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夏朝

夏朝開國君主夏啟: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的建立者

  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瞭。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瞭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瞭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瞭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傢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夏啟”身份新說  一、從對“夏啟”評價的分歧說起  夏啟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無論是從歷史文獻記載還是從學者研究的角度來看,啟為禹之子似乎已成定論。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歷史評價卻褒貶不一。  《孟子·萬章上》說:“丹朱(堯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與不肖,皆天地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還提到,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呂氏春秋·先己篇》中也說,夏後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上述啟賢的說法,經過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固定下來,在大多數人看來,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聖明君主。  即使在神話傳述中,啟也是一個神通廣大,能與天帝交通的聖賢之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楚辭補註》對此解釋說:“九辨九歌,禹樂也。言禹能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啟能承先志,贊敘其業,育養品族,故九州之物皆可辨數,九故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  但我們同樣註意到歷史文獻與傳說中對啟的評價卻有截然相反的一面。《戰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墨子·非樂上》說:“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淮南子·齊俗篇》中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註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總之,夏啟似乎又成瞭一個不足以任天下的德薄之人,他破壞瞭原有的禪讓制度,將天下變成私有,繼位後又淫逸無度,黨同伐異,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恥之徒。  為什麼歷史上的啟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除瞭古史辨學者顧頡剛先生所指出的先秦諸傢為瞭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而“競奇鬥巧”的因素外,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呢?  二、“杜宇、鱉靈”神話的啟示  古代蜀地,同樣流傳著一個“鱉靈”治水的故事。  《太平禦覽》卷八八八引漢時揚雄所著《蜀王本紀》說: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有一男子名日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地井中出,為杜宇妻。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復出。.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鰲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至蜀復生,蜀王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鰲靈決玉山,民得陸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帝自以薄德,不如鱉靈,委國授鱉靈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關於這則神話,早有學者懷疑它和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等傳說之間的關系。童書業先生認為這段故事顯然就是雜采中原神話編造而成,所謂杜宇就是禹,而鱉靈就是鯀。近來又有學者懷疑鯀、禹、啟就是該神話中的鱉靈,並判定鯀、禹治水和鱉靈治水的神話是同一神話分化的結果。相關閱讀推薦:夏啟殺伯益:夏啟如何從禹手中成功世襲王位的?4000年前誰讓夏啟破壞瞭帝位禪讓?夏啟繼位始末夏啟死後出現瞭幾子爭權鬥爭?夏啟有幾個兒子夏啟是誰的兒子?歷史上的夏啟為何成為瞭私生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探討兩則神話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顯然已超出瞭本文的范圍。真正引起我們註意的是此則神話中提到的杜宇、鱉靈禪讓的原因:鱉靈治水,望帝卻乘機與其妻私通,自以為薄德,於是委國授鱉靈而去。其它歷史文獻上也有相大致相同的記載,《說文解字·四上》說:“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巂(規)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雲望帝。”《華陽國志·蜀志》也說:“望帝使鱉冷(靈)治水,而淫其妻。冷還,帝慚……。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  杜宇與鱉靈作為蜀人的祖先,同為後世人們所敬重。至今在郫縣西南一裡多路,還可見到望業地祠的遺跡。有望帝陵和業帝陵,兩陵相對,以前人們在這裡祭祀望帝(杜宇)和業帝(鱉靈),祀典極為隆崇。但兩人關系實在曖昧難辨,上所引《蜀王本紀》說:“望帝去時,子歸鳴,故蜀人悲子歸鳴而思望帝”。《說郛合刊》卷六十輯《寰宇記》說:“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帝魂也’。”後人多疑杜鵑有冤,恐怕杜宇、鱉靈禪讓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所謂杜宇和鱉靈妻私通的說法,難道是承繼杜宇的鱉靈或其開明王朝為貶低杜宇而偽造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事?古史渺遠,我們不得而知。但無疑,禪讓傳說並非像我們以前想象的那麼簡單。  再回到我們先前的話題,結合我們大傢所熟知的堯舜禹禪讓傳說來看,如果說《蜀王本紀》中所記載的鱉靈就是禹的原型,那麼故事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杜宇又會是誰呢?我們不妨假定他就是舜,看看接下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三、舜禹“禪讓”傳說的推原  舜在承繼堯的帝位以後,首先借治水無功、不用帝命的名義除掉瞭意欲造反的鯀,將其殛之於羽山。這也就是《書·洪范》所說的,“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關於禹興的原因,《淮南子·原道篇》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之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由此可見,禹通過思父之非,修德保民,又重新獲得瞭民眾的擁戴。這使舜又重新感受到瞭來自禹復興對自己權勢所帶來的嚴重威脅,為瞭根絕後患,舜於是精心策劃瞭一場“借雞生蛋”的好戲。  舜命禹繼續治水,《書·皋陶謨》大禹曾這樣說:“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關於其中“辛壬癸甲”四字,孔安國解釋為:“辛日娶妻,至於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來學者多從此論。表面看來,似乎是大禹為瞭完成治水任務,新婚三天便舍棄婚妻子,急急忙忙踏上治水的征程。而後,啟十月而生。世上難道竟然有這樣的巧合?  我們推測,實際上可能是禹難違帝命,間不容發。《史記·夏本紀》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傢門不敢入。”舜借治水之故,將禹支開,乘此機會機與禹的妻子塗山氏私通,生下瞭後來的啟。原來所謂的“啟”竟然是舜帝之子!  重新明確瞭啟的身份,那麼以後的諸多迷團也就迎刃而解瞭。《楚辭·天問》洪興祖補註引《淮南子》說:“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清代學者馬驌《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也說:“禹娶塗山,治鴻水,通轅轘轅山,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實際上,這則母死子出的神話核心並不是啟的出生,而在於禹妻的化石而死。塗山氏見到自己的夫君,羞愧於自己的行徑,觸山而死,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瞭,舜帝因為其子商均不肖,又以禹治水功高,且能平定三苗之亂,所以便作個順水人情,“薦禹於天,為嗣。”這樣既滿足瞭禹的要求,又達到瞭自己的目的。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舜帝這一看似完美的計劃不幸被禹的同姓諸侯有扈氏所知,所以他極力反對禹傳位於啟。這時的禹進退兩難,雖然懷疑啟的出身,但遠古時代不象現在可以有條件作個親子鑒定,況且自己隻有啟這一個名義上兒子,隻得盡力平息這一謠傳。所以《莊子·人間世》說:“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至於啟是否真為自己所生,隻能憑由天命瞭,如上引《戰國策·燕策一》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啟由於得雙方的共同支持,所以“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於是,夏啟作為“兩君之子”便順利地繼承瞭王位。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可是那個有扈氏仍然不知好歹,繼續散佈啟為舜的所謂“謠言”。這是夏啟絕不能容忍的,這也就是《書·甘誓》所說的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啟)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事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故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故於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淮南子·齊俗篇》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註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其實有扈氏也有自己的打算,無非是想借此證明自己才是禹的真正後代,從而獲得對整個部族的控制權,但由於實力不濟,最終被夏啟所滅。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可以明白,歷史上夏朝初期“太康失國”以後,為什麼少康最終借助舜的後代姚姓有虞氏國的力量來實現復國的願望,其中的原因恐怕也得追溯到他的曾祖啟的特殊身份上罷瞭。  必須聲明,啟為舜之子隻不過是我們根據古史傳說材料所提出的一個假說,雖然有擺弄古史材料之嫌,但這樣的一個假說對於我們理解傳說時代的歷史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四、“夏啟”身份假說的意義  舜是神話中的帝嚳和殷民族祭典中的高祖俊,這一點已被郭沫若等學者通過甲骨文研究所證實,大多數學者認為舜就是東夷殷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鯀禹是西羌夏民族傳說中的祖先,也被許多學者通過禹的出生地與巴蜀關系所證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個民族的交合融匯以及相互勢力的此消彼長無疑是“禪讓”制度源起的重要因素,治理水患與共同對付南方三苗集團則是他們聯合的基礎。我個人認為,所謂“禪讓”制無非是兩個民族輪流執掌權力的形式。   其實,這一看似“和平”的禪讓形式背後隱藏著卻是雙方民族勢力的對比。即使堯舜禪讓的傳說,也並不是像先前儒傢所宣傳的那樣充滿道德化的色彩。史載堯帝統治時期,“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堯帝實在沒有辦法來安定天下,隻得讓位於舜。而舜也決非一般平民,《史記·夏本紀》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根據《史記·正義》引周禮郊野法雲“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如果我們按一夫一傢四口來計算,舜儼然是一個擁有萬人之眾的部落首領,這在當時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新興勢力集團,所以《屍子》上說:“舜一徙成邑,再徙察國。堯聞其賢,征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親信。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堯舜之間正是通過聯姻這種方式順利地實現瞭權力的轉接與過渡,至於後來的舜逼堯之說,可能隻是出於堯邦頑固分子的一種借口罷瞭。  而在東夷民族首領舜即將執掌權力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瞭變化,夏民族的首領鯀企圖憑借自己的實力打破這種平衡局面,如《呂氏春秋·行論》所言:“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下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羽山,副之以吳刀。”舜帝在平息鯀的叛亂之後,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成功地自己的親生兒子嫁接到夏禹民族之中,最後通過禪位與禹的方式,從而確立瞭啟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夷夏兩個民族皆歌“吾君之子”,共同生活在一個貌似合理的統一體系之中,進一步加快瞭民族融合的腳步。同時,也順利地實現瞭從“禪讓”到“世襲”的轉變,為中國早期第一個國傢的建立創造瞭條件。  至於,我們前面提到的關於啟的不同評價,現在也許有瞭一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後來夷夏民族對早期歷史的不同陳述。在理解古史傳說方面,不同的民族背景是不是我們應該可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呢?  要之,正是舜帝的不光采行徑完成瞭夷夏兩個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融合。從長遠角度來看,有點“小眚不掩大德”的意味,畢竟這種所謂的“和平”演變比血腥的民族爭鬥和互相屠戮更為可取一些。本文所謂“夏啟”身份新說雖然難免紕漏,但對於我們理解古史中“禪讓制”向“世襲”的轉變以及早期的民族融合進程,無疑提供瞭一條可能借鑒與重新思考的途徑。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夏朝少康中興: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復國運動

  太康失國以後,後羿占據瞭王位,但是夏王朝從禹到啟到太康這麼多年,肯定還有不少死忠的部下,於是這些舊部族擁立瞭姒太康的弟弟姒仲康成為新的夏王,但是由於勢單力孤,很明顯影響力不大,其餘諸侯也沒多少人過來朝拜,大傢都朝拜武力值更高的後羿去瞭。   而仲康本人呢,水平比太康也好不瞭多少,並沒有什麼作為,而且不久以後就死瞭。而仲康的兒子姒相是一個相?出色的人才,而且由於寒浞得位不正,人品又太差,現在向姒相靠攏的人越來越多。   而姒相很明顯也並不安分,他也在不斷地擴張著勢力,史料記載他依靠著兩個部落,分別是斟灌氏和斟尋氏,後來發展為他的親信部隊,並在這段時間有過“征淮夷”和“征風夷及黃夷”的事例,看來他也打算像他的老祖宗禹一樣,在遠方發展著自己的勢力。   但是姒相畢竟不是大禹,任何東西玩過一次以後,第二次玩就不新鮮瞭。姒相的行為引起瞭寒浞的註意,此時正是寒浞努力鏟除異己,維護統治的時候。於是寒浞就叫長子寒澆去攻打夏王朝的流亡朝廷。   ?要說這姒相的實力也的確不行,雖然也拼命瞭,但是架不住人傢兵多將廣,結果全軍覆滅瞭,姒相被殺,斟灌氏和斟尋氏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於是這個流亡朝廷也被消滅瞭。   此時,可以說夏王朝王族的直系血脈子弟已經被全部殺光瞭,於是寒浞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瞭,他的國傢也可以像夏王朝一樣代代相傳瞭。

夏王孔甲篤信祥瑞導致動蕩:夏朝衰弱的第一元兇

  第九位夏王姒芒繼位後整個國傢五谷豐登,河神賜福。所以姒芒率群臣在黃河邊將玄圭——一種黑色的玉沉入河中,當然還有一些豬啊羊啊的,這就開始瞭中國數千年的祭祀河神的儀式。  姒芒死後,其子姒泄繼位,為第十位夏王。姒泄時期有東夷等九夷派使者來朝謁見,姒泄於是為九夷首領封爵,這說明夏王朝的影響力已經擴張,連遠方的夷族都承認夏王朝的共主地位。  姒泄死瞭以後,由兒子不降?位。不降的兒子孔甲做人很荒唐,不討老爹歡心,於是不降就改把王位傳給瞭弟弟姒扃。這件事讓孔甲非常抓狂,在姒扃在位的時候,就公然大搞迷信活動,天天同巫師們混在一起。幹啥事呢?就幹一件事,詛咒姒扃早死,祈求王位早點掉他身上去。  但是很可惜,姒扃死瞭也沒輪到他繼位,因為姒扃又傳位給瞭自己的兒子姒胤甲,胤甲在位的時候,地球變暖,天下大旱。而胤甲也因為奔波過度,早早死去。  於是王位最終真的傳到姒孔甲的手中,這樣數到孔甲,夏王朝已經傳瞭第十四位夏王瞭。。在姒芒時代,五谷豐登,河神賜福。所以姒芒率群臣在黃河邊將玄圭——一種黑色的玉沉入河中,當然還有一些豬啊羊啊的,這就開始瞭中國數千年的祭祀河神的儀式。  姒芒死後,其子姒泄繼位,為第十位夏王。姒泄時期有東夷等九夷派使者來朝謁見,姒泄於是為九夷首領封爵,這說明夏王朝的影響力已經擴張,連遠方的夷族都承認夏王朝的共主地位。  姒泄死瞭以後,由兒子不降?位。不降的兒子孔甲做人很荒唐,不討老爹歡心,於是不降就改把王位傳給瞭弟弟姒扃。這件事讓孔甲非常抓狂,在姒扃在位的時候,就公然大搞迷信活動,天天同巫師們混在一起。幹啥事呢?就幹一件事,詛咒姒扃早死,祈求王位早點掉他身上去。   但是很可惜,姒扃死瞭也沒輪到他繼位,因為姒扃又傳位給瞭自己的兒子姒胤甲,胤甲在位的時候,地球變暖,天下大旱。而胤甲也因為奔波過度,早早死去。  於是王位最終真的傳到姒孔甲的手中,這樣數到孔甲,夏王朝已經傳瞭第十四位夏王瞭。  王冠重新回到自己的腦袋上,孔甲高興壞瞭,以為是自己搞巫術起瞭作用,把姒扃和胤甲都給咒死瞭。於是繼位之後,大興迷信之風。結果上有好者,下必興焉,?是就有人奉承孔甲:“大王您人品太好啊,好到老天爺都關照您,這不,在黃河和漢水中出現兩條龍來向您拜年呢!”據說龍是稀有之物,除非老天爺特別喜歡誰,才會出現龍,比如傳說中的黃帝就是騎著龍上瞭天。不過龍這種生物,向來不存在,據現代有喜歡八卦的人分析說,這龍很可能隻是鱷魚而已。  但是孔甲當然不會這麼分析,有龍出現,那是大喜事啊,他覺得肯定是自己平時給老天爺上貢上得多,所以王位也轉回他身上瞭,連龍都出來瞭。  所以,他得好好養著這兩條龍,將來他還指望著這兩條龍帶他上天呢。可是這龍怎麼養呢?誰也沒養?啊,於是孔甲就滿天下去找那些養龍的高人。還別說,這世界上還真有養龍的專傢,這個人叫豢龍氏,據說他傢祖上就替舜養過龍,得舜賜名豢龍氏,他傢是世世代代都養龍,有獨門秘法,是養龍世傢正宗嫡傳。孔甲大喜,趕緊派人高薪把他請來養龍。  大傢肯定奇怪,你說既然龍是幾百幾千年才出一回的神奇品種,那麼這個養龍世傢平時拿什麼來養?如果他們根本無龍可養,那麼這個養龍世傢又是怎麼無中生有出來的?  但是這養龍說起來好聽啊,你想養龍是一個多麼高檔的行當,人傢一聽說你是養龍的還不趕緊當你是專傢高人給供著啊,這可比說?豬養牛有檔次,而且還不怕吹牛皮吹破瞭。你說你會養豬養牛,人傢立馬牽一頭來讓你養養看。你說你是養龍的,誰還能夠變條龍出來給你試,還不是隻有肅然起敬的份兒。  可豢龍氏沒想到,這世界上居然還真的會有傳說中的龍這種生物存在,結果引得孔甲找上門來。豢龍氏畢竟是混瞭這麼久的世傢,立馬說:“我們傢已經多年不養龍瞭,對不起,這技術廢瞭!”  孔甲很失望,可是沒想到,有個人跳出來瞭,他說跟豢龍氏學過養龍。孔甲的使者大喜,立馬就把他請到王宮去瞭。  這個人叫劉累,他是聽說孔甲傢待遇好,是帶著混一頓的打算?的,那是打著時刻就溜的準備。可是沒想到,這王宮的待遇太好啊,好到他舍不得走瞭。於是劉累想,不就是養龍嘛,養豬也是養,養龍也是養,反正養啥都一樣,給它吃好吃的,住舒服瞭,那不就得瞭。  於是劉累就硬著頭皮按養豬養牛的辦法給那兩條龍喂吃的,可能那龍生命力比較強,被劉累養瞭幾天居然還活著,這下牛皮給他吹出去瞭,劉累也在王宮站穩腳跟瞭。  為瞭讓那兩條龍吃好,各種各樣的食物都由著劉累挑,於是劉累就跟同樣掌握食物采購權的禦廚豕韋氏發生瞭矛盾。豕韋氏世代都是禦廚,為王室采購食物那可是大有藏掖的工作,利?當前不爭不行,別以為職場鬥爭隻是後來的事。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五千年前跟五千年後人的想法其實沒差多少。  鬥爭的結果,劉累勝,因為孔甲認為,劉累做的菜比豕韋氏好吃。這是因為人的舌頭它也有個審美疲勞,而且像禦廚這種政府包辦的工作往往技術層面提高的可能性越來越差,最後變成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更重要的是,劉累擅長於拍馬屁,而且劉累掌握著他最想要的東西,就是養龍,他還指望著騎龍上天呢,自然是對有功之臣另眼相看。  所以豕韋氏敗北,全族變成奴隸,劉累變成瞭禦廚兼養龍的,還被賜瞭個姓氏叫禦龍氏。  結果禦龍氏這個帽子剛戴上不久,得意洋洋的劉累這天到龍池喂?,這一看不得瞭——龍死瞭。  兩條龍死瞭一條,嚇得劉累魂飛魄散,這要是讓夏王孔甲知道瞭,他也不用活瞭。左右看看,沒人看到,趕緊把這浮上來的龍屍拖到廚房裡,剁剁剁,剁成小塊又小塊,這叫毀屍滅跡。  切完瞭,當然得燒啊,燒好瞭他自己嘗瞭嘗覺得味道居然還挺好,於是就把這盤龍肉端上給孔甲吃瞭。  孔甲從來沒吃過這東西啊,一吃覺得味道挺好的,好,那就明天再燒,後天再燒。這龍估計也不太大,經不起這麼吃啊,於是劉累一不做二不休,這邊打好包裹準備跑路,那邊把另一條龍也給煮瞭獻瞭上去。  孔甲這邊吃?心花怒放的時候,一覺睡醒,劉累不見瞭,龍也不見瞭,隻有劉累留下的一封信:“我把兩條龍都給你煮瞭,你要還想吃的話,下次抓到第三條龍再來找我吧!”  孔甲氣暈過去瞭,等清醒過來全國抓劉累,還抓得到嗎?人傢早就跑遠瞭。這劉累從此就消失瞭,所謂的禦龍氏也成瞭一個笑話。若幹年後,出來一個范氏傢族,後來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據說就是劉累的後人。  大傢還記得前面的猱與老虎的故事吧,這就是現實版的猱與老虎的故事。孔甲做夢都想乘龍上天,他身為一國之君,就這麼把最重要的東西交給瞭一個吹牛拍馬之徒。劉累把龍肉煮?孔甲吃,跟猱把老虎腦子捧給老虎自己吃是何其相似!  而這種蠢人,以前有,現在有,將來更有。一國之君把國傢乃至自己的生命捧給獻媚者,或者坐視和縱容某些他認為“不會造成大害的小東西”胡作非為,最後意識到自己的王朝被玩完的時候,已經來不及瞭。  商王朝從孔甲的手裡,開始走向下坡路。  從孔甲開始,各路諸侯方伯等就漸漸地不把夏王朝中央放在眼中,朝拜的人漸漸減少,上交的賦稅也少瞭。而王朝像孔甲養龍這種莫名的開銷層出不窮,上行下效,王朝漸漸收不抵支。  《國語周語下》說:“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這也說明,把夏王朝的滅亡全部算在最後一個君王夏桀的身上,其實也是多少有點冤枉的。相關閱讀推薦:夏朝少康中興: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復國運動夏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細說大夏王朝的17位帝王夏朝開國君主夏啟: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的建立者夏朝、商朝、周朝的更迭實屬自傢兄弟窩裡鬥一碗藥膳引發的革命:成湯舉兵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夏朝、商朝、周朝的更迭實屬自傢兄弟窩裡鬥

  夏朝、商朝、周朝,這三個奴隸制王朝(從生產上來講,是奴隸制,從統治上講有分封制,天子繼承是封建世襲制)相信大傢都非常的熟悉。小學估計都學到瞭。三個王朝不同的名字,為瞭爭權奪位也進行瞭殊死的戰爭,可他們卻是在上演著兩場自傢兄弟的窩裡鬥。  夏朝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傢。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夏朝是夏啟建立的,但按照子承父業人倫綱常來講,那夏禹才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眾所周知,堯、舜、禹三位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夏禹臨死之前也采取瞭前兩任的辦法進行禪讓制,《史記》記載,夏禹禪讓給伯夷,伯夷也跟他的前三任一樣,去瞭很遠的地方躲起來,為的是做做樣子,讓天下人都去主動找他,求他承部落聯盟首領,但筆譯的算盤還是打錯瞭,他沒有他前三任的功績,因此天下人以及各諸侯沒幾個去找他,相反的都去瞭夏禹的兒子夏啟那裡。於是,戰爭自然而然的到來,是夏啟想自己繼承部落首領,還是伯夷有私心,這些都無從考究,但戰爭是存在的,夏啟如願以償的消滅瞭伯夷,當上瞭天子,開始瞭封建世襲制。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後被東夷族有窮氏的後羿奪取瞭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後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於遊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後,殺後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然後,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瞭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   以上是夏朝的一些糾結的歷史,堯、舜、禹之間看似沒有任何關系,其實他們都與黃帝有著血脈關系。  堯:姓伊祁,名放勛,帝嚳之子(黃帝曾孫),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開創瞭“禪讓制”的先河。  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他是帝顓頊(黃帝次子)的六世孫,自五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帝舜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異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贊譽。帝舜的孝,被後人再如《二十四孝》。  禹,叫文命。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帝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  這樣大傢就很清楚他們的關系瞭。下面我們用簡單的傢族世系來表述商朝和周朝。  殷商:成湯。傢族世系:黃帝—少昊(又名玄囂)—蟜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商太祖成湯。  周朝:周文王名昌,傢族世系:黃帝—少昊(又名玄囂)—蟜極—帝嚳—後稷(周始祖)—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周太王(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  綜上所述,夏朝、周朝、商朝,三個朝代的更迭都是自傢兄弟的窩裡鬥。商朝和周朝天子的關系更近一些。這可真是親兄弟“明算賬”,不過這賬是誰當天子。相關閱讀推薦:一碗藥膳引發的革命:成湯舉兵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神射手後羿:歷史上首位篡奪夏朝王位的異族帝王夏朝王後妹喜是一個怎樣的人?妹喜最後怎麼死的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夏朝是誰建立的。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夏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細說大夏王朝的17位帝王

  夏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父姒鯀,母女志。有史書記載,他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唐堯時封為夏伯,稱伯禹。這種說法不可信,果真如此,禹豈不成瞭舜帝的太爺瞭。由於禹治水有功,後世尊其為“大禹”。  堯帝時,鯀奉命治水。由於鯀采用“墮高堙庳”的錯誤方法,導致九年治水無成。唐堯派舜去視察,發現他沒有一點成效,就在羽山(今江蘇)將鯀處死。還有一種傳說出自《山海經》,說鯀由於治水無功,就到天帝那裡偷取息壤用來填堙洪水,被天帝發現後,派祝融殺鯀於羽山的荒野。據說鯀死後三年屍體不腐,用吳刀剖其腹,化為黃龍,這就是禹。舜帝即位後,仍然任命禹為司空,繼續負責治水工作。  禹是一位聰明能幹、辦事勤謹的人。他接受治水的重任後,就帶著契、後稷、伯益、皋陶等助手迅速地投入到緊張的治水工作中去瞭。在治水的過程中,禹總結瞭父親的失敗原因,認為治水不能鏟高填低,而應該順應地勢的高低,高的填高,低的浚深,才能疏通水道。禹就像一個幾何教師一樣,終日揣著規、矩和繩子,穿梭於山間水畔。現在我們所說的“丈夫”一詞,據說就是從大禹治水而來的。因為大禹身高一丈,腳長一尺,大禹就用他身體的尺寸來丈量大地的。大禹治水時,傳說得到雲華夫人授神鬼之書,並派狂章、虞餘、黃魔、大翳、庚辰、童律等神助禹斫石疏波,決塞導阨。由於禹一心撲在治水的事業上,從二十歲接受任務開始,到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後來在塗山結識瞭一位叫女嬌的美女,就和她在臺桑結婚瞭。“禹娶塗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此後,多次路過傢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大禹終於驅除瞭水患。   《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大禹治水時,準備打通軒轅山(今河南),就變成一隻大熊挖山取土。他事先和女嬌商量好,如果聽到鼓聲,女嬌就給他送午飯。有一次,大禹化做大熊,正挖得興起,不小心踏在瞭鼓上。女嬌聽到鼓聲,就拖著懷孕的身子給大禹送飯。到山上,女嬌左顧右盼,沒有見到丈夫的影子,隻看見一隻大熊在那裡奮力挖掘。因受到驚嚇,欲逃。大禹見女嬌受嚇,來不及變回原形,就向女嬌追去。女嬌於嵩山下化為石,大禹力喚妻兒,石裂而生啟。  舜年老時,由於大禹治水功勞卓著,深得民心,迫使舜帝通過民主選舉,共推禹為部落聯盟首領。大禹遂繼舜而為帝,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稱國號為“夏後”,故稱“夏禹”。  大禹即位後,有三苗起兵進犯,禹親自率兵平息瞭戰亂。於是“四方歸之,辟土以王”。禹就在塗山大會諸侯。左丘明說:“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可見當時的盛況和大禹的威隆,同時也說明瞭大禹當時已建立瞭奴隸制國傢的雛形。今安徽懷遠塗山有“禹王廟”和“禹王村”,傳說就是禹大會諸侯的地方。  塗山大會後,禹把九州各牧貢獻的青銅,鑄成九鼎。《左傳》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供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是說禹收集天下之物,象之形而鑄之鼎,讓老百姓能分清神靈和鬼怪。後來鼎就成瞭****的象征。據說大禹平定三苗後,南方的防風族表面臣服,實際上暗中獨霸,不聽從大禹的統領,最後大禹當著各諸侯將防風氏處死,從此各方諸侯無不懾服。這就是行使皇權暴力的表現,與鑄九鼎一樣,隱約可見國傢威信的建立。夏禹征服各部落後,實行“任土作貢”的政策,各部落酋長管理自己的部族,每年按土地寬廣和肥瘠的情況向“夏後”繳納貢賦。所以,夏禹實際上是夏王朝的奠基者。  夏禹在位四十五年,後東巡狩於會稽而死,葬於會稽山(今浙江)。浙江紹興有“禹陵”和“禹廟”,禹陵碑刻有“大禹陵”三字。傳說中大禹治水的遺跡有很多。山西河津有“禹門口”,相傳就是大禹用神斧所開;河南禹縣有“禹王鎖蛟井”,相傳就是大禹降服水怪蛟龍的地方;黃河三門峽上遊有“禹王廟”,相傳是為瞭紀念大禹治水而奉祀的;四川《巫山縣志》記載:“斬龍臺,治西南八十裡;錯開峽,一石特立。相傳禹王導水至此,一龍錯行水道,遂斬之,故峽名:錯開,臺名:斬龍。”  有些史書評論,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大禹治水,體現瞭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有人考證洪水的有無或大禹是否治過洪水,甚至是否真有大禹其人,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相關閱讀推薦:神射手後羿:歷史上首位篡奪夏朝王位的異族帝王夏朝的滅亡時間及原因:孔甲亂政造成夏朝的衰落夏朝都城在哪裡?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設在鄧地夏朝的國傢制度:從“公天下”變為“傢天下”夏侯淵用什麼武器?曹操手下猛將夏侯淵人物生平分頁:1/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夏啟,姓姒名啟,夏禹的兒子。關於啟名字的由來有兩種傳說。前面《夏禹》中說過,啟因石裂而生,故名。另一種說法是女嬌分娩不到十天,大禹治水經過自傢附近,有鄰居將這個喜訊告訴他,希望他能回傢去看看老婆和孩子。大禹說現在正忙著治水,哪有時間回傢啊。鄰居就說那您給兒子起個名,我們轉告女嬌。大禹不假思索,說,那就叫他“啟”吧。大概是治水啟行的意思。  《史記·夏本紀》說,夏禹原本選定皋陶為繼承人,可皋陶沒有這個王命,還沒到那一天就嗚呼瞭。後來,又改以伯益為繼承人。過瞭七年,夏禹死瞭,情況發生瞭變化。《孟子·萬章上》記載:“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大禹去世後,那些朝覲和打官司的人不找伯益而找啟,那些歌功頌德的人不頌伯益而頌啟,都說啟是我們天子的兒子。雖然占瞭他老爸不少面子,但也可見啟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盛隆,有如葵花向日。孟子把這件事歸結於“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是不太準確的。其實大禹從內心裡來說,是希望將帝位傳給啟的。從歷史的角度看,當時已出現瞭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已走到瞭歷史的盡頭,勢必被世襲制所替代。“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夏啟即位的時候,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伯益是東夷人,他看到人們都向著啟,心裡很窩火,就召集東夷族向啟殺過來。啟早有防備,經過一場激戰,啟打敗瞭伯益。另外,當時的有扈氏對啟開創世襲制表示反對,要求啟退位與伯益,並起兵叛亂。夏啟就在甘澤誓師,說:“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意思是說:“六軍將士們,我在這裡告誡各位:有扈氏無視五行洪范,廢棄三正。上天要斷絕他的國運,現在我奉上天的旨意去討伐他們。”由於啟的軍隊紀律嚴正,賞罰分明,士氣如虹,一舉擊敗瞭有扈氏,穩定瞭政權。   鎮壓叛亂之後,啟就效法他父親大禹當年“大會塗山”的辦法,在鈞臺舉行大會,召集各族首腦,大開盛宴。這就是《左傳》說的“夏啟有鈞臺之享”。河南禹縣有“夏臺”,傳說就是“鈞臺大會”的遺址。後來,啟建都陽翟,創立瞭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傢。  夏啟的政權進一步鞏固後,飽暖思淫欲,經常飲酒作樂,歌舞遊獵,生活開始腐敗起來。他的兒子們為瞭爭奪帝位,發生瞭沖突。啟就將小兒子武觀放逐到黃河西岸,於是武觀率眾叛亂。啟派遣彭伯壽出兵西征,活捉瞭武觀,啟一怒之下將武觀處死。  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在位二十九年。分頁:2/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而為夏王,遷都斟鄩(今河南偃師)。河南偃師二裡頭存有夏代宮殿建築遺址,據說就是太康遺址。  太康從小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裡,既沒見過祖父大禹治理洪水的辛勞,也沒見過父親啟南征北戰的功績。耳濡目染的隻是夏啟無止境的巡遊畋獵和無度的奢侈揮霍。太康當瞭夏王後生活荒淫,朝政廢弛。他經常帶著妃子們到洛水打獵,一去就是幾個月不回朝。他的五個弟弟看到這樣,就寫《五子之歌》進行勸諫。《史記·夏本紀》提到過此事,但沒有收錄這首歌。《古文尚書·夏書》收錄有《五子之歌》,經考證,不像先秦作品,疑為王肅偽造。因為是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寫成的,所以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後人就沿用“五子之歌”來作為臣子的勸誡之辭。白居易《與元九》有“聞五子洛汭之歌,則在夏政荒矣”句,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正當太康沉浸在遊玩圍獵的時候,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乘機侵入。後羿是唐堯時以善射著稱的羿的後代。羿是唐堯時的英雄,當時,天上出現瞭十個太陽,使得大地龜裂,河流幹涸,老百姓苦不堪言。羿就用他的神弓神箭射落瞭九個太陽,拯救瞭老百姓。夏禹時,羿封於鉏(今河南濮陽)。啟在鈞臺大會時,後羿曾來朝賀。他看到啟號令萬邦,威風凜凜,心中羨艷不已,一直企圖篡奪王權。太康的失政,給後羿提供瞭篡權奪位的良機。他利用夏民對太康的不滿,奪取都城,不許太康回來,自己做瞭君長。左丘明說“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失國後,過幾年就憂鬱而死,在位二十九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太康失國後,後羿雖然奪取瞭夏朝的政權。但由於大禹的餘威尚在,各諸侯還是擁仲康為夏王。後羿迫於眾諸侯的壓力,願意讓出王位給仲康。但他提出一個條件:仲康即位後,不但要豁免有窮國的賦稅,而且“夏後”要向有窮國繳納兩倍的賦稅。仲康為瞭能早日坐上王位,也不管什麼王族自尊,更不在乎是不是喪權辱國,就毫不猶豫地答應瞭。這樣,有窮國君後羿便讓出瞭王位,率領著本國的軍隊攜帶著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財物,返回瞭有窮國的國都窮石。  《左傳》說,後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後羿不關心農業生產和老百姓的生活,整天沉溺於打獵圍畋。後來,其親信寒浞就買通後羿的傢奴,殺後羿而自立。寒浞本來是寒國的一個奸詐的小人。大禹時,寒國臣服於夏朝,被封為方伯(方伯即各諸侯之長),叫伯明。伯明歸順夏朝後,將寒浞驅逐出境。寒浞於是投奔有窮國後羿,且得到瞭後羿的寵信。寒浞利用卑鄙手段,趁後羿不理政事,疏於防備,殺之自立,並霸占瞭後羿的妻妾和財產。寒浞與後羿的妻子純狐生瞭兩個兒子。大的叫澆,後封於過,稱過澆;小的叫豷,後封於戈,稱戈豷。過澆和戈豷後來成瞭寒國的兩個名將,為寒浞立下過汗馬功勞。  仲康的政權就是在有窮國政治混亂中建立起來的小朝廷,仍然以斟鄩為都。仲康雖然有點野心,但也不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沒有能力恢復夏後的規模。仲康即位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夏王朝的軍隊作戰能力逐漸增強,仲康見有昆吾這樣比較有實力的同盟軍,以為自己可以和有窮國抗衡瞭,就宣佈不再向有窮國納貢,並且命令有窮國繼續向夏王朝交納稅賦。仲康單方撕毀和約的行為激怒瞭有窮國,寒浞再次率領本國軍隊入侵夏後氏領地。有窮軍如狼似虎,作戰十分驍勇。夏後氏軍隊不堪一擊,使得有窮軍勢如破竹,直逼夏都斟鄩。仲康慌瞭,為保留血脈,他派人把太子相送往邳國(今江蘇),讓他在邳侯那裡習文練武,以防意外。果然,太子相送走不久,有窮軍就兵臨城下,夏軍與有窮軍暴發瞭更為激烈的戰鬥。仲康擔心破城後,有窮國寒浞會進行血腥屠殺,便乘夜率眾出東門棄城逃跑,北渡黃河,投奔瞭姒姓諸侯昆吾,把帝都再次留給瞭有窮國。後來,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幫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開始瞭偏居一隅的統治。  太康一心想恢復夏室,但由於自己沒有長遠計劃,對形勢估計錯誤,最後落個偏安一角的局面,不久也抑鬱而死,在位十三年。分頁:3/8頁  上一頁12345678下一頁  相是仲康的兒子,一名相安。仲康死後,由年幼的相繼位為夏王。相即位時雖然年紀很小,但在夏後各諸侯與方伯的輔助下,夏王朝的勢力有所增強。他即位第一年征淮夷、畎夷。第二年又征風夷、黃夷。夏王室的這種變化,引起瞭寒浞的註意,於是就出兵攻打夏都斟鄩。相在王室貴族的保護下,遷都於帝丘。相遷都帝丘後,在斟鄩氏、斟灌氏的支持下,夏室的勢力繼續得到發展。  司馬遷說:“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斟鄩氏……斟灌氏。”斟灌氏封於今山東壽光,斟鄩氏封於太康都城。太康失國後,斟鄩氏被迫遷往斟灌氏附近(今山東濰縣)。這兩個諸侯國與有窮國王寒浞有宿怨,因此十分支持以相為首的夏室小朝廷。這樣,寒浞更加是必滅之而後快瞭。  於是,寒浞派遣她的大兒子過澆率兵攻打斟灌氏,斟灌氏大敗。澆乘勝攻擊斟鄩氏,斟鄩氏也大敗。這樣,夏室就失去瞭屏障,澆又揮軍直撲帝丘,相被殺。當時相的妻子後緡正懷有身孕,在危急中從城墻邊的小狗洞爬出,僥幸逃脫。後緡是有仍氏的女兒,她逃到娘傢有仍,第二年生瞭相的遺腹子,這就是後來使得夏室得以中興的少康。  相在位二十八年,他死後,夏朝中斷四十年。   少康,父姒相,母後緡。少康從小生活在外婆傢,自他懂事起,母親後緡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希望少康長大後報仇雪恨、興邦復國。於是少康從小就發憤圖強,立下瞭恢復夏室的宏願。20歲時,少康就做瞭有仍氏的牧正。沒想到這個情況被寒浞的兒子過澆知道瞭,為瞭斬草除根,他們就派瞭一個叫椒的人深入有仍氏,企圖尋找機會殺死少康。少康得訊,就逃奔到有虞氏。有虞氏乃舜帝的後裔,世世代代與夏後氏關系密切。有虞氏的現任酋長虞思得知少康是夏王相的兒子,就冒著極大的風險保護少康。  虞思任命少康做有虞氏的庖正,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他。屈原說:“及少康之未傢兮,留有虞之二姚。”指的就是這件事。少康和有虞氏有瞭這重關系後,被封於綸,得田一成,得眾一旅。一成就是十平方裡,一旅就是五百人。《左傳》說:“能佈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意思是說少康為瞭復國,廣施仁德,暗中聚簇夏後族人,安撫曾經在夏王朝做過官的舊臣。派瞭一個名叫女艾的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深入過澆的營地充當間諜,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到戈地誘惑麻痹戈豷。  當時,有個名叫伯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奪取王位後,他逃到有鬲氏(今山東)。他聽到少康準備興復夏室,於是就招集流亡,積極策應。《左傳》中記載:“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伯靡在有鬲氏征集斟灌、斟鄩兩族殘部,組成軍隊,配合少康。斟灌氏、斟鄩氏的臣民與過澆本來就有亡國之恨,因此鬥志高昂。少康在他們的支持下,在過地擊敗有窮軍隊,殺死瞭過澆。少康的兒子季杼在戈地消滅瞭戈豷。入主夏室四十年的有窮氏政權從此瓦解,伯靡等迎少康回到夏邑,恢復夏朝政權,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恢復夏王朝之後,“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少康是夏室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自太康失國後,前後七十年,歷太康、仲康、相和少康,才重新恢復夏王朝。少康在位期間,勤政愛民,關心農事,恢復禹績,承傳舊物,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少康在位二十一年。分頁:4/8頁  上一頁2345678下一頁  杼,姓姒名杼,又稱季杼、後杼,少康的兒子。杼曾參加過他父親少康領導的恢復夏室王朝的鬥爭,並立下瞭汗馬功勞。少康恢復夏室後,準備征討東夷,但不久因病而死。杼即位後,繼承少康的遺志,對內發展農業生產,對外積極準備東征。  杼最初建都斟鄩,即太康舊都,後遷於原,旋又南渡黃河,遷都於老邱。《世本》說杼發明瞭甲和矛。甲是防禦的戰甲,用厚的獸皮做成。因為有窮氏善射,所以杼為瞭與其對抗,才發明的甲。矛是進攻的武器。有瞭甲與矛後,大大增強瞭夏後進攻和防禦的能力,提高瞭軍隊的戰鬥力。  杼的祖父相曾經發動過征服淮夷、畎夷、風夷、黃夷的戰鬥。當時東夷有九個部落,稱為九夷。相隻征服瞭風、黃二夷,其餘七夷沒有臣服於夏王朝。杼即位後,為瞭使東夷臣服,於是親自率兵東征。杼的東征得到瞭各諸侯過的支持,因為東征時掠取的財物可以供奴隸主貴族的揮霍,獲得的戰俘可以充當奴隸。杼東征采取兩個步驟。一是征服今河南東部、山東和蘇北一帶的夷族,因為相曾經征服過這一帶,所以進行得很順利。二是進一步擴大戰果,直驅黃海之濱。中國古代稱黃海為東海。《古本竹書紀年》說:“征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三壽在何處,現已失考。但《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青邱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青邱國是傳說中東海的一個島國,那裡有“九尾狐”出沒。傳說“九尾狐”是一種瑞獸,隻有太平盛世才能見到。杼東征的“九尾狐”,一是說明當時已征討至黃海之濱,二是說明杼在位時政治清明。  杼東征勝利,得“九尾狐”凱旋後不久便死瞭,在位十七年。 姒杼  槐,姓姒名槐,又名後芬、後芬發,杼的兒子。  杼死後,槐繼立為夏王。由於杼的東征,夏王朝的疆域擴大到瞭黃海之濱,夏王的威望在各諸侯和方國中得以大大提高。原來一些叛離的小國,又重新臣服於夏後。槐在位時,國內的奴隸主貴族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促進瞭生產力的發展,在對外關系上,邊土安寧,特別是和東夷各族的關系有很大的改善。《古本竹書紀年》說:“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禦。”“後”就是“帝”“王”的意思。九夷指: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禦”是服侍的意思。槐在位時期,是夏王朝的槐黃時節。槐樹開花在夏季,開花時芬芳撲鼻。後人稱之為“槐”或“芬”與“芬發”,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夏朝的東征,把中原的先進文明傳入瞭淮河泗水流域,也促進瞭東方夷族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瞭各民族共同的發展。  槐在位四十四年,其死後,由他的兒子芒繼承瞭帝位。分頁:5/8頁  上一頁345678下一頁  芒,姓姒名芒,又名荒,槐的兒子。  芒繼立為夏王的第一年,舉行瞭隆重的祭祀黃河之神的活動,開始瞭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儀式。夏王朝在有窮國統治的四十年間,由於連年戰亂,水利失修,黃河泛濫成災。少康中興時,任命商侯冥為水正,負責治理黃河水患。杼、槐二王也很重視水利,經過幾十年的治理,黃河水患得到控制。這本來是廣大奴隸通過艱苦奮戰而馴服水患、戰勝自然的結果。但是,以芒為首的奴隸主貴族卻認為是河神的恩賜,因而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河神儀式。  夏王芒率領文武百官和各地諸侯、方伯等,聚集於黃河的下遊水畔,讓倕工吹敲擊奏,鼓樂喧天,然後宣讀祭文,將豬牛羊等祭品沉入河中。《史記》中說過,當年大禹治水成功,舜帝“錫禹玄圭”,即舜帝賜給大禹一塊黑色的玉圭。夏王芒在祭祀河神時,也仿制瞭一支“玄圭”沉於水中,認為這樣可以得到河神的庇佑。這種將祭品沉於水中的祭祀儀式史稱“沉祭”,後來在我國歷史上相沿成俗。周代以後,沉祭盛行。《周禮·大宗伯》雲:“以埋沉祭山川林澤。”鄭玄註釋說:“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儀禮·覲禮》也說:“祭川,沉。”  《古本竹書紀年》中說,芒命九夷族“東狩於海,獲大魚”,九夷族人將捕獲的大魚獻給夏王芒,認為這是河神所賜,是祥瑞的象征。朝中百官以及諸侯方伯都向夏王芒表示祝賀。可見,芒在位期間,與九夷族的關系是很融洽的。現在看來這個大魚應該是鯊魚或海豚之類,不會是一般常見的什麼大魚,否則也不必如此興師動眾,將它從千裡之外送往都城。

太康失國:夏朝隻傳兩代就面臨瞭第一次政權更替

  早在啟接掌帝位的時候,不但在部族外有跟伯益的一場大戰,而且在他自己的部族裡也有過波折,姒姓內部也有人不服。除瞭含糊不清的和伯益的交接儀式之外,正有記錄的是他在自己部族內和有扈氏的一場大戰。這場戰爭有前因後果,有戰前動員,有具體的戰術記錄,記錄很完備,叫“甘之戰”。   啟獲得大勝之後,為瞭顯示權威,他效仿父親禹的塗山大會,又建瞭一個叫鈞臺的高臺,大會諸侯。鈞臺又叫夏臺,在啟的時代是作為啟和諸部落長的宴會之所,但後來變成瞭夏朝的國傢機器,說白瞭就是用來鎮壓和囚禁的地方,後面我們還將提到它,它曾經囚禁過一些歷史上著名的人物。   啟在位的時候,他的個性很強勢,凡是不服從他的人都會被殺死,他靠著簡單粗暴的殺人統治國傢,但是確實有效,他迅速?中瞭權力和財富,天下的諸侯沒有人敢違抗他。   啟雖然順利接掌瞭帝位,但是,各部族的不滿就此埋下將來變亂的種子。天底下任何一個新事物出來,都有它發生的社會原因,所謂存在即合理。但是舊事物能夠存在這麼久,自然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新事物則是一件試驗品,一個試驗品要變成成品,並且取代現在的制度,也許要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或者是兩件事物要擺在桌面上被大眾反復驗證多次以後,才能夠確定哪一種更適合現在的社會。   所以,堯遇上瞭反抗,舜也遇上瞭反抗,禹把這種反抗壓下瞭,順利地傳位給瞭啟,但是反抗並未消失,它然較以前更弱,但是它仍然存在,而這種隱患,將埋在啟的兒子身上。   根據後世的記錄,當時啟的生活水平和他爹禹是完全不一樣的。

夏帝杼簡介 季杼在位期間夏朝國勢進入鼎盛期

  夏杼(前1982–1966)元年丁卯,在位17年。夏朝第9代帝王。夏帝少康之子。  杼夏第九代君主,名字一作杼或作季杼。少康之子,槐的父親。在位17年。杼在位期間發明一種用獸皮做甲。《紀年》:帝或作帝寧,居於原。五年,遷於老丘。在位十七年。《帝王世紀》曰:帝寧,後杼,在位十七年。《釋氏稽古》杼在位十七年。  人物介紹  夏杼,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少康子,槐的父親。名字另作杼、予、寧、佇、宇、相曼、輿或作季杼。《丗本.作篇》:杼作甲(甲兵之甲)。少康病死後繼位。在位17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予在位期間發明一種用獸皮做的甲,是中國戰甲的創始。有瞭戰甲之後,士兵戰鬥力大增,夏朝便積極對外擴張,夏朝國勢也進入鼎盛期。   《竹書紀年》記載予初期的都城是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後來遷都老丘(今河南開封陳留鎮附近),另載東征後獲得九尾狐。予統治時,夏朝進入鼎盛期。  杼精明幹練,曾協助父親少康攻滅寒氏勢力,中興夏朝。在位期間,決定完成少康的遺願,攻打東夷。首攻東夷遭到瞭頑強的抵抗,杼的軍隊被東夷的長距離武器弓矢抵擋,遭受損失,無法前進。退回國都後,他發明用獸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後,能遮擋敵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戰鬥力大大增強。他同東夷族各部落繼續爭鬥,一直攻到東海邊,進一步擴大瞭夏朝的疆域,最後降服瞭東夷族。除瞭東夷,杼還消滅瞭海邊三壽,打敗瞭以狐為圖騰的九隻胞族,擒獲瞭他們的首領。使東夷各族進一步融入華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夠繼承大禹事業的一位名王。相關閱讀推薦:夏帝少康簡介 恢復夏王朝的統治 開創少康中興夏寒浞簡介 興師滅夏 使夏朝亡國長達四十年夏後羿簡介

夏禹簡介 治理黃河建立夏朝 夏朝第一個皇帝

  夏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人物簡介  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為大禹,夏後氏首領,他是黃帝的六世孫、顓頊的四世孫(註:黃帝次子曰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曾,鯀曾生鯀祖,鯀祖生鯀父,鯀父生鯀,鯀生禹)。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生平事跡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瞭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   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瞭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傢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傢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隻是向妻兒揮瞭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瞭,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傢門不入,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瞭,禹就把孩子贖瞭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臟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瞭,手掌和腳掌結瞭厚厚的老繭,軀體幹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瞭無數的山,疏浚瞭無數的河,修築瞭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瞭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相關閱讀推薦:夏後羿簡介 後羿代夏成為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夏相簡介 夏相自刎死後致使夏朝歷史中斷40年夏仲康簡介 無力奪回大權憂悶而死的傀儡皇帝夏太康簡介 不理政事被後羿奪去國政的夏朝君王夏啟簡介

夏帝泄簡介 夏泄在位期間夷族承認瞭夏朝的統治

  夏帝泄(前1863–1843)元年丙寅,在位21年。夏朝第12代帝王。夏帝芒之子  泄芒之子。芒死後繼位,泄在位期間,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瞭泄的爵命。這說明夷族已經承認瞭夏朝的統治。在位21年駕崩,葬於安邑附近。《路史·後記》作二十一。《紀年》曰:帝泄二十一年。  中文名:姒夏泄  別名:夏泄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職業:夏代君主   姒泄(公元前?—-公元前1981年),姓姒,名泄。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12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槐,父親是九任王姒芒。  泄帝元年(公元前1997年),在位18年的姒芒病死,葬於安邑附近。其子姒泄繼承王位。泄在位期間,東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來朝謁見,接受姒泄所封的爵命。這一記載說明,夷族已經承認瞭夏朝的統治。  泄帝十六年(庚申,公元前1981年),在位16年的姒泄病歿,葬於安邑附近。其子姒不降繼承王位。相關閱讀推薦:夏帝芒簡介 中國延續數千年的沉祭由夏芒開啟夏帝芬簡介 帝芬設立瞭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監獄夏帝杼簡介 季杼在位期間夏朝國勢進入鼎盛期 夏帝少康簡介

夏帝不降簡介 改變夏朝傳子制度 傳位於兄弟

  夏帝不降(前1842–1784)元年丁亥,在位59年。夏朝第13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不降,泄之長子,扃的哥哥,孔甲的父親,泄駕崩後繼位。不降是夏朝第13任國王。即位後第6年討伐瞭九苑。不降晚年,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傢,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於弟扃。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在位59年,不降駕崩後,葬於安邑。《紀年》: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扃。《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五十九年。《釋氏稽古》不降在位五十九年。  帝槐以後,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的統治基本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局面,對東部夷族的統治也基本可以維持。帝芒統治時期,曾東狩於海,說明夏王朝的勢力一度曾發展到東部沿海一帶。帝泄時,也曾對東部的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頒行過新的王命。帝不降時,曾伐九苑,說明其時夏王朝的武力還十分強大。  不降,生卒年不詳,泄子。泄病死後繼位。在位48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不降是夏朝第十三任國王。泄的兒子,孔甲的父親。扃的哥哥。名字一作降。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在位19年。  據說即位後第6年討伐瞭九苑。  不降晚年,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傢,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於北扃。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不降禪位後,又活瞭11年才病死。 相關閱讀推薦:夏帝泄簡介 夏泄在位期間夷族承認瞭夏朝的統治夏帝芒簡介 中國延續數千年的沉祭由夏芒開啟夏帝芬簡介 帝芬設立瞭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監獄夏帝杼簡介 季杼在位期間夏朝國勢進入鼎盛期

夏太康簡介 不理政事被後羿奪去國政的夏朝君王

  姒太康,夏代君主,生卒年不詳,姒啟長子,姒啟病死後繼位。姒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姒啟還腐敗,隻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遊獵時,為後羿奪去國政。實際上隻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人物簡介  太康,夏朝君王.啟(夏啟)長子。啟病死後即位。實際上隻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遊獵時,被後羿奪去國政。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生平事跡  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瞭夏朝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瞭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瞭國王,這就是史書上說的「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  當夏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後,以啟為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於“淫湎康樂”的生活。啟死後,由子太康繼立,也沉湎於聲色酒食,政事不修,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後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瞭夏王室的統治權力。但後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不修民事”,隻管田獵遊樂,把政事交給寒浞經營。後來,寒浞又勾結後羿的“傢眾”,殺死後羿及其傢屬,篡奪瞭統治權。有一次,他帶著傢屬、親信去洛水北岸遊獵。一去3個多月未歸,弄得百事廢弛,民怨沸騰。   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領後羿乘機起兵,奪取瞭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帶著獵物興高采烈地回來,在走到洛水岸邊時,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後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後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後悔不及,隻好在陽夏築瞭一座土城居住下來。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的五個弟弟見兄長不能回都,就陪著母親來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終沒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瞭一首歌來追念他們的祖父禹的功績和品德,傾訴目下的淒涼悲哀之情。這首歌就是《尚書》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詞的大意是:我們的祖先大禹曾經訓導子孫說,百姓是國傢的根本,隻有根本穩固瞭,國傢才能安寧。君主應當勤於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貪酒色、好遊獵,或者大興土木,建造亭臺宮室,那麼,隻要有其中的一件,就會失去民心,導致亡國。緬懷我們的祖先大禹大世時,他身為萬邦之君,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使百姓安居樂業,他是一位多麼賢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訓,荒廢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視我們,使祖先創建的王朝被人顛覆,陷我們於淒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鑄下瞭大錯,我們心中是多麼痛苦啊!  27年後,太康病死於陽夏。相關閱讀推薦:夏後羿簡介 後羿代夏成為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夏相簡介 夏相自刎死後致使夏朝歷史中斷40年夏仲康簡介 無力奪回大權憂悶而死的傀儡皇帝夏啟簡介 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夏禹簡介

夏帝扃簡介 夏朝受兄長內禪而登上王位的皇帝

  夏帝扃(前1783–1766)元年丙戌,在位18年。夏朝第14代帝王。夏帝泄之子  扃,泄之次子,廑的父親,不降的弟弟。受兄內禪而繼位,在位18年,病死,葬於安邑。《紀年》作在位十八年。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喬、高陽或胤甲。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帝王(一說第十二任)。他的祖父是姒芒,父親是姒泄,他的哥哥是姒不降。受兄內禪而繼位。都城在西河。據說即位後天空中妖光連續出現十天。扃在位21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其子姒廑繼位。  帝王檔案  在位起訖:公元前1921-公元前1901年。  生卒年:公元前?—前1901年。  出生地:斟尋(今河南洛陽偃師市東北)。  立都:原邑(今河南濟源市西北)。   年號:帝扃元年(庚申,公元前1921年)。  繼承人:其子姒廑  生平簡介  姒扃,姓姒,名扃。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親是十任王姒泄,他的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三任王姒不降。  帝降五十八年(己未,公元前1922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兒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國傢,就沒有傳位給他,而將王位內禪給瞭自己的弟弟姒扃。  帝扃二十一年(庚辰,公元前1901年),在位21年的扃死,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姒廑。姒廑即位二十一年後,病死。因姒不降的兒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將王位奪回。相關閱讀推薦:夏帝不降簡介 改變夏朝傳子制度 傳位於兄弟夏帝泄簡介 夏泄在位期間夷族承認瞭夏朝的統治夏帝芒簡介 中國延續數千年的沉祭由夏芒開啟夏帝芬簡介

夏相簡介 夏相自刎死後致使夏朝歷史中斷40年

  姒相,姒中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後繼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而自刎,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人物生平  相繼位時,年齡還很幼小,因後羿帶兵進逼,隻得逃往帝丘,又遷到斟灌(今山東省壽光市東)。相繼位後的第八年,由於後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獵為樂,遂被後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後羿的門生,貼身衛士逄蒙所殺,進而寒浞派兒子澆帶兵進攻斟灌。相力量弱小,隻好再次逃往帝丘。這時,相曾先後征伐過淮夷、風夷、黃夷等部落。不久,於夷來朝見,服從於相。  第二年,澆又帶兵奔襲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殺進相的住處。相眼見難以脫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相死,寒浞篡奪王位,使夏朝中斷瞭40年。  相的後人中有一支以“相”為姓。  人物年表  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征淮夷。  二年,征風及黃夷。   七年,於夷來賓。  八年,寒浞殺羿,使其子澆居過。  九年,相居於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  二十年,寒浞滅戈。  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帥師滅斟灌。  二十七年,澆伐斟鄩,大戰於濰,覆其舟,滅之。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澆弒帝,後緡歸於有仍。相關閱讀推薦:夏後羿簡介 後羿代夏成為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夏仲康簡介 無力奪回大權憂悶而死的傀儡皇帝夏太康簡介 不理政事被後羿奪去國政的夏朝君王夏啟簡介 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夏禹簡介

夏帝皋簡介 夏朝第17代帝王夏皋的生平資料

  夏帝皋(前1736–1725)元年癸酉,在位12年。夏朝第17代帝王。夏帝孔甲之子。  皋,孔甲子。孔甲死後繼位,在位12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寧縣境內。皋在位時,遷都於澠池(澠池縣)。《路史》作十一年。今本竹書紀年皋11年。  遷都澠池  皋在位時,遷都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西)附近。  史書記載  皋,生卒年不詳,孔甲子。孔甲死後繼位。在位11年,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寧縣境內。 夏帝皋(前1736–1725)  《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  《史記集解》:左傳曰皋墓在肴南陵。相關閱讀推薦:夏帝孔甲簡介 肆意淫亂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瞭十個太陽夏帝扃簡介 夏朝受兄長內禪而登上王位的皇帝夏帝不降簡介 改變夏朝傳子制度

夏寒浞簡介 興師滅夏 使夏朝亡國長達四十年

  夏寒浞(前2035–2004)元年甲戌,在位32年。夏朝第7代帝王。  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BC2079年),父母從小驕慣於他,任由他胡作非為。別人有好吃的東西他便搶瞭來吃,別人有好玩的東西他便搶瞭來玩,打東鄰罵西舍是他的傢常便飯,別人和他理論,他便仗著體壯力大拳腳相加,十幾歲時就攪得四鄰不安。族人紛紛遣責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見他鬧得實在不像話,不得不批評他幾句,誰知他竟把父母捆起來照樣出去為非做歹。鄰居們隻好告到族長(諸侯國君)那裡,族長大怒,下令將寒浞驅逐出境,永遠不準再回寒國。當時寒浞隻有十三歲。  寒浞被逐後沒有絲毫的悔意。押送他的士兵問他是否回傢與父母告別,他竟說不必瞭,毫不猶豫地與士兵上路,頭也不回地走出瞭寒國。離開故土後,他一路盤算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後來他聽說有窮國的國君後羿攻占瞭夏朝的國都,自立為王,號稱天子。他覺得後羿真是個瞭不起的英雄,便決定前去投奔他。途中在山中一戶人傢借宿,遇見瞭一位奇人,因喜愛寒浞的聰明伶俐,便收他為徒,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學瞭一身高超的武藝。寒浞恐師父再收別人為徒,用毒藥把師父全傢毒死,然後搜刮瞭師父的財物,放瞭一把火,把師父全傢人和房子一起燒掉後,踏上瞭江湖路。  他輾轉來到夏都斟尋,好容易才找機會見到後羿,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靈牙利齒,贏得瞭後羿的青睞。後羿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把他留在朝中,並認他為義子。後羿見他身體強健,勇武過人,便讓他在軍中當瞭個小頭目。寒浞利用這個機會,多次參加對諸侯的作戰,也多次立功受獎。從軍不到一年就成瞭勇武無敵的大將軍。   此後寒浞經過多次升遷,竟然成瞭朝中的主政大臣。  和許多君王一樣,有窮國君後羿在和平的環境下也開始腐化墮落起來,他貪戀女色美酒,喜好巡遊打獵,把朝政上的一些事情全都委托給瞭義子寒浞。寒浞利用後羿給他的權力,結黨營私,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又變著法的討義父歡心。後羿好色,他便從各地挑選瞭許多能歌善舞的美女入宮陪伴義父作樂;後羿好酒,他便讓各地獻數百壇最好的美酒供義父享用。後羿喜歡打獵,他便從各地挑選瞭數十匹良馬供義父出獵時騎乘,還培訓瞭上百名打獵的高手供義父調用。後羿十分滿意,他對朝中的大臣們說:“有寒浞這樣好的義子,這是我一生的福分。”  但是大臣武羅、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卻站出向他撥冷水,他們認為寒浞這樣做是把大王往邪路上引,這條路是亡國之路,前途十分可怕。他們建議後羿將寒浞免職治罪。後羿卻連連搖頭,說你們想得太多瞭,我待寒浞勝過親生兒子那些曾經和他出生入死幾十年的老臣全都心冷瞭,他們嘆息說:“有窮國完瞭!”  寒浞此時卻十分得意,他覬覦王位已經很久瞭。相關閱讀推薦:夏後羿簡介 後羿代夏成為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夏相簡介 夏相自刎死後致使夏朝歷史中斷40年夏仲康簡介 無力奪回大權憂悶而死的傀儡皇帝夏太康簡介 不理政事被後羿奪去國政的夏朝君王夏啟簡介

夏桀簡介 夏桀夏朝亡國之君 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帝桀(前1706–1664)元年癸卯,在位43年。夏朝第19代帝王。夏帝發之子。桀,在位43年夏朝最後的一個國王,發子,又名癸、履癸,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發駕崩後桀繼位,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許多豪華宮殿,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勞役。平民和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在位43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葬於南巢臥牛山(安徽省巢縣)《紀年》:一名癸,居斟鄩,為商敗於鳴條,放於南巢,夏亡。今本竹書紀年桀元年癸卯。〈藍傢族譜〉履癸十三年乙卯履癸三十一年癸酉。  夏桀,又名癸、履癸,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生卒年不詳。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瞭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瞭昆吾國,然後直逼夏的重鎮鳴條(今山西省安邑縣西)。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夏桀在位52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政治統治  延續瞭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夏桀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瞭,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朝進一步衰落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  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他重用一個叫趙梁的卑鄙小人,此人專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殺和折磨百姓。夏桀繼位後的第十七餘年,有人引見伊尹給夏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隻得離去。  太史令終古看到夏桀這樣荒淫奢侈,便進宮向夏桀哭泣進諫說:“自古帝王,都是勤儉愛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愛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給一人的娛樂。這樣奢侈,隻有亡國。”夏桀聽瞭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閑事,終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藥,心裡明白夏一定要滅亡的,就投奔瞭商湯,大臣關龍逄幾次勸諫夏桀,夏桀就是不聽,關龍逄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穩固,如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瞭人心,隻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夏桀聽瞭,非常生氣,下令將關龍逄殺死,這樣,夏朝朝政更加腐敗,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眾叛親離瞭。到瞭晚年,桀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瞭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不上朝。正是這樣,夏桀把夏朝推向瞭滅亡的境地!相關閱讀推薦:夏帝發簡介 夏發昏庸無能致使各方諸侯不來朝賀夏帝皋簡介 夏朝第17代帝王夏皋的生平資料夏帝孔甲簡介 肆意淫亂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夏帝胤甲簡介 傳說在位時天空中出現瞭十個太陽夏帝扃簡介

夏朝中興之主——少康

  仲康死後,他的兒子後相繼承瞭王位。相統治的末期,後羿發動叛亂,廢相篡奪王位。七年後寒浞殺後羿篡位,後相不願意做傀儡,逃出去投靠同姓的斟灌氏和斟鄩〔xún〕氏。寒浞怕後相的勢力壯大,回來復興夏朝,就派大兒子過澆帶兵去進攻斟灌氏和斟鄩氏,殺死瞭後相。  後相的妻子後緡〔mín〕這時候正懷孕,她躲開過澆的搜捕,從墻洞裡偷偷爬瞭出去,投靠自己的娘傢有仍氏。有仍氏姓任,是一個小部落,地處現在山東省微山縣一帶。他們把九死一生逃回娘傢來的後緡收留下來,讓她安安穩穩地生瞭個兒子,取名叫做少康。按輩份排起來,少康是夏禹的玄孫,夏啟的曾孫。  少康從小就很聰明,有心計。後緡覺得這個兒子很有希望,在他剛剛懂事的時候,就把他祖父一輩太康荒唐失國,仲康做傀儡憂憤而死,以及他父親後相被殺害等慘痛情形全都告訴瞭他,並且叮囑他長大以後一定要為祖父和父親報仇,把失去瞭的國傢大權奪回來。  少康自幼受到這種報仇雪恥的教育,果然立志發憤圖強,為復興夏朝做準備。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裡擔任管理畜牧業的官,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打仗的本領,並且時時刻刻對殺父仇人過澆保持著警惕。過澆果然打聽到瞭少康的下落,派一個叫做椒〔jiāo〕的大將,到有仍氏部落來搜捕少康。少康早有準備,趕快逃奔到虞舜的後代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那裡,躲過瞭椒的搜捕。  有虞氏的首領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裡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管理財物的本領。這樣,少康就變成瞭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虞思看到少康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且把一塊叫綸的地方交給他管理。綸這個地方方圓十裡,有很好的田地,有五百名士兵。少康就有瞭恢復夏朝的根據地和武裝力量。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少康在給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揚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爭取人們支持他復興故國。他把那些被後羿和寒浞搞得妻離子散、傢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舊官吏召集來,叫他們跟著他打回老傢去。當時,有個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奪取王位後,他逃到名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東舊德平縣),招集流亡,積蓄實力,等待時機復興夏朝。他首先應少康之召,傾有鬲氏之兵,會合斟尋、斟灌兩地的復仇之師,和少康會合,擁戴少康為夏王。  他先派一個名叫女艾的大將去刺探過澆的虛實,又派自己的兒子季杼〔zhù〕去消滅戈,削弱過澆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瞭任務。少康對於過澆那邊的情況已經瞭如指掌,並且由於消滅瞭戈,也使得過澆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  一切都準備好瞭,少康便從綸地起兵,歷數後羿、寒浞、過澆等人的罪行,殺奔夏朝的舊都城安邑。這時候寒浞已經死去,過澆雖然想頑抗,怎奈大勢已去,夏朝形勢圖浞,奪回瞭王位,建都陽夏(今河南周口太康)。  少康自幼歷盡苦難,復國後能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從太康失國到少康復國,共約六七十年。這六七十年的前二三十年是後羿掌權,還沒有奪取王位;後四十年寒促掌權,奪取瞭夏朝的王位。  少康封庶子無餘於越(今浙江省紹興縣),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這就是越國的啟端。21年後,少康病死,葬於陽夏。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無力恢復夏朝的仲康

  姒仲康,姓姒,名仲康,又作中康。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四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首任王姒禹,父親是二任王姒啟。夏王朝三任王姒太康是他的兄長。姒仲康是二任王姒啟的第四個兒子,約於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前2089年)在安邑(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西北)出生。  太康四年(前2048年),有窮國國君後羿聽說夏王姒太康前往洛水以南打獵,認為這是襲擊夏王朝最好的時機,便親率軍隊以閃電戰的方式攻破夏都斟尋,自立為王。但由於大禹的餘威尚在,各諸侯還是擁仲康為夏王,不久迫於諸侯的壓力,他隻好把帝位讓給夏王族的後人。  當時姒啟的六個兒子都還健在,該讓誰來出任新一任夏王呢?老二元康和老三伯康都不學無術,而且頭腦愚笨不堪為王。隻有老四仲康身體健壯,而且野心勃勃,一直就覬覦著王位。於是仲康便暗中活動,由幾位老臣出面,推舉他為新王。有窮國君後羿同意讓位,但他的條件是: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窮國的賦稅,而且每年還要向有窮國提供雙倍的賦稅。姒仲康是個沒有政治遠見的庸人,為瞭坐上帝位,便毫不猶豫地答應瞭。這樣,有窮國君妘後羿便讓出瞭王位,率領有窮軍隊攜帶著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財物返回瞭窮石。  姒仲康正式即位稱王,號仲康,改甲寅年(前2047年)為仲康元年。  姒仲康即位以後,立刻派人前往陽夏(今河南周口地區太康縣)迎請帝太康回國,並聲稱願意將王位還給太康。太康認為這是弟弟仲康對他的羞辱,堅決不肯回國。仲康很高興,因為他內心並不希望太康回來,太康不歸正好滿足瞭他的心願,於是便派軍隊護送太康的妃子和兒女往陽夏與他團聚。  仲康即位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夏王朝的軍隊作戰能力逐漸增強,仲康見有昆吾這樣比較有實力的同盟軍,以為自己可以和有窮國抗衡瞭,就宣佈不再向有窮國納貢,並且命令有窮國繼續向夏王朝交納稅賦。仲康單方撕毀和約的行為激怒瞭有窮國,寒浞再次率領本國軍隊入侵夏後氏領地。  有窮軍如狼似虎,作戰十分驍勇。夏後氏軍隊不堪一擊,使得有窮軍勢如破竹,直逼夏都斟鄩。仲康慌瞭,為保留血脈,他派人把太子相送往邳國(今江蘇),讓他在邳侯那裡習文練武,以防意外。果然,太子相送走不久,有窮軍就兵臨城下,夏軍與有窮軍爆發瞭更為激烈的戰鬥。  仲康擔心破城後,有窮國寒浞會進行血腥屠殺,便乘夜率眾出東門棄城逃跑,北渡黃河,投奔瞭姒姓諸侯昆吾,把帝都再次留給瞭有窮國。後來,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幫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開始瞭偏居一隅的統治。相關閱讀推薦:夏朝中興之主——少康夏帝少康簡介 恢復夏王朝的統治 開創少康中興夏仲康簡介 無力奪回大權憂悶而死的傀儡皇帝

夏朝王後妹喜是一個怎樣的人?妹喜最後怎麼死的

  妹喜是怎麼死的?  由於桀王的淫奢暴虐,人民不堪其苦,商湯乘機起兵討夏,桀王於鳴條(今河南省封丘東)戰船敗,挾妺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東南)之山一道死去。  妺(mò)喜,生卒年不詳,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是當時的全國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的王後,淳維的後母。有人稱胡妹喜。  妹喜,是有施部落最美麗的女子。有施氏(今山東省騰縣)是東方小國,國弱力薄,但起初卻不肯乖乖向夏朝臣服,夏桀立即派重兵繳殺。強敵當頭,有施氏才大感不妙,立刻表示願意稱臣納貢。夏桀卻不肯善罷幹休,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打聽到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想到部落裡有一位絕色美女,就將其進獻請降,以求保全宗族。   這個女子就是妹喜,一名末嬉,有施氏女,有施氏原為喜姓。有詩稱贊妹喜的美麗:“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妝霓彩衣,裊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  妹喜不負族人所望,不僅利用美色平息夏桀王的怒氣,令其罷兵,而且很快就成瞭夏桀王履癸的寵妃,把他迷得神魂顛倒。  妹喜嫌棄王都宮殿陳舊,整天悶悶不樂,為瞭討美人兒歡心,桀王大興土木,營造寢宮,用華貴的玉石建造瓊室瑤臺,以此作為離宮,兩人終日在此飲宴淫樂,不理政事。據說,妹喜愛聽“裂繒之聲”,夏桀就把繒帛撕裂,以博得她的歡笑。就這樣,夏桀與妹喜日夜尋歡作樂,將國傢大事置於腦後。有時甚至聽從妹喜的主意,殘暴對待臣民百姓,最後導致天怒人怨,在一片討伐聲中失去瞭江山。這個暴君臨死也不忘帶著美人共赴黃泉,“與妹喜及諸嬖妾同舟浮海,奔於南巢之山而死”。  古人的評價:  《烈女傳》“美於色,薄於德,亂無道”  《帝王世紀》中的記載:“妺喜好聞裂繒(zeng,一聲)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 意。”  《尚書》上說:“桀雲‘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國語·晉語一》說:“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寵,於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這是最早關於妺喜的記載,在這裡我們絲毫看不見妺喜放蕩、惑君、裂帛、等等惡行) 《說文》上說:“比,密也”,也就是說妺喜和伊尹是密謀將夏朝滅掉的。相關閱讀推薦:妺喜是誰? 夏桀的王後妹喜生平簡介

夏朝地圖——中國古代夏朝地圖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傢。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瞭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夏朝疆域  夏朝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傢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部落城邦的關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范圍來表示其影響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50]。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夏朝地圖      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國語·周語上》謂,“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見伊洛河水對夏晚期都畿的重要性。相關閱讀推薦:商朝地圖——中國古代商朝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