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反對

“七七事變”發生後胡適為何仍然反對對日宣戰?

  導讀:胡適之所以一再堅持和平信念,主張避戰,顯然並不完全等同於汪精衛、高崇武那些親日派,這裡除政治信念在起決定作用外,顯然也與胡適當時對國內外情勢的分析有關。  中國知識分子素來具有強烈的愛國傳統、憂患意識,尤其是當民族、國傢危亡轉折關頭,這種意識就更為強烈。七七抗戰爆發後,中國知識分子不論年齡,不分區域,他們面對民族危機、國傢危亡,義無反顧投身於全民族抵抗運動,而不計較個人學術生命、成果得失。  投身於抗戰洪流  朱自清在“七七事變”前隻知潛心於學問,過著一種典型的學者生活。然而當盧溝橋事變槍聲響起,朱自清迅速從國學迷夢中清醒過來,開始意識到中華民族除瞭抵抗,已別無他途。有一天,他的一個弟子要投筆從戎,奔赴戰場,前來辭行。朱自清充滿激情地對這位弟子說:“一個大時代就要來臨,文化人應該挺身起來,加入保衛祖國的陣營。”他的學生要他在一本小冊子上題詞,朱自清不假思索提筆寫下瞭嶽飛《滿江紅》中的一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充分表現瞭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民族意識。  除奔赴前線外,那時的知識分子還有不少人輾轉萬裡來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延安一時間成為全國抗戰的另一個領導核心。  相對說來,文藝界大遷徙比較容易,而學術機構,尤其是各個大學的內遷則相當困難。像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曾昭掄等不顧年長,徒步橫跨湘黔滇三省長達數千裡,實為中國抗戰時教育界極為罕見的一大創舉,亦為中國歷史上所僅見。這對於西南聯大同學後來成才立業,無疑樹立瞭一個看得見的榜樣,鼓勵聯大師生不怕艱險,不怕困難,敢於突破一切前進的障礙。  奔赴前線,奔赴延安,奔赴大西南,直接投身於抗戰洪流,直接為民族獨立、解放事業貢獻力量,是當時絕大部分知識分子的共同心願、奮鬥目標,他們都在各自崗位作出瞭自己的貢獻,充分表現瞭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些“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廣大華僑知識分子,他們面對日寇對桑梓的蹂躪,再也無法安心於自己的事業、學業,皆以不同方式時刻關註著祖國安危,紛紛建立各種愛國救亡團體,開展救亡活動,從物質、精神兩個方面為抗日戰爭最後勝利貢獻心智、力量。最難能可貴的是,海外華僑中相當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他們不惜耽擱學業,中斷商務,直接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據不完全統計,僅南洋、美洲、澳洲等地粵籍華僑回國參戰的就有4萬多人。他們受所在國僑眾之重托,值此烽火連天之際,不避艱險,從萬裡海外投身父母之邦,為抗戰最後勝利作出瞭直接貢獻,其中不少人為保衛祖國獻出瞭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特別是那些身處敵對國日本的愛國華僑,旅居日本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們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更是義無反顧回國參加抗戰,有的不惜拋傢離子、舍棄事業和優厚的生活待遇。   願為中國抗戰盡力  相對於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而言,八年抗戰無疑隻是短暫的瞬間。然而相對於一個人生不過百年短暫旅途而言,八年抗戰無疑猶如漫漫長夜。而且,當七七抗戰爆發時,相當一部分知名知識分子人到中年,學有專長,事業有成。郭沫若就屬於這樣的情形。  中共領導的大革命失敗後,郭沫若1928年受到蔣介石通緝而亡命日本。在日本十年間,郭沫若雖然過著“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生活,但他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眷戀著、牽掛著自己的祖國。他在被迫營造的寧靜環境中研究學問,從事創作,取得其畢生學術生涯中最為輝煌、最為集中的成果。然而當中日交惡日甚一日,戰爭有可能隨時全面爆發時,郭沫若毅然放棄自己心愛的學術事業,別婦拋雛潛離日本,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回國請戰。  像郭沫若這樣的例子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初不勝枚舉。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不論出於何種政治信仰,也不論隸屬於何種黨派,他們在民族危機日趨加深的危難時刻,都義無反顧放棄自己的信仰、見解和專業,親自踐履中國知識分子“憂以天下”的道德訓條,以“大我”犧牲“小我”,以民族安危作為個人人生價值的基本取向。  以胡適為例,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健將,七七事變發生時,胡適已是久負盛名的大學者。他向來自信最具獨立政治信念、人生信仰,既不願被朱熹牽著鼻子走,更不願被馬克思牽著鼻子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青年胡適就主張“不爭主義”,提倡老子的“以柔弱勝剛強”,堅定不移反對戰爭,反對暴力,是一個虔誠的和平主義者。當中日關系日趨惡化時,胡適依然不相信或不願相信中日之間有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  胡適之所以一再堅持和平信念,主張避戰,顯然並不完全等同於汪精衛、高崇武那些親日派,這裡除政治信念在起決定作用外,顯然也與胡適當時對國內外情勢的分析有關。他在1937年7月31日寫給蔣廷黻的一封信稿中說:“蘇俄預備瞭那麼久,還不能不以避戰為外交方針,何況我們這個國傢呢?但事勢雖如此,其中有一點重要區別:蘇俄可以有避戰的資格,而我們沒有避戰的資格。蘇俄所以能避戰,第一因為對外有抵抗力量,第二因為對內能有控制的力量。我們這兩件都沒有。對外力量太弱,故不能阻敵人深入,六年的避戰隻見敵氛日深,受逼日甚,結果是因為無力抵抗,故終不能避戰。第二個因素更重要。我曾說過,隻有強固的政府能忍辱,能接受屈辱的和平。”胡適主張對日和平,避免戰爭,是其最高理想。但他在提出這些主張的時候,並不以為各方面條件都已具備,而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基於此種考慮,胡適在很長一個時期,甚至在七七事變發生後,依然反對對日宣戰。他在當年8月中還作過並不止一次“和平的大努力”。但當這些努力並沒有獲得如願結果時,胡適毅然放棄自己的主張,而且決然暫時放棄自己心愛的學術專業,收回自己在新文化運動高潮時發出的誓言——“二十年不談政治”、更不會介入政治,而願為中國抗戰盡力——即答應蔣介石的請求,代表中國政府到歐美各國宣傳抗戰,從事國民外交。1938年9月,胡適應允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從此以一介書生替國傢進行戰時外交,直到1942年離任,與抗戰最艱難的階段相始終。相關閱讀推薦:胡適晚年讀書不要命:經搶救保命後坐病床上看報善於論戰的胡適一碰到誰就連回嘴的餘地都沒有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約見胡適 兩人說瞭什麼秘密?胡適與張愛玲的一段隱秘愛戀:張愛玲追求過胡適?感動胡適的三塊銀元:或推動其接受蔣介石任命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各色知識分子走到一起  在某種意義上說,梁漱溟確實是現代中國新儒傢的開山祖師。正是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進行時,較早也較敏銳地發現五四新文化運動主流“全盤反傳統”的內在缺欠,接續梁啟超發現西方近代文化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以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找對瞭病癥用錯瞭藥,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對的,隻是新文化人眼中的傳統並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新文化人的預設。梁漱溟準確提出傳統“文本”與傳統的現代闡釋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並由此激起此後數十年中西文化激烈論爭。  不過,實事求是評估梁漱溟,他並不是一個“學問中人”,與其說他是最後一個“儒傢”,不如說他是20世紀中國最後一個“儒者”,“最後一個士大夫”。梁漱溟雖意欲營造某種思想體系,但他更看重的畢竟是儒者的躬行踐履、身體力行。因此,當他一旦清醒意識到中國現代化出路並不在“全盤反傳統”,不在“全盤西化”時,他並不願將精力用於空洞無效的理論論爭,而是充分利用時機進行實驗。  梁漱溟也是具有愛國心的人,他雖然對中日關系未來演化判斷不準確,但他強調在戰爭並未真的全面爆發時安心從事既定工作,也無大錯。而且,當七七事變發生後,當中國政府宣佈全面抵抗後,梁漱溟也確實如他所說的那樣,迅速放棄以鄉村建設為手段,以應付國際變局,並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努力的素來主張,果敢地提出“放開眼,沉住氣,運用全付精力,好生應付”的鮮明主張,以為“不容已的民族抗戰似乎已經發動瞭。發動瞭,怕就不能收。與其達不到民族解放目的而收束,還不如慎於發動之前。所以既然發動瞭,我們就要下決心,不達民族解放目的,誓不甘休!” 梁漱溟  顯而易見,梁漱溟的主張已與先前明顯不同,其愛國情懷、精神也確乎躍然紙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抗日戰爭不僅是對當時每一個中國人的考驗,而且也因此緣故使左中右各色知識分子重新走到一起,攜手共建民族解放的統一戰線。如果不是因此緣故,我們很難想象郭沫若、胡適、梁漱溟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三大流派有重新攜手、共同合作的可能。而正是這一點,才是中華民族抗戰勝利最深厚的思想根源、人文背景。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稱帝而進行的軍閥內鬥

  【鏟除帝制,恢復共和】   1915年,袁世凱倒行逆施,大做“皇帝夢”,加緊推行帝制復辟活動,激起瞭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一場反帝制、反復辟、反賣國的運動席卷全國。   孫中山自“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高舉反袁鬥爭大旗。1914年7月在日本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自任總理,號召革命黨人“協力同心,共圖三次革命”,決心推翻袁世凱的專制統治,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黃興和一部分未參加中華革命黨而另組歐洲研究會的革命黨人,自袁世凱帝制活動公開化以後,也放棄“停止革命”的錯誤主張,重新舉起反袁旗幟。   原進步黨領袖梁啟超和他的學生蔡鍔在飽嘗自己釀造的袁世凱專制統治的苦酒之後,為瞭不致落為“牛後”,也反戈一擊,走上瞭反袁道路。   1915年8月24日,蔡鍔從北京趕到天津,與梁啟超密商重返雲南,起兵討袁計劃。梁啟超提出由他作篇文章,表明反對帝制的態度;但蔡鍔需要偽裝擁護帝制,麻痹袁世凱,以便逃出北京。此後,師生兩人依計而行。梁啟超寫成《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駁斥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楊度等籌安會的種種謬論,指出袁世凱不宜稱帝,希望不要逼到非動幹戈不可。梁啟超不顧袁世凱的利誘和威脅,毅然於9月3日將洋洋萬言的文章在京津各大報發表,對袁世凱及其洋顧問古德諾進行揭露和諷刺。梁啟超的這篇文章,給袁世凱的帝制自為當頭一棒,揭開瞭護國運動的序幕。

關羽失荊州之時 孔明在做什麼?為何反對東征?

  關羽失荊州之時,孔明在做什麼?為何反對東征?  孔明當關羽接過荊州印信時,接連說瞭兩個“死”字,心中已有不祥的感覺。然後關羽 又以“分兵拒之”令人擔憂 。難道他對荊州一點都不關心,置之腦後嗎?  打從隆中對策開始,荊州便是劉備所要爭取的重要根據地。將來配合益州,分東、西兩路北伐。他對荊州的重視,可以從親兄弟諸葛瑾,都可以拿來當做演戲的對象,看得出來。但是,負有益州主要職責的龐統和法正,前者已死,而後者生病,孔明實在分身乏術。尤其他和魯肅的關系,彼此理念相同,而且交情深厚。使他過份相信孫劉聯盟的可靠性。魯肅死時,他的繼任人選呂蒙,又故意裝病,使關羽和孔明都認為這個“吳下阿蒙”,不是對手, 而疏於防范。陸遜更不必說,年輕不懂事。關羽這邊既然不告急,孔明當然也無法焦急。  關羽拒絕諸葛瑾代表孫權提婚的事情,孔明就算知道,也不便多言。糜芳、傅士仁和關羽的心結,孔明大概無從知曉。在這種情況下,歷代都說是“大意失荊州”。含意 應該是同情劉備這一方,多少有些責備孫權不夠君子的氣度。然而,事實總歸是事實。相信孔明的內心,十分愧疚,卻又不得不謹慎應對,因為下一步更艱難。他並不是反對收荊州,而是就先後、輕重而言,他認為應該先伐魏再討伐孫吳。曹丕剛剛廢獻帝,出師討伐,乃是名正言順。先報私仇再主張公義,說起來總有一點不夠理直氣壯。但是劉備聽不進去,又能怎樣?   孔明怎樣規勸劉備?為什麼聽不入耳?   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對孔明來說,漢朝的壽命已告終止。漢中王到底是漢朝的,還是大魏的,還有得爭議。為瞭延續大漢的正統,劉備必須立即繼位,承接獻帝之後,登上皇帝位。劉備則表示這是逆賊的行徑,他不能仿效。一再強調雖然是景帝的孫輩,並未有德澤以佈於民。若是自立為帝,與篡竅有什麼不同?  孔明沒有辦法,隻好裝病,托病不出。劉備焦急,親到府中探望。問孔明得的是什麼病

反對門閥通婚的先行者李義府:因為吃過門閥的虧

  富貴是人所追求的,但富貴也還有等級檔次之分,光有錢不行,新富新貴比起世代富貴來,總是要少那麼一點自信心,世代富貴也往往用這一點來標榜自己最為尊貴,而大傢也都認這個。為瞭能多快好省地進入世代尊貴的行列,新富新貴們往往以攀高枝這種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   唐朝初年,這種門第觀念一度相當嚴重。崤山以東的世代官宦人傢自以為有很高門第與社會地位,跟別人締結婚姻的時候,總是挑挑揀揀,對門第低的要收很高的“入門費”。社會風氣如此,大傢也都願打願挨,再加上很多高官新貴也加以袒護,於是風氣越發強盛。世族中一門之內的不同支派的後裔,地位都相差很多。   當時有個叫李義府的高官,靠個人奮鬥爬上宰相高位,屬於新貴階層。但自己不認命,還是希望從祖宗八輩裡找出顯赫過的痕跡來抬高身價。那時趙郡李姓最為高貴,曾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魏國姓。李義府既然姓李,就自稱自己來自趙郡,假裝是名門之後。   這種事情比較好拆穿,但人傢是高官,巴結還巴結不過來。有些李姓名門就自覺自願地攀上新貴李大人,稱與他是叔侄關系。給事中李崇德,作為真正的趙郡李姓傳人,就心領神會地把李義府加進李氏傢譜,大傢各得所願,其樂融融。   沒想到過瞭幾年,李義府被貶,到地方當瞭個小官。李崇德,太識時務瞭一點,馬上把李義府從傢譜中刪除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李義府過瞭幾年又殺回來瞭,仍回京城任宰相。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敢瞧不起他、剝奪他貴族身份的李崇德逮捕下獄,逼迫他自殺。

苻堅為何在重臣反對下伐晉?揭秘苻堅伐晉的原因

  東晉偏安於江南,勢力微弱,領土狹窄。北方有強大的前秦國,國力強盛,幅員遼闊,且其國主苻堅,英明神武,才略過人,自號“大秦天王”。他常懷統一天下之心,意欲一舉吞並東晉,建立不世之勛。  秦王苻堅立定此志,召集文武百官,會集於太極殿,秦王說:“從我即位以來,將近三十年瞭,眼下四方皆以平定,隻有東南的晉國,尚未歸附。現總計我國的兵士,有九十七萬,我想親自率兵征討晉國,諸位以為如何?”  大部分大臣都紛紛附和秦主的意見,加以諛辭,大敘伐晉必然成功。尚書左仆射權翼說:“當初商紂王無道,還有三位仁德之士在朝,周武王因此回師,不加討伐。現在的東晉雖然微弱,但沒有失道無德之事,況且謝安和恒沖二人,都可稱為棟梁之才,君臣團結一心,上下相安。以臣的愚見,東晉是不能討伐的。”  大臣石越說:“現在木星,土星居於鬥位,福德在吳國一邊。如果討伐,上天必然降災於我。而且晉國憑據長江天險,百姓為用,的確不可討伐啊!”  群臣各言利害,久久難以決斷。苻堅感嘆道:“我應該自己來決斷!”  大臣們退朝後,苻堅單獨留下陽平公符融,秦主苻堅對他說:“古代決定大事的明君,不過一兩個人罷瞭,現在眾言紛紛,不如由我來與你決斷”。   苻融說:“現在討伐晉國,有三種難處:天道不順利,晉國無大過,我軍累次戰爭之後,兵士有畏懼之心。那些大臣說晉國不可討伐的都是忠臣,希望陛下聽信之”。  苻堅見苻融也是如此回答,改變之前期待的顏色,說:“你也是這樣說,我還有何期望?今我軍強兵百萬,物資儀仗如山;我雖然不是聖主,但也非昏君,乘著屢次勝利之後,打敗將要滅亡的國傢,有什麼不可呢?怎麼能留著殘餘之寇,為子孫的後患?”  符融泣告說道:“晉國不能討伐,道理很明顯。如興師動眾,恐怕沒有萬全之計,況且微臣所憂慮的不止於此。陛下寵信鮮卑,羌人等,讓他們占據腹心之地,這些人都是亡國之奴,是我們的仇敵。如果陛下率兵伐晉,隻讓太子何數萬老弱殘兵留守京城,恐怕會有不測之變,到時就難以追悔瞭!微臣固然愚陋,但王景略是一時的豪傑,他在世之時,陛下常常將他比作諸葛武侯,難道不記得他臨死前說過,晉國不能討伐嗎?”  秦王苻堅始終未曾改變伐晉之志,終於在公元三八三年大舉進攻晉國……  其實,晉國不可討伐的道理真是顯而易見,古人認為凡是王者出師,一定要觀察天道,從天象可以知道晉國不該討伐;二是觀察民心,晉國雖然弱小,但是沒有失去民心,所以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是觀察對方的將領,如謝安,恒沖都是奇才偉略之人,所以不能討伐。四是觀察地利,晉國有長江天險,天然屏障,易守難攻,也不可討伐。  而秦主苻堅隻是憑借自己強大的兵力,就想拿下晉國,殊不知再多的軍隊,也是外強中幹,不堪大用,所以在之後的淝水之戰中,秦兵毫無戰鬥力,一敗塗地。  古語雲:“好戰者必亡”。苻堅用兵,違天象,逆人心,累勝之後,急於求成,故由極盛轉極衰也!強者反弱,弱者反強。強弱之勢,真瞬息而變也!相關閱讀推薦:南北朝第一治政之才:王猛輔佐苻堅統北方被低估苻堅與慕容沖:兩位雄主 大叔與正太的虐戀情仇誰才是中國古代最令人痛惜的帝王:苻堅的個人悲劇東晉歷史上淝水之戰,究竟是誰打敗瞭苻堅?苻堅為什麼失敗?揭秘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

越南稱“反對中國南海斷續線主張” 中方回應

  導讀: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1日就越南針對中國政府反對菲律賓南海問題仲裁案仲裁庭管轄權的立場文件發表的有關表態答記者問。  有記者問:據報道,針對中國12月7日發佈的對南海問題仲裁案的立場文件,越南外交部發言人12月11日稱,越南對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擁有主權,反對中國南海斷續線主張,並表示越方已向仲裁庭表達對仲裁案的立場。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洪磊說,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西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毫無爭議。中國政府早在1948年即公佈瞭南海斷續線。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主張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充分的國際法依據,為歷代中國政府長期堅持。越方對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主權歸屬的主張是非法的、無效的,中方絕不接受。   他說,中方要求越方切實尊重中方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同中方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南沙有關爭議,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他表示,中方堅持“不接受、不參與”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問題仲裁案的原則立場,並在12月7日外交部受權發佈的立場文件中系統闡述瞭仲裁庭沒有管轄權的法律依據。中方立場不會改變。 相關閱讀推薦:對越反擊戰:越南軍隊多為雜牌軍和遊擊隊?揭秘:歷史上蒙古鐵騎為何征服不瞭日本和越南?美國兵敗越南:解密美國兵敗越南的七大原因揭秘唐朝為何派大內太監平定越南?太監名將楊思勖揭秘:戰時越南女兵為何不穿衣服?裡面藏秘密!內幕揭秘:歷史上越南是怎樣從中國獨立出去的?

俄媒:中國望派航天員進駐空間站 美或許不反對

  中國向俄羅斯發出10多個國際空間站科研項目方案,其中包括讓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工作的提議。  某些方案相當新穎,如建議在太空中體驗中國傳統醫學的效果,希望中醫療程有助於減緩失重狀態對人體產生的不利影響。中方這些建議已轉交給俄羅斯科學院下屬的科研機構進行專傢評估。  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科學院院士約寧指出,中國對空間站感興趣是在情理之中。他說:“中國人才開始建造自己的軌道站,俄羅斯空間站多年的設計建造經驗對他們來說非常有用。一名航天員,即使剛開始準備飛往空間站,也要詳細瞭解空間站、相互協調的操作規程以及維持機體長期飛行的方法。中國暫時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我認為,隻要中國在建自己的軌道站時邀請俄方參加,俄羅斯有必要簽署如此規模的交易。”   俄中聯合使用空間站的計劃,肯定會遇到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主要合作夥伴美國的各種反應。要知道,美國人還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拒絕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具體說到美國國傢航天局,它對中國人充滿敵意。大傢還都對一年半前的事件記憶猶新,該機構一名前中國籍雇員試圖攜帶存有秘密信息的電腦返回中國,遭到逮捕。稍後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美國航天局一切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不妨設想一下:美國人會對俄羅斯可能把中國宇航員納入國際空間站計劃做出何種反應?可能會做出多種反應。  例如,俄聯邦航天署估計,美國中期內不會反對中國宇航員訪問國際空間站。目前恰好在協調2020年前的國際空間站使用計劃,在制定階段總會有妥協的餘地。  俄中航天領域裡的合作今年尤為活躍,在西方限制向俄羅斯提供有關技術後。正像俄羅斯一句俗語說的那樣,“好位置空不著”。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業務副總裁趙春潮已經表示,中國政府打算取消對俄出口航天使用的電子元件的所有限制,以便利與俄合作夥伴的往來。相關閱讀推薦:航空發動機燒錢哪傢強?F-15燒掉中國一年半軍費西方私營發射超中國航天?NASA提供技術支持專傢:中國航空制造業有望超俄 成世界第三極不應被遺忘的歷史:來自蘇聯的志願援華航空隊揭秘: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十次航空母艦交鋒

清官難做:閻敬銘反對慈禧修頤和園被革職

  閻敬銘,陜西大荔縣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湖北佈政使、山東巡撫、山西巡撫、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  他是我國古代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傢,有“救時宰相”之稱。為官廉正耐勞,生活奇儉,以直言敢諫、曲正分明而聞名。曾彈劾大小不稱職的官員百餘人。  1883年,閻敬銘出任軍機大臣後,聽說內務府買皮箱,每隻報價60兩銀子(約今1.8萬元)。他對慈禧說:“外面購買同樣的箱子隻要6兩銀子,可想而知,內務府要私吞多少?”  慈禧哪裡不知道其中的貓膩呢?她需要的是奴才們的忠誠而非廉潔。半晌之後,她搖頭說:“恐怕沒有這麼便宜吧!”而閻敬銘卻堅持己見。慈禧不耐煩地對這個不體察“上意”的大臣說:“這樣的話,我給你半個月的時間,你買個給我看看。”  閻敬銘立即拿出銀子直奔市場,卻看到皮箱店都關門大吉瞭,打聽之後才知道,片刻之前從宮裡來瞭一個老太監,交待店傢半月之內不可開張做買賣,否則必砸其飯碗。  無奈,閻敬銘又悄悄地派親信去天津采購皮箱。誰知道,親信也一去不復返。後來才知道,那個親信被內務府花重金買通瞭,根本沒有去天津,而是躲起來瞭。貴為軍機大臣的閻敬銘對此也隻能徒然興嘆。 慈禧  後來,他因為反對慈禧修建頤和園,私自裁減修園經費,惹惱瞭慈禧,終被革職留用。從此,他心灰意冷,無心政事。1888年,他帶著遺憾退出官場,1892年病故。  那個年代,靠個別清官反腐,最終出局的往往就是反腐者。賴晨

張靈甫遺孀半生寂寞 反對臺獨終身不嫁

  來源:中國日報網  張靈甫被譽為黃埔第一帥哥,但1938年的”殺妻案”讓他飽嘗瞭十年的牢獄之災。恢復自由身之後,張靈甫幸運的娶到瞭美女王玉齡,成就一段郎才女貌一時無雙的傾城佳話。王玉齡的母親傢裡榮華富貴,十分顯耀,羅傢祖先帶兵打仗,屢立軍功,曾被大清皇帝冊封為羅武勤公,做官做到瞭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外祖父娶妻李氏,大清兩江總督的女兒,也就是王玉齡的外祖母。綜其傢世背景,王玉齡可算是實實在在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金枝玉葉”瞭。  1945年,抗戰勝利後,經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潛主婚,年僅17歲的王玉齡與上海金門飯店和一代抗日名將——時任國民黨七十四軍中將軍長的張靈甫結為瞭夫妻,這對英雄才子碧玉佳人的結合轟動一時,引為佳話.婚後兩人一直過著幸福、甜蜜的生活,直至1947年5月16日,張靈甫在解放軍華野五大主力縱隊的包圍下戰死孟良崮。唐詩人張籍有名句:”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如是情景可謂是王玉齡的寫照。  1947年3月,王玉齡在這座別墅裡生下兒子張道宇,幾十天後就接到張靈甫陣亡的消息。那時,年方十九。1948年,王玉齡摯母將雛,坐海輪赴臺灣。王玉齡始終懷念祖國,1952年,她隻身赴美,1967年周恩來總理邀請她回國參觀,從此,她每年回國一次,她熱愛祖國,堅決反對臺獨,為中美兩國民間交往和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做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有益工作。但終身沒有再嫁。  ”從小到大,無論何時,王玉齡總像一朵花,明媚鮮艷,引人矚目。這仿佛是她的命,躲不開,也躲不瞭。”美麗的魅力給王玉齡帶來瞭很多大好處和便利,同時也帶來瞭麻煩和苦惱。尤其是她在喪夫之後,她的苦惱更是滾滾而來。愛花之心,人人有之,摘花之人,也非少數。這無主的花兒,更是讓人垂涎欲滴,”寂寞開無主”,可在王玉齡的心中,她是有主的,她依舊思念的是張靈甫,張靈甫活在她的心中。

抓捕“四人幫”大揭秘:李先念為何反對開會解決?

  究竟是誰最早提出解決“四人幫”問題的?過去一般說是葉劍英。主要當事人的回憶表明,事情可能要分為醞釀和正式提議兩個階段。還在毛澤東生前,葉劍英已經與一些當時被邊緣化的黨政軍元老交流過對時局的看法,聶榮臻、王震、楊成武、粟裕等人曾先後以不同方式,向葉表示瞭對“四人幫”可能控制局面的擔憂,希望解決他們的問題。葉則以自己的方式表明瞭對此的態度和決心。這可以說是最早的醞釀。  但醞釀是一回事,正式提出又是一回事。近些年研究的一大進展,就是弄清楚瞭正式提議的經過。華國鋒、李先念和吳德等人的談話和回憶,都說明是華國鋒最先提議,經由李先念向葉劍英轉達,得到早有此意的葉劍英贊同的。除瞭葉劍英事先的醞釀、華國鋒正式提出動議外,一些知情人近些年還提到,李鑫在毛澤東追悼大會(9月18日)後,也曾直接向華國鋒進言,建議采取斷然措施解決問題。  目前的疑點在於,第一,華國鋒是什麼時候提議的?據華本人的記憶,是毛澤東去世後的第二天,即9月10日;而李先念、吳德的回憶,是9月11日。時間相差一天。第二,李先念是哪天去北京西山向葉劍英轉達華的提議的?華國鋒、吳德的記憶,都是9月13日;而李先念本人說是9月14日;《葉劍英年譜》則說是9月24日。三個說法,前兩個相差一天,後一個則差瞭十來天。第三,李先念轉達華國鋒的提議後,葉劍英如何反饋的?這是一個相當關鍵的環節。據華的回憶,9月21日葉去他傢商議此事;《葉劍英年譜》記載9月中旬、9月25日和10月2日華葉有三次密談。也就是說,李帶話之後,華葉的第一次面談,應該是9月中旬或21日。看起來,兩者似乎差不太多,但細究會發現《葉劍英年譜》自相矛盾:既然李先念24日才轉達華的提議,怎麼會9月中旬華葉已經秘密商議?至於華葉密談的具體內容,由於兩位都已故去,已無法向人們披露瞭。  9月16日,也就是毛澤東追悼大會的前兩天,華和李先念、吳德、陳錫聯、紀登奎、陳永貴等幾位政治局委員,在國務院會議室碰過一次頭。吳德建議,用開會的辦法解決。李先念表示質疑,還舉瞭赫魯曉夫上臺的例子說明。華、李、吳權衡再三,考慮中央委員會有不少是“四人幫”拉進來的造反派成員,用開會的辦法恐怕要冒風險,采取隔離審查的辦法才是上策,故開會之策棄而不用。  解決“四人幫”問題是如何謀劃的?以往的說法,出於保密,政治局成員也極少知曉此事。從當事人的回憶看,這種說法並不屬實。據吳德口述,除瞭江青等四人和被疑為追隨“四人幫”的吳桂賢、有恙在身的劉伯承不知情外,其餘在京政治局成員事先都程度不同地參與或瞭解此事。吳德還稱,其中汪東興、陳錫聯、蘇振華、紀登奎都是華國鋒本人親自約談的,隻有倪志福是吳德受華的委托打的招呼。  汪東興是整個事件的關鍵人物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汪在事件中的作用有意淡化,與事實不符,也不公道。雖然汪迄今從未公開憶述此事,但從其他當事人的回憶看,汪起瞭無可替代的作用。華國鋒回憶,他除瞭同葉直接商談外,還找瞭汪東興談話,汪與他的想法完全一致。華沒有透露與汪商談的時間,但吳德口述稱,華曾告訴他9月11日找瞭汪商量此事,汪的態度很明確,表示堅決支持華的意見。《葉劍英年譜》則記載,毛澤東生前葉就曾同汪交換過彼此看法。果真如此,汪就是分別從華、葉處得知這個動議的。至於詳情如何,目前仍然不得而知,有待汪本人的披露。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以往人們都以為一開始就準備對“四人幫”采取抓捕的辦法,近些年當事人的回憶,透露出一個情況:在達成解決“四人幫”問題的共識後,曾經有過另一種考慮,即通過召開政治局會議或中央全會的辦法解決。華國鋒、李先念回憶,9月16日,也就是毛澤東追悼大會的前兩天,華和李先念、吳德、陳錫聯、紀登奎、陳永貴等幾位政治局委員,在國務院會議室碰過一次頭。吳德建議,用開會的辦法解決。李先念表示質疑,還舉瞭赫魯曉夫上臺的例子說明。華、李、吳權衡再三,考慮中央委員會有不少是“四人幫”拉進來的造反派成員,用開會的辦法恐怕要冒風險,采取隔離審查的辦法才是上策,故開會之策棄而不用。不過,關於這次會議的時間仍有不同記憶,華、李說是9月16日,而吳的記憶是9月26日或27日,兩者相差瞭十來天。  據華國鋒說,他不隻是找瞭上述幾位政治局成員商議解決的辦法,更重要的還同葉劍英多次商量過此事。遺憾的是,華沒有透露他同葉商談的詳情,因此華葉之談仍是未解之謎。  抓捕“四人幫”的行動是如何準備的?過去的說法一直比較含糊或者片面。當事人的回憶逐漸相對全面地復原瞭歷史。據華國鋒、吳德的談話或口述,準備工作主要是由華、汪、李三人分別商談,由汪、吳組織實施的。整個行動班子分為準備文件的寫作班子和實施抓捕的行動班子,前者由李鑫負責;後者又分為三個部分,中南海內抓捕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毛遠新的行動由汪東興負責,中南海外抓捕遲群、謝靜宜、金祖敏的行動由吳德負責,控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等新聞輿論單位的行動由耿飚負責。為此,汪東興指揮張耀祠(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武健華(中央警衛局副局長)挑選瞭直接參與行動的八三四一部隊五十來名官兵,吳德則與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吳忠溝通,並與當時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陳錫聯聯系,取得瞭對北京衛戍區部隊的直接指揮權。  關於準備工作,實際上還有一條線被人們忽視瞭,就是高層經由葉劍英同一些軍方人士和黨政軍元老打瞭招呼,如李德生、張廷發和聶榮臻、陳雲、鄧穎超等。從某個角度說,這些也是一種準備,特別是同李德生(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張廷發(空軍司令員)打招呼,更是對可能發生的不測做好預設。  至於具體行動的經過,當事人的披露比較詳細。這是近些年研究一個比較突出的進展。張耀祠、耿飚的回憶錄,特別是香港鳳凰衛視對武健華、周啟才、陳長江、楊正泉、保育鈞等人的訪談,都相當細致地敘述瞭10月6日晚間在中南海懷仁堂抓捕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在豐澤園內抓捕江青、毛遠新,控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10月7日進駐人民日報社的經過。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南海外抓捕遲群、謝靜宜、金祖敏的經過,過去一直不清楚。吳德在口述中作瞭敘述,但仍嫌籠統,遠不及對中南海內行動敘述詳盡。  9月16日,也就是毛澤東追悼大會的前兩天,華和李先念、吳德、陳錫聯、紀登奎、陳永貴等幾位政治局委員,在國務院會議室碰過一次頭。吳德建議,用開會的辦法解決。李先念表示質疑,還舉瞭赫魯曉夫上臺的例子說明。華、李、吳權衡再三,考慮中央委員會有不少是“四人幫”拉進來的造反派成員,用開會的辦法恐怕要冒風險,采取隔離審查的辦法才是上策,故開會之策棄而不用。  抓捕“四人幫”當晚,中央政治局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召開緊急會議。非程序的強力行動需要得到程序性追認,毛澤東逝世後最高權力核心的真空需要盡快填補,事件過後的中國政局需要穩定,這些都必須由最高決策層作出部署和安排。因此,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應該說這是最後一環。  過去人們隻知道這次會議的結果,至於經過,則不知其詳。吳德口述最早作瞭比較詳細的憶述,周啟才的口述則更為詳盡。參加會議的政治局成員是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吳德、陳錫聯、紀登奎、陳永貴、蘇振華、倪志福、吳桂賢等11人,作為工作人員旁聽會議的是李鑫和周啟才。會議從6日晚上十點開到7日凌晨四點,時長六個小時,主要是由華國鋒、葉劍英通報抓捕“四人幫”的經過,然後作出瞭關於隔離審查“四人幫”和推舉華國鋒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決定。之後,就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作出瞭安排。值得註意的是,會上華國鋒曾提議推舉葉劍英為中共中央主席,葉則堅持謙辭;政治局委員(紀登奎)建議按照毛澤東“三七開”的基調,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所在,葉認為這時的文件不可能解決“文革”的問題。  不過,無論是吳德的口述還是周啟才的回憶,對會議安排當前和今後工作的情況均寥寥數句,語焉不詳。那次會議的參加者(包括旁聽者),僅有四位尚健在。更進一步的情況,還待當事人披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做魏王?荀彧結局如何

  導讀: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荀彧幫助曹操是因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荀彧反對曹操是因為曹操乃亂世之梟雄,因為荀彧忠於漢室。  前期,曹操羽翼未豐,還不能篡權,而是為朝廷更為自己翦滅八方諸侯,在荀彧看來,曹操所做的即是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但他也竭力為曹操出謀劃策。  後期,曹操統一北方,野心隨著實力的提升水漲船高,自封為王,則是其篡權的開始,曹操所做的則是他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極力反對曹操凌駕於天子之上。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瞭多少多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  荀彧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他的叔叔荀爽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傢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傢叫做何顒的,(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他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   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僅在於他的身份,還在於時機。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袁紹已經當瞭冀州牧,曹操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東郡太守的時候。打個比方說荀彧從袁省長的手下跑到曹市長那兒去瞭。這個很奇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走呢?為什麼要到曹操那兒去呢?《三國志》的說法是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瞭袁紹是成不瞭大事的。  那麼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復漢室。  荀彧是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復起來,那麼要恢復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要打鬼必須借助鐘馗,現在鬼太多瞭,隻有鐘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鐘馗,他想的是曹操把這個鬼打瞭以後,打完瞭以後這個東漢王朝恢復起來,交給漢皇帝——或者是漢獻帝,或者是漢獻帝的繼承人——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鐘馗在打鬼的過程中自己變鬼瞭,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瞭”,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瞭。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瞭魏公,就意味著曹操要篡漢瞭。所以他隻好痛苦的離開瞭曹操。至於是鬱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操逼死的,已經不重要瞭,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鑣瞭。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瞭沖突。  荀彧的理想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個不同於東漢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統一中國這是一樣的,問題是統一瞭以後走什麼路?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曹操為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瞭不擇手段的地步,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沖突。  曹操與荀彧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理想沖突,因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鑣則不可避免。相關閱讀推薦:荀彧怎麼死的 曹操首席謀臣荀彧為什麼自殺?荀彧怎麼讀? 曹操手下謀臣荀彧生平簡介歷史上的楊修是什麼樣的人? 楊修的生平簡介夏侯淵用什麼武器?曹操手下猛將夏侯淵人物生平曹操手下大將崔琰簡介 曹操為什麼殺崔琰?

斯大林欲奪外蒙:蔣經國為何反對蘇聯割走外蒙?

  蔣經國為何強烈反對蘇聯割走外蒙呢?  斯大林幹脆地對蔣經國說:“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你還有一個錯誤,你說,中國沒有力量侵略俄國,今天可以講這話,但是隻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傢的進步都要快。”  斯大林當時幾乎是以威脅的口吻對宋子文說:外蒙古必須獨立。外蒙古“既不願加入中國,也不願加人蘇聯,隻好讓它獨立”;如果中國不同意,蘇聯就不會出兵打日本。  1945年2月,美國因為要蘇聯參戰,提早結束對日戰爭,羅斯福總統與斯大林訂瞭《雅爾塔協定》。我們當時為著要打退壓境的強敵——日本,隻好委曲求全,根據《雅爾塔協定》,和蘇聯政府談判,簽訂瞭中蘇條約。  1945年,美國還沒有把《雅爾塔協定》公佈以前,我們政府已經派員到莫斯科去進行中蘇談判,我也參加。這次的交涉,是由當時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先生領導的。   我們到瞭莫斯科,第一次和斯大林見面。起初他的態度非常客氣,但是到瞭正式談判開始的時候,他猙獰的面目就顯露出來瞭。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斯大林拿一張紙向宋院長面前一擲,態度傲慢,舉止下流,隨後說:“你看過這個東西沒有?”宋院長一看,知道是《雅爾塔協定》,回答說:“我隻知道大概的內容。”斯大林又強調說:“你談問題,是可以的,但隻能拿這個東西做根據,這是羅斯福簽過字的。”我們既然來到莫斯科,就隻好忍耐著和他們談判瞭。  談判中間,有兩點雙方爭執非常劇烈:第一、根據《雅爾塔協定》有所謂“租借”兩個字眼。父親(指蔣介石)給我們指示:“不能用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是帝國主義侵略他人的一貫用語。”第二、我們認為,所有問題都可以逐步討論,但是必須顧及到我們國傢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後來,斯大林同意不用“租借”兩字,對於中東鐵路、旅順、大連這些問題,也肯讓步;但關於外蒙古的獨立問題──實際就是蘇聯吞並外蒙古的問題,他堅持決不退讓。這就是談判中的癥結所在。談判既沒有結果,而當時我們內外的環境又非常險惡。這時,父親打電報給我們,不要我們正式同斯大林談判,要我以私人資格去看斯大林,轉告他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外蒙古獨立的道理。  當見到斯大林時,他問我:“你們對外蒙古為什麼堅持不讓它‘獨立’?”我說:“你應當諒解,我們中國幾年抗戰,就是為瞭要把失土收復回來。今天日本還沒趕走,東北、臺灣還沒有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敵人手中,反而把這樣大的一塊土地割讓出去,豈不失卻瞭抗戰的本意?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會說我們‘出賣瞭國土’。在這樣情形之下,國民一定會起來反對政府,那我們就無法堅持抗戰,所以,我們不能同意外蒙古歸並給俄國。”我說完瞭之後,斯大林就接著說:“你這段話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過,你要曉得,今天並不是我要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使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他當時態度非常倨傲,我也就開門見山地問他說:“你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外蒙古‘獨立’?外蒙古地方雖大,但人口很少,交通不便,也沒有什麼出產。”他幹脆地說:“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他並把地圖拿出來,指著說:“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瞭。”我又對他說:“現在你用不著再在軍事上有所憂慮,你如果參加對日作戰,日本打敗之後,他不會再起來,他再也不會有力量占領外蒙古,作為侵略蘇聯的根據地。你所顧慮從外蒙古進攻蘇聯的,日本以外,隻有一個中國,但中國和你訂立‘友好條約’,你說25年,我們再加5年,則30年內,中國也不會打你們。即使中國要想攻擊你們,也還沒有這個力量,你是很明白的。”相關閱讀推薦:蔣經國一句什麼話終止瞭“蔣傢王朝”的統治?蔣經國一生追求不到的女人是誰? 誰讓蔣經國失戀蔣經國之後蔣傢後代為何沒人再“繼位”?前蘇聯的伏特加外交:丘吉爾曾被從桌下拉出來蔣經國生母 揭秘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的生母是誰?蔣經國是不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的身世之謎蔣經國死亡之謎 揭密蔣經國為什麼吐血而亡蘇聯為什會解體?蘇聯解體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斯大林立刻批評我的話說:“你這話說得不對。第一,你說日本打敗後,就不會再來占領外蒙古打俄國,一時可能如此,但非永久如此。如果日本打敗瞭,日本這個民族還是要起來的。”我就追問他說:“為什麼呢?”他答道:“天下什麼力量都可以消滅,唯有‘民族’的力量是不會消滅的,尤其是像日本這個民族,更不會消滅。”我又問他:“德國投降瞭,你占領瞭一部分,是不是德國還會起來?”他說:“當然也要起來的。”我又接著說:“日本即使會起來,也不會這樣快,這幾年的時間你可以不必防備日本。”他說:“快也好,慢也好,終究還是會起來的,倘使將日本交由美國人管理,5年以後就會起來。”我說:“給美國人管,5年就會起來,倘使給你來管,又怎樣的呢?”他說:“我來管,最多也不過多管5年。”後來他不耐煩瞭,直接地表示:“非要把外蒙古拿過來不可。”  談話一直繼續下去,斯大林又很正經地向我說:“我不把你當做一個外交人員來談話,我可以告訴你:條約是靠不住的。再則,你還有一個錯誤,你說,中國沒有力量侵略俄國,今天可以講這話,但是隻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傢的進步都要快。”這的確是斯大林的“肺腑之言”,他所以要侵略我們,還是害怕我們強大起來,因此,隻顧目的,不擇手段,千方百計來壓迫、分化和離間我們。  接下去,他又說:“你說,日本和中國都沒有力量占領外蒙古來打俄國,但是,不能說就沒有‘第三個力量’出來這樣做。”  這個力量是誰?他先故意不說。我就反問他:“是不是美國?”他回答說:“當然!”我心裡暗想,美國人訂下瞭《雅爾塔協定》,給他這許多便宜和好處,而在斯大林眼中,還忘不瞭美國是他的敵人! 蔣經國  最後,經過許多次的談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終於簽訂瞭。不過,父親當時對於簽訂這個條約,有個原則上的指示:“外蒙古允許‘獨立’,但一定要註明,必要經過公民投票,並且要根據三民主義的原則來投票。”這原則,斯大林總算是同意瞭。  我還記得,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時,蘇方代表又節外生枝。他的外交部遠東司的主管同我商量,要求在條約上附一張地圖,並在旅順港沿海一帶區域,畫瞭一條黑線,大概離港口有20海裡的距離,在這線內,要歸旅順港管轄。照國際法的觀點,公海范圍是有一定的規定,就是離開陸地有一定的距離,俄方此一要求,顯然是不合理的。為瞭這一問題,爭執瞭半天,從下午四點半到晚上兩點鐘,還沒有解決。我很不耐煩地說:“你要畫線,你畫你的,我是不能畫的。”他說:“不畫這個線,條約就訂不成!”我說:“訂不成,我不能負責,因為我沒有這個權力。”他說:“我是有根據的。”我說:“你有什麼根據?”他拿出一張地圖,就是沙皇時代俄國租借旅順的舊圖,在這張地圖的上面是畫瞭一條黑線的,並且指著說:“根據這張圖,所以我要畫這一條線。”  我覺得非常滑稽,因此譏諷他們說:“這是你們沙皇時代的東西,你們不是早已宣佈,把沙皇時代所有一切條約都廢止瞭嗎?一切權利都全部放棄瞭嗎?你現在還要拿出這個古董來,不是等於還承認為你們所打倒的沙皇政府嗎?”他有點著急說:“你不能侮辱我們的蘇聯政府!”我說:“你為什麼要根據這個東西來談判呢?不是等於告訴全世界說:你們還是同沙皇政府一樣嗎?”他說:“你不要吵鬧,你的火氣太大。”我說:“你要訂約可以,但無論如何這一條線是不能畫下的!”  經過一番力爭之後,這一張地圖,雖附上去瞭,可是那一條線始終沒有畫出。由這件事看來,我們完全瞭解,斯大林原來就是沙皇的再世。  以上內容根據蔣經國1945年夏隨宋子文赴蘇聯談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回憶。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外蒙古面積156.65萬平方公裡,等於3個法國領土的總面積,等於15個多浙江省的總面積,比戰敗國日本失去5000平方公裡的領土多312倍,也是自清初至民國以來失去領土最多的一次。  中國事實上已無力來管理外蒙,何況目前外蒙和內蒙正準備聯合起來要搞大蒙古共和國,這將危及華北。宋子文據理力爭,毫無結果;也曾經提出過給外蒙“高度的自治權”的主張,作為妥協,但蘇方一概拒絕討論。在嚴酷的既成事實面前和強大的國際壓力下,無可奈何的蔣介石隻得指令宋子文接受蘇方條件,同意: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幹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三個條件下,允許外蒙古“獨立”。  1945年8月14日,宋子文、王世傑簽署瞭《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其附件。雙方關於外蒙問題的換文是這樣說的:“鑒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當然,所謂“公民投票”,也不過是蔣介石為瞭下臺階而采取的一種辦法。所以,後來奉命前往觀察外蒙古“公民投票”的國民政府內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行前,蔣介石特別交代他:隻是“觀察”,不得“幹預”;也不要發表任何言論。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當局一手操辦瞭這次“公民投票”。

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做魏王?荀彧結局如何

  導讀: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荀彧幫助曹操是因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荀彧反對曹操是因為曹操乃亂世之梟雄,因為荀彧忠於漢室。  前期,曹操羽翼未豐,還不能篡權,而是為朝廷更為自己翦滅八方諸侯,在荀彧看來,曹操所做的即是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但他也竭力為曹操出謀劃策。  後期,曹操統一北方,野心隨著實力的提升水漲船高,自封為王,則是其篡權的開始,曹操所做的則是他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極力反對曹操凌駕於天子之上。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瞭多少多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  荀彧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他的叔叔荀爽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傢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傢叫做何顒的,(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他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   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僅在於他的身份,還在於時機。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袁紹已經當瞭冀州牧,曹操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東郡太守的時候。打個比方說荀彧從袁省長的手下跑到曹市長那兒去瞭。這個很奇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走呢?為什麼要到曹操那兒去呢?《三國志》的說法是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瞭袁紹是成不瞭大事的。  那麼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復漢室。  荀彧是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復起來,那麼要恢復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要打鬼必須借助鐘馗,現在鬼太多瞭,隻有鐘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鐘馗,他想的是曹操把這個鬼打瞭以後,打完瞭以後這個東漢王朝恢復起來,交給漢皇帝——或者是漢獻帝,或者是漢獻帝的繼承人——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鐘馗在打鬼的過程中自己變鬼瞭,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瞭”,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瞭。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瞭魏公,就意味著曹操要篡漢瞭。所以他隻好痛苦的離開瞭曹操。至於是鬱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操逼死的,已經不重要瞭,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鑣瞭。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瞭沖突。  荀彧的理想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個不同於東漢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統一中國這是一樣的,問題是統一瞭以後走什麼路?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曹操為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瞭不擇手段的地步,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沖突。  曹操與荀彧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理想沖突,因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鑣則不可避免。

斯大林欲奪外蒙:蔣經國為何反對蘇聯割走外蒙?

  蔣經國為何強烈反對蘇聯割走外蒙呢?  斯大林幹脆地對蔣經國說:“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你還有一個錯誤,你說,中國沒有力量侵略俄國,今天可以講這話,但是隻要你們中國能夠統一,比任何國傢的進步都要快。”  斯大林當時幾乎是以威脅的口吻對宋子文說:外蒙古必須獨立。外蒙古“既不願加入中國,也不願加人蘇聯,隻好讓它獨立”;如果中國不同意,蘇聯就不會出兵打日本。  1945年2月,美國因為要蘇聯參戰,提早結束對日戰爭,羅斯福總統與斯大林訂瞭《雅爾塔協定》。我們當時為著要打退壓境的強敵——日本,隻好委曲求全,根據《雅爾塔協定》,和蘇聯政府談判,簽訂瞭中蘇條約。  1945年,美國還沒有把《雅爾塔協定》公佈以前,我們政府已經派員到莫斯科去進行中蘇談判,我也參加。這次的交涉,是由當時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先生領導的。   我們到瞭莫斯科,第一次和斯大林見面。起初他的態度非常客氣,但是到瞭正式談判開始的時候,他猙獰的面目就顯露出來瞭。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斯大林拿一張紙向宋院長面前一擲,態度傲慢,舉止下流,隨後說:“你看過這個東西沒有?”宋院長一看,知道是《雅爾塔協定》,回答說:“我隻知道大概的內容。”斯大林又強調說:“你談問題,是可以的,但隻能拿這個東西做根據,這是羅斯福簽過字的。”我們既然來到莫斯科,就隻好忍耐著和他們談判瞭。  談判中間,有兩點雙方爭執非常劇烈:第一、根據《雅爾塔協定》有所謂“租借”兩個字眼。父親(指蔣介石)給我們指示:“不能用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是帝國主義侵略他人的一貫用語。”第二、我們認為,所有問題都可以逐步討論,但是必須顧及到我們國傢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後來,斯大林同意不用“租借”兩字,對於中東鐵路、旅順、大連這些問題,也肯讓步;但關於外蒙古的獨立問題──實際就是蘇聯吞並外蒙古的問題,他堅持決不退讓。這就是談判中的癥結所在。談判既沒有結果,而當時我們內外的環境又非常險惡。這時,父親打電報給我們,不要我們正式同斯大林談判,要我以私人資格去看斯大林,轉告他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外蒙古獨立的道理。  當見到斯大林時,他問我:“你們對外蒙古為什麼堅持不讓它‘獨立’?”我說:“你應當諒解,我們中國幾年抗戰,就是為瞭要把失土收復回來。今天日本還沒趕走,東北、臺灣還沒有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敵人手中,反而把這樣大的一塊土地割讓出去,豈不失卻瞭抗戰的本意?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會說我們‘出賣瞭國土’。在這樣情形之下,國民一定會起來反對政府,那我們就無法堅持抗戰,所以,我們不能同意外蒙古歸並給俄國。”我說完瞭之後,斯大林就接著說:“你這段話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過,你要曉得,今天並不是我要你來幫忙,而是你要我來幫忙。倘使你本國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他當時態度非常倨傲,我也就開門見山地問他說:“你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外蒙古‘獨立’?外蒙古地方雖大,但人口很少,交通不便,也沒有什麼出產。”他幹脆地說:“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他並把地圖拿出來,指著說:“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瞭。”我又對他說:“現在你用不著再在軍事上有所憂慮,你如果參加對日作戰,日本打敗之後,他不會再起來,他再也不會有力量占領外蒙古,作為侵略蘇聯的根據地。你所顧慮從外蒙古進攻蘇聯的,日本以外,隻有一個中國,但中國和你訂立‘友好條約’,你說25年,我們再加5年,則30年內,中國也不會打你們。即使中國要想攻擊你們,也還沒有這個力量,你是很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