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交手

揭秘:林彪、粟裕與杜聿明交手:誰是第一虎將?

  導讀:粟裕、林彪、杜聿明都是一時人傑,在國共爭奪天下之際,各以軍事奇才深受雙方最高統帥的倚重。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11月生於陜西著名的美人窩米脂,大林彪、粟裕3歲,是大名鼎鼎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先生的表弟。因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的力薦,20歲的他與老鄉關麟征等人考入黃埔軍校,開始瞭波瀾壯闊的軍旅生涯。又是書法大傢的於老先生曾親筆贈送他一副墨寶:“安危天下重,博大聖人心”,表達瞭對這位年青人的殷殷期待之情。  如果說胡宗南是他的黃埔同學裡升官最快的人,那麼杜聿明則是國軍系統黃埔學生中最會打仗的人。1939年12月,杜聿明率赫赫有名的機械化新軍第五軍取得“昆侖關大捷”,打敗侵華日軍有“鋼軍”之稱的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一時舉國歡騰,振奮瞭國人抗日的決心。  1942年初,杜聿明擔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率部開赴緬甸抗日戰場,轉戰1500餘公裡,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給英緬盟軍以有力支援。1945年10月,杜聿明被蔣介石委任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協助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開始與林彪爭奪白山黑水的東北大地。林彪雖與杜聿明是黃埔先後同學,同為方面軍級的大將,但在各自最高統帥面前的際遇有些差別。前者是毛澤東的第一嫡系愛將,號稱除瞭“副統帥”外,從未做過副職,一直就任方面軍最高指揮職務。   他的地位與作用與國軍的陳誠頗為相似。兩人都是軍中晚輩,資歷不是很老,但都受到最高統帥的格外信任。林彪屢屢被毛澤東超級擢拔,用來虛懸總司令朱德,從而替毛澤東打理嫡系的中央紅軍,最後成為唯一的副統帥,準備接班;陳誠則被蔣介石超級擢拔,用以架空僅次於自己的黃埔首領何應欽,從而掌控中央系部隊,最後也成為國民黨唯一的副總裁,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杜聿明則不同,往往隻擔綱放方面軍副職,但負實際指揮之責。他的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其實是東北行轅主任(或代主任)熊式輝、陳誠、衛立煌的副手,後期還專赴東北,就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遼熱邊區司令,解救出近5萬國軍殘部。1948年11月,杜聿明又被蔣介石派往淮海戰場“救火”,就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成為“資歷與威望極高”的“豬”將軍劉峙的副手,依然擔負實際指揮之責。  這一點,他與粟裕有相似之處。粟裕解放戰爭期間,長期以陳毅的副手身份出現,但一直擔負的是司令員軍事指揮之責。1945年11月,杜聿明抵達秦皇島,與師弟林彪的東北爭奪戰打響。他指揮先期到達的兩個軍13軍、52軍向榆錦進攻,不久總攻山海關。此時,早一步搶占瞭東北的林彪,所部東北民主聯軍已發展為總兵力27萬人,敵寡我眾。但囿於從過去指揮萬餘人的115師,突然指揮數十萬人馬,大兵團作戰一時不大適應,竟被杜聿明連克山海關、四平、本溪、長春。到1946年6月,迫使林彪“千裡大撤退”,一直退過松花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蔣介石與其麾下八大金剛何應欽的恩恩怨怨揭秘:國民黨軍界的蔣介石麾下八大金剛都是誰?揭秘:抗日戰爭後蔣介石為何棄用“戰神”薛嶽?蔣介石在臺灣做瞭哪16件事?蔣介石在臺灣的日子杜聿明率部翻越野人山損失慘重:他要負多大責任鄭洞國回憶錄揭孫立人與杜聿明在東北的矛盾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林彪發給毛澤東,要求“主動放棄哈爾濱打遊擊”的電報便由此而來。所幸“天不滅曹”,或者叫“吉人天相”,因“關內狼煙四起”,“蔣介石捉襟見肘,頓顯兵力不足,原擬調往東北的軍隊被關內戰場死死拖住瞭,東北民主聯軍獲得瞭極為寶貴的4個月的休養生息時間。”林彪也重獲新生。杜聿明兵力不足,主動停下攻勢,未能“宜將剩勇追窮寇”,遂至功敗垂成。曾親臨東北督戰的國民政府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對此也深感遺憾。他的兒子白先勇寫瞭《養虎遺患–父親的憾恨》一文,回憶說,”在臺灣,我至少聽過父親三次跟我提到四平之戰,提到他曾向蔣提出希望能繼續留下來督戰或者直接指揮戰鬥,不回南京,但蔣就是不同意,催他回去當國防部長。父親每次說到這件事就氣得頓腳。”此後,林彪在東北的兵力一直優於杜聿明,是全國唯一一個中共一方兵力占優勢的戰區。1946年7月,林彪的東北野戰軍面對的國民黨軍是5個軍;1947年4月,林彪面對的國民黨軍是7個軍。  因此,東北民主聯軍有瞭傳唱一時的順口溜:“國民黨,兵力少,南北滿,來回跑但即便如此,杜聿明依然能保持主動攻勢,且損失少於林彪。1947年5月至6月的四平之戰,他更是再次大出風頭。不僅其部將陳明仁以少擊多,保住瞭四平,而且杜聿明率軍前往解圍時,迫使林彪再次撤退。直到杜聿明因病於1947年7月8日離開東北,由總參謀長陳誠接替其軍事指揮之責後,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才逐漸不可收拾,國民黨內輿論喊出瞭“殺陳誠以謝天下”的激憤之語。遼沈戰役尾期的1948年10月27日,蔣介石再次起用杜聿明,令其趕赴東北,佈置東北國軍殘部撤退。杜聿明面對林彪的百萬大軍,以弱勢兵力兩次運用聲東擊西的謀略,成功地解救出營口與葫蘆島國民黨軍5萬餘人。杜聿明從東北成功撤退,旋即被蔣介石派往淮海戰場。此前不久,從未與關內中共部隊交過手的杜聿明,對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說:“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即將入關,它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及戰力遠遠超過關內共軍。”   他大概將傅作義當面的對手聶榮臻部看作瞭整個關內中共部隊的特點。淮海戰場上,杜聿明遇到瞭平生強勁的對手–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擁有30萬精銳部隊的他,攻不成,守不住,再也不能順利施展故計。到後來,連撤退也求而不得。1948年11月奉命撤出徐州時,他也搞瞭個不少聲東擊西的妙計,曾得意地對部下邱清泉等人說:“預料這次迅速決定撤退的行動是成功的。……兵貴神速,這次撤退的行動正鉆在他們大戰後的間隙中,達成預定的任務,以退為守,以救出黃維兵團為目的。”但他沒有逃出粟裕的“算計”,被隻有東北野戰軍一半兵力的華東野戰軍鐵通似地包圍在風雪陳官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再無當年抗日戰場、東北戰場的名將風采。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帶親隨10餘人,冒充華東野戰軍士兵押送俘虜,企圖乘亂逃出去,不幸被華野四縱的後方人員識破而遭活捉。杜聿明認為自己忝列“戰犯”,必死無疑,因此情緒低落,幾番尋死覓活,準備“不成功便成仁”,“壯烈殉國”。他被押到縱隊司令部,與司令員陶勇、政委郭化若見面後,由司令部參謀蘇榮專門負責看管。蘇榮與杜聿明“套近乎”,從他的同學陳賡談起,逐漸打消瞭他自殺的念頭。蘇榮回憶說:杜聿明說他這次失敗得這樣慘,沒有想到。當蘇榮提到粟裕,指出杜聿明之所以失敗,除瞭其他因素外,還有一條致命的原因,就是碰到瞭粟裕時,杜聿明這才知道指揮華東野戰軍的不是他剛被俘時求見的陳毅,而是粟裕。他說:“我對粟裕早有耳聞,也研究過,隻是沒有交過手。這次交手後我們敗得很慘,不得不佩服粟裕的軍事指揮才能。”他還說,“粟裕指揮靈活,有遠見。粟裕的戰略戰術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麼時候,總是他領先一步,搶先在我們前面,等到我們想到的時候已來不及並已經被包圍瞭,這次突圍也是這樣的。”  這是杜聿明對粟裕的“煮酒論英雄”,與當初對傅作義的那番談話已不可同日而語。粟裕後來也談到瞭杜聿明,認為他隻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因此在印緬以及東北戰場出風頭。他說:“杜聿明隻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隻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條件下打仗。他在印緬作戰時,有美國的供應,出過風頭。在東北時,有火車、輪船、飛機源源供應。但這次被我們包圍在永城地區,突不出,守不住,被我們全部殲滅。”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真實宋江:起義規模小兩年被剿滅 與高俅未交手

  一部《水滸傳》,不僅“捧紅”瞭梁山泊,還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單八將,傢喻戶曉。  在施耐庵筆下,宋江原本隻是一個小“公務員”,後成為“梁山好漢”首領,替天行道。宋朝當局剿滅不瞭,不得不采取招安措施平息叛亂。  宋江,字公明,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  江湖人稱“及時雨”、“呼保義”。  形象:眼如丹鳳,眉似臥蠶,滴溜溜兩耳垂珠,明皎皎雙睛點漆。…… 坐定時渾如虎相,走動時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懷掃除四海之心機。   舉旗造反  反抗朝廷“重稅” 做起農民首領  如果不是因為《水滸傳》,宋江的名氣不可能大到傢喻戶曉的地步。  在宋朝上百次的農民起義中,宋江所領導的這一支無論是規模,還是對宋朝當局的打擊,都非常小。梁山水滸文化研究專傢孔德雨研究瞭“水滸”文化多年。他也認為,宋江確實舉行過起義,導火索是宋朝當局設置瞭“西城括田所”,解決朝廷財政困難。  所謂的“括田所”,就是宣佈將整個梁山泊八百裡水域全部收為“公有”。並且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  梁山泊周圍的貧苦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的不滿終於爆發瞭。  到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宋江就是其中一個農民首領。   史學傢的研究成果可以證實,宋江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傢村人。該村還有人堅稱見過《宋氏宗譜》上記載,宋江之父宋太公精通醫術,經常向鄉人施舍藥劑。不過,在史料上沒有相關記載。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武功極差的宋江是如何坐上梁山頭把交椅的宋江簡介 梁山好漢一把手宋江的人物生平介紹宋江曾與晁蓋爭奪梁山的領導權:誰射死瞭晁蓋?揭秘:水滸傳中宋江憑什麼當上梁山的“大哥”?揭秘:歷史上真實宋江不單身

揭秘:中菲曾在朝鮮戰爭中交手 菲律賓軍團慘敗

  派出兩成兵力追隨美國 留下百餘孤魂戰死沙場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提起朝鮮戰爭中的“聯合國軍”,除瞭韓國軍隊外,人們多記得作為主力軍的美軍,人數第二多的英軍,頑強的土耳其旅,而記得菲律賓是參戰國的微乎其微。事實上,菲律賓軍隊是“聯合國軍”中除美英軍之外,反應最積極的一個———第一個抵達戰場,也是僅有的兩個派出作戰部隊的亞洲國傢之一。本文綜合各方資料,為讀者勾勒出菲律賓軍隊在那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積極追隨美國出兵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當日,在美國的操縱下,安理會通過瞭旨在挽救韓國軍隊頹勢的82號、83號、84號等4項決議,並在第三項中明確要求:各成員國須就朝鮮問題向聯合國提供一切形式的援助。這裡要強調的是,時任聯大主席卡洛斯·羅慕洛就是一名親美、反共的菲律賓將軍、職業外交傢。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日本的美國空軍和海軍協助韓國作戰。6月30日,杜魯門又下令將美陸軍投入朝鮮。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由美國組建“聯合國軍”司令部。就這樣,一支“聯合國軍”誕生瞭。  所謂的“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等16個國傢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等5個國傢的醫療隊組成,此外還有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軍隊。作為美國的前殖民地,菲律賓於1946年7月4日獨立後與美國形成瞭一種特殊關系,兩國先後簽署《軍事基地協定》、《共同防禦條約》和《菲美貿易協定》等。在美國的呼籲下,菲律賓立即決定追隨美國。當時菲律賓第10營和第10聯隊是唯一經過訓練的裝甲部隊,而菲律賓即將派出的就是第10聯隊。  1950年8月,菲律賓5萬人在馬尼拉黎剎爾紀念體育場舉行歡送儀式,時任總統埃米利奧·阿奎納發表講話稱:“你們是第一個帶著國傢旗幟出國的軍隊,是為瞭自由而戰,花在你們身上的每一枚比索(菲律賓貨幣單位),都是為瞭永久的自由和民主”。卡洛斯·羅慕洛親自將聯合國旗幟交到菲律賓上校馬裡亞諾·阿朱林手中。9月16日,菲律賓第10聯隊1367名軍人,乘坐美國海軍運輸艦離開馬尼拉。該聯隊由上校阿朱林指揮,轄3個步兵連、1個偵察連、1個坦克連和1個炮兵連,軍官64人。9月19日,菲律賓遠征軍在韓國釜山登陸,美第8軍及韓國方面隆重歡迎。菲律賓軍隊就此踏上朝鮮戰爭的征程。  主要負責配合友軍作戰  登陸後,菲律賓遠征軍立即被配屬美軍第25步兵師,開始整頓和教育訓練。9月29日,奉美軍師長基恩少將命令,菲軍對出沒於牟山、群北和泗川一帶的朝鮮遊擊隊開展掃蕩作戰。10月10日後,菲律賓營負責守備大邱、倭館等主要補給路線和消滅殘敵。據菲律賓方面記載,到達後僅一個月,菲律賓部隊就遭受傷亡。來自菲律賓阿爾拜省的列兵皮奧在洛東江巡邏時,被一名狙擊手射殺。菲律賓軍史稱他是菲律賓共和國獨立以來,為瞭另外一個國傢的民主和自由而戰死的士兵。  菲律賓遠征軍雖然是來自國內的精銳部隊,但戰鬥力並不被看好,美軍分配給它的主要任務也是守備補給線和肅清殘敵之類。韓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朝鮮戰爭史》中曾提到,1950年11月12日,菲律賓營在銀店裡一帶進行肅清殘敵作戰,斃敵12人,但“因敵人頑強抵抗,菲律賓營把戰鬥任務交給美軍一個營,轉而負責搜索任務”。  事實上,後來菲律賓營雖配合美軍連續作戰,但同中國人民志願軍直接交戰的機會並不多。1950年感恩節期間,入朝不久的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大規模攻擊,“聯合國軍”一敗塗地,導致美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撤退,菲律賓營隨之倉皇南撤。其間,戰場上的冬天也令菲律賓人吃盡苦頭。入朝作戰的菲律賓軍人缺乏充足的冬裝,而美軍方面偏偏“忽視”瞭這一問題。事件導致菲軍指揮官阿朱林與所在部隊的美軍指揮官發生齟齬。阿朱林表示強烈抗議後,被解除瞭職務。隨後,菲律賓營被分散成5部分配屬美軍。後來還是菲政府在國內發起捐贈活動,才保證瞭遠征軍順利過冬。  1951年2月,菲律賓營被配屬美軍第3步兵師。4月,菲律賓營轉至第65步兵團,同波多黎各營一起戰鬥。不久,令菲律賓人難忘的美羅洞戰役發生瞭。4月22日夜,志願軍對美軍第65步兵團發起突襲。在戰鬥中,隨著側翼的波多黎各營和土耳其旅接連被打垮,菲律賓營被迫直面中國軍隊。關鍵時刻,菲坦克連連長上尉孔拉多·雅浦策劃反擊,為菲律賓營逃離包圍圈爭取到時間。但雅浦和他的一名下級軍官以及數十名菲律賓士兵戰死。雅浦後來被授予英勇勛章,是菲律賓國傢能夠授予的最高榮譽。4月26日,志願軍在另一次襲擊行動中,俘虜瞭菲律賓一個排共40人。  菲前總統曾參加朝戰  到1951年9月,菲律賓方面已有43人死於戰鬥,9人失蹤,58人被俘。9月6日,菲律賓第20聯隊1400餘人正式接手第一批菲律賓軍人的防線,指揮官是二戰期間菲律賓遊擊隊領導人薩爾瓦多· 阿博茨德上校。這個菲律賓營最終有14人陣亡,100人負傷。接下來,菲律賓又先後派出3個1500人的戰鬥營輪班參戰,前後五次合計派出7420人,而菲全國總兵力僅3.4萬人,出兵數占總兵力的兩成多。菲律賓營先後配備給美軍第25步兵師、第3步兵師、第45步兵師和第一騎兵師,最終112人喪生,229人受傷,57人失蹤,另有數十人被俘。  菲律賓媒體曾多次自豪地稱,作為“聯合國軍”的一員,菲律賓是亞洲國傢中除泰國以外唯一出兵朝鮮半島的國傢。2010年6月25日,適逢朝鮮戰爭60周年,韓國政府為感謝菲律賓軍隊參戰,授予菲總統阿基諾三世“小天使”朝鮮戰爭英雄勛章。同年12月,阿基諾三世已故的父親本尼尼奧·阿基諾二世也被授予“小天使”勛章。朝鮮戰爭期間,17歲的阿基諾二世是《馬尼拉時報》派駐朝鮮的記者中最年輕的一個。  此外,菲律賓第12任總統菲德爾·拉莫斯也參加瞭朝鮮戰爭。拉莫斯1950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是第二批到達朝鮮戰場的菲律賓軍人,曾任中尉偵察排長。從韓國的戰爭博物館史冊上可查到拉莫斯1987年7月關於他參加朝鮮戰爭的講話。他在講話中稱,當年他深入沒有人的前線,做瞭偵察工作……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中,菲律賓又一次追隨美國,並拼湊2000多人赴南越,而拉莫斯則是“菲律賓駐南越民事活動小組”負責人。

揭秘:歷史上羅馬帝國與漢朝軍隊唯一的一次交手

  導讀:《亞洲史》寫道:“於是,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在領土大小、發展水平、國力和成就方面都相近的帝國,除旅行者講述的故事外,基本上互相不瞭解。如果中國人與羅馬或印度帝國及其先進文明有過接觸,他們很可能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一種不同的更開放的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與中國一樣,羅馬和孔雀印度都修建瞭道路、堤防和規劃完善的城市,在擴張主義的世界性體系下融合瞭不同的文化,與自己帝國邊境的‘野蠻人’進行鬥爭。三國之中,漢帝國最大也可能人口最多和最富裕,盡管它的文化發展水平和技術成熟程度也許與古印度和羅馬相當。”墨菲還指出,在中亞塔什幹附近的塔拉斯河兩岸,漢朝軍隊擊潰瞭包括一些雇傭軍的匈奴聯軍。根據中國史書記載,這些雇傭軍可能是羅馬帝國派來的援軍,因此中國人也許看到過羅馬士兵——用盾牌交搭頭上以避箭矢的龜甲形連環盾編隊,這可能是中華帝國與羅馬帝國唯一一次直接接觸。  由此也引申出另一歷史之謎。據說,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在卡萊爾(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圍殲,統帥克拉蘇陣亡,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隻有克拉蘇的長子率領第一軍團六千餘人突圍,以後卻神秘地失蹤瞭,成為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  經過中外學者的研究,這批古羅馬人後來在中國西北建立瞭一個城市——驪靬。有的學者在《漢書·陳湯傳》中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四萬將士西征匈奴,註意到匈奴單於手下有一支奇特的雇傭軍,其獨特的陣法、戰法帶有古羅馬軍隊的特色。這支軍隊可能就是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值得註意的是,後來河西地區突然出現瞭一個叫做“驪靬”的縣,修建瞭驪靬城堡。這可以在《後漢書》中找到佐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驪靬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所謂“取國名為縣”,就是用羅馬國名為縣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以後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驪靬古城位於今甘肅省永昌縣,現在隻留下一些遺跡。據考古學傢研究,驪靬遺址的古城墻是“重木城”——城墻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當地的村民帶有歐洲人的體格特征: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皮膚呈深紅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瞭古羅馬人的鬥牛遺風。  這一驪靬之謎,如果得到證實,可以再現二千年前世界上東西方兩個帝國之間的密切關系,再現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對話,讓歷史的魅力顯露得淋漓盡致。不過一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一謎團,歷史依據尚嫌不足。我們不妨寄希望於未來。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古羅馬教皇荒淫史:睡教徒老婆被活活打死漢朝王昭君出塞後連嫁祖孔三代:王昭君嫁給瞭誰?揭秘:為何無敵羅馬人怎就不是地中海海盜的對手漢朝百分之四十皇帝為同性戀 漢武帝有五名男寵古羅馬十字架酷刑如何處死犯人?古代殘忍刑具震撼!古羅馬長明燈燃燒千年至今不熄大揭密

揭秘:歷史上羅馬帝國與漢朝軍隊唯一的一次交手

  導讀:《亞洲史》寫道:“於是,中國和羅馬這兩個在領土大小、發展水平、國力和成就方面都相近的帝國,除旅行者講述的故事外,基本上互相不瞭解。如果中國人與羅馬或印度帝國及其先進文明有過接觸,他們很可能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一種不同的更開放的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與中國一樣,羅馬和孔雀印度都修建瞭道路、堤防和規劃完善的城市,在擴張主義的世界性體系下融合瞭不同的文化,與自己帝國邊境的‘野蠻人’進行鬥爭。三國之中,漢帝國最大也可能人口最多和最富裕,盡管它的文化發展水平和技術成熟程度也許與古印度和羅馬相當。”墨菲還指出,在中亞塔什幹附近的塔拉斯河兩岸,漢朝軍隊擊潰瞭包括一些雇傭軍的匈奴聯軍。根據中國史書記載,這些雇傭軍可能是羅馬帝國派來的援軍,因此中國人也許看到過羅馬士兵——用盾牌交搭頭上以避箭矢的龜甲形連環盾編隊,這可能是中華帝國與羅馬帝國唯一一次直接接觸。  由此也引申出另一歷史之謎。據說,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在卡萊爾(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圍殲,統帥克拉蘇陣亡,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隻有克拉蘇的長子率領第一軍團六千餘人突圍,以後卻神秘地失蹤瞭,成為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  經過中外學者的研究,這批古羅馬人後來在中國西北建立瞭一個城市——驪靬。有的學者在《漢書·陳湯傳》中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四萬將士西征匈奴,註意到匈奴單於手下有一支奇特的雇傭軍,其獨特的陣法、戰法帶有古羅馬軍隊的特色。這支軍隊可能就是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值得註意的是,後來河西地區突然出現瞭一個叫做“驪靬”的縣,修建瞭驪靬城堡。這可以在《後漢書》中找到佐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驪靬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所謂“取國名為縣”,就是用羅馬國名為縣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以後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驪靬古城位於今甘肅省永昌縣,現在隻留下一些遺跡。據考古學傢研究,驪靬遺址的古城墻是“重木城”——城墻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當地的村民帶有歐洲人的體格特征: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皮膚呈深紅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瞭古羅馬人的鬥牛遺風。  這一驪靬之謎,如果得到證實,可以再現二千年前世界上東西方兩個帝國之間的密切關系,再現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對話,讓歷史的魅力顯露得淋漓盡致。不過一些學者認為,要解開這一謎團,歷史依據尚嫌不足。我們不妨寄希望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