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大明

大明史上李如松真神將也:抗倭援朝戰大破日軍

  一般人說到抗倭,隻是知道戚繼光。其實,戚繼光是以裝備瞭世界最先進武器的朝廷正規軍去打一幫日本浪人和海盜。打贏瞭很正常。在明朝說起抗倭,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繼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李如松。  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如松,估計和他們的戰場有關。戚繼光是在江浙閩粵沿海一帶抗倭,救助的是中國自己的老百姓。自然,百姓們對挽救自己於水火的戚繼光很感激。李如松是抗倭援朝,跑到朝鮮半島上去打日本人,就算是吧倭寇殺光瞭,對於國人,仿佛也沒什麼貢獻。  李如松的對手不是流寇,不是浪人,而是經歷瞭日本戰國時代血雨腥風洗禮的一大群日本著名將領,比如統帥豐臣秀吉,大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喜歡信長之野望這款遊戲的,想必對這些名字非常熟悉。在統一日本之後,豐臣秀吉率領精銳部隊十五萬(一說二十萬)進攻朝鮮。出征前,豐臣秀吉狂妄宣稱,此行將征服中國,占領印度,建立以北京為中心的大東亞帝國。  1592年,日軍出征。朝鮮這個小國,在內鬥方面和中國不相上下。經過兩百年的平靜,官場軍隊腐敗不堪。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的三大重鎮(京城、開城、平壤)以及十八道領土全部喪失。朝鮮國王不得不帶領妃嬪和百官到中國避難。日軍鐵騎遊弋在鴨綠江畔。  這時候,豐臣秀吉派出使者前往明朝,要求明朝承認他們在朝鮮的統治,同時還逼迫菲律賓、琉球等國臣屬於日本。經過一番激烈鬥爭,萬歷皇帝終於決定任命在寧夏大戰中建立赫赫功勛的李如松出任東征軍大帥,率領四萬軍隊遠征朝鮮。   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李如松東征軍前鋒到達平壤城下。駐守平壤的是日軍名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總計人員一萬八千餘人。自古以來守城容易攻城難。李如松下令,此戰不需割首級計功;副將祖承訓麾下數千人換上朝鮮軍隊服色攻擊西南面;李如松親率大軍攻打東南面。  一開始,日軍炮火猛烈,李如松親自上第一線督戰,殺掉逃跑的士兵。所有日軍主力被吸引到瞭東南面。到瞭約定的時間,祖承訓亮出明軍服色,全力進攻,西南城門攻破!日軍急忙派去援軍,李如松乘勢猛攻,一鼓作氣,占領瞭平壤外城。  日軍主力還在,困守內城。李如松下令,圍住三面,留出南面大道。日軍看到本來一心求死,拼死抵抗。此刻看到有活命的機會,軍心潰亂。主帥小西行長不得不帶著一萬六千餘人撤退。當時正是農歷正月,大同江結冰,日軍正踏著冰面逃跑。早已經在附近埋伏的李如松下令進攻,炮火猛轟江面。頓時,江面崩塌,日軍或者被炸死,或者被淹死。一戰下來,戰死萬人。相關閱讀推薦:明朝歷史上誰計劃用四百日本人朝堂砍殺朱元璋?明朝永樂皇帝的苦惱:未來大明的繼承人問題明朝史上第一功臣徐達為何能夠躲過朱元璋迫害?震驚:明朝第一貪污犯劉瑾可以成為當時世界首富明太祖朱元璋千防萬防為何明朝還是讓太監專權?明朝第一文臣的成功秘訣:宋濂誠信借書皆歸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據日方史料記載: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一萬八千七百人,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這個數據和明朝、朝鮮的官方記載基本符合。而明軍呢?陣亡七百九十六人!陣亡比例為15:1。如此比例,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那都是大捷!  明軍在平壤大敗日軍的消息傳開,日軍紛紛南逃。李如松出征僅僅一個來月,就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開進,兵鋒直指王京——漢城。  不過,日軍的主力猶在,損失的部分兵力被迅速補充。  一月末,明軍一支三千人的偵查部隊在碧蹄館遭遇日軍(約36000人)。日軍全力猛攻,想要一口吃掉這三千人的部隊。雙方的兵力完全不成正比。不過,被包圍的明軍是百戰之師遼東鐵騎,配備瞭三眼神銃——三眼神銃全長約120厘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沖鋒時,遼東鐵騎即沖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3000鐵騎擺開陣形,沉著應戰。終於在黎明時分等到瞭李如松的援軍。  不過,因明軍分散各地收復失地,李如松隻得帶領2000騎兵前來救援。李如松故意早早放炮,使日軍產生明軍主力趕到的錯覺。日軍倉皇撤退。此戰,明軍損傷264人,斬殺日軍167人。從人數上看仿佛明軍戰敗,其實,雙方兵力相差如此懸殊,結果還如此接近,已經是莫大的勝利。  不過,明軍兵力不足依然是個大難題。不過,李如松成功的解決瞭這個難題,並且給瞭日軍致命一擊。日軍遠征朝鮮,把繳獲的大量糧食囤積在龍山大倉中。李如松得知這個情報後,就命令弟弟率領700敢死隊突襲龍山。一夜之間,龍山十三座糧倉,數十萬石糧食被焚毀。消息傳開,日軍軍心大亂。   不久,豐臣秀吉不得不派出使者和明軍談判,達成停戰協議。這一年的五月,日軍退到瞭釜山一帶。李如松率領軍隊進入都城,各地全部收復。明軍留下一萬人幫忙守城,其餘全部撤回。  李如松的東征軍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內橫掃朝鮮半島,收服三都,打出瞭大明鐵騎的赫赫威名。因抗倭有功,李如松也被晉封為太子太保。  萬歷三大征,李如松指揮瞭一個半,攻,必克;戰,必勝。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贊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明朝文人氣節之冠於謙:隻手降大明從危機中拉回

  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定是品格高潔之士,明代的文人,恐怕少有人能出於謙之右。著名的成語出自他,就是兩袖清風。於謙是永樂年間的進士,到明宣宗時,升職到晉豫巡撫。非常辛苦。一做就是十八年。為官清廉,關心民生,在民間就獲得瞭於龍圖於青天的美稱。宦官亂政現象出現,王振亂政,當時無不仰其鼻息,隻有於謙從不這樣。手下官員為他送行時,隻有簡單的衣物與書。送行的朋友就對他說,現在是王振專權,而且貪得無厭,送東西才好辦,不送就倒黴,大人好歹得帶點土特產給他。結果於謙一笑, “吾惟有清風而已,且交際之物幾何?而閭閻短長可畏也?”為官要對得起良心,要對得起百姓的評價。路上他寫下著名的詩作:“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賊就出自於此。可見於謙的品行高潔。事情發展被朋友言中,因為不肯低頭,王振惱火,覺得於謙不放他在眼中,羅織瞭一個罪名,要置於謙於死刑。百姓聽說瞭,組織瞭請願團,進京請願。王振一看,就找瞭個臺階,假裝搞錯瞭,放瞭。但是貶官瞭。明朝卻險些從王振手中滅亡瞭。   明英宗被俘,於謙挺身而出:皇帝成瞭俘虜,大明的天要塌瞭。幸好有於謙。於謙出生時是朱元璋去世那一年。人稱他為保護神。少年時,蘭古春這個得道高僧預言他將來是救時宰相。該他出場瞭。土木堡之變出現在1449年八月十六。第二天,留守北京的是英宗的弟弟朱祁鈺,臨時監國。第天的朝會上,亂成瞭一鍋粥。大半個朝中官員都被裹挾到戰場上,大多被殺在戰場上。這時王直止住所有人的哭聲。最重要的是皇帝怎麼辦?如果被俘瞭,怎麼辦?這時,傳來消息,果然被俘瞭。   後宮哭起瞭。如果也先兵臨城下,北京怎麼辦?這時,許多人開始犯嘀咕瞭。怎麼辦?323年前,北宋時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靖康二年,靖康之變。這個情形面臨的相似。大臣們自然反應是遷都。沒人敢說。侍講學士徐理說,隻有南遷。他得意洋洋時,於謙大喝一聲,言南遷者,可斬也。於謙相貌偉岸,嚇得他一哆嗦。大明是天子守國門,臨邊患之地,居安思危。一動,根本就失去瞭。遷到南方,一定是茍延殘喘。看不到南宋的歷史教訓嗎?一退讓,後患無窮。大傢都覺得有道理。於謙的氣概鼓舞瞭大傢。金英對著徐理大喝一聲,滾出去。徐理狠狠地盯瞭於謙一眼。於謙被升為兵部尚書,臨危受命,絲毫不謙讓。他全權主持抗戰事宜。慨然赴任。   無兵無糧,沒有勝算的戰爭:沒有兵,王振將常備軍全部帶走瞭。於謙急調全國預備役部隊。迅速進京勤王。短時間內,各地勤王大軍趕往北京。雖然是預備役,也有二十二萬。第二個沒有糧。當時糧食總倉庫,都放在通州口當時有四十裡遠。來回搬糧,要是瓦剌騎兵來瞭也麻煩。於謙讓進京勤王的部隊先從通州過,自取軍糧。一下子把糧搬光瞭。第三個間題是,沒領導。名不正言不…自。英宗沒死,隻是被俘瞭。朱祁鈺隻是監國。雖然要打北京保衛戰,隻要也先來瞭,誰敢對著皇帝幹呀?仗沒法打。有人說另立皇帝就是瞭。古人可不敢,這是危險的事。當時英宗還活著,沒人敢提這事。   這時,又是於謙提出來。挑頭擁立朱祁鈺登基。為國傢為天下計,於謙出頭瞭。就是景泰帝。列陣九門之外,於謙的勇與智:這次保衛戰,出人意料。瓦剌兵臨城下。所有人認為都會憑著城墻堅決防守。於謙反而列陣九門。與瓦剌與也先展開野戰。也先反倒不敢打瞭。派瞭一千多人到城下試探。剛好在彰義門下遭遇瞭一萬多人,明軍一下子將這支小部隊包瞭餃子。三軍通報,大做宣傳。大傢認識到瓦剌騎兵不過如此。士氣大振。對於也先來說,這不在心上。他下決心決戰,選擇在德勝門作為主攻方向,派一萬精銳鐵騎作先鋒,也先率主力隨後攻進。騎兵機動,明軍主力以步兵為主。如果在開闊地帶作戰,會吃虧。於謙這樣的文官一定會智鬥。有個村鎮空瞭,於謙就派瞭神機營,這是火器的部隊。於謙緊急訓練他們用火器,埋伏在這個村子裡。裝作潰敗,引騎兵進入村鎮。村鎮裡是民房,騎兵發揮不出,火器一起發射,也先的騎兵亂瞭。一萬多騎兵,半個時辰左右就被殲滅殆盡。神機營迅速撤回。也先氣壞瞭。率主力全軍跟進,發現一隊隊騎兵列陣德勝門前。原來於謙啟用瞭石亨。這是邊關大將,最擅長率領騎兵。也先面臨明軍的騎兵雙愣瞭。沖鋒的時機來瞭,也先也被沖得四零八落。殺得難分難解時,禪機營殺回來瞭。最後,也先看難攻下德勝門,發現西直門一帶防守薄弱,分出一支去打西直門。西直門後撤,要求城上開門。當時兵科的給事中程信說,於大人嚴令不許退回城內。沒辦法開門。孫鏜沒辦法,隻得奮力抵抗。程信調來炮手,支援孫鏜。關鍵時於謙背後出現。也先苦戰一天,城門都沒摸著。也先沒辦法,隻好退兵。紮營。於謙晚上帶瞭火炮手,潛伏到也先的大營邊,一陣火炮,也先看實在打不下去瞭。隻好灰溜溜地撤出瞭關外。

大明皇室秘檔:朱元璋後世子孫取名“潛”規則

  1368年原名朱重八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出身寒微、此時富貴至極的朱元璋進行瞭一項“取名”行動。首先他為自己的父兄修改姓名,將父親朱五四改為朱世珍,大哥朱重五改為朱興隆,二哥朱重六改為朱興盛,三哥朱重七改為朱興祖,自己呢?先改為朱興宗,後又改為朱元璋。朱元璋兄弟的名字寓意很明顯,“隆盛祖宗”!  改完先人的名字後,朱元璋又對後代子孫的取名進行瞭規定。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這些人的名字均為一個字,且同為木字旁。如朱標、朱樉、朱棣、朱楨、朱梓、朱椿、朱柏、朱權、朱松等等,不再一一列舉,下文中會涉及  對孫子以及後代子孫的命名,朱元璋也做出瞭規定,“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下字俱用五行偏傍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也就是說朱元璋將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做出瞭明確的規定,並且擬出瞭二十個字作為標準。根據“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理論,朱元璋規定瞭第二個字的偏旁部首。具體情況如下:  1.太子朱標(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皇位本來在朱標脈傳承,但在1402年朱棣的靖難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以及長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次子朱文圭本囚禁,此後朱標這一脈子孫凋零,便消失在正史記載中。  2.秦王朱樉(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  秦王的封地在陜西西安,後世子孫一直保持王位,繁衍生息。1643年李自成攻陷西安,末代秦王朱存樞(第10輩)投降,後下落不明。  3.晉王朱?(濟美鐘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晉王的封地在山西太原,後世子孫一直保持著王位。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下太原,末代晉王朱求桂(第10輩)投降,隨從進入北京後下落不明。  4.燕王朱棣(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棣由燕王成為皇帝,他的子孫也承襲瞭皇位,如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等人。  5.周王朱橚(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恪廣登庸。)  周王在河南開封,王位一直在子孫中延續。1642年李自成率軍圍攻開封,周王朱恭枵(第10輩)遷居彰德,不久後病死。   6.楚王朱楨(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楚王的封地在湖北武昌,1643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攻陷武昌,將末代楚王朱華奎(第7輩)擲入長江中溺死。  7.齊王朱榑(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齊王封地在山東青州,建文帝削藩時,朱榑曾被削去王爵,朱棣靖難後恢復瞭他的王位。1406年朱棣以朱榑意圖不軌為名,削去他的王位。1428年朱榑與三個兒子同時暴卒,後代成為成為受到監管的“庶人”。  8.潭王朱梓(福昌忻保定,嘉應必興隆。啟處詢從式,尊聞汝貴中。)  潭王的封地在湖南長沙,1390年朱梓的嶽父卷入胡惟庸案,一門被誅殺,朱梓因此惶恐不安,又聽聞朝廷使者前來,恐懼之下他竟與妃子自焚而死,於是潭王一脈斷絕。  9.趙王朱杞  朱杞於1369年出生,1370年受封,1371年即夭折,因此無世系。  10.魯王朱檀(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  魯王的封地在山東兗州。1644年明朝滅亡後,末代魯王朱以海(第9輩)逃到南方。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後,朱以海稱監國,領導抗清運動,直到1662年朱以海病死於金門。  11.蜀王朱椿(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蜀王的封地在四川成都,朱椿本人也知書好禮,朱元璋稱其為“蜀秀才”。歷代蜀王都比較賢明,明孝宗曾稱蜀多賢王。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軍攻克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第9輩)率妃妾投井而死。  12.湘王朱柏(久鎮開方嶽,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湘王的封地在荊州。朱柏“性嗜學”,同時“善弓矢刀槊”。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他成為建文帝削藩的首要目標。身為皇子、貴為親王,朱柏不願意受辱,1399年朱柏闔宮焚死,因而世系斷絕。  13.代王朱桂(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耀壯洪基。)  代王的封地在山西大同,朱桂在靖難之役期間因準備支持朱棣而被廢,朱棣稱帝後,恢復瞭他的王位。朱桂不僅是朱棣的13弟,同時他的妻子是徐達的第二女,也就是徐皇後的妹妹。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入大同,末代代王一門被殺。  14.肅王朱楧(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富運,凱諫處恒隆。)  肅王的封地在蘭州。1643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蘭州城,末代肅王朱識鋐(第8輩)隨即投降,後不知所終。  15.遼王朱植(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遼王的封地本在廣寧,後改在荊州。1568年末代遼王朱憲節(第6輩)被廢為庶人,並不許旁系子孫繼承遼王之位,朱憲節的被廢黜據說與大學士張居正有莫大的關系。  16.慶王朱〈木旃〉(秩邃寘臺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毘。)  慶王的封地在寧夏。1643年李自成大軍攻占寧夏,末代慶王朱倬纮(第9輩)被殺。  17.寧王朱權(盤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寧王的封地本在大寧,後因朱權參與靖難,被改封在南昌。1519年末代寧王朱宸濠(第4輩)發動叛亂,後被王守仁平定,寧府一脈因此被廢為庶人。  18.岷王朱楩(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理原咨訪,寬鎔喜賁從。)  岷王的封地歷經輾轉,最後確定在湖南武岡,後代子孫在湖南境內繁衍生息。1643年農民軍攻破武岡,末代岷王朱企崟(第8輩)被殺。值得一提的是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就是岷王朱楩的後人,為第17代“鎔”字輩。  19.谷王朱橞(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谷王的封地本在宣府,靖難之役中谷王朱橞打開南京城門,向朱棣投降,此後被改封於長沙。1417年朱棣將谷王朱橞以及諸子廢為庶人。  20.韓王朱松(沖范征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顥慥,令緒價蕃維。)  韓王的封地在甘肅平涼。1643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平涼,末代韓王朱亶塉(第11輩)被生俘,下落不明。  21.沈王朱模(佶幼詮勛胤,恬埕效迥(王皇)。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沈王的封地在山西潞州。1644年明朝滅亡,末代沈王朱效鏞(第8輩)下落不明。  22.安王朱楹(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安王在甘肅平涼。1417年安王朱楹病死,因無子而國除,他的妻子是徐達的第三女。  23.唐王朱桱(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陽。唐王的子孫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南明隆武帝朱聿鍵(第8輩)。1645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但由於南明內鬥不斷,同時大權被鄭芝龍所把持,最終1646年朱聿鍵在清軍活捉後,慷慨赴死。  24.郢王朱棟(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  郢王的封地在湖北安陸。朱棟1414年病死,因無子而國除。此後安陸先後被封給朱棣一脈的梁王朱瞻垍、興王朱祐杬。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興王朱祐杬的兒子。  25.伊王朱?(顒勉諟籲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冑選,昆玉冠泉金。)  伊王的封地在河南洛陽。1564年嘉靖皇帝削去末代伊王朱典楧(第5輩)的王位,廢為庶人。  26.朱楠  朱楠是朱元璋最小的兒子,但出生僅一個月便夭折瞭。  除瞭對自己兒子們的後代做出規定外,朱元璋對自己的侄孫、靖江王朱守謙(朱文正的兒子)的世系也做出瞭安排,“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1644年北京城破,末代靖江王朱亨嘉(第10輩)竟也做起瞭皇帝夢,他在自己的封地廣西桂林稱監國。但不久就被平定。  備註:文中一些人的名字因為是簡體字,所以沒有五行的偏旁部首,敬請見諒相關閱讀推薦:新式火銃加分化敵人的檄文:朱元璋趕走蒙古騎兵為什麼隻有朱元璋北伐成功瞭:北伐為何那麼難?明朝軍隊:朱元璋北伐滅元時的騎兵從哪裡來的?明朝皇帝誰更英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成祖朱棣?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明朝朱元璋霸道用人主張

大明袁崇煥死亡之迷:哪些人該為袁督師的死負責

  在明代被殺的邊關守將中,袁崇煥的死大約是最冤屈的。他沒有兵敗失地之過,卻生生被誣陷為叛敵,是引清兵破邊墻進犯京都的罪魁禍首。  袁崇煥當然不該死,袁崇煥本來也不會死。雖說他是因為中瞭皇太極的反間計而被崇禎殺害,但細細檢點,這個結果與袁崇煥的為人性格不無關系。  寧遠城位於山海關和錦州之間,自古以來為兵傢必爭之地。明朝先後調往該地區作戰的有五十多名戰將,其中不乏兵部尚書、大學士、總督等頭銜的高級官員。而戰功最顯赫的當屬袁崇煥。袁崇煥守寧遠,兩次擊退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清軍進攻。努爾哈赤本人就是在寧遠城下中炮受瞭重傷,以致不治身亡。有瞭這些資本,袁崇煥開始驕傲起來,目空一切,並在崇禎皇帝和朝臣面前發表不切實際的言論,從而種下敗亡的禍根。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當清軍大舉進攻錦州時,皇帝召集眾朝臣開會。皇帝憂心忡忡地問袁崇煥東方戰事何時能瞭,袁崇煥居然十分輕率地回答:五年為期吧。沒有一位朝臣相信袁崇煥的大話,但皇帝卻大加贊賞。     袁崇煥接著在朝堂上作出近乎跋扈的舉動,逼著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態,不僅要保障袁崇煥大軍的物資供應,而且在用人調兵上一任所為,不得掣肘。這也就是他提出的要皇帝讓他便宜行事,並且不許朝臣幹預乃至議論。朝中許多大臣對袁崇煥借皇帝重用之機,要挾需索,得寸進尺,最後竟想鉗制言官的所作所為大為不滿。  袁崇煥上任後,戰事並未像他預言的那樣順利。他便想通過和議暫時中止清軍凌厲的攻勢。還在熹宗時,袁崇煥便曾當過和談代表,但他卻忘瞭當今天子是一位剛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而這期間,又發生瞭他擅殺皮島守將毛文龍的事件。崇禎皇帝看袁崇煥如此行事,心裡不免害怕。而朝中大臣則議論紛紛。袁崇煥任性使氣,殊不知已把自己一步步推向敗亡的深淵。  皇太極正是利用這一事件而施展反間計。一方面將袁崇煥議和之事大加渲染,廣為擴散,並把殺毛文龍稱為袁崇煥向後金(清)討好的舉措;另一方面,親率大軍繞道喜峰口,攻破邊墻,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師上下震動,紛紛傳說袁崇煥通敵。這時,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再也沉不住氣瞭,下令將袁崇煥逮捕,並立即綁往西市斬首。此時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袁崇煥說話。一代名將袁崇煥便這樣成瞭一場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袁崇煥沒有在強敵面前打過敗仗,但他卻敗在自己狂傲不羈的性格上。相關閱讀推薦:袁崇煥被殺並不冤:擅殺毛文龍 自毀後方支柱!乾隆為何把抗清名將袁崇煥推上神壇?袁崇煥之死後世對袁崇煥的評價如何?應該如何評價袁崇煥努爾哈赤是被袁崇煥活活氣死的? 努爾哈赤死因千古奇冤袁崇煥:袁崇煥之死加速瞭明朝的滅亡?

明亡於萬歷溺愛?福王朱常洵是如何挖空大明江山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體形偏瘦,精神矍鑠,符合他勞動人民出身的本色。但自從朱元璋登上皇位,朱傢的基因就在養尊處優中發生瞭巨變:後代裡每多肥胖之人。其中最肥胖的有三:一是朱元璋之孫明仁宗朱高熾,另兩個是福王朱常洵和他的兒子朱由崧。這裡重點說一說福王。  福王是萬歷第三子,母親鄭貴妃。萬歷的皇後姓王,但沒有生育一男半女。一次萬歷一時興起,“寵幸”瞭一個宮女,便有瞭長子朱常洛。按當年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的繼承法,身為長子的朱常洛是理所當然的太子。但一則由於萬歷對鄭貴妃的寵愛,二則由於朱常洛的母親隻是個一般宮女,萬歷遲遲不肯立朱常洛為太子。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立心愛的女人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萬歷這種不顧祖制的行徑,遭到瞭多數正直大臣的批評。盡管萬歷曾“一怒而斥諫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駭嘆”,但前仆後繼的批評者依然絡繹不絕。最後萬歷敵不過大臣們的口水仗,他終於明白,盡管貴為天子,卻不能隨心所欲地立一個接班人,隻得接受祖制的安排,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明光宗,即崇禎之父。  在廢長立幼失去可能性之後,萬歷隻得封朱常洵為福王。像是作個補償,朱常洵大婚時,萬歷為他花費銀子多達30萬兩;給朱常洵在其封地洛陽所修的王府,費銀28萬兩,為祖制規定的10倍。按祖制,成年後的親王郡王必須離開京城,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叫“就藩”。但萬歷卻長期把朱常洵留在京城,他對批評的回應是“留中不發”,直到朱常洵將近29歲,才終於戀戀不舍地將其送出京城。  對朱常洵“就藩”,萬歷又給予瞭慷慨無比的賞賜,下令賜上等良田四萬頃。就連朱常洵也怕接受這筆不依章法的巨賞而成為眾矢之的,主動上奏請辭。萬歷順水推舟,把四萬頃改為兩萬頃——這仍是個大得驚人的數字,由於河南的良田不夠,不得不從鄰近的山東和湖廣劃撥。盡管如此,朱常洵仍嫌不足,而萬歷也還在擔心這個寶貝兒子受窮。於是,當朱常洵向萬歷請求把沒收的前首輔張居正的傢產給自己時,萬歷答應瞭;請求把江都到太平沿江的雜稅和四川的鹽稅、茶稅給自己時,萬歷也答應瞭;請求每年給他一千三百引的淮鹽,由他在洛陽設店銷售時,萬歷又答應瞭——前兩者使得國有資產直接變成福王的私產,第三項影響更為惡劣:以往,洛陽一帶食用的鹽都是河東鹽,福王獲得淮鹽銷售權後,河東鹽一律不準銷售,銷量銳減,而從河東鹽中抽取的邊餉也隨之銳減。也就是說,為瞭兒子生意興隆,萬歷不惜讓駐守邊關的軍人連軍餉也拿不到。  當萬歷在做一個最優秀最仁慈的父親時,他對他們朱傢江山的傷害卻深及骨髓。後世論者以為明朝之亡實亡於萬歷,可謂一語中的。  到瞭崇禎年代,論輩分,福王朱常洵乃是今上的叔叔,按朱元璋的設計,所有的親王郡王均“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這樣,這位沒當成皇帝的親王在洛陽封地,除瞭享受榮華富貴,委實別無他事。《明史》記載:“常洵日閉閣飲醇酒,所好惟婦女倡樂。”當時的河南是農民問題的重災區,旱、蝗兩災相繼,人相食,福王的奢侈引發瞭諸多不滿。一支被派往前線與農民軍作戰的政府軍中,就有人發牢騷說,福王府裡金錢百萬,卻讓我們餓著肚皮去送死。當時,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省親居於洛陽,得知軍隊的這些不滿後,“聞之懼”,跑到宮裡講給福王聽,福王卻“不為意”,繼續他花天酒地的生活——在朱常洵看來,如果不盡情揮霍父皇賞賜給他的錢財,就不能補償沒當成皇帝的遺憾。   崇禎十四年春,李自成圍攻洛陽,總兵王紹禹率軍守城。這時,福王開始害怕瞭,他拿出千金募死士出城偷襲農民軍並取得一場小勝。但小勝於事無補,何況守城軍隊早懷二心,與農民軍裡應外合拿下瞭洛陽。城破時,朱常洵縋城而下,藏匿於城外的迎恩寺,第二天被農民軍抓獲。與朱常洵一同被抓的,還有曾告誡過他的呂維祺。呂維祺勸朱:“名氣很重要,千萬不要受辱。”意思是要朱常洵自殺,但朱既沒有自殺的機會,更沒有自殺的勇氣。  比豬還肥胖的朱常洵不會想到他的結局如此悲慘:李自成下令將他殺死,把他的肉和鹿肉摻在一起作為下酒菜,稱“福祿酒”。像朱常洵一樣縋城逃出的,還有他的兒子朱由崧。這又是一個胖子,像他那貪戀酒色的父親一樣,朱由崧每天的功課也是觀雜劇、飲火酒、奸幼女。他雖沒有像其父親那樣被人吃掉,但也沒能逃脫被俘處死的末路。相關閱讀推薦:東林黨是毀滅明朝的第一元兇:首鼠兩端擁立福王明末福王朱常洵的淒慘結局:被李自成裊首燉湯《金玉良緣》中的福王是誰?福王朱由崧簡介李自成大罷人肉盛宴 水煮活人福王朱常洵崇禎後人悲慘命運:福王被李自成砍頭後燉湯

污蔑:鄭和下西洋並沒有影響到大明的國運和發展

  鄭和,公元1371年生於雲南昆陽州(今昆明晉寧縣)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傢庭,原名馬和,小字三保(後又稱三寶),11歲時被俘進宮,後來當瞭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朱棣登基,念他有勇有謀,屢立奇功,便賜姓“鄭”,改稱鄭和,並提拔為內宮太監。鄭和於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在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歷經亞非三十餘國,涉十萬餘裡,與各國建立瞭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完成瞭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消除諸王勢力,充實軍事實力,開拓、鞏固邊疆,維護國傢穩定;在經濟上,恢復和發展農業、扶植工商業,使洪武時期的初步經濟繁榮在永樂年間走向興盛。強大的政治、經濟勢力,奠定瞭明王朝開拓對外活動的基礎。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後,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朱棣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還有一點是,洪武中後期,東南亞一帶許多國傢再沒有按期向明王朝納貢,這使朱棣感到天朝的宗主地位正在喪失,還有些地區的首領甚至阻礙、破壞中國官方與民間的對外海上貿易。這是朱棣難以忍受的。因此,一個宏大的計劃在朱棣腦際中出現,那就是派遣使節,打通海上通道,重建天朝威嚴,恢復和擴大對外邦交。朱棣的想法得到瞭鄭和等人的支持,於是他派鄭和與大臣王景弘特使出使西洋。所謂“西洋”,就是今日的南洋和印度洋。   造船業在我國歷史悠久,造船技術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西周時,人們建造的海船就能東達日本。秦漢時,船隊更能遠航至爪哇、柬埔寨、印度和斯裡蘭卡等國。到瞭唐代,我國建造的大船,已可乘坐六七百人,而宋元時代,又增大船體,可乘近千人。由於指南針的運用,人們還可以在茫茫大海上安全可靠地航行。如果說,唐代以前,中國人到西洋各國往往要乘外國船,那麼,到瞭唐代,尤其是宋代以後,外國商人都紛紛改乘中國船來往於波斯灣等西洋各地瞭。歷史悠久的造船業和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加上明初強盛的國力,為鄭和大規模地建造遠洋船隊出使西洋,提供瞭堅實的技術條件和物質基礎。   自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眾一共七次遠航。鄭和遠航由長江口出發,先穿過臺灣海峽,經過南海,到南海周邊各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過錫蘭(今斯裡蘭卡),向西到印度西海岸、再沿岸到波斯灣,或橫越印度洋到阿拉伯半島,再向南岸航行,最遠抵達非洲東岸。鄭和航海往返都必經臺灣海峽和南海,船隊除遍至南海周邊各國外,更深入紅海,遠抵紅海東岸的天方(今沙烏地麥加)及非洲東岸“麻林”(今肯尼亞麻林地)。總之,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是史無前例的。據《明史》記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所率部眾就有二萬七千多人,其中有掌管航行、外交、軍事、貿易等重大行動機構的決策、指揮人員,有負責觀察天文、預報氣象、航海操作及維修技術人員,還有翻譯、醫生、采購、後勤、軍事護航人員等等,以及少數尋訪建文帝下落的密使。船舶長44丈、寬18丈的就有62艘,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以後幾次遠航也大致保持著這個規模。   與朱棣耀武揚威的目的不同,鄭和把海洋與國傢的富強安危聯系在一起,他認為掌握制海權對維護國傢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曾對明朝統治者進言:“欲國傢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洋……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這是鄭和畢生海上經歷的總結,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關於海權的論述。

死得太憋屈瞭:揭秘那些被小藥丸害死的大明皇帝

  吃藥很重要,吃錯藥能要人命,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歷史上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明朝的光宗皇帝就因為一個小小的藥丸被害死瞭,一時間事件撲朔迷離,讓人有些摸不清頭腦。據說事情大致是這樣的:  明朝的光宗皇帝叫朱常洛,生於萬歷十年八月十一日,他的母親是當時地位極低的宮女王氏,王氏出身於中下級軍官傢庭,父親王朝窶,在女兒未被選入宮之前考中武舉人,官任錦衣衛百戶。隆慶二年,也即王氏3歲時,傢從左衛遷到京城。王氏生於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寅時。萬歷初年,朝廷為明神宗皇帝大婚,在民間大范圍選美,13歲的王氏順利通過前幾關選美入宮,但是沒能進入前三名。選美前三名中的王喜姐被欽定為皇後,另兩位女子分別冊為劉昭妃(宣懿太妃)、楊宜妃。落選的女子一部分按規矩遣返回鄉、一部分條件較為出色者則留宮成為宮女。王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萬歷六年二月初二日分配到慈寧宮,侍奉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後。三年後,16歲的王宮女偶然被皇帝遇見,”私幸之”,事後賞給她一付頭面(首飾)。王宮女因此懷瞭身孕,但不敢明言。後因身形變化被李太後看破。太後召問神宗,神宗最初想賴賬,假裝不知道,拒絕承認。按照明朝宮廷規矩,皇帝的起居有專人記錄在冊,叫《起居註》。太後命人拿來《起居註》,對照當時日期,神宗隻好勉強承認瞭。不過太後並沒有責備他,反而安慰說:“我老瞭,還沒有孫子,如果生個男孩,也算祖宗社稷之福。是誰生的,不必計較,你可以加封她”。王宮女因此進封為恭妃。萬歷十年八月十一日(1582年),王恭妃不負重望,果然生瞭個男孩,這就是神宗的庶長子朱常洛。  朱常洛出生後,由於是明神宗喝醉酒的產物,因此心裡很看不起他。萬歷二十二年二月初四,朱常洛出閣講學,當時他已經十三歲瞭,可神宗皇帝遲遲不給他名分,因此既沒按照太子的標準,也沒按照親王的禮節,可明神宗也就隻有他一個兒子。因此所有儀仗全都免除,朱常洛身著常服。開講之後,朱常洛本來也有假期,可都被父親給否決瞭。  萬歷二十九年,皇帝感到自己身體不妙,無可奈何之下,冊封朱常洛為皇太子,不過心裡還是對兒子有想法,處處冷落他。不但如此,明神宗還對他的母親一直心存不滿,王氏雖然給他生瞭一男一女,甚至兒子又生孫子,二十四年裡王氏的稱號一直沒變。明神宗還下令母子之間不能相見,甚至把王氏囚禁起來,表示自己的憤怒。王氏整日以淚洗面,萬歷三十九年,王氏生命垂危,朱常洛幾次請求,神宗皇帝才恩準。王氏死後,明神宗遲遲不肯發喪,後來喪禮舉行瞭,不過比貴妃的規格還低。     朱常洛備受欺凌,母親的教訓讓他心裡一直很壓抑。萬歷四十三年,有人闖進朱常洛的慈慶宮圖謀不軌,把門的太監一個被擊斃,另一個嚇得失魂落魄。最後雖然被趕來的太監擒住,可朱常洛卻膽戰心驚,他知道這皇宮裡想要自己命的人太多,於是請求父親撤掉自己太子的稱號,明神宗大怒,知道是自己其他貴妃們搗的鬼,於是嚴令查處,最後順藤摸瓜,是皇帝最寵幸的鄭貴妃。明神宗此時知道嚴重性,善於作假的鄭貴妃來到太子府前登門賠罪,說自己清清白白,最後懦弱的太子算是與鄭貴妃和解瞭。  明神宗駕崩之後,鄭貴妃趕緊前來巴結新皇帝。小皇帝以前受到那樣的欺凌,現在好多人見瞭他都說好聽的話,以致飄飄然。鄭貴妃心裡知道以前對小皇帝不好,因此一直想弄死小皇帝。於是除瞭讓小皇帝每天夜夜當新郎,除瞭給他提供新鮮的小美女,便給她送上大補的藥。這不,小皇帝八月初一即位,八月初十就體力不支,頭暈目眩。八月十一日,小皇帝過生日宮廷裡本來應該大操大辦張燈結彩,可是大傢一看朱皇帝無精打采隻好作罷。八月十四日,禦醫給他下瞭一種以大黃為主要成分的瀉藥,結果朱皇帝一夜之內上瞭三四十次茅廁,病情急劇惡化,八月二十三日,朱皇帝在病塌上召見瞭文武閣員,有托孤的意向。  其實朱皇帝的身體與小藥丸有關。當時有個人叫李可灼說自己能治皇帝的病,朱常洛很想一試,大臣們要采取保守治療,最後還是皇帝說瞭算。八月二十九日,李可灼給朱皇帝進貢瞭一丸紅丸,此時神清氣爽,皇帝心情大好,甚至要飲食。不久再度傳旨,還要吃藥,李可灼又拿來瞭一丸紅丸,大臣們以為朱皇帝轉危為安,紛紛準備著道喜,哪知道卻聽到朱皇帝駕崩的消息。後來得知引薦李可灼的人本身就是鄭貴妃的大太監崔文升。後來李可灼也不知去向,這位朱皇帝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因為不清不白的身世,也讓大明朝有瞭一個登基一個月就去世的短命天子。實在讓人感到非常的遺憾。相關閱讀推薦:三國史上曹操詭詐殘忍:用“特務”手段堪比明朝歷史的吊詭:明朝歷史上特務機關為何供奉嶽飛?明朝大臣方孝孺是誰?方孝孺為何會被誅十族揭秘:明朝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刪《孟子》明朝猛將常遇春暴死軍中的真實原因 常遇春怎麼死的明武宗朱厚照:一個並不適合出現在明朝的君主

大明王朝的“裝甲車”:孫承宗組建瞭最早的車營

  明朝的火器在當時的世界上非常之出名,可以說是無敵手,而明朝的將軍們也熱衷於發明各種火器,就連現代裝甲車,在明朝的時候都有瞭雛形,當時叫做偏廂車,與現代的裝甲車十分類似。  明代名將孫承宗組建的車營所用的戰車,有偏廂車、輕車等其制式。雖然已經無從可考,但這恐怕是世界上最類似於裝甲車的裝置。明代宗時,郭登在大同曾經建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轅長1.3丈,寬0.9丈,高0.75丈,廂用薄板,上置銃,編配10人使用,“出則左右相配,前後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並鹿角”。   根據歷史記載郭登奏折中提到:  “大同地居邊塞。虜酋不時出沒。軍民艱於憔采。臣等輒出鄙見。模效古制。造為偏廂車。用以防護軍民其車轅長一丈三尺。前後橫轅闊九尺。高七尺五寸。廂用薄板。各留置銃之孔。輪軸如民間二樣輕車。其出則左右兩廂。次第聯絡。前後兩頭轅軫相依。各用鉤鐶。互相牽搭。繃佈為幕。舒卷隨宜。每車上插小黃旗以壯軍威。仍載脫卸鹿角二。長一丈三尺。遇止離車十五步外。鉤連為外藩每車用神鎗二人。銅礟一人鎗手二人。強弓一人。牌手二人。長刀二人。通用甲士十人。無事則輪流推挽。有事則齊力防衛衣糧器械皆具車內。遇賊來攻。勢有可乘。則開壁出戰。勢或未便。則堅壁固守。外用常車。載大小各樣將軍銃。每方五座。共二十座。每座用推挽及藥匠十二人。共二百四十人其馬步官軍。或一千。或二千。以為出哨策應轉輸樵采之人。皆處闈中。又置一四輪車。高一丈二尺。別用木梯接高一丈五尺有奇。上列五色旗。視其方有賊以其方旗招呼。聽鼓而進。聞金而止。然必相度地形。斟酌進退。行如長蛇。首尾俱至。止為方域。四壁堅合守已制人。似為可用。”  在此之後成化年間、嘉靖年間、隆慶年間都造過偏廂車,隆慶三年,戚繼光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每輛重600斤以上。因其車仿古制造,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比如:車式太重、需要人馬太多、不宜涉險、不適用於進攻戰鬥等等。  不久之後,明軍守遼東廣寧時,魏學曾又對偏廂車進行改進,每二輛中設拒馬槍一架,填塞間隙,車架上下用棉絮佈帳圍,可以防避矢石,車上載佛朗機兩挺,下置雷飛炮,快槍各六桿;每架拒馬槍上樹長槍12柄,下置雷飛炮,快槍各六桿,每車用卒二十五名。孫承宗車營所用偏廂車大致與之相仿。  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先進瞭,可惜明朝滅亡,否則裝甲車歷史會改變。這些祖宗的東西,雖然改變不瞭什麼,但作為中國人,也該為此而感到驕傲。相關閱讀推薦:關於孫承宗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孫承宗的傳奇典故明末孫承宗是怎麼死的:76歲的高齡被活活勒死孫承宗簡介:死不降清 滿門殉國的明朝忠烈老將令人扼腕的吳橋兵變:明清火器對比從此逆轉壬辰之變:明朝軍隊與日軍在朝鮮的火器大戰

大明王朝神秘的內廷二十四衙門 你知道幾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為管理皇宮內廷事務,朱元璋設立內廷二十四衙門,同時鑒於歷朝以來宦官專權造成的危害,他曾多次下詔規范、限制宦官的行為。他曾對侍臣言道:“此曹止可供灑掃,給使令,非別有委任,毋令過多。”此外他還定下規矩,“內侍毋許識字”。  1384年朱元璋下令鑄造鐵牌,置與宮門中,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同時又下詔給政府各部門“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但之後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開始大肆派遣宦官擔任出使、監軍、巡邊的任務。此後宦官的權勢越來越大,而二十四衙門也成為顯赫一時的權力機構。那麼二十四衙門都有哪些,各自的職掌又是什麼呢?  根據文獻記載二十四衙門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為二十四衙門。二十四衙門也並全是權勢熏天的機構,其中也有費力不討好的“清水衙門”。  十二監:  1.司禮監是整個明朝內廷宦官系統中最高的權力機構,設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等數人。主要負責“督理皇城內一應儀禮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禁,催督光祿供應等事”。司禮監也在內廷二十四衙門中居於領導地位。   由於明朝皇帝深居後宮懶政,經常不上朝,所以司禮監逐漸掌握瞭奏章的“批紅權”(明朝內閣通常將自己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此為“票擬”。而皇帝要用朱筆紅字做出批示,稱為“批紅”),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司禮監在事實上代行皇帝權力,發佈各項詔令,從而產生宦官專權。曾經職掌司禮監而比較出名的宦官有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曹化淳、王承恩等人。  2.禦馬監是權勢僅次於司禮監的機構,主官為掌印、監督、提督太監。禦馬監最初負責管理禦馬,此後竟負責管理部分禁軍(騰驤四衛及四衛、勇士營)。這支軍隊最多時曾有4萬多人,就連當時的人都說禦馬監“名為養馬,實為防奸禦侮也”。而禦馬監的禁軍在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中曾發揮重要作用。成化年間的西廠宦官汪直就曾統領過禦馬監。  3.內官監主要負責國傢營造宮室、陵墓,以及銅錫妝奩、器用暨冰窨等事,管理木、石、瓦、土、塔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等是個作坊,以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等倉庫。  4.禦用監主要負責皇帝禦用的圍屏、床榻諸木器,及紫檀、象牙、烏木、螺甸諸玩器等造辦工作。  5.尚寶監主要負責管理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6.印綬監主要負責管理古今通集庫(相當於國傢檔案館),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勘合、符驗、信符諸事。相關閱讀推薦: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監:“東方不敗”的原型唐朝假太監仇士良:一生殺死二王一妃四宰相奇異現象:清代衙門為何“紹興師爺”雲集?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晚清慶親王奕劻的歷史角色二十四衙門十二太監 明朝內廷設置和太監管理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7.尚膳監主要負責皇帝的禦膳,以及宮內食用、宴會等事。  8.神宮監主要負責太廟以及皇傢廟宇的灑掃、香燈等事務。  9.司設監主要負責管理鹵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禦用之物。  10.尚衣監主要負責管理皇帝禦用的冠冕、袍服、靴襪等物。  11.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隨駕前導警蹕,導引道路。  12.直殿監主要負責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是皇宮的清潔人員。  四司  13.惜薪司負責內廷以及陵廟的所用薪炭之事,管理外廠、北廠、南廠、新南廠、新西廠等皇傢薪炭廠。  14.鐘鼓司負責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在內廷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相當於皇傢樂隊兼雜劇團。  15.寶鈔司負責粗細草紙制造工作,以供皇帝更衣時使用。  16.混堂司負責宮內沐浴之事。  17.兵仗局負責制作造軍器,如刀槍、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此外兵仗局下屬還有火藥司。  18.銀作局主要負責打造宮內的金銀器飾。   19.浣衣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城內的機構,負責衣服的浣洗工作。凡是宮中人年老及及罷退廢者,發往此局居住。天啟年間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與魏忠賢狼狽為奸的客氏在崇禎即位後,被發往浣衣局居住,最終被杖殺於此。  20.巾帽局負責管理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的帽靴。  21.針工局負責制造宮中所用衣服。  22.內織染局負責染造禦用以及宮內應用緞匹,城西的藍靛廠是它的外署。直到今天北京市海淀區內依然有藍靛廠的地名。  23.酒醋面局負責管理宮內的食用酒醋、糖醬、面豆等物。  24.司苑局負責管理宮中各處蔬菜、瓜果,以及園藝之事。  以上就是明朝內廷二十四衙門,不難看出除瞭司禮監、禦馬監外,其他衙門不過是負責後勤事務的機構,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而明朝的專權的宦官也基本上全部來自這兩個機構。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一後二妃兩國公:大明王朝最為顯赫的世傢大族

  在小說《紅樓夢》中描述瞭四個世傢大族:賈、王、史、薛,其中以有兩個世襲爵位、出瞭皇妃的賈傢最為顯赫。但賈傢的繁盛隻是一時的,僅僅持續瞭四代人,最終四大傢族在復雜政治鬥爭中全部凋零沒落。曹雪芹是清朝人,以賈傢影射自己的傢族命運。而在清朝之前的明朝有這麼一個傢族,自1368年朱元璋建國,至1644年明朝滅亡,繁盛瞭整整276年,貫徹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  這個傢族不僅出瞭兩個世襲罔替的國公(國公是明朝大臣中最高的爵位),還出瞭一位皇後,兩位王妃,子孫繁盛,官居顯位,是名副其實的大明王朝的第一世傢,這就是大明開國功臣徐達的傢族。     (徐達畫像)  徐達字天德,1332年出生,鳳陽府鳳陽縣人,傢裡世代為農。22歲徐達加入比他年長4歲的朱元璋的義軍,從此他的人生發生轉折。此後徐達成為一代名將,率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為大明王朝的開創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他是大明開國武將功臣之首。1  370年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徐達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征虜大將軍、魏國公,歲祿五千石。朱元璋每次設宴款待徐達時,均以兄弟相稱,而且將自己稱王是所居的府邸(今天南京的瞻園)賜給徐達。  1385年2月27日時年54歲的徐達病死(關於徐達的死,本文不做討論),朱元璋十分悲痛,下詔追封其為中山王,謚武寧,其祖上三代全部追封為王爵,並賜葬於鐘山的北面(今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此外將徐達“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徐達一生有4子4女。長子徐輝祖、次子徐添福(早卒)、三子徐膺緒、四子徐增壽,名字均為朱元璋所賜。四女中長女嫁給瞭皇四子、燕王朱棣,後來朱棣靖難稱帝,徐氏被立為皇後,以賢德著稱於世;次女嫁給瞭皇十三子、代王朱桂;三女嫁給瞭皇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小女兒可能夭折,未見記載。  徐輝祖本名徐允恭,後朱元璋以避皇太孫諱,賜名輝祖。徐達死後,徐輝祖承襲魏國公的爵位,執掌中軍都督府。建文帝即位後,徐輝祖積極支持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當時朱棣的第二子朱高煦被留在南京,後偷竊徐輝祖的好馬逃跑。徐輝祖不顧甥舅之情,第一時間派人追擊,並上奏建文帝,雖然沒有追上,但建文帝對他十分信任。  此後大明皇室之間發生分歧,徐傢內部也發生瞭分歧。徐達的幼子徐增壽堅決支持姐夫朱棣,一次建文帝因懷疑朱棣造反,便向徐增壽詢問。徐增壽以頭觸地,言道:“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朱棣正式起兵後,徐輝祖曾率兵在山東齊眉山擊敗燕軍,而徐增壽則將朝中虛實動靜一一密報於朱棣。  1402年6月朱棣大軍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才想得知徐增壽是個內奸,震怒之下將徐增壽押入宮中。建文帝在自焚前,親手用劍將徐增壽斬殺於右順門廡下。沒過多久南京城門大開,燕軍擁入城中,宮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入宮後,找到瞭這位對自己有莫大功勛的小舅子後,撫屍痛哭。幾天後朱棣即位,他下令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謚忠愍。朱棣覺得這太輕瞭,不久又進封其為定國公,祿二千五百石,賜予丹書鐵券,由徐增壽之子徐景昌繼承。  說完瞭徐增壽,再說徐輝祖。朱棣入城後,百官奉迎,唯有“輝祖獨守父祠”,沒有去迎接。朱棣非常生氣,下令將徐輝祖下獄拿問,命其供出罪狀。畢竟朱棣是自己的姐夫,關系在哪裡擺著呢,如果徐輝祖低聲下氣認個錯,應該也就沒啥事瞭,但徐輝祖不是那樣的人。面對訊問,他在供狀隻寫其父徐達開國功勛以及”免死鐵券”中的免死語(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  徐輝祖的行為讓極愛面子的朱棣十分生氣,但他於公於私都無法下令處死徐輝祖,於是他隻能將徐輝祖“削爵幽之私第”,但不久徐輝祖被捕下獄,不屈而死。徐輝祖的姐姐、朱棣的妻子徐皇後十分為難,但她一直到臨終前都不敢為弟弟求情,1407年姐弟兩先後逝去。  沒有多久朱棣對亡妻思念不已,同時加上自己的嶽父是開國第一功臣,再說常言道“沒有隔代仇”,於是朱棣下詔命徐輝祖的長子徐欽承襲魏國公的爵位,恢復俸祿。至此徐達傢族同時出現兩位國公。朱棣遷都北京後,定國公系隨之北上,魏國公系留守南京,子孫分居兩京。  除瞭上述兩人,徐達還有一子,名曰徐膺緒,他應該為庶出,曾擔任尚寶司卿,後升至中軍都督僉事,世襲指揮使。此外徐達的孫子徐茂先迎娶瞭朱元璋的孫女蘭陽郡主(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女兒)。  徐達後代子孫中雖然良莠不齊,總體而言魏國公一脈比較賢德,但都保住瞭祖上傳下來的榮勛,得以享盡富貴。魏國公系、定國公系的爵位繼承關系如下所示:  魏國公世系:  徐輝祖——徐欽——徐顯宗——徐承宗——徐俌——徐鵬舉——徐邦瑞——徐維志——徐弘基——徐文爵  定國公世系:  徐增壽(追封)——徐景昌——徐顯忠——徐永寧——徐光祚——徐延德——徐文璧——徐希——徐允禎  此後隨著大明王朝日薄西山,徐傢的榮耀也走到瞭盡頭。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身居北京的末代定國公徐允禎投降。關於徐允禎的最終結局有兩法,其一在起義軍追贓助餉時被打死,其二清軍入關後,被亂軍所殺。雖然魏國公的宅邸在南京,這一脈得以暫時幸免,但隨著明王朝的覆滅,這個二百年望族的最終命運已經註定。  1645年豫親王多鐸統屬清軍南下,破揚州,渡長江,兵臨南京城下。還擁有數十萬軍隊的南明的文武被清軍在揚州的暴行嚇破瞭膽,他們放棄抵抗,開城投降。清朝廢除瞭明朝勛臣的爵位,末代魏國公徐文爵也在其中。與北京的定國公一脈相比,較為幸運的是魏國公一脈沒有遭到屠戮。至此這個與大明王朝同呼吸、共命運達276年的世傢大族徹底走向沒落。相關閱讀推薦:明朝史上第一功臣徐達為何能夠躲過朱元璋迫害?明初功臣隻有徐達的後人受到優待是因為徐達忠?明朝一代名將徐達的死亡之謎:是否為朱元璋所害揭秘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從放牛娃到得力幹將徐達與常遇春 徐達與常遇春相比厲害在哪裡?

曾經的第一水軍:大明水師,三百年歷史未嘗敗績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水師就是大明水師,明朝三百年基業,大明水師未嘗敗績。  明朝水師實力綜合作戰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萬歷年間,僅僅在江浙一帶,戰船的型號就達到瞭二十一種,如果加上福建和兩廣,型號更是繁多。  隨著火器的大量應用,海軍戰術也隨之發生瞭重大改變,抗倭名將俞大猷適時提出“海戰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在嘉靖年間,明軍的戰船一半以上的戰鬥人員都使用火器,而到瞭萬歷年間,比例達到瞭99%。  明朝水師主要以福船為主,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其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建材主要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共有六號,海戰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按曾在1560年取得數次大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雲:“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風勢,倭船自來矮小如我小蒼船,故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鬥船力而不在鬥人力”據《武備志》雲“用火器與浪漕間,起伏蕩漾,未必能中賊。即使中矣,亦無幾何,但可假次以嚇敵人之心膽耳。所恃者有二:發射佛朗機。是惟不中,中則無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類於船頭,相遇之時,從高擲下,火發而賊船焚,二也”。由此可見中國海軍船型大,幹舷高,在沖撞等近戰場合有明顯優勢。   一:一號稱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  二:二號福船: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上闊,船首昂起張開,尾部高聳,吃水約3.5米,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  三:草撇船:福船型中的第三號稱為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  四:海滄船:福船型中的第四號稱為海滄船,和哨船差不多,比福船稍小,吃水約七八尺,風小時機動,配合福船。武器裝備有千斤佛郎機4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6,噴筒50,煙罐80,火炮10,火磚50,火箭200,藥弩6張,弩箭100。乘員53人,水手9人,戰士44人。  五:蒼山船:海滄船中最小的叫蒼山船,船體較小,高出水面,吃水5尺,設有櫓,風順則揚帆,風息則蕩櫓。此船輕便靈巧,主要用於追敵和撈取首級。裝備千斤佛郎機2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4把,噴筒40個,煙筒60個,火磚30塊,火箭100支,藥弩4張,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戰士33人,編三甲。第一甲佛郎機與鳥槍,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這樣強大的水師陣容是前所未有的,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水師。相關閱讀推薦:北洋水師的醜聞:有人開軍艦走私 赴香港買春困擾北洋水師的致命問題:西洋的裝備陳舊的內涵鄭和水師的三大海戰勝利:攻破錫蘭活捉瞭國王北洋水師並非貪生怕死:素質低下為日本惡意詆毀解密為何李鴻章執意要建立北洋水師?

解密明朝歷史:日本親王為何敢殺大明使臣?

  縱覽中國歷史,但凡一個大一統王朝初定,總是希望四夷賓服。朱元璋也不例外,明朝開國伊始,作為開國皇帝,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就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拜,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  結果,國書送達日本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而且還砍瞭朱元璋使者腦袋。  泱泱天朝大國被小小島國羞辱,朱元璋惱羞成怒,揚言出兵,征服日本。  針對朱元璋的開戰威脅,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針鋒相對,寫瞭一篇著名回信: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這封“名書”,顯示瞭懷良卓越的漢文功底,寫得不卑不亢,綿裡藏針。表面上給瞭“天朝”面子,實際卻暗藏“奉陪到底”的強硬。  小小日本,為何敢殺大明使臣?  這首先與兩場歷史巨變有關。其一,兩宋滅亡;其二,日本抗元。  兩宋滅亡前,中國是日本的榜樣。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可見日本“中華情結”何其深厚。蒙元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因“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兩伐日本,結果船隊均被臺風所摧毀,日本人將此風稱為“神風”。  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裡,已經失去“正溯地位”。中國自宋以後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瞭。這不僅是日本史學傢的認識,不少國外史學傢與日本所見略同,均將宋朝覆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  借助“神風”,日本兩次橫掃蒙元遠征軍。通過抗元,日本大大提振瞭戰勝亞洲大陸軍隊的信心;另外對中國也不再崇拜。蒙古可以滅宋,但卻無法滅日本。  雖然朱元璋鄙視日本由來已久。在他眼裡,日本就是個“國王無道民為賊”的小醜國。但日本卻認為本國比這個明國更有資格繼承中華大統,他們以中華正統——上古人自居。針對大明皇帝對日本的鄙視,日本也進行瞭回應,日本學者寫瞭一首詩《答大明皇帝問日本風俗詩》,描述瞭日本國現狀: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甕儲清酒,金刀膾素鱗。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陽春。”  這就是即便在今天,“唐宋在日本”之說仍流傳的原始出處。  話說回來。大明與日本劍拔弩張,戰爭呈一觸即發之勢。然而,面對朱元璋步步緊逼,日本當政者還是寸步不讓。他們的“底氣”除瞭上述兩個原因,還有沒有更“撐得住”的原因?  追尋歷史的深處,發現還有一個日本當政者的“戰略”眼光原因,甚至占據日本對抗中國的“底氣”更大比重。  這要與日本內部變化聯系起來。當時日本雖處“南北朝”時代,但執掌南朝的懷良親王正值“起勢”時期。南強北弱,大有江山一統、吞吐八方之勢。殺明使、回戰書,使懷良王聲名遠揚,此後,日本向明朝下書,很多都假托懷良王之名,以壯行色。而懷良親王的底氣,一是來自日本抗元“神風”的信心,二是他的戰略眼光獨到——斷定朱元璋“不敢征伐”。  懷良王的判斷依據,是中國自古以來,作為一支大陸力量,對外張力極其有限,從未有征服海上島國的記錄,自宋以來,中國基本處於頻繁應付外侮侵略中,更何談海戰勝利經驗。  所以,這個執掌日本大半江山的王者,雖承認本國實力沒有強到戰勝中國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遠征軍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戰爭威脅”,不過是“說大話”而已,自己也不妨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放出“大話”——放馬過來,俺不怕你。  果如日本所料,盡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隻是大話壓人,始終不敢輕舉妄動。不知他是忌憚“日本神風”,免蹈“蒙古之轍”,還是“韜光養晦”,總之後來“沒和倭寇一般見識”。  再後來,朱元璋在留給接班人的鐵券丹書中,明確規定日本為“不征之國”。他竟從日本的應戰書的字面中找回瞭面子——既然日本稱我為“天朝”,自稱為“臣”,朕也就寬懷大度,不再究日本殺使者的事情瞭。  朱元璋此舉,看似大度,實則無奈——我不打你瞭,你也別惹我。大明時期,中日力量雖然仍不對等,大明國力明顯高出小打小鬧的倭寇幾籌,但從對抗之“國傢氣勢”上,已呈“均勢”。相關閱讀推薦: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決定命運的戰鬥還原金庸小說的真相:朱元璋與“明教”的關系明朝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後來稱明教為邪教?揭秘歷史上的明教教主真的是被朱元璋殺掉瞭嗎?明朝殘忍的嬪妃殉葬制度:朱元璋的陪葬宮女最多!

大明門外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如何借機生事獨立?

  東林黨和閹黨的互掐我們暫時放在一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黨爭禍國的行徑就此完結,隻不過現在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們亂咬,而是門外火燒眉毛的危急——遼東。  我們好像好久沒有關註這位“老朋友”瞭,而他在大明的門外也一直沒有閑著。努爾哈赤在薩爾滸的完勝之後信心倍增,與明軍交手數次讓他更堅信瞭這個隊伍的可征服性,這個少數民族的首領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他慢慢不再滿足於搶掠個把戰利品,而是把目光完完全全地投向朱氏皇族光環下的領土,甚至是他們所有的權力。在大明內部的官僚場上鬥得烏煙瘴氣的時候,努爾哈赤則不遺餘力地利用搶掠來的財物擴充著自己的實力,讓前朝一團混亂的大明,遼東後院也戰火紛飛。我們可以大致來看一下薩爾滸之後努爾哈赤都打瞭些怎樣的仗。  萬歷四十七年六月,開原戰役,基本上還是薩爾滸原班人馬出戰,明軍奮力抵抗,雙方僵持之下,卻因為開原城內出瞭奸細,打開城門,使努爾哈赤帶領的後金軍隊奪門而入,導致開原城失守。而據記載城內軍民堅貞不屈,從垂髫小兒到耄耋老人都紛紛自縊殉國。我很納悶這樣一個重氣節的地方怎麼會出那麼一枚奸細!果然是個別鼠糞可以壞一鍋好湯。   與開原戰役同一時期的還有鐵嶺戰役。鐵嶺這個地方很是敏感,雖然現在說到它大傢都會想到的應該是趙本山或者小沈陽,但在幾百年前的當時,“大城市鐵嶺”是一個傢族的宗根所在地,那便是赫赫有名的遼東將門李氏一族。李氏將軍在大明史冊中出鏡率可不是一點半點,平女真有功的李成梁、三大征中所向披靡的李如松、還有其兄弟李如柏李如梅李如楨都是典型代表成員,一傢戰將汗馬功勞。然而這一傢保傢衛國的戰士,卻在後金騷亂的遼東問題上有相當反面的表現,因為長期駐守遼東,李傢難免和鄰居努爾哈赤有著曖昧的和睦,在雙方交鋒時李氏將軍總也不願意積極抵抗,一定程度上助力瞭女真的壯大。而這一次鐵嶺戰役,主將楊鎬依然任用瞭李傢的兒子李如楨,他覺得努爾哈赤打到李傢的老窩瞭,你跟努爾哈赤關系再好他在你傢門前放火你總不會坐視不理吧。但是楊搞錯瞭。李如楨真就沒有回老傢救火沒錯這樣地淡定!跟努爾哈赤殊死搏鬥的隻有駐紮在當地的隊伍和民間遊擊組織,但是最後還是被一個城內叫做丁碧的副將背叛開瞭城門,後金軍湧入,屠城。幾天後李如楨才裝模作樣晃悠來,鐵嶺早已失陷。女真同年八月殲滅葉赫部。至此,遼沈門戶大開。  開鐵失利讓那批將領全部下課。遼東混亂的局勢換上瞭新的經略熊廷弼。《明史》記載這個人名聲不太好,因為他不太文明,經常粗魯地罵人,一路看來明朝的故事,經驗之一就是做人千萬不能槽點過多,熊廷弼那麼愛罵人自然有更多的人罵他。在他幹瞭不到一年就被言官給罵下來瞭,換上瞭新的經略袁應泰。一番人事調動勉強完成,就迎來瞭努爾哈赤對遼沈新一輪的進攻。這一場戰爭是可怖而悲愴的,沈陽主將賀世賢奮勇抵抗,終不敵。連滿清人都對他的忠堅表示瞭敬佩,最後明軍全軍覆沒,卻也沉重打擊瞭侵略者,損失極大的努爾哈赤為瞭泄憤,在沈陽整整屠城三天,徹底血洗瞭這座“頑抗”的城市(殘忍至極啊)。而攻克遼陽時,因為沈陽戰役調取瞭大量駐兵,留下的士兵已經不多瞭,袁應泰袁經略親自上陣,激戰難分勝負。讓戰爭轉折的依然是努爾哈赤情報技術學校的優秀學員,幾名內奸在遼陽城內夜亂放火,趁機打開城門放入大敵。遼沈陷落。  看到這裡各位是不是發現一個重要問題?每一場戰役都有些許猥瑣內奸參與,並且發揮瞭轉折性的巨大作用。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努爾哈赤超前的情報系統瞭,若問奸細技術哪傢強?首屈一指女真的努校長啊!那一句“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的傳說倒是早就在近代碎成渣瞭。實力之外,後金靠著這種背後的陰暗手段也是巧取不少。  努爾哈赤最重要也是最微妙的關系,莫過於和鐵嶺李氏一傢,雖然李成梁弄死瞭他父祖好幾輩兒,二人並不能說沒有因此結緣,李傢既然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李傢盤根錯節在遼東、在朝廷的勢力成員怎麼可能不給這貨面子呢?後來除瞭李如松戰死善終,李傢兄弟也都因此牽連治罪。即使沒有確鑿的證據論斷李傢叛國,種種跡象也表明他們關系非一般。  大傢可能還會有一個疑問,就是大明不是個相當重氣節的時代嗎?怎麼還會有奸細存在?這樣問有點天真瞭。事實上,越是這種看似忠貞的時代,敗類越是顯眼,別看朝廷裡那些扯著嗓子喊仁義的士大夫,其實很多都是裝B黨黨員,你就看投降瞭滿清的有多少就知道瞭,這些人吹牛扯淡的時候一套一套的,其實滿腦子就是為瞭自己明哲保身,雖然拿著老朱傢給的俸祿,卻時刻準備“棄暗投明”,而且文臣武將都有,前線的更是,為瞭自保他們隨時可能給自己換個東傢。在努爾哈赤攻城的過程中就是這類人起瞭不可磨滅的作用,即使大部分軍民都堅強不屈不惜以身殉國,但這種人不用多,隻要在關鍵時刻,一兩個足以。足以幫後金作弊取勝。努爾哈赤的幕後英雄啊。  在節節敗退的遼東戰場,任是再淡定的統治者也淡定不瞭瞭,何況朱明王朝還是一個相當剛烈硬氣的王朝。彼時的遼東已是一片殘敗,山海關外基本上都是後金的勢力范圍,一個曾經揚威西洋、遠敗倭寇的大國被逼到這個地步也是夠瞭。大明那個殘腐不堪的朝廷上,再次掀起熱烈的討論,一派主戰的大臣(多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文官)怒喊著“此仇不報非君子”、“是可忍孰不可忍”要繼續反攻;一派則是比較冷靜的官員,主張暫時退回關內,堅壁清野,他們是瞭解形勢的,這個樣子實在是不太好打。怎麼辦呢?天啟心裡也很煩惱,他當然想收復遼東洗雪國恥!但是看之前的戰況似乎毫無勝算,甚至連能督戰的將領都沒有,那些喊著死都要戰的大都是走路都抖瑟的空想大戰主義,窩裡臣子打得不可開交,後院努爾哈赤已經拆瞭圍墻。天啟連做木頭凳子的心情都沒有瞭,他相當沒有出息地拉著首輔葉向高的袖子哭瞭起來。如此愁雲慘淡下,竟有一個身影慢慢走近,說他願意赴任遼東。  天啟抬起婆娑的淚眼,幾乎不假思索地點頭同意:  “袁崇煥!就你瞭!”相關閱讀推薦:努爾哈赤青少年時期曾受到過哪三次大的磨難?明末歷史解密:努爾哈赤因何決心起兵推翻明朝大清王朝努爾哈赤的崛起:滿洲如何入主中原? 血腥政治:清太祖努爾哈赤誅殺親弟舒爾哈齊之謎努爾哈赤的帝王之術:不殺一人卻能夠殺萬人

明初人口數量之謎:到底朱元璋的大明基礎如何?

  明朝初年,當時全國的人口數量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大的增長。但奇怪的是,之後的一段時期,其人口總數卻陷於停滯,直到永樂年間才又有瞭大幅增長,之後又開始減少,“至天順間為最衰”。這一現象長期以來一直使人們感到困惑。   在歷史上,洪武初年全國究竟有多少戶口數,從來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其原因在於明王朝草創之際,當時北方和西南地區的統一戰爭正在進行,因此朱元璋沒有辦法對全國的土地和戶口進行統計,所以直到洪武十四年,《洪武實錄》中才第一次出現瞭全國有一千零六十五萬戶的統計數字,而歷來史傢對此數字都持審慎的態度。   不過,在後人留下的史籍中,還是有一些關於當時戶口的記載。如《農田餘話》一書記載,洪武初全國戶口為一百六十一萬餘,與宋朝熙寧年間相比,隻及它的十分之一。如果這一史料是真實可靠的,那麼,明初戶口也隻有元代的12%,從洪武初年到十四年,人口凈增長瞭九百零四萬戶,上升率達到瞭661%,這樣的增長率顯然不是人口自然增長所能產生的。   對此,有學者指出,《農田餘話》的資料隻是一條孤證。而從現存的一些統計數字看,當時明王朝控制的戶口數,已經遠遠超過瞭這一數字,如洪武四年,浙江行省的戶數便已經達到瞭一百六十一萬戶。事實上,《農田餘話》作者認為的天下戶口數,很可能隻是朱元璋政權建立初期以應天府為中心的江淮一帶的戶口數,而朱元璋正是以這一地區為根據地擴展到全國的,這一數字並不能代表洪武初年全國的戶口數。   不過,無論如何,從洪武初年到十四年,全國人口確實有瞭很大的增長。關於戶口增長的原出,一般人都認為是當時的明朝政府施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積極鼓勵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解放勞動力的結果。但是也有人更加強調國傢對戶口的控制。他們認為封建國傢的戶口是直接與賦役剝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統治者總是力圖控制更多的人口,以榨取更多的財富,明王朝當然也是如此。因此,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命令地方官府努力將那些脫籍的農民重新控制起來以增加戶口。當時有很多原先因為農民逃亡一空而廢置的縣被重新設置起來,有些地方本來戶口很少,可是通過招撫流亡,使得當地戶口、賦稅大增。所以,從明初到洪武十四年增長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屬於重新被控制的農民。   從洪武十四年到二十六年全國人口的變化情況也引起瞭人們的註意。有人認為,這一時期,明朝的戶口基本上沒有什麼上升,有時或戶或口反而出現瞭下降。而《明史》也有類似的記載:“太祖當兵燹(音xian)之後,戶口顧極盛。其後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在洪武時期發生瞭大量的農民起義,而參加農民起義的往往就是那些流民和逃亡者,明朝政府采取瞭種種措施對之進行鎮壓,其中包括屠殺、強迫遷徙和強迫從軍等等,而那些幸存者又不得不到處流亡,這就必然使得當地戶口減少。

大明王朝歷史上”尼姑“也瘋狂竟然也玩起義造反

  唐賽兒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蓮教女首領。白蓮教是北宋至近代流傳的民間宗教。淵源於佛教的凈土宗。因此說唐賽兒造反是“尼姑造反”。俗話說的好“書生造反,十年不成”,更何況是白蓮教的教眾呢,還是個尼姑。不過也不要小看她,造反雖然沒成,但還殺死瞭明朝兩位大將,還取得瞭兩次大捷。  唐賽兒組織的起義軍,名為“白蓮軍”,聚眾數千人。由於蒲臺縣地處平原,無高山密林之險,唐賽兒在青州時發現,在蒲臺縣城以南二百多裡的益都縣境內,有一個古代的卸石棚寨,峰高七八百米,四面是絕壁,易守難攻,又處於諸城、安丘、莒州、壽光等地的中心,於是唐賽兒便選中卸石棚寨作為起義的地點,永樂十八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義。  唐賽兒起義後,明政府急令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包圍卸石棚寨,企圖消滅起義軍。明軍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穩,唐賽兒夜間便突然發動襲擊,將高鳳等人當場擊斃,並把處於混亂狀態的明軍全部殲滅。唐賽兒在初戰取勝後,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不斷打擊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惡霸、地主。唐賽兒所到之處,各官吏紛紛逃命,其他各路起義軍也紛紛響應。據地方志記載,壽光、安丘、膠州等地都有“毀官衙、燒倉庫”等打擊明軍的活動,一份份告急文書飛一樣傳到京師。為瞭控制局面,永樂皇帝便派出瞭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進行招安,唐賽兒怒斬瞭來使。   招安不成,朱棣惱怒異常,派“京營”的提督總兵官、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鎮壓。唐賽兒利用敵軍驕橫輕敵的弱點,以“寨中食盡,並且無水”為由詐降,將柳升主力調往警戒城東有水的地方,自己卻集中兵力,向防禦薄弱的敵營發起突襲。夜二更時,攻破敵營,殺死都指揮使劉忠。當敵主力趕到時,唐賽兒已指揮起義軍從容轉移。同時,其他起義軍也與明軍展開瞭英勇的搏鬥,其中以安丘城的戰鬥最為激烈。當時,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義軍一萬餘人圍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時,在山東沿海負責防備倭寇的都指揮衛青率兵趕到,使起義軍腹背受敵,最後失敗。  唐賽兒起義失敗後,柳升指揮軍隊追擊從卸石棚寨突圍的起義軍,把俘獲的起義軍將領全部處死。但是起義軍首領唐賽兒卻已逃走,朱棣震怒,將柳升下獄,將參議、按察使、佈政使以及出現起義各縣的官吏全部處死。為瞭防止唐賽兒出傢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樂皇帝在同年三月和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東境內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詰問之。”“凡軍民婦女出傢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於是先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師詰問,但是唐賽兒還是“不知所終”。可憐的朱棣,最終也沒找到唐賽兒。尼姑造反也最終失敗,隻有60多天,但還是給朱棣添瞭大麻煩。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明朝大才子被錦衣衛埋到雪中活瞭多久?三國史上曹操詭詐殘忍:用“特務”手段堪比明朝歷史的吊詭:明朝歷史上特務機關為何供奉嶽飛?明朝大臣方孝孺是誰?方孝孺為何會被誅十族揭秘:明朝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刪《孟子》明朝猛將常遇春暴死軍中的真實原因 常遇春怎麼死的

中國歷史上戰鬥力保持的最久的軍隊:是大明軍隊!

  中國歷史5000年各個王朝的軍事實力保持的時間不等,秦朝,隋朝威風一時,才那麼幾年就被打兔子一樣幹掉瞭。漢朝軍事,唐朝軍事被大傢所樂道,其實也都百年而衰。元朝也就瘋瞭幾十年,清朝同樣到瞭康熙以後就基本上誰也打不過瞭。惟有被輕視的大明軍隊戰鬥力保持的最久近300年。  1352年洪武起兵,明軍初建,采石磯一戰成名。鄱陽湖大破漢王60萬水陸大軍,平定梟雄張士城。1367年明軍北伐蒙元,僅僅10個月就收復北京,從齊化門入城,俘虜監國貼木而不花,太蔚左丞相慶童,右丞相張康伯,中丞相滿川,以及宣讓,鎮南,威順等王子。繳獲玉印,成宗玉璽。明軍取得瞭歷史性的偉大勝利,將中國拯救出來,推翻瞭元朝把人分4等的殘暴殖民統治,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蒙古統治者推翻的國傢。  12月明軍收復太原,元將擴廓帖木兒不敢抵抗帶領18人逃亡北方,其餘40000騎兵放下武器向明軍投降。  洪武2年6月明軍1萬騎兵,8萬步兵追擊元朝末代皇帝俘虜丞相脫火赤以下10000人。3000馬匹,5000牛羊。元朝末帝早已奔逃到北方幾百裡外瞭。   洪武3年4月,明軍再次北伐。於沈欲口大破元軍主力王保保,俘虜文濟王以及國公閻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韓紮兒等官員貴族1865人,官兵84500人,馬匹15280,其他騾子,牛,羊無數。王保保僅幾人逃脫。取得瞭世界上到那時為止與元朝軍隊作戰最輝煌的陸戰大捷。  洪武20年,明軍越過長城,2月明軍輕騎雪夜奔馳,偷襲元軍大寨。6月乘勝追擊,在蒙古捕魚兒海,大敗元軍,俘虜元朝皇帝的次子地保奴,妃子等64人,太子必裡禿,妃子,公主等59人,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官員2994人,軍士百姓77037人。寶璽,旗牌149個。金印1個。馬匹47000,駱駝4804,牛羊102552,車3000。蒙古從此一蹶不振,分成韃靼,瓦刺,兀良哈等3大部。  到瞭偉大的千古第一帝永樂皇帝的時候,草原上的韃靼部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形成瞭對內地和平的威脅。時代和個人的魅力與魄力使永樂皇帝成為瞭,第一個親自率領大軍深入漠北討伐胡人的漢族皇帝。他曾經親自帶領2萬騎兵帶著20天的幹糧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冒險突襲位於現在俄國境內鄂嫩河邊的韃靼大寨。隨後又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5萬蒙古鐵騎徹底擊敗韃靼在漠北的勢力,韃靼大汗向明軍稱臣納貢,表示屈服,永樂皇帝接受瞭貢品,封韃靼大汗為和寧王。隨後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風塵,永清沙漠。  在遠東,東北,大明的軍隊建立瞭努爾幹都司控制瞭黑龍江,烏蘇裡江,庫頁島等廣大地區,建立瞭130個衛所,當地部落全部向大明臣服。  在新疆大明在哈密建立瞭管理機構,駐紮瞭軍隊,行使對新疆的主權。相關閱讀推薦:中國歷史上戰鬥力保持的最久的軍隊:是大明軍隊!解密冷兵器時代史上最強:唐代軍隊的武器和戰術最讓日軍膽寒的兩支中國軍隊:西北軍和廣西軍! 心有餘悸!美國軍隊公認的解放軍最牛的十個軍長震驚!古代軍隊吃什麼?幾乎沒肉常殺人做肉幹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而最為驚世駭俗,名秉青史的還是鄭和7下西洋,第一次把中華國威遠佈四方十萬裡。莫敢不服。錫蘭國國王亞烈苦奈兒冒犯大明使臣,侵凌四周弱小。公然叫囂,哪個時候的大明和現在的美國一樣,那吃這套,咱們可是警察,立馬巨船帶這水師就向這個相距萬裡的國傢,發起瞭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行動。國王亞烈苦奈兒集結瞭50000軍隊企圖頑抗,大明軍隊隻500個騎兵,1500個步兵就幹掉瞭他的50000大軍,活捉瞭國王亞烈苦奈兒,和他的妻子,兒女,大臣們。並且把他帶回大明王朝的首都接受中國法準的審判。  打遍瞭北方,西邊,東北,無敵手之後,現在要說說南方瞭。明軍那更是連戰連捷。永樂4年,明軍進入越南,越南依靠復雜的山地,建立防禦要塞,挖掘壕溝,還在壕溝裡面安插竹刺。攜帶毒藥弩,火銃,巨石的越軍藏在一邊。城柵相連達900裡不斷,盡發軍隊和所有男子200萬參加防禦。這可是中國軍隊史上面對的最復雜,縱深最長,參加防禦人數最多的戰役瞭。越南以為是固若金湯瞭,可這個對於處在鼎盛時期的明軍來說實在是算不瞭什麼。明軍勢如破竹,無可阻擋。一直沖瞭下去。雙方主力爆發瞭普賴山會戰,明軍斬首越軍首級達37390顆,其後第一次富良江之戰明軍殲滅敵軍10000人,繳獲戰船100多隻。第二次富良江之戰越南戰船連綿10多裡,在陸地是無數戰象配合步兵作戰,企圖靠大象擊敗明軍。但是那是妄想,明軍一下子殲滅瞭數萬越軍,殺的富良江被越南軍的鮮血所染紅,俘虜瞭越南的吏部尚書范元覽,大理寺卿阮飛卿等高級官員,直到最後明軍活捉越南黎氏國王,王子。  12年後越南再次爆發戰爭,明軍水師在小黃江大破越南水軍。擊沉310多隻越南戰船。永樂19年,明軍在農巴林大戰中中再次取得大捷擊敗瞭越南,老撾聯軍,先是用火器攻擊敵軍的大象,接著再攻擊人員,斬首10000多人。到瞭宣德2年,越南8萬軍隊包圍瞭明軍的一個屯民點,昌利城。在四周高築土城,在上面用飛槍射擊城裡。雙方激戰9個月。越南終於憑借兵力的絕對優勢破城,城裡無一個士兵投降,全部戰死或者突圍。後來明軍大軍到來平定瞭越南軍隊。   西南地區到瞭萬歷12年,緬甸出動6萬軍隊侵犯中國邊境小城猛淋,明軍在著名戰將劉挺帶領在直入匪穴,活捉敵酋。迅速平息瞭沖突,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特種兵行動。  明朝300年歷史中最大的失敗發生在正統年間,就是土木堡之變。但是嚴格的說和明軍戰鬥力沒有什麼關系,失敗的原因有2個,第1個是這隻部隊的實際指揮官王振根本就是個軍盲一點軍事常識都沒有,比紙上談兵的趙括還爛。而且這次出動也是他想顯擺,擺譜而已。一通的瞎指揮。  2]由於召集的命令太急,才2天部隊來不及準備,所以糧食準備嚴重不足,剛出發就發生瞭饑荒,一天才開一頓飯。時間太匆忙實際集結的部隊也隻有20多萬,不過就是北京的京軍和周圍上班的班軍。哪個50萬不過是號稱而已,有很多傻瓜都把這個50萬當作實際的出動人數,自己也不算算。  大軍到瞭土木堡發現瓦刺軍隊早已占據瞭有利地形,嚴陣以待瞭。慌忙部署也擺開軍陣,準備迎戰。瓦刺看明軍陣型嚴密,並沒有進攻而是等待時機。時機很快就來瞭,土木堡明軍這裡沒有水,挖地2丈也沒有一滴水。那時正好是炎熱的8月,2,3天不吃飯,不喝水,還全副武裝的隨時準備作戰。那人那裡受的瞭?這個時候後面有個挖井隊發現瞭一個水窪,消息很快就傳遍瞭全軍。大傢紛紛跑過去喝水,隊伍逐漸混亂起來,變的無法控制瞭。瓦刺發現瞭這個情況,片刻間10萬瓦刺騎兵鋪天蓋地的從四面沖瞭下來。明軍多是步兵,隊型又已經亂瞭,跟本無法阻止騎兵的集團沖鋒,很快敗下陣來。  但是強手就是強手,隻過去瞭3個月明軍就在北京城下打敗瞭企圖趁亂占領北京的瓦刺大軍。而不是驚慌失色,趕快想著賠多少錢,讓多少土地。  明朝中期,發生瞭倭寇騷亂的嚴重事件,倭寇都是些什麼人呢?嘉靖東南平倭通錄裡有記載,江南海警,倭人占30%,中國叛徒占70%。其實他們的大首領也大多是中國人如王直,李光頭,許棟,嚴老山,沈南山……他們實際上是由中國地方豪強勾結海盜為核心,裹脅沿海貧民。雇傭日本浪人的集團。而他們又和葡萄牙人,日本走私商人結盟。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那時內地明軍應為上百年沒有打過仗瞭,戰鬥力已經下降。他們按照規定實際上是70到80%,每天種地交納糧食,20到30%每天疲於繁重的公共工程,修建河堤,大墓,宮殿。也就是班軍。他們實際上就是一群有管理的農民和民工。哪個時候隻有在邊境的明軍才是正規軍。他們隻是國傢農奴。  倭寇在萬裡沿海地區,神出鬼沒,遊走不定的遊擊戰術,裡應外合的配合和相對好的待遇,武器,經驗。使這些民工級別的明軍拿他們沒有辦法。很快明朝就訓練瞭一隻專門剿滅倭寇的機動部隊,還從西南地區調來瞭適用於東南沿海山區的山地部隊。  但是強者的適應能力總是很好的,很快明軍就建立起瞭有效的預警機制,機動靈活的調動部隊,出動水師在海上攔截,攻擊。1548年的一次水師突襲行動,一舉端掉瞭雙嶼的倭寇巢穴,斬殺數百名倭寇。4月大明水師在九山大洋海戰中一舉殲滅瞭一隻倭寇船隊,斬殺首領稽天新四郎等2000人。接著在1549年1月的走馬溪戰鬥,斬殺包括葡萄牙海盜在內的倭寇200人。1553年3月大明水師攻破大首領王直在列表的總部,隨後又在表頭,北交2次海戰中擊敗倭寇。  經過1555年的王徑江,陸徑壩戰役殲滅2500名倭寇,徹底掃平沿海所有倭寇。   歷史逐漸明朝建國的第224年,明軍開始抗日援朝的戰爭,在朝明軍以少勝多,充分發揮瞭中國在火炮上的長處,大敗日本豐臣秀吉的20萬戰國精英。並且在戰爭結素後,在北京紫禁城下公斬日本戰犯。威震日本,大振國威。  走到瞭明朝末年,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我們先不提應為進入瞭罕見的冰凍時期,給這個以農業為主,人口眾多的國傢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也不提因此造成的連續的幹旱,蝗災,和應為災害而廣泛流行於北方的天花,鼠疫等烈性傳染病,給這個國傢的實力造成的摧毀性打擊。  也放下由於紛亂的黨爭造成的領導階層的混亂,稅收制度的不能夠數目化管理,和第一次全球經濟的衰退,給國傢在戰略領導,經濟造成的巨大損失和失誤。  就隻說戰鬥,其實明朝後來是在三線作戰,世界上強大如納粹德國,拿破侖的法國,羅馬……都不能堅持兩線作戰,更何況三線作戰?  先說說南線作戰,這個知道的人並不多。  天啟皇帝元年,四川永寧大土司奢崇明,和另外一個大土司之亂  波及川黔雲桂四省,死傷百餘萬,從天啟元年至崇禎十年,前後持續17年,大規模交戰持續9年。  先是永寧大土司奢崇明叛亂,進攻重慶,成都,全川大震。後來4000明軍在女將秦良玉的帶領下奪回成都,重慶,但是叛軍主力卻安然撤退,2年2月水同大土司安邦彥叛亂,兩股叛亂軍合並一處,包圍貴陽,明軍主力當時都在往東北調動,兵力極度空虛。短時間裡不會有援軍到達,貴陽守軍隻能無限期的監守,盼望奇跡的發生。城裡守軍加上緊急招募的民兵隻有7000人,而城外叛軍多達100000多人。是明軍的15倍。雙方竟然反復爭奪達10個月之久,明軍沒有糧食,就吃用死去的人。最後時刻城裡軍隊,百姓隻剩200人。卻無一兵投降,其壯烈古今無雙,震爍古今。  天啟3年12月,明軍擊破安邦彥叛軍,斬殺18000人。後明軍分兵5路,殺入土司腹地,俘虜元兇偽大梁皇帝奢崇明,和他的宰相菜金貴,妃子,將軍等1000多人。土司叛軍遭到重創,假意求和,明軍急欲北上同意瞭他們的要求。但是就在返回途中,叛軍就在山澗伏擊瞭明軍。  明軍震怒立刻回師,在汪傢沖,宅吉屯,織金等會戰接連大勝。天啟5年6月,安邦彥勾結各地土司和越南聯合進攻,10倍於當面明軍,但是明軍忠勇將士以決死之心與叛亂軍決戰,大破50000叛亂軍。其後叛亂軍轉入利用西南山區的遊擊戰,最終在崇禎2年9月,明軍全殲殘匪數萬人,斬殺安邦彥。平定瞭西南土司妄圖獨立的夢想。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中線暴民軍:  過去以為他們有多神勇,後來才發現和明軍的戰績是敗多勝少,而且大敗,慘敗多,明軍還通常是以少勝多。要不是明軍一再應為北方告急,急需調動部隊過去,姑息寬恕他們。他們就是實力再大100%,也不是明軍的對手。  1627年突然發生的大破壞,如同一個迷,旱災使帝國的西部,變成瞭傳說中的魔界,大批大批的人們靜靜的死去瞭,成為荒漠的世界。日落的餘輝下變成荒漠的農田上風沙四起,令人不寒而栗。澄陽縣一個叫王二的人帶著幾百名走投無路的饑民,殺死瞭知縣,後逃入山中,大暴動開始。  但是在曹將軍帶領下不到10000明軍一路追著比他們多10倍的100000多暴民軍狂打,從陜西到甘肅,從甘肅到陜西到山西。崇禎5年明軍調集京軍,川軍,河南兵,鹽兵,毛葫蘆兵,營兵,土兵共30000人把比他們多6,7倍的暴民軍包圍,裡面有闖王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大天王,八大王,八金龍,老回回等幾乎所有頭面人物十幾萬造反大軍徹底包圍在太行山與黃河交界的繩池渡。造反大軍無路可退,就以假投降欺騙瞭明軍,走出包圍後繼續叛亂。   暴民所過之處,把騾馬裹帶一空,連傢屬婦女也乘騾馬。遇到明軍,以小股騎兵引誘到伏擊地點,再以大隊暴民圍攻。用重金廣佈諜報,監視明軍動向,攻城時,先派入內應,內外夾擊,暴民騎乘騾馬動輒百裡,明軍步兵無法追擊。  1634年崇禎7年,幾經戰鬥,陳奇榆終於在一個四處絕壁的峽谷,車廂峽把李自成部36000人,死死包圍住。隻要從絕壁上面往下仍火石,發射弓箭,或者幹脆不動困死對方就可以瞭。可是在這個生死一瞬之間的時刻,李自成主動向陳奇榆提出願意投降,回傢種地。而陳奇榆也就偏聽偏信,還就當真瞭。結果李自成走出險境之後殺掉瞭押送官,重新造反瞭。  此時號稱造反大軍第一強的闖王高迎祥從陜西進入河南,在汝寧與張獻忠等人會師,30萬大軍,連軍營百餘裡。盧象升部下大將祖寬親自帶領2萬關寧軍突然發動突襲,接連於11月15日,20日,26日連續擊敗30萬造反大軍。1636年崇禎9年正月,盧象升帶領祖寬,祖大樂,羅岱部關寧軍救援被闖王高迎祥圍攻的安徽潞州,高迎祥,張獻忠匯合各路暴民連營百裡,晝夜攻城。關寧軍趕到後擊破暴民大營大獲全勝,一路追殺到河南的七頂山。重創第一強的闖王高迎祥精銳騎兵。隨後開始追擊敗退的暴民,向河南與湖北交界的大山趕去。在陜西的洪承疇帶領的2萬秦軍,川軍也把10多萬暴民。向這邊趕,準備聚殲暴民於山中。就在這個關鍵時刻6月滿清軍隊突破長城喜峰口殺入北京近郊,崇禎皇帝急忙命令盧象升帶領關寧軍祖寬,祖大樂,李重鎮部,火速開往北京抵禦滿清軍隊入侵。8月滿清軍隊退回關外,為瞭北京的安全崇禎皇帝任命盧象升為宣大總督,保衛長城。  從陜西傳來瞭另人振奮的消息,3月剛剛上任的陜西巡撫,文武雙全的山西進士孫傳庭僅僅帶領3000秦軍防守西安,而闖王高迎祥率領數十萬暴民鋪天蓋地的前來攻打孫傳庭不僅沒有驚慌失措,反而周密部署,在闖王高迎祥的畢經之路黑水峪,天才的利用高迎祥的麻毗大意,以少量兵力利用地形設下伏兵。經過4天激戰,幾乎全殲闖王高迎祥的中軍數萬軍隊,活捉闖王高迎祥及所部高級將領。並且於9月將高迎祥押往北京在紫禁城午門向崇禎皇帝獻俘。崇禎皇帝碟殺高迎祥於午門。  太多瞭就不一一列舉瞭,明軍幾千打敗暴民軍幾萬的戰鬥到處都是,到瞭1641,42年,明軍財政應為上面的原因徹底崩潰,主力在遼東覆沒,關內隻剩下瞭新兵,老弱,暴民軍才占有上風,可是敗仗,慘勝也是很多的。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最後就是重要的北線瞭:  這個對手的實力相當不錯,他集合瞭遠東各個處於蠻荒時代的民族以及蒙古族,擁有機動,射箭,格鬥的優勢,應為他擁有天然的優質兵員。但是他最強的還在於頭腦,滿族是中國少數民族裡面頭腦最好的,皇太極則是中國少數民族首領中最具有頭腦的人物。  他們擅長誘降,內奸,聯合,分化,重用投降被俘的漢人。  先說誘降這個是很重要的,發揮瞭巨大的作用,在東北第2次大決戰,遼沈戰役中的沈陽戰役中誘使城裡的蒙古人打開城門,使他們攻占瞭這個防禦上固若金湯的重鎮。  東北第3次大戰,廣寧戰役,他們買通瞭明軍一個總兵孫得功,在沙嶺野戰中,後金鐵騎無法攻破3萬明軍組成的軍陣,就是這個孫得功在雙方正在激戰中的時候,帶領自己的部下,向後逃跑,敞開瞭明軍側面放敵軍過來,並且大呼打敗瞭,打敗瞭。造成瞭明軍士氣動搖,以為前邊真的敗瞭,開始後退。被後金鐵騎追殺,全軍覆沒。  他逃到廣寧城後,關閉瞭火藥庫,四處放火搗亂,最後打開城門放後金進城,直接造成瞭整個戰役的失敗。

巾幗紅顏!讓“流寇”,建奴喪膽的大明第一女將!

  從古至今,充滿血與火的戰場都是男人們角逐的舞臺,似乎從來沒有女性摻雜進來,當時甚至認為軍中有女人為不祥之兆。而花木蘭、穆桂英以及楊門女將這些隻是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在正史中不見絲毫的記載。一般來說,歷朝的史書中女性人物大多是因為忠孝節烈,而被記載到列女傳裡,但有一個例外,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名將。她曾經大明朝出生入死,征戰遼東、討伐叛亂,曾讓嗜殺如命的大西王張獻忠、羅汝才聞風喪膽。  很多人知道她的名字叫秦良玉,但卻很少有人詳細地瞭解她的事跡。秦良玉字貞素,1574年出生,忠州(今重慶忠縣)人。秦良玉的父親秦葵是州學的貢生,他為人“好讀書,不汲汲於榮名,尤長於兵法”,常常教育孩子們:“天下將有事矣,爾曹能執幹戈以為社稷者,方稱為吾子也。”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秦良玉的成長軌跡完全不同於內地的漢族女子。成年後的秦良玉十分瞭得,她不僅智勇兼備,精通騎射,還能寫出一手“儀度嫻雅”的文章  1592年秦良玉嫁給瞭石砫宣撫使的馬鬥斛的長子馬千乘。當時明朝對西南地區采取“羈縻”的政策,任命當地的部族首領擔任土官,並允許其官位世代承襲。石砫宣撫司因石潼關、砫薄關而命名,控制著東至湖北利川,南接黔江,西界豐都,北鄰忠州的廣闊地域,從洪武初年起馬氏傢族就是石砫地區的土皇帝。1595年馬千乘的父親、母親、弟弟參與並支持播州土官楊應龍的叛亂,因而朝廷任命馬千乘接任宣撫使之職。  1599年主持對播州軍事的總督李化龍,調兵遣將準備圍攻播州,馬千乘率三千人參戰,另外秦良玉率領五百精兵扼守險要。1600年正月初二楊應龍趁官軍舉行宴會之際,發動夜襲。秦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同年2月李化龍分兵八路,合圍播州。秦良玉夫婦跟隨明軍一部攻破桑木關,大敗楊應龍所部,為南川路戰功第一。戰事結束,秦良玉並不言功。   1613年身患重病的馬千乘因開礦事得罪瞭萬歷皇帝派來的太監邱乘雲,被他所誣告,因而逮捕下獄,不久後死於獄中。一直對大明的耿耿忠心,最終卻換來丈夫的慘死獄中的現實,如果換作普通人可能會怒發沖冠,揭竿而起瞭。但秦良玉沒有,因為她需要捍衛傢族的利益。可能朝廷也覺得事情做得太過份瞭,又因馬千乘之子年幼,於是任命秦良玉為石砫宣撫使。  秦良玉治軍嚴謹、號令嚴明,戎伍肅然,所領軍隊號稱“白桿兵”,“為遠近所憚”。1620年明朝在遼東戰局吃緊,朝廷向各地土司征兵援助。秦良玉二話不說,立即派遣自己的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率領數千人前往。1621年秦氏兄弟率軍與後金在渾河展開血戰,激戰中秦邦屏戰死沙場,秦民屏突圍而出。此時秦良玉親統三千精兵前往遼東,一路上秋毫無犯,軍紀遠勝明朝的正規軍。  抵達山海關後,被封為賜予二品官服的秦良玉上疏請求撫恤死難的將士,兵部尚書張鶴鳴也建言:“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邦屏既歿,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分給殘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關。上急公傢難,下復私門仇,氣甚壯。”朝廷才對死難者予以冊封撫恤。  同年9月兵部商議後,決定讓秦良玉回鄉征兵二千。秦良玉與秦民屏回鄉剛一天,永寧土官奢崇明造反,準備圍攻重慶,並派來使者試圖結援。秦良玉立斬使者,同時馬上調集兵馬,率領自己的兄弟、侄子溯流西上,至重慶南坪關,斷賊歸路。秦良玉設伏兵襲擊兩河,將叛軍的船隻焚毀。之後她又分兵守忠州,派快馬通知至夔州,加強瞿塘的防守。  1622年奢崇明圍攻成都,巡撫朱燮元傳令各路土司前往支援。“諸土司皆貪賊賂,逗遛不進”,唯獨秦良玉率軍西進,才解瞭成都之圍。此後秦良玉率領軍攻克二郎關、佛圖關,收復重慶。朝廷封她為都督僉事、總兵官。秦良玉益加感奮,此後又攻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最終將奢崇明之亂平定。  不過明軍臨陣怯敵以及對土司的不信任,令秦良玉十分惱火,為此她曾上疏“未睹賊面,攘臂誇張,及乎對壘,聞風先遁。敗於賊者,唯恐人之勝;怯於賊者,唯恐人之強。如總兵李維新,渡河一戰,敗衄歸營,反閉門拒臣,不容一見。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為此皇帝也曾下詔,命文武大吏以禮相待,不得疑忌。  1630年後金軍攻入關內,先後占領永平四城,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帝急忙下詔征集天下兵馬勤王。奉詔後秦良玉火速率軍北上,並出傢財以用軍餉。秦良玉抵達北京後,崇禎帝親自在平臺召見,“賜良玉彩幣羊酒,賦四詩旌其功”。永平四城收復後,秦良玉南歸,她的侄子率軍駐守近畿。  此時各路的農民起義已成星火燎原之勢,自此秦良玉“不復援剿,專辦蜀賊”。1634年張獻忠率部入川,攻陷夔州,圍攻太平。秦良玉奉命率軍馳援,結果張獻忠不戰而逃。秦良玉率軍追擊,與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大敗張獻忠所部。  1640年 “流寇”羅汝才(實力僅次於李自成、張獻忠)進犯夔州,得知秦良玉到來後,不戰而逃。秦良玉追至馬傢寨,大破羅汝才所部,斬首六百級。秦又繼續追擊,先後在留馬埡、譚傢坪北山、仙寺嶺等地擊敗羅汝才,擒斬其首領東山虎、副塌天,奪得羅汝才的大纛旗,自此羅汝才的勢力一蹶不振。  但由於明朝對張獻忠部的縱容,致使他的勢力迅速壯大。同年崇禎帝派遣大學士楊嗣昌入川,督師征剿張獻忠。志大才疏的楊嗣昌反而驅賊入川,而四川巡撫邵捷春僅有弱卒2萬,“所倚惟良玉及張令二軍”。邵捷春雖然器重秦良玉,但卻不懂兵法,他拒絕秦良玉扼守險要的提議,反而將秦調至重慶附近。  同年10月張獻忠先率部先後在觀音巖、三黃嶺大破官軍。秦良玉與張令急忙率軍扼守竹箘坪,但明軍寡不敵眾且不占地利,結果張令戰死,秦良玉所部三萬人也損失殆盡。秦良玉見形勢危急,便向巡撫邵捷春建議:“事急矣,盡發吾溪峒卒,可得二萬。我自廩其半,半餼之官,猶足辦賊。”邵捷春望瞭那一眼空空如也的官倉,無奈的拒絕瞭她。秦良玉嘆息而去。  回到石砫的秦良玉,得知自己的一個族人,名叫秦纘勛的,曾在流寇中擔任頭目,被官軍俘獲後,殺獄卒而逃。秦良玉立即將他抓捕,獻給朝廷處置。1643年張獻忠占領武昌,圖謀入川。秦良玉將四川的形勢化成圖,呈現給四川巡撫陳士奇,請求他發兵扼守十三處險要之地,但陳士奇沒有采用。秦良玉又找巡按劉之勃,劉之勃雖然同意她的計策,但手中卻無兵可派。  1644年張獻忠率領十幾萬大軍進犯夔州,秦良玉馳援,怎奈眾寡不敵。不久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張獻忠攻占成都。面對大明國破的情況,秦良玉召集部眾,慷慨陳詞:“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逆賊哉!”與部眾約定“有從賊者,族無赦!”,同時分兵守四境。張獻忠占領四川後,派遣使者招降各地的土司,唯獨不敢進入秦良玉的境內。  1648年執掌石砫宣撫使36年的一代女將秦良玉壽終正寢,時年75歲。去世時她的官職為上柱國、光祿大夫、鎮守四川等處地方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掛鎮東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貞侯。其後他的兒子馬祥麟繼承土官職位,馬氏傢族世代相承,直到1949年解放為止。  ”十四萬人齊解甲,竟無一個是男兒”,不得不承認,大明朝分崩離析之際,作為一位少數民族女性,她為大明朝所做的,遠遠超過那些道貌岸然、張嘴閉嘴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漢族須眉男子。連《明史》的作者都贊嘆道:“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鬥,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相關閱讀推薦:史上第一女將秦良玉:白桿雄兵殺的敵人魂飛膽喪載入正史的古代唯一女將軍:秦良玉身高1.86米!秦良玉:揭秘中國歷史上唯一載入正史的女元帥明末女將秦良玉:誓死抵抗張獻忠到最後一刻

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大明國防體系的第一次挑戰

  元末明初,日本正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瞭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歷史上稱為“倭寇”。明初,國力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倭寇未能釀成大患。   正統以後,隨著明朝政治的腐敗,海防松弛,倭寇禍害越來越嚴重。嘉靖年間,倭患尤甚。其原因一是明世宗昏庸腐朽以及嚴嵩的奸貪狠毒,庇護、縱容通倭官吏,打擊、陷害抗倭將領。二是嘉靖年間,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   這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瞭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倭寇的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瞭嚴重的災難。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進行抗倭的自衛鬥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由漢、壯、苗、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愛國將領張經領導下,於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大破倭寇,斬敵2000。這是抗倭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來,此為戰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長樂,時城崩二十餘丈,居民自動列柵抵禦,“少壯守陣,老稚婦女運磚石”,迫使倭寇敗退。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當地畬族人民的奮起抗擊。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敗走福建的倭寇,竄犯臺灣雞籠(基隆)一帶,被高山族人民趕走。而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傢軍”,與其他明軍配合,多次打敗倭寇,最終取得瞭抗倭戰爭的最後勝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繼光從山東調到浙江禦倭前線,任浙江都司金書。次年被推薦為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不久又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三府。這些地區是倭寇時常出沒、遭受倭患最嚴重的地方。戚繼光到任後,針對“衛所軍不習戰”的弱點,多次上書請求招募新軍。

慘敗告終的大明援朝第一戰:祖承訓兵敗平壤

  天兵天將終於來瞭!  前來迎接祖承訓的朝鮮接待使柳成龍,感激得涕淚交加。柳成龍是萬歷朝鮮戰爭中值得一說的人物,他是李朝著名大臣和學者,戰爭期間先後擔任三道都體察使、左議政、領議政(朝鮮最高官職,相當於宰相),為人忠直,顧全大局,積極啟用李舜辰、權慄等名將,戰後寫有回憶筆記《懲毖錄》,被中朝日歷史學傢公認為最權威的第一手戰爭史料。  祖承訓,在歷史上沒有他的大兒子出名:死守大凌河的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不過,祖傢是遼東武人世傢,祖承訓本人長年跟隨遼東名將李成梁和蒙古人作戰,曾經以三萬騎兵擊敗過十萬土蠻,是邊庭的知名勇將  祖承訓的意識裡,始終把侵朝日軍想象成當年肆虐東南的倭寇,至於朝鮮人丟瞭國傢,完全是因為朝鮮軍隊太過無能的緣故。據朝鮮人申炅寫的《再造藩邦志》記載,祖承訓率兵至朝鮮嘉山時,問當地人:“平壤日軍尚在否?”回答:“尚在。”祖承訓舉杯仰天祝之曰:“賊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  7月16日黃昏,陰雨連綿,祖承訓命令遊擊史儒率本部騎兵兩千人為先鋒,自己率三千主力隨後,連夜急行軍數十裡殺往平壤。熟知日軍厲害的柳成龍勸他“天雨路滑,不宜急擊。”但祖承訓豪氣幹雲地回答:“予觀倭賊如蟻蚊耳!”  第二日黎明,祖承訓率眾殺到平壤城下。令他驚喜的是,平壤居然“城門不閉,城上亦無一賊防守者。”祖承訓率部從七星門入城,前鋒已到達大同館前。城內道理狹窄,全是彎曲巷子,騎兵擁擠在一起。這在這時,埋伏在民居裡的日軍“從左右傍室鑿壁穴,同時放銃,聲震天地。”騎兵在巷戰中毫無用武之地,人和馬都成瞭活靶子,明軍退到城外,騎兵馬蹄陷入泥淖之中難以行動,史儒中彈墜馬身亡。千總戴朝弁、張國忠也陣亡。   僅僅半個時辰,五千騎兵大多陣亡,祖承訓率殘部潰亂敗走,“一夜馳二百裡,還至安州城外。”  日本人對這一戰,是如此記載的:祖承訓史儒皆為遼東勇將,與蒙古人作戰多有勝績,很輕視日本人。因為以前擄掠明朝海疆的日本海盜,甲仗敝惡,明人很蔑視,以為豐臣秀吉的士兵也不過如此。《日本外史》載道:“與明軍戰於安定。旗幟偉麗。人馬皆被鬼頭獅面。明馬駭。行長麾兵蹂之……我兵迫明人於淖。擊鏖之。承訓挺身而走。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在曹操面前蔑視袁紹的河北人馬:“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祖承訓卻把倭賊比作螻蟻之輩,他比關羽更牛氣。不過,關雲長成功斬殺瞭顏良文醜,祖承訓卻落得個“策馬先遁,僅以身免。”  祖承訓卻嘴巴不認輸,他對前來送糧草慰勞的朝鮮人說:“天時不利,大雨泥濘,不能殲賊。當添兵更進耳。”不過,祖承訓在駐紮安州城外控江亭的兩天裡,連日大雨,士兵身處野外衣甲盡濕,紛紛口出怨聲。祖承訓不得已退還遼東。大敗後,祖承訓上奏朝廷,把責任推給朝鮮方軍糧不足,援軍逃散,甚至稱平壤城中有朝鮮人向明軍射箭。雲雲。  把水攪渾,是不願承擔責任者的一貫伎倆。自古驕兵必敗,祖承訓不顧天氣地利,不知敵情,冒然進軍,使得明軍援朝的初戰以慘敗告終。但戰略上的責任卻不該由他負,朝廷兵部大員、遼東巡撫戰爭動員不足,料敵不準,盲目以為區區五千騎兵就能攻下平壤,委實太小看瞭倭寇。  反過來,駐守平壤的小西行長打敗瞭明軍更是得意非凡,送給朝鮮國王一封書信,嘲諷道:“明人來抵擋我們,好比用一群羊來攻一隻虎,大王明白瞭吧?現在遼東已經沒有一個明朝騎兵瞭,我舟師十萬即將開來,未知大駕將逃往何方?”  兩個朝廷都在日夜待捷,得知精強的五千遼東鐵騎卷甲而還的消息後,朝鮮君臣相聚頓足,大明則朝野震動。朱翊鈞和他的大臣們這才沉重地意識到,鴨綠江對面的“倭賊”遠非東南的小股倭寇可比。要斬“華雄”,光靠“上將潘鳳”級的偏將還是不行,非調集主力大軍不可。  主力在哪裡?  明朝最能戰的野戰軍當屬遼東名將李如松的部隊,但他當時正率主力在寧夏平定哱拜之亂。其次,就是火器犀利的戚傢軍班底南方兵。不過夏季的朝鮮暴雨連綿,道路泥濘,不利火器作戰。最合適的時機是秋後。  時間,一切都需要時間。相關閱讀推薦:抗美援朝中的反坦克戰:51式火箭筒成美國噩夢大明史上李如松真神將也:抗倭援朝戰大破日軍劉仁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抗日援朝”英雄!自我救贖:上萬湘西土匪為何走上抗美援朝英雄路抗美援朝“冰雕連”悲壯往事一百餘人成建制凍死

楊慎傢族緣何離開瞭大明的權力中心不受重用?

    楊慎,字用修,別號升庵,出生於四川新都一個官宦世傢。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進士,官至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成化十四年進士,先於其父一屆,時年十九歲。楊慎是楊傢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歲時參加會試,殿試第一成為本科狀元。一門三代進士,還出瞭一個狀元。這樣的傢族不僅僅在新都,就是在全國,亦屬罕見。     楊傢三代官員中,官當得最大的當數楊廷和。他入仕四十六年,除正德十年丁父憂回傢守制三年外,餘下四十三年全在京城為官。成化十年,從翰林院庶吉士幹起,歷任翰林院檢討、修撰、侍讀等。弘治二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這一職務是太子的老師,這太子即後來的武宗皇帝。三年後,又遷升左春坊大學士。正德二年,由詹事府詹事超升東閣大學士,入閣主管誥敕。擔任內閣輔臣不久,因得罪臭名昭著的大太監劉瑾而被驅逐出京,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後升任戶部尚書。半年後,劉瑾劣行敗露被武宗“忍痛割愛”,誅除瞭,楊廷和又得以回到京城,入閣當瞭輔臣。到武宗皇帝駕崩時,楊廷和已是首輔。     武宗一生胡鬧,親近過的女人難以計數,大概也是因為這個用情不專的原因,這位風流皇帝竟然沒有生下任何兒女。因此,他這一死,便沒有法定的子嗣來承繼皇祚。按規定,必須在武宗近支的宗藩中尋找一位“皇子”來承祧,主持這項工作的便是楊廷和。     當時有三個人都有條件繼承皇位。經過一番考慮,楊廷和選中瞭朱厚熜。這個朱厚熜的父親名叫朱祐杬,是孝宗的弟弟。武宗皇帝是孝宗皇帝的獨子,朱祐杬是他的叔叔,朱厚熜是他的堂弟。     孝宗的父親憲宗,是明朝第一個搞“姐弟戀”的皇帝。憲宗十八歲即位,就將年已三十五歲的宮女萬某立為貴妃。這位萬貴妃一直侍候憲宗長大,兩人年齡相差十七歲,論輩份應該是母子,但兩人更像姐弟,少年時的憲宗從萬貴妃那裡知道瞭情事的快樂。奇怪的是,憲宗對萬貴妃的寵愛二十年不衰,這種“海枯石爛不變心”的愛情觀,擱在一位皇帝身上,實屬難得。萬貴妃三十六歲時為憲宗生過一個兒子,但未滿周歲就死瞭。此後,萬貴妃一切的懷孕努力都是瞎耽誤功夫,她因此很傷心,也變得很歹毒。她隻要聽說別的嬪妃懷孕瞭,就一定會將這嬪妃弄死或致其墮胎。因此,憲宗盡管嬪妃成群,卻沒有誰給他養出兒子來。他當瞭十一年皇帝後,有一次在剃頭的太監面前感嘆自己老之將至,卻膝下空虛。太監這時鬥膽告訴他:有一個來自廣西的宮女,姓紀,生下瞭一個兒子,為免遭萬貴妃的毒手,宮裡頭的人都替紀氏隱瞞,放在隱蔽的安樂堂中偷養,如今這孩子已長到六歲。憲宗喜出望外,立即宣旨將孩子從安樂堂中領出來,交給周太後扶養。據說萬貴妃得信,沒有一個月就將紀氏毒死。但對孩子她卻沒有辦法,因為周太後那兒防范嚴密,她無從下手。     既然憲宗有瞭兒子,萬貴妃便改變略圖,由對其他嬪妃的“計劃禁育”變成“鼓勵超生”。這樣,短短幾年,憲宗便又有瞭十一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