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倒臺

明朝為瞭制約權力建立的內閣最後成為倒臺的誘因

  自秦朝以來,封建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中央集權專制國傢。到瞭明朝,這種中央集權的方式達到瞭頂峰,在中央官制上,朱元璋廢除瞭宰相制度,而代之以“私臣”治國的內閣制度。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樣一種制度,又是如何運作的?歷來議論很多,所持的觀點也各有不同,很難形成一致的看法。   明初立國時,一開始朱元璋曾經沿用元代的制度,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設左右丞相總領政務,也即奉行歷代采用的宰相制。但是,在朱元璋看來,自秦漢設立宰相以來,雖然不乏有賢德的宰相,但多數是小人專權亂政,而且宰相權力過大就會危及到皇帝的權力。因此,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就借胡惟庸謀反一案,罷中書省,廢掉丞相職,並詔告天下說以後再也不許立丞相,如果有哪個臣子敢上奏勸皇帝重新設立,要處以重刑。從此,推行瞭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在中國就告結束,皇帝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明代官員像  但是皇帝畢竟分身無術,精力有限,每天要處理如此大量的政事,是很難持久下去的。為瞭保證皇帝權力不旁落,同時又便於處理政事,就不得不在政治制度上另想他法。為此,朱元璋先是設立瞭四輔官,但不久就廢掉,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開始仿照宋朝的制度,實行殿閣大學士制,主要是從翰林院等機構挑選文臣充任文淵閣、東閣、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的殿閣大學士作為顧問,協助皇帝批閱奏章,隨侍左右,以資顧問。由於這些人都是飽學的儒生或低職的翰林官,位卑品低,最高的也隻有五品官銜,不能參與國傢政務的決斷,並且當時的真正實權部門六部的事務都是由各部尚書直接上奏皇帝的,不用通過這些大學士,就使得各種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這樣一來,部分地解決瞭皇帝日理萬機的痛苦,使得朱元璋能夠更從容地處理國事。可是,這一制度也有缺陷,因為事事都要皇帝親自決策,而缺乏一個有效的處理日常政務的中樞機關,不利於政令推行,所以殿閣大學士制實行時間不長就又撤銷瞭。從此之後,一直到廢丞相的二十三年之後,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在殿閣大學士制的基礎上,對有關的缺點作瞭調整,重新恢復瞭這種體制,由皇帝本人親自挑選親信大臣進入文淵閣,參與政務。因為文淵閣正好坐落於皇宮內延,所以稱為“內閣”。至此,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它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常設機關。   明成祖時代的內閣其重要性也不是很突出,就好像一個機要秘書式的小衙門,其作用猶如現今的高級顧問班子或智囊團,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權力機關。因為它既沒有專門的衙門,也沒有官衙印信,更沒有官員屬吏,最重要的是內閣不能直接統轄各部事務,僅僅是奉皇帝的旨意辦事。這一時期的內閣官員和朱元璋時代一樣,都出自翰林院,大多官員的官品不及五品。朱棣仍然嚴格遵守太祖朱元璋的祖訓,嚴禁閣臣過多幹預政務,對於有敢於過多幹預皇帝施政的,即使是出於忠君之心,也不輕易寬恕,為此還處置瞭不少器重的閣臣。如明成祖時的第一個內閣大臣解縉,曾為朱棣爭奪皇位立下過汗馬功勞,僅僅因為敢於向皇帝直言犯諫,結果一度被貶下獄;另有一個黃淮,曾被朱棣視為有遠見的大臣,也因此被下錦衣衛牢獄關瞭十年,直到朱棣死後才放出。   內閣權柄不重的情形到瞭仁宗、宣宗朝以後,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漸漸改變,開始突破朱元璋時的限定,演變成為一個能夠決定國傢大政方針、無所不包的中樞機構,這種情況的出現是與內閣官員身份的改變同步的。這一時期的內閣大臣們已經不再是以往那些低官職的小吏,因為內閣長期處於皇帝身邊,對於朝廷的大事畢竟有很高的參與度,可謂位高權重,而如果官員的品秩不高,這就很難保證下面的大臣會老實地服從。所以,從明仁宗的時候開始,閣臣的官位越來越高,如明仁宗提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升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不久又都升任為尚書。於是便出現瞭閣臣加太師太保,或加尚書、侍郎,但仍兼學士、大學士銜的情況,同時,內閣也開始有瞭獨立的官員屬吏和相應的辦事機構。從此,在內閣大臣之間,凡是居於首位的人,慢慢地又向著位躋三孤,權壓六卿的宰相過渡。這時的所謂“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曾六居內閣,輔佐三朝皇帝,執掌瞭國傢大政,皇帝的政令都由他們這些閣臣事先代擬詔令旨意,然後傳達下去,人們稱之為“三楊用事,政歸內閣”。到瞭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7年),上朝聽政的時候,大學士的排位班次開始列於六部尚書之上。可以說,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明朝中葉以後,內閣之中還出現瞭首輔、次輔和群輔的明確區別。首輔又叫“首投”,主持內閣大政,位極人臣,為內閣首席閣臣,一切朝政皆歸其調度,次輔和群輔都要聽其行事,不敢與之相爭。當時皇帝發佈號令的程序是,先由皇帝口述旨意,然後由宮內的司禮監的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稱批紅)後,交給內閣,再由內閣首輔按照“批紅”擬成詔諭(稱“票擬”,亦稱“條旨”或“調旨”,即用小票寫所擬之批答,以備皇帝朱筆批答)。很明顯,首輔的權力遠大於其他的閣臣。這種情況直到出現太監專權的時候,首輔開始聽令於內侍,其權力才開始被削弱。嘉靖朝,夏言、嚴嵩等內閣首輔的權威很大,已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而內閣成為瞭事實上的全國行政中樞機構。   隨著內閣的演變,內閣權力由輕而重,對明朝的政治活動有很大的影響。首先,內閣與中央機構中的六部的關系就必然要發生轉變。前面已經提過,按明朝官制,內閣與朝廷的大多部門沒有任何隸屬關系,六部分理天下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內閣大學士不許實際掌握六部事務。永樂時期,由於內閣初創,內閣官員品秩不高,和六部官員在一個層次上,矛盾還不是很明顯。但到瞭明朝中後期,自嚴嵩開始,內閣開始逐漸侵蝕六部的權力,特別是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他與皇太後及宮內的大太監馮保勾結控制瞭皇帝,使得六部的權力都歸於內閣,閣權一度凌駕於部權之上。這種改變明顯違反瞭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制,又涉及到實際的權力爭奪,自然引起瞭六部的極大不滿,為瞭各自的利益,內閣與六部之間形成瞭激烈的紛爭。當時,內閣官員經常利用所掌握的對官吏的考察任選權排除異己,如嚴嵩就將文武大臣的升遷操縱在自己手中,就連歷史上頗有清名的張居正,也經常利用考察官員之機,鏟除異己分子。並且,內閣為瞭把持朝政,壓制部、院,還經常勾結皇宮內的宦官一起對付政敵,結果助長瞭明朝的閹禍,這也是明朝宦官為害深重的一個重要誘因。

清朝倒臺過程中的隱動力是什麼?袁世凱的賄賂

  清朝的倒臺,起於武昌起義。革命黨人對清王朝的覆滅,顯然是主要的推動力量,但是,人們忽視瞭:在清朝倒臺的過程中,其實“金錢”這玩意兒,也起瞭“潤滑劑”的作用,是推動這段歷史發展的一股隱動力。  今天,我來談談袁世凱和奕劻、那桐、小德張的金錢遊戲。  大傢都知道,在辛亥革命的戰火中,在朝中賣力勸說隆裕太後退位的有許多人,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是這麼幾位:奕劻、那桐、小德張。而這三個人,事實上,都是袁世凱養肥的代理人。  這麼說,有什麼依據呢?各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民國時代,奕劻的三個兒子分傢,在分傢的時候,由於財產分配不均,三兄弟吵架說氣話,無意中將自己的父親奕劻在辛亥革命前後收受袁世凱巨額錢財的歷史,暴露瞭出來。對於這一點,我們來聽聽清廷貴族溥佳的證言。  溥佳是這樣說的:  “……我記得在民國初年,慶親王奕劻死後,他的三個兒子載振、載搏、載掄請我父親給他們分傢,載搏因嫌分給他的現款太少,就對我父親說:‘辛亥前各方面所送的金銀珠寶就不用提瞭,光是辛亥革命時,因為隆裕太後遲遲不發表《遜位詔書》,袁世凱為瞭恫嚇她迅速發佈,就向祖父(奕劻)和總管張蘭德(小德張)每人報效瞭300萬兩銀子,怎麼才分配這麼一點呢?’由此可見,接受賄賂,確實是那些權監的生財之道……”  (資料見文史資料出版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溥佳《清宮回憶》。)  載搏上述這段氣話,無意中透露瞭以下的驚人事實:  1.在辛亥革命時,袁世凱給奕劻送瞭300萬兩銀子的賄賂;  2.同期,袁世凱也給大太監小德張送瞭300萬兩銀子的賄賂;  3.袁世凱送錢的動機,是委托奕劻、小德張幫忙勸說隆裕太後退位。  怎麼樣?這段歷史,是不是很有趣?  可別以為溥佳記錄下來的載搏的話是孤證,同一件事的證人證言,還多著呢。 袁世凱和各國使節的合影  末代皇帝溥儀,在其所著《我的前半生》第二章《我的童年》第四節《毓慶宮讀書》裡面,記錄瞭奕劻收受袁世凱的錢財、勸說隆裕太後退位並由此斷送瞭大清江山的事情。溥儀的證言,原話是這樣的:  “……我(溥儀)理直氣壯地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怎麼可以給個美謚,隻能是這個:醜!謬!”  溥儀的這段話,說的是溥儀的父親載灃主張給已經去世的奕劻一個追封的謚號,也就是所謂的“光榮稱號”,溥儀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因為溥儀認為:正是這個奕劻,收受袁世凱的賄賂,勸說隆裕太後退位,因此這個奕劻,不配擁有一個正面評價的謚號。  不僅如此,溥儀在同一章節裡面,還引用瞭晚清遺臣梁鼎芬在侍講日記裡的這樣一段文字:  “……宣統九年正月初七,慶親王奕劻死。初八日遺折上,內務府大臣擬旨謚曰‘哲’,上不可……初十日,召見世續、紹英、耆齡,諭曰:奕劻貪贓誤國,得罪列祖列宗,我大清國二百餘年之天下,一手壞之,不能予謚!已而謚之曰‘密’。謚法考追補前過曰密。奕劻本有大罪,天下恨之。傳聞上諭如此,凡為忠臣義士,靡不感泣曰:真英主也……”  我們從轉引的上述文字,可以讀到作為晚清遺臣的梁鼎芬,有如下的看法:  1.奕劻貪財,斷送瞭大清江山;  2.溥儀拒絕封給奕劻謚號,是英明的。  我們繼續來讀更多的證人證言。  接下來的這個證人,名叫惲寶惠,是晚清時期的陸軍部主事。惲寶惠認為:是袁世凱買通瞭奕劻、那桐、小德張,通過這三個人對隆裕太後做瞭思想工作,使隆裕太後作出瞭退位的決定。惲寶惠的原話,是這樣的:  “……奕劻的靈魂,早為袁世凱所收買……奕、那之貪污受賄,早已有名,外聞流傳,叫他們是‘慶那公司’……一直到袁世凱逼迫隆裕太後禪讓,亦是以巨數金錢買通內監張蘭德(小德張)以威脅利誘的手段而告成功……”  惲寶惠的這篇證言,名叫《清末貴族之明爭暗鬥》,參見文史資料出版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65-67頁。  再看一個證人:晚清貴族載潤。載潤對於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也是這樣認為的:是袁世凱買通瞭奕劻、那桐、小德張,通過這三個人對隆裕太後做瞭思想工作,最終使隆裕太後作出瞭退位的決定。我們來讀一下載潤的原文:  “……隆裕聞革命軍起,唯恐失去太後之地位與享受,初意亦在主戰;後因張蘭德受瞭袁世凱之賄,乃勸隆裕共和,謂共和僅是去掉攝政王之職權,太後之尊嚴與享受依然如故。隆裕信之,遂有遜位之舉……隆裕與載灃皆無治國之才,而奕劻、那桐等人,又隻知貪污受賄;袁世凱有見於此,乃極力拉攏奕劻、那桐與張蘭德三人,對彼等大行賄賂,以滿足其貪財之欲。他一方面利用張蘭德哄騙隆裕;另一方面又利用奕、那,挾制載灃……”  載潤的這篇證言,名叫《隆裕與載灃之矛盾》,出自於文史資料出版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77-78頁。  還有一個證人:載濤。載濤是誰?載濤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叔叔。親叔叔。載濤對於此事的說法,和上述的證人證言也是相互印證的。  載濤證言的原文如下:  “……他(載灃)攝政以後,眼前擺著一個袁世凱,處於軍機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世凱)拿錢喂飽瞭的人,完全聽袁支配……袁又看準奕劻、那桐平日貪得無厭,遂以大量金錢投其所好,奕劻之無錢不要,為人所共知,據聞袁前在直隸總督任內,對於慶王府中大小生日所需以及嫁娶妝奩等項,無一不悉予供給。當革命事起,十月十七日北京報紙曾登載,奕劻私有的金銀珠寶衣飾詳單估計所值在現金萬萬兩以上……奕劻和那桐及那、袁兩傢彼此皆系姻親,關系密切,他們三角勾結,袁之陰謀始得實現……袁世凱摸清這條路線,專派人密向張(小德張)聯絡,許以巨額金錢,叫他向隆裕施用威脅利誘的手段,說袁世凱如何忠心,但是各省紛紛獨立,前敵軍隊撤不下來,外債無望,餉項難籌,若不答應民黨的要求,則革命軍隊殺到北京,您的生命難保;倘能依從讓位,則優待條件如何如何,仍可安居宮闈,長享尊榮富貴,袁世凱一切可以擔保雲雲。奕劻、那桐本來隻認得錢,至於清朝封建統治的垮臺,並不在他們的心上。他們二人與張蘭德裡應外合,不由得隆裕不入他們的圈套……這種‘禪讓’之局得以成功,可說是全由奕、那、張三人之手……”  載濤的這篇證言,出自文史資料出版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79-83頁,載濤的文章《載灃與袁世凱的矛盾》。  我們來聽聽最後一個證人:溥銓。溥銓是誰?溥銓就是大貪官奕劻的孫子。溥銓作為奕劻的孫子,對其祖父貪污賣國(指出賣“大清國”祖業)的行為,毫不諱言。溥銓的說法是這樣的:  “……蓋自庚子以來,奕劻即與袁世凱沆瀣一氣。他與袁接近,雖意在相互利用,然因其昏庸無能,唯利祿是視,實時時為袁所乘……”  溥銓的說法,可參考文史資料出版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275-276頁,溥銓的文章《我的傢庭“慶親王府”片斷》。  行文至此,筆者已經搜集瞭關於此事的八個證人如下:溥佳、載搏、溥儀、梁鼎芬、惲寶惠、載潤、載濤、溥銓。  綜合這八個人的說法,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的事實:  1.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袁世凱給奕劻、那桐、小德張送瞭賄賂;  2.奕劻、那桐、小德張收受賄賂之後,勸說隆裕太後退位,得逞。  也就是說:在清朝倒臺的這個過程當中,“金錢”起瞭潤滑劑的作用,是推動這段歷史的一股隱動力。相關閱讀推薦:清朝名臣劉墉考:劉墉並非羅鍋而宰相隻是形容詞解密:“日本鬼子”一詞竟出自清朝的對聯?能幹不如會玩:清朝陪慈禧打麻將能得多少好處?清朝史上十二帝疑案:順治皇帝的洋人爺爺之謎清朝史上從後宮四對姐妹花看康熙私生活有多亂?

貪官和珅大罪為何沒有株連九族?和珅倒臺的原因

  和珅是個大貪官,不僅如此,嘉慶帝掌握大權時,宣佈瞭和珅二十條大罪,比如泄漏國傢機密、目無君長、寡廉鮮恥、謊報軍情、專權擅權、貪污腐化,尤其是傢裡居然所藏珍寶,內珍珠手串,竟有二百餘串,傢內銀兩及衣服等件,數逾千萬。且有夾墻藏金二萬六千餘兩,私庫藏金六千餘兩,地窖內並有埋藏銀兩百餘萬,附近通州、薊州地方,均有當鋪錢店,查計資本,又不下十餘萬,以首輔大臣,下與小民爭利。這幾條大罪,個個都是殺頭的。不僅要殺頭,而且還要株連九族,清朝的刑罰很是嚴峻,看看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你就能知道其中的厲害,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能血流成河,何況這個為非作歹的和二。  那麼和珅為何沒有株連九族,還能死有全屍?  其一,這是嘉慶帝的特殊恩典,和珅雖然犯下十惡不赦的大罪,但和珅是乾隆時期的權臣,曾經鞍前馬後服侍過太上皇,不看僧面看佛面,對他斬盡殺絕,對剛剛崩逝的太上皇有些不尊重。  其二,和珅當年設下的巧計。和珅很聰明,又是朝廷重臣,就怕百密一疏,有人做他的活,於是給兒子豐紳殷德娶瞭乾隆帝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有瞭這個靠山,和免死金牌差不多,和珅可謂高人一籌。果真,當和珅犯事的時候,是十公主前來求的情,否則,和珅還真有可能死無全屍。   其三,和珅一傢禍不單行,嘉慶剛即位那年七月七,和珅的小兒子死瞭,不幾天,和珅的弟弟何琳病逝,何琳生前曾任四川總督也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此時和珅傢裡很親近的人還真沒有幾個。和珅的老婆也死過多日瞭。  其四,為瞭大清江山的穩定。打蛇打七寸,嘉慶的目的主要是對準和珅,和珅一死,嘉慶的目的就達到瞭。至於和珅的黨羽該分化的分化,該瓦解的瓦解,隻要洗心革面,還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想起和珅的絕筆詩:“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強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是啊,聰明如和珅以前雖然作威作福,此時在監獄裡也免不瞭痛心疾首後悔不迭,你說沒有和珅聰明的人是不更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相關閱讀推薦:為什麼奸臣和珅會受到乾隆寵幸?竟和皇上同榻而眠乾隆女兒成和珅兒媳之後命運如何?乾隆皇十女是誰清朝其實很有趣:揭秘嘉慶滅掉和珅的關鍵六步曖昧君臣:揭秘乾隆與和珅是怎樣相互“玩弄”的嘉慶帝除掉和珅後所沒預料到的事!和珅死後的大清分頁:1/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相關新聞:和珅倒臺的原因 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正月十三,嘉慶帝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傢!和珅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和珅步步高升之路——乾隆四十年(二十五歲),直(值)乾清門,擢禦前侍衛,兼副都統。  次年(二十六歲),遂授戶部侍郎,命為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駸駸鄉用。又兼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  四十一年(二十六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四十二年(二十七歲)六月,轉戶部左侍郎,並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軍統領。  《和珅年表》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系瞭。兩方面隻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系,也會逐漸松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系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  首先確定一點:開始階段,和珅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態度是興之所至,“偶然垂顧”,事先並沒有想到要在侍衛中間尋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開始階段,一個比較主動,抱有希望;一個隻是隨意應付,甚至僅僅隻是為瞭打發空閑的時間。   現在咱們來看看乾隆皇帝與和珅兩人各自的優缺點。這些優缺點,對自己來說,就是主觀因素;對對方來說,就是客觀因素。他們兩個人能不能緊密地結合、親密地合作,就取決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禪位”後又當瞭三年有實權的太上皇)。在清代,他們又都是“開拓疆土”最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爺爺更勝一籌的是:他不但推崇、發揚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養。他不但精通漢文化,還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維吾爾文;他會作詩,會寫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還特別善於欣賞、鑒定歷代書畫……可以說:他的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盡管他喜歡女色,貪圖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樣,因為愛好女色而荒廢朝政,寵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讓陰險毒辣的流氓惡棍太監去管理。也可以這樣說: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後期的皇帝那樣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較“勤政”,就連熱衷於聲色犬馬的咸豐皇帝,在他已經病得吐血的時候,也還是關心朝政的:自己沒有力氣和精神瞭,就讓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替”他“幫”他看本章,用指甲劃出痕跡,然後再由皇帝來看、來作決定。——對一個病人來說,能做到這樣,也算是頗不容易的事情。分頁:2/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於“戀棧”,過於留戀帝位。僅僅因為康熙做瞭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六十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隻限於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傢步入瞭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峰,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六十歲瞭。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為“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盡管清朝從康熙以後,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病:愛猜疑,愛專斷,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   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六十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瞭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餘地治理好國傢;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瞭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於處置朝政的幹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繼續當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當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  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幹瞭?  不錯,乾隆朝是出瞭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由於電視劇的宣揚,如今盡人皆知的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餘蕭客、翁方綱、陸錫熊、餘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分頁:3/9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醜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後,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裡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裡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  還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梁。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瞭《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回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瞭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禦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直到和珅出現,於是天造地設,歷史的偶然造成瞭一個必然:乾隆與和珅的緊密結合,導致中國歷史創造瞭一個畸形的時代。

揭秘和珅倒臺的原因 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正月十三,嘉慶帝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傢!和珅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和珅步步高升之路——乾隆四十年(二十五歲),直(值)乾清門,擢禦前侍衛,兼副都統。  次年(二十六歲),遂授戶部侍郎,命為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駸駸鄉用。又兼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  四十一年(二十六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四十二年(二十七歲)六月,轉戶部左侍郎,並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軍統領。  《和珅年表》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包括夫妻、父子、君臣、親友等等,之所以能夠一拍即合,互相關愛,親密無間,或者聯手合作,配合默契,形同一人,肯定都有其雙方面的主客觀原因。凡是有這種特殊親密關系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不然,就是“正常”的,也就是“普通”的、不遠不近的關系瞭。兩方面隻要缺少一方面的因素,這種親密的關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中途失去一方面的某些因素,已經形成的緊密關系,也會逐漸松懈,進而消失,甚至反目成仇。  縱觀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無疑屬於不正常。要解開他們兩人之間這種“不正常”關系之謎,就應該從他們雙方的主客觀因素入手。  首先確定一點:開始階段,和珅的態度是“主動迎合”,有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因素。乾隆的態度是興之所至,“偶然垂顧”,事先並沒有想到要在侍衛中間尋找、物色、提拔一名大臣。因此開始階段,一個比較主動,抱有希望;一個隻是隨意應付,甚至僅僅隻是為瞭打發空閑的時間。   現在咱們來看看乾隆皇帝與和珅兩人各自的優缺點。這些優缺點,對自己來說,就是主觀因素;對對方來說,就是客觀因素。他們兩個人能不能緊密地結合、親密地合作,就取決於雙方的主客觀因素。  乾隆和康熙,都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人:在位六十多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整整六十年,但是“禪位”後又當瞭三年有實權的太上皇)。在清代,他們又都是“開拓疆土”最為成功的人。乾隆比他爺爺更勝一籌的是:他不但推崇、發揚尚武精神,而且推崇、提倡文化修養。他不但精通漢文化,還精通蒙文、藏文甚至懂得維吾爾文;他會作詩,會寫正草隸篆四種字體,還特別善於欣賞、鑒定歷代書畫……可以說:他的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盡管他喜歡女色,貪圖享受,但是他不像明代的君主那樣,因為愛好女色而荒廢朝政,寵信奸佞,甚至把朝政放手讓陰險毒辣的流氓惡棍太監去管理。也可以這樣說:有清一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像明代後期的皇帝那樣不把社稷江山放在心上。明代有三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帝;清代的皇帝大都比較“勤政”,就連熱衷於聲色犬馬的咸豐皇帝,在他已經病得吐血的時候,也還是關心朝政的:自己沒有力氣和精神瞭,就讓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替”他“幫”他看本章,用指甲劃出痕跡,然後再由皇帝來看、來作決定。——對一個病人來說,能做到這樣,也算是頗不容易的事情。相關閱讀推薦:嘉慶帝除掉和珅後所沒預料到的事!和珅死後的大清揭秘:乾隆皇帝與和珅之間不可告人的一段秘密揭秘一代巨貪和珅的生財之道:4種手段積累財富嘉慶皇帝是如何拿下和珅的?和珅結局怎麼死的細數乾隆皇帝寵信和珅的七大理由 和珅處世絕招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於“戀棧”,過於留戀帝位。僅僅因為康熙做瞭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六十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隻限於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傢步入瞭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峰,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六十歲瞭。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為“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盡管清朝從康熙以後,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病:愛猜疑,愛專斷,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   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六十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瞭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餘地治理好國傢;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瞭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於處置朝政的幹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繼續當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當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  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幹瞭?  不錯,乾隆朝是出瞭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由於電視劇的宣揚,如今盡人皆知的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餘蕭客、翁方綱、陸錫熊、餘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醜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後,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裡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裡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  還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梁。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瞭《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回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於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瞭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禦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直到和珅出現,於是天造地設,歷史的偶然造成瞭一個必然:乾隆與和珅的緊密結合,導致中國歷史創造瞭一個畸形的時代。   再從和珅這方面看:和珅絕不是一個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為和珅善於吹牛拍馬,也絕不是皇帝看走瞭眼。在許多方面,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樣,也精通漢滿蒙藏四種語言文字,也善於詩詞書法,而且很善於應付各種人際關系。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紀曉嵐的書讀得多,但他絕對比紀曉嵐會做官、會治國。而他的最大優勢,就是年輕力壯,不知疲倦,而同時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卻缺少他那顆善於揣測主子心思的“聰明的心”、那顆甘願當奴才而不覺得自卑可恥的心。  雍正七年(1729),因西北用兵,需要及時處理軍報,而內閣又在太和門外,恐怕漏泄機密,就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可靠的人入值繕寫,輔佐皇帝處理緊急軍務和政務。雍正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每天早起由軍機大臣向皇帝奏事,根據需要或一人獨自奏對,或多人奏對。地點在養心殿西暖閣,就是三希堂的外間,有秘道與軍機處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項要擴大范圍商討,則多傳旨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  乾隆即位以後,在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無定員,由皇帝指定親信的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軍機大臣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北側,軍機章京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南側。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軍機處的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與軍務,後來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劃與執行的中心,地位遠遠高於內閣,因此日常事務相當緊張。軍機處的辦事程序,一般是:每日寅時(凌晨3-5點),軍機大臣及章京先後到崗,內奏事處太監發下經皇帝批閱過的奏折,軍機章京分送各軍機大臣翻閱,如無特旨,漢大臣隻看漢字折,滿大臣隻看滿字折,這就是所謂的“接折”。卯刻(早晨5~7點),乾隆皇帝晨起,進膳後批閱部院本章及各督撫折子,大約辰刻(上午7~9點)左右,開始召見大臣,也就是“叫起”。軍機章京事先把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另貯一黃匣,在“叫起”的時候交軍機大臣捧進去請旨,這就叫“見面”。軍機大臣和皇帝見面後退出,召軍機章京面授皇上旨意,分別交各章京起草繕寫,人各一通,如有字數過長或急需繕遞的,則由幾個人分紙速寫。旨稿繕寫完畢,交達拉密(領班章京)核校,然後貯進黃匣,送軍機大臣閱看,詳酌無誤之後,這才交內監傳遞送進,這叫“述旨”。內監們往往穿梭往返,絡繹不絕,相當繁忙緊張。  當軍機大臣的,因為要當面奉旨,要快速準確地記下皇帝的指示,因此除瞭熟悉前朝、本朝各種律例之外,第一,頭腦反應必須敏捷,要求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第二,記憶力必須超強,要求具備博聞強記、隨問隨答的本領。這樣的官員,年紀太大,當然是很難對應的。  乾隆三十八年的軍機處,幾個滿漢軍機大臣的年齡是:漢臣劉統勛七十五歲,劉綸六十三歲,於敏中六十歲,袁守侗五十一歲,梁國治五十一歲;而滿臣中,除阿思哈、豐額、索琳年齡不清楚外,舒赫德六十四歲,阿桂六十歲,慶桂三十九歲,明亮三十八歲,福隆安約四十歲左右,福康安約二十歲左右。這樣的年齡結構,對於政務繁忙的軍機處來說,已經不是“偏老”,而是已經“嫌老”,可能多數人都感到精力不濟瞭。   在這樣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養一批年輕、精力充沛、具有敏銳政治眼光、處事幹練決斷,而且完全忠於自己的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揭秘:“四人幫”倒臺後陳伯達最令人嘆息?

、   陳伯達真正的垮臺,是在“文革”時期。1966年“文革”開始後,他到《人民日報》,當場寫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這篇文章,在我看來不是陳的風格,甚至不是他的思想,這樣的文章不經過別人看就發表出來,我有點懷疑。想想看,如果錯瞭,他陳伯達有幾個腦袋?(陳伯達晚年說:這篇社論是《解放軍報》兩位編輯寫的,陳伯達審定並改瞭標題,當時在京幾位政治局常委看過。)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這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個無法無天的緊急總動員令,這個口號是顆炸毀全國的原子彈。歷史證明,這篇文章一出來,陳伯達的歷史作用也就完瞭,這個“橫掃”其實包括瞭他在內。因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以後,就沒有可以再掃蕩的東西瞭,今後就不用委托你陳伯達再寫加碼的專文去掃蕩什麼瞭。  他成瞭中央文革的組長不久,江青就代替他當代組長瞭。用中國古話來說,狡兔死,走狗烹。他這篇文章一來,把已經打倒的、正在打倒的、準備打倒的,都掃光瞭,因此陳伯達的作用也就沒有那麼大瞭。而要專挑小刺,陳伯達可不行,比江青手下的姚文元等差遠瞭。  所以,不是1971年廬山會議批評他後,他才不重要瞭,而是在這篇文章以後他就不重要瞭。不僅如此,這篇文章以後,他的活動,反而變成瞭他罪行的材料,說他是在為林彪服務,破壞瞭毛主席的威信,一大堆罪名加在他的頭上。“文革”的事,是江青在那裡指揮,陳伯達根本不大會做這些事。你叫他做行政指揮,他做不瞭,他至多隻能指揮他的秘書替他收集資料,他來寫書。陳伯達要是離開瞭柴沫(行政秘書)、田傢英、史敬棠、何均、陳真這五個人,他就什麼官也不會當,什麼書也寫不出來瞭。  後來在1970年的九屆二中全會上,為瞭在憲法裡設立國傢主席這一條,陳伯達又被牽連進去,從此他就被打倒瞭。他成瞭林彪集團的頭目之一,又成瞭反革命。  陳伯達這個人,留下的教訓是很多的。他十分有才情,但他沒有去做學問,他完全為瞭當時的某種政治需要服務,為瞭他個人的上升需要,他就用文章用書籍來響應,改造歷史事實來發揮他的論點,而不是把自己的歷史論點建立在事實基礎上。所以陳伯達的一生,雖然寫瞭那麼多東西,今天看來,在學術上有根據、能站得住的,怕很少。  不過,在判刑的人當中,最令人嘆息的還是陳伯達,他不是張春橋、姚文元這類人。陳伯達的一生,頗令人嘆息,但他卻不能算是一個悲劇人物。一個很有才情的人,最後卻成瞭反革命的頭子,確實是一場大喜劇。

中國老將鎮南關怒斬法軍 法國總理巴黎倒臺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在發動中法戰爭時,法國已從普法戰爭失敗所造成的窘境中擺脫出來,軍事力量有所恢復.中法戰爭過程中,法國遠征軍的兵力最多時有兩萬餘人。法國遠征軍司令部下轄兩個旅和一個內河艦隊。每旅轄三個步兵團和炮兵、騎兵、工兵、電信兵等部隊。步兵、騎兵的輕武器主要是夏什普式中心發火擊針後裝線膛槍,口徑十一毫米,射速為每分鐘七發,射程一千八百米。此外,還有克羅帕契克連發槍和哈齊開斯機關炮等。野戰炮兵每連有75mm火炮六門。法國遠征軍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本國兵約占三分之一;雇傭兵(由歐洲其它國傢招募)為數不多;附庸兵(阿爾及利亞和越南人)數量最大。這幾種成分的軍隊待遇、裝備、補給也不同。  陸路戰場仍集中在中越邊境地區和越南北部。早在1873年12月21日,黑旗軍首領劉永福部將吳鳳典就曾刀斬法王附馬安鄴,取得羅池大捷。1882年,法國茹弗裡第二次組閣,增加軍費550萬法郎,派出援軍侵越。但1883年黑旗軍換裝瞭部分美國南北戰爭後對亞洲傾銷的剩餘武器,計有美制M1833/1855後裝線膛騎槍,溫徹斯特連發卡賓槍,1847型的柯爾特左輪手槍800餘枝。因此在1883年5月19日越南境內爆發的紙橋之戰中由法軍上尉代理營長李維葉(Cpt.Henri Laurent Riviere)率領的500名法軍和陸戰隊混編部隊,遭到黑旗軍絕對優勢火力(至少1000枝各式槍械)從暗中埋伏的縱射,李威利所部270餘人遭俘殺,李威利被黑旗軍梟首。  1884年底,劉永福的黑旗軍配合西線清軍,圍困占據宣光城的法軍達3個月之久,城中法軍幾乎彈盡糧絕。但法國援兵到來,黑旗軍失利。1885年2月,法國再次增兵越南,集中兩個旅約萬餘人的兵力向諒山清軍發動進攻,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2月13日,由於潘鼎新指揮失誤,前線諸軍難於支持後撤。潘鼎新驚慌失措,於二月十三日晚焚棄諒山、連夜奔逃,法軍進犯文淵州,守將楊玉科力戰陣亡。  法國侵略軍攻陷鎮南關,炸毀關門,並在關前廢墟中插上一塊木牌,用漢字寫著“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瞭”,中國軍民在法軍退走後在關前插上木樁,寫上“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  1884年4月清朝政府起用已經告老還鄉的原廣西提督馮子材,任命他為尚、雷、廉、瓊四府團練督辦。馮子材雖年老,卻能以救國救民為已任,欣然受命,樹旗招兵,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組建十八個營,約九千人軍隊,名為“萃軍”。經篩選招募的萃軍戰士的民族意識很強;且大多數人剛猛力強,精通武藝。經過嚴格訓練後成為一支能打硬仗的勁旅。由於潘鼎新的戰敗,清政府革去他廣西巡撫職務,任命年近7旬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領導鎮南關前線的抗法鬥爭。  根據當前敵情和鎮南關周圍的地形條件,馮子材經過反復勘察,選定關前隘(今隘口南)為預設戰場。馮子材命令部隊在關前隘築起一道長1.5公裡、高2米多、寬1米多的土石長墻,橫跨東西兩嶺之間,墻外挖掘1米多深的塹壕,東西嶺上修築堡壘數座,從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山地防禦體系。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