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作傢

夏衍經典名言|經典語錄大全

1. 美國的一位作傢索洛曾在一本書上說過,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屍首。那麼,我也這樣聯想,日本紗廠的每一個錠子上面都附托著中國奴隸的冤魂! 2. 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屍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3. 這種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瞭阻力才有磨煉。

作傢勵志經典語錄|勵志語錄大全

作傢勵志經典語錄: 1、作傢三毛: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2、作傢沈從文:倘若你的眼睛這樣冷,有個人的心會結成冰。 3、作傢胡適: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4、作傢徐志摩:月光你能否將我的夢魂帶去,放在離她三五尺的玉蘭花枝上。 5、作傢錢鐘書:你要永久,該向痛苦裡找。

作傢勵志經典語錄|經典語錄大全

作傢勵志經典語錄: 1、作傢三毛: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2、作傢沈從文:倘若你的眼睛這樣冷,有個人的心會結成冰。 3、作傢胡適: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4、作傢徐志摩:月光你能否將我的夢魂帶去,放在離她三五尺的玉蘭花枝上。 5、作傢錢鐘書:你要永久,該向痛苦裡找。

勵志作傢語錄|經典語錄大全

勵志作傢語錄: 1) 世界那麼大,我卻偏偏遇見你;世界那麼小,我卻偏偏丟瞭你。 世界那麼大,我卻總是無法忘記你;世界那麼小,我卻總是無法遇見你。 就在這十字路口,年輕的你我揮手道別。我們以為揮別的隻是一段愛情,卻不知道揮別的是我們的青春;我們以為遺忘的隻是一段歡笑與哀愁,卻不知道遺忘的是我們的夢想和激情。——桐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2)

勵志作傢語錄|勵志語錄大全

勵志作傢語錄: 1) 世界那麼大,我卻偏偏遇見你;世界那麼小,我卻偏偏丟瞭你。 世界那麼大,我卻總是無法忘記你;世界那麼小,我卻總是無法遇見你。 就在這十字路口,年輕的你我揮手道別。我們以為揮別的隻是一段愛情,卻不知道揮別的是我們的青春;我們以為遺忘的隻是一段歡笑與哀愁,卻不知道遺忘的是我們的夢想和激情。——桐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2)

作傢稱沈從文愛情不專:剛娶學生就與粉絲偷情

  導讀:而作傢孫陵在《浮世小品》書中,有著近距離的觀察,他說:“沈從文在愛情上不是一個專一的人,他追求過的女人總有幾個人,而且,他有他的觀點,他一再對我說:‘打獵要打獅子,摘要摘天上的星子,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  兩個“極端頑固”的靈魂  1928年,沈從文經徐志摩介紹,進上海中國公學主講大學部一年級現代文學。在聽課的學生中,有一位剛從預科升入大學部一年級的女生,名叫張兆和,時年十八,面目秀麗,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靜,學生公認她為校花。張兆和的美貌和沉靜,強烈地搖動著沈從文,令他目眩神迷。然而口齒木訥的他,總是“愛在心裡口難開”,於是他隻得用他那支筆,給張兆和寫起情書來瞭,而且一發不可收。      可是張兆和收到情書時,謹守教養的她,卻緊張得有點不知所措,最後她聽任一封封情書而置之不理。但這下卻把沈從文急壞瞭,他煩躁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此事很快在校園傳開。張兆和的幾位女友勸她說:“你趕緊給校長講清楚,不然沈從文自殺瞭,要你負責。”張兆和也緊張起來,她帶著一摞情書,急忙找到校長胡適,怯怯地說:“你看沈先生,一個老師,他給我寫信……我現在正念書,不是談這事的時候。”她希望得到胡適的支持,出面阻止這事的進一步發展。沒想到胡適卻微笑著對她說:“這也好嘛!他的文章寫得蠻好,可以通通信嘛。”此時,張兆和不免有些尷尬,言不及義地與胡適談瞭一會兒就告辭瞭。  自此以後,張兆和隻好抱定你寫你的,與我何幹的態度。而早已知情的胡適,在給沈從文的信中隻好無奈地嘆道:“這個女子不能瞭解你,更不能瞭解你的愛,你錯用情瞭。”然而沈從文卻憑著他那鄉下人特有的韌勁,在長達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裡鍥而不舍地追求他的愛,他相信,“她現在不感到生活的痛苦,也許將來她會要我,我願意等她,等她老瞭,到三十歲。”兩個“極端頑固”的靈魂,終於結出完美的愛情果實。1933年夏,沈從文辭去青島大學教職,與張兆和、九妹沈嶽萌一起到瞭北京,這時他倆的愛情之果,也到瞭成熟的階段。9月9日,他們在北京中央公園水榭宣佈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瞭。 沈從文和張兆和  半路殺出個高青子  早在金介甫寫《沈從文傳》時,就認為沈從文的散文《水雲》是寫他婚外戀情的作品。隻是該文寫得撲朔迷離,甚難窮盡原旨。金介甫的推斷沒錯,這個外遇的對象是後來出過集子的女作傢高韻秀,筆名高青子。沈、高兩人具體認識的時間難以確認,學者劉洪濤認為應該在1933年8月以後,最遲不會晚於1935年8月。據沈從文《水雲》文中觀之,高青子是熊希齡的傢庭教師,沈從文有事去熊希齡在香山的別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雙方交談,都留下瞭極好的印象。一個月後,他們又一次相見,高青子身著“綠地小黃花綢子夾衫,衣角袖口緣瞭一點紫”,沈從文發現高青子是看過他的小說的,她的裝束就是模仿他小說《第四》裡的女主人公的裝扮。當沈從文把這點秘密看破,而高青子亦察覺自己的秘密被看破時,雙方略有尷尬和不安,但隨即有所會心,他們開始交往瞭。由此可知高青子是個慧心的文藝少女,據筆者訪問高齡95歲的同時代女詩人徐芳,她表示高青子是福建人,當時隻是高中畢業,但對於文藝頗為喜好,後來她的寫作與沈從文的鼓勵和提拔有極大的關系。  高青子發表於1935年末的《國聞周報》第13卷4期的小說《紫》,與沈從文當時的處境是符合的。故事從主人公的八妹角度觀之,敘述主人公與兩個女子之間的感情糾葛,在已有未婚妻珊的情況下,又“偶然”遇到並愛上穿紫衣、有著“西班牙風”的美麗女子——璇青(沈從文常用筆名“璇若”,“璇青”的靈感來自“璇若”+高青子),於是主人公在兩個女子之間徘徊,激情與克制、逃避與牽掛,營造出矛盾又淒美的心靈風景。故事的八妹,實際上就是沈從文的九妹——沈嶽萌。沈從文後來在《水雲》中曾提到幫這個“偶然”修改過文字,應該就是高青子的《紫》這一篇,而且《紫》又是在沈從文主編的《國聞周報》上發表的。高青子後來還有一篇《灰》,也是發表在《國聞周報》。另外《畢業與就業》則是發表在同為沈從文主編的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102期(1936年3月1日);《黃》則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202期(1936年8月23日),都和沈從文有極大的關系。  學者劉洪濤在1997年時曾就高青子之事,訪問過張兆和女士,張兆和對該事仍耿耿於懷。她承認高青子長得很美,親友們曾居中勸解,有人甚至要給高青子介紹對象,以瞭結她和沈從文的關系。其中翻譯傢羅念生,就是“對象”中的人選,但此事並沒結果,後來羅念生在1935年冬,與擅長青衣的馬宛頤結婚瞭。相關閱讀推薦:明孝宗與張皇後的愛情:明孝宗為何獨愛張皇後揭秘:許仙與白娘子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史上那些青梅竹馬的愛情:劉秀和陰麗華如何相愛沈從文蜜月與女傢教偷歡 向林徽因訴婚外情痛苦沈從文治學:不看當紅理論與風潮動向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破譯《看虹錄》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沈從文在同年8月12日,離開北平,南下武漢、長沙。1938年4月經貴陽到達昆明。而當時張兆和剛產下次子虎雛,身體虛弱,並沒有與沈從文同行。  1938年,詩人徐芳也來到昆明,據她說她當時住在昆明市玉龍堆四號,她和張敬小姐住一間房,而高青子和熊瑜(熊希齡的侄女)住一間房,她們共享一間客廳。  1939年6月27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第111次會議通過決議:“聘沈從文先生為本校師范學院國文學系副教授,月薪二百八十元,自下學年起聘。”而高青子因沈從文的推薦也在西南聯大圖書館任職,我們從教職員名錄中查到:“圖書館員高韻秀,到職時間為1939年6月,離職時間為1941年2月。”在昆明期間兩人同在西南聯大,他們的交往就更加密切瞭。徐芳在訪談中表示當時對他們兩人的往來,流言是頗多的,主要在於沈從文早已有傢室瞭。而作傢孫陵在《浮世小品》書中,有著近距離的觀察,他說:“沈從文在愛情上不是一個專一的人,他追求過的女人總有幾個人,而且,他有他的觀點,他一再對我說:‘打獵要打獅子,摘要摘天上的星子,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他又說:‘女子都喜歡虛情假意,不能說真話。’他對於女人有些經驗,他對我說的是善意的,我復述也並無惡意,雖然我並不同意。這時他還發表瞭一篇小說,《看虹摘星錄》,完全是模擬勞倫斯的,文字再美又有何用?幾位對他要好的朋友,都為瞭這篇小說向他表示關心的譴責。他誠懇地接受,沒有再寫第二篇類似的東西。”  沈從文在1941年7月寫成小說《看虹錄》,後來在1943年3月重新改寫,並發表於同年7月15日的《新文學》第一卷第一期。故事敘述一個作傢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訪情人,窗外雪意盎然,室內爐火溫馨,心靈早已相通的兩人,在這愉悅的氣氛中放縱瞭自己,他們向對方獻出自己的身體。小說插入大量抽象的抒情與議論來體現沈從文的獨特思索,他進行多種文本的實驗,既有隱喻的語言模式,又有轉喻式的多種故事結構方式,再加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過多的技巧實驗,壓垮故事的情感敘述,再加上沈從文刻意要把這段婚外情,寫得隱晦,因此這小說是晦澀難懂的。“一篇錦瑟解人難”,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大傢沒有找到小說的本事,而把它解釋成哲學上的形象思維,那真是有點“癡人說夢”瞭。而左翼批評傢則交相指責他寫色情,後來郭沫若甚至直接給他貼上“桃紅色”作傢的標簽。   “虹”是美的象征,沈從文的“看虹”,可解釋為對美好女性的追求。它指向的正是高青子,何況高青子的小說集,不正是名為“虹霓”嗎?金介甫也認為《看虹錄》的女主角,正是《水雲》裡的“偶然”。他說:“我曾寫信問過沈從文夫婦,打聽《水雲》中的偶然到底是誰?沈在1985年3月9日回信中隻簡單說瞭一句‘的確有過這樣的人’。據作傢金堤說,《看虹錄》裡寫的那個房間他很熟悉,寫的正是昆明的沈傢。1982年金堤向沈從文夫婦打聽過這件事。張兆和說,沈當時不讓她讀《看虹錄》。金堤問到這篇小說的真實性時,沈隻是笑而不答。“但他的笑說明,小說中必定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  其實更直接而權威的說明,是沈從文自己。他提到他在《看虹錄》中的“屈服”是:“火爐邊柔和燈光中,是能生長一切的,尤其是那個名為‘感情’或‘愛情’的東西……一年以來努力的退避,在十分鐘內即證明等於精力白費。”“我真業已放棄瞭一切可由常識來應付的種種,一任自己沉陷到一種感情漩渦裡去。”  美麗的虹彩是轉瞬即逝的,短暫的婚外戀情,也總不敵長久的婚姻,於是“那個失去瞭十年的理性,才又回到我身邊”!高青子最後選擇瞭退出沈從文的生活,時間大約是1942年。於是沈從文寫道:“因為明白這事得有個終結,就裝作為瞭友誼的完美……帶有一點悲傷,一種出於勉強的充滿痛苦的笑……就到別一地方去瞭。走時的神氣,和事前心情的煩亂,竟與她在某一時寫的一個故事完全相同。”這裡沈從文提到的那個故事,也就是高青子的《紫》,那是高青子寫她和沈從文的婚外戀的故事,故事結尾是女主角最後像流星般地劃過天際,不知所終,而在現實中高青子也倏然飄隱,聽說後來跟一位工程師結婚瞭。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古時“作傢”是貶義詞?王維用“作傢”諷刺過人

  一檔人文類歷史解讀節目《原來是這樣》自開播之後,就被觀眾不斷熱議。這檔致力於為觀眾普及國學趣味知識的人文節目,將知識融入趣味短劇中,不僅讓觀眾對國學知識有瞭更好的理解與記憶,節目中所講解的一些詞匯更是讓觀眾“大開眼界”。要不,誰能夠知道古時“作傢”竟然還是個貶義詞呢?  受到這檔在浙江衛視播出的國學節目的影響,記者采訪中瞭解到,書店中不少國學書籍也開始熱銷。《原來是這樣》將國學知識容納在劇情之中,觀眾在逗樂的同時,更對一些常用詞匯有瞭全新的認識,而這些解讀中的趣味知識,則讓觀眾經常捧腹大笑。“在最近的一期節目中,就會對‘爪牙’進行全新的解讀。”節目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我們口中的“爪牙”都帶著貶義,用來形容壞人的幫兇、黨羽。然而在古代,“爪牙”卻是一個誇贊人的褒義詞。  “韓愈曾在自己的文章《與鳳翔邢尚書書》中寫道:‘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誇贊邢尚書現在是皇上的得力助手,是國傢的城墻和壁壘。那究竟後來如何變成貶義,則要在節目中揭曉瞭。”作為主持人的華少就將在下周重點解讀。  而在詞匯的演變過程中,也有曾經是貶義如今卻來瞭個大反轉的,譬如“作傢”一詞的演變就更加戲劇化。如今“作傢”都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人群,而在古代,“作傢”可不是用來形容文人的,並且大詩人王維還曾用這個詞來諷刺過一個文人。   “《晉書·食貨志》中記載說:‘桓帝不能作傢,曾無積蓄’,指桓帝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傢產,所以就沒有什麼積蓄。這裡的‘作傢’指的是管傢、治傢、理傢的意思。”華少解讀道,“而演變也是因為王維。《太平廣記·馮氏雜說》中記載,唐朝有個宰相叫王璵,好為人做碑制,有送潤毫者,有一次誤扣瞭右丞相王維的大門,王維就對其說:‘大作傢在那邊。’在王維看來,寫碑文是別人的傢事,而不是文人該幹的事,而王璵替人寫碑文是在插手別人傢事,便用‘大作傢’一次來諷刺王璵好管別人傢事。”王維自己也許不會想到,“作傢”一詞後來竟逐漸成為瞭文人的代名詞。相關閱讀推薦:中國古代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 紫色曾是卑賤之色中國古代歷史上首個穿寡婦內衣公開亮相的君王古代歷史上為何相府廚子晉升為妾未通過包子考核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最完備的慈善機構是哪個朝代中國古代歷史上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的歷史名人

經典作傢的經典名句

        一個人最怕不老實,青年人最可貴的是老實作風。“老實”就是不自欺欺人,做到不欺騙人傢容易,不欺騙自己最難。“老實作風”就是腳踏實地、不占便宜。世界上沒有便宜的事,誰想占便宜誰就會吃虧。——徐特立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福科   詭計隻是一種貧乏的精明。——拉羅什福科   一個人就好象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則分數的值愈小。——托爾斯泰

作傢亦舒經典名言

1、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生活得更好,乃是為你自己。——《忽而今夏》 2、結婚與戀愛毫無關系,人們老以為戀愛成熟後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結婚隻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結婚,簡單得很。愛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的前半生》 3、真正的才華如火焰般難以收藏,總會燎原。——《曾經深愛過》 4、如此情深,卻難以啟齒。原來你若真愛一個人,內心酸澀,反而會說不出話來,甜言蜜語,多數說給不相幹的人聽。——《她的二三事》 5、愛得不夠,才借口多多。——《紫薇願》 6、朋友有什麼義務替他保守秘密?他不想人知,就不要說,你不讓他說,他才會心癢而死,所以做朋友的借出耳朵已經仁至義盡,其他的,管他呢!——《琴批》

民國第一美男作傢:被魯迅的冷嘲害瞭大半輩子

  提起邵洵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來源於高中語文課本裡魯迅的那篇《拿來主義》。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某些人……因為祖上的陰功,得瞭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或是做瞭女婿換來的”。對於這句話,文章裡有一個註釋:“這裡諷刺的是做瞭富傢翁的女婿而炫耀於人的邵洵美之流。”  邵洵美與盛佩玉  顯赫的傢世、復雜的交往、特別是魯迅與邵洵美之間那段說不清道不明的“公案漩渦”,使得邵洵美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文學研究中,長期處於邊緣地位。即使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很多被“掩埋”的中國作傢紛紛“出土”,邵洵美也還是默默無聞。直到最近幾年來,這個曾經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壇上活躍一時的新月派主將,有著“小孟嘗”之名的詩人、散文傢、翻譯傢、出版傢,才開始引起各方面的註意,但其人其事還是籠罩在撲朔迷離的煙霧之中。  2006年6月27日,是邵洵美誕辰一百周年,抱著“還原事物本來面貌”的心意,邵洵美的女兒邵綃紅歷時十餘載,在走訪瞭當年曾與邵洵美有過接觸的施蟄存、秦鶴皋、許國璋、蕭幹以及項美麗等人後,寫出瞭《我的爸爸邵洵美》一書,而經她親自整理的一套十本《邵洵美文集》也將付梓出版。近日,在位於公園大道的北京新居裡,已過古稀之年的邵綃紅接受瞭記者的采訪,隨著她的敘述,一段如煙的往事逐漸呈現出清晰的輪廓來。   邵洵美盛佩玉一傢三口  “魯迅先生所謂‘做瞭女婿換來的’的評語,對爸爸很不公平。”  “即使到瞭現在,對於魯迅與我父親的糾葛是如何源起的,我還是不太清楚。”邵綃紅說:“除瞭文章中你來我往的交鋒外,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親與魯迅除瞭在1933年蕭伯納訪問上海的歡迎筆會上見過一次面外,他們並沒有太多的直接交往。”  據她母親盛佩玉回憶,當天邵洵美傍晚回傢時,曾把白天的經過講給佩玉聽,他說,這次是他第一次見到魯迅先生。活動結束後下起瞭雨,天很冷,他見魯迅站在屋簷下,像是在等車,凍得臉都發青瞭,於是他還主動上前邀請他上自己的汽車送他回去。  “魯迅先生所指的‘富傢翁的女婿’,當然是指爸爸娶瞭媽媽—————盛宣懷的孫女盛佩玉。實際上,這樣的評語,對爸爸來說是很不公平的。”邵綃紅說,“首先,邵氏傢族在上海也是一個大傢。我的太爺爺(即邵洵美的爺爺)邵友濂官至一品,曾任湖南巡撫、臺灣巡撫。爸爸從小被過繼給大伯邵頤,而邵頤的夫人李氏是李鴻章視為己出的侄女,當年以中堂大人的千金之名嫁到邵傢,從譜系上講,李鴻章也是爸爸的外祖父。其次,很多人不瞭解的是,爸爸和媽媽是姑表親。爸爸的生母是盛宣懷的四女兒,爸爸不僅是盛宣懷的孫女婿,其實更是他的親外孫。”  盛宣懷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務運動倡導者,更是中國近代第一代實業傢,他一生創下瞭多個第一:第一傢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傢電訊企業(天津電報局)、第一條南北幹線鐵路(蘆漢鐵路)、第一所工業大學(北洋大學)等。相關閱讀推薦:盤點《紅樓夢》裡十大美男:誰是紅樓第一美男?歷史上十大最帥的美男皇帝:哪朝帝王相貌最出眾真實唐僧並非文弱無能!唐僧竟是個精壯美男子!中國魏晉南北朝十大美男是誰?美男如玉的傳奇年代民國風雲:民國首席美男和名門醜女的亂世情緣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與徐志摩、陸小曼的相識  “實際上,我爸爸和徐志摩的相識,是一段鮮為人知的奇緣。”  “人們總以為邵洵美與徐志摩的深交緣於他們都是三十年代寫作新詩的詩人”,邵綃紅說,“實際上,我爸爸和徐志摩的相識,是一段鮮為人知的奇緣。”  故事始於1925年,當時年輕的邵洵美負笈英倫,在劍橋大學的伊曼紐學院攻讀經濟。暑假時,與他一同住在導師傢裡的留學生劉紀文邀他去巴黎,從而結識瞭張道藩、徐悲鴻及夫人蔣碧薇等一批在法留學生。奇怪的是,徐悲鴻等人一見到邵洵美就說他長得極像徐志摩,一個中國詩人,而在此之前,在劍橋市中心有個擺舊書攤的老人,每次見到他也總是問他是不是姓“Hsu”,說有個要翻譯《拜倫全集》的中國人和他有著同樣的面貌。邵洵美感到“一定是天意要把他和徐志摩拉在一起”。巧的是,沒過幾天,他和徐志摩竟在路上巧遇瞭。徐志摩一見邵洵美,就親熱地拉著他的手說:“弟弟,我找得你好苦!”原來,徐志摩也聽到瞭許多關於邵洵美的事,也在四處打聽他。  邵洵美後來與陸小曼一直有往來。解放後,還曾一起參加政協組織的活動。邵綃紅回憶說,1957年,她在南京上大學,有一次回傢時,還碰上陸小曼前來邵傢做客。“她和電影裡的陸小曼完全不一樣,我記得她寫的字非常漂亮。”有一次,聽說陸小曼要來,為瞭替她祝壽,囊中羞澀的邵洵美還托好友將一枚祖傳的吳昌碩的印章代為轉讓,以籌得宴請之款。這枚珍貴的印章當時僅換瞭10元錢。   邵洵美  與項美麗的“傾城之戀”  “他與美國女作傢項美麗隻是情人關系,並且文學上的往來比男女之情更深切。”  除瞭顯赫的身世和傳奇的人生,邵洵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包括他與美國作傢項美麗的一段戀情,項美麗和邵洵美的愛情在三十年代的文壇是公開的,也稱得上是當時的一樁“傾城之戀”。  對於父親與項美麗的這段感情,邵綃紅並不諱言。她澄清瞭一些傳記裡強調邵洵美的財富和揮霍,強調這位白人女子是一位中國男人的“妾”的說法:“項美麗並不是我父親的小妾,他們隻是情人關系,是互相欣賞對方的文才而走到一起的。”在她看來,他們之間在文學上的來往與合作,比男女之情更深切一些。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35年,埃米莉哈恩從美國來到上海,當時她的身份是美國《紐約客》雜志社的通訊記者。“那個年代,能涉足洋人生活圈子的中國人很少,我爸爸是其中之一。讓埃米莉吃驚的是,她發現我父親除瞭具有文學的天才外,還能用英文寫詩。遇到這麼一個能說一口純正英語,又寫得漂亮的中英文文章的中國同行,她能夠很方便地去瞭解中國,而且結識瞭不少上海文化界的人士。”邵綃紅說,邵洵美給埃米莉取瞭個中文名字“項美麗”,這是從她的英文名字音譯過來的。  當時,項美麗的寓所在寧波路江西路口的一座大樓內,和邵傢在同一個弄堂。邵綃紅回憶說,在抗戰期間,邵洵美和項美麗一起出版瞭中文版《自由譚》和英文版《CandidComment》(《直言評論》),邵洵美經常前往項美麗的寓所,而項美麗和邵傢上下相處得也很融洽。“她不是很妖艷的那種人,對人很親熱,穿著也很樸素,她喜歡帶著她的寵物猴子。那時候我五六歲左右,經常和她一起去看電影,記得有一次我坐在她身上看電影,還尿在她身上瞭。”  邵綃紅說甚至她母親盛佩玉對項美麗也沒有敵意,有一次項美麗的一隻小猴子死瞭,還幫著她一起埋葬。邵洵美在出席筆會的各種活動時,陪伴身邊的人常常是項美麗。盛佩玉也不幹涉。  邵洵美是“八一三”事變當天下午3點方從上海楊樹浦寓所逃出的,戰爭使邵的傢產蒙受重大損失。為瞭挽救部分書和印刷材料,項美麗讓邵洵美的一位律師朋友作證,證明她與邵洵美是夫妻關系,從而因為她的美國人身份,使得印刷設備得以從日本人手裡搬出來。而邵洵美也成就瞭項美麗的事業,讓她真正建立起文名的《宋氏姊妹》一書,得以寫成完全靠瞭邵洵美的牽線。原來宋靄齡是邵洵美的五姨媽的英文老師,因著這層關系,經由邵洵美的引介,項美麗得以和宋靄齡見面,並由宋靄齡勸服瞭宋慶齡和宋美齡兩位姊妹讓項美麗寫她們的傳記。   邵洵美主編過的論語雜志  項美麗花瞭幾近兩年的時間在香港與重慶兩地和宋美齡共處瞭長段的時間。《宋氏姊妹》於1940年在美國出版,立刻引起轟動,之後,項美麗又將她在上海、重慶以及後來香港的戰時經驗寫成瞭另一本暢銷自傳《我所知的中國》。不過,在1939年離開上海之後,項美麗從此結束瞭在邵洵美身邊的日子,在香港與查爾斯同居,1943年返回瞭美國。邵綃紅說,她的父親曾在1946年去美國,看望瞭項美麗和查爾斯。  1995年,為瞭搜集父親的有關文章,邵綃紅在美國拜訪瞭項美麗。“那時她已經90歲瞭,胖瞭很多,但我還能認出她來。”她說,見面時,兩人激動相擁。項美麗應她的要求,給她復印瞭1938年與邵洵美一起出版的《直言評論》月刊。使邵綃紅驚訝的是,她在上面發現瞭毛澤東撰寫的《論持久戰》的英譯文。  項美麗比邵洵美長命得多,直到1997年2月17日辭世,活瞭92歲。雖然她與邵洵美隻生活瞭5年,但她一生出版瞭52本書,其中有10本是寫中國的。10本中又有4本是以邵洵美為主角。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作傢張一一:中華民族應是“蛇的傳人”

、  一直以來,華夏子孫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感到自豪,從來不在乎“龍”這一傳說中的神獸完全是虛構的,近日江蘇南通市委黨校教授黃楊提出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的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此,湖南籍著名青年作傢張一一在2013癸巳蛇年即將到來之際又發表另類觀點稱華夏子孫既不是龍的傳人,更不是羊的傳人,而是“蛇的傳人”,一時引發網絡熱議。  張一一表示,在目前出土的中國古代石像和帛畫中,作為華夏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女媧都是人面蛇身,是他們的交合才產生瞭人,在我國福建、浙江等地,人們至今仍保留著對蛇的圖騰崇拜,把蛇視為保佑傢居平安的吉祥物和保護神。張一一認為,蛇的形象遭人厭惡,相關詞語多為貶義,而蛇卻能在數以千萬計的飛禽走獸中脫穎而出,與鼠、牛、虎、兔、龍、馬、羊、猴、雞、狗、豬躋身於“十二生肖”之列,便或可佐證我國的古人們早就認可瞭“蛇的傳人”的身份。  張一一還稱,“龍”作為華夏先民創造的一種神物和華夏民族最終的圖騰,其主體的龍頸、龍身等完全是蛇的形象,這充分表明即使世界上曾經有過龍,也是從蛇進化而來,先有蛇,而後才有龍,因而張一一認為中華民族是“蛇的傳人”比龍的傳人要“更科學更靠譜更有說服力”。

莫言受聘北師大教授強調自己仍是農村作傢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22日傍晚現身北京師范大學,受聘為該校文學院教授。莫言說,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作傢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領獎臺。  300人的圖書館報告廳擠進瞭500多人,許多人慕名前來一睹諾獎得主的風采。莫言說,“我知道大傢一定想聽聽我得諾貝爾獎的感受,實際上無論是在我的傢鄉山東高密,還是在北京、斯德哥爾摩,我的心裡都很平靜。”  莫言再次謙虛表示,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傢都有許多寫出瞭更好作品的作傢,他們更有資格獲獎。他也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作傢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領獎臺。  而對於獲獎前後網上對他或褒或貶的評價,莫言都不予置評,他強調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從農村出來至今身上帶著很濃鄉土味的農村作傢”。  莫言認為,好的文學不應該是清澈透明的,而應具有豐富性、復雜性、甚至曖昧性。好的作品應當讓讀者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不同的感受,既有極大的彈性,又有極大的模糊性。他願意繼續努力寫作這樣的作品。  獲諾獎後,各種榮譽紛至沓來,莫言對此保持著清醒認識。有的授予他傳播中國文化大獎,莫言自認為在寫作時並沒有想到外國讀者,而隻想寫給自己和中國讀者。他強調,文學最不應當為翻譯傢寫作。  從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手中接過聘書的同時,莫言還得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他在師大讀書期間包括成績單在內的所有檔案材料。莫言指著檔案上當年的照片說,“看我當年還蠻年輕的,現在青發變白發瞭。”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而對於有的媒體授予他年度“三農”人物獎項,他也接受,並開玩笑地說自己“名副其實”,“雖然我身在北京,也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但我的親人仍在農村,仍在從事農業勞動,我仍然沒有斷掉和‘三農’的聯系”。  從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手中接過聘書的同時,莫言還得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他在師大讀書期間包括成績單在內的所有檔案材料。莫言指著檔案上當年的照片說,“看我當年還蠻年輕的,現在青發變白發瞭。”  莫言1988年就讀於北師大中文系創作研究生班,1991年至1994年在著名教授童慶炳的指導下寫作論文《超越故鄉》,並獲得碩士學位。莫言笑稱,“寫論文比寫小說難多瞭,我寫小說一天寫一萬字,寫論文兩個月才寫一千字。”  “知道我這個碩士是徒有虛名,我再奮鬥十幾年爭取及格。”莫言的自謙贏得瞭現場掌聲和笑聲。  莫言說,拿到教授聘書最慚愧的是沒有認真學習,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學問修養。他最苦惱的是“當老師要說許多話,而自己是極不會說話的一個人。”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人講話如此困難,照著講稿尚且容易出錯,更何況我這樣隨意地講話呢?”莫言說,現在最怕的就是被人“斷章取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王實甫簡介 元朝時期著名雜劇作傢王實甫生平

  王實甫,名德信,定興(今定興縣)人。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天一閣本《錄鬼簿》稱他名德信。河北定興人。諸本《錄鬼簿》都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序》,可知王實甫於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明賈仲明增補《錄鬼簿》,有《凌波仙》詞吊王實甫:“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颩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風月營”、“鶯花寨”、“翠紅鄉”,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雜劇的勾欄。顯然,王實甫是熟悉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長於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明陳所聞《北宮詞紀》收《商調集賢賓·退隱》套曲,署為王實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數支幹周遍又從頭”,可知其六十歲時已退隱不仕。但曲中又有“紅塵黃閣昔年羞”、“高抄起經綸大手”,則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與雜劇作傢王實甫並非一人。  《北宮詞紀》所收署名王實甫的散曲《商調·集賢賓》、《退隱》中寫道:“想著那紅塵黃閣昔年羞,到如今白發青衫此地遊”,“人事遠,老懷幽,志難酬,知機的王粲;夢無憑,見景的莊周”,“怕狼虎惡圖謀,遇事休開口,逢人隻點頭,見香餌莫吞鉤,高抄起經綸大手”,可知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不無坎坷,晚年退隱。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壽”,“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斷他至少活到60歲。這首散曲又見於《雍熙樂府》,未署名。因此,學術界對它的作者是誰有不同看法。   《西廂記》最早的來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不過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它和《董西廂》在情節上相差無幾,但在每個方面都進一步加工、發展和提高,使戲劇沖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為鮮明,特別在心理描寫上,細致、精確,引人入勝。《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曲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中原音韻》曾把《西廂記》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為“定格”的范例標舉。元末明初賈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說王實甫“作詞章,風韻羨,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譽王實甫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可見,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際很為人所推重,《西廂記》其時已被稱為雜劇之冠。  王實甫所作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和《四大王歌舞麗春堂》3種。《韓采雲絲竹芙蓉亭》和《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都有佚曲。其餘僅存名目而見於《錄鬼簿》著錄者有《東海郡於公高門》、《孝父母明達賣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趙光普進梅諫》、《詩酒麗春園》、《陸績懷橘》、《雙蕖怨》、《嬌紅記》9種。對王實甫曲目,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或認為《嬌紅記》非出王手,或認為《詩酒麗春園》亦非王作,還有人認為今存《破窯記》是關漢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論。明清時代還有王實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陽府調狗掉刀》的著錄和傳聞,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開始,出現《西廂記》是王實甫作關漢卿續或關作王續等說法,也都不可信。  王實甫還有少量散曲流傳:有小令1首,套曲3種(其中有一殘套),散見於《中原音韻》、《雍熙樂府》、《北宮詞紀》和《九宮大成》等書中。其中,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較有特色,詞采旖旎,情思委婉,與《西廂記》的曲詞風格相近。  《西廂記》在王實甫現存的3種雜劇中,5本21折的《西廂記》不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雜劇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暴飲暴食惹的禍:近代作傢蘇曼殊是怎麼死的?

  蘇曼殊(1884—1918)祖籍廣東中山,生母為日本人,所以他是混血兒,又是私生子,自幼即被歧視,並被領回中山老傢。以後,他到日本留過學,在上海和蘇州謀生,因遭冷遇而削發為僧;又到處流浪,賣文為生;還策劃暗殺保皇派頭目康有為;也參加過反清文學團體“南社”,與柳亞子交情甚篤。他多才多藝,會寫小說,會日文、梵文、英文和法文,譯過《拜倫詩選》,擅繪畫,擅詩作,連柳亞子也甘拜下風。  由於他命運多舛,過著不安定的生活,所以他的飲食也無定時,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尤喜甜食。這可能與生在日本從小就愛吃糖有關。據已故上海作傢鄭逸梅先生所述,他常在上海棋盤街一傢叫同芳的粵式茶館飲茶,那兒兼售粵式糕餅及舶來品糖果,有一種名叫“摩爾登”的外國糖,裝在扁型玻璃瓶內,粒粒如圍棋子,色澤淡黃及淡紅。蘇曼殊聽說此糖為茶花女所嗜食,他一向敬慕茶花女,特愛吃此糖——每次買上三四瓶帶回去。他自稱“糖僧”(他做過和尚,所以才有“僧”之名——筆者)。有一次為吃糖,可身無分文,虧他想得出來,竟把嘴內一顆金牙變賣瞭換糖吃。他平時糖不離口,尤其在寫作時更是大吃特吃,以助文思。最多時,一天可吃掉“摩爾登”糖三瓶。據記載,他剛到上海,竟吃去當時市價100元的糖果。  蜜棗是甜食,他也喜歡吃。有人向他索畫,數次碰壁,後來打聽到他愛吃蜜棗,便買瞭一大包送上,果然得到他的一幅山水畫。他在與友人通信中也大談吃經:“又聞素君能制蜜棗,真欲吊人胃口耶?”蘇州的酥糖很有名,品種有玫瑰、黃豆和芝麻等,他一口氣可吃光十幾包,真令人難以置信。難怪包天笑(蘇州作傢,晚年居香港——筆者)題詩雲:“松糖桔餅又玫瑰,甜蜜香酥笑開口。想是大師心裡苦,要從苦處得甜來。”他有時做夢也在吃,例如夢中吃過蘇州的棗泥月餅、金華火腿、年糕、八寶飯和糟蛋等。  他生性放蕩不羈,在飲食上也如此,常一下子吃上三籠湯包、幾大碗鮑魚面。有時還異想天開地吃生鮑魚,用糖醋拌一下,說是“味究不惡”。這樣的吃法,吃壞瞭是難免的。他一連數日臥床不起,卻並不後悔。他曾寫信給邵之沖:“一人赴源順食生薑炒雞三大碟,蝦仁面一碗,蘋果五個,明日肚子洞泄否一任天命耳!”這就叫“愛吃不要命”。   在日本期間,他常在編書之餘不忘尋覓郊原的冰店。為的是飲冰。他的摯友柳亞子曾記下這麼一段話:“蘇玄英(蘇曼殊原名)體弱善病,而飲食亢進。嘗在日本,一日飲冰五六斤……明日,復飲如故。”所以,他常腹瀉,這與飲冰過量相關。  1918年春,蘇曼殊終於病卒於上海寶隆醫院,死因是飲食無節制而得的腸胃病。這麼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竟如此短壽,實在令人惋惜!據說,他住院期間,醫生對他的飲食嚴加控制,不準吸煙(他一天竟能吸大雪茄二三十支)、不準吃糖和喝牛奶可可。幾天下來,他難以忍受,終於逃出醫院,去街上大吃八寶飯、年糕、栗子和冰淇淋,結果導致腸胃病加劇。死後,在他的床下,枕旁找出不少糖果紙。相關閱讀推薦:蘇曼殊是誰?近代作傢、詩人蘇曼殊生平簡介民國最風流的女作傢餘美顏:與3000個男人有染!臺灣著名女作傢三毛簡介 三毛一生有哪些作品?王實甫簡介 元朝時期著名雜劇作傢王實甫生平日本人為何喜歡魯迅?文壇未出類似魯迅作傢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法國大作傢左拉在成名後也盡情吃喝,由於長期如此,加上深居簡出、伏案寫作,使他大腹便便,體重增至100公斤,腹圍達114厘米。不斷增加的脂肪使他神經系統混亂,呼吸困難;有時昏昏沉沉地趴在稿紙上,連筆也不聽使喚。後來,他擔心會胖得“爆炸開來”,才堅持步行與騎自行車,節制飲食,經過一年的努力,才使體重控制在95公斤左右。這是一種令人佩服的毅力,知“錯”必改,使他從死亡邊緣走回來。如果蘇曼殊也有這種決心,就不會有如此可悲的結局!  歷史上也有蘇曼殊那樣的“大肚皮”,他就是乾隆年間的大學士紀曉嵐,近年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使這位清代高官名聲大振。他在被貶新疆期間,撰過知名度很高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人生性詼諧,才思敏捷。他是一位“吃肉大王”——用餐時他隻吃精肉,不吃蔬菜與米飯(面食隻偶而吃一次)。他一頓能吃二三斤牛肉,而且隻用茶水送服。席間,隻見他自己舉箸大嚼,很少顧及他人。      有一天,他與朋友閑談,仆人捧來火腿數斤,他邊談邊吃,沒多久就吃個精光。長此以往,他的胃不勝負擔。幸虧他晚年堅信唐代醫學傢孫思邈所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的格言,平時用餐很講究營養衛生,合理選料搭配,才能活到83歲的高齡。   蘇東坡有一套飲食養生經驗,也說過:“已饑方食,未飽先止”。這與北京書法傢啟功的“烹調千萬端,饑時方適口”是同一個意思。再好的美食,吃飽瞭,是什麼好味道也辨不出來的。所以,讓自己的胃留有餘地,才是明智的選擇。否則熱量過剩,肥胖癥一出現,高血壓、高血脂、腦動脈硬化及冠心病隨之而來,這就會加速免疫系統衰老,禍及壽命。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蘇曼殊是誰?近代作傢、詩人蘇曼殊生平簡介

  蘇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號曼殊又號元瑛。廣東香山人(今廣東珠海)。中國清末民初詩人、作傢、畫傢、翻譯傢。  其父蘇傑生為日本橫濱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國茶行的買辦。蘇傑生在日本期間與日本婦女同居,生下瞭蘇曼殊。蘇曼殊的母親叫亞仙(柳亞子說姓河合,但似乎沒有證據)。  蘇曼殊十一歲被帶回到廣東老傢,就讀於私塾。由於其帶有異族血統,在傢族內備受排斥和虐待。有人說,曼殊十三歲就到新會慧龍寺出傢做和尚,但後來又被傢人找回,但這種說法證據不足。  十五歲時,傢道中落,曼殊隨表兄再赴日本,在橫濱華僑設立的大同學校就讀。該校分甲乙兩級,甲級所授為中英文二科,乙級所授為中文一科。當時馮自由在甲級,蘇曼殊屬乙級,與馮自由的弟弟同班,二人由此相識。1901年經親屬林氏贊助考入早稻田大學預科學習,一年後因林氏贊助終止而停學。幸而清公使王大燮準許各省自費優秀學生改當公費生,曼殊遂經橫濱僑胞推舉,轉學與振武學校(由東京成城學校改制而來)。曾有人說其就讀於東京上野美術專科學校,實不可考。此時他開始醉心於佛理。在日本期間,還結識瞭陳獨秀、章士釗、廖仲愷和何香凝等留學生,並先後參加瞭在日本成立的中國革命團體如青年會、興中會等。  1903年,俄國侵占東三省,蘇曼殊所在青年會組織拒俄義勇隊,後遷至香港。當時蘇傑生在傢鄉已經為蘇曼殊訂下親事,趕到香港想勸其完婚,蘇曼殊避而不見。在革命同志陳少白的勸說下勉強返鄉,但是數月後即返港,並已剃度出傢,法號曼殊。蘇曼殊很快來到江浙一帶,先後在蘇州吳中公學任教、《國民日報》擔任翻譯,並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遊。蘇曼殊一生曾幾次出傢,但情緒反復多變,不能真正看破紅塵。他有時身披袈裟,誦經念佛;有時又與多情少女發生轟轟烈烈的戀情。後在上海時,蘇曼殊更自暴自棄,出入青樓妓院,還暴飲暴食,最終得瞭胃病。   1918年5月2日,曼殊因胃病逝於上海廣慈醫院,年僅三十四歲。死前留下一偈:“一切有情,都無掛礙。”後孫中山捐贈千金,葬其於杭州西湖孤山北麓,南社諸宗元撰《塔銘》。20世紀50年代墓坍,1964年遷葬於西湖西南側的雞籠山。  蘇曼殊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翻譯作品有《拜倫詩選》和《悲慘世界》。《拜倫詩選》出版於宣統元年(1909年),以中國古體詩的形式翻譯《哀希臘》、《去國行》等篇。《悲慘世界》發表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最初譯名《慘社會》,在上海《國民日日報》上連載,其譯書未忠於原著,自第7回起,更杜撰情節,亂改處極多。他創作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等,另有《天涯紅淚記》未完成。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現存詩約有100首。  其詩多感傷情調;小說運用淺近文言,描寫愛情故事,表現出頹廢色彩。加入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並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

名人作傢經典名言

在我的周圍,到處是混亂、苦難與死亡,基於此,我寫作為的是尋求生活的秩序,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托尼•莫裡 我寫作,為瞭使我的朋友們更愛我。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千篇一律就等於毀滅。 巴爾紮克真偉大!他的人物都是宇宙智慧的傑作!不是某一個時代的精神而是數千年經過奮鬥才在人的靈魂中醞釀成這樣的結果。

散文:“土作傢”李隊長

    自從開展瞭檢察文化周活動後,我們恩施市檢察院就湧現出一個新的文化群體,其中李隊長就是一個最活躍的代表人物,幹警稱他為“土作傢”。     李隊長是我們院裡轉業軍人中級別最高的軍官,原在某武警部隊服役,任副支隊長。轉業後安排在檢察院,任黨總支專職書記。幹警都很尊重他,仍以部隊的職務稱呼他。     李隊長愛好文學,自學成才,在部隊時就喜歡給軍報寫文章,小有名氣。到檢察院後,興趣未減,仍保持這個習慣。幾年來,他孜孜不倦,筆不停息,在各級媒體上發表作品100餘篇。剛開始,幹警們對他這方面還不太瞭解,直到他的文章經常見報,大傢才開始註意他,感覺他不是一般的行伍出身的軍人。     我和李隊長的辦公室門對門,又由於我負責院裡的宣傳工作和他在寫作上多有接觸,也才對他有瞭更多的瞭解。李隊長為人謙虛隨和,沒有軍官的架子,看我經常給報刊寫稿,一直把我當成師長,每寫一篇稿件,都要請我“斧正”,征求意見。他已經年過半百,對寫作依然這麼熱心、認真、執著,在幹警中少見。李隊長文化學歷並不太高,他不是以“技”做文章,而是用“心”寫文章,這點叫我很受感動。     李隊長的老傢在鄂西農村,雖然他外出多年,仍然保持著農民本色,在他的文章裡,不論是詩,新聞稿件和言論小品,也都散發著這種濃鬱的樸素氣息。也許這個緣故,在有些文化人眼裡,他的作品還顯得土氣,檔次還不高,充其量還隻是農民通訊員。好在李隊長很豁達,始終認為自己是學生,並沒氣餒,堅持邊學邊寫、邊寫邊學。他本來最擅長寫言論文章,今年4月參加院裡舉行的筆會後,他又迷戀上散文隨筆的寫作,並把我當作行傢多次請教,這使我感到很彷徨,因為在這方面我也是個外行。看到李隊長這麼熱心,我於是利用工作上的關系引他結識瞭一些文化圈內的朋友。在本土知名作傢王月聖、安麗芳的指點下,他初步掌握瞭散文的基本寫作方法,在深入農村采訪的基礎上,創作出以我院幫扶工作為題材的《礦燈為我送行》、《水夢》等多篇散文,相繼在本地報刊上發表,令院裡的一些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對他刮目相看。     李隊長受安麗芳老師影響最深,他常說,人傢退休瞭都還堅持寫作,為社會提供精神食糧,不簡單啊。我也要拿起筆,為檢察幹警鼓與呼。在他的帶動下,院裡不少青年幹警、包括退休老同志紛紛加入到他主持的檢察文苑創作室,時常和他交流寫作體會,探討文學話題,他的辦公室成瞭院裡文化活動中心。因為有瞭李隊長這批文化宣傳骨幹力量,我院宣傳工作一直處於全州檢察系統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