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子孫

大明皇室秘檔:朱元璋後世子孫取名“潛”規則

  1368年原名朱重八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出身寒微、此時富貴至極的朱元璋進行瞭一項“取名”行動。首先他為自己的父兄修改姓名,將父親朱五四改為朱世珍,大哥朱重五改為朱興隆,二哥朱重六改為朱興盛,三哥朱重七改為朱興祖,自己呢?先改為朱興宗,後又改為朱元璋。朱元璋兄弟的名字寓意很明顯,“隆盛祖宗”!  改完先人的名字後,朱元璋又對後代子孫的取名進行瞭規定。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這些人的名字均為一個字,且同為木字旁。如朱標、朱樉、朱棣、朱楨、朱梓、朱椿、朱柏、朱權、朱松等等,不再一一列舉,下文中會涉及  對孫子以及後代子孫的命名,朱元璋也做出瞭規定,“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下字俱用五行偏傍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也就是說朱元璋將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做出瞭明確的規定,並且擬出瞭二十個字作為標準。根據“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理論,朱元璋規定瞭第二個字的偏旁部首。具體情況如下:  1.太子朱標(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皇位本來在朱標脈傳承,但在1402年朱棣的靖難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以及長子朱文奎下落不明,次子朱文圭本囚禁,此後朱標這一脈子孫凋零,便消失在正史記載中。  2.秦王朱樉(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  秦王的封地在陜西西安,後世子孫一直保持王位,繁衍生息。1643年李自成攻陷西安,末代秦王朱存樞(第10輩)投降,後下落不明。  3.晉王朱?(濟美鐘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  晉王的封地在山西太原,後世子孫一直保持著王位。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下太原,末代晉王朱求桂(第10輩)投降,隨從進入北京後下落不明。  4.燕王朱棣(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棣由燕王成為皇帝,他的子孫也承襲瞭皇位,如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等人。  5.周王朱橚(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恪廣登庸。)  周王在河南開封,王位一直在子孫中延續。1642年李自成率軍圍攻開封,周王朱恭枵(第10輩)遷居彰德,不久後病死。   6.楚王朱楨(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楚王的封地在湖北武昌,1643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攻陷武昌,將末代楚王朱華奎(第7輩)擲入長江中溺死。  7.齊王朱榑(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齊王封地在山東青州,建文帝削藩時,朱榑曾被削去王爵,朱棣靖難後恢復瞭他的王位。1406年朱棣以朱榑意圖不軌為名,削去他的王位。1428年朱榑與三個兒子同時暴卒,後代成為成為受到監管的“庶人”。  8.潭王朱梓(福昌忻保定,嘉應必興隆。啟處詢從式,尊聞汝貴中。)  潭王的封地在湖南長沙,1390年朱梓的嶽父卷入胡惟庸案,一門被誅殺,朱梓因此惶恐不安,又聽聞朝廷使者前來,恐懼之下他竟與妃子自焚而死,於是潭王一脈斷絕。  9.趙王朱杞  朱杞於1369年出生,1370年受封,1371年即夭折,因此無世系。  10.魯王朱檀(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  魯王的封地在山東兗州。1644年明朝滅亡後,末代魯王朱以海(第9輩)逃到南方。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後,朱以海稱監國,領導抗清運動,直到1662年朱以海病死於金門。  11.蜀王朱椿(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  蜀王的封地在四川成都,朱椿本人也知書好禮,朱元璋稱其為“蜀秀才”。歷代蜀王都比較賢明,明孝宗曾稱蜀多賢王。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軍攻克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第9輩)率妃妾投井而死。  12.湘王朱柏(久鎮開方嶽,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  湘王的封地在荊州。朱柏“性嗜學”,同時“善弓矢刀槊”。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他成為建文帝削藩的首要目標。身為皇子、貴為親王,朱柏不願意受辱,1399年朱柏闔宮焚死,因而世系斷絕。  13.代王朱桂(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耀壯洪基。)  代王的封地在山西大同,朱桂在靖難之役期間因準備支持朱棣而被廢,朱棣稱帝後,恢復瞭他的王位。朱桂不僅是朱棣的13弟,同時他的妻子是徐達的第二女,也就是徐皇後的妹妹。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入大同,末代代王一門被殺。  14.肅王朱楧(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富運,凱諫處恒隆。)  肅王的封地在蘭州。1643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蘭州城,末代肅王朱識鋐(第8輩)隨即投降,後不知所終。  15.遼王朱植(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遼王的封地本在廣寧,後改在荊州。1568年末代遼王朱憲節(第6輩)被廢為庶人,並不許旁系子孫繼承遼王之位,朱憲節的被廢黜據說與大學士張居正有莫大的關系。  16.慶王朱〈木旃〉(秩邃寘臺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毘。)  慶王的封地在寧夏。1643年李自成大軍攻占寧夏,末代慶王朱倬纮(第9輩)被殺。  17.寧王朱權(盤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  寧王的封地本在大寧,後因朱權參與靖難,被改封在南昌。1519年末代寧王朱宸濠(第4輩)發動叛亂,後被王守仁平定,寧府一脈因此被廢為庶人。  18.岷王朱楩(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理原咨訪,寬鎔喜賁從。)  岷王的封地歷經輾轉,最後確定在湖南武岡,後代子孫在湖南境內繁衍生息。1643年農民軍攻破武岡,末代岷王朱企崟(第8輩)被殺。值得一提的是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就是岷王朱楩的後人,為第17代“鎔”字輩。  19.谷王朱橞(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  谷王的封地本在宣府,靖難之役中谷王朱橞打開南京城門,向朱棣投降,此後被改封於長沙。1417年朱棣將谷王朱橞以及諸子廢為庶人。  20.韓王朱松(沖范征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顥慥,令緒價蕃維。)  韓王的封地在甘肅平涼。1643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平涼,末代韓王朱亶塉(第11輩)被生俘,下落不明。  21.沈王朱模(佶幼詮勛胤,恬埕效迥(王皇)。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沈王的封地在山西潞州。1644年明朝滅亡,末代沈王朱效鏞(第8輩)下落不明。  22.安王朱楹(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  安王在甘肅平涼。1417年安王朱楹病死,因無子而國除,他的妻子是徐達的第三女。  23.唐王朱桱(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陽。唐王的子孫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南明隆武帝朱聿鍵(第8輩)。1645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隆武。但由於南明內鬥不斷,同時大權被鄭芝龍所把持,最終1646年朱聿鍵在清軍活捉後,慷慨赴死。  24.郢王朱棟(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  郢王的封地在湖北安陸。朱棟1414年病死,因無子而國除。此後安陸先後被封給朱棣一脈的梁王朱瞻垍、興王朱祐杬。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興王朱祐杬的兒子。  25.伊王朱?(顒勉諟籲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冑選,昆玉冠泉金。)  伊王的封地在河南洛陽。1564年嘉靖皇帝削去末代伊王朱典楧(第5輩)的王位,廢為庶人。  26.朱楠  朱楠是朱元璋最小的兒子,但出生僅一個月便夭折瞭。  除瞭對自己兒子們的後代做出規定外,朱元璋對自己的侄孫、靖江王朱守謙(朱文正的兒子)的世系也做出瞭安排,“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1644年北京城破,末代靖江王朱亨嘉(第10輩)竟也做起瞭皇帝夢,他在自己的封地廣西桂林稱監國。但不久就被平定。  備註:文中一些人的名字因為是簡體字,所以沒有五行的偏旁部首,敬請見諒相關閱讀推薦:新式火銃加分化敵人的檄文:朱元璋趕走蒙古騎兵為什麼隻有朱元璋北伐成功瞭:北伐為何那麼難?明朝軍隊:朱元璋北伐滅元時的騎兵從哪裡來的?明朝皇帝誰更英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成祖朱棣?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明朝朱元璋霸道用人主張

孫權長子孫登簡介 三國時期吳國宣太子孫登生平

  孫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孫吳時吳大帝孫權長子。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孫登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赤烏四年(241年)五月,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謚號宣太子。臨終時上疏舉薦賢才,希望孫權任用他們而使吳國昌盛。孫權看到奏章後悲傷不已,隻要談到孫登就流淚不止。  早年經歷  公元220年(黃初二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封為吳王,並且拜孫登為東中郎將,封萬戶侯,孫權以孫登年幼辭去爵位不受。同年,孫權立孫登為王太子。並為孫登選置師傅,選取優秀的士人作為他的賓友。於是任命南郡太守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之子張休、丞相顧雍之孫顧譚、偏將軍陳武之子陳表等進宮為為孫登侍講詩書以及隨從騎馬射獵。  孫登的生母地位低賤,徐夫人於是以養母身份撫養他,對他有恩。後來徐夫人因為嫉妒被廢,流放到吳郡之地。當時孫權寵愛步夫人,她所賞賜給孫登的,孫登雖不敢推辭,但隻是簡單地拜謝接受而已。而徐夫人所送的衣服,他都要先特地沐浴之後才穿上。孫登被立王太子時曾表示希望孫權立徐夫人為王後,群臣也建議應立徐夫人,但孫權本意卻想立步夫人為王後,因此而猶豫不決,最終孫權還是沒有正式確立王後。  公元225年(黃武四年),孫權為王太子孫登娉娶周瑜之女為王太子妃。   禮賢下士  孫權希望孫登熟讀《漢書》,以知曉漢代的歷史,認為張昭對歷史的研究有師承名傢的根基(曾向白侯子安學習過左氏春秋),多次向他請托,後來下令其子張休先聽從張昭講授,再回宮轉授孫登。孫登接待他的屬官時,並沒有因為自己高貴而要求下屬奉行嚴格的尊卑禮節,而是以平民的姿態與他們相處,例如和諸葛恪、張休、顧譚等一同坐車,或者睡在一起。  吳王國太傅張溫認為中庶子一職是太子的左右臂膀,有輔佐太子的職責,應該任用有傑出才能的人擔任,孫權聽後就任用陳表等四人為中庶子。後來又因為陳表擔任中庶子後,根據朝儀制度,必須時常穿戴官員的冠服入見太子,禮節過於繁縟。孫登於是讓他們去除冠服,如同日常頭戴裹巾入座即可。  成為太子  公元229年(黃龍元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以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稱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皆為賓客,因此東宮號稱名士盈門、人才濟濟。  同年,孫權遷都建業,留太子孫登、諸皇子及尚書九官,征召上大將軍陸遜輔助孫登鎮守武昌,統領留守武昌的宮府事宜。孫登處理事務謹慎得體,當時他十分敬重尚書是儀,凡事都先向是儀諮詢,然後方才施行。  公元232年(嘉禾元年),孫登二弟孫慮逝世,孫權感到悲傷,因而減少膳食。孫登晝夜兼程,趕到賴鄉,親自通報,孫權當即召見他。孫登見孫權悲痛哭泣,便勸說:“孫慮一病不起,此乃命定。如今北方未統一,四海都在仰首盼望,上天授命陛下,陛下卻按照社會下流百姓的思路,減少朝臣的飲食,超出瞭禮制的要求,我私地憂慮不安。”孫權聽從瞭他的勸告,為此增加飲食。孫登住瞭十多天,孫權打算他西還武昌,孫登深切地為自己求情,認為長時間的離別使自己不能侍奉父母,於作兒子的道義有缺憾,又陳述陸遜忠誠勤勉,武昌那裡無什麼顧慮,孫權於是留他住下。  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孫權率軍進攻魏國的合肥新城,命孫登留守管理後方的事務。當時農作物收成不好,盜賊增多,孫登於是制定法令,用以對付盜賊,取得瞭不錯的效果。  據《吳書》記載,後來其三弟孫和與母王夫人受寵於孫權,孫登與孫和親近,像對待兄長一般敬奉孫和,時常表現出讓位於孫和的想法。孫權一度十分信任校事呂壹,讓他負責監察百官、處理刑獄,壹趁機操弄權柄,擅作威福,施行刑法十分嚴苛,百官倍受其苦。孫登數次勸諫,但孫權都不納其言。相關閱讀推薦:中日韓三國通用八百漢字:共用漢字歷史近2000年三國吳帝孫權晚年很昏聵?任用小人與魏國間諜韓信的地位:韓信自立為王歷史會另有一個三國?三國裡打敗呂佈的人是誰?哪位將領曾擊敗過呂佈三國屈死的劉封:一個“贗品兒子”的悲劇人生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英年早逝  公元241年(赤烏四年)五月,孫登逝世,時年三十三歲。臨終前,孫登上書給孫權,提出瞭幾項令國傢安定和富強的建議,又推薦陸遜、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等多位優秀的臣子,希望孫權能多加親近任用他們以令吳國昌盛。孫權在得悉孫登亡故後才看到這篇表章,因此更加悲傷,談到他都不禁傷心流涕。謚孫登為宣太子。最初葬於句容,設置園邑依法奉守,三年後改葬蔣陵。  孫登故吏謝景當時為豫章太守,聽聞太子亡故後不勝哀情,棄官奔喪。之後上表彈劾自己擅離職守。孫權安慰他道:“君與太子從事,異於他吏。”且派使者前往慰勞,允許他恢復本職,發遣還郡。  孫登子孫璠、孫希皆早卒,次子孫英,後封為吳侯。公元254年(五鳳元年),孫英不滿權臣大將軍孫峻擅權,密謀誅殺孫峻,後來事情泄露,遂自盡,封國被除。  軼事典故  孫登比丸  孫登有一次乘馬外出,有一顆彈丸從身邊飛過,他身邊侍衛便去尋找射彈丸之人。正有一人手握彈弓身帶彈丸,大傢都認為就是這個人射的彈丸,但其人否認不服,侍從們便想揍他,孫登不允許,派人尋找飛過他身邊的那粒彈丸,同此人身上攜帶的一比較,兩者並不一樣,於是放走瞭那人。又有一次丟失瞭盛水金馬盂,查出偷竊者,原來是自己手下人幹的,孫登不忍心重罰他,隻叫他來責備瞭一通,遣他永遠回傢,並令身邊的人不要張揚。人之遭受冤枉,大多起因於案情是非難辨。斷案的官吏不能細查慎處,便躁怒地濫施威刑,結果導致無辜蒙冤。   不忘養母  當初,孫登的生母地位低賤,徐夫人對他從小就有母養之恩。後來徐夫人因為妒嫉被黜廢置吳郡,而步夫人最為得寵。步氏有所賞賜,孫登不敢推辭,隻是拜受而已。徐氏派人前來賜給孫登的衣服,孫登必定沐浴後才穿上。孫登將被冊立為太子,他推辭說:“根本得到確立,道義才能產生,要立太子,應先立皇後。”孫權說:“你的母親在哪?”孫登回答說:“在吳郡。”孫權沉默無語。  歷史評價  陳壽:“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  葉適:“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殘忍呂雉濫殺劉邦子孫的原因何在?守活寡心變態

  漢高祖死後,他的結發之妻呂雉,亦即呂皇後,成瞭呂太後,新皇帝漢惠帝是她兒子,漢傢以孝治天下,加之漢惠帝性格優柔軟弱,呂太後脾氣陰鷙強悍,於是,呂太後實際上掌握瞭皇傢全部權力;到漢惠帝死後,新皇帝幼小,她又臨朝稱制八年,成為事實上的皇帝。她不像漢高祖那樣成熟老到,而是以市井潑婦的大刀闊斧,操辦漢室皇朝的傢國大事。三下五除二,稀裡嘩啦也就似乎樣樣都隨心所欲地辦成瞭。舉個例子,可能是由於忌妒,或是其他原因,她對漢高祖的那些其他妃嬪所生的子子孫孫們,想殺誰就殺誰,殺到什麼程度?去其多數而隻剩少數!像呂太後這樣隨心所欲、快意恩仇,做人辦事,也真是爽快之至!卻不料,六月債,還得快,她的下場卻比漢高祖淒慘得多,因著漢高祖生前的某些巧妙的制度預設與人事安排,呂太後才離人世,全部呂姓外戚,盡遭大臣們誅戮,老幼無存,雞犬不留。最後結果乃是,漢高祖差一點兒因為呂太後的快意恩仇而斷子絕孫;而呂太後自己的呂姓傢族,也就因著呂太後的快意恩仇而真的斷子絕孫瞭。  瘋狂呂太後盡殺劉姓子孫  劉邦死後,呂太後做瞭一件常理上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就是,她把劉邦的那些已經封王的子子孫孫們,一個一個地消滅瞭。這些劉姓分封王們,各自封王於離京城較遠的地區,也並不像戚夫人與趙王如意那樣,同她有爭奪皇位的深仇大恨,但她何以會如此辣手?我們且看她是如何收拾這些劉姓分封王的,再來探討她的動機。  先看趙王劉友,劉友為漢高祖中子,於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立為淮陽王。趙王如意死後,漢惠帝元年(前194),淮陽王劉友改封趙王。呂太後決定,以呂姓外戚之女為趙王劉友之王後。趙王劉友不喜歡這位呂姓王後,而寵愛其他王姬。呂姓王後於是怒而回京,進讒言於呂太後說:“趙王說:‘呂姓外威豈應封王,太後百歲(死)後,吾必攻擊之!’”呂太後大怒,於呂太後七年(前181),召趙王劉友來京,至京後,呂太後拒絕接見,將趙王劉友幽閉在趙邸(分封王在京均有館邸,以該王國之名命名)中,發兵圍守之,不給食物。趙國諸臣,凡是偷偷向趙王供應食物的,一律被逮捕治罪。趙王劉友餓極瞭,於是作歌曰:  “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脅王侯兮,強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悟。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與直(希望上天給我一個公道,即申冤)!於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自殺)!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   詩寫得不算精彩,隻能說是紀實之作。不過,說實話,一個人餓得頭昏腦漲、六神無主時,能夠留下這樣一首詩歌,也就不容易瞭。  趙王劉友終於餓死於長安趙邸。呂太後決定,以民禮葬之於長安民壕之間。所謂“民壕”,或者也就是亂墳崗瞭。  趙王劉友死後,呂太後改任漢高祖的另一個兒子梁王劉恢為趙王,而將呂王呂產改任梁王,這一來,呂產封王以後,不就從無國土到有國土瞭嗎?呂太後又以呂產之女為趙王王後。王後帶去瞭大批呂姓隨從官員,控制瞭趙國的權力,趙王劉恢的一舉一動,都在諸呂的伺察之下。趙王有愛姬,呂姓王後則以鴆酒毒死之。趙王劉恢於是作歌曲四章,悼念其愛妃,令樂人歌之。歌畢,趙王劉恢感到活得實在沒有味道,於是自殺。呂太後聽瞭說:“趙王為一個婦人棄宗廟而死,其子不當繼承王位。”分封王國趙國,就此又空出來瞭。於是,呂太後派人告訴處於漢、胡邊境的漢高祖的另一個兒子代王劉恒,要求代王劉恒改任趙王。代王劉恒謝過呂太後,要求繼續守於邊境。  代王劉恒的決定,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兩個劉姓分封王已經被整死瞭,他哪裡還敢往油鍋裡跳。趙國相對而言處於內地,呂太後容易控制;代國乃是與匈奴接壤的邊疆之國,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而守邊的理由也算充分。另外,正由於代國處於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地區,代王劉恒肩負著抗擊匈奴的重責,手中握有相當的兵權。(按,據漢代制度,為瞭有效地抗擊匈奴,邊境諸郡、國中,必有一位權威性人物,有權統一調度邊境諸郡兵力。雖然代王劉恒此時是否有此權力,史無明文。但是,一來,代國處於抗擊匈奴前沿,國中必有較強兵力;二來,他是劉姓分封王,地位遠高於諸郡太守,無疑為邊境諸郡中的領袖人物,按照漢代邊境抗擊匈奴的一貫制度,理當有此權力。那麼,此時代王劉恒手中的兵權,呂太後亦不能低估。)兵權在手,加之天高皇帝遠,呂太後輕易動他不得。由此,代王劉恒逃過瞭一劫。   不過,呂太後雖然沒有能算計到劉恒,倒也有失有得。分封王國趙國,則又空出來瞭。於是,太傅、梁王呂產與丞相陳平等大臣建言,武信侯呂祿爵居上侯,位次在侯爵中第一,請立呂祿為趙王,呂太後同意,同時追贈呂祿之父康侯呂釋之為趙昭王。在大臣建言名單中,呂產打頭,陳平隨後,這顯然是說明瞭,呂產是呂太後的代表,陳平等大臣必是唯睢諾諾瞭。  同年九月。漢高祖的另一個兒子燕王劉建死,燕王劉建無嫡子,但是,後宮一美人生有庶子,按照王位繼承制度,分封王無嫡子時,則以庶子繼承王位。呂太後也有辦法,於是派人殺其庶子。這一來,燕王劉建就再也沒有王位繼承人瞭。十月,呂太後乃立呂王呂臺之弟呂通為燕王。  另有一個淮南王劉長,我們在這裡也順便說一下。  劉長事見之於《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劉長的生母原是趙王張敖的後宮美人,姓趙,漢高祖八年(前199),經過趙國時,趙王張敖令趙美人侍寢於漢高祖。趙美人侍寢後有孕,張敖不敢再留趙美人於自己宮中,於是另築一宮以居之。本想將此事及時報告漢高祖,不料,趙王張敖此時卻牽涉進一件謀反案中,和張敖有關的人,一律被捕,趙美人亦下獄。趙美人告訴獄吏說:“曾侍寢皇上,有孕。”獄吏報告漢高祖,漢高祖正惱火於張敖的謀反,對此置之不理。趙美人的弟弟趙兼通過辟陽侯審食其,言於呂後,呂後忌妒,亦置之不理。趙美人在獄中生下劉長後,即自殺。獄吏將剛生下來的劉長送達漢高祖處,漢高祖這才懊悔瞭,將新生的劉長交給呂後,要呂後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此時,劉長之母趙美人已死,呂後已經無須忌妒瞭,於是,呂後乃將劉長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養大,劉長於漢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封為淮南王。說瞭這樣一個經過,我們知道,劉長之所以能夠幸存,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呂太後撫養大的,與呂太後的關系有些特殊之處。  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史記·呂太後本紀》的開頭處,要有一段專門介紹漢高祖諸子情況的閑文字瞭。讓我們把這段閑文字重復一下:“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為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為趙王;薄夫人子恒為代王;諸姬子,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陽王,子長為淮南王,子建為燕王。”  這八個兒子當中,去掉已死的漢惠帝,還有七人。七人中,淮南王劉長是由呂太後從小撫養大的,愛如己子,當然較為安全。剩下六人,其中四人,或本人,或其後代,皆消滅於呂太後之手,身死國除。實際上,前面已說過,齊王劉肥差一點被鴆酒毒死,後來因為獻出瞭一郡給呂太後之女魯元公主,始得呂太後有所照顧;另一人則是代王劉恒,一因其母薄太後無寵於漢高祖,二因代國遠處邊境,手中又有兵權,呂太後投鼠忌器,也因’為劉恒比較見機,方得免於毒手。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呂太後何以會將漢高祖諸子消滅得差不多呢?  我們當然不能完全排斥忌妒的因素。劉邦起兵以後,她長期處於守活寡的境遇,眼看著劉邦與戚夫人等諸姬廝守快活,心理上出現變態,這也是能夠理解的。不過,眼前的實際利益,則可能是更現實的考慮因素。  一個實際問題是,漢惠帝早死,並未留下嫡子,幾個兒子都是漢惠帝後宮美人生下的幼子。據《史記·呂太後本紀》說,漢惠帝的皇後是其親妹妹魯元公主的女兒,無子。大約是受瞭呂太後的教唆,漢惠帝的皇後假裝懷孕,而後取後宮美人之子冒充作為自己所生之子,同時殺其生母。此子遂成為漢惠帝的嫡長子。漢惠帝死後,此子就立為新皇帝。當然,此子十分幼小,呂太後又善於弄權,這個新皇帝並無實權。後來,新皇帝漸漸長大瞭,知道生母被殺以後,就說:“怎麼能作出殺我母親讓我冒充皇後兒子的事呢?我現在還沒有長大,長大以後就要為生母報仇。”呂太後一聽,怕出事,就把這個新皇帝幽閉於皇宮內的永巷中,禁止一切人與他接觸,對外說是新皇帝病重。於是,呂太後下詔大臣說:“凡是擁有天下而治萬民的人,蓋之如天,容之如地,皇上有歡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擁戴皇帝。上歡下欣,相互交通,而天下治。如今皇帝病久不已,迷惑昏亂,不能繼續奉宗廟社稷,不可以管理天下,其代之。”這封詔書中,“蓋之如天,容之如地”雲雲,可見她自己連漢高祖的兒子們都容不下!但是,在當時漢廷,群臣遵奉呂太後的一切旨意已成習慣,於是,“皆頓首”曰:“皇太後為天下百姓計,所以安宗廟社稷甚為深遠,群臣頓首奉詔。”此時朝廷之輿論一律如畫。  於是,呂太後乃撲殺小皇帝,另立小皇帝的弟弟,也是後宮美人所生之另一幼兒常山王劉義為帝。常山王劉義立為皇帝以後,因為呂太後臨朝稱制之故,不稱元年,所以史稱“少帝”。也就是說,這個小皇帝隻是擺擺樣子的,真正的皇帝還是呂太後。若按漢傢禮制的規定,皇帝的母親稱為皇太後,皇帝的祖母則應稱之為太皇太後。已經廢掉的小皇帝與新立的小皇帝劉義’都是呂太後的孫子,呂太後原應改稱為太皇太後。大約呂太後覺得,兩個孫子都不過是用來擺擺樣子的,並不當真,所以,她還是被稱為呂太後。漢皇朝自叔孫通制朝禮以後,一切禮法都是有規有矩的,像模像樣的。禮首先是規范上層人士自己的,上層有瞭規矩,自然逐步影響中、下層,使中、下層遵禮守法。呂太後卻不懂這個淺顯的道理,自己帶頭破壞禮法,更換皇帝有如弈棋,皇帝即位而無年號,自己本應稱太皇太後而仍稱太後,遂使漢廷尊嚴不斷下滑,這種下滑,最終必然削弱皇室權威  問題還在於,呂太後立帝、廢帝,有如弈棋,心中自然有鬼!在此背景下,漢高祖的所有兒子,都成瞭她的心腹之患。因為,如果眼下坐在皇位上的小皇帝,地位有疑問,那麼,一切漢高祖的兒子們,就都具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也就是說,對她呂太後的權威就都具有挑戰性瞭。這也就是說,呂太後的各種舉措,不斷地在形成促使人們挑戰呂太後權威的後果。她已經感覺到瞭,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卻不去追究權威受到威脅的內因與前因,而是致力於消滅各種威脅到自己權威的力量,打擊面越大則反作用力越強,揚湯止沸,其沸更甚!  這是從消極方面,即對於呂太後的不利因素看;另一方面,若從對她的有利因素看,諸呂雖已封王,但是就漢初而言,全國半數以上的地塊早已分封給各個劉姓分封王瞭,哪裡再有土地分給呂姓諸王呢?呂臺初封王時,要從齊國挖出一郡來,還要封齊國王子、齊國高官各兩名為侯,作為交換。這類運籌,何等吃力!於是,消滅一個劉姓分封王,就多出一個分封王國的地盤,燕王呂通、趙王呂祿,不都是因消滅劉姓分封王而得到地盤的嗎?  這樣,從呂太後的角度思考,消滅劉姓分封王,豈不正是一舉多利的事情嗎?相關閱讀推薦:兇殘呂後:劉邦的皇後呂雉當政15年如何濫殺無辜呂雉為何要把自己的外孫女嫁給親生兒子劉盈?被戴綠帽的劉邦給自己的情敵封侯:呂雉情人是誰漢宮秘史:漢高祖劉邦的寵妃們為何扳不倒呂雉?呂雉為何把戚夫人制成人彘?呂雉毒婦罵名的由來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天下事凡大利者則必有大害,呂太後在漢高祖死後,一路走下來,為呂姓外戚占盡瞭大利,盡做賺錢生意。至於這裡的大害,卻不是市井潑婦呂太後所能看得清楚的瞭。  現在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劉姓宗親中,那些得到過呂太後好處的人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的。  前面我們曾經說到,呂太後妹妹呂媭的女婿營陵侯劉澤,本來在漢惠帝年間,身為大將軍,到呂太後自己臨朝稱制,諸呂手握南、北兩軍軍權後,大將軍劉澤對於呂太後來講,已經無用。此時,劉澤心中就頗為不安瞭。  《史記·荊燕世傢》說,營陵侯劉澤此時得齊人田生為之劃策,以求自保。田生遊於長安而生活貧困,劉澤曾贈之以金二百斤。田生得金後,即回齊國。呂太後二年(前186),亦即諸呂掌握軍權之後的第二年,劉澤知道自己對呂太後已無用處,便托人帶信給田生說:“我的處境不太好瞭。”田生乃立即重回長安,他並沒有馬上去見劉澤,而是租借瞭一座大宅子,令其子設法與呂太後所最寵幸的宦官、中大謁者張澤交往。數月後,交往漸密,田生之子乃請張澤到自己傢中做客。張澤至後,田生傢中一切帷帳傢具,氣派同於諸侯。張澤大驚,乃知田生不同於常人。酒酣,田生屏退左右,遊說張澤曰:“我觀察長安諸侯、王邸舍,有百餘幢之多。皆為高皇帝宗室功臣們。今呂氏從高皇帝微賤時就支持高皇帝以定天下,其功至大,加之以身為太後親戚之重。如今太後年事已高,諸呂地位偏弱。太後心中肯定想立呂產為王,但是太後卻不便自己提出來,且擔心大臣不聽。你最得太後信任,且為大臣所敬,何不暗示大臣主動提出封呂氏為王,如此,太後必喜。諸呂封王後,你在其中最起作用,必可得萬戶侯。反過來說,諸呂封王乃太後之所欲,你身為內臣,若不能為太後分憂,則不免禍及於身瞭。”張澤果然覺得,田生的話有道理,於是一切照辦。呂產封王以後,呂太後大喜,賜張澤金千斤,張澤以其半贈田生,謝其劃策之功。田生不肯受,對張澤說:“呂產封王以後,諸大臣心中未能心服。如今營陵侯劉澤,乃劉姓宗親,為大將軍,心中必有所不平。你不如勸說太後,給他封一個十餘縣的分封王國為王,劉澤得王後,必高興而歸國。如此,諸呂就更安全瞭。”張澤言於呂太後。呂太後果然封營陵侯劉澤為王。這時,呂太後手中依然沒有地盤可分,打的仍是齊國的主意,於是挖出齊國的狼玡郡來,封劉澤為狼玡王。  這樣一來,齊國先主動獻出瞭城陽郡給呂太後的女兒魯元公主;繼而挖出瞭濟南郡給呂王呂產;現在則又挖出瞭狼玡郡。連失三郡,齊國分封王、大臣們如何會不心疼?呂太後做事情,出於市井潑婦的狹隘眼界,一向顧頭不顧尾,於此可見一斑。至於齊國分封王、臣僚的心疼,肯定會或遲或早地反映出來。我們不妨等著瞧。  劉澤受封後,田生勸他立即歸狼玡國,不宜留在京城。狼玡王劉澤乃與田生火速出關,歸國。剛出關,呂太後派人追還劉澤,令他留在京城,但為時已晚,使者追至關口,劉澤已經出關瞭。田生何以要求狼玡王劉澤火速出關,史無明文,猜想起來,田生當是認為,京城長安處於各種矛盾的交叉點,諸呂對他不放心,大臣們又把他看成是呂太後的親信,兩面都對他有所猜疑。劉澤在京城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中,確實也難於自處,至分封國為王,則較為進退自如之故。或者田生已經看出瞭,呂太後與諸呂遲早會有禍殃,劉澤從呂太後處得到的好處太多,又是呂太後妹妹的女婿,大臣們容易把他看成是呂太後親信,一旦有變,難於逃禍,則不如遠去分封王國,較為有利吧!   不久,呂太後果然封中大謁者張澤為建陵侯。  再說一個人,朱虛侯劉章。劉章是齊王劉肥的王子,在呂太後二年即宿衛於長安皇宮中,呂太後妻之以呂祿之女,封為朱虛侯,視之如子。呂太後六年,劉章年二十,心中氣忿於呂氏的專權、劉氏的壓抑,常常想找機會出口氣。有一次,劉章入侍呂太後宴飲,呂太後令劉章為行酒令時的酒吏,即負責處罰不按酒令行事的人。劉章說:“臣乃將種,請得以軍法行酒。”呂太後說:“可以。”酒酣,劉章進酒歌舞,說:“請為太後唱《耕田歌》。”呂太後說:“隻有你老子才知道耕田呢!你生下來就是王子,哪知道耕田的事情呢?”劉章說:“臣知道。”呂太後說:“那你就給我唱唱耕田的歌吧!”劉章於是唱道:  “深耕概(稠密)種,立苗欲疏(稀),非其種者,鋤而去之。”  這四句詩歌,確是說的耕田、間苗、鋤草等事,但是,從“非其種者,鋤而去之”兩句看,又似是有所寓意。呂太後聽瞭,默然不語。  過瞭一會兒,座中諸呂,有一人醉,逃出宴席以避酒。劉章追及,拔劍斬之而還,報告呂太後說:“有一人逃亡,臣已按法斬之。”太後及左右皆大驚,但是,因為呂太後曾經答應過劉章以軍法行酒令,也不便對他加罪,於是罷宴。自此以後,諸呂都懼怕朱虛侯,大臣們也覺得,朱虛侯是他們可以依靠的人。  這兩個劉姓侯王,都是呂傢的女婿,都是從呂太後身上得瞭好處的,但在其內心深處,對於劉姓宗親受到的壓制,都有憤懣之心,對於自己的處境,也都有不安之意。其餘處境不如他們的人,情緒可想而知。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太子孫登:接班人33歲英年早逝成孫吳政權的遺恨

  太子孫登——孫吳政權的遺恨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裡,孫登上得孫權之歡心,下被天下百姓愛戴,中與朝中大臣和睦相處,其治理國傢之能力,在大事小事上皆閃耀著一個明君之光芒。品德無二,能力無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他將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麼早地就離開瞭人世,離開瞭眾望所歸的那個皇帝之位。  二十一年太子,他留給瞭吳國上下無限的悲哀,他留給父親的是一份寶貴的治國遺囑。他走的時候才三十三歲,正是一個人可創造輝煌的時候。他的宅心仁厚在整個吳國盡人皆知,他死後被稱為“宣太子”,他活著的時候,其仁義、其道德已經人人傳頌。他的死是吳國的大損失,也是中國歷史的損失。我們在感嘆他英年早逝的同時,也應該感嘆,歷史隻是因為一個太子的死而改變瞭它本不該改變的發展方向。  一份寶貴的政治遺囑  公元241年,年僅三十三歲的吳國太子孫登病逝。他在臨死前給父親孫權留下瞭一份洋洋灑灑的千字文。  孩兒不孝不賢,所以被上天懲罰而纏上重病。自我反省,實在無話可說。品行鄙陋,恐怕終要離父親而去瞭。我並不惋惜自己,隻是一想到將離開父母,從此,人鬼殊途,永遠也不能再敬奉仰望宮禁,不能朝拜陛下王後,生時沒有為國傢出一點力,死卻留給陛下沉重的憂傷,這才是我感到悲哀的地方啊。   古人說,生死有命,長短在天。周晉、顏回都是智勇雙全的人才,尚且夭折,更何況是我愚昧鄙陋,活到今天,已經是上蒼對我不薄瞭。況且,我活著的時候是太子,死後還享受尊榮的地位,對於我來說,擁有的已經太多,我還有什麼可悲嘆遺憾的呢?如今天下大事還沒有定局,流竄的賊寇還沒有處置,四海翹首以待,把命運系在父親您身上。處境危險的人希望安全,處境動亂的人更是希望太平。希望父親能徹底忘掉我這個人,割舍普通百姓的情感,修煉黃老之術,專心保養精神,加進營養膳食,廣開神聖英明的思慮,以確立萬古不朽的功業,那麼,整個天下的百姓很幸運地有瞭靠山,我死而無憾瞭。  父親不必為我的死難過,皇子孫和仁義孝順,聰明睿智,德行清明豐茂,應及早安排,從而讓天下百姓有所希望。大臣諸葛恪才能出眾,學識淵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的器量足以承擔佐助時政的職務。大臣張休、顧譚、謝景都很機敏,有見識,入則應該用為親近的心腹,出則可以成為堅利的爪牙。范慎、華融勇猛過人,氣節雄壯,確有國士之風。刁玄性情優柔且寬宏,並有道傢風范,裴欽博聞強記,他的文采值得取用。蔣修、虞翻的志向氣節都很分明。這些臣子裡有的適宜任朝臣,有的可以任將帥,他們都通曉時政,熟悉法令,固守信用,堅持道義,具有威武不能屈的志向。他們在我身邊這麼多年來,我對他們的瞭解很深。所以,當初父親把他們安排在我身邊,我現在由衷地感到父親的苦心。  我深切地考慮到,現在境外多事,戰爭不止,我們應該勉勵六軍將士,以謀求進取。軍隊是以人為群眾的,群眾則以財貨為寶貝。我私下聽說下面郡縣有不少地方荒蕪殘敗,百姓生活困苦,奸邪禍亂萌生,因此法令頻繁增加,刑法更加殘忍,我聽說治理政事要順從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眼下確實有必要和將相大臣們仔細地選擇合乎時宜的政策,廣泛采納眾人的意見,對刑法加以寬緩、賦稅加以減輕,適當地取消一些勞役,從而讓百姓歸心。大臣陸遜對時政忠誠勤勉,獻身憂國,盡心為公,有不謀私利的氣節。諸葛謹、朱然、朱據、呂岱、張承、孫怡為國盡忠,通曉治國的體制。父親可以讓他們拿出有益於國傢和百姓的辦法,除掉苛刻煩瑣的政策,愛護養育兵馬,安撫百姓。五到十年,必能讓遠方的人歡喜而來,近處的人更加盡心盡力。無刀兵之禍,統一天下便可指日可待。  有人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中肯,不摻一絲虛假。所以,楚國公子貞臨死前,留下遺言對時政提出告誡,君子認為他忠誠,何況我孫登,還能閉口無言嗎?希望父親大人能留意聽取采納我的意見,孩兒也就可以含笑九泉瞭。  孫登囑咐手下人,待自己死後將此信交給父親。當孫權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無語淚流。老年喪子已經很不幸瞭,更何況這個兒子非比尋常,他是自己一生的寄托。  孫登死的消息傳出來後,豫章太守謝景無法克制自己悲傷的心情,竟然擅自去參加瞭孫登的喪禮,並向孫權請罪,請求免去他的太守之職。孫權告訴他,你跟太子多年,和其他官員不同。同時又派親近的使者去慰問他,並告訴他,豫章太守一職沒有合適的人選,還是需要他來承擔。是時,吳國上下哀痛不已,作為父親的孫權更是以淚洗面多日。  那麼,一位太子的死何以會引起孫權這麼大的反應,做瞭長達二十一年的太子孫登在孫權眼裡、在吳國百姓心中到底是怎樣一個太子呢?相關閱讀推薦:末代太子朱慈烺的悲哀:國破傢亡後下落無人知被自己太子黨害死的康熙廢太子胤礽:胤礽為何被廢戾太子劉據之死: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真造反瞭嗎?孫權長子孫登為何英年早逝?太子孫登怎麼死的孫權長子孫登簡介 三國時期吳國宣太子孫登生平分頁:1/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孫登太子二三事  公元221年,孫登被立為太子。孫權為瞭讓其成材,特意安排瞭諸多才識品德兼備的名臣作為他的賓客朋友。於是,孫登遺囑裡所提到的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人被選入東宮。他們陪著孫登研讀詩書,孫登若外出,他們就跟著騎馬射獵。孫權覺得作為未來之主的孫登應該熟悉近代史,於是就希望他能讀《漢書》。並特意讓張休去研究《漢書》很有名氣的張昭那裡學習,回來後再將所學的傳授給太子孫登。  孫登與這群大臣相處融洽,經常同乘一輛車,有時候因為聽講很晚,索性就跟這些人睡在瞭一起。這些人在一起儼然沒有師徒、主仆之分。太傅張溫跟孫權說,“中庶子這個官職和太子最親近,他要在太子身邊回答太子提出的所有問題,應當任用德行傑出的人”。孫權以為然,就任命陳表等人為中庶子。陳表他們和孫登熟悉瞭以後,孫登就廢除瞭中庶子的一些繁文縟節。有一次,孫登把陳表按在自己所坐的凳子上,陳表覺得這樣很不好,孫登笑道:“您的學問理應坐在我上頭。”  不久,孫權遷都建業,征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孫登鎮守武昌,並讓他兼任宮府留事。孫登時常出去打獵,本來應該走近道,但為瞭避開農民的莊稼,他寧可多走幾裡地。倘若在他打獵的地方有人種地,即使野獸橫行,飛禽撲面,他也要換個地方,就是因為他不想打擾百姓種地。  孫登的母親出身卑賤,而徐夫人對孫登從小就有養育之恩。後來徐夫人被廢黜,住在吳郡,步夫人開始得寵。步夫人,臨淮淮陰人,與步騭同族,早年“以美麗得幸孫權,寵冠後庭”,且不妒忌,故久見愛待,意欲立為皇後,終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對孫登經常有所賞賜,孫登隻是恭敬地接受,從不推辭。徐夫人派人來賜給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後才穿。孫權要立其為太子時,他卻推辭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應當先立王後。”   孫權笑道:“那麼,王後,也就是你的母親是誰?”  孫登回答:“母親在吳郡。”  孫權不說話瞭,他本以為孫登會說是步夫人。徐夫人雖然被廢黜瞭,但在孫登心裡,一日為母,終身為母。其恭孝之道,在宮廷那樣的環境下實在是難得。  在關於這位仁義太子的傳說中,有一件事是經常被人拿出來傳誦的,就是彈丸事件。有一次,孫登出外打獵,騎馬飛馳時,忽然一顆彈丸從他耳邊擦過。眾人大驚失色,迅速將其圍在中間,另外一批人找兇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彈弓正在四處瞄準,這批人就把此人綁瞭拖來見孫登,此人已經是魂不附體。  證據似乎確鑿,孫登的手下決定先將此人棒揍一頓,然後找棵樹吊死他。孫登叫人找到瞭從耳邊飛過的彈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彈丸放在一起比較,發現此人用的彈丸要遠遠小於那顆彈丸。於是,就把嚇得魂不附體的人放瞭。  孫登手下的人說,即使不是此人所為,必有人要對殿下不利,還是殺一儆百的好。孫登卻說,國傢有國傢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將此人處死,那麼,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濫殺。我不但犯瞭國傢法度,還留下瞭罵名,一舉兩失,你們說,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瞭這件事會怎麼想我和父皇呢?  有人曾將孫登辨彈丸一事放進智書裡,認為孫登很聰明。其實,但凡是個人就知道應該拿來彈丸比較一下,而這件事之所以被人人傳誦,無非是因為孫登的美德,在三國時期,這種行為在一個儲君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智慧瞭,形而上地認為,這該是一種仁德。  此事過去不久,又一件事被史傢記載瞭下來。  有一天,孫登起來想吐痰,但找不到瞭那個可愛的盛水金馬盂。本來,這隻是一件很小的東西,貴重就貴重在它是太子的私人物品。經過偵察,孫登找出瞭那個盜竊的人,他的手下人還是給他出主意,先棒揍一頓,然後砍腦袋。孫登很生氣地將小偷責備瞭一番,然後讓他滾蛋,並且告訴手下的人永遠不要再提這件事。分頁:2/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當他的弟弟孫慮去世後,父親孫權痛苦不堪,兩天才吃一頓飯。孫登得知此事後,晝夜兼程趕到父親所在地,對孫權說,“孫慮走瞭,這是命運。如今北方的土地還沒有統一,四海之民都在翹首盼望得到解救。老天把這樣的重擔子交給父親,可父親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反而不思飲食,我真是為父親憂慮不安。”  孫權這才開始大吃大喝起來,十幾天後,孫權覺得自己沒事瞭,就打發他回駐地。但他卻懇求說,“兒子不能早晚向父親請安,這就是不孝。陸遜在那裡,難道父親還不放心嗎?我想再多陪父親一段時間。”  孫權想瞭想,就把他留瞭下來。不久,孫權出征新城,讓孫登留守,全面主持留守的政務。在此期間,因為諸多地方糧食歉收,盜賊滋生,孫登明確法令,從而防范瞭諸多想要趁勢作亂的人。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裡,孫登上得孫權之歡心,下被天下百姓愛戴,中與朝中大臣和睦相處,其治理國傢之能力,在大情小事上皆閃耀著一個明君之光芒。品德無二,能力無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他將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麼早地就離開瞭人世,離開瞭眾望所歸的那個皇帝之位。   在他死後,孫權按照孫登的意思將另一個兒子孫和立為太子,這位第二任太子小時候就因母親王氏得寵,很為孫權喜愛,十四歲時,孫權就為其安排宮廷禁衛,並找大臣傳授其經傳。孫和喜歡學習,對才學之士也很有禮貌,因而很受朝廷內外贊頌。成為太子後,他對政事的處理並不亞於孫登。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卻是,因為沒有瞭孫登,才顯出瞭孫和的才能。  孫登死後  早在孫登還是太子之時,因為自己母親被廢黜和自己身體常常感到不適的關系,他常想讓出太子之位來。首先是孫權不答應,接著就是朝中但凡有點腦袋的大臣也不答應。因為無論從子嗣繼承的傳統還是孫登的品德能力來講,他做太子是唯一人選。  吳主孫權生有七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和最小的兒子孫亮。帝王多子本是情理中事,孫權在立儲君的問題上也算是一明君。早在221年時,孫權為吳王,就把孫登立為王太子。並且很註意對孫登的培養,精選師傅和賓友。諸葛恪、張休、顧譚和陳表號為“四友”,都是三國時的名臣代表,孫權把孫登交給這些人,顯然是對孫登寄予瞭厚望。241年,孫登一死,對於孫吳政權來講,這個損失是無法彌補的。而當時在東宮的這些人所代表的利益也讓後來的孫和與孫霸的鬥爭更加激烈起來。  孫登在這些人的熏陶下,為人之表現與從政之態度頗具儒者氣質。大量關於孫登的事實,完全可以證明他就是一位最佳的繼嗣人選。陳壽後來在其傳末評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德之美。”宋人葉適也指出:“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但是,這樣一個人卻在父親還很健康的情況下早早地離開瞭,他並沒有繼承大位,這是他自己的損失,也是孫吳百姓的損失,更是孫吳政權後來出現波折的導火索。  孫權的第三子孫和在242年獲得太子之位後,更是受到瞭連失二子的孫權的寵愛。正是基於此,他對孫和的培養絕不次於當初對孫登的培養。名儒闞澤就在這個時候出場瞭,他對太子孫和的教導可謂面面俱到,自己也是不遺餘力:“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分頁:3/7頁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吳書》上談到孫和,說,(孫和)好文學,善騎射,承師涉學,精識聰敏,尊敬師傅,愛好人物。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以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名士為侍從。  這樣的一群人在太子周圍,自然會讓以前跟著孫登的那些人聚攏過來。在這些人看來,孫和有能力,有品德,和當初的太子孫登不相上下,況且其所立符合瞭儒傢的立長原則。當兩位太子的力量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就形成瞭一股強大的勢力,讓孫權不得不抽時間想上一想。  大概也是出於對太子勢力的忌憚,孫和被立為太子八個月後,孫權制造瞭一起事件,從此拉開瞭太子相爭的帷幕。243年八月,孫權當著群臣的面封四子孫霸為魯王,這其實並不算什麼,但讓眾臣感到奇怪的是,孫權對這位魯王寵愛備至,幾乎比寵愛孫和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不久,宮廷裡便傳出瞭孫和與孫霸不和的消息來。孫權知道後,大為惱火,下令以後兩人不允許見面。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孫權是真想鎮壓太子身邊的勢力,還是愚蠢得沒有瞭原則。身為帝王卻不知太子之位的重要性和兇險性,沒有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   他的命令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因為在他的“幫助”下,孫霸的勢力已經和孫和旗鼓相當瞭。兩個人的鬥爭逐漸明顯化,朝中大臣們自然也分成瞭兩派。從而形成瞭太子黨與魯王黨兩大陣營,相互傾軋。孫權這個老人壽命非常之長,孫和與孫霸鬥瞭八年,他居然還不死,但是,朝臣們的互相傾軋已經讓他感覺到瞭朝堂危機。一次,他對親信說:“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兩派,事情不太好,萬一發展到當初袁氏那樣,就不好收拾瞭。”  他首先對朝臣們下手,先是對支持太子孫和的朝臣進行譴責、流放甚至誅殺,接著就對付孫霸集團中的大臣們。在經過瞭血腥屠戮後,兩黨鬥爭才算告一段落。最後,在250年,他廢黜瞭孫和,又賜孫霸死,改立他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要知道,當時他剩下的幾個兒子裡還有五子孫奮和六子孫休沒死呢,但他卻立瞭最小的孫亮。兩年後,孫權終於歸西,繼位後的孫亮才十歲,愚蠢與否不得而知,但因為年幼而無知卻是肯定的瞭。這樣一個小皇帝最終把孫吳政權拖進瞭萬丈深淵。  我們現在看那段歷史,覺得很奇怪,孫權的七個兒子,其中兩個是病死的,兩個是被他殺的。這四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而最優秀的孫登之死對整個事件的影響是最大的。試想,如果他不死,以後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孫登在太子之位上長達二十一年,從未做出任何讓孫權懷疑的事情來。這就足以說明,無論孫權以後會做出多麼愚蠢的舉動,也絕對不會廢黜孫登。況且,孫登曾讓過太子位,這就更加強瞭在孫權心裡的好印象。  孫登死後,圍繞著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嗣所展開的鬥爭,其持續時間之長、卷入人數之多、相互殘害之烈、危害之重,在歷史上實在找不出第二例來。孫權雖然暫時以斷然之手段平息瞭“二宮之爭”,但其遺患已成。  我們在惋惜孫登早逝的同時,也該責難他:為什麼不好好註意身體,而引起瞭後來孫吳政權那麼大的風波來!分頁:4/7頁  上一頁234567下一頁  遺囑中的奧秘  孫登留給孫權的遺囑,如果隻看字裡行間,大概無非是想要孫權註意身體,並妥善安置好曾經在自己身邊的大臣。但如果對當時的情況進行仔細分析,這份遺囑實在是當時對孫權的種種舉措的不認可與對時政的精彩剖析。  早在幾年前,吳國發生瞭一件大事,史稱“呂壹事件”。呂壹靠溜須拍馬得到瞭孫權的重用,任命其為“校事”,又給瞭他“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的權力,專拿江南豪族下手,且連尚書令顧雍、上大將軍陸遜也被他們咬上瞭,可謂權勢熏天。大臣與校事的矛盾,恰是豪族同皇權矛盾的曲折體現。當呂壹因污陷朱據被抓住罪證後,孫權即“亦覺悟,遂殺呂壹”以安慰大臣。但這件事情雖然結束瞭,卻在諸多大臣心上留下瞭很不好的印象。孫登在遺囑中勸孫權修黃老之術,意思是想讓這位父親以無為來治理國傢,很含蓄地表示瞭他對父親因猜疑而亂殺功臣的不滿與擔憂。  在遺囑中,他從弟弟孫和開始,列舉瞭過去與他共事過的東宮屬官,希望父親能根據他們各自的才幹,分別予以重用,繼續信任他們,並特別懇請孫權凡事多征求他們的意見,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如果真能如此,那麼十年之內,就會收到“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的效果。孫登還在遺囑中對於當時吳國的刑法嚴酷,徭役紛繁,建議孫權寬刑輕賦,以順民意。  從上可以看出,孫登素來是關心時政並瞭解民情的,他臨終時對父親所上之言,可謂中規中矩,語重心長。孫權當時看瞭很是感動,並且也很認可。可後來的事實卻證明,孫登的遺囑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揭秘:趙匡胤當皇帝後為何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

  趙匡胤嗜酒,沒有當皇帝以前,他是後周世宗手下的大將,有一次想喝酒,周世宗的一位親吏曹彬掌管禦酒,曹彬跟趙匡胤關系也不錯。但是,他說什麼也不給趙匡胤酒喝。趙匡胤有點不高興,說你這人怎麼那麼矯情?咱倆這關系,你給我點好酒應該不是問題吧?曹彬說:這是官酒,我不能隨便送人。趙匡胤說:你怎麼這麼死心眼兒?曹彬說什麼也不答應,最後自己花錢買瞭瓶好酒給趙匡胤。  這樣被人當面不給面子的事情,趙匡胤遇到過好多次——趙匡胤還沒有發跡的時候,到處找工作,流落到長武、鳳翔一帶,見瞭節度使王彥超,希望能被收留,給個工作。但王彥超給瞭趙匡胤一點錢,把他打發走瞭。後來趙匡胤建大宋,當瞭皇帝,將前朝的藩鎮節度使召集入朝開會,在禦花園大擺宴席,隆重招待。宴會上,人人都借著酒興顯擺自己跟當今皇上當年有過什麼交情,隻有王彥超低頭喝酒,言語不多。  趙匡胤發現瞭,問王彥超想什麼呢,王回答說,自己沒有什麼功勞,不配當這個節度使,願意卸職,能給皇帝當一個衛士就好瞭。趙匡胤說以前的事兒,誰能說得準!王彥超顏色稍緩。趙匡胤玩興大起,低聲問他:那你說說,當初為什麼不收留我?王彥超說:我那兒的水淺得跟牛蹄窩裡的積水一樣,怎麼能容得下一條神龍?再說,我當時若收留瞭您,您就不一定有今天瞭。趙匡胤大笑,還讓王彥超繼續當節度使。  聖明之君,必然胸襟廣大。趙匡胤是從後周得來的天下,立國之初,也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人心還沒有完全統一和認可他的正統地位。一般的神經質皇帝,當此時必采取緊張戒嚴的治理模式,而趙匡胤不,他反而很放松。一次宴會上,有個前朝後周的舊官員、翰林學士王著喝多瞭,大聲喧嘩,亂說話,有些話很難聽,甚至直接諷刺趙匡胤。左右很緊張,看皇帝怎麼處理。趙匡胤讓人把他扶出去休息,這個王著犯瞭擰脾氣,手死死地抱著柱子不肯出去,還往皇帝跟前移,大哭起來,場面很不雅觀。第二天有人給趙匡胤奏道:王著他是借酒裝瘋,分明是思念前朝世宗,給陛下難堪,應當治罪。趙匡胤沒等他說完就打斷:什麼思念世宗!他就是喝多瞭嘛,不許聯想。再說瞭,即便他是思念世宗,也沒什麼,一個書生,思念思念而已,還能幹什麼?   趙匡胤去世前,給他的子孫立下三條規定:一、不殺後周皇帝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提意見的人;三、以上兩條必須嚴格遵守。  他的後代如宋仁宗,也是有大胸襟大氣度的君主。有一回某官員奏,自己手下一個小兵士的胳膊上長瞭一條龍狀的東西。這在過去是嚴重犯忌的,要是在秦始皇手裡,這人不但會被處死,連他傢的祖墳都要刨瞭,還得滅族株連不知道多少人。官員將這個小兵士抓起來,等候皇帝的處理。宋仁宗聞奏,說:這算什麼罪啊!人傢身上長瞭個東西也犯法?將他放瞭吧。  歷來科舉,解決瞭出身寒微的讀書人的上進之路,也使朝廷有納新的機制,讓天下的人才有瞭念想和希望——這很重要,希望與念想不一定非要兌換成現實;但沒希望沒念想,人才不在體制內,就永遠沒有參與國傢治理的機會和希望,這很危險,那些人才和自認為人才的人常常就會成為國傢的對抗力量,成為政府力量的對抗者和消耗者。所以,科舉對於古代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貢獻非常大。可畢竟能成功考取功名的永遠是少數人,沒考取的人,難免憤憤不平,這也是人之常情。有一次,成都府接到一個讀書人獻的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這明明是一首煽動造反、煽動鬧獨立的詩!這還瞭得?知府將這個人抓瞭,匯報給朝廷。宋仁宗遠在千裡之外的深宮,看瞭奏折,輕淡地批復道:這是不得志的老秀才的牢騷,你們不要那麼緊張,也別治他的罪。看看有沒有司戶參軍的位子,給他安頓一下,讓他有飯吃,都不容易。  王道本乎人情,不通人情者,必然自私偏狹,必然沒有仁者心懷,其胸襟氣度必然不寬廣,雖為帝王,強權在握,刀劍橫列,手段狠戾,也不會長久。《中庸》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作者:許石林)相關閱讀推薦:打下四百座軍州的趙匡胤武藝究竟如何?宋太祖趙匡胤平生唯一一首詩歌寫得怎樣?給宋太祖趙匡胤幫助最大的人是誰?趙匡胤陳橋兵變是怎麼對待柴榮子孫的?趙匡胤有幾個兒子結果如何?趙匡胤子女有哪些

趙匡胤陳橋兵變是怎麼對待柴榮子孫的?

  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恩寵有加,可是在周世宗去世的第二年,趙匡胤卻發動瞭陳橋兵變,奪取瞭政權,那趙匡胤是如何對待柴榮的子孫呢?  要穩固江山,兵變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後周的皇族實力,那麼趙匡胤有沒有對自己最大的政治敵人進行殘酷的政治屠殺?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看看這樣幾年事情。  趙匡胤帶兵攻入都城,經過一番激戰之後打入皇宮。這時候符太後和周恭帝,也就是七歲的柴宗訓已經知道大勢已去,於是相擁而泣,之後都換上白色的衣服乘轎子離開王宮,避居天清寺。趙匡胤和眾將湧入皇宮,四處搜掠,宮女紛紛閃避、跪拜。這時候趙匡胤看到有位宮女帶著兩個小男孩,衣飾不同,於是盤問,宮女說,這是世宗的兩位王子。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趙匡胤問眾人:“這怎麼辦呢?”趙普回答說:“帶走吧。”一種版本是趙匡胤自己回頭對眾人說:“還等什麼呢?”於是左右把孩子抓走瞭。兩種版本雖然不同,但都表現出趙匡胤的真實內心,想殺盡周世宗後人,斬草除根。隻是第一則含蓄一點,想必是後人為尊者諱,不好說的太直接,把惡人讓給趙普去做瞭。第二種就直接多瞭。從趙匡胤的生平、性格看,第二種更符合武將出身的趙匡胤的風格。  兩種版本的故事後來都提到一個人物,叫潘美。潘美在楊傢將裡,也叫做潘仁美,是一個大奸大惡之輩,是朝廷裡反派人物的代表。而在歷史上的潘美則是北宋初期一位驍勇善戰的名將,在北宋平定南漢、北漢的時候建立瞭赫赫功勛。而面對急於清楚後周皇族勢力的趙匡胤,眾將皆附和,唯獨潘美默不作聲。趙匡胤就問為什麼。潘美答道:“臣和陛下都北面服侍世宗,勸陛下殺掉世宗之子,則有負世宗;勸陛下不殺世宗之子,就有負陛下。”還有一個版本,潘美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隻是於理未安。”兩種版本都表現出潘美是一個有自己獨立主見的人。第一種直言進諫,並且點明殺世宗之子有負世宗,這是作為臣子的不忠。一開始我很懷疑這種回答的真實性,以為第二種更貼近真實,因為表意更加含蓄,對趙匡胤的進諫也更加委婉,隻是於理未安,按理當然是不能殺的,而理是什麼,就是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臣子,至少是周世宗提拔、信任的臣子。不過仔細想想,或許第一種才是真實。潘美此人出名極早,在高平一戰之中就立下功勛,之後雖然名位不如趙匡胤,卻是趙匡胤不可忽視的重要助手,和趙關系不錯。而此時還是趙匡胤進入都城的時刻,說話當還有幾分兄弟語氣,且大傢都感念周世宗的恩情,因此直言不諱。趙匡胤當然會越來越反感兄弟們的這種語氣,於是之後就有瞭“杯酒釋兵權”,確立君臣之分瞭。   無論怎樣,趙匡胤在兵變之初,曾經想過殺掉甚至殺盡後周皇室,以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識到,所有自己的親信,都曾經是周世宗柴榮重用、信任的將領,對周世宗都懷有刻骨銘心的感恩之心,如果進行屠殺,明顯會危及自己的地位。  於是趙匡胤命人追還一個男孩,交給潘美,讓潘美收為養子,為世宗留下另一支血脈。相關閱讀推薦:趙匡胤有幾個兒子結果如何?趙匡胤子女有哪些宋太祖趙匡胤死後誰繼位?趙匡胤下一個皇帝是誰宋太祖趙匡胤怎麼死的活瞭多少歲?趙匡胤墓在哪宋太祖趙匡胤孝章皇後簡介 北宋開寶皇後簡介宋太祖趙匡胤的繼室孝明皇後王氏簡介

雍正如何追查貪官:追得水盡山窮叫他子孫做窮人

  導讀:狗很善於尋找自己逃跑的道路,一有空子就鉆進去瞭,關起門來就可以讓它無空可鉆,無路可逃。雍正是一個“打狗高手”,他治理貪官的時候,采用關門打狗手段,先讓貪官無路可退,然後再算賬,最後讓貪官陷入死亡之地。滿清到瞭他的手中,有瞭一句響當當的口號“雍正一朝無官不清”。雍正的父皇康熙,締造瞭一個太平盛世,也留下瞭嚴重的後遺癥: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雍正接手時,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這令雍正憂心如焚。雍正很清楚,父親締造瞭一個盛世,國傢不可能沒有錢,銀子都到貪官污吏身上去瞭。那麼,怎麼治理這些貪官污吏呢?  雍正有一個特點,他對官場上的流習和積弊都一清二楚。他知道官員搞貪污主要有三招:靠上司包庇、借錢糧充賬、花小費報銷。為此,他苦苦思索治理貪官污吏的對策,經過調研與反復思考,他終於想出瞭治理貪官的策略——先堵退路,後算賬。針對貪官的第一招,雍正的對策是派欽差大臣清理虧空。雍正知道,如果不派欽差大臣,靠貪污犯去查自己的貪污,那是永遠也查不出來的;靠貪污犯的上司也同樣不可行,因為沒有一個貪污犯不巴結上司,不給上司行賄送禮。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因為地方上的虧空如此嚴重,貪官如此猖獗,他們居然毫無動作,那就隻能是兩種情況:要麼是昏官,要麼是庸官,靠這些人去清查虧空,那是不可能成功的。隻有派出欽差大臣才能徹底查清貪官污吏的情況。欽差大臣直屬朝廷,與地方沒有任何瓜葛,這些人,既無前車之鑒,又無後顧之憂,直接歸皇帝領導,一定會盡心盡力,何況他們還想靠查除貪官污吏來邀功請賞呢。   在具體實施的時候,雍正還想瞭一招令人叫絕的辦法,他讓這些欽差大臣帶著一批候補官員去清查,查出一個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職,從調查團裡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這是一招妙棋,也是一招狠棋。因為雍正深知官官相護是官場頑癥。歷來的繼任官,總是會幫著前任補窟窿,然後自己再留下一大筆虧空,讓後任去彌補,衙門的虧空之所以總也補不上,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這一回不一樣瞭,後來上任的人是來查賬的,自然不會替他打圓場、做掩護。這樣,這個貪官就再也無處可逃,隻有低頭認罪,接受處罰。針對借錢糧充賬第二招,雍正下令所借錢糧全部充公。貪官們應對檢查的第二招是借錢糧來填補虧空。上面要來查賬時,就從當地富戶那裡借些錢糧來放在庫裡。上面的來人一看,分文不少。檢查的人一走,這些錢糧又還回去。因為是官借,不但利息高,還不怕不還,再說富戶們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這個辦法也屢屢為貪官所用。  貪官們的這些伎倆逃不過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欽差大臣的同時,也給這個地方下令,誰也不能借錢糧給官府。要借也可以,這些錢糧就是官府的,為國傢所有,所借錢糧別想收回去。這一來,誰都再不肯借錢、借糧給貪官們瞭。針對第三招所花小費報銷,雍正成立瞭“會考府”。會考府是一個獨立的核查審計機關,成立於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它的任務,是稽查核實中央各部院的錢糧奏銷。從此,各地方上繳稅銀或報銷開支,各部院動用錢糧和報銷經費,都要通過會考府會考(稽查核實),誰也做不瞭手腳。   這樣一來,部院長官無法貪污。既然部院長官無法貪污,地方官員想通過花一點好處費,就把自己上面的虧空全部賴掉,也就不可能瞭。貪官們應付檢查的三種方法都被雍正堵死,他們也隻好認賬、認罪。將貪官們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之後。雍正便開始“關門打狗”瞭。打的辦法也有三種:一罷官,二索賠,三抄傢。相關閱讀推薦:雍正皇帝的子女:雍正有幾個兒子有幾個女兒?雍正王朝文字獄第一案:年羹堯案是怎麼發生的?雍正年間文字獄奇案:幾乎都與皇權鬥爭有關!清朝史上雍正和他的甄嬛們:甄嬛們死後出殯內幕雍正奏折中的幽默:你以為朕是好騙的嗎雍正的奏折好深情: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罷官是針對所謂“留任補虧”的,即查出虧空後,勒令該官員在限期內補齊。但是,有哪個貪官會從自己身上挖肉下來填補虧空呢?必然是加緊盤剝百姓。正所謂“不取於民,將從何出?”結果,國庫是充盈瞭,百姓卻大吃苦頭。雍正要改革,既要國富,也要民強,因此,他的對策是先罷官,後索賠。一個被罷免的官員當然無法再魚肉百姓瞭,他們隻能自己掏腰包填補虧空。索賠也不含糊。殺人償命,借債還錢,虧瞭國庫,豈有不賠之理?就是皇親國戚也要賠。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主管過內務府,在追索虧空時,還不出錢,隻好將傢中器物當街變賣。雍正還規定,嚴禁任何人墊付或代賠。過去追贓時,常有下屬和百姓代為清償,而朝廷往往隻要能收回銀兩,也就不管錢從何來。然而雍正不以為然。他說,即使下屬州官、縣官有富裕,也隻能用來造福地方,怎麼可以替貪官退贓?  這樣一來,就有些還不起錢的官員,對此,雍正的辦法是抄傢。元年八月,雍正下令:虧空官員一經查出,一面嚴格搜查衙門,一面讓貪官所在老傢的官員,將其老傢的傢產查封,傢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贓官們的罪一經核實,就把他的傢底抄個幹凈,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傢也不放過。雍正下令:“絲毫看不得礙於情面,務必嚴加查處。把貪官追得水盡山窮,叫他子孫後代也做個窮人,方符合朕的本意。”此令一下,全國一片抄傢聲,雍正也得瞭個“抄傢皇帝”的封號,甚至連牌桌上都有瞭一種新打法:抄傢和(親胡)。遇到瞭這種皇帝,貪官們真隻有“死路一條”瞭。   可惜,在雍正時代,他們連“死路一條”都沒有。雍正的政策是:死瞭也不放過他!雍正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范,均因貪污、受賄、虧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殺。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傢人算賬。雍正說:“這些人自知罪大惡極自身難保,就想一死抵賴,借死保住財產,讓子孫後代享用,這是萬萬不行的。”雍正的這一系列政策,沉重地打擊瞭貪官污吏,僅僅五年,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瞭,帝國的吏治也為之一清,後世評論“雍正一朝無官不清”,可見雍正王朝官風的清廉。更為重要的是雍正通過這樣的方法,鞏固瞭自己的統治,如果說他清理朝廷裡的異己勢力是整頓外部環境的話,那麼,他治理貪官就是整頓內部環境。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劉淵一個匈奴人為何稱漢皇帝?自稱是漢室子孫

  匈奴大單於劉淵為什麼姓劉?西晉末年,一場宗室之間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使日益腐朽的司馬氏政權江河日下,對國內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減。早就蠢蠢欲動的匈奴人劉淵借中原板蕩之機,在西晉北部版圖上獨立門戶,建漢稱帝,攻城掠地,由此揭開瞭“五胡亂華”的序幕。  劉淵,生年不詳,祖父為南匈奴單於於扶羅,父親為匈奴左賢王劉豹,母親為匈奴呼延氏,是個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記載,匈奴劉姓源於漢匈和親。當年,匈奴強盛時,劉邦“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晉書》),劉淵的叔祖劉宣、父親劉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並取瞭漢名。承襲父祖,劉淵也跟著姓瞭劉。  劉淵生得體貌偉岸,姿儀不凡,深得時人崇重。由於他文武雙全,語出驚人,司馬昭對他另眼相看。西晉時,劉豹去世,劉淵代父之職,成為南匈奴左部帥,歷任北部都尉、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等職。期間,劉淵“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傑無不至者”(《晉書》),幽冀一帶的名儒,也不遠千裡紛紛前來拜見,個人威望與日俱升。  “八王之亂”爆發後,成都王司馬穎執鎮鄴城,封劉淵為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當時,因為戰亂,中原漢人大量流徙江南,並州境內的胡漢勢力對比和人口分佈發生瞭重大變化,匈奴貴族劉宣等人見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有機可乘,便秘密推舉聲名顯赫的劉淵為大單於。劉淵得到消息後,歷經周折,成功擺脫司馬穎,蛟龍終歸大海。   西晉永興元年(304)十月,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建立政權,國號為漢,改元元熙。因晉氏猶在,四方未定,劉淵沒有貿然稱帝,而是效仿當年劉邦,權且稱漢王,依照漢制設置百官。元熙五年(308),劉淵羽翼漸豐,便正式稱帝。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著興邦復業,可他為何要稱漢皇帝呢?筆者認為,這與劉淵的人生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有關。  劉淵自幼居於漢地,酷愛讀書,癡迷漢文化,曾拜上黨名士崔遊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傢經典和歷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熏陶。這一點,從劉淵七歲喪母時表現出“擗踴號叫,哀感旁鄰”(《晉書》)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在日後與太原名儒王昶、王渾、王濟的密切交往中,劉淵逐漸成為一個漢化程度相當深的匈奴人。  崇尚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化;而劉淵在官場上受到的種種遭際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動向漢人、漢文化靠攏的一個重要因素。晉武帝時,王渾、王濟等人舉薦劉淵擔當消滅孫吳的重任,卻遭到瞭孔恂、楊珧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諫辭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晉書》)八個字,既刺痛瞭劉淵的自尊心,也反映瞭漢匈之間難以消除的民族隔閡。  孔恂、楊珧是朝廷重臣,代表著朝野相當一部分漢人的思想和觀念,他們鄙視、仇恨胡人,更抵觸像劉淵這樣文韜武略的匈奴人,使劉淵屢不得志,甚至一度險遭不測。劉淵雖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講究門閥出身的魏晉時期,卻很難得到漢人的支持和擁護。劉淵想成大業,想立足中原,想得到漢人支持,最好的辦法就是扯起漢旗,以懷人望。  劉淵深通歷史,在他看來,自秦至晉,漢人政權雖有數個,但國祚長久的隻有西漢和東漢,其餘皆短命而亡,就連眼前的晉朝也是搖搖欲墜。劉淵認為“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定國號為漢,可使中原民心歸附。劉淵稱漢皇帝,據他說還合情合理,“兄亡弟紹,不亦可乎”(《晉書》),漢匈既然約為兄弟,哥哥亡瞭,弟弟繼承,這有什麼不可呢?  其實,劉淵稱漢皇帝,不過是“借屍還魂”,打著漢朝的旗號發展匈奴。為瞭把戲演好,劉淵不但“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晉書》),假模假樣地以漢朝皇帝的後嗣來立國,而且套用劉邦問世的傳奇傳說,編造瞭一個自己是太陽精之子的鬼神故事,神化自己是劉邦第二,意在宣揚君權神授,為其統治制造輿論。  除瞭扯起漢旗,劉淵還大量啟用漢人中的名士擔任要職,如他任用崔遊為禦史大夫,任命東漢大儒盧植的曾孫盧志為其子劉聰的太師。其後,劉淵兵鋒直指西晉,並取得瞭系列軍事大捷。隨著劉淵影響的擴大,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征、東萊王彌等其他反晉勢力,依附於其麾下,冀、徐、豫、兗等州的數萬戶流民也紛紛起來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劉淵。  為瞭收攬民心,劉淵抑制濫殺燒掠,但滅晉過程中濫殺無辜、燒掠奸淫之事雖禁不止,以至於“流移四散,十不存二,……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晉書》)。河瑞元年(309),劉淵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百姓雖恨透瞭腐朽的晉王朝,卻死也不肯接受匈奴人的統治。兩次進攻,均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劉淵被迫退兵。  河瑞二年(310)七月,劉淵抱憾病逝,謚曰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劉淵打著漢旗“借屍還魂”,表現出瞭非凡的政治頭腦和政治手段,也達到瞭一定目的;但他建立的漢政權,在本質上卻是匈奴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專政。晚年,劉淵看到漢匈之間的民族隔閡難以抹平,稱漢“以懷人望”越來越行不通,故臨終前恢復匈奴傳統舊制,實行“胡漢分治”。相關閱讀推薦:文景之治對匈奴太怯懦:沒有這些漢武帝可沒錢運動戰大師李牧:第一個把匈奴打的不敢南下的將領解密:漢武帝為何耗費巨大人力物力攻打匈奴羅馬帝國的崩潰是因為匈奴使用瞭“生化武器”?劉淵簡介 西漢匈奴首領單於冒頓之後劉淵生平

乾隆是海寧陳傢子孫:乾隆身世詳考

  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歷,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後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勵精圖治,出現瞭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   在民間, 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傳得十分離奇,傳說他是海寧陳傢的兒子……   離奇傳說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府裡一片歡笑,這一天傢裡又添瞭一個小孩。同一天,海寧陳傢也添瞭一個小孩。   這海寧陳傢指的是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傢,人們俗稱他為陳閣老,在康熙年間曾入朝為官,並且和當時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關系十分密切。當時,雍親王妃和陳世倌的夫人都懷有身孕。不久,兩傢先後生瞭孩子,雍親王生瞭一個女孩,而陳傢生瞭一個男孩。過瞭幾天,雍親王讓陳傢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難違,陳傢隻好把孩子送進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傢的胖小子竟變成瞭一個小丫頭。久在官場的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聲張,不久就辭官帶著全傢回原籍去瞭。而那個被換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王莽為何殘忍地殺害自己的子孫?王莽殺兒的真相

  公元前7年,漢成帝死瞭,由於漢成帝沒有兒子,便由侄子劉欣繼位,是為漢哀帝。漢哀帝登基後,其母親和祖母的親戚都跟著受寵,漢成帝時任大司馬的王莽,因跟漢哀帝的祖母關系不好,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新都,遠離朝政。  在那裡,王莽過著韜光養晦的日子。他花費苦心去討好當地名士,以便贏得一個好名聲,為自己東山再起鋪路。在新都時,新都相孔休前去拜見,王莽招待的很周到,孔休也曾知王莽之名,兩人第一次見面相談甚歡。後來王莽生病,孔休去問候,為表達感激之情,王莽將自己的玉劍相贈,孔休不敢要,王莽說,我是看你的臉上有斑痕,美玉可以去斑,所以才送給你,孔休又推辭,王莽就問難道你擔心它是假的嗎?說完拿來錘子將其砸碎,自己親自包好送給孔休,可以說是極盡討好之能事。  在這期間,王莽的兒子王獲失手殺死瞭一個奴仆,發生這種事情,被當地政府罰些款就瞭事瞭,而王莽竟然讓王獲自殺來給那個奴仆償命,為瞭給自己贏得大義滅親的名聲,王莽搭上瞭自己兒子的性命。   之後,為瞭樹立自己的聲望,王莽先後殺死瞭自己的兩個兒子。公元前1年,漢平帝繼位後,王莽想專權,就對王太後說當年漢哀帝時,漢哀帝的母親和祖母的親戚擾亂朝綱,危害國傢社稷,因此漢平帝不能重蹈覆轍,不能再讓外戚幹政。於是王莽派人到封漢平帝的母親為中山孝王後,賜給漢平帝的舅舅爵位,但不允許他們到長安居住。兒子王宇對王莽的做法很是不滿,擔心漢平帝長大後埋怨他們,就偷偷派人給漢平帝的舅舅送信,讓他叫漢平帝的母親上書請求到長安。  王莽得知後,把王宇親自送到瞭監獄,讓他喝毒藥而死,王宇的妻子正懷孕,在監獄中生完兒子後也被處死。借著兒子的人頭,王莽趁機把漢平帝舅舅等人也牽扯進來,一舉殺害瞭他們。  王宇被王莽勒令自殺後,他的兒子也就是王莽的孫子王宗長大後自畫容貌,穿天子衣冠,刻三印,還和已經被流放的舅舅呂寬私通文書,王莽發現後,王宗也被迫自殺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王莽為何殺死瞭親生兒子?逼兒子自殺成癮揭秘真實的王莽: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民選皇帝為什麼王莽能篡漢?漢平帝劉衎是被王莽毒死的嗎王莽趕劉秀的故事 王莽趕劉秀講述瞭什麼事?王莽死後為何還慘遭虐屍?西漢王莽是怎麼死的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王莽的哥哥王永死的早,留下瞭兒子王光,王莽視為己出,他讓王光拜師博士門下求學。漢成帝時,身為大司馬的王莽洗漱幹凈後親自駕車帶著羊、酒去慰勞老師,甚至對王光的同學也十分巴結。隻為博得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  王莽登基前,王光被封為衍功侯,但後來官員舉報他私下讓人幫自己殺人,王莽得知後,大怒,罵瞭王光一頓,王光的母親知道後,問王光:你覺得自己和王莽的大兒子二兒子相比誰重要?意思就是說,就算親生兒子因為有錯都被逼迫自殺,何況你我?於是母子二人也自殺瞭。  王莽有四個兒子:王宇,王獲,王安,王臨,王宇王獲死後,王安被嚇瘋瞭,王莽奪位後,隻好立王臨為太子。   王莽連續殺瞭兩個兒子,他的妻子很傷心,為此哭瞎瞭眼睛,王莽就讓王臨去照顧她。王莽妻子有個侍女叫原碧,曾被王莽臨幸,王臨來瞭後也跟原碧勾搭在一起,日子久瞭,王臨害怕自己的醜事泄露,就想密謀殺害王莽篡位。可是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發現瞭,王臨的太子被廢除。可能王莽覺得就剩下一個正常的兒子瞭,並沒有開殺戒,隻把王臨逐出京城。公元21年,王莽妻子病危,王臨寫信給母親,說王莽對子孫太苛刻,大哥二哥都被父親逼得自殺瞭,我不知能否保住性命。正巧這時王莽來探病,見到這封信後怒不可遏,等妻子一死,他就拷問原碧,問出瞭她和王臨私通的事,王莽怕傢醜外揚,把她連同參與審問的官員一同處決瞭,並勒令王臨自殺,王臨妻子也被迫自盡。  王莽的手中可謂沾滿瞭親人的獻血。父子之間本是利益共同體,王莽的兒子卻在背地裡算計父親,更有甚者,有私通殺父行為,這種反常現象,表明王莽的傢庭教育方法存在很大問題,此外,王莽的行為,能騙得瞭外人,但騙不瞭傢人,傢人太瞭解他,不願與其同流合污,便遭到王莽的報復。王莽後來身敗名裂,或許就是對他殺害子孫以謀求名譽的最好諷刺。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子孫中的十七個是暴君大盤點

  導讀:明朝暴君數量之多,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二十任皇帝就有十七個是暴君。其中二任帝朱允炆一上任就遇到叔父發動的叛亂,四年後兵敗身死;十五任帝朱常洛在位隻有三十天,還來不及作惡;如果讓這兩人多在位幾年,也極有可能成為暴君,事實上隻有七任帝朱祁鈺一人不是暴君。  一任帝朱元璋:大規模屠殺功臣,制造胡惟庸冤獄和藍玉冤獄,共殺五萬餘人,使明廷成為恐怖世界。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回來,合傢才有笑容。最惡毒的暴政是把罪犯的妻女發配給妓院強迫賣淫,任兩條腿的動物百般凌辱。制造文字獄,毀滅知識分子的靈性和思想。它的特征是:罪狀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處斬。北平府學教授趙伯彥,奏章上有“儀則天下”,處斬。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處斬。這些句子的“則”本是“法則”和“標準”之意,但朱元璋卻把“則”當做“賊”,認為是譏諷他當過小偷的往事。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瞭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元被處斬。朱元璋又嘗於元宵夜出遊,市上張燈結彩,並列燈謎。謎底系畫一婦人,手捧西瓜,安坐馬上,馬蹄甚大。朱元璋見瞭,大怒回宮,即命刑官查緝,將做燈謎的市民拿到杖死。刑部莫名其妙,奏請寬宥。朱元璋大怒道:“褻瀆皇後,犯大不敬罪,還說可寬宥麼?”刑官仍然不解,隻好遵旨用刑。後來研究起來,才知馬後系淮西婦人,向是大腳,燈謎寓意,便指馬後,所以觸怒朱元璋,竟罹重辟。做瞭一個燈謎便招來殺身之禍,可見朱元璋的殘暴和冷血。  三任帝朱棣:制造靖難大屠殺,一下子殺瞭一萬四千多人。前祭祀部長黃子澄全族處斬。前國防部長齊泰兄弟全部處斬。皇傢教師方孝孺屠殺十族,連朋友學生都包括在內,殺八百七十三人。財政部副部長卓敬滅三族。教育部長陳迪全傢處斬,親屬一百八十餘人廷杖後貶竄蠻荒。監察部代理部長景清磔死,傢屬親朋全數處決,故鄉一連數個村莊房舍一空。監察部副部長練子寧磔死,傢族一百五十一人處決,數百人貶竄蠻荒。最高法院秘書長鄒瑾傢族四百四十八人處決。最高法院副院長胡閏傢族二百一十七人處決。   六任帝朱祁鎮:信任太監王振,王振慫恿他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朱祁鎮復位後竟然仍思念王振,特地為王振雕像,招魂安葬。  九任帝朱見深:寵信太監汪直,在位二十四年,始終藏在深宮,不朝見政府官員。萬安因敬獻春藥有功,竟被擢升為首相。相關閱讀推薦:揭秘朱元璋殺功臣的隱情:為子孫掃除當皇帝的障礙揭秘:農民皇帝朱元璋如何開發中國第一“紅燈區”揭秘:農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靠殺人取樂?揭秘中國歷史上三大忘恩負義皇帝:朱元璋最為絕情歷史上的明教:朱元璋起於明教最後終結瞭明教揭秘朱元璋手下大將的慘死狀況:死得僅剩下一位!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十一任帝朱厚熜照:寵信太監劉瑾,使他權傾朝野。劉瑾有一個核心集團,被稱為“八虎”,單是這個名字就可說明這幫人的暴虐和殘酷。一天早朝時,殿階上忽然發現一封信,朱厚熜照命揀起來看,是一份揭發劉瑾種種罪行的匿名控訴狀。朱厚熜照在上面批示:“你所說賢能之人,我偏不用。你所說不賢能之人,我偏要用。”(今天聽起來仍然耳熟。)朱厚熜照有這種倒行逆施的能力,但這樣做最大的受害者恐怕是他們朱傢。劉瑾有皇帝撐腰,大發雷霆,命部長以下高級官員三百餘人跪到奉先門外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級官員從早晨跪到天黑,國防部科長和北京地方法院法官焦渴過度,倒下來死掉。天黑之後,未死的人再被囚進錦衣衛詔獄。劉瑾死後,朱厚熜照在另一位太監錢寧的引導下去南中原遊蕩,常常信步走到一大戶人傢,命錦衣衛把這傢的男人趕走,而留下女人伴寢,世界上最兇暴的強盜行為也不過如此。  十二任帝朱厚熜:在位四十六年,1540年起不出朝見政府官員,一直到1566年逝世,二十七年間總共跟群臣隻見過四次面,平均七年出席早朝一次。他信任大貪官嚴嵩,後者專擅朝政二十年,惟一的嗜好就是貪污和排除異己,朝中稍微有點理性的官員不是被誣陷進監獄就是卷起鋪蓋走人。因為朱厚熜的瀆職和嚴嵩的濫用職權,明政府已腐爛透頂,全國沸騰的抗暴民變如火如荼,每年至少都要有一次大規模的暴動。連宮女楊金英等人也因受不瞭朱厚熜禽獸般的惡行,試圖乘朱厚熜熟睡時用繩索把他勒死。如果她們不是因為太緊張打瞭個錯結,朱厚熜必死無疑。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仇恨,使世界上最善良的宮女用謀殺的手段,以圖跟她們的仇敵同歸於盡。由此可以想見明政府的宮廷是何等骯臟恐怖。  十四任帝朱翊鈞:十歲即位,在位四十九年,二十歲之前因張居正攝政,還不敢有太大的惡行,隻是經常拷打身邊的宦官和宮女,把這些可憐無助的人拷打至死。朱翊鈞在張居正死後親政,第一件事就是抄張居正的傢,繼而開始吸鴉片,接下來開始不跟大臣見面。到瞭1589年,朱翊鈞像是被皇宮吞沒瞭似的,不再出現,一直到1620年死亡,隻在1615年才勉強到金鑾殿上亮瞭一次相,一味龜縮在深宮吸毒酗酒和打殺宮女宦官。朱翊鈞1582年親政,到1592年的十年間,僅官方統計就已鞭死瞭一千多人。明王朝的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其他的官員隻能照皇帝的聖旨行政,不能擅自決斷。皇帝不作為,全國行政遂陷於長期停頓。到瞭1610年,中央政府六個部隻有司法部有部長,其他五個部全沒部長。監察部長缺十年以上。錦衣衛沒一個法官,囚犯關在監獄裡,有長達二十年還沒問過一句話的,他們在獄中用磚頭砸自己,輾轉在血泊中呼冤。全國地方政府的官員也缺少一半以上,但請求任用官員的奏章,朱翊鈞視若無睹。1619年,遼東軍區司令官楊鎬四路進攻後金汗國,在薩爾滸大敗,死四萬五千人,開原、鐵嶺相繼失陷,北京震動。全體大臣跪在文華門外,苦苦哀求皇帝批發軍事奏章,增派援軍,急發軍餉——前線將士正在冰天雪地和饑餓中殺敵,可朱翊鈞毫不理會。   由宦官管理開礦和負責征收賦稅,是明王朝的暴政之一。朱翊鈞的“礦監”和“稅監”全是一群人倫喪盡的餓狼,把百姓的財富搜括罄盡,全國中等以上的傢庭大部分破產。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十六任帝朱由校:在位八年,是一個狂熱的木匠,經常在宮中赤膊短褲揮汗如雨地運刨掄斧,制造桌椅案櫃,雕刻屏風;對政治則是白癡,把朝政委托給孩童時帶他的玩伴太監魏忠賢。魏忠賢心靈陰暗歹毒,在朝中結黨營私,瘋狂迫害對國傢民族還有一點責任感的朝臣。他最為得意的傑作是誣陷抗擊後金的軍事天才、遼東軍區司令官熊廷弼“貪污”,自毀明帝國的“長城”;然後又誣陷為熊廷弼呼冤的監察部長楊漣和評議部主任委員魏大中“受賄”,逮入詔獄,用酷刑迫害至死。魏忠賢的核心組織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一看這些稱呼,就可窺知他們的成員是些什麼東西。魏忠賢當權的後期,各地官員紛紛為他建立“生祠”,以歌頌他的豐功偉績。祠堂本是祭拜死人的場所,但搖尾拍馬屁的官員卻在魏忠賢還活著的時候,在祠堂中樹立他的塑像,供人當神仙般的焚香跪拜,祈求降福,這真是一件空前熱鬧的政治奇觀。魏忠賢當權僅僅七年,就把明王朝的根基全部挖空。  十七任帝朱由檢:在位十八年,精力充沛,有心治理國傢,但智商不高,脾氣暴躁,發脾氣時不可理喻,而且幾乎是沒睡著的時候都在發脾氣。他對自己的錯誤永遠有動聽的掩飾,絕不尋求更正,卻喜歡部下歌頌他英明。朱由檢最津津樂道的政績是他中瞭清帝國的反間計,宣稱清帝國的克星、用兵如神且忠心耿耿的遼東軍區總司令袁宗煥是清帝國的“奸細”,把他押赴刑場千刀萬剮。清帝國的勢力自此失去控制,最終奪占瞭明帝國的江山。  朱由檢最勇敢的一件事是殺人,發脾氣時像一頭掙脫瞭鐵鏈的瘋狗,人性和理性全失。有一次他把大臣們請到金鑾殿上,向他們作揖行禮,說:“謝謝各位先生,幫助我治理國傢。”然而不久就大發雷霆,把被他謝謝的“各位先生”殺掉。朱由檢寵信太監曹化淳,讓他擔任北京城防司令,後者在李自成兵團來到時大開城門迎接農民軍進城,像鐵鑄一樣堅固的北京城沒經過戰鬥就告陷落。這進一步地證明瞭朱由檢的“知人善任”。   十八任帝朱由崧:在臨時首都南京即位,這時清帝國大軍壓境,明政府的殘餘國防軍力量弱不禁風,不堪一擊。朱由崧上殿時表情憂愁,大臣以為他憂心國事,未免說些安慰話,朱由崧卻回答說後宮宮女數量少且不夠漂亮,當務之急是挑選美女,擴充後宮,弄得大臣一個個哭笑不得。朱由崧頒佈的第一道敕令是征集宮女,第二道敕令是命各地方官員進貢春藥秘方。被貶竄的閹黨巨頭阮大鋮被召回政府擔任要職,跟實力派宰相馬士英結成一條陣線,瘋狂打擊忠於明政府的文武官員。朱由崧隻當瞭十三個月的皇帝,就被清帝國俘虜,送到北京砍頭。  二十任帝朱由榔:在位十六年,一直像流寇一樣被清政府追逐,在西南諸省的大山中不停地逃亡,最後逃入緬甸,在邊界蠻荒地區搭建草屋,與土人雜居。在破草屋的金鑾殿上,任用另一位太監巨頭馬吉翔,對忠心耿耿、追隨正統政府流亡的官員呵責辱罵和施用廷杖酷刑,好像仍在北京一樣。  如果給明朝暴君逐一畫像的話,肯定是一幅帶有漫畫性質的“群醜圖”,看後讓人作嘔又忍俊不禁。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王翦的子孫是誰?王翦的後代結局如何?

王翦的子孫是誰?王翦的後代結局如何? 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王翦的子孫是誰?王翦的後代結局如何?   王翦是頻陽人,兒子王賁,孫子王離。王翦和兒子王賁都是秦滅六國主要戰將。孫子王離在秦二世率秦軍與項羽戰,結果戰敗被俘。至於被殺掉還是怎麼的,太史公司馬遷沒交待,班固也沒有去作調查。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交等瞭當時秦軍幾位主將的下場是: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則說“王離軍降諸侯”。不過,我估計是活不瞭,因為項羽的爺爺就是死於王翦之手,以項羽的性格,殺掉瞭王離正好可以為其祖父項燕報仇。至於王離的子女,史書中沒有交待。不過在晉代瑯琊王氏的傢譜中倒是提到瞭,說王離有兩個兒子,長子王元,次子王威。王離投降瞭項羽,王離傢族的人紛紛出逃,否則秦二世和趙高肯定會滅他們滿門。王元逃到瞭現在臨沂,成為瑯琊王氏的先祖;而次子王威逃到瞭現在山西太原,成為太原王氏的始祖。  這兩傢自此後長期默默無聞,直到王元的曾孫王吉出現。王吉曾出任昌邑王劉賀的中尉,昌邑王劉賀被霍光廢掉後,其屬僚多被處死。王吉因為曾數次勸諫過劉賀,所以得以免死,但要去勞改。後來,王吉又出任益州刺史,漢元帝時病死。當是王吉名氣很大,與王章、王尊齊名,號稱“三王”。  他的兒子王駿出任曾出任禦史大夫,後又代薛宣出任丞相。王吉和王駿都是以儒學出身,但是他們兩人都沒有封侯。而才名等爺爺和父親的王崇時卻被封為扶平侯。不過,當時已時王莽篡位的之前夕,王崇采取的是與王莽劃清界線不合作的態度,但是又明抗王莽,於是回到瞭自己的封地,不久被其侍婢殺掉。天知道這個侍婢是不是王莽的殺手。王崇死後其傢族沉默瞭很長時間。直到王崇的後代中出現瞭一個王戎的。  這前王傢並沒有什麼瞭不起,王雄及其子王渾都不過是地方官員。王睿曾出任荊州刺史,後來被孫堅以個人恩怨找瞭個借口給殺瞭。王氏傢族真正成為士族其實源於王戎和堂弟王衍兩人的活動。王戎是三國末期竹林七賢之一,不過這個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本事,而且貪財好利。他的堂弟王衍更不是一個好東西。不過東晉初年的政治軍事政治格局倒與此人有很大關系。  王衍對西晉末年的局勢並不看好,於是便想“狡兔三窟”之計,以確保他們瑯琊王氏的安全。他安排王導去瑯琊王司馬睿那,經營東南;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在北方;而王敦則掌控兵權,在荊州一帶。三窟之中隻有王曠在北方失敗,而王導和王敦兩人則完全掌控瞭東晉初年政軍大權,出現瞭“王與司馬共天下”的局面。至於太原王氏,他們長期沉寂,一直到漢末司徒王允的出現。  不過王允在殺掉董卓後,被反撲的董卓下屬給抄傢滅族,隻剩下兩個侄子逃瞭出來。他的侄子在漢末三國時期也很有名,可惜後來又一次站錯隊,再一次被抄傢滅族。也就說王允這一支人傢基本上結束瞭。不過王威的後代另一支在西晉時期開始活躍起來,東晉時期這支王氏雖然不如同宗的瑯邪王氏,卻也曾一度興盛。

“四人幫”中最後離世的姚文元:害怕子孫受累

  嚴格講,說它是無姓名墓碑是不準確的,因為上刻“慈母金英之墓”,然而墳墓裡面還埋葬瞭一個為人不知的極其重要的人物。他是誰?金英的丈夫,王張江姚中的姚——姚文元!不言而喻,為瞭避人耳目,女兒隻寫名字,沒有寫“姚”姓。2005年12月23日,姚文元因糖尿病去世,終年74歲,是“四人幫”中最後一個離開人世的。  姚文元以1957年6月14日發表《錄以備考──讀報偶感》起傢,短短半年時間裡,發表瞭50多篇“反右派”文章,批判“右派分子”施蟄存、徐懋庸、許傑、流沙河、王蒙、鄧友梅、劉紹棠、陸文夫、徐中玉……差不多3天一篇。一時間,姚文元博得瞭“棍子”之稱。  到瞭1958年,他從“棍子”晉升為“惡棍”。這位27歲的“文壇新秀”,批判的鋒芒直指一大批文壇老將:駁巴金,批馮雪峰,鬥艾青,罵丁玲……他在文革中平步青雲,攫取瞭高級領導職位,最終身敗名裂。  姚文元之所以不在墓碑刻上姓名,是害怕子孫受累。從保護傢人的角度來講,也是人之常情。墓碑正面刻有“真理真情”,背面刻有《蝶戀花》:“遙送忠魂回大地,真理真情,把我心濤寄。碑影悠悠日月裡,此生永系長相憶。碧草沉沉水寂寂,漫漫辛酸,誰解其中意。不改初衷常歷歷,年年化作同心祭。”葉永烈推斷此詞出自姚文元之手。  能在有生之年為亡妻樹碑填詞悼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和武則天又有所差異,武則天的無字碑,是把自己的歷史交給歷史評說,而姚文元的無姓名碑,雖然包含其對妻子的愛念,但隱藏瞭對過去政治路線的念念不忘,還認為其所作所為是“真理”,連交給後人評說的意思都沒有。  這不禁使人想起瞭蔡京。蔡京從一個權傾一時的宰相被流放到三千裡外,臨死前填瞭《西江月》:“八十一年往事,三千裡外無傢。如今流落向天涯,夢到瑤池闕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幾度宣麻。隻因貪戀此榮華,便有如今事也。”  朝聞道,夕死可矣。蔡京對一生的總結,對過去的懺悔,不失情真意切。而姚文元至死也沒有悔改之意,可見其更加可悲。

程咬金的兒子 歷史上混世魔王程咬金的子孫簡介

  程咬金的兒子:程咬金,唐朝大將,唐太宗李世民手下骨幹成員,唐朝開國功臣之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尤其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探秘下程咬金的兒子。  程咬金兒子及後代列表及簡介  長子:程處嗣,明威將軍、桂州溎南府折沖都尉。唐書稱程處默,襲爵盧國公。  次子:程處亮,以功臣子尚唐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授駙馬都尉、東阿縣開國公、左衛中郎將,終寧遠將軍。  少子: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汴州刺史,廣平郡開國公。  長子:程處嗣,明威將軍、桂州溎南府折沖都尉。唐書稱程處默,襲爵盧國公。  次子:程處亮,以功臣子尚唐太宗女清河公主李敬,授駙馬都尉、東阿縣開國公、左衛中郎將,終寧遠將軍。   少子: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汴州刺史,廣平郡開國公。  孫:程伯獻(?—738年),字尚賢,襲爵廣平郡公,終於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贈戶部尚書,謚號莊。夫人南陽樊周,字大雅,司宗卿樊德慶之孫,恒州長史樊瓘之仲女,年五十四,先伯獻而薨。有二子:程若冰、程若水  曾孫:程若冰  曾孫:程若水  玄孫:程昌胤(725年—784年),程若水第二子,官殿中禦史。四子:程肅模,程肅詠,程肅言,程肅敏。  玄孫:程昌締  玄孫:程昌穆  子:程處寸,官戶部郎中、綿州刺史。《全唐文補遺》第5輯32頁有其孫程翰林墓志。  子:程處立,官相州城安縣令。《全唐文補遺》第4輯414頁有其與夫人和氏墓志。相關閱讀推薦:程鐵牛是程咬金和誰的兒子?程鐵牛的母親是誰程咬金有幾個兒子?程咬金兒子及後代有哪些程鐵牛是怎麼死的?程咬金的兒子程鐵牛的故事 程咬金的結局是什麼 混世魔王程咬金是怎麼死的程咬金的夫人 揭秘歷史上程咬金的夫人是誰程咬金簡介 唐朝開國名將盧國公程咬金生平

王羲之的後代 揭秘王羲之的後裔子孫今安在

  王羲之的後代:王羲之,中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傢,被後世人們稱之為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接下來由小編來為大傢說說王羲之的後代。  從祿口銅山北行4公裡,依傍在秦淮河邊上的山陰村是個古樸的小村莊,男人農忙耕作,農閑外出打工,女人在傢種麻、刮麻以補貼傢用。  山陰村藏有《王氏宗譜》,據載:東周時,周靈王的長子姬晉,為保護京郊農田而上書直諫被其父貶為庶人,改姬為王,成為王姓的始祖。晉的兒子王森,為東周末年上卿,封平安公。15代孫王翦為秦國大將,曾破趙、燕、楚等國,封武成侯。18代孫王元遷瑯琊臨沂。28代孫王祥西晉時官至太保,他臥冰求鯉,奉孝母親的故事編入24孝,為後人傳頌。王祥是王羲之的曾祖,這樣算來,羲之是王晉的31代孫。  江寧山陰村王氏是以王羲之為源頭的,最早定居的是王羲之的第三子王徽之。東晉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與謝安在朱雀橋乘船從內秦淮河出城到瞭外秦淮河,行至銅山棄舟上岸,徽之看到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就定居下來,取名道德村。南宋時,王羲之的第23代孫王五四,原任朝奉郎,因得罪權貴,罷官歸隱,為紀念乃祖當年山陰蘭亭修禊之盛事,將道德村改名山陰村。  村前有王傢渡,傳說是王徽之泛舟秦淮尋覓隱居地棄舟登岸處,故此得名。村後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處,也是他的歸葬地。“文革”時墓地被毀,碑石也無蹤跡。村頭有一水塘,名“星塘”,相傳古時落進一顆隕星,故有此名。傳說幹旱水枯,還能看到塘裡有東西閃閃發光。  王惠寬老人今年86歲,是村裡年歲最大的一位老人,他是王羲之的46代孫,如今四世同堂,與兒子王先樹、孫子王揚勝、重孫王健住在一起。山陰村王氏從45代孫“采”字輩到53代孫“遠”字輩共9代同村,這在全國極為罕見。   王氏後人修宗譜  山陰村保存有《王氏宗譜》37本,其中王先樹保管13本,王先勝保管24本。這些譜書中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民國九年(1920年)重修的。  解放後這些傢譜先由王采金保管,“文革”開始,江寧縣的紅衛兵聽說山陰村有傢譜,要來“破四舊”,恰巧這天凌晨,王采金前屋失火,他急忙將傢譜藏在後屋寫有毛主席語錄的大牌匾後面,然後告訴紅衛兵說傢譜被燒毀,《王氏宗譜》這才逃過一劫。  後來譜書一分為二,其中24本由王惠傢保管。前年農歷六月初六,應是每年曬譜之日,這天恰逢下雨,按慣例延期到十月初一。那天,老人開箱,傢譜不翼而飛,這可急壞瞭村民,大傢分頭尋找,有人說是老人孫子偷拿瞭,一查果然是孫子以1000元價格賣給瞭銅山鎮上的收藏愛好者李林。後多次協商不果,去年3月,經江寧區法院祿口庭裁定,山陰村以2000元贖回。《王氏宗譜》歷經劫難,如今尚存,實為萬幸。  《王氏宗譜》有序、記、題、跋;有世系表、先祖像,有傢規、傢禮、傢祭、傢訓等;還有皇帝敕誥、聖諭。譜為木刻楷書印刷,內容詳實、圖文並茂,是一部罕見的歷史資料。1977年,江寧銅山與溧水石湫為兩地山田歸屬發生爭執,後依據《王氏宗譜》所給田產圖,解決瞭糾紛。  近有媒體報道,王羲之第46代孫南京人王耿,歷時20年編撰瞭一部《王氏通譜》,從周靈王時第一個王姓開始共87代,長達2500多年,有名有姓王氏人物3萬多個,該譜長達14018頁,摞起來足有2米多高,可稱世界之最。相關閱讀推薦:王羲之是怎麼死的?書法傢王羲之是累死的嗎書法傢王羲之是怎麼死的?王羲之是累死的嗎王羲之簡介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傢書聖王羲之生平王獻之簡介 東晉書法大傢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生平王羲之的故事:蘭亭集序日本發現唐摹本王羲之帖 若為真乃稀世之珍

曾國藩遺囑四句話:告誡子孫不要當兵或做官

  導讀:同治十一年(1872)3月12日,62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瞭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傢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瞭。”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瞭。臨危之際,他抬手指瞭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實現瞭儒傢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傢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傢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傢教育思想取得瞭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傢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大師”,事業上也取得瞭巨大成功。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傢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傢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瞭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傢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瞭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傢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瞭。”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瞭。臨危之際,他抬手指瞭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曾國藩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瞭。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相關閱讀推薦:曾預言清朝滅亡的人是誰?曾國藩幕僚趙烈文簡介李秀成究竟有沒有投降曾國藩?解讀李秀成之死曾國藩怎麼教育子女的?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傢風曾國藩的後代 揭秘曾國藩的子孫後代現今在何處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凈,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閑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隻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饑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瞭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瞭。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獲數擔糧食數尺佈,而富貴人傢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錦衣繡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饑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傢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傢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鉆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傢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瞭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捻須頷首微笑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呂雉專政:呂後殺劉邦子孫因長期守寡心理變態?

  呂太後濫殺劉邦子孫的原因何在?漢高祖死後,他的結發之妻呂雉,亦即呂皇後,成瞭呂太後,新皇帝漢惠帝是她兒子,漢傢以孝治天下,加之漢惠帝性格優柔軟弱,呂太後脾氣陰鷙強悍,於是,呂太後實際上掌握瞭皇傢全部權力;到漢惠帝死後,新皇帝幼小,她又臨朝稱制八年,成為事實上的皇帝。她不像漢高祖那樣成熟老到,而是以市井潑婦的大刀闊斧,操辦漢室皇朝的傢國大事。三下五除二,稀裡嘩啦也就似乎樣樣都隨心所欲地辦成瞭。舉個例子,可能是由於忌妒,或是其他原因,她對漢高祖的那些其他妃嬪所生的子子孫孫們,想殺誰就殺誰,殺到什麼程度?去其多數而隻剩少數!像呂太後這樣隨心所欲、快意恩仇,做人辦事,也真是爽快之至!卻不料,六月債,還得快,她的下場卻比漢高祖淒慘得多,因著漢高祖生前的某些巧妙的制度預設與人事安排,呂太後才離人世,全部呂姓外戚,盡遭大臣們誅戮,老幼無存,雞犬不留。最後結果乃是,漢高祖差一點兒因為呂太後的快意恩仇而斷子絕孫;而呂太後自己的呂姓傢族,也就因著呂太後的快意恩仇而真的斷子絕孫瞭。  瘋狂呂太後盡殺劉姓子孫  劉邦死後,呂太後做瞭一件常理上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就是,她把劉邦的那些已經封王的子子孫孫們,一個一個地消滅瞭。這些劉姓分封王們,各自封王於離京城較遠的地區,也並不像戚夫人與趙王如意那樣,同她有爭奪皇位的深仇大恨,但她何以會如此辣手?我們且看她是如何收拾這些劉姓分封王的,再來探討她的動機。  先看趙王劉友,劉友為漢高祖中子,於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立為淮陽王。趙王如意死後,漢惠帝元年(前194),淮陽王劉友改封趙王。呂太後決定,以呂姓外戚之女為趙王劉友之王後。趙王劉友不喜歡這位呂姓王後,而寵愛其他王姬。呂姓王後於是怒而回京,進讒言於呂太後說:“趙王說:‘呂姓外威豈應封王,太後百歲(死)後,吾必攻擊之!’”呂太後大怒,於呂太後七年(前181),召趙王劉友來京,至京後,呂太後拒絕接見,將趙王劉友幽閉在趙邸(分封王在京均有館邸,以該王國之名命名)中,發兵圍守之,不給食物。趙國諸臣,凡是偷偷向趙王供應食物的,一律被逮捕治罪。趙王劉友餓極瞭,於是作歌曰:   “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脅王侯兮,強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悟。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與直(希望上天給我一個公道,即申冤)!於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自殺)!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  詩寫得不算精彩,隻能說是紀實之作。不過,說實話,一個人餓得頭昏腦漲、六神無主時,能夠留下這樣一首詩歌,也就不容易瞭。  趙王劉友終於餓死於長安趙邸。呂太後決定,以民禮葬之於長安民壕之間。所謂“民壕”,或者也就是亂墳崗瞭。  趙王劉友死後,呂太後改任漢高祖的另一個兒子梁王劉恢為趙王,而將呂王呂產改任梁王,這一來,呂產封王以後,不就從無國土到有國土瞭嗎?呂太後又以呂產之女為趙王王後。王後帶去瞭大批呂姓隨從官員,控制瞭趙國的權力,趙王劉恢的一舉一動,都在諸呂的伺察之下。趙王有愛姬,呂姓王後則以鴆酒毒死之。趙王劉恢於是作歌曲四章,悼念其愛妃,令樂人歌之。歌畢,趙王劉恢感到活得實在沒有味道,於是自殺。呂太後聽瞭說:“趙王為一個婦人棄宗廟而死,其子不當繼承王位。”分封王國趙國,就此又空出來瞭。於是,呂太後派人告訴處於漢、胡邊境的漢高祖的另一個兒子代王劉恒,要求代王劉恒改任趙王。代王劉恒謝過呂太後,要求繼續守於邊境。  代王劉恒的決定,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兩個劉姓分封王已經被整死瞭,他哪裡還敢往油鍋裡跳。趙國相對而言處於內地,呂太後容易控制;代國乃是與匈奴接壤的邊疆之國,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而守邊的理由也算充分。另外,正由於代國處於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地區,代王劉恒肩負著抗擊匈奴的重責,手中握有相當的兵權。(按,據漢代制度,為瞭有效地抗擊匈奴,邊境諸郡、國中,必有一位權威性人物,有權統一調度邊境諸郡兵力。雖然代王劉恒此時是否有此權力,史無明文。但是,一來,代國處於抗擊匈奴前沿,國中必有較強兵力;二來,他是劉姓分封王,地位遠高於諸郡太守,無疑為邊境諸郡中的領袖人物,按照漢代邊境抗擊匈奴的一貫制度,理當有此權力。那麼,此時代王劉恒手中的兵權,呂太後亦不能低估。)兵權在手,加之天高皇帝遠,呂太後輕易動他不得。由此,代王劉恒逃過瞭一劫。相關閱讀推薦:呂雉怎麼死的 歷史上呂雉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相劉邦幾個老婆 劉邦老婆呂雉和戚夫人的不同結局劉邦死後呂雉遭人調戲?調戲呂雉的那個人是誰呂雉的父親是誰?呂雉是丞相呂不韋的後人嗎如何評價呂後的? 漢高祖皇後呂雉是怎樣的人?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不過,呂太後雖然沒有能算計到劉恒,倒也有失有得。分封王國趙國,則又空出來瞭。於是,太傅、梁王呂產與丞相陳平等大臣建言,武信侯呂祿爵居上侯,位次在侯爵中第一,請立呂祿為趙王,呂太後同意,同時追贈呂祿之父康侯呂釋之為趙昭王。在大臣建言名單中,呂產打頭,陳平隨後,這顯然是說明瞭,呂產是呂太後的代表,陳平等大臣必是唯睢諾諾瞭。  同年九月。漢高祖的另一個兒子燕王劉建死,燕王劉建無嫡子,但是,後宮一美人生有庶子,按照王位繼承制度,分封王無嫡子時,則以庶子繼承王位。呂太後也有辦法,於是派人殺其庶子。這一來,燕王劉建就再也沒有王位繼承人瞭。十月,呂太後乃立呂王呂臺之弟呂通為燕王。  另有一個淮南王劉長,我們在這裡也順便說一下。  劉長事見之於《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劉長的生母原是趙王張敖的後宮美人,姓趙,漢高祖八年(前199),經過趙國時,趙王張敖令趙美人侍寢於漢高祖。趙美人侍寢後有孕,張敖不敢再留趙美人於自己宮中,於是另築一宮以居之。本想將此事及時報告漢高祖,不料,趙王張敖此時卻牽涉進一件謀反案中,和張敖有關的人,一律被捕,趙美人亦下獄。趙美人告訴獄吏說:“曾侍寢皇上,有孕。”獄吏報告漢高祖,漢高祖正惱火於張敖的謀反,對此置之不理。趙美人的弟弟趙兼通過辟陽侯審食其,言於呂後,呂後忌妒,亦置之不理。趙美人在獄中生下劉長後,即自殺。獄吏將剛生下來的劉長送達漢高祖處,漢高祖這才懊悔瞭,將新生的劉長交給呂後,要呂後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此時,劉長之母趙美人已死,呂後已經無須忌妒瞭,於是,呂後乃將劉長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養大,劉長於漢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封為淮南王。說瞭這樣一個經過,我們知道,劉長之所以能夠幸存,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呂太後撫養大的,與呂太後的關系有些特殊之處。   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史記·呂太後本紀》的開頭處,要有一段專門介紹漢高祖諸子情況的閑文字瞭。讓我們把這段閑文字重復一下:“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為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為趙王;薄夫人子恒為代王;諸姬子,子恢為梁王,子友為淮陽王,子長為淮南王,子建為燕王。”  這八個兒子當中,去掉已死的漢惠帝,還有七人。七人中,淮南王劉長是由呂太後從小撫養大的,愛如己子,當然較為安全。剩下六人,其中四人,或本人,或其後代,皆消滅於呂太後之手,身死國除。實際上,前面已說過,齊王劉肥差一點被鴆酒毒死,後來因為獻出瞭一郡給呂太後之女魯元公主,始得呂太後有所照顧;另一人則是代王劉恒,一因其母薄太後無寵於漢高祖,二因代國遠處邊境,手中又有兵權,呂太後投鼠忌器,也因’為劉恒比較見機,方得免於毒手。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呂太後何以會將漢高祖諸子消滅得差不多呢?  我們當然不能完全排斥忌妒的因素。劉邦起兵以後,她長期處於守活寡的境遇,眼看著劉邦與戚夫人等諸姬廝守快活,心理上出現變態,這也是能夠理解的。不過,眼前的實際利益,則可能是更現實的考慮因素。  一個實際問題是,漢惠帝早死,並未留下嫡子,幾個兒子都是漢惠帝後宮美人生下的幼子。據《史記·呂太後本紀》說,漢惠帝的皇後是其親妹妹魯元公主的女兒,無子。大約是受瞭呂太後的教唆,漢惠帝的皇後假裝懷孕,而後取後宮美人之子冒充作為自己所生之子,同時殺其生母。此子遂成為漢惠帝的嫡長子。漢惠帝死後,此子就立為新皇帝。當然,此子十分幼小,呂太後又善於弄權,這個新皇帝並無實權。後來,新皇帝漸漸長大瞭,知道生母被殺以後,就說:“怎麼能作出殺我母親讓我冒充皇後兒子的事呢?我現在還沒有長大,長大以後就要為生母報仇。”呂太後一聽,怕出事,就把這個新皇帝幽閉於皇宮內的永巷中,禁止一切人與他接觸,對外說是新皇帝病重。於是,呂太後下詔大臣說:“凡是擁有天下而治萬民的人,蓋之如天,容之如地,皇上有歡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擁戴皇帝。上歡下欣,相互交通,而天下治。如今皇帝病久不已,迷惑昏亂,不能繼續奉宗廟社稷,不可以管理天下,其代之。”這封詔書中,“蓋之如天,容之如地”雲雲,可見她自己連漢高祖的兒子們都容不下!但是,在當時漢廷,群臣遵奉呂太後的一切旨意已成習慣,於是,“皆頓首”曰:“皇太後為天下百姓計,所以安宗廟社稷甚為深遠,群臣頓首奉詔。”此時朝廷之輿論一律如畫。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於是,呂太後乃撲殺小皇帝,另立小皇帝的弟弟,也是後宮美人所生之另一幼兒常山王劉義為帝。常山王劉義立為皇帝以後,因為呂太後臨朝稱制之故,不稱元年,所以史稱“少帝”。也就是說,這個小皇帝隻是擺擺樣子的,真正的皇帝還是呂太後。若按漢傢禮制的規定,皇帝的母親稱為皇太後,皇帝的祖母則應稱之為太皇太後。已經廢掉的小皇帝與新立的小皇帝劉義‘都是呂太後的孫子,呂太後原應改稱為太皇太後。大約呂太後覺得,兩個孫子都不過是用來擺擺樣子的,並不當真,所以,她還是被稱為呂太後。漢皇朝自叔孫通制朝禮以後,一切禮法都是有規有矩的,像模像樣的。禮首先是規范上層人士自己的,上層有瞭規矩,自然逐步影響中、下層,使中、下層遵禮守法。呂太後卻不懂這個淺顯的道理,自己帶頭破壞禮法,更換皇帝有如弈棋,皇帝即位而無年號,自己本應稱太皇太後而仍稱太後,遂使漢廷尊嚴不斷下滑,這種下滑,最終必然削弱皇室權威。  問題還在於,呂太後立帝、廢帝,有如弈棋,心中自然有鬼!在此背景下,漢高祖的所有兒子,都成瞭她的心腹之患。因為,如果眼下坐在皇位上的小皇帝,地位有疑問,那麼,一切漢高祖的兒子們,就都具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也就是說,對她呂太後的權威就都具有挑戰性瞭。這也就是說,呂太後的各種舉措,不斷地在形成促使人們挑戰呂太後權威的後果。她已經感覺到瞭,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卻不去追究權威受到威脅的內因與前因,而是致力於消滅各種威脅到自己權威的力量,打擊面越大則反作用力越強,揚湯止沸,其沸更甚!  這是從消極方面,即對於呂太後的不利因素看;另一方面,若從對她的有利因素看,諸呂雖已封王,但是就漢初而言,全國半數以上的地塊早已分封給各個劉姓分封王瞭,哪裡再有土地分給呂姓諸王呢?呂臺初封王時,要從齊國挖出一郡來,還要封齊國王子、齊國高官各兩名為侯,作為交換。這類運籌,何等吃力!於是,消滅一個劉姓分封王,就多出一個分封王國的地盤,燕王呂通、趙王呂祿,不都是因消滅劉姓分封王而得到地盤的嗎?  這樣,從呂太後的角度思考,消滅劉姓分封王,豈不正是一舉多利的事情嗎?

以晉代魏:司馬懿子孫三代如何奪瞭曹操傢的江山

  東漢末期到魏晉始末,政權分割,藩王爭亂,整個政治局勢很不明朗,呈一片混沌之勢。政權的交替過程如同一條流經山路十八彎的長河般,這時常出現比汪洋大海還要瘋狂的巨浪和風嘯。然而有一個傢族,宛如一艘巨輪,在驚濤駭浪中,在急彎險灘間,自由如常地行駛著,安全地拋錨登陸。這個傢族,就是魏晉史上從幕後走到臺前的司馬傢族。  早在三國時期,坊間傳聞當世有四大權謀傢,即“臥龍、鳳雛、幼麒、塚虎”。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幼麒是薑維,塚虎就是司馬懿。司馬懿是司馬傢族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西晉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司馬懿為後人熟知的事跡,恐怕就是和諸葛亮的七年抗戰史瞭。期間雖然司馬懿敗數居多,可是在與縱觀整個中國戰爭史上都能算是最傑出的軍事傢之一的諸葛亮的戰鬥中,司馬懿還是取得瞭最後的勝利。諸葛亮在被圍困多日後,於營中病逝,此後蜀郡便兵敗如山倒,如果不是當時魏明帝不肯下令,司馬懿很可能就會成功直搗黃龍,徹底滅掉蜀國。  司馬懿活到七十三歲,在紛亂不定、物質貧瘠的魏晉年代,這已經算是高壽瞭。要知道魏晉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隻有四十幾歲,司馬懿大半生都位居人臣之首,累牘繁簡、馳騁沙場的政治生涯,本應是最消耗人的生命力的,並且所謂“伴君如伴虎”,人的生命一旦走上仕途就不受保障瞭,可是司馬懿終究還是順利走完大半人生路,靠的不是靈丹妙藥延年益壽,而是他的大智慧和大機智。   司馬懿擅長裝病,曹操還是一個小領主時,便找人禮聘司馬懿,司馬懿明白,當時的曹操還不是漢朝統治者的對手,長期待在他的身邊是件危險的差事,所以就裝病在床。曹操屢次請人去打探虛實,結果每一個使者看到司馬懿躺在床上,動也不動,都相信司馬懿真的中風瞭。後來曹操也相信瞭這一事實,短時間內沒有再去找司馬懿。最厲害的是,司馬懿晚年的時候,魏帝曹芳年幼,曹爽黨群意欲篡權奪位,司馬懿為避一時風頭,同時也給自己積蓄力量一舉鏟除曹爽黨群,再次裝病。曹爽認為天下間唯一能對他篡權之事構成不利影響的就是司馬懿這個老骨頭,並且也早有耳聞,司馬懿極其擅長裝病,所以便派出心腹上門察看其是否真病瞭。探子進瞭司馬傢大門後,司馬懿就以他的老謀深算給後學們好好上瞭一課,什麼叫“將計就計”。司馬懿在兩名婢女的攙扶下於廳中會見瞭探子,這時一婢女遞上一碗湯藥,司馬懿用嘴去接,結果喝得湯藥流滿瞭衣領,把前胸衣弄得斑斑駁駁。探子又向司馬懿試探性提問,司馬懿直接偽裝成說話已經不靈便的樣子,吞吞吐吐、含糊結舌,一副不日就將赴死的頹態。探子一看,老傢夥都成這樣瞭,趕緊回去把這好消息報告瞭曹爽。這次裝病很好地麻痹瞭曹爽,基本上讓曹爽放棄瞭對司馬懿的戒心,從而也對後來司馬懿一網打盡曹爽黨群提前投瞭一枚煙霧彈。這等城府,這等演技,要放在現今,估計橫掃各項影帝獎項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在當時,這種戰術為司馬懿避去很多不可直面的麻煩和禍事,也為他日後重新崛起進行瞭有效的軟緩沖。  司馬懿經歷三代托孤輔主,多年政治經驗的積累,使他培養瞭一群可靠精幹的羽翼臣子,終於在掃除曹爽黨群後,成功從幕後走向臺前,如同當初曹操以魏代漢般,以晉代魏,控制著幾乎整個天下的政權。然後司馬懿到死,都沒有封王稱帝,其實以他當時權傾天下的條件完全可以做到,他最終沒有選擇這條路,很可能是因為受曹氏一門恩澤太深,沒有曹操就沒有司馬懿,曹操知司馬懿、識司馬懿、信司馬懿,曹操之後的曹丕、曹叡都是如此,甚至到瞭魏文帝時期,無論是文帝還是明帝與司馬懿商討天下大事時,都是親自奔赴司馬懿傢中,對司馬懿的待遇宛如漢待蕭何般。  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繼承瞭父權,後早喪,次子司馬昭便替補上臺,順襲瞭父兄的權位,進一步擴大司馬傢族在當時的統治局面,使天下政權進一步集中在手,同時也加快瞭代魏的進程。相關閱讀推薦:八王之亂的影響 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後的影響八王之亂為何爆發?西晉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司馬倫簡介 西晉八王之亂之瑯琊郡王司馬倫生平司馬越簡介 西晉八王之亂時期東海王司馬越生平司馬懿的兒子是誰?司馬懿一生共有幾個兒子?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司馬昭在多數後人眼中也是一個文采武功一流的人物,尤其有一點是世人無法否認的,那就是他多年隨父征戰,練就瞭卓越的軍事才能。自三國期間到魏時伐蜀的漫長戰役,中途蓋世梟雄曹操也隻是做到和蜀吳三足鼎立天下的地步,後魏文帝曹丕在位時多次攻打蜀國,又是陸戰又是水戰,使盡一切手段,最終還是兵敗回朝,抑鬱在胸不得舒展而英年早逝。到魏明帝的時候,蜀國疆域雖然被不斷削減,可依然在華夏版圖上占據一席之地,這其中三代君主,其父司馬懿都輔佑始終,也沒能蕩平蜀國,到瞭司馬昭的時候,他成功率領大軍一舉滅掉瞭蜀國。  滅蜀之後,司馬昭做瞭件令後人感恩戴德的功績,那就是派人集中整理並學習諸葛亮的軍事理論,這一舉培養瞭很多優秀的將領,這些將領在後來鎮壓反賊中立下赫赫戰功。司馬昭從蜀地班師回朝後,直接就自號晉公,之後更堂而皇之地視魏帝曹髦如無物封自己為晉王,並立司馬炎為世子。  司馬昭封王的行為,徹底激怒瞭魏王曹髦,曹髦深知再這般下去,不但魏朝要被取代,自己更是性命不保。於是在一個下雨的午後,召集瞭自己的一幹心腹和部分可以信任的臣子,集聚一堂。曹髦執劍躍到書案上,滿面怒容,聲色淒厲地鼓動人心,“諸位都是大魏的賢臣名將,我曹髦這些年深受諸位忠孝之恩,今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這是要篡權,如此明目張膽,完全不把我大魏政權放在眼裡,這不僅是對我的一種背叛,更是對諸位多年來對大魏辛苦付出的一種不尊重,今日我就要上門剿殺司馬賊子,可願助我一臂之力?不成功便成仁,來日成功肅賊後,諸位就是我大魏的保國功臣。還請諸位不要猶豫,與我一起保住大魏政權……”   曹髦話音剛落,反對之聲便紛紛而起,都勸告曹髦放棄,忍氣吞聲。當時朝中大臣多數是擁護司馬昭的,畢竟司馬昭集團的勢力不是曹髦所能比擬的。曹髦也算是一血性漢子,可惜時不他待,當時他的勢力太過弱小,他不聽眾臣的勸告,會後便帶瞭百餘親兵,披甲戴盔,浩浩蕩蕩往司馬昭傢殺去瞭。孰料,早有人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司馬昭派瞭一支精兵在半路把曹髦給截殺瞭。  司馬昭殺曹髦後,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曹奐隻是一個傀儡,此時的天下已經真正屬於司馬傢族瞭。公元265年,司馬昭中風死後,司馬傢族又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走到瞭臺前,這就是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司馬炎繼承王位,並逼曹奐下臺,正式建立西晉,號晉武帝,成瞭晉國的開國君主,建都洛陽,同時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司馬炎創立晉國,被後人理解為順理成章的事,他的功績完全建立在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代人的基礎上,一路走來水到渠成。後人也普遍認為司馬炎並無傑出才能,隻能說命好,投對瞭胎。  司馬炎登基後,國傢已經趨於穩定,不再有大的動亂,於是司馬炎天真地認為江山從此就鞏固瞭,便撤銷邊防軍事,一心致力改善農田制,可他的天真幼稚最終給他帶來瞭惡果,出現瞭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  從司馬懿到司馬炎,中國政治的變化,對於這時期中國文學的發展來說,同樣也有深深的影響,比如司馬昭時期,由於高度的政治壓迫,連續的文字獄,使當時的中國士人們,已經不敢再去輕易地談政治,即使是歌功頌德,有時候也容易“馬屁拍在馬腿上”,因此這時期的中國文學,更多的是以田園詩的興起等借物寓情的方式為主流。建安文學的豪邁大氣,瑰麗動人,到這時期基本上蕩然無存。高度的政治壓迫,使士人們的政治熱情大大泯滅,關註的主流,早已經轉向瞭哲學、思想、鬼神等方面,大量這方面內容的作品日益流行瞭起來。而到瞭司馬炎當政時期,雖然一定程度上放松瞭政治高壓,但是這時期魏晉文學的消極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外加天下統一,經濟日益繁榮,士人集團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知識分子們的興趣,也轉向瞭逃避現實,及時行樂。司馬炎的寬松,反而讓高度政治壓迫積累的士風流毒,在他當政時期迅速地發酵。我們今天雖然津津樂道魏晉風度,但是毫不誇張地說,魏晉時代,是中國知識分子士風最萎靡的時代,敢於為國傢擔當責任的知識階層越來越少,一個沒有人敢於擔當責任的國傢,自然最終也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國傢。魏晉滅亡於“五胡亂華”的結局,在這裡就已經埋下瞭伏筆。

李鴻章傢族後人現有3位億萬富翁 子孫遍及海內外!

  前輩權傾朝野 後人闖蕩世界  李鴻章傢族,一代有一代的活法  李鴻章的一生,伴隨著清王朝走過風風雨雨四十載,從鼎盛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無論生前還是死後,他都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康有為稱李鴻章是“維新之同志”;梁啟超評價他:“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毛澤東在《講堂集》說“水淺而舟大也”,嘆息李鴻章這隻大船在晚清的淺水中無法行駛,進退維谷……李鴻章從權力的頂峰墜落後,才清醒地認識到:清王朝隻是間“破屋”,而自己隻是“裱糊匠”。“裱糊匠”雖有辦法把“破屋”裱得光鮮漂亮,但“破屋”是絕對經不起暴風雨的。   再看李鴻章傢族,因為李鴻章的緣故,先是大紅,後是大黑,再逐步走出低谷。在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時期,李傢人有著不同的生存法則。  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不久前走訪瞭位於安徽合肥的李鴻章故居,又在上海、北京拜訪瞭李鴻章傢族的幾位後人。通過他們的講述,記者瞭解到,李鴻章傢族中出瞭不少政治傢,外交傢,企業傢,科學傢,藝術傢……他們如今定居在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尼日利亞等地。對於整個傢族,對於李鴻章,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和復雜的情感。 李鴻章傢族,前輩權傾朝野後人闖蕩世界。  李文安,把李氏傢族帶進官場  在安徽合肥市繁華的步行街中段,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佈局整齊,結構嚴謹,雕梁畫棟。這就是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的故居。走進大宅,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前廳、中廳、走馬樓(小姐樓),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傢的恢弘氣勢。  李鴻章的先祖原本姓許,明朝時從江西遷到瞭安徽合肥。百年後,李鴻章的八世祖將自己的兒子許禎所過繼給瞭好友李心莊,從此許承李姓。許禎所成人後制定瞭李傢門規:李許二姓不通婚,但與族外許姓聯姻則不禁止。自此,李傢人丁興旺,支派繁多,李禎所算是李傢的第一功臣。  最初,李傢世代以耕讀為生,一直與科舉功名無緣,經濟狀況不好,社會地位也不高。李鴻章祖父當傢時,每到年終,上李傢要債的人多得“如過江之鯽”。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心地善良,也是一位很不錯的詩人。1834年,35歲的李文安苦讀多年,參加江南鄉試中舉。又過瞭4年,年近40歲的他終於考中瞭進士,後來在刑部任職。  雖然李文安的人生此時已過大半,但他卻使李傢這個淝水邊的中農之傢一夜之間“以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李文安是讓這個傢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場、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傢有傢譜記載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個進士。  但更要緊的還是他的“命”好。李文安這個進士中的不早也不晚,正好與數年後大紅大紫的曾國藩同一年考中,這種關系過去稱為“同年”。在那個時代,這是一種極其微妙又極其重要的人際關系,從“實惠”的意義上說遠遠超過瞭同鄉、同學,因為同時考中進士就意味著同時做官,有著共同的聯系和參照。  李文安雖然性格內向,“資性中下”,但他萬事心中有數,眼力不差,始終把曾國藩拉得挺緊。那時,曾國藩不過是個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而李文安早早地就安排兩個兒子李瀚章和李鴻章去拜曾國藩為師,跟其學“經世之學”,這大概是李文安對傢族的最大貢獻。相關閱讀推薦:怎樣評價李鴻章的歷史價值?李鴻章算是偉人嗎晚晴大佬李鴻藻是誰?李鴻藻與李鴻章的關系之謎揭秘:晚清李鴻章為何被稱為東方“俾斯麥”?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李鴻章用人唯親張愛玲與李鴻章有什麼血緣關系? 張愛玲身世之謎分頁:1/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李鴻章:生前權傾朝野,死時遺恨猶存  李傢自李鴻章這一代開始發跡。李鴻章出生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相傳,一次父親李文安出聯考李鴻章,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小鴻章脫口而出:“日照龍鱗萬點金。”不但工整,而且十分有氣勢。他七歲啟蒙,八九歲就念完《四書》,教書先生很喜歡他,常在李鴻章父親面前誇他。  在父親的一手安排下,師從曾國藩的李鴻章21歲中舉人,24歲考取進士,年紀輕輕就進瞭翰林院。曾國藩“打掉牙齒和血吞”的處世原則,對李鴻章的性格影響很大。更為重要的是,李鴻章創建淮軍之初,曾國藩給予瞭極大的幫助,直接把八營湘軍給李鴻章統領,這也是李鴻章創建淮軍的班底。之後,淮軍成瞭李鴻章發傢的本錢,也是李鴻章在官場青雲直上的根基。他是這支軍隊的絕對領導,淮軍就是“李傢軍”。  1870年,李鴻章憑著赫赫戰功和淮系集團的支持,當上瞭最有實權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在這個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是清代擔任此官職時間最長的。在此期間,他顯露出與大清國絕大多數官員的不同之處:對國外的科學技術和國內的經濟活動十分感興趣。李鴻章創造瞭許多“第一”: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制造廠、第一所近代軍校、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1874年,他被授予文華殿大學士,1894年又被授予三眼花翎,被梁啟超尊為近代史上“當時中國第一人”。 李傢昶(中排左二長者)與傢人在美國合影  1874年,李鴻章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但由於時代和個人的局限,“和戎”與“變法”都歸於失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從此背上瞭“賣國賊”的罵名。  1901年,李鴻章在“老來失計親虎豹”的悲憤中病逝。他死時“雙目猶炯炯不暝”。彌留之際,老淚縱橫,留下遺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內塵氛猶未靖,諸君莫做等閑看。”哀怨沉痛,令人扼腕!李鴻章死後近10年,他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隨之滅亡。分頁:2/4頁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一人“發跡”,全傢沾光  不過,在李鴻章得勢之時,李傢兄弟多多少少都沾瞭光。李鴻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翰章官至兩廣總督,是李鴻章及淮系集團的堅定後援。  據宋路霞所著的《李鴻章傢族》記載,李傢真正發財的是老四李蘊章和老五李鳳章。老四李蘊章因為有眼疾,除瞭在他大哥的衙門裡短期做過事外,基本上是在安慶全力以赴置辦傢業,是個安慶城裡的大財主。此人眼雖不明,心卻雪亮。他能兩隻手同時打算盤;要是造房子,隻要背著手繞著地基走一圈,就能算出需要多少材料,需要多少工時瞭;要是買地,他隻要到地邊走一走,就能聞出地裡的“地氣”,知道是否能出糧食。他買下瞭太平天國時期的英王府,也就是曾國藩收復安慶後的兩江總督衙門,還買瞭遍佈全城的幾十處房子,其傢業之大,李鴻章也望塵莫及。老五李鳳章對政治和軍事沒有興趣,早年曾在曾國藩手下幹過後勤,此後全部精力都放在做買賣上,也是個“悶聲發大財”的人。他經營過地產、商貿和典當行等,擁有瞭大半個蕪湖,在李氏兄弟中算是首富。他們雖然沒有怎麼涉足晚清官場,但畢竟都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親兄弟,撈到瞭由這位大官哥哥帶來的許多好處。

朱元璋百萬子孫的可悲下場(圖):明皇族人口爆炸

  在“制度”決定之下,皇族們展開瞭激烈的生殖競賽。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繁衍至100萬人之多。作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皇族確實是“最幸福”的群體。但李自成兵鋒所至,朱姓王爺幾乎沒有人能活下來。明皇族兩百多年的狂歡宴席,原來不是免費的……  朱元璋鼓勵後代多生育 明末皇族子孫近百萬人  朱元璋稱帝後,把朱氏傢族所有潛在的生育能力發揮到瞭極限。他本人生瞭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他又鼓勵自己的後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擔任何工作,隻需按人頭領俸祿。於是,明弘治五年(1492),我們在史書中見到山西巡撫楊澄籌上報的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晉府的慶城王朱鐘鎰又一次刷新瞭老朱傢的生育記錄,到這一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孫一百六十三人。慶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長,僅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個縮影。據王世貞估算,每十幾年,明宗室人數增加百分之五十。另據徐光啟推算,明宗室人數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於各地,“初封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數總共五十八人,永樂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八萬多人(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而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傢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麼朱姓子孫遲早會壓塌半個地球。  明皇族的人口爆炸  大明弘治五年,山西巡撫楊澄籌向皇帝匯報瞭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慶成王朱鐘鎰又一次刷新瞭朱元璋傢族的生育紀錄,截至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   這確實也是明代中葉以來許多王府遇到的難題。慶成王的兒子們也大多繼承瞭父親出眾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長子的兒女總量後來也達到瞭70人。慶成王在兒女數創紀錄的同時,孫子輩的人數已經達到瞭163人,曾孫輩更多達510人。就是說他的直系後代這一年已達767人,再加上眾多的妻妾女眷,整個慶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慶成王肯定無法認全記清所有傢庭成員。除非給兒孫妻妾們編號統計,否則很難想像他如何管理這個龐大的王府。  慶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長,僅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個縮影。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於各地,“初封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這些王爺好比種子,一二百年過去後,在各地繁衍出的數量十分驚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間隻有一位晉王,到瞭嘉靖年間,有封爵的皇室後代已增長到1851位。洪武年間河南本來也隻有一位周王,到瞭萬歷年間,已有瞭5000多個皇族後代……據明末徐光啟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數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當代人口史學者推算的結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長率是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的10倍。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繁衍至近百萬人之多。  朱元璋種下的惡果  人口如此急遽膨脹,是由於背後強大的制度驅動。  朱元璋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至為冷酷。他對百姓、對大臣、對故交、對妻妾,都冷血無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孫面前,他卻滿面慈祥,溫柔體貼得無以復加。為瞭確保子孫們生活幸福,他絞盡瞭腦汁。  朱元璋給大明王朝的官員們制定瞭中國歷史上最低的工資標準,給自己兒孫們制定的俸祿標準卻唯恐不厚:皇子封為親王後年俸萬石,是最高官員的近七倍,還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種賞賜。為瞭讓後代們充分享受幸福,他規定皇族不必從事任何職業。每一個皇族後代,所有消費需要都由國傢承擔:10歲起開始領工資享受俸祿,結婚時國傢發放房屋、冠服、婚禮費用。死後還有一筆厚厚的喪葬費。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隻有一個漏洞,那就是他幻想著可以通過藩王掌握軍隊來捍衛朱傢天下的安全,結果自永樂年間起,親王引兵作亂不斷。此狀況導致明朝歷代皇帝不斷致力彌補這個漏洞。皇帝們一方面保證皇族生活的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則極力強化對皇族特別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後期,這種控制達到瞭匪夷所思的程度:為瞭怕王爺們聯合地方勢力作亂,後代皇帝規定,親王們終生隻能生活在王府裡。相關閱讀推薦:古代將帥為何喜歡收養義子 朱元璋有多少義子?揭秘:明太祖朱元璋殺功臣隻因擔心兒孫受欺負揭開朱元璋死後“十三城門同時出棺”秘葬真相“第一屠夫”明太祖朱元璋的殘暴刑罰:殺人如麻揭秘: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最賺錢的行業都被皇族壟斷  多子多福,本來是中國人的不二信條。揮霍和生殖,又是朱元璋給自己子孫規定的光榮任務。所以,朱氏皇族生得理直氣壯,生得光榮坦蕩,生得痛快淋漓。然而,對大明王朝的其他成員來說,皇室生育紀錄的一次次刷新,可不隻意味著為茶餘飯後的八卦閑聊增添材料——它更意味著每個老百姓負擔的一次次加重。  王爺的增加,必然導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擴大。天下最好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到皇族手中。明代中葉之後,全國人均土地不斷下降,而同時,皇族占有土地卻迅速擴大。許多王府擁有的土地動輒萬頃:景王、潞王在湖廣等地莊田多達4萬頃,福王莊田2萬頃,桂王、惠王、瑞王的莊田各3萬頃。吉王在長沙,有地七八十萬畝,長沙、善化兩縣田地的40%也歸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歸各王府所有。  皇族們的俸祿直接來自各地的財政收入,皇族人口的幾何式增長,意味著財政支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晉王府,明初隻需年俸1萬石,到瞭嘉靖年間,增長到87萬石。河南周王府,由1萬石增長到69萬石。湖廣楚王府,由1萬石增長到25萬石……國傢財富分配中,權貴們的比重迅速擴大,而底層百姓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   國傢規定已經如此優厚,皇子龍孫們猶有不足。他們運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響力,把觸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領域,無利不取,無所不為。  皇族往往與巨商相勾結,進行行業壟斷。這些親貴利用自己的關系,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轉手批給商人,再從商人那裡分得巨額利益。地方上所有最賺錢的行業,都被其壟斷。所有稀缺的自然資源,比如土地、山林和礦山,隻要證明有利可圖,皇族就會通過向皇帝乞請或者巧取豪奪的方式,搶占到自己手裡。  各地王爺經常向皇帝哭窮,索要各種特利。許多地方的收稅權陸陸續續劃歸瞭各地王府:周王擁有開封的稅課權,潞王占有河泊所26處,潞城縣的商稅被賜給瞭清源王,屯留縣的則歸遼山王所有。平遙王說自己傢口太多,生活不寬裕,皇帝命令,把黎城縣一年的商稅劃給他……  通過種種巧取豪奪,皇族們山積瞭天下最多的財富。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兩百年的宴席原不是免費的  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 “七十二傢”起義軍縱橫大地之後,朱元璋的子孫們突然發現,他們的宴席不僅僅是被打擾瞭一下,而是被宣告永遠終結。更可怕的是,他們到這個時候才發現,這場兩百年的宴席不是免費的,結賬的時候到瞭。  這些姓朱的親王、郡王、將軍們,是農民軍最有興趣的獵物。大大小小的農民軍所過之處,皇族均在劫難逃。那些各地最壯麗的王府,在連綿全國的戰爭中,幾乎無不灰飛煙滅。  讓我們先來看看皇族人口增長最快的山西。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攻克太原後,李自成軍“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這四百餘人都是晉王一系的高級皇族。接著,因為“恐(中低層)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經過這兩次殺戮,山西晉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殺殆盡。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軍又攻取大同。6天之內,代王朱傳齊以下的4000多名諸王宗室皆被殺。其他郡王也幾乎沒有幸免。薑瓖在啟本中說:“雲(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約計肆千餘,闖賊盤踞六日,屠戮將盡……”綜計以上數次,李自成軍僅在山西一地,就殺掉朱姓子孫10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