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佛門

細說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孤獨的佛門之俠:虛竹

  《天龍八部》中虛竹是金庸寫過的所有大俠最特殊的一位,他的對佛門的執著,他的孤兒的一生,他的傳奇式的際遇,為每一位看過《天龍八部》的人所稱道。然而,虛竹其實是一個孤獨的佛門之俠,他的對俠的理解,包含瞭對自己孤兒身份和佛門身份的認同。因此,他的一生,他的俠情,也是極特殊的,值得深入研究。本問主要針對人性、人格、人生、際遇來對虛竹這一形象做系統論述。  金學研究專傢陳墨在他的研究著作中,將虛竹這一形象做瞭兩種歸納,一種是基於人格模式而分,將虛竹歸入“佛俠”,其“特征是無名無相、無欲無求、生具佛性、赤子衷腸”。另一種則將其歸納為“孤獨之俠”,認為虛竹具有孤兒的身份,孤獨的心態,孤膽的俠情,他的一生,隻能用“孤獨之俠”來概括。第一, 從人生來看,虛竹是孤獨的佛門之俠虛竹的人生,可以說是悲劇的人生,也可以說是因禍得福的喜劇人生,但有三點不變,一是他的孤獨,二是他的佛門觀念,三是他的俠義精神。以下我們來細作論述。 首先:孤獨的一生。虛竹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這一點體現在另個方面,孤兒的身份和孤獨的內心。虛竹的孤兒身份他早已認識到,他自小被棄在少林寺門前,為僧人收養,自小便是個和尚,對比他的理解是自己與佛門有緣,佛門弟子必然是無名無相的,所有父母身世都是執念。因此他騙自己不去想有一天父母會出現。安心的當他的和尚,一直到二十多歲。這種不想父母的孤兒意識,因為融合瞭佛傢的思想而變得無可厚誹。就像《西遊記》裡的唐僧,雖然深懷父仇母恨,名為“江流”,然而他從未想過去找尋自己的生世,去報仇雪恨一樣。虛竹雖然後來因為巧合認下瞭父母,但也不過半個時辰而已,半個時辰後,父死母殉,他又成瞭孤兒,孤兒的身份在有意無意中始終伴著他的一生。此外。虛竹的內心也是孤獨的,陳墨分析說:“《天龍八部》中的虛竹想當和尚而不得,而他之所以要當和尚,無非是已經適應和習慣瞭寺廟群僧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害怕世俗與孤獨”。虛竹重回少林,不受任何重視,眾僧隻是叫他到戒律院去領罰。認回父母之後,身為少林方丈之子,他受的世俗眼光頗多,最終,人傢不承認他是少林弟子,要他破戒出戒。他身領靈鷲宮,萬人之上,萬眾佩服敬仰,卻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他的心事,甚至他不敢對梅蘭竹菊四劍婢說他的心事,內心的孤獨,權位的孤獨,被排除在佛門信仰之外的孤獨無時無刻不糾纏他的餘生。     其次,執著的佛門信仰。虛竹是《天龍八部》裡的唐僧。他從小佛門熏陶,深染佛性,一切行為思想無不與佛性有關。初次出場,是在亭中見到風波惡包不同一夥。虛竹求飲而得之後,對一碗水念叨:“佛觀一碗水,四萬八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他的唐僧式的迂腐讓人哭笑不得,後來因際遇而得住“逍遙派”掌門,他也堅持不受,認為他少林弟子,不能任邪魔外道的掌門。蘇星河幾次自殺。才騙得虛竹“暫任”掌門。但他心裡是向佛的,表現在西夏王宮的冰室中,他寧死也不吃肉,大年佛經。直至昏厥。這種癡心大概也隻有在女兒國裡做態的唐僧有得一比。後來虛竹當靈鷲宮的主人,為群英雄拔除瞭生死符之後,果斷堅決地“剃光瞭頭發”,穿回他那套破僧衣,還回少林去當和尚。雖然,此時他已經是紅塵浪客,酒肉女子,殺生浪跡,結拜兄弟都做瞭一回。但他向佛之心,始終不改。哪怕最後被排除在正宗佛門之外,他也安慰在說“靈鷲二字,本就與佛有緣”,昔日佛祖曾在靈鷲山為王舍成說法,他主持靈鷲宮,,跟在少林沒兩樣。“大不瞭要餘婆婆她們都剃光瞭頭發做尼姑”。不過又想一個和尚帶著一群尼姑,畢竟不妥,這才做罷。真是叫人可笑可氣他虛竹竟然會落在女人堆裡,而靈鷲宮的婆婆大嫂們竟然也會落在他虛竹的手裡。可見,虛竹對佛門觀念的執著和向往是貫穿他的一生的。  最後,虛竹本身就具有俠肝義膽。虛竹的俠義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深受少林寺渡世去劫,“渡一切苦厄”觀念的影響。他在蘇星河的地盤上,見到四大惡人之一的段延慶受鳩摩智蠱惑,舉起鋼杖朝自己點去,頗有自毀之相,當即沖棋盤上塞瞭一子,自毀棋路,將段延慶的思緒擾亂,救瞭大惡人一命。這種見惡不惡,“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思想,將他的俠肝義膽,他對於俠和義的理解,展現得淋漓盡致明明白白。理解瞭這點,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孤身救下天山童姥,一路逃避烏老大等人的追擊,甚至不惜為此殺生,破戒,最終感化瞭天山童姥,將靈鷲宮相付。但是,這種俠義不是假裝和造作,而是與他自幼出身少林是分不開的,他的俠義,充滿瞭一種正大光明的“慈和”與“悲憫”。所以,當天山童姥要將玄天部的女子一人斬下一隻手臂的時候,他直言相勸,大驚失色;當三十六洞,七十二島圍攻靈鷲宮的時候,他慷慨的為他們拔除生死符,而僅僅隻要他們同意三點要求(懲罰)。這些事例中吐露出來的悲憫、慈和的俠者心態,正是金庸人物藝術的集中展現。當然,我們並不贊成這種濫施的同情和憐憫,並不贊成這種泛愛的、無仇的俠情。江湖畢竟是江湖,是各種人物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片天地,都和平瞭,還要學武做什麼?就象現實的社會一樣,前進總是各種矛盾集合作用的結果,沒有瞭鬥爭,就沒有進步。烏托邦不論在現實還是文學之中,都隻是暫時的現象和永久的理想。從來沒有真正可以保持下去的。因為外界在變化,任何保持最終隻有退出歷史的舞臺而被淘汰。我們之所以要肯定虛竹的這種俠肝義膽不是濫施的同情和憐憫,是因為他的所做所為是出自真心,不象嶽不群他們這些人是將“善”故意做給別人去看,是一種偽裝自己的手段。虛竹的義同樣也很有特色:首先他甘願和段譽共享一個美女(其實是誤會)並因此和虛竹結拜兄弟;其次他義助段譽去奪取駙馬之位(可惜到最後便宜瞭他);最後他帶領靈鷲宮的婦女姐妹幫助營救蕭峰。做到瞭有情有義,當然,也得到瞭幸運的眷顧。敢做“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是虛竹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幅壯美的英雄畫卷。  從這些可以看出來,虛竹兼具孤兒的身世,佛門弟子的心理和行俠仗義的風范,是一個諸多因素創造的孤膽英雄,是典型的“孤獨的佛門之俠”。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十大記憶力超強的人物小說《射雕英雄傳》名字的來源:金庸先生大才!評金庸筆下四大酒客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與歷史上真實的明教還原金庸小說的真相:朱元璋與“明教”的關系一旦擁有天下無敵:金庸小說中的五大神兵利器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二,從人性善惡看虛竹的俠情佛性,與他的孤獨。如果要對虛竹從“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上做一個選擇。我們很難做出。虛竹的身上,交織著“性本善”即認為人生來是向善的,惡的隻是環境的觀點;同時也交織著“性本惡”即人生來是具有惡的念頭的以及傾向的,與環境無關的觀點。兩種矛盾的觀點作用在他的身上,使他更多的具備瞭復雜性、矛盾性以及人性。虛竹的一生,其實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孤獨的一生。具體來說,從“人性善”而言,虛竹不殺生,不見殺生,不忍殺生。因而他會在天山童姥與李秋水打架時候勸她們“兩位老人傢”不打,在天山童姥欲處罰尋來的部眾時候求情;在靈鷲宮不問對錯為烏老大一幫人拔除生死符;在阿紫要治療眼睛的時候挺身而出。在擒到瞭丁春秋以後,不照師門之言殺瞭他,而是要他長居少林以祛除暴虐之氣。虛竹的行為,還表現在他對生命的敬畏上,他第一次失手殺人,不知道如何才好;天山童姥要殺鹿喝血練功,他苦口婆心的勸戒,最後童姥大為感動,要烏老大和虛竹以後一起吃松籽,不許殺鹿。烏老大此後看見虛竹,都是恨得牙癢癢,卻又怕的厲害。到瞭冰宮中,天山童姥也強迫過虛竹為她護法,不染就殺死宮中所有的傢禽仙鶴;虛竹本來想離開這個一再強迫他犯戒的老女人,這樣一來,哪裡還敢走?生靈是命,人亦是命,虛竹不但珍惜人的生命,而且還珍惜禽獸的生命。他的善,不因為人獸相異而有所不同。然而善的人是孤獨的,因為人們嘲笑他的善,反感他的善,他的善不被人理解。因為所謂的江湖是講“你不殺人,人就要殺你的”,因為江湖是講“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他的善,背離瞭江湖的一切原則,而且還是一種泛濫的善,註定隻能是孤獨的沒有經歷過人世的人心中純凈的善,經不得任何俗世人理、江湖風浪的洗禮。  從人性本惡而言,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漸惡的過程。這種惡從人一生出來就開始瞭。因而佛門中並不宣揚人性本善,而是宣揚人心向善的。虛竹就是一個惡果的化身:他的父親玄慈經不住葉二娘的引誘,敗壞瞭佛門清譽,才使虛竹出生的。雖然虛竹二十年來一直是在佛門中度過,但是他並沒有做到六根清凈。在西夏的王宮中,金庸展示瞭虛竹的另外一面,,虛竹雖然在少林寺長大,然而“知好色而慕少艾”,每每春天來臨,便心思浮動,開始想男女之事。本來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問題出來瞭,虛竹是佛門中人,是不允許這樣想的,。然而他不但想而且還做瞭,與他口中的“夢姑”幹下瞭茍且之事。而且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他不斷的破戒:肉、酒、色、欲、念,無不過瞭一回甚至是許多回。虛竹出少林寺後的經歷證明瞭,人性是一個漸惡的過程。甚至到最後他本身也因為私生的身份變得不純潔瞭。這就給虛竹這個一心向佛,卻不住往紅塵墜落的少年產生瞭無數的困惑。自卑,自責的心理讓他在理想上變成瞭孤獨者。古語有雲:一失足成千古恨。人生的錯誤不僅僅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能夠解決的。人必然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疏遠他人,疏遠自己慣處的環境,疏遠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人便成為瞭孤獨的種子。而且虛竹本身還背負兩條讓他孤立在正道屬性之外的罪:一是其母“無惡不做”葉二娘曾經每天必殺一個嬰兒;二是他居然成為瞭一群婦女,一群邪魔外道的領導者。這兩條在正道人士看來不可思議的罪狀,讓他註定成不瞭蕭峰那樣的英雄,他隻能在靈鷲宮裡面。“望盡千山皆不是,隻緣身在最高層”,做一名孤獨的靈鷲,“高處不勝寒”。   第三,從虛竹與段譽、蕭峰的關系看他的俠情佛性與孤獨。虛竹、段譽、蕭峰三人結拜為兄弟。對於段譽和蕭峰而言,虛竹實在是被排除在外的,段譽和虛竹結拜為兄弟,乃是因為夢想中的姑娘,而蕭峰並不知情。這就讓虛竹雖然由此成瞭三個男主角之一,但和段譽,蕭峰在思想上並不能如兄弟般親近一致。而且蕭峰貴為遼國南院大王,段譽又是大理國的世子,身份的差距,也使虛竹遜色其次。所以他雖然又兩個兄弟,但是他是孤獨的。然而虛竹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他隻是盡量跟從他的兩位兄長,減少自己和他們之間的距離,並以此為緣分。因此虛竹幫助段譽去奪西夏駙馬,也曾經帶領幫眾進攻遼國都城,營救蕭峰。但是這種差距是不可能消除的,他的孤獨在表面上不存在瞭,在內心深處卻還是存在的。孤獨歸孤獨,虛竹在做為兄弟的一面,對兩個兄弟算是盡到瞭自己的所能。不論是去西夏還是去遼國都城,他都是帶這一種“渡人以自渡”的佛傢觀念去的。他的身上在這時候展示的是一種佛傢”入世歷劫”,“割肉飼鷹”的偉大精神。他的俠情佛性也在這兩次出行中展示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到瞭少林寺外面一場惡戰,蕭峰單挑慕容復,丁春秋和遊坦之插手其中。正當段譽和蕭峰倍感吃力的時候,虛竹馬上忘記自己是待罪之身,挺身攻入,用“天山六陽手”和“天山折梅手”過招,敵住瞭丁春秋等人。這種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俠義精神,讓所有的讀者都熱血沸騰。但是正如上面所說的,由於身份的問題,這三個兄弟其實並未融入到一起,彼此都是孤獨的。思想孤獨,行為孤獨,膽氣孤獨。是孤獨的英雄俠情。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論述,我們發現虛竹在這個崇尚佛性的《天龍八部》裡面,其實是孤獨的,他的佛法,他的俠義,都深深的烙上瞭他的孤兒身份和孤獨意識;他的人生,他的思想,也是為人世認可的孤獨人生,孤獨的思想。表現瞭一種人在面對世界的時候的茫然和無助。可以說虛竹人生,是種無法擺脫的悲劇。他的身上體現出瞭佛門的“有常”、“無常”,也體現出瞭人生善惡、社會環境對人的負作用,同時還體現瞭“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樣的一種英雄觀念。所以說,虛竹,是一個孤獨的佛門之俠。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和尚皇帝:史上七位佛門皇帝

  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和尚皇帝?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和尚皇帝,比如朱元璋、順治等,不過朱元璋小時候當和尚那可是沒有辦法,窮途末路,當個和尚能夠順理成章的去化緣,順治和尚據說是因為董鄂妃的緣故,要說與和尚非常投緣的倒是梁武帝,他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和尚皇帝。  按理說和尚與皇帝格格不入。不信請看,和尚是教人向善的,主張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那個唐僧不就如此,連個螞蟻都不敢踩嗎,每天小心翼翼的;皇帝那是殺人的,不論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漢武,還是崇尚黃龍老學說的文帝景帝,無不對政敵斬盡殺絕,除惡務盡。如此看來和尚皇帝是一個矛盾的職業,事實上不少和尚皇帝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和尚或皇帝,比如朱元璋,殺起人來,那可是一個字“狠”,想起朱元璋曾寫的一首詩,那可叫霸氣: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隻管嘵嘵問姓名。可見在朱皇帝眼裡殺人早已不再是新鮮事,而是自己分內的事瞭。  不過梁武帝有些特別,早年征戰沙場,身先士卒,曾打過不少硬仗,連北魏孝武帝都說:蕭衍善於用兵,不可輕易交鋒,如果擒住此人,江南當為我所有。那蕭衍文武雙全,不僅軍事指揮能力強,文學才華也很高,早年與文學傢沈約、謝朓等人號稱竟陵八友,到瞭晚年做皇帝的時候,仍然讀書不輟,並寫下《通史》600卷。另外舉凡弈棋占卜書法等,梁武帝也是一個集大成者。   可惜梁武帝迷上瞭佛教,一個人一旦迷上瞭佛教,就要跳出三界外,不在紅塵中,不殺生,不好色。梁武帝是個皇帝,居然也這麼做瞭:  首先,以菩薩自居。據史料記載,梁武帝為瞭弘揚佛法,每日勤學不輟。不僅和手下切磋學佛要領,而且無暇管理國政,如此大權旁落,讓一些小人感到有機可乘,因此貪污腐敗時有發生。  其次,自我克制,不吃肉、不近女色。梁武帝是個皇帝,居然要吃素,而且還不和自己皇後妃子上床,如果是一般老百姓,可真算得上一個節儉的人,不過他是皇帝,如此一來豈不亂瞭章法?不僅他自己要這麼做,而且還動員手下大臣,你說大臣們誰能這樣做,因此假大空陽奉陰違者比比皆是另外皇帝後宮妃子三千,如此皇帝坐懷不亂,豈不愁壞瞭那些娘娘,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豈不要有一些花邊新聞出現?  其三,大造廟宇。普通人愛一樣事情沒有關系,可梁武帝是皇帝,他喜歡當和尚,自然修蓋瞭很多廟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些廟宇當時要花費多少民脂民膏,如果要用於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該會得到多少人民的擁護啊!  總之在梁武帝執政後期,大肆與佛為伍,雖然做瞭一些弘揚佛法的事情,可事實上卻對當時的國計民生的大事漠不關心,再加上大權旁落,另外察人不明,最後叛將侯景一聲吼,梁武帝被囚,而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假如當初他安心做一個皇帝,憑著文治武功,大刀闊斧,誰個不敬仰?假如他踏踏實實做一個好和尚,而讓太子即位,自然可以清心寡欲,瞭此一生,也是善莫大焉的一件事。可是兩件事雜糅在一起,終於一敗塗地,讓人痛惜!相關閱讀推薦:被活活的餓死的皇帝:梁武帝因濫愛而毀瞭江山!蕭衍是怎麼死的?梁武帝蕭衍為何會餓死宮中?梁武帝蕭衍“四十年不近女色”的真相是什麼?盤點史上出過傢的“和尚”皇帝:梁武帝戒色40年梁武帝餓死寺廟之謎:南北朝皇帝蕭衍是餓死的?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相關鏈接: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與佛結下瞭不解之緣。七位“佛門皇帝”來聊聊,看看其中哪一位算是真心和尚。  漢明帝劉莊: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  從中國歷史上看,有記載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  劉莊(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30歲時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稱漢明帝。《後漢書·明帝紀》稱:“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這位少年聰慧的皇帝對佛教傳入中國貢獻很大,似乎可以稱其為中國信佛第一人。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記載,“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練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從上面來看,劉莊是最早將佛教引入中國的皇帝,司馬光的編著中說得很清楚,“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劉莊派人去天竺(今印度)取經的具體時間,史書上記載是其在位時的“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   劉莊的佛緣源於一夢。據說在派員去印度取經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中神為“佛”時,遂有《資治通鑒》上所記載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當時派去的使臣一個叫蔡音,另一個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時,正好遇到瞭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邀二僧到漢講佛,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陽。劉莊為此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遂有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劉莊這段求佛故事,史稱“永平求法”。  另外要提一下,有學者將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定在劉莊的永平年間,我認為是不妥的.既然劉莊的臣子知曉“佛”,證明在此之前就已傳入中國。“永平求法”隻能算是官方正式引入佛教的時間,“始於西漢”還是可信的。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梁武帝蕭衍:最喜歡玩出傢秀的皇帝  佛教初傳中國,走的是上層路線,註定中國帝王會與“佛”結緣。  在帝王的影響下,佛教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甚至出現瞭以佛治國的皇帝,南朝梁系第一任皇帝蕭衍即是這樣。  蕭衍(公元464年-549年),享年86歲,史稱梁武帝。  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一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麼多寺廟就是蕭衍的功勞和善舉。蕭衍是一位“博學多通”、“文武雙全”的皇帝,即位前是齊雍州刺史。公元501年起兵攻建康(今南京),城中禁衛軍殺蕭寶卷迎之。但蕭衍並不急於做皇帝,而是玩瞭一個手法,奉蕭寶卷的弟弟蕭寶融為帝,然後逼他禪位於自己。公元502年,蕭衍堂而皇之當瞭皇帝。旋即殺蕭寶融。  蕭衍是蘭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蕭衍稱帝前本信道教,當瞭皇帝後,於天監三年(公元504年)開始改信佛。蕭衍最喜歡玩“出傢秀”,曾四次舍身佛寺。從第二次開始,他脫下龍袍,穿上僧服,還真的當起瞭和尚。後由大臣用錢將其贖出,這才肯回到皇宮,時人稱之為“菩薩皇帝”。  《梁書·武帝》(本紀第三)記載,蕭衍“兼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制《涅盤》、《大品》、《凈名》、《三慧》諸經義記,復數覃潘。聽覽餘聞煳於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人。”梁衍確是歷史上很博學皇帝,用今年的流行語來說是“太有才瞭”,“四書”、“五經”無所不通。佛學造詣尤深。操政之餘親自動手編輯佛學講義,還如現在CCTV開辦《百傢講壇》一樣,喜歡手拿經書開講壇,連“名僧碩學”都喜歡來聽,“現場聽眾”經常在一萬多人,盛況空前,比現在易中天說三國要牛B多瞭。   帝王多好色,蕭衍雖然一心事佛,但前期並不拒女色。不過到後來,蕭衍“走火入魔”瞭,似乎動瞭真格,堅持吃素,反對吃葷(據說中國出傢人吃素就是始於此),並拒絕房事,遠離女色。不隻自己做表率,還號召“全國人民”都向他學習。公元549年侯景兵變攻破臺城,第三子蕭綱繼位,已85歲高齡的蕭衍被囚禁於皇宮中的凈居殿,次年崩。據說是被活活餓死的,這不知是不是一種報應。需要說明的是,蕭衍是中國歷史上為數很少的幾位高壽皇帝之一,這應該與後期信佛,不近女色有直接關系。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隋文帝楊堅:與佛結緣最神乎的皇帝  中國佛教的鼎盛時間在隋唐。  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帝王多信佛,其中以隋開國皇帝楊堅為最。楊堅志在“中興佛法”,雖然隋從建國到滅亡隻有短短的38年時間,但佛教得到大力的宣揚和推廣。。  楊堅(公元541-604年),與佛結緣是因為他生在廟裡,與佛結緣的過程最神乎瞭。  《隋書·高祖》(帝紀第一)記載“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醜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朱元璋出生是紅光滿室,楊堅是寺院裡出現紫氣。因為出生怪奇,有一外來尼姑對楊堅母親呂氏說,這個小孩子不一般,不能放在尋常世俗之地撫養,將楊堅抱走瞭,尼姑自己帶。這期間,有一次呂氏抱抱兒子,忽然看到兒子頭上長出瞭角,渾身起鱗。驚嚇之中,把兒子失手甩地上瞭。因為這一甩,壞瞭大事。尼姑告訴她,你驚著孩子瞭,他將晚得天下。  上面這段故事,《隋書》有記載: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日:“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人見日:“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日“王”。   據說,楊堅一直長到十三歲時才回到自己父母身邊。後來,楊堅當瞭皇帝,便大力宣揚佛法,廣建寺廟,成瞭中國帝王中又一佛門皇帝。實際上,《隋書》上所記明顯是一種附會。楊堅結下佛緣,與他的傢族出身有直接關系,其父也是佛徒。在他正式稱帝前做北周輔臣時,即已下令恢復佛教。但有佛緣的楊堅就差一步未得善終。由於沒有處理好皇位的承繼關系,被二子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害死於仁壽宮龍床上,時年64歲。楊堅一生事佛,最後結果卻是一場悲劇,也不知哪柱香沒有燒到。分頁:4/8頁  上一頁2345678下一頁  大周女皇武則天:性生活最爛的出傢皇帝  佛是抑人欲的,除居傢修行外,專職僧、尼是不能過性生活的,這是是否是真心出傢、能否修成正果的標準和條件。但帝王擁有絕對的性交權,在房事方面是很難控制的,除非像蕭衍那樣老瞭、沒有性功能。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異類,不隻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還是惟一從尼姑中走出來的一位,也是史上一絕瞭,武氏的性生活就很糟糕,有辱佛門。  《舊唐書》是這樣介紹武氏當尼姑這段歷史的:“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大帝於寺見之,復召人宮,拜昭儀。”  《新唐書》表述為:“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後削發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  《舊唐書》始撰於後晉天神六年(公元941年),由後晉皇帝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修撰;《新唐書》則修撰於100年後,是宋祁、歐陽修等人於宋仁宗趙禎當政的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編撰。 從上面介紹武氏的文字上看,《新唐書》顯然優於《舊唐書》。但其共同可表揚的地方是,都沒有回避武則天當尼姑一事,這應該是歷史上最大的真實,也是史傢修史時良心所在。   武氏這段從出傢到還俗的過程是很不體面的。出傢前是李世民的女人,還俗後就成瞭李世民的兒媳婦。武氏出傢是被迫的,可能是做婊子還要立牌坊,也可能真的出於對佛的感謝,武氏後來對佛的虔誠異於常人,遍塑佛像,始鑿於北魏的龍門石窟,到瞭武氏執政時期進入高潮。但尼姑經歷並沒有讓武氏“戒色”,她廣蓄面首,還母女共享,把後宮搞得亂七八糟,連大臣們看瞭都不好意思。武氏荒淫至極,堪稱販依過佛門帝王中的第一淫人,這不知是不是對佛的一種諷刺。分頁:5/8頁  上一頁345678下一頁  唐宣宗李忱:最搞笑的事佛皇帝  但在大唐王朝歷史上,佛雖然得到武則天等諸多帝王的崇尚,但也受到過個別皇帝的嚴重打壓。信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對佛教就十分感冒,在政時發生瞭“會昌滅佛”事件,崇尚道教,掀起瞭一股毀廟還俗運動:除保留部分寺院外,絕大部分都被拆毀瞭,僧侶被迫還俗。但李炎的接班人、唐宣宗李忱在李炎死後,重新提倡佛教,還擊道教,處絕瞭李炎生前寵信的劉玄靖等12位道士,佛教又得以復興起來。  《舊唐書·宣宗》(本紀十八下)詳細錄下瞭李忱復興佛教的事情:“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赦書節文,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雲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政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聖壽寺,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福寺,化度寺改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敕旨依奏。”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忱是把復興佛教當作國傢大事來辦的,連正史上都不厭其煩,記載得如此詳細。  最搞笑的是,信佛的李忱殺死道士,後來卻迷上瞭道士最擅長熬煉的丹藥,竟然死於過量服食,“崩於大明宮,聖壽五十”,不知道佛傢該如何解釋這個矛盾現象。不過,歷史上對這位晚唐帝王的評價還是不錯的,稱“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大概與其有佛徒善心,在位時革除政弊,惠愛民物的施政行為不無關系。

史上七位佛門皇帝:武則天是私生活最爛出傢皇帝

  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與佛結下瞭不解之緣。今天,就找出其中最有意思的七位“佛門皇帝”來聊聊,看看其中哪一位算是真心和尚。  漢明帝劉莊: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  從中國歷史上看,有記載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  劉莊(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30歲時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稱漢明帝。《後漢書·明帝紀》稱:“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這位少年聰慧的皇帝對佛教傳入中國貢獻很大,似乎可以稱其為中國信佛第一人。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記載,“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練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  從上面來看,劉莊是最早將佛教引入中國的皇帝,司馬光的編著中說得很清楚,“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劉莊派人去天竺(今印度)取經的具體時間,史書上記載是其在位時的“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   劉莊的佛緣源於一夢。據說在派員去印度取經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中神為“佛”時,遂有《資治通鑒》上所記載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當時派去的使臣一個叫蔡音,另一個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時,正好遇到瞭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邀二僧到漢講佛,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陽。劉莊為此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遂有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劉莊這段求佛故事,史稱“永平求法”。  另外要提一下,有學者將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定在劉莊的永平年間,我認為是不妥的.既然劉莊的臣子知曉“佛”,證明在此之前就已傳入中國。“永平求法”隻能算是官方正式引入佛教的時間,“始於西漢”還是可信的。相關閱讀推薦:被活活的餓死的皇帝:梁武帝因濫愛而毀瞭江山!揭秘:史上為討好情人不惜殺光親骨肉的昏庸皇帝三年之中殺瞭七位手足兄弟的皇帝:後梁末帝朱友貞嘉靖皇帝:歷史上唯一害死三位皇後的禽獸皇帝!風流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最崇拜的中國皇帝竟是他!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梁武帝蕭衍:最喜歡玩出傢秀的皇帝  佛教初傳中國,走的是上層路線,註定中國帝王會與“佛”結緣。  在帝王的影響下,佛教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甚至出現瞭以佛治國的皇帝,南朝梁系第一任皇帝蕭衍即是這樣。  蕭衍(公元464年-549年),享年86歲,史稱梁武帝。  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一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麼多寺廟就是蕭衍的功勞和善舉。蕭衍是一位“博學多通”、“文武雙全”的皇帝,即位前是齊雍州刺史。公元501年起兵攻建康(今南京),城中禁衛軍殺蕭寶卷迎之。但蕭衍並不急於做皇帝,而是玩瞭一個手法,奉蕭寶卷的弟弟蕭寶融為帝,然後逼他禪位於自己。公元502年,蕭衍堂而皇之當瞭皇帝。旋即殺蕭寶融。  蕭衍是蘭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蕭衍稱帝前本信道教,當瞭皇帝後,於天監三年(公元504年)開始改信佛。蕭衍最喜歡玩“出傢秀”,曾四次舍身佛寺。從第二次開始,他脫下龍袍,穿上僧服,還真的當起瞭和尚。後由大臣用錢將其贖出,這才肯回到皇宮,時人稱之為“菩薩皇帝”。  《梁書·武帝》(本紀第三)記載,蕭衍“兼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制《涅盤》、《大品》、《凈名》、《三慧》諸經義記,復數覃潘。聽覽餘聞煳於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人。”梁衍確是歷史上很博學皇帝,用今年的流行語來說是“太有才瞭”,“四書”、“五經”無所不通。佛學造詣尤深。操政之餘親自動手編輯佛學講義,還如現在CCTV開辦《百傢講壇》一樣,喜歡手拿經書開講壇,連“名僧碩學”都喜歡來聽,“現場聽眾”經常在一萬多人,盛況空前,比現在易中天說三國要牛B多瞭。   帝王多好色,蕭衍雖然一心事佛,但前期並不拒女色。不過到後來,蕭衍“走火入魔”瞭,似乎動瞭真格,堅持吃素,反對吃葷(據說中國出傢人吃素就是始於此),並拒絕房事,遠離女色。不隻自己做表率,還號召“全國人民”都向他學習。公元549年侯景兵變攻破臺城,第三子蕭綱繼位,已85歲高齡的蕭衍被囚禁於皇宮中的凈居殿,次年崩。據說是被活活餓死的,這不知是不是一種報應。需要說明的是,蕭衍是中國歷史上為數很少的幾位高壽皇帝之一,這應該與後期信佛,不近女色有直接關系。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隋文帝楊堅:與佛結緣最神乎的皇帝  中國佛教的鼎盛時間在隋唐。  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帝王多信佛,其中以隋開國皇帝楊堅為最。楊堅志在“中興佛法”,雖然隋從建國到滅亡隻有短短的38年時間,但佛教得到大力的宣揚和推廣。。  楊堅(公元541-604年),與佛結緣是因為他生在廟裡,與佛結緣的過程最神乎瞭。  《隋書·高祖》(帝紀第一)記載“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醜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朱元璋出生是紅光滿室,楊堅是寺院裡出現紫氣。因為出生怪奇,有一外來尼姑對楊堅母親呂氏說,這個小孩子不一般,不能放在尋常世俗之地撫養,將楊堅抱走瞭,尼姑自己帶。這期間,有一次呂氏抱抱兒子,忽然看到兒子頭上長出瞭角,渾身起鱗。驚嚇之中,把兒子失手甩地上瞭。因為這一甩,壞瞭大事。尼姑告訴她,你驚著孩子瞭,他將晚得天下。  上面這段故事,《隋書》有記載: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日:“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人見日:“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日“王”。   據說,楊堅一直長到十三歲時才回到自己父母身邊。後來,楊堅當瞭皇帝,便大力宣揚佛法,廣建寺廟,成瞭中國帝王中又一佛門皇帝。實際上,《隋書》上所記明顯是一種附會。楊堅結下佛緣,與他的傢族出身有直接關系,其父也是佛徒。在他正式稱帝前做北周輔臣時,即已下令恢復佛教。但有佛緣的楊堅就差一步未得善終。由於沒有處理好皇位的承繼關系,被二子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害死於仁壽宮龍床上,時年64歲。楊堅一生事佛,最後結果卻是一場悲劇,也不知哪柱香沒有燒到。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大周女皇武則天:性生活最爛的出傢皇帝  佛是抑人欲的,除居傢修行外,專職僧、尼是不能過性生活的,這是是否是真心出傢、能否修成正果的標準和條件。但帝王擁有絕對的性交權,在房事方面是很難控制的,除非像蕭衍那樣老瞭、沒有性功能。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異類,不隻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還是惟一從尼姑中走出來的一位,也是史上一絕瞭,武氏的性生活就很糟糕,有辱佛門。  《舊唐書》是這樣介紹武氏當尼姑這段歷史的:“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大帝於寺見之,復召人宮,拜昭儀。”  《新唐書》表述為:“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後削發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  《舊唐書》始撰於後晉天神六年(公元941年),由後晉皇帝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修撰;《新唐書》則修撰於100年後,是宋祁、歐陽修等人於宋仁宗趙禎當政的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編撰。 從上面介紹武氏的文字上看,《新唐書》顯然優於《舊唐書》。但其共同可表揚的地方是,都沒有回避武則天當尼姑一事,這應該是歷史上最大的真實,也是史傢修史時良心所在。   武氏這段從出傢到還俗的過程是很不體面的。出傢前是李世民的女人,還俗後就成瞭李世民的兒媳婦。武氏出傢是被迫的,可能是做婊子還要立牌坊,也可能真的出於對佛的感謝,武氏後來對佛的虔誠異於常人,遍塑佛像,始鑿於北魏的龍門石窟,到瞭武氏執政時期進入高潮。但尼姑經歷並沒有讓武氏“戒色”,她廣蓄面首,還母女共享,把後宮搞得亂七八糟,連大臣們看瞭都不好意思。武氏荒淫至極,堪稱販依過佛門帝王中的第一淫人,這不知是不是對佛的一種諷刺。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唐宣宗李忱:最搞笑的事佛皇帝  但在大唐王朝歷史上,佛雖然得到武則天等諸多帝王的崇尚,但也受到過個別皇帝的嚴重打壓。信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對佛教就十分感冒,在政時發生瞭“會昌滅佛”事件,崇尚道教,掀起瞭一股毀廟還俗運動:除保留部分寺院外,絕大部分都被拆毀瞭,僧侶被迫還俗。但李炎的接班人、唐宣宗李忱在李炎死後,重新提倡佛教,還擊道教,處絕瞭李炎生前寵信的劉玄靖等12位道士,佛教又得以復興起來。  《舊唐書·宣宗》(本紀十八下)詳細錄下瞭李忱復興佛教的事情:“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赦書節文,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雲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政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聖壽寺,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福寺,化度寺改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敕旨依奏。”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忱是把復興佛教當作國傢大事來辦的,連正史上都不厭其煩,記載得如此詳細。  最搞笑的是,信佛的李忱殺死道士,後來卻迷上瞭道士最擅長熬煉的丹藥,竟然死於過量服食,“崩於大明宮,聖壽五十”,不知道佛傢該如何解釋這個矛盾現象。不過,歷史上對這位晚唐帝王的評價還是不錯的,稱“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大概與其有佛徒善心,在位時革除政弊,惠愛民物的施政行為不無關系。

袁世凱女秘書呂碧城:民國剩女最後皈依佛門(圖)

  呂碧城,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寶蓮居士。安徽旌德縣人,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父親呂鳳岐乃光緒三年丁醜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修、玉牒纂修、山西學政等。傢有藏書三萬卷。詩書自可育人。書香之傢的熏陶,使呂碧城聰穎而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並嫻音律,詞尤著稱於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  呂碧城不僅是大才女,而且是大美人。從時人贈她的“天然眉目含英氣,到處湖山養性靈”以及“冰雪聰明芙蓉色”等詩句裡,我們也可看出她的美貌來。今傳有其照片多幀,著裝為歐式衣裙、胸繡孔雀翎、頭戴翠羽,風姿綽約,娟秀嫵媚,美麗可人。現代著名女作傢蘇雪林曾譽其為“美艷有如仙子”。  《大公報》主筆  呂碧城9歲時便與同邑一汪姓鄉紳之子訂婚。13歲那年,她的傢庭發生瞭重大變故,父親病逝,因無子嗣,全部傢產被族人霸占,並唆使匪徒將母親嚴氏強行幽禁。小小的呂碧城挑起重擔,給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寫信,四處求人告援,其中包括時任江寧佈政使、兩江總督的樊增祥。官員們不敢怠慢,囚禁多時的母親得以脫險。但呂碧城“夫傢”卻起瞭戒心:她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能量,這樣的媳婦日後過瞭門恐怕難以管教,於是提出退婚。呂傢自此劫難後門衰祚薄,孤兒寡母,勢單力薄。那時女子訂婚身不由己,而被退婚則視為奇恥大辱。這段痛苦的經歷,在碧城幼小的心裡留下瞭刻骨銘心的烙印,成為她終生難以撫平的創傷,自此萌發瞭對封建制度的無比痛恨。  連遭失夫與女兒被退婚的雙重打擊後,呂碧城的母親便帶著4個尚未成年的女兒,投奔於塘沽任鹽課司大使(鹽場總管,八品官,不是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開始過寄人籬下的生活。戊戌變法之後,維新思想狂飆突進,因不滿閨中書藝墨魂、粉黛絲竹的生活,20歲的呂碧城於1903年有意到天津“探訪女學”。外甥女要入新學,遭到守舊的舅父的嚴詞罵阻,說女孩傢應在傢中“恪守婦道”,引起呂碧城的極大激憤,她第二天便逃出瞭傢門,踏上開往天津的火車。她身無分文,就連行裝也沒來得及收拾。舉目無親的呂碧城在火車上遇上一位好心人——天津佛照旅館的老板娘。當她瞭解到呂碧城的情況後,便將她帶到自己的傢中住瞭下來。由於呂碧城沒有經濟來源,生活一時陷入困境,便四處轉悠。她無意中得知舅父署中秘書方君的夫人住在天津濱江道的大公報報社,就給她寫瞭一封信,述說自己的經歷和來津的種種情況,情真意切地尋求援助。 袁世凱  也許是命運的眷顧,呂碧城時來運轉,這封信恰巧被《大公報》總經理兼總編輯英斂之看到瞭,惜才愛才的英斂之親自前往方夫人的傢中探訪,相見之下對呂碧城的膽識甚為贊賞,並當即決定邀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讓她搬到報館居住。呂碧城因禍得福,到天津“新學”沒有上成,卻自此成為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並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才女呂碧城到《大公報》僅僅數月,所發表的格律嚴謹、文采斐然的詩詞就頗受前輩們的贊許。  1904年至1908年,呂碧城成為《大公報》的主筆,她的錦繡文章頻頻面世。她的兩個姐姐呂惠如、呂美蓀和她一樣,均以詩文聞名於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大公報》編輯出版瞭《呂氏姊妹詩詞集》,並發表評論,稱她們是“碩果辰星”式的人物。  呂碧城這樣與友人說起她的情感感悟: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早有傢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須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  社交場上的明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其時,各種聚會上常常會出現呂碧城的麗影芳蹤,一時成為京津地區的一道奇特景觀,人們對這個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當時各界名流紛紛追捧呂碧城,如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實甫,袁世凱之子袁寒雲、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正如內廷秘史繆珊如有詩贊說:“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啟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用呂碧城自己的話說:“由是京津聞名來訪者踵相接,與督署諸幕僚詩詞唱和無虛日。”  當時追求呂碧城的人很多,據說呂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隻看上瞭梁啟超與汪精衛,但她又嫌梁啟超年紀太大(比呂碧城大9歲),汪精衛年紀太小(與呂碧城同歲)。另外,根據近代天主教史學傢方豪先生考證,《大公報》主編英斂之,十分愛慕呂碧城,甚至引起瞭英夫人的誤會。史學傢梁元生先生也在英氏日記中發現瞭英斂之寫給呂碧城的詞:“稽首慈雲,洗心法水,乞發慈悲一聲。秋水伊人,春風香草,悱惻風情慣寫,但無限悃款意,總托詩篇瀉。”確實情意綿綿,流露著一片深情。  呂碧城是這樣與友人說起她的情感感悟的: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早有傢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須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隻有以文學自娛瞭。  倡導女權的教育傢  做《大公報》主筆期間,呂碧城借助這一輿論陣地,積極為她的興女權、倡導婦女解放等主張發表瞭大量詩文。作為婦女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她認為,要想實現女性的真正獨立,必須“啟發民智”,極大提高女性人群的思想文化素質。因此,興辦新式女學成為她實踐自己理想的奮鬥目標。於是,呂碧城發表瞭多篇言論,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興辦女學提到關系國傢興亡的高度,以此沖擊積淀千年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  為瞭幫助呂碧城興辦女學,《大公報》總經理兼總編輯英斂之介紹她與社會名流嚴復、嚴范蓀、傅增湘等相識,以求支持。《天演論》譯者、著名思想傢、教育傢嚴復當時執教於天津水師學堂,並任該校總教習、總辦(校長),與英斂之過從甚密,曾為其手書《大公報》報名。他也早聞呂碧城大名,對她十分賞識,不僅收她為女弟子,悉心教授邏輯學原理,師生互致詩詞唱和,還向總督袁世凱鼎力推薦呂碧城,說她是興辦女學的最佳人選。於是袁世凱欣然同意,讓她協助戊戌科進士、直隸提學使傅增湘籌辦女學。在天津道尹唐紹儀等官吏的撥款贊助下,女學籌辦進展順利。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學正式成立並開學,呂碧城出任總教習(教務長),傅增湘為監督(校長)。兩年後添設師范科,更名為北洋女子師范學堂,時年23歲的呂碧城升任監督(校長)。這樣年輕的女校長,當時全國也是絕無僅有。  在這方校園的凈土上,呂碧城為推廣新式女子教育不遺餘力。她一幹就是七八年,既負責行政又親自任課,把中國的傳統美德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結合起來,將中國國學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結合起來,使北洋女子學府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許多在此學習的女生後來都成為中國傑出的革命傢、教育傢、藝術傢,如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曾是袁世凱敬重的傢庭教師)等,她們都曾親聆過呂碧城授課。在沉寂的中國大地上,呂碧城為女性的整體覺醒播下瞭一粒粒希望的種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呂碧城影響下,呂氏姐妹皆從事女子教育,並成就斐然。大姐呂惠如擔任南京兩江女子師范學校校長,二姐呂美蓀擔任奉天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妹妹呂坤秀在廈門女子師范學校任教員,亦成為著名詩人和教育傢。“旌德一門四才女”一說成為當時廣為傳贊的美談,為時人所稱羨。  呂碧城這樣與友人說起她的情感感悟: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早有傢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須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  從總統秘書到皈依佛門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任大總統,呂碧城進入新華宮擔任大總統的公府機要秘書。後袁世凱欲稱帝,籌安會的一批人積極充當袁世凱帝制復辟的吹鼓手。呂碧城不屑袁世凱及其追隨者之所為,毅然辭職,攜母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兼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後學成歸國。1926年,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此次走的時間更長,達7年之久。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志。  呂碧城終身未婚,後逐漸開始對宗教發生興趣。民國初年,呂碧城在北京見過天臺宗高僧諦閑,若有所悟。不過呂碧城真正開始信佛,根據她自己的記敘,是在1929年前後。當時呂碧城旅居英國倫敦,友人孫夫人偶然在街頭“撿得印光法師之傳單,及聶雲臺君之佛學小冊”,孫夫人對此不屑一顧:“當這時代,誰還要信這東西!”但呂碧城立刻說:“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師之教,每晨持誦彌尊聖號十聲,即所謂十念法。此為學佛之始。”  呂碧城信佛後,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而且大力宣傳動物保護。1929年,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國際保護動物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大力提倡素食,“護生戒殺”。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傢居士,法名曼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的硝煙比中國更濃。呂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先是住在香港山光道自購的一所房子中,後搬入東蓮覺苑,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中國海。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