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奢華

iPhone知識_奢華版蘋果iPhone6s/6s Plus提前開啟預訂 售價最高130萬_iPhone知識技巧

前日,德國電線已經率先開啟瞭iPhone6s的預訂頁面。9月份即將上市的iPhone6s和iPhone6s Plus讓經銷商們翹首以盼,但對於土豪而言,一款普通的iPhone怎麼能彰顯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呢?於是便誕生瞭一眾專門將iPhone進行鑲金帶銀改裝的奢侈副廠,Brikk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傢,現在該品牌已經推出瞭iPhone6s和iPhone6s Plus的預訂。下面就詳情來看看瞭解一下吧! 日前,Brikk在官網顯赫位置正式推出瞭iPhone6s、iPhone6s Plus的預訂,從訂購信息上看,該品牌隻提供128GB版的iPhone6s和iPhone6s Plus。每款手機都有5種不同的個性化裝飾可供選擇,當然都是很奢侈的定制,包括大鉆石、小鉆石、特定鉆石、鑲鉆版,售價最高達20.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0萬左右),最低也要8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1000元)。

袁世凱葬禮過於奢華:靠社會募捐付清全部款項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癥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由於袁世凱死時仍是在職的總統,因此黎元洪繼任總統後,仍以在職國傢元首的規格給他治喪。當時中央政府除瞭撥50萬公款用於喪葬費用外,還通令文武機關下半旗、停止宴樂27天,民間娛樂也停7天;文武官員和駐京部隊一律佩戴黑紗;設立“恭辦喪禮處”,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承辦大喪典禮,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3人總負責。  袁世凱死後,那些在護國戰爭中反對他的袍澤故舊也紛紛“冰釋前嫌”,趕到北京悼念,所以袁世凱的葬禮辦得備極哀榮。由於葬禮過於奢華,最後結算時發現入不敷出,政府所撥的專款扣去葬禮費用後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為此,段祺瑞等人聯名發起公啟,請求社會各界人士解囊相助,最後又湊到25萬元,才最終結束瞭袁世凱的喪事。 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歷史上袁世凱的機要女秘書竟冒險葬秋瑾民國史上袁世凱的“中華帝國”:一場奢華的鬧劇袁世凱與膠濟鐵路:膠濟鐵路百年前托舉濟南崛起袁世凱和平逼退清帝:史上四百萬兩優待費耍噱頭袁世凱的朋友圈都有誰?為何被康有為拉進黑名單清朝倒臺過程中的隱動力是什麼?袁世凱的賄賂

民國史上袁世凱的“中華帝國”:一場奢華的鬧劇

  1913年(民國二年)算是個袁世凱年,這一年,他解散瞭最大的對手國民黨,無論是孫中山的“打到北京去,消滅袁世凱”,還是黃興的“讓法律來說話”,抑或宋教仁的“黨是對抗北洋軍閥的唯一武器”,都不可避免地先後失敗瞭。《中華民國約法》取代瞭《臨時約法》,新約法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可以無限連任,大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有權推舉三個人作為下一屆總統候選人,這種做法幾乎與帝制無異。明眼人都知道,袁世凱這回要搞傢天下瞭。當然,稱帝不是說稱就能稱的,還是要名正言順,搞的“民心所向”才可以。  要稱帝,首先就得有民意,於是各色請願團粉墨登場。當時的請願團多如牛毛,什麼商界請願團,公民請願團,人力車夫請願團,甚至於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都出來瞭。似乎這袁世凱要是不當皇帝,這乞丐乞討,妓女賣淫都失去瞭原本的價值和意義。  擁袁世凱為帝,最開始,是湖湘才子楊度奠定理論根基的。1915年4月,楊度完成論著《君憲救國論》,該文洋洋灑灑,長達兩萬多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論述君主立憲救國的理由,中篇論述總統制的缺漏,下篇批判清末民初的立憲。他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亡國而已。在楊度看來,共和國必須有很深的民主自由傳統,一般意義的共和國,經濟強盛,軍事實力相對較弱,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共和國的國傢元首由選舉產生,往往會導致政局不穩。至於君主立憲國傢,一般都有服從和等級的傳統;君主立憲的國傢,一般來說軍事實力比較強大,比如英國德國。楊度還根據中國國民認識的現狀出發,認為中國人多數不知共和為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自由平等諸說為何義,因此無論誰為元首,欲求統一行政、國內治安,除用專制,別無他策。  1915年8月中旬,袁世凱授意參政院參政楊度組織瞭籌安會,鼓吹民主不適合我國國情,主張君主立憲;又秘密組織瞭一個由內務總長朱啟鈐和梁士詒、段芝貴等組成的十人班子,作為發動帝制的中心,著手籌備。8月30日,這個班子又秉承袁世凱之意,密電各省將軍、巡按使,把利用民意的意圖說得一清二楚:“現擬定第一次辦法,用各省公民名義,向參政院代行立法院上請願改革書,表示人民趨向君主之意,再由立法院議定進行之法。大致每省各具一請願書,均由此間代辦,隨將底稿電聞,諸公同意,即將尊名並貴省同意紳商列入,俟立法院開院時,各省陸續呈遞。總之,改革國體問題,將來必用民意機關解決之。”  楊度等恃有袁世凱為後臺老板,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公然把一些來京的各省籌安會代表和旅京人士,組成所謂“公民請願團”,於9月2日向代行立法院的參政院遞交請願書,請求改變國體。   恢復帝制浪潮就這樣愈演愈烈。於是參政院開會,研究處理公民請願問題。政事堂左丞楊士琦在會上代表袁世凱發表書面講話,聲稱:“維持共和國體,尤為本大總統當盡之職分。近見各省國民紛紛向代行立法院請願改革國體,於本大總統現居之地位,似難相容,然大總統之地位,本為國民所公舉,自應仍聽之國民。”這種吞吞吐吐的“表態”,對於變更國體態度十分曖昧,似乎既是贊成又是反對。不過弦外之音顯然很清楚,那就是如果全國人民硬要袁世凱做皇帝的話,他也會尊重和服從國民的意願。  搞瞭這麼多事情出來,袁世凱稱帝的心思已經是昭然若揭,但是他還是有顧慮的,這個顧慮就來自日本。當時的國際情況,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如火如荼,西方國傢要不是滿頭膿瘡,就是心肌梗塞,根本沒有時間往東邊看。東方的大小事情,大多還是那個1895年打敗瞭他老師的小日本說瞭算。日本人如果不贊成他稱帝,那事情就非常不好弄瞭。其實日本一向把袁世凱看成它控制中國的一個障礙,因為袁世凱和日本打交道幾十年,對日本非常瞭解,而且也有一套手段,硬的、軟的,你想把他擺平瞭很難的。所以日本視他為控制中國最大障礙。應該說,日本在袁世凱稱帝的事情上是不怎麼支持的,偏偏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夢想著做“皇太子”的袁克定。  當時日本外務省在北京主辦的一份報紙,名叫《順天時報》,主要介紹日本的化妝品和小百貨,有時也會刊登些時政文章,其言論多代表瞭日本的官方立場。為瞭替袁世凱徹底掃除稱帝的思想障礙,袁克定不惜重金雇請槍手打造瞭一個工作團隊,專門負責偽造隻給袁世凱一個人看的《順天時報》。很明顯,在這份袁記《順天時報》裡登得自然都是些鼓吹帝制,贊成稱帝的文章。這讓袁世凱開始漸漸打消瞭自己的顧慮,真的認為自己稱帝是萬民所向瞭。當然這件事後來還是穿幫瞭,如果不是袁世凱的三女兒袁靜雪偶然發現包核桃、板栗等幹果的《順天時報》跟自己在傢看的《順天時報》大相徑庭,從而向袁世凱報告,袁世凱恐怕至死都還蒙在鼓裡,但此時的袁世凱心思已定瞭。相關閱讀推薦:袁世凱與膠濟鐵路:膠濟鐵路百年前托舉濟南崛起袁世凱和平逼退清帝:史上四百萬兩優待費耍噱頭袁世凱的朋友圈都有誰?為何被康有為拉進黑名單清朝倒臺過程中的隱動力是什麼?袁世凱的賄賂袁世凱:竟然在妓女沈氏的資助與鼓勵下飛黃騰達歷史上袁世凱為何被日本人稱為“猿猴政治傢”?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袁世凱的半推半就,明顯地就是慫恿人們繼續努力。人們看出瞭袁世凱的心思,爭先恐後地開始“進諫”瞭。雄踞山西的閻錫山不但上表勸進,而且為表忠心,閻竟派人將父親閻書堂送到北京,表面上是請老人傢逛逛北京,實則是把父親作為人質,好讓袁世凱放心。四川都督陳宧離京就職前更是專門跑到袁世凱的傢裡聲淚俱下地勸袁世凱稱帝,他說這共和國體為世人所詬病,弄得民國不如大清,一日亂似一日,大總統您一定不能顧一己之私而辜負瞭天下黎民啊。言之切切,說得你都不好意思拒絕。以袁世凱的政治手腕,他並沒有當面回絕,而是說,這東西我沒研究,你還是找我兒子袁克定談談吧。陳宧剛退下去去找袁克定,傭人就傳來瞭袁世凱的旨意,說讓袁克定和陳宧結拜為兄弟。  也有不願意但被逼著勸進的人,被稱為財神的梁士詒本來是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據說,袁世凱曾14次請梁發表對帝制與共和的看法,梁都佯裝不知。但這次,箭在弦上,到瞭非站隊表態的時候,梁士詒無法隻得召集來平時一幹要好的政治盟友,說,現在的形勢,贊成稱帝是不要臉,不贊成稱帝是不要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頭之不在,哪有臉面?結果大傢一致商量的結果還是頭比臉面重要得多。  袁世凱帝制運動中,最重要,也是心思最復雜的群體,就數段祺瑞、馮國璋等手握重兵的北洋軍人瞭。雖然袁世凱對這些手下大將一直很倚重,也有很深的私人情緣,但段祺瑞和馮國璋知道,袁世凱一旦稱帝,皇位世襲,他們的“總統夢”便會隨之破滅,就得終生俯首稱臣。從內心當中,這些老部下也是有抵觸的。並且,袁世凱自當政後,一直強調“軍人不得幹涉政治”,要求各省的都督隻管軍事,各省又另設一個民政長,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這樣的方式,也讓軍人出身的段祺瑞和馮國璋很不感冒。馮國璋因跟袁克定關系一直不睦,對袁世凱的稱帝更是心有忌諱。有一次馮國璋由南京來拜見袁世凱,有意無意間馮便提到瞭外界盛傳的稱帝一事。馮國璋說,大人如順民意稱帝,我等一定全力支持。明眼人一聽就知道,這馮國璋哪裡是來勸進的嘛!分明就是來警告和恐嚇。便接著馮國璋的話茬往下說,“以事實論,民國總統既無異人任,且今日行總統責任制,權利無所不足,何故為此?”“即使改為君主,也未必比現在更好!且所謂君主者,不過為世襲……我對於我的兒子,即使是給他們一個排長的職務,也難以放心,怎麼可以以天下之重任交給他們呢?而且自古以來,君主傳不瞭幾代之後,子孫往往遭受到不測之禍,我何苦要把這樣危險的事情加於我的子孫呢!”  聽到他這麼說,馮國璋就開始一力宣佈袁世凱並無稱帝之心,一切都是外界訛傳,不要誤會瞭大總統的一片赤誠雲雲。而此時袁世凱也一反以前任由輿論泛濫的勢態,主動出來辟謠,說自己絕無稱帝之思想,這些所謂的東西都是不滿政府的人捏造出來故意醜化領袖形象的,為此他還專門接受瞭美國《獨立周刊》記者的采訪。並說,相信《獨立周刊》一定有能力將他這一想法告訴全世界眼睛雪亮的群眾,這下很多人釋然瞭,認為可能大傢真的誤會袁世凱瞭。可就在這話說出去還沒兩天,那篇專訪都還沒發出來呢,12月11日上午9時,袁世凱操縱的國民大會便在君主立憲還是共和的問題上選擇瞭君主立憲,然後袁世凱推翻一切前言匆忙地就要在北京稱帝瞭。     1912年3月10日,身穿前清陸軍上將軍常服的袁世凱(前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與部分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合影。左前一為孫寶琦、前右二為陸徵祥、二排左二為蔭昌,蔭昌右為梁士詒  9月1日,參政院開幕,請願團紛紛向參政院請願施行君憲制。蔡鍔、沈雲沛、周傢彥等人也在同日請願改變國體。袁世凱在9月6日說:“本大總統所見,改革國體,經緯萬端,極應審慎,如急遽輕舉,恐多窒礙。本大總統有保持大局之責,認為不合事宜”。梁士詒又在9月19日成立全國請願聯合會,向參政院呈上二次請願書,要求召開國民會議,票決國體。10月6日,參議院收到建議改國體為君憲制的各省代表請願書83件。依參政院起草的《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的國民代表共計1993人於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時就國體變更問題投票,結果全票通過君憲制。  這場所謂的“全票通過”背後有著十分可笑的故事,各省為瞭圓滿完成投票任務,首先在從將軍署大門至投票廳的路上全部佈滿武裝士兵,讓這些代表們從刀叢槍林中走過,先給他們一種陰森森的恐怖感;然後就是將軍、巡按使發表演說,痛詆共和,稱頌君憲,要代表慎重從事;最後在虎視眈眈的監視人員監視下投票,代表稍有交頭接耳,即遭大聲呵斥。  四川將軍陳宧尤其獨出心裁,別具一格。他在會場之外也派有武裝崗兵,來往巡回。代表簽到後,招待員即引入休息室進行安全檢查,以防革命黨混充代表,在會場內投炸彈,打手槍。場內每個代表桌上,放有毛筆一支,墨盒一方,點心一盤,筆桿上、墨盒上均刻有“贊成帝制”四字,點心是綠豆做的潮糕,糕面上也有“贊成帝制”四字。主席宣佈投票的意義後,眾多的監視人員用手指著墨盒和點心,口中連叫“寫”!看見有人沉思,便連聲不斷地喊:“快寫,快寫!”與場內相配合,場外的士兵也把槍栓拉得嘩嘩作響。這樣的“民主投票”帶來的結果當然是全票通過。在各省上報的推戴書中都有如下四十五個字:“謹以國民公意,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傢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一字不差,一字不少。之所以出現這種“巧合”,是由於朱啟鈐等人10月23日密電各省,專門就推戴書問題做過指示,特別聲明此四十五字系“必須照敘字樣”,“萬勿絲毫更改”。就這樣,袁世凱就以1993張全票被推戴為中華帝國的皇帝。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1915年12月11日,各省代表請袁接受推戴書,袁以“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為由婉拒。當晚,孫毓筠等人又以參政院總代表的名義呈遞二次推戴書,稱:  “ ……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復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12日早袁世凱申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袁接受第二次推戴後,擬定《新皇室規范》:  “……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制度;永廢宮女采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  至此以後,中華帝國進入籌備階段,欲改年號為洪憲,意為洪揚憲法,定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袁世凱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籌備處,以朱啟鈐為辦事員長,專門承辦袁世凱的登基大典。袁世凱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籌備處,定於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以朱啟鈐為辦事員長,專門承辦袁世凱的登基大典。袁世凱為登基大典而成立的籌備處就花掉瞭3000多萬元,真可謂是花錢如流水。   可惜,天不遂人願,袁世凱最終還是沒登上這個為他量身定做的皇位。蔡鍔、唐繼堯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聯名通電全國,宣佈雲南獨立,舉行護國運動,西南爆發反袁運動。此時距離袁世凱通電全國稱帝僅僅過去兩周的時間。蔡鍔在缺少裝備軍餉的情況下,獨自率領三千滇軍子弟兵踏上征途,向北方強大的北洋勢力宣戰。蔡鍔以近乎決死之心態,率兵討袁,護國軍上下官兵也受到鼓舞,士氣旺盛,與此相反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雖然袁世凱迅速集結瞭三路大軍,共計十萬餘人,但是前線各路將軍,卻以一種默許的姿態消極抵抗,以至於隻有三千人的護國軍,在蔡鍔的率領下,輕而易舉的從雲南打到瞭四川。     但是蔡鍔的護國軍畢竟兵力不足,當部隊千裡躍進,攻入四川之後,補給供應也出現瞭問題,這個時候數支北洋勁旅,已經將護國軍團團圍住但是大部分的北洋將領消極應戰,雙方陷入到不戰不和的僵持狀態,戰場上迎來瞭短暫的寧靜。但是在戰場之外,反對帝制的呼聲卻風起雲湧。在國內一片反袁呼聲之中,俄、英、法等國也隨著形勢變化,調整瞭外交政策,公使們紛紛指出變更國體,將惹起意外之擾亂。而在雲南起義之後,原本不怎麼待見袁世凱的日本更是見風使舵,宣佈不接待袁世凱派往東京的特使,並且指責袁世凱斷然推行帝制,拒絕承認洪憲皇帝,這種明確的反對態度,讓袁世凱感覺到形勢在迅速惡化。  面對這樣的舉國征討,部分官員及參政院奏請袁世凱早日登基,可惜的是,隨著戰勢的加劇,人心不穩,黔、蜀、粵等省相繼宣佈獨立,馮國璋於1916年3月18日聯合5名將軍發密電致各省將軍,就迅速取消帝制、懲辦禍首、停戰議和等征求各省將軍同意。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之下,於1916年3月22日召秘書張一麟起草文告宣佈取消君主立憲國體,退回各省區推戴書,所有籌備事宜停止,中華帝國隨之流產,張一麟憶述當時情形:  “……那天,項城把我叫去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並將擁戴書焚毀。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瞭’。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袁還曾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欲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范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世凱在《撤銷帝制令》中申明道,民國建立以來變故紛乘,憂國人士多主張恢復帝制以結束爭端。1913年後,主張帝制的聲音不絕於耳,每次都遭他呵斥。1915年形勢有變,多數人都說若不施行君主立憲制,就不能救亡圖存。且看墨西哥革命後的內戰及葡萄牙第一共和國成立後爭權奪利的鬥爭,越南、緬甸一定會步其後塵。帝制論者言之有理,各界紛陳來電呼籲帝制。而自己一再聲明有維護國體之責,但主張帝制者依然堅持,所以他決定由國會解散國體,大傢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他說,數千年來帝王子孫之禍不斷,而主張帝制者本意是鞏固國基,然愛國誤入歧途足以害國。反帝制者也發表瞭政見,但不能矯枉過正,危機國傢。他望各方摒棄異見、同心協力,神州華裔不應同室操戈。並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己,不怪罪他人。  直至袁世凱對內宣佈取消帝制都沒有正式登基,洪憲年號也僅在內部流傳,對外仍稱民國,故袁世凱當時也僅僅是民國大總統,取消帝制後滇軍也沒有放過袁世凱,仍堅持要袁下臺,革命黨人繼續動亂。1916年5月4日,梁啟超電勸段祺瑞出以果斷,勸袁退位。5月6日,袁世凱通電陳宧,同意退位,但需要先商定善後。馮國璋聯絡各省於5月17日組織召開《南京會議》,因各省區將軍代表謀略不一,會議無果而終。  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揭秘真實的憫農詩人李紳:李紳品行低劣生活奢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詩人李紳,以一首短短二十個字的憫農詩《鋤禾》,名聲響徹古今中外,然而近年來,常有文章揭發他後來品性不端,如生活奢侈糜爛、對百姓不復有悲憫之情甚至嚴苛以待,在官場上用非常規手法栽贓陷害打壓政敵,甚至有人還爆料說連那首《憫農詩》作者都不是他。  如此眾說紛紜,是否為真,是否有抹黑的成份,且看下文一一分析。  小目錄:  1、憫農詩《鋤禾》是否為其寫  2、關於其後來的奢靡生活  3、眾說紛紜的“吳湘案”  4、黨爭背景下的復雜人格  5、張又新事件見其為人  6、剛直削刻的真實性格  7、存小惡,以成大善  1、憫農詩《鋤禾》是否為其寫  在紛紛擾擾的眾多批判李紳的文章中,最為聳人聽聞的當屬一篇考證說《鋤禾》詩作者甚至不是李紳而是另一位詩人聶夷中的文章。假若此論成立,則關於李紳的一切爭論都可以終止瞭,既然連作者都不是他,那再去指責他一邊憐憫農民一邊過奢侈生活還有意義嗎?  該文作者署名司馬牛,文章標題為《李紳與<鋤禾>詩》,發表於2009年12月14日的太原日報文史版,作者認為,有部分史料筆記記載本詩作者是李紳,但是卻另有一些史料筆記將此詩的版權歸到另一位憫農詩人聶夷中的名下,他經過考證後認為,聶夷中才是《鋤禾》詩的真正作者。  他的立論基礎是:其一、最早記錄《鋤禾》詩作者為聶夷中的是《北夢瑣言》一書,而這本書的作者是生活在唐五代時期的孫光憲,距離李紳生活的年代很近;相比之下,說《鋤禾》詩作者是李紳的書最早是南宋時期出現的《唐詩紀事》,這本書的著作年代距離李紳生活的年代已經過去兩百多年瞭。因此,他推論出,《北夢瑣言》的記載更可靠,也即聶夷中才是《鋤禾》一詩的真正作者。   其二,聶夷中出身貧苦,比較能瞭解民間疾苦,而且他寫瞭好多其他的憫農詩,都是站在農民的立場抒發情感的,與聶夷中相比,該文作者認為李紳“生於官宦之傢,中進士後仕途雖有坎坷,卻總體是步步高升”,後來又歷任高官,甚至當過宰相,像他“這樣一個高高在上、享盡榮華富貴之人寫出《鋤禾》詩,也真是難為他瞭”。  針對第一點論據,筆者找到確實可靠的證據可推翻其結論:生活於唐僖宗時期的范攄所著《雲溪友議》一書已經明確記載,《鋤禾》一詩的作者是李紳,而不是司馬牛認為的直到南宋時期出現的《唐詩紀事》,這本書的著作年代比《北夢瑣言》還更早,因此,該文第一點論據立論基礎已失,站不住腳瞭。  其二,李紳雖然出身不錯,曾祖父李敬玄曾當過宰相,祖、父兩代也都當過小官吏,但是他六歲即喪父,從此傢境衰落困苦不堪,好多史料都有他童年生活過得相當困苦的記載,為瞭讀書他隻好跑到寺廟裡蹭書看,甚至曾因將佛經拿來當書稿塗畫而遭到寺僧的仗打。  與他有相似命運的有詩聖杜甫,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還是宰相呢,可杜甫不是照樣得在長安城過著“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李紳後來雖然憑其勤奮苦讀而與李德裕、元稹等並稱“翰林三俊”,甚至一度官居宰相,飛黃騰達,但他年少曾經經歷過的貧困生活也是事實,有如此生活經歷要寫出《鋤禾》這樣的詩也不算太為難他吧?  除瞭這兩點之外,還有不少例子能證明李紳是有能力寫出這種詩的。  其一是他後來在治理地方的時候,曾用一個很具農傢特色的比喻重申要堅決將法令執行下去:沒見過揚麥子嗎?飽滿結實的都留在下面,隻有那些秕糠才會隨風逐流,那些因法令嚴厲就要流竄到外地的人,好比這種隨流的秕糠,不必管他!結果,自那以後外流的人反而少瞭,他治下的區域從此趨於穩定。若非熟悉農事,如何做得出這樣的比喻?  其二,他寫過另外一首版權無爭議的詩,也是跟底層民眾的生活有關的,隻是格調方面就顯得歡樂一點瞭:  鄉裡兒,  桑麻鬱鬱禾黍肥,冬有襤襦夏有絺。  兄鋤弟耨妻在機,夜犬不吠開蓬扉。  鄉裡兒,醉還飽,濁醪初熟勸翁媼。  鳴鳩拂羽知年好,齊和楊花踏春草。  ……(節選)  由此可見,李紳對於農傢生活是相當熟悉的,如沒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如何能夠將這類農傢生活寫得如此詳盡細致、充滿原生態的味道?  因此我認為,《鋤禾》一詩的版權歸屬到李紳名下沒有任何疑問。至於為何會有部分史料筆記將這首詩歸到另一位憫農詩人聶夷中的名下,這乃是事件在流傳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張冠李戴現象,不必在此過多追究。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唐代憫農詩人李紳:實為李黨骨幹受皇帝器重甘露之變後幾位詩人的反應:白居易為何幸災樂禍?南宋愛國詩人楊萬裡:做官就準備好瞭離職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產詩人:臣子時常幫他收尾唐朝史上大詩人杜甫曾揭發唐玄宗有八千“小秘”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2、關於其後來的奢靡生活  李紳後來曾官居宰相,即使在深陷黨爭漩渦被貶出朝廷之後,也時常擔任節度使、刺史等地方高官,一直享受著高俸祿高收入的待遇,因此,他後來的生活的確也過得相當奢侈,這點毫無疑問。  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可參考“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來源。這個詞來自劉禹錫寫的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詩名叫做《贈李司空妓》,這裡的李司空,就是李紳,劉禹錫的這首詩乃是贈給李紳傢的一位美貌傢妓的。  此詩的背景是劉禹錫應邀參加李紳傢的宴會,在宴會現場李紳讓一個貌美如仙的傢妓給他陪酒,酒酣之下,劉禹錫全身血脈噴張,對這位陪酒的美女也十分中意,於是便當場揮毫寫下瞭這首艷詩贈她。李紳倒也豪爽,當晚就把這個傢妓送給劉禹錫陪他過夜。  另有一個網傳的段子是說,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耗費多達數百貫,特別是他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要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傳聞既出,不少網友反應強烈,稱“沒想到從小就被偽君子騙瞭。”這個例子比之上面的例子更加惡劣,因為上面的例子隻是豪奢,這個例子則是浪費,浪費比豪奢更讓人無法容忍。  為瞭查找此處說法的來源,筆者查閱瞭大量史料,一一排除,但至今仍未發現有上述記載,記述此事的網文往往還有板有眼地說,“據史料記載”,“有些史料記載”,但從未有一處明確說記載於哪本具體的史料,隻是這般含混其詞地帶過。   不過這個事情已經被證實是今天的人們偽造的傳聞,段子的始作俑者承認並沒有依據相關史實編造瞭這個說法。開玩笑,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一天三百隻活雞,一年就是一萬多隻,哪個地方的經濟經得起他這般揮霍?  但是,一餐吃三百雞舌的事情雖然為假,李紳當瞭高官後生活過得相當豪奢卻是事實,特別劉禹錫說李紳對那種香艷場面早就“司空見慣”瞭,可見平日裡李紳生活過得有多滋潤——但是,這是否值得詬病呢?  以今天女權的視角來看,私養傢妓並隨意贈送,當然是對女性的一種極大不尊重,但是,今人在看待歷史問題的時候卻又當遵循其時代特征來看,我們應當看到,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這種私養傢妓風氣相當濃重,幾乎所有朝廷高官都有類似的行為。李紳一度官居宰相,亦不能免俗,我想不應遭到特別的苛責。  李紳之所以寫憫農詩,除瞭自己曾經有過底層生活經歷,也與當時所興的“新樂府運動”有關,新樂府運動由白居易、元稹等人發起,旨在用樂府詩反應更多的社會問題。作為元白兩人的好友,李紳也是這一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包括憫農詩,還曾著有《新題樂府》二十首。  但從本質上說,新樂府運動的目的是“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聽”,即希望能夠通過他們所作的樂府詩,上達天聽,讓深宮高墻裡的帝王聽得到來自民間底層的聲音。而另一方面,寫這類哀憫人間疾苦詩歌的同時,又不妨礙士大夫們繼續過屬於他們這個階層應該有的奢侈生活,所以,也就不必奇怪,能夠寫出《賣炭翁》等偉大現實主義詩篇的白居易,傢中一樣美妓成群,在其筆下,甚至還經常出現跟好友元稹相互交換心得的詩作。  因此,我的態度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們能夠將筆端指向底層的民間已屬不易,不必再苛責他們在私人生活方面的作風,不必用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千多年以前人們的行為舉止。李紳當上高官,生活過得好一點,不當因其曾寫過憫農詩而遭到過多的詬病。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三、眾說紛紜的“吳湘案”  李紳一生,不管其年少時憫農受人嘉獎也好,官居高位後生活奢華遭人詬病也好,爭議最大的毫無疑問是他晚年所經辦的這個“吳湘案”。  關於“吳湘案”,前後大致如此:這位吳湘犯瞭事,被時任淮南節度使的李紳查辦,罪名主要有兩項:1、貪贓;2、強娶民女。按照當時對於貪贓的嚴懲力度,是死罪,但強娶民女卻隻是普通的刑事犯罪,罪不至死。  如果二罪並罰的話,取最重刑罰,判個死刑沒問題,於是李紳就將吳湘判瞭個死罪,呈報上去。但問題來瞭,按照當時的慣例,不管犯人有多罪大惡極,要執行死刑都要等到立秋之後才進行,也即通常說的秋後才問斬。但李紳顯然很著急,等不到立秋,在大春天的就將吳湘給砍頭瞭。  關於這個案件,背後有極深刻的黨爭背景:李紳生活在著名的中唐“牛李黨爭”時代,而且是李黨的骨幹力量之一,一直堅定不移地奉行跟著李黨老大李德裕走的政策,而這位犯事的吳湘曾經與李德裕有過很深的積怨。由李紳來查辦吳湘這個案件,到底有沒有徇私枉法的現象呢?  特別是當後來李黨再度失勢,牛黨卷土重來,吳湘傢族的其他成員又投靠牛黨成為骨幹成員的情況下,這個案件被附加瞭太多政治色彩,變得極其復雜。比如吳湘傢人後來的申訴材料中,對貪贓一事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將主要筆墨都放在強娶民女一事上,甚至反過來攻擊說是李紳自己要娶那位女子為妻故意抹黑吳湘;更有甚者,有些史料還進一步渲染說是李紳想奪這位女子送給李德裕以巴結之,但吳湘不同意,李紳便以調查經濟來源的手法給他安插貪贓的罪名迫害他。   自此,案情變得錯綜復雜、撲朔迷離。而那個時候,李紳已經老死,無法再張嘴為自己申辯,隻能任由對方在換過任後的皇帝面前說一面之詞。  幸而,今天的學者在查閱瞭大量筆墨官司材料後,大致可將這個案情的本來面目還原:1、吳湘貪贓一事屬實,按照當時的律法,判他死刑沒有任何問題;2、關於強娶民女一事,是吳湘主導,李紳與該女子並無關系,是否構成強娶罪名尚有爭議,但因貪贓罪名屬實,此罪已無關緊要;3、李紳還沒等到秋後就迫不及待地將吳湘給砍頭瞭,帶有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的色彩,屬於司法程序上的非正義,特別是李德裕還將對此事不滿的幾個言官貶出朝廷,乃是一種赤裸裸的黨爭手法,應當遭到鄙視。  無論吳湘是不是合該萬死,李紳的做法,毫無疑問帶有徇私枉法公報私仇的成份,乃是出於黨爭的需要而使的卑劣手段。黨爭的特點是隻論立場不論對錯,李紳身處時代的大漩渦之中,亦做不到超然物外淡然處之,無法走出黨爭本身的怪圈,這是他身上的局限性。  由於在這個事件上李紳的處理不當,後來的牛黨便以此為切入點大舉反攻倒算,李黨從此徹底失勢,延續瞭四十年的“牛李黨爭”自此畫上句號,李黨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李紳雖然早已身死,但仍然被剝奪曾經擁有的榮譽官位及爵位,甚至累及子孫,子孫都被嚴令制止不得進入官場任職。  不得不說,黨爭之惡劣,簡直無以復加,株連九族都不算,當事人的名聲還會因此被徹底搞黑搞臭,李紳身後也被牛黨附會瞭不少卑劣事,於是,今天的人們就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個寫下《鋤禾》詩流芳百世的人,同時也留下諸多黑材料“遺臭萬年”,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詭異性所在。  當然,話又說回來,當時的政治環境如此嚴酷,朋黨之爭已經到瞭你死我活的地步,朝中士大夫想做到不站隊保持獨善其身幾乎不可能,即便是我們熟悉的為人正直的韓愈、白居易們也不能幸免,他們一樣內通閹寺外佞權貴以結朋黨,以至宋代的道學傢們說到這個都相當鄙視。連唐文宗都無可奈何地說:“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現代史學大傢陳寅恪亦下論斷:“當日士大夫縱欲置身於局外之中立,亦幾不可能”。若我們從這點去看待李紳對吳湘一案的處置方式,亦不能不對之多生出幾分歷史的悲憫之情。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4、黨爭背景下的復雜人格  李紳這個歷史人物,如果僅因為他的一首憫農詩而簡單將他視作一個如杜甫一般身無官職卻心憂天下的苦大仇深的主,那就大錯特錯瞭,因為李紳首先是個政治傢,其次才是詩人,其政治傢的本色決定瞭其身上的復雜性。  其復雜性就在於,作為政治傢的李紳,卷入瞭當時近乎你死我活的牛李黨爭之中,而且他所處的李黨集團,最終完敗給牛黨集團,終李紳一生以至李紳死後都沒有再翻案,因此,那些關於李紳所謂“劣跡”的記載,應該有相當一部分是屬於牛黨成員故意抹黑的。但是到底哪些是抹黑的哪些確有其事,今天的我們卻已經無法完全辨清瞭。  人性本身的復雜,決定瞭歷史的復雜,我們從以下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可見到李紳身上截然不同的兩副面孔:  李紳寫的憫農詩,為我們所熟知的是《鋤禾》一詩,事實上憫農詩還有另外一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兩首風格一致,都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為之疾呼的,但據一些史料筆記記載,李紳後來官居高位漸漸沾染官僚習氣,有一年天大旱發生蝗災,李紳卻竟然向上奏報:蝗蟲進入他管轄的地域但卻不吃禾苗。  這種奇談怪論,與當年禍國殃民的楊國忠上報“天雖雨,不傷禾”的笑話何其相似。蝗蟲入境卻不吃禾苗,這種自然界的奇跡當然不可能發生,該史料記載似乎反映瞭李紳當官之後卻泯滅瞭自己的良心,為瞭官運,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以求這種近似祥瑞的假象以討得皇帝的歡心。  此事上報之後,李紳果然得到皇上的嘉獎,還將這個事情刻石在寺廟裡大加褒揚,但畢竟不是人人都像皇上一樣躲在深宮高墻裡的,消息傳出,李紳遭到全天下士子的一致嘲笑(士大夫無不哂之)。   在別處史料筆記中,李紳還留下不少所謂劣跡:如建立利潤樓店,被指斥與民爭利。如《鑒戒錄》記載等他當上高官後,便目中無人,隻肯接見“皇族卿相”,平常佈衣百姓想見他一面簡直比登天還難。再如《雲溪友議》記載,李紳大冬天的要求治下民眾下深水捕捉進貢用的文蛤,地方官忍無可忍,上書抗言:“現在冷得滴水成冰,那些文蛤乃生在深水潭的,必須要全身沒入水中才能撈到,我們雖然貴賤不同,但都一樣得尊重性命吧?”李紳聽瞭此話,“大慚而止”,不敢再叫人去撈蛤瞭。  與上述劣跡斑斑、近乎窮兇極惡的無良官吏形象相比,在好友白居易的筆下,李紳坐鎮地方卻又是截然相反的另外一番景象:比如他從坐鎮五年的宣武移鎮淮南的時候,曾經是“驕強狠悍”的宣武鎮人,經過他五年的教化,“人俗歸厚”。更由於李紳在這五年內“捍大患,禦大災,卻飛蝗,遏暴水,致歲於豐稔,免人於墊溺”,宣武鎮成瞭旱澇保收無人遭受饑餒的豐饒之地,於是當李紳要辭別本鎮到別處赴任的消息傳出,當地百姓以及鎮中軍人數萬人紛紛挈壺漿,捧簞醪,遮道爭相為他餞行,百姓不舍這位真正為民著想的父母官,甚至痛哭流涕:“皆嗚咽流涕,如嬰兒之別慈母焉”。  要知道,宣武鎮乃是唐代後期最難治理的藩鎮之一,其叛亂次數在所有藩鎮中高居前列,韓愈曾作詩指斥宣武鎮的亂象“健兒爭誇殺留後,連屋累棟燒成灰”,特別是晚唐,這裡還出瞭朱溫這個大魔頭,最終唐王朝也是滅亡於其手。李紳在其任上的短短五年居然能短暫改變這個鎮鎮人的風貌,殊為難得。  由於聲名在外,李紳從一處地方移任另一處地方的時候,竟出現“西人泣送,東人歌迎”的景象,由此可見,李紳在地方任上有著怎樣受人愛戴的崇高聲望。  李紳在自己的一首詩《卻到浙西》序言中曾提到一件事:  太和八年(834)年,浙西大旱,莊稼歉收,米價瘋漲,百姓餓死者相望於道,時為浙東觀察使的李紳,其治下的浙東卻剛好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出於公心,李紳主動上報朝廷願意低價供應大旱的浙西五萬斛米以救急,朝廷當然應允。孰料這一舉動卻得罪瞭浙西觀察使王璠,因為他隱瞞當地的旱情不報,朝廷並不知曉浙西百姓的疾苦,李紳一番好意卻讓他臉上蒙羞瞭,於是王璠就聯合朝中的牛黨骨幹李宗閔、王涯等反過來誣陷李紳,說他用陳米充當好米牟取暴利,李紳因此再遭貶官。後來王璠的事跡敗露被誅,李紳重新得到任命,進入昔日王璠管轄的浙西,舉目所見,浙西當時還未從連年大旱中恢復過來,連著名的臨平湖都幹涸瞭,水中的蘆葦甚至成片幹死。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在李紳自己筆下,每次他離開一個地方,當地百姓都表現出極大的依依不舍之情,如他從浙東離開之後,當地“父老男女數萬攜壺觴至江津相送”,離開洛陽到宣武任職的時候,洛陽城的男女老少數萬人一路相送到白馬寺,甚至有涕泣不成聲攔住他的車不讓走的。當他到曾經低價供應大米的浙西去任職的時候,當地百姓聽到消息,未及等他走到府衙,早早相迎於道,在他坐船登陸點岸邊即已拜倒一片。  如白居易所說與李紳自己的記載均屬實,則李紳依然是那個我們印象中哀憫百姓生活的憫農詩人,與上文所載的窮兇極惡的官僚形象再度兩極分化。  歷史,呈現出一種今人無法理解的詭異性,上述兩副面孔,到底哪副為真?  5、張又新事件見其為人  由於牛黨的惡意抹黑,李紳身後,留下大量所謂的“卑劣往事”,令其在後人心目中地位一落千丈,然而,筆者在此重點強調一件事,倒可以讓讀者充分認識到李紳身上的基本品質:  事件主角名為張又新,其人在今天雖然名氣不大,在當時可是瞭不得,乃是科舉狀元出身,而且是那種每級考試都中頭名的罕見之才,即所謂的“連中三元”,整個中國歷史算下來像他這樣的一共才出瞭十七個,因此,他擁有一個“張三頭”的外號。  但是,這人卻又是有才無德的典型,《唐才子傳》就用“淫蕩之行,卒見於篇”之語評論他,在當時朝廷的黨爭中,他依附瞭奸臣李逢吉,甘當其爪牙,與一幫宵小之輩組成臭名昭著的“八關十六子”小集團,對以李紳、李德裕為首的朝廷股肱大臣極盡打壓之能事。   特別是對於李紳,張又新在李逢吉的指使下,羅織罪名,將他貶到蠻荒的嶺南之後還不罷休,仍然不停地上書皇帝,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可以說,這個人對李紳來說,簡直有殺身之仇,倘不是李紳福大命大,朝廷之中還有正直大臣韋處厚為他據理力爭,那很可能就不明不白死在這種宵小之輩手中瞭。  然而,中晚唐的政治氣候最是容易風水輪流轉瞭,有天年輕的新皇帝從先皇留下的一堆遺物中偶然翻出一件奏章,乃是李紳、裴度等人一年多前請求立他為太子的內容,這與此前張又新們所說的恰恰是完全相反的內容。  於是,以裴度、李德裕為首的一幫被貶大臣重新回朝來當政,李紳的仕宦之路也重現光明,而原先依附李逢吉的那夥人紛紛被貶,張又新這個名噪一時的“張三頭”,遭到應有的懲罰,從此一貶再貶,在各地淪落。  也許是上天的刻意安排,二十年後,命運居然將張又新這個小人送到李紳面前,供他處置,然而,這樣一個本該可以快意恩仇的機會,最終卻讓李紳發展為一個文學史上讓人津津樂道的風流往事。  話說,張又新這種小人也許是作惡太多連老天都看不下去瞭,對他的打擊接二連三:剛貶瞭官準備回傢種田,坐船回傢又遭風浪淹死瞭兩個兒子,僥幸逃得一命的他居然又恰好撞入李紳的地界——當時李紳坐鎮淮南,為一方節度使,要殺死他這種沒有官職在身的平民百姓真可比捏死一隻螞蟻還容易。  這下張又新嚇得可謂靈魂出竅瞭,左思右想之下,隻好寫瞭一篇求饒文送到李紳府上,乞借一條生路。孰料李紳看完他的長文,竟對他的遭遇生出哀憫之情,於是將他接到府上好生宴請瞭一番,自此以後竟盡釋前嫌,待之如舊友,常有往來——非但如此,李紳還做瞭一件讓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事。  後來的有一天,張又新再一次坐在李紳傢宴的賓客席上,恍惚間,忽然發現一個令他魂牽夢繞許多年的身影:當年他暗戀的一個歌妓,此時正在席間表演。分頁:5/7頁  上一頁34567下一頁  張又新分明看得真切,那人的確就是自己夢裡相思多年的對象,但此刻佳人卻變成李紳傢的私人歌妓團成員,一席之隔,卻成瞭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想到二十年彈指一揮間過去瞭,佳人卻依然遙不可及,張又新不禁潸然淚下。趁李紳上洗手間之際,張又新上前抓住佳人之手,拿起一個盤子,以指沾酒,一筆一劃地將心中醞釀多時的詩寫給她看:雲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陽玳瑁筵。  然而,也許是張又新入情太深,李紳更衣歸來,這一幕還未結束,李紳將之看在眼中,他一下子就明白瞭什麼。於是就像當初成全劉禹錫一樣,他繼續不動聲色,命那位歌妓去給張又新陪酒助興,直到張喝得酩酊大醉而歸。第二日張又新醒來,發現身邊多躺著一個人,仔細一看,竟是昨夜渴望不可及的佳人——你不是念念不忘“當時求夢不曾眠”嗎?那麼,滿足你的一切心願。  對一個自己與他無冤無仇卻曾經百般想置自己於死地的人,李紳用翩翩君子的行動告訴世人,什麼叫做以德報怨——也因此,當有部分史料筆記出現說李紳對待故人刻薄寡恩的記載時,我不能不對此持懷疑態度:  第一件:李紳未發達前,常到一位同宗的名為李元將的人傢中蹭飯,為巴結人傢,李紳以叔呼之,但等到李紳飛黃騰達瞭,對這位曾經的李叔叔卻橫豎看不上眼,人傢主動降低輩分,對李紳自稱小弟甚至小侄都不能令李紳滿意,直到後來自稱孫子,李紳才稍稍滿意起來。  第二件:有個與李紳同年考中進士的崔姓巡官大老遠來李紳的轄地拜會,孰料剛剛在客舍安頓下,他的仆人就在市場上跟人起瞭糾紛,李紳審問時這個仆人大叫:“我乃崔巡官的仆人。”李紳聽後大怒,將其逮捕入獄,隨後命人去將崔巡官抓來。見是老熟人,李紳詰問道:“我跟你曾經相識,到我轄地何不來見?”崔巡官為自己辯護:“剛到時天色已晚,未做好準備不敢貿然來打擾相公,但希望相公開恩放過我和傢仆。”但最後仍然被李紳笞股二十,押送秣陵。崔巡官被嚇得面如死灰,莫敢慟哭。

揭秘:慈禧太後用一百多條毛巾擦身的奢華沐浴

  導讀:中國是一個講究洗澡沐浴的古老國傢,洗澡沐浴可謂是歷史悠久。古往今來,中國人洗澡向來是件大事。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甲骨文記載的“沐浴”內容。古代皇帝祭天拜祖、僧人誦經念佛之前,也要先沐浴,這是個定俗,表示心潔崇敬。  文學大傢梁實秋在《雅舍菁華·洗澡》中記載:“我們中國人一向是把洗澡當作一件大事的。自古就有沐浴而朝,齋戒沐浴以祀上帝的說法。”由此可見,從古到今,洗澡不僅是自己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事關對上帝是否崇敬的一件大事。說起來,很難想象,在沒有自來水的古代城市,人們該如何洗澡?古代時候,人們不僅用水困難,也缺少清潔觀念。人每天要洗一洗,這件事開始得不算很久。即便是地位顯赫的皇帝也斷沒有這種意識,更不用說平民百姓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寫道:“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馀”。古代文人洗一次澡,居然還寫詩記錄下來。而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出浴的故事,就更加名揚千古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楊貴妃的洗澡沐浴可令皇帝連早朝就不上瞭,可見,皇帝的女人洗澡沐浴特具萬種風情瞭。當然,皇帝的澡堂子一般的平民百姓是無福受用的,他們或是在傢中自備的一隻木桶或木盆裡洗澡。不過,在夏天時,平民百姓也可以跳到河裡洗澡。明代著名文人解縉就有“千年老樹當衣架,萬裡長江作浴盆”的名聯傳世。明代小說傢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二回“盤絲洞七情迷本,灌垢泉八戒忘形”一章中,也演繹瞭豬八戒調戲在灌垢泉洗澡的七個蜘蛛精的精彩場景。   在中國歷史上,喜歡洗澡的皇帝後妃很多,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外,還有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後。曾在《中國青年》雜志社做過編輯的李陽泉在《中國文明的秘密檔案》裡寫出瞭慈禧的洗澡程序,說慈禧洗澡得需要四個宮女使用100多條毛巾同時服務擦洗,被視為最奢華的沐浴。洗澡洗出瞭程序,可見慈禧也是十分重視洗澡沐浴的,那麼,慈禧洗澡究竟有什麼樣的程序?又奢華到瞭何種程度?相關閱讀推薦:解讀:慈禧太後為何不顧一切的向西方列強宣戰?晚清故事:解讀慈禧太後重用曾國藩是出於無奈嗎清宮慈安太後猝死之謎:發現慈禧出軌懷孕產子?慈禧真實文化水平是怎樣的?慈禧真的是才女嗎?李蓮英伴上慈禧靠的竟是這個絕活!李蓮英得寵原因慈禧墓中十大絕世珍寶 慈禧的滿棺珍寶現在何處?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關於慈禧究竟是怎樣洗澡的問題,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金易、沈義羚《宮女談往錄》,其中,有關記載的慈禧太後洗澡的全過程,竟然讓許多人想入非非。  據記載,在北京小湯山有慈禧太後的一個浴池,據測量,長四點五五米,寬二點九米,深一點四米。池壁是由經過加工的十塊巨大的石頭壓縫交口鑲拼而成的。一個蓄水池與之相鄰。洗浴時,溫泉水從石縫中湧入蓄水池,將滿時把南壁上的一個閘門打開,水穿過暗槽流入浴池。這個浴池設計可謂別致精巧,不愧溫泉池之冠。尤其是慈禧洗澡時,更顯出這種氣派。   慈禧是坐在一條很寬的四條腿的矮椅子上洗澡的,椅子的每條腿上都攀著龍。為慈禧盛洗澡水的是兩個鬥形的三尺來長的木胎鑲銀盤,一個洗上身,一個洗下身,絕不混用。光洗澡用的毛巾就要備一百條,每條毛巾都繡有黃絲線金龍,一疊是一種姿勢:有翹首的,有回頭望月的,有戲珠的,有噴水的。澡盆裡的水要永保幹凈,把毛巾浸透後,撈出來就再也不許回盆裡蘸水瞭,毛巾是用完一條扔一條,洗完上身雖用數十條毛巾,而水依然清澈。澡盆裡的水隨時舀出一些又隨時添入,始終保持一定的溫度。為慈禧洗澡的四個宮女,手法迅疾,有序無聲。先輕緩地、反復地給慈禧擦胸、背、兩腋、雙臂,以使毛孔張開,身體輕松。擦完香皂後,再用濕毛巾擦凈身上的皂沫,以免皮膚發燥。然後用潔白純絲棉,沾香水均勻而輕細地拍在身上、乳房上、骨頭縫、脊梁溝處,這些地方容易積皂沫,容易讓皮膚發癢,需格外註意。最後重新舀水洗臉,浸手。與其說洗不如說熨,特別是在慈禧的額頭、兩頰熱敷,這樣據說能夠把抬頭紋的痕跡化開。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二是葉赫那拉·根正的口述。他是慈禧太後曾孫、葉赫那拉·增錫嫡孫,而慈禧正是那根正的曾祖父葉赫那拉·桂祥之大姐。  據他說,慈禧洗澡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場的,即便是宮裡的貴客,那個年代的婦女洗澡,也不可能讓人圍觀。一位在慈禧身邊伺候過的宮女也就慈禧洗澡的問題告訴他說:伺候老太後洗澡和洗腳,專有幾個貼身的丫頭。洗腳兩人,洗澡是四人。平常她們也幹點零活,但專職是沐裕這些丫頭也是經過訓練的。怎樣用毛巾熱敷膝蓋啊,怎樣搓腳心的湧泉穴啊,有一套專門的技術。洗腳時,老太後往椅子上一歪,嘴裡不停地與底下人說閑話,享受著洗腳人的搓揉,這是她老人傢最松散舒適的時候,宮女常常在這個時間裡得到意想不到的賞賜。腳洗完後,如果需要剪腳指甲,兩個洗腳的宮女中一個點起手提式羊角燈來,單腿跪下,手持著燈,另一個也單腿跪下,把老太後的腳抱在懷裡細心地剪。這之前還要有個“請剪子”的過程。在老太後的屋子裡有嚴格的規定,不許摸刀子、剪子。如果需要用,必須要事先請示。伺候洗腳的宮女向內寢的人輕輕說句“請剪子”。侍寢的轉稟老太後,老太後說:用吧,還在原地方。這時侍寢的才敢拿出剪子來交給洗腳的宮女。完畢後,洗腳的宮女請跪安退出,這才完事。差不多天天如此。那麼既然有這麼多宮女伺候慈禧洗澡,慈禧又怎麼能開放到和一個太監一起洗澡呢?況且作為太監來說,因為自身的問題,他又怎麼能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外人眼裡呢?   那個宮女說起慈禧洗澡的事情來,也說這和時令有密切關系。如果天熱,洗得勤點兒,夏天差不多要天天洗,冬天隔兩三天洗一回,都是在晚上,宮裡白天沒有洗澡的。洗澡的時間,一般在傳晚膳後一個多小時,在宮門上鎖以前。因為需要太監抬澡盆、擔水,連洗澡用的毛巾、香皂、爽身香水都由太監捧兩個托盤進來。太監把東西放下就走開,不許在寢宮逗留。司沐的四個宮女全部一樣的穿著,一樣的打扮,連辮根、辮穗全一樣。由掌事兒領著向上請跪安,這叫“告進”。算是當差開始。在老太後屋裡當差,不管幹多臟的活,頭上腳下都要打扮得很利落,所以這四個宮女,也是新鞋新襪。太監把澡盆等送到廊子底下,托盤由宮女接過來,屋裡鋪好油佈,抬進澡盆註入溫水,然後請老太後寬衣解帶。這個時候,除非伺候慈禧洗澡的人,別的人是根本沒辦法進入的。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比紫禁城還奢華的慈禧太後陵墓:數億珍寶遺失真相

  她,以蘭貴人的身份走進後宮,越過三千佳麗的誘惑和競爭成為瞭貴妃而受寵於咸豐皇帝;經歷瞭無數風雨的洗練,一路走上瞭“垂簾聽政”的舞臺,統治瞭中國近半個世紀。她,以其殘暴、奢糜、專橫跋扈、玩弄權術而成為”女人亂政必亡國”的邏輯代言人,百年以來,被冠之為“陰險狠毒、睚眥必報、狐貍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潑婦人”。面對這一切,他沒有辯駁,也無法辯駁瞭。唯有她的陵園依然不肯低頭,像是在抗議人們對她評價的不公,又像是在向我們訴說著她的那些故事……  比紫禁城還奢華的陵墓  慈禧太後兩度垂簾,把持清王朝朝政長達48年之久,她利用至高無上的權利不惜工本的重修瞭她的陵園,通過此舉我們不難想像慈禧墓中隨葬的寶物也必然是多得驚人。慈禧陵隨葬的寶藏究竟有多少,因為這在當時是宮闈秘事,諱莫如深,不用說尋常百姓,就是王公大臣也難以知曉。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宮中秘聞逐漸披露於世。 根據慈禧太後的心腹太監李蓮英同他的侄子合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我們可以知曉個大概:  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一層金絲鑲珠寶的錦褥,上鑲有大小珍珠12604顆,紅光寶石85顆,白玉203塊;錦褥上又蓋一條絲褥,上鋪圓珠2400顆;上又蓋一條串珠薄褥,上有珠1300顆。此一層共有一尺厚。   慈禧身穿金絲串珠彩繡袍褂,上有珍珠5920顆,寶石1135塊;頭戴珍珠鑲成的鳳冠,上面鑲嵌外國進貢的一顆重達四兩的寶珠,大如雞卵,價值白銀1000萬兩;口含夜明珠,此珠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發;頭部上首放置一個翡翠荷葉,翠綠碧透,葉面上的筋絡是天然長成,非人工雕琢,是藝人根據天然翡翠的形狀,因勢制成,可謂巧奪天工;腳下安放兩朵碧玉大蓮花;屍身置於荷葉蓮花之間。  她蓋的衾被上有珍珠堆制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鐲是用鉆石鑲成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連綴而成。身旁安放金、紅寶石、玉、窄雕佛像二十七尊;腳下左右兩邊各放翡翠西瓜一個、甜瓜二個、白菜兩棵,寶石制成的桃、李、杏、棗二百多個。屍身左邊放一枝玉制蓮花,三節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的灰色泥污,節處生出綠荷葉,開出粉紅色蓮花;其旁還有一個黑玉石荸薺。屍身右邊是一玉雕紅珊蝴樹,上繞青根綠葉紅果的盤桃一枝,樹頂處停落一隻翠鳥,構思奇巧,匠心獨運。此外,還有玉石駿馬八尊,玉石十八羅漢等寶物共七百多件。  這些寶物值多少錢,恐怕一時半會估算不出來。值得一提的是,《愛月軒筆記》和可信度更高的清宮檔案的相關記載竟毫無相似之處。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應該說清宮檔案自是毋庸懷疑,而《愛月軒筆記》講得頭頭是道,活靈活現,亦不由得我們不相信,莫非兩者都隻是記錄瞭慈禧隨葬寶藏的一部分? 難道說墓葬隨葬寶藏的背後還蘊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更大的寶藏?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時期的奢華荒淫荒唐生活

  導讀:唐太宗李世民二十八歲登基,在位二十三年,他接受瞭隋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空前強盛,開創瞭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時期。      但是,在他作瞭十幾年皇帝之後,過慣瞭安逸享樂的生活,漸漸地也趨向瞭奢侈腐化。他修復瞭隋煬帝在洛陽建的豪華宮室。他曾經霸占瞭齊王李元吉的楊妃,還把已故大臣武士鑊(音:惑)的十四歲的女兒選為才人,給她起瞭個名字叫”媚”,這就是”武媚娘”。在他的”晚年”,就是他作皇帝的最後幾年,一反常態,既迷信占卜,又癡迷丹藥,竟在五十二歲上英年早逝。   貞觀二十二年,天空中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這本來是宇宙間天體運行的自然現象,而太史卻占卜說,這應在”女主昌盛”。李世民又聽說民間流傳的《秘記》上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可讓李世民睡不著覺瞭,他的李傢王朝怎能讓”武王”取代呢?於是,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這個”武王”,把他扼殺在搖籃裡。有個叫李君羨的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正好倒黴。他的官銜、爵號、籍貫和職務裡,一連串占瞭四個”武”字:”左武衛將軍”裡占瞭一個,”武連縣公”占瞭一個,他又是”武安縣”人,是宮城北門”玄武門”的守將,太史公的占卜正好應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瞭。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時侯給他起瞭個小女孩的名字,叫做”五娘”,是盼他易於養活。可是,”五”於”武”同音,正好牽連到女主之忌裡去。李世民迷信占卜,簡直喪失瞭理智,不由分說,先把李君羨貶到華州(今陜西華縣)任刺使,後來仍不放心,又借故將其殺死。李君羨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犯瞭什麼罪,成瞭李世民迷信的犧牲品。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得瞭中風的疾病,癱瘓在床上。經禦醫診治,半年後病體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瞭。如繼續邊治邊養,說不定會逐漸康復的。可是,此時的他卻迷戀上瞭方士們煉制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他先是服食瞭國內方士煉出的丹藥,並不見效,以為國內方士們的道術淺,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李世民14個兒子的悲慘結局:李世民死後誰繼位命帶桃花一生嫁六個皇帝的女人:晚年得李世民傾慕玄武門之變真相:李世民殺兄軾弟都是為瞭女人?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女兒為何會愛上一個野和尚?揭秘明君賢臣之間的隱性關系: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歷史上真實的唐僧:與他結拜的君王並非李世民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瞭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瞭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裡去成為仙人。  他這番鬼話還真就打動瞭李世民,遂給這個印度和尚安排住進瞭豪華的館驛,每餐都是豐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著,生活不亞於帝王。這傢夥見李世民對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介事地開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藥名來,李世民號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諸藥異石,不論任何代價,不惜一切犧牲,隻要能采辦到印度和尚藥方中的藥,哪怕刀山火海也得取來。一年之後,藥配制好瞭,李世民非常高興,毫不遲疑地將藥全吃瞭下去,結果七竅流血中毒暴亡。這時他才五十二歲,是中國歷史上被”長生藥”毒死的第一個皇帝。他沒有做到慎終如始,竟這樣荒唐可悲、愚蠢糊塗的過早離開瞭人間。 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宋代青樓奢華高消費:宋代吃花酒開銷大

  關於吃花酒的開銷,明清文獻與小說中頗多記載,而宋代卻鮮有文字實錄,但事實上,宋代城市的繁華並不在明清之下,宋代吃花酒的排場與開銷絲毫不遜色於明清的青樓楚館,這一點可以從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的記載獲得佐證。  自然,美酒佳人從來是一對孿生姊妹,缺一不可。一個生活放縱的人,他的生活中離不開醇酒與美女,宋代發達的城市經濟,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就在於歌樓酒肆茶坊林立,它們代表著12-13世紀的中國高度發達的青樓文化與娛樂文化,這一切令處於中世紀的歐洲望塵莫及。  據《武林舊事·歌館》記載,宋代的青樓楚館中,著名的有“上下抱劍營、漆器墻、沙皮巷、清河坊、融和坊、新街、太平坊”等,它們皆群花所聚之地,充盈著一片鶯聲燕語。此外,在“清樂茶坊、八仙茶坊”等酒樓茶肆裡,到處活躍著妓女們靚麗的身影。她們一個個“靚妝迎門,爭妍賣笑,朝歌暮弦,搖蕩心目”,吸引著無數個追蜂逐蝶的登徒浪子。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登徒浪子都可以登樓入室,享受美女們的笑靨與優待,隻有那些腰揣萬貫和大把銀子的人才可以進來風流快活。因為在一個紙醉金迷的世界裡,任何一項吃花酒的儀式都是需要拿銀子來鋪路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銀子才是進入青樓的最佳通行證。  每一個初次登門的顧客,首先都會享受“點花茶”的待遇。不過,這小小一杯花茶並不是那麼好喝的,它需要顧客付出數千文的高價。等到登樓後剛飲一杯,則必須先付給鴇母數貫(一貫相當於1000文),謂之“支酒”。而為瞭擺闊,也為瞭創造一個與美人共處的吃酒環境,則必須“呼喚提賣,隨意置宴”,說白瞭便是大把花錢,置辦美酒佳肴。這便為那些搭順風車和索要高價的居心叵測之徒大開方便之門。獻香送勤或宴前唱個曲兒都是需要花錢的,謂之“趕趁”;身前那些跑腿當差的也必須給予厚賞,謂之“祗應”;此時需要購買的東西都不是按市價來衡量的,而是以錢幣的正反面來核定價格,謂之“撲賣”。更有甚者,如果想請其他的妓女來陪酒,即便此人就在對街樓上,也是需要轎子去請的,謂之“過街轎”。每一項儀式和程序都需要破費,甚至可以說沒有邊際,一個沒有充足銀子的嫖客,是無法在這裡瀟灑快活的。  吃花酒的開銷到底有多大,在此我們可以宋代勞動力價格作為參照系。據王仲犖先生《金泥玉屑叢考》的考索,有宋三百年中,勞動力的價格大體穩定在每天70-100文之間;《宋會要輯稿·食貨》所記,北宋嘉祐年間100斤100裡的運輸腳力錢是100文;南宋《三朝北盟會編》提到工匠日支錢50文,米2升半。米價在南宋大約十幾個錢一升,全加起來約80文。《夷堅志支癸》記饒州賣豬羊血羹的小販,每天收入200文可以養活一傢大小。(參閱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由此看來,宋代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之低,與城市奢迷的高消費形成鮮明對比。相關閱讀推薦:寡婦門前宰相多!揭秘宋代兩宰相爭娶寡婦事件揭秘日月神教的崛起:或與宋代遺留武術有關宋代《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和司馬光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一生寫照古代“國考”:秦朝需有錢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如果以米價的水平作參照系,我們可以大致核算出宋代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與吃花酒的開銷。南宋的米價大約15文一升,據程民生先生《宋代物價研究》統計,宋代成年人一天的最低食米量為一升,約合今天的一市斤。今天的一市斤米大約相當於2.5元左右,由此看來,宋代的15文相當於今天的2.5元,也就是說,一文錢相當於今天的0.16元,宋代人每天工資按80文算的話,折合成今天的工資是12.8元每天,這樣的工資水平當然是相當低廉的。不過,如果跟吃花酒來比的話,則我們會發現吃花酒的開銷有多大。1000文錢相當於今天的160元,一次打賞或耗費都是數千文,則意味著每次的小費都是數百元,如此下來,宋人一次吃花酒的費用,相當於今天的10000元以上,由此可見,宋代吃花酒的費用,不是一般人可以“領略”的。  如果以勞動者的工資作參照系,我們也可衡量出宋代吃花酒的巨額花費。宋代普通勞動者的日均工資為80文,今天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大約60元,則1000文折合今天的750元,由此估算,一次“點花茶”和一次“支酒”便需要兩三千元,這還不包括置辦酒宴與打賞的小費等開銷。這不免令人想起《賣油郎獨占花魁》的故事來,宋代有個名叫秦重的賣油郎,辛苦一年多攢下十兩銀子,僅夠上青樓一睹當紅妓女莘瑤琴一面,由此看來,對於那些普通勞動者來說,到青樓吃花酒,幾乎是他們一生中遙不可及的一個夢。   嫖客在青樓裡揮金如土,這些銀子都流向瞭哪裡呢?自然,老板和鴇母拿瞭大多,幫忙趕趁之人也順勢沾點油水,其餘的則落入瞭妓女的口袋。這樣的結果便是那些色藝冠絕一時的名妓們身傢不扉,腰纏萬貫,這一點從她們奢華的生活中可窺見一斑。據說,南宋一個名叫唐安安的名妓,號稱當時最富盛的妓女。她的豪宅中,所用酒器、沙鑼、冰盆、火箱、妝合之類,皆以金銀為之,而“賬幔茵褥,多用錦綺,器玩珍奇,它物稱是”。有宋一代,三百年間,無數民眾辛苦創造出來的財富,便被這種以吃花酒為代表的奢華消費方式給消耗殆盡瞭,其中的是非曲直,該向何人說?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清朝末位宣統皇帝退位 中華民國給予奢華待遇

  眾所周知,在武昌起義、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與孫中山秘密協商,孫中山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因此,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滿清宣統皇帝被逼退位。那麼,中華民國是怎麼處置清朝末位皇帝溥儀的,並給瞭他什麼好處?  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義,頒佈瞭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其文曰: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 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zhì)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上述詔文,由張謇幕僚楊廷棟捉刀。廷棟,清末舉人,留學日本。歸國後,以其知識淵博,思維敏捷,文筆流暢,而為張謇器重。廷棟受命起草詔文後,經張謇潤色,袁世凱審閱,隆裕太後發佈。《退位詔書》最後說:“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一代皇朝之終結,中華兩千年帝制之終結,說得如此之輕松,如此之清雅,極致文思,頗為得體,可謂大格局,亦為大手筆!   同日,頒佈《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清宣統政紀》記載其主要內容是:  甲、關於大清皇帝宣佈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 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傢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設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後靈堂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以上條件,列為公文,由兩方代表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轉達各國政府。相關閱讀推薦: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 皇宮內哭泣聲一片溥儀退位後養心殿約見胡適:到底說瞭什麼秘密?宣統皇帝簡介 末代皇帝溥儀的後代及妻子是誰?

揭秘慈禧死後面貌為何仍如50多歲?慈禧的奢華保養

  揭秘慈禧死後面貌為何仍如50多歲?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統治國傢達48年之久,侍候她的太監在3000人以上,此外,還有數以百計的宮女。光緒年間,她遊幸奉天,隨身就帶瞭1000名太監。作為她的年俸“交進銀”,規定為白銀18萬兩,實際上遠遠超過此數。她一個條諭,動輒可以向戶部(掌管財政收支的官署)提用數十萬兩。她居住頤和園期間,每天得花費1.2萬兩銀子。  慈禧每天起身,一般是5時半,冬天最遲不過6時,因為她很迷信,認為旭日東升是一天中最吉利的時刻。如果到時尚未醒來,就得由一個值夜的女官輕聲叫喚:“老祖宗,老祖宗醒來!”喚聲要說得柔和而清脆。  慈禧嗜花如命,特別酷愛素有花王之稱的牡丹。寢宮的墻角裡、臺子上、茶幾上,到處都擺著大大小小的瓶花和盆花。這些花卉每天換一次,所以它們能經常保持新鮮,姹紫嫣紅,芬芳四溢。慈禧睜開眼睛後,先要看幾眼鮮花,嗅幾下花香,然後由宮女小心地攙扶起床。這時,掛在窗口的一對鸚鵡,就會“老佛爺吉祥如意,老佛爺吉祥如意”地叫起來(老佛爺是宮中對慈禧的尊稱),這標志著慈禧一天的生活正式開始瞭。  慈禧起身後,等候在門外的女官、宮娥和太監魚貫而入,參拜請安。慈禧起身後的第一件大事是化妝,這要花上兩個小時。當時,她已年近古稀,但看起來,隻有五十許。如果說有何妙術的話,那就是吃人乳和珍珠粉,幾十年來從未間斷過。同時,這也與她擅長化妝有關。化妝品是她的命根子,隨時隨地都叫人帶在身邊,甚至出巡時,就在轎子裡塗脂抹粉。她有一根短而圓的玉尺,一有瑕,就在臉上滾來滾去,說是可以磨掉皺紋。   梳妝完畢後,就更換衣服。慈禧有六七萬件衣服,上面繡著絢麗的花卉,鑲著燦爛的寶石,光彩奪目,價值連城。她每天要換四五套衣服。一襲新衣至多隻穿五六次,甚至絕大部分被永遠打入瞭冷宮,不用說她從未穿過,就是連看也沒有看過一眼。她更衣時,由太監用木盆托著衣服,列隊而進,跪請太後挑選。有時她連看幾百襲,才找到一兩套比較稱心的。她的繡鞋多得不計其數,設有鞋庫貯藏。  接著,慈禧要吃早飯瞭,這是一頓小吃,隻備一些糕點和三四十色菜肴。大約在上午9時左右,早朝的時刻到瞭。早朝時,養心殿禦榻上坐著光緒皇帝,但他是傀儡,連一句話都不準說的。慈禧則像真正的皇帝那樣,穿著金黃色的龍袍,坐在黃色紗屏後面的禦椅上,垂簾聽政,後來改“聽政”為“訓政”。臨朝的時間,有事則長,無事則短,最短時,隻需20分鐘,接受群臣的磕頭參拜後,就草草結束。  退瞭朝,慈禧做什麼事,則沒有一定。一般來說,是批閱奏章,處理國傢大事。相關閱讀推薦:大太監李蓮英為慈禧梳頭受寵不衰?慈禧與李蓮英光緒一生最痛恨的人竟不是慈禧!光緒死前寫下哪兩字揭秘:歷史上慈禧太後究竟如何培養奴才皇帝的?揭秘慈禧的盛大葬禮:千萬歐式紙人軍團陪葬【圖】清宮檔案揭光緒死前每天被迫向慈禧下跪 光緒死因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慈禧每天吃兩次正餐。午膳是正餐,一定要擺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山珍海味,無所不有。這些菜肴分放在幾張桌子上,正中是一隻大碗,口徑二尺有餘,內盛全雞全鴨和魚翅火腿湯。所謂一百樣菜,隻是擺擺排場,實際上隻吃四五品而已。用膳時慈禧一個人先吃,皇後和宮眷都在旁侍立,不吭一聲。她吃完後,才準他們吃剩下的菜,吃時必須站著,不許坐下。為瞭給太後做飯,專設有龐大的禦膳房,內有廚師100人,其餘挑水、燒火、洗菜、洗碗的太監也有一二百人。  吃過午餐,慈禧有午睡的習慣,醒來已近下午3時,於是她開始東遊西逛。不過,她的活動范圍隻限於紫禁城和頤和園。有時在昆明湖裡劃劃船,采采荷花;有時在園裡養養蠶,看看花,喂喂雞,玩玩狗。慈禧愛狗,養有100多條,它們能做“立正”、“拜拜老佛爺”等表演,其中一隻名叫“星星”的哈巴狗,尤其得太後寵愛,著綢衣,睡綢被,派有一名太監專門做這條狗的仆人。慈禧喜歡看戲,愛好音樂,宮中備有伶工和樂隊,但她不以此為滿足,經常呼喚社會上的名伶入宮演出。某年萬壽節(即慈禧的生日)那天,她叫妃嬪、福晉和女官,穿著古代服裝,扮飾男女仙童,太監李連英扮作韋馱,而自己則雙手合十,結跏趺坐,扮飾觀音菩薩。  下午5時半進晚餐,這也是正餐,得端上100種不同的菜。飯後做什麼?不外乎玩骨牌,抹紙牌,擲骰子,做“八仙過海”的遊戲。宮眷們與她打牌時,往往故意打錯,讓太後大贏特贏,她便會小孩一樣高興地哈哈大笑。有時,她給宮眷們講講身邊的瑣事或歷史傳說,特別愛講武則天的故事,一講再講,不知道講過多少遍瞭。   慈禧洗澡頗勤,洗澡時由女官一人擔任指揮,宮女四人在旁操作,她自己是不動手的。她洗好澡,穿上睡衣睡褲,就準備上床瞭。但上床前,必須在臉上搽花汁,搽蛋青,以滋潤皮膚。慈禧的枕頭與眾不同,長一尺許,內藏花瓣和茶葉,中有一小孔,約二寸見方。如果把耳朵放在孔上,可以隱約聽見門內外的聲響。她睡時,由一個女官和幾個宮女陪夜,門外還有幾個太監侍候。她們是不許坐,不許睡的,必須站上整整一夜。有時實在站不住瞭,可以倚著墻壁迷糊一會兒。倘若發出鼾聲,驚動瞭太後,至少要挨上一頓杖責。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慈禧真實面貌揭秘:七十歲還被稱為美女  近日對外開放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代綏遠大將軍署衙內展出瞭許多珍貴文物,其中有一部分陳列講述的是慈禧太後少女時代在綏遠城(現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情況,這一情況至今鮮為人知。  將軍署衙大堂西側原為官房,是將軍以外的官吏處理公務或休息的場所,目前這裡辟為慈禧太後少女時代傢庭生活的展室,展出慈禧手繪的兩幅國畫及傢庭生活用品銅盆、銅壺、銀錠等。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鑲黃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後補道臺升任歸綏兵備道臺,便帶著15歲的女兒蘭兒(慈禧小名)及全傢來到綏遠城,先後在慶豐街(呼和浩特現有東落鳳、西落鳳街)等三處生活居住。  從一些歷史資料上看,少女時代在綏遠城居住的慈禧對文學、書畫和歷史非常有興趣,她在此讀書、學畫、下棋、彈琴,且經常騎馬射箭。對於少女慈禧的長相史書中並無記載,野史中描繪她:”每一出遊,旁觀者皆喃喃做歡喜贊,謂天仙化身不過是也”。  二十世紀初,荷蘭畫師華士胡博創作此畫時,慈禧已經七十一歲,但畫上的慈禧看來仍舊年輕貌美。據參與修復的藝術史專傢安德霍格偉斯特說,是慈禧在見到頭像小樣後,要求去掉臉部陰影,眼睛加大,嘴唇加厚。其實慈禧一生愛美,古稀之齡也未稍減。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年近七十的慈禧其實真的還是個美女  在頤和園慈禧的臥室裡,東南角有一個精致的梳妝枱,裡面存放著各種慈禧的化妝品,有些是各地進貢來的,有些則是她自己研制的。慈禧常常教她的宮女們如何選擇新鮮的玫瑰花瓣,按照書上的方法做胭脂,這些胭脂有時會發給後宮的各位娘娘。她常說:“一個女人,沒心腸打扮自己,那還活個什麼勁!”  除瞭護膚之外,慈禧對服飾也十分在意。她的衣服都是由如意館的禦用畫師畫出小樣,反復修改直到她滿意後,才能送到江南織造制作。路途遙遠,卻非此不可。慈禧身材嬌小,穿著朝服和禮服的時候,腳下便是十厘米左右的花盆底鞋,她最愛的是粉色緞繡竹蝶鯉魚紋花盆底鞋。慈禧在存世的照片中總是帶著兩副耳環,其中一副小寶珠耳環從未摘下,那是她剛入宮時咸豐帝賞賜給她的,是她曾經與皇帝恩愛的象征,另一副耳環卻常換常新,象征與美麗,她全數都要。  可能是因為她的權勢,也可能是因為她眼光獨到,慈禧喜歡的衣飾常成為宮內的時尚潮流。她十分喜歡流行於同治時期清宮內的杏黃氅衣,宮中便也多有女子模仿這件衣服的樣式剪裁穿著。據《宮女回憶錄》中一位慈禧貼身宮女憶述,慈禧曾有一次對她說:“榮兒,你過來,你那辮梢梳得多憨啊,若把辮繩留長一點,一走路,動擺開瞭,多好看。”此言可以視作慈禧審美觀的參考。  一九零四年八月,美國女畫傢卡爾來到中國為慈禧畫像,後來她在《慈禧寫照記》中記錄道:“慈禧太後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發,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文中還有其它溢美之詞,如將年近七旬的慈禧稱為“至多不過四十歲”。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慈禧自己也十分滿意自己的樣貌,她曾經下旨將幾張她得意的照片放大,每幅都長七十五厘米,寬六十厘米左右,鑲在特制雕花金漆大鏡框內,還專門配制瞭紫檀木匣盒,外加明黃色絲繡錦袱,奢華之極。當時這些大照片都懸掛在她的寢宮內,她常常看看照片再照照鏡子,找找有什麼不一樣。  她的照片中有一張是化妝扮作觀音菩薩的樣子,左手捧凈水瓶,右手執柳枝,李蓮英扮成善財童子站在她的右邊,當年有著特殊歷史身份的慈禧,仍保留著一抹人性化的色彩。  慈禧後裔揭謎慈禧身世  在北京東城區朝陽門內芳嘉園11號,有一座青磚灰瓦,朱漆大門的漂亮院落,門內建有照壁、水池,院內的兩架長勢旺勁的紫藤蘿,以及一株尚在結果的秋海棠,和閑置在墻邊的抱石門墩,廢棄在屋角的剝落磚雕,似乎還能讓人尋覓到這裡昔日作為公爵府邸的遺跡。在這座典型的中國古代套院的大門上高懸著一塊由愛新覺羅·毓垣所書”桂公府”三個大字的匾額。當年,就是從這裡,走出瞭兩位大清皇後,即慈禧和隆裕。一門兩皇後,兩世皇國丈的特殊身份,也使居住在這座”桂公府”裡的葉赫那拉傢族,門庭顯赫,後世清史專傢也將這座”桂公府”譽為”清末兩代皇後的鳳凰窩”。  近日,筆者特意去瞭這座北京城裡的”鳳凰窩”,並有幸見到瞭從這個”鳳凰窩”走出來的一位葉赫那拉氏傢族的後人——慈禧的四世曾孫葉赫那拉·根正。 影視劇中的美貌慈禧  葉赫納拉氏的起源與大清第一位皇後  據葉赫那拉·根正說:”關於葉赫那拉氏的起源,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元末明初時,已在葉赫河建立瞭葉赫城的葉赫那拉氏傢族與愛新覺羅傢氏族發生瞭一場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傢族的頭領為瞭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而葉赫那拉的首領聽瞭一陣大笑,他指著天上的太陽說道:‘金子算什麼,我們姓它!’葉赫那拉氏最後打敗瞭愛新覺羅,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是滿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之一。葉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墾達爾漢,原姓土默特。葉赫那拉氏的始祖,原來是蒙古人到扈倫部,他招贅在那裡,那拉的意思就是愛,他領有其地,並成為一國,因為他的國是在葉赫的河邊建立的城市,所以叫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後出過許多文豪武將,如歷來被譽為”清初學人第一”的滿族傑出文人納蘭性德就姓葉赫那拉。但真正使葉赫那拉揚名天下的,當屬葉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後。  那根正(葉赫那拉·根正現用名)先生告訴筆者:”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統之親,努爾哈赤就是葉赫那拉氏所生,也是葉赫那拉氏傢的姑爺,他的皇帝兒子皇太極也是葉赫那拉氏所生,在大清朝時有一個世代說法,叫葉赫那拉傢世代出美女。”  這裡那根正所說的努爾哈赤的皇後,也就是皇太極的母親,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後孝慈高皇後。孝慈是葉赫部長楊吉努之女,在明萬歷十六年,她14歲時是作為建州女真與葉赫女真結軍盟的條件嫁與努爾哈赤的,她與努爾哈赤生活瞭15年,僅生下皇太極一子。她於29歲便病逝,於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極追謚為太祖高皇後。  在孝慈與努爾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間,正是努爾哈赤積極向外擴張,統一女真各部,並收降一部納娶一妃的輝煌時期。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據那根正先生講,努爾哈赤是用36年的時間統一蒙古與東北其他各部之後,最後才向葉赫那拉氏宣戰的!原因有兩個:其一,葉赫那拉最強大;其二,葉赫那拉的汗是他的親舅舅,各守關的將領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親人。當時,努爾哈赤帶著他的千軍萬馬,包圍瞭葉赫城,但他沒有馬上宣戰,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請求葉赫那拉氏投降,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明朝政權。可是葉赫納拉傢族認為,你是我們傢的姑爺,你不聽我的指揮,還要聽你的,那哪行呀!堅決不同意。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努爾哈赤下瞭一道令,凡是願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祿,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誰,我六親不認,一律屍首分傢。就這樣,努爾哈赤向葉赫那拉宣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努爾哈赤最終殺進城去,殺瞭幾萬人,而葉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圍的首領也紛紛自殺,寧死不降,直到最後,老一代的都死瞭,剩下年輕的看到大勢已去,大勢所趨,才向努爾哈赤投降瞭。  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著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為世仇,宮中後妃與秀女,不選葉赫那拉氏的傳說。不過,那根正告訴筆者,”其實這是荒誕無稽之談,不僅高祖(努爾哈赤)的皇後、太宗(黃太極)的生母是葉赫那拉氏,太宗的側妃和以後的聖祖(康熙)的惠妃、高宗(乾隆)的順妃,亦都出於葉赫那拉氏。不過,讓葉赫那拉傢族真正門庭顯赫名揚天下的卻是慈禧皇太後!”  兩幅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謎團  荷蘭人華士·胡博用他的兩幅慈禧油畫肖像,為我們留下瞭一個百年謎題。這兩幅畫,容貌的細節不同,精神氣質更是迥異,這是什麼原因呢?哪幅畫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實面貌呢?  如果慈禧知道這位畫傢還另外為她畫瞭一幅肖像,她還會對他說“Good”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