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君子

追逐夢想的勵志語句|格言語錄大全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如果放棄太早,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錯過什麼。 3、你特麼的看看你現在的樣子?還是我愛的那個你麼? 4、你的選擇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遠不會有機會。 5、你必須成功,因為你不能失敗。 6、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百句經典名言 經典的道德名言|經典語錄大全

百句經典名言 經典的道德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小編特意為大傢整理瞭這些經典的句子。如果你也喜歡的話,請持續關註哦。 百句經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瞭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晚唐宰相李德裕:絕對君子的黨爭頭目也是能臣

  李泌為何屢次拒絕當宰相,卻在這個時候同意瞭呢?史學傢認為李泌之前堅決拒絕,主要還是避禍,而在朝中大亂的形勢下,已經到瞭非李泌做宰相不可的地步瞭,所以他還是答應瞭。   李泌做瞭宰相後,立刻開始忙碌,與他做隱士時判若兩人。他整頓吏治,一方面裁汰冗員,另一方面建置戶部貯錢(貯備資金),提高瞭國傢官員的俸料(薪水和配給,也就是增加公務員收入),還開創瞭手力課(加班費),所以滿朝文武都非常高興,大大提高瞭工作積極性和效率。他還順利處理瞭大唐和回鶻、吐蕃等的外交關系,產生瞭深遠的影響,是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決策人。李泌等於一人兼任總長、外長、財長數職,非常能幹。所以史學傢認為李泌的求仙問道,乃是在亂世自我保全的一種謀略,他為自己制造的神秘面紗,其實是一層保護殼。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絕對君子的黨爭頭目】   李德裕字文饒,今河北趙縣人,出生於大官宦世傢,他的祖父李棲筠、父親李吉甫都是唐代著名大臣。李德裕先後在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以及宣宗六朝任職。李德裕是”牛李黨爭”裡李黨的領袖人物,因為黨爭的關系,他多年被排斥在朝廷之外,雖然在地方上做瞭不少貢獻,但總受到壓制。   武宗時期,他擔任瞭六年的宰相,幫助武宗討平瞭澤潞五州,解決瞭回鶻叛亂,消除瞭宦官擅權問題,又限制佛教,是晚唐時期難得的有才華人物。武宗去世以後,牛黨又占據上風,他因此被貶到海南島。當時海南十分荒僻,不但他死在此地,其子除瞭李燁之外,都死在瞭海南島。   【君子也有可恨之處】

偽道學卻裝君子:大儒朱熹為何娶個尼姑做小妾?

  南宋寧宗慶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間被整得斯文掃地,聲名狼藉。朱老夫子沒過幾年就在一片“納尼為妾”、“偽君子”、“假道學”的唾罵聲中,悲愴地與世長辭。  那麼,歷史上的朱熹究竟有沒有“納尼為妾”?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  《宋史》卷三十七有載“慶元黨案”:十二月辛未。金遣完顏崇道來賀明年正旦。時任監察禦史沈繼祖彈劾朱熹。沈繼祖羅列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財”等等,其中還包括“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傢婦不夫而孕”。指控朱老夫子“為老不尊”、貪色好淫,曾經引誘兩個尼姑作寵妾,出去做官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他傢中的兒媳則在丈夫死後還懷上身孕,疑是“翁媳扒灰”所致……據此,沈繼祖主張將朱熹斬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  “慶元黨案”,無疑是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寧宗朝外戚韓胄一度把持朝政,朱熹摯友、時任宰相趙汝愚是其主要障礙。韓胄謀劃通過設立“偽學”之說,同時打倒趙汝愚、朱熹及其門生。最終的結果是寧宗帝原則上“準奏”:趙汝愚遭謫永州,朱熹被彈劾掛冠。宋寧宗還當朝宣佈道學為偽學,禁止傳播道學並清洗打擊,“偽學逆黨”的領袖就是朱熹,他的門生如鳥獸散。   韓胄等人蓄意謀害朱熹,可以理解。但宋寧宗趙擴為何忍心對自己的大儒老師下此狠手?其實,問題正出在朱熹自身。  朱老夫子是個書呆子,秉性過於耿直,宋孝宗時就連上六本,彈劾臺州知府,得罪權貴。宋寧宗時出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65的他倚老賣老,總想當皇帝老子的傢,一邊講《大學》,一邊讓皇帝“克己自新,遵守綱常”,甚至“上疏斥言左右竊柄之失”,敦促皇帝別讓人架空,皇帝很不高興。  寧宗很客氣地讓他做個宮觀官,但朱熹不知趣,還以辭官脅迫。寧宗隻得無奈地挽留。  朱熹引起韓胄一黨的嫉恨,此時出現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奏折,寧宗隨即下詔撤朱熹職、罷掉宮觀官,連門人蔡元定也被遣送道州編置和管束。  更要命的是,朱熹還在上表認罪時承認自己“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等等數條,說“深省昨非,細尋今是”,表示要悔過自新。朱熹是否“納尼為妾”,歷來爭論不休。問題在於,如果此事本屬無中生有、捕風捉影,你朱老夫子為何自己上表承認“納尼為妾”?你這不是自己朝自己的頭上扣“屎盆子”嗎!如果是為保住一條老命而作妥協,又似乎與夫子往昔的秉性大相徑庭。而這份認罪表,也一直成為後世攻訐朱熹“偽君子”的主要話柄。  一代大儒,弄得如此狼狽不堪,斯文掃地,朱熹自己應該負幾分責任呢?相關閱讀推薦:中國近代殺俘之最:朱熹後人屠殺太平軍萬餘降卒!真實的朱熹:曾向皇帝承認曾引誘尼姑為小妾歷史上朱熹究竟有沒有納尼為妾? 朱熹納妾真相歷史上的今天4月23日 中國思想傢文學傢朱熹逝世朱熹是哪個朝代的 紫陽先生朱文公朱熹資料介紹

古代君子經典名言

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3.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瞭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瞭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6.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關於誠信名言警句 君子說話

守信用勝過有名氣。 實話可能令人傷心,但勝過謊言。 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失去瞭信用的人,就再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瞭。 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死瞭。 少說空話,多做工作,紮紮實實,埋頭苦幹。

天啟六君子案:魏忠賢鏟除楊漣為解決東林黨首戰

天啟五年(1625)四月的某一天,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將大理寺丞徐大化找到自己的值房面授機宜。要他借熊廷弼案,對楊漣、左光鬥等六人實行栽贓。當天晚上,徐大化就寫出彈劾楊漣等六人的奏章,第二天送至禦前。 魏忠賢本是河北肅寧縣一個混混,在當地小有名氣,後來因賭博輸得精光,竟到瞭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地步。萬般無奈,隻得自閹,托人走後門,入宮當瞭一名小火者。現在,我們將凈身入宮服務的人,統稱為太監。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真正的太監,是指那些有權有勢的內侍,而大量的閹寺,隻能稱作火者。 魏忠賢入宮時,可能是賄賂瞭管事太監,被分配到熹宗母親王才人的門下當廚子。他一生的轉機由此開始。王才人因病早死,熹宗由乳母客氏養大。魏忠賢與客氏勾搭成奸。熹宗是神宗皇帝朱翊鈞的長孫、光宗的兒子。光宗登基不到一個月就死掉。熹宗繼位時十六歲,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因為客氏的鼎力相助,魏忠賢在熹宗面前日漸受寵。到瞭天啟三年,他已成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不但在宮裡頭一手遮天,就連權力中樞的內閣也成瞭聾子的耳朵——擺設。 如果把仁宣與光熹這兩個時代作一個比較,就會找到明代由盛轉衰的軌跡。仁宗是成祖朱棣的太子,登基不到十個月就死去,他的兒子宣宗繼位,享瞭十年國祚;光宗是神宗的太子,登基不到一個月就一命嗚呼,他的兒子熹宗繼位,當瞭七年皇帝。這兩次傳承,仁宣是由復蘇走向大治;光熹是由衰敗走向大亂。宣宗雖然好玩蟋蟀,但對國事非常用心,而且內閣六部大臣,幾乎全都是君子,所以國傢才產生升平氣象。熹宗卻不一樣,他登基之前,他的爺爺神宗皇帝已近三十年不上朝,閹寺之禍與朋黨之亂已經把國傢搞得烏煙瘴氣。他登基之初,是個什麼也不懂的毛孩子,坐穩龍椅之後,對國事沒有任何興趣,卻迷戀上瞭木工,一天到晚在紫禁城裡拉鋸子推刨子彈墨鬥線,做個官帽椅羅漢床什麼的頗有心得,對大臣呈進的奏章卻懶得看。大奸大滑的魏忠賢就是鉆瞭這個空子,把批覽奏章的權力攬到自己手上,成瞭實際的皇帝。由於他的淫威,一批正直的大臣被罷黜,而換上瞭供他驅使的一批小人擔任要職。大理寺丞徐大化便是其中一個。 大理寺負責審理案件,類似於今天的法院。大理寺丞是該衙門的主要負責人,正三品。魏忠賢為何要徐大化誣陷楊漣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楊漣是湖北應山縣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萬歷四十八年神宗皇帝去世時,他擔任的職務是兵科右給事中。這是個八品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正處級。明末發生的梃擊、紅丸與移宮三大案,楊漣是後兩案的積極參與者。這三大案都關系到政權的更替,既是皇帝傢事,更是國傢大事。楊漣官職雖小,但活動量很大,且身上有一股正氣。光宗與熹宗的順利繼位,都有他的功勞。光宗很器重他,病危時,還把他叫到病榻前,與內閣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等大臣一起同受顧命。在明代,顧命大臣具有極高的威望。所謂顧命,就是前任皇帝的遺囑執行人,肩負輔佐新皇帝的重任。《明史》言楊漣以“小臣預顧命感激,誓以死報”。從此,楊漣把輔佐熹宗當作自己的神聖任務。

戊戌變法後慈禧要斬七人 為何隻有“六君子”?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場慷慨就義。  他們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後最初要處斬的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當時官至二品的禮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靜,江蘇宜興人,思想開明,擁護革新,曾給光緒 皇帝上過有名的《人才保薦折》,保薦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張元濟等維新人士。當年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 皇帝,大肆逮捕維新派官員。徐致靖也進瞭監獄 。  慈禧親筆批文立即斬決的頭一個人就是徐致靖。李鴻章與徐致靖的父親是同科進士,又是密友,私交很深。李鴻章就想方設法救徐。他知道自己出面救徐致靖不妥,隻好求慈禧的紅人 榮祿幫忙 。礙於面子,

周瑜:《三國志》裡真君子還是《演義》裡偽君子

  史書《三國志》裡,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盛贊之,並評價其: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傑出的軍事傢。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臥龍鳳雛幼麟塚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瞭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並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瞭一個軍事戰略傢的遠見卓識。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弘。孫策初亡,孫權“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嘆服。史載,“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與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陳壽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後來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的典故。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贊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瞭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瞭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瞭。   到瞭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瞭。這個偏安江左、隻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瞭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瞭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瞭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瞭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瞭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傢被卷入。最終朱熹的理學占據瞭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傢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沉,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瞭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裡,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史上蔣幹盜書的真相:遊說周瑜時並未偷東西揭秘:三國中諸葛亮在周瑜手上輸得最慘的較量揭秘:《群英會》蔣幹遊說周瑜不為人知的真相三國歷史上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哪三件事?揭秘:正史中完美的大都督周瑜為何遭後世狂貶?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瞭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瞭。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瞭: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傢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瞭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隻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仿佛達到瞭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瞭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吊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瞭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系。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瞭他的勸說才有瞭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瞭“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瞭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瞭。  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回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劉光第簡介 清朝時期戊戌變法六君子劉光第生平

  劉光第(1859~1898年)字裴邨,漢族,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趙化人,祖籍福建省武平縣,客傢人,系清初湖廣填四川客傢後人第七代。傢貧,勤讀,於光緒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任京官期間,雖生活清貧,但廉潔自律,一塵不染。敬業勤慎,政績甚佳。公餘閉門讀書,不事權貴。盡管自己官聲頗好,升遷無礙,但見國難當頭,常自憂慮,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國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興新學、行新政不可。1898年9月5日,光緒下詔賞他與譚嗣同、楊銳、林旭四人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政變發生,四章京及康廣仁、楊深秀同被捕,於9月28日(舊歷八月十三日)被殺害於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清末維新派的著名愛國詩人。  劉光第幼年時,父死傢貧,母親王氏在艱難竭蹶中,咬牙送子讀書。雖然傢裡窮得每天隻能買三文錢豆渣作菜,但她仍對劉光第督學極嚴,劉光第亦發憤讀書,往往是三更回傢,雞鳴即起。光緒六年(1880年),二十一歲的劉光第參加縣考,為案首(童子試第一名),得到縣官陳錫囹的賞識和幫助,得以繼續攻讀,遊學於成都錦江書院。二十三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刑部廣西司主事。   劉光第在刑部供職達十餘年。此間,他在北京南西門外修復瞭一座廢圃和幾間舊合作為寓所。那裡風景誘人,屋外柳樹下有一醴泉,泉水清澈如珠,蜂蝶翩翩而至,環境十分幽靜。劉光第居此期間,除上班例行公事外,不交往權貴,不應酬筵席,常是閉門讀書,埋頭著作。在刑部任職十多年,京中知道他的人還很少。當時刑部受賄成風,劉光第卻從不接受,而且辦事十分謹慎,一絲不茍。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賄某案.要他“枉法之”,遭到拒絕,因而得罪瞭上司,失去升官的機緣。這使劉光第看清瞭朝政的腐朽。

揭秘:名相寇準不為人知的一面 君子小人皆不喜

  寇準不為人知的一面:丁謂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僅僅因為一個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準寇大人;而其間的因緣際會,僅僅因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溜須”事件。  關於溜須事件,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後的寇準再度出山,取代王欽若成為宰相。也就在與寇準拜相的同一天,丁謂也再次升官進入中書省成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二人成為同事,關系也非常親密。寇準曾多次向擔任丞相的進士同年李沆推薦丁謂,但被李拒絕。寇準問其原因,李回答說:“看他這個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嗎?”寇準說:“像丁謂這樣的人,相公能始終壓抑他屈居人下嗎?”然而,有一天,中央召開最高國務會議,會後,身為內閣成員的寇、丁二人都參加瞭宴會。宴會間,寇準的胡須上沾有一些飯粒湯水,身旁的丁謂見瞭,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這一舉動在同事兼好友間,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準不以為謝,反而板起瞭臉,冷笑著說瞭一句讓丁謂下不瞭臺的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  這就是典故“溜須拍馬”中“溜須”的出處。現在想來,寇大人說這句話,無非有兩種解釋:一是寇大人認為丁謂身為參政,卻為他人拂羹湯,不成體統;一是寇大人裝大,在地位略低於自己的同事面前充上級,意在公共場合擺譜。前者是傳統的解釋,我以為,結合寇大人的為人,後一種解釋更切合當時的情境。假如真是不成體統的話,作為朋友,寇大人理應更低調處理,不必小題大做。  其實,說起來,丁謂也不是那種喜歡溜須拍馬之輩。丁謂聽瞭“好友”寇準這話,頓時備感尷尬,從此記恨上瞭寇準。在後來的權力鬥爭中,最終將寇準擊敗,把他趕到雷州。那麼,丁謂為什麼會上佞臣榜,而寇準卻上瞭忠臣榜呢?來看丁謂這個人吧。丁謂的遺憾也許就是現代人的遺憾,現代人的遺憾也就是寇準的遺憾。   丁謂,字謂之,後改為公言。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966年,正牌的科舉進士。丁謂年少的時候就以才出名,當時著名文學傢王禹偁看到丁謂寄來的作品後大驚,以為自唐韓愈、柳宗元後,二百年來才有如此之作。可見他仕途起點之高,令人頭暈,也就不足為怪瞭。淳化三年,也就是初登進士甲科之時,就擔任瞭大理評事、饒州通判,相當於副省長。隻過瞭一年,就調回瞭中央,以直史館、太子中允的身份到福建路(北宋廢“道”為“路”,初為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設,後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去采訪。回來之後,就當地的茶鹽等重要問題寫瞭篇調查報告,引起瞭皇帝的重視,當上瞭轉運使,相當於節度使,並且還兼職三司戶部判官。不過,由於宋代派系鬥爭的傳統,丁謂仕途後來也有起伏。相關閱讀推薦:齊國名相管仲:小人和君子也能成為好朋友諸葛亮為什麼難以入圍千古名相之列?諸葛亮評價北宋名相寇準的簡介 寇準是怎麼計廢太子的?武則天與狄仁傑 一代女皇武則天暗戀名相狄仁傑房玄齡簡介 唐代初年名相太宗重要助手房玄齡生平溫彥博簡介 初唐時期大臣一代名相溫彥博生平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丁謂的才幹,其實遠在寇準之上。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瞭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說的就是丁謂。大中祥符年間,禁宮失火,樓榭亭臺,付之一炬。宋真宗命晉國公丁渭擔負起災後重建的重任,修葺宮廷。丁謂采取瞭“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將街衢挖成壕溝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溝,以便將城外的建材通過水路運進城中,等房屋建好後,那些壕溝又成瞭廢墟垃圾的回填場所,不僅“省費以億方計”,還大大縮短瞭工期。這樣精巧的規劃、縝密的思維,即使是現代都市的規劃師也未必想得到,隻要看看城市裡的馬路有人恨不得裝條拉鏈就知道瞭。  再看他另一件大事。丁謂官拜副相之後,四川一帶發生瞭以王均為首的少數民族叛亂,中央先後征調大批兵馬前往平亂,都被叛軍打得落花流水。丁謂受命於危難之際,深入蠻地,竟然以兵不血刃之勢,安撫瞭叛亂。  接下來看看寇準。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比丁謂大五歲,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淳化五年為參知政事。寇準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其實也隻因一件事,那就是中學課本裡講的“澶淵之盟”。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並促使宋真宗渡河親征,與遼訂立“澶淵之盟”,暫時穩定瞭局勢。《宋史》上提到寇準最多的就是兩個字“正直”。不過,說他“直”,沒話講;說他“正”,就值得重新考量瞭。  “澶淵之盟”後,有人對皇帝說:“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註。陛下,寇準之孤註也。斯亦危矣。”皇上聽說過賭博嗎?賭博就是傾其所有孤註一擲,寇準就是把您當作他的“孤註”啊。這個比方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當時的中央並沒有勢力和遼國抗衡,會盟前,寇準曾經威脅和談代表,說要是超過瞭某某數,就要砍他的頭。想來皇帝聽瞭這話,心上一定會隱隱作痛吧。

揭秘:清末光緒皇帝時期“戊戌六君子”被殺真相

  導讀:紀念一種歷史人物,所紀念之內容,卻與該歷史人物之真實行跡南轅北轍,實在是一種悲哀。“戊戌六君子”或厭惡康黨,或名曰維新實系革命,並無一人系為康黨之維新而死,百餘年來,卻始終被貼著“康黨”、“維新派”之標簽,實在是可笑復可悲。其中的真相,趣聞解密小編為你一一揭開。  “六君子”當年被殺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  所謂“戊戌六君子”,系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殺害的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六人。此六人均與當年之維新運動有關,其中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四人乃光緒皇帝戊戌年新任命之軍機章京;楊深秀乃山東道監察禦史;康廣仁乃康有為之胞弟。  1898年9月28日,朝廷下達殺害“六君子”之上諭,稱:“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處斬,派剛毅監視,步軍統領衙門派兵彈壓。”次日,內閣所奉朱諭將“六君子”之“大逆不道”的罪名具體化。朱諭稱:  “主事康有為首倡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後,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奸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康有為實為叛逆之首,現已在逃,著各直省督撫,一體嚴密查拿,極刑懲治。舉人梁啟超與康有為狼狽為奸,所著文字,語多狂謬,著一並嚴拿懲辦。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禦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系與康有為結黨,隱圖煽惑。楊銳等每於召見時,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實屬同惡相濟,罪大惡極,前經將各該犯革職拿交刑部訊究。旋有人奏,稽延日久,恐有中變,朕熟思審處,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儻語多牽涉,恐致株連,是以未俟復奏,於昨日諭令將該犯等即行正法。”   通觀這份諭旨,“六君子”之罪行,總結起來不外乎三條:1、康黨謀圍頤和園誅殺慈禧;2、“六君子”與康有為結黨;3、楊銳等人任職軍機處期間“欺蒙狂悖,密保匪人”——所謂“匪人”,其實就是康有為梁啟超一幹人等。換言之,“六君子”乃因其康黨身份而被殺。相關閱讀推薦:清朝皇室婚禮三大秘密:揭秘真實的清朝皇室婚禮清朝三代帝王的幕後女人:孝莊皇後活瞭多少歲戊戌變法慈禧為什麼與光緒決裂:不能讓皇帝抓軍權揭秘清朝廷為什麼挖洪秀全祖墳:破壞風水?古代也該減負:揭秘清朝皇子學習壓力有多大?劉光第簡介 清朝時期戊戌變法六君子劉光第生平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實際上,“六君子”中厭惡康有為者大有人在。“六君子”當日被當作“康黨”而被殺;後世亦長期將其歸入“康黨”,說他們圍繞著康有為,為瞭戊戌年的維新變法事業而不懼犧牲。但事實絕非如此,“六君子”中,楊銳、劉光第二人對康黨甚為厭惡;康廣仁、林旭二人曾努力撇清與康黨的關系;楊深秀情形如何,筆者尚未見可靠資料,唯譚嗣同自命與滿清為敵,故而口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之語,從容赴死。  楊銳、劉光第二人相當厭惡康黨  楊銳、劉光弟乃張之洞門下之人。張氏素來鄙視康有為之學術,斥之為偽學、野狐禪;楊、劉二人之學術旨趣,可想而知。楊銳早年對康有為曾頗有好感,認為康氏上奏的某些條陳“透切時弊”,故於1897年12月鼓動禦史高燮曾上折推薦康氏去參加瑞典的“萬國弭兵會”。但到戊戌年後,楊銳對康黨的態度已轉為不滿與鄙視,在給張之洞的一封密信中,楊銳曾明言康氏“繆妄”:“近日變法,都下大嘩。人人欲得康有為而甘心之,然康固多繆妄,而詆之者至比之洪水猛獸,必殺之而後快,豈去一康而中國即足自存乎?……京師大老,空疏無具,欲以空言去康,何能有濟!”  另據唐才質《戊戌聞見錄》披露,譚嗣同曾在給其兄唐才常的書信中提到,在軍機處任職期間,因楊銳鄙視康有為,譚嗣同曾與之發生過沖突:“伯兄曰:復生入值,與劉裴村一班,劉願者,雖不奮發,而心無他。然可慮者,叔嶠跋扈,媚舊黨而排南海,復生忿與之爭,叔嶠不納。”——“伯兄”即唐才常,復生即譚嗣同,劉裴村即劉光第,叔嶠即楊銳,南海即康有為。楊銳好友高樹在其《金鑾瑣記》也記載,楊銳對同為軍機章京的鐵桿康黨譚嗣同、林旭相當不滿,私下裡形容譚嗣同為“鬼幽”、林旭為“鬼躁”:“鬼幽鬼躁楊公語,同列招災竊自憂。……叔嶠曰:‘某君鬼幽,某君鬼躁,同列如此,禍可知矣。”——考之戊戌年譚、林二人行狀,譚氏與康黨多有密謀而不令楊銳、劉光第等人得知,故楊銳呼之為“鬼幽”;林旭年少輕狂,“日夜謀變更一切甚亟”,故楊銳呼之為“鬼躁”。   楊銳擔任軍機章京,系張之洞請托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薦的結果。劉光第的情形,大致與楊銳相似,其進入軍機,同樣是借瞭張之洞的力量、由陳寶箴推薦的結果。但或許是因為劉雖得張之洞器重,但終非張之洞心腹之人,故而事前並不知道自己會被推薦,入職之後,也非如楊銳一般,孜孜於籌劃促成張之洞入京主持變法。但其對康黨的厭惡之情,則與楊銳一般無二。康黨開設保國會,劉氏僅前往一次,因厭惡其言論,再未有過交往。劉氏還曾在傢信中感嘆:“新舊兩黨,互爭朝局(好在兄並無新舊之見,新者、舊者均須用好人,天下方可久存),兄實寒心。”所謂“新黨”,即是指“康黨”。在軍機處值班期間,為緩和新、舊矛盾,雖然光緒有關新政之奏章,一概越過舊的軍機大臣,交由新任四章京辦理,劉氏“仍以要件商諸大軍機,又曾請於德宗,為言不能潛越大軍機之權”(“大軍機”系指舊軍機大臣,相對之新任軍機四章京,則有“小軍機”之名)。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楊、劉二人入軍機處值班不過十數天,竟被視作“康黨”而慘遭殺身之禍,當時之人,皆視作奇冤。張之洞曾急電京中,欲營救楊銳,其電文稱:“楊叔嶠者,端正謹飭,素惡康學,確非康黨,平日議論,痛詆康謬者不一而足,弟所深知。……此次被逮,實系無辜受累”。劉光第死後,查抄其傢,曾搜得彈劾康有為之奏疏一份,尚未完稿。尤使人嘆息者,楊、劉二人被捕前不久,均曾動過辭官退隱的念頭,楊銳的理由是與“康黨”無法共事——“同列又甚不易處,譚最黨康有為,然在直尚稱安靜,林則隨事都欲取巧,所答有甚不妥當者,兄強令改換三四次,積久恐漸不相能。現在新進喜事之徒,日言議政院,上意頗動……兄擬加遇事補救,稍加裁抑,而同事已大有意見,今甫數日,既已如此,久更何能相處。擬得便即抽身而退。”劉光第的理由是擔憂自己“終以憨直賈禍”,欲再被光緒當面召見一次,痛陳“新政措理失宜”之處後,即辭官歸傢。  林旭、康廣仁曾竭力擺脫“康黨”身份  時人對林旭的評價是“年少輕躁”,其任職軍機章京時,年僅二十四歲。觀林氏對康有為之看法,多受外界環境之影響,並無定見。1897年11月,林氏致書李宣龔,談及自己與康有為的交往,稱“康長素適來,日有是非,欲避未能”,所謂“是非”,大約是此時政、學兩界之主流人物,均不齒康氏之學術與政治理念;林氏乃兩江總督沈葆楨之孫婿,以世傢子弟之身份在京尋求政治機會,自不願與名聲不佳之“康黨”扯上關系。但到瞭1898年5月,康氏已得光緒之青睞,林氏在為康氏之《春秋董氏學》作跋時,已不忌諱自述:“南海先生既衍繹江都春秋之學,而授旭讀之”,顯系明言自己做瞭康有為的學生。  林氏之進入軍機處,按康黨的說法,是光緒看中瞭他“康有為弟子”的身份。但1898年6月,林氏被榮祿招入幕府,或許才是光緒選中他的真正緣故——光緒選拔軍機四章京必有平衡滿漢新舊之考慮:若以楊銳、劉光第代表張之洞漢臣一系之勢力;林旭代表榮祿滿臣一系之勢力;唯譚嗣同充當康有為在軍機處之代言人,當屬最佳解釋。據時人披露,林氏當值期間,“欲盡斥耄老諸大臣”,“凡建一策,僚輩不能決者,旭大呼奮筆擬稿以進”,可見其冒進與積極。此種冒進,曾引發榮祿之擔憂,恐其招禍,故致信林氏,勸其在新政事務上,“虛懷下問”,多與樞庭老臣商議,不應該“遇事紛更”。但林氏既深受康有為影響,康黨之目標,乃開制度局、懋勤殿,架空現有各級權力部門,“遇事紛更”乃康黨之既定方針,林氏自難以接受榮祿之勸誡。但當京城空氣已空前緊張時,林氏曾深夜前往鄭孝胥之處問計,據鄭孝胥日記記載,林氏與他談論良久,“自言不得以康黨相待”——此言雖是林氏被捕前對自我身份的一種自我安慰式的樂觀預判,但也反映出林氏與康黨之間存在一定的疏離。另據章太炎透露,林氏在被逮捕前夜,“知有變,哭於教士李佳白之堂”。此外,據《異辭錄》記載,林氏在被捕前一天,還曾求告到李鴻章幕僚馬建忠車前,欲求馬氏“回車復見傅相,為我乞命”。綜合這些材料,可知林氏在被捕前夕曾四處活動求救。   至於康廣仁,因其系康有為胞弟,其“康黨”身份似乎不容置疑。然十餘年之後,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失敗入獄,碰到一名為劉一鳴之老獄卒,曾看守過譚嗣同、康廣仁等人,據劉氏對汪精衛講:當年,“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墻作書,問何為,笑日:’作詩耳。‘……林旭美秀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康廣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林聞哭,尤笑不可仰。既而傳呼提犯人出監,康知將受刑,哭更其。”獄卒之言,當屬可信,早在政變之前,康廣仁就曾致信友人,抱怨過康有為一意孤行,大事難成:“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擠者、謗者盈衡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至於林氏之“時作微笑”、“笑不可仰”,未必是凜然不懼,因林氏參與瞭“圍園殺後”之密謀,事變前也曾四處求救未果,至此應該對自己之最終命運瞭然於胸,已不必如康廣仁般“以頭撞壁”。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唯譚嗣同一人甘願為其反滿革命理想而流血  楊深秀以禦史身份被當作“康黨”而遭到殺害,與其戊戌年和康有為過從甚密有關。楊銳在給張之洞的密函中,曾提到:“此時臺諫中,惟楊深秀、宋伯魯最為康用,庶僚中亦多有攀附者。”戊戌年,康有為寫瞭許多奏章,大多以楊深秀、宋伯魯二人之名義呈遞;結果是楊深秀被殺,宋伯魯逃到外國使館得免一死。楊氏被殺的直接原因,是他於9月19日呈遞瞭康黨擬定的一份涉及武裝政變計劃的奏折。奏折中,不但要求光緒調袁世凱軍隊入京,還提議聘請李提摩太和伊藤博文為新政顧問,甚至建議皇帝考慮與英、美、日三國“合邦”;而最讓慈禧心驚膽戰者,莫過於該折附片中要求開掘頤和園內的“秘密金庫”,並請皇上準募300人,於9月23日正式發掘——所謂“秘密金庫”,根本子虛烏有,“康黨”編造此一謠言,說開掘“秘密金庫”可以為變法提供必需資金支持,乃是為瞭完成其“圍園殺後”計劃——此前,譚嗣同已致信唐才常,要他帶會黨人馬秘密入京,目的就是偽裝成掘金工人,入園起事殺死慈禧。楊深秀卷入此種密謀,其被慈禧定為“康黨”,並無誣枉。唯楊氏本人是否瞭解其呈遞之奏折的個中玄機,尚未敢斷言。  事實上,所謂“戊戌六君子”,唯有譚嗣同一人,清楚地瞭解自己因何而死,且確實願意為之而死。今人多將譚氏歸入維新派之列,實際上,早在入軍機處之前,譚氏即已深植強烈的反滿立場。以其著作《仁學》為例,因反滿思想激烈,生前僅梁啟超、章太炎等有限幾位好友得見。其中如此寫道:“成吉思汗之亂也,西國猶能言之;忽必烈之虐也,鄭所南《心史》紀之;有茹痛數百年不敢言不敢紀者,不愈益悲乎!《明季稗史》中之《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不過略舉一二事,當時既縱焚掠之軍,又嚴薙發之令,所至屠殺虜掠,莫不如是。即彼準部(準格爾),方數千裡,一大種族也,遂無復乾隆以前之舊籍,其殘暴為何如矣。亦有號為令主者焉,及觀《南巡錄》所載淫擄無賴,與隋煬、明武不少異,不徒鳥獸行者之顯著《大義覺迷錄》也。臺灣者,東海之孤島,於中原非有害也。鄭氏據之,亦足存前明之空號,乃無故貪其土地,攘為己有。攘為己有,猶之可也,乃既竭其二百餘年之民力,一旦茍以自救,則舉而贈之於人。其視華人之身傢,曾弄具之不若。噫!以若所為,臺灣固無傷耳,尚有十八省之華人,宛轉於刀砧之下,瑟縮於販賈之手,方命之曰:此食毛踐土者之分然也。夫果誰食誰之毛?誰踐誰之土?久假不歸,烏知非有。人縱不言,己寧不愧於心乎?吾願華人,勿復夢夢謬引以為同類也。夫自西人視之,則早歧而為二矣,故俄報有雲:’華人苦到盡頭處者,不下數兆,我當滅其朝而救其民。‘凡歐、美諸國,無不為是言,皆將藉仗義之美名,陰以漁獵其資產。華人不自為之,其禍可勝言哉?”   正因為譚氏有如此強烈的仇滿情緒及“十八省華人”意識,戊戌年之前,他曾屢次言及新疆、西藏、滿洲、蒙古、青海等地均可賣給英、俄等國,以籌措資金作變法之用;更對當時倡導“保中國不保大清”之康有為一見傾心,執弟子之禮,且與康黨秘密籌劃“湖南自立”。也正因為此種革命黨立場,為自身安全計,譚氏曾想買一個外國功名作護身符。1896年12月,譚嗣同致信汪康年,打聽外國人開捐功名之事,準備買捐受外國人保護。譚氏說:“傳聞英、俄領事在上海開捐’貢‘、’監‘,捐者可得保護,藉免華官妄辱冤殺,不識確實否?保護到如何地步?價值若幹?有辦捐章程否?嗣同甚願自捐,兼為勸捐,此可救人不少……嗣同求去湖北,如鳥獸之求出檻縶;求去中國,如敗舟之求出風濤;但有一隙可乘,無所不至。若英、俄之捐可恃,則我輩皆可免被人橫誣為會匪而冤殺之矣。伏望詳查見復。”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對譚氏之政治立場,張之洞似乎有所察覺。譚氏應召赴京,過湖北見張之洞,張氏曾語帶譏諷,謂譚氏:“君非倡自立民權乎,今何赴征?”革命黨人章士釗深悉譚氏戊戌年進入軍機之真意圖,章氏稱:“(譚)嗣同(唐)才常,與(沈藎)談天下前局,其旨趣雖有出入,而手段無不相同。故嗣同先為北京之行,意覆其首都以號令天下。……以嗣同天縱之才,豈能為愛新覺羅之所買,志不能逮,而空送頭顱,有識者莫不慨之。”譚氏之絕命詩有“留將公罪後人論”之句,《仁學》中謂:“謀反,公罪也”,此乃譚氏臨終,隱晦表示自己乃為反滿革命而死,非為維新而死。  康黨事後作偽,掩蓋“六君子”被殺真相,“六君子”被捕前,康有為因全盤參與籌劃戊戌年圍園殺後等內幕,並對其成敗有所預判,已提前遁走天津。“六君子”被殺後,康黨為維護其“維新派”面目,以爭取國際、國內之同情與支持,又不惜種種作偽,掩蓋“六君子”被殺之真相。

齊國名相管仲:小人和君子也能成為好朋友

  管仲,原姓姬,與西周武王同姓,是周朝皇族的後代。男,漢族,約公元前723年農歷三月初三生,屬相約為馬,星座約為雙魚座,安徽潁上人,擔任春秋時期齊國的丞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諸侯霸主,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管仲的容貌在《東周列國志》中記載的是: “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  如果您還想進一步瞭解管仲的具體形象,筆者又參閱瞭當年的齊國都城——山東臨淄縣,城南十裡牛山北麓,管仲墓碑上的畫像。像中的管仲臉形圓闊,雍容大度,前額寬廣,雙目炯炯有神,兩耳大且下垂,三縷胡須,顯得文質彬彬,微閉的嘴唇,似有句句諫言,切中實弊,讓君王有知音之感;又似有千言萬語,春風化雨,滋潤百姓心田。   管仲是西周皇族周穆王的後代,不到3歲的時侯父親就死瞭,母子相依為命,生活貧苦。10歲時的管仲就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傢庭重擔,耕地擔柴,受盡苦難。14歲為維持生計,背景離鄉,與好朋友鮑叔牙合夥經商。過瞭兩年,他們又一同入伍當兵,來到位於山東的齊國。中間經歷瞭許多跌宕曲折、驚心動魄的事件,終於在鮑叔牙的大力推薦下,成為齊國的丞相,開始瞭他的英雄人生。  如果有人問,一個人成功的必備要素是什麼呢?從管仲的名揚天下來看,主要有以下三點。相關閱讀推薦:春秋首霸齊桓公餓死宮中為何無人知?齊桓公之死管仲簡介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傢管仲的生平介紹齊桓公稱霸: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五霸中的首霸?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宮者豎貂:以色相媚齊桓公!齊國管仲變法之管仲改革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朋友幫助:管仲與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就是好朋友。當時,管仲傢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瞭,就主動找管仲一起做生意。所有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出資的。可是,當賺瞭錢以後,管仲的分紅卻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不慣瞭說:“管仲不仁義,出錢的時候拿的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多!”鮑叔牙卻說:“不許這麼說!管仲傢裡窮,這些錢對他的作用比對我大。”  齊桓公即位後,決定封鮑叔牙為丞相,鮑叔牙卻對齊桓公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丞相才對呀!”齊桓公驚訝地反問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嗎?”鮑叔牙回答道:“管仲,天下奇才,英明蓋世,才能超眾。”齊桓公又問鮑叔牙:“管仲與你比較又如何?”鮑叔牙沉靜地指出:“管仲有五點比我強。一是寬以從政,惠以愛民;二是治理江山,權術安穩;三是取信於民,深得民心;四是制訂禮儀,風化天下;五是整治軍隊,勇敢善戰。”鮑叔牙進一步諫請齊桓公釋掉舊怨,化仇為友,齊桓公聽瞭鮑叔牙的話,把已經被他抓住,成為死囚的管仲重新赦免,並聘任為丞相,而管仲也真的輔助佐齊桓公成就瞭霸業。  管仲非常感激鮑叔牙,他說:“我曾經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自己多拿分紅,鮑叔(牙)不計較,反而憐憫我的貧窮!我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結果辦砸瞭,鮑叔(牙)不罵我,反而安慰我時運不濟。我三次做官被免,鮑叔(牙)不嫌我,反而替我申辯沒有遇到明主。我三次臨陣脫逃,鮑叔(牙)不棄我,反而理解我為母偷生。我的主人公子糾失敗瞭,我的同僚召忽為他自殺,我卻做瞭俘虜,鮑叔(牙)不羞我,反而說我忍小節,謀大義。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牙)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瞭封地的有十多代,很多成為有名的大官。後來的天下人往往忽略瞭管仲的才幹,而是去更加贊美鮑叔(牙)無私助友的高貴品德。由此看來,小人和君子也能成為好朋友。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領導賞識:齊桓公與管仲  齊桓公和管仲之間有一個成語故事叫做“一箭之仇。”  齊國的國王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諸、公子糾和小白。公元前698年,齊僖公駕崩,太子諸即位,為齊襄公。他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人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傳為美談。不久,齊襄公與重臣魯桓公的夫人文薑秘謀私通,醉殺瞭魯桓公。對此,具有政治遠見的管仲和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所以他們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設法找出路。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山東曲阜的魯國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君的女兒,河南的衛國離山東的齊國太遠,所以鮑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齊國的南鄰山東莒縣的莒國去躲避。  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終於爆發。齊襄公被殺,一時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看到時機成熟,都想方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公子小白和鮑叔牙向莒國借瞭兵車,日夜兼程回國。魯莊公也幾乎同時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這時,管仲發現公子小白已經走在前面。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30輛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人馬過即墨30餘裡,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非常沉著,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拿起弓箭來對準小白射去,隻聽“當啷”一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管仲見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得意洋洋地率領人馬回去瞭。

成語故事坐懷不亂 柳下惠是真君子還是偽小人?

  坐懷不亂的典故:坐懷不亂相傳是講述的柳下惠不為女色所動的事,在古代更是被奉為儒傢的經典之一,坐懷不亂到底說瞭什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按中國的傳統,男女之事,算是“不文”,是不可以公開談論的,“四大聖人”之一的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去流傳瞭千年,雖坐懷沒亂,但畢竟涉及的是男女之事,是不便於放到臺面上來說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流傳如此之久呢?而且隨著柳氏傢譜在安徽的發現,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是個千年謊言,得到瞭進一步的證實。千年謊言又是如何演變而來的?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最早出自什麼地方呢?  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曾官拜魯國士師,相當於現在的監獄長。據說,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遂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孟夫子目其為“四大聖人”之一,《孟子·萬章下》說: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說他是聖之和也,可做百世之師,所以後世就叫柳下惠是“和聖”。但柳下惠廣為人知,不是因為他是個“和聖”,而是因為男女關系上的“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的“毛詩”版本,且有幾個版本。西漢毛亨的《毛詩故訓傳?巷伯》講瞭個獨居男子和寡婦的故事:昔者,顏叔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顏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自以為辟嫌之不審矣。若其審者,宜若魯人然。魯人有男子獨處於室,鄰之厘婦又獨處於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是也。”這應該是最早的版本,形成瞭“坐懷不亂”故事的雛形,但此時距離柳下惠所處的年代已經相去數百年。  到元時的胡炳文(1250—1333),在《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瞭“坐懷不亂”的細節,有瞭成型的“坐懷不亂”的故事: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  元末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也有同樣的記載:“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晚不亂。”

有關君子的名言

  1、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宋·蘇軾   2、君子之遊世也以德,故不患乎無位;小人之遊世也以勢利,故患得患失,無所不為。——宋·胡宏   3、君子以道德輕重人,小人以勢輕重人。——清·宋綞   4、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5、君子揚人之善,小人揚人之惡。——唐·吳兢   6、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漢·劉向

古代君子的名言集錦

  ☆君子之為利,利人;小人之為利,利已。--(明·方孝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莊子〉   ☆君子之遊世也以德,故不患乎無位;小人之遊世也以勢利,故患得患失,無所不為。---(宋·胡宏)   ☆君子以道德輕重人,小人以勢輕重人。---(清·宋綞)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禮記〉   ☆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左傳〉

關於胸懷大度的君子名言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爭問題肚量要寬,拉烈馬韁繩要長(藏族) ●寬宏大量是一種美德(緒儒斯)   ●宰相肚裡能撐船 ●好漢的胸膛,能容下全鞍馬(蒙古)

君子的名言警句

●君子之遊世也以德,故不患乎無位;小人之遊世也以勢利,故患得患失,無所不為(宋·胡宏) ●君子以道德輕重人,小人以勢輕重人(清·宋綞)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禮記〉 ●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左傳〉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君子揚人之善,小人揚人之惡(唐·吳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