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南北朝

成語典故_成語才高八鬥指的是誰?才高八鬥的故事簡介

  才高八鬥的主人公是誰?  “八鬥”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鬥,我的一鬥,天下共分一鬥。”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鬥”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傢。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瞭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註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鬥,我的一鬥,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鬥。”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瞭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裡,自我評價非常高。  南北朝時最著名的大詩人謝靈運曾言:“天下才共一石(為我國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獨得八鬥,我的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由此,後世便稱才學出眾者為“才高八鬥”或“八鬥之才”。如唐李商隱的《可嘆》中有:“寵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鬥才。”唐徐夤的《獻內翰楊侍郎》中有:“欲言溫暑三緘口,閑賦宮詞八鬥才”等等。  小貼士:謝靈運在用這個詞語的時候,很是狂妄,而後來,這個成語卻用來謙虛地稱贊他人,所謂語境,在不同的環境裡,語句意思會變,這個意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雙修的全能人才

  陶弘景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南北朝時期的著名道教學者,道教茅山宗的開創者。他曾在南朝宋、齊、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隱非隱。後人對他議論頗多,毀譽不一。本文擬就其生平事績、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評述,以撥散雲霧,顯現其廬山面目。   一、生平事跡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思想傢、醫藥傢、煉丹傢、文學傢,幫助修訂《本草經集註》。卒謚貞白先生。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瞭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閱為務。”(《南史》)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傢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傢庭。堯帝陶唐的後代,七世祖陶浚,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後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父陶貞寶,字國重,文武全才。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   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瞭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492年,陶弘景36歲,他的好友蕭衍取得瞭帝位,他便隱居於曲山。梁武帝蕭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幾次想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瞭。後來,梁武帝無法,隻好時常將國傢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請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策。於是,朝廷與曲山間音信不斷,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為瞭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復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見《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瞭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山東大學王傢葵博士通過考證認為,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雲:“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王博士認為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據宋賈嵩《華陽隱居內傳》記載,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現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集註》、《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如此看來,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註》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南北朝第一神射手長孫晟:一箭雙雕神威威震突厥

  長孫晟(551—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北魏太師、上黨文宣王長孫稚曾孫。貞觀名相長孫無忌的父親,隋朝名將。長孫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隋書·長孫晟列傳》)。北周時崇尚武功,貴族子弟交遊皆以武藝相誇相敬,每次共同馳射,同輩皆在長孫晟之下。長孫晟十八歲時為司衛上士。起初沒有名氣,別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楊堅一見,深贊其異才,攜其手並對人說:“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隋書·長孫晟列傳》)   出使突厥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即攝圖)求婚於北周,周宣帝以趙王宇文招之女許之。娉娶時,北周與沙缽略可汗各自炫耀本土能事,並精選驍勇之士充為使者。因此長孫晟被派遣為使者,做汝南公宇文神慶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沙缽略可汗處。北周曾先後派數十名使者前往,但沙缽略可汗多輕視不禮,卻獨喜愛長孫晟,並常與長孫晟遊獵,以至長孫晟留住其處竟達一年之久。一次出遊,遇二雕飛而爭肉,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枝箭,並說:“請射取之”(《隋書·長孫晟列傳》)。長孫晟馳馬而奔,正遇雙雕相攫,遂一箭而貫雙雕。沙缽略可汗大喜,命諸子弟貴人皆與長孫晟親近,學習其射箭的本事。當時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號突利設)甚得眾心,結果遭到沙缽略可汗的猜忌,處羅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與長孫晟結盟。從此,長孫晟在突厥乘遊獵之機,察知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長孫晟歸來後,楊堅已為北周丞相,長孫晟便將突厥的情況詳細地告訴瞭楊堅,楊堅聞後大喜,遂將長孫晟遷為奉車都尉。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丞相楊堅受禪登基,是為隋文帝,改元開皇。十二月,沙缽略可汗因隋朝對其禮薄,說:“我周傢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隋書·長孫晟列傳》)?遂借口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復仇,與前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聯兵攻陷臨榆關(今河北撫寧東,一說今山海關),並約同各部落準備大舉攻隋。時隋朝新立,隋文帝因此心中大懼,遂下令於北方邊地增築亭障,修繕長城,命陰壽鎮幽州、虞慶則鎮並州,加強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並州(治晉陽,今太原市西南)、乙弗泊(今青海樂都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武威(今屬甘肅)等地守備。   給出提議   長孫晟深知沙缽略可汗及其叔侄兄弟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各統強兵,俱稱可汗,分居四面,內懷猜忌,外示和同等諸多情況,認為對付突厥難以力征,易可離間,於是上書隋文帝:“臣聞喪亂之極,必致升平,是故上天啟其機,聖人成其務。伏惟皇帝陛下當百王之末,膺千載之期,諸夏雖安,戎場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於度外,又復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計失則百姓不寧,計得則萬代之福。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南北朝的亂象由此被扭轉

  隋朝剛一樹立,隋文帝就停止瞭大范圍的制度改造。他的三省六部制和《開皇律》,對後世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曉得,再好的制度,也需求人來運轉。   楊堅用人政策先看宰相,位置重要,由三省長官共同組成。要看看三省長官是誰?“以相國司馬高熲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李德林為內史令。”高熲官最大,位置最高。李德林是單純的內史令,而虞慶則還主管人事,虞慶則高一些。   高熲是文武兼資,李德林是文人型官員,三方叛亂等嚴重歷史時期都出過鼎力。虞慶則呢?二號人物,“京兆櫟陽人也,本姓魚,其先仕於赫連氏,遂傢靈武,世為北邊俊傑,……慶則幼雄毅,性倜儻,身長八尺,有膽智,善鮮卑語,身被重鎧……初以弋獵為事,中便折節讀書常慕傅介子、班促仲升為人。”一是他按原始出身 是漢人,但是胡化水平深,祖輩為北方少數民族效勞。   他內心更視作鮮卑人。二是他固然也是文武雙全,但是他身上武的方面顯然重於文的方面。兩個特性一聯絡 看,他更像是楊堅自己。楊堅發現是由於高熲引薦。當時太原有石州,他被派去鎮壓叛亂,不如把他調來這兒穩定。虞慶則恩威並施,八千多傢主動投誠。這是大

南北朝第一梟雄大將軍爾朱榮:四朝帝王出帳下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建國號為宋。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自此形成南北各自為政,相互對峙的局面。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北朝則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至589年隋文帝楊堅派兵滅陳,中國才重歸一統,這段時間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南北朝時風雲變幻,英雄人物層出不窮,縱橫五千,若摒棄民族偏見,正視歷史,南北朝第一梟雄非爾朱榮莫屬。四朝帝王出帳下,用兵如神似孫吳。爾朱榮雖然隻是曇花一現,但卻在短短的幾年間,深刻的影響瞭北朝,乃至中國的歷史走向。  1.胡族酋長,晉陽起兵  爾朱榮,字天寶,493年出生,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爾朱榮是契胡人,他的祖先因居住於爾朱川,於是以此為姓氏。後來爾朱榮的高祖爾朱羽健因跟隨北魏皇帝征戰,立下大功,得到瞭秀容川周圍三百裡的封地。此後爾朱傢族在此地繁衍生息,“傢世豪擅,財貨豐嬴”,“朝廷每有征伐,輒獻私馬,兼備資糧,助裨軍用”。  爾朱榮本人自幼聰慧機敏,“神機明決”,而且長得膚色白皙,容貌俊美,是一位遊牧民族中少見的美男子,此後爾朱榮迎娶瞭娶北魏宗室北鄉公主。後爾朱榮承襲酋長之位,此時北魏國勢傾頹,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各處農民起義不斷。於是爾朱榮見準時機,果斷地“遂散畜牧,招合義勇,給其衣馬”,發展自己的軍事勢力,組織瞭一支4000人的契胡精兵。  爾朱榮率領這支精兵,抵抗北方柔然的入侵,平定內地的叛亂胡人,勢力越來越強大。一次爾朱榮路過肆州,刺史尉慶賓因為害怕,閉城不納。不料爾朱榮大怒,率軍攻破城池,活捉尉慶賓,任命自己的叔叔為刺史。由於爾朱榮兵威漸盛,朝廷也也不敢怪罪他,隻能不斷的為他加官進爵,予以籠絡。而此時的爾朱榮已經不甘心隻做一個地方軍閥,他把目標指向瞭首都洛陽。     2.血染河陰,主政北魏  528年北魏胡太後擅權亂政,與情夫同謀,鴆殺瞭自己的親生兒子北魏孝明帝元詡,立擁立年僅3歲的元釗為帝。爾朱榮以此為借口,起兵東進洛陽。一路上爾朱榮兵不血刃,順利進入洛陽。胡太後見勢不妙,到永寧寺出傢為尼,希圖躲過一劫,但已經遲瞭。  4月13日爾朱榮挾持胡太後和幼帝元釗離開洛陽,當軍隊行進到河陰時,爾朱榮下令將胡太後和元釗投入滾滾黃河之中。這還沒完,爾朱榮認為“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如果不加以鏟除,始終難以駕馭”,將宗室百官2000多人騙到河陰的陶渚,進行大屠殺,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並沒有自己做皇帝,他是一個迷信的人,他采用鑄像的方式,最終決定立元子攸為帝,並把自己的大女兒爾朱英娥嫁給他,是為北魏孝莊帝,但爾朱榮萬萬也沒想到自己最終會終結在這位女婿之手。之後爾朱榮回到晉陽,但他已經獨攬北魏軍國大權。這一年他35歲。  3.北戰南征,所向無敵  剛剛掌握北魏政權的爾朱榮馬上就面臨一個巨大的威脅,528年夏天,北方軍鎮起義軍首領葛榮率領20萬大軍,號稱百萬,南下洛陽,爾朱榮卻隻率領七千精騎北上迎擊。葛榮聽說爾朱榮隻有七千人,喜見於色,號令部下“此易與耳!諸人俱辦長繩,至便縛取”。葛榮出身草莽,不懂兵法,為瞭炫耀自己人馬眾多,竟在鄴城外列陣數十裡。  爾朱榮身經百戰,一眼看出瞭葛榮的破綻。他一面佈置疑兵,一面安排突擊隊,親自率軍沖擊敵陣,將葛榮各部分割開來,令其左右不能相顧。葛榮“數十萬眾,一朝散盡”,爾朱榮部將侯景奮戰中擒獲葛榮,爾朱榮所部以少勝多,大獲全勝。  爾朱榮剛剛平定完北方的起義,南方又亂瞭起來。原來河陰之變時,北魏的北海王元顥投奔南方的梁國,並且在梁武帝的支持下稱帝,準備奪回皇位。529年梁國名將陳慶之北伐,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所向無前。後攻入洛陽,元顥得以入主洛陽宮。爾朱榮調兵遣將,兵分兩路,最終大敗陳慶之,收復洛陽,爾朱榮的戰功再次威震天下。  4.梟雄殞命,天下如夢  擊敗陳慶之後,爾朱榮被封為天柱大將軍,權傾朝野,加緊瞭稱帝的步伐。而北魏孝莊帝外受爾朱榮壓制,內受爾朱皇後的欺凌,但他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眼見得天下亡於自己之手,因此他決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一擊。  530年九月25日孝莊帝在宮內埋伏武士,然後遣使通知爾朱榮,謊稱皇後剛生下太子,皇爾朱榮本來就看不起孝莊帝,便不帶兵器徑直入宮。見到孝莊帝時,爾朱榮忽然見孝莊帝手下提刀而入,他馬上直奔禦座,想挾持孝莊帝抵抗。但孝莊帝早有準備,在膝上早已橫備一刀,將爾朱榮砍倒,隨從眾人舉刀亂砍,爾朱榮以及三十幾個隨從全部被殺。一代梟雄就此殞命,時年38歲。  爾朱榮死後,雖然他的侄子爾朱兆起兵,殺死瞭孝莊帝,但爾朱傢族從此一落千丈,最終消亡。爾朱榮雖死,但他的部將們都很給力,他們中有四個人及其後代先後成為皇帝。開創北齊的高歡,開創北周的宇文泰都曾是爾朱榮的部將,而大隋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大唐皇帝李淵的祖父李虎也曾是爾朱榮的部下。  後人對爾朱榮的評價是貶大於褒的,因為他是胡人,因為他濫殺,就如同漢末的董卓一樣。但《魏書》中對他的評價十分有意思,“茍非(爾朱)榮之致力,克夷大難,則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這句話聽起來蠻熟悉的,因為曹操在《讓縣自鳴本志令》中說過“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相關閱讀推薦:爾朱英娥:侍奉過三位帝王 出傢後遭繼子殺害北魏孝莊帝手刃爾朱榮:結果卻是為高歡做嫁衣北魏河陰慘案:爾朱榮屠滅滿朝文武立威擅權名將不能不懂政治:“百勝將軍”爾朱榮的完敗人生爾朱榮是誰?爾朱榮怎麼死的?

南北朝第一明君宇文邕:悲情帝王差三年一統天下!

  中國歷史中上有一些 “悲催”的人物,他們一生勵精圖治,勤勤懇懇,成功在望之際,卻倒在瞭時間的面前。天不假年,他們距離最後的成功隻差那麼幾年,十幾年。之前小編曾介紹過五代十國時期後周世宗柴榮,這位被譽為“五代十國第一明君”的皇帝,曾立志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而他卻僅僅在位五年零六個月,降年不永,美志不就!  與五代十國一樣,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混亂不堪,南北對峙,征戰不休。南北朝自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結束,歷時169年。眾所周知,結束這場自西晉末年分裂局面的人是隋文帝楊堅,其實在他的前面同樣有一個“柴榮”式的人物,如果他能多活三年,歷史恐怕就不是今天的局面。此人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字禰羅突,543年生於同州。宇文邕是北周的奠基人、西魏權臣宇文泰的第四子,生母為宇文泰的側室叱奴氏。宇文邕自幼孝敬,聰敏而有器質,深得父親的喜愛,宇文泰常說,“成吾志者,必此兒也。”宇文邕出生在這樣的富貴之傢,註定一生與政治結緣。  554年12歲的宇文邕被封為輔城郡公。557年宇文邕的三哥、孝閔帝宇文覺即位,建立北周,封任宇文邕為大將軍,出鎮同州。同年9月宇文邕的堂兄、大塚宰宇文護廢黜孝閔帝,立宇文毓(宇文邕的大哥)為帝。12月封任宇文邕為柱國、蒲州刺史。  559年宇文邕入朝擔任大司空、治禦正等職。明帝對宇文邕這位異母弟十分友愛,朝廷凡有大事,多同他商議。宇文邕雖然隻有17歲,但他性格深沉,識見宏遠,對朝廷裡面的政治鬥爭十分清楚,如果明帝不是一再詢問,他始終不輕易發表意見。明帝時常稱贊這位兄弟,說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60年4月權臣宇文護毒死明帝宇文毓,並按長幼順序,擁立宇文邕為帝。有自己兩個哥哥的前車之鑒,宇文邕的皇帝做的可謂如履薄冰。但他生性沉穩,終日裡韜光養晦,對宇文護極為尊崇,不幹預一切政事。不得不承認宇文邕的耐性真好,這樣的生活他一直過瞭12年。  經過12年的漫長時光,宇文邕決定出手瞭。572年3月18日宇文護子同州回到長安。宇文邕在文安殿見過宇文護後,領他進入含仁殿拜見皇太後。君臣倆走到宮門口的時候,宇文邕求宇文護幫個忙,說太後年紀大瞭,但還喜歡喝酒,希望大哥用這封《酒誥》幫著勸勸。宇文護欣然領命。  入宮後,宇文護讀起瞭《酒誥》,還沒讀完,宇文邕親手用玉珽從後面對他奮起一擊,宇文護當場撲倒在地。宇文邕命宦官何泉拿禦刀砍殺宇文護。何泉驚慌失措,砍下去後沒傷著宇文護。此時預先藏在室內的衛王宇文直(宇文泰第六子,宇文邕同母弟)沖瞭出來,將宇文護殺死。隨後宇文邕下令將其黨羽抓捕,全部處死。縱橫五千年的小編甜心即可認為宇文邕以極大的膽略智慧,親手除掉奸臣,其驚險程度遠勝於康熙除鰲拜。  宇文邕親政後,勵精圖治,“克己勵精,聽覽不怠”。宇文邕是個有追求的人,各方面都想超越古人。他生活簡樸,“身衣佈袍,寢佈被,無金寶之飾,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後宮嬪禦,不過十餘人”。他一心向一統天下,親自“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  政治上,他積極整頓內政,消除鮮卑舊俗。同時為擴充兵源,增強國傢財力,574年宇文邕斷然下詔“滅佛”,毀寺4萬所,強迫300萬僧尼還俗,此舉使得北周“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國力大大增強,為北周滅齊乃至北周統一北方都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北周國力日盛,宇文邕決定興兵討伐北齊。575年周武帝親派18萬大軍討伐北齊,北周軍軍紀嚴明,秋毫不犯,連戰皆捷,攻克瞭北齊30座城池。但因宇文邕患病,不得不放棄班師回朝。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親率8萬人與北齊皇帝高緯對壘。宇文邕親率幾個隨從視察諸軍陣地,“所至輒呼主帥姓名以慰勉之,將士感見知之恩,各思自厲”。最終此戰大破北齊軍隊。  此後北齊兵敗如山倒,北周以摧枯拉朽之勢,滅北齊,統一北方。平齊之戰期間,宇文邕見到“軍士有跣行者,帝親脫靴以賜之”。每當宴會將士,他一定會親自執杯勸酒,或親自以手賞賜財物,毫無君王的架子,因此深得士卒愛戴。  578年4月突厥入侵幽州。早年間為瞭對付北齊,宇文邕曾被迫娶突厥公主為皇後。此時北齊已經滅亡,宇文邕決定趁此時,一舉解決北方的突厥的威脅,然後揮師南下,滅掉僻居江南一隅的陳國。(本文由縱橫五千年的小編甜心即可撰寫)5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親自率軍,兵分五路,北伐突厥。大軍出發四天後,宇文邕在雲陽宮突患疾病,下詔各路停止進軍。  6月初宇文邕病情加重,決定返回都城。當天夜裡,車駕返京時,北周武帝宇文邕病死,時年36歲。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即位,但他荒淫無道,不思進取,即位兩年便病死。581年北周武帝的親傢、同學、臣子楊堅奪取皇位,建立大隋。楊堅在鞏固政權,解決突厥問題後,於589年滅陳,完成一統。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臨終前留下遺詔,其中寫到:“將欲包舉六合,混同文軌。今遘疾大漸,氣力稍微,有志不申,以此嘆息”,後代史傢也曾感嘆:“破齊之後,遂欲窮兵極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此其志也!”其實楊堅比宇文邕還大兩歲,但命運就是這樣的捉弄人,天不假年,宇文邕最終沒能實現他的願望,也沒能保住他的傢族。  題外話:當楊堅奪取皇位後,皇室宇文傢族的男性幾乎全部被殺光,對此一個小女孩憤憤的說道,“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此人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的女兒竇氏。618年李淵稱帝建唐,他追封已經去世多年的竇氏為皇後;626年竇氏的次子李世民登上皇位,是為唐太宗。相關閱讀推薦:宇文邕的妃子 揭秘北周武王宇文邕的妃子介紹北周武帝宇文邕生平簡介 南北朝時期的一代明君宇文邕怎麼死的 歷史上北周武帝宇文邕真正死因宇文邕簡介

南北朝歷史: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結局如何?

  北魏與南朝的中原爭奪戰  劉義隆424年繼位,453年去世;拓跋燾423年繼位,452年去世。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南北朝最著名的兩個皇帝,南北朝最強盛的兩個時期,幾乎一直是並存於世的。  對此不禁要想,假如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假如北方處於最強盛的時期,而南方處於分裂、混亂之中;歷史會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這並不會意味著,天下就將提前統一瞭。如果他們的對手變瞭,無論是劉義隆還是拓跋燾,他們可能建立的功業,都將會更上一層樓的。但很可惜,南北雙方最強的時代,最強的君主並存於世瞭。  在劉義隆鞏固帝國內政後時(從輔政大臣手中奪過權力,鞏固好自己的班底後),拓跋燾已把北方柔然、夏國打得一蹶不振瞭。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都已開始逐步走入他最強盛的時期。  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恐怕誰也不敢心生滅亡對方的念頭,因為這太不現實瞭。所以南北雙方最主要的爭奪目標,自然就是中原地區瞭。  中原地區對南北雙方而言,都是易攻難守的。  所以北朝占據中原,面對南朝大舉北伐,通常也隻有主動撤出中原。   當然瞭,南朝收復中原後,如果面對北朝大舉反攻,通常也隻有撤出中原。  但這種爭奪,對南朝而言是不利的。因為北朝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北朝撤軍也快,進軍也快。南朝進攻慢、撤退也慢。在這種背景下,圍繞中原爭奪,南方的損失遠大於北方。從這層意義上,面對一個統一的北方帝國,江南已徹底喪失瞭收復中原的機會。  宋文帝劉義隆卻不願意接受這種事實。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失敗20年後,他又想大舉北伐瞭。  面對野心勃勃的、極盡樂觀的宋文帝劉義隆。沈慶之說瞭:“南朝是不具備收復中原時機的。因為中原易守難攻的,所以我們奪取它並不難,但面對北朝強大的反攻,我們又該如何做呢?現在的將領並不會比到彥之、檀道濟強,現在南北的局勢並不會比從前強,從前北伐失敗瞭,現在北伐難道就會成功瞭?”  沈慶之給一心北伐的皇帝潑涼水,大約是代表瞭眾多反戰派的共同意見。但面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主戰派,他們的意見是蒼白的。  看到沈慶之反對北伐,劉義隆就讓徐湛之、江湛兩個人反駁沈慶之。沈慶之說:遇到耕種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耕種的奴仆;遇到紡織的問題,自然應該問從事紡織的婢女。遇到打仗的問題,自然應該問我們這種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兩個白面書生懂什麼?  劉義隆對此大笑!  劉義隆大笑,是因為沈慶之這番話,等於承認自己爭辯不過徐湛之、江湛,隻是拿老資格說事罷瞭。  主戰派的言論,自古都是容易占據上風。因為空口的牙說事時,大傢都是勇於犧牲的,但真正去做時,那就是另一回事瞭。因為主戰派的言論常常還代表著正義;換而言之,主戰派一說起開戰,那就是無數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等著我們解放,我們一旦行動起來,那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都會積極配合我們的。從這層意義上,辯論時主戰派自然容易占上風;但真正開戰後,絕不是靠辯論決定勝負的。相關閱讀推薦: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為君主卻被自己的老婆氣死奴隸制的北魏是如何強大起來的?一國兩制的北魏北魏的傳奇傢族:楊播傢族二十年走出數十位公卿北魏朝堂有點亂:盤點北魏那些死於非命的皇帝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客觀的說,南朝這次北伐,比上次北伐更沒有什麼優勢可言。如果說上次北伐時,北魏隻是重創瞭夏國、柔然;那這次北伐時,北魏已統一瞭北方。  因為中原是易攻難守的地方。所以看到南朝大舉北伐,北魏各地守軍紛紛棄城北逃。在這種背景下,劉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瞭黃河岸邊。  許多人在說到南朝北伐功敗垂成時,總喜歡拿南朝最初的這種勝利說事。好象北朝根本不堪一擊;好象南朝北伐將領,隻要保持最初的勢頭,就可以北伐成功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是用帝國軍事主力,進攻北魏的地方守軍,南朝自然占盡瞭優勢。而當北朝調動帝國軍事主力還擊時,南朝的這種優勢自然變得沒有瞭。  但我們必須得知道,最初南朝可以集中力量進攻中原的任意一點。而當南朝取得一定勝利後,它就需要分兵占據奪取的地方,而隨後的戰爭就變成南朝兵力分散,而北魏的兵力集中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最初的勝利根本證明不瞭什麼,也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決定雙方勝負的戰爭,是在隨後出現的主力對決中。   而且我們知道,北魏以騎兵為主,南朝以步兵為主。在中原地區,北魏的軍隊可以迅速集結於任何一個具體戰場上,而南朝軍隊顯然會步步落後的。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的各路大軍根本無法有效的配合作戰。如果他們出城野戰,恐怕軍隊還沒有成功的實現匯合、集結,就會讓北魏大軍逐個擊破的。  於是面對北魏軍隊的大舉反攻,南朝軍隊除瞭困守孤城外,似乎沒有別的招數瞭。於是在北魏大舉反攻兩個月後,北魏軍隊就可以隔江望到南朝的帝國都城瞭。  此時的宋文帝劉義隆,在帝國都城隔江望著聲勢浩大的北魏軍隊,聽著驚天動地的戰鼓聲,自然開始後悔這次北伐瞭。因為聲勢浩大的北伐,不但沒有收復中原,竟然把北朝軍隊招惹到瞭長江邊上;竟然讓南朝的帝國都城陷入瞭敵人的軍事威脅之下。  但這種結果,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北魏把仗打成這樣,離滅亡南朝還差著十萬八千裡呢。  因為江北的主要城池依然還在南朝手中(他們隻是在北魏軍事威脅下,被壓縮在一座座的城池內)。而且渡江作戰本身就不是北朝的長項;更主要的還在於,就算北朝大舉渡過長江,而南朝的帝國都城,也絕不是說攻就能攻破的。如果在渡江作戰開始,如果在屯兵於南朝帝國都城下,北魏騎兵的優勢馬上就會完全喪失,而北方主要城池都被南朝軍隊占據著。到時拓跋燾能不能活著退回江北,恐怕也是個問題瞭。  所以拓跋燾停留在長江北岸,趾高氣揚的向南朝示威,卻也通過各種方式向南朝示好。因為此時的拓跋燾也知道,北魏根本不具備滅亡南朝的實力。所以此時的行為隻不過是炫燿兵威罷瞭,換而言之,無非是讓南朝接受中原歸屬北朝的事實。而絕不是他真的已計劃好瞭要南渡長江。所以在長江北岸叫囂瞭一翻後,北魏軍隊就主動撤退瞭。  雖然北魏大軍一鼓作氣打到瞭長江邊。但這並不意味著北魏已擁有瞭滅亡南朝的機會;事實上,當時的北魏不要說滅亡南朝瞭,就是想把南部疆界推到長江一線,也是無力實現的。  此時的南朝,想收復中原地區,自然是近於不可能瞭;但北魏想占據淮河流域,也是無法想象的。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北魏集結帝國軍事主力,自然可以一鼓作氣推到長江一線。但北魏在長江以北的這種軍事規模,顯然是無法長久保持的。換而言之,當北魏軍事主力北撤之後,南朝自然可以輕而易舉的收復淮河流域。  這次南北雙方的大規模戰爭,隻是確立瞭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中原地區作為遊擊區、緩沖區的事實還沒有真正改變。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南朝不但還控制著長江以北廣闊的地區,更隨時可以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隻是,因為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已形成,南朝雖然能把軍隊推到黃河一線,但這種勝利果實是無力保持的,更可能引來自己無力承受的後果。  在這種背景下,此時的北朝大舉推進到長江一線,隻是為瞭讓南朝接受中原已歸屬北朝的事實。所以北魏軍隊對長江以北廣闊地區(南朝實際占據的地區)並無真正經營的意思,隻是一味的劫掠、破壞。   北朝大舉南征,自然可以把軍隊推到長江一線,但這種勝利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取得的,至於想保持這種勝利,將付出的代價就更是無法想象的,也是北朝無法承受的瞭。  這次大規模的戰爭,讓南朝長江以北地區慘遭破壞,但據史書上說:“魏軍士兵戰馬死傷也過一半以上,魏國人都怨恨這場戰爭。”所以北朝這種表面輝煌的勝利,絕不是可以一再輕易重復的。  在這種背景下,這次大規模的戰爭結束後,南北雙方依然保持著戰爭前的大致疆界。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雖然確立瞭,但北朝想繼續把疆界向南推進,還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但是現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隻是剛剛確立不久,所以雄心勃勃的宋文帝在這次慘敗後,依然不願意接受中原歸屬北方的事實,於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以失敗告終瞭。  此時南朝的北部疆界,雖然比劉裕生前向南退縮瞭很多,但比起東晉普遍時期而言,南朝的疆域還是超過東晉時期的。  隻是北強南弱的格局已形成,所以南朝的北部疆界,自然無法避免向南退縮的命運瞭。但北朝想向南部推進,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眾多可遇不可求的客觀機會。所以直到北魏滅亡,南北雙方的疆界也一直是在淮河流域反復爭奪著。  在北魏滅亡時,南朝抓住機會再次北伐,但終於還是沒有收復中原。而當南朝(梁帝國)滅亡時,因為內哄進行無可抑制,於是內哄各方爭先向北方求援,於是北方力量終於把腳徹底伸入瞭長江以南地區(西部),北強南弱的國際格局,更無可改變瞭。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南北朝最蕩氣回腸的一仗:兩魏玉璧之戰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魏實權分別落人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和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手裡,君主不過是傀儡而已。兩魏以黃河為界,東魏以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都,占有函谷關以東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區;西魏以長安 (今陜西西安市)為都,占有原北魏的關中一帶。兩魏彼此對立,後又分別為齊、周所代,最後齊為周所滅,山西始終是首當其沖的爭戰之地。  高歡仗恃地廣人眾、糧足馬肥的戰略優勢,欲一舉蕩平西魏;宇文泰則盡管僻處關西,人稀兵少,糧秣匱乏,卻勵精圖治,特別是註意一個個戰役勝利的積累,信心和實力與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驍將楊(木票刂)東渡黃河,巧計攻占瞭東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進入河東(今山西南部地區)。從此,兩魏互為依托的關河天險為西魏所獨有。這種歷史現象頗似前此戰國時代秦據有魏的安邑(今夏縣西北)而對秦、魏的盛衰存亡攸關一樣,如今之於兩魏同樣是盛衰存亡所系。正因為如此,河東遂成為兩魏之間殊死鬥爭的焦點。  公元538年(西魏文帝大統四年,東魏孝靜帝元象元年),西魏東道行臺王思政以玉壁 (今山西稷山西南)地處險要,上書請築城並由河南的恒農(今河南靈寶)移鎮玉壁,西魏當局欣然照準,並對王思政“詔加都督汾(治今山西汾陽)、晉(治今山西臨汾市)、並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諸軍事”。王思政何以請築城玉壁與移鎮玉壁?西魏當局又何以大加贊賞和支持呢?隻消看看這個要塞所處的地理形勢,就可知其原因:玉壁地當今稷山縣西南六公裡,坐落於汾河下遊與涑水河分水嶺峨嵋原北緣。峨嵋原即地理學上所謂“峨嵋臺地”,地處北緯34°52′,至35°36′,東經110°20′,至111°20′,之間運城盆地中部,面積6000平方公裡,周300公裡,臺地略呈棱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黃河峽谷,東、南為涑水河所環繞。臺地邊緣受流水侵蝕和河流沖刷,形成陡峻的黃土斷崖和沖溝,沿河斷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個臺地猶如一巨大黃土城堡。臺地中央更有兩座超過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東西相對,宛若臺地的兩隻眼睛。占據峨嵋原,東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則可控制汾河河谷東西孔道,進可長驅突擊,退可守險無虞,古來構成西南拱衛長安、東北屏翰晉陽的地理形勢。同時,臺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麻,向為民給軍需的理想所在。所以誰占有峨嵋原,誰就取得瞭戰略主動。如今西魏既進入河東,如欲站住腳進而鞏固和發展,則必須守住峨嵋原——此正是西魏築城玉壁移鎮玉壁的原因;而河東是二魏角逐中東魏的要害,亦其“軟腹部”,高歡前對西魏涉足河東早已如坐針氈,今對其築城玉壁自然更如鯁骨在喉——此正是高歡為拔除玉壁不惜以賭國運的原因。   兩魏玉壁之戰,先後凡兩次,都是東魏攻打西魏的要塞玉壁引發的。東魏軍皆由大丞相高歡親自統率;西魏軍首次由東道行臺王思政為主將,第二次由晉州刺史韋孝寬為主將。首次玉壁之戰發生於公元542年(西魏大統八年,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初冬。高歡由晉陽麾軍沿汾河谷道南下,至絳州(今山西新絳)折西,軍勢浩大,號稱“連營四十裡”。高歡兵臨城下,軟硬兼施,先以授並州刺史勸降,王思政不受;高歡遂圍玉壁,連續攻打9日不下,天逢大雪,城外野戰,士卒饑凍,死傷慘重,無奈撤軍。  公元546年(西魏大統十二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高歡傾山東之眾西伐,志圖關中,玉壁首當其沖。他連營數十裡,直逼玉壁城下。當時城內士兵戴鐵面防范;高歡使神箭手元盜(一作“元溢”)射之,每中其目。城外在城南起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土山對面,城上原有兩座敵樓,韋孝寬邊於樓上縛木相接,高逾土山,邊廣積戰具以待。高歡使人向城中喊話“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遂於城南鑿地道向城接近,同時於城北起土山晝夜攻城;孝寬則沿城挖塹截擊地道,並嚴令戰士守塹,城外一旦挖透塹壕,立即擒殺,又於塹外貯積柴火,備足風箱,如有敵蟄伏地道,即鼓風以煙火灼燒。城內無水而汲於汾,高歡使將士移汾改道;孝寬則於城內鑿井以對。城外又造攻車,堅固銳利,車之所及,莫不摧毀;城內乃縫佈為縵,隨車所向而張設,佈既懸空中,車竟不能壞。城外縛松香於高竿,灌油加火,欲燒佈焚樓;城內則造長柄鐵鉤,以鉤割竿,松麻俱落。城外又於城四面穿地21道,各施梁柱,以油澆灌,放火燒柱,柱折城崩;城內卻隨崩隨豎木柵以阻止。城外攻城之術已盡,城內則無一不識破破除。高歡無奈,使人向韋孝寬喊話,曉以既無救兵,何不投降;韋孝寬答我城池嚴固,糧秣有餘,攻者枉自徒勞,守者逸頤自安,何須馳援?我倒是為貴方廣大將士有來無回擔憂呢。高歡再使人“射募格於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韋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雲:‘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高歡又將孝寬原在山東的從子押於城下,把刀架到脖頸上,揚言城內再不降,就殺人瞭;韋孝寬依然不為所動,將士為主將大義凜然所感,莫不有與城共存亡之心。  高歡苦戰六旬,將士傷亡病滅十之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病,乘夜逃遁,不久忿怨死於晉陽。西魏則嘉韋孝寬守城之功,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至北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以韋孝寬立勛玉壁,於玉壁置勛州,仍授韋孝寬勛州刺史。  玉壁之戰中,從高歡攻城使用的戰術到韋孝寬守城使用的戰術看,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達到古來戰爭中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這或許是古代戰爭史上一次戰役所涉及戰術內涵最豐富最齊全的瞭。  高歡病中由玉壁班師晉陽後,出於兵敗後激勵將士,使驍將斛律金作《敕勒歌》,這就是那首傳誦千古的名篇:“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描繪北國草原遼闊無垠、氣勢恢宏的遊牧族民歌,借玉壁之戰始進入官書而流傳下來相關閱讀推薦:真實的中國神話人物戰鬥力:孫悟空墊底 誰第一?中國也是戰鬥民族:盤點中國古代的十大王牌軍隊魂斷紮馬:為什麼漢尼拔輸瞭人生中最後場關鍵戰鬥日專傢模擬中美南海開戰 美軍戰鬥艦不堪一擊

南北朝最蕩氣回腸的一仗:兩魏玉璧之戰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魏實權分別落人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和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手裡,君主不過是傀儡而已。兩魏以黃河為界,東魏以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都,占有函谷關以東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區;西魏以長安 (今陜西西安市)為都,占有原北魏的關中一帶。兩魏彼此對立,後又分別為齊、周所代,最後齊為周所滅,山西始終是首當其沖的爭戰之地。  高歡仗恃地廣人眾、糧足馬肥的戰略優勢,欲一舉蕩平西魏;宇文泰則盡管僻處關西,人稀兵少,糧秣匱乏,卻勵精圖治,特別是註意一個個戰役勝利的積累,信心和實力與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驍將楊(木票刂)東渡黃河,巧計攻占瞭東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進入河東(今山西南部地區)。從此,兩魏互為依托的關河天險為西魏所獨有。這種歷史現象頗似前此戰國時代秦據有魏的安邑(今夏縣西北)而對秦、魏的盛衰存亡攸關一樣,如今之於兩魏同樣是盛衰存亡所系。正因為如此,河東遂成為兩魏之間殊死鬥爭的焦點。  公元538年(西魏文帝大統四年,東魏孝靜帝元象元年),西魏東道行臺王思政以玉壁 (今山西稷山西南)地處險要,上書請築城並由河南的恒農(今河南靈寶)移鎮玉壁,西魏當局欣然照準,並對王思政“詔加都督汾(治今山西汾陽)、晉(治今山西臨汾市)、並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諸軍事”。王思政何以請築城玉壁與移鎮玉壁?西魏當局又何以大加贊賞和支持呢?隻消看看這個要塞所處的地理形勢,就可知其原因:玉壁地當今稷山縣西南六公裡,坐落於汾河下遊與涑水河分水嶺峨嵋原北緣。峨嵋原即地理學上所謂“峨嵋臺地”,地處北緯34°52′,至35°36′,東經110°20′,至111°20′,之間運城盆地中部,面積6000平方公裡,周300公裡,臺地略呈棱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黃河峽谷,東、南為涑水河所環繞。臺地邊緣受流水侵蝕和河流沖刷,形成陡峻的黃土斷崖和沖溝,沿河斷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個臺地猶如一巨大黃土城堡。臺地中央更有兩座超過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東西相對,宛若臺地的兩隻眼睛。占據峨嵋原,東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則可控制汾河河谷東西孔道,進可長驅突擊,退可守險無虞,古來構成西南拱衛長安、東北屏翰晉陽的地理形勢。同時,臺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麻,向為民給軍需的理想所在。所以誰占有峨嵋原,誰就取得瞭戰略主動。如今西魏既進入河東,如欲站住腳進而鞏固和發展,則必須守住峨嵋原——此正是西魏築城玉壁移鎮玉壁的原因;而河東是二魏角逐中東魏的要害,亦其“軟腹部”,高歡前對西魏涉足河東早已如坐針氈,今對其築城玉壁自然更如鯁骨在喉——此正是高歡為拔除玉壁不惜以賭國運的原因。   兩魏玉壁之戰,先後凡兩次,都是東魏攻打西魏的要塞玉壁引發的。東魏軍皆由大丞相高歡親自統率;西魏軍首次由東道行臺王思政為主將,第二次由晉州刺史韋孝寬為主將。首次玉壁之戰發生於公元542年(西魏大統八年,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初冬。高歡由晉陽麾軍沿汾河谷道南下,至絳州(今山西新絳)折西,軍勢浩大,號稱“連營四十裡”。高歡兵臨城下,軟硬兼施,先以授並州刺史勸降,王思政不受;高歡遂圍玉壁,連續攻打9日不下,天逢大雪,城外野戰,士卒饑凍,死傷慘重,無奈撤軍。  公元546年(西魏大統十二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高歡傾山東之眾西伐,志圖關中,玉壁首當其沖。他連營數十裡,直逼玉壁城下。當時城內士兵戴鐵面防范;高歡使神箭手元盜(一作“元溢”)射之,每中其目。城外在城南起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土山對面,城上原有兩座敵樓,韋孝寬邊於樓上縛木相接,高逾土山,邊廣積戰具以待。高歡使人向城中喊話“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遂於城南鑿地道向城接近,同時於城北起土山晝夜攻城;孝寬則沿城挖塹截擊地道,並嚴令戰士守塹,城外一旦挖透塹壕,立即擒殺,又於塹外貯積柴火,備足風箱,如有敵蟄伏地道,即鼓風以煙火灼燒。城內無水而汲於汾,高歡使將士移汾改道;孝寬則於城內鑿井以對。城外又造攻車,堅固銳利,車之所及,莫不摧毀;城內乃縫佈為縵,隨車所向而張設,佈既懸空中,車竟不能壞。城外縛松香於高竿,灌油加火,欲燒佈焚樓;城內則造長柄鐵鉤,以鉤割竿,松麻俱落。城外又於城四面穿地21道,各施梁柱,以油澆灌,放火燒柱,柱折城崩;城內卻隨崩隨豎木柵以阻止。城外攻城之術已盡,城內則無一不識破破除。高歡無奈,使人向韋孝寬喊話,曉以既無救兵,何不投降;韋孝寬答我城池嚴固,糧秣有餘,攻者枉自徒勞,守者逸頤自安,何須馳援?我倒是為貴方廣大將士有來無回擔憂呢。高歡再使人“射募格於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韋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雲:‘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高歡又將孝寬原在山東的從子押於城下,把刀架到脖頸上,揚言城內再不降,就殺人瞭;韋孝寬依然不為所動,將士為主將大義凜然所感,莫不有與城共存亡之心。  高歡苦戰六旬,將士傷亡病滅十之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病,乘夜逃遁,不久忿怨死於晉陽。西魏則嘉韋孝寬守城之功,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至北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以韋孝寬立勛玉壁,於玉壁置勛州,仍授韋孝寬勛州刺史。  玉壁之戰中,從高歡攻城使用的戰術到韋孝寬守城使用的戰術看,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達到古來戰爭中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這或許是古代戰爭史上一次戰役所涉及戰術內涵最豐富最齊全的瞭。  高歡病中由玉壁班師晉陽後,出於兵敗後激勵將士,使驍將斛律金作《敕勒歌》,這就是那首傳誦千古的名篇:“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描繪北國草原遼闊無垠、氣勢恢宏的遊牧族民歌,借玉壁之戰始進入官書而流傳下來相關閱讀推薦:真實的中國神話人物戰鬥力:孫悟空墊底 誰第一?中國也是戰鬥民族:盤點中國古代的十大王牌軍隊魂斷紮馬:為什麼漢尼拔輸瞭人生中最後場關鍵戰鬥日專傢模擬中美南海開戰 美軍戰鬥艦不堪一擊

歷史上第一次“圍棋外交”在南北朝

  運動是不分國界的,今有乒乓外交、籃球外交,在圍棋風行的南北朝,亦出現瞭歷史上第一次“圍棋外交”。   當時,魏孝文帝元宏很想統一中國,便派散騎常侍李彪出使南齊,一探虛實。李彪是頓丘衛國(在今濮陽境內)人,名字就是元宏賜的,深得皇帝信任,但元宏選他去,還因為他的另一個身份——魏國有名的圍棋高手。元宏一生仰慕漢文化,而圍棋流行的南朝一直以中華正朔自居,所以,他有心要在圍棋上跟南朝鬥一鬥。   依據《魏書·蔣少遊傳》的記載,李彪去南齊時,又特意帶瞭北魏有名的棋童,洛陽第一高手范寧兒同往。最終,與南朝高手對決的重任,就落在瞭這個孩子身上。   南齊這邊,皇帝是齊武帝蕭賾(zé),乃父齊高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撰寫圍棋書的皇帝,有《齊高棋圖》二卷問世,棋力與當時位列二品的褚思莊差不多。所以,蕭傢是有圍棋基因的。蕭賾更知道,這幾位北方棋手來者不善,不可輕視,他把接待任務交給瞭江南名手王抗。   這場國際對抗賽的勝敗,直接關乎南北兩朝的榮辱,比賽現場,觀者甚眾。王抗的棋力是時人有目共睹的,《南齊·蕭惠基傳》中記載,他的棋力是“第一品”,特點是“神速”,註重佈局。范寧兒是什麼棋風不得而知,根據史載,兩人隻下瞭一局,結果,王抗竟然爆冷告負。   一時間,北朝人揚眉吐氣,而南朝人震驚無比。

南北朝第一治政之才:王猛輔佐苻堅統北方被低估

  公元355年,洛陽城內店鋪櫛比,商賈林立,遊人雲集,熱鬧非凡,中州古城好一派繁華景象。在這遊人雲集的市面上,一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中年漢子穿著破舊的衣服,身背簸箕高聲叫賣。他高昂宏亮的叫賣聲使不少人停下來往視,人們其實並不是要買簸箕,而是感到到賣簸箕的人非同一般。這位賣備箕者不是別人,就是日後輔助前秦符堅統一中國北方的王猛。   一、被揭捫虱論天下   王猛(325一3 75),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樂昌西)人。少年時代的王猛,傢貧無以糊口,不得不以賣簸箕為生,到處奔波,處處無傢處處傢。   王猛儀表堂堂,喜好讀書,特別是兵書。雖出自貧寒之傢,對書籍卻特別嗜好。他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常常被一些富傢子弟恥笑,對此王猛不以屑懷。他人品極好,為人剛毅,氣度不凡。   傳說,有一次他在洛陽城中賣簸箕,忽然有一人來到面前說,情願出高價買,隻是身上無現錢,傢居不遠,請跟隨來取。王猛覺得價錢好就隨他去,走瞭好長時間亦不覺遠。抬頭一看已到山中,隻見一老翁,一白發銀須,踞胡床而坐,左右各站立十多人。其中一人引見王猛拜見。老翁答道:“王公與我有緣啊!”於是,給瞭他十倍的錢。王猛出門回頭一看,原來是雄偉的中嶽嵩山。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但由此可以看出王猛在民間的影響。

歷史上唯一嫁給三位皇帝的女子:南北朝最牛帝妃!

  正史記載中 歷史上唯一嫁給三位皇帝的女子!  在正史記載中,歷嫁三位皇帝的女子,唯南北朝時期爾朱英娥一人。  然而,三任丈夫帶給她的不是榮耀、幸福、真愛,而是一幕幕幽怨悲憤、爾虞我詐和世態炎涼。在爭權奪利的博弈裡,在血腥恐怖的政變中,在虛情假意的屋簷下,爾朱英娥如同一葉扁舟,一顆棋子,一個象征,被隨意安插在歷史的某個截面。如果說,王朝更替,後妃的災難往往隨夫君一起降臨。這些後妃成為他人之妻後,道不盡無窮的心酸和淚水,那麼一身侍三帝的爾朱英娥則是不幸女人中最不幸的一位女人。  在正史記載中,歷嫁三位皇帝的女子,爾朱英娥一人。從孝明帝元詡的偏妃,到孝莊帝元子攸的皇後,再到神武帝高歡的別室,在爭權奪利的博弈裡,在血腥恐怖的政變中,她倔強的生命,也最終隨著高歡的離去而悲壯隕落。  爾朱英娥,生年不詳,北秀容(今山西朔縣)人,北魏權臣爾朱榮之女。北魏遷都洛陽後,整個王朝在歌舞升平中迅速腐化下來,軍隊的戰鬥力也大大衰減。為瞭鎮壓邊境的六鎮叛亂,孝明帝不得不依靠驍勇強悍的爾朱榮。叛亂平息後,孝明帝為瞭表示寵遇,不僅為爾朱榮加官進爵,而且將爾朱英娥納入後宮,成為一名偏妃。雖然有幸成為皇帝的女人,但孝明帝除瞭和母親胡太後爭權,就是和他最寵愛的潘妃喝酒,別的女人很少能夠得到寵愛。幾年的孤苦寂寞,讓正處於花季妙齡的爾朱英娥,一天天成為鬱鬱寡歡的深宮怨婦。   北魏武泰元年(528),孝明帝密令爾朱榮領兵進京助他奪權,胡太後聞訊後將其毒死,並逼迫爾朱英娥等眾妃出傢為尼。旋即,爾朱榮以討伐胡太後為名發動“河陰之變”,將胡太後等兩千餘人投入黃河淹死,擁立元子攸為皇帝,即孝莊帝。爾朱榮是個野心勃勃之人,為瞭監視孝莊帝,控制北魏王朝,進而謀求自立,他命女兒蓄發還俗,並逼迫孝莊帝將爾朱英娥立為皇後。起初,孝莊帝考慮到爾朱英娥曾是孝明帝的妃子,按輩分是自己的堂嬸,心裡極不情願。爾朱榮便授意旁人引經據典,力勸皇帝要認清形勢,孝莊帝隻得就范。  從受氣的妃子搖身變成正牌皇後,爾朱英娥一時風光無限。爾朱英娥本來就性格爽直,如今有瞭父親為她撐腰,脾氣變得更加暴躁,動輒給孝莊帝臉色看,夫妻關系一直不太好。孝莊帝是一條血性十足的漢子,雖然表面上對爾朱榮、爾朱英娥唯唯諾諾,聽之任之,但無時無刻不想搬掉壓在他頭上的這兩座大山。後來,爾朱英娥懷孕瞭,而孝莊帝鏟除爾朱榮的計劃也隨之誕生,即以爾朱英娥和她肚裡的孩子為誘餌,騙爾朱榮進宮,然後伺機殺掉。爾朱英娥,從爾朱榮安插在女婿身邊的一顆棋子,轉型成為孝莊帝鏟除嶽父的一張王牌。  北魏永安三年(530),爾朱英娥懷孕九個月時,孝莊帝派人向爾朱榮道喜,謊稱皇後生下皇子,請他進宮慶賀。爾朱榮聽後大喜過望,不顧親信的勸告和提醒,毫無防備地帶人奔入皇宮。見到孝莊帝,未等爾朱榮開口,孝莊帝手下兩人便提刀殺瞭過來。爾朱榮馬上驚起,直奔禦座想挾持孝莊帝抵抗。早就“橫刀膝下”的孝莊帝用刀順勢直刺其腹,一代梟雄應聲斃命,隨行人員皆被殺。翻身後,孝莊帝對爾朱英娥還算心慈手軟,畢竟皇後肚子裡的孩子是他的親骨肉。遭此變故,爾朱英娥的傲氣蕩然無存,換來的則是朝不保夕的恐懼。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古代女子有何誘人儀態竟能傾倒眾生揭秘:在金庸武俠世界中的五大失貞女子大盤點甄妃有多美:讓曹操父子三人反目的三國絕世女子古代女子15歲不嫁就要坐牢嗎?古代如何懲罰剩女揭秘:古代女子洞房讓人臉紅的壓箱底寶貝有哪些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孩子出生後,孝莊帝很興奮,“大赦天下,文武百僚泛二級”,爾朱英娥懸著的心總算放瞭下來。然而,僅過瞭兩個月,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率兵殺進洛陽,要為爾朱榮報仇。由於“事出倉卒,禁衛不守”,孝莊帝被擒,皇子被殺。幾天後,孝莊帝也被縊死。痛失愛子和夫君,爾朱英娥肝腸寸斷,精神恍惚。不久,高歡控制瞭北魏局勢。為瞭平衡各方面利益,高歡納瞭很多高門女子為別室,其中就有爾朱英娥。高歡雖然未曾稱帝,但他卻是北魏王朝的實際掌權者,又是北齊王朝的草創者,而且死後被追尊為“神武皇帝”,堪稱一代帝王。  高歡對爾朱英娥非常恭敬和尊重,史載“神武納為別室,敬重逾於婁妃,見必束帶,自稱下官。”高歡對爾朱英娥如此,可見她在高歡心目中的分量。當然,分量歸分量,愛情是愛情,這是兩碼事。夫妻之間的生活氣氛搞得如此莊重厲穆,隻能證明一件事,這兩個人並不是正兒八經過日子。對於高歡來說,爾朱英娥的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用價值。前朝皇帝的老婆都成瞭他的女人瞭,北魏乃至後來的東魏王朝誰還能比他大?受夠瞭前兩任丈夫傀儡似的窩囊氣,爾朱英娥對高歡的男子漢氣概相當滿意,並為高歡生下瞭高浟和高凝兩個兒子。  後來,爾朱英娥厭倦瞭這種虛情假意,索性再次出傢為尼。高歡出資為她建瞭一座寺廟,“後為尼,神武為起佛寺”。東魏武定五年(547),高歡染病去世,身在佛門的爾朱英娥早已看破紅塵,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悲傷。高洋建立北齊後,封高浟彭城景思王,爾朱英娥也被封為彭城太妃。過去的都過去瞭,該瞭的都瞭瞭,爾朱英娥原以為能伴隨青燈古佛安安靜靜地度過餘生,不料高洋“狂酒,將無禮”。如果爾朱英娥是個柔弱女子倒也罷瞭,可她偏偏是一個“引長弓斜射飛烏,一發而中”的武林高手,所以死活不從,“遂遇禍”。   北齊天保七年(556),爾朱英娥為瞭捍衛貞潔,竟死在瞭高洋的刀下。從深宮幽怨到頤指氣使,從寄人籬下到以死抗爭,生命中的喜樂煩憂,人世間的愛恨情仇,爾朱英娥甘苦自知。爾朱英娥的命運,隨著傢族的興衰而轉折,隨著丈夫的更換而起伏。她一生三次嫁人,經歷瞭初婚的抑鬱、再婚的悲喜和三婚的淡泊;她一生身處三朝,見證瞭北魏的覆亡、東魏的沉淪和北齊的崛起。她的遭際,在歷史的變遷中,在歲月的沖刷下,被記載於史的不過寥寥數語。然而,她有幸嫁給三位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爾朱英娥如何三次嫁皇帝  第一次婚姻——嫁給北魏孝明帝  爾朱英娥最初嫁給北魏孝明帝做妃子,封為“嬪”。婆母靈太後專橫,對妃嬪們很壓制,因此她一直沒有生育。孝明帝母子權力沖突很嚴重,武泰元年(528年),靈太後竟殺死瞭自己的親生兒子、年僅19歲的孝明帝,然後立孝明帝剛剛出生的幼女元姑娘為皇帝,不久又改立臨洮王世子三歲的元釗為帝,並命令孝明帝的妃嬪們全部做瞭尼姑。靈太後的做法引起野心勃勃的大軍閥爾朱榮(爾朱英娥父親)的不滿。不久,爾朱榮制造瞭“河陰之變”,將胡太後、剛剛繼位年僅3歲的幼主元釗投入黃河淹死,又殺死二千多名皇族和大臣,由此控制瞭北魏的朝廷。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第二次婚姻——孝莊帝  爾朱榮一直圖謀稱帝自立,但怕眾人不服,就擁立元子攸為帝,把大女兒爾朱英娥從尼姑庵接出,立為孝莊帝的皇後。爾朱英娥個性強直,依靠父親的威勢,對丈夫很不客氣,一旦丈夫對嬪妃們過於親近時她就呵斥說:“天子由我傢置立,今便如此,我父本日即自作,今亦復決?”  永安三年(530年),爾朱英娥懷孕將產。孝莊帝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借爾朱英娥生子之機,殺死瞭入宮探望外孫的爾朱榮,爾朱榮的長子爾朱菩提(爾朱英娥的弟弟)等30人隨之入宮,也都被伏兵所殺。  後來,爾朱榮的從侄、即爾朱英娥的族兄汾陽刺史爾朱兆和爾朱世隆共謀,推戴太原太守兼並州事長廣王元曄即位,隨後闖入宮中污辱妃嬪、虜掠財物,並將爾朱英娥的新生兒子搶來,當面摔死在床下。她的丈夫24歲的孝莊帝元子攸被送晉陽拘禁。不久爾朱兆就將他縊殺,同時又殺死河間王元寬及其妻子(爾朱英娥的妹妹)。爾朱英娥被軟禁宮中。   第三次婚姻——北齊高歡  此後不久,新興的軍閥高歡擊敗爾朱氏,殺爾朱世隆和新皇帝元恭,爾朱兆兵敗自殺。孤苦伶仃、被困後宮的爾朱英娥則被高歡俘虜,納為側室。高歡很寵愛她,並且對她敬重超過正妻婁昭君,見必束帶請安,自稱“下官”,逐漸打動瞭爾朱英娥的心,爾朱英娥和高歡生下二子高攸、高凝,頗得高歡喜愛。高歡欲改立她為正妃、高攸為世子。因司馬子如勸諫而作罷。  爾朱英娥的兩個幼弟爾朱文暢、爾朱文略因為姐姐而得到高歡照顧,爾朱文暢成年後成為東魏儀同兼肆州刺史。545年正月間,爾朱文暢與丞相司馬任胄、都督鄭仲禮等合謀,計劃乘正月十五夜觀“打簇戲”之機暗殺高歡,進而立爾朱文暢為皇帝,事發,都被處死。高歡看在爾朱英娥的份上,繼續厚待她僅存的弟弟爾朱文略。並且遺令恕其十死。北齊時期,爾朱文略恃此益橫,終因與平秦王拿一個漂亮的婢女和一匹千裡馬打賭輸掉後殘酷地“殺馬及婢,以二銀器盛婢頭馬肉”,而被處死正法。   北齊時高攸封彭城王,爾朱英娥也被封為彭城太妃。高歡的兒子高洋即北齊皇帝位以後,統治後期酗酒狂暴。天保七年(556年)竟要占有爾朱英娥,爾朱英娥抵死不從,被高洋一刀殺死。  其實,歷史上一女嫁多夫的列子也不少,比如春秋時期的“紅顏禍水”夏姬,唐朝一代女皇武則天,清朝赫赫有名的孝莊皇太後等等。下面小編為你盤點一下歷史上多次改嫁的女名人們!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盤點歷史上多次改嫁的女人排行榜  1、夏姬——改嫁九次,當瞭十次寡婦的古代極品  古代極品寡婦:中國的春秋時期,有一個美麗絕倫的女人,她有著傾國傾城的美貌,凡是見到她的男人,都被她的容顏所折服。她的一生“三為王後,七為夫人”,卻都以受守寡告終,因為她,一個國傢覆滅瞭,連英雄蓋世的一代霸主楚莊王,也差點兒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她的存在,甚至影響瞭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  姬來自鄭國,早年嫁給瞭陳國的一位叫禦叔的男人,生瞭兒子,叫夏征舒。禦叔很早就死去瞭,可是夏姬的青春猶在,這就要寡婦門前是非多瞭!陳國的君主看上她瞭:我們國傢還有這麼個寶貝呢?與此同時,儀行父和孔寧兩個公卿級的人物也看上她瞭。反正丈夫也死瞭,在傢裡閑著也是閑著,一個也是轟著,兩個也是趕著,夏姬照單全收,一律來者不拒。  他們三個就沒日沒夜地往夏姬傢競賽似的跑。晚上到夏姬傢去,白天在朝中,每個人手裡邊都有夏姬私贈的內衣,還拿著相互顯擺:你看你有,我也有。這按史書說法,就是“公卿宣淫”,是不正經的。  當時有個叫泄冶的大臣站出來指責他們,於是孔寧、儀行父就合起夥來把泄冶給殺掉瞭。這一下就沒瞭攔擋瞭,他們就變本加厲成天地往夏姬傢跑。有一次,三人又來到夏傢喝酒。三杯酒下瞭肚子,就不說人話瞭。陳靈公指著夏征舒說:你瞧,他長得像你。他指的是儀行父和孔寧中的一個。那二人也不吃虧,反過來說:我們瞧他怎麼長得又像你?  他們在這兒合夥不說人話,就惹惱瞭夏征舒。夏征舒不是小孩子瞭,聽到三人評說自己的相貌,就要有所行動瞭。這場宴會結束的時候,陳靈公、孔寧、儀行父歪歪斜斜往外走,走到門口的時候,正對著馬棚,突然發現,夏征舒已經擺好強弓大弩正等著他們呢!三人還沒反應過來,夏征舒就射瞭一箭,一下就把陳靈公射個正著,陳靈公當場就死瞭。孔寧和儀行父一看君主被射死瞭,酒都醒瞭,撒腿就跑。夏征舒再射第二箭時,已經連人影都沒有瞭。

兩晉南北朝最厲害的十八位名將:誰軍事才能最高

  兩晉南北朝名將縱覽  1、劉裕  南朝的第一個皇帝,手下名將如林,是以少勝多的高手。  他是打孫恩起傢的,曾經以一千兵力追擊孫恩四十萬叛軍,孫恩後來覆滅,跟他有直接關系。隨後不久他又打擊桓玄,桓玄看似勢力強大,但在他極少兵力的打擊下,很快灰飛煙滅。打完桓玄,他讓朱齡石取蜀,收復瞭因叛變獨立的東晉領土。隨後他開始第一次北伐,南燕在他猛攻下滅亡。就在此時盧循、徐道覆叛軍幾十萬兵臨石頭城下,劉裕曾經的兩個戰友紛紛戰敗,劉裕開始再次平叛,他讓名將沈田子從海路奪取盧循老巢廣州,然後在長江上大敗盧循、徐道覆,讓東晉再次度過危機。不久後,劉裕率手下眾多名將第二次北伐,消滅後秦,軍功達到頂點。但劉裕的失敗也很快到來,他留兒子鎮守長安,南下代晉,雖然如願當上皇帝,但他辛辛苦苦拿下的關中卻被赫連勃勃奪取,手下名將死亡殆盡,他再也沒有能力建立更大的功業瞭。  劉裕作戰喜歡冒險,常常出奇制勝,而且他相當勇猛(曾經一個人跟孫恩幾千人戰鬥),這是他沒有讀過什麼兵書卻常常以少勝多的原因。他平叛很有一套,攘外也很有手段。劉裕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善於用人,手下王鎮惡、沈田子、檀道濟等人都是相當瞭得的名將。但劉裕也有缺點,他用人並不敢完全相信,如果他不讓他兒子鎮守關中,如果他信任王鎮惡的話,或許不會有關中之敗。他還有一個最大缺點,就是雄心不足,隻想立功代晉,如果他有相當的雄心的話,我想他打敗赫連勃勃也是有可能,甚至消滅北魏統一中國,估計也能夠成功。看到劉裕的歷史,會覺得一個人一生能做的事實在不多,當你老瞭的時候,似乎完成很多事,但是更大的功業卻不敢企及瞭。   2、赫連勃勃  十六國夏國的建立者,遊擊戰高手。  他是匈奴劉姓部落首領的兒子,父親被殺,他流亡與後秦,但後來忘恩負義,以怨報德,把後秦打的嗚呼哀哉,西域諸城白天都不敢開門。當然他人生的頂點在打敗南軍,把劉裕手下諸多名將全部殺死。赫連勃勃活著的時候,連北魏都不敢以統萬城為攻擊目標。  赫連勃勃雖然戰鬥力極強,但為人兇殘,是個極其可怕的人。  3、陳慶之  梁武帝手下第一名將,個人覺得他比韋睿還強。  梁武帝第二次北伐,百萬大軍潰敗,隻有他的部隊全軍而還。他人生的頂點是護送北魏皇族還洛陽,那次北伐震動乾坤,陳慶之隻有7000白袍軍,愣是把北魏百萬大軍打得灰飛煙滅,如果不是那個白癡皇族無知,不讓梁武帝派援軍駐紮占領的城市的話,梁武帝完全有可能乘北方大亂統一中國,陳慶之的勝利也因此迅速結束,最後白袍軍死亡殆盡,陳慶之化妝成和尚逃回南梁。陳慶之打敗侯景後不久就死瞭,梁武帝手下再無名將。  陳慶之熟讀兵書,而且是梁武帝身邊一等一的親信,他很厲害,隻是國傢不給力。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南北朝漢人戰敗後婦女被俘數萬人成生子機器盤點: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10大著名將領介紹中國魏晉南北朝十大美男是誰?美男如玉的傳奇年代邙山之戰簡介 南北朝時期的第一次邙山之戰魏晉南北朝的故事 美男衛玠真的是被看死的嗎?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4、拓跋珪  北魏的建立者。  最有名的是參合陂之戰,消滅慕容垂之子數萬大軍,在慕容垂死後消滅後燕,統一北方,建立瞭北朝的第一個朝代。  他跟赫連勃勃一樣殘忍,不過還是有點人性的,消滅後燕後他汲取瞭參合陂坑殺後燕軍隊的教訓,不殺百姓。他39歲就死瞭,否則應該能看到他跟赫連勃勃的惡戰。  5、謝玄  東晉名將,名相謝安的侄子,北府軍的創始人。  他的北府軍在抗擊前秦的戰鬥中屢建奇功,尤其在後來的淝水大戰,以8萬兵力大敗苻堅97萬大軍,這一仗是中國歷史最著名的大戰之一,也是晉朝第一名戰。後來,謝玄北伐,打到黃河邊上就不再打瞭。  謝玄是名門之後,一代儒將,他給東晉留下瞭一支精銳“北府軍”,這也是劉裕起傢的資本。他知道東晉沒有統一全國的實力,所以謝安和桓沖死後,北伐就停止瞭。   6、韋睿  梁武帝手下第一個名將,老將的典范。  梁武帝第一次北伐,他屢奪堅城,但由於梁武帝用人不當,北伐失敗。隨後鐘離攻防戰很快開始,這一戰成就瞭韋睿,他以30萬兵力全殲北魏80萬大軍,這也是南北朝第一名戰。  韋睿老年出名,雖然身材瘦弱,卻被稱為“韋虎”,勇氣可嘉。  7、石勒  平民出身,是十六國後趙的建立者。  石勒早年經歷很低調,到三十幾歲才被劉淵看中,消滅西晉有他功勞,後來又消滅前趙,幾乎統一北方。  石勒算是少數民族的卓越領袖,但是他沒有看穿侄子石虎,這也是他沒能建立北朝的原因。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8、馬隆  西晉名將,個人認為如果他在中原,劉淵未必能取勝。  攻打禿發樹機能是他一生的名戰,三千精兵就能殲滅禿發樹機能十幾萬軍隊,比很多西晉將領強多瞭。  可能是他死的太早,否則八王之亂後,他也許有機會像陶侃一樣。  9、祖逖  東晉名將,以戰養戰的高手。  他在晉朝垂危的時候,奉晉元帝命率軍北伐,要知道東晉草創,實力有限,祖逖大概隻有一千多人北伐,他在有生之年收復瞭淮北,打敗石虎,石勒都不敢南下。  他有一句話:“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他是值得敬佩的愛國志士!  10、慕容垂  十六國後燕的君主,一代名將。  他最有名的一仗,就是打敗桓溫。枋頭之戰,擋住瞭桓溫的攻勢,襄邑之戰打敗斬桓溫三萬級。在苻堅手下,忍到苻堅滅亡,建立後燕,雖然有些戰績,但他死後後燕很快滅亡。  他的戰鬥能力很強,但有一些缺點,就是戰略思維不足,而且他不是個政治傢。   11、桓溫  東晉名將,也是一代奸臣。  他年輕時有“枕戈泣血”的故事,自比劉琨,是個愛國志士。庾翼說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後來他做荊州刺史,收復蜀地,消滅十六國之一的成漢,是東晉僅有的兩個能消滅十六國一國的將領。北伐前秦,是他第一次北伐,幾乎要成功瞭,但由於兵力和補給不足,最後隻能撤退。這次北伐,他認識瞭王猛,可惜沒有一起合作,否則是否會一起統一中國也未可知。後來桓溫北伐姚襄,修繕瞭西晉陵墓。後來他跟慕容恪對峙,多年沒有收獲。慕容恪死後,他發動瞭最後一次北伐,他率軍5萬,由京口出發,開始進展順利,湖陸、魚臺、林渚、黃墟等戰均是完勝,但後來枋頭之戰,被慕容垂8萬精兵擋住,之後天氣大旱,補給跟不上,隨後襄邑之敗,死亡3萬。桓溫晚年收復壽陽時擊敗苻堅,那是他最後一仗。  我覺得桓溫年輕時未必有代晉的野心,但他軍功蓋世,越來越輕視朝廷,到最後廢帝,這也是野心的膨脹。大體來說,他是對東晉有功的,要知道,謝玄曾經在他手下任參軍,北府軍幾乎可以說是他草創的。分頁:3/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12、謝艾  十六國前涼名將,一代儒將。  他開始隻是個主簿,但石虎大軍逼近,他被任命為主帥,兩次大敗後趙軍隊,石虎說:“前涼有人,不可圖也。”  後來他被害死,前涼自毀長城。  13、劉牢之  東晉名將,北府軍軍魂。  謝玄是北府軍的頭,劉牢之是北府軍的膽。淝水之戰前抗擊前秦,屢立戰功,當到謝玄的參軍。淝水之戰,他先發制人,以5千人打敗苻堅前鋒5萬精兵,讓苻堅嚇瞭一跳,渡河時讓苻堅草木皆兵。後來北伐,大敗慕容垂,如果不是貪物資,或許慕容垂也會被擊斃。晚年多次打敗孫恩。可惜後來三次叛變,最後失去人心,上吊自殺。  劉牢之是猛將,但是政治頭腦有限。有一點要說,劉裕是他起用的。  14、慕容恪  十六國前燕名將。  他作戰喜歡減少傷亡,而且愛護士兵。他活著的時候,桓溫不敢北伐。他死後,王猛攻陷太原,說:“慕容玄恭真乃奇士!”

盤點: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10大著名將領介紹

  導讀: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步伐。[2] 在隋朝統一天下後,合並關東與江南人而形成新漢族,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十:斛律光  斛律光(515年―572年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北齊名將。善於騎射,號稱“落雕都督”。他驍勇善戰,在與北周近20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斛律光南北朝時期北齊名將,平生為高傢打過無數惡仗,又幫助高緯坐穩帝座。但不貪權勢,不懂交結高緯的寵臣穆提婆和祖珽。兩個人於是同上讒言勸高緯殺掉他。高緯性怯,不敢誅殺如此重臣。祖珽給他出主意:“賞賜斛律光一匹馬,說明天一起遊獵東山,他一定來謝恩。”斛律光來到涼風堂,高緯衛士劉桃枝從後擊其後腦,斛律光不倒,回頭說:“你們常常幹這樣的事,但我到死也不幹對不起國傢和皇帝的事。”劉桃枝和三個大力士用弓弦勒在不做絲毫抵抗的斛律光脖子上,勒死瞭一代名將。   九:曹景宗  曹景宗(457—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內)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名將。出身將門,幼時就以勇猛聞名。後追隨蕭衍(後來的梁武帝)起兵,南征北戰,為梁朝的開國功臣。梁朝建立後又被委以重任,進號平西將軍,改封竟陵縣侯。多次與魏軍交戰,立下赫赫戰功。公元508年,病逝,時年五十二歲。曹景宗不失為一個英雄豪傑,生性粗獷豪放,一生都在追求金戈鐵馬、鏗鏘有力的人生風格,但他嗜酒好色、奢靡浮華的性格一直為世人所不齒。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北齊胡太後:為何不做太後“下海”做妓女被三個女人“聯手”玩完的禽獸王朝:北齊紅顏禍水揭秘:北齊歷史上的那些禽獸王朝 皇帝無一善終盤點古代帝王們的特殊嗜好:北齊後主好扮乞丐史上哪位皇帝的奶媽曾權傾天下? 北齊陸令萱亂政歷史上北齊長公主嫁給瞭誰?陸貞傳奇高湘簡介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八:陳顯達  陳顯達(427—500),南北朝時期南齊名將。中國傑出軍事傢、政治傢。499年(永元元年)正月,陳顯達率平北將軍崔慧景等部4萬人,進攻北魏,企圖收復先前被北魏攻占的雍州(治今湖北襄樊)五郡。魏孝文帝元宏派前將軍元英領兵抵禦。元英為北魏名將,陳顯達領兵於二月間與其交戰,屢破之,遂圍馬圈城(今河南鎮平南),歷時40天。城中食盡,守軍饑疲,食死人肉和樹樹。魏軍被迫突圍逃走,被俘斬數以千計。南齊軍入城後,將士爭搶城中的絹絲,所以沒有對魏軍進行窮追。陳顯達又派軍主莊丘黑攻擊南鄉(今河南漸川西南),拔之。陳顯達作為中國歷史名將,其出人的軍事統帥能力,善於權變的處世哲學和政治才華,歷來為人稱道。   七:韋孝寬  韋孝寬(公元509年—公元580年),名叔裕,字孝寬,漢族,京兆杜陵(陜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傑出的軍事傢、戰略傢。韋孝寬一生南征北戰,官拜大司空,封上柱國。玉壁之戰,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韋孝寬則隨機應變,竭力抗禦,東魏軍盡用攻城之術,但皆被韋孝寬所破,而且還守城有餘。高歡攻城不克,後派人勸降也沒有成功。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時有隕石墜入東魏軍營中,東魏軍驚懼,高歡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於次年正月死去。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六:檀道濟  檀道濟(?—公元436年),南朝宋將領。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檀道濟死後,南朝在軍事上轉入守勢,北朝則占據主動地位,屢次南征。後北魏曾南征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劉義隆登石頭城北望,面有憂色,長籲道:“如果檀道濟還在,怎麼會到這個地步!”

西梁孝明帝蕭巋簡介 南北朝西梁的亂世賢君

  蕭巋(542年-585年),字仁遠,西梁宣帝蕭詧第三子,南北朝時代西梁的第二位君主。西梁是南梁的一個分裂王朝,它的地盤主要在今天湖北襄陽、荊州地區,首都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蕭巋在位二十三年,為人孝悌慈仁、節儉,有君子的雅量,是個亂世賢君,且禦下有方,境內稱治,去世之時,臣民盡皆悲慕流涕。  簡介  蕭巋,蕭衍之後,蕭統之孫。其父親蕭詧與梁元帝蕭繹不和,蕭繹繼梁帝位後,蕭詧就投靠西魏,被西魏皇帝封為梁王,在他的統治地區內他自稱皇帝,但實際上後梁的“皇帝”在他們的疆域上並沒有真正的主權,很長時間裡北朝在後梁設有江陵總管,一方面用來監督後梁的君主,另一方面這些總管擁有兵權來保護後梁不被南朝攻擊。蕭詧死後,他的兒子蕭巋於562年以太子繼帝位。  蕭巋的年號是天保,他繼續他父親的政策,聯合北朝(北周)來抵抗南朝(南朝陳)的威脅。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後蕭巋親自赴長安祝賀,因此深得宇文邕的信任。隋文帝楊堅登基後再次親自赴長安祝賀,又贏得瞭楊堅的信任。後來蕭、楊兩傢又通婚,蕭巋的一個女兒還嫁給瞭楊廣,後來成為隋煬帝的皇後。由於蕭、楊兩傢的關系如此親密,因此後來隋將它駐紮在後梁的江陵總管撤回,使得後梁獲得瞭自主權。   蕭巋是一個相當有學問的皇帝,他曾著《孝經》、《周易義記》、《大小乘幽微》等十四部書。  蕭巋死後被謚為孝明帝,廟號世宗。相關閱讀推薦:西梁宣帝蕭察簡介 南朝西梁的開國皇帝蕭察簡介梁敬帝蕭方智簡介 南梁滅亡,南朝梁的末代皇帝梁閔皇帝蕭淵明簡介 “撿到”皇位來坐的傀儡皇帝梁元帝蕭繹簡介 南梁才子皇帝卻一生頗受爭議南梁後廢帝蕭紀簡介

南北朝宇文邕是怎麼死的?高長恭又是怎麼死的?

  導讀:電視劇《蘭陵王》正在熱播,很多心急的觀眾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各位主角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瞭,蘭陵王和宇文邕作為主角之,他們的結局是好是壞?歷史上的宇文邕又是怎樣的結局?歷史上的蘭陵王又是怎麼死的?  宇文邕之死:  宇文邕是我國歷史中的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英才之主,歷史看似要賦予他機會,卻最終沒有給予他時間。宇文邕是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從小就得到宇文泰的喜愛,常對別人說“成吾志者,此兒也。”宇文泰死後大權很快落到宇文護手中宇文護先後恃殺二帝。560年宇文邕即位,稱武帝。即位之初地位極為不穩,宇文護掌握實權。宇文邕隻有忍耐。宇文邕為瞭表明自己對宇文護的信任,面對殺兄之仇裝做無所謂的樣子,對宇文護不做任何提防,處處按照宇文護的意思去做。有一次陳崇和宇文邕去原州,他執意要回去,別人都不明白意思。陳崇卻裝聰明對身邊眾人說今年晉公不利,晉公當死。武帝聽說後,當著中大臣的面把他痛罵一頓,當天夜裡陳崇就被宇文護逼迫自殺瞭,可見武帝的韜光養晦。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出發即病死,時年36歲,謚號為武帝,廟號是高祖。   高長恭之死:  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頗有人情味地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內心不免激動、熱乎,深情地回瞭一句“傢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為他招致瞭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傢事,遂忌之。”因為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傢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隨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傢事”。  蘭陵王說錯話後,深感大難將至,整日惶恐不安,盡管一再低調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終是躲不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肅,送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顏?”天真的鄭妃以為可能隻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隻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討回性命。而蘭陵王自己心裡明白,向後主高緯討個說法根本沒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瞭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死前燒掉所有債券.其時,蘭陵王僅30歲,死後被安葬在都城鄴(今邯鄲臨漳縣境內)以西。重要軍事統領蘭陵王的遇害,預示著北齊王朝的行將終結。四年後,失去瞭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滅掉,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相關閱讀推薦:歷史上的宇文邕怎麼死的?蘭陵王宇文邕結局如何 蘭陵王鄭兒毒死好姐妹 取代馮小憐改歷史歷史上的蘭陵王妃是滎陽鄭氏 蘭陵王妃鄭氏簡介高長恭妻子鄭氏簡介 蘭陵王妃出身名門滎陽鄭氏蘭陵王安德王的結局

陳慶之簡介 南北朝南朝梁將領白馬銀槍陳慶之生平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隻有15年,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謹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隻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是一個剛柔並濟的文雅儒將。  陳慶之可能是個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蕭衍後來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寫“本非將種,又非豪傢”)的兒子。中國古代,尤其是兩晉南北朝那段時間,庶族(下級地主或者讀書人)和士族(高級地主或者讀書人)之間的分界線是相當嚴格的,庶族不大見得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他的武藝很差:“射不穿札,馬非所便”,因此陳慶之的青少年,也許還包括中年,是以宮廷侍從的身份度過的。當時的皇帝是梁武帝蕭衍,陳慶之跟著皇帝先是下瞭二十幾年棋:“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但他前半生的履歷除瞭這個就是空白瞭。  公元525年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領兵兩千護送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北魏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領兵二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準備進兵,陳慶之得到消息之後,逼近敵人營壘揮師直擊。一比十,這很可能是他所有戰鬥中實力比例與敵人最接近的一仗。戰鬥的結果,二元的兩萬人馬不過在一通鼓之間被陳慶之的兩千人馬擊潰敗逃  梁大通元年(527),與尋陽太守韋放合攻魏之渦陽(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將軍元昭率數萬步騎來救,陳慶之乘魏軍遠來新至,僅指揮100人擊破其前鋒。  後又與諸將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自春至冬,交戰頻繁,將士疲憊。有的將領建議退兵,他力主決戰。魏軍築就13壘以控制梁軍,他領兵夜出,破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梁軍乘勝強攻,俘斬甚多,其餘九壘皆潰。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陳慶之領兵乘北魏征討邢杲起義軍之際,乘虛攻占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今河南商丘)。魏將丘大千率眾7萬分築九城,以抵禦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之內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顥遂於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稱帝。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援,進屯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俘元暉業獲。  梁大通二年(528年)四月,魏北海王元顥來降,梁武欲利用其向北拓地,至不濟也能在魏梁間建立個防衛緩沖地帶,遂封元顥為魏王,以陳慶之護送北歸。具體目的地史書並未明說,是否要一直送到洛陽,也是未知之數。同年十月,陳慶之襲取魏銍城,旋破滎城。  梁大通三年(529年)四月,魏元天穆率大兵東討邢杲,陳慶之乘虛北上,圍攻梁國(治睢陽),破魏丘大可7萬人。元顥於此稱魏帝,改元孝基,以陳慶之為前軍大都督。四月二十日,陳慶之進軍考城,破魏元暉業羽林軍2萬人。五月一日,魏大梁守軍望白袍而降。陳慶之遂引師西進,鞭指魏都洛陽。五月二十三日,在魏援軍趕到之前,破魏楊昱7萬人,攻陷滎陽。俄而率3000兵背城力戰,破敵援軍元天穆、爾東兆騎兵萬餘。隨後魏爾朱世隆棄虎牢,洛陽全裸於梁軍之前。五月二十五日,元顥入洛陽,改元建武。  然梁軍陷洛陽後,魏元天穆等又反撲,先後攻克大梁、睢陽,並由費穆率2萬兵攻虎牢,洛陽告急。陳慶之遂回師進擊魏軍,元天穆畏之而率4萬眾北渡黃河,費穆則率2萬眾降於虎牢。隨後,陳慶之收復大梁、睢陽,洛陽之危盡解。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瞭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

范泰簡介 南北朝宋國大臣學者太學博士范泰生平

  【范泰(355-428)】南朝宋大臣、學者。字伯倫,順陽山陰(今湖北光化西北)人。生於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卒於宋文帝元嘉五年,年七十四歲。為范曄之父。著有《古今善言》、《宋書本傳》等  初為太學博士,歷官謝安及會稽王道子參軍。外弟王忱為荊州(治所在今江陵)刺史,請為天門太守,後升中書侍郎。桓玄專政時,他居喪無禮,乃被貶於丹徒(今安徽當塗)。晉末曾任黃門郎、禦史中丞。盧循起義時,他先發兵千人鎮壓;加振武將軍,升侍中,調任度支尚書。累遷禦史中丞。入宋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時議建國學,以泰領國子祭酒,泰上表陳獎進之道。又言事者以國用不足,欲更造五銖錢,泰極諫其不便。宋武景平(423-424年)初,屢議朝政得失,不被采納,乃輕舟泛遊東陽(今山東益都北)。景平初,致仕。卒,謚宣。  范泰,字伯倫,順陽山陰人也。祖汪,晉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父寧,豫章太守。泰初為太學博士,衛將軍謝安、驃騎將軍會稽王道子二府參軍。荊州刺史王忱,泰外弟也,請為天門太守。忱嗜酒,醉輒累旬,及醒,則儼然端肅。泰謂忱曰:「酒雖會性,亦所以傷生。遊處以來,常欲有以相戒,當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無假陳說。」忱嗟嘆久之,曰:「見規者眾矣,未有若此者也。」或問忱曰:「范泰何如謝邈?」忱曰:「茂度慢。」又問:「何如殷覬?」忱曰:「伯通易。」忱常有意立功,謂泰曰:「今城池既立,軍甲亦充,將欲掃除中原,以申宿昔之志。伯通意銳,當令擁戈前驅。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何如?」泰曰:「百年逋寇,前賢挫屈者多矣。功名雖貴,鄙生所不敢謀。」會忱病卒。召泰為驃騎諮議參軍,遷中書侍郎。時會稽王世子元顯專權,內外百官請假,不復表聞,唯簽元顯而已。泰建言以為非宜,元顯不納。父憂去職,襲爵陽遂鄉侯。桓玄輔晉,使禦史中丞祖臺之奏泰及前司徒左長史王準之、輔國將軍司馬珣之並居喪無禮,泰坐廢徙丹徒。  義旗建,國子博士。司馬休之為冠軍將軍、荊州刺史,以泰為長史、南郡太守。又除長沙相,散騎常侍,並不拜。入為黃門郎,禦史中丞。坐議殷祠事謬,白衣領職。出為東陽太守。盧循之難,泰預發兵千人,開倉給稟,高祖加泰振武將軍。明年,遷侍中,尋轉度支尚書。時仆射陳郡謝混,後進知名,高祖嘗從容問混:「泰名輩可以比誰?」對曰:「王元太一流人也。」徙為太常。  初,司徒道規無子,養太祖,及薨,以兄道憐第二子義慶為嗣。高祖以道規素愛太祖,又令居重。道規追封南郡公,應以先華容縣公賜太祖。泰議曰:「公之友愛,即心過厚。禮無二嗣,諱宜還本屬。」從之。轉大司馬左長史,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復為尚書,常侍如故。兼司空,與右仆射袁湛授宋公九錫,隨軍到洛陽。

劉裕簡介 南北朝宋建立者南朝第一帝劉裕生平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祖籍彭城縣綏輿裡(今江蘇銅山),生於京口(今鎮江),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勛卓著。卓越的政治傢、改革傢、軍事傢,劉宋開國之君。於隆安三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瞭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於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瞭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其先祖舉傢遷居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劉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鎮江。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二十一世孫。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傢、卓越的軍事傢、統帥。劉裕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413年,劉裕滅割據益州的譙縱。對內,南下擊潰盧循,收復廣州;攻克江陵,殺瞭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瞭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瞭割據者司馬休之。於義熙十三年(417年)滅亡後秦,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南朝開始。稱帝前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打擊瞭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瞭政治和社會狀況,為元嘉之治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瞭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傢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

裴松之簡介 南北朝時期宋著名史學傢裴松之生平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漢族,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著名史學傢,為《三國志註》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學三裴之稱。  裴松之為士族官僚傢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祿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員外郎。裴松之從小喜愛讀書,8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20歲。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聯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敗,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薦裴松之擔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慮風險過大,遲遲不肯動身。不久,軍閥火並,庾楷死於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瞭一場殺身之禍。  義熙初,裴松之先後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等職,後升調回朝廷,改任尚書祠部郎。  義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劉裕(即宋武帝)率軍北伐。裴松之時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十分賞識裴松之,贊他有“廟廊之才”,將他轉任治中從事史。晉軍占洛陽後,劉裕委任之為封國世子洗馬。裴松之成為劉裕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南朝宋代晉以後,裴松之歷任零陵內史、國子博士、冗從仆射等職。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自湘州歸來,他將所探詢的吏政民情,歸納為二十四項條款。不久,他被升任為中書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並賜爵西鄉侯。晚年,裴松之先後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騎常侍、南瑯邪太守。元嘉十四年(437年),裴松之65歲,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領國子博士,最後進位太中大夫。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因病去世,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