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南宋

抗金大將劉琦:一位數次擊敗金兵的南宋支柱

  劉錡(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南宋抗金將領。劉錡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勛,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劉錡死後,朝廷賜謚號“武穆”(一說謚號“武忠”)。宋孝宗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死後被尊為神。   西軍涇原軍   張浚富平之戰中失利後,慕洧在慶陽叛變投降金國,進攻環州。張浚命令劉錡前往救援,劉錡留下部將守衛渭州,自己率兵救援環州。不久,金軍進攻渭州,劉錡留下部將李彥琪抵禦慕洧,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回軍救援渭州,但已經來不及,由於進退兩難,劉錡於是率領軍隊撤到德順軍。李彥琪逃歸渭州,投降金國。劉錡因此被貶官降秩知綿州兼任沿邊安撫。統轄六軍   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恢復原來官職,任宣撫司統制。金軍攻拔和尚原後,劉錡率兵分守陜西、四川地區。恰逢使者從四川歸來,將劉錡的姓名事跡報告朝廷。宋高宗詔令劉錡返回朝廷,任命他為帶禦器械,不久改為江東路副總管。   紹興六年(1136年),劉錡充任宿衛親軍指揮官。宋高宗駐於平江時,解潛、王彥兩軍爭鬥,兩人都被罷免,朝廷命令劉錡兼任兩軍將領。劉錡於是請求以前護副軍及馬軍,合並分為前、後、左、右、中軍和遊奕軍,共六軍,每軍各一千人,設有十二將。其中的前護副軍,就是原來王彥的八字軍。至此劉錡的部隊才開始單獨成軍,隨從護衛宋高宗到金陵。   紹興七年(1137年),劉錡任合肥軍事長官;紹興八年(1138年),劉錡率部戍守京口。紹興九年(1139年),劉錡升任為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

揭秘南宋平民皇後謝蘇芳:宋孝宗成肅皇後謝氏

  宋孝宗趙昚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他專心理政,從而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史稱“乾淳之治”,而成肅皇後謝蘇芳當然也功不可沒。她積極支持宋孝宗平反嶽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又重視農業生產,因而政通人和,風調雨順,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故清代有丹陽邑人盛贊謝皇後詩雲:“中興帝後豈尋常,映出蛟龍侶鳳凰。女伴同行真不識,今來橋畔水猶香。”     (一)  謝蘇芳(1135——1207),江蘇丹陽人,祖籍陳郡陽夏。她幼失怙恃,由翟氏人傢收養而從其姓。長成後選入宮中,因美麗、聰明、賢惠被憲聖吳太後賜予普婁郡王趙昚,封咸安郡夫人。趙昚繼承皇位後,封婉容。當皇後逝世後,她進位貴妃,接著被冊立為皇後。  據《宋史》列傳第二後妃下載:“成肅謝皇後,丹陽人。幼孤,鞠於翟氏,因冒姓焉。及長,被選入宮。憲聖太後以賜普安郡王,封咸安郡夫人。王即位,進婉容。逾年,進貴妃。  “成恭皇後崩,中宮虛位。淳熙三年,妃侍帝,過德壽宮,上皇諭以立後意。尋遣張去為傳旨,立貴妃為皇後,復姓謝氏。親屬推恩者十人。光宗受禪,上尊號壽成皇後。孝宗崩,尊為皇太後。慶元初,加號惠慈。嘉泰二年,加慈佑太皇太後。三年崩,謚成肅,攢錡於永阜陵。  “後性儉慈,減膳羊,每食必先以進禦。服汗濯衣,有數年不易者。弟淵,以後貴,授武翼郎。後嘗戒之曰:‘主上化行恭儉,吾亦躬服汗濯,爾宜崇謙抑,遠驕侈。’後歷閣門宣贊舍人、帶禦器械。光宗朝,遷果州團練使。寧宗立,轉萊州防禦使,擢知閣門事,仍幹辦皇城司。三遷至保信軍節度使,尋加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成肅皇後崩,遺誥賜淵錢十萬緡、金二千兩、田十頃,僦緡日十千。後累升三少,封和國公。嘉定四年薨,贈太保。”  鞠,育育、撫養。尋,不久。推恩,廣施仁愛、恩惠於他人。攢,聚攏,集中。錡,古代一種三足的釜。膳羊,閹割瞭的羊。緡,古代穿銅錢用的繩子。僦,租賃。   (二)  紹興二年(1132),六歲的趙昚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  趙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生於建炎元年十月廿二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高宗趙構養子,秀安僖王趙子偁之子,宋太祖七世孫,趙匡胤次子趙德芳六世孫。逝於紹熙五年六月初九日,終年六十八歲,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  高宗在逃跑時因為受到瞭驚嚇而失去瞭生育能力,而唯一的獨子又在“苗劉之變”後死去,便再也沒有子嗣。而英宗系的後人在靖康之變後基本被全都押往北方,出使金國的使臣回來後說金太宗長得酷似宋太祖,要回來奪皇位。於是高宗說太祖大公無私,自已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結果其後人衰微,朕準備將皇位傳回給太祖的後人。於是從太祖的後人中選拔,最後選中那個不踢貓的趙昚。  紹興五年(1135)三月八日,謝蘇芳出生於丹陽郡。她幼年父母雙亡,孤苦無依,養育在翟氏人傢,因而從其姓。紹興十六年(1146),長大後她被選入宮。  紹興二十五年(1155),這位天資聰明的準皇儲確和權臣秦檜的關系卻很僵。因為趙昚厭惡秦檜屈辱求和,而秦檜也顧忌趙昚能力太強。趙昚的生父病故,於是秦檜上奏要趙昚守制三年,因為趙昚的皇太子身份並未確定,秦檜是想借機免去他的皇儲身份。但是高宗顯然不為秦所動,守孝期滿,趙昚就繼續回宮。後來,秦檜病重,趙昚立即得到消息便通知瞭高宗,十月,高宗親臨秦府探病,病榻旁的秦熺迫不及待地問:“由誰代任宰相之職?”高宗冷冷地答道:“這件事不是你應該問的!”次日,秦檜、其子秦熺、其孫秦塤和秦堪被一起免官,得知高宗的旨意,秦檜當夜一命嗚呼。孝宗通過高宗粉碎瞭秦檜和他的爪牙準備讓秦檜兒子秦熺當宰相的企圖。秦熺地位僅次於秦檜,高宗當然不願意看到另一個權相來威脅自己。  紹興二十六年(1156),因為她長相美艷絕倫,又懂得書法繪畫,被憲聖吳皇後賜予其養子普安郡王趙昚,封咸安郡夫人。  紹興三十二年(1186),趙昚被立為太子。趙昚被養在宮中將近三十年,卻一直未被確定太子的名份。首先就是高宗還抱有幻想,想自己再生出個兒子出來;其次秦檜的強烈反對;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韋太後不喜歡趙昚,而喜歡另一個養育在宮中的趙琢。直到韋太後死去,高宗使出瞭最後一招。分別給兩位準繼承人每人送去美女十名,過瞭一陣又把她們召回。經過檢查,發現給趙琢的那十個都已經不是處女,而給趙昚的那十個依舊都是完璧,於是,確立瞭趙昚的皇太子地位。據說這是趙昚聽從瞭史浩的意見。  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高宗又準備下海逃命,皇太子趙昚上書,要求自己率兵迎敵。史浩知道後大驚,趕快讓皇太子上書謝罪,並要求隨皇帝一起出征。金兵退走後。高宗決定禪位給趙昚,自己退居太上皇。  隆興元年(1163),宋高宗趙構禪位,讓普安郡王趙昚即位,建元隆興,廟號孝宗,她晉封婉容。  隆興二年(1164),宋孝宗成恭皇後夏雲姑逝世,中宮虛缺。因謝婉容知書達理,賢惠善良,深得太上皇、太後、皇上鐘愛,封貴妃,代掌中宮。  淳熙三年(1176),謝貴妃侍奉皇上來到宋高宗德壽宮,趙構告訴她要立她為皇後。不久即派德壽宮提舉張雲傳旨,立謝貴妃為皇後,並恢復其本姓謝氏,並讓其親屬覃恩有十人之多。  紹熙元年(1190),宋孝宗退位,禪位給太子,趙惇即位,建元紹熙,廟號光宗。光宗上謝蘇芳尊號壽成皇後。  謝蘇芳看到光宗皇後李鳳娘專橫跋扈,常常勸李鳳娘要學吳太皇太後風范,才能母儀天下。謝蘇芳一片好心,不料卻遭到李鳳娘惡語中傷。李鳳娘惡狠狠地對她說:“我是官傢的結發夫妻!”語中明顯帶刺,諷刺婆婆出身卑微。相關閱讀推薦:宋孝宗成肅皇後謝氏簡介 宋孝宗趙昚第三任皇後宋孝宗趙昚成恭皇後簡介 宋孝宗夏皇後生平宋光宗不孝之謎:為什麼宋光宗與宋孝宗父子不合宋孝宗為何遭遇不孝皇帝兒子:兒媳離間父子關系揭秘宋孝宗即位之謎:宋孝宗是如何當上皇帝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於是謝蘇芳大怒,與她爭執不休,沒想到這位強悍的兒媳,竟將婆婆一把推倒在地,又正好被太上皇趙昚看到,因而大怒,為此還大病瞭一場。  由於李鳳娘的挑撥離間,從此宋光宗和太上皇之間關系也越來越差,於是宋孝宗、謝蘇芳決定廢黜李鳳娘。為此宋孝宗召來朝廷大臣,商議廢後一事。  右相史浩認為,光宗才剛登基,如若立即廢後,或許會引起人們議論,這於大局不利,因而堅決反對廢後。  由於孝宗已經退位,作為太上皇他已得不到大多數大臣的支持,結果廢後一事便不瞭瞭之,讓大逆不道的李鳳娘繼續胡鬧。  有一次,宋光宗見給他端水的宮女的手生得嫩白,隨口說瞭一聲“好!”。第二天李鳳娘給光宗送來瞭一盒點心,揭開蓋子一看,裡面裝的竟是那位宮女的兩隻手,嚇得光宗心臟病突發。後來光宗的另一個寵妃又被她殺害,光宗因此受到很大刺激,發展到精神也不太正常。宋孝宗聽說後,便送來瞭藥丸。但是她卻造謠說那是毒藥,從中離間他們父子關系。  李鳳娘(1144——1200),安陽人(今河南安陽),父親李道官至慶遠軍節度使。由於她姿色艷麗而又面相大貴,道士皇甫坦看見後驚訝不已:“此女當母儀天下。”此話一傳至宋高宗的耳中,便立即命其皇孫趙惇聘她為妃,初封榮國夫人,改封定國夫人。她喜好搬弄是非,在為皇太子妃時就已令宋高宗對她非常反感。乾道四年(1168),她生下皇子趙擴,產下龍種,更無可奈何。冊立為皇後之後,恃著宋光宗生性懦弱,又疏於朝政,以至大事小事都要取決於她,皇帝權力漸漸被她操控。不僅朝政受她操控,就是光宗的行動也被她幹預。慶元六年(1200),李鳳娘病死,享年五十六歲。   紹熙五年(1194)六月初九(6月28日),宋孝宗崩駕,謝蘇芳被尊為皇太後。一代有作為的南宋皇帝宋孝宗,在對不孝兒子宋光宗和不孝兒媳皇後李鳳娘極度失望和傷心中,憂鬱而死去,時年六十八歲。臨死前身邊隻有謝蘇芳陪伴他。  宋孝宗臨死之前,欲見一見兒子、兒媳最後一面。光宗因得不到她的同意,竟然不敢前去探望彌留之中的父皇。盡管許多大臣為此上書,光宗也不予理睬,就是大殮之日,兩人也同樣不理不聞。為此激起朝野公憤,以至大殮同日,眾臣即奉立趙擴為帝,讓光宗夫婦成為太上皇和太上皇後。  慶元元年(1195),在得到當時還在世的八十多歲高齡太皇太後吳氏的支持下,謝蘇芳暗中聯合朝中大臣,把這個不忠不孝的宋光宗拉下皇帝寶座,讓他禪位給他和李鳳娘所生的皇子趙擴,建元慶元,廟號寧宗。宋寧宗尊稱謝蘇芳為太皇太後,並加尊號惠慈。  慶元六年(1200),謝蘇芳被尊為太皇太後。嘉泰二年(1202),加尊號慈佑太皇太後。  嘉泰三年(1203),謝蘇芳逝世,謚號成肅,安葬在宋孝宗、夏皇後的永阜陵,三陵如同三足錡。將謝蘇芳譽為“中興帝後”,看來並不虛言。  (三)  謝皇後性格儉樸仁慈,自減膳食羊肉,每次進食必先奉獻皇上。衣服出汗後自己洗幹凈,多年不曾更換新衣。  其弟謝淵,因為謝皇後而驟然成為新貴,授官階第四十二階武翼郎(武臣共五十三階)。於是她常告誡弟弟說:“皇上有教養且行為恭順節儉,我也親自洗衣,你應當崇尚謙虛,遠離驕橫奢侈。”  謝淵聽從姐姐的教誨,不驕不躁,保持清正廉潔。入武臣清要之選,任閣門通事舍人,後得皇上信任,授予武臣榮銜“帶禦器械”,即帶刀侍衛。光宗朝時,遷果州團練使。  據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載:“光宗紹熙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詔郊祀大禮差鄭興裔、李裕文、蕭奪裡懶、李孝友充都大主管大內公事,趙師夔、楊皓、鄧從訓、夏執中、蕭鷓巴、張子仁、謝淵充行宮使。翌日,詔韋璞差充郊祀大禮主管大內公事。”  另據《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八尤袤載:“陳源除在京宮觀,耶律適嘿除承宣使,陸安轉遙郡,王成特補官,謝淵、李孝友賞轉官,吳元充、夏永壽遷秩,皆論駁之,上並聽納。”謝淵因賞轉官,曾受給事中兼待講尤袤的諫阻,宋光宗還聽從采納瞭他的意見。  寧宗朝,謝淵轉萊州防禦使,提拔為知閣門事、仍然幹辦皇城司。他經過三次升遷,官至保信軍節度使,一方諸葛亮侯,不久加官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據清王國維《庚辛之間讀書記》載:“宋時臣下受玉帶之賜者,可以指數。太祖時則有李彝興、符彥卿、王審琦、石保吉,英宗時則有王守約(保吉、守約均以主婿賜),神宗時則有王安石、嘉、岐二王,徽宗時則有蔡京、何執中、鄭居中、王黼、蔡攸、童貫、趙仲忽,欽宗時則有李綱(上皇所賜)。南宋得賜者,文臣則有張浚、秦檜、史浩、史彌遠、鄭清之、賈似道,宗室則有居廣士、鋋枿、伯圭、師揆、師彌,勛臣則有劉光世、張俊、楊存中、吳璘,外戚則有吳益、謝淵、楊次山(何執中以下五人賜玉帶事,見《石林燕語》,史彌遠、趙師揆見《四朝聞見錄》,賈似道、師彌見《癸辛雜志》,餘見《宋史本傳》及《玉海》卷八十六),此外罕聞。”  據說玉帶,即毬路方團玉帶,為宋金時代異常珍貴的皇傢寶物,隻有極特殊情況下才會禦賜,而且每代受到禦賜玉帶者極其稀少,屈指可數,如北宋十六人,南宋十八人,這些受禦賜者的身份尊榮顯赫,諸如東宮皇太子,宰相、親王、勛舊和皇室成員之屬。禦賜毬文方團玉帶,已在全世界范圍內被首次發現,據傳開價在一億元人民幣之上。謝淵也在宋朝三十四人之列,說明他在皇帝眼中的地位至高無上。  謝皇後非常關心這個弟弟,她逝後遺詔賜給謝淵錢十萬貫,金二千兩,田十頃,於是田租就每日達十千貫。後來他又累升朝堂“三少”,即少師、少傅、少保,封和國公,嘉定四年(1211)逝世,贈太保。  《中國香艷全書》所載趙棻《南宋宮閨雜詠一百首》詩曰:“受冊長秋翟茀膺,異光穿室記休征。最難介弟敦清節,勸易糟糠竟不能。”充分肯定瞭她示例弟弟要保持清高氣節的精神難能可貴。  冊,冊封。長秋,漢代皇後的宮名。茀,古同“福”,福祿。膺,胸。休征,吉祥的征兆。介,介紹,示例。敦,勉力。  《中國香艷全書》,晚清蟲天子輯,共二十集八十卷,是一套大型女性及“香艷”專題叢書。該書以女性題材為主,包羅瞭隋代至晚清一千多年間,有關女性和艷情方面的文言小說、詩詞曲賦等,為研究提供瞭較全面系統的文獻資料,特別是一些清人著作未見它書著錄,史料價值尤高。

歷史上有名的悍後李鳳娘 南宋光宗趙惇慈懿皇後

  李鳳娘(1144年-1200年),安陽人(今河南安陽)。父親李道,官慶遠軍節度使。她是南宋第四代皇帝寧宗趙擴的母親,也是兩宋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悍後之一。公元1194年紹熙內禪後虔心事佛,慶元六年(1200年)六月病死,終年56歲,謚號“慈懿”。  李氏生於宋高宗年間,姿色艷麗,面相大貴,曾有道士皇甫坦看她的面相,驚訝地說:“此女當母儀天下。”她的美貌傳至宋高宗的耳朵,高宗立即命其皇孫趙惇(後來的宋光宗)聘李鳳娘為妃,封榮國夫人,改封定國夫人,乾道四年(1168年)生有兒子趙擴。  李氏雖姿色艷麗,卻姓喜搬弄是非,為皇太子妃時就已令宋高宗等對她反感。為皇後後,恃著光宗生性懦弱,又疏於朝政,大事小事都要取決於她,權力漸被驕恣兇悍的李鳳娘操控。有一次,光宗見給他端水的宮女的手生得嫩白,隨口說瞭一聲“好!”。第二天李後給光宗送來瞭一盒點心,揭開蓋子一看,裡面裝的就是那位宮女的兩隻手,嚇得光宗心臟病發。後來光宗的一個寵妃又被李後殺害,光宗受到很大刺激發病,精神也不太正常。他的父親孝宗聽說後便送來瞭藥丸,但李後卻造謠說那是毒藥,離間光宗與孝宗父子關系。光宗不但朝政受李皇後操控,連行動也被她幹預。當孝宗臨病死前,欲見光宗及兒媳最後一面,懦弱的光宗得不到李皇後的同意,竟不敢前去探望父親,許多大臣上書要求光宗去看望孝宗,但光宗也不予理睬,至孝宗大殮之日兩人也同樣不理不聞。光宗與李鳳娘不仁不孝的行為激起朝野公憤,大殮同日奉立趙擴為帝。光宗與李鳳娘則成為太上皇和太上皇後。慶元六年(1200年),李鳳娘病死,享年五十六歲。  入宮始末  宋高宗在位時,有一相士名皇甫坦,他治好瞭韋太後的眼疾,因而獲得高宗信任。有一次,皇甫坦來到瞭慶遠節度使李道傢中,李道知道皇甫坦是個著名的相士,於是請皇甫坦為他的三名女兒相面。李道的長女與三女也沒甚特別,可是當二女鳳娘出來拜見時,皇甫坦卻說此女面相當大貴,因而不敢受拜。說道這個李鳳娘,她的名字也有一點來歷呢!卻說當年李道夫人產女前,軍營前飛來瞭一群黑鳳,徘徊不去。於是李道便為不久後出生的女兒取名為鳳娘瞭。  皇甫坦自從在李道傢遇上鳳娘後,便連夜趕回京師求見已為太上皇的高宗,說已為他找來瞭一名好孫媳,又提議以面相大貴的李鳳娘為孝宗三子恭王趙惇之妃。高宗一直對皇甫坦深信不疑,便作主讓恭王與鳳娘成婚瞭。後來,太子病亡,太上皇高宗與嗣皇帝孝宗決定以排行第三的趙惇為太子,恭王妃李鳳娘也隨即成瞭太子妃。後來孝宗禪位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光宗,以嫡妻李鳳娘為皇後。   宮廷生活  不過,李鳳娘天性悍妒,雖然已為六宮之首,又早於孝宗幹道四年﹝公元一一六八年﹞誕下兒子趙擴,可是卻仍未心滿意足。有一次,光宗在宮中洗手,剛巧留意到捧著盆子侍候在側的宮人一雙白滑的手,便自然稱贊瞭兩句。可是,這小事卻為李皇後得悉,結果,於同日下午,李皇後派人送來瞭一個食盒予光宗,光宗打開一看,赫然是當日那位宮人的一雙手,光宗驚嚇得不能言語,更因此而病瞭好幾天。  對光宗偶爾遇上的宮人也如此殘酷,實在不難想象李鳳娘會如何對待光宗的妃嬪瞭。當時,光宗後宮除皇後外,還有黃貴妃、張貴妃、符婕妤等妃嬪。黃貴妃本是孝宗謝貴妃﹝後立為皇後﹞的侍女,光宗初為太子時,孝宗因見他缺少姬妾服侍而把黃氏賜給他。光宗對黃氏亦算寵愛有加,即位後便立為貴妃。可是,李皇後實在不能容忍黃貴妃得寵,於是藉光宗離宮祭祀之時,派人謀殺瞭黃貴妃。那時光宗因天雨以致臥病在床,同時聽到黃貴妃暴亡的消息,因而病得更重瞭。張貴妃、符婕妤兩人,也因皇後嫉妒而被下令改嫁平民,相比慘死的黃貴妃,她倆可算是幸福多瞭。相關閱讀推薦:史上最殘暴的皇後排行榜:史上最惡毒的八位後妃揭秘皇後梁猛女:史上唯一真正精通采陰術的皇後明宣宗朱瞻基的孫皇後:對歷史作出大貢獻的女性揭秘:南宋悍後李鳳娘為何砍下宮女雙手送皇帝?揭秘宋光宗皇後李鳳娘 彪悍跋扈欺凌三代皇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傢庭關系  當然,李鳳娘的所作所為,已為太上皇的孝宗與太上皇後謝氏也早留意到瞭。謝氏為皇後時,對太上皇高宗和吳太後孝順有禮,恭敬非常;可是如今李鳳娘不僅對丈夫光宗無禮,更處處頂撞太上皇和太上皇後,在太上皇後好言相勸時,以一句「我與皇上是結發夫妻,名正言順,又有何不可?」回應,暗諷太上皇後謝氏非孝宗嫡妻。孝宗與謝太後自是非常憤怒,打算廢掉李鳳娘,但由於太師史浩認為立後不久便廢後實過於草率,堅決反對,致使廢後一事不瞭瞭之。  李鳳娘不僅和太上皇關系弄得不大愉快,她還幾次離間孝宗與光宗父子之間的感情。光宗最初即位時,沒立嫡長子趙擴為皇太子,令李鳳娘忐忑不安。一次,她趁剛剛病愈的光宗在宴席上醉酒時,請求光宗立已封為嘉王的趙擴為皇太子,以幫助光宗處理政務。光宗也覺得挺有理的,但他堅持請示父親孝宗再行冊立。可是鳳娘不聽,憤然而去,又不許孝宗等人面見光宗。幾天後孝宗沒能見著兒子,便把李鳳娘召來,詢問皇帝的病況,李鳳娘於是藉詞光宗多病,要求立嘉王趙擴為皇太子以輔政。但孝宗認為光宗才即位不久,連政事也沒熟習,卻把政務都委托於兒子,實在於理不合,因而否決過早立太子的建議。李鳳娘覺得孝宗處處針對自己,於是回宮向光宗哭訴說孝宗不想立太子必定另有企圖,光宗被蒙在鼓裡,以為孝宗別有用心,於是氣得以後不再朝見孝宗。他對太上皇的決絕,令全朝嘩然。  陰謀亂政  過瞭一年多,光宗身體略微好轉,重視上朝聽政,文武百官乘機請求光宗朝見太上皇,光宗迫不得已去瞭一次,關系算是改善瞭。可是接連幾次李皇後從中作梗,致使父子關系時好時壞。後來,孝宗駕崩,百官請光宗主持喪禮,光宗卻一直拖延著不想去,結果由仍然在生的太皇太後吳氏垂簾代行祭奠。後來大臣見光宗不理政事,請求光宗以嘉王為儲君。但處處受掣肘的光宗連皇帝也不想當瞭,結果,心灰意冷的光宗讓位予嘉王,退居太上皇。而李鳳娘也因而成瞭太上皇後。   慶元六年﹝公元一二零零年﹞,有算卦之人指李鳳娘會有災厄,於是李鳳娘穿上道袍,虔心事佛。隻是她也難逃此劫瞭。同年六月,李鳳娘病死,終年五十六歲。  歷史評價  放眼南北兩宋王朝後妃,能夠影響朝政者並不少見,但像李鳳娘這樣以一個女人之身征服三代皇帝的皇後,在兩宋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其實,縱觀李鳳娘的一生並無特別過人之處,當初高宗納她為恭王妃隻是僅憑一個江湖術士之言。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鳳娘碰到的三代皇帝無一最後不遜位成為瞭太上皇。這種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詭異現象,雖然與李鳳娘有關,但是,絕不能說是李鳳娘一個女人造成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從洗菜女到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南宋理宗皇後謝道清

  中國漫長的古代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才華出眾的女子,有的已廣為人知,有的卻鮮為人知。南宋理宗的皇後謝道清,度宗時尊為皇太後,恭帝時更尊稱太皇太後,並垂簾聽政,主持朝政,實在是一位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出色女子。  謝道清(1210-1283年),生於南宋寧宗嘉定三年的臺州臨海。南宋時期,臨海成為重要的輔郡,城內商賈雲集,城外白塔魚市興盛,有“夜潮千櫓急,販鮮人上船”的詩句。謝道清的祖父謝深甫,官拜右丞相,以“為相穩健”著稱,封魯國公、信王;父親謝渠伯官至朝奉大夫,追封衛王。但謝道清年少時父母早亡,隻在老傢過著大傢閨秀的閑居生活,她美麗聰慧,端莊賢淑,芳名不脛而走,消息甚至傳進瞭臨安宮廷……  有關謝道清入宮封後,民間有不少傳說。謝道清祖居臨海東郊(一說邵傢渡下渡村),村頭有小溪、石橋、河埠。謝道清雖出生名門望族,但她卻不願在深閨養尊處優,而是常常與女傭一起上橋頭溪邊洗菜。據說每當道清臨水照影,但見自己頭戴鳳冠,身穿錦衣,艷麗無比,這連謝道清自己也深為驚異。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道清身上染瞭疥瘡,她不想讓自己身上的瘡癤被人瞧見,所以洗菜時連衣袖也不卷起。一次,朝廷的選美欽差路過水邊,見這位光艷女子洗菜不卷袖,就問緣由,謝道清隨機應道:“真龍不露爪麼!”欽差見她既明艷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讓她上轎進京。奇怪的是,謝道清的轎子一到天臺,面容從頗為憔悴到容光煥發;到瞭嵊縣,全身痂痕褪盡;到瞭臨安進宮時,謝道清成瞭國色天姿的佳麗。進宮後,理宗皇帝見她端莊秀麗,十分欣喜。與之敘話,謝道清應對如流,皇上龍心大悅。  傳說僅是傳說而已,自然不可當真,然而,謝道清從洗菜女到太皇太後垂簾聽政,確實富於傳奇色彩。據《宋史》記載,謝道清“紹定三年(1230)九月,進貴妃;十二月冊為皇後。”可謂一步登天。時年道清20歲。  謝皇後雖然年輕資歷淺,但她在宮廷內舉止端莊,知書明禮,好學不倦,為宮內上下所尊敬,尤其是深得理宗之母楊太後(紹興人)的喜愛。  “理宗親政之初,慨然思有所作為,急欲洗濯三十年積弊以實現‘中興宋室’的宏願。他為此采取瞭一系列措施,這些振興圖治之舉,被歷史上稱為‘端平更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無情的現實卻打破瞭宋理宗種種美妙的幻想。”①理宗在位長達40年之久,但總體看,他是一位平庸無為的皇帝。先是專寵賈妃,賈貴妃死後,閻貴妃又因美色得寵。而謝道清對此處之泰然,作為皇後,她平時頗留意國事,明析時政,盡力佐助理宗皇帝。當時,南宋朝廷有一段較長時期的穩定,謝道清實在是功不可沒。有一件重大事件可以佐證。   開慶初年,蒙古兵渡過長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昌)團團圍困,軍情十分緊急,朝野震動。這時,理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議事,一些大臣乘機提出要將國都從臨安東遷,以避開敵人鋒芒,理宗舉棋不定。謝皇後得知此事,萬分焦急,她力排眾議,指出這是“動搖民心”的下等策略,請皇上留蹕。理宗權衡得失,終於聽從瞭謝皇後的明諫,放棄瞭遷都的念頭,穩住瞭軍心民心。  景定五年(1264),理宗駕崩,他的兒子趙 接位,即度宗皇帝,改元咸淳,尊謝皇後為皇太後。時年54歲的謝道清,一面經受理宗皇帝死別的傷痛,一面挑起瞭協助新君初政的重任。在那內憂外患的危難時刻,她又十分艱辛地扶助度宗熬過十一個春秋,使風雨飄搖中的半壁江山得以殘存。  咸淳十年,度宗駕崩,與理宗皇帝安葬於紹興富盛攢宮(南宋有六位皇帝皇後歸葬於此,後人稱“宋六陵”)。度宗的兒子恭宗即位,謝道清被尊為太皇太後。恭宗此時年僅4歲,眾大臣奏請謝太皇太後垂簾聽政。時年65歲的謝道清雖推辭再三,最後還是應允眾大臣的奏請,毅然挑起扶幼理政的重擔。當時,南宋王朝國力衰微,諸事棘手。謝道清處變不驚,沉著冷靜地應對連年戰亂和巨大的軍費支出,詔令“汰冗員,節費用,蓄國力”,以其所能致力於變革朝政,蓄養國力的各項主張。當時,“內除奸,外禦侮”,是謝道清面臨的最大難題。  德祐元年初,20萬元兵破鄂州,沿長江東侵。謝道清命丞相賈似道領兵禦敵。賈似道畏懼元兵,無心作戰,竟去巴結元軍頭領伯顏,送去黃柑、荔枝等禮物,但伯顏不賣賬。宋兵在魯港被元軍擊敗(今安徽蕪湖西南),賈似道躲避到揚州。這件事激起公憤,大臣陳宜中面奏太皇太後,請求斬賈似道以謝天下。謝道清深知賈似道權傾朝野,專權誤國,罪孽深重,天怨人怒,但賈似道乃“三朝元老”,其姊是理宗皇帝的寵妃,謝道清與賈似道還是臺州同鄉。即便如此,謝道清還是以國傢社稷為重,於1275年三月罷瞭賈似道的相,與此同時,盡改以往賈似道不恤百姓之弊端,清除賈的同黨,平反被賈似道誣陷的冤案。謝道清作瞭如此一系列處理,還是難以平民憤,大臣譴責賈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謝道清思慮再三,決定放逐賈似道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賈被監官處死。  幼主恭宗在位,謝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先後兩年時間,朝廷內部清除瞭像賈似道這樣的奸相,內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然而,此時外部邊報似雪片飛來,烽火連天,南宋王朝危若累卵。“面對元軍鐵桶似的合圍攻勢,臨安城內人心惶惶,……南宋朝臣紛紛棄官逃跑,連左丞相留夢炎也棄官循逃,令主持朝政的謝太後心寒不已,忍無可忍,她憤而起草一份詔書,張貼於朝堂,詔書曰:‘我大宋建國三百餘年,對士大夫向來優禮有加,眼下我與新君多難,大小朝臣無一人一語號召救國,以平日所讀聖賢之書,所許謂何!於此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②  謝道清雖有心回天,力挽狂瀾,但趙傢的南宋王朝到瞭度宗、恭宗時期,已是強弩之末。面臨殘局,謝道清禦侮之志依然不移,她幾番親書急詔,調集各路軍馬奮力抗敵。“強敵壓境,社稷將傾。謝太後要各地起兵‘勤王’。”③一批英雄豪傑,奮起與元軍苦戰。贛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數萬義兵趕來護衛臨安;臺州杜滸招募義兵四千奔赴臨安,江南大地湧動抗擊入侵的風雲。但是,與銳氣旺盛的元軍抗衡,宋軍明顯寡不敵眾,加上南宋上下人心浮動,主和派勢力抬頭,對於謝道清的抗敵詔令,響應者逐漸減少。  此時,傳來瞭元軍攻陷常州的消息,臨安門戶獨松關也危在旦夕,京城為之震蕩,在抗戰失敗,朝廷一片主和聲中,謝太後無可奈何,委曲求全,派遣大臣陸秀夫前去請和,但元軍統帥拒絕請和,並揮師直逼臨安。面對強敵將臨,謝太後提升文天祥為左丞相,派他與元軍統帥伯顏談判。在談判中,文天祥嚴詞斥責元軍的入侵,元軍頭領惱羞成怒,將文天祥扣押。急難中,謝皇後讓陸秀夫等舊臣攜幼主出逃南方,企望趙氏一脈得以延續。  德祐二年(1276)二月,為保全臨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謝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吳堅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將降表進呈給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後趙昰、趙昺 從臨安逃亡閩、廣,組建趙宋流亡政權,並使用景炎、祥興年號,直到兵敗崖山,陸秀夫抱帝昺投海而盡,這一流亡政權才徹底垮臺)。是年八月,謝道清被元軍從臨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壽春郡夫人。又過瞭七個年頭,謝道清74歲那年,遺憾地離開瞭人世,歸葬於傢鄉,墓葬鄰近其父親的陵室。現在,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還保存有謝皇後的一些遺跡,城內崇和門邊有一條“洗菜橋”巷,就是相傳謝皇後常去洗菜的地方,城東勾山一帶原是謝丞相府上臺坊的蹤跡。城東謝裡(魯)王,村名沿用至今。  宋朝歷代的皇後、妃嬪,基本上沒有在史冊上留下她們的名字,有的隻知其姓不知其名。唯獨這位謝道清,史籍上作瞭較為詳細記載。說明謝道清其人其事,確非平常皇後可比擬。對於謝道清最後下詔降元,後人非議頗多,認為她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實,我們從歷史觀實際出發,對於南宋末期孤兒寡母式的殘破局面,降元實在是一種必然的大勢,太皇太後謝道清實在有太多太多的無奈,我們實在無法苛求其率兵抗戰到底。  有關謝道清的是非功過,後人自有不少評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是英雄,難道項羽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舍半壁江山,求一統天下,這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況且,謝道清制止遷都、懲辦奸相,尤其是幾度組織抗擊元軍,重用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更是可圈可點的政績。在中國歷史上,諸如文天祥這樣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就是謝道清提攜起來的,實在令人贊嘆!謝皇後其實是一位被歷史烽煙埋沒的女中豪傑,她恐怕比後來的那位慈禧太後,要可敬可愛得多。  註:  ①見曾慶瑛、劉耕荒著《南宋末三帝》47頁。  ②見劉耕荒、曾慶瑛著《南宋末三帝》37頁。  ③見林正秋著《南宋都城臨安研究》612頁。相關閱讀推薦:宋理宗皇後謝道清:醜女謝道清如何登上皇後寶座為什麼說宋理宗是宋朝血統最不純正的平民大帝?宋理宗趙昀怎麼死的活瞭多少歲?宋理宗墓在哪平民皇帝宋理宗趙昀如何應對南宋“四人幫”?謝太後簡介 南宋理宗皇後謝道清的別樣人生介紹宋理宗與滅金戰爭 貪圖小利重蹈北宋的覆轍

南宋少年英雄辛棄疾:曾突襲金人大營活捉叛徒

  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詞壇飛將”。他也是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但辛棄疾的青少年時期,卻是在金國占領區度過的,在青少年時期他從未到過南宋,那麼,他究竟是受到瞭誰的影響,年紀輕輕已經“身在曹營心在漢”,很早就立下瞭將來要回歸南宋,恢復中原的志向呢?  而根據《宋史》記載,辛棄疾還有一個英雄壯舉,他曾經率領五十名騎兵沖進金軍五萬人的大營,生擒叛徒後安然而歸。但是根據常識,我們不禁懷疑,五十名騎兵如何能在金軍五萬人的大營中進出自如?《宋史》中記載的這一事件,它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年輕的辛棄疾,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歸南宋的呢?  公元1162年,上距北宋滅亡的“靖康之禍”,已經過去瞭35年。這一年閏二月的一個晚上,在金人占領區的山東濟州城裡,新任知州張安國正在他的府邸裡,宴請幾位金國將領。宴會已經進入瞭高潮,張安國和幾位金將稱兄道弟、吆五喝六,氣氛非常熱烈。正在這個時候,一個士兵走進來,報告張安國說外面有人要見他,並且對他描述瞭那個人的相貌特征。  已經有幾分醉意的張安國滿面驚疑,想瞭一會兒,就帶著幾個人走瞭出去。剛出大門,就瞥見一個高大雄壯的身影,沒等他有所反應,那個身影已經撲上來,像猛虎抓一隻小兔子一樣,一把拎起他扔到瞭馬背上。這個人對一旁被驚呆瞭的張安國的隨從說:宋朝的十萬部隊就要打過來瞭,我要和張大人到城外去商量些事情。說完,催動馬匹就向城外馳去。張安國的隨從不知所措,連忙去報告那幾個正在喝酒的金國將領,等那幾個金將跑出來的時候,這個抓瞭張安國的人已經在城外和一小隊騎兵會合,然後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南宋鼎鼎大名的詞人辛棄疾。他當年在金人占領區裡智擒張安國的時候,還隻有22歲。   辛棄疾被認為是宋代豪放詞人的領袖,曾寫下許多慷慨豪邁的英雄壯詞,【“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永遇樂》;“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每一首都能夠讓真正的男子漢血氣上湧、慷慨落淚。他還有一些詞,雖然不能說是慷慨悲壯的英雄壯詞,但是呢,它浸透瞭深刻的人生體悟,同樣傾倒瞭無數讀者,【“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還有膾炙人口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羞,欲說還羞,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實際上,據現在一些學者的研究,如果要綜合各種因素,對宋代的詞人來一個排名的話,那麼這個“排行榜”上的冠軍,就是辛棄疾。  在中國歷史上,辛棄疾以詞賦聞名於世,提到宋詞,我們就繞不開辛棄疾,以大詞人而名載史冊的辛棄疾,怎麼會跑到金人占領區,去綁架金國的新任知州張安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辛棄疾的少年生活講起。那麼,辛棄疾的少年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  公元1140年的5月,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府的歷城縣,就是今天濟南市歷城區,一個叫四風閘的地方。不幸的是,他正好趕上瞭一個動蕩的年代,恰恰在這一年,宋金之間再次爆發瞭戰爭,這一次戰爭的結果是大傢都熟知的,南宋就像一個忍氣吞聲慣瞭的“小媳婦”,雖然這次在戰場上是明明占得瞭一些上風的,可是對“婆婆”金國原來的威風還是心有餘悸,於是趕快見好就收。  在高宗和秦檜的主持下議和、稱臣、割地、賠款,額外還送上瞭一份大禮,那就是抗戰派將領嶽飛父子的性命。於是都城臨安,就是杭州,終於又討來瞭臨時的安寧,西湖又開始歌舞升平。不是有這麼一首詩嗎,大傢都比較熟悉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汴州就是開封,北宋的首都,古稱東京。這首詩就是感慨,臨安的人已經忘記瞭亡國之仇,紛紛醉倒在富貴溫柔鄉中瞭。  但是在北方,包括山東在內的廣大金人占領區,漢族人民並沒有順服於金人的統治,面對民族壓迫,抗金起義時有發生,辛棄疾就成長在這樣一片土地上。而在他後來關於北方成長時期的記憶裡,有一個老頭的形象是經常出現的,這個老頭就是他的祖父辛贊。辛棄疾的父親死的早,他是由祖父撫養成人的,辛贊是金朝的一個地方官,而且官還做得不小—知開封府,大約相當於我們今天一個大城市的市長。  可是他呢,身在曹營心在漢,念念不忘恢復中原,時刻等待著一個起義抗金的機會。每次吃過飯後,他都要帶領辛棄疾這些兒孫輩登高望遠,指點江山一番,給他們上上軍事課。辛棄疾呢,對祖父所講的這些兵法韜略非常感興趣,他也因此讀瞭《孫子兵法》等一些兵書。所以這種場合一出現,往往就是他表現的機會來瞭,這讓辛贊非常欣慰,經常摸著他的頭表揚:不錯不錯,咱們辛傢又有虎子瞭。  辛贊其實隻是一個文官,他為什麼稱這個辛氏、這個辛傢是將門呢?原來辛氏的祖先是住在甘肅臨洮,是屬於古代秦國的地盤,這個地方的人是出瞭名的勇敢,幾乎人人都有一身好武藝。在漢代,辛傢的祖先中,還有人因為打仗有功被封瞭將軍。辛氏雖然在宋代遷到瞭濟南,但是對他們前代族人的功業仍然是相當自豪的,所以辛贊從骨子裡是認定,濟南辛氏是將門。而辛棄疾也非常愉快地說自己是【“傢本秦人真將種”—《新居上梁文》】,是真正的將軍之後。  那你說,在這樣的傢庭影響下,少年辛棄疾會喜歡幹些什麼事情呢?我們來看他的詞【“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馀事”—《念奴嬌》】,“槊”就是長矛,一種古代常用的兵器,橫槊呢,那就是橫持長矛,就是指從軍或者是習武。從這幾句詞來看,辛棄疾年輕的時候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練習武藝,至於其他一些年輕人愛幹的事情,比方做酒聖、當詩豪,那對他而言隻是業餘愛好瞭。相關閱讀推薦:孫權和曹丕的對比:辛棄疾感慨當如孫仲謀的緣由南宋詞人辛棄疾:中國文壇空前絕後的第一殺人狂!抗金大英雄辛棄疾的不為人知一面:清官還是貪官?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古詞原文意思賞析 辛棄疾不為人知的一面:有酷吏惡名 有拍馬嫌疑

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為的皇帝竟是他!宋孝宗趙昚

      趙昚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已經在皇宮裡苦熬瞭30年。  時隔多年以後,宋孝宗趙昚都會清晰地想起他第一次進皇宮的情形。那時候,他才6歲。當他被父親牽著手,慢慢的走進森嚴壯觀的皇宮時,心裡湧上的,除瞭恐懼,就是孤獨。那麼多那麼高大的房子,不管是誰走進去,也會像一滴水溶進海洋、一片樹葉飄入森林一樣,無影無蹤。  過瞭幾天,趙昚就與另外一個胖胖的小孩子一起,忐忑不安地站在一個瘦削、目光銳利的伯伯面前。伯伯衣著華麗,沉默寡言,他的目光在兩個孩子身上瞟來瞟去,像是一頭獅子在兩隻綿羊面前挑選晚餐。晚餐嘛,當然是越肥越好,這位伯伯對胖小孩露出瞭和藹的微笑。就在這時候,斜刺裡跑來一隻貓,胖小孩伸出腳去踢它——這一腳便把皇帝位置踢走瞭。  伯伯嘆瞭一口氣,摸摸小趙昚的腦袋瓜子,對旁邊的人說:“就是他瞭。”  這個瘦削的中年男人,就是在長期的逃跑生涯裡喪失瞭生育能力的宋高宗。從此趙昚就開始瞭漫長的皇宮生活。  宋高宗雖然選定瞭趙昚為自己的接班人,但一直沒有給他一個正式的名分。從內心講,宋高宗還想掙紮一下,給自己鼓搗一個龍種。在宋朝,沒有人工受精這一說法,因此宋高宗就得完全靠自己折騰,求醫問藥,不在話下。另外,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後不喜歡趙昚,她中意的是另一位候選人:趙琢。  天姿聰明的趙昚決定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掙工分瞭。多年的皇宮生活,讓他逐漸熟悉政治生活的套路。他敏銳的發現,晚年的宋高宗與秦檜之間出現瞭不和諧調子,於是,他義無反顧的站在瞭宋高宗這一邊。後來,秦檜病重,趙昚及時得到瞭消息,通知瞭宋高宗;宋高宗親自去相府探視,粉碎瞭秦檜和他的餘黨準備讓秦檜兒子當宰相的企圖。  這是趙昚在政壇第一次亮相。  49的宋高宗無法再折騰下去瞭,於是,立儲的問題也擺上瞭議事日程。此刻韋太後已死,凡事都得他來抓主意。宋高宗打算對兩個候選人進行一番考核,從而為南宋王朝選出一個合格的老大。以什麼為標準考核呢?宋高宗苦苦思量,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好色之徒,害得整個國傢都受到瞭牽累,因此未來的接班人一定不能步自己後塵,於是他決定用美色考驗兩個候選人。 宋孝宗趙昚  宋高宗在宮中選瞭20名宮女,分別送到兩個候選人宿舍。趙昚當時已經快到30歲瞭,正是當打之年,有美女投懷送抱,那自然不能白白浪費——好在他的老師史浩提醒瞭他,讓他好好對待這些宮女。  過瞭一些日子,宋高宗召回20名宮女,一番體檢之後他發現,趙昚同學是完璧歸趙;而趙琢同學則毫不客氣的將那10朵花兒盡數采摘。  結果是不言而喻的,1160年,宋高宗正式將趙昚立為太子。1163年,在主戰派軍民的壓力之下,宋高宗把皇位禪讓給趙昚,是為宋孝宗。在禪位儀式上,宋高宗說瞭一句出自內心的自我評價:“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賴卿等掩覆。”可謂一生的總結。  宋孝宗一上任就表現出與宋高宗不一樣的地方。他恢復瞭主戰派胡銓的官職,為抗金英雄嶽飛平反,追封嶽飛為鄂國公,謚號為“武穆”,在西湖邊建立嶽墳,供後人緬懷。他還削去秦檜的官號,又將秦檜時期制造的冤假錯案,全部予以昭雪。他重用主戰派,重新拜張浚為相,並且整頓吏治,積極備戰。這些措施在當時大快瞭人心,得到瞭民眾的支持。  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宋孝宗身處的情況比較窘迫。當他想在政治舞臺上來個大鵬展翅的時候,卻發現太上皇宋高宗有意無意的按住瞭他的手腳,使他騰挪不得。比如,1165年,金國派使臣進京入見。雙方在遞交國書的儀式上發生瞭爭執。金國使臣要按紹興和議的禮儀,由宋朝皇帝在殿上親自從使者手中接受國書。而宋孝宗認為金朝南侵,兩國為敵對國傢,應由大臣轉呈金朝的國書。雙方僵持住瞭。這時太上皇宋高宗發下來話,讓宋孝宗遵守和議。因此宋孝宗不得不屈辱的從金朝使者手裡接過國書。  宋高宗一度非常坦白地告訴宋孝宗:“你等我死後再搞那些事兒吧。”這讓宋孝宗很是不爽卻又無可奈何。此是後事,按住不表。單說宋孝宗甫一登基,就采納宰相張浚的建議,積極籌劃北伐的事情。   按照慣例,隻要有人提出北伐,就會有人站出來反對。而且這反對的人來頭不小:宋孝宗的老師,兼右相史浩。他反對的依據其實也有道理:北伐的各種準備工作還沒有到位。竊以為,在大一統時代,能夠在朝廷裡聽到各種不同的意見實在是皇帝的福音。古人老早就說瞭嘛,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不過,為瞭這一天宋孝宗已經等待得太久瞭,他幾乎迫不及待的想揮師北上,一雪靖康之恥。而張浚同志也是相同的心思:建功立業。於是乎,他倆為著同一個目標走到一塊兒來瞭。  在宋朝,調動軍隊是需要履行一定的手續,通過三省和樞密院來完成。而三省和樞密院基本上都由主和派把持著。為瞭達到迅速出兵的目的,張浚在經過宋孝宗同意之後,繞過三省和樞密院,直接向李顯忠等將領下達瞭北伐的命令,發動瞭抗金戰爭。  史浩知道此事後,以自己作為右相,居然被排斥在國傢大事之外為由,辭去瞭右相職位。  戰爭伊始,進展比較順利。金國怎麼也沒有想到,一貫軟弱無能的南宋政權居然會主動向自己進攻。他們被打瞭一個措手不及。  北伐部隊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李顯忠率領攻打靈壁,一路由大將邵宏淵率領攻打虹具。李顯忠是陜西人,一傢200餘口盡被金兵殺害,因此與金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堅定的主戰派。他很快就攻克瞭靈壁。另外一路久攻虹具不下,最後還是李顯忠派靈壁降兵前去勸降,虹具守將才放棄抵抗。  邵宏淵這人心胸狹窄,嫉妒李顯忠的才能,因此在軍事行動上不配合李顯忠。李顯忠請邵宏淵乘勝進攻宿州,但邵宏淵卻不予理睬。李顯忠隻得獨自率部行動,經過激烈戰鬥,攻下瞭宿州。宿州是軍事重鎮。宋孝宗聞訊後那是相當高興,寫瞭一封親筆信嘉獎將士,“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  他當然不知道,他的嘉獎使得李顯忠與邵宏淵之間的矛盾更深瞭。  在經過最初的潰敗之後,金兵開始展開反撲。李顯忠奮勇抵抗的時候,邵宏淵不但不救援,反而站在城墻上說風涼話:“這大熱天的,搖扇子也不涼快,打什麼仗嘛。”  可想而知,孤軍作戰的李顯忠抵抗多時後,獨木難支,最終全線潰敗。宿州古稱符離,因此這一事件也稱為符離之潰。  雖然宋軍在符離之潰中沒有受到實質性打擊,但這給瞭躊躇滿志的宋孝宗沉重一擊。他也逐漸意識到,恢復大業並不是旦夕之間就能完成的,就傾向瞭主戰派,他重新任用瞭秦檜餘黨湯思退,並將主戰的張燾、辛次膺和王十朋等先後趕出朝廷。不過,他還是對主戰派留有餘地。張浚因戰敗請辭,宋孝宗好言勸告,象征性地降為江淮宣撫使,部署兩淮防線;不久又恢復都督江淮軍馬的職務。  不打仗瞭,大傢就坐到談判桌上來。  金國開出瞭價碼:宋帝與金帝改為叔侄關系,宋朝歸還在戰爭中占領的海、泗、唐、鄧四州,歸還降宋的金人,補納紹興末年以來的歲幣。  金國以為像以前那樣,隻要自己開出價碼,宋朝就隻有乖乖的接受,但這回他們遇到瞭宋孝宗——一個欲有所作為的皇帝。宋孝宗說:不。  說“不”是需要底氣的。宋孝宗召回張浚為右相,全力備戰,準備與金軍一決雌雄。相關閱讀推薦:成穆皇後與宋孝宗的子女有哪些?成穆皇後子女簡介宋孝宗成肅皇後謝氏簡介 宋孝宗趙昚第三任皇後宋光宗不孝之謎:為什麼宋光宗與宋孝宗父子不合宋孝宗為何遭遇不孝皇帝兒子:兒媳離間父子關系揭秘宋孝宗即位之謎:宋孝宗是如何當上皇帝的宋孝宗是個怎麼樣的皇帝?如何評價宋孝宗趙昚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張浚招徠山東淮北的忠義之士萬餘人,補充建康、鎮江的正規軍,增修兩淮城堡工事,添置江淮戰艦,隨時奉命待發。無奈湯思退及其同黨百般攻擊張浚,污蔑他“名曰備守,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插瞭一腿,讓宋孝宗不要“折騰”。在種種壓力之下,宋孝宗屈服瞭,將張浚罷免。  四個月後,張浚死在離京途中,留下遺囑,“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死後不配葬在祖宗墓側,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談判繼續進行。幾番艱辛的拉鋸戰之後,1164年,“隆興和議”簽字生效。具體條款是:  1、宋帝稱金帝為叔父;  2、國交平等,改詔表為國書;  3、改歲貢為歲幣,銀絹各減5萬;  4、疆界如紹興之舊,宋歸還所取商秦二州。  與紹興和議相比,雙方都進行瞭適度的退步。在金國那邊,是因為國內政局不穩;在南宋這邊,是軍事實力實在太差,打不過人傢。紹興和議之後,兩國進入瞭40年的和平時期,直到開禧北伐。在這40年裡,兩國都開足馬力,發展生產,因此社會經濟都得到瞭長足的進步。  不過,宋孝宗還是對恢復大業念念不忘。他一邊搞建設,一邊搞軍備。他也知道,金國是靠不住的,隻要他們一恢復元氣,隨時都有撕毀條約,舉國南侵的可能。是以,他任用主戰派代表虞允文為相。  虞允文曾經組織指揮過采石大捷,宋孝宗對之寄予瞭很大希望。這年9月,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任宣撫使,希望他日後能在四川率先出兵。他對虞允文說:“丙午(即靖康)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他甚至與虞允文相約,一起發兵攻打金國。虞允文臨行前,宋孝宗握住他的手,說:“愛卿啊,如果你出兵瞭,我沒出兵,是我辜負你;如果我出兵瞭你沒出兵,是你辜負我。”  虞允文走後,宋孝宗天天等候他出兵的消息。可虞允文到四川快一年瞭,都沒有向他報告出兵的計劃。宋孝宗等不及瞭,一封又一封加急電報發過去,催促他出兵。而虞允文的回答都是:還沒準備好,不能出兵。宋孝宗很生氣,派人拿著自己親筆寫的信去催促虞允文。這一回,派去的人趕到四川,卻發現虞允文已經因為勞累過度病逝瞭。  宋孝宗的計劃又泡湯瞭。  學界有一種說法: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這說法是比較公允的。宋高宗空有嶽飛、韓世忠等名將,卻盡做些自毀長城的事情;到瞭宋孝宗時代,老大挺能幹,手下卻多是胸懷大志,卻碌碌無為之士。比如張浚,是一個旗幟鮮明的主戰派,但能力實在有限。虞允文的情況也差不多。對國傢忠心耿耿,卻並不是一個棟梁之才,難以承擔中流砥柱的重任。或者,這就是宋孝宗不得不面臨的窘境吧。  虞允文事件又給瞭宋孝宗沉重一擊。他也由此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從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一心一意抓國內建設,增強國力,為下一屆政府北伐打好人力、物力基礎。  宋孝宗恢復瞭開國以來言論自由的傳統,鼓勵大臣們存在不同意見,互相爭論。這使得相當長一段時間,政治都比較清明。  為瞭改變民貧國弱的局面,宋孝宗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每年都親自過問各地的收成情況,而且還十分關註新的農作物品種。有一次,詩人范成大向他介紹瞭一種叫“劫麥”的新品種,宋孝宗讓人先在皇宮的後花園裡試種,發現確實穗實飽滿,就在江淮各地大面積推廣。  宋孝宗不但在執政能力上遠勝宋高宗,在個人操守上也比他強很多。他崇尚節儉,經常穿舊衣服上班。他也不愛大興土木。在他的治下,南宋出現瞭“乾淳之治”的小康社會。國庫充盈,據說連穿錢的繩子都腐爛瞭。  宋孝宗本人沒有太大的權力欲望。宋高宗死後不久,他就禪讓給三子趙惇。說來還有點意思。因為當時金國也換莊,輪到20幾歲的金章宗做老大瞭。按照“隆興和議”規定,60多歲的宋孝宗要在國書裡稱呼金章宗為“叔叔”,這對自尊心極強的宋孝宗來說,是絕不能忍受的。  宋孝宗執政的大部分年頭都有一個宋高宗壓在頭上,怎一個“囧”字瞭得?不過,他又是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怎一個“強”字瞭得!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南宋朝歷史上一段“灰姑娘”的童話人生

  導讀:灰姑娘嫁王子的童話故事,在全球流傳甚廣,殊不知,中國南宋還真的發生過類似的傳奇故事,有一位灰姑娘,曾一次又一次地書寫人生與傢國童話,其中的美麗與哀愁、無奈與淒涼,又豈是普通的一則外國童話堪與比擬!這位灰姑娘的芳名叫謝道清,是南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降元太後”,又稱南宋末代太皇太後。那麼,她是如何以一個灰姑娘的身份演繹童話人生的呢?聽小編慢慢道來。  謝道清,浙江臺州人,出生於官宦世傢,祖父謝深甫曾做過寧宗朝宰相,但到瞭父親謝渠伯這一代,傢道開始中落,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童年的謝道清容貌醜陋,皮膚黑得好像非洲人,而且眼睛還患有先天性殘疾,史書上說是“肌若炭,翳遮瞳”,典型一個灰姑娘。和大多數灰姑娘一樣,由於傢境不好,謝道清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洗衣做飯操持傢務。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傢,一點都不假。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特別的機緣,像謝道清這樣有殘疾的灰姑娘,要嫁個好人傢,好比水中月鏡中花,完全的不現實,到最後隻能嫁個莊稼漢子,平平淡淡過一輩子瞭。但是,野百合也有春天呢,我們的灰姑娘為何就不能有個好未來?  謝道清靠自己爭取是爭不來的,她有一個好祖父,為她預留瞭機緣,這叫“祖上積德”。謝深甫做宰相時,曾對寧宗楊皇後有“援立”的功勞,寧宗死,理宗繼位,楊皇後做瞭楊太後,念念不忘要報謝宰相的恩,命令理宗,若選立皇後,必須要選謝傢的女子。而謝傢除瞭謝道清,再無第二人選。這樣一來,灰姑娘遭遇王子,就成為必然。  可問題依然存在,謝道清長得醜啊,灰姑娘名聲遠揚,理宗皇帝大概也有所耳聞,打心眼裡不樂意。謝道清的傢人也不看好這個婚姻,她伯父謝攑伯就認為:雖然奉詔不假,可咱傢裡窮,拿不出錢來準備嫁妝,加上道清的條件,跟聖上也不般配,到頭來不過就當個老宮女,有什麼好處?前一個問題好解決,畢竟有楊太後的情面,理宗不樂意也得執行;錢的問題也好辦,謝深甫的門生故吏不少,大傢幫一幫就成瞭;關鍵是謝道清的容貌,誰也幫不上忙啊!     沒關系,這個時候,童話的力量出現瞭,上天為謝道清請來瞭兩位最好的整容大師。一位大師名叫病魔,謝道清在去臨安的路上跟他遭遇,得瞭皮疹病。幸虧這位大師的整容技術一流,使謝道清的黑皮膚盡皆脫落,反而變成瞭瑩白如玉的好皮膚。另一位大師不知名,好像是禦醫,同樣神通廣大。我們知道,角膜雲翳這種先天性殘疾,現代醫學尚不能通過藥物治愈,隻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何況數百年前?但這位大師就是厲害,居然幾副湯藥就給治好瞭,趙炎以為不佩服不行。於是,謝道清華麗變身,從醜小鴨變成大美女瞭。  理宗皇帝本來是有借口拒絕謝道清當皇後的,皇後得母儀天下,是吧,沒有一幅好容貌怎麼行,你謝道清憑什麼做皇後?現在這借口沒瞭。楊太後更加理直氣壯:“謝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宮。”身邊的太監宮女也紛紛議論:“上天有瑞兆,謝夫人是真命皇後,真皇後不立,難道要立假皇後(賈妃)嗎?”理宗無奈,隻得在楊太後的主持下,策立謝道清為後,童話變成現實瞭。請繼續讀下去,下面還有童話呢。相關閱讀推薦:蒙古大軍能掃平歐洲為何卻40年攻不下大宋朝?宋朝的事業線:宋度宗奶媽章氏靠事業線聞名京畿宋朝史上一代權臣嚴嵩:如何攀爬到權力巔峰?為什麼說宋理宗是宋朝血統最不純正的平民大帝?宋朝的詞為什麼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最出名?《水滸傳》中宋江為什麼不和方臘聯合攻打宋朝?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和童話裡的灰姑娘不同的是,宋理宗這個“王子”並不愛咱們的灰姑娘謝道清,原因還是出在女人的容貌上,在他的感覺裡,謝道清隻是通過“整容”才變美的,不是天然美人兒。這種心理也可以解釋為何如今的男人不喜歡整過容的女人,女人天生麗質不但“難自棄”,男人也愛得發狂。理宗皇帝身邊先後出現過好幾位國色天香的美女,先是那個賈妃,後來又有閻貴妃,再後來又出現一歌姬,把理宗迷得神魂顛倒,楞是想不起傢裡還有一位明媒正娶的大老婆。  謝道清是六宮之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傢庭主婦,老公是皇帝,每天在外面花心,她又不能也不敢抱怨,每天獨守空房,寂寞難耐之餘,隻能偷偷的一個人抹眼淚。但是,我們的灰姑娘畢竟是童話裡的人物,她是有美好品德的,既然做瞭老趙傢的主婦,就得把這個傢打理好。在那個時代,這就叫“婦德”。為瞭打理好這個傢,謝道清及時調整瞭自己的怨婦心態,愛情呼叫轉移,既然競爭不過,那就淡定吧,以淡定為傢庭“整容”,保證皇帝傢的後院不起火。  她一不與其他妃子爭風吃醋,二不在理宗面前提及這些事,整日裡忙裡忙外,把個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灰姑娘的賢惠,贏得瞭一個和諧的傢,也贏得瞭楊太後的器重;朝廷大臣們紛紛贊美皇後的賢德,民間老百姓更是“奉謝後若神”。到瞭這個份上,理宗對謝道清的態度也發生瞭轉彎,盡管依然不愛她,但對她的那一種出自內心的敬重,趙炎發現,連最頭發長見識短的閻貴妃也瞧出來瞭。終理宗一朝,數十年間,後宮無大事發生,均得益於謝道清童話般的“整容”。淚光裡的淡定,也使得我們的灰姑娘成為有宋一代穩坐皇後位時間最長的皇後。   時間一天天過去,歲月無情人亦老,謝道清說話間步入瞭中年。公元1259年,我們的灰姑娘已經四十九歲,為傢“整容”的工作告一段落,她開始為風雨飄搖的帝國操心思瞭。確然,理宗晚年,南宋帝國日顯衰弱,若再不整整容,恐怕前景不妙,這一點,謝道清看出來瞭。1259年,元軍大舉進犯,包圍鄂州(武昌),大有順江東下,一舉滅宋之勢。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建議理宗從臨安遷都到四明(寧波),以避元軍鋒芒。謝道清堅決反對遷都,對理宗說:“如果遷都,軍心、民心必然動搖,後果不堪設想。” 理宗這才沒有遷都。這是她的第一次為國“整容”。  理宗去世,度宗繼位,謝道清做瞭皇太後。基於蟋蟀宰相賈似道專政,朝政昏暗,我們的灰姑娘在承受喪夫之痛的同時,也對帝國的前途憂心如焚。她一方面規勸賈似道勤於政事,收斂聲色犬馬之行為,一方面啟用一些正直的臣子來制衡賈似道,但收效甚微,感覺很是無奈。1274年七月,度宗病逝,年僅三歲的恭帝即位,由於恭帝年幼,又由於謝道清擁有崇高的聲望,朝野上下一致籲請她垂簾聽政,賈似道隻手難以遮天,隻得同意。  真正的拼搏開始瞭。謝道清先是命令賈似道整軍13萬開赴丁傢州(安徽蕪湖)與元軍進行最後的決戰,這已經是南宋帝國僅有的傢底瞭,敗則亡國,勝則繼續偏安一隅,可謂存亡在此一戰。遺憾的是,賈似道玩蟋蟀在行,打仗卻是外行,13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把帝國的傢底全給賠進去瞭,蒙古軍乘勢長驅東下,兵鋒直指臨安,朝野震動,文武百官紛紛逃跑。  謝道清氣憤不已,她一邊懲辦誤國的賈似道,一邊發佈榜文痛斥跑路的臣子:我國傢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傢多難,爾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書省即與轉一次;負國逃者,禦史覺察以聞。”我每次讀到這則榜文,都要為我們的灰姑娘豎起大拇指,當真是義正詞嚴,巾幗不輸須眉。  罵是罵的痛快,但帝國現狀已然如此殘破,元軍兵臨城下,謝道清一介女流又能怎麼樣呢?她無人可用,身邊隻有逃跑宰相陳宜中和昏庸大臣留夢炎,她曾努力過、拼搏過,想為帝國“整整容”,她啟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主戰派人士,她號召各路將士發兵勤王,甚至用瞭近乎哀求的語氣:“即使我母子不足念,難道不報先帝之德嗎”?可是沒用,上天不再眷顧她,擺在我們灰姑娘面前的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求和,如果求和再不成,那隻有投降。  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為保全臨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謝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吳堅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將降表進呈給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告亡。灰姑娘謝道清的人生童話,前兩個成瞭現實,後一個成為泡影。在最後的童話裡,她和三歲的恭帝做瞭元軍的俘虜,在北京度過淒涼的晚年,1283年去世,享年74歲。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狀元?南宋狀元文天祥

  中國歷史上狀元不計其數,其中也不乏文武雙全、英名蓋世的天下奇才,然而,最為後世欽敬的卻是南宋(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被後人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我卻說,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狀元。  文天祥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 號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據我所知,文天祥之所以得到後人們的敬重,除瞭他本人的文才優秀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民族氣節。他為國傢社稷殞身不恤的品德、毀傢紓難、九死不悔的精神,使他名垂萬古。  時人稱譽能成天下宰相之大器者“北有耶律楚材,南有文天祥”,元朝統治者對文天祥是“既壯其節,又惜其才”,希望能夠利用文天祥的聲望收復民心,穩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後整整三年裡,元朝君臣用盡一切辦法對文天祥進行勸降,隻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  文天祥在大都為囚,勸降之人紛至沓來,他們或是文天祥舊日同僚,或是他的親人子女,或是新朝貴人。無論來人如何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許以何等富貴,動之何樣情懷,文天祥從不假以顏色,決心終生不作貳臣。  第一位被文天祥痛罵得抱頭鼠竄的說客,是降元宰相留夢炎,文天祥毫不留情的諷刺這位失節同僚“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  接著出場的是九歲小孩宋恭帝。年幼孩子不諳世事,文天祥仍盡君臣之義,北面拜號,之後才乞回聖駕,錚錚鐵骨不卑不亢。  元朝統治者也想到瞭用親人眼淚打動鐵漢柔情。女兒柳娘、環娘及兩妾 “哀哭勸公叛”,文天祥沒有猶豫彷徨;其弟文璧來勸同享富貴,文天祥詩諷:“去年我別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在大義面前,文天祥親手割舍親情,他對妻妾子女說:“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寧肯叛我而從賊耶?”又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  文天祥在被俘的三年裡,元世祖一直不願放棄招降的努力,先是派大員諭降,又用強權逼迫文天祥屈膝,都不能遂願。“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骨氣和精神永遠是不死的。相關閱讀推薦:宋末的道德悲哀:文天祥被俘後一直被要求自殺最希望文天祥死的是誰?英雄竟被自己人“勸死”!文天祥《過零丁洋》古詩原文意思賞析寧死不降的文天祥為何卻對親弟弟降敵體諒認可?宋朝最後的義士文天祥:中狀元後曾蓄養大批歌伎

南宋大將張浚忠奸之論:到底他是否是個稱職將軍

  張浚是南宋初年一位主戰派大臣,幾度執政,幾次率大軍與金決戰,兼為將相,權傾一時,頗為顯赫。然而八百多年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卻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褒之者譽之為抗戰派英雄;貶之者斥之為害國之狗熊。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張浚(1097一1164)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出生於一個世代仕宦之傢,政和八年(1118),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歷褒城令、太常寺主簿諸職.建炎元年(1127),赴行在南京,除樞密院編修官,擢殿中侍禦史。建炎三年(1129),杭州發生苗劉之變,張浚以禦營使司參贊軍事同節制諸路軍馬駐守平江,遂朕絡呂頤浩、韓世忠諸路軍馬起兵勤王,一月後平叛,高宗復辟,有功而除知樞密院事,成為執政大臣。   張浚力主抗金,建議經營川陜,以保東南,遂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建炎四年九月,合陜西五路兵馬四十萬人,與金兵會戰於富平,諸路兵皆失利,關陜失陷。此後三年,退守四川,擢吳玠為大將,每戰輒勝,趙開為轉運使,善於理財,劉子羽為上賓,頗有才略。人謂張浚知人善任,得保全蜀。紹興四年(1134),遭禦史彈劾而罷職奉祠。九月,偽齊入寇,十一月,復除知樞密院事。紹興五年,除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命嶽飛進討洞庭楊么義軍。紹興六年,偽齊入寇,張浚督張俊、劉光世、楊沂中諸將擊退之。紹興七年,張浚“總中外之政”,部署淮西軍不當,大將酈瓊率四萬人馬叛降偽齊,張引咎辭職。   此後,秦檜執政,被排斥在外二十五年,或知州郡,或為貶黜.因堅持抗金立場,不附和議其名愈高,“四方之士,莫不傾心,健將悍卒見之者必咨嗟太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   紹興三十一年(ll6l),金兵大舉南侵,朝廷復召張浚,及浚至而敵兵已破。官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老當益壯。孝宗即位,有恢復志,除浚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封魏國公。隆興元年(1163)擢張浚為樞密使,督師八萬北伐。終因將領不和,符離之戰失利。次年四月,張浚由是解職,朝廷遂作求和之議。八月,去世。   肯定褒揚者,如宋高宗曾將張浚譽之為東晉之王導,多次談到“張浚愛君愛國,出於誠心”。宋孝宗對張浚也“倚之如長城”,曾說:“今朝廷所恃惟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朱熹評論張浚在平定苗、劉之亂諸事件中的表現時贊賞道:“自靖康後,紀綱不振,王室陵夷。公首倡大義,率諸將誅傅、正彥,乘輿返正,復論瓊罪,而後國法立,人心服。自武夫悍卒,小兒灶婦,深山窮谷,裔夷絕域,皆聞公名,盎然歸仰,忠義之感,實自此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五上)楊萬裡《誠齋文集》更是對張浚贊不絕口:“身兼文武全才,心傳聖賢之絕學”,“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一”。

南宋亡國太後謝道清:根本無法挽回國運的悲劇

  謝太後,名謝道清(1210~1283年),度宗生母。主持朝政2年,被元軍俘住北方,病死,終年74歲,葬處不明。   開慶元年(1259年),元軍大舉進犯南宋,包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順長江東下,消滅南宋之勢。南宋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議從臨安遷都到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元軍鋒芒。謝道清堅決反對遷都,對宋理宗說:“如果遷都,軍心、民心必然動搖,後果不堪設想。”宋理宗因此沒有遷都。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逝,16歲的宋度宗即位,尊謝道清為皇太後。由蟋蟀宰相賈似道專政。襄陽受到元軍圍攻瞭2年,形勢危急,賈似道卻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謝太後眼看南宋氣息奄奄,憂忿於心,卻無能為力。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逝,年僅3歲的宋恭帝即位,尊謝道清為太皇太後。因恭帝年幼,由謝道清垂簾聽政。時蒙古軍已經占據襄陽,又於12月攻占鄂州,沿長江東下。   京城官員害怕,亂成一團。謝太後命令在朝堂貼出告示:“我宋三百年來,對士大夫待遇優厚。現在正逢多災多難之時,大小官員不能提出挽救時局辦法,甚至京官棄官離位,外省官棄城而逃,還算人嗎?國法依然存在。凡堅守崗位,尚書省記上一功;叛國逃亡,由禦史查明情況上報。”   謝道清命賈似道率軍13萬迎敵。次年二月,結果賈似道在丁傢州(今安徽蕪湖)被元軍擊潰,南宋主力盡喪,蒙古軍乘勢長驅東下。賈似道兵敗誤國,朝野震動,群情激憤。宰相陳宜中奏請誅殺賈似道,謝道清沒有答應,隻是將賈似道罷官放逐。在途中,賈似道被監送人鄭虎臣所殺。賈似道死後,由謝太後主持朝政。時丞相王越,陳宜中,留夢炎,有的老邁多病,有的庸俗懦弱,因此,前線屢告失利,元軍長驅直入。謝道清急忙一方面下令緊縮國傢開支,減少冗官,以助軍費,一方面下哀痛詔,號召各路軍民起兵勤王。   不過各地文武將官都心存觀望,奉詔起兵勤王的隻有文天祥、張世傑兩人。文天祥、張世傑等主張與元軍決一死戰,但時任南宋宰相的陳宜中卻要向元納貢求和。謝道清同意走議和的路,她先派柳嶽等三人前往伯顏營中,主動提出稱侄或稱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當即遭到伯顏拒絕,向元請求“奉表求封為小國”,也遭伯顏所拒。

宋朝歷史上讓金兀術割須而逃的南宋“兄弟名將”

  一提起南宋的名將,一般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嶽飛、韓世忠以及張俊、劉光世等“中興四將”。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在川陜前線,還有一對兄弟將領,他們抵抗金軍,守衛著南宋在四川一帶的領土長達十多年,他們曾讓在戰場上不可一世的金國名將、“四狼主”兀術”割須”而逃。但由於受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的影響以及後來民間文學對嶽飛抗金的過度傳播,使得他們兄弟二人的抗金事跡逐漸淡出瞭普通人的視野。因此許多人對他們並不瞭解,有讀者對二人提出疑問,本文就歷史記載對他們兄弟二人生平做簡要的解讀,以饗讀者。吳氏兄弟二人,哥哥吳玠,字晉卿,1093年出生;弟弟吳璘,字唐卿,1102年出生,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兄弟二人出身軍旅之傢,自幼習文修武,善於騎射。吳玠很早就從軍,在與西夏以及江南方臘的戰鬥中,作戰勇敢,嶄露頭角,曾以百名騎兵,斬首敵軍一百四十級。  1127年開封陷落,徽欽二帝北遷,北宋宣告滅亡。1128年金軍渡過黃河,進入陜西境內。吳氏兄弟二人率軍作為先鋒,在青溪嶺挫敗金軍,追殺30餘裡。此後兄弟二人因作戰勇敢,得到瞭當時主持川陜軍務的宣撫使張浚的重視,吳玠被封為統制、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吳璘執掌帳前親兵。1130年金軍統帥完顏婁宿與撒離喝率軍長驅而入,吳玠率軍在彭店擊敗敵軍,金軍將領撒離喝被嚇得啼哭而去,於是軍中送給撒離喝一個外號“啼哭郎君”。但此後宋朝內部矛盾重重,將帥失和,張浚與吳玠最終將大將曲端置於死地。這也是吳玠一生中的一個污點。同年9月張浚調集吳玠等5路大軍,共步、騎18萬人,號稱40萬,與金軍在富平激戰,結果宋軍慘敗,“五路皆陷,巴蜀大震”。兵敗如山倒,軍心渙散之際,吳氏兄弟召集幾千殘兵歃血為盟,在入川的門戶和尚原地區安營紮寨,積粟繕兵,以阻擋金兵入蜀。  1131年金將烏魯折合、沒立分兩路進兵,企圖在和尚原會師。吳玠利用有利地形,輪番攻擊先到達的烏魯折合所部。和尚原地區山谷路狹多石,馬不能行,金人無法發揮騎兵的優勢,隻得舍馬步戰,結果宋軍大獲全勝。金軍退到黃牛鋪一帶時,又遇上暴風雨,士氣衰落,隻得狼狽而逃。另一路金軍也被吳玠的部將擊退。金軍初戰失利大為光火,金兀術召集各路人馬10萬人,架設浮橋跨過渭水,在寶雞一帶設置連珠營,壘石為城,與吳玠所部夾澗對峙,大戰一觸即發。10月金軍向和尚原發起進攻,吳玠命諸將挑選精弓強弩,組成“駐隊矢”,分番迭射,連發不絕,繁如雨註。在稍稍頂住金軍的攻勢後,吳玠挑選精兵從後切斷金軍糧道。     兀術見形勢不妙,於是決定撤兵。金軍在夜間撤至神坌時突遭宋軍埋伏,金軍被打的大敗,兀術身中流矢,僅以身免,混戰中他竟然割須換袍而走。此戰對金軍的打擊非 常之大,因為這是其在滅遼破宋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潰敗,史書記載“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此戰後吳玠被封為鎮西軍節度使,吳璘被封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此後金人又與吳氏兄弟先後在饒風嶺、武休關等地激戰,雙方互有勝負。1134年金兀術、偽齊的劉夔率10萬大軍攻占和尚原,吳玠率軍退守階州,金軍乘勢鑿崖開道,循嶺東下,直趨蜀中門戶仙人關。吳玠率萬人據險固守,弟弟吳璘率兵轉戰七晝夜,才與吳玠會師,隨即宋金雙方展開一場血戰。  金分軍為二,兀術列陣於東,韓常列陣於西,對宋軍發起猛攻。吳玠、吳璘利用“駐隊矢”,遏制金軍的攻勢,同時派遣精兵手持長刀大斧從左右夾擊金軍。戰況十分慘烈,激戰中金兀術麾下猛將韓常被箭矢射中左目,金軍陣腳大亂,敗退而去。經此一戰,“金人自是不敢窺蜀者數年”。1139年宋金開始議和,吳玠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宣撫使,職掌南宋川陜的軍政。而也就是在此時,他也走到瞭生命的終點。當傳旨的內侍抵達仙人關後,吳玠隻能被人攙扶著聽旨。宋高宗得知消息後,急忙派遣禦醫前往,但還未抵達,吳玠一命嗚呼,時年47歲。對於他的死因,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嗜好女色、服用丹藥,“故得咯血疾以死”。  哥哥吳玠死瞭,該輪到弟弟吳璘施展才能瞭。1140年金人敗盟,開始大舉入侵,吳璘奉命節制陜西諸路軍馬。當年的“啼哭郎君”撒離喝率大軍渡過黃河占據長安,直取鳳翔,宋軍各路兵馬被隔斷,遠近震恐。此時擔任川陜宣撫使的胡世將召集諸將商議,參謀官孫渥認為河池不可守,想要退保仙人原。吳璘厲聲呵斥道:”懦語沮軍,可斬也!璘請以百口保破敵。”連胡世將也被吳璘的勇氣振奮瞭,他指著自己的帳篷說道:”世將誓死於此!”吳璘合會各路軍隊,先後取得一些小的勝利。撒離喝十分生氣,率兵在百通坊,列陣二十裡,吳璘率軍奮戰攻破金軍。1141年金將胡盞、習不祝合軍五萬屯駐劉傢圈,吳璘用自己新發明的“疊陣法”與金軍激戰。最終金人大敗,降者萬餘人,胡盞逃到臘傢城,吳璘率軍圍而攻之。正在此時,吳璘接到朝廷撤兵的詔書,吳璘慨嘆之下,隻得撤退。     同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達成,那個曾讓金人付出慘重代價的和尚原被割讓給金國。但吳璘本人是幸運的,他沒有像嶽飛那樣遭到迫害,也沒有像韓世忠那樣解去兵權。1161年金主完顏亮背棄盟約,入侵南宋,病中的吳璘率兵抵抗。宋孝宗即位後,發起“隆興北伐”,吳璘也率兵在川陜一帶遙相呼應。  此後吳璘和朝中文臣以及當地文官發生矛盾,遂於1165年入朝,拜見已經成為太上皇的宋高宗時,君臣感慨萬千。趙構嘆曰:”朕與卿,老君臣也,可數入見。”在京期間,太上皇、皇帝慰問的使者相踵於道,甚至派皇子謁見。最後吳璘被封為太傅、新安郡王,仍然兼任宣撫使。臨別前吳璘哭泣著向趙構辭別,趙構也非常不自在,於是他解下自己的佩刀賜之,說道:”異時思朕,視此可矣。”吳璘回到自己的駐地漢中後,修整恢復過去的塘堰,灌溉幾千頃田地,對老百姓幫助極大。此外吳璘針對金人的作戰優勢,曾著有兵法兩篇。1167年吳璘病死,時年66歲。吳氏兄弟守衛川蜀三十年之久,宋史評價道:“方富平之敗,秦鳳皆陷,金人一意睨蜀,東南之勢亦棘,微玠身當其沖,無蜀久矣。”直到現在川陜一帶還有許多吳氏兄弟的廟宇。那麼問題來瞭,那為何吳氏兄弟不如嶽飛等人知名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兩點:  1. 從當時全局戰略來說,宋金雙方爭奪的重點是東南江淮、荊襄地區。因為這才是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經濟命脈所在。例如在宋元戰爭期間,四川已經被元朝攻破,但南宋依靠著襄陽保衛戰,仍然能夠支撐多年。2. 吳氏兄弟多年積累起來的聲望被

南宋抗金大將劉琦:一位數次擊敗金兵的南宋支柱

  劉錡(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南宋抗金將領。劉錡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勛,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劉錡死後,朝廷賜謚號“武穆”(一說謚號“武忠”)。宋孝宗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死後被尊為神。  西軍涇原軍  張浚富平之戰中失利後,慕洧在慶陽叛變投降金國,進攻環州。張浚命令劉錡前往救援,劉錡留下部將守衛渭州,自己率兵救援環州。不久,金軍進攻渭州,劉錡留下部將李彥琪抵禦慕洧,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回軍救援渭州,但已經來不及,由於進退兩難,劉錡於是率領軍隊撤到德順軍。李彥琪逃歸渭州,投降金國。劉錡因此被貶官降秩知綿州兼任沿邊安撫。統轄六軍  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恢復原來官職,任宣撫司統制。金軍攻拔和尚原後,劉錡率兵分守陜西、四川地區。恰逢使者從四川歸來,將劉錡的姓名事跡報告朝廷。宋高宗詔令劉錡返回朝廷,任命他為帶禦器械,不久改為江東路副總管。紹興六年(1136年),劉錡充任宿衛親軍指揮官。宋高宗駐於平江時,解潛、王彥兩軍爭鬥,兩人都被罷免,朝廷命令劉錡兼任兩軍將領。劉錡於是請求以前護副軍及馬軍,合並分為前、後、左、右、中軍和遊奕軍,共六軍,每軍各一千人,設有十二將。其中的前護副軍,就是原來王彥的八字軍。至此劉錡的部隊才開始單獨成軍,隨從護衛宋高宗到金陵。紹興七年(1137年),劉錡任合肥軍事長官;紹興八年(1138年),劉錡率部戍守京口。紹興九年(1139年),劉錡升任為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  順昌之戰  南宋初抗金的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劉錡指揮,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城邑防禦戰役。整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40年5月25日至6月1日,歷時6天,經過3次戰鬥,擊潰金軍的前鋒部隊;第二階段從6月7日至6月12日,歷時6天,劉錡率全城軍民與兀術親自率領的金軍主力決戰,取得瞭順昌保衛戰的最後勝利。紹興十年(1140年),按完顏昌和秦檜的第一次紹興議和,金人歸還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劉錡被任命為東京副留守,節制所部八字軍三萬七千人出發。益殿司三千人,皆攜其傢眷,將領駐於東京開封,傢眷則留順昌。劉錡自臨安溯江絕淮,凡二千二百裡。至渦口,剛要坐下吃飯,暴風拔坐帳,劉錡說:「此賊兆也,主暴兵。」即下令兼程而進。五月,還未至順昌,在離順昌三百裡處時,金兀術已經撕毀合約重新開戰。  劉錡劉錡與將佐舍舟陸行,先到順昌城中。同年五月庚寅日(1140年6月3日),諜報金兀術已經占領東京開封。知府事陳規見劉錡問計,劉錡說:「(順昌)城中(如果)有糧,則能與君共守。」陳規曰:「有米數萬斛。」劉錡曰:「可矣。」這時八字軍所部選鋒、遊奕兩軍及老稚輜重,相去尚遠,劉錡遣騎接應,半夜四鼓乃至。到瞭凌晨得報,金騎已經到瞭陳州。  劉錡與陳規商議斂兵入城,專心守禦,人心乃安。劉錡召諸將計事,都說:「金兵不可敵也,請以精銳為殿,步騎遮老小順流還江南。」劉錡不以為然:「吾本赴官留司,今東京雖失,幸全軍至此,有城可守,奈何棄之?吾意已決,敢言去者斬!」隻有一個外號「夜叉」的部將許清說:「太尉奉命副守汴京,軍士扶攜老幼而來,今避而走,易耳。然欲棄父母妻子則不忍;欲與偕行,則敵翼而攻,何所逃之?不如相與努力一戰,於死中求生也。」與劉錡意見相合。劉錡大喜,鑿沉所有的舟船,表示不會帶著傢眷逃走,一定要決一死戰。劉錡把傢眷置於寺中,把柴薪積於門口,告訴守兵說:「脫有不利,即焚吾傢,毋辱敵手也。」分命諸將守諸門,派偵察兵去斥堠,募當地人為間探。於是軍心大漲,男子備戰守,婦人磨刀劍,要和金兵決戰順昌:「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傢破賊立功。」   當時守備一無可恃,劉錡在城上親自督厲,取偽齊所造癡車,以輪轅埋城上;又撤掉平民住戶的窗扉,用物堵住;城外有民居數千傢,都燒光堅壁清野。準備瞭六日,大致完畢,而金兵遊騎已涉潁河至城下。順昌,劉錡先於城下設伏,擒千戶阿黑等二人,審問得到消息:「韓將軍營白沙渦,距城三十裡。」劉錡於是夜遣千餘人攻金國漢人萬夫長韓常的部隊,連戰,殺虜頗眾。不久三路都統葛王完顏褎以兵三萬,與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同時兵臨城下。劉錡下令開諸門,金人卻狐疑不敢近城。當初準備防守時,劉錡命令在城邊築羊馬垣,在垣上打洞為門。到瞭這個時候,劉錡與許清等躲在羊馬垣後面列陣,金人放箭,不是從羊馬垣的上面射到城墻上,就是射在垣上,都沒用。劉錡則用破敵弓(機械床弩)輔以神臂弓、強弩(人力強弩),自城上或垣門射敵,射死很多金兵,敵稍卻。劉錡又以步兵邀擊,金步兵被趕入河中淹死者不可勝計,金騎兵被殲滅數千。宋廷此時特授劉錡鼎州觀察使、樞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  這時順昌受圍已四日,金兵越來越多,移兵營到東村,距順昌城二十裡。劉錡遣驍將閻充募敢死隊五百人,夜裡去劫營。這天夜裡,天將要下雷雨,不時閃電漫天,閻充率五百敢死隊,看見頭發紮辮子的就當成女真人殺死。金兵不得不敗退十五裡。劉錡又募百人敢死隊去增援閻充,有人要求口裡銜枚噤聲,劉錡笑答用不著:「無以枚也。」命令砍竹子做成市井小兒用來遊戲發聲的玩具,每人帶一個有用,直沖金營。金營裡一片漆黑,閃電亮的時候敢死隊員都奮擊,閃電停則敢死隊員都藏起來不動,金兵於是大亂。百人敢死隊吹「嘂」為號集合並配合,金兵被搞得暈頭轉向,終夜自戰,結果一夜下來積屍盈野,退軍老婆灣。金兀術在開封聽說瞭這事,就親自出馬,在淮寧留瞭一宿,治戰具,備糧草,不七日即親來順昌。劉錡聽說金兀術本人來瞭,就召集諸將於城上想對策。有人說現已經屢戰屢捷,應該見好就收,坐船全軍回南方瞭事。劉錡說不行:「朝廷養兵十五年,正為緩急之用,況已挫賊鋒,軍聲稍振,雖眾寡不侔,然有進無退。且敵營甚邇,而兀術又來,吾軍一動,彼躡其後,則前功俱廢。使敵侵軼兩淮,震驚江、浙,則平生報國之志,反成誤國之罪。」眾將都感動思奮說:「惟太尉命。」  方大戰時,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戴鐵兜牟,周匝綴長簷。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官軍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敵又以鐵騎分左右翼,號「拐子馬」,皆女真為之,號「長勝軍」,專以攻堅,戰酣然後用之。自用兵以來,所向無前;至是,亦為劉錡軍所殺。戰自辰至申,敵敗,遽以拒馬木障之,少休。城上鼓聲不絕,乃出飯羹,坐餉戰士如平時,敵披靡不敢近。食已,撤拒馬木,深入斫敵,又大破之。棄屍斃馬,血肉枕藉,車旗器甲,積如山阜。南宋一代有關“拐子馬”和“鐵浮圖”的最早記載是楊汝翼的《順昌戰勝破賊錄》①,稍後還有汪若海記錄順昌之戰的一篇《札子》②也記載瞭“拐子馬”和“鐵浮圖”。但拐子馬指左右翼騎兵,為金軍慣用戰術。其原文是:[四太子披白袍,甲馬,往來指呼,以渠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叉千戶。其精銳特甚,自用兵以來,所向無前,至是亦為官軍殺傷。有河北簽軍告官軍曰:“我輩元是左護軍,本無鬥志。所可恃者,止是兩拐子馬耳。]以上是《順昌戰勝破賊錄》中的記述。  柘皋之戰  十一年,兀術復簽兩河兵,謀再舉。帝亦測知敵情,必不一挫遂已,乃詔大合兵於淮西以待之。金人攻廬、和二州,錡自太平渡江,抵廬州,與張俊、楊沂中會。而敵已大入,劉錡據東關之險以遏其沖,引兵出清溪,兩戰皆勝。行至柘皋,與金人夾石梁河而陣。河通巢湖,廣二丈,錡命曳薪壘橋,須臾而成,遣甲士數隊路橋臥槍而坐。會楊沂中、王德、田師中、張子蓋之軍俱至。翌日,兀術以鐵騎十萬分為兩隅,夾道而陣。王德薄其右隅,引弓射一酋斃之,因大呼馳擊,諸軍鼓噪。金人以拐子馬兩翼而進。王德率眾鏖戰,沂中以萬兵各持長斧奮擊之,敵大敗;劉錡與王德等追之,又敗於東山。敵望見曰:「此順昌旗幟也。」即退走。  劉錡駐和州,得旨,乃引兵渡江歸太平州。時並命三帥,不相節制。諸軍進退多出於張俊,而劉錡以順昌之捷驟貴,諸將多嫉之。張俊與楊沂中為腹心,而與劉錡有隙,故柘皋之賞,劉錡軍獨不與。居數日,議班師,而濠州告急。張俊與楊沂中、劉錡趨黃連埠援之,距濠六十裡,而南城已陷。楊沂中欲進戰,劉錡謂張俊曰:「本救濠,今濠已失,不如退師據險,徐為後圖。」諸將曰:「善。」三帥鼎足而營,或言敵兵已去,劉錡又謂曰:「敵得城而遽退,必有謀也,宜嚴備之。」張俊不從,命楊沂中與王德將神勇步騎六萬人,直趨濠州,果遇伏敗還。遲明,劉錡軍至藕塘,則楊沂中軍已入滁州,張俊軍已入宣化。劉錡軍方食,張俊至,曰:「敵兵已近,奈何?」劉錡曰:「楊宣撫兵安在?」俊曰:「已失利還矣。」劉錡語張俊:「無恐,錡請以步卒禦敵,宣撫試觀之。」劉錡麾下皆曰:「兩大帥軍已渡,我軍何苦獨戰?」劉錡曰:「順昌孤城,旁無赤子之助,吾提兵不滿二萬,猶足取勝;況今得地利,又有銳兵邪?」遂設三覆以待之。俄而張俊至,曰:「諜者妄也,乃戚方殿後之軍爾。」劉錡與張俊益不相下。  一夕,張俊軍士縱火劫劉錡軍,劉錡擒十六人,梟首槊上,餘皆逸。劉錡見張俊,張俊怒謂劉錡曰:「我為宣撫,爾乃判官,何得斬吾軍?」劉錡曰:「不知宣撫軍,但斬劫砦賊爾。」張俊曰:「有卒歸,言未嘗劫砦。」呼一人出對。劉錡正色曰:「錡為國傢將帥,有罪,宣撫當言於朝,豈得與卒伍對事?」長揖上馬去。已,皆班師,張俊、楊沂中還朝,每言嶽飛不赴援,而劉錡戰不力。秦檜主其說,遂罷宣撫判官,命知荊南府。嶽飛奏留劉錡掌兵,不許,詔以武泰之節提舉江州太平觀。劉錡鎮荊南凡六年,軍民安之。魏良臣言劉錡名將,不當久閑。乃命知潭州,加太尉,復帥荊南府。江陵縣東有黃潭,建炎間,有司決水入江以禦盜,由是夏秋漲溢,荊、衡間皆被水患。劉錡始命塞之,斥膏腴田數千畝,流民自占者幾千戶。詔劉錡遇大禮許奏文資,仍以其侄汜為江東路兵馬副都監。相關閱讀推薦:宋朝歷史上讓金兀術割須而逃的南宋“兄弟名將”南宋亡國太後謝道清:根本無法挽回國運的悲劇南宋大將張浚忠奸之論:到底他是否是個稱職將軍和尚原之戰:金人滅亡南宋的可能從此不復存在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狀元?南宋狀元文天祥鐘相、楊么起義:南宋初年宋朝內部的第一次挑戰

南宋與北宋的區別 北宋和南宋的關系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  金國入侵,徽欽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趙構繼承皇位後定都浙江臨安(今杭州),臨安在舊都汴京南,故史稱南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時為瞭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采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徽、欽二宗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古.  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傢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共稱宋朝,又稱兩宋.北宋一朝乃由趙匡胤代後周開始,掌控瞭黃河流域以南一帶地區,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後,第一個出現的統一朝代.北宋政權先後與遼、金、西夏對峙.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九帝,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和金朝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相關閱讀推薦:北宋神宗欽慈皇後陳氏簡介 宋徽宗生母陳皇後生平北宋仁宗溫成皇後簡介 宋仁宗張貴妃生平介紹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的北宋傳奇皇後:元祐皇後簡介北宋仁宗趙禎的皇後曹氏:垂簾一年垂范百世北宋真宗趙恒的皇後劉娥:極有政治手腕的女人

南宋寧宗趙擴的皇後恭淑皇後韓氏簡介

  恭淑皇後韓氏(?-1200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宋皇帝宋寧宗趙擴的皇後,為寧宗時期權臣韓侂胄的族人,父韓同卿升揚州觀察使,母莊氏封安國夫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八月嫁給趙擴,封新安郡夫人,晉崇國夫人。趙擴即位為寧宗後立為皇後,慶元六年(1200年)病逝,謚曰恭淑,葬永茂陵。  史書記載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  寧宗恭淑韓皇後,相州人,其六世祖為忠獻王琦。初,後與姊俱被選入宮,後能順適兩宮意,遂歸平陽郡邸,封新安郡夫人,進崇國夫人。王受禪,冊夫人為皇後。後父同卿,由知泰州升揚州觀察使;母莊氏,封安國夫人。  慶元六年崩,謚恭淑。同卿累遷慶遠軍節度使,加太尉。慶元五年卒,贈太師,謚恭靖。  同卿季父侂胄,自以有定策功,聲勢熏灼。同卿每懼滿盈,不敢幹政。時天下皆知侂胄為後族,不知同卿乃後父也。同卿沒一年而後崩,侂胄竟敗,人始服其善遠權熱去。同卿子竢,後兄也,官至承宣使。相關閱讀推薦:宋光宗慈懿皇後李鳳娘簡介 悍後李鳳娘怎麼死的宋寧宗的皇後是誰?宋寧宗一生有過幾個皇後?宋寧宗的皇後是誰?宋寧宗有幾個兒子?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宋寧宗趙擴簡介宋寧宗趙擴簡介 9個兒子都未成年就夭折的皇帝

南宋孝宗趙昚第一任皇後成穆皇後郭氏簡介

  成穆皇後(1126年―1156年),郭氏,開封祥符人,南宋皇帝宋孝宗趙昚的第一任皇後,奉直大夫郭直卿的女孫,昭慶軍承宣使郭瑊之女。郭直卿的先祖是北宋真宗章穆郭皇後的傢族成員。所以,成穆郭皇後傢族祖籍為並州太原人。宋孝宗為普安郡王時娶郭氏,封咸寧郡夫人。生宋光宗趙惇、莊文太子、魏惠憲王趙愷和邵悼肅王趙恪。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去世,時年三十一歲,追封淑國夫人。  宋孝宗成穆皇後郭氏,開封祥符人,祖籍並州太原。她是奉直大夫郭直卿的孫女,昭慶軍承宣使郭瑊的女兒。郭直卿先祖是北宋真宗章穆皇後傢族成員。孝宗做普安郡王時娶郭氏為妻,封咸寧郡夫人。郭皇後生光宗趙惇、莊文太子、魏惠憲王趙愷和邵悼肅王趙恪。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去世,享年三十一歲,追封淑國夫人。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用明堂恩,贈福國夫人。趙昚被立為太子,追封為皇太子妃。趙昚即位,追冊為皇後,謚恭懷,不久改為安穆。等到孝宗去世營建永阜陵的時候,改謚成穆,配享孝宗廟廷。  史書記載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  孝宗成穆皇後,開封祥符人。奉直大夫直卿之女孫,其六世祖為章穆皇後外傢。孝宗為普安郡王時納郭氏,封咸寧郡夫人。生光守及莊文太子、魏惠憲王愷、邵悼肅王恪。紹興二十六年薨,年三十一,追封淑國夫人。三十一年,用明堂恩,贈福國夫人。既建太子,追封皇太子妃。及受禪,追冊為皇後,謚恭懷,尋改安穆。及營阜陵,又改成穆,祔孝宗廟。  父瑊,累官昭慶軍承宣使,追封榮王。孝宗待郭氏恩禮彌厚,然不假外戚以官爵。後弟師禹、師元,官不過承宣使,師元不及建節而卒。將內禪,師禹始除節度使。光宗朝,官至太保,封永寧郡王。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南宋平民皇後謝蘇芳:宋孝宗成肅皇後謝氏宋孝宗成肅皇後謝氏簡介 宋孝宗趙昚第三任皇後宋孝宗趙昚成恭皇後簡介 宋孝宗夏皇後生平宋光宗不孝之謎:為什麼宋光宗與宋孝宗父子不合宋孝宗為何遭遇不孝皇帝兒子:兒媳離間父子關系

鐘相、楊么起義:南宋初年宋朝內部的第一次挑戰

  南宋初年,金軍不斷南侵,鐵蹄所過,一片破敗景象。南宋統治者並不體恤人民的疼苦,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廣大人民啼饑號寒,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種狀況,在荊湖地區尤為突出。“自江西至湖南,無問郡縣與村落,極目灰燼,所至殘破,十室九空。詢其所以,皆緣金人未到,而潰敗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逐襲之師繼至。官兵盜賊,劫掠一同,城市鄉村,搜索殆遍。盜賊既退,瘡痍未蘇,官吏不務安集,而更加刻剝,兵將所過縱暴,而唯事誅求。嗷嗷之聲,比比皆是,民心散畔,不絕如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一)洞庭湖地區的鐘相、楊麼農民起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   鐘相,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以“等貴賤,均貧富”為政治綱領,以傳教行醫作掩護,進行起義的宣傳組織活動。   靖康二年(1127年)初,北宋快要滅亡時,鐘相曾派他的兒子鐘昂率300人參加勤王民兵行列,後被遣送回籍。這些人身受剝削壓迫,又親眼看到南宋政權的腐朽,遂在鐘相的領導下準備起義。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人潭州(今湖南長沙),北宋潰兵形同土匪,由孔彥舟率領竄到澧州(今湖南禮縣東)一帶,鼎州人心惶惶,鐘相遂率眾起義。鼎、澧、荊南(今湖北西部)等地人民紛紛響應,力量迅速發展,號稱40萬人,占有武陵周圍7州19縣。   鐘相在起義後不久的一次戰鬥被俘,壯烈犧牲,楊麼成為起義軍首領。楊麼,湖南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原名楊太,因他在起義軍將領中年紀最輕,人們便親切地稱他為楊麼(當地稱年紀最小的為麼)。楊麼根據洞庭湖地區的特點,采取瞭“陸耕水戰”的鬥爭方針。陸耕,就是在沒有戰鬥的時候,在陸上耕種,為起義軍提供物質保障;水戰,就是當敵人來進攻時,就在洞庭湖上以水戰打擊敵人。為瞭貫徹這個鬥爭方針,楊麼建立瞭一支強大的水軍,擁有包括車船、海蝤在內的戰船1000多艘。起義軍憑借這支水軍粉碎瞭敵人的多次 “圍剿”。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春,鼎澧鎮撫使兼知鼎州程昌寓,派杜湛率步兵從陸路攻打沚江口起義軍的夏誠大寨,令覃敵率8車車船

和尚原之戰:金人滅亡南宋的可能從此不復存在

  【“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   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這次戰爭由著名抗金將領吳玠、吳璘兄弟倆指揮,分別於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敗金軍,阻止瞭金軍的西線攻勢,保住瞭川陜的門戶。   金軍於1127年滅亡北宋後並沒有鳴金收兵,而是乘勢數次南下並進攻陜西,搶占瞭黃河兩岸許多地區,並曾一度深入江西、浙江等地。廣大愛國軍民在抗戰派將領的率領下,英勇頑強地抗擊金軍,迫使金軍退回江北。但以趙構為首的南宋統治者對金采取妥協求和政策,執行“先平內寇,然後可以禦外侮”的錯誤方針,竟把主要兵力用來鎮壓農民起義軍,對待金軍則實行消極防禦。即使如此,金軍面對日益成長起來的抗金力量也未敢輕視。金軍雖然在軍事上取得瞭一系列勝利,但從戰略上看,並無多大的優勢。金軍長途奔襲,戰線過長,所到之處都遭到南宋愛國軍民的英勇抵抗,傷亡慘重。奪占地區又不能鞏固,無法立足。種種跡象表明,單純用軍事力量,短期內不能滅亡南宋,金統治者遂采取“以和議佐攻戰,以僭逆誘叛黨”的策略。建炎四年(1130年),在中原地區建立瞭劉豫的偽齊傀儡政權,統治今山東、河南和陜西地區,使之成為金宋間的緩沖地帶,作為其南方的屏藩,借以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消滅兩河一帶的抗金力量。為瞭從內部破壞南宋的抗金力量,放回降金的漢奸秦檜以作內應。與這種政治策略相適應,在軍事戰略上,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集中在陜西一線,準備從秦隴攻入四川,控制長江上流,然後順江東下,形成一個大迂回的戰略包圍圈,置南宋政府於死地。這一戰略就是要在東南取守勢,在西北取攻勢。金軍在這一戰略決策的指導下,在陜西方面先後進行瞭數次大規模的進攻。和尚原之戰就是其中較重要的一次。   川陜是南宋的戰略要地,南宋於建炎三年授命張浚擔任川陜宣撫處置使,以抵禦金軍在川陜的戰略進攻。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在富平交戰,宋軍數倍於敵的兵力由於指揮不力、將領臨陣脫逃等原因而全線潰退。宋軍撤退到興州(今陜西略陽)、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大散關(今陜西大散關)及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等地,重行設防,以阻金軍。   富平之戰失利後,和尚原成為金軍入川的主要障礙。和尚原是從渭水流域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之一,屬川陜之首要門戶,位於寶雞西南20公裡,其地勢之險要與大散關不相上下。和尚原對仙人關來說,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關隘,它與仙人關共分蜀之險要,勢必固守。“和尚原最為要沖,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原,是無蜀也”。這時,吳玠、吳璘奉張浚之命,收集幾千散兵,擔任保衛和尚原的任務。金軍為瞭打通進入漢中的門戶,決定進攻和尚原。和尚原之戰就這樣拉開瞭帷幕。   紹興元年(1131年)五月,金軍將帥沒立率部出鳳翔(轄境相當今陜西寶雞、岐山、鳳翔、麟遊、扶風等地),烏魯、折合從階州、成州出大散關,屯兵北上,進攻吳玠軍,兩路金軍企圖在和尚原會師。吳玠命令諸將列成陣勢,利用有利地形,輪番向先到達的烏魯、折合率領的金軍攻擊。金軍欲戰不能,欲退無路。和尚原一帶盡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全都失去瞭威力,隻好棄騎步戰。宋軍在吳玠的統領下與金軍展開瞭生死搏鬥,大敗金軍。退到黃牛一帶的金軍,立足未穩,又恰遇上大風雨,金軍士氣不振,無力發起進攻,隻得狼狽逃竄。同時,沒立所率金軍在箭筈關方向發動的進攻,亦為吳玠部將楊政所擊退,從而打破瞭沒立與烏魯、折合兩軍會師和尚原的計劃。此戰的勝利,大大鼓舞瞭宋軍的士氣。

宋高宗趙構為何要遷都杭州?南宋的都城是哪裡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領。南宋政權初建,他曾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即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一意享樂。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鎮海),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定為南宋的都城。  據說,當時的遷都是經過三次反復論爭後才確定的。在分析宋、金雙方軍事形勢後得出結論:“今日之事,欲戰則不足,欲和則不可。”一方面,金兵處處主動進擊,宋軍時時被動防守,這是當時戰局的長期態勢。而建康靠近前線,不如杭州地處後方,比較安全。浙西一帶水網交錯,對騎兵活動不利。杭州有這一道天然屏障,給統治者增加瞭安全感。  另一方面,唐宋以來,杭州迅速崛起,一躍而為萬物富庶的“東南第一州”。這種相當規模的城市體制和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恰恰是作為國都所必需的。  “西溪且留下”  史書雲:錢塘之勝,名於“三西”(西湖、西溪、西泠),而西溪之勝又獨在於水。自唐代以來,西溪就以賞梅、竹、蘆、花而聞名。“西溪探梅”為西湖十八景之一。  “雖無弱水三千裡,不是仙人不到來”……據清光緒《錢塘縣志》記載,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行經西溪,欲建都於此,後得鳳凰山,遂雲:“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據說趙構即位並定都杭州後,為瞭方便自己和官員們去餘杭的洞宵宮祈神,從古蕩至留下還專門修築瞭數裡之長的石板輦道,稱之為“西溪輦道”。而千百年來,西溪人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耕田捕魚,過著豐衣足食的平靜生活。 臨安古都  南宋遷都杭州的皇宮大內建設  趙構最終升杭州位臨安府,皇城選址鳳凰山,開始大興土木造皇宮;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皇宮具體位於現在的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東至饅頭山東麓,西至鳳凰山,北至萬松嶺路,南至笤帚灣;皇宮依山勢而建,殿閣疊進,曾建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  但總體來說,南宋宮殿由於占地面積小,興建時以節約為本,很多宮殿都是一殿多用,和故宮的一殿專用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杭州地處江南,夏季炎熱,在宮殿的建築形式上也多有特殊之處。所有的門窗可以拆卸以便通風,待冬日天寒時,又可加入隔層以作保暖之用。  但南宋皇城的范圍不大,其間所能容納的建築也是有限的,畢竟,臨安行宮從開始建築起,是作為臨時首都定義的,在宮殿使用上,也已簡捷便宜為度。但實際上南宋沒有實現重回東都的理想,而原先行宮規劃中的種種臨時想法,一直影響瞭皇城內的建築修建和用途。如作為朝廷禮儀場所最重要的大殿,在紹興十二年之前,一直隻有一個殿,《宋史·地理志》中記載的“垂拱、大慶、文徳、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隨事易名,實一殿。”就是這個時期的情況。  而整座南宋皇城,與建在平陸的西安唐皇城、開封北宋皇城、北京明清皇城不同,不是一個端正平整的矩形,而是一個西高東低的不規則方形。宮墻高約三丈,西邊沿山蛇行,高出南、東、北三邊。想像那時的鳳凰山東麓,應該是極盡豪華,壯麗無比。當時,臨安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50萬人,而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隻有十萬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會,當時還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隻有杭州的南宋皇城,燈火映徹碧空,映亮瞭世界的東方。  當年的皇傢“大內”,也是隋朝府治、唐代州治的所在地,當年的吳越王錢鏐,也曾在此修建王宮。南宋的皇帝看中這裡,似乎是一種歷史的因緣。  但南宋皇城還是在佈局上開創瞭“南宮北市”的先河。  宋以前,中國古代國都佈局主要有兩種:一是皇宮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長安;二是皇宮置於城市中間,周圍散佈民居,如北宋汴梁。  而南宋的杭州,皇宮在南、民居、市集在北。應該說“這種格局最契合杭州當時的實際,當時西湖與錢塘江之間,可供城市發展的主要用地在吳山以北,把皇宮放在南部,為城市北部發展留出瞭足夠空間。”  不過南宋皇宮最終在元代毀於大火,至今地表建築已基本無存,主要宮殿遺址都被埋在地下二三米左右。相關閱讀推薦:宋高宗為何拒絕接納哥哥宋欽宗歸國?宋高宗皇後吳氏為何升遷快:擅處理婆媳關系是法寶宋高宗趙構元配皇後邢秉懿簡介 邢皇後怎麼死的宋高宗趙構憲節皇後邢秉懿簡介 宋高宗邢皇後生平宋高宗趙構為何能夠長壽?宋高宗趙構活瞭多少歲

蒙古軍團最難對付的竟是南宋:真實的南宋滅亡史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傢,他的蒙古軍團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馬鞭所指,鐵蹄所至,無不望風喪膽。他一直瞧不起不會騎射且身板柔弱的漢人,也從未把南宋當回事。在其剛起兵時,他一直視金人為其最強勁的對手,隻是金兵讓他失望瞭,中原一百年的驕奢生活早已消磨瞭女真人的勇武之風。後成吉思汗占領金朝中都,金人隻得向其納貢稱臣。隨後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對手,隻是在征服西夏時的靈州大戰中才遭遇西夏主力像樣的抵抗。  歷史往往喜歡開玩笑。直至成吉思汗死時,他做夢也想不到,他最輕視的漢人會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強勁的對手、最難啃的骨頭。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臺大汗根據他臨死前的戰略部署,毫不費力地滅瞭金。時為1234年。第二年,窩闊臺發動瞭第二次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同時,他還分兵兩路進攻南宋,東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蒙古軍遭到瞭宋軍的頑強抵抗,直到第二年西、東兩路軍才分別攻占瞭陽平關和襄陽這兩處戰略要地。蒙古軍開始在湖北沿江集結,準備橫渡長江,南宋派大將孟珙去救援。孟珙很快連破蒙古24寨,取得瞭江陵大捷,阻止瞭蒙古軍南渡,一舉打破瞭蒙古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後幾年,宋軍在孟珙率領下與蒙古軍展開瞭慘烈的拉鋸戰,雙方難分高下。至1239年,大將杜杲在廬州(今合肥)大敗蒙古東路軍主力,蒙古東路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而孟珙則轉入反攻,連敗蒙古軍隊,收復襄樊諸郡和信陽,基本解除瞭蒙古大軍在東路對南宋的威脅。1240年初,神勇的孟珙又大敗西路蒙古軍,取得大埡寨大捷,並收復夔州。兩路圍攻南宋的蒙古軍隊全面受挫,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西路蒙古軍隊從四川撤離。至此,長達六年的蒙宋戰爭,以蒙古的失敗而告終,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124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後,其子貴由繼承瞭汗位,但兩年也死瞭。在此期間,蒙古軍曾進犯過四川,但被南宋大將餘階擊敗。1251年,拖雷的兒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發動瞭針對西亞和中亞的第三次西征,同時大舉進攻南宋。為避開長江天塹,采取瞭迂回包圍戰術。忽必烈率10萬大軍長途奔襲滅瞭大理國,俘獲大理國末代君主段興智。此時,南宋已陷入蒙古的軍事大包圍中。不幸的是,南宋抗蒙名將孟珙、杜杲此前相繼病逝。  於是,第二次蒙宋戰爭開始瞭。蒙古大軍共分三路,中路軍由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領,南下四川,直撲重慶,南路軍從雲南出發,經廣西,直撲長沙,北路軍由忽必烈率領,直撲鄂州(今武漢),三路軍計劃在鄂州會師,然後順江東進,直取臨安,企圖一舉滅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領的中路軍一舉攻克瞭成都,此後宋軍節節敗退,四川大部失守。蒙軍順嘉陵江南下,但在合州遇到瞭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此後,雙方在合州展開瞭激烈的攻防戰,相持瞭幾個月,蒙古軍一直不能前進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親自率兵攻城,被石炮擊中,當晚死在營中,中路軍士氣低落,隻得撤退。  忽必烈率領的北路軍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於回國搶奪汗位,正好南宋權臣賈似道背著朝廷前來議和,正中忽必烈下懷。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軍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戰爭以蒙古大汗蒙哥戰死,三路大軍無功而返告終。相關閱讀推薦:蒙古帝國四大汗國是哪四個?四大汗國怎樣滅亡的蒙古人的歸宿:在元朝滅亡後的蒙古人如何生存?袁世凱用哪四招終結瞭“大蒙古國”的獨立鬧劇?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差點成瞭哪個蒙古人的妹夫?揭秘:蒙古大軍能掃平歐洲 卻40年攻不下弱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合州後,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為爭汗位打瞭起來,1260年,急忙從鄂州前線趕回來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裡不哥分別在開平和蒙古國首都和林自稱大汗,雙方因此展開瞭長達四年的內戰,1262年,掌管山東的漢族軍閥李檀又起兵反叛,並與南宋取得聯系,蒙古局勢一時非常混亂。  天縱英才的忽必烈很快平定瞭李檀叛亂,於1264年又徹底擊敗阿裡不哥,結束瞭蒙古長達4年的內亂,又開始對南宋磨刀霍霍。而南宋呢,並沒有利用蒙古內亂之機發展自己,反而在賈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軍政日趨腐敗。這時,發生瞭件不幸的事,南宋四川守將劉整向蒙古投降,其所部水師自然也歸瞭蒙古。  1268年,蒙古以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樊,蒙古軍開始進攻重點是樊城,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從四川增兵,襄樊兩城所受壓力越來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圍五年,糧食已基本耗盡,但兩城軍民依然鬥志昂揚,元兵始終無法得手。同年,南宋大將李庭芝派張貴、張順率三千士兵,攜帶城內急需物資,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圍,沖進瞭襄陽,這是五年內第一支進入襄陽的援兵,極大鼓舞瞭全城軍民的士氣。   此後,襄陽宋軍與外圍的宋軍取得聯系,雙方約好共同夾擊元軍,隻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賣瞭這條計劃,致使襄陽宋軍遭到元軍埋伏,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反攻。1273年,元軍終於攻破瞭樊城,守將范天順,牛富自殺與城共存亡,襄陽已孤立無援,守將呂文煥向元朝投降,歷時6年的襄樊保衛戰以襄樊失陷而告終,南宋的門戶被徹底打開。  1274年,忽必烈下令元兵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南宋將領紛紛投降,到1276年,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氣數已盡。恭宗投降後,南宋餘部一直在各地堅持抵抗,大將李庭芝還在堅守揚州,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端宗為帝,文天祥則在江西一帶發展反元勢力,一度控制瞭不少城池。  李庭芝、文天祥兵敗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殺害瞭。南宋小朝廷一直堅持在廣東沿海抗元,1279年與元軍在厓山展開瞭最後的決戰,大敗。陸秀夫不願被俘虜,眼含淚水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殘餘的宋軍和官員也紛紛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據博主劉繼興考證,南宋抗蒙史達50多年之長,並使蒙古人付出瞭極大的代價,無疑是蒙古人最難啃的“骨頭”,而比南宋強大的金不到30年就滅亡瞭。也許有人會說,日本才是蒙古最難啃的骨頭。事實上,蒙古侵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臺風幫助瞭小日本。且日本抗蒙的時間很短,蒙古人也沒盡全力去打日本,故日本沒法跟抗蒙時間最長、打硬仗最多的南宋比。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北宋南宋亡國的直接原因:外交政策導致最終結局

  兩宋亡國的直接原因——外交戰略錯誤  哈爾濱東南方向的阿城區,金上京、開國皇帝阿骨打的陵墓遺址和金源歷史博物館都在那裡。翻開那一段歷史,很有意思。  中國歷史上,在宋代出現過兩個“三國時期”:先是北宋、遼國、西夏,後是南宋、金國、西夏。由於北宋、南宋的錯誤外交戰略方針,直接導致先後亡國。  前三國時,遼國勢大,西夏兇悍,北宋兩面作戰,吃盡瞭苦頭,楊傢將“滿門忠烈、一傢寡婦”就是當時對局的寫照。後北宋采取給遼國、西夏各歲幣幾十萬,以“錢換和平”,國傢安稍安,卻苦瞭百姓。隨著女真人阿骨打在遼國的後院崛起,以3700人就擊敗遼兵十萬,建立金國,遼國從此江河日下,不再是北宋的主要對手瞭。  為瞭滅遼,金國主動與北宋聯盟,並許以燕山一帶十七州歸還宋為誘餌。而遼為自保,也要想與宋聯合抗金。宋庭童貫等權臣則積極主張與金聯手,認為這下可以滅遼報仇雪恨瞭。有識之士則力陳不可,說遼滅瞭,藩籬沒瞭,與強悍的金國為鄰,會大禍臨頭。宋朝庭采納瞭童貫之流方針,兩次出兵配合攻遼。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就攻下北宋都城汴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也完瞭。   後三國時期,金兵不斷南進,南宋隻有招架之功。好不容易出瞭個嶽飛,大有收復河山之勢,還被朝庭懾於金國的恐嚇給殺害瞭。可當蒙古雄起,滅西夏,占瞭大半個金國,就提出要與宋聯盟共同滅金。南宋又是上下齊喝采,認為復仇的時候到瞭,機不可失。同樣有人反對,說已有前車之鑒,與金盟滅遼,“後卒取禍”,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昏庸皇帝及群臣不聽,結果蒙軍金滅後,南宋也被滅瞭,“三國歸元”。  兩宋先是長期奉行軟弱投降的方針,被動挨打,後又以為可以捏軟柿子,揀便宜,結果把命搭上瞭。如果當初北宋聯遼抗金,南宋聯金拒蒙,歷史就可能重寫。北宋、南宋錯誤的外交戰略直接導致瞭亡國。相反,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處於弱勢的蜀國,諸葛亮采取“聯吳抗曹”的對外戰略方針,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成鼎足之勢。後關羽違背這一戰略,對吳、曹兩面作戰,兵敗身亡失荊州;劉備又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傾全國之兵伐吳報仇,再遭全軍覆滅,幾乎亡國。後諸葛亮不計前嫌,重新恢復“聯吳聯曹”的戰略方針,才轉危為安。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國,共同的利益可以化敵為友。誰的威脅最大,誰就是真的對手。兩宋采取“傍大款”外交,自取其禍。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最早的女外交傢馮嫽:多才多智 曾三使烏孫中國大漢朝歷史上的外交雙子星座:張騫和蘇武不光是夢溪筆談:沈括還能勝任外交官等三個角色清時的中法戰爭:中國打贏瞭戰場輸掉瞭外交無限制潛艇戰導致瞭戰敗:德國外交因此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