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匈奴

名將李陵的悲劇:無奈投降匈奴終生沒有回到漢朝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李陵答蘇武書》   李陵何許人也?他乃是西漢將領李廣之孫。李陵擅長騎射,英勇善戰,愛護士兵,人緣皆好,是漢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將。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奉漢武帝之命,率兵出師匈奴,戰鬥打響之後,李陵又主動請求五千步卒,與匈奴八萬軍決死惡戰,他以一當十,連戰連捷。原本,由將軍路博德來接應他,結果,援兵未到,漢軍被匈奴切斷後路,彈盡糧絕,最後降服於匈奴軍。   拋開朝廷中一切恩怨不談,單就其出兵以小制大的神奇戰略效果,足可見李陵在戰場上是如何英勇與頑強。偏偏有人不認此賬,從而斷送瞭一個不可多得的武將的前途和夢想。那個人就是當時的最高統帥漢武帝。著名史學傢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提到,一開始,李陵激戰正酣,沒有戰敗的時候,公卿王侯頻頻舉杯向皇上祝賀;過瞭幾天,李陵戰敗,成瞭降敵,讓皇上鬱鬱不樂,憂愁到瞭極點。   對李陵這個人,作為當時朝廷中書令的司馬遷,抱著實話實說的態度,向皇帝闡明自己的態度:“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豈料這一說法,讓皇帝和周圍那些嫉妒李陵的小人大為不滿,於是,司馬遷招來瞭大禍,下獄、遭腐刑,身心受到瞭極大的殘害。   李陵迫降於匈奴之後,有好友蘇武來匈奴規勸李陵,讓他重歸於漢朝,可是,李陵面對的是一個異常痛苦的現實:一是因自己而受株連的傢室下獄後全被殺掉;二是蘇武曾經也是國傢的有功之臣,回歸漢朝之後,享受的也隻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薄祿,西漢王朝對於冒著風雪,手持漢節,寧肯在漠北放羊也不投降的蘇武,也不怎麼厚道。

東漢大將竇憲簡介:擊敗匈奴,勒功燕然的名將

  有鑒於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教訓,東漢開國以來,光武帝及明帝都對外戚幹政嚴加防范。到瞭第三任皇帝章帝一朝,深明大義的馬太後以身作則,多次拒絕章帝對馬氏兄弟的封賞,並在詔令中重提西漢時“田蚡、竇嬰寵貴橫恣”、“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帶來的惡果,從而也抑制瞭其他後宮族戚進入政壇。馬太後死後,隨著剛剛封後不久的竇皇後“寵幸殊特,專固後宮”,源於老牌外戚世傢的竇氏一族,又在東漢皇朝神奇復活。其中,竇皇後的哥哥竇憲在政壇迅速躥升,論能量和影響,均已大大超過其遠在武帝時代的先驅竇嬰。   據范曄《後漢書·竇融列傳》,竇憲兄妹之父為竇勛,祖父為竇穆,曾祖父為竇融,而竇融的七世祖,就是稱尊文、景、武三朝後宮的那位竇太後的胞弟竇廣國。竇太後當年謹記“諸呂”外戚亂政的前車之覆,對竇廣國嚴加管教,使他成為賢良多才的“退讓君子”,又謝絕文帝對他封相,被司馬遷載入《史記》。盡管竇太後死後,其堂弟之子竇嬰鬧得有些出格,竇氏外戚在西漢時期總的來說還是幫忙不添亂,成為文景之治的良輔。新莽代漢及其後的亂世中,竇氏後代竇融再建功業,舉河西之兵擊滅隗囂,又放棄割據,贏得光武帝劉秀激賞,引為同宗(劉秀也奉竇太後之子為先祖),以子女通婚。東漢初年,竇氏一門“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雖皇親、功臣都“莫與相比”。竇融一生秉先祖竇廣國謙退之德,但其子孫卻多放縱不法。至東漢第二任皇帝明帝繼位後,竇氏多以罪誅,傢道敗落。竇憲一代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瞭竇氏孤兒。   說來也該著竇氏東山再起:竇傢有女初長成,偏是國色天香的容貌。建初二年(公元77年),逢剛剛繼位一年的章帝選妃,竇憲的兩個妹妹“俱以選例入見長樂宮”,其才色令章帝及母後馬太後深為滿意。一年後,姊妹倆分別被立為皇後和貴人;章帝愛屋及烏,竇傢兄弟自然也分得椒室之寵:哥哥竇憲很快當上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傢禁衛;弟弟竇篤,為黃門侍郎,近侍禦前。在章帝一朝,竇傢兄弟“寵貴日盛”,不久就紅得發紫,無論當朝的王侯公主,還是前朝兩任皇帝的外戚陰氏、馬氏諸傢都“莫不畏憚”。也就在這時,竇憲迎來瞭他大起大伏的外戚生涯中的第一次潮漲潮落——他“恃宮掖聲勢”而無恐,居然看上瞭章帝妹妹沁水公主的園田,並以“賤直”名買實搶。公主迫於威逼,不敢和他計較,但自有少壯強悍的皇帝哥哥替她做主。章帝某次出巡經過公主園田,指問陪駕的竇憲此園為誰傢所有,竇憲支支吾吾不敢正面作答。後來章帝終於查清事情原委,將竇憲召來大加斥罵,將其行為與趙高指鹿為馬相比,還指著竇憲的鼻子狠狠地說:大漢朝拋棄你一個小小的竇憲,不過像拋棄一隻死老鼠一樣!此事遂成為著名的歷史事件,被後世經常提起;這片位於洛陽以北濟源一帶的園田也由此聞名,簡稱“沁園”,成為歷代對公主私園的代稱(詞牌“沁園春”即取意於此)。竇憲感到的是如雷轟頂的“震懼”,妹妹竇皇後降低自己穿戴規格,“毀服深謝”瞭很長一段時間,才平瞭章帝怒氣,由竇憲歸還公主園田,勉強換瞭個“雖不繩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的處理結果。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駕崩,年僅10歲的和帝繼位,竇皇後被尊為太後臨朝聽政。竇氏兄弟跟著當上國舅爺,迎來瞭他們作為外戚參政的第二春:竇憲以侍中身份執掌朝庭詔命和機密;竇篤接替瞭竇憲曾擔任的虎賁中郎將之職;竇篤下面更小的兩個弟弟竇景、竇瓌也都已長大成人,一同當上中常侍。竇氏一傢把持瞭朝廷“親要之地”,竇憲任用的親黨也都“內外協附”。此時,偏偏竇憲性格中的那種囂張邪僻的本能發作,再度為他闖下大禍:早在明帝時期,其父竇勛因罪死在獄中。至章帝時,其妹被立為皇後,已為竇勛“平反”並追封瞭爵位。如今竇憲大權在握,仍不能息此舊恨,又指使刺客將當年劾辦此案的謁者韓紆之子殺死,以其首級祭奠竇勛墳塚。更有甚者,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多次來往京城,進入長樂宮,得到寡居的竇太後寵愛。竇憲怕他受寵幸,分瞭自己在宮中的權力,竟又派刺客在宮中警衛住處刺死劉暢,並嫁禍於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後來事情終於被發覺,太後很憤怒,把竇憲關在內宮。這次,沒有人再為他出面息事寧人瞭。   正所謂福禍相倚,竇憲命運中的第三次重大轉機,也是成就他傳奇功業的機遇正是由此而來:竇憲自知犯下的是死罪,便“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恰逢南匈奴單於向漢朝請求聯兵抗擊北匈奴,竇憲於是得到這次機會,拜為車騎將軍領金印紫綬,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將,點瞭北軍五校、十二郡騎士以及羌胡一幹雜牌兵出塞。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的雜牌部隊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西南部),竟然“大破之”。竇憲等乘“虜眾崩潰,單於遁走”的勝勢奮勇追擊,先後使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望風而降。竇憲、耿秉二將遂登上北出邊塞三千裡的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命隨軍的班固作銘文刻石勒功。其後,又於金微山決戰決勝,“北單於逃走不知所在”,徹底解決瞭歷時三百年的匈奴之患。   竇憲得勝班師還朝,不僅前罪盡除,而且竇氏兄弟都被加官封侯,在朝中占據要位的竇氏親戚已達十幾人。自感“威名大盛”的竇憲,表面上對和帝的兩次封侯堅辭不受,背地裡卻瘋狂攬權:他“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連班固、傅毅這樣的文人,也都收進他的幕府“以典文章”。與此同時,居於尚書臺要位的郅壽、樂恢等人,皆因不聽話“忤意”竇憲,而被逼相繼自殺。“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至於竇傢兄弟,在這位驕蠻大哥的帶領下更是個個強橫起來:竇篤權位猛增,有瞭“舉吏”的人事大權,見皇上“禮依三公”;竇景當上執金吾,竇瓌當上光祿勛,也都權位顯赫。其中竇景的腐敗程度最深,他“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舉奏”。以至於姐姐竇太後實在看不過去瞭,便下令免瞭他的官,隻允許他以“特進”身份進朝。但此時一切都已晚瞭,野心膨脹已極的竇憲終於走上謀反之路,於永元四年被徹底鎮壓,竇氏兄弟除竇瓌因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惡性較小而幸免之外,其餘三人都被迫令自殺身死。

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

  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為反擊匈奴奠定的堅實的基礎,也是匈奴人真正認識到瞭漢人的可怕。武帝時期閃耀在大漠抗擊匈奴的兩位名臣事跡將千古流芳,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期,在我國北方的大草原上興起瞭一個遊牧民族——匈奴族。秦末漢初,即匈奴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統治時期(公元前209年——前128年),匈奴勢力達到極盛,統治著東到大興安嶺,西到祁連山、天山,北到貝加爾湖,南到河套的廣大地區。匈奴貴族為瞭掠奪財物和奴隸,經常南下騷擾中原王朝的北部邊疆。  西漢初年,漢王朝由於經濟力量尚未恢復起來,而且內部不夠穩定,從劉邦到漢武帝初年,一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禮物和金錢。但是,和親政策並沒能阻擋匈奴貴族的掠奪,北部邊疆的生產時常遭到破壞,無數漢族人民被搶走或殺死。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大漢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社會經濟有瞭很大發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漢武帝決定改變和親政策,發動瞭全面反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沒有漢武帝的征伐,漢朝就會永遠處於屈辱的地位,漢地的財富會源源不斷地“饋贈”給匈奴,而這些並不能保證北部邊疆的安寧。漢武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為反擊匈奴奠定的堅實的基礎,也是匈奴人真正認識到瞭漢人的可怕。武帝時期閃耀在大漠抗擊匈奴的兩位名臣事跡將千古流芳,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將領。   抗擊匈奴的第一位傑出將領衛青。  衛青(?~公元前105年),字仲卿,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東平陽(今中國中西部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他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幹預政事。 漢武帝時期,大漢改變瞭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瞭大規模的反擊。 公元前 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從此,衛青開始瞭他的戎馬生涯。  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隻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瞭。公元前

古代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是誰?李牧遠勝衛霍二人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雁門,防備匈奴。  作為領兵在外的將領,李牧享有極大的自主權,譬如,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瞭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每當匈奴進犯,新上任的將領就出兵迎戰。也許是綜合實力不濟,趙軍屢次失利,損傷慘重,以至最後趙國北部邊境上已經無法繼續耕田、放牧。被逼無奈,隻好回過頭來再請李牧出山。這次輪到瞭李牧擺架子,他閉門不出,推說有病。面對趙王的一再強求,他說:“您如果一定要用我,就必須給我完整的指揮權,其實我的要求也不高,隻是讓我和原來一樣可以自己決定迎不迎戰就行瞭。”事情到瞭這個份上,趙王還有不答應的道理?   於是,李牧開始瞭一項深謀遠慮的事業。  李牧再次走馬上任。老將領,老辦法,老對策,不論匈奴如何叫陣,李牧一概當縮頭烏龜,弄得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世界人民都認為李牧膽怯,可李牧似乎從不介意。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就是無用武之地,因此心裡也很鬱悶。因此,大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都盼望著實實在在地打一仗。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牧暗中準備瞭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沖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放出大批牲畜到處食草,放牧的百姓也是漫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馬舍棄給匈奴。  單於堅信李牧和他的軍隊沒有一點戰鬥力,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他哪知李牧早已暗中佈下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驕傲慣瞭匈奴根本沒有任何防備,就在毫無戒心的情況下與李牧的精兵交鋒瞭。結果可想而知,李牧大敗匈奴,斬殺匈奴士兵十餘萬,單於狼狽遁逃。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趙悼襄王元年(前244),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克瞭武遂、方城。過瞭兩年,龐煖打敗燕軍,殺死劇辛。又過瞭七年,秦軍在武遂打敗並殺死趙將扈輒,斬殺趙軍十萬。趙國便派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進攻秦軍,大敗秦軍,趕走秦將桓齮。李牧被封為武安君。又過三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擊敗秦軍,又向南抵禦韓國和魏國。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國派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秦國向趙王的寵臣郭開賄賂很多金錢,讓他施行反間計,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要謀反。趙王便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顏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便派人暗中乘其不備逮捕瞭李牧。很快,李牧就被秘密處決,這是典型的“不得好死”啊。  李牧不明不白地死後三個月,趙國就被滅掉瞭,“趙國”從此成瞭一個歷史名詞。相關閱讀推薦: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唐朝歷史上真的有李牧嗎?和李君羨是同一個人嗎《武媚娘傳奇》中武媚娘“初戀”李牧的結局如何運動戰大師李牧:第一個把匈奴打的不敢南下的將領李牧簡介 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武安君李牧生平

戰國時代北擊匈奴第一名將:戰略影響兩千年

  李牧,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李牧的軍事生涯主要可以分為2個階段,長平之戰前,李牧一直是趙國北方邊境的守護神。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幅度下降,南方強秦的威脅日益突出,而北方匈奴的威脅卻基本已被李牧消除,所以李牧被召回到瞭邯鄲政治中心,頂替瞭出走的廉頗,開始統帥趙軍主力對抗秦國的入侵。  李牧優秀的戰術修養和名將風采在平定匈奴的襲擾的戰役中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以匈奴為代表的古代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的戰爭如何取勝,一直都是歷代漢族軍隊的超級難題。不過早在2200多年前的名將李牧就給出瞭幾乎完美的答卷。戰略方面,以守為攻,瓦解匈奴的戰略意圖,簡單說就是不野戰,據險而守。把遊牧騎兵的機動性和騎射優勢化為無形,暴露匈奴騎兵攻堅不利的劣勢,使匈奴意圖劫掠的戰略目標始終無法達成。同時加強練兵激勵士卒的報國殺敵之心,等到匈奴懈怠時,突然給予致命一擊,重創匈奴主力,給予沉重的教訓後,繼續守護邊境。  這就是以守為主,以攻輔之的總體戰略思想。這個戰略在最大限度的打擊匈奴的同時(讓你搶不著),又降低瞭自己的消耗(古代戰爭,防守永遠都比進攻的消耗小的多)。應該說這個戰略是當時對付遊牧民族騎兵的最佳戰略,2000年以後的明朝守護神袁崇煥再現瞭這一經典的戰略思想。在他面前,八旗鐵騎毫無作為,即使到瞭明朝滅亡的那天,號稱冷兵器時代最後的精銳,八旗勁旅也沒能踏進山海關一步。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公元前244年的春天,準備多時的李牧決定一勞永逸的給匈奴致命一擊。引誘匈奴單於王親率10萬大軍來會戰,趙軍以戰車陣配合強弓硬弩正面遲滯,挫敗匈奴騎兵沖鋒的銳氣後,以13000精銳騎兵兩翼齊飛,鉗形包圍疲敝的匈奴軍,大獲全勝,,匈奴軍幾乎全軍覆沒,匈奴單於僅帶瞭少量親隨倉皇逃竄。這次經典的以步兵為主的部隊對騎兵軍團的包圍殲滅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創造瞭步騎結合對抗騎兵的全新戰術。為歷代中原王朝所效仿。  1600多年後,大明軍隊就是再現瞭這步騎結合的經典戰術,擊潰瞭橫行天下的蒙古鐵騎。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瞭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於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瞭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於趙軍之威,過瞭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相關閱讀推薦:古代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是誰?李牧遠勝衛霍二人李牧破匈奴:第一個以步兵圍殲騎兵的名將唐朝歷史上真的有李牧嗎?和李君羨是同一個人嗎《武媚娘傳奇》中武媚娘“初戀”李牧的結局如何運動戰大師李牧:第一個把匈奴打的不敢南下的將領李牧簡介 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武安君李牧生平

西漢的馬政:漢武帝借以大規模反擊匈奴的基礎

  漢朝同匈奴的百年大戰,是人類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騎兵會戰之一。戰敗的北匈奴西遷歐洲,羅馬帝國還無力抵擋,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漢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戰鬥力。漢朝被稱為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其興盛很大程度是由“馬政”為基礎的騎兵支撐,如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都是騎兵指揮官。   騎兵橫空出世後,即成為古代歐亞大陸上決定勝負的關鍵兵種。步兵除憑借城郭、山險、水網和雨林等地勢之利,野戰絕難與之爭鋒。漢初天下甫定,江山殘破凋零,據載“將相或乘牛車”,馬匹奇缺可想而知。   劉邦以四十萬步卒抵禦單於所率十萬勁騎,遭大敗後求和,此後漢室主要依托長城消極防禦,並以假冒公主和財帛“和親”,以緩匈奴南下劫掠。經文帝、景帝兩代六七十年休養生息,倉儲充實,牲畜大增。漢武帝登基時官馬即達四十萬匹,並出現“庶眾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之繁榮景象,才有瞭建立騎兵集團與匈奴對等較量的基礎。   西漢初年,當政者除大力養馬,又發展瞭馬甲、馬鞍、馬蹬,使騎手能騰出雙手交鋒,還能得到護甲保護。此時社會上層還有崇尚騎射之風,從皇傢上林苑伴駕至民間聚會,豪門子弟都以驅駿馬競風頭為榮。漢武帝依仗這一實力,於公元前133年對匈奴開戰。經漢室幾代征戰,至公元前36年漢軍攻陷郅支單於城,匈奴一部投降一部遠遷,對長城以南農耕文明的致命威脅至此消除。   漢匈戰爭期間,漢軍騎兵在速度、沖擊力、載動力和騎術方面都不遜於對手,數量還多於匈奴,從而改變瞭此前以步對騎、以慢應快的被動局面。漢軍擁有龐大的騎兵集團,又能通過歷來步兵難以逾越的長城外數百公裡缺水地帶,一再向漠北草原出擊,就此有瞭寓防於攻的主動地位。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下令實施的最大一次出擊,動用騎兵14萬,步兵和運輸人員數十萬,還有運輸馬十萬匹。此役一度占領匈奴生息中心區,迫其逃向“北海”(貝加爾湖)一帶,漢軍也因染疫和征戰死兵數萬、亡馬十萬匹。

北匈奴西遷:直到歐洲都留下瞭黃種人的征服足跡

  中國古代朝代的疆域跟今天版圖的概念大不一樣,疆域按今天的話講就是勢力范圍。盛唐時期1600萬平方公裡,沒錯,也就三年。漢朝極盛的時候1400萬平方公裡,沒錯,也就漢武帝的時期是1400萬。新皇帝一繼位就少瞭,他覺得我爸我爺爺要那麼大地幹什麼,往回撤,不要瞭。他有他的理由,先皇好大喜功連年戰爭,軍隊一下深入新疆那麼老遠,建一城堡,表示這個地歸我,但歸我的地種不瞭糧食,糧食還得中原年年往那兒運,還沒運到就被路上的運糧人吃差不多瞭。這事不劃算,這地就不要瞭,撤回來。   當時基本是這種格局,疆域有大有小,實際上就是勢力范圍的消長。不像今天說我這兒立界碑,這地永遠是我的。匈奴是遊牧民族,就更談不上有什麼領土瞭。   昭君當國,漢匈40多年和睦相處。直到東漢,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與漢人雜居,咱們不定誰就是匈奴人的後代,完全有可能。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瞭明朝,遼金元清全是少數民族,所以北京這個地方自古胡漢雜居,胡人統治的時間可能比漢人還要長。你說我是最正宗的華夏民族,不可能。孔子說的都可能是閩南話,因為北京話是滿語、蒙語跟北方方言的混合種,是胡音。1928年國民政府定國語的時候,北京話以一票的優勢戰勝廣州話,廣州話差點成瞭國語,其實那才是古漢語。   南匈奴跟漢人融合後,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脅中原。東漢初,竇固、竇憲伯侄倆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政權瓦解。他們在中國史籍上的最後一次記載是公元119年,此後蹤跡不見。兩個世紀以後在歐洲出現,其間200年他們在哪兒待著,不知道,他們出土文物很少,因為匈奴沒有文字,所以出土瞭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貨,自己沒有文字記載,周邊的民族也沒有記載,所以歷史學傢就隻能推測。   匈奴人在西徙的時候,打敗瞭哥特人,哥特人打敗瞭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消滅瞭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要跟漢帝比,我們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實力跟我們差N等瞭。當時北匈奴是很厲害的,五世紀的時候,在歐洲的匈奴人產生瞭一個著名的國王,叫阿提拉大王,今天在歐洲,阿提拉都是魔鬼的化身的意思。歐洲一說阿提拉或者成吉思汗,都是魔鬼的化身、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他們來進行末日審判,來拷打基督徒的。當時阿提拉橫掃歐洲,歐洲各國的君主聯合起來跟他作戰都失敗瞭,最後給他進貢瞭一個日耳曼絕色美女,新婚之夜才將他暗殺瞭。阿提拉一死,幾個兒子爭王位,匈奴帝國迅速瓦解。接著匈奴人就分成幾支在歐洲定居下來,最主要的一支被稱之為馬紮爾人,他們在歐洲定居建立瞭一個國傢叫匈牙利,一直到今天。匈牙利英文Hungary的頭三個字母是Hun,在英語裡就是匈奴的意思。因為上千年的混血,今天去匈牙利已經看不出匈牙利人有黃種人的模樣瞭,看到的是白人。但是中心廣場上古代國王的雕像明顯是蒙古利亞人種,而且根據歐洲史籍對阿提拉的記載,不像歐洲人一樣五官很分明很誇張,而是扁平臉,小眼睛,細細的眉,塌鼻梁,明顯是黃種人。另外,隻有中國人、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蒙古、匈牙利這六個地方的人是姓在前,名在後,叫李小二,其他全是小二李。匈牙利人叫李小二,也算是先輩屬於黃種人的例證。據說,芬蘭人,還有愛沙尼亞人,可能也有點匈奴人的血統。 相關閱讀推薦:匈奴隨著冒頓單於崛起:漢王朝面對的第一次危機匈奴最恨的商人:最讓匈奴恨之入骨的晉商是誰?揭秘:匈奴人上演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細菌戰”打匈奴?如果沒有文景二帝漢武帝就剩下做夢瞭戰國時代北擊匈奴第一名將:戰略影響兩千年

匈奴西遷對歐洲的影響

  18世 紀後期,法國歷史學傢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韃靼各族通史》中提出,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被迫西遷的匈奴人。此論一出,英國歷史學傢吉本率先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引用瞭揆尼“匈人來源於匈奴”的說法。由此,馬上在歐洲史學界引發瞭一場持續至今的激烈論戰。  就總體而言,大多數學者趨向於“匈人來源於匈奴”的觀點。在中國的史籍中,自竇憲將北匈奴擊敗,迫其西遷後,北匈奴就象斷線西飛的風箏,突然失去瞭蹤跡。因此,中國學者並不知道匈奴西遷的行蹤。由於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閉塞封閉狀況,中國學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與歐洲歷史有關。首先發現這個問題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譯文證補》裡,從西方著作中引述瞭匈奴侵入歐洲的過程。此後,章太炎在《匈奴始遷歐洲考》一文、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也註意並研究瞭這段歷史。不過,與歐洲學者迥異,中國學者幾乎全都認定“匈人就是匈奴。  其實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開始瞭,在中國,先有大月氏、嚈噠等族西遷中亞,後有匈奴族西遷歐洲,這些民族大遷移影響瞭世界歷史和世界文明史,尤其是公元91年北匈奴的西遷,推動瞭歐洲社會的大變革,改變瞭整個歐洲社會的政治格局,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然而,一個民族的大遷徙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問題,而要與當時周邊的環境和歷史原因聯系起來。匈奴的西遷就是在中華歷史和文化大背景的影響下進行的,有他自己的歷史原因,從史料上來看,西漢時期,匈奴西至鹽澤,南以長城與中原為界,西域三十六國盡屬匈奴,其西的大宛、大月氏、安息、條枝等也都非常畏懼匈奴,於是形成瞭當時“南有大漢,北有強胡”之勢。漢初匈奴不斷擾亂漢邊,漢朝采取和親和避讓政策,至漢武帝才開始武力征服匈奴,在長期的民族對抗中,匈奴勢力逐漸削弱,其間族內又發生分裂,南匈奴在呼韓邪單於領導下附漢,北匈奴退出漠北,越過阿爾泰山西遷。  北匈奴西遷經歷瞭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公元91年開始“單於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後漢書.南匈奴傳》),公元160年,北匈奴一部分老弱病殘,不適於遷徙者留居西域,建立悅班國。悅班國“地方數千裡,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於王”(《北史.西域傳》),另一部分西走康居,建立貴霜王國,並迫使當地塞人西遷,大月氏人南遷。  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離開康居向西往頓河一帶遷移,征服在頓河流域及裡海以北一帶的粟特國(一名奄蔡,一名阿蘭)。經過我國學者和世界各國學者的論證,這一部分西錢康居的北匈奴人便是後來4世紀出現在歐洲的匈人的祖先。  4世紀中葉,匈奴侵入歐洲東南部,在那裡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公元374年,匈奴在其軍事首領巴拉米爾帶領下,渡過頓河,侵入東哥特人的領地,推翻瞭東哥特人在頓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建立的帝國。376年左右,他們又擊敗居住在羅馬尼亞一帶的西哥特人,到達羅馬帝國的多瑙河畔。至432年,各匈奴部族的領導權集中到魯奧手中,434年魯奧死後,有侄子不來達和阿提拉繼任,約445年阿提拉謀殺瞭佈萊達。此後匈奴在阿提拉的領導下日益強大,成為羅馬帝國的嚴重威脅。   5世紀中葉,當羅馬帝國的軍隊忙於邊界戰事無暇他顧之時,阿提拉對東羅馬帝國多瑙河一線發起瞭大規模進攻,占領瞭許多重要城市,直指東羅馬帝國腹地,繼而揮師君士坦丁堡,兵臨城下,強迫東羅馬訂立和平條約並將每年繳納的貢金額度增加兩倍。447年他第二次率兵大舉入侵東羅馬帝國,揮師直指歐洲東南部的下西徐亞和摩西亞兩省,在烏土司(維德)河上擊敗東羅馬帝國軍隊,南進希臘,一直打到溫泉關,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在歐洲引起瞭大規模的恐慌,這一次他與東羅馬帝國簽訂的條約不但要求割讓多瑙河以南的大片領土,而且還要繼續向匈奴帝國納稅。  451年,阿提拉入侵高盧,羅馬大將愛提烏斯與西哥特國王迪奧多裡克一世聯合抗擊,經過激烈戰鬥,阿提拉經歷瞭戰爭史上的唯一一次失敗,撤出高盧。452年匈奴又入侵意大利,但正值意大利鬧饑荒和瘟疫,於是匈奴軍隊被迫離開,整個亞平寧半島才沒有被全部踏平。453年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死去,他的帝國由諸子分割繼承,開始陷入分裂。  以上說明,羅馬帝國的衰落正是匈奴人西遷的結果。它的西遷,直接驅動瞭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等的遷徙浪潮,5世紀初,匈奴人同這些民族一起大批湧入日耳曼,震動瞭整個歐洲,加速瞭東羅馬帝國的衰落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大大促進瞭歐洲古典奴隸制的瓦解,在東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交流下,打破瞭歐洲原有的政治格局,使歐洲逐漸產生瞭新的封建制度,出現瞭一系列封建王國:如以土魯斯為首都的西哥特王國,以迦太基為首都的汪達爾人王國等,奠定瞭歐洲的政治、文化新格局。  匈奴族的西遷,不僅使本民族由遊牧生活方式向農業生活方式轉變,而且還將本民族的青銅文化和中華文明帶入歐洲,形成瞭中華文化與波斯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空前大碰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中國冶鐵、養蠶、紡織技術傳入西方,在豐富瞭歐洲文化的同時,也造成瞭中華文化的多元發展,使歐洲出現瞭早期的中國學,中國出現瞭早期的西方學,無疑促進瞭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隨著西遷的深入和時間的延續,東西方文化、草原文化與城市文明的碰撞交融,最終使匈奴文化完全融合在歐洲文化當中,而世界文化史正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豐富、發展、進步的。相關閱讀推薦:北匈奴西遷:直到歐洲都留下瞭黃種人的征服足跡匈奴隨著冒頓單於崛起:漢王朝面對的第一次危機匈奴最恨的商人:最讓匈奴恨之入骨的晉商是誰?揭秘:匈奴人上演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細菌戰”打匈奴?如果沒有文景二帝漢武帝就剩下做夢瞭

李陵投降事件:西漢名將李陵投降匈奴算不算犯罪

  李陵投降的悲劇  李陵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軍,是號為“飛將軍”的李廣的孫子。因為“善騎射”,被漢武帝認為大有李廣遺風,特命他帶八百名騎兵深入大漠偵查地形。勝利歸來後被任命為騎都尉,指揮五千勇士,在酒泉、張掖一帶佈防。公元前89年,李陵主動請戰,率領這5000步兵出征,與匈奴單於帶領的主力遭遇。李陵下令以大車結為軍營,出戰時“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當匈奴軍逼近時,“千弩俱發,應弦而倒”。獲得首戰勝利。匈奴調集援軍,連續進攻,李陵以“連弩”(應該是遠射程的強弩)射單於,使單於差點中箭。最後匈奴將漢軍圍困於山谷,萬箭齊發,而漢軍矢盡糧絕,隻剩隨身的“尺刀”,無法有效還擊。李陵感嘆說,如果再有幾十支箭也就能夠突圍瞭。最後的突圍戰中,隻有十幾個人跟隨,李陵的副將韓延年戰死,李陵感嘆:“無面目報陛下!”於是放下武器投降。  戰敗的消息傳回長安,但一時沒有李陵的下落。漢武帝希望李陵能夠壯烈戰死,召見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旁邊安排瞭相面的術士,看看她們臉上是否有“死喪色”,結果術士說是沒看到,漢武帝很懊惱。不久消息傳來,李陵已經投降瞭匈奴,漢武帝更是大怒。廷議時,太史令司馬遷上前為李陵辯解,被漢武帝以“誣罔”罪名處以宮刑。漢武帝派瞭將軍公孫敖深入匈奴境內,無功而返,公孫敖匯報說,抓到的俘虜說李陵已經教會瞭匈奴怎麼對付漢軍,所以漢軍沒法打勝仗。漢武帝於是下令將李陵全傢“族誅”,母親、兄弟、妻子、子女都被殺。後來漢朝與匈奴恢復使節往來,李陵責問漢朝使者為什麼要殺他全傢?使者把緣由告訴他,李陵連呼冤枉,原來是另一名投降匈奴的漢朝軍官李緒在幫助匈奴練兵。李陵派人暗殺瞭李緒泄憤,再也不願意回到傢鄉。《漢書·李陵傳》作者以同情的筆調敘述瞭這個悲劇故事。  那麼李陵在無法繼續戰鬥的情況下投降敵軍,究竟是不是犯罪?漢武帝殺他全傢究竟有沒有法律依據?如果他後來被匈奴釋放回到傢鄉,是否仍然會受到追究?   強制一戰到死的法律  根據湖北江陵張傢山漢墓出土竹簡所載漢初的法律,我們可以得知,李陵在戰場上投降敵軍本身就是犯瞭死罪。出土的《賊律》明文規定,駐守邊境據點將士叛變、主動投降敵軍的,或者是在敵軍來進攻時作戰不力投降的,和企圖謀反、臨陣脫逃同樣處理:“皆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本人從腰部一斷為二,全傢族誅(父母、妻子及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全部處死)。也就是說,漢武帝在得知他投降匈奴時,已經可以按法處置將他全傢族誅,不必再有他叛變、幫匈奴練兵這一情節。  張傢山漢墓出土的漢律被認為是漢初高後二年律(公元前186年),很有可能是由原來的秦律改編而來。而秦國在商鞅變法的時候就已經立法“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可見戰場投降已經是一項重罪。《戰國策·魏策》載秦國安陵君的一段言論,說有國王授予的“太府之憲”法令,其中規定:“子弒父,臣弒君”的犯罪不得赦免,即便國傢發佈瞭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投降敵軍的守城官兵、逃兵不得赦免)。  這些法律看來漢朝都是繼承瞭的。在漢文帝的時候,李陵的祖父李廣也曾兵敗、受傷後被匈奴活捉,李廣奪瞭匈奴的馬匹、弓箭,奮力逃回漢境,但卻被捕下獄,被指控“亡失多”(損失士卒過多),“為虜所生得”(被敵軍活捉),兩項罪名,判處“當斬”。後來依靠爵位以及納粟“贖為庶人”。  因此實際上秦漢時期的法律要求將士要為朝廷奮戰到死,即便是已喪失作戰能力,也要為國捐軀,絕不可被對方俘虜。相關閱讀推薦:名將李陵的悲劇:無奈投降匈奴終生沒有回到漢朝李陵事件怎麼回事?司馬遷為何因李陵案受宮刑歷史上的李陵 揭秘史上真實的飛將軍之孫李陵李陵簡介 西漢將領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生平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最著名的降將:於禁與龐德  歷史上最著名的降將遭遇,莫過於東漢三國時期的於禁與龐德瞭。在東漢末年的混戰中,曹操集團能夠亂中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善於“招降納叛”,於禁就是戰俘出身的將軍。他原來是黃巾軍的士卒,193年隨青州黃巾軍投降曹操,得到曹操手下謀臣王朗的欣賞,推薦給曹操,說此人有“大將之才”。曹操果然信任有加,於禁從此也確實戰功卓著。龐德原來是關中馬傢軍的部將,長期跟隨馬騰、馬超,215年曹操進攻漢中打敗馬超,龐德也隨軍投降曹操。  219年,劉備的大將關羽從荊州發動北伐,進攻曹操的戰略基地樊城,樊城主帥曹仁派於禁、龐德分別在樊城外圍設防。關羽利用夏季暴雨機會,掘開漢江大堤壩,“水淹七軍”。於禁軍營被淹,關羽軍隊乘船猛攻,於禁無法抵擋,隻得放下武器投降。龐德的軍營同樣被淹,龐德在殘存的堤壩上堅守,手下的部將建議投降,都被龐德斬首。激戰過午,手下的將士不是戰死就是投降,龐德隻得坐小船撤退,船翻落水,被關羽軍隊抓獲。龐德的兄弟當時就在劉備軍中,關羽親自勸他投降,許他為將軍。龐德卻破口大罵,稱:“我寧為國傢鬼,不為賊將。”關羽於是殺瞭龐德。  消息傳到曹操那裡,曹操為之流涕,說:“於禁跟瞭我近三十年,臨危處難,居然反而不及龐德!”當時曹操自封魏王,實際上已經實現瞭改朝換代,原來打天下時候他“唯才是舉”、有能力即使“不仁不孝”之徒也百般招致,現在形勢不同瞭,需要樹立一個盡忠的榜樣,來為自己新朝服務,而龐德正好就是這樣的典型事例。於是曹操下令大力表彰龐德的忠誠與功績,將龐德的兩個兒子都封為列侯。   曹操聯絡瞭孫權襲擊關羽的後路,得以保住樊城。孫權軍隊殺死關羽,得以全取荊州。為瞭與曹操聯合對付劉備的進攻,孫權將於禁等原來曹操的部下都送還給曹操。不過這批戰俘到達鄴城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曹丕接見於禁,於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見瞭曹丕,“泣涕頓首”。曹丕表面上溫言撫慰,仍然拜於禁為“安遠將軍”,但命令他先去拜謁曹操的陵墓,預先在陵墓的房屋裡畫上瞭龐德發憤作戰、於禁俯首投降的壁畫。於禁見瞭壁畫,羞愧難當,發病而亡。  北宋歷史學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評論說:於禁“敗不能死,生降於敵”,回來後曹丕可以把他廢瞭、可以把他殺瞭,這樣去侮辱他卻是有失君主的風度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在法典中消失瞭的重罪  強制士兵一戰到死的法律法律在後世也長期延續,尤其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時期,朝三暮四、反復無常的軍閥更多,法律也就更堅持不得投降的原則。甚至北齊律還特別設置瞭“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凡是觸犯這十項重罪的,不可被赦免,官僚貴族也不得享有“八議論贖”之類的特權。“降”被列到重罪的第四種,僅次於直接的謀反大逆叛變等直接侵害皇權的罪名。  不過後來隋朝法律將北齊律的“重罪十條”改編為“十惡”,但卻刪除瞭“降”。唐朝的法典繼承瞭隋朝的“十惡”,其中沒有“降”。而在唐律中,“降敵”這項重罪也沒有明確規定。不僅如此,後世朝廷的正式法典也大多沒有“降”的具體條文。  這種在立法上改進的現象,其原因並不難找。從歷史教訓來看,秦漢那樣嚴酷的法律實際上並沒有能夠起到阻止將士在戰局無望時放下武器的舉動。因為同時期的法律裡,對於接受投降、不得殺降的規定也很明確,尤其是在戰亂時代,各武裝集團“招降納叛”,投降者調轉刀槍作戰,有功就可以得到獎賞。而如果投降後返回原部,反而要招到嚴厲的處罰。特別是誅連親屬的做法,更會堅定投降者幫助敵對方作戰到底的決心。因此隋唐以後的統治者在積累瞭足夠多的歷史經驗後,在正式法典裡刪除瞭這個罪名。   不過後代的統治者仍然希望將士為自己全力賣命,仍然需要以死刑來脅迫將士。因此將這項罪名歸納到“軍令”系統之中。古代軍隊出征,將帥具有相當大的自由處置權,可以發佈“軍中號令”。唐代法典明文規定,軍中號令不受法典約束,“各隨臨時處斷,故不拘常律”。將士違反軍中號令,統帥可以直接處罰。隻是在“軍還以後”,如果違反的罪名是法律本身有規定的,按照法律處罰;法律沒有規定的,就“不合論罪”。另外一個策略是,在一些單行法令加以規定,有時這些單行法令的嚴酷程度甚至還要超過秦漢。比如明朝正統十四年發佈的軍令,規定“但降敵者、全傢斬首、籍沒財產”。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古代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是誰?一陣斬殺匈奴十萬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雁門,防備匈奴。  作為領兵在外的將領,李牧享有極大的自主權,譬如,他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防地內城市的租稅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為軍隊的經費。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瞭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每當匈奴進犯,新上任的將領就出兵迎戰。也許是綜合實力不濟,趙軍屢次失利,損傷慘重,以至最後趙國北部邊境上已經無法繼續耕田、放牧。被逼無奈,隻好回過頭來再請李牧出山。這次輪到瞭李牧擺架子,他閉門不出,推說有病。面對趙王的一再強求,他說:“您如果一定要用我,就必須給我完整的指揮權,其實我的要求也不高,隻是讓我和原來一樣可以自己決定迎不迎戰就行瞭。”事情到瞭這個份上,趙王還有不答應的道理?   於是,李牧開始瞭一項深謀遠慮的事業。  李牧再次走馬上任。老將領,老辦法,老對策,不論匈奴如何叫陣,李牧一概當縮頭烏龜,弄得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世界人民都認為李牧膽怯,可李牧似乎從不介意。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就是無用武之地,因此心裡也很鬱悶。因此,大傢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都盼望著實實在在地打一仗。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牧暗中準備瞭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沖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放出大批牲畜到處食草,放牧的百姓也是漫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馬舍棄給匈奴。  單於堅信李牧和他的軍隊沒有一點戰鬥力,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他哪知李牧早已暗中佈下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驕傲慣瞭匈奴根本沒有任何防備,就在毫無戒心的情況下與李牧的精兵交鋒瞭。結果可想而知,李牧大敗匈奴,斬殺匈奴士兵十餘萬,單於狼狽遁逃。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趙悼襄王元年(前244),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克瞭武遂、方城。過瞭兩年,龐煖打敗燕軍,殺死劇辛。又過瞭七年,秦軍在武遂打敗並殺死趙將扈輒,斬殺趙軍十萬。趙國便派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進攻秦軍,大敗秦軍,趕走秦將桓齮。李牧被封為武安君。又過三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擊敗秦軍,又向南抵禦韓國和魏國。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國派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秦國向趙王的寵臣郭開賄賂很多金錢,讓他施行反間計,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要謀反。趙王便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顏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便派人暗中乘其不備逮捕瞭李牧。很快,李牧就被秘密處決,這是典型的“不得好死”啊。  李牧不明不白地死後三個月,趙國就被滅掉瞭,“趙國”從此成瞭一個歷史名詞。相關閱讀推薦: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李陵投降事件:西漢名將李陵投降匈奴算不算犯罪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拿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漢武帝絕漢匈和親的另一面:為牽制匈奴和親烏孫劉淵一個匈奴人為何稱漢皇帝?自稱是漢室子孫

強大的匈奴帝國消失之謎與民族人口差距原因

  有人說衛青,霍去病的北征匈奴之戰被誇大瞭,對此有一句這樣的話“僅就漢軍方面幾十萬兵力讓匈奴損失11萬人來講,中規中矩,離勝之不武也差不太多”,個人認為有黑的味道。  第一,單說霍去病,在兵力上沒有優勢可言,在補給困難的草原大漠上能打出這成績實在難能可貴。  第二,匈奴人損失瞭11萬人不等於他們就11萬人馬,可能他們也是幾十萬人馬的。  第三,不要忘記,匈奴人是天天過著近乎軍事化騎射生活的遊牧群體,他們可以說全民皆兵,而且還是全民皆騎兵,而漢軍卻是由天天種地的農民組成,本質上就不一樣。幾十萬騎兵跟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不是同一概念,在古戰場上,步兵是很難跟騎兵抗衡的,幾萬騎兵壓制住幾十萬步兵是常見的事。在補給困難的草原大漠上能打出這成績更是難能可貴。      所以所謂的勝之不武說法不成立。   西漢打敗匈奴的意義在於將其瓦解,要知道匈奴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多種族,多民族組成的軍事集團,當你多次被打敗後,內部就沒多少人聽你的瞭,你自然動員不瞭多少人,對漢朝就沒多少威脅瞭。就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這樣,還看歷史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南北匈奴的分裂,明代北元的瓦解,瓦刺的瓦解也是這樣。  再看看後期的匈奴,為什麼兵力越來越少的呢?跑到西域的單於就幾萬人跟著,為什麼呢?不是草原已沒人瞭,隻是肯跟你去與漢帝國對抗的人實在不多,那隻有跑路,西逃瞭。匈奴退出草原後,東邊來的鮮卑成瞭草原的霸主,於是留在草原上的幾十萬所謂匈奴人又投靠瞭鮮卑,他們又成瞭鮮卑的一份子,自此,強大的匈奴帝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草原的發展歷史本就如此。  為什麼強大漢帝國又不能徹底解決草原的問題呢?  一個原因是文化的問題,文化上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一向的鄙視眼光使其未能真心歸附從而順利融合。  第二個原因是土地的問題。原因是草原的土地不能耕種,漢人沒多大興趣。  如果能耕種的話就好辦瞭,大量移民,處處建立城鎮,關隘,形成一張大網,而且農耕人口必然比遊牧和漁獵的人口發展得快,而且快很多,特別是掌握先進農耕技術的群體,不久將來草原上到處都是漢人,這樣問題就能解決瞭,其實華夏人的發展歷史都跟這個方法分不開,周代的分封制最為突出,秦代南征百越也是如此,你人口多,也先進,對方在周圍都是華夏人,也沒多少回旋餘地的情況下隻有幾個選擇,要麼武力解決,要麼融入,要麼遠走他鄉,打不過又不想融入當然要走,走哪裡呢?走到更偏遠貧瘠的地區發展,人口自然會差距越來越大,為什麼民族人口會差距那麼大呢?除瞭民族融合的因素,主要原因應該大致是這樣吧!相關閱讀推薦:最離譜皇後先嫁人生子後進宮:漢武帝母親王太後巫蠱之風禍害皇族子孫:漢武帝兒子女兒的命運漢武帝恐女幹政的驚人手段:殺掉全部有後的寵妃敢用三千竹簡向漢武帝要官:東方朔此人太瞭不起茂陵被盜:漢朝衰弱和漢武帝茂陵被盜的神秘關系

歷史緣由:漢武帝為何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攻打匈奴

  跟日耳曼民族不斷侵略羅馬帝國一樣,中國中原王朝的富庶對於居住在寒冷荒涼地帶的匈奴來說,一直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始終對中原王朝是個巨大的威脅。在秦代,匈奴曾一度為大將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後,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驍勇善戰的冒頓單於統率下,四面出擊,重新控制瞭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西漢王朝建立後,匈奴依然是漢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脅:數次入侵邊境,攻城屠邑,掠奪財物和人口,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  忍辱負重,休養生息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對匈奴的屢屢犯境非常憤怒。公元前200年,劉邦乘著剛剛擊敗項羽、統一中國的餘威,率領大軍向匈奴進攻。雙方在白登山展開激戰,結果漢軍隊大敗,劉邦被圍七天七夜,幾乎被俘,後以重金收買瞭匈奴首領,才得以突圍。  劉邦自此認識到漢朝實力不足,開始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但在處理與匈奴關系上仍苦思不得良策。不得已,劉邦采用瞭婁敬的建議,以漢傢公主和親匈奴,並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其約為兄弟,以緩解其襲擾。在軍事上,則主要采取消極防禦的方針,盡量避免與匈奴進行決戰。  漢高祖之後,文帝和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積極發展生產。  但歷代的和親政策並沒有遏制匈奴的襲擾活動,反而使他們認為漢朝軟弱可欺,因此在邊境鬧得越來越兇。   邊患大事,一日不忘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時,漢帝國經過60多年休養生息,經濟有瞭很大發展。國力的強盛為漢武帝的戰爭動員和實施創造瞭有利的條件。  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傢,他不滿足於王朝貴族固步自封的做法,希望能有大的作為。  漢武帝在位最初的幾年,雖然還延續著前幾任的和親政策,但他一直在尋找機會改變傳統政策,徹底擊退匈奴,解除邊境安全隱患。他曾對大將軍衛青說:“漢傢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漢元帝時擔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的陳湯曾在向中央陳述攻打匈奴的理由時說:“凡侵犯中國的,逃得再遠,也要誅殺。”這句話最能代表漢武帝的想法(原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編者註)如此氣概,當為後世敬仰。  此後,積極發展軍事力量成瞭漢武帝的重要任務。他認識到漢軍戰鬥力弱的問題,便積極從匈奴那裡學習先進的騎兵突擊戰術,以及鑄造鋒利而結實的戰鬥武器技術等。  同時,漢武帝不拘成法,大膽起用一些勇猛而功名心強的將領,陸續清除一些思想僵硬腐化的軍事將領。  為加強邊防建設,漢武帝將大量民眾遷往邊境,在那裡建立城邑,並對邊郡居民進行軍事訓練。還在邊郡設立馬苑,大量養馬,官府養馬達45萬匹,奠定瞭建設大騎兵集團的基礎。武帝還創置瞭北軍八校尉,其中四校尉都是為建設騎兵而置。至此,漢朝建立起一支由10萬—15萬騎兵和數十萬步兵組成的強大軍隊。  組織辯論,明確態度  為推行攻擊匈奴的策略,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在禦前主持瞭一場規模空前的是否需要打擊匈奴的辯論。  漢武帝的觀點是:漢朝對匈奴的大量饋贈示好,不但沒有滿足這些野蠻人的貪欲,反而更激起他們對漢朝巨大財富的覬覦之心。朝野上下已經對匈奴毫無信用、反復無常的行徑感到無比厭煩,確認這是一群不可以用道義來約束的野蠻部落。對於這樣的邊患,如果不徹底清除,反倒會讓其覺得軟弱可欺,國傢邊境也不會獲得永久的和平。  辯論開始後,漢武帝發現朝廷中的論調明顯分為兩種:支持和親者認為匈奴難以降伏,還是應該繼續以前的和親策略;主張用兵的大臣則尖銳地指出,和親隻會助長匈奴囂張的氣焰,會向朝廷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對他們的寬容忍讓絕不能再繼續下去,並且,事實證明匈奴的存在對漢朝的安全構成瞭嚴重的威脅。後來,大行令王恢提出一個大膽而又誘人的計劃:在馬邑設下埋伏,用計誘使匈奴單於上鉤,一舉消滅。這個方案打動瞭漢武帝,他義無反顧地決定出兵攻打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王恢統領30餘萬軍隊,埋伏在馬邑城(山西朔州)左右山谷之中,然後設計引誘匈奴進擊。但在最後關頭,被匈奴單於識破計謀,匈奴急忙撤退。漢匈兩國的邦交從此破裂。  傾力靖邊,遠驅匈奴  此後,漢武帝更為苦心地經營征伐匈奴的計劃,他精心挑選最傑出的軍事統帥衛青、霍去病分別率軍深入敵巢,並集合瞭李廣、趙破奴等一大批傑出的將軍。漢軍鬥志高昂,都希望在與匈奴的決戰中立下不朽的功勛。  驃騎將軍霍去病親自對武帝許下誓言:“匈奴未滅,無以傢為也。”漢武帝最終將領兵重任托付給瞭他。  但最終與單於主力交鋒的是大將軍衛青。當時衛青已出塞千裡,正好遇到伊稚斜單於在此擺好陣勢。衛青冷靜地命令用軍中的武剛車環列為營,派出五千精騎與伊稚斜交鋒,匈奴也派出萬騎。戰鬥進行之中,衛青又令軍隊分左右兩翼包抄。伊稚斜見漢兵強盛,心中不安,到傍晚時分,偷偷騎上健壯的騾子在數百名匈奴勇士的保護之下突圍逃走。衛青察覺之後,急命輕騎追擊出二百多裡,最終沒有趕上,被其僥幸逃脫。衛青繼續清剿匈奴餘眾,前後斬殺萬餘人,一直殺到趙信城。這裡有匈奴積攢的糧食,漢軍就此休整一日,將城裡剩餘的糧食焚燒,從容回師。  霍去病也率領精兵深入大漠兩千餘裡,轉戰匈奴腹地,如入無人之境,斬殺匈奴7萬多人。最終封狼居胥,禪姑衍,臨瀚海,耀武揚威而還。匈奴雖未盡滅,也大無生氣瞭。此次殺敵近十萬,匈奴喪膽,漢軍士氣大振。  自此以後,匈奴遠沒有過去猖狂,漠南也再沒有匈奴的王廷存在。匈奴躲在漠北寒苦之地不敢再對漢朝有非分之想。漢武帝對匈奴發動的決戰最終取得瞭圓滿的勝利,所做的戰略設想全部成功實現。  漢武帝為擊敗匈奴,雖然耗費瞭巨大的人力、物力,使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阻礙,但從長遠意義來看,匈奴被擊敗後,漢朝獲得瞭長久和平的經濟發展環境,國力不斷上升,從而為中華民族開辟瞭一個廣為後世稱頌的新時代。相關閱讀推薦:最離譜皇後先嫁人生子後進宮:漢武帝母親王太後巫蠱之風禍害皇族子孫:漢武帝兒子女兒的命運漢武帝恐女幹政的驚人手段:殺掉全部有後的寵妃敢用三千竹簡向漢武帝要官:東方朔此人太瞭不起茂陵被盜:漢朝衰弱和漢武帝茂陵被盜的神秘關系

解密:秦始皇為何要放棄北伐匈奴而修建長城?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兇狠的匈奴騎兵展開瞭一場殊死之戰,剛剛統一天下的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瞭河套地區。匈奴殘部望風而逃,遠遁大漠。  然而,凱旋的秦軍得到的命令卻不是再接再厲,攻占漠北,而是轉攻為守,30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橫貫東西的萬裡長城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究竟是什麼導致瞭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築長城呢?因為秦始皇不僅是我國一位傑出的政治傢,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學傢,他肯定算過一筆經濟賬。  讓我們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來思考對付匈奴的難題。首先,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訓練,同時由於這些農民當瞭兵,不能再從事農耕瞭,還要蒙受生產上的勞動力損失。  況且即使有瞭強大的騎兵,要送他們到北方草原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古代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也沒有大貨車,糧食運輸隻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艱難。史記中曾經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1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竟達到瞭192石!  而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很低,遊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戰士,角色轉換很容易,甚至可以一邊放牧,一邊作戰,後勤保障比農耕民族好多瞭。   農耕民族作戰的成本比遊牧民族要高,而作戰的收益卻很可憐。即使占領瞭廣袤的草原,卻無法耕種,中原王朝的稅收是從農民的頭上獲取的,沒有瞭農民,要那麼大片的草原有什麼用處?即使打贏瞭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也要被高昂的戰爭成本壓垮。  漢武帝雄才大略,曾經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瞭輝煌的勝利,可是勞民傷財,大大削弱瞭國傢的經濟實力,直接導致瞭漢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軍五出漠北,苦戰多年,把蒙古各部趕得四處奔逃,但仗打到最後,先吃不消的卻是明朝。  反觀騎馬的遊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掠奪農耕民族積累的財富輕而易舉,收益驚人。成本低,收益高,遊牧民族怎麼會不熱愛劫掠戰呢?  得想個招兒,改變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鑒戰國時期的策略,想到瞭修築長城。有瞭長城這種防禦工事,流動的戰場將會變為固定的戰線。遊牧民族無法重演來瞭就搶、搶瞭就跑的鬧劇,必須先在長城一線與守軍打一仗。  如此一來,成本和收益就改變瞭。防守的農耕民族可以從附近的農田中獲得糧食,進攻的遊牧民族卻遠離瞭放牧的草場。而且長城一線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瞭堅固的關隘,農耕民族的步兵隻要固守防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毫無用武之地,往往還沒有搶到東西,就先挨瞭一頓打。  依托長城打防禦戰,農耕民族不用訓練騎兵部隊,訓練成本得以降低,又因為士兵原本就是農民,有瞭固定的根據地,熟悉農活的士兵們在閑時完全可以就地屯墾,後勤的負擔也小多瞭。  說句實話,農耕民族的傑出代表秦始皇雖然沒有讀過現代的《經濟學原理》之類的著作,但他大規模修築長城的舉動,的確與經濟學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規律是相符合的。修築長城固然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內經濟壓力很大,但從長遠來看,秦始皇的這筆賬算得很精明。  此後的各朝各代,隻要有條件、有需要,也都盡量采取修築長城的方式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陜北、甘肅一帶,皇帝於是召集大臣討論防禦事宜。大臣們算瞭一筆賬,如果征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而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每年糧草、運費折合銀兩,總計耗銀近1000萬兩。成本高低一目瞭然。而且,軍人可以在長城之內屯田耕種,獲得一定的糧食,這就節省瞭從內地調糧食到前線的巨額成本。於是,明朝的皇帝們選擇瞭修建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長城就是那個時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長城的。相關閱讀推薦:秦史解密: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背後真正動機?跨越歷史的大比拼:秦朝秦始皇大戰隋朝隋文帝歷史上孟薑女哭長城的真相?竟然是後人栽贓秦始皇!秦始皇未曾焚書坑儒:這個說法是理解史書錯誤秦始皇和漢武帝為封建帝王做出瞭哪些重要貢獻?

匈奴最恨的商人:最讓匈奴恨之入骨的晉商是誰?

  晉商是山西的一塊金字招牌。但在很多外地人眼裡,晉商有一個讓他們始終都不肯原諒的“短處”,那就是明末清初,山西所謂“八大皇商”為努爾哈赤後金集團提供服務的那檔子事。當然,現在五十六個民族是一盆大燴菜,滿族也是咱自傢人。所以,晉商的這條小辮子,我們也用不著死揪不放瞭。  但是,晉商總歸是因為這檔子事落下氣節不足的陰影。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就在遙遠的西漢時期,曾經有一位山西商人,用他的行動糾正瞭西漢軟弱的形象,並由此揭開漢武帝征服匈奴的歷史帷幕。  血性聶壹的復仇計劃  這位山西商人的名字叫聶壹。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北方的匈奴始終就是西漢的難言之隱。劉邦曾經試圖一抹瞭之,但一不留神,反而被匈奴圍困瞭七天七夜。雖然僥幸脫困,但也受驚不小。除瞭和親,靠女人的胸脯去換取短暫的平靜外,面對強大的匈奴,西漢的前三個皇帝隻有幹瞪眼沒轍。  聶壹的傢鄉馬邑(現山西朔州)靠近匈奴,因為經商的緣故,聶壹沒少和匈奴打交道。匈奴那裡多的是牛羊,缺的是日用品。一手牽牛,一手交貨,聶壹很快就成為最早富起來的一批人。但是,富裕起來的聶壹並不快樂。   這種不快樂來自於他身後朝廷的軟弱。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外形強壯又好抱打不平的聶壹,絕對是當時的猛男。每逢聶壹上街,當地的小流氓都會聞風躲避。但是,在蠻橫的匈奴面前,聶壹深深品嘗到忍氣吞聲的悲涼。一次次目睹匈奴燒殺搶掠之後,商人聶壹終於開始瞭他的復仇計劃。  當時,西漢已經進入漢武帝時代。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積累下豐厚的物質基礎。但一朝被蛇咬的後遺癥,讓雄心勃勃的漢武帝踟躇在是戰還是和的兩難中。聶壹找到當時主戰的大將王恢,把自己的計劃一說,王恢樂的直拍大腿。隨後,計劃很快得到漢武帝的批準。  於是,聶壹趁天黑跑到匈奴那裡。因為經常和匈奴人做生意,聶壹這張臉早就混成瞭通行證。見到匈奴的單於之後,聶壹說自己可以把守衛馬邑城的頭領幹掉,迎接匈奴大軍入城。但單於必須答應,事成後要分給他大量的金銀財寶。很顯然,這是一個奸商很正常的要求。單於正發愁老這麼和漢朝拉鋸沒意思,聽聶壹這麼一說,眼前頓時柳暗花明。於是約定,第二天以城頭上的人頭為進攻信號。  單於萬萬沒有想到,前方不遠的馬邑城中,早已埋伏下千軍萬馬。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匈奴人上演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細菌戰”戰國時代北擊匈奴第一名將:戰略影響兩千年古代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是誰?李牧遠勝衛霍二人歷史緣由:漢武帝為何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攻打匈奴征和三年漢匈大戰:漢軍失利是因匈奴用細菌戰?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功虧一簣後黯然隱居  單於很興奮,當晚竟然從睡夢中笑醒幾回。第二天吃過早飯,點齊十萬人馬,殺氣騰騰向馬邑城而來。沒走多遠,已經有探馬回報,螞蟻城頭上果然高懸著幾顆人頭。  聶壹連夜從匈奴那裡回來之後,找幾位將軍一商量,很快從牢裡找來幾個死囚,斬殺後將他們的人頭懸掛在城頭。為瞭迷惑單於,他們還在城外放出大量的牛羊,制造出悠閑自得的場景。  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恰恰是這些悠然的牛羊,讓聶壹的復仇計劃功虧一簣。匈奴的人馬行進到馬邑城附近時,細心的單於發現,雖然牛羊不少,但卻不見一個牧人的身影。不正常的安寧,讓單於心頭一凜,迅速停下進軍的腳步,轉身攻取瞭附近一個軍事瞭望臺,當時就活捉瞭這裡的頭領。這個頭領膽小,讓單於嚇唬瞭兩句,一五一十地就把馬邑城有伏兵的秘密泄漏瞭。單於大驚,趕緊帶著人馬撤回大本營。聶壹苦心營造的計劃,就此付之東流。   因為圍殺單於失敗,漢武帝大為震怒,主戰的大將王恢被逼自殺。聶壹的處境很慘,單於那邊對他咬牙切齒,派人四處追殺,漢武帝希望落空,又讓他背瞭個破壞友誼的罪名。走投無路之下,聶壹隻好隱姓瞞名,從此不知去向。  但是,這場變故讓西漢與匈奴之間終於撕下瞭那層虛偽的面具。不久之後,衛青、霍去病便開始瞭對匈奴的大規模剿滅戰爭。不知道,在後來的慶功宴上,當漢武帝舉杯痛飲之際,他可曾想到過那個助他改寫歷史的山西商人。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位威震四海的猛將張遼。張遼成名之後,很多人好奇地追朔他的傢世,驚訝地發現他竟然是聶壹的後代。由此,我們知道,聶壹歸隱之後,改姓為張。有聶壹這樣的前輩,張遼的勇猛也就在情理之中。當歷史的潮水退去,我們可以想到的是,在聶壹的隱居歲月中,留下瞭多少不為人知的聲聲嘆息。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匈奴人上演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細菌戰”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漢武帝派遣三路漢軍出擊匈奴,其中,李廣利率領的中路軍擔當主攻任務。進軍初期,西路漢軍抓獲瞭匈奴的一些前哨騎兵。據這些俘虜交代,在得到漢軍大舉遠征的情報之後,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即匈奴人將下有咒語的牛羊掩埋在漢軍途經、駐紮的道路、河流旁邊。這種行為除瞭帶有極為強烈的精神打擊意味外,還使用瞭一種新的戰術——“細菌戰”。因為這些被掩埋的牛羊或是專供祭祀用的牲畜或是患有某種疾病的疫畜。這些牛羊一旦被殺死掩埋一段時間後,其體內便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當死畜的數量較大時,滋生的細菌便會擴散到附近的土壤、水流之中。對於遠征的漢軍來說,水源是要隨時隨地加以補充的,但是,當他們飲用這些不幹凈的水後,就會患上霍亂、瘧疾等疾病,軍隊戰鬥力將大大下降。  在諸多困難之中,給養不足最為突出,因此,漢軍隻得就地尋找水源和食物,解決飲食問題。另一方面,連續數日的戰鬥、行軍,使大多數漢軍將士疲憊不堪,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匈奴的巫師們所掩埋的牛羊的功用得到瞭發揮,可怕的細菌通過飲用水進入漢軍將士的體內,使他們迅速而大批地病倒甚至死亡,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結果,人數占有優勢的七萬漢軍竟然被五萬匈奴軍隊擊敗瞭,李廣利率領殘部投降瞭匈奴。匈奴上演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細菌戰”,收到瞭不戰而損人之兵的效果。   相關閱讀推薦:打匈奴?如果沒有文景二帝漢武帝就剩下做夢瞭戰國時代北擊匈奴第一名將:戰略影響兩千年解密:秦始皇為何要放棄北伐匈奴而修建長城?古代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是誰?李牧遠勝衛霍二人歷史緣由:漢武帝為何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攻打匈奴強大的匈奴帝國消失之謎與民族人口差距原因

西漢為何要和匈奴和親:無奈之舉還是懷柔政策?

  和親使漢匈關系得以緩和,百姓可以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同時也加強瞭漢匈文化藝術的交流,尤其是有利於匈奴接受漢族先進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生產力,和親政策使雙方人們免去戰爭之苦,西漢前期的和親政策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公元前192年,劉邦死瞭,匈奴又開始撕下偽裝的面紗對漢朝蠢蠢欲動。劉邦死後呂後掌權,冒頓覺得呂後軟弱可欺,寫信給呂後說:“我這個孤獨的君主生於草莽水澤之中,一直是伴著牛馬長大。經常到你們的邊境走走順手搶掠一下,這些我都覺得不過癮,很想在整個中國遊山玩水。你們上次送來的那個不知真假的公主因為水土不服死掉瞭,我又成瞭光棍。你老公也死瞭,你也是孤身一人。我又沒老婆瞭,你沒老公,兩個人都沒人愛,都過著沒精打采的日子。不如我們兩個湊合湊合吧,這樣大傢都有人愛瞭,多好。你準備一下,我這就來中國把事情給辦瞭”。  呂後是跋扈慣瞭的女人,現在作為國母被塞外蠻族所侮辱,其實呂後還是冒頓名義上的嶽母,怎能任人這樣肆意凌辱。呂後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她召來滿朝文武,商量怎麼對匈奴發兵。  樊噲站出來說道,我願意帶10萬人馬,掃平匈奴。季佈怒罵道,樊噲應該推出斬首!群臣大吃一驚,大傢看著季佈都不敢做聲。季佈憤怒地說道:“樊噲真是大言不慚!昔日你隨高祖率32萬大軍,尚且被困平城七天七夜,作為大將,差點讓高祖命送白登山,現在卻說隻用10萬人就掃平匈奴,分明是想讓天下大亂不成”!那次“白登之圍”的將士直到今天,受傷的人剛剛痊愈站立起來,如果聽說再讓他們與匈奴作戰,就會攪得天下大亂。此時吹牛說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簡直就是當面謾罵和誹謗。  樊噲本是一員虎將,平生少有敗跡。但那次栽在匈奴手裡,的確是他輝煌軍事生涯的一個重大挫折。季佈所說句句事實,樊噲隻好默默退下。  既然不敢打仗,維護睦鄰友好的唯一辦法也就隻能是“和親”瞭,和親一事又被提到議事議程當中,呂後當然不能嫁瞭,還是老辦法,找個宗室之女做替身,陪嫁瞭許多金銀珠寶,還以呂後的口氣寫瞭一封回信,謙虛謹慎纏綿悱惻:“承蒙錯愛,十分榮幸。可惜我年紀已經大瞭,身體也不老好,牙齒頭發都開始脫落瞭,走路也要人攙扶著,實在也無法服侍單於您瞭,很對不起瞭,不敢有勞單於鞍馬勞頓往來奔波。現在我已經選好瞭皇傢公主代替我來服侍單於,公主年輕美貌,單於一定會很滿意的。我們中國一直和你們匈奴保持著睦鄰友好,如果有得罪的地方,請單於多擔待,不要怪罪”。 呂後回信的同時,並把自己所用的兩輛車子、八匹駿馬送給冒頓單於。冒頓單於派使者到漢致謝:“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   漢匈於是再次和親,漢匈之間又保持瞭一個階段的和平,雙方貿易得以發展。  前174年,匈奴冒頓橫行幾十年後終於死瞭。兒子稽粥接班,號稱老上單於。此時大漢也已經到瞭漢文帝劉恒執政的時候,冒頓、稽粥父子倆都是如狼似虎之輩,對付這樣的人上策是消滅。但是,漢文帝劉恒鑒於前三朝一直在攘內安外,他不到萬不得已不想動武。  現在匈奴新單於繼位,安邊友好工作還得接著做。劉恒選出宗親之女,準備送往匈奴再次和親,這次和親所指定陪同前往的是太監中行說。 中行說是燕國人,和匈奴是近鄰,漢文帝這次派他去匈奴送親,並不是把人送到地方立馬就回來,而是終生陪嫁制。中行說很惱火,好不容易混到宮裡享福,這福沒享幾天卻又被發配到那個荒涼的蠻夷地方,這明明就是歧視殘疾人嗎?  皇帝都說話瞭,誰敢反抗啊,除非不要命瞭。憋瞭一肚子火的中行說臨行前發下狠話,現在強迫我去,到時候就別怪我不客氣!於是中國漢奸的始祖就這樣被逼無奈的誕生瞭。  一到匈奴,他果然一心一意當起瞭漢奸。匈奴人都把漢朝所賞賜得物品視同寶貝,大米、錦帛等在他們眼裡都是稀罕之物。但是中行說卻堅決地說不好,不耐用,並且他還做瞭一個實驗給大傢看。他穿上一件漢服在荊棘中跑來跑去,結果衣服被荊棘刮得到處裂口。他再披上匈奴的氈毯跑瞭一圈,卻絲毫無損。  其實這是不能比的。漢服的絲綢不禁刮,更重要的是追求的美觀。而匈奴因為地理氣候和長年戰爭的原因,衣服隻求結實耐用。拿精美的東西和結實的東西比根本沒有可比性,可以看出中行說心理的怨氣和狡詐。  漢朝使者前來匈奴訪問的時候,有時談到匈奴的風俗,言語中不免流露出不敢茍同之意,比如匈奴看重年輕人,對老人有些怠慢。中行說聞言大怒,匈奴人在大漠黃沙中戰天鬥地,保衛傢室全靠少壯,他們是匈奴的命脈,這些勇士用鮮血和生命,給爹娘換來衣食,怎麼能光看那些虛禮呢?  他嚴厲地警告那些漢朝的使者,你們隻管把每年的東西準備好,否則等到秋天戰馬肥壯,鐵蹄便要南下,到時休怪我翻臉!  漢文帝聽使者回來的報告,讓他平添一層憂思。看來有中行說這樣的人從中搞破壞,兩國關系不愁不緊張啊。  稽粥很賞識中行說,也看出他是真心實意地想幫匈奴,因此,對他很是器重。在中行說的慫恿下,每到秋後荒涼時節,稽粥經常派騎兵到邊關來活動劫掠。把百姓準備用來過年的豬羊一搶而光。對此,漢文帝很是頭疼,這時一個太子門客給漢文帝上書,提出以胡制胡的建議,給邊關的少數民族發放武器,讓他們共同抗擊匈奴。  文帝看到這份上書後很贊賞,這位上書的門客叫晁錯。相關閱讀推薦:唐朝與境內少數民族相處的方式:和親冊封同化漢朝和親談:昭君被迫遵從他們的風俗孫子娶奶奶漢武帝也沒有放棄和親:殘忍的烏孫“美女外交”史上最悲慘的和親公主:傢國被滅還要認賊作父和親公主:文成公主如何成為史上最成功女外交官唐史揭秘:唐朝的和親公主們的結局竟如此淒慘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見文帝對其見解比較重視,晁錯趁熱打鐵又連續上書說。戍邊不如移民。戍邊的危害是很明顯的,陳勝、吳廣、劉邦都是在戍邊時起義。加上糧草供應困難,不如移民到那邊安傢落戶,戰時打仗,閑時務農。再就是百姓可以用糧食買官當,即官位進入商業流通環節。晁錯的措施還取得瞭階段性成果,邊關又安寧瞭兩三年。  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休養瞭兩三年的匈奴,又開始大舉南下。這次騎兵規模竟達十四萬,斬關奪隘,前鋒部隊直達雍縣、甘泉(陜西淳化縣)。一直對匈奴以禮相待的劉恒,也憤怒瞭。他集結瞭五路大軍,要禦駕親征和匈奴決戰。大臣們慌忙勸阻文帝,但是老實人也有犟脾氣。真是忍無可忍瞭,這次就是死也要和他們玩命。  薄太後得知後極力勸阻,連母親都出瞭面,劉恒隻得強壓怒火,命大將軍張相如率部前去。張相如星夜啟程,直撲邊關,但是卻撲瞭空。匈奴人對占地盤一直不感興趣,搶瞭就跑是他們的基本國策。肥壯的牛羊又被他們搶走瞭不少。在中國的邊境搶劫,這已經成為匈奴的習俗。每逢年節就跑到邊關來搶一把。把搶劫當過年,這讓劉恒很鬱悶。  這天,劉恒閑來無事路過郎署,馮唐正在值班。馮唐原是趙國人,父親時遷到代國。劉恒做代王十七年,馮唐屬於劉恒治下的子民。劉恒有意無意地和馮唐拉起瞭傢常:“我聽說趙國將軍李齊,當年在巨鹿之戰中驍勇善戰,將軍的風采真是令人神往啊,你知道這個人嗎?”馮唐道:“我知道李將軍,但他比廉頗、李牧差遠瞭”。  劉恒深有感慨連連點頭說:“我如果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大將,還愁什麼匈奴啊”。這時馮唐卻說瞭一句很不好聽的話,他說,就算有廉頗、李牧,陛下也未必會用。   馮唐雖然年長,但在皇帝面前說出此話,這也太不給皇帝留面子瞭。劉恒雖然不高興,卻又繼續問馮唐,你為什麼說我不能用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呢?  馮唐說:“我是個粗人,陛下別見怪。我聽說上古的時侯,將軍出戰,君王都要親自推車並囑咐,朝廷內之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之事由將軍裁斷,軍功爵賞都交由將軍處置。原來李牧在守衛趙國邊境時,朝廷放手讓他選拔十萬精兵,北逐匈奴,西抗強秦。後來趙遷信任奸臣郭開,殺瞭李牧,結果國破傢亡。現在魏尚擔任雲中郡守,不僅軍中租稅用來養兵,連自己的錢也拿來犒賞將士,所以匈奴怕他,躲得遠遠的,即使壯膽前來,也被魏尚殺得抱頭鼠竄。然而僅僅因為上報殲敵的數目,與實際上繳首級的數目不符,魏尚就被下瞭大獄。他如果要冒功還需少這幾顆人頭嗎?陛下對大功不賞,對小過重罰,豈不讓邊關將士寒心嗎?  劉恒聽得滿頭大汗,他立即下令魏尚官復原職,馮唐進諫有功,提為車騎都尉。  從劉邦到劉恒,對匈奴主要采取的都是安撫,給點東西,送幾個宗室之女去和親。雖然匈奴不知足,間歇性在邊關來回就搶上一把,但終究還沒有鬧到舉國不安的地步。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兩漢是如何對匈奴作戰的?揭秘兩漢對戰匈奴始末

  匈奴是兩漢時期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勢力,雖然他們總的人口沒辦法和漢朝人口相比,但是其“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而且他們生活的很多必需品都有賴於中國所供給,平時與漢族互市,但在有機可乘時就入侵漢朝的邊疆,滿足他們在物質上的要求。  漢高祖統一中國,匈奴的實力仍然是有增無減,而後來匈奴又把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大月氏給吞並瞭,這就形成瞭包圍中國的右臂,因而到漢武帝時不得不傾全國之力,以解決匈奴問題。  在漢初時期,由於漢高祖曾經遭遇白登之圍,因此暫時不敢與匈奴正面交鋒,因而采納臣下建議,進行和親。而高祖死後,冒頓對於漢朝愈加輕視,甚至侮辱呂後,而呂後這樣強勢的女性也忍住瞭。這種和親政策一直持續到漢景帝、武帝,每一次和親都要付出大量的財物,而且最多隻能維持幾年的和平局面。另一方面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西漢的國力已大大增強,於是到瞭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不甘心一直這樣下去,於是決定嚴厲打擊匈奴。 白登之圍  而綜漢武帝時代,武帝對待匈奴的態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中間也發生過變化,不過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元、元光時期,即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29年,年輕氣盛的漢武帝從這時候起就開始準備反侵略戰爭。元光二年的馬邑之圍,雖然漢軍無功而返,但是漢朝和匈奴撕破瞭臉瞭。而匈奴更是加劇對漢朝邊疆的騷擾,外患更為嚴重。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進攻,武帝命令衛青出上谷,公孫賀出雲中、李廣出雁門,全面對匈奴進行反擊,其他三路失敗,隻有衛青大勝而回。這一階段時武帝準備反擊匈奴的開始。  第二階段,元朔、元狩年間,這時候漢朝由被動迎敵轉向主動向匈奴進攻。這一階段,西漢的版圖得到瞭擴張。元朔元年,武帝派衛青和李息出擊,把匈奴擊退瞭。第二年,衛青帶領漢軍對位於今天河套境內的匈奴進行大包圍戰,匈奴兵大敗,死傷甚多。漢武帝在河套設立朔方郡,遷徙內地之民充實邊境。元朔五年、元朔六年衛青多次出擊匈奴。  這一階段又有一個天才型的統帥加入,他就是霍去病。元狩元年,漢武帝命令霍去病出隴西,大敗匈奴,而霍去病又對匈奴進行瞭一次大的包圍戰,同樣大敗匈奴,由於這次失敗,匈奴內部發生瞭分裂。一部分匈奴人投降瞭漢朝,漢武帝就占有瞭他們的地方,在這裡設置瞭張掖、酒泉、敦煌等郡,至此這些地方被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   元狩四年,衛青和霍去病大舉北進,衛青這次穿過戈壁,到瞭漠北,擊敗瞭匈奴。而霍去病從另一個地方出兵,深入兩千餘裡,大敗匈奴。霍去病一致追擊匈奴追到瞭瀚海,封狼居胥。  第三階段,元鼎、元封、太初年間是對匈奴作戰的低谷。這時候的匈奴因為前面的一系列敗戰,勢力大受打擊,而此時漢武帝一方面分化瓦解匈奴,另一方面修築工事防備匈奴,但是這都遭到瞭匈奴的破壞。  第四階段,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年間,是對匈奴作戰但再起和失利時期。這時候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名將都退出瞭歷史舞臺。而後來的將領李陵和李廣利都先後投降瞭匈奴。  雖然漢武帝打匈奴,漢朝消耗巨大,但是匈奴更慘重。  一是人口的損失,高祖時匈奴人口隻是可以上馬打仗的有三十萬,而到瞭漢武帝,其中一次擊敗匈奴,匈奴光投降的就有二十萬人。  二是匈奴的經濟遭到瞭極大破壞。因為遊牧民族的主要財產就是牲畜,匈奴幾乎破產。  三是領土的損失。漢朝的攻擊使得匈奴不得不遷徙。  四是東漢時期大將軍竇固、竇憲統兵攻打匈奴,大獲全勝。其中的南匈奴投降中國,後來成為“五胡亂華”的禍首。而北匈奴的一支遷徙到瞭歐洲西部,成為羅馬帝國的禍根。相關閱讀推薦:西漢的馬政:漢武帝借以大規模反擊匈奴的基礎古代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是誰?一陣斬殺匈奴十萬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李陵投降事件:西漢名將李陵投降匈奴算不算犯罪名將李陵的悲劇:無奈投降匈奴終生沒有回到漢朝

征和三年漢匈大戰:漢軍失利是因匈奴用細菌戰?

  漢武帝是一位出色的帝王,“千古一帝”,他好黃老之學,卜卦、巫蠱等在他那個時期非常盛行。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漢武帝進行祭祀之事。武帝晚年意識到瞭這些,因此做瞭一個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下瞭一道:輪臺罪己詔。此詔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詔”。  在“罪己詔”中有這樣一句:“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於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意思是:匈奴人聽說漢軍要來,就派巫師將羊牛埋在漢軍行走的通道以及需要使用的水井中,詛咒漢軍。單於送給漢朝天子良馬裘衣時,便讓巫師祝願匈奴好遠。匈奴人捆縛戰馬,是為瞭詛咒漢軍。這是被抓住的匈奴俘虜說的,同時也說明瞭漢武帝用占卜來選擇李廣利為將軍的錯誤直接導致瞭漢軍的失利。但這其中就牽出瞭所謂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細菌戰”。  派巫師將羊牛埋在漢軍行走的通道以及需要使用的水井中。這種行為是通過下咒這樣的方式來打擊漢軍的精神,確實也起到瞭細菌戰的作用,因為這些被掩埋的牛羊,一種是專供祭祀用的牲畜,一種是患有疾病的疫畜。這些牛羊被殺死掩埋一段時間後,體內便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當死畜的數量較大時,滋生的細菌便會擴散到附近的土壤、水流、空氣之中。這樣的一種生存環境,漢軍就算不喝不幹凈的水,也會得病因此很多漢軍患上霍亂、瘧疾等疾病,軍隊戰鬥力將大大下降。雖然起到瞭作用,但不能說這是“細菌戰”。   有的歷史作者提到李廣利的失敗是匈奴人湊巧使用的細菌戰造成的。其實不是的,這樣的細菌雖然稱得上是細菌,但稱不上細菌戰。並且這也不是導致李廣利失敗的主因。李廣利失敗的主因是他聽到傢中妻兒因巫蠱被捕收監的消息後急功近利,再加上長史懷疑他有異心想扣押他導致的。就這樣李廣利原想冒進,立功贖罪,卻遭到瞭大敗,七萬漢傢兒郎就這樣全部喪送在李廣利手中。漢軍失敗在主帥的昏庸而不是所謂的細菌戰。  歷史是不容捏造和胡亂編造的,網上有些所謂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導致漢軍大敗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相關閱讀推薦:兩漢是如何對匈奴作戰的?揭秘兩漢對戰匈奴始末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漢武帝絕漢匈和親的另一面:為牽制匈奴和親烏孫漢匈和議早已達成:匈奴為何仍遲遲不放蘇武歸國劉淵簡介 西漢匈奴首領單於冒頓之後劉淵生平

打匈奴?如果沒有文景二帝漢武帝就剩下做夢瞭

中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國傢,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間,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匈奴自漢武帝元光六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匈奴人的最近後裔是蒙古族。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六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白登之圍”後,冒頓單於屢次違背漢朝與匈奴所訂立盟約,對邊界進行侵擾劫掠活動。劉邦為瞭休養生息,采納劉敬的建議,欲嫁長公主與匈奴和親,呂後不答應,日夜泣,劉邦改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於,並派劉敬作為使者陪同前往。此外漢朝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系得到暫時的緩和。這樣的恥辱是不被漢朝人接受的,因此“滅匈奴”就成為瞭劉邦之後幾代君王的頭等大事。很多的讀者都認為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帝王沒有骨氣,隻知道送女人去講和,因此認為文、景二帝就是軟弱皇帝。其實不然,他們在內心深處還是很想與匈奴一戰的。文帝和景帝對匈奴的態度說明一切。  文帝:漢高後八年,呂後死。文帝即位,繼續對匈奴和親。文帝前元三年,匈奴右賢王背棄“和親”之約,率數萬大軍侵占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陜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文帝急令丞相灌嬰將車騎8萬迎擊匈奴,自率諸將詣甘泉宮,作為應援。匈奴右賢王見漢軍大隊來攻,遂退出塞外。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此表明漢文帝並不甘於“和親”政策。  文帝前元十四年冬,老上單於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占朝那、蕭關、彭陽,燒毀中宮,前鋒直抵雍縣、甘泉,距長安僅200裡,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屯駐長安附近,防衛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於方退出塞外,而漢軍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和親”。文帝後元四年,老上稽粥單於死,其子軍臣立為單於,仍以中行說為親信,積極準備攻漢。  文帝後元六年,軍臣單於絕“和親”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雲中郡,殺略甚眾。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註;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衛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註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瞭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第二年,文帝死。文帝對匈奴的戰爭始終處於被動,唯一一次想主動,結果匈奴還退兵,他自己也死瞭。     景帝:景帝即位,漢朝經濟在文帝時期得到瞭恢復和發展,但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景帝時期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景帝隻能是有戰有和,和多戰少,以和為主。景帝堅持和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瞭軍事沖突,為經濟發展贏得瞭時間,為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瞭準備。但,景帝並不是一味妥協,也進行瞭必要的抵禦。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湧現瞭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為突出。景帝除瞭支持李廣、程不識等邊將對匈奴抵抗,及維持和和戰戰之外,還采取瞭一些措施,為以後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做瞭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  一:馬政建設  中原地區缺馬,不利於騎兵的壯大。景帝即位後,繼續進行馬政建設。擴大在西邊、北邊的馬苑,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景帝時期養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產頗具規模,僅官府的馬匹就發展到40萬匹,民間馬匹更是不計其數,這位武帝攻打匈奴奠定瞭強大的基礎。  二:實行“賣爵令”及“黷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太子傢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準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瞭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為完善。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成為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瞭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景帝對匈奴是且戰且和,以和為主,但也可以看得出,他是多麼希望解決匈奴問題。從上述漢文帝和漢景帝對匈奴的處理方式來看,他們在內心深處還是非常想與匈奴一戰的,但又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隻能選擇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儲備足夠的軍用物資和實行“和親”政策來維持漢朝和匈奴的關系,“和親”政策固然是丟人,但丟人總比被滅國或者戰亂不斷導致分裂強。  其實困擾文帝和景帝的何止是匈奴,漢朝內部的諸侯王叛亂更是讓著兩位皇帝頭疼。漢初劉邦實行的政治體制基本沿襲秦制,但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不得已又恢復瞭秦代已廢除的分封制,采用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體制。但,劉邦認為異姓王終不可信,隻能利用。因此他稱帝以後,以種種借口除掉瞭之前為瞭爭奪天下而封的異姓王。分封他的劉氏子侄為同姓王,並與群臣訂下瞭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誅亡”,總的來說就是非劉姓不得稱王,若是稱王,天下兵馬可共同討伐誅滅,以此作為鞏固西漢中央政權的輔助手段。  這是一個新的錯誤(在當時看來很合乎情理),令劉邦想不到的是“外賊”防住瞭,可“傢賊”出現瞭,並且“傢賊”比“外賊”還不靠譜。異姓王造反,可能其他異姓王還能幫助皇帝征伐,就像春秋時期一樣,諸侯王互相征伐,但眼裡還是有周天子的。可同姓諸侯王呢?大傢都是劉姓,都是高祖的後人,為什麼你能當皇帝,我就不能當皇帝?所以文帝和景帝以及武帝時期劉姓王紛紛造反。呂雉專權雖然可恨,但呂雉這一攪和,誅殺和打擊瞭劉姓子孫,隻是隻殺掉瞭劉邦的兒子,很多孫子還是活著。呂後死後,周勃、陳平等誅殺瞭呂後分封的呂氏諸侯王,擁立“代王”劉恒即位。  劉恒是漢朝口碑最好的皇帝,他寬厚仁義重孝道,推崇黃老之學,大力推行無為政治,結果劉氏諸侯王經過休養生息之後坐大,紛紛造反,可劉恒還是很寬容的,沒有主動殺死過任何諸侯王。文帝時期發生過兩次劉姓諸侯王叛亂。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文帝派兵鎮壓,叛軍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造反。尚未行動,即被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由於文帝仁德且一心想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又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所以對同姓諸侯王采取瞭采取姑息政策,直到文帝十六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當然文帝這樣處理是采取瞭賈誼的《治安策》裡面的措施。  “姑息養奸”這個詞真的是很好。景帝繼位,禦史大夫晁錯提出“削藩”主張,因此引起瞭諸侯不滿。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共同發動“七國之亂”。最終景帝派竇嬰和周亞夫平定。這也為後來漢武帝繼續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推行“推恩令”奠定瞭好的基礎。以上便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內亂,在有可能帝位不保的情況下,文、景二帝也不得不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奠定瞭強大的經濟、軍事基礎,故而漢武帝才能專心打擊匈奴。沒有文、景二帝的付出絕對不會有武帝的擊敗匈奴成功,因此漢文帝和漢景帝不是懦弱,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我們在頌揚武帝的千秋偉業時,一定不要小視漢文帝和漢景帝的貢獻,更不能一味的認為此二帝懦弱。(原創首發)相關閱讀推薦:漢朝歷史上一介女子衛子夫怎麼成瞭漢武帝的皇後漢朝禮法論:漢惠帝為何會踩在老爹劉邦頭上?解密:漢朝歷史上兩個不同時期的“十八路諸侯”三國歷史解密:劉備為何能在成都另立蜀漢朝廷?漢朝歷史上的經典的典故:奇人東方朔智鬥漢武帝漢朝時候的傢人子是什麼意思?

匈奴隨著冒頓單於崛起:漢王朝面對的第一次危機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狀況是,北方有匈奴、烏桓和鮮卑;東北有夫餘。今天的朝鮮半島也有夫餘的後代,就是高麗民族,高麗國傢就是夫餘人建立的。南方則是越族和西南夷;另外就是西域各族。除瞭中原王朝之外,還有這麼多民族在跟中原王朝有交往。在中國古代,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最大的民族來自於北方蒙古高原。北方的民族是兩大系統,匈奴是一個系統,東胡是一個系統。匈奴包括後邊的突厥都屬於匈奴系統;契丹、女真,包括後來的蒙古應該是東胡系統的。   匈奴經濟生活以畜牧業為主。中原的史書非常得意地評價說,我們中原王朝先進,匈奴落後,為什麼落後?他們“逐水草、習射獵、忘君臣、略婚宦、馳突無垣”。逐水草,習射獵,這都能明白。忘君臣,他們沒有中原這麼嚴格的君臣關系,也沒有像中國中原這麼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所以單於一死,大傢就搶,誰搶到是誰的。略婚宦,侄子娶姑媽,舅舅娶外甥女,這種事非常多,爹一死,除瞭親媽,所有的媽都能娶。弟弟娶嫂子這種收繼婚制太原始瞭。馳突無垣,垣就是城,騎著馬隨便跑,太落後瞭。哪像我們中原有田土之可耕,城郭之可守。但你別看這個民族原始,打仗很厲害。秦漢之際,冒頓單於統一北方草原占領河套,內套、外套都給占瞭。   當年冒頓單於他爸爸老單於不待見他,想把他幹掉,他的辦法是送他到月氏國作人質,剛把他送到月氏國,他爸就出兵攻打月氏,等於逼著月氏王殺掉冒頓。月氏王比較厚道,沒有殺他,放冒頓回去瞭。爸爸就給冒頓一塊不怎麼樣的封地,因為他寵幸小兒子,想讓小兒子即位。   冒頓心裡有譜,開始訓練自己手下的一幫死士,跟他們一塊兒射箭。他的箭頭是空的,射出來會響,叫鳴鏑。他說我的鳴鏑射到哪兒,你們的箭就射到哪兒,於是這幫人跟他射飛禽射走獸。然後冒頓拿這個射自己的愛馬,對匈奴人來說,馬就是老婆,這幫人有幾個不敢射瞭,凡是不射的一律殺死,剩下的人就知道瞭,大哥射哪兒我們射哪兒。然後他射自己的愛妾,又有不敢射的,又殺死。此後再也沒有不敢射的瞭。最後他射自己的爹,那幫人都跟著射,鳴鏑弒父,把爹殺瞭。   你看這人多狠,為瞭權力,馬、老婆、爹全幹掉。所以他是草原上第一位聖主、雄主,才能統一北方占領河套。冒頓單於趕的日子也好,因為當時正好是秦末農民戰爭,然後四年楚漢之爭,中原王朝忙於內戰,沒顧上,所以他占瞭地兒。   中原王朝跟少數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傢。第一個原因就是少數民族是全民皆兵,他的生產跟戰鬥是一回事。三歲能開弓,五歲能上馬,打仗不就是開弓和上馬這兩件事嗎,小孩兒都能彎弓射大雕。天上的大雕一箭就下來的,你說地下的一箭射幾個?匈奴人口最多的時候150萬,兵力最少的時候,叫“控弦之士三十萬”,能拉弓的人有30萬,算吧,5個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