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冤枉

北宋名相寇準的生死迷局:客死嶺南是否是冤枉?

  寇準乃北宋名相,為人豪放而灑脫不拘,為官正直而氣度不俗,敢於犯顔直諫,不畏強權,為世人敬仰。大傢知道,北宋澶淵之盟前後,幸虧這位名相處變不驚,力挽狂瀾,堅持真宗親征,宋軍得以略挫遼軍銳氣,最後簽訂城下之盟。百年後就有宋人說:“當年若無寇準,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終卻落得貶死嶺南的下場。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悲慘的結局?寇準自己的行為應承擔多少責任?宋真宗、劉皇後及王欽若、丁謂諸人又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太宗朝,寇準已為參知政事(副相)。一天,上朝奏事,寇準所言與太宗之意不合,太宗一怒而起,準備退朝回宮,寇準卻上前牽住禦衣,要皇帝冷靜坐下,繼續議事。過後太宗細細回味其過程,不覺大加贊賞:“朕得寇準,猶李世民(唐太宗)之得魏征啊!”   真宗即位後的第七年,即景德元年(1004),寇準拜相執政。適逢遼國二十萬大軍南下侵邊,來勢洶洶,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舉朝驚恐,主守主戰,紛紛不決。寇準力排眾議,堅決主戰。某天早朝,參知政事王欽若提出請皇上駕幸金陵(今江蘇南京)暫避,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皇上避難成都。真宗征詢寇準意見,寇準厲聲回道:“若采用此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深入,天下還能保嗎?何人為陛下畫此策,臣請先斬此人祭旗,然後揮師北伐。”王欽若在一邊聽得面紅耳赤,低頭不敢作聲。寇準又提名王欽若出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去守前線重鎮,王欽若沒法推辭,隻得上路,心中卻記下這筆賬。   在寇準的要求下,真宗同意禦駕親征,率軍直抵澶州。皇帝親臨前線,士氣大振,加上號令嚴明,將士用命,開仗之初就射殺遼軍大將,略挫敵軍銳氣。但在真宗厭兵求和的懦弱態度促使下,沒能按寇準的強硬主張堅持下去,終與遼國簽訂屈辱的澶淵之盟,以三十萬歲幣,換來北方邊境的暫時平靜。   正當真宗為此戰“親征”有所成果而感到慶幸,對寇準也敬重有加之時,主欽若經過深思熟慮,開始挑撥離間。一天,真宗目送寇準退朝,王欽若在一旁問道:“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否以為他對社稷有功呢?”真宗點頭稱是。欽若又道:“澶州一役,陛下不以為恥,反以寇準為有功,臣實不解。”真宗愕然,頓問何故。欽若答:“陛下貴為天子,卻與外夷作城下之盟,此《春秋》所恥。寇準逼陛下親征,猶如賭博,輸錢將盡而孤註一擲,陛下乃寇準之孤註,逼陛下為如此危險之事,寇準何功之有!”幾句話就把真宗說得面頰發青,悶鬱不快,自尊心被掃盡,對寇準的敬意和眷寵也隨之降格。   同時,寇準在戰後有意無意居功自得的架勢,也令真宗老大不快。自此,真宗待寇準日漸疏遠。不久便罷去其相位,出知陜州。而王欽若卻靠此類手段,再次被用為執政。此人貌狀矮小,且頸項中有瘤,一幅怪樣,時人稱“癭相”。

暗殺宋教仁的真正兇手是陳其美?袁世凱太冤枉

  導讀: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殺害宋的幕後元兇一時之間成為瞭熱門話題。第一個懷疑對象當然非袁世凱莫屬,因為當時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也即將成為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袁世凱怎能不萌生殺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袁世凱得知宋教仁被刺後,立即致電江蘇都督要求迅速緝拿兇犯。  1913年3月20日晚十點,宋教仁在黃興、於右任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滬寧火車站準備北上組閣。就在眾人走到檢票處的時候,斜刺裡突然躥出一條黑影,隻聽“砰”的一聲槍響,走在隊伍前面的宋教仁表情痛苦,他扶著身邊的鐵柵欄,忍著痛叫道:“我中槍瞭!”  在一片驚呼聲中,兇手卻身手敏捷,一轉眼便消失在迷蒙的夜雨之中。這時,宋教仁已經歪倒在地上,手還緊緊地捂著受傷的腰部,等被送到附近的鐵道醫院後,已經是奄奄一息。經檢查,子彈系從背後擊入並斜穿到腰部,腎臟、大腸均被擊中,更要命的是,這顆子彈上竟然有毒!  由於宋教仁剛剛領導國民黨贏得國會選舉的勝利,毫無疑問,這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政治暗殺,目的就是要置其於死地。  經手術後,子彈雖被取出,但此時的宋教仁已經是臉如白紙,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便呻吟著對陪護的於右任口授遺囑:一是將他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的書籍全部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是他傢中一向貧寒,老母尚在,希望在他死後請黃興及各位故人代為照料;三是諸位同志要繼續奮鬥救國,勿以他為念而放棄責任。  言畢,宋教仁痛苦至極,他一會雙手抱肩,一會合成十字,似乎有說不盡的苦況,旁邊一班送死的友人,也都為之惻然落淚。在第二次縫腸手術後,宋教仁的傷情更加惡化,他還呻吟著說:“我為瞭調合南北,費盡苦心,可是造謠者和一般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真死不瞑目。” 宋教仁  捱到3月22日凌晨四點,在黃興、於右任等人的圍侍下,宋教仁在輾轉苦痛中氣絕而亡,年僅三十二歲。臨終前,宋教仁雙目直視不瞑,雙拳緊握不張,眼眶中尚有淚珠,足見他對這個美好的世界是何等的眷戀和不舍。  宋教仁,字遁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他出身於一個耕讀世傢,曾考中過秀才,後與黃興等人成立華興會並由此走上瞭革命的道路。1904年底,宋教仁在長沙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並於次年參與瞭同盟會的組建,成為革命黨早期的重要領袖。  武昌起義後,宋教仁在南京臨時政府中任法制院院長,協助孫中山制定法令。但在政治體制問題上,宋教仁主張責任內閣制,與孫中山主張的大總統制發生沖突(之後頒佈《臨時約法》卻又改成責任內閣制,以限制大總統袁世凱的權力),好在後來南北議和成功,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又提名他做農林總長,但這個職位顯然滿足不瞭宋教仁的大志。在唐紹儀辭職後,宋教仁也辭去內閣職務。在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並獲得國會選舉的勝利後,宋教仁極有希望出任新的內閣總理,但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竟然會是這樣的結果。  誰是殺害宋教仁的幕後元兇?  第一個懷疑對象當然非袁世凱莫屬,因為他有太多理由要殺宋教仁。袁世凱曾經很欣賞宋教仁,並試圖將他拉進自己的隊伍中,譬如宋教仁在準備回湖南老傢省親時,袁世凱曾贈予其一本50萬元的交通銀行支票,讓宋教仁隨意支用,可宋教仁除用瞭二三百元外,將支票基本原物退還。另外,袁世凱還為宋教仁訂造西裝,連尺碼都量得非常準確,足見其用心良苦。可是,在袁世凱的親善拉攏下,宋教仁卻是如此的“不識抬舉”,他在各地演說中曾毫不忌諱地攻擊袁世凱政府並言動一時,由此引起袁世凱的惱怒與仇恨,似乎也在話中之意。如今,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也即將成為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袁世凱怎能不萌生殺意?  令人無語的是,宋教仁在臨終之前還請黃興代筆致電北京,向袁世凱報告瞭被刺經過,他說:“竊思自己受任以來,束身自愛,從未結怨於私人。如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而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佈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傢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  臨死之人,殷殷期望,章士釗說他是“至死不悟”,聞者何嘗不心酸?   袁世凱得知宋教仁被刺的消息後,也是十分的驚詫,他隨即致電江蘇都督程德全,要求迅速緝拿兇犯,按法嚴辦,以維國紀。在宋教仁身亡的兇訊傳來後,袁世凱更是發佈命令,要求國務院從優議恤,並稱:“前農林總長宋教仁,奔走國事,締造共和,厥功至偉。適統一政府成立,贊襄國務,尤能通知大體。擘畫勞苦,方期大展宏猷,何遽聞慘變?民國新建,人才難得,該兇犯膽敢於眾目睽睽之地狙擊勛良,該管巡警並未當場緝拿致被逃逸,閱電殊堪發指。凡我國民,同深愴惻。”  就當時而言,似乎還不能認定袁大總統就是幕後兇手。道理很簡單,如果在國會選舉結束的敏感時期將宋教仁刺死,袁世凱的嫌疑無疑是最大的,按他通常的辦事手段,斷然不會出此下策。所以,當時的國民黨人雖然心中懷疑,但至少在表面上沒有表露出來。  宋案發生後,江蘇都督程德全下令上海地方立刻緝拿兇犯,公共租界當局、滬寧鐵路局也都紛紛懸賞緝捕,空氣為之一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那些滬上的巡警、包打聽們紛紛出動,四處尋找破案信息。和以往刺殺案懸而未破相反的是,刺宋案的破獲卻是出乎意料地順利,令人難以置信。  就在宋教仁被刺的第三天,古董字畫商王阿發到英租界捕房報案,聲稱一周前因賣字畫曾去上海青幫大佬應夔丞(即應桂馨)傢中,應桂馨當時拿出一張照片,說願出酬金1,000元將照片上的人刺死,當時王阿發沒有答應。宋案發生後,王阿發見各報刊所登宋教仁的照片正是應桂馨給他照片上的那個人,所以趕緊前來報案。  在得到報案後,公共租界的巡捕隨即在一妓院中將應桂馨抓獲,並立即前往應傢搜查。吊詭的是,巡捕們在搜查應傢的時候發現其中一人神色緊張,而此人正是殺害宋教仁的兇手武士英。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巡捕將應桂馨抓獲的時候,武士英也在妓院,並應一友人之托前往應傢報信,結果被鬼使神差地一舉抓獲。相關閱讀推薦:宋教仁遇刺案:震動民國的第一政治血案宋教仁有後人嗎?宋教仁的後人如今何在?宋教仁挨打的原因是什麼?宋教仁怎麼死的?宋教仁是誰?宋教仁的生平介紹剌殺宋教仁的五大兇手及其下場:宋教仁是誰殺的?國民黨中地位不高的宋教仁為何能總攬大權? 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按常理,如果武士英是殺人兇手的話,在應桂馨被捕的時候應該立刻逃之夭夭,何以會在應傢自投羅網?而武士英被捕之後,立刻直言不諱地承認瞭刺殺宋教仁的行徑,他供稱自己真名為吳福銘,山西人,曾就讀於貴州某學堂,後在雲南軍營中做過管帶,現因軍伍被裁,來滬一遊,在茶館飲茶的時候遇著一陳姓朋友,經他介紹認識瞭共進會的應會長(即應桂馨),應桂馨請武士英暗殺一人,說這人是無政府黨,殺他就是替四萬萬同胞除害,並答應事成之後酬勞一千大洋,於是武士英便答應前去。  行刺那天,陳姓朋友告訴武士英說那人姓宋,今晚就要上火車,正好去收拾他。說完,他便給瞭武士英一把五響手槍,又另招瞭兩人前往火車站。等他們買瞭月臺票進站後,正好碰到宋教仁進招待室,陳便把目標指給武士英看,讓他隨後動手。過瞭一會,宋教仁等從招待室出來,走至半途的時候,武士英便開槍打瞭一下,隨後便逃回應傢報功去瞭。應桂馨得知宋教仁確實被刺後,還稱贊武士英能幹,並承諾將來送他出洋遊學。武士英則把手槍繳還,後來在應傢搜到。  青幫大佬應桂馨是上海灘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當時有兩個頭銜,一是中華民國共進會會長,一是江蘇駐滬巡查長。陳其美在上海謀劃革命的時候與應桂馨結識,陳本人還經常住在應桂馨提供的自傢住宅,這裡也成瞭當時革命黨人的秘密據點,於右任等人也曾住過。在這個時期,陳其美與應桂馨相互加入瞭對方的組織,在上海光復之戰中,青幫成瞭革命黨人的堅定盟友,他們自告奮勇地組織瞭敢死隊,在攻打江南制造局等武裝暴動中便有幾千幫會成員參與戰鬥。  上海光復後,陳其美建立滬軍都督府,當時也得到瞭青幫的鼎力支持。在革命的最初,青幫和革命黨曾有過一段蜜月,譬如應桂馨被任命為陳其美的諜報科長,當孫中山回到上海後,應桂馨又被陳其美派去直接負責接待和保衛孫中山。孫中山前往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便是由應桂馨組建衛隊,隨同前往南京。  本來應桂馨在革命成功後應該有個不錯的政治前途,但此人身上江湖氣、流氓氣太重,他當上孫中山的衛隊長後,在開始的時候對前來拜訪孫中山的親朋故友還比較客氣,但後來人來得多瞭,應桂馨就看人下菜,有時還對客人惡語相向。孫中山見他不適合這種工作,由於將他改調臨時政府庶務長,但應桂馨又在日常工作中有貪賄行為,因此孫中山在臨時政府即將解散時將他打發回瞭上海。 陳其美  1912年6月,在上海都督陳其美的支持下,應桂馨當上瞭中華民國共進會的會長,這是一個由上海青幫、洪門和公口聯合建立的一個準政黨組織,也是幫會組織公開化的產物。在武昌的革命黨人試圖發動南湖馬隊暴動推翻黎元洪時,應桂馨也代表共進會參與其中,後來因事敗而被通緝,並倉皇逃回上海。  由於辛亥革命中有眾多的幫會參與其中,這些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在社會上造成瞭很大的混亂,因而袁世凱上臺後便采取措施解決幫會問題,以維持地方穩定。當北京政府得到應桂馨參與到武昌的暴動時,便派出內務府秘書洪述祖,希望取締共進會,並妥善處理好幫會與地方治安的問題。  洪述祖這個人也不簡單,他是清代著名學者洪亮吉的曾孫。此人有才無德,雖然科考不順,但他後來通過捐納的方式進入官場,並曾在劉銘傳、俞廉三和張之洞等人手下做過幕僚。但是,洪述祖為人貪欲甚旺且膽大妄為,每次都是在任用一段時間後被逐。武昌起義後南北雙方議和,這給瞭洪述祖一個天賜良機,因為當時南北代表均在張之洞的首席幕僚趙風昌那裡議事,而洪述祖與趙風昌不僅是老相識,還有親戚關系。由此,洪述祖在南北議和中成為瞭袁世凱的眼線,並立下大功。  清廷倒臺後,唐紹儀本打算讓洪述祖出任國務院秘書,但考慮到他之前的種種劣跡,後將他改任內務部秘書。洪述祖與袁世凱及其內務總長趙秉鈞的私人淵源並不深,因而當他傍到袁、趙這樣的新主子後是格外的賣力,爭寵立功的心情非常迫切。  洪述祖在上海也曾是幫會中人,因此很快便與應桂馨一見如故,他在代表北京政府處理青洪幫共進會的問題上,最後采取瞭收買的方式,並幫助應桂馨解除對他的通緝令。應桂馨在革命後受到革命黨人的冷遇,於是也很快見風使舵,投靠瞭袁世凱集團。與此同時,應桂馨也沒有割斷與陳其美等人的關系,頗有點“雙面間諜”的味道(畢竟當時上海還是國民黨的天下)。  對於應桂馨的投機行為,陳其美等人也早有察覺,特別在破獲宋案時,國民黨人發揮瞭很大的作用,比如揭發和抓獲應桂馨、從應傢搜到應桂馨與洪述祖及內務總長趙秉鈞的大量密電函等,背後都有陳其美勢力的影子。  密電函是破譯刺宋案的重要證據,蘆笛先生在《“毀宋酬勛”考》一文中作瞭獨到的分析,思公先生在《晚清盡頭是民國》一書中也對此重點關註,應該說這個問題已經弄得比較清楚瞭。在這些密電函中,主要是應桂馨與洪述祖之間的情報交換,而在宋教仁領導的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勝利在望的時候,兩人的電報開始出現“激烈文章”的字樣。對此,歷史學傢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應、洪二人打算對宋教仁行刺,二是認為應、洪二人謀劃從日本購買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的劣史,以在報紙上對革命黨人進行醜化。  進入3月份後,應、洪的電文中出現“毀宋”的字樣,而這個“毀”也是同樣有兩種解釋。更糟糕的是,內務總長趙秉鈞也與應桂馨通過兩封密電,雖然是例行公事,但在洪述祖與應桂馨的其他電文中透露出袁世凱和趙秉鈞是知道“毀宋”一事的。  從電文分析來看,最開始“毀宋”的含義應當是通過媒體醜化孫宋等人,但由於應桂馨拿不出實質性證據(即所謂“劣史”),而洪述祖又提高瞭相當的價碼,於是應桂馨決定鋌而走險,“毀宋”變成瞭“去宋”,也就是要除掉宋教仁以獲取巨額報酬。就這點而言,這件事隻有洪述祖和應桂馨知道,而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趙秉鈞與袁世凱瞭解或參與此事。  令人奇怪的是,武士英在一星期後的法庭上卻將之前的供述全部推翻,聲稱自己此次殺宋教仁,完全是自己一個人的意思,並否認自己曾經見過應桂馨。不僅如此,武士英還聲稱自己是為北京政府除害,似乎有意為應桂馨脫罪並將人們的視線轉到北京政府。由於武士英前後的供詞翻得太離譜,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有人在幕後串供、故意唆使瞭。  更奇怪的是,武士英在被捕後一直表現從容,絲毫沒有畏懼的罪犯心理特征,他在出庭受審時還沾沾自喜地說:“我生平未曾坐過汽車,此次因此案而坐公車,也是一樂。”武士英前後反復的行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且他的背景也一直沒搞清楚:他的被捕很奇怪,他的供詞很荒唐,而他的死更是一個謎。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武士英和應桂馨開始被分別關押在英法租界,後來均被引渡到中國法庭,但就在預審的前一天,身體強健的武士英卻突然死亡,而整個事件一點線索都沒有。由於沒有記載有外來者接觸犯人,因而武士英被看守者毒殺的嫌疑最大。更要命的是,兇手幹得非常漂亮,竟然沒留下任何痕跡,以至於當時都沒有留下什麼有價值的證據(當然,證據也有可能被看守毀滅)。  目前史論認為袁世凱將武士英殺人滅口,這很可能是“因人歸罪”的無稽之談。武士英的經歷和背景與北京政府沒有一點聯系,說袁世凱殺人滅口非但在理由上站不住腳,而且從技術上來說也幾乎沒有可能。當時上海是國民黨勢力的大本營,當時的破案、審判等工作基本都在國民黨控制下。武士英被引渡到中國法庭後被關押在上海海運局滬軍六十一團的軍營中,而該部隊是滬軍都督陳其美的老部隊改編而來的。如果說殺人滅口,最大的可能反是來自應桂馨的幫會系統或者陳其美勢力。至少,武士英的口供以及被突然滅口,在這個幕後黑手被徹底揭露出來之前(唆使武士英翻供並將之滅口的很可能是同一主使人),宋案永遠隻能是一個謎。  應桂馨被捕後在“二次革命”期間趁亂逃跑,他躲到瞭青島的德國租界裡。在袁世凱擊敗革命黨人後,應桂馨犯瞭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他居然不甘寂寞地跳瞭出來,並在1913年底公開向北京政府發出請求“平反冤獄”的通電。應桂馨打著為刺客武士英平反的借口,說什麼“宋教仁是主謀內亂之人卻死有餘榮;武士英為民除害反冤沉海底”,實際上是為自己鳴冤求功。  不僅如此,應桂馨在青島找到洪述祖(宋案發生後洪述祖立刻逃到瞭青島租界)強索報酬未果後,又從青島跑到北京,並寫信給袁世凱索取殺宋的報酬。這個應桂馨當時可謂是頭腦發昏,他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一開口就是索要現金50萬元,而且還要求授予他“勛二位”,兩者缺一不可。  對付應桂馨這樣的流氓,袁世凱還是很有一套的。某日晚上,四個彪形大漢以搜查煙土為名爬墻進瞭應桂馨的住所,所幸的是應本人不在。當應桂馨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嚇得連行李也不敢去收拾,便倉皇逃往天津,但最終還是不免一死。就在火車開到廊坊附近的時候,應桂馨在車廂中被人亂刀砍死,死狀極慘。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應桂馨的被殺,也算是為宋教仁報瞭仇。後來有證據證明,殺應的是北京執法處的郝占一和王雙喜,而下命令的人極有可能就是袁世凱。這就是一個流氓潑皮前後反復、言而無信的下場。但反過來說,如果真是袁世凱指使瞭應桂馨刺殺宋教仁,那倒是有可能秘密給他一筆錢將之打發走;但要是刺殺宋教仁是洪述祖與應桂馨肆意妄為並讓袁世凱背瞭黑鍋的話,那袁世凱對應桂馨陡起殺心,就實屬正常瞭。 趙秉鈞  更讓人頭大的是,在應桂馨被殺死後僅一個多月,在宋案中被攻擊得最厲害的另一個嫌疑犯趙秉鈞也突然死亡,這就讓宋案顯得更加撲朔迷離。在宋案發生後,趙秉鈞辭去瞭總理之職,並在風聲過去後出任直隸都督。目前很多歷史書都稱趙秉鈞是被袁世凱毒死的,但這種總統毒殺前總理的重大事件,多少會顯得有點離奇。  至少在相關記載中,沒有找到趙秉鈞被毒死的任何確鑿證據。事實上,趙秉鈞的死亡很有可能隻是正常的病故,但由於死亡的時間與應桂馨的被殺過於巧合,這大概就是歷史偶然性的魅力瞭。從歷史記載來看,趙秉鈞早年跟隨左宗棠大軍參加西征,曾經在星星峽戈壁灘遭遇大風雪,結果連人帶馬埋沒雪中三晝夜,由此筋骨折傷,一生多病而且不能近女色,唯與鴉片煙相依為命。  趙秉鈞為官多年,在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發跡,並專攻警政。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推行新政後,趙秉鈞在天津籌建瞭中國最早的警務系統,開創中國現代警察制度之先河。趙秉鈞在清末一直跟隨袁世凱,後來還出任過巡警部右侍郎,他常年負責警務、民政,並無什麼特別的劣跡。最有意思的是,至少從表面上來看,趙秉鈞和宋教仁的關系還算親密,在宋教仁北京任職的時候,因為宋教仁住在城外不便,因而經常留宿趙秉鈞傢。在宋教仁退回五十萬支票給袁世凱時,也是委托趙秉鈞辦理並請求趙秉鈞從支票中代為償付五千債務。倘若兩人關系不好,斷不可能有此委托。  在宋教仁遇刺消息傳來後,趙秉鈞正在主持內閣例會,他聽後大驚失色,一邊繞桌子不停轉圈,一邊自言自語:“人若說我打死宋教仁,豈不是我賣友,哪能算人?”不一會,總統府中電請總理,趙秉鈞即倉皇離去。從當時人留下的現場記錄來看,趙秉鈞的嚴重失態似乎並非故意表演,反倒是因不知情而手足無措,假如他事先得知刺宋計劃,想必不至於如此。但是,趙秉鈞是知道洪述祖“毀宋”活動的,這才會說“人若說我打死宋教仁,豈不是我賣友,哪能算人”這樣一句話。看來,趙總理雖然在政治上也對宋教仁搞瞭些小動作,但對於宋教仁的被殺一事,應該是為管束下屬不嚴而承擔責任。  據記載,趙秉鈞死前一直抱病工作,之前並無什麼異常之事。在凌晨5點鐘的時候,趙秉鈞突然腹中劇痛,他的傢人急忙派人將天津最有名的軍醫官屈永秋、徐德順和名醫王延年請來,但這三大名醫也毫無辦法,最後趙秉鈞在當天上午死亡,其傢屬、醫生等人也都沒有提出他是中毒而死。由此,認定趙秉鈞是被袁世凱毒死,多少有點過於武斷。  宋案中最為陰險狡詐的內務府秘書洪述祖,倒是在宋教仁被刺死後以最快的速度逃到瞭青島德租界內。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洪述祖在1917年春跑到上海,結果被得訊趕來的宋教仁之子宋振呂(當時年僅15歲)及宋之秘書劉白認出,結果洪述祖先是被扭送到上海地方法院,後來又被解到北平法院,最終在民國八年(1919年)被判絞刑,而這也是民國第一次使用絞刑。在行刑過程中,不知何故,洪述祖竟然頭頸分離(也許是太胖或者是絞機是不合格產品),其狀可怖。  洪述祖在獄中時自知難免一死,他曾自作一挽聯為自己辯護,稱:“服官政,禍及其身,自覺問心無愧怍;當亂世,生不如死,本來何處著塵埃。”既然洪述祖不服氣,那就去陰曹地府見宋教仁、應桂馨辯駁一番罷。  至於另一個重大嫌疑人陳其美,更像是冤冤相報,自食其果。盡管陳其美在革命中表現卓越,但陳其美的個人名聲卻甚為不佳,譬如個人生活腐化、流氓習氣等等。陳在任上海都督時,由於頻繁出入下流場所,輿論經常攻擊他為“楊梅都督”。據說,有一次陶成章從南洋募款回來,陳其美向陶成章要錢作為革命經費,陶不僅不給,還對陳其美說:“上海盡有夠你用的錢,我的錢要給浙江革命同志用,不能供你嫖妓用。”由此,陳其美也就與陶成章結下梁子。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陳其美這個人,身兼革命傢和青洪幫的雙重身分,其為人一向膽大妄為,而且心狠手辣,民國多起著名的政治暗殺都有他的身影。比如光復會陶成章被刺一案,便是陳其美一手策劃,其因為個人利益而在革命同黨身上下如此黑手,實在令人咋舌。更諷刺的是,在“陶案”之後,大傢都發表通電抓兇手,陳其美也說要抓兇手,可兇手原不是別人,正是陳其美指使手下蔣介石幹的。  在宋案兩個月後,陳其美又策劃瞭一場對洪幫大鹽梟徐寶山(當時也參與瞭革命)的暗殺,使用的手段是特制瞭一個古董花瓶定時炸彈,然後由冒充的古董商送到徐傢,將徐寶山炸死。值得註意的是,宋案中的報案人也是個自稱賣畫的古董商人。  商務印書館的創辦人夏瑞芳與上海守備使北軍將領鄭汝成,也都是被陳其美所策劃暗殺,他還派人暗殺過與他爭上海都督的光復軍領袖李燮和,雖然這次未得手,但也將李燮和從上海嚇跑。陳其美的作風一向獨斷專行,1911年12月12日,他在不經任何法律手續的情況下,將鎮江軍政府總參謀、攻克南京有功的江浙聯軍參謀長陶駿葆槍斃,並打算刺殺鎮江軍政府都督、北伐軍臨淮總司令林述慶(林述慶後來在1912年也是死得莫名其妙)。  在宋案中,陳其美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但目前又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陳其美到底在其中扮演瞭什麼角色。在“二次革命”期間,上海檢察廳的很多原始檔案都被陳其美的士兵有意搗毀,真相更是難以查明。也許冥冥中有天意,擅長暗殺的陳其美最後也在1916年被人暗殺,這次的主使人卻是同時參加革命的幫會人物張宗昌,而且是同門。  最不可思議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歷史書,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甚至是歷史小說,都異口同聲地斷定袁世凱是刺殺宋教仁的幕後元兇,隨後他又殺瞭武士英、殺瞭應桂馨、殺瞭趙秉鈞,還在臨死前的那個月派人刺殺瞭陳其美。倘若洪述祖早一點被抓被殺,估計也得算在袁世凱的頭上。

焚書坑儒中被冤枉的秦始皇:隻是反對者的口號

  歷史中的秦始皇   作為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建立瞭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國傢的秦始皇對於我的吸引力和魅力超越瞭歷代君王,真正的千古一帝。歷史對於秦始皇的評價褒貶參半,其中最容易拿來說事兒的就是“焚書坑儒”,在中學歷史課本、教科書和歷代古書的“儒生們”抨擊嬴政老人傢昏庸無道的鬥爭武器,自古至今,不絕於耳。從小接受各種磚傢、學者熏陶我們,自然對他這種行為嗤之以鼻,其實不僅是我們,歷朝歷代的平頭百姓們一起被忽悠瞭1000多年。   焚書坑儒的歷史基因   關於焚書坑儒的辯論從古至今一直有,其實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就用極其嚴謹的評史態度寫下瞭“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他老人傢準確地說明瞭,焚的古籍主要是《詩》《書》,坑的都是術士(煉丹求仙之士),和儒生們一點關系都沒有。一般來說,研究漢以前的歷史,研究《史記》是必修課,為什麼作為研究正史和歷史真相的主力軍儒生集團,放著白紙黑字的不管,非要把屎盆子往自己腦袋上扣呢?   歷史的真相往往和我們看到的流通結果有較大的出入,王莽的篡位、隋煬帝的昏庸無道、袁世凱的瘋狂復辟登基的真實原因都比較復雜。這些暫且按下不表。焚書和坑儒分別發送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就前後腳的事,挨著的。在《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作者曹三公子,寫史風格類當年明月,較之更深刻陰暗)中有詳細的記載和評述(論證材料均出自正史,非小道消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件事的起因。   一、焚書

細數歷史上十大被國人冤枉的名人:最冤的人是誰?

  NO10、劉禪——劉禪其實不昏庸!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薑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弱智,主要三個方面。  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  第二,不戰而降,但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皇帝不戰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瞭一段話:“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諸葛亮挾少主以令蜀中欲稱帝卻無膽,劉禪正是利用諸葛亮這種心理而智鬥周旋最終勝利,但並未掘其祖墳,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第三,沒心沒肺。蜀國滅掉後,劉禪被帶到瞭洛陽。司馬昭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音樂舞伎跳舞蹈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劉禪卻談笑自若。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他還是中華歷史上唯一亡國之後善終的君主。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一位被中國歷史扭曲的大氣君主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瞭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瞭先主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瞭君臣大忌。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傢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瞭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瞭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裡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鬥也沒有固執己見。盡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瞭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隻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鬥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南朝史學傢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瞭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為瞭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瞭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後,太後留胡氏住瞭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瞭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瞭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薑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隻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人認為:“後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於第二代領導人的風范和氣質。相關閱讀推薦:盤點梁山死得最冤枉的十大好漢:水滸十大冤死英雄崇禎為何要將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被冤殺的袁崇煥歷數中國古代十大冤死名將:嶽飛不是最冤的?秦檜親筆遺囑引出歷史真相:千古罪人是冤案?嶽飛之死與秦檜無關?嶽飛被冤死的幾條理由 分頁:1/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9、龐涓——其實不失為英武神勇的一代名將  被評價“嫉賢妒能,打不過孫臏”  實際上是孫臏勾搭外國在前,龐涓處置孫臏在後,龐涓的兩次失敗,完全是魏國失算於廟堂之上,還是為瞭大國爭霸而瞎打,根本不知道時代已經變瞭。如果換一個人領兵,估計魏國當時就已經亡國瞭。  龐涓,戰國時期魏國上將軍,戎馬一生,桂陵之戰兵敗自殺。在河南省通許縣縣城東邊1.5公裡處,有個村莊名叫三裡崗,村頭有一座高高隆起的圓丘形墓塚,為龐涓墓。據當地人說,在這個大墓的南邊原來還有三個小墓,墓裡埋葬的分別是龐涓的馬、馬童和兵器,但現已不復存在。  說起龐涓,許多人馬上就會想起“孫龐鬥智”。在這個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中,龐涓妒賢嫉能,無情地排斥和殘害他的同門師兄孫臏,最終卻落敗於孫臏之手,慘死於亂箭之下。由於故事對復仇情結的渲染,龐涓通常被人們視為妒賢嫉能、心胸狹窄者的代表,甚至被看成無能之輩。   其實,龐涓雖然陷害過自己的師弟孫臏,卻和孫臏一樣,也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傑出人物。他是戰國時代中期諸侯各國中最負盛名的猛將,無人能與之爭鋒。在魏國稱霸中原的過程中,龐涓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貢獻最大、表現最為突出的將領。隨著他的威名遠揚,魏國的霸業一步步走到瞭顛峰;而在他血染沙場之後,魏國的霸業也隨之漸漸走向衰落。他的命運直接影響和改變瞭魏國的命運。  龐涓戎馬倥傯的一生,戰功赫赫,在當時諸侯各國盛名卓著,無人能比,不失為英武神勇的一代名將。然而,他的死卻似乎極少得到人們的同情和惋惜。他因嫉妒而殘害同門師兄,將自己永遠釘在瞭歷史的恥辱柱上。許多人都認為他與孫臏之間是復仇之戰,他的死是罪有應得。分頁:2/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8、曹操——一個英雄變成瞭一個花臉奸臣  歷史上曹操想做的就是一代名臣,事實上,他的確做到瞭。風雨飄搖的漢王朝在他手上沒有丟。曹操在世期間,將中國北方治理的非常平穩,把匈奴鮮卑烏丸都打成瞭龜孫子,不像司馬傢的一群近親白癡,弄得五胡亂華,那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傷到瞭民族命脈寧教我負天下人的負,是肩負,背負的意思。羅貫中偷換概念其實仔細想來還是很幼稚的,才會在漢王朝威嚴尚在的時候說出那種不要命的話。諸葛對曹操的評價:操用兵彷佛孫吳,意思就是豬哥在曹操面前用兵可以算是魯班門前弄斧,孔子門前讀書,數千年來被視為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名聲卻毀在瞭一個街頭小說傢的手上。  曹操是三國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背負瞭千年“奸雄”名號的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曹操在歷史上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他出生在一個宦官傢庭,少有大志,在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中嶄露頭角,並逐步擴大瞭軍事力量,”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打敗豪強割據勢力袁紹、袁術、呂佈等,逐步統一瞭中國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退回北方,同蜀、吳成鼎足之勢。曹操還在北方屯田並興修水利,對農業生產起瞭一定作用。曹操用人唯賢,打破瞭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人才,抑制瞭豪強地主的勢力。他還是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篇激昂慷慨、悲壯蒼涼,深受後人喜愛。   在曹操死後的幾百年裡,他的形象總的來說是不錯的。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西晉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稱曹操”建元功於九有,故舉世之所推”。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比較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稱贊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當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德代”。在這幾百年裡,雖然也出現瞭貶低曹操的種種評價,但倒也不是主流的評價。可以說直至唐代末年,曹操無論是在封建統治階層還是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都基本上屬於一個正面人物。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轉變出現在宋代。蘇軾《東坡志林》就提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即快。”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廣大百姓的心中已經有瞭明顯的轉變。理學傢朱熹對曹操進行攻擊:”隻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賊”(《資治通鑒綱目》)。陸遊詩中也有”幫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的句子。再到後來又逐漸出現瞭醜化曹操的劇目,這一點在元代的雜劇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元代民間藝人的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中對於曹操的醜化,則更加說明曹操在廣大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已經被大大貶低。羅貫中最後來瞭個集大成,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於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靈活現,深入人心。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主要是由於民族矛盾引起的。從宋代到元末的幾百年間,漢族屢遭外族的殘酷壓迫和統治,使得漢族人民不得不奮起反抗,有瞭”還我河山”的願望。這種社會現象反映在當時的文藝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現為一些帶有明顯傾向性的作品的出現。而當時的作傢又以當時最為流行的三國故事作為題材來體現”人心思漢”,把劉備、諸葛亮的蜀漢政權當做自己的民族英雄來懷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殘暴的統治者而仇恨,加上在歷史上曹操也的確有過類似的劣跡,因此,曹操也終於由一個有本事的人、一個英雄變成瞭一個花臉奸臣瞭。分頁:3/10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NO7、 吳三桂——悲劇性人物  吳三桂青年時候的頂頭上司袁崇煥,是個英雄將領,他讓當時的女真人不敢靠近山海關一步。他以文臣出身任武將,照樣把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當地軍民的愛戴。這樣一位偉大的將領,當之無愧是明王朝東北的長城,可惜,他最後的結局是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所有這一切,隻是因為他太強大瞭,成為清朝皇帝皇太極不可逾越的屏障,於是皇太極使用反間計,讓疑心重的崇禎皇帝親手殺死這位將領。袁崇煥不僅身死,而且背上惡名,直到之後清朝一統中原開始修《明史》的時候,皇帝才下詔給袁崇煥平反。  吳三桂是袁崇煥手下的得力幹將,雖然當時明朝皇帝和北京居民相信袁崇煥是賣國惡賊,但是吳三桂和其他在第一線的將士,因為知道袁崇煥當時面對的情況,所以堅信袁崇煥不是叛賊。既然不是叛賊,卻無辜被崇禎殘忍殺害並累及傢人,這樣的皇帝還有效忠的必要嗎?袁崇煥的死動搖瞭吳三桂忠於崇禎皇帝的信心。  後來,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終於不受其辱,為免於像南唐後主李煜等亡國之君同樣的下場,他終於拿出勇氣,煤山自盡。這個時候,吳三桂開始猶豫是否要投降李自成。本來,如果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城後,能夠一如既往地約束自己的部下,那麼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也能建朝稱帝,開創一片盛世基業。可惜的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就以為天下大定,掉以輕心。

細數歷史上十大被國人冤枉的名人:最冤的人是誰?

  NO15、劉禪——劉禪其實不昏庸!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薑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弱智,主要三個方面。  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  第二,不戰而降,但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皇帝不戰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瞭一段話:“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諸葛亮挾少主以令蜀中欲稱帝卻無膽,劉禪正是利用諸葛亮這種心理而智鬥周旋最終勝利,但並未掘其祖墳,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第三,沒心沒肺。蜀國滅掉後,劉禪被帶到瞭洛陽。司馬昭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音樂舞伎跳舞蹈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劉禪卻談笑自若。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他還是中華歷史上唯一亡國之後善終的君主。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一位被中國歷史扭曲的大氣君主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瞭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諸葛亮的違背瞭先主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瞭君臣大忌。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傢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瞭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瞭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裡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鬥也沒有固執己見。盡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瞭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隻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鬥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南朝史學傢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瞭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為瞭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瞭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後,太後留胡氏住瞭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瞭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瞭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薑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隻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人認為:“後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於第二代領導人的風范和氣質。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盤點梁山死得最冤枉的十大好漢:水滸十大冤死英雄

  一部慷慨激昂的《水滸傳》,臨近尾聲之時,壯士斷臂,好漢吻頸,淒慘之至,令人不忍讀之。縱能以死而慰身平之志,不枉一腔熱血,亦為雖死無憾;而命喪無謂之處,一身好本領不得建更大之功勛,可謂冤甚至哉!下面將為大傢盤點一下梁山十大被冤死的好漢。  TOP10 中箭虎丁得孫  丁得孫,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一百單八將之一,面頰及全身都有疤痕,人稱中箭虎,原來是東昌府將領沒羽箭張清手下的副將。盧俊義攻打東昌府失敗,宋江前去支援,丁得孫被呂方、郭盛所捉,歸降瞭梁山。梁山大聚義中排第79位,對應天罡地煞星號為地速星,任步軍將校。梁山受招安後,丁得孫參與瞭“征四寇”的戰爭(百回本為征遼、征方臘)。征討方臘時被毒蛇咬傷而死,死後追封義節郎。  中箭虎丁得孫在《水滸傳》中有兩大吸人眼球的“閃光點”:一是“面頰連項都滿是疤痕”,其恐怖醜陋應不遜於鬼臉兒杜興,因而有“中箭虎”之稱;第二便是在遠赴江南作戰時被草叢中的毒蛇咬中,不治身亡。丁得孫本領不錯,東昌府之戰便盡顯其鋒芒,上得梁山以來,大小數百戰役,雖無關勝、林沖般的顯赫功勛,卻也是兢兢業業,不輸旁人。一顆光茫四射的地煞之星,沒能死於兩軍陣前,卻最終窩囊斃命於叢中之蛇,怎麼說都有點讓人唏噓不已。  遺憾指數:6.0   TOP8 TOP9 錦毛虎燕順 鐵笛仙馬麟  燕順,山東萊州人氏,原是羊馬販子,隻因赤發黃須,臂長腰闊,江湖人稱“錦毛虎”。排梁山好漢第五十位,是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十一名。和“矮腳虎”王英、白面郎君鄭天壽占山為王,並成為清風山的山主。宋江與武松在瑞龍鎮分手後,來到清風山,被一條絆腳索絆倒,押上清風山。“錦毛虎”燕順、“矮腳虎”王英、白面郎君鄭天壽要殺宋江。宋江不禁仰天長嘆,報出姓名,燕順聽見“宋江”兩字,便跪地拜見宋江。後宋江被清風寨劉高所捉,花榮、燕順等救下宋江。燕順等三人歸順梁山,後來征討方臘時戰死。  攻打睦州之戰,燕順、馬麟被宋江吳用委以阻擊敵名將石寶增援部隊的重任。在宋江如此腦殘的安排下,燕順、馬麟不但沒有阻擊成功,甚至連拖延時間的作用都沒有起到,便在三五回合之間直接做瞭炮灰。石寶乃是堪比關勝的名將,身旁又有白欽這樣的猛將相助,宋江就是手頭兵將再緊,也應該從關勝、花榮、秦明、朱仝、李應這些大將之中分出一二再輔以燕順、馬麟去迎戰石寶白欽,即使不能成功,也能全身而退。宋江做出如此的荒謬安排當真是匪夷所思,燕順、馬麟因此也毫無價值地做瞭宋江低智商的犧牲品,不可謂不冤也!  遺憾指數:7.0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水滸中梁山第一條好漢為何被政治邊緣化?揭秘:《水滸傳》中的女人們為何都是被逼去偷情?揭秘:魯智深為什麼會是《水滸》中“上上人物”水滸中的男人如何搶女人的?

武則天殘殺親生女兒或是被冤枉!武則天弒女真相

  安定思公主是歷史上有史料記載的最短命的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女兒,出生剛滿月即已夭折。她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但她究竟是怎死的,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  大多數人認為,安定思公主是被母親武則天為爭坐皇後之位而掐死的,因為這在《資治通鑒》和《新唐書》中都有繪聲繪色,就像親眼見瞭似的詳細記載。  據以上兩書記載,在武則天爭奪皇後王氏之位的時候,生下瞭安定思公主。公主生下之後,非常可愛,皇帝李治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在公主剛滿月之時,王皇後去看她,並逗著她玩兒。王皇後走瞭之後,武則天趁沒人親手將女兒掐死,蓋在被子下面。恰巧這個時候,皇帝李治來看女兒,武則天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高興的掀開被子,遂發現女兒已死,大哭起來。這時李治也慌瞭,找來武則天宮中的侍從詢問,得知王皇後剛才來過,於是武則天大哭著數落王皇後的不是。李治亦認定女兒乃皇後所殺,於是堅定瞭她廢王立武的決心。  可是在《唐會要》中卻隻說:“昭儀(武則天)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後殺之。”意思是安定思公主突然死瞭,死的很蹊蹺,武則天說是王皇後殺的。   而《舊唐書》說“(武則天)振喉絕襁褓之兒”,亦認為是武則天殺害。但是在《舊唐書》中,作者並沒有把這件事寫在“正文”裡面,而寫在瞭“史臣曰”當中,作為作者自己的意見。可見當時雖有武則天殺女這種說法,但是史臣並不十分肯定。  以上幾書記載說法不一,因此也就使安定思公主的死因變得撲朔迷離。那麼安定思公主到底是不是死於武則天之手呢?這個問題,歷史雖然沒能給我們一個唯一的答案,但是我們不妨站在“人性”的高度,來作一猜測。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武則天作為一個母親,面對自己的親生女兒,而且是一個非常可愛,還在襁褓之中的女兒,她能下得瞭毒手嗎?我認為這似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是史書中那繪聲繪色的記載出瞭問題?對此我雖不敢直接否定正史中的記載,但不妨質疑一下。  我們試想,如果武則天在無人知道的情況下親手殺瞭自己女兒,如此喪盡天良的事她自己是不可能說出去的。那麼事情怎麼就會被後世修史之人知道的呢?並且他們還描述的繪聲繪色,像親眼所見似的?這裡我們或許可以做出這樣的解釋:  武則天篡唐自立,在其以後很長時間,都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加上武則天晚年,崇信佞臣,聽信讒言,糊裡糊塗殺害瞭很多無辜之人,其中不乏她自己的親人。鑒於此,就有一些對武則天不滿之人,把安定公主之死強加在武則天身上,並添油加醋,以此詆毀武則天。而謠言一起,很快傳遍四方。俗話說“謊話說瞭一千遍,便是真理”,後世史學傢見大傢都這麼說,也由不得自己不信,遂寫入書中。  以上純屬個人站在“人性”,或者說是“母性”的角度上作出的一些猜測,目的隻想說,作為母親的武則天親手殺死女兒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相關閱讀推薦: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一對夫妻皇帝的歷史真相逼武則天下臺的五位大臣是誰?為什麼無人善終武則天處死唐玄宗生母的恐怖手段!武則天狠毒手段武則天的第一位面首是由誰引薦的? 武則天男寵結局武則天活瞭多少歲?女皇武則天或死於男寵之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一代女皇武則天為稱帝殺死的十位親人是誰?  導讀:一代女皇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歷史上對她的政治評價很高。但是她為瞭稱帝所用的手段極其殘忍,殘忍到連自己的子女、親人都殺,如果唐高宗李治知道,他鐘愛的女人不僅搶占瞭自傢的江山,還殺害自己的子女,會有多麼傷心啊。  武則天脫不瞭集殘忍與聰明、瘋狂與冷靜於一身的形象,她有著超人的政治手腕,卻又心狠手辣,就連尚在襁褓中的親生女兒也可以殘忍地扼死……為瞭爭權奪利,為瞭鞏固她的統治,她可以將愛情、親情等全都拋諸腦後。武則天將自己的魔抓伸向瞭她的親人。  據記載,武則天共殺害瞭十位親人,他們都是她的至親。武則天前後共殺死瞭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親甥女。武則天生下一個女兒,高宗無比疼愛。王皇後來找武則天,王皇後高興地逗小公主,孩子睡著才離開。皇後剛走,武則天得知皇上要來,就狠心將親生女兒掐死,然後誣陷給王皇後。高宗下詔廢掉王皇後,立武則天為皇後,在武則天的挑唆下,唐高宗又將王皇後和蕭淑妃賜死。   武則天當上皇後之後,四個親哥哥責怪武則天搞亂瞭朝政,於是武則天把他們發配到邊地,途中逼迫兩個哥哥自殺。武則天的親姐姐韓國夫人帶著女兒來到宮中,高宗收入後宮,武則天不想有人與她爭寵,於是先害死瞭姐姐。另外兩位哥哥幸免回宮,武則天親自下廚,在哥哥送來的魚裡下瞭毒,結果毒死瞭外甥女,武則天誣賴哥哥送來的魚有毒,命侍衛把他們推出去斬瞭。高宗晚年身體病重,把皇位傳給瞭武則天的兒子李弘,武則天用毒酒毒死瞭李弘。唐高宗又立武則天的次子李賢為皇太子,武則天把李賢逼死。  這就是歷史上的武則天,為瞭爭寵爭權,實現她的皇帝夢,她不惜殺害至親至愛的人。可見武則天的野心、心計、他醉心權勢、胸懷機謀,她就是這樣的殘忍無情。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