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國號

歷史解密:“漢”這個國號,劉邦竟然很討厭?

  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二個國號,是漢高祖劉邦所定的“漢”。  嬴政開創瞭大一統的封建中國,但短短15年的時間即告滅亡,被漢朝取而代之。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甲午日),開國皇帝劉邦在今山東定陶境內的汜水之陽稱帝,定國號為“漢”。  對於“漢”這個國號,劉邦當初很不喜歡,甚至覺得是一種屈辱。如果不是開國功臣蕭何做他的思想工作,很可能就沒有“漢”這個國號瞭。劉邦之所以討厭“漢”字,與西楚霸王項羽有關。  秦末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到最後能夠問鼎天下的,隻有劉邦和項羽兩位起義軍首領。說起來,劉邦和項羽還算是“蘇北老鄉”,劉邦老傢在徐州沛縣,項羽老傢在宿遷,相鄰著呢。  據《漢書·蕭何傳》記載,當時實力占上風的項羽,與劉邦達成“君子約定”:“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意思是,誰的軍隊先開進函谷關,打到秦朝的老窩,誰就稱王。項羽沒想到劉邦占先。按約定,劉邦應該在關中當老大,封為“關中王”什麼的。   但當時由於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實力占上風的項羽自然不願拱手相讓,但又不能說話不算數。於是將漢中、巴蜀讓給劉邦,立其為“漢王”。  劉邦對項羽的做法十分惱火,當即要向項羽開戰。蕭何勸他說:“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蕭何的意思是,雖然在漢中稱王不如在關中那邊好,但總比去死好吧?為使劉邦打心眼裡信服,蕭何還引經據典地說:“漢”這個字太好瞭,很偉大,立你為漢王是天意。  《漢書·蕭何傳》中記述瞭蕭何的這段原話:“《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古代天文學上的“漢”,代指的是天河。皇帝自認為“天子”,也是天上人。  所以與“天”搞到一起的“漢”字,對想當皇帝的劉邦來說,絕對是一個好字。唐人顏師古曾註稱:“以漢配天,此美名也。”  到劉邦稱帝建國前,“漢王”稱謂已聞名天下。所以,在建國時選用這麼美好的“漢”字作為國號,顯然已水到渠成。後來的事實證明,“漢”確實不錯,連東漢在內,給劉姓王朝帶來瞭長達400多年的國運。  “漢”如今已成瞭中華民族的榮耀,我們的寫書的文字被稱為“漢字”,即此國號而來。”漢”字是水旁,代表天河不虛,但河多”水”,掌控不好流向就容易分叉,東西漢的出現也許就是冥冥之中的一份天數。  實際上,“漢”的全部就是水,其玄機在《荀子·王制篇》中,“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國運長短,在人不在天!相關閱讀推薦:劉邦為瞭逃命竟然犧牲兩千婦女:讓楚軍意亂情迷對比出差距:項羽與劉邦在《史記》中的直接較量劉邦哪個兒子繼位瞭?漢高祖劉邦八個兒子的命運劉邦的女婿是誰?做漢高祖劉邦的女婿有多憋屈楚霸王項羽因為太重感情而導致其被劉邦擊敗?

揭秘清朝國號的秘密:改金為清是化被動為主動?

  清朝是中國傳統帝制時代最後一個統一王朝,從公元1636年始到1912年止,清朝歷經十一位皇帝、綿延276年,歷史影響巨大。今天的我們已經習慣地把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作為清朝的起點,但這隻是滿洲人入主中原內地的開端,“大清”這個國號最初的運用,還要追溯到更早以前。而且,清朝與歷史上的金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後來追贈的清朝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建立的政權就叫做“金”,那麼“金”後來為何變成瞭“大清”,“大清”這個國號又蘊含著怎樣的意義呢?  眾所周知,在清朝皇帝的世系表中,排在第一個的是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天的遼寧新賓,建國稱汗時,他的漢譯的國號時金,史稱後金。如此,一個臣民數十萬的金國,出現在明朝的東北地區,金國是1636年大清國的前身,首任皇帝皇太極,是金國的首任大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這顯示瞭金國和大清國的繼承關系。  金國的創建可以追溯到1583年,屬於大明朝疆域的東北地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女真,女真分為三部,建州、海西和野人。各部有部落林立,相互混戰,一片混亂,努爾拿就出生於建州女真,一個小部酋長的傢庭,1593年的時候,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被建州女真另外一個城主尼堪外蘭引導的明軍誤殺,努爾哈赤的部落很小,祖父和父親被誤殺瞭,當時的情況非常地緊急,部眾叛離,在這種形勢下,25歲的努爾哈赤以他祖父和父親留下的13副鎧甲,武裝跟隨自己的30個人,走上攻打尼堪外蘭創建金國之路。  在這裡有個細節說下,明清兩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投軍的年齡和努爾哈赤起兵的年齡都是25歲,在投軍和起兵前的經歷兩個人都很相似,努爾哈赤幼年喪母,受不瞭繼母的虐待,在十歲左右就離傢出走瞭,獨自打拼生活,努爾哈赤挖過人參,運過山貨,早年的艱辛,把努爾哈赤鍛煉成為一個體格魁梧勇於創新,敢於爭先的少年,在這期間和漢人接觸的比較多,挖的人參和山貨都要運到撫順去賣給漢人。他喜歡上瞭漢人講的,老不看《水滸》,少不看《三國》,清朝的時候,關公的信仰非常地盛行,滿洲民族的很多人都喜歡三國,這和努爾哈赤是有關系的,努爾哈赤成為一個富於謀略的見多識廣的女真人。  朱元璋和努爾哈赤都應驗瞭《孟子?告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經過早年的艱難,然後才能成大事。努爾哈赤不愧是創造奇跡的一世英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臨敵不懼,經過30多年,努爾哈赤完成瞭幾百年來未曾實現的,統一女真各部的偉大事業。成為全女真的英主,躍居英明汗的寶座,獨立建國,國號為金。   努爾哈赤的金,史書上稱為後金,就是為瞭區別以前的金,努爾哈赤是以以前的金作為榜樣的,早在500年前的1115年,統領女真族的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獨立建國,國號為金。反抗遼朝的統治,到瞭1125年,金國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金立國120年,到1234年滅亡,這是女真族恒古未有的一番偉業。  金,這個國號來源於阿骨打的發源地,今天東北的松花江的支流阿什河,阿什在女真語中間,是金的意思。這個河裡盛產沙金,金不壞不變,寓意著這個政權傳之久遠,努爾哈赤在這個時候,重新啟用金國號,對內對外的意思非常明顯。對內,金,名號是女真族和歷史的最鮮明的一個符號,可以安撫所征服的,所統一的女真各部落。對外,是向明朝宣告瞭要獨立建國、振興祖業的目標和追求。  1618年,努爾哈赤發動瞭對明戰爭,從當時的形式來看,這是兩個完全不對稱的政權,明朝萬裡疆土、億兆斯民,大明是他殺祖父和父親的仇人,要把明朝的勢力趕出東北,重新建立一個金國,隨著戰爭的發展,努爾哈赤逐漸贏得瞭戰爭的主動權,疆土大大擴充。並且在1625年,把首都遷到瞭沈陽,改名叫盛京。  當時,明朝的軍隊把出山海關作戰,視為畏懼,說出關一步就是鬼鄉,入關一步是樂園。明朝的遼東經略高第下令,放棄山海關關外各城,撤到關內來。隻有袁崇煥拒不聽命,獨守寧遠孤城不撤。1626年的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中炮負傷,這是努爾哈赤起兵40多年來,僅有的一次大慘敗,這一敗影響非同小可,到瞭8月份,努爾哈赤因傷去世。這有點類似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項羽一直打勝仗的,最後一仗打敗瞭,導致烏江自刎,但是努爾哈赤有後繼者,1626年8月,努爾哈赤去世,享年68歲。  9月,經過一番明爭暗鬥,努爾哈赤的第八子。35歲的皇太極登上瞭金國的汗位,漢譯的汗號天聰汗,經過10年的努力,1635年皇太極新定瞭族名為滿洲,廢除瞭原來女真的舊稱,到1636年4月,在滿、漢、蒙文臣武將的合辭勸進下,皇太極舉行瞭登基大典,接受瞭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建國號為大清。並且首建年號為崇德,從此,大清國皇帝正式與大明國皇帝分庭抗禮。  清太宗皇太極,為瞭團結各方在氣勢上壓倒大明,把國號改為大清,化被動為主動,開創歷史新紀元。  清太祖努爾哈赤不愧為偉大的創業者,十三副遺甲起兵,也能開創萬世基業,而他的繼任者皇太極也是氣勢恢宏,改族名、定尊號,改國號、定紀元,如果說努爾哈赤建立金朝政權,是為瞭籠絡和管理女真各部,那麼。皇太極又為什麼改金為大清呢?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深意呢?  皇太極建國號為大清,也就意味著廢除瞭,他父親努爾哈赤的金國號,為什麼要廢除父親的金國號?我們從兩個方面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著眼於未來。皇太極為瞭實現更大的抱負,皇太極時期的金國已經是個多民族的國傢瞭,女真、漢和蒙古是其中的三大民族,隻以象征女真振興的金國號,民族意義顯得太狹隘瞭,再有皇太極時候的金國,他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明朝,明朝也是他施展抱負的對象,皇太極能夠打敗明朝,取代明朝,這是何等奇勛偉業,而這樣的偉業,在500年前,隻有半壁江山的女真完顏部的金國,是不能和他相提並論的,這是一個方面,為瞭實現更大的抱負。  其次:著眼於現實。為瞭淡化漢人的歷史記憶,甚至消弭漢人的反感情緒,為瞭戰勝大明,他必須爭取盡可能多的漢人的支持,哪怕是漢人抱著觀望的態度。在這個方面,金國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金國號漢人太熟悉瞭,北宋是被金國滅亡的,宋徽宗、宋欽宗是被金國俘虜的,東京開封城裡的宗室、後妃、官吏、工匠、書籍、儀器、金銀財寶是被金國人擄掠到北方去的,在歷史上成為“靖康之恥”。這是漢人曠古未有的、銜怨極深的奇恥大辱,麻煩你的是明朝也有這樣的奇恥大辱,明朝主要的外患有兩個方面:南倭和北虜,南倭,東南沿海的倭寇,北虜,蒙古草原上的民族,雖然朱元璋把元朝滅掉瞭,但是元朝的勢力退到瞭蒙古草原,但是跟明朝一直有戰爭,綿延萬裡的明長城,就是明朝為瞭抵禦蒙古的侵擾而修建的。  1449年,蒙古入侵,大明皇帝朱祁鎮,率領50萬軍隊親征,在今天河北懷來縣,當時成為土木堡的地方慘敗,不僅損傷瞭數十萬的軍隊,而且朱祁鎮也被俘虜瞭。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在這種情況下,明人的民族情緒極度高漲,歷史記憶非常敏感,乃至有些明朝人,敵視蒙古和一切外族。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皇太極用金為國號,這對大明臣民的刺激非常大,對已經歸順到皇太極政權的漢人心裡的壓迫是可想而知的。  一方面是金國大汗,皇太極要實現更大的抱負,取代明朝,另一方面是大明的君臣百姓,深惡痛絕金這個國號,審時度勢,皇太極終於做出瞭,改女真為滿洲,改金為大清的決定。  清太宗皇太極把國號從金改為大清,也是為瞭鞏固和壯大自己的統治,皇太極與努爾哈赤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明朝,那麼大清這個國號勢必與明朝有著一定的關聯,在後來清朝統治時期,無數的文字獄就因清明兩個字而蒙冤,清風明月間,暗藏著兩股政權的較量,那麼,大清這個國號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含義呢?  大清國號的取義,當時已經稍後的文獻當中,沒有任何記載,  首先:我們從滿族方面來看。把金改為音近的清,滿族和女真在音上不一定能區分開,這樣既緩解瞭漢民族對金國號的反感情緒,也一定程度上照顧瞭本民族的自尊心,有利於他事業的發展,所以應該能為滿洲上下人等所接受,甚至有學者認為改漢不改滿。  其次:我們從漢族方面來看。李洵和薛虹主編的《清代全史》,說“金”的音近漢字中,隻有“清”字的字義作為國號比較適宜,而且這個“清”字,中國歷代朝代中,沒有人用過,不論用五行相克學說,還有其他解釋,也都能找出根據,四個方面的根據。  1、五行方面。明屬火,國姓是朱,朱是紅色的意思,也屬火。而清,滿洲,這三個字都帶水,符合五行中的水克火,寄予瞭大清滅大明的吉祥之兆。以前的“金”國號,犯瞭火克金的忌諱。皇太極放棄金國號,這可能也是個原因。  2、方位方面。乾隆皇帝在《欽定滿洲源流考》裡面有一句詩說:“天造皇清發祥大東”,皇清就是大清,大清發祥壯大於東方,滿洲屬東方,五色配五方,東方屬青,東為四方之首,東方的大清是可以壓過南方的大明的。  3、字義方面。由“天造皇清”引申,天和清之間也有著關聯,漢語常用詞中間,有代表天體的清妙,有代表天河的清漢,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汗號當中也有天字,天授、天命、天聰,相當於漢族的“王者受命於天”,清在漢民族有天的意思。明,分開為日月,在天的包容中,代表天的“清”可以涵蓋代表瞭日月的“明”。  4、政治方面。清可以代表王者風范,王政的理想,清時,指太平盛世,清晏,指清凈安寧,永清四海,指天下永遠安定。清明,是先秦以來的固定搭配,二十四節氣,也有清明,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在漢民族語境中,皇太極所以定國號為大清,在於大清的氣勢和含義,都壓過瞭大明,改金為大清,就反應瞭他們心思的縝密和雄圖的遠大。皇太極沒有在他的有生之年真正征服大明,1643年8月,皇太極突發中風去世瞭,享年52歲。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的功業,是可以和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相提並論的,皇太極的遺憾在於,征服大明,取代大明,看上去還比較遙遠。  皇太極不會想到,在他去世8個月以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率領著有滿漢蒙三方組成的大清軍隊,借著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大明京師的東風,借著大明山海關的守將吳三桂的怒氣,順利的開進瞭北京。到1644年的10月,皇太極六歲的九子福臨,在大明的京師坐上瞭大清國的皇帝,再過不到20年,大清就名副其實統一瞭天下,直到1912年2月12號,皇太極的第九代孫六歲溥儀,下詔退位。  而在此前的1912年1月1號,一代偉人孫中山,在大明的故都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從此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專制集權的階段,走向共和時代,中國的國號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帝國時代走向民國時代。  開創於民國時代的中華民國國號,僅從形式上來看,就不同於夏商周,這些帝國時代的國號,帝國的國號帶有明顯的傢族的色彩,一姓,一號,一朝,一個國號,而中華民國的國號,他代表國傢主權是屬於中華民族的,開創瞭國號歷史的新紀元。相關閱讀推薦:歷史解密:“漢”這個國號,劉邦竟然很討厭?明末李自成為何將自己的政權國號定名為大順國?揭秘: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與明朝國號有無關系?揭秘清太宗皇太極為什麼要將大金國號改為清?清朝為何改國號金為清?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之謎

皇太極更改國號之謎:為什麼從後金變成瞭大清

  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謂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要的內部因素言,“金”國號已不足以規范其未來的發展,更不利於安撫其已統轄的漢、蒙民族;以關鍵的外部因素論,“大清”國號合乎“大元”、“大明”取號的傳統,氣勢、取義更勝過“大明”。   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瞭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匹大青馬累死瞭,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瞭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清是諧音瞭,這是個傳說的故事,大傢不必當真。至於清朝為什麼叫“大清”?其來源與含義在《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官書中均未作任何記載,雖然學界有著種種說法,但是仍然為一個歷史之謎。   目前史傢大致從這幾個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其一,是聯系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形勢,考慮到皇太極建大清為國號的同時,采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謚號,以及制定漢式皇帝儀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廟等等的情況,則漢式國號“大清”,取義自然應該是本於漢族經典,合乎漢族傳統文化,順乎漢人一般的思想觀念。   由這一思路出發,“大清”在氣勢、含義等方面,應該壓住瞭“大明”。由此而發的關於大清國的“大清”的諸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有的人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二)而最易見出的,“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克說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皇太極之廢“金”,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金啟孮進而認為:“‘清’應是‘明’的同義詞,有與‘明’比美之意。從太宗改元‘崇德’,可為旁證;‘祟德’與‘崇禎’亦有比美之意。”(三)就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風范,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時”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靜安寧,“永清四海”即天下永遠安寧。又有“清明”一詞,尤其值得註意。《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綜上所作間接的推測,可以斷言:就漢文化系統言,皇太極所以命名國號為“大清”,在於“大清”的氣勢、含義的確壓住瞭“大明”。   那麼,在女真或滿洲方面,“大清”的來歷及意義又有什麼說法呢?依據眾多學者的研究,答案是這樣的。日人市村瓚次郎指出:“金與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為Chin之上平,清為Ching之去聲。北京人可明確區別開,然外國人則頗易混同。”有學者肯定瞭這一看法,認為:“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亦有專傢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異,而在滿語裡發音卻無差別。他說:“撫近門款識漢文之大金,滿文卻即系後來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稱國號為金,至太宗改號清,不過改漢字之寫法。其實滿人讀金、清同音,改號乃改漢並不改滿,漢文之大金,稱至崇德元年(1636)四月以前為止,滿文之大金,終清世未有異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說:大清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堅持更定國號,是因為“金”曾激起漢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稱“金”可以減少他們對清朝繼續擴張勢力的阻撓。再則,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來的金朝最多統治半個中國,太宗要建立全中國的一統天下,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國號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國號的又一動機。

明末李自成為何將自己的政權國號定名為大順國?

  李自成非常熱愛傢鄉,以與傢鄉有關的“大順”作為國號,顯出對傢鄉的拳拳之情。也許,“大順”二字起初在不經意間。後來,在定國號時,呼之而出,當年種下的種子,一下萌發瞭出來,成為國號之源頭。   對明末農民義軍領袖李自成的研究,其范圍方方面面,其文獻林林總總,堪為汗牛充棟,於歷史研究,其意義自不待言。但,李自成稱帝,為何定國號為“大順”,對其源考,似乎僅見高壽仙先生一文。   其文推測,李自成大順國號源於劉伯溫先生為明太祖朱元璋卜歷數之長短時,伯溫卜之曰其基業“三百單八”年,“遇順則止”。並佐以李自成軍師宋獻策“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為證,進而推論“很可能是接受瞭宋獻策等人的建議,以暗應讖語,表明自己是大明王朝的終結者”。   對此,筆者頗有疑義。一是朱元璋與劉伯溫論江山歷數的故事,不是史實。一個開國皇帝,雄心勃勃,總希望自己開創的基業延祀萬年,此時不至於去想何時終結的事情,所以,這件事本身就是荒唐的,是經不起歷史推究的。退一萬步說,如果實有其事,《明史》的編修者不會不收錄。須知,《明史》是由清人編修的,有這樣的史實,豈不是清代王朝鼎革前明的最有力的、必然的且萬分正當的理由瞭嗎?自然,不見於正史的未必不是史實,但有利於後來統治者的史實,特別是涉及“江山歷數”這樣的大事件,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必然不會被後來統治者所忽略。此事,並不見於正史,所以可以斷定不是史實。二是劉伯溫所謂“三百單八”年江山,“遇順則止”的預言為江湖術士之小伎倆,一種明顯的巫蓍般的讖語,不大可能在這種君臣對話的嚴肅場面而言。三是假定劉伯溫能掐會算,一向聰穎謹慎的他,又深知朱元璋脾氣秉性,也不會說出這種大晦氣的話來,畢竟沒必要冒這種殺頭的風險。他後來主動引退,告老還鄉就證明瞭這一點。四是劉伯溫《燒餅歌》《透天玄機》等偈語式的“未來學”,大多出現在晚清到民初,隻是假劉伯溫之名而已,歷史已有定論。五是一個朝代在還沒有滅亡之前,從來沒人能具體推斷到其滅亡的年份和終結者為誰人。因此,“三百單八”、“遇順則止”這些話語,隻能是對以前歷史的總結,不會成為三百多年前就對歷史的預言。就是到崇禎最後一年的正月,人們可能預感到明朝要滅亡,但也未必能料定崇禎十七年必亡,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對抗這個“天命”瞭。歷史的發展告訴人們,雖有殷鑒,但也有漢劉秀的再起和唐郭子儀的中興,力挽歷史狂瀾者比比焉記諸汗青。處在歷史飄搖中的王朝,飄搖茍延幾年甚至十餘年的,翻開厚厚的中國史,不在少數。因此,李自成包括宋獻策等人,在建立大順朝時,社會上還不會流傳“三百單八”、“遇順則止”這些瘋子語的。   看來,這種以讖語命國號的依據,還不足為憑。   不過,大順這個詞語,的確是好。從儒傢的《禮記》、道傢的《老子》,到司馬遷的《史記》,都有闡述,直到現代民俗口語的“六六大順”,其意不需贅述。

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明”?自居佛教的”明王”

  如果出一道題給你,請報出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國號,大概最先躍進腦海裡的會是自認為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可你知道嗎,當你在隨意地數出這些朝代的時候,已經有欠準確瞭。元、明、清並非是這三個朝代的國號,正確的說法應是大元、大明、大清。  關於國號,還有無數的奧秘等待揭曉。“華夏”兒女的說法與“夏”朝有什麼關聯?外國人習慣稱中國為“唐”,這裡的唐和唐朝又有什麼淵源?生活在十朝都會的南京,我們也很關心那些曾經定都南京的國號承載著怎樣的歷史……央視科教頻道《百傢講壇》,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胡阿祥正在講述國號的奧秘,今天,我們邀請胡阿祥教授為現代快報讀者“加課”,提前聊聊與中國歷史關系最為緊密和在南京定都的那些國號。  一般人認為朝代就等同於國傢的國號。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朝代是指建立這個國號的帝王傢族的統治時代,國號是指這個帝王傢族統治時代的國傢稱號。  以一首流傳久遠的《朝代歌》為例: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其中,很多都不是國號。有些是統稱,比如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它們是一段時間內一批國傢的統稱,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國號。  有些則是習稱。像西周、東周,因為它們的都城分別在今天的西安、洛陽,一在西、一在東,所以稱為西周、東周,其實這是一個連續的朝代,國號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國號。  另一些是合稱。像兩漢,指的是西漢與東漢,或者前漢與後漢,而兩晉,指的是西晉與東晉,這西、東、前、後四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國號本來就叫漢、晉。  還有一些是簡稱。像元、明、清,其實應該是大元、大明、大清國號的簡稱。這種稱“大”的國號,從大元開始。  對國號,我們還有一些誤稱。像我們常說的三國,一般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魏、蜀、吳。其實這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魏、漢、吳。劉備建立的國傢,國號是漢,不是蜀,蜀是他人對劉備以及劉禪政權的貶稱。不僅如此,數起統一王朝的國號,通常來說我們還會漏掉幾個國號。比如王莽的新朝、武曌的周朝。 朱元璋  看來國號還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不僅叫錯瞭一些國號,還漏掉瞭一些國號。  在叫得出的這些國號中,你有沒有想過它們是怎麼產生的,這些字代表什麼意思?統治者既然選用這些字作為國號,就意味著它本身帶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周是種禾養口、晉是前進上升、明是日月光明,至於大清,則是皇太極從金改過來的,同時他還改女真為滿洲,如此一來,清、滿洲三個字都帶水,寓含著水克火、大清滅大明的吉祥兆頭。  看到瞭吧,國號中隱藏著如此多復雜曲折、委婉奧妙的深意。  以夏為國號的這個國傢,在歷史上僅存在瞭四百多年,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夏朝,直到今天仍沒有遠離我們,“華夏”更是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在中國歷史紀年中,第一個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約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大禹的兒子啟是夏的開國之君。西漢的司馬遷最早在《史記·夏本紀》中,對夏朝進行系統記載,然而司馬遷距離夏朝也有近兩千年瞭,他對夏朝的記述尚有許多說不清的地方,我們又如何說清“夏”為何為“夏”呢?  胡阿祥指出,要搞清“夏”的來歷,就得明白“夏”最原始的含義。甲骨文中的“夏”,其實是蟬的形象。“夏”為何會化身為蟬呢?  原來,蟬是夏天極為常見的昆蟲,《禮記·月令》中說“仲夏之月……蟬始鳴”。甲骨文中的四季,大多以一種物質來代表。“春”是草初生的樣子,“秋”是禾稼成的樣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樣子。“夏”也同樣,“假蟬為夏”,就是用蟬的形象來代表夏天。  同時,在古人看來,蟬又象征著生命的延續不斷、復活永生,這從考古中出土的玉蟬就可看出。當時人可能註意到瞭蛹——蟬——蛹這種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現象,他們認為即象征著生命的周而復始。原來這才是“夏”國號出現的意義所在。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那麼,“夏”為何又會和“華夏”組合在一起,逐漸成為漢民族乃至中國的代稱呢?  原因是,商滅夏,周又滅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復夏”的旗號。原來,商是由東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夏與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國傢,而且據說周人的祖先曾經擔任過夏朝的農官,所以周打著夏的旗號,是為瞭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周人“反商復夏”成功後,周朝自稱為繼夏,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也就稱為諸夏瞭。  後來諸夏國傢又稱為華夏。“華”與“花”互通假借,木本植物開的花叫“華”,草本植物開的花叫“花”。引申到文化上,華指燦爛的文化,華夏名號,也就顯示瞭文化的傳統正宗、超凡脫俗。  到瞭春秋時期,屬於華夏集團的諸侯國,有著“尊王攘夷”的共同政治取向。尊王,就是奉周天子為主;攘夷,就是排斥蠻、夷、戎、狄。這樣,華夏名號又帶上瞭民族的色彩乃至成為民族的名稱。  華夏民族,就是區別於蠻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樣美麗的夏人。  如此說來,“華夏”這個說法,追根溯源,竟是植物之花、動物之蟬的組合,寓意高雅、優秀、美好的民族。  漢  劉邦鐘愛的國號“漢”  有盛大偉大的意思  對於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來說,“漢”無疑是最鮮明的記憶與最顯眼的符號,“漢族”“漢語”“漢字”……其實,這一切皆源自漢國號。  其實,“漢”對於劉邦來說,最初是個屈辱的稱謂。按照當初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人的約定,“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然而作為諸侯統帥的項羽卻違背瞭約定,改封劉邦為漢王。本來劉邦對“漢”是耿耿於懷,為何又一改初衷呢?  這其實源於蕭何的一番話,蕭何對劉邦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漢”既指天河,又稱天漢,提到漢,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天,因此若以“漢”作為王國之號,也就和“天”聯系起來瞭。  胡阿祥還告訴記者,“漢”本身就是個美好的字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漢,漾也”,“漢”的上源稱“漾”。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說“漾言其微,漢言其盛”,即發源時的“漢”,因為水流弱小,所以擬聲為“漾”,微波蕩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瞭,才又擬聲為“漢”,這樣,“漢言其盛”,“漢”也因此有瞭盛大、偉大一類的美義。  值得註意的是,亞洲地區許多民族的語言中,表示“偉大”“盛大”意思的詞,都發音為“han”。如大“韓”民國、成吉思“汗”,都表示“偉大”“盛大”的意思。再從字形上看,“漢”的古體也就是戰國時的寫法,左為“氵”,右上為“或”,右下為“大”,這樣,古體的“漢”字由“氵”(水)、“大”、“或”(國)組成,同樣帶有明顯的美義。漢國號此後,又被其他許多建國者所沿襲使用。因為漢朝時間超過瞭400年,且疆域遼闊,國勢強大,對周邊各國都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域外往往稱漢朝及漢朝以後的中國為漢。魏晉以後,漢更是取代瞭傳統的諸夏、華夏族稱,並一直沿用到瞭今天而不改。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張學良談兩岸統一:簡單點就是改個國號換面旗

  兩岸統一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現實問題,是因國際勢力幹擾而導致的遲遲未能解決的國傢內政問題。是現實問題,又和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是內政問題,又由於臺灣地理位置、地緣政治及部分國傢封堵中國、扼制中國和平崛起的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在目前看來顯得非常復雜和困難,同時臺灣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密切相關,因此愈來愈顯得重要和迫切。如何破解?需要今人的智慧,也需要歷史的經驗。“要問山下路,須問過來人”。這是人類破解難題的一把鑰匙。張學良在談他的經歷、人生經驗時,也引用過這句話,他說道:“請你們不要說老氣橫秋,倚老賣老,這是我從心坎子裡說出來的良心話。‘要問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我引用這兩句話,不隻是指著讀書時,我所說的事,也都包括在內瞭。請三復斯言。”忠懇之情,溢於言表。  一個國傢,要有地位,有力量,不受人欺負,非統一不可  尊嚴決定於一個國傢在世界上的地位,地位決定於國傢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有力量才有地位,有力量才不會受他國的欺負。不受他國欺負,是國傢獨立、尊嚴的外部特征,而獨立、尊嚴的基礎是國傢強大。張學良對此有著切身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他說:“一個國傢,要有地位,有力量,不受人欺負,非統一不可。”  當時中國人沒有尊嚴,在自己的傢門口受外國人欺負,原因何在?中國人口不可謂不眾,中國軍隊不可謂不多,為什麼不能撐起國傢的尊嚴?為什麼保護不瞭老百姓?問題出在哪裡?張學良認為根源就在於國傢不統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國傢不統一,地方諸侯各霸一方,互相攻伐,造成國傢四分五裂。比方說,郭松齡倒戈,這是東北內部不統一;奉直戰爭,這是北方不統一;直皖戰爭、北伐戰爭,這是南北不統一。南方也是一樣,和北方差不多,陳炯明炮轟總統府,等等,北方不統一,南方不統一,南北不統一,有點勢力的諸侯,都在那為瞭自身的利益,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結果,遭罪的是國人,犧牲的是軍人,受損的是國傢形象和地位,占便宜的隻有一個不懷好意來中國的外國人。” 張學良  90多歲高齡的張學良,談起兩岸問題,頭腦十分冷靜,他說,統一是必然,“不過,暫時是統一不瞭。”他在分析暫時不能統一的具體癥結時指出:“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一個是旗幟的問題,掛誰的旗?臺灣要掛青天白日旗,大陸要掛他們的旗,這是一個。再一個是國號的問題,叫誰的國號?還是叫別的,臺灣現在叫中華民國,大陸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叫什麼。就這麼兩個最核心的問題,其他問題和這兩個問題相比,都算不上問題。”  張學良人生百年,一直致力於國傢和平統一,並為此付出瞭沉重的個人代價,甚至是半生的自由。當他到瞭晚年回首往事的時候,並沒有計較以往的個人代價,而是沿著民族要獨立,國傢就得強大,國傢要強大就得統一的思路繼續前行。本文摘自《百年潮》雜志2012第10期,作者:王海晨、楊曉虹。  “要問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兩岸統一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現實問題,是因國際勢力幹擾而導致的遲遲未能解決的國傢內政問題。是現實問題,又和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是內政問題,又由於臺灣地理位置、地緣政治及部分國傢封堵中國、扼制中國和平崛起的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在目前看來顯得非常復雜和困難,同時臺灣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密切相關,因此愈來愈顯得重要和迫切。如何破解?需要今人的智慧,也需要歷史的經驗。“要問山下路,須問過來人”。這是人類破解難題的一把鑰匙。張學良在談他的經歷、人生經驗時,也引用過這句話,他說道:“請你們不要說老氣橫秋,倚老賣老,這是我從心坎子裡說出來的良心話。‘要問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我引用這兩句話,不隻是指著讀書時,我所說的事,也都包括在內瞭。請三復斯言。”忠懇之情,溢於言表。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一個國傢,要有地位,有力量,不受人欺負,非統一不可  尊嚴決定於一個國傢在世界上的地位,地位決定於國傢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有力量才有地位,有力量才不會受他國的欺負。不受他國欺負,是國傢獨立、尊嚴的外部特征,而獨立、尊嚴的基礎是國傢強大。張學良對此有著切身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他說:“一個國傢,要有地位,有力量,不受人欺負,非統一不可。”  當時中國人沒有尊嚴,在自己的傢門口受外國人欺負,原因何在?中國人口不可謂不眾,中國軍隊不可謂不多,為什麼不能撐起國傢的尊嚴?為什麼保護不瞭老百姓?問題出在哪裡?張學良認為根源就在於國傢不統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國傢不統一,地方諸侯各霸一方,互相攻伐,造成國傢四分五裂。比方說,郭松齡倒戈,這是東北內部不統一;奉直戰爭,這是北方不統一;直皖戰爭、北伐戰爭,這是南北不統一。南方也是一樣,和北方差不多,陳炯明炮轟總統府,等等,北方不統一,南方不統一,南北不統一,有點勢力的諸侯,都在那為瞭自身的利益,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結果,遭罪的是國人,犧牲的是軍人,受損的是國傢形象和地位,占便宜的隻有一個不懷好意來中國的外國人。”  90多歲高齡的張學良,談起兩岸問題,頭腦十分冷靜,他說,統一是必然,“不過,暫時是統一不瞭。”他在分析暫時不能統一的具體癥結時指出:“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一個是旗幟的問題,掛誰的旗?臺灣要掛青天白日旗,大陸要掛他們的旗,這是一個。再一個是國號的問題,叫誰的國號?還是叫別的,臺灣現在叫中華民國,大陸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叫什麼。就這麼兩個最核心的問題,其他問題和這兩個問題相比,都算不上問題。”  張學良由於長期被幽禁,讀瞭大量的史書,他在探索國傢尊嚴受到挑戰和傷害時指出:“學習歷史,一定要抓住重點,依我的眼光看,一個國傢要在世界上有地位,在別的國傢面前有尊嚴,讓人看得起,國傢必須統一。如果國傢分裂,混戰不斷,就不會有人瞧得起你。也不單中國是如此,世界上任何國傢都一樣。從歷史上看,就看得十分明顯,中國在世界上站得有地位的時候,都是中國統一的時代,中國被人欺負,被人瞧不起的時候,都是四分五裂時期。”1992年1月,他在作口述歷史時,當時南斯拉夫正在內戰,因而他說:國傢隻有統一才不會受人欺負,“歷史上是這樣,中國是這樣,現在別的國傢也一樣。比如,現在歐洲的南斯拉夫……有內戰,對外就沒有力量,沒有地位。”臺灣不具備獨立的條件,搞臺獨沒有任何出路  “搞臺獨更沒有出路”,這是張學良從總結歷史經驗中得出的結論,是分析島情、國情和世界局勢之後作出的判斷。張學良說:“很可惜,我也不在政治上活動瞭,但我要闡明我的觀點,闡明我什麼觀點呢?一個地方能夠獨立,它得具備很多的條件,它得有很多的背景,它得有歷史的傳統,臺灣這些個事情都不夠。”張學良說的很多條件,其中包括背景和歷史傳統。  第一,臺灣獨立不會得到國際社會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世界公認的。目前世界上擁有主權的國傢有190多個,和臺灣有“邦交”關系的隻有20多個,而且都是非主流國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唯一擁有中國主權的國傢共有160多個。這就清楚地表明,臺灣獨立是不可能的。  第二,臺灣獨立一定會遭到全體中國人的反對。如果一個地區政府違背民意,強行宣佈獨立,也不可能存在下去。皇姑屯事件之後,日本首相田中派出特使,要張學良至少可以“在南京和日本之間兩邊耍”。張學良回答得斬釘截鐵:“你忘瞭我是中國人!我跟日本人說,你們日本糊塗啊……國傢這樣的問題,我怎麼能跟你們合作?我跟你們合作瞭,中國的事情我還做不做瞭?中國人會怎麼看我?還要我不要我瞭?”日本人“以為搞點利誘,給你點好處,給你個皇帝的虛名,你有困難我幫你一下,就可以當他的傀儡啦。這種思想,結果必然失敗。”  90多歲高齡的張學良,談起兩岸問題,頭腦十分冷靜,他說,統一是必然,“不過,暫時是統一不瞭。”他在分析暫時不能統一的具體癥結時指出:“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一個是旗幟的問題,掛誰的旗?臺灣要掛青天白日旗,大陸要掛他們的旗,這是一個。再一個是國號的問題,叫誰的國號?還是叫別的,臺灣現在叫中華民國,大陸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叫什麼。就這麼兩個最核心的問題,其他問題和這兩個問題相比,都算不上問題。”  第三,臺灣如果真要宣佈獨立,大陸一定動武。蔣介石和蔣經國去世之後,張學良曾經到臺灣幾個主要的軍事基地考察過,“我去金門、環島旅行,看看風景是主要目的。不過,空軍的基地也看一下。”海軍基地也看瞭一下,“臺灣沒法跟大陸比”。“不僅是這些(空軍、海軍),大陸還有原子彈。可以這麼講,真是大陸使用原子彈的話,臺灣整個沒有瞭,整個毀瞭。”“但大陸不會輕易使用原子彈”,不過,“大陸動武的理由是有的”。張學良認為至少在兩種情況下大陸可以動武:一是“臺灣鬧獨立要是鬧得出格瞭的話,大陸就可以動武瞭。”他引用郝柏村的話說:“搞臺獨就是兩千萬臺灣人自殺。”另一種情況是:“如果民進黨真把臺灣弄得自個兒管不瞭瞭”,一旦“有外敵入侵”,那大陸絕不會坐視不管,動武“一點不含糊”。  張學良認為:“大陸對臺灣也用不著打,臺灣的軍隊不會跟大陸打的,軍隊不會幫著那些臺獨分子。軍隊是這樣,我是維護國傢利益的,我絕不能幫著你民進黨。”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兩岸統一,說簡單也簡單,就是換面旗  張學良對解決這一問題的前途並不悲觀,他判斷:“大陸和臺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不可能這樣長期下去,中國總有一天會統一,這隻是時間問題。”  90多歲高齡的張學良,談起兩岸問題,頭腦十分冷靜,他說,統一是必然,“不過,暫時是統一不瞭。”他在分析暫時不能統一的具體癥結時指出:“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一個是旗幟的問題,掛誰的旗?臺灣要掛青天白日旗,大陸要掛他們的旗,這是一個。再一個是國號的問題,叫誰的國號?還是叫別的,臺灣現在叫中華民國,大陸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叫什麼。就這麼兩個最核心的問題,其他問題和這兩個問題相比,都算不上問題。”  如何破解這兩個難題,地區領導人需要順應民意,要敢於拍板。國傢要統一,總得有人作出犧牲,總得有人敢拍板。  在張學良看來,兩岸統一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說難,難在地區領導人的面子,說簡單,如果地區領導人敢於拍板,勇於承擔,那就是換面旗的事兒。“中國的事,歷史上的事,你換瞭旗是那樣,不換旗也是那樣,不過你換瞭旗,你算是歸屬瞭中央瞭,你不換旗等於你在那獨立。易幟的意義不在中央能不能派兵到地方去,一換旗,標志著那個地方是中國的一部分瞭,你外國就別在我這兒下蛆瞭,我們和中央之間沒有可下蛆的縫,我們遵從一個中央政府。”兩岸如果統一瞭,不僅對中央政府解決與周邊國傢的關系有好處,對臺灣地區的好處也是十分明顯的,最起碼臺灣在政治上不會孤立於世界之外,在軍事上不會處處受治於人,尤其是作為臺灣民眾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做後盾,可以以中國人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行之於世界各國,不至於像今天這樣,本來是中國人,又不敢報國號,一被問到“你是哪國人”,就有點不好言表的尷尬。  90多歲高齡的張學良,談起兩岸問題,頭腦十分冷靜,他說,統一是必然,“不過,暫時是統一不瞭。”他在分析暫時不能統一的具體癥結時指出:“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一個是旗幟的問題,掛誰的旗?臺灣要掛青天白日旗,大陸要掛他們的旗,這是一個。再一個是國號的問題,叫誰的國號?還是叫別的,臺灣現在叫中華民國,大陸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底叫什麼。就這麼兩個最核心的問題,其他問題和這兩個問題相比,都算不上問題。”  兩岸問題是傢裡的事兒,還是要坐下來談,和平解決  1992年9月10日下午,張學良在臺北首次會見大陸記者,記者問:“兩岸大多數人民都希望統一,您的看法呢?”張學良回答:“我也是大多數人之一。”“目前兩岸關系的發展是很不錯的。頭一個要把敵意取消,這是最要緊的。問題雖然很久,也很復雜……但慢慢來,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張學良判斷:“大陸不會對臺灣使用原子彈。比方說,大陸如果使用原子彈到臺灣來,把臺灣整個毀滅瞭,對大陸是好還是壞?臺灣的經濟與大陸關系越來越密切,如果把臺灣炸平瞭,那大陸圖啥呀?它要考慮。”  蔣介石活著的時候,一直在喊反攻大陸,蔣經國時期,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張學良認為:“臺灣統一不瞭大陸,這是禿子腦袋上的虱子,明擺著的。”“說是信仰三民主義,有誰能說清楚三民主義到底是怎麼回事。中國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 ‘阿彌陀佛’,你問她‘阿彌陀佛’什麼意思,她不知道。那三民主義到底是怎麼回事?多數人不知道。背總理遺囑,就在那兒背,他的真正意思在什麼地方?直到今天,孫中山死都死六十多年瞭,不說大陸,就說臺灣,臺灣是接受三民主義的,你隨便抓一個人問問,三民主義怎麼講?八股文章!和牧師在那念聖經八股一樣。”  “我贊成國民黨和共產黨坐下來談,否則各自堅持單方面的國旗、國號,不是辦法。臺灣說我是正統,大陸說我是正統,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你不能說,這個是中華民國,那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中央政府啊!”“我在美國時問過呂正操,他說,政府不能搞兩個,臺灣是特別行政區,兩種制度,武力是不能放棄的,若放棄瞭,豈不是給外來勢力、臺獨分子以可乘之機。我和他說,這我能理解,不過,我認為武力沖突是最不好的,最好是中國人不傷害中國人。”“從以前到現在,我就一直覺得不要怕和共產黨談,不要怕和他們比。如果自己強的話,你怕什麼?怕就是心虛嘛。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忽必烈為什麼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

  中國歷代的國號,曾經都是一些地名,周天子崛起在“周”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周”,秦人崛起在“秦”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秦”,劉邦得天下定國號為“漢”,到不是因為他是“漢”這個地方的人,而是因為他曾經被天下盟主項羽封為“漢王”,他以漢王的身份入主中原,曹操的兒子稱帝,國號“魏”,是因為他的父親作過“魏王”,其地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楊堅做過北周皇帝的“隋王”,得天下也以“隋”號之,“隋”地在今湖北省隨州市一帶,唐朝的開國皇帝做過隋朝的“唐王”,宋朝的開國皇帝沒有做過“宋王”,但曾經領過周朝“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一職,因此建國後國號為“宋”。  宋朝建立以後經歷瞭三百來年的風風雨雨,先是被遼金兩個來自北方的政權,奪去瞭長江以北的大片江山,最後終於被同樣來自北方的元軍所滅,這已經是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十六年以後的事瞭,如果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算起,那就是六十多年以後。這回,來瞭一個不照先例辦事的皇帝,這位皇帝和他的父祖,本來崛起於大漠以北的蒙古地區,照老規矩得瞭天下就叫做“蒙古國”好瞭,多省心的事兒,他的父祖兩代出於草創,也姑且是這麼辦的,但到瞭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這位大汗有瞭新的想法,不照老規矩辦瞭。  成吉思汗傢族的發跡史,說起來枝枝蔓蔓,說上三天三夜也難於說清楚,簡短截說,那就是成吉思汗的親孫子忽必烈,經過一系列的內鬥外鬥,終於在公元1260年,得到瞭蒙古大汗的位置,七年以後,忽必烈遷都“大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又過瞭四年,他將他的國傢改名為“大元”。  要改變一國的國號,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這件事情在好幾年以前就已經開始籌劃。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叫的響的名字,誰願意輕易的改變一個國傢的國名呢?忽必烈得到瞭一個好名字,因此他毫不猶豫的用“大元”取代瞭“蒙古”,“大元”的國號出自儒傢經典《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贊嘆。這當然不是出於皇帝自己的主意,雖然忽必烈從小就喜歡漢人的文化和歷史,也有條件受到較好的教育,可是即便是這樣,他的漢文化的程度,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大元”這個國號的提出,的確來自中原知識分子的建議。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嫡親孫子,其父是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拖雷,拖雷大傢都熟悉,隻要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或者電影電視劇,無不知道拖雷是郭靖大俠兒時的夥伴。拖雷又有六個嫡親的兒子,其中有三個做瞭皇帝,他們是:長子蒙哥,1251年至1259年,為蒙古國第四任大汗,在中國的史書中為元憲宗;四子忽必烈,繼蒙哥為元世祖;第五子旭烈兀,為伊利汗國主,《史集》一書直接稱之為“伊郎國皇帝”。  忽必烈已是成吉思汗創業以來的第三代,因為有父祖開創的局面,忽必烈的早年生活,想必和成吉思汗當年赤手空拳打世界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因為蒙古人的傳統,免不瞭還要學習馳馬疆場,但是也有瞭條件接受一些較好的教育,和起於草莽的成吉思汗迥異瞭。1251年,忽必烈的親哥哥蒙哥做瞭大汗,忽必烈得到瞭施展抱負的機會。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道: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由此可見,早在漠北做藩王的時候,忽必烈就有“大有為於天下”的抱負,在他的身邊開始聚集一些有學問的人才。忽必烈對漢族的文化很有興趣,非常的神往,這就象我們今天很多國傢的年輕一代,都十分神往心中的自由世界一樣,所以,當時的忽必烈就已經延聘瞭不少的漢人到王府來做幕僚,向他們學習漢人的文化和制度,這些許多漢族的幕僚中間,有一個當時叫做“子聰”的和尚,他就是後來主持營建北京城、改國號、制定朝儀的劉秉忠。  公元1271年的舊歷十一月,由劉秉忠領銜,幾位大臣給忽必烈上瞭呈文,呈文說:“元正、朝會、聖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改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瞭,忽必烈非常高興,批準瞭他們的方案,正式建國號為“大元”。為此,朝廷下瞭一道詔書,公告天下。  在古代,朝廷的詔書也都是很好的文章,因為寫詔書的人都是當時文人的冠冕,如果沒有一流的文章手段,做皇帝的也不可能任用他來為自己草詔,所以,這些詔書也都可當作好文章來一讀,這類文章一般來說,都非常大氣、莊嚴,又有雄辯的說理,又有華麗的辭藻,甚至還有平易近人的態度,讓天下的人聽起來能夠心服口服。不信的話可以試讀一下這分詔書,詔曰: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繼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傢。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真是漂亮的文章,是出於劉秉中的手筆嗎?  劉秉忠生於1216年,比忽必烈僅小一歲。當時的北中國,由遼、金兩朝的統治已經超過瞭兩百年,劉秉忠的父親和爺爺,都曾經是金國的官吏。由於傢庭有入仕的傳統,十七歲的時候時候,劉秉忠也曾進入當局的下級機構做刀筆小吏,算起來這一年該是1233年,而金國被滅也在這一兩年間,而此前數年華北地區早已經兵戈不斷,可見劉秉忠剛剛參加工作,就是在蒙古國的行政序列中,隻不過象他這樣下級的文官,實在無須對局勢負什麼責任,專業技術人才,不管怎麼改朝換代朝廷都是需要依靠的。  然而,劉秉忠這個人看來不是凡品,不久以後,他因為不甘心於這份下級文吏的工作,終於棄職到武安山出傢為僧瞭,這時候他的名字叫做“子聰”。1247年,三十歲的僧人子聰,因為遊歷雲中(今山西大同一帶),不知因為什麼樣的機緣巧合,他被忽必烈招進瞭幕府,從此深得忽必烈的器重。他們曾經在一起討論過“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等高深的政治理論問題,忽必烈非常喜歡讓這些有學問的漢臣給他講歷史掌故,最喜歡聽的是講唐太宗等帝王的治國故事。某一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承瞭蒙古大汗的位置,於是指派忽必烈主管漠南漢族地區的軍國事務,“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可謂所用得人。  追隨忽必烈十餘年以後,劉秉忠奉命還俗,又過瞭十年,劉秉忠去世,死後贈太傅,封趙國公、常山王。  劉秉忠一生的事跡,除瞭上面說到的主持改國號、制朝儀以外,對今天更有影響的是他受命主持瞭元代北京城的興建,元代的北京城,奠定瞭此後近千年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繁忙的工作之餘,劉秉忠還有興致從事文學創作,他曾自號“藏春散人”,後人結其作為《藏春散人集》,集中有元曲小令一首,是這樣寫的:  [幹荷葉]《漫興》幹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瞭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這是一首言短意長,非常讓人喜愛的小詩,特別是詩的最後兩句,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至今不斷被人們引用的名句。  就是這個劉秉忠,在1271年向忽必烈建議改國號為大元。  從“大元”這樣的國號可以看得出,忽必烈的志向是很高遠的,他是心懷天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又過瞭八年,大元的海軍在厓山大敗宋軍,宋亡,他終於得到瞭南宋數千裡的錦繡江山,大元至此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富庶,最難於想象的大帝國。對於這個龐大帝國的疆域,古人有很多描述:  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裡,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裡,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裡,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裡,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裡數限者矣。  若夫北庭、回紇之部,白霫、高麗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蟻聚,俯伏內向,何可勝數。自古有國傢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元代社會生活史P2)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有人說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是蒙古人裹挾西亞人、阿拉伯人、俄羅斯人等等來犯中國人的時代,是中國的黑暗時代,但是,這又的確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一段歷史,不容我們跳過,不容我們視而不見,它的首都是今天中國的北京,它的人民絕大部分是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因此對這一段歷史,我們除瞭更多的來瞭解它、研究它以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其實,在司馬遷的時代,秦人還是被看作蠻夷之族的,《史記天官書》中就說:秦楚吳越,夷狄也,為強伯。真正的中原,隻不過是今天河南一帶可憐的一塊小地方,秦人得天下是夷狄入主中原,漢人得天下,也是夷狄入主中原,因為漢源於楚。由此看來,天下實在沒有什麼正統不正統一說,有的隻是加入中華民族大傢庭的先後不同而已。  這裡還可以舉梁啟超的一段話來作佐證,梁啟超曾經研究過夏商周時代,中國境內的諸侯國的數量問題,他寫道:  吾曾欲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狀,乃從《左傳》、《國語》中,取其所述已亡之國最而錄之,得六十餘;又從《逸周書》搜錄得三十餘;又從《漢書·地理志》、《水經註》搜錄,得七十餘;又從金文款識中搜錄,得九十餘;其他散見各書者尚三四十;除去重復,其夏商周古國名之可考見者,猶將三百國。而大河以南江淮以北殆居三之二。其中最稠密之處——如山東河南湖北,有今之一縣而跨有古三四國之境者。  我們以梁啟超的研究為基礎再作推論,在今天中國版圖之內,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東北西北,西藏川滇,夏商周時代的部落國傢將“數以萬計”,如今安在哉?時至今日,要再來尋找“天下的正宗”,實在是無從找起。  回到十三世紀的中國,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在南方,南宋政權維持著“偏安”的局面,而北方,則從遼宋並立,到金興遼亡,已歷經瞭二百多年,改朝換代再三瞭,而且還有建國於陜北寧夏河套一帶,兩百年來屹立不倒的西夏國,還有遼亡以後由遼宗室割據西北新疆地區建立的西遼國,在南方,也並非是南宋一傢的天下,雲南有大理國,據有青藏高原及今四川雲南西部的還有吐蕃。這樣七折八扣,剩下的,才是南宋的地盤,而且,南宋早已經先後向遼金納貢稱臣多年,在這種形勢下,就算蒙古人不來一掃六合,天下也早已經不是趙宋的天下瞭。  更搞笑的是,宋元兩傢還是滅金戰爭中的盟軍,元人知道,宋人在金兀術時代,就和金人結下瞭血海深仇,因此主動約宋共擊金國。聽說蒙古人要約宋共同伐金,宋朝廷一點也沒有遲疑就答應瞭,南宋助蒙古人滅瞭金,本打算趁亂抄點地盤,得點好處,可是未遂,反而給瞭蒙古人伐宋的口實。復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不是局外人能夠看得清楚,說得明白的。南宋海軍於1279年大敗於元軍,南宋滅亡。  總而言之,大元朝於公元1271年得名,從這一年算起,在中國這塊地盤上統治九十七年。此後的中國還有最後兩個封建王朝,都不約而同的繼承瞭元朝的傳統,不再用建國者崛起之地的地名為國號,這一點實在是由元朝的忽必烈首開風氣。朱元璋在創業時代曾經稱過吳王,也曾用過“宋”的國號,但是,當他真的全取天下在應天府稱帝的時候,正式的國號定為“明”。滿州人在東北建國,是遼、金的故地,一度稱“金”,不過入關後不久也就改成“清”瞭。“明”和“清”都是不錯的國號,昭示著帝王們希望政治清明、天下為公的理想,如同得大位不久的忽必烈一樣,都是有大志存焉。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從“大金”到“大清”,皇太極為何要改國號?

  皇太極把國號改金為清是為什麼?清的意思又是什麼?學界、清史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皇太極自己沒有做解釋,清朝的《太宗皇帝實錄》《滿文老檔》,都沒有做解釋,於是後人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詮釋,於是有瞭故事。說努爾哈赤當時逃難騎匹大青馬,他跑得很急,把馬累死瞭,努爾哈赤對馬很有感情,對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啊,你是為我累死的,將來我得瞭天下,我這個國號就叫大青,“清”跟“青”是諧音,這是一個傳說。除瞭這個故事外,至少還有五種詮釋。  第一,有人從音韻學上來解釋,清和金在滿語裡音相近,所以用清。  第二,有人從歷史上來解釋,說中國這麼多朝代沒有一個用清的,怕重復,所以用清。  第三,也有人從陰陽五行上來解釋,明朝的明,左面是個日字,日是火,清左面是三點水,水克火,所以清要滅明,他用清。  第四,有人從薩滿文化去解釋,清就是青,不帶三點水那個“青”和帶三點水的“青”是一個音啊,青天是通天啊,吉祥。   第五,有人從民族方面解釋。說他原來用後金,他要進兵中原,中原一提出這個“金”就想起南宋瞭。一提起金人,就想起嶽飛瞭。皇太極進兵中原要減少阻力,就不用這個“金”字,改用清字。  這五種解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說服不瞭誰。  皇太極原來的年號是叫天聰,改為崇德。這時明朝的年號叫崇禎,都帶崇字,崇禎的禎字左邊是示部,右邊一個貞,示就是神,神字左邊就是示部,所以崇禎皇帝是重天、重神。皇太極改成崇德,德字左邊是雙立人,就是重人。  崇禎的禎右邊是貞,占卜用的貞也同神相聯系,崇德的德字,右邊是直心,說的是心要直,心要正。皇太極改天聰為崇德,崇的是人事、是民事。  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表明皇太極具有政治傢的膽略和氣魄,也具有改革傢的更制與維新,是清朝的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相關閱讀推薦:孝莊文皇後簡介 孝莊皇後為何嫁給姑父皇太極?閻崇年揭皇太極死因:三高癥患者 死於心梗清朝最殘酷奇案:皇太極將親姐姐千刀萬剮皇太極秘聞:皇太極為啥給12歲女兒大辦婚禮?

袁術稱帝當瞭幾年皇帝 袁術稱帝後國號是什麼?

  後漢末期,想稱帝的不少,敢稱帝的不多,一是漢祚四百年,大漢江山劉姓子孫自己不愛惜可以,但外人篡奪卻要為此承受輿論壓力;第二,當時的情況宛若如此:光天化日之下,一群強盜看著一個小孩子手擲黃金,大傢心裡都癢,但是又都得忍著繃著,誰第一個動手,誰就會遭到群起而攻之,這也是一種恐怖平衡。曹操後來自誇,要不是我曹阿瞞在此,不知幾人稱王稱帝。其實,當時的大佬們都有這種威懾作用,曹操威懾著別人,別人何嘗不也威懾著他。  袁術稱帝,不論在當時的人還是現在看來,都是一種不計後果的窮兇極惡,用市井小流氓的話講叫“找打”。為什麼大無畏的是袁術?難道他瘋瞭嗎?  術有病,天知否?銳圓試著診斷一下:  袁術是銜著金鑰匙出生的,生下來就是小鳳凰,這個我們可以通過《紅樓夢》裡的賈寶玉理解這個人,也可以通過賈寶玉和賈環的關系理解袁術和袁紹的關系,袁術比袁紹更有優越感,因為他是嫡出,袁紹是庶出,袁紹的母親可能是趙姨娘,也可能是比姨娘身份更低的通房丫頭,所以,袁術說起袁紹,以“傢奴”稱之,這叫子以母賤。  袁術年輕的時候,“舉孝廉”,“歷職內外”,不知底細的人如果光看袁術的檔案履歷,就會以為袁術同志來路正,閱歷豐富,從基層一步一步幹起來,根本看不出特意栽培有意提拔的痕跡,從年齡資歷各方面都符合梯隊建設的要求,是一個優秀的青年幹部。   袁術在京城達官貴族的圈子裡待久瞭,朝廷皇宮的事知道得太多瞭,所以,他可能會認為做皇帝也不過爾爾,不是什麼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具體來說,有兩件事激勵瞭袁術:  一件是流傳瞭很久的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袁術字公路,路即塗,把自己套進方程式就有正解:代漢者我袁公路也。袁術於是龍顏大喜。根據史書上權威解釋,當塗高者,魏也。這些東西在今天看來絕對是無聊的玩意兒,但在當時對人們有強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對袁術這樣的心理患者效果尤其卓著。  還有一件事就是傳國玉璽。袁術拉竿子靠祖宗的名望,打仗靠孫堅,孫堅收復洛陽,得到瞭傳國玉璽,袁術從孫堅手裡奪過來,史書上講是袁術“拘堅妻而奪之”;《三國演義》演繹為孫策向袁術質押瞭這枚玉璽,借到瞭三千步兵和五百匹馬,自己創業去瞭。  從此,袁術每天二十四小時把玩摩挲這枚玉璽,而且口裡還念念有詞,人就怕聚精會神,一旦全神貫註於一件事,就會自我催眠,初級階段是掩耳盜鈴,中高級階段就是旁若無人,盜鈴的時候,連耳朵都不掩。  如果今天不小心碰到瞭袁公路,我們不需要多少醫學知識也能判定,這哥哥有病,而且病得不輕。

武則天為何改國號為周?揭秘武則天國號的由來

  武則天為何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後來將唐朝改名為周朝。由此,不禁讓大傢猜想瞭起來,武則天名為武媚娘,夫傢是唐朝李氏,該國號,不改為李朝,也不改為武朝,為何改為周呢?  據調查,武則天的父親是武士彟,曾被封為“周國公”,可是隻憑這個就讓她定國號為周,也太不可能瞭吧!其實,據史料調查,武士彟確對李唐建國有功而受封,但不是“周國公”而是“應國公”。  武則天登基為帝,而中國人做事都要講究禮儀,要遵循名正言順,若要登基就就必須擁有強大的政治力量和一個名正言順的顯赫身份。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身份才能讓武媚娘成為武則天這個一代女皇呢?  據研究,在我國的周朝時,周朝的國君為姬姓,周平王遷國都為洛陽,將西周改名為東周。而周平王就有一個小兒子,叫做姬武,而姬武的後人慢慢的都改姓為武瞭。武則天見此,就說自己就是姬武的後代。   武則天又考慮到西周有上千年的歷史,經歷瞭800年,形成瞭濃鬱的中國華夏文化,深得百姓們所景仰,就想仿周朝而效之。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來,惟周、漢而已。因此,武則天該明為周朝,也是想要突顯自己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想讓唐朝如周朝一樣,讓國傢深得敬仰。  看瞭這些,深深的給瞭我們一個心得:凡是不能追根溯源,隻要找找,祖上的名人肯定是會有的,再利用此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是很容易的。不管武則天是不是攀親戚,是不是真的景仰周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想將國傢經營得強大起來!相關閱讀推薦:武則天怎麼死的 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死因武則天稱呼的由來 武則天究竟叫什麼名字?武則天幾歲登基 女皇武則天如何整治後宮女人?武則天是哪裡人?武則天的出生地是長安嗎?

清朝為何改國號金為清?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之謎

  清朝入關前稱金,後來為什麼會改國號為清瞭呢? 皇太極把國號改金為清是為什麼?有記載稱,努爾哈赤當時逃難騎匹大青馬,他跑得很急,把馬累死瞭,努爾哈赤對馬很有感情,對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啊,你是為我累死的,將來我得瞭天下,我這個國號就叫大青,“清”跟“青”是諧音。除瞭這個故事外,至少還有五種詮釋。  第一,有人從音韻學上來解釋,清和金在滿語裡音相近,所以用清。  第二,有人從歷史上來解釋,說中國這麼多朝代沒有一個用清的,怕重復,所以用清。  第三,也有人從陰陽五行上來解釋,明朝的明,左面是個日字,日是火,清左面是三點水,水克火,所以清要滅明,他用清。  第四,有人從薩滿文化去解釋,清就是青,不帶三點水那個“青”和帶三點水的“青”是一個音啊,青天是通天啊,吉祥。  第五,有人從民族方面解釋。說他原來用後金,他要進兵中原,中原一提出這個“金”就想起南宋瞭。一提起金人,就想起嶽飛瞭。皇太極進兵中原要減少阻力,就不用這個“金”字,改用清字。   這五種解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說服不瞭誰。 皇太極原來的年號是叫天聰,改為崇德。這時明朝的年號叫崇禎,都帶崇字,崇禎的禎字左邊是示部,右邊一個貞,示就是神,神字左邊就是示部,所以崇禎皇帝是重天、重神。皇太極改成崇德,德字左邊是雙立人,就是重人。  崇禎的禎右邊是貞,占卜用的貞也同神相聯系,崇德的德字,右邊是直心,說的是心要直,心要正。皇太極改天聰為崇德,崇的是人事、是民事。相關閱讀推薦:清朝最殘酷奇案:皇太極凌遲處死姐姐莽古濟努爾哈赤的兒子 清朝最神秘的皇子努爾哈赤第16子貝勒是什麼意思? 清朝四大貝勒指的是誰?清朝皇後列表:清朝歷代皇帝都有幾位皇後?清朝有哪些王爺?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揭秘清太宗皇太極為什麼要將大金國號改為清?

  皇太極把國號改金為清是為什麼?清的意思又是什麼?學界、清史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皇太極自己沒有做解釋,清朝的《太宗皇帝實錄》《滿文老檔》,都沒有做解釋,於是後人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詮釋,於是有瞭故事。說努爾哈赤當時逃難騎匹大青馬,他跑得很急,把馬累死瞭,努爾哈赤對馬很有感情,對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啊,你是為我累死的,將來我得瞭天下,我這個國號就叫大青,“清”跟“青”是諧音,這是一個傳說。除瞭這個故事外,至少還有五種詮釋。  第一,有人從音韻學上來解釋,清和金在滿語裡音相近,所以用清。  第二,有人從歷史上來解釋,說中國這麼多朝代沒有一個用清的,怕重復,所以用清。  第三,也有人從陰陽五行上來解釋,明朝的明,左面是個日字,日是火,清左面是三點水,水克火,所以清要滅明,他用清。  第四,有人從薩滿文化去解釋,清就是青,不帶三點水那個“青”和帶三點水的“青”是一個音啊,青天是通天啊,吉祥。  第五,有人從民族方面解釋。說他原來用後金,他要進兵中原,中原一提出這個“金”就想起南宋瞭。一提起金人,就想起嶽飛瞭。皇太極進兵中原要減少阻力,就不用這個“金”字,改用清字。  這五種解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也說服不瞭誰。   皇太極原來的年號是叫天聰,改為崇德。這時明朝的年號叫崇禎,都帶崇字,崇禎的禎字左邊是示部,右邊一個貞,示就是神,神字左邊就是示部,所以崇禎皇帝是重天、重神。皇太極改成崇德,德字左邊是雙立人,就是重人。  崇禎的禎右邊是貞,占卜用的貞也同神相聯系,崇德的德字,右邊是直心,說的是心要直,心要正。皇太極改天聰為崇德,崇的是人事、是民事。  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表明皇太極具有政治傢的膽略和氣魄,也具有改革傢的更制與維新,是清朝的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相關閱讀推薦:皇太極長子為何沒能繼承皇位?順治六歲繼位之謎皇太極最愛的女人海蘭珠葬於何處?宸妃墓之謎皇太極為什麼一定要娶寡婦為妻? 皇太極幾個老婆皇太極有幾個老婆 揭秘清太宗皇太極的後宮佳麗清朝為何改國號金為清?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