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宋元

宋元襄樊之戰:史上蒙古鐵騎滯留瞭五年的保衛戰

  導讀: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 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瞭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傢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采納,宋元戰爭進入瞭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墻,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墻,內建堡壘,建立瞭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   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瞭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堡,完全切斷瞭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系,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瞭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術優勢。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沖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瞭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占優勢的弱點。相關閱讀推薦:宋朝差點出瞭位武則天:賣唱女險成武則天第二?揭秘:宋朝是如何在強敵環伺下打造出繁榮盛世的?揭秘宋元戰爭史:宋元戰爭的結局意味著什麼?中國古代殖民:宋元時期國人的海外開拓《史記》的傳播 史記在漢唐宋元朝時期的流傳宋元帝劉劭簡介 劉劭弒父篡位在位僅三月遭處斬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咸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瞭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準備瞭必要條件。從咸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瞭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瞭襄樊之戰的序幕。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范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范文虎逃歸。咸淳七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瞭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鬥也不可能勝利,宋軍隻好困守襄陽,敗局已定。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裡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瞭包圍圈,宋軍隻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鐘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志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鬥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準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佈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沖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瞭城中軍民的鬥志。然而這次戰鬥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瞭張順並立廟祭祀。

宋元帝劉劭簡介 劉劭弒父篡位在位僅三月遭處斬

  劉劭(約426年—453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字休遠,劉義隆長子,母為皇後袁齊媯。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因巫蠱之事,劉義隆欲廢太子,劉劭知道之後,遂與其弟劉浚共謀,率兵夜闖皇宮,將其父殺害,自立為皇帝,史稱“宋元帝”,改元“太初”。劉劭因弒父篡位而導致眾叛親離,在位僅三月,即被率兵討逆的劉駿所擊潰,劉劭被俘後遭處斬,並被劉駿稱為元兇。  生卒年考  宋元帝劉劭其實並不是在元嘉三年生的,因為他出生時正值劉義隆在服父喪,於是一直到喪期結束,於元嘉三年閏正月時正式宣佈長子誕生。因此其生年應當在永初三年(423年)以後一直到元嘉三年以前,應該略大記載上出生年份一到兩歲。  “始生三日,帝往視之,簪帽甚堅,無風而墜於劭側,上不悅。初命之曰劭,在文為召刀,後惡焉,改刀為力。年六歲,拜為皇太子,中庶子二率入直永福省,為更築宮,制度嚴麗。年十二,出居東宮,納黃門侍郎殷淳女為妃。十三加元服。好讀史傳,尤愛弓馬。及長,美須眉,大眼方口,長七尺四寸。親覽宮事,延賓客,意之所欲,上必從之。東宮置兵與羽林等。十七年,劭拜京陵,大將軍彭城王義康、竟陵王誕、桂陽侯義融並從。”   後妃子女  妻妾  皇後:殷玉英  夫人:王鸚鵡  兒子  (至少有4子)  劉偉之,嫡子、太子。被劉駿處斬,母皇後殷玉英。  劉迪之,被劉駿處斬,母不詳。  劉彬之,被劉駿處斬,母不詳。  劉某(名不詳),被劉駿處斬,母不詳。相關閱讀推薦:宋文帝劉義隆簡介 開創元嘉之治卻遭世人爭議宋少帝劉義符簡介 被殺害的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劉裕簡介 宋武帝劉裕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揭秘宋元戰爭史:宋元戰爭的結局意味著什麼?

  宋元戰爭的結局改變什麼?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瞭,“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瞭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  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瞭,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瞭,諸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  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瞭,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瞭,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瞭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隻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註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瞭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瞭。明隆慶5年 (1571)國傢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歷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瞭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傢帶來瞭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 ,國傢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傢歲入才達到瞭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瞭,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並不壞。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裡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裡來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瞭罪,或者是被擒被騙上梁山的,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極少。  那麼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瞭。熙寧10年(1077)北宋賦稅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 潑曰實 明神宗(萬歷)以

揭秘宋元戰爭史:宋元戰爭的結局意味著什麼?

  宋元戰爭的結局改變什麼?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瞭,“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瞭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  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方面宋朝就差勁瞭,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瞭,諸如“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東部的國境線推到長城一線的時間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後就是要揚國威於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  天可汗算什麼?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瞭,什麼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瞭,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瞭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隻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註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瞭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瞭。明隆慶5年 (1571)國傢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歷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瞭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傢帶來瞭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 ,國傢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傢歲入才達到瞭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有這樣良好記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瞭,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可見,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並不壞。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姑且不提這裡面虛構的成分,其實就是從“水滸傳”裡來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瞭罪,或者是被擒被騙上梁山的,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極少。  那麼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瞭。熙寧10年(1077)北宋賦稅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 潑曰實 明神宗(萬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