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名將

秦朝最後的名將章邯:輝煌在項羽的光芒下黯淡

  從春秋到戰國,秦國湧現出不少名將,如王齕、白起、王翦、蒙驁、蒙恬……個個都是用堆積如山的敵人屍首,書寫自己的功勛。在他們統率下,秦軍所向披靡,橫掃六合,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   然而隨著秦始皇駕崩,昏庸的二世繼位,殺功臣,亂政法,短短幾年,就把老子的基業推到瞭崩潰的邊緣。   這時,有一個人站出來,捍衛瞭秦軍的榮譽。他也成為秦國名將序列中的最後一位。   他叫章邯。在帶兵之前,他擔任的是秦朝的少府,也就是負責建築的官員。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朝的暴政是他們最有利的催化劑。陳勝的部隊很快由九百人發展到數萬人,四方起兵響應的,更是不可計數。   陳勝派大將周文向秦朝的腹地——關中進發。由於二世的昏庸無能,周文一路所向披靡,竟然殺過函谷關,直逼咸陽!他的隊伍沿途滾雪球似的,達到瞭幾十萬人。

默默無聞的抗金名將吳玠:獨立支撐著四川大後方

  劉錡(1098年―1162年),字信叔,吳玠(1093—1139),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   南宋初年,宋金戰爭十分頻繁而激烈,在南宋王朝的內部又有投降和主戰之爭。面對金人不斷興兵入侵中原的現實,吳階力主抗戰,並在抗金衛國戰爭中建樹瞭重要功績。他在西北秦鳳地區,在關中、巴蜀的咽喉地帶上,在和尚原、仙人關兩個要塞關隘上,堅持10年抗戰,成為與嶽飛、韓世忠齊名的抗金名將而彪炳史冊。   吳玠少時沉毅,知兵善射。北宋末年入伍從軍。靖康初年,西夏犯邊,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英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在軍中初露鋒芒。建炎初,因戰功累遷涇原路副總管。   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西路軍出大慶關(今陜西大荔縣東),進犯陜西,直趨涇原。吳玠受陜西制置史曲端之命率軍迎擊,一鼓擊退金兵於青溪嶺,後又奉命東進,收復華州(今陜西華縣)。翌年,吳玠升遷為忠州刺史,曾奉命鎮壓宋江餘部起義軍,直擊首領史斌。宣撫處置史張浚督巡川陜,聞吳氏兄弟勇略,十分器重,遂任命為統制。四年(1130)秋,金兵大舉進攻,江淮形勢異常緊張,張浚為牽制金軍,以減輕東南之壓力,遂集結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秦鳳路經略使孫偓、涇原路經略使劉琦、環慶路經略使趙哲以及統制吳玠等“五路之師”於山西富平,令劉錫為統帥,欲與入陜金軍決戰。玠入諫說:“兵以利動,此間一帶平原,敵人多為騎兵,容易為其所乘,恐有害無利,應先居高阜,憑險為營,方保萬全。但眾將認為“我眾敵寡,葦澤亦可阻敵,縱有敵騎前來,無從馳騁,何必轉徙高阜?”劉錫因眾將意見不合,尚在遲疑之際,兀術卻親統金兵猝然而至,移土擔柴,填澤鋪路,霎時間泥淖被夷為平地,金騎縱轡而過,兀術與金將婁恃分左右兩翼進攻宋營。吳玠、劉琦身先士卒,接戰左翼兀術,奮勇馳突,兀術部眾雖經百戰,亦不免少怯。而戰於右翼的趙哲卻“擅離所部,將士望見塵起,驚遁,軍遂大潰。”這樣,右翼之敵乘隙援應兀術,吳玠、劉琦因兩面被夾擊,腹背受敵而敗陣。   富平之戰後,吳玠受命為都統制、整編殘部,退至鳳翔地區,與弟璘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陜西寶雞縣西南),“積粟繕兵,列柵築壘”,以死守之計。紹興元年(1131),金人沒立自鳳翔,烏魯折合自大散關率數萬騎兩路會師和尚原。玠僅以數千軍卒駐防原上,敵眾我寡,而且軍儲匱乏,是堅持抵抗,固守陣地,還是退入漢中以避敵鋒,吳玠毫不猶豫地采取瞭前者,慷慨勵士:“我在此,敵不敢越我而進,保住陣地,方保蜀地無虞。”時烏魯折合以勁騎先期進至北山,玠利用有利地形,分軍兩隊,先率一隊與金兵鏖戰,至日中,雙方均已疲憊,玠乃將休息的一隊生力軍投入戰鬥,宋軍如虎添翼,奮勇沖殺,金軍不支,傷亡甚眾,敗走數十裡。後三日,沒立犯箭筈關,玠回師反擊,沒立立腳未穩,遂遭慘敗。   四太子兀術驚聞敗報,震怒異常,親督10萬之眾,進抵寶雞一線,結連珠營,壘石為城,企圖打開入川門戶。大兵壓境,軍情險惡,吳玠恐其部下驚駭,遂召集將士,勉以忠義,“諸將感泣,歃血而誓,願效死力”。10月,金軍對扼守和尚原的宋軍發起攻擊。玠命諸將“選硬弓強弩與戰,分番迭射”,“弩如雨註”。同時又遣別將,從間道繞出敵後,斷敵糧道。再遣弟璘引騎兵3000設伏於原北的神岔溝。果然不出吳玠所料,不數日金軍因糧道被襲,退軍至神岔溝,璘率兵夜襲,連破金營10餘座,兀術身中流矢,“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須髯遁歸”於燕山,派大將撒離喝留駐陜西,兵屯鳳翔,與吳玠相持。

揭秘那些當過土匪的東北抗日名將:東北土匪將軍

  座山雕的原型是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軍長謝文東?電影《智取威虎山》熱映讓這樣一種說法流傳,很快又被歷史學者證偽。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東北的抗日將領很多出身於土匪,不過由於其自身的復雜性,他們大部分被埋沒在史料中。  馬占山:就任偽滿官員不忘抗日  馬占山(1885—1950)是吉林省懷德縣人。1903年,馬占山因弄丟地主傢的一匹馬,被逼落草為寇。日俄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招撫“綠林好漢”,馬占山帶領手下“弟兄”下山接受清政府收編,1925年成為張作霖麾下騎兵第二軍軍長。  1931年11月4日,在黑龍江省嫩江橋面,馬占山率部向日本侵略者奮起反擊(史稱“江橋抗戰”),被認為打響瞭武裝抗日鬥爭的第一槍。馬占山經媒介渲染成為民族英雄,瞬間紅透華夏。有人特制包銷“馬占山牌香煙”,有人上街募捐“馬軍長抗日基金”,馬傢軍每天收到慰問品數以噸計。   人們不知道,此時馬占山也面臨著諸多選擇——日本關東軍多次與馬占山接洽,勸其放棄抵抗。沒過多久,馬占山出現在事關偽滿洲國建國的“四巨頭會議”上,並就任偽滿洲國軍政部總長兼黑龍江省省長,站到瞭中華民族的對立面。  就在人們以為馬占山就此走上親日路線時,他卻來瞭個180度大轉彎,秘密將2400萬元款項、300匹戰馬及其它軍需物資運出城外,繼續抗日,並率軍隊一度攻至農安縣城,威脅長春。  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任命馬占山為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東北招撫。他堅持同共產黨人合作抗日,1938年因病到延安就醫,中共中央舉行盛大的歡迎會。毛澤東致詞,稱贊他是始終如一、抗戰到底的民族英雄。相關閱讀推薦:民國趣聞:張學良槍斃土匪張學良 溥儀撞見皇太極不出名的吳越王錢鏐猛事:率20人嚇走十萬土匪民國這十大土匪的人生結局很悲慘!誰死得最窩囊自我救贖:上萬湘西土匪為何走上抗美援朝英雄路民國真實的東北土匪:為何規定不準搶劫外國人?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謝文東:抗聯軍長抗戰後成土匪  謝文東(1887-1946)是遼寧寬甸人。1925年,幾個土匪朋友綁票牽連到謝文東被官府捉拿,他舉傢逃至黑龍江省依蘭縣。“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謝文東樹起抗日旗幟。1934年3月8日,他帶領當地2000多農民舉行暴動,打死日本關東軍第十師團六十三聯隊聯隊長飯塚朝吾大佐等17人。  1934年10月,謝文東的隊伍被日偽軍近萬人包圍,經過數日苦戰,人員傷亡殆盡。1935年1月,謝文東在黑龍江方正縣遇到共產黨員趙尚志,與其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1936年9月,謝文東升任抗聯第8軍軍長(與抗聯第1軍軍長楊靖宇平級),帶領部隊與日偽軍交戰20多次。  從1939年冬天開始,日本關東軍出動70萬日軍和30萬偽軍對東北抗日聯軍進行“大討伐”,謝文東的抗聯8軍由鼎盛時期的2000多人銳減至一二百人,戰士們凍死、餓死的越來越多,7個師除戰死的師長外,有5個師長率部下投降。1939年3月19日,謝文東在走投無路之下,率領僅有的24名部下向日偽投降。   謝文東投降後堅持不為日滿政府做事,在煤礦當瞭一名普通員工。抗戰結束後,他在國民黨的支持下又發展起近4000人的匪幫。1946年4月解放軍剿匪,11月20日俘虜瞭謝文東及其兒子。12月3日,在群眾的血淚控訴中,大土匪謝文東被處決。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張海天:詐降後猛打日軍  張海天(1890-1939)綽號“老北風”,是遼寧海城人,二十出頭當瞭土匪,逐漸成為遼河一帶著名的土匪頭子。  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長期在東北向土匪提供大批的槍支、金錢,以便關鍵時刻能為己所用。過去數年中,土肥原沒少在“老北風”身上下功夫,“九·一八”事變後,他派大漢奸凌印清來找“老北風”,讓其率部歸順日本人。與此同時,張學良也派人找到“老北風”,勸他擒奸抗日。張海天對張學良派來的人說:“雖然少帥過去派兵打我,但我沒話說,你是官,我是匪。但小日本來瞭就不行,因為我是中國人。”張海天決定詐降,再拿凌印清開刀。1931年11月3日清晨,天降大霧,張海天突然率部突入凌印清盤踞的三道溝。一槍未放,生擒凌印清及偽軍200餘人。  “老北風”在對日作戰中打過不少勝仗,1932年被任命為東北抗日軍區第二軍區第三路司令長官。以後,“老北風”數次受傷並赴北平療傷,1939年在貧病交加中逝於北平。   像“老北風”這樣英勇抗日的土匪不在少數,“九·一八”事變後活躍在東北的抗日義勇軍大部分由土匪轉化而來。就是抗聯部隊中也有不少人是綠林出身,很多人為抗日獻出生命。抗戰勝利後,東北土匪大多被國民黨收編,瘋狂殘殺翻身農民,1946年開始,中共進行瞭根除性圍剿。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名將程璧光:第一個參加美國閱兵式的中國將軍

  清末民初的海軍名將程璧光,廣東香山人,是福州船政學堂後堂的駕駛班畢業生,畢業後調廣東水師,任廣丙號魚雷快艦管帶。   廣丙號和廣乙號是當時廣東水師最好的鋼制國產戰艦,我國一般稱其為巡洋艦,但它速度快,以魚雷和快炮為主要兵器,艦型帶有驅逐艦的特征,可說是這一艦種的 鼻祖之一。中日開戰,程璧光正率廣甲艦到天津送貢品荔枝,當即請求參戰,受到嘉獎。這一點被很多有關人士責難,認為他的請戰造成三艘廣東軍艦參加海戰,結 果兩沉一俘全部損失,可是這卻是北洋以外唯一參戰的外省軍艦,其他督撫都按兵不動,是甲午海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在甲午海戰中,這兩艘小軍艦表現都不錯,程璧光在大東溝海戰中指揮廣丙於下午加入戰鬥,對迫使日軍先走起到瞭重要作用,自己也在戰鬥中負傷。   威海衛之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程璧光奉丁汝昌最後命令用兩枚魚雷擊沉瞭擱淺的靖遠號。在丁汝昌死後,北洋殘軍議降,程因不是北洋所部,身份特殊,被推舉為

不為人知的大唐名將韋皋:平吐蕃的中唐軍事天才

  韋皋(gāo)(746年—805年),字城武,唐朝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韋元禮七世孫,韋賁之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延賞的女婿。因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有過功勛,被任命為建陵挽郎,並被派往華州當參軍,輔佐州刺史處理州務,又被升為使府的監察禦史。後因助德宗皇帝還都有功,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後得封南康郡王。  韋皋是中唐德宗時期的人物,他出生的時候就非常神奇,傳說他出生滿一個月的時候,傢裡擺瞭宴席,請瞭很多高僧,來為小寶寶祈福祝壽,但是有一個容貌醜陋的胡僧,並沒有受到邀請,也上門吃白食,結果受到瞭冷遇。但是在韋皋的母親叫乳母抱出嬰兒,讓群僧祝壽的時候,胡僧卻對小寶寶說瞭一句:“別來無恙麼?”韋皋似乎聽懂瞭胡僧的話一般,對著這個胡僧笑,大傢都非常奇怪,於是在韋皋母親的一再追問之下,這個胡僧才說韋皋是諸葛武侯的轉世,以後要庇護蜀地的。以後韋皋的發展果然如這個胡僧所言,可以說韋皋從出生就被套上瞭一個神異的光環。  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已經是風雨飄搖瞭,德宗時期,宰相張鎰被皇帝調做鳳翊隴右節度使,叫韋皋當瞭營田判官,得殿中侍禦史,權知隴州行營留後事。沒過多久,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的5千軍隊嘩變,占領長安,朱泚被亂軍擁立,德宗不得已倉皇逃到奉天,誰知道禍不單行,朱泚的舊部鳳翔兵馬使李楚琳又把張鎰給幹掉瞭,帶著亂兵投奔瞭朱泚。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角正在隴上這個城市,這個城市裡面有個叫牛雲光的,是朱泚的部將,看韋皋非常有才幹,就想發動兵變劫持韋皋投奔朱泚,可惜這個計劃被人知道泄瞭密,於是牛雲光慌慌張張的帶瞭人逃走,但是走到半路上的時候,遇見瞭朱泚的傢僮蘇玉,被此人的一番言語說動,居然想掉頭說降韋皋,結果被韋皋效仿周瑜臨江會,把牛雲光,蘇玉這一幹人等殺瞭個一幹二凈。這便是韋皋充滿智慧的第一次精彩表演,這個時候的韋皋的形象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個白面書生吧,因為敵人在瞭解他的利害之前都是以“書生”這個詞評價他的,也許這個韋皋還真是帶點諸葛孔明的風采呢。   在解決掉瞭牛雲光這一幹叛軍之後,又派瞭使者和吐蕃國聯絡,讓局勢安穩起來,這樣德宗皇帝才能夠還都。由於在本次事件中的活躍,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替代張延賞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瞭封疆大吏,也應瞭那個胡僧的語言,成為瞭蜀地的守護者,也在蜀地這個舞臺,開始瞭韋提督那華麗的征戰生涯。  熟悉唐朝歷史的都知道,唐朝的劍南西川節度使並不是一個輕松的職位,蜀地的民風強悍,少數民族眾多不說,南面有南詔,西面有吐蕃,天寶戰爭時期,唐軍和南詔的戰爭,總共十八萬精銳都覆沒在這片土地上。而吐蕃更是大唐開國以來的宿敵,在這樣一個腹背受敵的地方,年輕的智將韋皋開始瞭他的經營。  中國歷代推崇的就是鬥智而不鬥力,韋皋不是一個隻知道打仗的莽夫,自然不會幹兩面作戰的蠢事,他到任以後,首先就安撫當地的少數民族,然後又和南詔國同好,並且離間南詔與吐蕃的關系。於是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韋皋就可以專心對付唐朝最大的外敵-吐蕃。  貞元五年,韋皋在蜀地的第一次作戰開始瞭,和一般人想象不一樣,這一次作戰是韋皋主動發起的進攻。他派遣大將王有道率兩千精兵和東蠻聯手,破破吐蕃於臺登,殺青海大酋乞臧遮遮、臘城酋悉多楊朱及論東柴等,史書上說“虜墜死崖谷不可計,多獲牛馬鎧裝。遮遮,尚結贊之子,虜貴將悍雄者也;  既敗,酋長百餘行哭隨之。悍將已亡,則屯柵以次降定。”算是稍稍為大唐出瞭一口長安被占領的惡氣,韋皋因為這個功勞被升為檢校吏部尚書。  中國有史以來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一直讓人非常頭疼,民族叛亂簡直就是傢常便飯,韋皋自然也碰到瞭這樣的問題,剛剛安撫瞭蜀地的幾個少數民族頭目,誰知道還沒過多久,其中的一個叫夢沖的舊反叛投靠瞭吐蕃,韋皋並沒有學他的“前世”諸葛武侯那樣對夢沖七擒七縱,大搞感情攻勢。而是非常幹脆的在琵琶川下將他斬首,另立這個部落的二頭目為首領,從此蜀地少數民族紛紛震服,韋皋也從此將蜀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貞元九年,朝廷築鹽州城,這座城就在吐蕃的眼皮底下,吐蕃當然不會看著它就這樣完工,為瞭保證城池的安全竣工,韋皋又一次主動進攻,攻破吐蕃峨和、通鶴、定廉城,逾的博嶺,包圍維州,搏棲雞,攻下羊溪等三城,還把吐蕃的定廉城一把火燒瞭。吐蕃的南道元帥論莽熱來援救,也被擊敗,殺傷數千人,於是鹽州城在沒有任何幹擾的情況下順利築好。  到瞭貞元十三年,韋皋又光復瞭原來失去的巂州。此時的韋皋對於吐蕃而言,簡直如同眼中釘肉中刺一般的可恨瞭,於是大兵壓境,屢屢進攻,但是韋皋不但進攻是一把好手,防守同樣穩健,吐蕃的進攻連連吃鱉。  以上的情形持續到瞭貞元十五年,在這一年,韋皋的分化政策取得瞭成效,在帝國西南形成瞭以韋皋為代表的大唐帝國-南詔國和吐蕃國-阿拉伯阿拔斯帝國的兩大聯盟集團,大小沖突不斷。但是在韋皋的領導下,失敗的一方總是吐蕃國。斷續的戰爭在貞元十七年終於形成瞭一場大戰,鑒於帝國西南的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吐蕃,吐蕃贊普向北方發動瞭總攻擊,進攻靈、朔二州,並且攻破瞭麟州,想這樣來彌補吐蕃的損失。韋皋再一次主動出擊,在帝國西南,他將軍隊分成瞭十路,大舉向吐蕃腹地進攻,真是大膽而又華麗的作戰風格,分散的軍隊並沒有被各個擊破,反而在一開始就擊破瞭吐蕃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國的聯軍,於是“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獲甲二萬首” 。這場大規模的戰爭從春天打到秋天,到瞭十月份韋皋已經擊破吐蕃軍隊十六萬,攻下城池七座、軍鎮五座。然後又向維州進攻,將吐蕃的救兵一一擊破,迫使吐蕃贊普襲擊帝國西北方的軍隊回來救援,最後在維州進行瞭決戰。這次決戰中韋皋使用瞭誘敵深入的計策,將十萬吐蕃軍隊引誘進瞭韋皋設下的埋伏圈,結果十萬敵軍被殲過半,並且活捉瞭敵人的總指揮論莽熱。  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總共擊破吐蕃軍隊的總數是四十八萬,擒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一千五百,斬首五萬餘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和韋皋同一時代的武將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絕對能算得上是不世出的名將。韋皋不但仗打得好,玩起政治同樣一把罩,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韋皋死後,蜀人見到他的遺像都會拜祭。),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將他的政敵驅逐。  《資治通鑒》相關記載:  唐故劍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韋皋,既生一月,其傢召群僧會食。有一胡僧,貌甚陋,不召而至。韋氏傢童咸怒之,以弊席坐於庭中。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祝其壽。胡僧所自升階,謂嬰兒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眾皆異之。韋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一月,吾師何故言別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韋氏固問之,胡僧曰:“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後身耳。武侯當東漢之季,為蜀丞相,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生於世,將為蜀門帥,且受蜀人之福。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今聞降於韋氏,吾固不遠而來。”韋氏異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後韋氏自少金吾節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在蜀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語也。相關閱讀推薦:不為人知的大唐名將韋皋:平吐蕃的中唐軍事天才中唐勇將來瑱:收復長安洛陽的功臣卻被最終賜死武媚娘傳奇中唐太宗楊淑妃是誰?楊淑妃結局是什麼安史之亂爆發於天寶幾年?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唐朝的滅亡:歷史中唐朝最後是怎麼滅亡的?

中唐第一名將王忠嗣:他的死差點毀掉瞭整個唐朝

  為戰爭而生的,以敢戰、善戰成名,古今中外的名將概莫例外;但是,偉大的軍人與一般意義上的名將不同。偉大的軍人不是為戰爭而生,而是為消滅戰爭而生的,是為和平而生的,這樣的軍人古今罕見。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人們立即就會想到一大串的名字:戰國時代的樂毅、孫臏、吳起、廉頗,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唐代的李靖、郭子儀,等等,恐怕很少有人會提到王忠嗣。但恰恰是知名度並不太高的王忠嗣,才是中國軍人的偉大典范;甚至可以這樣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人。   王忠嗣(705-749年),原名王訓,山西祁縣人。出身世族,父親王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以 驍勇善戰聞名軍中,公元714年在與吐蕃的武街大戰中戰死沙場。戰後,唐玄宗追贈王海賓為左金吾大將軍。 王海賓捐軀時,王訓年僅九歲,唐玄宗見到他以後,好言相撫,並賜名忠嗣,將他收養在宮中。剛進宮時,因不習慣周圍環境,加之懷念亡父,經常痛哭,玄宗就以漢朝霍去病的事跡勉勵之,又讓其陪忠王李亨練武學藝。初長成時雄毅寡言,有武略。一次,玄宗與他談論用兵之道,忠嗣應對從容,縱橫捭闔,玄宗當面贊許他“爾後必為良將”。果然,王忠嗣不負玄宗所望,在以後的歲月裡,很快脫穎而出,成為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一代名將。   一、國傢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大唐名將王忠嗣:豈以數萬人命易一官的仁慈主帥

  很多年前,李連傑在電影裡說:我是軍人,我可以死,但絕不可以錯誤的死。   那麼,死在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大唐收復石堡城一仗的戰場上,是不是一種錯誤?   青海省湟源縣,荒涼的青藏高原,風卷雲舒之間,背靠華石山,面臨藥水河,紅色的懸崖峭壁頂端,一座沉默的石堡城,盛唐燦爛的畫卷裡,長久以來與他有關的東西實在太多:文人們在討論著杜甫,李白,歷史學傢們在考證著王忠嗣是怎麼因他而死。一筆帶過的,是一萬多條軍人的生命,因他而死的錯誤的生命。   石堡城很重要嗎?重要!相當重要,它的東面,就是“天下富庶出隴右”的隴西郡,是絲綢之路上燈紅酒綠的喧囂,是歌舞升平的繁華。盛唐燦爛的畫卷裡,它是支撐起西北大地的支架。   當唐朝西南方向的吐蕃,自松贊幹佈以後,如滾雪球一樣崛起的時候。石堡城,就自然而然的稱為瞭唐蕃雙方爭奪的焦點,從唐朝高宗開始,至唐朝開元時代,唐蕃之間圍繞著吐蕃發生的大規模爭奪戰就有六次,每一次都是屍山血河,不計代價。   當然要不計代價瞭,吐蕃若得石堡城,就可以做為東進的跳板,繼而揮師隴西,將富庶的河隴平原盡收囊中。唐朝若得石堡城,就可據險而守,遏制吐蕃人對隴西平原的滲透和入侵。既是兵傢必爭,縱是血沃沙場,仿佛也不能說是錯誤。

元朝最後的大將王保保:唯一擊敗過常遇春的名將

  他被朱元璋稱為“奇男子”;他被金庸描述成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首腦;他在甘肅大地上同名將徐達展開殊死搏殺,在蘭州大地上留下瞭諸多傳說……他就是元末名將王保保。   元末,天下大亂,在各地反元勢力紛紛揭竿而起的同時,許多豪強也組織武裝同農民起義軍相對抗。當時的豪強武裝中有三支力量最為強悍,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察罕帖木兒率領的武裝。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察罕帖木兒去世後,王保保成瞭這支武裝的首領。   大明洪武三年夏四月,徐達率領的明軍在蘭州、定西之間的車道嶺同王保保率領的元軍殘部,展開瞭一場大戰,結果王保保戰敗,沿黃河北上,逃亡漠北。   無論在小說裡,還是在歷史上,王保保都是個傳奇人物   王保保並不是蒙古人,他是河南沈丘人,姓王,小名保保。說起來王保保的出身也很一般,但他有個很厲害的舅舅。王保保的舅舅名叫察罕帖木兒。   察罕帖木兒是這樣起傢的。元末,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勢力最為強大的就是韓林兒、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後來建立明王朝的朱元璋也曾是紅巾軍的部眾。元政府派兵四處鎮壓農民起義,然而,社會矛盾已經異常尖銳,盡管元軍實力強悍,依舊是久戰無功。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元政府允許各地組織團練武裝,人們當時把這樣的地主武裝叫做義兵。

齊國名將田穰苴:挽救齊國於危難的著名軍事傢

  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傢族的支庶。   田穰苴是繼薑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傢,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田穰苴雖出身於大傢族,因是妾生,並不被重用。但他從小聰穎好學,尤其對軍事有異常天賦。田穰苴發跡在齊國危難之際,齊國被晉、燕兩國圍攻,屢屢戰敗。宰相晏嬰向齊景公舉薦田穰苴,於是景公召見他。   齊景公是個不昏不明的酒暈子,心情好瞭,就聽聽賢臣的諫言,心情不好,就隨諂臣飲酒取樂。景公見瞭田穰苴,二人暢談軍國大事,十分投機,於是景公立刻任用他為將軍,令其率軍反擊晉燕軍隊。   一個無功名的新人,想在軍隊站住腳,決非易事。田穰苴做的第一件事,是樹立威信。於是他請景公派一位寵臣做監軍,景公派瞭最寵愛的大臣莊賈。

千古名將郭子儀:功高蓋世卻不遭人嫉的大唐名將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拐點。 但是,日漸式微的唐王朝國運卻因為一位曠古絕今、力挽狂瀾的英雄之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形勢急轉直下的大唐得以繼續顫顫巍巍的曲折前行。這位青史留英名的不凡人物猶如夜空中一輪皎皎明月,照亮瞭因遭“安史之亂”浩劫而變得日益衰朽的大唐頹局中晦暗不明的夜空。 這位謙謙君子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新的風,超拔流俗,激濁揚清,過濾沉淀著集聚日久諸多的渾濁與污穢。 史載此人寡言少語,卻心細如發,以絕世之才華,滿腹之韜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奮力扭轉乾坤。此人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千古名將————郭子儀。  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曾富甲宇內、威震四方的唐王朝也逃脫不瞭這一無情歷史規律。因口蜜腹劍的權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權柄,禍亂朝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胡將安祿山、史思明在其轄地涿州范陽起兵反唐,給唐朝造成很大打擊的“安史之亂”正式爆發。唐玄宗任命驍將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率本部兵馬東擊安史叛軍。郭軍很快收復被叛軍占據的雲中、東陘等十餘州郡,臨危受命的郭子儀初戰告捷,因功加封禦史大夫。  李光弼也是當時一位成名已久的虎將,其人勇冠三軍,名聞天下,但他與郭子儀一向不和,於是軍中漸有二虎相爭不能並立的傳聞。天寶十五年叛軍攻城拔寨、屢屢得手,氣焰變得十分猖獗,一時間天下擾動,局勢紛亂不安。 值此用人之際,玄宗遍求良將,尋訪赴河東、河北駐防禦敵的最佳統帥人選。玄宗問計於郭子儀,郭子儀大局為重、襟懷坦蕩、毫不遲疑的推薦與他一向有隙的良將李光弼。

名將李陵的悲劇:無奈投降匈奴終生沒有回到漢朝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李陵答蘇武書》   李陵何許人也?他乃是西漢將領李廣之孫。李陵擅長騎射,英勇善戰,愛護士兵,人緣皆好,是漢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將。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奉漢武帝之命,率兵出師匈奴,戰鬥打響之後,李陵又主動請求五千步卒,與匈奴八萬軍決死惡戰,他以一當十,連戰連捷。原本,由將軍路博德來接應他,結果,援兵未到,漢軍被匈奴切斷後路,彈盡糧絕,最後降服於匈奴軍。   拋開朝廷中一切恩怨不談,單就其出兵以小制大的神奇戰略效果,足可見李陵在戰場上是如何英勇與頑強。偏偏有人不認此賬,從而斷送瞭一個不可多得的武將的前途和夢想。那個人就是當時的最高統帥漢武帝。著名史學傢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提到,一開始,李陵激戰正酣,沒有戰敗的時候,公卿王侯頻頻舉杯向皇上祝賀;過瞭幾天,李陵戰敗,成瞭降敵,讓皇上鬱鬱不樂,憂愁到瞭極點。   對李陵這個人,作為當時朝廷中書令的司馬遷,抱著實話實說的態度,向皇帝闡明自己的態度:“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豈料這一說法,讓皇帝和周圍那些嫉妒李陵的小人大為不滿,於是,司馬遷招來瞭大禍,下獄、遭腐刑,身心受到瞭極大的殘害。   李陵迫降於匈奴之後,有好友蘇武來匈奴規勸李陵,讓他重歸於漢朝,可是,李陵面對的是一個異常痛苦的現實:一是因自己而受株連的傢室下獄後全被殺掉;二是蘇武曾經也是國傢的有功之臣,回歸漢朝之後,享受的也隻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薄祿,西漢王朝對於冒著風雪,手持漢節,寧肯在漠北放羊也不投降的蘇武,也不怎麼厚道。

東漢大將竇憲簡介:擊敗匈奴,勒功燕然的名將

  有鑒於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教訓,東漢開國以來,光武帝及明帝都對外戚幹政嚴加防范。到瞭第三任皇帝章帝一朝,深明大義的馬太後以身作則,多次拒絕章帝對馬氏兄弟的封賞,並在詔令中重提西漢時“田蚡、竇嬰寵貴橫恣”、“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帶來的惡果,從而也抑制瞭其他後宮族戚進入政壇。馬太後死後,隨著剛剛封後不久的竇皇後“寵幸殊特,專固後宮”,源於老牌外戚世傢的竇氏一族,又在東漢皇朝神奇復活。其中,竇皇後的哥哥竇憲在政壇迅速躥升,論能量和影響,均已大大超過其遠在武帝時代的先驅竇嬰。   據范曄《後漢書·竇融列傳》,竇憲兄妹之父為竇勛,祖父為竇穆,曾祖父為竇融,而竇融的七世祖,就是稱尊文、景、武三朝後宮的那位竇太後的胞弟竇廣國。竇太後當年謹記“諸呂”外戚亂政的前車之覆,對竇廣國嚴加管教,使他成為賢良多才的“退讓君子”,又謝絕文帝對他封相,被司馬遷載入《史記》。盡管竇太後死後,其堂弟之子竇嬰鬧得有些出格,竇氏外戚在西漢時期總的來說還是幫忙不添亂,成為文景之治的良輔。新莽代漢及其後的亂世中,竇氏後代竇融再建功業,舉河西之兵擊滅隗囂,又放棄割據,贏得光武帝劉秀激賞,引為同宗(劉秀也奉竇太後之子為先祖),以子女通婚。東漢初年,竇氏一門“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雖皇親、功臣都“莫與相比”。竇融一生秉先祖竇廣國謙退之德,但其子孫卻多放縱不法。至東漢第二任皇帝明帝繼位後,竇氏多以罪誅,傢道敗落。竇憲一代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瞭竇氏孤兒。   說來也該著竇氏東山再起:竇傢有女初長成,偏是國色天香的容貌。建初二年(公元77年),逢剛剛繼位一年的章帝選妃,竇憲的兩個妹妹“俱以選例入見長樂宮”,其才色令章帝及母後馬太後深為滿意。一年後,姊妹倆分別被立為皇後和貴人;章帝愛屋及烏,竇傢兄弟自然也分得椒室之寵:哥哥竇憲很快當上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傢禁衛;弟弟竇篤,為黃門侍郎,近侍禦前。在章帝一朝,竇傢兄弟“寵貴日盛”,不久就紅得發紫,無論當朝的王侯公主,還是前朝兩任皇帝的外戚陰氏、馬氏諸傢都“莫不畏憚”。也就在這時,竇憲迎來瞭他大起大伏的外戚生涯中的第一次潮漲潮落——他“恃宮掖聲勢”而無恐,居然看上瞭章帝妹妹沁水公主的園田,並以“賤直”名買實搶。公主迫於威逼,不敢和他計較,但自有少壯強悍的皇帝哥哥替她做主。章帝某次出巡經過公主園田,指問陪駕的竇憲此園為誰傢所有,竇憲支支吾吾不敢正面作答。後來章帝終於查清事情原委,將竇憲召來大加斥罵,將其行為與趙高指鹿為馬相比,還指著竇憲的鼻子狠狠地說:大漢朝拋棄你一個小小的竇憲,不過像拋棄一隻死老鼠一樣!此事遂成為著名的歷史事件,被後世經常提起;這片位於洛陽以北濟源一帶的園田也由此聞名,簡稱“沁園”,成為歷代對公主私園的代稱(詞牌“沁園春”即取意於此)。竇憲感到的是如雷轟頂的“震懼”,妹妹竇皇後降低自己穿戴規格,“毀服深謝”瞭很長一段時間,才平瞭章帝怒氣,由竇憲歸還公主園田,勉強換瞭個“雖不繩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的處理結果。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駕崩,年僅10歲的和帝繼位,竇皇後被尊為太後臨朝聽政。竇氏兄弟跟著當上國舅爺,迎來瞭他們作為外戚參政的第二春:竇憲以侍中身份執掌朝庭詔命和機密;竇篤接替瞭竇憲曾擔任的虎賁中郎將之職;竇篤下面更小的兩個弟弟竇景、竇瓌也都已長大成人,一同當上中常侍。竇氏一傢把持瞭朝廷“親要之地”,竇憲任用的親黨也都“內外協附”。此時,偏偏竇憲性格中的那種囂張邪僻的本能發作,再度為他闖下大禍:早在明帝時期,其父竇勛因罪死在獄中。至章帝時,其妹被立為皇後,已為竇勛“平反”並追封瞭爵位。如今竇憲大權在握,仍不能息此舊恨,又指使刺客將當年劾辦此案的謁者韓紆之子殺死,以其首級祭奠竇勛墳塚。更有甚者,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多次來往京城,進入長樂宮,得到寡居的竇太後寵愛。竇憲怕他受寵幸,分瞭自己在宮中的權力,竟又派刺客在宮中警衛住處刺死劉暢,並嫁禍於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後來事情終於被發覺,太後很憤怒,把竇憲關在內宮。這次,沒有人再為他出面息事寧人瞭。   正所謂福禍相倚,竇憲命運中的第三次重大轉機,也是成就他傳奇功業的機遇正是由此而來:竇憲自知犯下的是死罪,便“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恰逢南匈奴單於向漢朝請求聯兵抗擊北匈奴,竇憲於是得到這次機會,拜為車騎將軍領金印紫綬,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將,點瞭北軍五校、十二郡騎士以及羌胡一幹雜牌兵出塞。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的雜牌部隊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西南部),竟然“大破之”。竇憲等乘“虜眾崩潰,單於遁走”的勝勢奮勇追擊,先後使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望風而降。竇憲、耿秉二將遂登上北出邊塞三千裡的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命隨軍的班固作銘文刻石勒功。其後,又於金微山決戰決勝,“北單於逃走不知所在”,徹底解決瞭歷時三百年的匈奴之患。   竇憲得勝班師還朝,不僅前罪盡除,而且竇氏兄弟都被加官封侯,在朝中占據要位的竇氏親戚已達十幾人。自感“威名大盛”的竇憲,表面上對和帝的兩次封侯堅辭不受,背地裡卻瘋狂攬權:他“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連班固、傅毅這樣的文人,也都收進他的幕府“以典文章”。與此同時,居於尚書臺要位的郅壽、樂恢等人,皆因不聽話“忤意”竇憲,而被逼相繼自殺。“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至於竇傢兄弟,在這位驕蠻大哥的帶領下更是個個強橫起來:竇篤權位猛增,有瞭“舉吏”的人事大權,見皇上“禮依三公”;竇景當上執金吾,竇瓌當上光祿勛,也都權位顯赫。其中竇景的腐敗程度最深,他“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舉奏”。以至於姐姐竇太後實在看不過去瞭,便下令免瞭他的官,隻允許他以“特進”身份進朝。但此時一切都已晚瞭,野心膨脹已極的竇憲終於走上謀反之路,於永元四年被徹底鎮壓,竇氏兄弟除竇瓌因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惡性較小而幸免之外,其餘三人都被迫令自殺身死。

法國名將霞飛:協約國一戰中實際的軍事總指揮

  這個長得和聖誕老人似的可愛胖老頭就是被稱為“老爹”的霞飛元帥,此君肚子圓圓,一臉祥和,慈眉善目,天真可愛,不管做什麼事都是慢吞吞的,哪怕天塌地陷,乾坤倒轉,他也是不慌不忙,迷迷瞪瞪,能活活把人急死。這位慢性子老元帥是一戰中兩大經典戰役——馬恩河會戰和凡爾登戰役和指揮者,他在民族危亡時刻拯救瞭法蘭西,但也把法蘭西“禍害”得不輕。   霞飛生於一個啤酒桶工匠傢庭,幼時對老爸的制桶技藝十分欽佩,因為制桶是“慢工出細活”,所以霞飛的性格也深受影響。霞飛20歲時畢業於巴黎綜合工科學校,此後常去亞洲和非洲活動(來過臺灣),59歲時當上瞭法軍總參謀長。其實在此之前,他沒受過任何參謀訓練,對參謀業務一竅不通,您要讓他搞個“圖上作業”啥的,他肯定摸不到頭腦,但您要讓他修築個防禦工事,那他肯定手到擒來,因為他本來就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嘛。他之所以能當上總參謀長,多半是由於法國軍界看好他的性格——“一種明白而略顯遲緩的智慧,一種雖然並不太快但卻堅決的力量。”還有一說法是,法國總參之所以選擇霞飛,正是因為他傻乎乎慢吞吞的“無知”樣子,這樣總參的軍官們就能不受約束,想幹啥就幹啥瞭。   霞飛當上總長後不久就幹瞭一件大事,他領導總參的工作人員鼓搗出一個應對德軍的作戰計劃——第十七號計劃,這個計劃可不得瞭,那是要多爛有多爛,又混亂又含糊,又落後又弱智。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德兩國再度過招時,這個計劃的“威力”立刻顯現無疑。德軍在總參謀長小毛奇大將的指揮下按照“施裡芬計劃”(但有修改)穿越比利時,攻入法國。而法軍按照霞飛的“第十七號計劃”對德作戰,打得一塌糊塗,十天內法軍傷亡三十萬,前線幾乎崩潰,巴黎全城一片混亂,八天內50多萬人匆忙逃離首都,可憐巴黎再美麗再浪漫再時尚也留不住她的居民瞭。法國形勢萬分危急!   此時身為法軍統帥的霞飛,照樣不緊不慢,就跟啥事都沒發生一樣,您猜他老人傢怎麼想?他覺得巴黎無所謂,他慢吞吞地說:“首都丟瞭又不代表整個法國完瞭。再說瞭,德軍也不是幾天時間就能到巴黎的。”當巴黎衛戍司令加裡埃尼將軍向他要救兵的時候,霞飛說啥也不給,他說他還要集中兵力在前線與德軍進行決戰呢,一兵一卒也調不出。霞飛的行為讓整個法國軍政界差點集體噴血,一些怒不可遏的內閣部長和國會議員們紛紛要求炒瞭霞飛這個白癡,還有的直接主張把霞飛一槍崩瞭。法國內閣思考一番後,最終給霞飛發下一道命令–堅決不能放棄巴黎,否則炒魷魚!於是,霞飛很不情願的放棄瞭他那糟糕透頂的“第17號計劃”,騰出手來拯救巴黎。   霞飛制定瞭新的作戰計劃,然後坐著由法國賽車冠軍當司機的汽車到各個軍部轉悠(這點倒不符合他的慢性子,呵呵),一口氣炒瞭33個將軍,接著又親自跑到不幫法軍忙的英軍總司令弗倫奇元帥那裡,以慷慨陳詞說哭瞭弗倫奇從而讓英軍與法軍好好配合。一切搞定後,霞飛下令發起反攻。在這場超過150萬人參加的大會戰中,法軍獲勝,德軍被迫撤退,巴黎得到拯救,法國轉危為安,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完蛋瞭,小毛奇被德皇免去瞭職位。霞飛獲得瞭“法國拯救者”的美譽!   在會戰期間,霞飛風格依舊,哪怕前線再慘烈,他也要慢慢地品味美餐,晚上十點準時睡覺,任何人不得打擾,他的“沒心沒肺”簡直快把那些等待命令的將領們給氣瘋瞭。所以很多人認為馬恩河戰役的最大功臣並非霞飛這個“反應遲鈍”的傢夥,而是前面咱們說過的巴黎衛戍司令加裡埃尼,這位儒雅博學的將軍在戰時征用瞭包括出租車在內的巴黎所有的機動車輛,組建瞭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支摩托化部隊,對戰役勝利起到瞭重要作用。對於“抬加貶霞”的人,霞飛也不予反擊,他的回答相當經典:“我不知道戰役的勝利應該歸功於誰,但我知道如果此戰失敗誰將為之負責。”

西晉名將:幫西晉司馬炎統一中國的三大名將是誰

  西晉司馬炎統一中國的三大名將:  西晉統一中國的三大名將都出生世傢大族,羊祜先祖從漢魏起就是名門士族,世代皆為二千石高官。王濬和杜預也都出身官宦傢庭,名門貴胄。有趣的是,史書中說三人都是美姿貌,儀容不凡,須眉秀美 。  西晉這個短命王朝在歷史上名聲不好,和秦隋不同,雖然秦隋也都是國祚短促,但都在中國歷史上有開創性的功績,客觀上為繼其之後的漢唐盛世奠定瞭制度和文化上的堅實基。所以後人常把秦漢、隋唐一快說,而西晉王朝曇花一現的統一之後卻是五胡亂華,中國進入一個歷史少見的黑暗、暴戾、大分裂時期。西晉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北方少數民族滅亡的王朝而遺臭萬年,也因一個極其腐朽和權貴肆意的王朝被後人砰擊。  不過評價西晉這個腐朽王朝非今天的主題,西晉王朝名將也是寥寥可數,今天僅說說在西晉一統天下中的三名將:羊祜,王濬,杜預。  三將都與西晉吞吳有關,而羊祜無疑是名氣最大的,王與杜都是羊祜薦舉的,不過羊祜名氣大並非因其有摧城拔寨、攻城掠地之戰功。而是因其仁德信用,還是對敵人如此呢,這是非常人才能做到的。其畢生精力大多為吞吳做準備,但晉武帝受朝中權臣蠱惑而猶疑難決,多次錯失戰機,羊祜終老也未能一酬壯志。不得不長嘆說:“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其吧,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不過他的仁德柔術,攻心之策使天下民心已向晉朝,都督荊州時大力經營江漢,屯田興學,廣修善政,使西晉滅吳有瞭可靠的前進基地和充實的物質和軍事準備。對攻吳之戰法也早瞭然於胸,後來杜預滅吳大戰略基本為羊祜當年所定。   而王濬可說是真正能立馬嘶風、沖鋒陷陣的戰將,在滅吳一戰中從蜀地順流而下,勢不可擋,先入建業奪得首功。(王濬能在滅吳中以水軍立奇功還與一當時童謠有關: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而王濬的小名正叫阿童,羊祜當時正在考慮水軍統帥,在朝廷要召王濬回朝任大司農時上表請留王濬督益,梁諸軍事。)  而杜預則是有名的儒將,有史書說他手不能持戈、行不能騎馬(可能有些誇張)。但明於韜略,運籌帷幄而決勝千裡。知興廢之道,博學多才,施反間計除孫吳強敵張政,巧取江陵,招降交廣,和其它五路大軍一起掃平吳地,終於使中華一統.功勛卓著。  三將都出生世傢大族,羊祜先祖從漢,魏起就是名門士族,世代皆為二千石高官. 王濬和杜預也都出身官宦傢庭,名門貴胄.有趣的是,史書中說三人都是美姿貌.儀容不凡, 須眉秀美。這也許和魏,晉南北朝時人們註重儀表,用人也偏重美姿有關.  三人軍職爵位:  羊祜:散騎常侍、衛將軍,尚書左仆射都督荊州諸軍事, 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城侯。  王濬:益州刺史,鎮國大將軍,加特進散騎常侍,撫國大將軍,

歷史上真實的曹真:兩次擊敗過諸葛亮的名將

  在新版本的三國裡,曹真被刻畫的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屢戰屢敗的常敗將軍!比三國演義還不如!其實真實的曹真也是一代名將,《魏略》記載:曹真原來不姓曹,姓秦,他的父親與曹操關系很好!當年為保護曹操而被袁術所殺,曹操可憐曹真年幼喪父,將曹真像自己兒子一樣對待,讓他和曹丕住在一起。有一次曹真打獵,被老虎追趕,曹真轉身射虎,老虎應聲倒下,曹操贊賞曹真的勇敢,讓他統領虎豹騎,征討靈丘,獲勝,被封為靈壽亭侯。   他的主要事跡:   【215年】 劉備派遣將進軍下辯,曹真以偏將軍的身份帶兵擊破劉備的別將,升為中堅將軍。後來,曹真跟隨軍隊回到長安,又任中領軍。   【219年】 鎮守漢中的夏侯淵陣亡,曹操很是擔憂,任命曹真為征蜀護軍,督徐晃等在陽平擊破劉備的部將高翔。後來,曹操親自到漢中,撤出諸軍,讓曹真到武都迎接曹洪等還屯陳倉。

歷史上最出名的武狀元竟是他:千古名將郭子儀!

  科舉制選狀元肇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瞭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科舉制度初期僅考文章經術,考武藝始於武則天時。《新唐書·選舉制》:“武舉,蓋其起於武後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資治通鑒》卷二○七:“則天後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  作為封建時代青年學子之“金字塔尖”的狀元中,有不少文狀元名垂青史,婦孺皆知。如詩、畫成就甚高的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書法藝術爐火純青自成一傢的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對晚清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有“中國之大教育傢、大實業傢”之譽的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等。  歷代武狀元知名度較高的則甚少,具有廣泛知名度的隻有一位,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因其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得以茍延殘喘。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照亮瞭亂世的渾濁和污穢。他以絕世才華、滿腹韜略扭轉乾坤。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郭子儀。   郭子儀,華州(今陜西華縣)人。他智勇雙全,文韜武略,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勛卓著。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於職守,一身系國傢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居功至偉。  郭子儀出身名門,其父郭敬之官至刺吏。少年時代的郭子儀,體高貌秀,聰明好學。在傢庭環境的影響下,他喜歡研讀兵書,註重習練各種武術。開元年間郭子儀以武舉登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軍(今屬內蒙)使,兼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北)太守、朔方(今陜西北部)節度兵馬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今河北涿縣)起兵叛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驚慌失措的唐玄宗以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軍(今寧夏靈武南)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詔命率本部軍馬東討安史叛軍,很快收復雲中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陘(今河北屬地)等十餘郡,郭子儀也以功加封禦史大夫。  平叛安史之亂的另一功臣李光弼也以驍勇善戰聞於軍旅,郭子儀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兩虎不能並存之勢。當天寶十五年叛軍猖獗,中原擾亂,玄宗遍求良將,並以河北(今河北地區)、河東(今山西地區)防務人選征詢郭子儀的時候,郭子儀立即推薦李光弼堪當此任。在國難當頭之際,郭子儀能秉公心、泯私怨,說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時人許之以高義,得到社會的普遍贊揚。  這時,哥舒翰為叛軍所敗,潼關失守,京城震動,唐玄宗逃往四川,倉皇失措如喪傢之犬。  亂世之中,唐肅宗即位於靈武,身邊隻有臨時湊聚的烏合之眾,軍容不整,士氣低落,而盤踞兩京(長安、洛陽)的賊軍,聲勢浩大,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相關閱讀推薦:千古名將郭子儀:功高蓋世卻不遭人嫉的大唐名將中興大唐之李光弼:他建立的功勛並不比郭子儀小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名將的處世哲學歷史上歷經八個皇帝的傳奇太後:郭子儀孫女郭太後霍光與郭子儀:同為幾朝元老權傾天下為何結局不同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唐肅宗急詔郭子儀、李光弼率兵勤王,大軍西進靈武,大唐朝野為之一振,從此郭子儀的朔方軍成為唐朝恢復兩京的中堅力量。肅宗即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儀大勝於潼關之後軍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復永豐,自此以後,潼關陜西境內再無安史叛軍的據點。十月,郭子儀又大敗安慶緒之軍於陜州(今河南陜縣)之西,安慶緒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陽),郭子儀護衛廣平郡王李豫(後為代宗皇帝)入洛陽,東都人民夾道歡呼王師歸來,極大地振奮瞭當時的民心士氣。  由於屢建功勛,郭子儀被唐肅宗加封為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不久郭子儀入朝謝恩,肅宗派禦林軍儀仗隊迎於灞橋(今陜西西安市東)之上,唐肅宗慰撫郭子儀說:“雖吾之傢國,實由卿再造。”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大敗於邙山,魚朝恩敗退於陜州;河中軍嘩變,殺死主帥李國貞;太原軍嘩變,殺死節度使。朝廷擔心嘩變士兵與叛軍合流,局面無法收拾,若派年輕將領前去彈壓,不孚眾望,沒有權威。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再度起用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軍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   這一年3月,郭子儀臨危受命,上任前辭別肅宗。此時唐肅宗已臥病不起,無法接見。郭子儀奏請說:“老臣奉命,將戰死於外,不見陛下,死不能瞑目啊!”唐肅宗甚為感動,召他至病榻之前,泣謂郭子儀說:“河東之事,全部委托給你瞭。”郭子儀灑淚而別,君臣均很神傷。  郭子儀到達絳州住所,以雷霆霹靂手段,首先擒拿殺害主帥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等數十人,當眾正法。太原將領章雲京亦效法郭子儀,擒誅賊首。從此以後,諸鎮官兵軍紀肅然,軍威復振,無人再敢叛亂。  唐肅宗之後,又立新君。上元二年四月,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矜擁唐代宗即位有功,把持朝政,猜忌元老重臣,對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更加防范,奏請代宗罷郭子儀兵權,召回長安管理肅宗陵墓事務。郭子儀回京後,將肅宗寫給他詔敕20卷,獻給代宗,使其洞察自己報國忠心,以釋猜忌。代宗閱後詔答說:“我不德不明,使大臣產生憂疑之慮,深以為愧,望勿以為懷。”  此時,叛軍首領史朝義尚盤踞洛陽,朝廷派雍王李適為元帥率師征討。唐代宗欲以郭子儀為副帥,恰值魚朝恩、程元振殺大臣裴茂等人,擾亂朝政,關於郭子儀之任命也就懸之高閣瞭。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攻占瞭涇州,涇州刺史高暉被俘投敵,引賊深入京畿,劫掠奉天(今陜西乾縣)、武功(今陜西武功東),逼近京師。唐代宗無計可施,再次啟用郭子儀,出鎮咸陽。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上次郭子儀被罷職後,舊部散失殆盡,這次受命出征,隻訪求到舊部20人。沒有戰馬,隻得借用農民耕田牲畜以代。郭子儀趕赴咸陽之日,蕃軍已渡渭水,代宗避難陜州(今河南陜縣),蕃軍進駐長安,扶持李承宏為兒皇帝。這次兵難爆發後,朝野上下都怪罪宦官程元振。程元振恐懼不已,不敢還京,挾天子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懇請還都,以安定天下。十一月代宗還京,賜郭子儀鐵券以記功,並圖形於凌煙閣以彰其忠義。  樹欲靜而風不止。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吐蕃之難剛被解決,叛將仆固懷恩於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又引吐蕃、回紇、黨項聯軍數十萬南下,郭子儀出鎮奉天(陜西乾縣),堅壁以待,敵軍不戰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仆固懷恩又誘引葉蕃、回紇、黨項、羌、渾等蕃兵及山賊30萬賊兵南下,天子親征,急召郭子儀屯兵涇陽,以1萬人抗擊30萬之眾,被敵軍圍困數重,情況萬分危急。  郭子儀沉著應付,處變不驚,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氣概。他命李國臣、高升二將拒其東,魏楚玉擋其南,陳回光擋其西,朱元琮擋其北,郭子儀本人率甲騎2000出沒於前後左右,以為疑兵。胡人見而問唐軍:“此是誰?”答稱:“郭令公也。”回紇將驚道:“令公尚存?”回答說:“正率眾將抗敵。”回紇道:“仆固懷恩妄稱令公已亡。既健在,能見之否?”郭子儀脫去盔甲,佈衣以出。回紇眾將大驚,伏地請罪。郭子儀以酒相待約盟而散,終於化解瞭危機。   《太平廣記》中評價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以下兩則真實的小故事,可折射出郭子儀超人的官場智慧。  故事一: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抵禦外族入侵中屢立奇功之後,卻遭到瞭皇帝身邊的紅人,太監魚朝恩的嫉恨。郭子儀率兵在外征戰,魚朝恩竟暗地裡派人挖毀瞭郭子儀父親的墓穴,拋骨揚灰。郭子儀領兵還朝,眾人無不以為會掀起一場血雨腥風,不料當代宗皇帝忐忑不安地提及此事時,郭子儀伏地大哭,說:“臣將兵日久,不能禁阻軍士們殘人之墓,今日他人挖先臣之墓,這是天譴,不是人患。”傢仇的烈焰竟被他寬容的淚水熄滅。  故事二:魚朝恩擔心早晚會被郭子儀收拾,便想來個先下手為強,在傢中擺下“鴻門宴”,然後請郭子儀赴宴。魚朝恩的險惡用心連郭子儀的下屬都看得一清二楚,他們極力勸阻郭子儀不要去。郭子儀淡淡一笑,不以為然,隻便裝輕從,帶上幾個傢僮從容赴宴。魚朝恩見瞭驚訝不已,在得知實情後,陰毒無比的一代奸臣竟被感動得嚎啕大哭,從此以後再不以郭子儀為敵,反而處處維護他。  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時代,位高權重的郭子儀竟能化解諸多官場危險而得以善終。唐代宗病死前,遺詔命郭子儀代理朝政並扶太子即位,郭子儀尊從聖命。唐德宗即位後,尊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兩年之後病逝於任上,終年八十二歲。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大將樂毅:在燕國,趙國都能建立不世功勛的名將

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諸侯征伐,今日楚強,明日趙弱,其翻覆之勢,可謂波譎雲詭。王侯將相既然無種,何妨都去試試。於是,謀士謀臣接踵而至,名相名將層出不窮。樂毅本系中山人,不幸國小民寡,被趙所滅,後又去趙適魏,在代魏使燕的過程中,被燕昭王奉為上賓,開始瞭他的傳奇一生。 盡忠者可言“忠臣不事二主”,跳槽者則雲“良禽擇木而棲”。樂毅早年的頻繁跳槽,正是後者。事實上,作為中山人的樂毅,在亡國後已無瞭傢國之念,所以無論是齊,或燕,或楚,或秦,於他而言,不過浮雲。重要的是有一個平臺,讓他發揮。 拜將伐齊成就功名 燕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地處燕國以南的齊國很強大,先趁燕國內亂打敗瞭燕,又敗楚於重丘,敗魏、趙於觀津,助趙滅中山、破宋,將領地拓寬瞭千餘裡。燕雖偏小,燕昭王的仇怨卻不可遏止。 燕趙多壯士,但燕人似乎特別記仇。昭王如此,後來的太子丹亦如此。於是乎,樂毅獻上瞭“舉天下而伐之”的方略,即聯合楚、魏、趙、韓諸國,組成“五國聯軍”,共同伐齊。 戰爭的興起往往與個體的私怨極為相似。這就好像幾個經常受欺負的孩子聯合起來,將那個欺負他們的人教訓一番。

歷代名槍名將:中國歷史上35位最擅長使槍的武將

  歷代名將,名槍大排行!  1、項羽:霸王槍在《西漢演義》故事中天下無敵,也是以後各代槍法的鼻祖。由於是最早的槍,傳到後來一定有遺漏或者有後人補充完善的地方,因此不好說霸王槍是否強於後人的槍法。感覺霸王槍屬於力量型,需要項羽這般力大無窮的人才能發揮最大威力,也就是說不要說戳刺,即使用槍桿掃也能死一大片。  2、趙雲:趙雲的槍在《三國》評話中被稱為“百鳥朝凰槍”,其變化復雜,虛實並濟,屬於技巧型。趙雲之所以成為三國故事中的常勝將軍,很大程度上仰仗於高超的槍法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沒有真本事哪來一身的膽量?趙雲的槍可以擊敗張繡、張頜、張任這三條名槍,可見其非凡的功力。凡是聽過評話三國的,無不對趙雲的“七探蛇盤槍”這一自創的絕招印象深刻!趙雲的槍綜合瞭以上兩種槍法,可謂三國中的第一槍。  3、馬超:馬傢的槍在《三國》中僅次於趙雲。說次於隻是因為兩人沒有交手的記錄,而馬超的戰績也不如趙雲那麼顯著。但是僅憑他能和張飛的矛大戰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就可看出其槍法的高超。馬傢槍也屬於力量型,適合與許楮、張飛這類的悍將交手。  4、張繡、張任:在評話《三國》中,二張的槍和趙雲的槍是出於同一師門,隻是各有應敵變化的不同而已。張繡是大師兄,號稱“槍王”,在長坂坡與趙雲大戰三百合,卻死於趙雲的蛇盤槍下;張任的槍法不及大師兄和小師弟,但是張任更有機智,竟然可以射殺龐統,不過在武力上敵不過張飛和趙雲。   5、孫策:孫策的槍有點類似於霸王槍,也屬於力量型。不過孫策沒有與三國中其他名槍交手的記錄,因此是否徒有虛名尚不得知。   6、薑維:薑維的槍在《三國》中沒有出處,最顯赫的戰役是在天水關與老趙雲大戰百合不分勝負。趙雲是年老力衰,還是起瞭憐惜之意,不得而知。  7、伍雲召:伍傢槍成名於《隋唐演義》的南陽關,是隋唐裡的第一槍,無人可敵。可惜伍雲召死於一匹畜生的尾巴下,死得有些不明不白。感覺《說唐》裡“羅成奪魁”這一回死掉的英雄太多瞭,如果伍雲召不死,羅成哪能奪魁?我一直把伍雲召看作是與三國中趙雲似的人物。  8、羅成:《隋唐》故事中流芳百世的名槍。羅傢槍屬於技巧型,最大特點是能敗中取勝–“回馬槍”開創瞭槍法中嶄新的一面,可與關羽的拖刀計媲美。正因為這點,使得羅成幾乎成為瞭象趙雲一樣的常勝將軍。最終羅成被蘇定方設計害死,其時隋唐故事也近尾聲,可見其在小說中的生命還是挺長的。  9、羅松羅永年:隻在單田芳《隋唐》評書中出現的人物,使用雙槍,其槍法更勝於羅成。如果讓他與伍雲召交手,不知誰勝誰負?  10、丁延平:雙槍將,羅成的義父。單田芳《隋唐》評書中出現的人物。  11、薛剛:不知薛剛怎麼會改練瞭槍,薛仁貴應該是練戟的才對。薛傢槍在武則天時代是第一名槍,可惜他的兒子薛葵改練瞭錘,使得薛傢槍後繼無人。  12、高思繼:《趙匡胤演義》中最著名的高傢槍。“白馬銀槍”高思繼是五代十國第一名槍,他的孫子高懷德、高懷亮亦成為瞭北宋開國的英雄。隻是傳到後來,高傢槍不如楊傢槍瞭,高懷亮也改練瞭雙鞭。倒是呼延瓚繼承瞭高傢槍,並把高傢槍改成瞭呼傢槍傳瞭下去。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歷朝歷代108將排行榜:古代著名的武將排名三國“戰神”級名將的死法大全:各死在誰手上?歷史上最出名的武狀元竟是他:千古名將郭子儀!亂世出英雄:明太祖朱元璋的大明開國十大名將《說嶽》27位名將武力大排名:嶽飛進不瞭前10!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3、楊袞:“火山王”楊袞的槍也是五代十國的名槍,其名頭甚至比高傢槍更響亮。他原是唐末潼關名將金刀楊會之子,自幼隨父學刀,後又向神槍手夏書棋學槍,向飛錘將金良祖學錘,練會全身武藝,名震中原。他曾與劉知遠、高行周結拜為兄弟。不過楊袞精通各種兵器,他的七個兒子有的學槍,有的學刀,學多瞭也就雜瞭。結果楊繼業擅長的是刀,倒是他的孫子楊延昭、楊延嗣將楊傢槍發揚瞭光大。楊傢槍不愧為北宋第一名槍。  14、王彥章:五代十國時期大梁的鐵槍將,在殘唐演義及評書中是一位武力更甚於高思繼的名槍。曾日不移影,連敗唐將一十三員。《舊五代史》卷21《王彥章傳》說,他”常持鐵槍,沖堅陷陣”,當時人把他稱為”王鐵槍”。王彥章驍勇善鬥,每戰必勝,然而最後還是敗在槍法似更高一籌的夏魯奇(即夏書棋)槍下。但,宋以後的話本雜劇裡,”王鐵槍”是五代故事裡最重要的人物,”鐵槍”的名號也隨之傳揚天下,後來不斷有人以”鐵槍”作為名號,應該與王彥章的影響有關。五代另一個慣使鐵槍的將軍,是後梁的王敬蕘。  15、呼延瓚:老呼傢的槍是跟老高傢學的,呼延瓚的槍法不及高懷德、高懷亮,他唯一的貢獻是把這一路槍法傳瞭下去。  16、楊延嗣:楊繼業第七個兒子,人稱楊七郎,自幼受高人指點,又從爺爺楊袞那裡繼承瞭楊傢槍,成為瞭抗遼戰役中的一代槍王。楊七郎的槍將力量與技巧融合在瞭一起,隻可惜死得太早,他的槍沒有傳人。而六郎楊延昭的槍純粹就是照搬楊袞的槍法,一直到年紀大瞭才有所創新,其力量方面顯得不足。   17、嶽飛:嶽傢槍是南宋年間的名槍,可惜的是他的兒子嶽雲練瞭錘,嶽雷繼承瞭槍法,卻沒有發展和創新。  18、陸文龍:陸文龍用的是雙槍,槍法比嶽飛更好。陸傢槍是否有傳人不得而知,反正雙槍甚是難練,凡是練瞭雙槍就可出名。  19、高寵:高寵是高思繼的後代,竟然學到瞭失傳已久的傢傳絕學,高傢槍到瞭他手裡又重現輝煌。可惜傑出的將領總容易英年早逝,等到高寵死後,高傢槍算是徹底失傳瞭。高寵是南宋抗金時期的第一槍,可見高傢槍的威力。  20、楊再興:楊延昭的後代,再次將楊傢槍發揚光大。楊再興也死得很早,在小商河被金軍亂箭射死。  21、李全夫婦:李全是金末縱橫山東的”紅襖軍”首領,五代王彥章以後最有名的鐵槍將。《大金國志》卷25說他”身長八尺,手執鐵槍。”《宋史》卷475本傳也說他”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李全的夫人姓楊,號李姑姑,也以槍法馳名,曾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明清以來的流傳甚廣的梨花槍(即六合槍)就托名於她。  22、林沖:林沖的槍是《水滸》故事中的第一槍,所向披靡,使得林沖成為又一個常勝將軍。林沖的槍(矛)有點怪,是介於矛與槍之間的。張飛的蛇矛沒有留情結,並且在矛尖上開叉,好比蛇信一樣,因此與槍有明顯的區別。而林沖的矛和槍一樣既有留情結,也隻有一個槍尖,唯一與槍不同的地方是整個槍尖呈S型。因此可以說他是矛,也可以說他是槍。  23、盧俊義:水滸中的河北玉麒麟,號稱“槍棒雙絕”,槍和棒都使得很好。盧俊義馬戰時經常用槍,步戰時經常用棒,曾活捉曾頭市名將史文恭。盧俊義的槍法應和林沖在一個水平上。  24、楊志:楊志也是楊傢槍的後人吧,盡管楊傢槍傳到他手裡已經不全瞭,但是殘缺的楊傢槍仍然使楊志成為水滸中的一名勇將。  25、董平:又是一個練雙槍的,雙槍將董平的槍法在水泊梁山眾將中僅次於林沖和盧俊義。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26、張資祿:金國鄜州名將,號稱“張鐵槍”,是金國的驍將,被蒙古勇將吾也而俘虜,抗節不屈而死。事見《元史·木華黎傳》、《吾也而傳》及《元史·史天倪傳附史樞傳》。  27、隋世昌:蒙古軍將領用鐵槍者以隋世昌最有名。《元史》卷166《隋世昌傳》載:”隋世昌,其先登州棲霞人。……善騎射,身長八尺,鍛渾鐵為槍,重四十斤,能左右擊刺。”隋世昌的父親原本也是金朝軍官,後降順元太宗。渾鐵即未經鍛煉的鑄鐵,以鑄鐵為槍,槍體笨重無彈性,又重達四十斤,足見其人必是非常健壯多力的人。說隋世昌”能左右擊刺”,說明他的鐵槍不止用於直剌,還可以左右橫”擊”。一個”擊”字,對我們瞭解鐵槍的實用功效大有幫助。  28、白燕駝:元朝第一名槍,在評話《英烈》中被譽為“槍祖宗”。白傢的槍多半是繼承瞭三國時期趙雲的槍法,很多絕招都有相似之處。  29、方國珍:在評話《英烈》中號稱“槍王”,是僅次於白燕駝的名槍。他是白燕駝的徒弟,但是卻反叛瞭元朝,成為一路諸侯。在著名的武校場一段書中與常遇春交手,因愛惜對方槍法而故意敗走,成全瞭常遇春奪得武狀元。在北方評書《明英烈》中使槍的名氣不大。   30、常遇春:無論是南方評話《英烈》還是北方評書《明英烈》,常遇春的槍都是前半部書中的一代名槍。感覺常傢的槍好象當年的羅成,其經歷也非常相似,都是在武科比試中奪得瞭狀元卻都受到朝廷的迫害。作為明朝開國功臣,馬跳圍墻的常遇春成為瞭流傳後世的名將。  31、田再彪:單田芳《大明英烈》中著名的小將,也是明朝歷史上繼常遇春之後的又一條名槍。  32、嶽倫:綽號“金眼雕”,單田芳《明英烈》中第一名槍,被稱為“八寶陀龍槍”。據說是嶽飛的後人,使的是嶽傢槍,但是絕招正是羅傢的臥馬回身槍。  33、張興祖:《明英烈》中的名槍,嶽倫的徒弟,實際跟嶽倫兄弟相稱。嶽倫將“八寶陀龍槍”傳與他後,他槍挑瞭元朝名相脫脫太師,威震天下。  34、王玉:評話《英烈》中的後起之秀,原來隻是朱元璋手下一個馬兵,徐達兵困牛塘角時受胡大海推薦,單槍匹馬殺出重圍,回京城搬救兵。王玉的槍法比常遇春更勝一籌。  35、張永祥:清代武將用鐵槍的並見於史載的很少。比較著名的是清嘉慶年間的”張鐵槍”――張永祥。清吳振棫《養吉齋餘錄》卷9《張永祥傳》載:”張永祥,淮寧人,槍法精絕,人呼為張鐵槍。嘉慶丁巳二月,白蓮賊齊王氏,即所謂齊二寡婦者,自楚掠豫,將南趨襄城。永祥以鄉兵三百敗之廬氏。當事給永祥把總銜,意不屑也。後十年,阮相國元撫河南,召祥給役麾下。撫浙時,復攜與俱,使教溫寧營槍法。……聞永祥甚馴謹,而臨事慷慨,無所撓阻,有古烈丈夫風。乃混跡縐鈴,不能以功名顯。惜哉。”張永祥在當時頗有名聲,嘉慶間楊鑄(子堅)也曾寫過一首《張鐵槍歌》,記張永祥隨阮元(蕓臺)緝捕海盜等事,後又在揚州知府屠倬幕中掌書記,可見張確實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兼長人材。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從騎奴到戰無不勝的大司馬大將軍:大漢名將衛青

歷史上戰無不勝的將軍有很多,但下場大有不同。有的功高蓋主慘死,有的自以為是起兵造反等等。但漢武帝時期的衛青是這些將軍中的一個例外,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取,但他始終記得自己曾經是一個“騎奴”,一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沒有因為自己的姐姐受寵而驕傲,也沒有因為自己戰功赫赫而自大,這份寵辱不驚,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 衛青的身世悲慘,母親是曹壽(西漢開國名將曹參的後代)傢裡的仆人衛媼,衛媼丈夫死後與縣吏鄭季私通,生下瞭衛青。衛青是私生子這樣的身世,在那個遙遠的封建社會是被人唾棄的,就算是現在,也是被別人看不起的。甚至他的生父都看不起他,拿他當奴隸看待。最終衛青選擇離開,重新回到瞭自己的母親身邊,做瞭平陽公主傢的騎奴。漢武帝建元二年春,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灞上掃墓做客平陽府的漢武帝看中。衛青後與姐姐一並進宮,在建章宮當差。這是他的人生轉折。 後面的故事相必大傢都很清楚瞭,衛子夫受寵,衛青也跟著姐姐沾光,平步青雲,當然這與衛青本身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史記》記載:衛青河南之戰,以3800戶封長平侯,河朔之戰,益封3000戶,破右賢王,益封6000戶,共12800戶。加上三子為侯,各1300戶,總計萬六千七百戶。漢武帝元光六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直指上谷。衛青為車騎將軍,領兵一萬迎擊匈奴。衛青雖然是首次出征,但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虜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隻有衛青勝利凱旋,漢武帝封衛青為關內侯。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這次勝利讓所有人有瞭對匈奴作戰的信心,也是漢匈戰爭的轉折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樣也是衛青人生的轉折點。漢武帝元朔元年秋,衛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領三萬騎兵,長驅而進斬首虜數千人。漢武帝元朔二年,衛青率大軍進攻匈奴盤踞的河南地,最終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之多,控制瞭河套地區。此役漢軍全甲兵而還,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漢武帝元朔五年春,朝廷命令車騎將軍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出擊高闕,此役漢軍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漢武帝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6000戶,所有將領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還在襁褓中的兒子,被漢武帝封為列侯。漢武帝元朔六年,衛青為大將軍兩次領十萬騎兵掃蕩漠南伊稚斜單於大本營。殲敵過萬。漢武帝元狩四年春,出擊漠北,漠北之戰擊潰瞭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漢武帝特加封他為大司馬,得以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以代太尉之職。漢武帝元封五年,衛青去世。從騎奴到大司馬,看似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跨越,在衛青身上實現瞭,可能我們會說他有一個好姐姐,但從古至今有好姐姐的人多瞭,有衛青這樣成就的人並不多,外界因素固然重要,可再重要也重要不過自身的努力。相關閱讀推薦:大漢盛世抗擊匈奴的最傑出的將領:衛青和霍去病衛青替李廣求情免罪:初戰勝利有賴於李廣的牽制霍去病為何比衛青更受重用:霍去病是漢武帝教的讓匈奴帝國消失的兩個西漢私生子:衛青和霍去病!萬昂原型是衛青兒子嗎?衛青兒子衛伉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