗是皇權貴族的代表,周邦彥是文人雅士的代表,燕青是江湖浪子的代表,一個與這麼多階層都有交情的女人,其背景和關系的復雜可想而知。  從孤兒到皇上的秘密情人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3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認為她很像佛門弟子,因為大傢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年之後,她父親因罪死於獄中,小女子被迫流落街頭。以經營妓院為業的李蘊,有一天突然看見她,覺得是個美人坯子,知道她將來可以為自己的企業產生經濟利益,便將她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表演,以便侍人。  後來,李師師經過培養和磨練,果然成為京城名妓,風月場頭牌小姐,是公子王孫、貪官富商爭相光臨的對象。有逢場作戲的,也有產生感情的。當然,跟許多名妓一樣,逢場作戲的如過江之鯽,產生感情的寥寥無幾。其中,她與當朝一號人物的感情算是非常特殊。  堂堂大國的一號人物宋徽宗也慕名而去拜訪李師師,後來兩人成瞭情人。可見李師師的名聲之大,名不虛傳。   男人都有個怪癖,總是覺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皇帝擁有的美女,已經排隊輪流都伺候不完,可是,宋徽宗也一樣喜歡偷。一見到李師師,宋徽宗就覺得這些年簡直是白活瞭。李師師不卑不亢、溫婉靈秀的氣質使宋徽宗如在夢中。  宋徽宗見李師師是隱瞞身份的,高俅是中介人。李師師與高俅早就相識,她看見這個位高權重的高大人竟然對他帶來的陌生客人畢恭畢敬,心下疑惑,她猜想,這不是皇帝老爺,也是宰相級的人物,得罪不起,於是,殷勤侍奉,百般溫柔。  從此,宋徽宗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隔三差五就以體察民情、考察企業生產為由,出宮去找李師師放松筋骨,李師師少不瞭給他一條龍服務。李師師是個聰明人,漸漸地知道瞭他的真實身份,萬歲爺駕臨,怎敢不使出渾身解數!  被皇帝超度後的李師師,身價直線上升,遠遠超過當今娛樂場天後的出場價,以後誰還能請得她出場?這就使她幾乎成為宋徽宗的獨傢秘密情人。  被才子誘惑,為浪子動情  老百姓的眼睛是賊亮的。梁山那群性壓抑的男人,雖然鹵莽,也有個別智商高的,他們整天想被招安,正苦於找不到人脈關系,知道瞭李師師這個人物及其背 景後,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大腿一拍,有瞭,隻有這個女人能在宋徽宗床上吹枕邊風。於是,梁山集團首先派出瞭第一帥哥、高級公關經理燕青出馬。  燕青拿瞭公款去做事,倒也大方,上下打點銀子。在錢財的誘惑下,李媽媽帶他引見瞭這位才色兼備的美女,而大帥哥也有非凡的魅力,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三兩下就把李師師的身體和心靈給捕獲瞭。這場有陰謀的情色交易,或者說情色誘惑,很快發展成瞭宋朝最奇特最刺激的姐弟戀。  為招安而冒險,實屬仗義紅顏  按理,李師師這時候並不缺錢,金銀財寶可以論箱計算,但人心是永遠不滿足的,被男色和才華引誘的李師師,嘗試瞭滿意而新鮮的民間曖昧後,竟然產生瞭愛情,為瞭幫燕青,她冒著殺頭之險向皇帝引薦瞭燕青,報告瞭宋江真心想被招安一事,宋江被招安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枕邊風的力量有此可見一斑。  梁山108將的命運,因此走向瞭沒落的拐點。 但是,這裡需要強的是,梁山命運的轉折點,並不是她造成的,不能嫁禍給她。因為,梁山即使不利用她,也會被招安,這是宋江一直以來的經營策略,誰也改變不 瞭。而且,任何女人一旦對男人動瞭情,都會為男人做事,這是人之常情。  後來的評論傢和讀者普遍認為梁山被招安後的沒落是紅顏禍水造成的,不少人都認為梁山眾經理人的命運最終敗在這個女人手中。其實,這對她是非常不公平 的,李師師隻是世俗中的女子,她有追求愛情的權利,有追求金錢的欲望,有滿足性愛的本能,就算她有一顆貪婪的心,也不能因此而把108條好漢的命運嫁禍給

東周赧王:中國古代歷史上寄人籬下的亡國之君

  周天子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方的統治者,從立國便開始將土地分封諸侯,封到東周末年,周王自己都隻餘下王畿周圍一小塊地方。跟戰國七雄自是不能比,就算小諸侯的國君,都比周天子牛氣。名不符實的共主之名,也隻能作為自我安慰之辭。  最後的天子,周赧王,姬延,在位五十九年,不可謂不長,然,從他謚號“赧”字,就能看得出來,他確實是很該羞赧的,完全沒有面目見列祖列宗啊。周朝七百九十一年基業,在他手裡,終是雨打風吹去。  本來周天子隻餘瞭最後一點地,看盡諸侯臉色,空有天子這名卻過著悲催的生活,到瞭赧王那裡,最後一塊地都分成東西兩半——由東周公和西周公統治——需要辯證一下的是,此東周與西周,與我們平日所稱的西周東周不同,後者是朝代,後人為研究方便而劃分的;而前者,真的就是當時兩個小國——赧王就寄人籬下生活在西周國。  東西周兩小國本是兄弟之國,卻是相互攻伐,打來打去……這也正常,當下諸侯,若論來源,有幾個不是姬傢或開國功臣們的子孫呢……不都要拼個你死我活麼?  赧王就在這種時勢之下,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對於那些理論上要聽自己話的國君們,誰也不敢得罪,隻好都陪著笑臉。靠幾個還能辦事的大臣,在那亂世之中,今天忽悠一下這個公、明天忽悠一下那個候,茍延殘喘——甚至連個平民都不如……平民尚且能憑軍功而耀祖,再不濟,也平平淡淡過著生活。而他,頂著那高的頭銜,想維系最後一點榮耀而難成,淒苦之心,誰能理解呢?   到瞭做天子的第五十九個年頭,秦要攻韓,西周公突如其來一陣寒意,本與秦國關系還行,好歹能保命,此時卻背叛秦國,跟東方的諸侯勾搭攻秦。秦昭王大怒,派人攻西周,西周公恐懼得帶著三萬人投瞭降。秦王收瞭土地,把西周公放回老傢。  而寄居在西周國的赧王,承受著常人所難感覺到的痛苦,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時為公元前256年。未久,保瞭條小命的西周公也死瞭,國民逃往東方。秦則輕而易舉得周之九鼎,連個傀儡都懶得立。周作為一個朝代,就先於秦國統一諸國三十五年滅亡瞭。到得前249年,東周國亦被秦滅。那片弱肉強食勝者為雄卻也思想爭鳴大放異彩的土地上,就連個叫周的國傢都最後消失瞭。相關閱讀推薦:東周歷史上最愛折騰的周幽王到底有多麼任性?馮夢龍的作品 明代文學傢馮夢龍與東周列國志秦穆公簡介 東周春秋時代秦國國君秦穆公生平周赧王姬延簡介 東周末代天子,東周最後一位國王周考王姬嵬簡介 東周裡分封出“西周”的周天子周平王姬宜臼簡介

亡國之君 南明永歷帝朱由榔:不安的最後小朝廷

  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末代皇帝,在位16年。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明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安宗朱由崧堂弟。父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封湖南衡陽,天啟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就藩,弘光元年十一月初四日病死於梧州。第三子安仁王朱由愛(左木右愛)承嗣。隆武稱帝後,病重,不久由榔被封桂王。隆武被俘後,於當年十月初十日(一說十四日)稱監國於肇慶。他於1646年在廣州做瞭皇帝,年號永歷,史稱永歷帝。永歷帝倚仗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的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兩廣一帶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歷政權滅亡。永歷帝被清軍逼到緬甸,逃到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收留。後來明朝降將吳三桂攻入緬甸,他被俘。於1662年1月在昆明被絞死。終年40歲。死後廟號昭宗,謚號匡皇帝。清乾隆年間天地會私謚出皇帝。      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二樓靠左墻上,有塊他的年表,清和南明年號並用,清的在上,南明在下。當時便想,鄭乃南明之臣,為何紀年時,不是南明在上而清輔之呢?  1662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死於昆明。至此,除鄭傢仍於臺廈堅持之外,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已被撲滅瞭。   此時,距崇禎帝自縊煤山已過去十八年。這期間的故事,可謂出人意表。使得朱由檢上吊的,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助南明抗擊清軍十幾年的,又是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民族矛盾面前,國內矛盾退居次席。而朱由榔主要的依靠力量李定國,便是張獻忠的養子。  朱由榔本無大才,能繼大統,不過由於前面先後稱帝的兄弟們未久便陷清軍之手。本已是小朝廷,雖有復國之志,卻難改腐敗與爭鬥。這其實也是正常的。偌大一個統一的王朝,都能在不斷的內憂外患中崩潰,怎麼能期盼處在流亡中的政權,有那精力與能力整頓朝綱、中興大業?  不過,辦法是想過很多的,近的借兵於澳門葡萄牙勢力、遠的致信羅馬教宗——如果說前者還多少有些作用,後者就是病急亂投醫瞭——好形勢也還是有過,否則,也堅持不瞭十六年。隻是,部將一強,朱由榔就更感寄人籬下。李定國是忠貞的,由反明而保明,也算是奇才一個;而同為張獻忠養子的孫可望,就沒那麼好說話瞭。儼然有取而代之之意,嚇得朱由榔不得不幾次密召在外作戰的李定國回來保駕,直至兩派刀兵相向,定國勝、可望敗,而後降清,獻地圖、透底細,使得本有放棄西南之意的清朝,再次發兵。  朱由榔退無可退,不得已,入瞭緬甸。在那個時候,他應該已知,復國是完全無望瞭。老緬王收留瞭他,新緬王卻不買賬,殺他大臣殺他仆從,殺得差不多隻剩個孤傢寡人。李定國他們聞訊,想迎回永歷帝,幾戰下來,無果而終。最後吳三桂進攻緬甸,緬王獻朱由榔,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被他們曾經的總兵弒殺瞭。相關閱讀推薦:永歷帝朱由榔逃亡緬甸始末:永歷帝朱由榔怎麼死的史可法的軟弱與無能引來清軍得寸進尺:南明敗亡南明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將卻沒能成為東晉、南宋?南明紹武小朝廷的悲劇:南明內鬥和粉飾太平南明皇帝隆武帝:明末宗室中最具戰略眼光的皇帝

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六一八年四月,在位十四年功過參半的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等人弒殺。其時,天下已亂,紛爭四起。前一年,已有李淵在晉陽起兵,占長安,立楊廣三孫楊侑這帝;楊廣死後,宇文化及立楊廣侄子楊浩為帝。此兩位不久之後,即被廢身死。差不多同時,有王世充、段達等洛陽七貴立楊廣次孫楊侗為帝,此即隋朝最後一任皇帝,哀帝。  一看謚號為哀,就知道有些可憐之的意味。楊侗長得好看,性情寬厚,若放在守成年代,或許是位明君。然,事不如意者八九,他偏偏生長在這亂世之中——此時,他不過十四歲而已。  外有叛亂難平,內有大臣內鬥,最後王世充獨攬朝政,楊侗的鬱悶,可想而知。十四歲,已懂事瞭。對於王世充殺大臣之事,他氣憤不已。亦看出來,王世充有代隋自立之心——在那個時候,換誰,若手有兵權人又強悍,都有此想法吧——過皇帝癮比當什麼忠臣可帶勁得多。  是主動出擊還是坐以待斃,對楊侗而言,是個大問題。左右是死,還不如拼命一搏,說不定還有生路呢。   於是與記室陸士季謀劃除掉王世充,卻無果而終。至於為何,隋書並沒有說。大概在於王世充勢大,沒人敢幫小皇帝吧。  之後某次,王世充吃瞭楊侗賞賜的食物,回傢大大嘔吐瞭一番。更加劇瞭他對楊侗的疑慮,於是,從此不再上朝。甚至還派人向楊侗要求,給他加九錫之禮——此乃賜予有特殊功勛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禮器,是作為人臣者所能享受的最高的禮遇——楊侗無所倚仗,隻能賜給他。並加官為相國,更加名正言順地統領百官。  即位第二年。王世充已不滿足九錫瞭,他要皇位。於是派人去見楊侗,公然要求禪位於他。楊侗大怒,稱我隋朝氣數未盡,憑什麼讓位?如果隋朝當亡,又有什麼好禪的?拿去就是瞭。你們這些老臣,受隋恩惠,幫他來講這種話,不覺得羞恥嗎?  如此一番話,是咱寫瞭這麼多禪位者所未能說過的。隻是,也就說說而已。強權面前,你個弱勢君王治的什麼氣?王世充又使人告訴他,你先讓瞭位,等你再長大一點,再歸政於你,不也很好嗎?  反抗已徒勞瞭,楊侗無奈之下,禪位王世充。被封為潞國公。  楊侗在位雖僅兩年,然非扶不起的主。於是有舊臣打算殺瞭王世充擁他復位。然事泄,均被誅瞭三族。王世充的老兄建議他殺瞭楊侗,免得有那些老不死的傢夥總想著復辟。於是王世充派侄兒帶瞭毒酒去見楊侗。自知難逃一死,楊侗求見母親一面,亦不被允許。於是焚香拜佛,一飲而盡。然毒性較慢,旋被縊殺。死之前,他詛咒自己,“從今以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傢”。相關閱讀推薦:虎牢關之戰:李世民如何一次消滅竇建德 王世充李密“三抄”王世充:王世充輸光瞭隋朝最後班底隋末兩大悲劇王世充李密:默默的為李淵做註腳隋唐英雄王世充的兒子是誰 王世充有幾個兒子王世充簡介 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王世充生平

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是誰?漢獻帝劉協

  導讀:漢獻帝劉協不僅享受天倫,壽終正寢,死後以天子規格和禮儀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還廣施仁政,懸壺濟世,造福一方,為民傳頌,堪稱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  破巢之下幾完卵?亡國之君多悲慘。在歷史上,亡國皇帝被毒害、刺殺、砍頭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那些有幸能夠委曲求全、茍活性命的,其結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漢獻帝劉協不僅享受天倫,壽終正寢,死後以天子規格和禮儀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還廣施仁政,懸壺濟世,造福一方,為民傳頌,堪稱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  劉協(181—234),漢靈帝之子,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因為皇權軟弱,朝臣跋扈,劉協從即位之初就註定要充當傀儡,他先後見識瞭董卓的淫威,目睹瞭郭汜的無禮,領教瞭曹操父子的霸道,事事仰人鼻息,處處受制於人,可謂命運多舛。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曹丕於同年十月逼迫劉協遜位,以魏代漢,劉協成為亡國皇帝。  曹丕稱帝後,將劉協降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後漢書》),並言稱“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三國志》),對劉協還算優待。接到逐客令後,劉協搬出瞭那座充斥著血腥,彌漫著權詐,沒給他帶來多少榮耀卻給他帶來無盡屈辱的皇宮。  曹丕為何沒有殺掉劉協?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劉協長期充當傀儡,近臣被誅殆盡,威望勢力不足以對曹魏政權構成威脅,曹丕沒把他放在眼裡;二是曹操將三個女兒嫁給劉協,二女兒曹節是劉協的皇後,為人性格剛烈,忠心護夫,曹丕敬畏曹節,對劉協也未太敢造次。為此,曹丕采取折中的辦法,把劉協貶到離曹魏首都洛陽不遠的山陽,便於監視。  山陽城(今河南焦作)是山陽公衙門所在,但劉協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濁鹿城(今河南修武)。劉協做山陽公的事跡,正史不載,但修武一帶卻至今流傳著他廣施仁政、親民愛民之事。劉協來到濁鹿後,四處巡察民情,看到民不聊生,便派人四處張貼榜文,宣佈所有賦稅一概減半,墾荒種植者免交三年賦稅。消息傳出,飽受苦難的山陽百姓奔走相告,無不稱頌。  除瞭輕徭薄賦,劉協還利用自己的精湛醫術救死扶傷。東漢末年,由於連年征戰,致使百姓多患癰瘡,疫病流行,張仲景、華佗等一代名醫也應時而生。劉協當皇帝時,曾有幸拜華佗為師,向他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正骨等醫術。劉協本身聰明睿智,也很有學問,再加上宮中所保存的醫療圖籍甚多,所以掌握瞭比一般人更多的醫藥知識。   遜位之後,劉協不以政治為意,而是融入民間,關切民生,體會百姓之苦;以醫為業,懸壺濟世,為病人解除痛苦。劉協當皇帝時雖然窩囊,但退位後卻是個稱職的鄉村醫生,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劉協為山陽老百姓免費治病,走到哪裡,就看病在哪裡。經劉協所救治,存活者甚眾,百姓皆感激涕零,山陽不少地方都為他立碑,以示愛戴。  劉協在山陽期間,曾多次到雲臺山附近采藥,在今天百傢巖上嵇山亭內的石刻畫像中,就有“山陽公行醫圖”。對於從雲臺山上挖下來的中草藥,劉協從不收費,紮針、艾灸、拔罐、刮痧都不要錢,隻有對購來的藥物,才酌收成本。劉協的這種行醫方式,流傳至今。在農村,“中藥不還價,針灸不要錢”等民俗,據說就是從劉協那時留下來的千年老規矩。  劉協被貶到山陽後,皇後曹節拼死相爭,也得以來到劉協身邊。劉協和曹節二人攜手到雲臺山采藥,施醫救民,雖無法與宮中生活相比,卻也成就瞭一段佳話。百姓出於對他倆的感激之情,尊稱他們為“龍鳳醫傢”。另外,劉協的子孫中有不少也居山陽。有嬌妻子孫陪伴身邊,得享天倫,處於親情、人情、民情的溫馨圍繞中,這也是劉協不幸中之大幸。  興辦義學,是劉協在山陽的又一大貢獻。黃初五年(224),劉協、曹節夫婦看到山陽舊的校舍殘垣斷壁,處處是危房,便傾其所有,捐錢修校舍,並聘請有名望、有學問的卜商前來任教,宣佈不論貧富人傢的子弟,都可以接受教育,貧窮人傢的孩子也有瞭讀書的機會。可以說,劉協任山陽公國時期,是山陽繼魏文侯建立山陽邑校以來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當皇帝,劉協無法施展個人才華;當山陽公,劉協卻可以一展身手。經過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山陽人民安居樂業,百業興旺。空閑時,劉協喜歡到濁鹿城北的小山上登高遠眺。盛夏季節,他常到國北的百傢巖遊玩,一邊納涼,一邊觀賞吼聲如雷、噴珠濺玉的天門瀑佈,在那裡留下瞭“避暑臺”的遺跡,現在該處尚有宋人石刻“漢獻帝避暑臺”六個大字。  曹魏青龍二年(234)三月,劉協病逝,享年五十四歲。魏明帝曹睿聞訊後,“素服發哀,遣使持節典護喪事……追謚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事”,緊接著又宣佈大赦天下。八月,劉協被安葬於山陽國,陵曰禪陵,置園邑。  劉協下葬之日,山陽百姓紛紛含淚前去送葬,用衣帽包上黃土,在墓地上堆成瞭一座古漢山,成為見證劉協造福山陽的一座不朽的豐碑。山陽百姓還在古漢山村東修建瞭山陽公廟便於祭祀,清明節前來憑吊的人更多。二十六年後,也就是甘露五年(260),曹節去世,與漢獻帝合葬禪陵。因百姓護陵有方,禪陵成為豫北地區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  九歲登基,四十歲下臺,三十二年間,劉協在一撥撥權臣的挾持下,過得窩囊,活得憋屈。遜位後,劉協沒有像某些得以活命的亡國皇帝那樣萬念俱灰,自甘墮落,碌碌無為,消極度日,而是及時調整心態,在山陽公的位子上實現瞭價值,活出瞭精彩,並且永遠活在瞭山陽百姓心中。有所建樹,有所作為,與其他亡國皇帝相比,劉協的結局是最好的。  劉協死後,後人劉康、劉瑾、劉秋先後嗣襲山陽公。據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記載,劉秋為山陽公時期,劉協的後人劉阿知率領族眾兩千餘人移居日本,成為日本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並在日本繁衍生息。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傢族據說都源於修武,是劉協的後裔。近年來,不少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後人到中國祭祖,其中不少人專程到修武尋根謁祖,祭拜漢獻帝劉協。這是後話。相關閱讀推薦:傀儡皇帝漢獻帝死在哪又葬在哪?漢獻帝劉協生平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的皇後是誰?漢獻帝的兒子有幾個?漢獻帝是怎麼死的?歷史上漢獻帝劉協是被誰所殺漢獻帝劉協簡介 漢朝最後一個皇帝劉協怎麼死的?

明京師保衛戰:明朝第一次面對亡國的直接威脅

  明京師保衛戰是明朝以於謙為首的軍民抵抗蒙古瓦剌軍侵犯的正義戰爭。   瓦剌是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脫歡統治瓦剌。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子也先繼父即太師位,自稱淮王。他東征西討,勢力大盛,夢求再現大元一統天下的局面,其鋒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統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貢馬,詐稱3000,希圖冒領賞物。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並削減瞭馬價。也先聞悉大怒,七月,統率所部進攻明朝,自己率領人馬攻打大同。時太監王振專權,他挾英宗倉促親征。八月初,英宗帶領50萬大軍前往大同迎戰,剛至大同,王振聽說各路軍馬接連失敗,急忙退兵至四面環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至,從征官員和士兵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也先乘明廷無主,國無重臣,主力潰散,京師空虛,人心未固之機,繼續南攻,企圖占取明都城京師,迫明投降。   敗訊傳到京師,舉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號啕大哭。皇太後命英宗弟朱祁鈺監國,召集群臣,共商國事。翰林院侍講徐珵主張遷都南逃。時任兵部侍郎的於謙堅決反對。   他說,主張南遷者,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他針對危局,奏請確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並迅速調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師,誓死抗擊瓦剌軍,保衛京師的安全。於謙的主張得到皇太後、朱祁鈺及大多數朝臣的贊同和支持。經批準,於謙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全部調進北京。有瞭這些人力和財力條件,京師人心漸趨安定。八月,於謙升任兵部尚書。為瞭進一步穩定人心,在百官的強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被抄傢滅族,他的三個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戰派的正氣得到伸張。九月,群臣合請朱祁鈺即皇帝位。幾天後,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次年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挾明廷的陰謀破產,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十月初一日,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東路軍2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作為牽制力量。中路軍5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10萬人由也先親自率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鎮北)後,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

亡國之君 唐哀帝李柷:大唐滅亡時他想過辦法?

  說起唐朝,咱總是浮想連翩。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從李杜到小李杜。便是國外華人聚居之處,也稱為唐人街。唐對中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瞭。  李柷,唐哀帝,翻看他前代記錄之時,怕也對祖先的豐功偉來盛唐氣象懷著無盡的向往並自感悲淒吧。  兩百八十九年的歷史,到他這裡,就要終結瞭。  與父祖不同的是,他之生死,不決於力量強大的宦官集團——宦官一次性被殺七百餘人,閹人集團已成徹底的太監——真正的牛人,是朱溫。  這個黃巢起義軍的叛將,經過多年的攻伐征戰,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不斷加官進爵,羽翼豐滿。待到李柷的老爸昭宗被朱溫的手下弒殺,唐朝也將壽終正寢瞭。   不過,時機還未到。還有很多節度使盯著呢。朱溫還需要一個姓李的坐在朝堂之上,替他裝樣子。  於是,樞密使蔣玄暉假傳遺詔,立李柷為帝——此時,他十二歲。  小皇帝的一切都掌握在朱溫手裡。  給他最深印象的,無疑是朱溫的殺殺殺。殺朝臣。一次三十餘人,屍體被拋黃河,說要讓你們這些自命不凡的所謂清流人士,都變濁流;又殺自己死黨,怪他們不盡速幫他當上皇帝,還要搞什麼先建個封國之類麻煩又老古板的玩意;殺太後、殺宰相……  驚恐之中做瞭三年皇帝的李柷,終於要正式面對望著皇位的朱溫瞭。還有什麼說的呢,禪讓唄——歷史就是這麼輪回的,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創造的輝煌再燦爛,也難以萬年長青,祖宗的基業再龐大,現在的局面,也不是他造成的——讓過之後,就是等死瞭——沒等多久,一年而已。相關閱讀推薦:明京師保衛戰:明朝第一次面對亡國的直接威脅中國歷史上結局最好的亡國皇帝是誰?漢獻帝劉協揭秘:春秋史上因老婆太漂亮而亡國喪命倒黴國君亡國之君 南明永歷帝朱由榔:不安的最後小朝廷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亡國之君 魏元帝曹奐:中國歷史上命最好的傀儡

  魏元帝曹奐,本名璜,又是一個命運還算不錯的傀儡。  許是曹操太過於英武,將老曹傢的精華都用完瞭,後世魏帝都算不得很有能耐,大權基本掌握在司馬氏手中,除瞭曹奐的前任曹髦——也就是痛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他有文才,善作畫;有抱負,不願作司馬氏手中的棋子,於是在為帝六年後,帶著幾百人去誅殺眾司馬。可惜功敗垂成,連司馬昭的影子都沒見到,就被他部下所殺——於是,這個被當世人鐘會稱為“才同陳思,武類太祖”的曹傢傑出人才,在他二十歲之時,便壯烈隕落瞭。  曹奐便是在這種情形下,登上皇位。  他有自知之明,不像前任那樣不自量力,老老實實做他的皇帝。在司馬氏的“輔佐”下,西南滅蜀漢,東南拒孫吳,擴大瞭魏的國土——無論如何,這些功績,也夠他在九泉之下面見祖先之時,吹一吹瞭。   然早有代魏之心的司馬氏,卻沒給他多少時間去享受這一切。他或許是害怕或許又是期待的那一天,終於到來。司馬昭死後,兒子司馬炎繼承相國、晉王之位,未久,逼迫隻做瞭五年皇帝的曹奐禪位,建立晉朝。  想當年,曹丕受禪於漢獻帝,曹奐又禪位於司馬炎,四十五年間,禪來禪去。真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啊。曹丕當時,又怎會想到這一著呢?怎會想到他曹魏,立國連五十年都不到,就歸於淹滅呢?  還好,司馬炎算念舊情,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上書可不稱臣,接詔可不跪拜;還讓他使用天子的旌旗,能祭魏國的先祖,服色禮儀一如魏朝。  他安安心心做瞭三十八年的陳留王,五十八歲時去世。而他的封國,直到南齊才被廢除,歷時二百一十四年。這又是司馬炎所無法想到的瞭。相關閱讀推薦:亡國之君 唐哀帝李柷:大唐滅亡時他想過辦法?亡國之君 南明永歷帝朱由榔:不安的最後小朝廷亡國之君 隋朝哀帝楊桐: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東周赧王:中國古代歷史上寄人籬下的亡國之君一年兩月皇帝二十八年囚徒:北宋亡國之君欽宗趙桓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東吳末帝孫皓:隻會耍點小聰明

  孫皓本無資格繼統,然景帝孫休駕崩後,兒子尚幼,兼之蜀漢剛剛滅亡,交趾又有叛亂,群臣覺得,當找個比較老成的人來當皇帝。二十二歲的孫皓,好學又聰明,於是就選定他瞭。他當皇帝的頭幾年,著實讓那些擁立他的大臣們很有成就感,覺得沒選錯人啊。他勤於政務、體恤百姓,一時被稱令主——賢德的君主——可惜啊,未幾年,便露出他粗暴喜殺,沉湎酒色的本性。連當初把自己送上皇位的兩位大臣,隻因露出後悔擁立他的意思,便被毫不猶豫地幹掉瞭。  寫到這,不由得想起,魏蜀吳的開國之君,雖然各有高低,可怎麼說也都是雄才大略啊。然他們的子孫,不過兩三代之間,就已或庸或暴,一片亡國之像。天不滅曹乎?嘿嘿,天既滅曹、又滅劉、還滅孫。當然,無論君主怎麼錯聵,仗著那些老臣,好歹還能支持一陣。然老臣們相繼去世,東吳便已獨木難支瞭。本來它將步蜀漢之後塵,隻因司馬篡魏,內部也有些不穩,打不打東吳,分成兩派,兼之少數民族又有侵擾,於是並吳的事就擱下瞭。隻是,一旦時機再度成熟,便無放縱之理——唐劉禹錫詩雲——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大勢已去,孫皓學著劉禪的樣子,白車白馬,反綁雙手,帶著棺材——一副甘願受死的模樣,跑來投降瞭。他沒劉禪幸運。投降這事,也講究個先後順序。先投降的劉禪封瞭安樂公,而他,卻隻被賜為歸命侯。公侯伯子男,侯比公低一級啊……不過,與劉禪樂不思蜀成為笑話比,孫皓頗出瞭點風頭。他去拜見晉武帝時,司馬炎說,我在朝堂上高這個座位等你已經很久啦……而他答道,我在南方,也設瞭個座位以等待陛下——亡國之君,勇氣確實是可嘉,然細細想來,不過是耍瞭個小聰明而已。 相關閱讀推薦:三國歷史上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隻是一個神話?誰才是三國中好色第一人?竟然敢從關公手上搶人揭秘三國:諸葛亮從未預料到其死後的接班人內鬥三國歷史上劉備為何能昧心參與剿殺關羽五方行動揭秘在三國歷史中露臉延續時間最長的男人是誰?揭秘:從謚號看三國時期蜀國將領們的真實實力

亡國之君 南梁敬帝蕭方智:必死皇位也竟有人爭

  梁敬帝蕭方智(543年―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梁元帝蕭繹第九子,母夏賢妃,南朝梁皇帝。初封興梁侯,後改封晉安王,出任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王僧辯、陳霸先商定,以蕭方智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聖四年(555年),王僧辯被迫擁立蕭淵明為帝,以蕭方智為太子。同年九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南朝梁滅亡。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永定二年(558年),陳霸先派人將蕭方智殺害,時年十六歲,謚號敬皇帝。      概讀南朝歷史,實覺血雨腥風,那麼多被立為皇帝者,被殺之時,不過十幾歲二十幾歲,便是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做瞭四十七年皇帝、在南朝可稱為奇跡的梁武帝蕭衍,亦因晚年迷信佛教、國勢日頹、政治腐敗,引發侯景之亂,已是八十五歲高齡(又是奇跡)卻落得個餓死宮中的下場,實在可嘆。  南梁傳瞭五十多年,經歷侯景之亂,北朝進攻,早已國將不國。待到元帝被殺,太尉、揚州刺史王僧辯與司空、南徐州刺史陳霸先商定,立元帝之子、十一歲的蕭方智為梁王,待回到建康再登帝位。   在這風雨飄搖之時,對於還是小孩子的蕭方智,登上帝位,不是什麼好事——隻是,作為皇族,前朝的歷史已告訴他,無論怎樣,都逃不出死神的追索——過過皇帝癮,也好——然則壞事亦是多磨——梁朝皇帝廢立之事,竟然北齊也要來插一腳——說要送蕭方智的堂叔蕭淵明繼續帝位。此時軍事上北強南弱,幾仗下來,王僧辯心雖不甘,卻無辦法,未與陳霸先商量個統一意見,就擁立蕭淵明為皇帝,而讓蕭方智做太子。  陳霸先十分不爽,於是起兵襲殺王僧辯,廢瞭蕭淵明,立蕭方智為皇帝。  小皇帝雖立瞭起來,梁朝卻已是毫無凝聚力,沒有存在的必要瞭。依著前面幾朝的例子,陳霸先 “挑起”穩定政局收拾民心的擔子,於557年接受蕭方智的禪讓——又是禪讓——建立陳朝。  蕭方智被封為江陰王,未久,被陳霸先殺害,年僅十六歲。相關閱讀推薦:南梁大將昌義之:南梁之所以抵擋北魏的股肱名將南梁的奇葩皇親蕭宏:被皇帝縱容的貪腐先鋒南梁最龐大工程淮河大壩:直接導致瞭南梁滅亡南梁蕭衍的妃子:中國古代第一位整容的皇後是誰?南梁名妃徐昭佩簡介:梁元帝蕭繹和徐昭佩的愛情

亡國之君南齊和帝蕭寶融:醉酒而死 好過吞金

  南朝齊開國兩位皇帝的十三年間,算得上勵精圖治,社會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在文學上還出現瞭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奠定唐詩基礎的永明體。然第二個皇帝之後不過九年時間,你還沒唱完我已登瞭場,拿著刀劍殺殺殺,鐺鐺鐺換瞭五個皇帝。當中就有歷史上荒唐又短命的東昏侯蕭寶卷。  蕭寶卷荒淫無道、噬殺無度,文臣逃武將反,南齊亂成瞭一鍋粥。待到蕭衍的兄長蕭懿被殺,作為手握重兵者,他終於忍不住要反叛瞭。於是聯合瞭時為南康王的蕭寶融一同起事。說聯合,其實也就是借他宗室的名好號召聚兵而已。怎麼說,那時他也就十二三歲啊,除瞭說幾句人傢教他的狠話,真要拿把刀,都費力吧。  蕭寶卷眾叛親離,被太監砍瞭腦袋。而蕭寶融作為他的弟弟,天然有著皇位的繼續權。雖然早在起事之時,便已有動議,終待到成功之後,於501年才登上帝位——此時,他也不過13歲而已。  又是小皇帝。  權臣蕭衍自有取代之意,然還是有些顧慮,怕操之過急。不過,在文學史上亦有相當地位的沈約和范雲力主他應該站出來當仁不讓,打消瞭他的種種疑惑,決定要做皇帝瞭。  於是沈、范二人寫信給和帝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禪位。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和帝年紀又小,又無實權,本來也就是裝個樣子而已,與其等著人傢來逼宮一刀被刃,還不如乖乖聽話,說不定留個全屍。  禪位詔書一出,蕭衍還裝模作樣,說咱不行啊不能啊不想啊之類,幾番推辭幾番力捧,“勉為其難”,做瞭皇帝,建立梁朝。  幾天之後,本想留個活口的蕭衍接受沈約建議,不為虛名而受實禍,派人給被封瞭巴陵王的蕭寶融送去金子,讓他吞金自盡。蕭寶融說,我不必用金子,有酒足夠瞭。喝得爛醉,被殺。  時年,十五歲。   齊和帝蕭寶融簡介  齊和帝蕭寶融(488年—502年5月2日),字智昭,齊明帝蕭鸞第八子,東昏侯蕭寶卷同母弟,母明敬皇後劉惠端,南朝齊最後一位皇帝皇帝。  初封隋郡王,後改封南康王,歷任冠軍將軍、西中郎將、荊州刺史等。中興元年(501年),蕭衍發兵攻打蕭寶卷,並立蕭寶融為帝。蕭衍進入建康後,便將蕭寶融於中興二年(502年)接入建康。同年,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蕭寶融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又殺掉齊明帝其他的兒子。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禪位與蕭衍,南朝齊至此滅亡。 蕭衍即位後,封蕭寶融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不久,蕭衍派人殺害蕭寶融,時年十五歲,追尊齊和帝,葬於恭安陵。相關閱讀推薦:南齊大將陳顯達:南齊重臣卻被迫舉兵謀反後身死南朝蕭齊大將垣崇祖:南齊支柱因和太子私怨被殺南齊齊武帝遭遇瞭什麼打擊導致其最終病故?南齊“孝子”皇帝蕭寶卷守靈時因何大笑不止? 王肅簡介 南齊入北魏的大臣散騎常侍王肅生平齊和帝蕭寶融簡介 被逼吞金自殺的南齊末代皇帝

亡國之君 南朝陳後主陳叔寶:隻是個投錯胎的詩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派秦淮近酒傢。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有些人,生在帝王傢,真是投錯瞭胎。便如陳叔寶,若長在平民甚或貴族之傢,定是後世留名的文學傢。  可惜,出身無法選擇。  陳受梁禪,雖僅存在三十二年,然在此期間——應該說在陳叔寶即位前的二十多年,算得上南朝百姓們的好時光,戰亂較少經濟發展,幾代皇帝,雖未開創盛世,好歹也做到瞭一般皇帝所能做的事——而陳朝幾任皇帝的壽命,基本都在四五十歲(除廢帝外),算是打破瞭南朝皇帝不長命的怪圈。  陳叔寶即位之時,年已二十九。雖則如此,大位登得還是有點不安全。他弟早有篡位之心,趁叔寶在老父靈前哭靈之時,一刀砍在脖子上,幸而未深,還能在左右的保護下逃走。又有大將誅殺其弟,終於把個皇帝當上瞭。   不像以前南朝那麼多小皇帝,陳叔寶年紀這麼大,朝內又無異心強烈的權臣,他能自己作主,由子性子亂來。一改父祖節約之風,窮奢極欲,住好吃好穿好玩好——寫好詩——沒經歷過險阻的敗傢子啊,專給他的詩友們好官做,說句直話的大臣,你就滾遠此吧——就這樣開始把個陳朝往水裡拖瞭。  才子自然想風流,何況,他條件又如此好。帶著貴妃張麗華玩得不亦樂乎,寵幸有加,信任極致。張麗華也非花瓶呀,相貌又好人又聰明,恃寵而驕,幹預朝政,收受賄賂,替人說項——當然,不要有禍就往紅顏身上推,若非陳叔寶本來就不是做皇帝的料,她張麗華又怎能出頭呢——就這麼胡搞亂搞,竟與戰功卓著的老將蕭摩訶年輕貌美的續弦私通瞭——也是合該亡國瞭。  隋軍南下,陳叔寶屢失戰機,待到隋軍打到建康,君臣作鳥獸散,唯仆射袁憲、後閣舍人夏侯公韻還跟在他身邊。袁憲勸他穿正衣冠到正殿去,等著北兵來抓,好歹保存點做皇帝的尊嚴。他卻道,我自有辦法。  至於辦法是什麼,各位也在歷史教科書中學到瞭,帶著最寵愛的張孔兩貴妃躲到井裡——現在我仍在想,井裡怎麼沒水呢?  被俘之後十六年,五十二歲的陳叔寶在洛陽病死。被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號煬——至於他的寵妃們,早在陳亡之時,被當成禍國奸佞掉瞭腦袋。相關閱讀推薦:風流皇帝陳叔寶私通臣妻而亡國!陳叔寶亡國之謎荒唐的陳後主陳叔寶:兩次給愛妃下跪的皇帝畫像嚇壞陳叔寶:隋文帝楊堅的長相到底有多奇特?張麗華簡介 張麗華是如何得到陳叔寶寵愛的?南朝陳國陳後主陳叔寶簡介 陳叔寶是怎麼死的

南宋亡國太後謝道清:根本無法挽回國運的悲劇

  謝太後,名謝道清(1210~1283年),度宗生母。主持朝政2年,被元軍俘住北方,病死,終年74歲,葬處不明。   開慶元年(1259年),元軍大舉進犯南宋,包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順長江東下,消滅南宋之勢。南宋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議從臨安遷都到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元軍鋒芒。謝道清堅決反對遷都,對宋理宗說:“如果遷都,軍心、民心必然動搖,後果不堪設想。”宋理宗因此沒有遷都。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逝,16歲的宋度宗即位,尊謝道清為皇太後。由蟋蟀宰相賈似道專政。襄陽受到元軍圍攻瞭2年,形勢危急,賈似道卻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謝太後眼看南宋氣息奄奄,憂忿於心,卻無能為力。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逝,年僅3歲的宋恭帝即位,尊謝道清為太皇太後。因恭帝年幼,由謝道清垂簾聽政。時蒙古軍已經占據襄陽,又於12月攻占鄂州,沿長江東下。   京城官員害怕,亂成一團。謝太後命令在朝堂貼出告示:“我宋三百年來,對士大夫待遇優厚。現在正逢多災多難之時,大小官員不能提出挽救時局辦法,甚至京官棄官離位,外省官棄城而逃,還算人嗎?國法依然存在。凡堅守崗位,尚書省記上一功;叛國逃亡,由禦史查明情況上報。”   謝道清命賈似道率軍13萬迎敵。次年二月,結果賈似道在丁傢州(今安徽蕪湖)被元軍擊潰,南宋主力盡喪,蒙古軍乘勢長驅東下。賈似道兵敗誤國,朝野震動,群情激憤。宰相陳宜中奏請誅殺賈似道,謝道清沒有答應,隻是將賈似道罷官放逐。在途中,賈似道被監送人鄭虎臣所殺。賈似道死後,由謝太後主持朝政。時丞相王越,陳宜中,留夢炎,有的老邁多病,有的庸俗懦弱,因此,前線屢告失利,元軍長驅直入。謝道清急忙一方面下令緊縮國傢開支,減少冗官,以助軍費,一方面下哀痛詔,號召各路軍民起兵勤王。   不過各地文武將官都心存觀望,奉詔起兵勤王的隻有文天祥、張世傑兩人。文天祥、張世傑等主張與元軍決一死戰,但時任南宋宰相的陳宜中卻要向元納貢求和。謝道清同意走議和的路,她先派柳嶽等三人前往伯顏營中,主動提出稱侄或稱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當即遭到伯顏拒絕,向元請求“奉表求封為小國”,也遭伯顏所拒。

後晉少帝亡國失妾之謎:石重貴與馮氏下落之謎

  後晉少帝(914~964年),即石重貴。五代後晉皇帝。公元942~946年在位。高祖石敬瑭從子。天福八年(936年)隨敬瑭入洛陽,為北都留守,後封齊王。七年,即帝位。九年,改元開運。在位期間,河南河北關西諸州蝗蟲為災,草木皆盡,逃戶激增,餓殍遍地。曾用景延廣之謀,對契丹稱孫不稱臣,並擊退契丹兩度進攻。以為天下無事,驕侈荒淫。開運三年(946年),契丹兵第三次攻晉,入開封,他被俘虜去。後死於建州(今遼陽朝陽西南)。  後唐時的晉王石敬瑭與契丹耶律德光連兵南下,五十一歲的後唐廢帝李從珂登玄武樓積薪自焚而死,延續瞭十三年的後唐就此滅亡。石敬瑭建國號為晉,歷史上稱為後晉。當初為瞭取人之國請兵於契丹,答應瞭契丹主耶律德光許多苛刻的條件,其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造成瞭歷史的大患。到瞭後晉天福七年六月,石敬瑭病死,他的侄子齊王石重貴被宰相馮道與侍衛馬步都虞侯景延廣迎立為帝,改元為開運。  因為石敬瑭靠契丹的支持才當上晉國的皇帝,所以在他活著的時候對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上表時自稱為臣。這兩個稱謂的涵義不一樣,“兒皇帝”表示一種個人的輩分關系,“臣”表示晉國這個國傢是契丹的附屬。初即位的石重貴內有許多手握兵權的節度使覬覦他的帝位,外面契丹是否對他支持也沒有明朗。石重貴正應當謹慎小心先將自己的地位鞏固下來,即使對契丹有所不滿也要深藏不露。石敬瑭病死的消息按理須向契丹國報哀,在起草表章時朝臣起瞭爭議,因為對契丹貪得無厭的索取不滿,並且對契丹稱臣感到羞辱,景延廣勸石重貴在表章上稱孫就行瞭,不必再稱臣。   待晉使到瞭契丹國,契丹主耶律德光看完表章後大怒,準備起兵南下中原。石重貴一點也不在意,他的心思都撲在叔母馮氏的身上。  石重貴的叔母馮氏是鄴都副留守馮濛的女兒,長得異常美艷。晉高祖石敬瑭一向與馮濛關系很好,於是就做主給弟弟石重胤娶馮濛的女兒為妻,並且封馮氏為吳國夫人。不幸的是石重胤去世得早,馮氏在傢裡寂寞地守寡。石重貴早已貪戀叔母的美色,隻是因為叔侄的輩分關系,加上自己以前的地位低微,隻能將一腔渴慕之情鎖在心裡。  石重貴的元配是魏國夫人張氏,在他作汴京留守的時候得病去世,天福八年十月追冊為皇後。一個死去瞭妻子,一個死去瞭丈夫,正好湊成一對夫妻。當時石敬瑭臨死時還有一個幼子石重睿,雖然石重睿過於幼小,但畢竟是石敬瑭的親生兒子,石重貴隻能暗中交結大臣圖謀石敬瑭自己能取得帝位。所以他不敢為瞭一時的淫樂白白地犯下亂倫的罪名。  石敬瑭臨死的時候將幼子石重睿托孤給宰相馮道,讓馮道抱在懷裡並千叮萬囑,料不到他一咽氣馮道就食言讓石重貴當瞭皇帝。到瞭大權在手可以任所欲為的時候,石重貴才放開膽子與叔母馮氏勾搭。二十多歲的馮氏前來給石敬瑭哭喪,一身白衣佇立在梓宮前,腰肢似柳,烏發如雲,可謂是盡態極妍。石重貴看得呆住瞭,二目相對,馮氏也轉動秋波春情暗湧。等到舉哀完畢,石重貴命左右在行宮找瞭一所僻靜的房間讓馮氏居住。相關閱讀推薦:五代十國的混亂經歷:從此國人不再信君權神授五代十國的幹爹時代:從李克用到石敬瑭非常亂花見羞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的絕世美女花見羞生平五代十國中唯一一位最英明的皇帝:一代明君柴榮揭秘: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帝王們的雷人綽號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當夜石重貴到馮氏的住處問安。石重貴進來的時候馮氏正在化妝,石重貴說:“嬸嬸辛苦,侄兒特來問安。”馮氏急忙站起來施禮說:“陛下言重瞭,妾哪裡擔當得起。”二人閑聊瞭幾句,石重貴以語言挑逗,馮氏佯做不知欲擒故縱。石重貴嘆瞭口氣,馮氏問他為瞭什麼事憂心,石重貴黯然說起妻子早亡,如今沒有皇後的話。馮氏抿嘴笑著說:“四海之大都是陛下的,怎麼能說找不著人來做皇後呢?”石重貴說:“不是找不到人來做皇後,隻是找不到類似嬸嬸這樣的人罷瞭。”馮氏故意把頭歪在一邊說:“賤妾有什麼好的,陛下又在說胡話瞭。”石重貴再也忍不住,一下子將馮氏抱在懷裡說:“重貴早就糊塗瞭,想與嬸嬸做一對鴛鴦,你願意麼?”馮氏急忙掙紮說:“陛下不要這樣!”石重貴哪裡聽她的,擁到瞭床邊給馮氏寬衣解帶,馮氏半推半就與石重貴成瞭一夜魚水歡。  二人在幽室內歡戀數夜,朝中大臣都知道瞭這件事。石重貴也不再避嫌疑,幹脆就冊封馮氏為皇後。馮道領著大臣們都前來祝賀,石重貴說:“皇太後有命,你們不必來慶賀。”馮道等大臣才回去瞭。石重貴拉著馮氏的手回到宮裡,張燈結彩歌舞吹彈喧鬧成一片。等到酒喝得差不多瞭馮氏親自起來歌舞,彩袖飄飄,宛轉動人好像是仙子下凡。石重貴情不自禁,忽然想起自己正在守喪期間,心情十分復雜,就端起酒杯祭奠石敬瑭,邊祭奠邊說:“皇太後有命,先帝不必來慶賀!”左右都想笑又不敢笑,隻好低下頭掩住嘴。石重貴回過味自己也覺得失笑,不禁大笑絕倒,又對左右說:“我今天又做新女婿瞭!”馮氏聽到這句話也嫣然一笑,左右都哄堂大笑。太後雖然十分氣憤,但不敢說什麼。馮氏正位中宮以後,屢屢幹預政事,她的兄弟馮玉擢升為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也參與議政事。   石重貴每天與馮皇後不分晝夜地縱樂,馮氏得專內寵後,其他的宮內女官隻要討好馮氏大都封為郡夫人。還用男子李彥弼為皇後都押衙,可以說是歷史上僅有的沒有閹割的太監。馮玉本來沒讀過幾本書,升為端明殿學士後便找瞭幾個捉刀人替他寫文章,敷衍一天算一天。不久馮玉又升任為樞密使。  石重貴信任景延廣,向契丹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早有怒意。契丹回圖使喬榮來晉國通商,在大梁買瞭房子。這個喬榮原本是降瞭契丹國的漢人,景延廣喜歡惹是生非,勸石重貴將喬榮拘系在獄中。石重貴一向對景延廣惟言是從。景延廣不僅把喬榮逮進瞭大獄,而且把他的貨物全部據為己有,還把境內所有契丹國的商人抓起來殺瞭,財貨沒收後充公。晉國的大臣恐怕激怒大契丹,就紛紛勸諫石重貴。石重貴難違眾議,便釋放喬榮出獄,厚禮遣送他回去。  景延廣圓睜二目厲聲說:“回去對耶律德光說,不要再輕侮中原!我們中原如今兵強馬壯,他如果敢來我們有十萬柄橫磨刀劍等著他!”喬榮正愁所有的貨財被景延廣掠奪不好回去交待,聽到景延廣的話就趁機說:“您這麼多話我也記不住,難免會忘瞭,還是請寫在紙上。”景延廣就令屬吏照他說的話作瞭筆錄交給喬榮。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耶律德光看瞭景延廣的信出離憤怒,立即集兵五萬南下中原。這時的晉國連年水旱飛蝗,國中顆粒無手,百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朝廷卻四處派使者搜刮民脂民膏。契丹兵的前鋒勢不可擋,景延廣以軍事為兒戲一再延誤軍情,最後石重貴親自出征才擊退瞭契丹兵。  契丹兵先後兩次入侵都被石重貴擊潰,自以為沒有瞭後顧之憂,越發地耽戀酒色。四方貢獻的珍奇全部收入內宮,廣選嬪禦以供玩樂,役使工匠建造瞭許多華美的宮室,宮中建築織錦樓的用幾百個織工化瞭好幾年時間制成的地毯裝飾起來。他召入優伶日夜歌舞吹彈,而且手氣極為大方,賞賜優伶的財物不可計算。因為各道送來的貢賦都折算成瞭銀兩,石重貴命他們換成金子,還對侍臣得意地說:“金子質輕價昂,攜帶著很方便。”  大臣桑維翰進諫說:“強鄰就在旁邊,我們不能茍且偷安,以前陛下親自禦寇,遇到有戰士受瞭重傷,所賞賜的不過是幾段帛,現在那些優人一談一笑動輒賞賜萬緡束帛,並賜給他們錦袍銀帶,戰士們難道不會寒心松懈麼?遇到大事誰還肯為陛下效力?”石重貴根本聽不進去。   耶律德光不甘心失敗,仍舊連年出兵入侵。晉朝所用的都是貪權誤國的無能之輩,石重貴在後宮與馮氏尋歡作樂得骨頭都酥瞭,早喪失瞭當年的僅有的一點英雄氣概,好像一隻蛀蟲將自己的政權從裡面蛀空瞭。晉朝的土地接連都被契丹兵奪去,一州接一州的將士都投降瞭契丹。耶律德光的軍隊已經深入,而領兵的大將杜重威的奏報還沒有到達朝廷。晉朝唯一的肱骨良臣桑維翰早已被罷免,他見到事情緊急便叩內閣求見石重貴,想請石重貴車駕親征,以穩固前方將士的心理。石重貴正在後苑裡與姬妾調鷹,從早上一直到瞭晚上也沒有見到一面。桑維翰肚子嘆氣說:“國傢阽危成這樣,草澤裡的人都空著急見不到一面,事情結果可想而知瞭。”不久杜重威率諸軍也降瞭契丹。  很快契丹兵攻入都城,後宮起火亂成一團。石重貴提劍驅後妃一同自焚,被親軍將薛超攔住。不久耶律德光送來信,語氣比較和平,石重貴才打消瞭死的念頭,命人起草降表。契丹兵入宮脅迫,石重與宮中後妃遷到開封,這些人抱頭哭成一片。石重貴的姑母烏氏公主用金帛賂守卒,才見到瞭石重貴與太後,相持著大慟,訣別後以白綾自經死。後來石重貴的宮眷盡關入封禪寺,正值連日雨雪,石重貴與馮氏凍餓不堪。李太後派人對寺僧哀求:“我以前曾給過你們數萬金,現在不可憐一點衣食麼?”不料寺僧說契丹兵的心意難以揣測不敢給他們吃穿。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耶律德光廢石重貴為負義侯。晉自從石敬瑭建立傳到石重貴就亡國瞭,前後兩個皇帝,一共十一年時間。石重貴被徙往渤海扶餘城的黃龍府。石重貴與皇太後李氏、皇太妃安氏、皇後馮氏、皇弟石重睿、皇子延煦、延寶一起北行,隨行的有宮嬪五十人、內官三十人、東西班五十人、醫官一人、控鶴官四人、禦廚七人、茶酒三人、儀鸞司三人、軍健二十人。契丹主耶律德光遣三百騎兵護送,所經過的州郡,以前晉朝的官吏前來迎奉都被契丹兵阻絕,連食物也送不到手裡。路上風餐露宿,觸目都是淒涼。一行缺少吃穿,隻靠宮女與從官采摘野菜野果充饑。就這樣走瞭一千多裡,渡過遼水來到黃龍府。  到瞭黃龍府不久,契丹國母召少帝一行前往在黃龍府西北千餘裡的懷密州,他們隻得再日夜兼程趕路,石重貴不勝其苦,皇後馮氏暗中令內官找毒藥想與石重貴一起自殺,不過又沒有死的勇氣。又走瞭二百裡,契丹國內發生政變,石重貴便被安置在遼陽城。有個叫綽諾錫裡的人是契丹永康王的妻兄,得知石重貴的小女兒長得很美,就向石重貴求取。石重貴推辭說小公主年紀太幼,綽諾錫裡就擄掠走瞭石重貴身邊善於歌舞的幾個姬妾,過瞭沒幾天,永康王派人強行將石重貴的小女兒掠走給瞭綽諾錫裡。不久契丹舒嚕王子遣數騎到石重貴那裡搶取寵姬趙氏、聶氏而去,石重貴不勝悲憤。   五代十國的政權像走馬燈一樣更換,隻要兵強馬壯的就能夠當皇帝,在這樣的亂世裡許多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並不是沒有才能,但自從唐朝末年的藩鎮之弊始終困擾著政權結構的穩定。石重貴與其叔母馮氏的不倫關系成為最被人詬病的污點,但他的好色不是後晉滅亡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政權結構缺陷的無法克服。何況石重貴才能中庸,他的滅亡隻是遲早的事。  北漢乾祐三年八月,有漢人從塞北南來,說石重貴與馮後以及他的幾個兒子都還在建州,其餘跟隨石重貴到瞭契丹地的隨從職官役使等大多逃亡瞭。當初給石重貴寫降表的那個范質撰寫瞭《晉朝陷蕃記》,裡面記述瞭少帝石重貴後來住在建州,在那裡生活瞭十八年才去世,算起來已經是宋太祖乾德二年瞭,馮氏的下落如何史書沒有記載。分頁:4/4頁  上一頁234下一頁

隋煬帝功與過:李世民強加哪四個亡國罪狀給楊廣

  鑒於顧頡剛的古史辨思想,有感於“層累造成的中國古史觀”造成當代對前古事件的看法的偏裨,籍此而探究人們口中的暴君——隋煬帝!  《論語子張》中有這樣一句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也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說,紂幹的壞事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由於他處在忙國之君的下流地位,人們就把他當作壞的偶像,把天下所以的壞事都歸到他的頭上瞭,這說明歷來相傳的紂的罪惡都是陸續加上去的,《尚書》中隻說,紂隻是一個糊塗人,貪酒、不用貴戚舊臣、登用小人,聽信婦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而已。並不像後世所說的那樣荒淫無道、殘暴不仁的暴君,隻是後世因他處於亡國之君位,把一切的壞事推到他身上而已,而且經過歷史層層的累積,造成後世隋煬帝暴君的形象!故此,我們不得不深思,隋煬帝究竟是不是像我們想象那樣無道?  造成我們對隋煬帝否定評價的莫過於不恤民力修築大運河,不顧民苦數征高麗,奢華耗費三遊江都,這些歷來都是人們揭隋煬帝短的焦點所在,的確,這都是勞民傷財的舉措,直接加速瞭隋朝滅亡,但並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們的歷史作用。   大運河,歷來人們對它都褒貶參雜,既否定它是不恤民力,勞民傷財的工程,也肯定它在溝通南北、加強對東南方統治的歷史作用,但試問一下,那一項龐大的工程,不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支持?阿房宮不用,長城不用?後世的王朝不是不想構築宏偉的工程,而是鑒於秦、隋因耗民力而滅亡的教訓而已,但後世哪能再現長城的宏偉、隋大運河的偉績!在此,我們先考察一下隋煬帝建造大運河的目的所在,以探尋其功過。大運河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部分組成。  “(大業元年)辛亥,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土澄往江南采木,造龍舟、鳳艒、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  “(大業)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千河,北通涿郡。”  此兩段,是大運河的主體。後世因其所耗巨大,即使有其輝煌的歷史意義,亦不能抹其暴政之色彩。若僅此而論,的確如此,但是,倘若細究其建造之目的,則不然。隋之崛起,是終其四百多年之分裂局面,南北聯系失之久矣,若帝國行中央集權之政體,必要創南北之溝通,遂使大運河之創舉橫空而出,摒除南北分裂之局面,其意義不言而喻!  征高麗,往往作為隋滅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蓋因為隋煬帝數征高麗,極嚴重動搖瞭帝國的財政和震撼瞭帝國的社會基礎,籍此造成隋帝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一次士兵嘩變,遂使其壽終正寢!不難想象,屢征高麗,直接導致瞭帝國人民難以承受災難,無止境的征謫,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起義嬴糧而景從。  “大業七年,征遼東,煬帝遣諸將,於薊城南桑乾河上,築社稷二壇,設方壝,行宜社禮。”  “大業九年,重征高麗,以俱羅為碣石道軍將。”  “(九年)壬午,復宇文述等官爵。又征兵討高麗。”相關閱讀推薦:從一代英主到亡國之君:如何評價隋煬帝楊廣功過隋煬帝楊廣的敗亡之道:一個跨度太大的帝國夢隋煬帝楊廣:歷史難以給予公正標準評價的皇帝為什麼中國人厭惡隋煬帝:他的罪名正史多無證據昏君隋煬帝對比明君唐太宗: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十一年,河南、扶風三郡,並有馬生角,長數寸。與天保初同占。是時,帝頻歲親征高麗。”  “(十年)二月辛未,詔百僚議講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  屢征遼東,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大業十年遂使高麗遣使投降,夫使高麗屈於淫威下,亦使帝國內部千瘡百孔,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就此不論其影響,探釋其征遼的目的。在煬帝最後一次伐遼中,曾有這樣一段話“朕纂成寶業,君臨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沾,孰非我臣,獨隔聲教。蕞爾高麗,僻居荒表,鴟張狼噬,侮慢不恭,抄竊我邊陲,侵軼我城鎮。”姑不論此話真實性如何,但有一點可以看出,他遠征高麗,不單單是為瞭頌揚武功,而是為瞭並寰宇,一海內。試問一個盛世君主,要想有所作為,能籍以何種途徑?漢武帝時堪稱漢的全盛時期,在處理內部事務後專力外務,開疆拓土。“(武帝)遣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征西羌,平之。” “及至南粵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 “越馳義侯遺應劭曰:‘亦越人也。’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咸會番禺。”被稱為開創李唐盛世的唐太宗,在後期亦專事於高麗的征服。“朕自平定突厥、破高麗已後,兼並鐵勒,席卷沙漠,以為州縣,夷狄遠服,聲教益廣。”由此可見,每一個王朝處於鼎盛之時,君主要想有所作為,必定從事於國內的統一事業,開疆拓土,以此擴大帝國的面積,漢武帝因成拓張之大業,遂留名千古,唐太宗因前期的豐功偉績,後期的拓土之失敗,亦不失其明君之名,蓋煬帝因前期無非凡之政績,而後期征高麗之失敗,使天下之漫罵聲匯於此,促成煬帝暴君之名確立。  而經過唐代一世,統治者基於治亂興衰的需要,將煬帝比之於夏桀、商紂,盡為之粉飾,遂使後世成之以惡名。以下是李世民總結的至隋朝亡國的四大罪狀——  “貞觀四年,太宗曰:“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   “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營造,小不稱意,則有峻罰嚴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  “隋煬帝好自矜誇,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為深罪。”  此數則,皆是太宗與魏征的對話,而且相距煬帝時亦隻有二十年,其真實性可作參詳。其一則“煬帝性猜防,專信邪道”,此不足視為無道之表現,充其量說也隻是煬帝的一種性格,猜忌之心人皆有之,隻是平時不外現,當有人威脅自己的地位時,亦即是有顯赫功勛的人展現在舞臺時,才促成這種猜忌成為皇帝之大忌,猛德之猜忌不使其宏偉業績黯然,即乃明證。而“專信邪道”,恰其明示煬帝之旁專權小人之充斥,虞世基就是一個典型。古語有雲:“若人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茍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這充分說明君主行為不當時,敢冒諱之諫臣的匡扶作用。假使煬帝將行暴行時,世基等人能試頭顱之不顧而厲行進諫,或許歷史會改寫。  再者,煬帝在平定南方的陳朝,溝通西域、開創科舉方面,亦取得一些顯赫之成就,在此並不累贅,觀乎一個歷史人物,並不能因往古人之評述,而一味之盲從,若要瞭解,則放乎當時一個特定之歷史時代裡,考其得失,方不至於有失偏裨!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