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101.com.tw

人生格言,勵志名言,名人名言,國學,散文,詩詞鑑賞,成語大全,周公解夢

Tag: 客死

天真的清朝官吏:兩廣總督葉名琛何以客死印度?

  葉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漢陽人,清朝科舉體制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26歲中進士,38歲任巡撫,43歲擢總督,46歲拜相國。  我們認識他,是在中學歷史課本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他以昏庸形象為人所熟知。  1857年底、1858年初,英法聯軍攻打廣州之勢日益急迫,僚屬“請調兵設防,不許;請招集團練,又不許”。僚屬一再懇請排兵佈陣,葉名琛說:“別擔心,再過十五天即可平安無事。我已占卜過。”  誰知才過十四天,英法聯軍不僅轟開城墻進入廣州城,而且將葉捕獲,運往香港。  英軍給瞭葉名琛人道主義的待遇。他被押解之時,穿上整齊的官服,帶瞭貼身隨從、廚師、剃頭匠,以及糧食。  在從廣州開赴香港的途中,英軍軍艦“無畏號”尚未駛出廣州內河,隨從曾指指河面,向葉使眼色,勸他跳河逃跑。他裝糊塗,不理睬。     葉名琛被英法聯軍捕獲。  1858年2月23日,“無畏號”離開香港,3月12日抵達印度加爾各答。13日搬到一個炮臺(葉名之曰鎮海樓)居住,不久遷往大裡恩寺花園樓。  英方保持著對葉的禮遇,“預備車馬,屢請遊玩”。當然,鄙視“夷人”之念在葉心裡根深蒂固,他不可能與他們自如交往。他做起瞭“宅男”:寫字作畫,自署曰“海上蘇武”;賦詩見志,日誦《呂祖經》不輟。  一位大清相國,做瞭俘虜,為什麼既不逃走也不自殺,而是安之若素?他是等著被釋放?要知道,在總督任上兵敗城破,本身就欠一死;當瞭“夷人”的階下囚,還有臉活著回來?那可是奇恥大辱,比死難受多瞭。作為傳統體制的衛道者,葉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道理。  葉名琛在加爾各答向隨從解釋自己的心曲:“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欲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傢體制。”  原來他是要跟英國國王當面理論:為什麼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他不認為自己是俘虜,也不是貪生怕死(“此身已置諸度外”),而是“欲始終其事”:此行身負重責大任,要向英國國王討回公道!  然而,幾個月過去,葉沒有發現任何要送他到英國去的跡象。他絕望瞭,“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 既然使命已經不可能達成,那隻有一死。  等到自己所帶糧食吃盡,隨從請求出去購買,葉堅決拒絕,“何顏食外國之物”?英方翻譯官送來的食物,一概杜絕不用。隨從苦勸不聽。  4月2日,葉名琛絕食而死。“臨絕並無別話,隻說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英國人用鐵棺松槨盛斂葉名琛遺體,伴以防腐的水銀,連同其詩稿送回廣東。“時人讀其詩,未嘗不哀其志,而憾其玩敵誤國之咎也。”  最後錄葉名琛詩一首,感受一下他的心境:  零丁洋泊嘆無傢,雁札猶傳節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鬥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笳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墻紅遍木棉花。相關閱讀推薦:坑爹的武器:鴉片戰爭前清軍火器相當於三藩之亂英軍侵緬歷程:攻擊這個小國傷亡超鴉片戰爭百倍被猜疑的慈善傢李提摩太:鴉片戰爭的陰影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源之一:漢奸的誤導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瞭

北宋名相寇準的生死迷局:客死嶺南是否是冤枉?

  寇準乃北宋名相,為人豪放而灑脫不拘,為官正直而氣度不俗,敢於犯顔直諫,不畏強權,為世人敬仰。大傢知道,北宋澶淵之盟前後,幸虧這位名相處變不驚,力挽狂瀾,堅持真宗親征,宋軍得以略挫遼軍銳氣,最後簽訂城下之盟。百年後就有宋人說:“當年若無寇準,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終卻落得貶死嶺南的下場。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悲慘的結局?寇準自己的行為應承擔多少責任?宋真宗、劉皇後及王欽若、丁謂諸人又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太宗朝,寇準已為參知政事(副相)。一天,上朝奏事,寇準所言與太宗之意不合,太宗一怒而起,準備退朝回宮,寇準卻上前牽住禦衣,要皇帝冷靜坐下,繼續議事。過後太宗細細回味其過程,不覺大加贊賞:“朕得寇準,猶李世民(唐太宗)之得魏征啊!”   真宗即位後的第七年,即景德元年(1004),寇準拜相執政。適逢遼國二十萬大軍南下侵邊,來勢洶洶,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舉朝驚恐,主守主戰,紛紛不決。寇準力排眾議,堅決主戰。某天早朝,參知政事王欽若提出請皇上駕幸金陵(今江蘇南京)暫避,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皇上避難成都。真宗征詢寇準意見,寇準厲聲回道:“若采用此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深入,天下還能保嗎?何人為陛下畫此策,臣請先斬此人祭旗,然後揮師北伐。”王欽若在一邊聽得面紅耳赤,低頭不敢作聲。寇準又提名王欽若出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去守前線重鎮,王欽若沒法推辭,隻得上路,心中卻記下這筆賬。   在寇準的要求下,真宗同意禦駕親征,率軍直抵澶州。皇帝親臨前線,士氣大振,加上號令嚴明,將士用命,開仗之初就射殺遼軍大將,略挫敵軍銳氣。但在真宗厭兵求和的懦弱態度促使下,沒能按寇準的強硬主張堅持下去,終與遼國簽訂屈辱的澶淵之盟,以三十萬歲幣,換來北方邊境的暫時平靜。   正當真宗為此戰“親征”有所成果而感到慶幸,對寇準也敬重有加之時,主欽若經過深思熟慮,開始挑撥離間。一天,真宗目送寇準退朝,王欽若在一旁問道:“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否以為他對社稷有功呢?”真宗點頭稱是。欽若又道:“澶州一役,陛下不以為恥,反以寇準為有功,臣實不解。”真宗愕然,頓問何故。欽若答:“陛下貴為天子,卻與外夷作城下之盟,此《春秋》所恥。寇準逼陛下親征,猶如賭博,輸錢將盡而孤註一擲,陛下乃寇準之孤註,逼陛下為如此危險之事,寇準何功之有!”幾句話就把真宗說得面頰發青,悶鬱不快,自尊心被掃盡,對寇準的敬意和眷寵也隨之降格。   同時,寇準在戰後有意無意居功自得的架勢,也令真宗老大不快。自此,真宗待寇準日漸疏遠。不久便罷去其相位,出知陜州。而王欽若卻靠此類手段,再次被用為執政。此人貌狀矮小,且頸項中有瘤,一幅怪樣,時人稱“癭相”。

客死異鄉的君主咸豐帝:因圓明園被火燒憂憤而死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貴為天子的皇帝客死他鄉的實屬少見,而被英法殖民者趕出京城的咸豐卻客死他鄉。有說是與隨行的肅順等人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謀權有關;有的卻說是咸豐對英法侵略者的仇恨和懷疑而不願回京,致使他客死承德。   英法聯軍的刺刀把咸豐一步步逼向回天無力的苦難深淵時,以太平天國為首的反清烈火也越燒越旺。太平軍的三河大捷,使湘軍元氣大傷,所謂“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咸豐聞訊,面如死灰。他感到腳下的大地在旋轉,感到自己極力支撐的“天”,真是要搖搖欲墜瞭。他不禁多次征詢身邊的謀士、翰林院編修郭嵩燾說:“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機否?天下大局,宜如何處理?”   面對著土崩瓦解的半壁江山,咸豐的意志和他的健康狀況一樣急轉直下,迅速崩潰。他自知回天無力,早年英姿勃發,扭轉乾坤的銳氣已無影無蹤。在西方資本主義大潮的沖擊下,中國古老的封建主義大堤又一次崩潰瞭。面對著洪水猛獸般的西方列強,也曾憤恨,也曾抗爭過的咸豐皇帝終於失敗瞭。他成為華夏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個被西方人趕出皇宮的中國帝王。而所謂咸豐的“秋彌木蘭”,是被英、法聯軍的大炮從圓明園給轟出來的,其間狼狽、惶恐之狀,與列祖列宗的秋彌大典不可同日而語。   咸豐十年(1860)八月初八,咸豐一行倉皇出逃後,如驚弓之鳥,日夜兼行,因禦膳及行李帳篷等俱未齊備,當天,咸豐皇帝僅吃瞭兩個雞蛋,第二天也僅和後妃宮眷們分食幾碗小米粥。往日如花似玉的後妃宮眷們,如今落難荒郊,一個個惶恐憂愁,容顏憔悴。咸豐看著這支逃難的隊伍,回頭南望京城,不禁以淚洗面,痛不欲生。他深感愧對祖宗,更不知此生此世還能否回到金碧輝煌的紫禁城……   營建瞭一個半世紀的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式與風景式交融的“離宮型皇傢園林”。她既有北國之古風,江南之秀韻,更兼備中西庭園合璧的風采。其中,不僅有無數的殿閣樓臺,橋廊水榭,而且珍藏著數不盡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畫,鼎彝禮器,金珠珍品,銅鐵古玩等中華至寶。她曾是歷朝清帝避喧聽政,頤享天年的場所,也是咸豐皇帝誕生的搖籃,還有“九州清曼”的“同道堂”更是道光皇帝書名定位,托付社稷江山的地方。聯軍焚掠圓明園的噩耗傳到熱河後,一種無以言狀的憤恨使咸豐帝幾乎站立不住,他似乎覺得自己竭力支撐的這個“天”已然塌下來瞭,亡國一樣的奇恥大辱吞噬著他的心靈,虛弱已極的年輕皇帝經不住這突然的打擊,立時口吐鮮血,舊病復發。   有些文書中往往把咸豐拒不回京的原因,歸咎於肅順等人阻撓,以便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以娛情聲色來誘惑年輕的皇帝樂不思蜀。其實問題絕不是這樣簡單。

湯恩伯客死日本:蔣介石嫡系大將為何死在日本?

  檢討會矛頭直指湯恩伯  1949年5月,上海戰役失敗後,逃臺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議論紛紛。當時,湯恩伯部隊裝備精良,然而隻抵抗瞭十多天就全城崩潰。為瞭弄清失敗原因,蔣介石指示陳誠在臺北主持召開一次上海防衛戰失敗檢討會。  7月2日,檢討會在臺北一所賓館舉行。出席會議的有軍政大員以及參加過上海防衛戰的師級以上軍官,原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被邀與會作情況報告。  輪到其他人發言時,一些高級將領都把矛頭指向湯恩伯。原第37軍軍長羅澤闓說,他的部隊駐紮在浦東,條件最差,湯恩伯對他的部隊另眼相看。更為惡劣的是,湯恩伯下令各部隊撤退時,惟獨不通知他的37軍,導致37軍全部被殲,他和副軍長王大鈞等少數人化裝成平民才死裡逃生。原37軍副軍長王大鈞在隨後的發言中,對湯恩伯也作瞭諸多抨擊。  散瞭會,湯恩伯走出會議室時,一直低頭不語。回傢後,湯恩伯大發牢騷說:“國民黨在大陸打瞭那麼多敗仗,死傷的人比上海防衛戰要多得多,為什麼一次檢討會也沒有開,而獨開上海防衛戰的檢討會?”   湯恩伯心裡很清楚,他以後在臺灣的處境肯定不妙。後來,羅澤闓見一直未處分湯恩伯,就到軍事法庭告狀。蔣介石覺得不妥,指示陳誠勸羅澤闓撤回狀紙,並私下告訴羅澤闓,開檢討會其實就是批判湯恩伯,沒必要再糾纏。  不肯行刑讓蔣惱火  1949年初,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受共產黨影響,到上海策動時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起義。湯恩伯早年到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名額是陳儀爭取的,費用也由陳儀資助。為感激陳儀,湯改名“恩伯”,並拜陳儀為“義父”、“恩師”。  陳儀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湯恩伯後,引起湯恩伯的反感。為瞭表示自己大義滅親,湯恩伯竟將自己的恩師出賣瞭。2月21日,蔣介石下令逮捕陳儀。  據湯恩伯後來講,他接到命令時,曾向蔣介石提出條件,不能處死陳儀,蔣介石答應瞭。1950年6月,蔣介石違背諾言,決定處決一批為共產黨效勞的高級“叛逆”,其中包括被押送到臺灣的陳儀等人。  為救陳儀,湯恩伯幾次找“政學系”首領張群,並請求面見蔣介石。蔣介石聽後大怒:“陳儀犯那麼大的罪,他湯恩伯心裡不清楚嗎?這事任何人求情都不行!湯恩伯活墮落瞭,他要為陳儀說話,我不見他!”  蔣介石不但不見湯恩伯,還要他親自處決陳儀,以此來檢驗他是不是真正的“大義滅親”,但湯恩伯堅決不幹。  蔣介石沒有辦法,隻得下令由陳儀的妹夫、“國防部”政務次長袁守謙等人執行陳儀的死刑。1950年6月18日凌晨,陳儀被槍決。此後,蔣介石就更不喜歡湯恩伯瞭。相關閱讀推薦:湯恩伯被蔣介石逼死內幕:逃往日本時被拉下飛機揭秘:張靈甫死後蔣介石為何讓湯恩伯當眾下跪?臺兒莊戰役背後的故事:還原抗日名將湯恩伯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李宗仁湯恩伯誰功勞更大1950年湯恩伯因何制造蔣介石在日買豪宅謠言分頁:1/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日本買房走漏消息  陳儀事件及政治上不受重用,對湯恩伯刺激很大,他感到無臉見親友,很想到日本去度過餘生。  早在上海防衛戰時,湯恩伯就在做逃往日本的準備。據谷正綱等人透露,那時,湯恩伯知道守不住上海,便將其親信王文成、龍佐良偷偷派往日本,為其尋找避難所。  1949年5月6日,湯恩伯令親信從上海秘密將50萬美元軍費匯到美國一個朋友的賬戶上,再由這位朋友將錢轉匯給日本的王文成、龍佐良處。  王文成初到日本時,未與蔣介石集團的駐日機構取得聯系。後來,湯恩伯考慮王文成、龍佐良無處領薪,便建議將兩人吸收到駐日軍事代表團工作,擔任編外顧問。  王文成、龍佐良一門心思為湯恩伯尋找退路。1949年7月,這兩人花3萬美元在日本東京近郊給湯恩伯買瞭一棟有22間房間的豪宅。  湯恩伯在日本買房子後,不慎走漏瞭消息。1950年2月2日,路透社從東京發出一條新聞:《蔣介石透過一個中國高層官員在日本東京近郊購豪宅》。  蔣介石得知後大罵道:“混賬!怪不得上海和東南沿海敗得那麼快,原來他(湯恩伯)早作瞭逃往日本的準備!”   1950年3月,湯恩伯以召募日籍志願軍反攻大陸為由,決定去日本。湯恩伯上飛機後,機上驗票人員要他出示赴日證件。湯恩伯聲稱是受政府委派到日本執行特殊任務,未辦簽證。機上工作人員要他下飛機,他堅決不下,並與工作人員發生激烈爭吵。  蔣介石判斷湯恩伯想逃往日本,於是下令阻止。幾名軍警接到命令後,強行將湯恩伯拉下瞭飛機。  死在日本手術臺上  湯恩伯在臺不受重用,逃日又未成功,思想包袱十分沉重。1953年9月12日,是他的55歲生日,他原計劃請幾桌客,後來取消瞭。  由於長期慪氣,導致湯恩伯身體消瘦。醫生說他肝部有問題。  後來,湯恩伯申請去日本治病。蔣介石諷刺說:“有大過的人,還要到日本去治病!”隨後,在湯恩伯的申請報告上簽瞭“就地醫治”4個字。  1953年10月2日,雷震動員湯恩伯住院。湯恩伯憤憤地說:“我的病在臺灣治不好,住院也無益。要治病,隻有到國外。我申請到日本治病,總裁又不同意,沒有辦法,隻有等著死!”  1954年4月,湯恩伯突感腹部疼痛,醫生發現他的十二指腸部有一個腫瘤,判斷可能是癌癥,建議他到國外做手術。湯恩伯的傢人立即給“總統府”打報告。蔣介石同意瞭。  1954年5月26日晚,湯恩伯在傢人的護送下,搭乘日航班機去日本東京。湯恩伯一下飛機,就被送往日本東京一傢醫院。6月29日,湯恩伯做手術時,因失血過多,死在手術臺上,終年56歲。30日,臺灣多傢報紙刊登瞭湯恩伯在日本病死的消息。  蔣介石得知湯恩伯死瞭,反應冷淡,隻說瞭一句:“死瞭也好。”分頁:2/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周昭王姬瑕簡介 三次攻楚失敗而客死漢江的皇帝

  周昭王姬瑕簡介,西周第四代國王。周康王之子。《史記》稱他為昭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卲王。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於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  人物簡介  姬瑕(公元前?-公元前977年),即周昭王,中國周朝第四代王。漢族,鎬京(今陜西長安縣境)人。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於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後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周昭王——三次攻楚失敗  楚國是西周侯衛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於鬻熊舉族投周之後,楚與周王室的關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傢》。)後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瞭。周康王時,楚與周關系亦屬正常(《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亻及、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後),鬻熊臣周,奠定瞭親善關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後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餘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隻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致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於懷,憤憤不平。如春秋中後期,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樣並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系,必然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爭。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瞭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瞭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薑姓國(姻親國)。楚國懾於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裡以上,初步鞏固瞭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傢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椙?77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瞭,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相關閱讀推薦:周穆王姬滿簡介 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周康王姬釗簡介 周朝守住祖先基業的勤政皇帝周成王姬誦簡介 周朝開創成康之治的一代明君周武王姬發簡介 周世祖武王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姬昌簡介