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古時候

古時候打仗為什麼非要攻下城池?不能繞過去走嗎

  為什麼古代打仗城池必須一座座攻下來?先說前提,隻說城池不說城堡,而且隻說中國不說歐洲。  為什麼要攻打城池,就是為瞭利用城池來降低古代軍隊在集結和支援過程中的風險。  古代打仗,主力軍隊不會傾巢而出,特別是步兵,不是像上面那種在廣場上集結幾萬人之後,排著方隊,浩浩蕩蕩一起出發。而是分階段的一波、一波的出發。各地的後續援軍也是從四面八方奔襲到集結地,合流後,再一波一波的出發。隻有騎兵可以迅速集結,成建制的快速奔襲,但是騎兵培養和運維的成本太他媽高瞭,國傢養不起那麼多的騎兵。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雙方  明明已經遭遇,但大傢都不會上來就打,要麼撤退,要麼做好防禦,停下來安營紮寨。幹什麼?就是等後面的主力陸續到達後,有瞭勝算再打。雙方的軍隊這時候都像一條長蛇,頭遇到瞭,身子還分成好幾段在後面,主力更不知道哪天才會來,可能還在集結呢!集結這麼多人需要多久啊?不帶這樣行軍的!   有人說瞭,這不是遺失戰機,趁他們沒有做好準備之前就擊潰他們不更好嗎?如果你是騎兵,對方是步兵,可以這樣。如果大傢都是步兵,還是老老實實築好工事吧。如果倉促開打,會打的很難看。例如你把眼前的敵人幹掉,他們潰退瞭;還沒等你休息過來,對方的援軍又來瞭,你也被擊退瞭;他們還沒休息的時候,你的援軍也來瞭,他們又潰退瞭……,如此反復,這就成毫無戰術意義的消耗戰。  面對這樣的長龍,面對軍力集結的時間差,面對前方遭遇戰已經開始瞭,而後援還在路上,這時候城池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瞭。表面看一個城池不過彈丸之地,實際上城池(城市)是控制周邊廣大區域的關鍵。城市不僅可以屯駐大量軍隊,而且城市是商人、財富、情報和資源最集中的地方,想要什麼都可以通過城市的各種渠道獲得,也就是說城市可以整合、集結周邊大范圍的資源,為後方穩定提供有力保障。繞城而過,就像在自己身後給敵人留下一把尖刀,任人宰割。  我們以明朝燕王朱棣從攻打南京要先取濟南為例,來解釋古代戰爭中的幾個瓶頸:  通信情報:  四通八達的驛站系統是中國古代唯一的長距離通信方式,濟南城不拿下,山東境內的驛站都在敵人手裡,怎麼保證信息的通暢,沒有信息通暢,怎麼保證後續援軍的調度和集結?山東及周邊的敵人情報怎麼收集?  糧食征集:  糧食征集和補給能力是決定動員規模的關鍵,否則你就是集結瞭部隊,也沒能力走到目的地,半路就餓的跑光瞭。上哪裡去找大量的糧源?當然是城市!在山東,隻有濟南府具有征集全省各地糧食的能力,不是指武力強征,強征隻能導致民反。而是通過官僚系統、商人和糧食中介渠道在山東全省進行大宗采購,當然也可以通過商人從周邊省份河南、江蘇甚至朝鮮采購。不拿下濟南,這些資源就都是敵人的。相關閱讀推薦:震驚!古代軍隊吃什麼?幾乎沒肉常殺人做肉幹古代帝王的“獵頭”術:陳平盜嫂偷金仍被重用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大?古代中國算不算大國?盤點: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十大驚人奇跡古代戰爭為何會有吃美女的習俗?血腥的一幕牧野之戰簡介 古代戰爭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補給運輸:  因為沒有好的運輸工具和存儲方式,維持和保護一條補給線的成本十分高昂。與其維護一條線,不如維護多個點。就像驛站的方式,提前在沿途準備好補給,可以保證數量而且更穩定。所以攻打沿途城池就很重要瞭,前軍拿下城池,後面的援軍到達後就可以得到給養補充。另外,京杭大運河是唯一可以進行大規模運輸的渠道。占領濟南可以確保運河山東段內的安全,將來在前邊打仗,後面就不會被敵人卡住脖子。  軍力補充:  山東是人口大省,占領濟南,可以招募全省男丁快速補充軍力。當然山東的稅收也是軍餉的重要補充。還有各種軍用物資,例如武器、火藥,都可以通過城市商人在全省的渠道獲得。這比從北京肩扛手提好多瞭,甚至可以做到,說好集結地址,直接快遞送貨上門,更能保證源源不斷的補充。你繞城而過,這些就都在敵人手裡,生命線隨時可能被切斷,更有腹背受敵的風險?  前線士氣:  如果以上因素,有一個不能保證,前線軍隊的士氣就會動搖。信息沒有、糧食吃光、援軍被阻、武器不足、退路已斷、腹背受敵,無論哪一個發生,在戰爭期間都會導致致命的結局。一旦敵軍來襲,本來拼一下就能打贏,如果士兵無心戀戰,關鍵時刻就可能導致全線潰退。   沿途劫掠為什麼不可行?  小規模的軍隊沿途劫掠是可以的,但是大規模軍隊是不可能的。因為軍隊前鋒已經劫掠光瞭,後面看到的都是一片焦土。老百姓也不是傻瓜,聽說軍隊來瞭,早就藏起糧食,拿著細軟躲進深山,你去哪裡劫掠?還有憤怒的百姓會組成鄉勇進行不斷襲擾,趁著人困馬乏的夜裡,縱火、炸營……那不等同於給敵人送志願者,自己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嗎?  什麼情況下可以繞過城池?  在不需要補給線,快速奔襲,快攻快出的情況下,可以繞過。  這在古代戰爭中,隻有騎兵可以做到。燕王就是防禦蒙古的,所以朱棣的騎兵數量和質量是具有絕對優勢的。  建文二年朱棣強攻濟南不破,被迫撤退。  建文四年朱棣吸取教訓,直接繞過濟南,快速行軍直取南京,才幹掉建文。  還有周邊外圍的遊牧民族對中原三千年來不斷的襲擾,都是繞過城池的,匈奴、柔然、鮮卑、拓跋、突厥、契丹、女真、吐蕃……快速繞過,直取京城的精彩戰役都是如此。  偶爾我們逆襲,例如霍去病和衛青深入漠北對匈奴的出擊,也是如此。  為何消耗戰沒有意義呢?畢竟消耗戰對人多或者是資源多的一方有利呀?  為瞭消耗而消耗沒有任何價值,達到戰術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換位思考,你帶著一千疲憊不堪的士兵行軍,到達一個從來沒來過的陌生地方,可能是敵人的地盤,突然聽說前方有敵軍,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沖上去,把自己和弟兄的命都拼上,玉石俱焚?不,你的第一反應是擔心對方人太多,想知道對方多少人吧!排出輕騎兵偵查,同時通知後隊變前隊,隨時準備撤退,如果情報回來說對方人很多,不要猶豫,趕快有組織的撤退,和後面的援軍合流後再進攻。如果對方人少,也可能是陷阱,不能沖,找個有利地形,構築防禦工事,安營紮寨。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雙方都很恐懼,都不知道對方有什麼陰謀,這時候經驗豐富的主將都會選擇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停下、防禦、觀察或撤退。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古代戰爭號稱幾十萬人,有可能是幾十萬人次!  《孫子兵法》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裡,百姓之費,公傢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傢”。註意是 70 萬傢,不是

古時候的欽天監是幹什麼的?欽天監簡介

  欽天監官署名。掌管觀察天象,推算歷法。歷代多設置,名稱不同。周有太史,秦漢以後有太史令。隋設太史監,唐設太史局,後又改司天臺,隸秘書省。宋元有司天監,仍與太史局、太史並置。元又設有回回司天監。明清改名欽天監,設監正、監副等官。清制,漢滿並用,亦有個別歐洲傳教士參加。  各朝代“欽天監”的名人  各個朝代都有專事觀測的人。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在上古,高辛氏以前有天文官重和黎,堯、舜、禹時期有羲氏與和氏;夏朝有昆吾;商朝有巫咸;周代王室有史佚和萇弘,各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天文官,他們往往兼有神職,是帝王的特殊顧問。  東漢時期,最高級別的天文官員稱作太史令,管轄天文臺和明堂兩個部門。具體主持天文臺工作的是靈臺丞,靈臺丞手下有四十二個助手,其中十四人觀測恒星,二人觀測太陽,三人測風向,十二人測晴雨,三人測時間,七人校驗鐘聲,還有一人叫做“舍人”,管一些雜事。總之,分工十分細致。元代以前天文機構的人員配制大體如此。元代的天文機構叫太史院。太史院下設三個局:推算局、測驗局和漏刻局,共七十人。   明初的天文機構下設兩個分機構:司天監和回回司天監,後來司天監改稱欽天監,內設天文、漏刻、大統歷和回回歷四科,回回歷科不管編制回回歷法,而是把觀測推算結果提供給大統歷。回回司天監也改稱回回欽天監。在南京也有司天監和回回司天監,作為故都,人員和儀器配制與北京完全相同。  欽天監的權利  中國古代的天文機構具有皇傢性質,太史令等天文官員,常常由皇帝親自任命。由於編制歷法和為皇帝占星是天文機構的兩項主要任務,所以天文學傢和占星傢有時就是一回事。也正因如此,天文官享有很多特權,比如清代的法律特別規定,欽天監官員犯罪要從輕判處。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天文觀測的歷史  古代的人們相信,凡是將要在人間發生的災難,上天都會通過天象的變化提前示警。從人類社會開始的那天起,就有瞭對天體現象的觀測。  古代埃及人是根據太陽和天狼星同時在地平線上的升起,來確定尼羅河的汛期;兩河流域即今日伊拉克境內最壯觀的建築物是觀察天象的塔臺即天文臺;而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產生瞭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圖。因而,中國從夏、商、周一直到明清,都設有觀察天象、預測上天意志的部門和人員。  各代的欽天監  欽天監,為中國官署名,掌天文、氣象、歷法、推步諸事,占候日月星辰之變與風雲氣色之異。自唐以後,名稱屢易。唐代秘書省設秘書監,其下有二局:一曰著作局,一曰太史局,太史局即欽天監之前身也。周武後久視元年(西元七零零),改太史局為渾儀監。唐睿宗景雲元年(七一零),又改為太史監,嗣復稱太史局。至肅宗乾元元年(七五八)三月十九日,勒改太史局為司天臺,是為單獨設制之始。並將臺址由長安子城秘書省西,遷至永寧坊東南。自此以後,置官較多,規模日增。設監一人,官秩為從三品(新唐書謂為正三品,中國過去官品有正從,猶言正副也),少監二人,靈臺郎二人,挈壺正二人,並設春、夏、秋、中五官正五人,皆為正五品,全臺正九品以上之官員,不下六十餘人。 欽天監使用的儀器  宋時設司天監,仍襲前代舊制。元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改稱為太史院。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復稱司天監。三年,改司天監為欽天監,欽天監之名自此始。官秩及組織,微有變更,職掌與唐宋二代無異。十四年,復改欽天監主管為正五品,設令一人,丞一人。二十二年,又改令為監正,丞為監副,以迄於清。  中國天文歷象之改進,甚得力於西方教士之來華,東來教士,多以天文學見稱於世。崇禎二年(一六二九),采用西法開歷局於北京東長安街,以徐光啟督其事,西人鄧玉函、龍華民、羅雅谷等協同修歷,精密正確,所測無不合。  迨清人入關,續采西法,頒行天下,並任命湯若望、南懷仁入欽天監為官。南氏歿後,西方教士供職於欽天監者頗多,清代欽天監監正二人,常為滿人、西人各一,皆為正五品。左、右監副二人,盡用西人,官秩為正六品。五官正五人,從六品,皆為漢人。欽天監至民國始廢,其執掌由中央觀象臺司其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清朝欽天監名人湯若望  湯若望是繼利瑪竇之後又一個明清之際的著名傳教士。他是德國人,受葡萄牙耶酥會的派遣到中國傳教,明天啟二年(一六二)進入中國,取漢名湯若望。他有天文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崇禎三年(一六三零),徐光啟預備修訂新歷,將湯若望從西安調到北京,進入歷局成為徐光啟的助手。他不僅是天文學傢,在機械制造方面也十分在行,幫助祟楨皇帝制造出威力強大的“紅夷大炮”,在對抗清軍的戰爭中發揮瞭巨大的作用,這使得明、清雙方都將他當成不可多得的全能人才。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他在改朝換代的大動蕩中堅持留在北京。六月,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城,命令城內居民搬出城外以安置大軍,湯若望上書請求保護,獲得清政府的優禮,他的教堂、三千卷書籍和為祟禎皇帝修訂的《崇禎歷書》刻板得到妥善安置。  清政府上臺,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編制新歷法頒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日歷。多爾袞命令欽天監官員負責新歷法的修訂。當時欽天監官員使用中國傳統的大統歷和回回歷,推算出天文現象出現的時間與實際發生時間差距較大,影響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多爾袞對此十分不滿,召見湯若望詢問有關技術問題。      通過同年八月對日食時間的測定,三種歷法優劣頓現,漢、回歷法分別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測算結果絲毫不差。清政府當即宜佈采用西洋新法,將新歷書賜名《時憲歷》,不久湯若望接任欽天監正,相當於國傢天文臺的臺長。能推算歷法的人在被當時被認為懂占星術,受到官員和民眾的崇拜。自湯若望以後,直到清道光年間,欽天監官員都用西方傳教士擔當。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古時候結婚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 古代婚禮習俗

  古人結婚新娘為什麼要蓋紅蓋頭?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隻僅僅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瞭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並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瞭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新娘為什麼要蒙蓋頭,還與神話傳說有關。  據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的時候,天下隻有女媧兄妹二人。為瞭繁衍人類,兄妹倆商議,要配為夫妻。但他倆又覺得害羞。於是兄妹倆上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雲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雲團冉冉近移,終於聚合為一。於是,女媧就與兄成婚。女媧為瞭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因此,執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蒙頭代替瞭。   世界上許多民族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兄妹結婚的情節,而且都有用樹葉、獸皮或編織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紅蓋頭隻是由其演變過來的。我認為那隻是一種風俗!新娘怕太陽曬因為紅色在人們的眼中就是吉祥,就幸福的兆頭,新的一對新人在眾人的關註下許下瞭一生的開始,就此開始瞭新的如血如夢的紅色幸福。用紅色的,當然是為瞭吉利瞭,大紅大利嘛.為什麼用紅蓋頭,我有問過我奶奶,她說,這個是因為以前的女孩子是不隨便出門的,特別是要出嫁的女孩子一定要呆在傢裡,不能隨便見人,在結婚的時候又不能不見到人,那就用一塊佈蓋在新娘的頭上,可這佈當然得用紅色的才好看,用其他的顏色的怎麼跟婚禮這樣喜慶的場面搭調。  在福建省的閩南地區,很多的傳統婚禮,是用紅雨傘而不是紅蓋頭,那是為瞭,不讓什麼東西落在新娘的頭上,這樣不吉利.和紅蓋頭有異曲同工的意思!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西晉皇傢奇聞:白癡太子迎娶毒辣醜新娘

古時候是怎樣過春節的?古代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導讀:中國過春節歷史淵源,相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  在我國歷史上,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國以來實行公元紀年後,元旦一詞專用於公歷新年,而傳統的元旦則稱春節。然而,幾千年的傳統印痕再現瞭古代國人過春節的喜悅心情和當時的狂歡場面。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至於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  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臘月(農歷十二月)就準備年貨過年瞭。除夕晚上,即使常年在外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傢團聚。古人(主要指漢族)團年,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除夕的傢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傢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傢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傢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當代許多中國人已經習慣瞭在除夕晚看春節聯歡晚會,其實古代也有春節聯歡晚會,隻不過沒有電視直播。古代,在春節期間,大街上會出現遊行的隊伍,且各朝代各地區都不一樣:有的會演社戲,有的會舞龍舞獅,當戲曲逐漸占據人們主要的娛樂領域後,春節看戲就成瞭那場松散的“春晚”最熱鬧最受人歡迎的地方。這種遊行,有的地方稱其為“演春”。至於古代有錢的人傢,就不用出去看戲瞭,他們會在自己傢裡搭戲臺、邀請戲班子開鑼。相關閱讀推薦:春聯的由來 春節張貼春聯的傳統是怎麼來的2014年春節是幾月幾號?中國的春節是怎麼來的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春節習俗: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習俗講究和禁忌民國春節為什麼不放假? 單位放假將受罰古代春節送禮風屢禁不止:進門先打點看門人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傢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傢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我國傳統的年節,初一之後,幾乎每天都有相應的節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續。到瞭初五,有瞭一些獨立的節俗,如送窮、開市等等。春節期間,古人還祭灶天、寫對聯、做豆腐、割年肉、磕頭、耍球、跳猴等活動。元宵佳節,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賞燈之會,猜燈謎、百戲雜陳,普天同慶。這些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風俗,為我們留下瞭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2014年度國傢假期安排已經出臺瞭,總體假期天數保持不變,春節和國慶長假依然令人期待。其實,古代很多時候是七天假,恰恰是古代官員們的黃金周。唐代法律規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個節日都要放假七天。到瞭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瞭,官員們的幸福指數蹭蹭往上升。宋朝春節也是七天假,似乎並不長,可宋朝的春節假期經常跟其他假期(比如元宵節三天假期)連在一起,就成瞭長假。  當今的休假隻能國傢層面統一,而出臺的休假方案頗受詬病,尤其是春節假日的安排更令人不爽!在宋代以前的休假,隻適用於官吏,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啥時候放假、怎麼放,國傢不管。宋代以後,休假才不再是官吏的特權。即便如此,古代的春節依然人流湧動。我們現在一到春節,春運就成瞭大事,古代人雖然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可他們一樣也得坐著馬車、走著路、騎著驢兒回傢過年、走親訪友,這其實也是一場小規模的春運。從中可以看到,古人過春節的熱情。  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道出瞭,古人過年的愉快心情;而清代詩人黃景仁的“千傢笑語漏遲遲”說明春節在古代,就是老少一起狂歡的日子。古人從臘月準備開始,等到正月十五鬧瞭花燈,年才算過完。在其樂融融的團圓氣氛中,人們獲得瞭身心的愉悅,重溫著傢庭的親情,協調著人際關系,不正是祥和歡樂的體現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