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官場

最後的“鐵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場的第一大貪官

  奕劻之貪財,可謂駭人聽聞,堪稱“晚清第一貪”。末代皇帝溥儀關於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為,有個最為尖銳的評價:“(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後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瞭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   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後罷斥恭親王奕,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權位漸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無為,常為時人所暗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奕劻仍任總理大臣。   1903年,榮祿病死,袁世凱得知奕劻將到軍機處任職,立即派親信楊士琦給奕劻送去1張10萬兩的銀票。奕劻假意推辭。楊士琦說:“宮保知道王爺不久必入軍機。在軍機處辦事的人,每天都得進宮伺候老佛爺,而老佛爺左右,許多太監們一定向王爺道喜討賞,這一筆費用也就可觀。所以這些錢不過作為王爺到任時零用而已,以後還得特別報效。”聽瞭這番話,奕劻欣然收下瞭銀票。此後,袁世凱對奕劻“月有月規,節有節規,年有年規”,供奉不斷。袁世凱還和小自己17歲的奕劻長子載振結拜為兄弟,與奕劻套近乎。   奕劻果然如袁世凱所願,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

宋徽宗為何重用蔡京:宋朝第一奸臣蔡京的官場沉浮

  宋徽宗的知音  蔡京是宋徽宗藝術上的“知音”、政治上的“導師”、生活上的“良伴”,正是他引導著宋徽宗一步步地走上瞭一條不歸路。  蔡京是個非常有本事的人,很早就得中進士,跟他的弟弟蔡卞一起做朝廷的中書舍人,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副主任,才能很早就得以顯露。另外,前面提到的北宋四大書法傢蘇、黃、米、蔡,蔡就是這位蔡京,隻是他的名聲太臭瞭,以致“骨朽人間罵未銷”,後人就用蔡襄替代瞭他,實際上蔡京的書法是非常有名的。  當年蔡京在京城做官的時候,每次進到衙署,都有兩個衙役手持白絹團扇給他扇風消暑,嘴裡還念念有詞:“老爺,看您滿頭大汗的,我們給您扇扇”,對他特別恭敬。時間一長,蔡京也覺得挺感動,有一天一時興起,就把這倆衙役手裡的白絹團扇要瞭過來,在上面各題瞭一首杜甫的詩。  第二天,蔡京再來上班時,一看這倆衙役靴帽鞋襪穿戴一新,從上到下整個換瞭一身行頭,而且是一臉的高興。蔡京問:“你們怎麼回事兒?發財瞭?”二人回答說:“確實是發財瞭。我們把您題字的那兩把扇子賣瞭,足足賣瞭兩萬錢!”蔡京又問是誰買的,他們說是某位親王給買走瞭。那位親王就是端王,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  端王肯出兩萬錢買蔡京這兩把題瞭字的扇子,可見蔡京在書法藝術上造詣之深。宋徽宗做瞭皇帝、蔡京做瞭宰相之後,君臣談到這件事,宋徽宗還非常感慨地說,你當年題詩的那兩把扇子至今藏於內府,可見宋徽宗對這兩把扇子的珍愛。  蔡京中進士,是在宋神宗在位的時候。當時王安石實行變法,蔡京力主新法,非常得王安石的賞識。後來王安石新黨失勢,司馬光舊黨當政,蔡京馬上見風使舵,五天內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除。司馬光非常感動,說“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意思是說,假如天下人都像你這樣奉法,那我什麼幹不成啊?哲宗皇帝繼位後,比較傾向於新法,用章惇一黨行新法,蔡京馬上又把舊法廢掉瞭。  十年間,蔡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個人的政治操守由此可見一斑。   雇一美女切蔥絲  徽宗皇帝登基之初,進賢退不肖,蔡京也被貶出京,到杭州去做一個虛職官員。  蔡京很不甘心,經常是西望長安淚不幹。怎麼辦呢?他抓住瞭一個機會。徽宗皇帝喜歡字畫古玩、奇珍異寶,在杭州設立供應局,由宦官童貫主持,為他搜羅這些東西。當時蔡京正好貶居杭州,就去拜見童貫,並送上很多金銀珠寶賄賂他。宦官更談不上有什麼政治操守瞭,黑眼珠子盯著白銀子,當然非常開心。蔡京又把自己的一些字畫交給童貫,童貫當然知道蔡京的書法水平之高,所以就收瞭他的賄賂。  這兩個人臭味相投,很快就沆瀣一氣瞭。童貫就指導蔡京,告訴他皇上喜歡什麼內容的字、哪些題材的畫。如果皇上喜歡李白的詩,你總給他寫杜甫的怎麼能行?他們連騙帶搶搞到徽宗特別想要的一幅古畫,獻給徽宗以投其所好。蔡京還通過童貫的牽線搭橋,賄賂徽宗寵信的宦官和道士,讓這些人在皇上面前替他說好話。因此,蔡京不久就被召回瞭京城,半年內連跳三級,官居宰相。  蔡京一當上宰相,大奸大惡的本相就暴露出來瞭。他排斥忠良,鏟除異己,將他們撤職罷官,流放外地,將其傢產據為己有。蔡京不僅是一個大奸,而且還是一個大貪,跟乾隆時期的和珅堪有一比,都是累資巨萬,生活奢侈。  蔡京愛吃兩樣東西,一樣是鵪鶉羹,另外一樣就是蟹黃包子。他吃一頓鵪鶉羹要殺掉三百隻鵪鶉,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超級殺手。他用蟹黃包子待客,一頓飯僅包子一項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貫錢,相當於當時五十戶中產階級一年的生活費總和。  宋朝有一本《鶴林玉露》的筆記小說記載,東京汴梁有一個讀書人買瞭一個小妾,這個小妾原來在蔡府廚房包子組工作,負責給蔡京做包子。有一天,這個書生心血來潮,就跟小妾說,你給我露一手,我也想嘗嘗太師府的包子是什麼味道。小妾說她不會。讀書人非常震驚,說,你怎麼會不會呢?你原來不是在太師府專門負責包包子的嗎?小妾說,太師府廚房包子組有好幾十人,當初我隻是在那裡專門負責切蔥絲的。我們可想而知,蔡京多有錢——專門雇一美女切蔥絲!  蔡京把中國歷史上所有主張節儉的皇帝一概斥為“陋”,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土老帽兒,土得掉渣。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是非常註重節儉的,比如開創瞭“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有一次他想造一座露臺,一算所需經費,相當於一百戶人傢一年的收入,當即決定不造瞭。在這位吃頓包子都要花五十戶中產階級一年收入的巨貪眼裡,連一座露臺都舍不得造的皇帝當然是土老帽兒瞭。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史上奸臣楊國忠、蔡京為何都喜歡在傢辦公 揭秘:王安石為何認為大奸臣蔡京能夠繼承自己?揭秘蔡京宦海浮沉:被懲處後餓死在赴貶所路上如何客觀評價蔡京?應當如何看待權相蔡京?蔡京之死:奸相蔡京身攜巨資為何被百姓活活餓死?蔡京是誰 北宋奸相蔡京簡介及蔡京怎麼死的?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亂花錢的理論依據  北宋的皇帝應該說是比較崇尚節儉的,因為宋太祖是馬上天子。宋朝皇帝奉行厚養士人的傳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在兩宋這320年裡,武人最鬱悶,文人最幸福。  宋朝宰相一年的總收入,大概折合今天的三百萬人民幣,相當於當時兩萬四千畝土地的總收入。宋朝養兵養官的錢,占到國傢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國傢的錢可能都給官員發工資或者養兵瞭,所以皇帝很節儉。  宋朝的皇帝節儉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知道,歷史上的皇帝一般很早就開始給自己修墓,比如秦始皇十三歲登基,當時還是秦王,就開始給自己修墳。康熙也是,八歲繼位,繼位不久也開始給自己建陵。皇帝不死,皇陵不能完工,因為一旦完工瞭,這話就不好說瞭,就是該入住瞭。你想,秦始皇十三歲登基就開始修墳,到他死還沒完工,這規模得有多大,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而北宋的規定是,皇帝活著的時候不許修皇陵,皇上晏駕後才開始修墳,而且七個月內必須完工,因此宋朝的皇陵是比較簡陋的。北宋的皇陵在今天的河南鞏縣,我們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都比較簡陋,跟漢唐那種因山為陵、跨谷連山沒法比。  宋徽宗品位比較高大上,愛好藝術、收藏,哪一樣都是花錢的事兒,再加上有高品位的宰相輔佐,這品位一下就上去瞭,花錢如流水一般。   蔡京為什麼受皇上寵愛?因為這個奸臣有他的過人之處,能夠給皇上的奢侈無度找出理論依據來。蔡京取瞭四書五經之一的《易經》上的兩句話,提出一個理論,叫“豐亨豫大”。這個理論說白瞭就是太平時節皇上要敢花錢,花錢越多越證明國傢實力雄厚,這樣才能震懾番邦,所以要敢花,不要小裡小氣地給國傢丟人。  這個理論提出來後,宋徽宗太高興瞭,心想,原來我花錢是為瞭顯示國傢富強,是為瞭讓番邦懼怕,不是自己圖享受。  奢侈之風一發而不可收拾  有瞭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蔡京就開始唆使皇上大興土木,而且還要鑄九鼎。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是夏禹王鑄九鼎,象征九州。九鼎作為國傢的象征,在夏商周代代相傳,傳至秦末不知所終。其實宋朝並沒有完成中國的統一,北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西北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西夏再往西是回紇諸部,西藏是吐蕃諸部,雲南、貴州是大理國。宋朝的疆域,在漢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中其實是最小的,大概隻有300萬平方公裡左右。可是蔡京卻唆使宋徽宗鑄九鼎,以象征九州一統,並建造明堂以供九鼎。沒想到,九鼎鑄成後,宋徽宗在給九鼎獻辭獻酒時,出現瞭一件讓他非常掃興的事兒。  這九個鼎都是有名稱的,中央一個,東南西北各一個,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各一個,其中北方的鼎稱寶鼎。徽宗正在獻酒的時候,北方的寶鼎突然裂瞭,裡面裝的酒漿灑瞭出來,徽宗當時就呆在那兒瞭。  蔡京馬上跪倒在地,說,皇上您看,北方的鼎裂開就表示遼國必有內亂,我們可以趁機滅掉他們,大宋就要統一天下瞭。明明很不吉祥的一件事,蔡京卻說不是我們大宋這兒要亂,而是遼國要亂。徽宗聽蔡京這麼一說就樂瞭,覺得簡直再也找不著這麼會說話的人瞭。  有一次皇宮設宴,擺出瞭幾件玉杯玉碗。徽宗覺得挺不好意思,因為先帝那麼註重節儉,這些玉器都藏在內府不敢用,現在自己擺出來用,萬一被言官彈劾怎麼辦?這時,蔡京又出來跟皇上說,我當年曾經出使遼國,出席他們國宴的時候,遼國皇帝就是用這樣的玉杯玉碗。他們還得意揚揚地問我,你們中原皇帝用得起這個嗎?咱要是不用這個,不是讓番邦給比下去瞭嗎?  遼國的玉杯玉碗是從哪兒來的呢?應該是五代十國時後晉的舊物,後晉被遼國所滅,宮裡的東西可能被遼國皇帝給拿走瞭。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蔡京還跟徽宗說瞭這樣一段話:“陛下素懷儉德,不敢率陳,今既得此佳制,正好奉觴上壽,哪個敢說不宜用呢?”意思是說,陛下素來節儉,我都看不過去瞭,我做臣子的真是很難受。現在既然得到這些東西,我們正好用一用,把番邦比下去,哪個敢說不宜用啊?但徽宗皇帝還是有所遲疑,畢竟遼國皇帝用玉杯玉碗,大臣們沒有看到,言官也沒有看到。  蔡京繼續勸徽宗說:“事茍當理,何畏人言?”意思是說,隻要事情做得對,管別人說什麼呢!又說:“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辟”在古漢語中代指天子,比如皇帝講學的地方,就叫“辟雍”。《周禮》當中提到“惟王不會”,意思是天子的花費不能計算,花多少錢都是應該的,因為天下都是他的嘛。所以,“陛下富有四海,正當玉食萬方,區區酒器,何足介懷?”他這話一說完,徽宗說,那就用吧。於是金杯玉盞全上來瞭,而且越來越豪奢,再也不拿這些當回事兒瞭。  宋徽宗後來到蔡京、王黼這些巨奸的宅子一看,居然一個比一個窮奢極欲,豪華的程度完全超出他的想象。徽宗心想,我的臣子們都這樣,那不得把我這個皇帝比下去瞭?其實這要是在別的朝代,這倆奸賊就得掉腦袋。我們看嘉慶皇帝殺和珅時羅列瞭許多罪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逾制,說穿瞭就是嘉慶嫉妒和珅:你居然比我還富,很多東西我都沒有,你居然有!  實際上,蔡京、王黼這些大奸臣都是逾制,宋徽宗不但不生氣,反而還想跟他們比一比,自己也要這樣做。這樣,蔡京唆使皇帝大興土木,完全背離瞭先帝的節儉之風。  奸臣蔡京的末日  蔡京倚仗皇帝對他的寵信,為所欲為,經常逾制,導致言官多次彈劾。宋徽宗顧及祖制,曾在無奈中四次罷免蔡京。但是每一次罷瞭之後,宋徽宗都會非常想念他,再找個借口把他召回來。   蔡京到瞭晚年,眼也花瞭,牙也掉瞭,有一次跟他的侄子說,你找個品德比較高、學問比較大的人來府裡當傢庭教師,好教導一下我的孫輩。於是蔡京的侄子找瞭一個姓張的新科進士。  第一堂課講完,張進士就跟蔡京的孫子們說,你們也別學什麼琴棋書畫、天文歷算瞭,你們學逃跑好瞭,將來看誰跑得快。蔡京的孫子們聽瞭都非常詫異,問我們幹嗎要學逃跑呢?張進士說,你們的爺爺作惡多端,早晚必遭報應。等到朝廷明正典刑、滿門抄斬的時候,誰跑得快誰可以不死。  這幫孩子一聽嚇哭瞭,回去跟蔡京說,我們先生說將來您得明正典刑,讓我們學逃跑。蔡京當然很不高興,就把張進士叫來。倆人吃飯的時候,蔡京感嘆道,其實你說得也對,那你能告訴我怎麼避免這件事嗎?張進士也實在,說這事你是避免不瞭瞭,因為你以前作惡太多,隻能是現在少作點兒惡,為子孫積點兒福,就當修來世吧。說完後,辭掉蔡府的教席之職而去。  徽宗皇帝退位後,欽宗繼位,蔡京果然出事瞭,被貶出朝廷,一門子孫流放的流放、充軍的充軍、殺頭的殺頭。蔡京作惡多端,最後不僅禍及自身,而且還禍及子孫。  蔡京被史書稱為北宋最貪瀆的權相,他任相期間,巧取豪奪,民怨沸騰。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童貫等人為六賊,蔡京更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廣東,病死途中。  (摘自《袁騰飛講兩宋風雲》,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年3月版)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中國古代史上最無恥的官場“不倒翁”是何許人?

  代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頻繁最昏暗的一個時期。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這個時代是“中國古代最無恥的時代”。也就是這個“無恥時代”出瞭一位官場“不倒翁”。這位“仙傢”在頻繁的政權更迭中總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位厲害的角色叫馮道。在五代十國,改朝換代比老百姓換衣服還勤快,短短五六十年的光景裡共換瞭五個朝代出瞭五姓皇帝。而馮道不管主子是漢人、沙陀人還是西夷人,也不管他們是創業還是守成之主;他都能夠怡然做宰相,左右逢源。有人說他是明哲保身、不忠不義的奸臣;有人說他是亂世英雄、治世能臣。不管怎麼說,馮道做到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升馮道為郎中、翰林學士,又授戶部侍郎。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當時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守孝期滿他回到京城,這時莊宗李存勖被殺,皇帝已經是明宗李嗣源瞭,李嗣源賞識馮道便升他為宰相。明宗李嗣源死後,李從厚繼位,馮道還是這個李傢王朝的宰相。李從珂起兵造反,他率領百官迎接,並獻上請李從珂當皇上的勸進文書。但李皇帝不喜歡圓滑的馮道,把他放任京城外去做官。後來覺得過意不去,又把他調回京城安排瞭沒多大實權的司空之職。石敬唐從李從珂手裡搶瞭金鑾殿,馮道仍是官運亨通,當瞭後晉宰相。之後出使契丹,有機會當瞭奴才的奴才,哄得耶律德光高興。回來後還被加授司徒、太尉之職,並先後封為魯國公和燕國公。  後晉被契丹(即遼)消滅後,馮道又改事契丹。遼太宗問他“為什麼改事我朝?”馮道回答,“我侍奉的主子不成材,在他那沒法混瞭,城也破瞭,兵也敗瞭,我不到您這來不得餓死耶?”又說自己是“無才無德,癡頑老子。”遼太宗聽後十分高興,就封他做瞭太傅,他跟從遼太宗來到常山(今正定)。耶律德光北走,劉知遠入洛陽建立後漢,拜馮道為太師。郭威帶兵攻入汴京後,馮道又使出看傢本領——率百官迎接新主子,從而又當上後周宰相。郭威死後,柴榮繼位為周世宗。劉崇借契丹兵企圖恢復後漢。馮道有些看不起周世宗,在世宗出征時言語上大不敬,他判斷這回後周還得玩完,心裡大概已經做好恭迎新主子的準備瞭。結果被世宗發放去守陵。本來很有政治投機眼光的馮道,這把真的看走瞭眼。他沒想到柴紹能擊敗北漢和契丹聯軍。周世宗凱旋回朝沒過多久馮道鬱悶而終。   至此,這位“時勢英雄”演出的這場亙古未有空前絕後的滑稽劇終於收瞭場。事實證明,後周沒堅持多久就滅亡瞭。柴紹死後,趙匡胤篡位建立大宋。馮道對後周的滅亡作瞭比較準確的預測,隻不過提前瞭10來年而已。如果馮道能堅持活到到宋朝,混個開國宰相當當不是沒有可能的。根據馮道自己寫的《長樂老自敘》記載,他在五代時期歷任中央和地方官職為: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禦史、檢校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行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右仆射、司空、在中書、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師等等達四十餘種之多。  馮道無疑是倍受爭議而又十分離奇的的人物,後世人為他冠上“官場不倒翁”“政治流氓”“官場大滑頭”“官場常青樹”“毫無風骨”“武林高手”“反復無常,見風使舵”甚至“忍辱偷生,婦人不如也”“如倚門市之接過客”等等帽子,反正好的不多,就是有也早淹沒在討伐聲中瞭。罵的最有分量最為引人矚目的評語是這幾條:歐陽修評其“不知廉恥”。司馬光貶其為“奸臣之尤”。王夫之說“道之惡浮於紂,禍烈於蹠”。詈罵得如此激烈,將馮道指為十惡不赦的罪人。《舊五代史》卻有另一番評價,說他“道之履行,鬱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但對他“事多朝”也頗有微詞,說他“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姑且不看這些評語,探求一下馮道為什麼能在官場上如此如魚得水。首先馮道深諳“順勢者昌”這話含義。完全不要講什麼人格氣節,一旦國難臨頭,趕緊順應潮流,識時務者為俊傑嘛,馮道把這點練到瞭瞭爐火純青獨步天下之地步。馮道所以能當不倒翁,還有一個秘訣,就是不顧臉面。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王朝,一句話:全部通吃。馮先生之無節,“有奶便是娘”“棄暗投明”當傢常便飯。正是靠瞭這個不顧臉面,馮道才能“久叨祿位”,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混下去而不倒,頗有些大隱隱於朝的大佬樣子。真可謂千古獨此一人耳!馮道為什麼挨罵?幾千年來人們敬重的是忠貞不二、守節不移的臣子,而馮道不僅顛覆道德,讓人難堪,更是對“忠臣不侍二主”天大的嘲諷。人們厭惡的是二三其德、朝秦暮楚的軟骨頭。不允許背叛自己國傢,幫助敵人滅掉自己國傢,然後再做敵國的開國功勛。而馮道又恰恰總是拿出賣國傢利益來換取個人榮華富貴。罵馮道的話如滔滔江水,不舍晝夜,已經夠多瞭,這裡就省瞭吧。相關閱讀推薦:盤點:那些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墻頭草”們中國古代“身份證”真實面貌:揭秘古人身份證中國古代最殘暴的軍隊:唐末真正吃人的黃巢部下歷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國為何世界先進反而挨打?古人的19種智謀:古代流傳最廣的19個智謀故事解密:古代三大農民起義領袖的巨大寶藏在哪

明朝官場奇葩現象,貪官們為何爭相為海瑞跑官?

  明朝的某個時期,官場卻出現瞭一種怪現象,那就是:不少貪官聯合起來,出錢出力,齊心協力為政敵跑官,把安插在貪官群裡的清官送出去。這雖看似不合情理,卻也大有奧妙在其中。  故事就發生在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身上。提及海瑞,現代人很多都知道他的為人、他的清廉、他的事跡。海瑞(1515-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尚書丞、右僉都禦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諂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曾經買好棺材,告別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經演義加工後,成為瞭許多戲曲節目的重要內容。  海瑞在由一個縣教育局長直接升為浙江淳安縣長時,原本隻是在條條范圍內搞肅貪風暴,現在卻當上瞭“父母官”,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大搞反腐,自然使許多幹慣瞭行賄受賄、投機鉆營之人心中不安。果然不久,一位時任中央都禦史的鄢懋卿要來浙江視察,當地百官無不歡欣鼓舞,想那中央要員不請自來,免去瞭千裡迢迢上京去送禮,在自傢門口就可盡“地主之誼”,隻要接待好瞭,讓要員一開心,能給地方官員帶來無數好處,或許升官發財都在此一舉。可這件事硬是被海瑞給攪黃瞭。海瑞給鄢懋卿寫瞭一封信,說您常標榜自己“素性簡樸,不喜逢迎”,可是我聽說您視察時“各處皆有酒席,每席費銀三四百兩”,到底是您做一套說一套,還是地方官員誤解瞭您的意思呢?鄢懋卿看到這信,是又氣又恨又無奈,隻能決定不去浙江視察瞭。這讓那些準備瞭大把銀子想孝敬上級的其他地方官吏氣憤不已,紛紛指責海瑞把自己的前途給攪瞭,就連海瑞的直接上司嚴州知府也把他罵個狗血噴頭,責怪“你自己不升官不發財也就算瞭,幹嗎阻礙大傢的發財之路?”   於是乎,一時間浙江的官員都恨死瞭海瑞,卻又找不到海瑞的過錯。他們左思右想,終於有瞭新招:我們罷不瞭你的官,我們還升不瞭你的官麼?於是大傢都給海瑞唱贊歌,都說海瑞能力超群,清廉無比,政績突出,這樣的人不重用,無疑是帝國之失。經過一番運作,海瑞的好名聲上達至朝廷,朝廷覺得人才難得,於是先把海瑞調出浙江,“另有重用”,不久就把海瑞調到瞭江西興縣,不升也不降。  可這下又害苦瞭江西官員。海瑞依舊正氣凜然、清廉執政。到任沒幾天,就向豪強舉刀,針對地主隱瞞土地的現象,開始重新丈量土地,核實賦稅,大力打擊“偷稅漏稅”,害的一幹豪強苦不堪言。豪強與他們沆瀣一氣的貪官污吏們糾結在一起,商量對策。後來覺得以浙江的辦法來對付海瑞最好,於是豪強出金錢,官員出力,大傢“扭成一股繩”,為海瑞去跑官,跑省裡不行,就跑京城。結果,這一招還真有效,海瑞到興縣任職不到兩年,就因“工作出色,政績突出”,升任為戶部主事。又把海瑞“禮送”出瞭境。  就這樣,海瑞在位期間,竟被貪官跑官連升數級,也不知是他的幸運,還是時代的悲哀。相關閱讀推薦:清官海瑞如何戰“地王” 揭秘五百年前的土地風波直臣海瑞為什麼能在無法無天的嘉靖帝時期生存?清官海瑞退休後在做什麼?張居正為何不肯重用海瑞?是為瞭打壓海瑞嗎海瑞是明察秋毫的的清官?明察秋毫起碼談不上

胡藍大案:朱元璋借兩案進行場明初官場的大清洗

  胡惟庸謀反全傢被誅殺後,朱元璋並沒有放下屠刀,“胡惟庸案”也沒有就此瞭結。   五年之後,“胡惟庸案”又起,有毛響糖者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以及李存義的兒子李佑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如獲至寶,先把此二人流放到崇明島安置。   又五年,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胡惟庸被殺十年之後,李善長的一個親戚丁斌因別的罪名被捕,供出瞭當年胡惟庸謀反,曾派李存義、李佑向李善長遊說。李善長知情不報,因此也是個“胡黨”。朱元璋早就想挖掉這根“淮西幫”的臺柱子,借題發揮,以“(李)善長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其妻女弟侄傢口七十餘人同時問斬。曾被朱元璋譽為“開國第一功臣”的李善長,也在皇帝恩賜的一條繩索下,結束瞭他七十七年艱難的行程。   與此同時,吉安侯陸仲亨的傢奴也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爺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一場“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而來。受此牽連的還有楊璟、朱亮祖,都是“瓜蔓抄”,被滿門抄斬,直殺得血流成河,遍野血腥。   據統計,因受胡惟庸一案牽連而慘遭屠戮的達三萬多人,絕大多數是出生入死的開國功臣和他們的傢屬,其中享有公、侯爵位的近二十人。   兩年之後,還有一位靖寧侯葉昇因“交通胡惟庸”而被補殺。此時距胡惟庸之死已是十多年瞭。

清朝貪官和珅的官場權術:兒子娶公主女兒嫁皇族

  導讀:和珅官運亨通的另一個手段,即他官職穩穩擢升的重要保證,是他與皇室結親。當然這反映瞭乾隆對和珅的寵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賜和珅長子名豐紳殷德,並把自己最心愛的年僅六歲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許配給他,“待年行婚禮”。從此乾隆與和珅兩人結下瞭“娃娃親”傢,是年乾隆已年屆古稀,而和珅剛剛三十一歲。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三,是和孝公主的周歲紀念。那一天乾隆賞給她許多玩物,其中有漢玉敞口鐘、漢玉娃娃戲獅、青玉匙、紅白瑪瑙仙鶴、琥珀圓盒和漢玉扇器等。她生來活潑伶俐,長得也頗似其父乾隆,而且又是乾隆最小的女兒,因此就格外受寵愛,真可謂“掌上明珠”。在《清史稿·公主表》中記載:“主,高宗少女,素所鐘愛,未嫁賜金頂轎。”在她十三歲時,破格被封為固倫公主。按清朝體制,皇後所生之女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品級相當於親王。妃、嬪所出或由皇後收養的宗室之女,隻能封為“和碩公主”,品級相當於郡王。和孝公主在諸皇女中備受乾隆寵愛、嬌慣,被視若掌上明珠,從小就被養育在他的身邊。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孝公主剛剛六歲,就被乾隆許配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為妻。當年豐紳殷德也是六歲,與和孝公主同年同月出生,隻是比公主小半個月。他長得和其父和珅青少年時期頗像,也是一個英俊貌美的少年,他的號為潤圃。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訂婚後,和珅是又喜歡、又得意。他認為他的地位更鞏固瞭,也是乾隆對他的最大信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當和孝公主十三歲時,被破格晉封為固倫公主。並於是年三月二十日起留起頭發,準備下嫁。據清代檔案記載,乾隆在這一天賞賜給她一批綾羅綢緞、珠寶玉器。三月二十六日,又下諭賞給她金鑲松石如意一柄、伽南香念珠一盤、漢玉扇器四件。同時還賞給豐紳殷德金鑲松石如意一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將要舉行指婚禮。閏五月初二日,乾隆又下諭旨說:“凡下嫁外藩固倫公主,例支俸銀一千兩。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給。從前和敬固倫公主,雖系在京居住,而傣銀、緞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領,年久未使截減,是以降旨仍許照舊關支。今和孝固倫公主,系朕幼女,且在朕前承歡侍養,孝謹有加,將來下嫁後,所有應支俸祿,亦著一體賞給一千兩,以昭平允,而示嘉獎。”這就是說,和孝公主的俸祿是最高一級的,與下嫁外藩的固倫公主相同,顯然這是乾隆對她的偏愛。與此同時,乾隆還下諭旨:“命固倫額附豐紳殷德在禦前行走。”後又被授予散秩大臣。   此外,乾隆還賞給豐紳殷德額駙頭等女子四名、二等女子四名、三等女子四名。每名女子各賞有皮、棉、夾衣、絲緞衣料,銀項圈、銅耳墜等物。並賞給戶口男人十一人,女人十一人,戶口管領二人,也各賞有衣物等。乾隆覺得這些禮品還不太夠,又格外賞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額附做衣服、被褥和帳幔等物用的綢、緞、紗等八百五十九匹,其中包括:大卷八絲緞一百七十六匹、妝緞二十二匹、小卷八絲緞二匹、錦十一匹、倭緞四匹、小卷閃緞十六匹、大卷紗六十九匹,等等。此外,在和孝公主舉行合巹禮後六月,按清朝禮節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額附還要進宮舉行回門禮,那天乾隆又賞賜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一大批禮品。據當時目睹和孝公主下嫁情景的朝鮮使臣記載:“皇女於歸,特賜帑銀三十萬。大官手奉如意珠貝,拜辭於皇女轎前者,無慮屢千百,雖以首閣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復不免雲。”相關閱讀推薦:和珅隻忠不順的處世哲學:因此倍受乾隆重視和珅迅速發傢的法寶:把握乾隆帝心裡的拍馬屁和珅出身考:和珅出身中上級武官並非出身卑賤古代八大土豪:和珅傢產相當於清政府15年收入清朝史上“二皇帝”和珅是如何創收11億傢產的?奴才的悲劇命運:和珅栽在嘉慶手中三大致命死穴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朝鮮使者還把和孝公主與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時的情景作瞭比較,他說:“乾隆對和孝公主寵愛之隆,妝奩之侈,十倍於前駙馬福隆安時,自過婚日,輦送器玩於主第者,論其值,殆過數百萬金。”這還不算,乾隆又借著和孝公主過生日之際,賞給她一批禮物,其中主要有:紫檀嵌玉如意一柄,漢玉開璧磐一件,上拴青玉鳩一件,紫檀架白玉仙山一件,紫檀座漢玉葵花洗一件,紫檀座碧玉雙孔花插一件,茜牙座青玉海棠洗一件,紫檀商絲座青綠雙官瓶一件,紫檀座青花白地敞口瓶一件,紫檀座瑪瑙葵花碗一件,綠晶蕉葉花插一件,紫牙白檀座八成金五兩重金錁九個,藏香九束自鳴鐘,五十兩重銀元寶九個,等等。  由此可見,乾隆肯把自己最心愛的小女兒和孝公主下嫁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並賞賜給他們極其豐富的妝奩,這是乾隆對和珅的極大寵幸,也是提高和珅身份地位的一個手段。另外,和珅從此與乾隆結成瞭兒女親傢,彼此關系更進一步加深瞭,這是其他官僚所望塵莫及的,和珅實際上成瞭第一權臣,是別人高不可攀的勛貴國戚。而且,和珅的女兒也嫁給瞭皇族,她是一位貝勒的福晉。這位貝勒是康熙的曾孫。   和珅與皇帝有親戚關系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和珅的侄女,即和琳之女嫁給瞭乾隆的孫子綿慶。綿慶為永琛的第六子,“乾隆五十五年襲質郡王,嘉慶九年薨。謚曰恪”。“綿慶幼聰穎,年十三,侍高宗避暑山莊校射,中三矢,賜黃馬褂、三眼孔雀翎。通音律,體孱弱,嘉慶九年薨,年僅二十六。仁宗深惜之,賜銀五千,謚曰屬。”而永琛為乾隆“第六子,嗣允禧後。乾隆二十四年襲貝勒,三十七年晉質郡王。五十四年晉封親王,五十五年薨,謚曰莊”。和琳女兒嫁給質恪郡王一事,是由和珅一手為之操辦的。此外,朝鮮使臣也記述瞭和珅與皇傢聯姻之事:“吏部尚書和珅,去年(指乾隆四十九年)升為軍機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孫,權勢日隆。皇帝遣內侍輪番共第,勢焰囂天,縉紳趨附。”由以上幾例和珅傢與皇傢聯姻之事,可以得知和珅傢族與皇室關系是非常深的,如果和珅沒有極高的媚上之術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揭秘清代官場潛規則

  曾國藩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官僚,他科舉出身,從翰林院編修起傢,做到瞭副部級的禮部侍郎。在那之後,他創建湘軍,帶兵打仗,最後一路做到大學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可以說出將入相,位極人臣。我們可以通過曾國藩這個具體典型,觀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員的經濟生活狀態,觀察一下清代官場的潛規則是具體如何運轉。  兩江總督收入豐厚,曾國藩一傢卻生活簡樸  咸豐十年(1860)四月,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兩江包括今天的江蘇、江西、安徽,總督主掌軍政民政,統轄三個省的一切文武官員。而就太平天國時期的形勢而言,兩江總督的重要性可謂天下第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如果說基礎工資,或者叫法定工資,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大清帝國的總督,年收入隻有一百五十五兩白銀。如果大致以一兩白銀兌換二百元人民幣計算,大約為人民幣30100元,合成月薪約為2583元。而按現行的《國傢公務員級別和工資標準》,省級公務員職務工資標準為2510元。古今薪酬制度之一脈相承居然如此巧合。  當然,和今天的工資制度一樣,這一百五十五兩隻是工資條上的基本工資。從雍正時期起,皇帝又特批給督撫們一筆數額不菲的補貼,叫“養廉銀”。乾隆十二年(1747),朝廷定兩江總督養廉銀為一萬八千兩,在全國總督中處於較高水平。  然而事實上,對於帝國內絕大多數督撫來說,“養廉銀”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國官員更大宗的收入是“規費”,換成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灰色收入。按照西方標準,這種規費收入當然屬於腐敗,但是“中華帝國的朝廷和百姓都不認為收取規費有什麼不妥或者是腐敗,隻要此種行為保持在習慣性的限度以內就行”。而這個習慣性的限度,據張仲禮的研究結果,督撫級的官員平均是十八萬兩。如果真的如此,我們差不多可以說曾國藩是大清帝國的頂級富人之一瞭。   然而,頂級富人曾國藩卻活得像窮人一樣。  總督時期,曾國藩的衣著不修邊幅。趙烈文說他第一次見到曾國藩時,曾國藩“所衣不過練帛,冠靴敝舊”。這一記載得到瞭外國人的印證。同治二年(1863),戈登在安慶與曾國藩會面,這些外國人驚訝地發現“曾國藩……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  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簡單,他對傢人的要求也非常嚴苛。他傢裡隻有兩個女仆,一個是老太太,一個是小姑娘,幫不上什麼忙。那麼總督府中的日子怎麼過活呢?曾國藩要求曾傢的女人們,每天都要進行體力勞動。從洗衣做飯醃制小菜,到紡線繡花縫衣做鞋,都要親力親為。同治七年(1868),曾國藩剿捻回任再督兩江後,為傢中女人們制瞭個工作日程表:“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食事。巳午刻(早9點到中午1點),紡花或績麻,衣事。中飯後,做針黹刺繡之類,細工。酉刻(傍晚5-7點),做男鞋女鞋或縫衣,粗工。”從早到晚,基本上不得休息。如此辛苦的總督府傢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傢瞭。  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成為地方大吏,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禮品。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來謁見的下屬,都不會空手而來。身在官場,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如此“不近人情”,不符合曾國藩“和光同塵”的作風,也不利於他在某些情況下與下屬建立基本的情感聯系。所以在實在拒絕不瞭的情況下,他會從下屬送來的禮物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  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初九,湘軍名將鮑超親赴安慶,一為商量軍務,二為給曾國藩賀壽。鮑超的軍隊向以能戰、能搶聞名,因此他既是一個粗人,也是一個富人。其他部下不敢給曾國藩送禮,鮑超卻不管這一套,他一共帶來十六包禮物,其中許多珍貴的珠寶古玩之類。曾國藩覽之而笑,從中挑瞭一件收下,其他都送還鮑超。收瞭一件什麼呢?一頂小帽。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鮑春霆來,帶禮物十六包,以餘生日也。多珍貴之件,將受小帽一頂,餘則全璧耳。”鮑超對此也無可奈何,隻好又帶瞭十六包東西回去瞭。  曾國藩還收過美籍華人容閎“報效”的禮物。同治四年(1865),容閎從美國采購機器回到中國。兩年前他受曾國藩委托,以“出洋委員”身份,攜六萬八千兩白銀出洋采購機器,開啟瞭洋務運動之先聲。機器運抵上海之後,他赴南京向曾國藩匯報工作。此時曾國藩已經離開南京,北上剿捻。曾國藩知道,按中國官場慣例,容閎一定會向他致送禮物,因為曾國藩給他的是一個“肥缺”。所以曾國藩特意寫信給兒子曾紀澤囑咐說:“容閎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內,既可收留,多則璧還為是。”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曾國藩收受禮品,有一條默認的“價格線”。至於容閎所送的是什麼,價值多少,沒有留下記載。  當然,除瞭清的一面,曾國藩也有“濁”的一面。總督時期,曾國藩在人情來往上開支不少。相關閱讀推薦:神秘的太平天國聖庫:曾國藩挖地三尺也未找到曾國藩傢書背後的委屈:因何為何被咸豐罵虛偽?太平軍湖口大捷:曾國藩大敗後氣得差點自殺!曾國藩的三次自殺:名臣曾國藩一生為何3次自殺?晚清故事:解讀慈禧太後重用曾國藩是出於無奈嗎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兩江總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曾國藩的前任們因此手筆都比較豐闊。曾國藩既襲此任,在許多方面也不得不蕭規曹隨。  聯絡京官,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動作。曾國藩做京官多年,深知每年冬天那筆炭敬對京官們來說意義何等重大。曾國藩致送的對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他在給曾國潢的信中說:“同鄉京官,今冬炭敬猶須照常饋送。”這筆錢,每年至少數千兩。  除瞭炭敬,另一筆比較大的花銷是程儀。如前所述,迎來送往是官場上的重任。有人出差路過,他除瞭請人吃飯,還要給他一百兩銀子的程儀。  至於“別敬”,則頻率較低,隻有在地方官需要進京時才發生。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日,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這一年十二月他抵達北京,在北京過完年後出都赴保定就任。在出發之前,曾國藩身上帶瞭一張可以兌換二萬兩現銀的銀票。為什麼要帶這麼多錢呢?主要就是為瞭給京官們送“別敬”。多年沒有入京,那些在窮京官生活中掙紮的故友新朋們盼他如望雲霓,他的別敬當然不可能過少。他在日記中多次記載“核別敬單”,“定別儀碼”,“定分送各單”,可見這件事他是多麼在意。在給兒子的信中,他說:“餘送別敬一萬四千馀金,三江兩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總共送瞭一萬四千兩,他仍然認為不厚。   要想順利報銷就要給“好處費”  除去人情往來,官場上的“潛規則”更需要大筆銀子。  同治七年,捻軍被消滅,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國戰爭軍費報銷提上瞭議事日程。報銷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費”問題。  按照清代財務制度,曾國藩需要先將這些年來的軍費開支逐項進行統計,編成清冊,送交戶部。戶部要對報銷清冊進行審查,審查合格,才呈報皇帝予以報銷。因此,報銷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戶部的態度。如果戶部高抬貴手,什麼不合規定的費用都能報銷;如果他們雞蛋裡找骨頭,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過不瞭他們的審計關。那麼,戶部的態度是由什麼決定的呢?視“部費”也就是“好處費”多少而定。報銷前,曾國藩托李鴻章打聽一下戶部打算要多少“部費”,李鴻章回信說:“報銷一節……托人探詢,則部吏所欲甚奢。雖一厘三毫無可再減。……皖蘇兩局前後數年用餉約三千萬,則須銀近四十萬。如何籌措,亦殊不值細繹。……若輩欲壑,真難厭也。”也就是說,李鴻章托人去找戶部的書吏,探探他們的口風。反饋回來的消息說,書吏們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1.3%。曾國藩需要報銷的軍費總額是三千多萬兩銀子,按1.3%算,“部費”需要四十萬兩。  四十萬之巨,無論如何是不能答應的。怎麼辦呢?隻有繼續公關。曾國藩命江寧(南京)佈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瞭一個人出面和戶部書吏接洽,做瞭大量工作,討價還價的結果是給八萬兩,顯然書吏做瞭極大讓步。  恰好在這時,中樞的批復到瞭。出於對他們平定太平天國、捻軍的卓越功勛,皇帝(實際是太後)同意他們免於報銷,曾國藩對此感激涕零,說他對此“感激次骨,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過之”。按理說,皇帝發瞭話,這八萬兩就可以省下瞭。不過,曾國藩卻說,這說好的八萬兩銀子“部費”還是照給。因為閻王好見小鬼難搪,畢竟以後他還需要和戶部打交道。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曾國藩也有“小金庫”  那麼,以上這些開支,錢都是從哪來的呢?  原來,曾國藩在自己的財政司中建有一個“小金庫”。我們說過,總督的平均陋規收入一年會有十八萬兩。那麼曾國藩不許下屬給他送貴重禮物,不收現金,這樣就少瞭一大塊。此外,他還不收各州縣送的陋規。但是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幾個海關送的“公費”,就是曾國藩這個“小金庫”的金錢來源。因為這些單位,是有錢單位,如同今天的煙草專賣局,你不收,他們也發作福利瞭。  小金庫的用途,則主要供曾國藩官場應酬打點之用。曾國藩同治七年底進京,一路路費和生活費,在京中送禮所用,再加上帶到直隸總督府的兩千兩零花錢,全系“小金庫”中的錢,並沒有動用自己的“養廉銀”。曾國藩的養廉銀則存放在佈政使衙門,主要供自己傢庭開支所用。  在曾國藩北上就任直隸總督之際,“後路糧臺”的“小金庫”共存瞭三萬兩左右。如前所述,這三萬兩小金庫在北京隻花掉瞭兩萬,還剩下一萬怎麼辦呢?按官場慣例,這一萬多,曾國藩完全可以攜歸傢裡。不過他卻不想這樣做。在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的信中,曾國藩對紀澤說:“其下餘若幹(爾臨北上時查明確數)姑存臺中,將來如實窘迫,亦可取用。否則散去可也(凡散財最忌有名)。”就是說,傢裡實在需要花錢,可以用一些。否則,臨全傢北上時,想辦法捐掉。曾國藩要求“散掉”時不可為人所知,“凡散財最忌有名”,這是因為“一有名便有許多窒礙”。他還說:“餘生平以享大名為憂,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   這是解讀曾國藩為官風格最關鍵的兩句話。一方面,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清官。他的“清”貨真價實,問心無愧。在現存資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但另一方面,曾國藩也接受官場潛規則,包容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如果給清官分類的話,曾國藩應該歸入“非典型類清官”。也就是說,內清而外濁,內方而外圓,隻要清官之實,不要清官之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曾國藩的志向,不是“當清官”,而是“做大事”。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誰是唐朝官場榜單最無恥的人?唐朝幾大官場敗類

  無論哪朝哪代,官場都是氣場最強,誘惑力最大的地方,讀書人官做得越大,越能體現光宗耀祖的風光,也越有可能實現自己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制度,可能是影響中國民主政治進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才未必有德,正如德才兼備的優秀官員是官場上的稀缺資源一樣。唐朝的讀書人中雖然誕生瞭無數的名臣,諸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姚崇、狄仁傑、張柬之等等,但也隨之出現瞭一些屑小之輩,行為委瑣舉止輕浮,為瞭功名利祿而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出現瞭極其荒誕、粗鄙和令世人不齒的穢行惡跡,其實任何朝代都一樣,所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在專制社會下,文人士大夫為瞭謀取進身之階,靈魂總會在某種特定環境下發生扭曲和異變。且讓我們走進唐朝,瞧瞧官場上這一幅幅奴顏媚骨,卑躬屈膝的群醜圖,但願能給當世讀書人和現代官場上的官員一些警示和啟迪。  NO8:張說  此人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在唐史上地位不低,頭銜名號一大堆。但這個人在年輕時卻非常熱衷功名,還是在當刺史的時候,為瞭討好皇帝身邊的寵臣王毛仲,就給王送瞭無數的金銀財寶,期待人傢提攜。有一天,老張和老王在軍中正喝得醉醺醺時,忽然皇帝一紙敕書到來,封張說同志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官,老張興高采烈,謝過天使後,就拽著王毛仲翩翩起舞,甚至彎腰去嗅王毛仲的靴子,幸虧老王同志沒有香港腳,不然醺死他。  上榜理由:舔人靴角醜態百出  上榜指數:6.5   NO7:張 岌  武則天當政的時候,這個叫做張岌的讀書人想當官都想瘋瞭,為瞭迅速上位,他走上瞭一條與眾不同的終南捷徑,給武則天的男寵薜懷義做跟班,這位托身佛門卻行茍且之事的僧人,居然還被當時人稱作“薜師”,張岌心甘情願給薜師做“狗腿子”,瞧瞧這哥們兒的德行,掌旗打傘,跑前跑後,最讓世人看不起的是薜懷義每次騎馬,張哥們兒馬上就會來一個五體投地,趴在那兒,拿脊梁給人傢當馬鐙,讀書人的禮義廉恥蕩然無存。  上榜理由:肉馬紮兒骨頭輕賤  上榜指數:7  NO6:宗楚客  這個叫做宗楚客的傢夥居然還是武則天的外甥,按說應該靠著裙帶關系飛黃騰達,但是此人在官場上混得卻並不好,看來具有天生的缺陷。當時假僧人薜懷義做為武則天的男寵正紅得發紫,宗楚客獨辟蹊徑,用自己手中的筆為薜懷義大唱贊歌,並為薜作《傳》兩卷,刊行於世,說什麼薜師乃聖賢之人,如佛祖重生,觀音在世。我呸,見過無恥的,沒有見過這麼無恥的文人。宗楚客靠著筆桿子諂媚求寵,爬到瞭內史的高位。  上榜理由:文過飾非賣文求榮  上榜指數:7.5相關閱讀推薦:唐朝21位皇帝大全:唐朝皇帝竟是大多死於非命!唐朝歷史上貴族女子們為何會流行穿著袒胸露乳? 古代春節休假:唐朝春節單雙號上朝 民國不休假唐朝歷史上武則天的第一個男寵竟是“花和尚”?唐朝官員服飾介紹 唐朝官員服裝等級及特色標志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NO5:程伯獻  這位名不見經傳,但說起他爺爺的名字來如雷貫耳,嚇你一跳,他爺爺乃是當年瓦崗寨的混世魔王三板斧程咬金,可惜爺爺再英雄,這個孫子卻是個軟蛋。大太監高力士仗著唐玄宗寵信,權傾朝野,有一次,他的母親嗚呼哀哉死翹翹瞭,左金吾大將軍程伯獻和少府監馮紹正聞訊趕來吊喪,一步一叩首,披頭散發,如喪考妣,哭得一塌糊塗,比親娘老子死瞭還孝順,朝野上下,輿論大嘩,大傢夥私下裡都恥笑不已。  上榜理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淚以賺富貴  上榜指數:8  NO4:吉頊  武周時,吉頊的父親犯瞭死罪,吉哥們兒思前想後,索性把自己的兩個妹妹送給瞭武則天的寵臣魏王武承嗣,口中還謙遜的不得瞭,大王,我有兩個妹妹,長得還可以,你就將就著使用吧。武承嗣來者不拒,可是這對姐妹花來到王府後就哭哭啼啼,武承嗣很好奇,就問她倆為什麼傷心總是難免的,難道到瞭這個地步還想著妹妹找哥淚花流?姐妹倆就央求武承嗣救救父親,老武很喜歡這對姐妹花,不僅免瞭吉頊父親死罪,還把吉頊提拔到瞭中丞和吏部侍郎的高位上,這位吉郎升官,靠得是出賣親情,賣的還是自己的親姐妹。  上榜理由:賣妹求官親情如紙  上榜指數:8.5  NO3:崔湜  這是一個喜歡做詩的讀書人,很早的時候就諂媚於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並和專權的韋後關系曖昧,後來韋後被誅,他又阿附於太平公主,想必崔哥們兒長相雄偉,女人人見人愛,可惜人格上卻是個侏儒。再後來又成為瞭權傾一時的上官婉兒的男寵,崔哥們兒艷婦不淺。小崔不僅自己長得好,他的妻女也都貌美如花,他自己得瞭便宜不說,也不讓自己人消停,索性把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進瞭皇宮,全傢總動員,穢亂宮闈,而小崔則連升三級,為中書侍郎和平章事,時人譏諷他“托庸才於主第,進艷婦於春宮。”  上榜理由:男盜女娼色相求官  上榜指數:9

揭秘魏征的官場之路:靠罵老板闖出一條晉升捷徑

  導讀:魏徵以敢犯龍顏極言直諫而名於史。武死戰,文死諫,魏徵死諫起來對皇帝老子也不留任何情面,唐太宗對其亦是敬畏三分。這在“巍巍朝廟堂,都是阿諛場”的官場裡頭,算得上是一個異數。在當朝及後世的印象中,魏徵成瞭一個肝膽鏗鏘,剛烈竣切,絲毫不見奴顏媚骨的硬漢子角色。在官場裡頭生存的大法則是順龍鱗,而非逆龍鱗,所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個法則放之四海而皆準,驗之萬官而皆靈,造就瞭許多馴官循吏。那麼,魏徵敢與皇上頂嘴,是不是成瞭反法則的特例呢?在我們這些局外人看來,委實如此,但在唐太宗眼裡,魏徵卻始終沒有跳出官場的法則。  唐太宗在一次與臣相們聊天之際,談及魏徵,不經意地脫口道出一句很有意味的話:“人謂魏徵剛直,朕卻見其嫵媚。”時隔千餘年,我們已無法復原斯時談話之現場,也無法望見唐太宗眼角眉梢之神態,對唐太宗這句話的解讀,也就很費猜度瞭。話中對魏徵是誇贊,還是不屑?是在向臣相們解釋“朕並非怕魏徵”以換回被臣子頂撞所失去的面子,還是確實覺得魏徵嬌憨可愛?抑或是為瞭證明自己臧否人物見識超群?也許這確是唐太宗的失言,它不經意地泄漏瞭願打願挨的個中消息,使一個敢進諫一個善納諫的千古佳話露出瞭一點雙簧戲的色彩。不管怎麼說,唐太宗說這句話是建立在對魏徵有絕對把握的基礎上的,也許其神色與心態都與那句“天下英雄入我袖中”毫無二致。在太宗心中,魏徵再怎麼頂撞,也不過是在其長袖中舞蹈,哪怕魏徵之舞非常乖戾,在本質上還是為瞭取悅太宗,取媚太宗的。   其實,如唐太宗所言,魏徵也實非“剛直之士”,不過是“嫵媚之相”。其一生之行狀,有三次變節:魏徵本為隋民卻轉身反隋,先跟李密起事,後隨李降唐,做的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馬官,是李建成陣營中的幹將,可謂是唐太宗的“敵人”。玄武門政變,唐太宗血刃同胞兄弟李建成,按理來講,作為李建成食養的士子,魏徵當威武不能屈才是,但他一彎腰一屈膝就成瞭唐太宗的人,這裡頭,哪有剛直可言呢?唐太宗坐穩瞭龍廷,無人撼其位,可謂“俊傑”的魏徵當然識得這個時務,因此也就甘心做瞭“忠臣”。唐太宗當然也有十二分的把握認定魏徵不會再變來變去背叛他,有瞭這一條底線,唐太宗就不怕魏徵直諫瞭。作為一位明主,他還知道魏徵直諫是為自己好,為的是李氏江山穩固萬萬年,魏徵逆龍鱗,誠所謂“小罵大幫忙”。相關閱讀推薦:千古謊言!李世民與魏征的真實關系竟是這樣的!唐朝諫臣魏征有多富?腰纏萬貫 良田幾千公頃!揭秘明君賢臣之間的隱性關系:李世民畏魏征的真相揭秘:唐太宗為瞭哪個女人當魏征面失聲痛哭?揭秘:讓太宗李世民又愛又恨的古今第一諍臣魏征李世民與魏征:李世民為何要砸毀魏征墓碑?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唐太宗雄才大略,思維異乎常人,他多在險處用險招。比如發動玄武門政變,從當時形勢來講,他並不占優,但他出人意料地下瞭險招,因此在“險峰”上占瞭“無限風光”。在魏徵的問題上,他需一個魏徵,也能容納一個魏徵。一方面,他確實需要一面知得失的鏡子,以隨時矯正政策;另一方面,他要別開生面,樹立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名聲。被臣下揭批或者頂嘴,也許會使自己失去一點小面子,但可換得史冊之大名聲。事實確如太宗所料,其胸襟氣度至今為後人所樂道和頷首,這是太宗比歷代昏君的高明之處。考其視角,那就是:魏徵隻要是自己的傢奴,那麼其“文死諫”,何嘗不是另外一種阿諛奉承?碰到魏徵跟自己急,唐太宗就仿佛看到瞭一顆翩翩為己起舞的忠心,難怪“人謂剛直,而朕見其嫵媚瞭”。  做官是一種高智力的活動,高人常有高招,做官之法自有不同。李贄在《初譚集》中曾列舉瞭24種做官法,如聖臣法、賢臣法、侈臣法、奸臣法清末徐珂對此也多有研究:京都做官,有小官大做,有熱官冷做,有俗官雅做,有男官女做如某某做官欲望強烈,卻隱於南山,一旦有瞭高位或肥缺就不再窮善其身,而要兼濟天下瞭那麼魏徵呢,他也許是24種做官法之外的第25種獨門心法,那就是頌官罵作。他摸準瞭唐太宗的脈搏,還覺得自己確實出自於“忠心”,充分相信唐太宗不會將他怎麼的,所以,他敢逆龍鱗,勇捋龍須,闖出瞭一條與一般意義上的拍馬屁、搔馬腋迥乎不同的升官新路。他也因此由洗馬而主簿而諫議大夫而秘書監,步步高升瞭。  官兒人人會做,各有巧妙不同。像魏徵這種罵作法,不太常見,但並非不見。據說蔣介石就愛這法,當然不是人傢罵他,而是他罵人傢,蔣介石若要提拔人傢瞭,常在任命書下達之前在“小范圍內”罵,“某某娘希匹”,被罵為“娘希匹”的某某頓時喜形於色。在官場裡頭,有時不怕罵,怕的是不罵。對你客氣著呢,那真的是見外,把你當外人待。一旦對你開罵瞭,那意味著你進入其圈子瞭,把你當自己人瞭。所以“嚴是愛,松是害,不理不睬是見外”。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覺得如此走筆是跑瞭題,魏徵是下罵上而得官,這裡卻說上罵下而得官,完全是兩碼事。其實是一碼事,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因為,下罵上也好,上罵下也罷,其間的關系都是傢主與傢奴的關系,隻要達到瞭傢主與傢奴這一層次,那麼在官場裡頭做官就一順百順瞭。其間之異,如下罵上,上下可能會因此都獲得芳名;而若上罵下,上下則可能是臭名瞭。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他對此當然能夠明察。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和珅的官場權術:兒子娶乾隆寵女 女兒嫁皇族!

  和珅官運亨通的另一個手段,即他官職穩穩擢升的重要保證,是他與皇室結親。當然這反映瞭乾隆對和珅的寵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賜和珅長子名豐紳殷德,並把自己最心愛的年僅六歲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許配給他,“待年行婚禮”。從此乾隆與和珅兩人結下瞭“娃娃親”傢,是年乾隆已年屆古稀,而和珅剛剛三十一歲。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三,是和孝公主的周歲紀念。那一天乾隆賞給她許多玩物,其中有漢玉敞口鐘、漢玉娃娃戲獅、青玉匙、紅白瑪瑙仙鶴、琥珀圓盒和漢玉扇器等。她生來活潑伶俐,長得也頗似其父乾隆,而且又是乾隆最小的女兒,因此就格外受寵愛,真可謂“掌上明珠”。在《清史稿?公主表》中記載:“主,高宗少女,素所鐘愛,未嫁賜金頂轎。”在她十三歲時,破格被封為固倫公主。按清朝體制,皇後所生之女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品級相當於親王。妃、嬪所出或由皇後收養的宗室之女,隻能封為“和碩公主”,品級相當於郡王。  和孝公主在諸皇女中備受乾隆寵愛、嬌慣,被視若掌上明珠,從小就被養育在他的身邊。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孝公主剛剛六歲,就被乾隆許配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為妻。當年豐紳殷德也是六歲,與和孝公主同年同月出生,隻是比公主小半個月。他長得和其父和珅青少年時期頗像,也是一個英俊貌美的少年,他的號為潤圃。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訂婚後,和珅是又喜歡、又得意。他認為他的地位更鞏固瞭,也是乾隆對他的最大信任。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當和孝公主十三歲時,被破格晉封為固倫公主。並於是年三月二十日起留起頭發,準備下嫁。據清代檔案記載,乾隆在這一天賞賜給她一批綾羅綢緞、珠寶玉器。三月二十六日,又下諭賞給她金鑲松石如意一柄、伽南香念珠一盤、漢玉扇器四件。同時還賞給豐紳殷德金鑲松石如意一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將要舉行指婚禮。閏五月初二日,乾隆又下諭旨說:“凡下嫁外藩固倫公主,例支俸銀一千兩。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給。從前和敬固倫公主,雖系在京居住,而傣銀、緞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領,年久未使截減,是以降旨仍許照舊關支。今和孝固倫公主,系朕幼女,且在朕前承歡侍養,孝謹有加,將來下嫁後,所有應支俸祿,亦著一體賞給一千兩,以昭平允,而示嘉獎。”這就是說,和孝公主的俸祿是最高一級的,與下嫁外藩的固倫公主相同,顯然這是乾隆對她的偏愛。  與此同時,乾隆還下諭旨:“命固倫額附豐紳殷德在禦前行走。”後又被授予散秩大臣。  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是黃道吉日,剛剛十五歲的和孝固倫公主和豐紳殷德舉行瞭婚禮。乾隆除瞭賞給她大量的土地、莊丁和奴仆外,還賞賜瞭一大批妝奩。賞賜物件的清單如下:  紅寶石朝帽頂一個,嵌二等東珠十顆。  金鳳五隻,嵌五等東珠二十五顆,內無光七顆,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顆,內烏拉正珠二顆,共重十六兩五錢。  金翟鳥一隻,碎小正珠十九顆,(隨)金鑲青金桃花垂掛一件,嵌色小正珠八顆,穿色小正珠一百八十顆,珊瑚墜角三個,連翟鳥共重五兩三錢。  帽前金佛一尊,嵌二等東珠二顆。  帽後金花二枝,嵌五等東珠二顆。  金(銀)珊瑚頭箍二圍,嵌二等東珠七顆,重四兩七錢。  金鑲青金方勝垂掛一件,嵌色小正珠二十四顆,穿碎小正珠二百四十九顆,珊瑚墜角三個,重四兩五分……  乾隆不但賜給和孝公主大批妝奩,而且在同一天賞賜給豐紳殷德大量禮品。  此外,乾隆還賞給豐紳殷德額駙頭等女子四名、二等女子四名、三等女子四名。每名女子各賞有皮、棉、夾衣、絲緞衣料,銀項圈、銅耳墜等物。並賞給戶口男人十一人,女人十一人,戶口管領二人,也各賞有衣物等。  乾隆覺得這些禮品還不太夠,又格外賞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額附做衣服、被褥和帳幔等物用的綢、緞、紗等八百五十九匹,其中包括:大卷八絲緞一百七十六匹、妝緞二十二匹、小卷八絲緞二匹、錦十一匹、倭緞四匹、小卷閃緞十六匹、大卷紗六十九匹,等等。  此外,在和孝公主舉行合巹禮後六月,按清朝禮節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額附還要進宮舉行回門禮,那天乾隆又賞賜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一大批禮品。相關閱讀推薦:揭秘和珅倒臺的原因 為何在乾隆駕崩後立即倒臺! 乾隆女兒成和珅兒媳之後命運如何?乾隆皇十女是誰清朝其實很有趣:揭秘嘉慶滅掉和珅的關鍵六步曖昧君臣:揭秘乾隆與和珅是怎樣相互“玩弄”的嘉慶帝除掉和珅後所沒預料到的事!和珅死後的大清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據當時目睹和孝公主下嫁情景的朝鮮使臣記載:“皇女於歸,特賜帑銀三十萬。大官手奉如意珠貝,拜辭於皇女轎前者,無慮屢千百,雖以首閣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復不免雲。”  朝鮮使者還把和孝公主與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時的情景作瞭比較,他說:“乾隆對和孝公主寵愛之隆,妝奩之侈,十倍於前駙馬福隆安時,自過婚日,輦送器玩於主第者,論其值,殆過數百萬金。”這還不算,乾隆又借著和孝公主過生日之際,賞給她一批禮物,其中主要有:紫檀嵌玉如意一柄,漢玉開璧磐一件,上拴青玉鳩一件,紫檀架白玉仙山一件,紫檀座漢玉葵花洗一件,紫檀座碧玉雙孔花插一件,茜牙座青玉海棠洗一件,紫檀商絲座青綠雙官瓶一件,紫檀座青花白地敞口瓶一件,紫檀座瑪瑙葵花碗一件,綠晶蕉葉花插一件,紫牙白檀座八成金五兩重金錁九個,藏香九束自鳴鐘,五十兩重銀元寶九個,等等。  由此可見,乾隆肯把自己最心愛的小女兒和孝公主下嫁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並賞賜給他們極其豐富的妝奩,這是乾隆對和珅的極大寵幸,也是提高和珅身份地位的一個手段。另外,和珅從此與乾隆結成瞭兒女親傢,彼此關系更進一步加深瞭,這是其他官僚所望塵莫及的,和珅實際上成瞭第一權臣,是別人高不可攀的勛貴國戚。   而且,和珅的女兒也嫁給瞭皇族,她是一位貝勒的福晉。這位貝勒是康熙的曾孫。  和珅與皇帝有親戚關系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和珅的侄女,即和琳之女嫁給瞭乾隆的孫子綿慶。綿慶為永琛的第六子,“乾隆五十五年襲質郡王,嘉慶九年薨。謚曰恪”。“綿慶幼聰穎,年十三,侍高宗避暑山莊校射,中三矢,賜黃馬褂、三眼孔雀翎。通音律,體孱弱,嘉慶九年薨,年僅二十六。仁宗深惜之,賜銀五千,謚曰屬。”而永琛為乾隆“第六子,嗣允禧後。乾隆二十四年襲貝勒,三十七年晉質郡王。五十四年晉封親王,五十五年薨,謚曰莊”。和琳女兒嫁給質恪郡王一事,是由和珅一手為之操辦的。此外,朝鮮使臣也記述瞭和珅與皇傢聯姻之事:“吏部尚書和珅,去年(指乾隆四十九年)升為軍機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孫,權勢日隆。皇帝遣內侍輪番共第,勢焰囂天,縉紳趨附。”由以上幾例和珅傢與皇傢聯姻之事,可以得知和珅傢族與皇室關系是非常深的,如果和珅沒有極高的媚上之術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名將熊廷弼:明末守疆大將是如何死於殘酷官場的

  導讀:明朝末期,經守遼東疆土者有“三傑”,依次為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然而,這三人均受到排擠打壓,甚至死於非命,其中以熊廷弼為最早,其經守遼東之功,史傢多有正面評價。但是,如此忠誠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場呢?  《明史·熊廷弼傳》記載:“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歷二十五年舉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擢禦史巡按遼東,他針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之現實,主張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但是,他的“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時任遼東經略的楊鎬之議不和,後被排擠,轉崗督學南直隸。萬歷四十七年,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發生,遼東經略楊鎬指揮的47萬大軍慘敗,經廷議,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取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從而使大明王朝遼東戰局大為一振。  熊廷弼鎮守遼東,居功至偉,其終被問罪,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黨爭之害。明末朝政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以原吏部郎中顧憲成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一部分在職官吏如趙南星等也遙相應合,東林黨因此得名。與此同時,另有一批官吏士紳組成浙、齊、楚、宣、昆各黨派。這些黨派既互有矛盾,又互相利用。其中,以東林黨人勢力最為強大。起初,乃是東林黨與齊、楚、浙三黨之爭,後來則演變為東林黨與閹黨之爭。到明熹宗天啟年間,東林黨人得勢,浙、昆、宣各黨派受到排斥。於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便與浙、齊、楚、宣、昆各黨中的一部分人結成聯盟,被東林黨稱為“閹黨”,形成瞭直接對抗。照理說,熊廷弼原為楚黨,與東林黨人並不是一路人。但是,當時的東林黨代表人物楊漣等人,曾在遼東軍事等問題上為熊廷弼說過好話,熊廷弼同後來所謂的“東林黨六君子”也有不錯的個人關系。這一切,都為其最終的殺身之罪埋下瞭禍根。   據《明史》記載:“天啟元年,沈陽破,應泰死,廷臣復思廷弼。”甚至有人感嘆:“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於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遼東經略。然而,閹黨們不放心,“搭班子”的時候,生生替他配瞭一個叫王化貞的巡撫。《明史》評價曰:“化貞為人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廷弼尤抵牾。”熊廷弼雖為遼東經略,卻無實質的兵權,而握有實權的王化貞卻好大喜功,盲目冒進,與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徑庭。《明史》中說:“廷弼主守,謂遼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廣寧多間諜可虞。化貞一切反之,絕口不言守。”相關閱讀推薦:八十多歲乞討餓死的明朝宰相嚴嵩:細數嚴嵩十大罪明朝真實的“孫悟空”:被皇帝活埋七日竟然不死明朝的王爺們怎麼“創收”?多生孩子能多領俸祿明朝想當皇帝的太監是何下場:曹吉祥被凌遲處死!黑社會的演變史:竟是最早出現在法制嚴厲的明朝明朝權力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明朝宦官誤國事件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應該說,熊廷弼的策略是正確的。然而,熊廷弼與王化貞之間,雖說是上下級關系,可是王化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裡。這一切,直接造成瞭廣寧兵敗,致使遼東盡失。兵敗問罪,朝廷震怒,下令處置敗軍之將,《明史》記載:“二月逮化貞,罷廷弼聽勘。”一個是逮,一個是勘。顯然,朝廷對兩人的定罪是有差別的。然而,最後的決議卻是“廷弼、化貞並論死”。  熊廷弼為保命,曾托一個叫汪文言的人向魏忠賢行賄,要四萬兩。但熊廷弼根本拿不出這筆錢,“既而背之”。於是,“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此時,正值“東林六君子”案發,楊漣等人被下獄。魏忠賢便指使人誣陷熊廷弼也曾向楊漣行過賄,將熊廷弼行賄之事與“東林黨案”硬扯在一起。“甚其罪”,“黨同伐異,招權納賄”,那就是罪加一等瞭。魏忠賢的黨徒馮銓,還趁著陪皇帝吃飯的時候,拿出一本民間流傳的《遼東傳》,上面有記載熊廷弼英武善謀的言辭。馮銓挑撥說:“此廷弼所作,希脫罪耳。”於是“帝怒”。  第二個原因乃是熊廷弼的性格所致。《明史》說:“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禦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也就是說,熊廷弼的脾氣不太好,遇事特別容易激動,也因此得罪瞭不少人。此評價,甚為形象。熹宗初立之時,有人“劾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也有人說他經略遼東失職。熊廷弼的反應是什麼呢?《熊廷弼傳》說“廷弼憤,抗疏極辨,且求罷”,“廷弼益憤,再疏自明”,甚至公開“摜紗帽”。說到激動的時候,“抗疏辨,語頗憤激”,即使皇帝在場,也從不忌諱。但凡有人彈劾,他總是要抗辯上疏一番。因此,給滿朝大臣留下他根本聽不進任何意見的深刻印象。萬歷皇帝在,可以包容他,但熹宗皇帝不會。熊廷弼同王化貞的矛盾,雖說責任在王化貞。但熊廷弼也有責任,他反對王化貞的軍事策略,又無法阻止,便上疏告狀,話說得很難聽,且不留餘地。王化貞自然心存不滿。到王化貞兵敗之時,兩人相見,“化貞哭”,熊廷弼卻微笑著說:“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貞無地自容。兩人同被朝廷究責之時,熊廷弼依然故我,態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貞伏罪,痛哭流涕,態度倒是端正。凡此種種,都說明熊廷弼是不諳為官之道的。恃才自傲,這在任何時候的官場都是危險的,畢竟不是每一個領導者都有胸襟。   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有“蓋世之材”的熊廷弼被處死。據說,熊廷弼臨刑之際,胸前仍掛著一個小佈袋,袋中之物乃“辯冤疏”。熊廷弼辯疏瞭一輩子,或許至死也沒明白,官場的許多是非是辯不明道不白的。熊廷弼身首異處之後,因為朝廷追贓,其長子熊兆自殺。其老傢江夏的一個小小知縣,都要來敲竹杠,索要“貂裘珍玩”,甚至將熊傢兩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打四十,“遠近莫不嗟憤”。  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熊廷弼案才得以昭雪。“傳首九邊”的熊廷弼才身首合一,得以歸葬。其墓在今武漢青龍山國傢森林公園之中,並有熊公祠存世。而王化貞卻茍活到崇禎五年,才被伏法處死。後人曾感嘆:“廷弼不死於封疆,而死於時局;不死於法吏,而死於奸璫。”讀之思之甚痛。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歷代官場愛面子趣聞:朱元璋斬殺窮鄉親

  曾有這樣一位黨員幹部,當他得知上級領導要來視察,便將當地老百姓貧苦度日的情景拍瞭錄像片讓上級領導偷偷看。上級領導問為什麼?這位幹部嘆瞭口氣說:“我搞瞭這盤錄像,大傢議論紛紛,說我給共產黨抹黑。”上級領導很生氣,說這是哪兒的話。這位幹部拍攝真實反映當地老百姓貧困狀況的錄像,按說與他的“面子”也很不光彩。你這幹部怎麼當的呀!一些熱衷於搞什麼“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人碰到這種情況,莫說會千方百計掩蓋真實情況,說不定還會制造出假象來欺下瞞上。然而,這位幹部卻勇於把真實情況告訴上級領導,並沒有考慮對自己“面子”的影響。應該說,這位幹部處理“面子”問題的做法,值得肯定。  毋庸諱言,國人是很講“面子”的。所謂“面子”,不外乎個人的社會地位、聲望、 成就與品格。其實愛“面子”也並非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在別人面前有尊嚴,是人普遍、自然的心理需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沒有人希望人傢說他不好。所以,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總是想告訴別人我是能幹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禮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實的,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懂品位的,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同。此乃人之常情。人通過珍惜這樣的“面子”,修身養性、矯正品行、建功立業,對社會、自身都隻有好處沒有害處。尤其當“面子”與尊嚴、骨氣、人格系在一起的時候,這“面子”還非講不可,就像當年朱自清寧可貧病而死,也決不領取美援的面粉一樣。  但有些事可以講“面子”,有些事就不能講。平時大傢在一起工作、學習,你追我趕、拼搏創優,落後瞭覺得沒“面子”,此乃有上進心的表現。但在評功評獎時,就要發揚一點風格,不能為瞭講“面子”而爭功鬧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誰都有親朋好友,當親朋好友遇到困難時,關心照顧一下,“給點面子”幫些忙,無可厚非。但如果有損社會和他人利益,就不該為給“面子”而強以為之。現如今有些人認為,穿名牌才有“面子”,喝洋酒才有“面子”,開靚車才有“面子”,抽高級煙才有“面子”;坐奔馳、坐奧迪比坐桑塔納有“面子”;住山水別墅比住都市樓房有“面子”,住都市樓房比住大雜院有“面子”;不動用工資袋比動用工資袋有“面子”;打高爾夫球比在餐館打工有“面子”;公款消費比自掏腰包有“面子”;沒有工作沒“面子”;工作不好沒“面子”;掙錢不多沒“面子”;婚禮冷清沒“面子”;孩子不爭氣沒“面子”;不當官沒“面子”;官當不大沒“面子”。 朱元璋  這些看法就很不正確。正是在這些錯誤觀念下,國人為怕丟“面子”活受罪的有之,為怕丟“面子”吞下苦果的有之,為怕丟“面子”強詞奪理的有之,為怕丟“面子”打腫臉充胖子的有之,為怕丟“面子”弄虛作假、瞞天過海的有之。有的人辦不到的事也信誓旦旦、大包大攬,“臉不變色心不跳”,寧肯巧取豪奪也絕不“跌份”。有的為瞭表現自己“能耐”,竟貪污公款給同事、朋友“廉價購物”。太愛“面子”,凡事都講“面子”,不分青紅皂白,不講原則是非,這樣愛“面子”,就隻有害處沒有好處瞭。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不過很可惜,千百年來,國人是該愛的愛,不該愛的也愛,不管什麼情況都死要“面子”。所以魯迅先生早就說過:“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他在《說“面子”》一文中,把國人太愛“面子”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他說:“相傳前清時候,洋人到總理衙門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嚇,嚇得大官們滿口答應,但臨走時,卻被從邊門送出去。不給他走正門,就是沒給他面子;他既然沒有瞭面子,自然就是中國有面子,也就是占瞭上風。 輸瞭銀子,卻贏瞭面子,對中國人來說,也並不算壞。”還說:“說面子是中國人的命根子,似乎並不為過。對女人來說,因為男人摸瞭自己的手,而砍掉之;因為男人動瞭自己的身子,而消滅之,在古時候,這樣的事,並不鮮見。對男人來說,為瞭活得體面些,而不惜犧牲掉自己真正‘命根子’的人,也大有人在。” 人太愛“面子”,便虛榮起來,亦愛掩飾瞭。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這般。他用豬皮抹抹嘴唇,油光光的,裝富有以掩貧寒;好說先前的闊,以祖宗的榮光,掩飾現在的卑賤。人太愛“面子”,通常會像小說《變色龍》裡的人物那樣去“變色”,這實不足取。  太過愛“面子”在中國歷代官場尤為凸顯。一個人做瞭官,寧死也要保住面子,有的被殺頭時還想著穿戴官袍,以保住“面子”。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隨著權力和地位的上升,自覺不自覺地講起“面子”,一次竟因為窮鄉親來找他,覺得丟瞭自己“面子”,居然把人殺掉。朱元璋當瞭皇上,過去和他一起討飯的窮鄉親投奔他,他認為有失體面,叫人推出去斬瞭。乾隆時山東巡撫國泰貪縱大案,如果深挖,可能涉及全省官員,於是乾隆給查辦的欽差大臣一道密諭,假惺惺說什麼不忍再興大獄,實際顧慮的是“朕之顏面”,要“面子”不顧吏治,乾隆一朝結果腐敗愈演愈烈。慈禧過壽為“面子”好看大講排場,揮霍海軍經費重修頤和園,以致削弱瞭抵禦外侮的力量。這些世人早已耳熟能詳的事例,足以證明歷史上官場講面子的程度有多深,危害有多大。  時至今日,一些為官者仍舊為“面子”所累。他們中,有者行必坐高級轎車,住必居氣派豪宅,穿必名牌服裝,吃必高檔飯館,辦公室必豪華裝修,把個官場的“面子”做到瞭極致。有者下基層前呼後擁,外出送往迎來,否則就不氣派。有者為上司增加“面子”, 吹捧、附和

“官場不倒翁”馮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傢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歷史上,多數人對馮道這個人非常不齒,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隻有負面的評價。宋代的歐陽修曾在《新五代史》中罵馮道“不知廉恥為何物”。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也說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後,有些歷史學傢對馮道做出瞭不同的評價,如南懷瑾、樊樹志等,認為馮道“見風使舵”的行為在動亂的五代十國中,無論是對於歷史的發展,還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於過。  那麼,馮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究竟是有道還是無道呢?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傢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說他無道,大抵有兩點原因。首先,認為他沒有政治道德,所謂“有奶便是娘”,不忠不義,沒有一點兒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氣節。其次,是他對契丹卑躬屈膝的態度。石敬瑭曾派馮道出使遼國,以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讓他留下時,他又不肯義正詞嚴地直接拒絕,還稱“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分明一臉奴才相!  按照如此標準來看,馮道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結合史實分析一下。馮道曾多朝為官,是個經驗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國古代正統思想來看,他的確不忠不義,喪盡瞭讀書人的氣節。但是單單這樣看未免忽視瞭客觀歷史條件:那是一個異常動亂的年代,短短的八十餘年,皇帝不知道換瞭多少個,而且都是邊疆的少數民族。當時就相當於由外國人統治中國,他一個中國人,是否應該“忠”?如果應該,在朝代的頻繁更迭中,在一個比一個殘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選擇哪一個作為“忠”的對象?反過來看,無論哪個朝代的君主都請他去做官,更證明他實實在在是個好官,是肯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這八十年的大亂裡,他“不忠”為百姓帶來的好處該是遠多於他“忠”帶來的好處的。再說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參與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勾當,和石敬瑭那樣的賣國賊是有本質區別的。其次,無論他嘴上怎樣說,心裡還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維不過是韜光養晦的一種手段。後來遼主耶律德光入開封,任他為太傅,使得他能夠在暗中保護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契丹的殘暴統治,在復雜的形勢下減輕瞭契丹入侵帶來的破壞。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傢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分頁:1/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歷史上,多數人對馮道這個人非常不齒,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隻有負面的評價。宋代的歐陽修曾在《新五代史》中罵馮道“不知廉恥為何物”。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也說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傳入中國後,有些歷史學傢對馮道做出瞭不同的評價,如南懷瑾、樊樹志等,認為馮道“見風使舵”的行為在動亂的五代十國中,無論是對於歷史的發展,還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於過。  那麼,馮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究竟是有道還是無道呢?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傢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說他無道,大抵有兩點原因。首先,認為他沒有政治道德,所謂“有奶便是娘”,不忠不義,沒有一點兒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氣節。其次,是他對契丹卑躬屈膝的態度。石敬瑭曾派馮道出使遼國,以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契丹主讓他留下時,他又不肯義正詞嚴地直接拒絕,還稱“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分明一臉奴才相!  按照如此標準來看,馮道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奸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結合史實分析一下。馮道曾多朝為官,是個經驗老到的政客,如果按照我國古代正統思想來看,他的確不忠不義,喪盡瞭讀書人的氣節。但是單單這樣看未免忽視瞭客觀歷史條件:那是一個異常動亂的年代,短短的八十餘年,皇帝不知道換瞭多少個,而且都是邊疆的少數民族。當時就相當於由外國人統治中國,他一個中國人,是否應該“忠”?如果應該,在朝代的頻繁更迭中,在一個比一個殘暴昏庸的皇帝中,他要選擇哪一個作為“忠”的對象?反過來看,無論哪個朝代的君主都請他去做官,更證明他實實在在是個好官,是肯為老百姓做事的人,在這八十年的大亂裡,他“不忠”為百姓帶來的好處該是遠多於他“忠”帶來的好處的。再說契丹一事:首先,他不曾參與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勾當,和石敬瑭那樣的賣國賊是有本質區別的。其次,無論他嘴上怎樣說,心裡還是非常不想留在契丹的,他的恭維不過是韜光養晦的一種手段。後來遼主耶律德光入開封,任他為太傅,使得他能夠在暗中保護中原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契丹的殘暴統治,在復雜的形勢下減輕瞭契丹入侵帶來的破壞。分頁:2/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馮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傢族)、十三帝,前後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餘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人稱“官場不倒翁”。  再看馮道其人:首先他的人品基本沒有問題。“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侍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為人簡樸,不貪財。其次,他的確是個好官,能真正為百姓做些實事,他不但時時規勸皇帝關心百姓疾苦,而且在他擔任宰相後,“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傢顯貴,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另外,他還主持國子監《九經》的刻板印刷工程,歷時22年未曾間斷,是中國歷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財力印刷套書。即使改朝換代,隻要馮道不倒,印書的進程就沒有耽誤。  而“忠”也完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一個生於亂世的知識分子,難道非要“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才算得上實現瞭自己的價值、才算得上是忠嗎?如果國傢一滅亡大臣們就都應該跟著去死,那麼在那混亂的八十年裡凡是能有所作為的人都死光瞭。或者躲到深山老林裡,等天下太平瞭再出來愛國,安享太平?這樣的“忠”,是司馬光和歐陽修所謂的“忠”。我想馮道的心裡,也是有“忠”的標尺的,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作為最根本的前提,打破狹隘的國傢和民族的觀念,怎樣對百姓有好處,他就怎樣去做。宋代名臣范質曾贊揚他:“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馮道,對於他的是非功過我們無法定論。但無可否認的是,他是個聰明人。他在自傳中曾說過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餘矣,為時乃不足”,並且還預言到後人對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長樂老人但求問心無愧,功過就留與後人說!分頁:3/3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湯顯祖:明代官場裡的“硬骨頭”

  1591年,被視為“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現,那年,也是湯顯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災,沿岸赤地千裡,“白骨蔽江下”。朝廷發瞭數十萬兩賑災銀兩,派來特使楊文舉宣撫災民。楊文舉卻借機侵吞災款,收受賄賂,出賣官職。最氣人的是,當朝宰相申時行居然對其加官晉爵,而將一些忠於職守、勇於揭發的禦史貶謫。  明代戲曲傢湯顯祖曾在自己的不朽傑作《牡丹亭》卷首寫下一段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非情之至也。”寥寥數筆,堪稱禮教時代裡對愛情最真切大膽的註解。憑借一部《牡丹亭》,湯顯祖奠定瞭自己在文壇的地位,後人甚至將他與西方頂尖的戲劇大師比肩,稱其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把自己的名聲看做處女的貞操  和《牡丹亭》才子佳人的愛情喜劇相比,湯顯祖的人生無疑是一場悲劇。他字義仍,號海若,祖籍江西臨川,後遷居湯傢山(今江西省撫州市)。  湯顯祖生在書香門第,祖上4代均享有文名:曾祖湯瑄,嗜藏書、好作文;祖父湯懋昭,字日新,博覽群書,精黃老學說,善詩文,被學者推為“詞壇名將”;父親湯尚賢是個知識淵博的儒士,為明嘉靖年間著名學者、藏書傢,重視傢族教育,為弘揚儒學,還在臨川城唐公廟創建瞭“湯氏傢塾”,並聘請江西理學大師羅汝芳為塾師,教授宗族子弟。  生於1550年的湯顯祖,天生聰穎,卓爾不群。史書記載他“體玉立,眉目朗秀”,見者都嘖嘖稱贊。據說5歲時就能對對子,鄉鄰皆去檢驗,連出數對,沒有不應聲對上的。13歲時,督學賞其才華,將他補為生員,結果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年才弱冠,就已經飽讀五經、諸史,精通樂府、五七言詩;此外,旁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可謂“全才”。 26歲時,湯顯祖的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問世,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一時間聲名鵲起,海內人士都以與他結交為幸事。  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才俊,卻在科舉一途中遭受瞭沉重的打擊。1577年、1580年,湯顯祖兩次參加科舉,均落榜。他的名落孫山,實際上是當朝宰相張居正暗中操縱的結果。  當時,張居正的兒子正好也參加會試,取中進士早已是內定,但同時,張居正希望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也好掩人耳目。四處打聽之下,得知最有名望的考生是湯顯祖和沈懋學,於是曲意籠絡,聲言隻要肯同他合作,就擔保他們高中。  沈懋學屈從於張居正的淫威,果然如願以償地與宰相公子一同榜上有名;正直的湯顯祖卻潔身自好,先後兩次拒絕招攬,並諷刺地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他把自己的名聲看得比處女的貞潔還要重要,在名利面前,寧願斬斷浮華也要潔身自好。不識時務的結果是異常殘酷的,在科舉之路上,湯顯祖連年不得志,直到1583年,張居正死後第二年,才以極低的名次考中進士。分頁:1/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批評的矛頭直指皇上  滿以為人生從此揚帆起航,結果,權臣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當瞭宰相,以翰林的職位許諾湯顯祖,想拉攏他入幕效力。湯顯祖依然拒絕,他說:“餘方木強,故無柔曼之骨”,意思是自己全身都是硬骨頭,不會妥協。  把當權者都得罪光瞭,湯顯祖的仕途理所應當地充滿挫折。他先是在北京當瞭個芝麻小官,第二年又被打發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後遷任南京禮部主事,一待7年。自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以來,南京一直是明朝的留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力,形同虛設,太常寺和禮部尤為其中的閑職。在南京期間,雖有北京的官僚慕名請他回去任職,但最終並未成行。  所幸的是,南京雖然失去瞭政治中心的地位,依然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傢、戲曲傢、藝術傢往往匯聚於此,談文論藝。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問,雖至夜半,仍在讀書。傢人因此笑話他:“老博士何以書為?”湯顯祖答曰:“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  湯顯祖的錚錚傲骨、凜凜丹心,貫穿瞭他的整個為官生涯。《明詩紀事》中記載瞭他的一首詩,詩中寫道:“哀劉泣玉太淋漓,棋後何須更說棋。聞道遼陽生竄日,無人敢作送行詩。”這是他前去南京赴任的途中所寫的。當時,湯顯祖路過河北東光縣,看到驛站的墻壁上題著不少紀念禦史劉臺的詩。劉臺曾經上疏彈劾張居正專橫,被抓捕下獄,流放廣西,半路在東光縣的驛站抱病身亡。張居正死後,人們路過東光,紛紛在驛站墻壁上題詩表示哀悼。湯顯祖在詩中所諷刺的,正是這些表示哀悼的人:劉臺生前被放逐的時候,你們別說為他送行瞭,有幾個人敢寫送行詩?  對於當朝天子,湯顯祖也絲毫不露怯懦之情。他在南京任職期間,有一次,皇帝認為言官有欺瞞之罪,下令停俸1年。湯顯祖即刻上書,稱言官並不全是不顧君臣大義之輩,隻是朝中權臣竊用帝王之威,培植黨羽,忠直之人不獲重用,這才是導致言官不敢直言上諫的根本原因。皇上既然追究言官蒙蔽之罪,為何不追究把持朝政的輔臣之罪呢!敢將批評矛頭直指皇上,足見湯顯祖之為人。  1591年,被視為“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現,那年,也是湯顯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災,沿岸赤地千裡,“白骨蔽江下”。朝廷發瞭數十萬兩賑災銀兩,派來特使楊文舉宣撫災民。楊文舉卻借機侵吞災款,收受賄賂,出賣官職。最氣人的是,當朝宰相申時行居然對其加官晉爵,而將一些忠於職守、勇於揭發的禦史貶謫。湯顯祖胸中鬱積的不滿再也掩不住,他奮筆疾書,一氣揮就瞭《論輔臣科臣疏》,疏中直指申時行等人的誤國行徑,要求徹查楊文舉等一幹貪官。  奏章猶如一顆重磅炸彈,震動瞭整個朝廷。被抨擊的官員,有的賭氣不來上朝,有的以辭職相要挾。皇上不分青紅皂白,直斥湯顯祖“假借國事,攻擊元輔”,把他貶到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做瞭個編外典史。分頁:2/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1591年,被視為“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現,那年,也是湯顯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災,沿岸赤地千裡,“白骨蔽江下”。朝廷發瞭數十萬兩賑災銀兩,派來特使楊文舉宣撫災民。楊文舉卻借機侵吞災款,收受賄賂,出賣官職。最氣人的是,當朝宰相申時行居然對其加官晉爵,而將一些忠於職守、勇於揭發的禦史貶謫。  放囚犯回傢過春節  接到被貶奏折後,湯顯祖不帶傢眷,先從南京回傢鄉臨川小住,一場瘧疾將他折磨瞭4個月,眼看到瞭規定的時間,迫於皇命,他拖著剛剛康復的身軀,長途跋涉南下徐聞。  徐聞地處雷州半島最南端,自然條件與社會環境都非常惡劣。據康熙《雷州府志》記載,徐聞“白日不朗,紅霧四障”,荒野裡充斥著嚇人的鱷魚和大狒狒;而且三面臨海,東有倭寇侵擾,西有交趾(位於今越南境內)窺伺,當地人也民風彪悍,喜歡武鬥。湯顯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徐聞“其地人輕生,不知禮義”,“總不好紙筆,男兒生事窮”。他深知要扭轉這一陋俗的根本舉措在於加強教化。走馬上任的第三天,他就實地察看教育設施。  一看之下,湯顯祖頗為失望:縣學破敗不堪,學生無所誦讀,重建書院成瞭當務之急。經費不足,他就與知縣熊敏把俸銀捐獻出來;沒有地方,他就親自選址。沒幾個月,書院建成,“建於公館東”,取名“貴生書院”。他在此寫下瞭著名的《貴生書院說》,詳盡地說明自己辦學的初衷、理念與追求。文中寫道:“知生則知自貴,又知天下之生皆當貴重也。”所以,他強調的是個人價值。  湯顯祖在徐聞待的時間不長,但是對於親手創辦的貴生書院卻一直念念不忘。多年之後,他在病中,熊敏致函慰問。這讓湯顯祖又動瞭南下的念頭,想再到徐聞,在貴生書院裡住上一陣,看看這座書院到底有沒有培養出人才。  湯顯祖在徐聞1年,就被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5年,政績斐然。遂昌山巒重疊,土地貧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湯顯祖卻在這裡大顯身手。他推行“仁政惠民”的政策,每年開春,都備好酒,執牛鞭下鄉勸農,並作詩曰:“傢傢官裡給春鞭,要爾鞭牛學種田。盛與花枝各留賞,迎頭喜勝在新年”; 他努力減輕百姓的徭役,並對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礦稅進行抵制,權貴的三親五戚來打秋風,湯顯祖隻招待他們一盤炒辣椒、一碗傢常豆腐,外加一盆絲瓜湯;他德行兼施,寬嚴相濟,遂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出現瞭“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的升平景象。分頁:3/5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湯顯祖還是中國古代難得的“人性”官員,他在遂昌最為著名的兩個舉措,一為“除夕遣囚”,一為“縱囚觀燈”。他打開獄門,在除夕之夜讓囚犯回傢過年,與傢人團聚,收假時,囚犯無一人借機逃走,全都自動回來;元宵節時則組織囚犯到城北河橋上觀花燈,體會“繞縣笙歌”的歡樂景象。  雖受到民眾擁戴,湯顯祖卻最終因觸怒權貴和地方勢力,招致上司非議,於1598年憤而棄官回鄉。他回去後生活清貧,有時隻能喝粥度日,卻指著滿床的書自嘲:“有此不貧矣!” 他還將寓所喚作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養性。格韻高絕的玉茗花,正是湯顯祖一生的真實寫照。  《牡丹亭》惹出多少傷心人  晚年在傢鄉,湯顯祖徹底打消仕途之念,由政治舞臺轉到戲曲舞臺,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所居玉茗堂,賓朋雜坐,俯仰嘯歌,這或許是一代戲曲傢最好的生活方式。  快50歲的時候,湯顯祖創作完《牡丹亭》,在玉茗堂公開演出。臨川城內,萬人空巷,傢傳戶誦,幾令《西廂記》減價。湯顯祖又接連寫瞭《南柯記》、《邯鄲記》,並把他早期寫的《紫簫記》改成《紫釵記》,完成瞭他的“臨川四夢”。 1616年,湯顯祖在臨川逝世。他這一輩子,按《明史》的說法,隻有4個字,“蹭蹬窮老”,雖然有點刻薄,但也是這位文人的真實寫照。  如果以文筆論,“臨川四夢”不分高下。但在流傳上,則以《牡丹亭》數百年長盛不衰。《牡丹亭》的鐵桿“粉絲”,見於記載的,多是容顏秀美、腹有詩書的妙齡少女。當時有一個狂熱追捧《牡丹亭》的少女,據傳因文生愛,把湯顯祖想象成《牡丹亭》男主角柳夢梅那樣的風流才俊,最終看到作者是一個糟老頭,絕望地投河而死!  明代人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裡記載婁江女子俞二娘,秀美能文,尚未婚配。她的生平嗜好便是閱讀《牡丹亭》,並用蠅頭小字在劇本中批註瞭滿滿一冊閱讀心得。天長日久,哀感身世,深恨自己不能如杜麗娘一般獲得美好姻緣,年僅17歲便故去。湯顯祖得知消息後,揮筆寫下《哭婁江女子二首》以示悼念。明代人還記載過一個叫商小玲的杭州女伶,以色藝著稱,最擅長飾演杜麗娘。她心有所屬,卻因故不能得償所願,因此鬱鬱成疾。一日,演到杜麗娘花園尋夢,忽然倒地而亡。分頁:4/5頁  上一頁2345下一頁  《牡丹亭》閱讀史上最負有盛名的故事,憑借著一首詩得以千古流傳。廣陵曾有一個名叫馮小青的女子,在閱讀《牡丹亭》之後,感於身世,氣絕而亡。臨終前所作絕命詩雲:“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夜讀《牡丹亭》。人間自有癡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牡丹亭》成書的明代,是理學發展到巔峰的時代,完備的道德體系對女性的束縛達到頂峰。女主人公杜麗娘白日春困、私遊花園,隻要稍一逾矩,都會招來父母的痛斥。恰如此,她對青春、對愛情強烈的憧憬與向往,以“情”為人生追求,死生相爭,與鐵桶般束縛的現實產生瞭巨大反差,才能引起同時代人強烈的反響。  我們不難發現,《牡丹亭》的女性“粉絲”,往往情路坎坷,以紅顏薄命為人生結局。湯顯祖一枝妙筆下,杜麗娘可為愛情由生入死,死而復生,終究達成情郎中狀元、皇上許婚、夫妻美滿的中國式大團圓。《牡丹亭》造就瞭無數麗娘之夢,但那些個“麗娘”,卻隻能離魂而去,永遠也到不瞭自己的“牡丹亭”瞭。分頁:5/5頁  上一頁345下一頁

趙雲為什麼受不到重用?趙子龍官場不得意之謎

  導讀:三國之後的西晉時期,盛行門閥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操縱“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在政壇造成瞭“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以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佈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沖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塚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瞭。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黴瞭。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瞭。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瞭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麼?“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趙雲是政治鬥爭失敗者。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隻有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劉備隻得大喜從之。隻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瞭。  沒有野心,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傢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張自成一黨,傢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傢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雲。。。。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瞭。  為官清廉。從劉備,孔明幾次欲大賞趙雲,趙雲不受或分賞諸軍,可見趙雲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傢將,估計他也是蜀漢那些貪官的眼中釘。我在想,若是蜀漢統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話,恐怕趙雲更不好過。相關閱讀推薦:趙雲怎麼死的 揭秘三國演義裡趙雲是被誰所殺趙雲有兒子嗎?歷史上趙雲的老婆孩子馬超和趙雲誰厲害?馬超和趙雲的武力哪個更好?趙雲死於繡花針之謎 趙雲是死在妻子繡花針下?趙雲的老婆是誰?三國趙雲老婆為什麼姓名不詳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三個原因是趙雲時運不濟,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瞭,已經是十數年後瞭,誰都習慣瞭趙雲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瞭。一直到蜀漢後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瞭,才派趙雲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雲,已經是滿頭白發瞭。。。。  趙雲犯瞭為官的幾大禁忌,又時運不濟,故雖一生任勞任怨,也隻能是死後封侯。當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於如此結局。  關於趙雲的統帥能力。趙雲品性謙遜,性情冷靜,善內政,從擇定賢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見忠貞種看出,趙雲實有大智慧。若趙雲統兵,輔以一智謀之士,我肯定謀士之言他能聽得進。   為將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條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將吳起親自替士兵吸膿,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趙雲,做戰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難得的是,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而是分與諸軍。這樣的人不是帥才那什麼樣的人才是帥才? 統兵作戰經驗尤為重要,而經驗是需要積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天生的將軍。若是趙雲一開始就定位在統帥的位置上,我以為他的統兵能力不比關羽差。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是誰?馮道官場術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大亂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那時候,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中華大地,五十六個民族的精英們個個粉墨登場,亂世中不知出瞭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馮道,便是見證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稱他是“十朝元老”,官場上的不倒翁;有人說他軟脊梁,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漢奸”;有人說他頗懂“無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瞭官場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說他政績空空,無所建樹,占著茅坑不拉屎;還有人說他個人修為瞭得,是大至大聖的完人;更有人說他體察民情,也算個仁人君子……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傢經籍的創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瞭《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監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馮道有六奇:  一奇歷五代十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聽戲的人,說某人資格老,便稱他為“三朝元老”,馮道則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歷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閔帝李從原、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實的“官場不倒翁”。   二奇總換“明主”,卻不被人當做“漢奸”。馮道的脾氣,現在看來有點象墻頭上的草,隨風倒,誰硬,誰有勢力,他就投奔誰,寡廉鮮恥、喪失氣節到瞭極點。尤其是投奔契丹時,他說過一句話:“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為臣,豈有分別哉!”因此做瞭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點廉恥心的人大跌眼鏡。奇怪的是,隨後的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並沒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連任太師。  三奇沒有氣節的馮道卻是個書蟲。馮道雖然如此沒有氣節,但你千萬不要把他當做一個老粗,馮道在當時是有瞭名的書蟲。他飽讀聖賢之書,幾乎到瞭如饑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時務農,有時教書,受其影響。馮道從小酷愛讀書,對吃穿從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門時也要記著讀書為重,因此滿腹文章,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成瞭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請到他為官為榮。他在南朝為官時,北朝契丹素聞馮道大名,想偷襲將他搶走,隻是由於邊境守軍嚴密防備,這才沒有得逞。相關閱讀推薦:晚唐五代禁軍的演變 揭秘晚唐五代禁軍制度周世宗改革的內容是什麼?五代末期的一代雄主五代十國時期的戰爭年表 五代十國著名的戰爭北漢立國之謎?五代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官場不倒翁”馮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 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四奇馮道雖無氣節,卻不是個貪官。別以為馮道奴顏媚骨,必是個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恰恰相反,馮道嚴於律己,體察民間疾苦,應該是個大大的好人。他的傢鄉鬧饑荒時,馮道不惜將自己傢裡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而自己卻住在茅草屋裡。他在傢鄉替父守孝期間,並沒有在鄉親們面前擺官架子,而是親自下地勞動,上山砍柴,對一些缺乏勞力的人傢盡力幫助。南北戰亂頻仍,馮道從北方逃回,看見被掠奪的中原婦女,心中不忍,就變賣東西將她們贖回,然後派人將她們一一送回傢,完全是一副菩薩心腸。更難能可貴的是,馮道還不好女色,當年後唐與後梁交戰時,有的武將把搶掠來的美女送給他,馮道就“金屋藏嬌”——找間屋子養著,尋訪到她的傢後再送回去。他留的遺囑中說死後希望選擇一塊無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別人那樣嘴裡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華的壽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在對後唐明宗李嗣源進諫時,馮道說:“谷貴則餓農,谷賤則傷農,這是常理。臣還記得近代舉人聶夷中的一首詩《傷田傢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勸後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五奇馮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國歷史之冠。馮道歷任中央和地方官職為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禦史、檢校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行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右仆射、司空、在中書、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師等等達四十餘種之多。馮道的歷次散階為仕郎、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他的武職勛位自柱國至上柱國。歷次爵位為開國男爵、開國公、魯國公、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   六奇馮道官職雖多,卻無一件政績傳世。馮道雖飽讀詩書,卻既不是亂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將,也不是幫助哪個君王治國的良臣。他雖位居高職,卻很難指出他在五代亂世的政局變遷中發揮過什麼具體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麼具體的關聯。他可以說是一個很“專業”的官員,卻非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傢。乃至於後來歐陽修編修《新五代史》時,把《舊五代史》中關於馮道的的粉飾內容全部刪除瞭,《馮道傳》也從原來的近五千字減至不到兩千字。馮道自稱“無才無德癡頑老子”,他從道傢老子的“無為”中悟出瞭“為官之道”,從“上善若水”中悟出隨波逐流,他有一首詩正好說明自己的心聲:“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評價:  馮道,是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歷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閔帝李從厚、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共四朝十帝。基本上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實的“官場不倒翁”,江湖稱:14哥。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揭秘晚清官場“門子”索賄:沒紅包休想進門

  說到晚清官場,有一類人雖然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在權力機器的運作鏈條中,隻不過充當瞭最微末最不起眼的角色,卻也是萬萬小覷不得的。此班人物,便是效力於各級官府的種種胥役。其中,就有那專司名刺(名片)傳遞、通報來訪及轉達文書的看門者,俗稱“門子”。  別看這門子職司尋常、活計瑣雜,此輩可是把守著進入官府的頭一道口子—憑借手裡那點兒小小的“把門權”,門子們即足以播弄手段、使奸耍猾,將衙署的兩扇朱漆大門變成一道敲詐索賄的關卡、一個斂錢肥私的財源。誰欲叩“關”過“卡”,那就得拿“門包”來!這“門包”又叫“門敬”,也就是“開門銀子買路錢”。你若不給,抑或給少瞭,門子立馬就面孔鐵青、白眼朝天,回你一個惡狠狠的“閉門羹”:不替你傳刺通報,不放你進門辦事,把你硬生生攔堵在衙門外頭,看你還敢不“孝敬”大爺!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之際,其督署的偏院內有座高亭,倚欄而眺,遠近景物盡入眼底。某日,曾氏小佇亭中,遙見督署門前有一“翎頂輝煌”者,正恭持名刺,向門子“作哀懇之狀”,門子則揮臂喝叱,神態甚倨;那人哀懇無果,隻得怏怏離去。翌日登亭,曾又復睹昨天的場景。第三天,但見那人從袖筒裡“摸索一裹物,鞠躬以獻”,門子的臉色頓然轉霽。曾氏不禁心有所疑。他踱回書房,未幾便聽得門子通報,說有新近補缺的某監司求謁。待人到跟前,分明就是剛才那個在督署門口“鞠躬獻物”的“翎頂”。曾問監司,為何徘徊督門多日而不進見?監司竟“支吾閃爍,不能對”。  以曾國藩的精明老辣,他肯定早已洞燭其中隱情。問題在於,就連他這樣素稱“禦下嚴苛”的朝廷“治臣”的衙前,門子的敲詐猶如此張狂,那麼,其他地方門子們的貪賄會恣肆到何等程度,也就不難想象瞭。  門子對付不肯“孝敬”者的手段,除瞭讓人當場吃“閉門羹”外,通常還有另一陰招。那便是冷眼旁觀、窺伺縫穴,不露聲色地給你暗裡使絆子、“下蛆”,叫你歇菜、壞事兒。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某年,慈禧“萬壽”,兩淮鹽政署采辦賀禮,選中瞭一粵商送來的西洋櫥鐘。這櫥鐘精致工巧,要價不菲。最妙處,在鐘啟動之後,每到一個時點,面板就會霍然敞開,由裡頭走出一銅鑄玩偶,“研墨執筆,取紅箋疾書‘萬壽無疆’四字,懸示片刻,作揖而退”。觀者無不“驚為神異”,遂定價五萬兩,隔日付款。粵商歡然告辭。臨行,鹽署的門子向他“索討門包五千”,粵商不給,門子悻悻道:“此鐘明朝將一文不值,爾信否!”次日,果遭退貨。因為前晚門子悄悄提醒鹽督:“是物雖巧,全仗機關操縱。萬一解京途中有所磕碰,損及機關,呈獻太後時,銅人書字不全,豈非立招巨禍?”  應該說,這門子此番提醒,確實戳到瞭事情的要害,令你不能不佩服他的深謀遠慮和見微知著。但其人“以索費不得,乃施此計,讒言構陷而不著痕跡”,也可算得“用心險狠”瞭!  實際上晚清官場的門子索賄之弊,早在順治、康熙時代已漸成陋規。乾隆以降,朝廷曾屢頒諭旨“禁革門包”,但皆是徒聞雷聲,不瞭瞭之。而大大小小各級官府的門子,之所以公然敲詐而恣行無忌,背後大半有其上司做後臺撐著:或裝聾作啞,容忍故縱;或偏袒包庇,曲意掩飾;更多的則幹脆“倚(門子)為心腹耳目”,甚至“相約為兄弟”。由此,官胥勾結,沆瀣一氣,致使門子之弊愈禁則愈“牢不可破”;愈革則蔓延之勢愈烈,終於泛濫官場,幾無一處衙署幹凈。少數為官清正者盡管深惡痛絕欲圖除弊,畢竟是孤掌獨木,難撼大勢。  江蘇巡撫譚鈞培自奉廉儉,到任後,有心拿前任留下的門子先開一刀,以整肅署政。他一邊嚴飭門子不許再索門包,一邊命賬房優給工錢,增其薪酬。轉天,上海縣令莫某“詣轅謁見”,門子卻依舊勒索。莫某說,巡撫不是已經通告禁絕門包瞭嗎,為何還要?門子昂然以對:“此系吾輩衣食飯碗,雖大人有命,亦不能從。”莫某央請先放他進署,等辦完事,馬上回去取銀兩補來。門子橫豎不允。莫憤極,直接去門前擊鼓,驚動譚鈞培。譚悉情大怒,當場將該門子捆綁送獄。孰料第二天,闔署門子“請假告退”,大傢夥都不幹瞭。弄得譚巡撫一時抓瞎,隻得向同僚緊急借一門子,應付場面……  貪賄的門子為瞭把慣常的營生進行到底,居然敢抱起團來,罷工示威,炒肅弊上官的魷魚,這門子,已儼然老虎屁股摸不得瞭。  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門子是晚清肌體最末端的細胞,但它所揭示的信息,卻不乏沉重的警示:一個國傢、一個社會,欲肌體鮮活、強壯,生機不竭,誠有賴於全身細胞的不斷新陳代謝,抗禦疾病,保持健康。如若它有一部分組織或器官的細胞感染瞭病毒,未能及時、有效地根治,天長日久,這部分組織或器官腐壞,又傳播毒素,侵噬周遭,腐化其他,終將使得整個肌體全受感染,腐敗而亡。而現在的“門子”,也不少吧?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乾隆帝為何把愛女嫁給和珅長子?和珅官場高升

  乾隆帝為何把愛女嫁給和珅長子?和珅官運亨通的另一個手段,即他官職穩穩擢升的重要保證,是他與皇室結親。當然這反映瞭乾隆對和珅的寵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賜和珅長子名豐紳殷德,並把自己最心愛的年僅六歲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許配給他,“待年行婚禮”。從此乾隆與和珅兩人結下瞭“娃娃親”傢,是年乾隆已年屆古稀,而和珅剛剛三十一歲。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三,是和孝公主的周歲紀念。那一天乾隆賞給她許多玩物,其中有漢玉敞口鐘、漢玉娃娃戲獅、青玉匙、紅白瑪瑙仙鶴、琥珀圓盒和漢玉扇器等。她生來活潑伶俐,長得也頗似其父乾隆,而且又是乾隆最小的女兒,因此就格外受寵愛,真可謂“掌上明珠”。在《清史稿?公主表》中記載:“主,高宗少女,素所鐘愛,未嫁賜金頂轎。”在她十三歲時,破格被封為固倫公主。按清朝體制,皇後所生之女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品級相當於親王。妃、嬪所出或由皇後收養的宗室之女,隻能封為“和碩公主”,品級相當於郡王。  和孝公主在諸皇女中備受乾隆寵愛、嬌慣,被視若掌上明珠,從小就被養育在他的身邊。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孝公主剛剛六歲,就被乾隆許配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為妻。當年豐紳殷德也是六歲,與和孝公主同年同月出生,隻是比公主小半個月。他長得和其父和珅青少年時期頗像,也是一個英俊貌美的少年,他的號為潤圃。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訂婚後,和珅是又喜歡、又得意。他認為他的地位更鞏固瞭,也是乾隆對他的最大信任。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當和孝公主十三歲時,被破格晉封為固倫公主。並於是年三月二十日起留起頭發,準備下嫁。據清代檔案記載,乾隆在這一天賞賜給她一批綾羅綢緞、珠寶玉器。三月二十六日,又下諭賞給她金鑲松石如意一柄、伽南香念珠一盤、漢玉扇器四件。同時還賞給豐紳殷德金鑲松石如意一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將要舉行指婚禮。閏五月初二日,乾隆又下諭旨說:“凡下嫁外藩固倫公主,例支俸銀一千兩。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給。從前和敬固倫公主,雖系在京居住,而傣銀、緞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領,年久未使截減,是以降旨仍許照舊關支。今和孝固倫公主,系朕幼女,且在朕前承歡侍養,孝謹有加,將來下嫁後,所有應支俸祿,亦著一體賞給一千兩,以昭平允,而示嘉獎。”這就是說,和孝公主的俸祿是最高一級的,與下嫁外藩的固倫公主相同,顯然這是乾隆對她的偏愛。  與此同時,乾隆還下諭旨:“命固倫額附豐紳殷德在禦前行走。”後又被授予散秩大臣。  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是黃道吉日,剛剛十五歲的和孝固倫公主和豐紳殷德舉行瞭婚禮。乾隆除瞭賞給她大量的土地、莊丁和奴仆外,還賞賜瞭一大批妝奩。賞賜物件的清單如下:  紅寶石朝帽頂一個,嵌二等東珠十顆。  金鳳五隻,嵌五等東珠二十五顆,內無光七顆,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顆,內烏拉正珠二顆,共重十六兩五錢。  金翟鳥一隻,碎小正珠十九顆,(隨)金鑲青金桃花垂掛一件,嵌色小正珠八顆,穿色小正珠一百八十顆,珊瑚墜角三個,連翟鳥共重五兩三錢。  帽前金佛一尊,嵌二等東珠二顆。  帽後金花二枝,嵌五等東珠二顆。相關閱讀推薦:香妃是怎麼死的?乾隆皇帝的香妃到底是誰?乾隆皇帝為什麼選擇瞭提前退位?乾隆退位時間和珅受寵之謎:奸臣和坤為什麼受到乾隆的寵幸?乾隆有私生子嗎?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乾隆三位皇後為何隻有兩位陪葬?乾隆的皇後簡介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金(銀)珊瑚頭箍二圍,嵌二等東珠七顆,重四兩七錢。  金鑲青金方勝垂掛一件,嵌色小正珠二十四顆,穿碎小正珠二百四十九顆,珊瑚墜角三個,重四兩五分……  乾隆不但賜給和孝公主大批妝奩,而且在同一天賞賜給豐紳殷德大量禮品。  此外,乾隆還賞給豐紳殷德額駙頭等女子四名、二等女子四名、三等女子四名。每名女子各賞有皮、棉、夾衣、絲緞衣料,銀項圈、銅耳墜等物。並賞給戶口男人十一人,女人十一人,戶口管領二人,也各賞有衣物等。  乾隆覺得這些禮品還不太夠,又格外賞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額附做衣服、被褥和帳幔等物用的綢、緞、紗等八百五十九匹,其中包括:大卷八絲緞一百七十六匹、妝緞二十二匹、小卷八絲緞二匹、錦十一匹、倭緞四匹、小卷閃緞十六匹、大卷紗六十九匹,等等。  此外,在和孝公主舉行合巹禮後六月,按清朝禮節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額附還要進宮舉行回門禮,那天乾隆又賞賜給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一大批禮品。   據當時目睹和孝公主下嫁情景的朝鮮使臣記載:“皇女於歸,特賜帑銀三十萬。大官手奉如意珠貝,拜辭於皇女轎前者,無慮屢千百,雖以首閣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復不免雲。”  朝鮮使者還把和孝公主與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時的情景作瞭比較,他說:“乾隆對和孝公主寵愛之隆,妝奩之侈,十倍於前駙馬福隆安時,自過婚日,輦送器玩於主第者,論其值,殆過數百萬金。”這還不算,乾隆又借著和孝公主過生日之際,賞給她一批禮物,其中主要有:紫檀嵌玉如意一柄,漢玉開璧磐一件,上拴青玉鳩一件,紫檀架白玉仙山一件,紫檀座漢玉葵花洗一件,紫檀座碧玉雙孔花插一件,茜牙座青玉海棠洗一件,紫檀商絲座青綠雙官瓶一件,紫檀座青花白地敞口瓶一件,紫檀座瑪瑙葵花碗一件,綠晶蕉葉花插一件,紫牙白檀座八成金五兩重金錁九個,藏香九束自鳴鐘,五十兩重銀元寶九個,等等。  由此可見,乾隆肯把自己最心愛的小女兒和孝公主下嫁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並賞賜給他們極其豐富的妝奩,這是乾隆對和珅的極大寵幸,也是提高和珅身份地位的一個手段。另外,和珅從此與乾隆結成瞭兒女親傢,彼此關系更進一步加深瞭,這是其他官僚所望塵莫及的,和珅實際上成瞭第一權臣,是別人高不可攀的勛貴國戚。  而且,和珅的女兒也嫁給瞭皇族,她是一位貝勒的福晉。這位貝勒是康熙的曾孫。  和珅與皇帝有親戚關系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和珅的侄女,即和琳之女嫁給瞭乾隆的孫子綿慶。綿慶為永琛的第六子,“乾隆五十五年襲質郡王,嘉慶九年薨。謚曰恪”。“綿慶幼聰穎,年十三,侍高宗避暑山莊校射,中三矢,賜黃馬褂、三眼孔雀翎。通音律,體孱弱,嘉慶九年薨,年僅二十六。仁宗深惜之,賜銀五千,謚曰屬。”而永琛為乾隆“第六子,嗣允禧後。乾隆二十四年襲貝勒,三十七年晉質郡王。五十四年晉封親王,五十五年薨,謚曰莊”。和琳女兒嫁給質恪郡王一事,是由和珅一手為之操辦的。此外,朝鮮使臣也記述瞭和珅與皇傢聯姻之事:“吏部尚書和珅,去年(指乾隆四十九年)升為軍機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孫,權勢日隆。皇帝遣內侍輪番共第,勢焰囂天,縉紳趨附。”由以上幾例和珅傢與皇傢聯姻之事,可以得知和珅傢族與皇室關系是非常深的,如果和珅沒有極高的媚上之術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關於古代官場腐敗名言

●暴徒的贓物往往成為枉法的賄賂 ●官斷十條路,哪個沒錢哪個輸 ●新蓋的木頭房子,人還沒搬進去住哩,可蛀蟲早已在那裡頭放肆瞭(克雷洛夫) ●彼竊的鉤者誅,竊國者為諸候〈莊子〉 ●最好的政府,也不過像最好的醫生一樣,不可能使器官中已經腐敗的液體重新新鮮(蒙森) ●不在憲法規定的自由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腐敗現象(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