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國威

樹國威!歷史上第一位開國將軍打得日本軍官敬禮

   作為軍人,任何時候都要有憂患意識,牢固樹立戰鬥力標準,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如此,我們的軍隊才能無愧於祖國的鋼鐵長城的稱號…   人物檔案:張秀龍,湖北沔陽(今仙桃)人,1914年出生,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瞭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役戰鬥。曾任浙江省軍區司令員、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武漢武昌小洪山北麓,松青竹翠,格外寧靜,一生頗具傳奇色彩的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張秀龍將軍便居住於此。  賀龍稱贊他為鐵匠  張秀龍是從洪湖蘇區走出來的開國將軍。其傢境貧寒,傢鄉沔陽過去曾流傳“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的民謠。他少年離傢進入鐵匠鋪當學徒,參與為紅軍遊擊隊打造刀槍兵器和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革命活動。15歲參加紅軍,征戰幾十年,至今身上還留有戰爭年代的彈片。  1932年,張秀龍在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川漢獨立團任警衛班長。一次戰鬥中,他帶人一舉擊退敵人,還為紅軍搞回幾百擔糧食。賀龍誇獎他能幹,“像個鐵匠”。從此,“鐵匠”之名越叫越響。   此後,在一次戰鬥中,部隊傷亡慘重。臨陣指揮的賀龍來到已任營長的張秀龍面前說道:“鐵匠,這次戰鬥就看你的瞭,你帶人沖上去!”張秀龍率隊英勇拼殺,將敵人打得潰不成軍。  長征時期,張秀龍任二軍團9師17團參謀長,曾3次負傷。一次,部隊行至貴州畢節境內,與敵人交火。情況危急,師長郭鵬、政委廖漢生命令張秀龍帶傷出征。他帶領部隊,硬是將氣勢洶洶的敵人打得鬼哭狼嚎。此戰中,張秀龍的腿部受瞭重傷,部隊撤離時,張秀龍不見瞭。  師長郭鵬下令去找,才將受重傷的張秀龍找回。部隊過瞭金沙江後。張秀龍問賀龍:“前面高高的是什麼山?”賀龍答道:“雪山。”隨後,賀龍令戰士找來防寒的衣服給他,牽來一匹騾子,把張秀龍扶上騾子。就這樣,渾身是傷的張秀龍跟隨部隊爬過瞭雪山。  那一仗打得真痛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張秀龍隨部隊轉戰山西。  談到山西靜樂康傢會戰鬥時,老人神采飛揚。他起身從書桌抽屜取出地圖,準確地指出康傢會在哪、婁煩在哪:“我們在山西打日軍據點,是在打瞭婁煩後打康傢會的。康傢會那一仗打得真痛快,整整消滅瞭日軍1個中隊。戰後一名日軍軍官向我敬禮,說是被我這個長官捉瞭才活下來的。”  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瞭著名的“百團大戰”。張秀龍對當時戰鬥的激烈尤難忘懷。“日軍以鐵路、公路為鏈,碉堡為鎖,企圖困死我根據地軍民。我軍以破襲正太鐵路為重點,戰士向鐵路、公路沿線的敵軍發起攻擊,一個一個地拔除敵偽據點。  戰鬥從頭年8月一直打到第二年5月。經過浴血奮戰,我們成功地粉碎瞭敵軍的‘囚籠政策’。”戰鬥中,張秀龍親眼看到並肩作戰的連長被敵軍子彈擊傷,兩個排長和幾個戰士犧牲。  “有成千上萬的戰友犧牲,他們是共和國的功臣,應該為他們樹碑立傳!”老人越說越激動,禁不住滿眼噙淚。  中原突圍生死對決  1946年,中原解放軍約5萬部隊吸引瞭國民黨30萬大軍,這使得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其他部隊的壓力大大減輕,爭取瞭發展的寶貴時間。  1949年8月21日,時任22軍副軍長張秀龍在舟山指揮戰鬥。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包圍,中原解放軍分路突圍。張秀龍時任江漢軍區副司令員,隨部隊向四川方向突圍,準備去找陳賡部會合。他的部隊越打越少,包括兄弟部隊在內打到宜昌時隻剩一個營的兵力。  就這樣一路走一路打,有一天在麻城附近,遭遇瞭麻城保安團。附近活動的遊擊隊聽到槍聲,聞聲趕來支援。  與遊擊隊會合後,暫時沒有瞭被包圍的危險,大傢一致認為應該盡快與黨中央取得聯系,以便明確下一步的行動方向。開會的結果是大傢推舉張秀龍化裝出去聯絡。  遊擊隊的同志送給張秀龍一個金戒指,上面刻有“曹金山”三個字,可能是哪個地主老財的名字。張秀龍順勢化名為曹金山,戴著禮帽,坐著轎子,帶瞭3個人“做起瞭綢緞生意”。一路上他們多次看到“捉李先念懸賞五百萬大洋,皮定均和張秀龍三百萬大洋”的告示,但是整個過程出奇的順利,沒有受到任何盤查。  將軍告訴記者,戰爭年代他6次掛彩,均死裡逃生,但是他的好多戰友卻犧牲瞭,沒有能夠看到勝利的這一天。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老將軍叮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作為軍人,任何時候都要有憂患意識,牢固樹立戰鬥力標準,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如此,我們的軍隊才能無愧於祖國的鋼鐵長城的稱號。相關閱讀推薦:揭秘:誰是抗戰中最後一個被日寇殘害的文化名人鄙視!淞滬抗戰中國人因錢為日軍做間諜出賣情報北伐名將抗日功臣黃琪翔:抗戰後堅決要求退役抗戰八路軍最大叛徒邢仁甫:腐化墮落後投降日寇國軍抗戰英烈閻海文:高呼“中國無被俘之空軍”

大宋的國威 打勝仗卻賞賜自己的敵人

  《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說“在北中國的中部和東部(今山西和河北),唐朝的長期衰弱容忍瞭並在很大程度上助長瞭外族對廣大領土的占領。來自北方的外來民族有沙陀突厥、回鶻、鮮卑、黨項、吐谷渾等等,其中有一些長期居住在長城以內,另有一些則是新近侵入的,它們先後占領瞭北中國的大部分,隻留下黃河以北的小部分地區仍由純粹的漢人統治。由沙陀偉大領袖李克用的兒子在923年建立的後唐王朝,是這些非漢族的強大力量最值得註意的結果。丟失給異族的大部分疆土最後由宋朝收回,但長城內的極北地區,即所謂十六州,則註定將繼續處於外族統治下達四個世紀之久。”  早在宋朝成立之前遼國已經建國半個世紀之久,已是當時疆域最大的帝國之一。在宋朝建國之前,中國王朝吳越(浙江一帶)向遼國朝貢。北漢(山西一帶)臣服於遼國。宋朝處在南北夾擊環境如此惡烈的情況下,宋軍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完成瞭唐軍用一百多年都沒有完成的任務,消滅割據勢力一統中國。“天寶之末石晉之際中國不幸皆罹其害,自周世宗北征之後雖疆土未復夷夏稍分,我祖宗奕世修備大庇生民。”“五代之際,天下剖裂,太祖啟運,雖則下西川,平嶺表,收江南,而吳越、荊、閩納籍歸覲,然猶有河東未殄。其後太宗再駕乃始克之,海內自此一統……”宋軍初期軍力並不弱,高麗、女真、黨項皆貢於宋。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出身貴族,是一個高級將領。他本身並不註重抽象的理論而是非常註重實際技術、重視科技。他稱帝後,很少與文臣探討儒傢典籍,而是經常親自出題科考或親臨造船務、監督水戰、整飭軍政等。趙匡胤本身很重視軍事武力建設的……北宋開國之初,軍隊個人素質是歷朝最高的。《夢溪筆談》裡專門比較過歷代弓的強度,宋初的士兵膂力要比漢唐高得多。他經過瞭一番瀝血奮戰,滅後蜀、南唐,初步完成瞭統一。他不給武將太多權利是因為怕軍閥割據、國傢不安定……他死後傳位於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又滅瞭吳越、北漢等國。根據趙匡胤的遺願收回燕雲十六州發動兩次侵遼戰爭。宋軍主動進攻遼軍,可見宋軍的實力並不亞於遼軍。由於輕易冒進、前線指揮失物等等原因使宋軍沒有取得成功,但也沒有潰敗。宋軍停止瞭對遼戰爭是因為由於經過長期的戰爭後建國不久,宋需要調整。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真宗親征契丹,幸澶淵,以成卻敵之功。宋真宗禦駕親征渡過黃河,士氣高漲的宋軍接連打瞭幾個勝仗,遼軍統帥蕭撻覽中箭身亡,遼國“蕭太後臨其轊車,哭之慟,輟朝五日。”“蕭達蘭通天文,屢著戰功,首倡南侵之謀,至是死,軍中奪氣,滋欲議和矣。”“真宗用寇萊公計,親禦六軍渡河,兵始交而斃其貴將,契丹有求和意。”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裡,氣勢百倍。”遼軍士氣低落。最後遼軍抵擋不住,請盟議和。於是“契丹使姚東之來獻禦衣、食物。”雖然寇準不同意議和主張乘勝追擊。但宋真宗卻渴望和平,不喜戰爭,不想再繼續勞民傷財、不願意生靈塗炭。在談判中遼人說:“今茲引眾而來,本謀關南地,若不遂所圖,則本國負愧多矣。”宋使曹利用則堅定的回答說:“稟命專對,有死而已。若北朝不恤後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最後遼主及蕭太後無奈被迫簽盟,“小堯舜”遼聖宗耶律隆緒言:“南北通和,實為美事。”大宋在勝利的情況下與遼國簽訂瞭“澶淵之盟”,使兩國成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澶淵之盟”使宋朝依然侵占遼國“關南”之地瀛、莫二州。同時宋朝同意每年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相當於30萬貫)。公元1021年宋朝的國傢財政收入總數為15000萬貫。北宋時期宋政府的平均年財政收入應在有10000萬貫以上。一兩白銀兌等於一貫銅錢。30萬貫對宋朝每年的巨大的財政收入來說不值一提。仁宗寶元年間僅陜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隻是陜西一地,戰爭軍費比和平時期軍費高1300萬貫。澶淵之盟是賞賜失敗者財物的盟約決不是失敗者進貢賠款的盟約。“歲幣”對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構成絲毫壓力。遣使撫諭懷、孟、澤、潞、鄭、滑等州,放強壯歸農。“澶淵之盟”使宋遼兩國進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時期,使中國的北方恢復安定,促進瞭漢、契丹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瞭契丹人的漢化。《龍川別志》感嘆“自景德至今將百年,自古漢蕃和好所未常有。”王安石《澶州》:“天發一矢胡無酋,河冰亦破沙水流。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李復《過澶州感事》:“默使敵計墮吾計,獨屈黃屋親臨戎。敵驚潰奔虎北門,從此願講兄弟親。”陸遊《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豪傑何心後世名,材高遇事即崢嶸。巴東詩句澶州策,信手拈來盡可驚。”  當宋仁宗去世的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遼國侄皇帝耶律洪基也為叔父宋仁宗的離世悲傷不已握著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禦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從此以後宋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設為國策,使那時的中國就遠離瞭原始的武力擴張、掠奪財務的野蠻階段。北宋拿點小錢換來瞭長期的安定和平、穩定的發展。使宋的商業、經濟、科技、技術等等都得到瞭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致使北宋國事強盛、海內升平、全國上下彌漫著一股瑞氣。也使人們長期處在一種富足閑暇狀態。長期的和平也使宋、遼兩國逐漸退化瞭的野蠻戰鬥的能力。也使宋朝遠離瞭原始、落後的世界。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