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司令

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海軍司令:丁汝昌將軍

  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戰爭的勝負而改變雙方前途和命運的事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因勝利而更快地走向軍國主義道路,並使這個原來封建落後的太平洋島國躋身於世界強國的行列;中國清朝政府的失敗則使得對中國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的洋務運動破產,並使此後中國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艱難。今天,世界的形勢和中日關系已經發生瞭很大的變化,但我們不能忘卻我們民族所受的恥辱與苦難。痛定思痛,我們更應該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認真的反思。  丁汝昌是甲午海戰中的關鍵人物,以往不少中國近代史的論著和辭典都對其大加頌揚、說他作戰勇敢,指揮鎮定,最後“嚴辭拒絕”敵人的誘降,(苑書義等著《中國近代史新編》(中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堅持不屈”服毒自殺,(《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0月版。)還有一些作者將丁收入“歷代名將”、“歷代愛國將領”一類辭典。然而、據我們廣泛地查核資料,考證史實,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為瞭更好地總結歷史經驗,以免誤導我們的後代,我們認為有必要還丁汝昌以本來面目。  據史載,丁汝昌1836年出生於安徽廬江北鄉石嘴頭村,14歲時,父母在荒旱中雙雙餓病而死。1853年,走投無路的丁汝昌參加瞭太平軍,駐安慶。1861年隨程學啟叛反,編入湘軍,為哨官,授千總。1862年被撥入淮軍劉銘傳所部,不久升營官,領馬隊。後在作戰中先後擔任瞭馬隊的參將、副將。1868年,因對捻軍作戰有功,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1874年,朝廷“裁兵節餉”,丁汝昌被置於“閑散”之列,便致書抗議。劉銘傳擬“命將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逃到巢縣汪郎中村,隱居賦閑,僻居鄉間數年。1877年,蒙光緒召見,奉旨發往甘肅差遣。不久,又因“回籍措資,傷病復發,呈清咨部展限”,仍回故裡。1879年,面謁李鴻章,留北洋水師差遣。1880年,去英國購置超勇、楊威兩艘快船。1883年,授天津鎮總兵,賞黃袍馬褂。1888年,授北洋海軍提督。   從上述史料記載看,丁汝昌發跡的歷史並不光彩,他有奶便是娘,始則參加農民起義軍,終則棄之,見風駛舵,賣主求榮。而一般教科書、論著和辭典對此均隻字不提,使人們對丁汝昌無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千古艱難唯一死!丁汝昌之死堪稱甲午戰爭史上最為悲壯蒼涼的一幕。這位性情溫和、任事勤勉的水軍老將,自大戰伊始就承受著他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限於種種情由,一手扶持、帶領的北洋海軍難期振作,後路炮臺一失,艦隊更是身陷絕地。丁汝昌困守劉公島,在內無彈藥、外無援軍的情況下,仍率領上下士卒先後擊退日軍十多次進攻。他寧死也不願背叛自己的國傢,又不忍心讓全島軍兵隨自己赴死,在全然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他在深夜吞下鴉片,淒涼地死去。相關閱讀推薦:北洋水師降服始末:提督丁汝昌為何最終選擇瞭死北洋海軍首任提督丁汝昌 從農傢子弟到海軍將領甲午海戰中丁汝昌:下令炸沉軍艦 服毒自盡不降敵

濟南戰役中的“淡定哥”:司令王耀武淡定被活捉

  “三李不如一王”,這是當年黃埔系軍人們中流傳的一句口頭禪。三李,指的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一王,即王耀武。他們同是山東老鄉,又都出身黃埔,但八年抗戰下來,王耀武一路飆升到“第四方面軍司令長官”,與盧漢、湯恩伯等平起平坐。但這位馳騁千裡的抗日名將,最終在1948年兵敗濟南大明湖。  1948:一位抗日名將的“成仁祠”  如今,沿著濟南大明湖北岸的月下亭,沿著成仁祠前的一條小路,向東北走,便見青磚砌成的一個拱形門。過瞭拱形門,裡面是一個狹小的院落。迎面的北墻是一張巨幅“濟南戰役城區攻堅戰”畫,畫的下面,是一個高約1米的小拱形門,一個小木牌醒目地標示著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王耀武逃跑處”。  院落的西側開著一個高約1.8米,寬約1米的長方門,裡面便是“濟南戰役”時王耀武的臨時指揮部。進門後,先是一段狹長的甬道,走過10多米,南壁出現一個半人高的小門,進去後,便是當年王耀武坐鎮濟南戰役的地下室。  房間的結構簡單,一段東西向的隔墻將地下室分成兩部分,南墻有兩個窗口,直對大明湖,當年王耀武就是通過這兩個窗口觀察外面動靜的。地下室的西側,放置著一張老式長條桌和兩把太師椅。一張擺在桌子上的《濟南戰役態勢圖》。地下室的南墻厚度約為五六米,堅固程度可見一斑。   1948年9月24日,正是在這間地下室裡,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山東省政府主席、濟南城國軍最高指揮官王耀武已是坐立不安。外面,炮聲、喊殺聲響成一片……  有關這段歷史,已故的曾給王耀武做過秘書的王昭建在《在王耀武指揮部的見聞》一書中是這樣回憶的:  9月24日清晨,他(王耀武)命令提前開飯,然後把下屬召集到大殿中,發表瞭最後一次講話。  他說,我們校官以上的軍人,都有校長(蔣介石)給的一把短劍,上面刻著“成功”和“成仁”二字。意在讓我們作戰時一定要死戰,不成功便成仁。所以那天我一看到這裡“成仁祠”三個字,立刻就覺得犯瞭 “忌”。現在我們外無援兵,內有叛逆(指吳化文起義),在十倍於我們的重兵之下,已經苦戰瞭八天,盡到瞭軍人的天職,無愧於心。  接著,他說,至此,我王耀武已經無“用武之地”,但我們不能“成仁”。第一,我們已經盡瞭天職;第二,這是內戰,不同於抗日。假如我們自戕,必遭後人恥笑。因此,我奉勸大傢,放下這已無用的武器,該投親投親,該投友投友,自求生路去吧。而我是黃埔三期學生,不能擅自投共,我將親率軍士,向北突圍,以報校長栽培之恩!  談話間,不少人痛哭失聲,王耀武眼圈發紅,大聲說:“大傢冷靜,哭是沒用的。”  這種看似對部屬談話,實則自言自語、自問自答式的表述,恰是王耀武經過瞭充分的思想鬥爭和慎重的思考後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  王耀武出身農傢,做過店員,打過雜,能吃苦,韌勁足,有勇有謀,善於處世,在商場也長袖善舞,聚財頗豐,有充足實力打理上下關系。這諸多因素相加,或許正是他扶搖直上的原因。1926年畢業時,王尚為少尉排長,10年後便坐上瞭少將師長寶座,統領千軍萬馬,備受蔣介石賞識。  1937年7月抗戰開始後,王耀武的軍事生涯迎來一個高峰。從“八一三”淞滬會戰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王耀武轉戰數省,馳騁千裡,大小戰役上百次,重創日軍,屢立戰功。七十四軍由此被稱為“抗日鐵軍”。  關於七十四軍虎威,當時還不認識王耀武的王昭建已多有耳聞。“三李不如一王啊!”這是當年黃埔系軍人們中流傳的一句口頭禪。三李,指的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一王,即王耀武。他們同是山東老鄉,又都出身黃埔,論資歷,“三李”個個是黃埔一期學長,早年軍銜也比他高。但8年抗戰下來,王耀武如同坐瞭直升飛機一樣,飆升到“第四方面軍司令長官”,與盧漢、湯恩伯等平起平坐。  歷史不會忘記王耀武的抗日戰功。然而,抗日名將在國共戰爭中卻威風不再。相關閱讀推薦:袁世凱與膠濟鐵路:膠濟鐵路百年前托舉濟南崛起萊蕪戰役:為什麼會讓王耀武發出瞭五萬頭豬的哀嘆歷史上的今天9月16日 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大宅門1912第1集劇情 白景琦濟南接楊九紅回傢20年代濟南版“一九四二”:三百萬人被餓死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1946年1月,42歲的王耀武,以“山東總督”的身份履任,但七十四軍,被蔣留作禦林軍,他麾下所統的七十三軍,實力無法與他一手帶出來的七十四軍相抗衡。  1948年,國共戰局已經逆轉。在山東,昌樂、濰坊、張店、博山等相繼被解放軍攻陷,王耀武特飛南京向蔣介石進言,中央無力增援,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放棄濟南,鞏固徐兗防務,以利再戰。但蔣介石堅持濟南必守。7月,兗州解放,濟南孤懸。王耀武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隻得硬著頭皮困守孤城。  9月24日,粟裕麾下的華東野戰軍以勢不可擋的英雄氣概,將“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大旗,插上瞭高聳的城頭之上。  遺憾的是,王耀武逃之夭夭,不見瞭蹤影。  28日早8時左右,壽光縣公安局政衛隊戰士劉金光、劉玉民、張宗學三人站立在屯田村西北角大橋上,警惕地註視著過往行人。按照上級指示,近一段時期全省各交通要道、渡口碼頭、車站等都要增設崗哨,盤查濟南戰役中潛逃漏網的國民黨潰軍。這時遠遠駛來的兩輛膠輪大車引起瞭三個戰士的註意。車上拉著5男2女,其中一人白手巾蒙頭,棉被蓋身,病懨懨地躺在車上。車被攔下後,一行人皆回答是從濟南逃難出來的商人,但口音卻都不像濟南人。見他們形跡可疑,戰士們便連人帶車送到瞭距此不遠的縣機關。

被寄予厚望的華僑司令曾生:一場最偉大的搶救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向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突襲,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美國政府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  就在珍珠港事件的同一天,一萬五千多名日軍在海空聯合掩護下,跨過深圳河,向香港的新界和九龍半島同時發起突然襲擊,駐紮在香港的英軍進行瞭短暫抵抗後,於12月25日宣告投降,香港淪陷,一百六十萬香港人民陷入恐懼、饑餓和災難之中。  香港淪陷前夕,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收到一份急電,落款署名是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電文中,周恩來指示廖承志等人不惜一切代價,突破侵華日軍封鎖,冒險執行一項特殊的任務。  我們找到瞭當年的那封電報,就是這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電文的內容,是周恩來同志對於當時廖承志等人做出的緊急指示:“港中存款全部提出,一切疏散及幫助朋友的費用,均由你們分別負責……孫、廖兩夫人及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等,望派人幫助她(他)們離港。”  孫、廖兩夫人,分別指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女士,和廖仲愷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女士。廖承志收到電報,先是感到一份溫暖,大敵當前,黨中央沒有忘記這些,包括自己的母親何香凝女士在內的朋友。  但廖承志內心的壓力也可想而知,侵華日軍圍城多日,八路軍、新四軍主力遠隔千山萬水,他身邊能依靠的,就隻有華南抗日遊擊隊瞭。  危急時刻,正是曾生和他的遊擊隊戰友們挺身而出,奇跡般的幫助近千位愛國民主人士、文化名流撤往大陸,這番歷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大營救”,被文學大傢茅盾先生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被寄予厚望的華僑司令  曾生率領的廣東抗日遊擊隊,也就是後來的東江縱隊,這支隊伍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兵力最多時達到萬人,活動范圍東起海陸豐,西至廣州、清遠,南抵香港,北到韶關。  這支部隊經歷大小戰鬥1400餘次,建立瞭總面積6萬餘平方公裡、人口450萬人的根據地,在當時與瓊崖縱隊、珠江縱隊等一批革命力量開辟瞭敵後抗戰的華南戰場。  這位就是被廖承志寄以厚望的遊擊隊司令員曾生,他是廣東惠陽縣坪山鄉人,1910年出生於當地一戶華僑傢庭。     曾生穿著曾就讀於澳大利亞悉尼商業學院和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用現在的話說,他還是個“海歸”。  幾十年前,中國人在海外被罵作“東亞病夫”,遭洋人白眼的經歷,讓曾生很早就明白瞭民族獨立富強,對於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意義。  1935年,學生時代的曾生參加瞭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部長,和水手們打交道;1938年10月,曾生遵照黨的指示,從香港帶領百餘名黨員、華僑青年回到惠陽老傢組建抗日武裝,在廣東、香港等地開辟根據地,這些華僑、港澳同胞,可以說是組成東江縱隊最初的班底之一。  曾生司令員率領東江縱隊,取得成功的戰例有許多,可最值得稱道的是一個字,救命的“救”字!  虎口脫險談何容易  1941年12月8日,戰禍從天而降,香港瞬間成為一座遍地狼煙的孤島。眾多愛國民主人士和各界名流來不及撤退,性命危在旦夕。  這些進步人士、作傢、藝術傢,在抗戰爆發後移居香港,在這裡繼續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鼓動工作。  他們中間,有國民黨元老何香凝、柳亞子,有領導《華商報》的范長江,有《大眾生活》的編委鄒韜奮、茅盾,有領導香港中國通訊社的喬冠華。  這些文化界人士,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他們旗幟鮮明的立場,為日本法西斯和漢奸走狗所嫉恨。日軍占領香港後,立即發佈告示,點名要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前往侵華日軍和漢奸政權處報道,否則格殺勿論。  這些名人此刻最好的選擇無疑是盡快撤回大陸,保障人身安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緊急指示八路軍、新四軍駐香港辦事處和廣東抗日遊擊隊,營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可虎口脫險談何容易!  日軍攻入香港之初,曾生司令就根據城市作戰的特點,抽調原本傢住香港的武工隊員,尾隨日軍進入九龍半島,建立水陸交通線以及遊擊區。  曾生從交通員那裡得到消息,遊擊隊很可能要護送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從香港轉移,他深知這一任務的份量。愛國民主人士和各界文化精英是中國共產黨值得信賴的朋友,是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一定要保護好他們的安全。  曾生與幹部們開會商議,決定由政委林平親自潛入香港打前站,摸清島內的情況。  這裡是位於香港島以北、大約100公裡處的廣東東莞市大嶺山鎮大王嶺村,當年,這裡就是抗日隊伍的根據地。  在這處典型的客傢村落裡看不到一處兵營,但卻是侵華日軍和漢奸不敢輕易涉足的“紅區”;遊擊隊司令員曾生身邊隻有兩名警衛員,但是在大嶺山、陽臺山一帶,他隨時可以號令的人馬卻成百上千。  村子裡的小雜貨店,是抗日隊伍的秘密交通站,民宅裡面還藏著宣傳抗日救亡的報館,甚至村民的小教堂、祠堂都借給戰士們作為用來商討大事的會場。相關閱讀推薦:二戰歷史解密:抗日期間被冤殺的國民軍軍長是誰?揭秘:孔祥熙從革命到抗日不為人知的諸多貢獻惡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最慘烈的一次突圍歷史上臺灣人民悲壯抗日史:犧牲者竟達到65萬人抗日傳奇:陳毅險被日軍俘獲 遭包圍渾然不知

英國海軍司令貝蒂簡介:日德蘭海戰的勝利保證

  這位總喜歡歪戴軍帽擺酷的帥哥被譽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閃亮的海軍將星。此君酷愛冒險,勇冠三軍,沖勁十足,隻要發現敵艦,他就像猛獸捕獵似的,一旦咬住絕不松口!他的上司傑利科海軍元帥對他有一句相當經典的評價:給他的船越多,他的膽子就越大!   貝蒂他爸是個船長,所以他的冒險和勇氣十有八九來自遺傳。加入皇傢海軍後,他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他早年到中國鎮壓義和團時就特“奮勇”,還掛瞭彩,領導們對這樣的下屬總是很欣賞,所以貝蒂的軍職升得特別快,39歲時,他成為繼納爾遜之後英國最年輕的海軍少將,但能不能真正成為納爾遜那樣的世界級海軍牛人,還要看貝蒂日後的表現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貝蒂正擔任戰列巡洋艦分艦隊的司令,他的上司也是海軍史上的一位名將,即英國大艦隊總司令傑利科,傑利科的性格和貝蒂截然相反,他是那種特別謹小慎微的人,雖然他很欣賞貝蒂的才幹,但他也非常擔心貝蒂的“瘋勁”萬一上來,會壞瞭大事,所以他交給貝蒂的任務就是巡邏偵察,而不是與敵艦拼命。用一個不大恰當的比方來說,這就和唐僧很欣賞孫猴子但也總擔心猴子會惹事差不多。   雖然有個謹慎的上司管著,但貝蒂依然本性難移,剛開戰不到一個月,貝蒂就發瞭威,一口氣幹掉瞭德軍三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   別看傑利科總是嫌貝蒂太魯莽,其實他自己也有兔子急瞭還咬人的時候。由於德國軍艦總是亂炸英國海岸,弄死瞭不少英國平民,傑利科忍無可忍瞭,立即派遣貝蒂去截擊希佩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巡洋艦隊。   1915年,貝蒂與希佩爾在多格爾沙洲遭遇,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貝蒂仗著英艦的火炮優勢,在距德艦兩萬米的距離就開瞭火,赫赫有名的德國第一艘重火力高航速的巡洋艦“佈呂歇爾”號首先挨揍,這可把希佩爾急壞瞭,他趕緊指揮德艦向英艦逼近後開火,這德艦的火力也挺猛,貝蒂的旗艦“雄獅”號被揍得不輕,搖搖晃晃貌似要沉!貝蒂火瞭,他讓受傷的“雄獅”號暫時休息,下令其他英國戰艦對德艦發動更兇猛的攻擊,結果負傷累累的“佈呂歇爾”號壯烈犧牲,還有兩艘德艦也被打得遍體鱗傷。後來,貝蒂誤以為發現瞭德國潛艇,加上指揮的旗語又出瞭差錯,所以讓德國軍艦成功逃脫瞭。此役雖沒能滅掉德國艦隊,但貝蒂還是聲名大振,搞得視海軍如寶貝兒的德皇威廉二世鬱悶不已。

雪火突擊紅石鎮:旋風司令韓先楚威名揚

  一次陣亡7人卻殲敵1個師又1個團的成功伏擊,一個25:1的神奇記錄,一場幾乎無人知曉的偉大戰鬥。  1947年4月3日6時,在東北一個叫做紅石鎮(位於今吉林省柳河縣)的地方,突如其來的猛烈炮火打破瞭凌晨的寂靜。炮火急襲之後,東北民主聯軍的指戰員們頂著凌厲的寒風,踏過沒膝的積雪,對當面敵人發動瞭快速絕倫的勇猛沖擊。這場戰鬥僅僅持續瞭短短的10個小時,卻誕生瞭一個驚人的記錄:國共雙方人員損失25:1。國民黨軍1個師又1個團的部隊在戰鬥中遭到毀滅性打擊,東北民主聯軍僅僅陣亡7人。  這是一場本應當彪炳千秋的經典伏擊戰,長期以來卻一直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偉大的戰鬥理應成為人類永恒的記憶。本人在此拋磚引玉,誠請各方人士批評指正。  一、狹路相逢黑土地  1947年3月下旬,國民黨軍和東北民主聯軍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中的較量走到瞭最後階段。經過此前3個多月的連續作戰,國民黨軍機動兵力較少,士氣低落。相反,東北民主聯軍不斷發展壯大,各部隊戰術素養迅速提升,國共雙方實力差距逐漸縮小,東北戰局正在悄悄發生著可以決定歷史走向的重大轉變。  松花江解凍後,東北民主聯軍北滿部隊南下策應不便,從而給瞭杜聿明可乘之機。杜聿明決定繼續堅持“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以一部兵力監視東北民主聯軍北滿部隊,集中主要力量,對南滿臨江地區發動第4次進攻。杜聿明調集11個師約20個團,共計10萬人,由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鄭洞國親自指揮。國民黨軍兵分三路,中路部隊擔負主攻任務,左右兩路部隊負責策應中路作戰。中路部隊主力為13軍第第89師,另有54師162團、暫編20師一部等多支部隊,總計約10個團,指揮官為13軍軍長石覺。3月27日,國民黨軍開始發起進攻。此後,其左、右兩路部隊行動謹慎、緩慢,中路第89師則驕兵冒進,氣焰囂張,大有不克臨江誓不罷休之勢。   第89師如此囂張,與其強大的戰鬥力密不可分。第89師組建於1931年,是蔣介石正宗嫡系部隊。國民黨軍中名列蔣介石八大金剛的錢大鈞、曾有“中原王”之稱的湯恩伯都曾在該師擔任師長,民族英雄戴安瀾也曾在該師擔任副師長。抗戰期間,第89師在南口血戰中曾經讓日軍傷亡慘重,在臺兒莊大捷中也立下過赫赫功勛。抗戰勝利後,第89師奉命進軍東北。1945年11月15日,第89師占領九門口,對山海關形成合圍,成功迫使東北人民自治軍(1945年10月31日,東北地區共產黨軍隊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方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放棄山海關。在國民黨軍的作戰序列中,13軍是一支傳統主力部隊,第89師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13軍的骨幹部隊。該師不但擁有美械裝備,軍官也大都受過正規軍事訓練,基層士兵大多都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之強,確實非一般國民黨部隊可比。  同第89師相比,東北民主聯軍遼東(南滿)軍區主力第3、4縱隊頗有點名不見經傳的味道。此外,這2支部隊在之前的3次臨江保衛戰中消耗較大,實力受到很大削弱,形勢極為嚴峻。面對國民黨軍咄咄逼人之勢,中共中央南滿分局書記陳雲主持召開會議,決定無論形勢多麼嚴峻,無論代價多麼巨大,都要堅持下去。陳雲在致林彪等人的電報中明確提出,即使把第3、4縱隊打掉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也要爭取較為完整的南滿根據地。  二、臨陣換將設奇謀  為保證此次臨江保衛戰的勝利,遼東軍區決定成立前方臨時指揮部,由第3縱隊司令員曾克林和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分別擔任正、副總指揮,並要求韓先楚到第3縱隊協同曾克林指揮作戰。3月31日,韓先楚接到軍區的作戰動員令,立即出發趕往第3縱隊會商作戰計劃。當晚10時,韓先楚同隨行參謀人員以及騎兵通訊班共10餘人到達第3縱隊指揮所四道溝子。  經過一番討論,關於作戰方案產生瞭兩個不同的意見。第3縱隊首長認為,國民黨軍暫編20師屬於滇系部隊,戰鬥力一般,且處於戰線外側,易於殲滅,因此主張先解決暫編20師。韓先楚則提出瞭另外一個幾乎是截然相反的意見:殲滅美械裝備的第89師。韓先楚的理由是,第89師是國民黨軍主攻部隊,一旦將其消滅即有可能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但第89師戰鬥力強悍,且處於中間位置,以其為目標顯然比較冒險。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下,最後決定將2個作戰方案同時上報陳雲和遼東軍區司令員肖勁光裁決。  電報發出後不到兩個小時,就收到瞭陳雲和肖勁光的復電。兩人在復電中不但明確表示同意韓先楚的意見,而且指定由韓先楚統一指揮戰鬥。關於作戰方案的爭議結束瞭,卻隨之產生瞭一個新的問題。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臨陣換將乃是兵傢大忌。更何況曾克林的職務原本高於韓先楚,當時的參戰部隊又以第3縱隊為主。照常理推測,韓先楚統一指揮第3、4縱隊必然會存在較大困難。  此時已是4月1日凌晨,第89師即將進入紅石鎮地區,而紅石鎮正是韓先楚早已選定的伏擊戰場。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戰準備,必將陷於被動。這時候,第3縱隊的首長們表現出瞭難能可貴的大局意識,他們立即將指揮權交給韓先楚,並在各個方面給予全力配合。難題迎刃而解,在3、4縱隊指戰員的通力配合下,一張無形的大網在紅石鎮附近悄悄地、迅速地張開瞭。  根據作戰計劃,第3縱隊第7、8師,第4縱隊第10師(欠1個團)協力擔負圍殲任務。第3縱隊炮兵團配屬第7師作戰,軍區炮兵團一部和第4縱隊炮兵團配屬第10師作戰。以上人員合計21000人左右。另以第3縱隊第9師等部隊負責阻擊國民黨軍增援部隊。  隨後發生的一切證明,東北民主聯軍伏擊第89師的計劃完全出乎國民黨軍意料之外,從真正意義上收到瞭出奇制勝的效果。相關閱讀推薦:韓先楚憶:紅軍時師長要求我砍死尋兒子的老鄉“旋風部隊”40軍:“七個第一”寫入軍史因為過於剛直而被掩蓋的納粹戰將:龍德施泰特中國歷史上十大最強戰將排行:第一竟然是他!大山巖簡介:明治時代日本陸軍最出色的戰將!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三、誘敵入圍占先機  對於伏擊戰而言,一個合適的伏擊地點幾乎就意味著一半的勝利。紅石鎮一帶,兩側山嶺綿延,中間地形低窪,隻要堵住前方大門,截斷後方通路,就可以使國民黨軍陷入嚴密包圍之中。這正是東北民主聯軍要在紅石鎮打伏擊的重要原因。  但是,第89師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要想將其誘入伏擊圈存在許多困難。不過第89師也有自己的弱點。“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之前,第89師一直在熱河駐防,直到1947年3月中旬方才再次調入東北戰場,因此對南滿地形和東北民主聯軍戰鬥力、作戰特點均不瞭解。再加上第89師此前的作戰對手多為地方武裝和遊擊隊,因此驕傲自負的心理十分嚴重,作戰中容易輕敵冒進。  針對第89師的弱點,韓先楚進行瞭周密的部署。他要求誘敵部隊展開正面稍寬些,利用有利地形,節節抗擊敵人;隻準使用輕武器,六〇炮以上武器絕對不能開火;轉移陣地時,略顯混亂,造成是地方部隊或者是遊擊隊的假象;主力部隊利用漫山遍野的積雪,嚴密偽裝,絕對不能暴露。各支部隊很好地領會瞭上級意圖,並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成功予以貫徹實施。  4月1日,國民黨軍先頭部隊第89師第266團一個營進至紅石砬子。同日,東北民主聯軍誘敵部隊第8師第23團3營和第10師第29團3營進至紅石砬子西北高地,雙方發生接觸。誘敵部隊實施簡單抗擊後向東北方向後撤。國民黨軍判斷當面部隊是在掩護主力進行轉移,於是緊追不舍並發動猛烈進攻。在東北民主聯軍誘導之下,4月2日14時,國民黨軍進至紅石鎮、由傢街一帶。當日15時,國民黨軍向歪頭砬子發動攻擊。東北民主聯軍再次撤退。當日黃昏,國民黨軍占領歪頭砬子。至此,第89師和第54師第162團被成功誘入包圍圈,東北民主聯軍成功搶占制勝先機。  上述戰鬥期間,東北民主聯軍誘敵部隊隻以少數人員進行還擊,隻打槍不打炮,隻後退不前進。第89師更加麻痹大意,他們果然以為當面部隊是地方武裝且不堪一擊,一心隻想著繼續發展進攻,完全沒有任何防禦意識。   4月初的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是春暖花開。但在關外的長白山麓,依舊是積雪沒膝,朔風怒吼,氣溫達到零下20度。東北民主聯軍的官兵們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借助於積雪的掩護,隱蔽待機。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軍不但沒有構築任何防禦工事,而且沒有進行最起碼的戰術展開,對前進道路兩側的制高點如蘭山主峰、紅石鎮東南高地等均沒有派兵控制。此時的國民黨軍並不知道,若幹個小時後,他們將為自己的疏忽大意付出血的代價。  四、炮火急襲定勝局  4月2日夜,就在國民黨軍得意忘形之時,第3縱隊第7師和第4縱隊第10師先敵展開,從兩翼快速迂回,隱蔽占領兩側起伏高地,對國民黨軍形成居高臨下的有利態勢。4月3日凌晨,東北民主聯軍各部全部占領預定陣地,從3個方向對國民黨軍形成合圍。3個炮兵團跟隨步兵隱蔽進入距敵前沿僅1000到3000米的陣地,做好瞭一切射擊準備。  4月3日6時,天剛蒙蒙亮。以猛烈的炮火急襲為標志,東北民主聯軍的攻擊開始瞭。數十門重炮和數百門六〇迫擊炮在瞬間同時開火,以國民黨軍由傢街、梨樹溝、鄭傢街、高麗道子和張傢街等處炮兵陣地為目標,進行瞭最為猛烈的摧毀性射擊。整個紅石鎮地區響起瞭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一時間山搖地動,國民黨軍疏於防范、沒有及時構築陣地、沒有占領制高點等致命性失誤完全暴露瞭出來。在強大火力打擊之下,國民黨軍毫無還手之力,陣地上轉眼間“人仰炮翻,四散奔逃,血流滿地”。整個過程中,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這一波炮火急襲持續瞭僅僅10分鐘的時間,卻在第一時間就決定瞭戰鬥的勝負。後來被俘虜的第89師副師長張孝堂承認:“你們真行,沒想到你們這麼厲害,幾分鐘的功夫,就把我們的部隊打得稀巴爛。”  以對方炮兵陣地為第一目標的做法,抓住瞭戰鬥的關鍵。國民黨軍炮兵經此嚴重打擊,此後基本銷聲匿跡,再也無力對己方人員提供火力支援,潰敗之勢已經不可避免。但至此為止,東北民主聯軍所采用的戰術還不足以創造出,陣亡7人卻殲敵1個師又1個團的神話,也不可能產生25:1的空前紀錄。此後精彩的步炮協同突擊,才是紅石鎮伏擊戰獲得空前勝利的最終原因。  五、雪火突擊建奇勛  就在國民黨軍驚魂未定之際,東北民主聯軍步兵抓住機會,在炮兵支援下發動瞭迅猛而強大的突擊。這種做法盡可能地縮短瞭炮火急襲和步兵沖鋒之間的時間間隔,充分利用瞭炮火打擊的效果,使得國民黨軍根本無法獲得組織防禦的時間,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減小瞭自身的傷亡。  此後的戰鬥進展很快。7時左右,第8師占領歪頭砬子主峰陣地,關閉瞭敵人的前方大門。8時左右,基本占領敵人周圍各要點。國民黨軍被包圍在張傢街、由傢街、郭傢街、鄭傢街一帶,猶如甕中之鱉,插翅難逃。東北民主聯軍隨即以由傢街為中心,在方圓30公裡的范圍內,用自己最為擅長的戰術,向國民黨軍縱深進行滲透穿插,分割圍殲。  國民黨軍潰不成軍,慌亂之中紛紛向蘭山方向潰逃,情勢混亂不堪。“指揮官根本掌握不住軍隊,人喊馬嘶,鬼哭狼嚎,汽車、馬車、小炮、大炮為瞭奪路,橫沖直撞,擠滿瞭道路原野……”韓先楚隨即命令各師縮小包圍圈,迅速向蘭山、紅石鎮、由傢街、張傢街以西推進。同時要求3個炮兵團緊跟步兵向前轉移陣地,在最有效的射程內,以最快的射擊速度、最猛烈的火力,對準敵人的密集隊形,實施猛烈轟擊。  這時,國民黨軍逃上瞭蘭山山麓的向陽坡,分成數路,灰壓壓地呈現在幾乎是平面的山坡上,從而為炮兵提供瞭絕佳的射擊目標。東北民主聯軍炮兵部隊抓住時機,靈活運用拉鋸射、散佈射擊等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串串炮彈落到敵群中”。“隨著硝煙飛起的煙雲變成瞭深紅色。山搖地撼,炮彈呼嘯,打得敵人人仰馬翻。” 在此過程中,炮兵陣地轉移迅速及時,打擊目標選擇合理,射擊方法靈活多樣且精準無比。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13時左右,第7師占領蘭山主峰,第10師攻占瞭大花斜及其以西高地,完全切斷瞭國民黨軍逃跑道路。在繼續保持強大軍事壓力的同時,東北民主聯軍以進行喊話的方式發動政治攻勢,從而加速瞭國民黨軍的瓦解。  曾克林後來在回憶中對當時的戰鬥情形進行瞭這樣的描述。“槍彈暴雨般向敵群傾斜;戰士們踏著過膝的積雪迎著刺骨的寒風向敵人奮勇沖擊;‘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的喊聲在山谷中回蕩。”  強大的火力,勇猛的沖擊,靈活的戰術,過硬的作風……所有這一切完全超出瞭國民黨軍的想象,從而一舉擊垮瞭他們的心理防線。絕望之下,大批國民黨軍官兵紛紛放棄抵抗,他們從山洞、山溝、雪窩中走出,按照指定路線到俘虜群中集合。戰後統計數據表明,紅石鎮伏擊戰中的俘虜人數占到國民黨軍就殲人員的92.2%。  當日16時,紅石鎮戰鬥結束,東北民主聯軍獲得完勝。整個戰鬥僅僅用時10個小時。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六、 戰鬥評析  根據親歷紅石鎮戰鬥的第3縱隊參謀肖劍飛的回憶材料,紅石鎮伏擊戰擊斃國民黨軍660人,俘虜第89師副師長張孝堂少將、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秦世傑少將以下7800餘人,合計8460餘人。第89師師長萬宅仁更換便衣躲在蘭山的一個山洞中,後乘隙逃脫。東北民主聯軍僅陣亡7人,負傷319人,合計326人。據此數據推算,國共雙方人員損失比例達到瞭驚人的25.95:1。東北民主聯軍此次作戰除殲滅大量國民黨軍外,還繳獲各種火炮96門,火箭筒33具,槍支3439支(挺),汽車23輛,軍馬613匹,電臺10部。  當然,不同資料對於國民黨軍損失人員的記載略有差異。例如,軍事科學出版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中認為國民黨軍總計被殲滅8400餘人,而解放軍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中則認為國民黨軍被俘7500餘人,具體的傷亡數字沒有列出。在目前常見的專著以及部分當事人的回憶史料中,雙方人員損失比例被公認為25:1。本文對這一數字表示認同。  解放軍自建軍之初,就以伏擊戰和殲滅戰見長,著名的戰役、戰鬥不計其數。但在與紅石鎮相同規模的戰鬥中,25:1的戰果仍然是絕無僅有的。此次戰鬥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捷,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東北民主聯軍各部隊之間配合緊密、伏擊地點選擇恰當、戰術運用合理、政治攻勢強大等。除此之外,戰鬥前夜指揮員的變動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在同期解放軍燦若星辰的戰將之中,韓先楚毫無疑問是最為出色的人物之一。韓先楚將軍用兵不循常規,往往能夠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作戰方案。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東北民主聯軍違背先打弱敵的原則,把戰鬥力較強的第89師作為攻擊目標,收到瞭出奇制勝的效果。此外,韓先楚善於使用炮兵,註重步炮協同,使用步兵時強調對敵穿插迂回,分割包圍,這些特點在紅石鎮伏擊戰中都得到瞭體現。臨陣換將本為兵傢大忌,但紅石鎮伏擊戰的巨大成功告訴我們,如果選擇得當,臨陣換將同樣也能夠收到奇效。  紅石鎮戰鬥期間,國民黨軍各路增援部隊均受到東北民主聯軍頑強阻擊。第89師和54師162團覆滅以後,國民黨軍各路部隊即行後撤,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宣告結束。此戰之後,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徹底破產,整個東北戰場上形勢逆轉。東北民主聯軍開始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反攻,直到徹底擊敗自己的對手。  紅石鎮參戰雙方此後的命運幾乎可以說是整個戰局轉變的一個縮影。13軍在戰後的戰鬥報告中明確承認“本軍元氣大損”。此後13軍一蹶不振,日趨沒落,直到1949年1月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東北民主聯軍第3、4縱隊在紅石鎮伏擊戰之後迅速成長為解放軍的鋼鐵雄師。1947年秋季攻勢中,剛剛升任第3縱隊司令員的韓先楚率領部隊長途奔襲威遠堡,“旋風部隊”威震一時。遼沈戰役中,第3縱隊奇襲胡傢窩棚,一擊制勝,名垂青史。第4縱隊則在遼沈戰役的塔山阻擊戰中,以堅不可摧的鐵血阻擊為東北戰場戰略決戰的勝利立下瞭不朽功勛。第4縱隊4個團級單位在戰後被授予光榮稱號,這在解放軍歷史上真可謂是空前的。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華民國天空的鷹王:空軍司令周至柔

  全面抗戰爆發,周至柔指揮國民黨空軍參戰。抗戰中,國民黨空軍曾派出飛機兩架,遠飛日本本土長崎、福岡、久留米、佐賀、九州各地,散發告日本國民黨和告日本外交協會書等傳單、小冊子共14萬份,震驚瞭海內外。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不久,航空委員會正式成立空軍作戰前敵總指揮部,周至柔兼任總指揮,毛邦初為副總指揮,石邦藩任參謀長,並正式下達抗戰動員令。當時,空軍作戰部隊共十個大隊,共有各型飛機305架。  8月5日,第二大隊進駐信陽,警戒中原,相機對上海作戰;第三大隊進駐句容,警衛南京;第五大隊進駐江都,對津浦路與上海作監視作戰;第四大隊進住周傢口,監視中原;第九大隊進駐信陽,相機進駐蚌埠,支援地面部隊作戰。  日軍為達到全面侵華的目的,在進攻華北同時,重兵向華東地區發動進攻。為此,日本海軍航空隊在臺灣等地佈置許多遠程轟炸機和戰鬥機,對中國軍隊構成嚴重威脅。周至柔奉命立即改變原作戰計劃,將空軍力量全部轉至京、滬、杭地區,阻止日軍在上海登陸,以策應南京之安全。  8月13日,上海抗戰正式打響。航委會立刻舉行緊急作戰會議,周至柔決定於次日凌晨派第五大隊掛五百磅大炸彈飛往上海,轟炸長江裡的日本第三艦隊;同時令第二大隊飛往上海,分別轟炸江上日本艦隊及匯山碼頭登陸日軍與碼頭庫房。這時,在周傢口的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突然來到,要求參戰。他即命令高志航率隊火速趕到杭州筧橋機場。  這時長江下遊地區大雨滂沱,對空軍行動極為不利。為瞭掌握戰機,周至柔要各飛行隊按原計劃執行。四大隊冒雨從周傢口飛往筧橋,剛著陸便遇空襲警報。高志航率領隊長鄭少愚、李桂丹兩機群共27架,緊急升空作戰,分途攔截敵機。奮戰結果,擊落三架,首創空戰之光榮紀錄。這一消息,經各地電臺、報紙報道,立即傳遍全國。許多城市大放鞭炮,慶祝勝利。周至柔更是興奮不已,發表演說,勉勵空軍發揚英勇戰鬥精神,再接再厲。當時許多外國記者不相信中國空軍能擊落日機,他親自帶記者們去看日機殘骸。後來,國民黨政府決定將這一天定為“空軍節”。   8月15日,敵機六十餘架分批轟炸南京、杭州、嘉興、曹娥等機場,周至柔下令奮起還擊。第九大隊在曹娥上空擊落敵機4架,第四大隊在杭州上空擊落敵機16架,並協同第三、五大隊及航校暫編部隊在南京上空擊落敵機14架。16日,第四、五、三各大隊分別於杭州、句容、嘉興、南京、揚州上空截擊,共擊落敵機8架,傷數架。號稱日軍精銳的鹿屋與木更津兩海軍航空聯隊幾被殲滅。17日,空軍又主動出擊,轟炸上海敵軍司令部及其虹橋陣地,給敵軍很大打擊,擊落敵機兩架。19日,第二大隊龔穎澄、謝鬱育率轟炸機,並由第四大隊李桂丹率驅逐機6架為掩護,襲擊在白龍港集結的航空母艦,結果炸沉巡洋艦一艘。  1938年春,航空委員會改組,錢大鈞擔任航委會主任,周至柔為委員兼主任參事。不久,中國自蘇聯購入一批飛機,力量稍有加強。在2月2日的南昌空戰和4月11日的武漢空戰中,與蘇聯空軍合作,又取得較大的勝利。加上1937年9月21日的太原空戰的結果,共擊落敵機115架,並俘日空軍“驅逐之王”三輪寬少佐。武漢保衛戰,又炸傷敵艦67艘、擊沉23艘。  5月19日,國民黨空軍派第十四隊隊長徐煥升率機二架,遠飛日本本土長崎、福岡、久留米、佐賀、九州各地,進行政治宣傳,並偵察日本機場及軍港情況,該機攜帶告日本國民黨和告日本外交協會書等傳單、小冊子共14萬份。目的是喚醒日本軍隊與民眾的覺悟,顯示中國軍隊的實力。國外新聞界對此紛紛報道,稱此舉“勝於炸彈”,“使日之暴行置身無地”。  是年12月中旬,桂林行營命令所部向侵占昆侖關的日軍發起總攻。空軍以柳州、桂林為基地,派第四大隊和蘇聯志願大隊到柳州,第五大隊駐桂林,負責控制制空權,配合陸軍行動。12月17日,周至柔在桂林用電話向柳州機場下達作戰命令:“我陸軍均已就瞭戰鬥發起線,明早八時半發起總攻,我們的飛機要在八時半以前到達昆侖關上空,掩護陸軍作戰。”  12月28日凌晨,中、蘇兩個大隊的全部飛機在柳州機場試車、試槍完畢,準備起飛。由於柳州機場接到情報電話,日本重轟炸機分三批向柳州方向飛行,柳州飛機乃於7時15分提前起飛至昆侖關上空。一小時後,敵人轟炸機由桂林回來,周至柔親自挑選的柳州空軍地面指揮官劉毅夫命令立即對敵機進行攔截。結果,鄭少愚等打下敵轟炸機6架。29日與30日,柳州空軍又數度飛往昆侖關上空,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直至中國軍隊攻克昆侖關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王安石為何認為大奸臣蔡京能夠繼承自己?王安石《泊船瓜洲》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解讀王安石變法失敗遭嘲弄:宋史稱其“虎頭牛耳”寸步難行的變革:王安石變法動瞭誰的奶酪?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1941年4月,空軍總指揮部成立,專負作戰訓練之責,周至柔擔任總指揮,其教育長之職交給毛邦初。6月,由美國購到P-40驅逐機100架,適美國陳納德將軍組織志願隊來中國,這些飛機即撥交其使用。此時,國民黨空軍作戰部隊仍為7個大隊。  是年12月,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第二大隊擊落敵機1架、傷2架。1942年1月,國民黨空軍遠征越南,轟炸日軍在河內、菇林的機場,炸毀敵機幾十架。  這年,周至柔隨蔣介石訪問瞭印度。  由於美國此時補充的新飛機漸次到達,周至柔籌劃組織各大隊分派人員赴美參加高級飛行員訓練班,以及去印度卡拉奇接受美國辦的初級飛行員訓練班受訓。至年底,這些受訓人員共接收B-29轟炸機8架、P-40驅逐機27架、P-43驅逐機41架、P-66驅逐機82架,總共337架。1943年,國民黨空軍作戰部隊仍為7個大隊,另有一個混合大隊,決定采用機動集中原則,以打擊敵人。   是年5月,在鄂西會戰中,國民黨空軍分別轟炸瞭漢口、宜昌、沙市等機場,擊落敵機41架、炸毀6架、傷敵艦23艘。隨後,中美空軍混合團加強合作,有效地協助陸軍進行常德、豫西、長衡、桂柳等會戰,共擊落敵機216架、傷46架,擊毀地面機149架,並炸毀敵軍車400餘輛、大小艦船近600艘。  同年,周聖柔隨蔣出席瞭開羅會議。之後,他連續獲得景星勛章和青天白日勛章。1945年5月,他當選為國民黨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  這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0月,周至柔獲得勝利勛章。這時,國民黨空軍有第一、二、三、四、五、八、十一等7個大隊及第十二直屬中隊。年底又陸續接收美B-25、P-40、B-51等新式飛機,實力增強,裝備、速度、性能均較優良,並操控瞭制空權。  周至柔病逝後,臺北《中國時報》報道瞭這一消息,標題頗有意味:“叱吒疆場創始空軍實至名歸;縱橫球場提倡圍棋非公莫屬”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淡水大捷:清軍砍下法陸戰隊司令的腦袋

  臨危受命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國為瞭占有越南北部,打開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並進而深入中國西南腹地,發動瞭中法戰爭。清政府被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所嚇倒,不顧民族利益,於光緒十年四月(1884年5月)與法國侵略者簽訂瞭《中法簡明條約》,規定給法國侵略者以各種特權。法國侵略者達到瞭預想的一部分目的,但還不滿足,因為還未達到其深入中國西南地區腹地的全部目的。於是,法國侵略者故意制造事端,進行軍事挑釁,在北黎沖突中,法軍再燃戰火,然後反誣中國方面破壞《中法簡明條約》,並以此向中國索取巨額賠款。為此,法國侵略者將戰區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欲占領中國沿海的一兩個港口,作為索取巨額賠款的“擔保品”。他們把目光盯在瞭臺灣。  占領臺灣,是法國侵略者的既定目標。早在光緒十年三月(1884年4月),他們便派出軍艦窺探基隆,法艦“哇爾達”號開進基隆港,3名法軍官兵上岸後登山觀察地形,並欲進入基隆守軍炮臺,被守軍官兵制止。法國侵略者還以開炮相威脅,強行買去1000擔煤。五月(6月),又有一艘法艦開進基隆港,刺探虛實。當劉銘傳奉命赴臺時,法艦巴斯伯號竟尾隨在後,並於第二天來到基隆。法艦費勒斯號在駛進基隆港內停泊時,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止劉銘傳從德國雇來的運輸武器彈藥到臺的船隻進入基隆港。  閏五月二十日(7月12日),法國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政府賠款25億法郎。第二天,法國海軍及殖民地部長又電令法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再派軍艦去福州、基隆,準備在法國最後通牒被拒絕時,進攻並占領這兩個港口,作為向中國索取賠款的擔保品。六月十日(31日),法國海軍部長電令孤拔立即派軍艦進攻基隆。  當時臺灣有守軍共40營,由臺灣兵備道劉璈統領。在法國出兵越南,攻打中越邊境時,劉璈便積極籌劃臺灣的防務。他認為,要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必須籌於平日,乃能應用於臨時,萬一臺灣為法軍所襲,則南北洋務將無安枕之日,誤臺即誤國。為此,他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築炮臺、建營壘、購新槍、置水雷,分訊水陸。以曾文溪以南至恒春為南路,統軍5000,由臺兵備道領之;曾文溪以北至大甲為中路,統軍3000,由臺灣鎮總兵領之;又以大甲溪至蘇澳為北路,統軍4000,由提督曹志忠領之;後山自花蓮港至鳳山之界為後路,統軍1500,由副將張兆連領之;而澎湖為前路,統軍3000,由水師副將領之。計兵16500名,各守其地,有事策應。又考慮到臺灣四面環海,周圍有3000餘裡,無險可據,敵人隨時隨地可以登陸,守軍又缺乏戰艦,防守困難,加上兵力單薄,不敷防堵,於是又在臺灣辦團練,分陸、漁兩種,陸團守內地,漁團守海口,“平時各安恒業,有警互相救援”。孤拔率軍到達安平時,通過英國領事請劉璈相見,進行訛詐和威脅:“以臺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將何以戰?”劉璈答道:“誠然。然城土也,兵紙也,而民心鐵也。”孤拔聽瞭無話可說,隻好把軍艦開走,臺南一帶暫時維持穩定。  法國侵略者的無恥野心,激起臺灣各界人民同仇敵愾。人們積極行動起來,用各種方式參加和配合臺灣守軍進行抗法鬥爭。陳華介、奚松林在法軍進攻基隆時,請求募兵1500人,隻需每個士兵月給餉12元,自備軍械,包取回基隆。劉銘傳手頭財政緊張,無法滿足兵餉要求,未予批準。記名道朱守謨聞知此事,深受感動,與約招募,數日而成。彰化林文欽也極力為國分憂,“集佃兵500,駐臺南,為南軍援,器械糧秣悉取之傢。已而調駐通霄,捐款助軍”。臺北紳士林維源慷慨捐款用於抗敵鬥爭,前後捐款紋銀70萬兩。其他紳士也紛紛捐資抗敵。這都有力地幫助瞭臺灣的抗敵鬥爭,緩解瞭因敵人封鎖而造成的困難局面。臺灣官員和紳士中,不少人在民族危急關頭積極組織力量奔赴前線。光緒十年八月(1884年10月),法軍侵犯基隆西路要隘,深澳坑練董陳雲林、廩生陳植棋等籌資募勇,會同大武侖練董劉清江,把敵軍擊退,勇立戰功。臺中林朝棟所組織的棟軍,在抗法戰爭中屢著勞績,聞名內外,被稱為臺灣的“嶽傢軍”。臺灣的勞動人民更是踴躍參軍參戰,保衛國土保衛傢鄉。當法軍侵犯基隆、淡水時,戰地附近的居民幾乎全部動員起來,協助守軍作戰。農民以鋤頭協助挖掘戰壕,獵戶以獵槍為武器配合守軍奮勇殺敵。法軍侵占基隆期間,僅臺灣北部就有5000多民眾報名參軍,被編在各戰鬥隊伍中,上前線殺敵。臺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決心,在這裡得到充分表現。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黑旗軍越南抗擊法國侵略:連斬兩名法軍司令

  劉永福是黑旗軍的創建者,是農民出身的傑出軍事傢、政治活動傢。在19世紀發生的援越抗法、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率部與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瞭殊死的戰鬥,建立瞭卓越的功勛,成為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為後世所景仰和垂念。  劉永福(1837―1917年)原名建業,號淵亭,排行第二,俗名劉二,時人尊稱為劉義,祖籍博白東平,生於防城小峰,長在上思平福。  劉傢世代貧寒,為生活所逼,一再遷徙。永福青年時代,依靠堂兄弟在平福開荒種地過活。盡管永福身強力壯,為我所用膂力過人,但仍赤貧如洗,無法糊口。當時,清朝政治腐敗,災荒頻繁,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洪秀全金田起義,群雄響應。劉永福兄弟於1857年(咸豐七年)蓄發加入天地會,投身於農民起義的行列,走上反抗壓迫剝削的道路。最初劉永福在天地會首領吳凌雲的部屬鄭三手下任先鋒。他率部打垮巫必靈為首的地主武裝,隊伍迅速擴大。後來,清朝政府在圍攻太平天國天京的同時,也加緊對廣西農民起義軍的“清剿”,吳凌雲壯烈犧牲。1866年,劉永福帶領二百餘人同吳業終(吳鯤)匯合,經過擴充整編,組成一個旗,劉永福被任為旗頭。由於劉永福“膽藝過人,重信愛士”,深得部下愛戴和擁護,不久就成為吳亞終農民軍中坐第三把交椅的“三哥頭”。劉水福著手操練士兵,整肅紀律,選擇人才,統一軍令。當時他紮營於歸順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廟,看見北帝神像傍邊的周公像手執著一面繪有“北鬥七星”圖案、鑲有狗牙白邊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自為己隊伍的旗幟。從此以後,這支隊伍就常舉黑旗作戰,人們稱之為黑旗軍。  1867年秋,清朝政府派廣西提督馮子材調集重兵進剩桂西南農民軍,拉網掃蕩。農民軍傷亡慘重,軍需糧餉難以為繼。加上這支隊伍的首領關亞終、黃崇英及劉永福意見不一,隻得分道揚鑣,各自率領所部轉移到越南。吳業終進入北寧後在清兵追擊中犧牲;黃崇英盤踞河陽(河江市);劉永福帶領黑旗車二百餘人,從歸順州的波鬥翻越崎嶇的大嶺進入越南蘇圩。此後又不斷擴展地盤,據有安禮、高平、左大、六安等地,直至把勢力伸展到與雲南隔河相望的保勝(老街)。並以保勝至河陽廣闊的河谷平原和深山密林為根據地。“開辟山林,聚眾耕牧”安定民心,自耕自養,積蓄力量。當時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盜匪猖厥,殘害無辜。1869年,劉水福剪除瞭白苗土霸盤文義匪幫,此舉深得當地群眾擁護。1870年,劉永福又率部進剿稱霸保勝的匪酋何均昌,惡戰數月,終於消滅何匪,從而控制瞭保勝附近十餘個州縣。接著又馬不停蹄,乘勝進擊,同勾結法國殖民者的黃崇英黃旗軍進行激烈的戰鬥。黑旗軍協同越軍和清軍三方面配合,“包圍合擊”,經過四、五年艱苦清剿,黃崇英部就殲。從此越南北圻出現“烽煙不警,雞犬無驚”的安定局面。越南人民贊譽不絕,有口皆碑。  劉永福舉義之日,正值越南多難之秋,內憂外患,國無寧日。法國侵略者妄想把越南變成其殖民地,采用蠶食鯨吞的手段,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強迫賠款割地。1867年法國侵略者強行侵占瞭越南的南半部之後,就瘋狂地發動對越南北部進攻,夢想滅亡越南,進而從西南入侵中國,建立一個所謂“偉大的法蘭西東方帝國”。那時,越南阮氏王朝“政令酷虐,民不聊生”弄得田園荒蕪,衰微破敗,面對法國的侵略,隻好采取屈辱求和,妥協投降的態度。1873年11月,法國殖民主義急先鋒堵佈益企圖以武力打通紅河,搜刮我國雲南礦產資源、開辟進入西南腹地新商路的陰謀受阻後,法國當局派安鄴帶兵一百八十名和兩艘炮艦於11月20日晨突然轟擊河內,越南總督阮氏知方奮起抵抗。但武器差劣,士氣不振,不堪一擊。法國侵略軍配備有最新式的精良武器,諸如來福快槍、卡乞開司機關槍、開花彈大炮等。安鄴命令輪流開機關槍掃射,發炮轟擊城墻。阮知方的兒子阮林在城頭被炸斃,阮知方受傷被俘,拒醫絕食而死,以示不屈。越王迫不得己,派人分別往諒山和保勝請求清朝政府出兵援助。但清軍無動於衷,隻有劉永福見義勇為,挺身抗暴,親自率軍二千,翻越宣光大嶺,日夜兼程,南下抗法。12月21日黑旗軍在河內郊外羅池與安鄴殖民軍正式開戰。法軍按照步兵戰術,排好一字雁隊,分前後兩排,前排鵝步持槍瞄準射擊,後蹲跪填裝彈藥,輪番射擊,交替前進。劉永福傳令全軍沉著應戰,先派出一部分兵力,向左右兩側運動,貓腰躍進,迂回包圍;接著又出動敢死隊正面迎敵,接火後洋裝敗退,誘敵深入伏擊圈。法軍大搖大擺直上。黑旗軍放下米袋,裝上刺刀,霎時間伏兵四起,殺聲震天,展開慘烈的血刃戰,打得法軍抱頭鼠竄,敗不成陣,爭先恐後縮回河內城。黑旗軍的先鋒營吳鳳典橫沖直砍,如入無人之境,尾追安鄴,擊斃這個不可一世的戰爭狂人,其部屬百餘人辦成瞭刀下鬼。這一仗繳獲槍械百餘枝,彈藥一批,取得“誘斬安鄴,覆其全軍”的大捷。法軍被逼退出河內,這是劉永福捍衛國疆,支援友邦抗法的首次戰功。越王擢升劉永福為三宣副督,又賜印信一顆,文曰:“山西、興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將軍印”,以彰表功績,並命劉永福扼守紅河兩岸。  河內首戰全勝,越南境內稍得粗安,推遲瞭法國殖民者並吞越南,覬覦中國的日程。但事隔十年之後,法國國會於1883年撥款五百五十萬法郎作侵越經費,任命殖民頭子李威利為侵略軍總司令,率領法軍二千人先後攻占河內和南定。接著又分兵進犯越南國都順化及北寧、山西,局勢岌岌可危。越軍望風披靡,清軍觀望不前。劉永福滿懷“為越南平寇,為祖國屏邊”的宏願,於5月6日率領黑旗軍三千挺進河內,會同越軍把河內城圍得水泄不通,並且發揮近戰、夜戰的優勢,誘敵深入,進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戰,先下令大刀隊執行巧計引敵上鉤的戰術。法軍沖殺出城,黑旗軍大刀隊紛紛撲地臥倒,速將預備好的豬血、朱砂塗在身上,假裝戰死。待法軍呼嘯而過後,猛然翻身躍起,使敵兵腹背受敵,陷入重圍,槍炮已不起作用,被砍得人頭滾地,鬼哭狼嚎。法軍統帥李威利也被大刀隊剁成肉餅。這一仗打死敵軍七畫將軍總司令李威利和五畫校官副司令韋醫(註:軍裝袖口鑲白邊,畫多則官大)及以下軍官三十餘名,打死法兵二百多名,奪得軍械彈藥無數。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紙橋之役。越王為瞭表彰劉永福紙橋大捷的軍功,晉升他為三宣提督,加賜一等義勇男的爵號。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884年抗法保臺戰:中國戲子砍下法軍司令頭顱

  梨園花旦張李成,在法軍進攻淡水時,率500群眾,配合守軍作戰,埋伏在炮臺附近草叢之中。他們一部分人用長柄鐵鉤配合李成部,專鉤敵人衣物,鉤住即擊殺之;一部分人用長槍瞄準敵人射擊。法軍陸戰隊司令方丹也被他們割下首級。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國為瞭占有越南北部,打開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並進而深入中國西南腹地,發動瞭中法戰爭。清政府被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所嚇倒,不顧民族利益,於光緒十年四月(1884年5月)與法國侵略者簽訂瞭《中法簡明條約》,規定給法國侵略者以各種特權。法國侵略者達到瞭預想的一部分目的,但還不滿足,因為還未達到其深入中國西南地區腹地的全部目的。於是,法國侵略者故意制造事端,進行軍事挑釁,在北黎沖突中,法軍再燃戰火,然後反誣中國方面破壞《中法簡明條約》,並以此向中國索取巨額賠款。為此,法國侵略者將戰區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欲占領中國沿海的一兩個港口,作為索取巨額賠款的“擔保品”。他們把目光盯在瞭臺灣。  占領臺灣,是法國侵略者的既定目標。早在光緒十年三月(1884年4月),他們便派出軍艦窺探基隆,法艦“哇爾達”號開進基隆港,3名法軍官兵上岸後登山觀察地形,並欲進入基隆守軍炮臺,被守軍官兵制止。法國侵略者還以開炮相威脅,強行買去1000擔煤。五月(6月),又有一艘法艦開進基隆港,刺探虛實。當劉銘傳奉命赴臺時,法艦巴斯伯號竟尾隨在後,並於第二天來到基隆。法艦費勒斯號在駛進基隆港內停泊時,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止劉銘傳從德國雇來的運輸武器彈藥到臺的船隻進入基隆港。   閏五月二十日(7月12日),法國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政府賠款2?5億法郎。第二天,法國海軍及殖民地部長又電令法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再派軍艦去福州、基隆,準備在法國最後通牒被拒絕時,進攻並占領這兩個港口,作為向中國索取賠款的擔保品。六月十日(31日),法國海軍部長電令孤拔立即派軍艦進攻基隆。  當時臺灣有守軍共40營,由臺灣兵備道劉璈統領。在法國出兵越南,攻打中越邊境時,劉璈便積極籌劃臺灣的防務。他認為,要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必須籌於平日,乃能應用於臨時,萬一臺灣為法軍所襲,則南北洋務將無安枕之日,誤臺即誤國。為此,他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築炮臺、建營壘、購新槍、置水雷,分訊水陸。以曾文溪以南至恒春為南路,統軍5000,由臺兵備道領之;曾文溪以北至大甲為中路,統軍3000,由臺灣鎮總兵領之;又以大甲溪至蘇澳為北路,統軍4000,由提督曹志忠領之;後山自花蓮港至鳳山之界為後路,統軍1500,由副將張兆連領之;而澎湖為前路,統軍3000,由水師副將領之。計兵16500名,各守其地,有事策應。又考慮到臺灣四面環海,周圍有3000餘裡,無險可據,敵人隨時隨地可以登陸,守軍又缺乏戰艦,防守困難,加上兵力單薄,不敷防堵,於是又在臺灣辦團練,分陸、漁兩種,陸團守內地,漁團守海口,“平時各安恒業,有警互相救援”。孤拔率軍到達安平時,通過英國領事請劉璈相見,進行訛詐和威脅:“以臺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將何以戰?”劉璈答道:“誠然。然城土也,兵紙也,而民心鐵也。”孤拔聽瞭無話可說,隻好把軍艦開走,臺南一帶暫時維持穩定。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清朝傑出政治傢姚啟聖一生因何三起三落?清朝三代帝王的幕後女人:孝莊皇後活瞭多少歲揭秘清朝廷為什麼挖洪秀全祖墳:破壞風水?古代也該減負:揭秘清朝皇子學習壓力有多大?清朝皇帝每天都吃什麼:每天消耗食物定額六百斤?分頁:1/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法國侵略者的無恥野心,激起臺灣各界人民同仇敵愾。人們積極行動起來,用各種方式參加和配合臺灣守軍進行抗法鬥爭。陳華介、奚松林在法軍進攻基隆時,請求募兵1500人,隻需每個士兵月給餉12元,自備軍械,包取回基隆。劉銘傳手頭財政緊張,無法滿足兵餉要求,未予批準。記名道朱守謨聞知此事,深受感動,與約招募,數日而成。彰化林文欽也極力為國分憂,“集佃兵500,駐臺南,為南軍援,器械糧秣悉取之傢。已而調駐通霄,捐款助軍”。臺北紳士林維源慷慨捐款用於抗敵鬥爭,前後捐款紋銀70萬兩。其他紳士也紛紛捐資抗敵。這都有力地幫助瞭臺灣的抗敵鬥爭,緩解瞭因敵人封鎖而造成的困難局面。臺灣官員和紳士中,不少人在民族危急關頭積極組織力量奔赴前線。光緒十年八月(1884年10月),法軍侵犯基隆西路要隘,深澳坑練董陳雲林、廩生陳植棋等籌資募勇,會同大武侖練董劉清江,把敵軍擊退,勇立戰功。臺中林朝棟所組織的棟軍,在抗法戰爭中屢著勞績,聞名內外,被稱為臺灣的“嶽傢軍”。臺灣的勞動人民更是踴躍參軍參戰,保衛國土保衛傢鄉。當法軍侵犯基隆、淡水時,戰地附近的居民幾乎全部動員起來,協助守軍作戰。農民以鋤頭協助挖掘戰壕,獵戶以獵槍為武器配合守軍奮勇殺敵。法軍侵占基隆期間,僅臺灣北部就有5000多民眾報名參軍,被編在各戰鬥隊伍中,上前線殺敵。臺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決心,在這裡得到充分表現。   臺灣人民並不孤立,他們的反侵略鬥爭,得到瞭祖國各地的支援。當法國侵略者入侵臺灣時,福建、廣東、浙江、上海等地數以千計的援臺軍民紛紛集中於福州、廈門,整裝待發。欽差大臣左宗棠、閩浙總督楊昌浚等多次派兵到臺灣,連同遼寧、上海等地先後派兵8000多人。各省調集瞭許多船隻於福建沿海,以供援臺運輸之用。福建、廣東以及各地支援臺灣的餉銀達122萬兩,上海、廣東等地運去毛瑟槍、克虜伯炮等武器。上海還設立“臺灣捐局”,發動民眾捐款支援臺灣抗法。由於法軍的封鎖,大陸與臺灣間聯系困難,大陸軍民采取種種辦法,征集商船,雇用外國船隻,利用夜航、暗渡,沖破法軍的封鎖,將軍械、糧餉、援兵運到臺灣。香港工人拒絕為法國侵略者工作,使法軍在臺灣受損的軍艦無處修理,法國貨物在香港無人裝卸。海外華僑得知法軍侵略臺灣、福建,也都紛紛通電譴責侵略者,並捐款回國支援祖國人民的抗法鬥爭。臺灣同胞和全國人民積極參與臺灣的反侵略戰爭,表現出海峽兩岸人民反抗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決心。分頁:2/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臺灣告急!清政府在危難之際又想起瞭劉銘傳,急令他以巡撫銜奔赴臺灣督辦軍務。  劉銘傳臨危受命,在進京面聖後,立即率舊部130人開赴臺灣,揭開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臺灣保衛戰的序幕。  淡水大捷  據說法國人得知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的消息後,決定在海上謀害他。劉銘傳表面上裝得非常害怕,征調瞭不少水師船保護自己。到瞭上海後,更裝得畏畏縮縮,使法國人誤以為他不敢到臺灣去督師。正當法國人放松警惕的時候,劉銘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臺灣瞭。  此時臺灣防務十分薄弱,總共40營官兵,號稱2萬多人,卻要守衛長達2000餘裡的海疆,而且裝備極差,名為水師,卻無船隻,守岸炮臺火炮又少得可憐。而這40營兵,有31營部署在臺灣南部,在臺北隻部署瞭9營兵。法國侵略者已窺知這一弱點,並利用法軍艦艇的快速反應,避開臺南,直撲臺北。劉銘傳必須全力以赴。  閏五月二十四日(7月16日),劉銘傳到達臺灣,對臺灣的防衛作瞭重新部署,決定以基隆為防禦重點,在基隆、淡水(滬尾)等口岸新建瞭一些炮臺,並調章元高、武毅兩營北上,加強臺北防務。   六月十四日(8月4日),法國發動瞭對基隆的進攻。法國遠東艦隊副司令、海軍少將利士比率領軍艦直逼基隆,向清守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守軍在24小時內交出炮臺,否則就要全力進攻。侵略者的無理挑釁,遭到守軍的嚴詞拒絕。次日早晨,法國侵略軍開始對基隆守軍進行猛烈炮擊,守衛基隆的清軍在劉銘傳的指揮下,奮起抵抗,炮火準確地飛向敵艦,2艘戰艦迅速著火。但法國侵略軍憑借其優勢的炮火,摧毀瞭清軍的炮臺及火藥庫。守軍曹志忠等部被迫撤出陣地。法軍四五百人即在炮火掩護下從大沙頭登陸,占領基隆港,並將港內各種設施盡行破壞。十六日(6日),法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基隆市區推進。劉銘傳通過查看地形,決定采取誘敵陸戰的戰術。他下令除少數人固守海岸小山制高點外,其餘部隊全部撤到後山隱蔽。法軍以為昨天清軍大敗,大搖大擺地湧上岸來,一面修築灘頭陣地,一面攻打堅守岸邊的清軍。眼看敵人上岸,劉銘傳親自督戰,下令後山部隊從東西兩側迂回包抄,三面夾攻,殺向敵人。法軍突遇反擊,出乎意料,不知所措,顧不上還擊,紛紛丟盔棄甲抱頭鼠竄。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節節敗退,死傷100多人,其中斃中隊長1人。法兵潰退時,在海中又溺死多人。餘部狼狽逃回軍艦上,其侵占基隆的圖謀沒有得逞,基隆重新回到清軍手中。劉銘傳首戰告捷,大挫敵鋒,“生擒法人1名,死傷不下百餘,搶來座旗一面,乘勢破其山頭炮臺,得炮4尊,帳房數十架,洋衣帽甚多”。清廷得報大喜,特發內帑銀3000兩進行犒賞。分頁:3/6頁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法國侵略軍在臺灣遭到挫敗後,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議和116條件,將賠款減為8000萬法郎,限48小時內接受。這一無理要求,再次為清政府所拒絕。於是,法國侵略軍又轉向福州馬江。當時,福州馬江駐有清南洋水師戰艦11艘,大炮45門,官兵1400多人,但清軍認為和談大有進展,未做任何戰鬥準備。七月三日(8月23日),法國侵略軍集中優勢兵力向中國水師各艦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奮起抵抗,但為時已晚。在法軍猛烈炮火的襲擊下,清軍11艘戰艦全部被擊沉,官兵傷亡1000多人,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臺也悉遭破壞。中國南洋水師的覆滅,使得法國侵略者立即控制瞭戰場的主動權。隨後,法軍集中全力進攻臺灣。  當時法軍侵臺總兵力,有大小戰艦11艘,步兵3個大隊,炮兵1個中隊,共2000多人。從七月底開始,法艦就遊弋於臺灣海面,窺視基隆、淡水,並搜查來臺船隻。八月十二日(9月30日),法國侵略者分為兩路,一路由孤拔率領5艘軍艦進攻基隆,一路由利士比率領3艘軍艦進攻淡水。企圖誘使守軍分散力量,然後各個擊破。  八月十三日(10月1日),孤拔率法艦向基隆的守軍炮臺發動猛烈炮擊,同時派海軍陸戰隊600多人在基隆仙洞東南海濱登陸,占領山頭,以排槍和大炮進行擊殺。守軍奮力還擊,傷亡慘重,被迫後撤,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全部丟失。此時,由利士比率領的另一路侵略軍猛攻淡水。   基隆在臺北東北,有良港和煤礦,相距臺北100多裡,中間為丘陵所隔。淡水在臺北西偏北,相距臺北30餘裡,有淡水河相通,是臺北的門戶。法軍攻基隆,意在占有良港和煤礦;攻淡水則意在攻占臺北府。劉銘傳兩處受敵,處境十分艱難。救兵一時也無法得到,隻好將軍隊分為兩部,分別在基隆、淡水作戰,他自己則在基隆親自指揮。法軍開始主攻基隆,幾千名士兵輪番進攻清軍灘頭陣地,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但法軍終究無法得手。分頁:4/6頁  上一頁23456下一頁  下午,孤拔突然改變主攻方向,將火力集中攻打淡水。而淡水的守軍不多,經過半天作戰,已筋疲力盡。突遇重兵,難以招架,連連飛書向劉銘傳告急。在“基隆萬分危迫,淡水又被急攻,基隆無兵可分”的緊急形勢下,劉銘傳力排眾議,當機立斷,下令基隆守軍立刻撤出戰鬥,炸毀煤井,轉移機器,全力援救滬尾。劉銘傳看到法國海軍需要不斷得到能源補給和淡水供應,因而利在速戰。基隆離臺北尚遠,沿途還有獅球嶺等險可以扼守。淡水則距屯聚糧餉的臺北府城僅30裡,沿途又無險可守,所以基隆失尚不失根本,淡水失則大勢已去。因而劉銘傳冒著巨大風險果斷下令放棄基隆,赴援滬尾。基隆守軍不解其意,紛紛哭諫,要求死守基隆。一些淮軍老部下和湘軍將領也紛紛伏地請求收回成命。劉銘傳大怒,拔佩劍砍前案呵斥道:“不舍基隆,臺北不能保也。吾意已決,罪譴吾自當之。有違令者斬!”劉銘傳接著說:“我知爾等一片赤誠。但這是軍事,我在你們面前立軍令狀。”說畢,手指在劍刃上一劃,鮮血淋淋,他用血指在紙上飛快地寫下“不勝法夷,甘願受戮”八個大字。清軍於是主動撤出基隆。  基隆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滿朝文武為之震驚。有人趁機攻擊說劉銘傳是對淡水湘軍不信任,致失基隆。許多人信以為真,清廷也大為不滿,對劉銘傳大加訓斥。  劉銘傳堅信自己的判斷,不為所動,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固守淡水。基隆部隊的增援,使淡水守軍鬥志更旺。法軍連續7天反復進攻,淡水巋然不動。   八月二十日(10月8日),進攻淡水的法國侵略軍在援軍到來後,以軍艦7艘猛烈攻擊淡水炮臺及各處防禦工事,淡水炮臺守軍本身火藥不足,見敵人炮火猛烈,便在總兵李成率領下,主動撤離炮臺,全部伏身炮臺之後,分散埋伏。法軍開炮200餘發,見炮臺上毫無動靜,以為守軍已潰走,立即驅兵登岸。在艦上炮火的掩護下,分五路向淡水炮臺進攻。法軍不慣陸戰,進入叢林地帶後,又失去瞭統一指揮。待法軍進入伏擊圈後,岸上炮兵變為步兵,喊殺沖出。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奮起反擊,雙方短兵相接,法軍士兵拼命放槍,很快便將彈藥消耗殆盡。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肉搏戰,法人驚慌失措,被殺100餘人。很多人還未上岸,就成瞭海中水鬼。梨園花旦張李成,在法軍進攻淡水時,慷慨激昂地說:“火(張小名阿火)生長是間,不欲變服飾為西人奴也!”他率500群眾,配合守軍作戰,埋伏在炮臺附近草叢之中。他們一部分人用長柄鐵鉤配合李成部,專鉤敵人衣物,鉤住即擊殺之;一部分人用長槍瞄準敵人射擊。法軍陸戰隊司令方丹也被他們割下首級。中午,法軍全線潰退,守軍追擊直至海灘,侵略軍狼狽地逃回艦上。法國人也承認淡水之役是一次最嚴重的失敗,認為“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  這一戰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淡水大捷”,或稱“滬尾大捷”。這一戰,沉重地打擊瞭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取得瞭抗法保臺的決定性勝利,鼓舞瞭全國人民的信心。分頁:5/6頁  上一頁3456下一頁  反封鎖戰  法國侵略者在淡水失敗後,決定全面封鎖臺灣,將全島所有港口及距岸5海裡以內的區域(東海岸除外)都劃作封鎖區,企圖斷絕臺灣的對外聯系和從大陸來的接濟,這給臺灣的抗法鬥爭造成很大的困難。臺灣軍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鬥爭,大陸人民通過種種辦法,沖破敵人的封鎖,運送糧餉、武器彈藥,支援臺灣人民的抗法鬥爭。  基隆一帶的戰鬥最為激烈。六月十二日(8月2日),法軍占領基隆後,屠殺居民,搶奪煤礦,遭到當地軍民的堅決反抗。從九月開始,法軍不時攻擊鳥嘴峰、四腳峰等地,擬將守軍逐出基隆河上遊北岸的山嶽地帶,雙方沖突時續時停。十一月以後,戰鬥加劇。十一月二十五日(1885年1月10日),法軍集中兵力進攻鳥嘴峰,守軍英勇阻擊,激烈的戰鬥持續一天,法軍退走。十二月十日(1885年1月25日),法軍出動兵力3000餘人夾攻月眉山,並一度占領山頭。守軍發動反攻,奪回山頭,法軍伏踞山下不退。為爭奪月眉山,雙方激戰10日,傷亡慘重。光緒十一年正月(1885年3月初),法國大批援兵到達,正月十八日(4日),法軍出動兵力1300多人進攻月眉山,正月十九日(5日),又出動2000餘人進攻戲臺山,守軍腹背受敵,撤出月眉山,退守基隆河以南,基隆河北之地都被法軍占領。兩軍隔河對峙。  此後,法軍還在基隆河北岸一帶與臺灣軍民展開過長時間的激戰,也沒討到任何便宜。在侵略者的史書中,有關這幾次戰鬥的結果,他們寫道:“隻留下一個紀念,就是在港灣的裡面,有一座巨大愁慘的墳場,為21位軍官或副官,500餘士兵或水手長眠之所。”羅亞爾:《中法海戰》,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爭》第3冊,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1884年抗法保臺戰:中國戲子砍下法軍司令頭顱

  梨園花旦張李成,在法軍進攻淡水時,率500群眾,配合守軍作戰,埋伏在炮臺附近草叢之中。他們一部分人用長柄鐵鉤配合李成部,專鉤敵人衣物,鉤住即擊殺之;一部分人用長槍瞄準敵人射擊。法軍陸戰隊司令方丹也被他們割下首級。  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國為瞭占有越南北部,打開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並進而深入中國西南腹地,發動瞭中法戰爭。清政府被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所嚇倒,不顧民族利益,於光緒十年四月(1884年5月)與法國侵略者簽訂瞭《中法簡明條約》,規定給法國侵略者以各種特權。法國侵略者達到瞭預想的一部分目的,但還不滿足,因為還未達到其深入中國西南地區腹地的全部目的。於是,法國侵略者故意制造事端,進行軍事挑釁,在北黎沖突中,法軍再燃戰火,然後反誣中國方面破壞《中法簡明條約》,並以此向中國索取巨額賠款。為此,法國侵略者將戰區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欲占領中國沿海的一兩個港口,作為索取巨額賠款的“擔保品”。他們把目光盯在瞭臺灣。  占領臺灣,是法國侵略者的既定目標。早在光緒十年三月(1884年4月),他們便派出軍艦窺探基隆,法艦“哇爾達”號開進基隆港,3名法軍官兵上岸後登山觀察地形,並欲進入基隆守軍炮臺,被守軍官兵制止。法國侵略者還以開炮相威脅,強行買去1000擔煤。五月(6月),又有一艘法艦開進基隆港,刺探虛實。當劉銘傳奉命赴臺時,法艦巴斯伯號竟尾隨在後,並於第二天來到基隆。法艦費勒斯號在駛進基隆港內停泊時,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止劉銘傳從德國雇來的運輸武器彈藥到臺的船隻進入基隆港。   閏五月二十日(7月12日),法國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政府賠款2?5億法郎。第二天,法國海軍及殖民地部長又電令法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再派軍艦去福州、基隆,準備在法國最後通牒被拒絕時,進攻並占領這兩個港口,作為向中國索取賠款的擔保品。六月十日(31日),法國海軍部長電令孤拔立即派軍艦進攻基隆。  當時臺灣有守軍共40營,由臺灣兵備道劉璈統領。在法國出兵越南,攻打中越邊境時,劉璈便積極籌劃臺灣的防務。他認為,要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必須籌於平日,乃能應用於臨時,萬一臺灣為法軍所襲,則南北洋務將無安枕之日,誤臺即誤國。為此,他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強臺灣的防禦力量:築炮臺、建營壘、購新槍、置水雷,分訊水陸。以曾文溪以南至恒春為南路,統軍5000,由臺兵備道領之;曾文溪以北至大甲為中路,統軍3000,由臺灣鎮總兵領之;又以大甲溪至蘇澳為北路,統軍4000,由提督曹志忠領之;後山自花蓮港至鳳山之界為後路,統軍1500,由副將張兆連領之;而澎湖為前路,統軍3000,由水師副將領之。計兵16500名,各守其地,有事策應。又考慮到臺灣四面環海,周圍有3000餘裡,無險可據,敵人隨時隨地可以登陸,守軍又缺乏戰艦,防守困難,加上兵力單薄,不敷防堵,於是又在臺灣辦團練,分陸、漁兩種,陸團守內地,漁團守海口,“平時各安恒業,有警互相救援”。孤拔率軍到達安平時,通過英國領事請劉璈相見,進行訛詐和威脅:“以臺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將何以戰?”劉璈答道:“誠然。然城土也,兵紙也,而民心鐵也。”孤拔聽瞭無話可說,隻好把軍艦開走,臺南一帶暫時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